《中国地理》复习资料(自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1.最北端:黑龙江省漠河附近的黑龙江江心(53.5°N);
最南端:南海的曾母暗沙(3.9°N);
最西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恰县西侧的帕米尔高原东缘(73°E);
最东端:黑龙江省抚远县以东乌苏里江汇入黑龙江的交汇处(135°E)。
2.中国在世界的地理区位:
①与14个国家相邻接:朝鲜、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
②具有方便的交通和区域协作的地缘优势,是北亚、西北亚与太平洋沿岸国家南下印度洋与大洋洲的陆上、海上交通经过之地,是亚欧交通要道和海上门户。
3.中国在世界的地位:
①世界人口大国;
②世界自然资源大国;
③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大国。
4.中国的大陆海岸线北起中朝边界的鸭绿江口,南抵中越边界的北仑河口,长1.8×104km。
5.陆地面积:960×104km²;
海域面积:约300×104km²。
6.中国的地理特征:
①地理景观复杂多样且地域差异显著;
②自然环境时空变化显著;
③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深刻(中国是世界最古老的农业大国和最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中大国,实现生态安全和环境友好,将是中国未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目标)。
第二章
1.中国地势的特点:地势较高,高差显著;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2.中国地势的地理意义:
①西高东低的地势控制着大河的走向,沟通了东西之间的交通;
②落差较大,水利资源丰富;
③陡坡山地成为交通开发的地形障碍;
④青藏高原以其巨大地势,形成特殊的高原季风环流,使得中国西北干旱化,东部大陆性季风显著,三大自然区差异加大。
3.山脉的分界意义:
①贺兰山、六盘山和横断山脉:把全国分成东西两大部分;
②昆仑山:青藏高原和塔里木盆地的分界线;
③天山: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的分界线;
④阴山:构成了内蒙古高原的边缘;
⑤秦岭:黄河与长江、淮河之间的分水岭,中国南方与北方的自然分界线;
⑥南岭:长江与珠江的分水岭,华中与华南的分界线。
4.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大陆性季风显著):
①冬夏盛行风向随季节变化;
②大陆性强,气温年较差大;
③雨热同期。
5.青藏高原的隆起对中国气候区域分异的影响:
6.等降水线:
①800mm等降水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
②400mm等降水线:从大兴安岭向西南延伸,经阴山-吕梁山-六盘山-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中止于雅鲁藏布江河谷;此线东南气候湿润,适于森林增长,是中国主要的农耕地带,此线西北气候干旱为草原地带,是中国主要的牧区;
③200mm等降水线:是草原与荒漠的大致分界线。
7.中国七大江河流域: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流域。
8.中国七大流域的自然地带特征:
9.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土地利用驱动力的主要集中表现:
①西部开发、扶贫与生态建设的共同驱动;
②东部城市化、工业化与耕地保护的共同驱动。
10.地理景观格局演变:
①第三纪以来地理景观格局及其演变过程;
②第四纪中国地理景观形成与演变;
③全新世气候波动与地理景观格局变化;
④城市化与地理景观格局变化。
11.中国东部与西部地质构造与宏观地貌特点的差异:
第三章
1.中国人口总量(数量)特征:人口数量大、人口数量波动上升、计划生育国策效果明显。
2.人口数量大的优缺点:
(1)优点
①人口数量大能够形成庞大的国内市场,这是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较大优势;
②较大的人才规模有利于国家科学技术的前进;
③较大规模的国家人口数量,有利于提高国家的生存能力;
④众多的人口导致都拥有较大的军事力量,成为区域强国;
(2)缺点
①人口密度增大或人口总量增多,导致自然资源价格上涨;
②人口基数大,导致贫富差距显著,脱贫致富难度大。
3.中国人口的结构构成:
(1)人口自然构成
①性别结构不均衡;②年龄结构进入成年期;
(2)人口社会构成
①增长较快的少数民族人口(壮族人口最多,珞巴族人口最少);
②人口文化素质逐渐提高且地域发展不均衡;
(3)人口就业与地域构成
①从业人口增长快,人口产业结构变化显著;②城镇人口比例快速增长。
4.胡焕庸人口线:1935年绘制而成,大致相当于黑龙江省的瑷珲与云南省腾冲之间的连线。
5.胡焕庸中国人口分布界线的地理意义:
胡焕庸线与气象上的降雨线、地貌区域分割线、文化转换的分割线以及民族界线均存在某种程度的重合,表明人口与气象、地貌、文化、民族等都具有一定的联系。
6.城镇化特点:
①以人为本,重质量轻速度;
②一体化统筹,缩小城乡差距;
③城市群体系逐渐成熟,城市结构更趋合理。
第四章
1.中国自然资源的特点:
①类型齐全,分布广泛;
②总量大,人均量少;
③数量减少,后备不足;④质量差异较大,优质自然资源比重小;
⑤可更新自然资源质量降低,影响生态环境。
2.自然资源分布和经济发展需求格局不匹配的影响:
①加大了自然资源开发投资和运输成本;
②制约了经济发展的需求;
③需要进行自然资源空间流动及配置,南水北调、西气东输、北煤南运、西电东送,反映了全国有计划进行资源空间配置的需求和能力的双重提高。
3.中国水资源分布:
①时空分布:河川夏长涨冬枯而且善变,径流量年内分配集中于夏季;
②地区分布:东南部多、西北部少,从东南向西北依次为丰水带、多水带、过渡带、少水带、干涸带。
4.南水北调的意义:
①将较大地改善北方地区的生态和环境特别是水资源条件,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②通过改善水资源条件来促进潜在生产力形成现实的经济增长;
③能有效解决北方一些地区地下水因自然原因造成的水质问题;
④有利于缓解水资源短缺对北方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制约,促进当地城市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