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批评解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批评解读形成的历史背景:
西方社会的工业化进程的影响。 1.实证主义的文本解读忽视文本的独立性; 2.印象主义过于追求读者个人的主观情感; 3.社会历史批评把文学文本读成政治文献和生 活教科书; 关注的是文本外部的探讨,忽略 了对文本本身的内部研究。
新批评解读的观点:
文本解读必须承认文本存在的独立性,将视
一、诗歌语言的魅力
语境释义 语 言 语音妙解 词句的韵致
1.语境释义
文学文本中特定语词或句段的意义,总 是由“上下文”所决定的。 文本意义的确定,是文词使用时由不同 层面组合而成的言语环境复杂的相互作 用的结果。

2.语音妙解
1.构成文本每个字都是言语能指与所指的 统一。

注释: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任何语言符号是 由“能指”和“所指”构成的,“能指”指语言的 声音形象,“所指”指语言所反映的事物的概念。
(1)含混
由燕卜逊提出,还翻译为“朦胧”、“复义”
定义:指文学语言的多义形成的复合意义。 举例: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2)悖论
由美国克林斯·布鲁克斯着重提出。《精致
的翁》 定义:又称诡论,原是一个修辞学术语,意 指一种表面上荒谬实际上却真实的表述,亦 即似是非是;即字面上看起来荒谬,细细品 味却有深意。
燕卜逊
燕卜逊强调文学文本的歧义性、含混性和解
读的多种可能性。 成名作:《含混七型》

燕卜逊 (1906—1984)英 国著名文学批评家、 诗人。他是20世纪 40年代以后中国英 文界大家以及中国 现代派诗歌的一代 宗师。曾任日本东 京文理科大学英国 文学教授,北京大 学英国文学教授, 英国广播公司中文 编辑,英国谢菲尔 德大学英国文学教 授。

简评
特点:新批评从文本语言解读入手,用语义分析 方法对作品进行细读,体现了这种方法的形式主 义特性。 成就:1.在古代玄言诗歌和当代诗歌的解读中取 得了突出的成就; 2.基本观点和方法深深影响了文本解读活动, 留下了一些被普遍接受的观念和被广泛运用的概 念。 局限性:1.切断文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2.不适宜于其他文体文本的解读。
语境理论
语境理论是新批评语义分析的核心问题。是
瑞恰兹提出来的。极大限度地扩展了语境的 适用范围,语境包括所要诠释的对象有关的 某个时期的一切事件,一组同时再现的事件。 语境理论融入了社会、语言、文化等方面的 有关因素,拓宽了语境的视域。文学语言具 有独特性,模糊、含混、充满张力,只有放 在一定语境中才能体会其内涵。
2.富有节奏感的声音激发了作家的创造灵感, 文学创作重视声音的运用,文本解读要重视 对声音的分析理解。
踏莎行·雾失楼台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 桃源望断无寻处 ○○⊙●○○▲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 砌成此恨无重数。 ⊙○●●○⊙▲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 ☆【格律】:○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艾略特(1888—1965), 是一位诗人、剧作家和文 学批评家,诗歌现代派运 动领袖。1922年发表的 《荒原》为他赢得了国际 声誉,被评论界看作是二 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一部 诗作,被认为是英美现代 诗歌的里程碑。1943年结 集出版的《四个四重奏》 获得了1948年度诺贝尔文 学奖并确立了当时在世的 最伟大英语诗人和作家的 地位。
语言修辞、风格层
诗歌语言的质朴之美在于如同口语,富于生活气息; 典雅之美又在于精丽,富有独特的韵味,是经过锤 炼加工的,抒发了作者浓郁的乡思之情。 这首诗巧妙地运用了民歌中部分隔离反复的形式, 叙述抒情主人公人生主要历程中的几段乡愁,最后 一节只是轻轻一点:“而现在”。 诗人善于使用传统民歌的层递层进、互衬对比的手 法。前三段个人乡愁,却为写最后一段中华民族乡 愁打好铺垫,是全诗的主旨之所在。
(3)反讽
定义:就是说反话:用与本意相反的话语表
达本意,常用于嘲弄讽刺。 种类:言语反讽、戏剧性反讽、情境式反讽 举例:鲁迅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
《狂人日记》

这种反讽的效果是通过小说中的“疯子” 与“众人”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来凸现出来的。 在众人的眼中, 疯子的话语和行为是怪异的、 奇特的, 但是, 在疯子的眼里, 众人也是疯子, 也是一群有着疯子行为的人们。“疯子” 视 众人为疯, 视自己为清醒, 众人视 “疯子” 为疯,而视自己为清醒, 但疯与醒的界别在哪 里呢, 由谁来设立这种界别呢? 所以这里清醒 与疯子的模糊与转换其意义直接指向了人类生 存的困境, 有着绝妙的象征意义和反讽特征。
美国的新批评
兴起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倡导者:兰色姆和他的学生退特、布鲁克斯、沃伦等。 —— “南方批评派” 兰色姆提出了“文学本体论”这一概念,较之“纯批评”更准 确地反映了新批评的内涵。 观点:文学研究的是文学本身,通过文本读解可以达到对世界 本体的把握,只要专注于作品本身就能找到存在的意义,无须 外求。把文本读解封闭起来,闭塞了文学与生活的关系。 维姆萨特更强调作品本身,代表作《意图谬见》。 重视作者意图——“意图谬误”,重视读者感受——“感受谬误”

文本价值层
这首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具体
的实物,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了,变成具体 可感的东西,表达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 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浓重的文化寻根情结。 深沉的历史沧桑感。 采用《诗经》中的复沓手法,营造出一种回 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
点向内转,转向作品文本本身,力图采用严 密的语义分析方法对文本加以客观解读。
新批评解读形成经过
“新批评”因为兰色姆在1941年出版的《新
批评》一书而得名。 理论发起人:艾略特、瑞恰兹、燕卜逊 艾略特认为诗歌的读解,要求解读者抛却自己 个人感情,坚持解读的客观性。为新批评所 坚持的纯客观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
3.词句的韵致
隐喻:又称暗喻,从修辞特征上看,是隐去喻
词,由本体和喻体直接连接组成的比喻。是语 言学上修辞手法比喻的一种变体,也是诗歌创 作的基本技法。 隐喻,一般经过诗人的精心构思,有完整的结 构,能驾驭全诗,在很大程度上乃至决定性地 影响诗美艺术。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4)张力
是由艾伦· 退特提出的。 定义:指的是外延和内涵之间的差异、对抗所形成 的力量。 概念的外延与内涵相互作用,就形成张力,使读者 获得了多于或大于作品本身表达的意义。 举例:立足“张力论”,从“反讽的张力”、“复 义的张力”和“隐喻的张力”三个方面对《面朝大 海、春暖花开》文本的意义进行解读,挖掘出诗歌 蕴含的“张力”性审美价值,进而从张力平衡中对 其背后所蕴含的世界观价值加以探讨。

意象、隐喻层
《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 船票、坟墓、海峡。 单纯而不失明朗、集中、强烈; 丰富,又毫无堆砌之感; 含蓄又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 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 现在读者眼前。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 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 国家统一的“中国情结”。
二、语文文本结构层面细读
语音层
文 本 的 基 本 结 构
语言修辞、风格层 意象、隐喻层 文本价值层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新批评的Hale Waihona Puke Baidu读法 与语文文本解读实践
细读法是诗歌分析尤其是古代玄言诗和
现代诗歌的重要方法,主要从语言和结 构两个方面进行解读。
诗歌语言
诗 歌 语 言
科学语言 明晰单一确定→客观陈述 诗歌语言 模糊歧义弹性→主观感受
语文文本解读的任务 : 揭示中学语文教科书中文学语言的多重意义, 尤其是隐含意义的揭示。

新批评解读
新批评解读是以作品文本的语言形
式为主的文学本体研究。 社会 历史 心理 政治 文本 作者 读者
(二)语义分析
新批评解读的核心问题是语言问题. 新批评运用细读法重点挖掘文中含混、悖论
之处,找出其中包含的神妙精微的意义。 文本解读的目的是弄清语言如何构成了文本 这一有机统一体,语言怎样将感觉的具体丰 富性和理智的抽象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文 本如何整合各构成因素并暗示一种统一的经 验。
语音层
诗歌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读来富有节奏感。
采用《诗经》中的复沓手法,营造出一种回环
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在同一位置上,有重 复,即我在这头,我在那头。有叠词:小小、 窄窄、矮矮、浅浅;有变换的量词:枚、张、 方、湾。
作者采用这些艺术手段加强了此诗的音韵之美。
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 如怨如诉。
瑞恰兹
瑞恰兹悟出了诗歌语言是含混的,多义的,
甚至是歧义的。 瑞恰兹提出了词义分析和逻辑分析的方法。 运用语义学方法读解作品,为新批评提供了 解读的诸多方法。
瑞恰兹

(1893-1979)著名文学 批评家、美学家、诗人、 语言教育家,曾在英国剑 桥大学(1922-1929)、中 国清华大学(1929-1930)、 美国哈佛大学(1944-1963) 任教授,“新批评派”理 论的创始人之一。
新批评解读
王 伟
一、新批评解读的形成原因、经 过及理论主张
二、新批评的细读法与语文文本解读 实践
新批评解读,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期,继俄 国形式主义理论之后在英美出现的一种以文学 本位论为核心的文本解读流派。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成熟于英国,四五十年代风 靡于美国,六十年代逐渐走向衰弱。 代表人物:艾略特、兰色姆、布鲁克斯、燕卜 逊、维姆萨特、韦勒克等。

提出了 文本细读
新批评解读
理 文学本体论 论 语境理论 主 张 语义分析 批评术语
含混 悖论 反讽 张力
(一)文学本体论
文学本体论把文学作品看成独立自足的审美客体, 承认文本的独立性,也就规定了文本解读的方法论 取向。 由兰色姆于1934年在其著名论文《诗歌:本体论札 记》中首次提出。本体即诗歌存在的现实。 韦勒克和沃伦的《文学理论》,文学本体论实质上 是一种语言本体论或形式本体论。 维姆萨特的《意图谬误》否定实证主义和浪漫主义 等重视社会历史和作家生平的文本解读观;比尔兹 利的《感受谬误》反驳注重读者反应的批评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