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击性行为

合集下载

幼儿攻击性行为解析

幼儿攻击性行为解析

幼儿攻击性行为解析幼儿时期的攻击性行为是常见的,但要正确地了解和处理这些行为并不容易。

本文就幼儿攻击性行为进行解析。

1.攻击性行为的定义攻击性行为是指幼儿对自己或者他人进行身体或言语上的攻击或威胁行为。

这些行为可以涉及到推、打、咬、踢、抓、喊叫、毁坏等任何一种形式。

2.引发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是复杂的,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发泄情绪:幼儿经常无法通过言语表达自己的情绪,而攻击可以成为一种发泄手段。

(2)自卫:幼儿可能因为感到受到威胁而采取攻击行为,以保护自己。

(3)模仿行为:有些孩子可能在家中或是在其他人的影响下学习了攻击性行为模式,然后将其应用于他们的日常生活中。

(4)处于孤独无助的情境:当幼儿感到孤独、被忽视、无助或沉闷时,攻击行为可以成为他们的一种注意力寻求行为。

3.如何应对幼儿攻击性行为?以下是一些针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应对策略:(1)建立规则:明确告诉孩子哪些行为是不被允许的,可以让孩子知道哪些行为将会受到惩罚。

(2)教导情绪管理:幼儿需要学会如何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包括沉稳、关注和倾听他人。

(3)寻求专业支持:如果幼儿经常表现出攻击行为,且这些行为被认为不正常或过于频繁,那么寻求专业的支持和帮助是非常重要的。

(4)提供有效地互动和支持:幼儿需要父母和其他的照顾者同样需要互动和关爱,以及稳固的情感支持。

4.结论幼儿时期的攻击性行为是一种比较普遍的行为,主要原因是孩子无法处理情感或是无法表达自己感受。

因此,处理幼儿攻击性行为需要采用多种策略,以建立积极、倾听、正面和支持性的环境,帮助孩子建立适合自己的情感管理和交流方式。

儿童攻击性行为分析

儿童攻击性行为分析

儿童攻击性行为分析教育科学学院陈霞一. 什么是攻击性:1.根据攻击方式不同,可以分为言语攻击和动作攻击。

言语攻击是用口头,文字,表情对他人进行攻击的行为;动作攻击是用身体的一些部位如手,脚,或用武器对他人的攻击。

2.根据攻击的动机不同可以分为报复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

报复性攻击的目的在于复仇,教训对方,故意伤害对方,给他人造成痛苦的行为;工具性攻击的目的不是为了使对方身心健康受损害,而是把行为作为达到其他目的的手段。

3.根据攻击对象不同,可以分为处罚性攻击和内罚性攻击。

处罚性攻击的对象是针对他人或他人的财物;内罚性的对象是自己。

4.从攻击行为是否违反社会准则看,可以分为反社会攻击,亲社会攻击和被认可攻击。

违反社会准则的攻击称为反社会攻击;亲社会攻击是捍卫群体的道德标准,以一种社会认可的方式所采取的行为;被认可的攻击是介于亲社会攻击和反社会攻击之间的攻击。

二.儿童攻击性的发展特点:1.非指向性的发脾气行为在学前期逐渐减少,四岁后已不常见。

而攻击性行为在学前呈上升趋势,四岁后达到高峰。

2.三岁以后幼儿对同伴攻击自己以后的报复性反攻击反应明显增加。

3.激发攻击行为的因素在不同年龄各有不同。

2—3岁的幼儿往往在家长的和成人的发泄暴力后出现攻击性行为;年龄更大的儿童多与同伴冲突后发生攻击性行为。

4.攻击性行为随年龄而变化。

2—3岁幼儿常采用踢打对手的方式,他们的攻击性表现为工具性攻击。

年龄稍大些的托儿所儿童或小学低龄儿童多采用叫绰号,奚落,戏弄等方式。

年长儿童攻击性多表现为故意攻击,主要目的是伤害别人。

5.儿童的攻击性随年龄增长逐渐减少,但是敌意性攻击随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

6.在攻击性意图上的认识上,3—5岁儿童已能认识到有意识的伤害比偶然的无意侵害更坏但与年长儿童相比他们不能有效地判明行动者的敌意意图。

7.攻击性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特征,无论对男女性都适用。

三.什么导致了攻击性行为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儿童社会性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客观存在,并非由单一因素造成而是由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

幼儿教育什么是攻击性行为

幼儿教育什么是攻击性行为

幼儿教育什么是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时3—6岁左右的常见特点,在教师资格考试中,这一部分的内容经常会在选择题及案例分析题中出现,会描述一位幼儿打其他幼儿,考查我们攻击性行为的特点及原因,今天就让我们通过本文来深度了解一下到底什么是攻击性行为。

幼儿出现打人、踢人、咬人等行为,都属于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一般是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自己的权利受到损害时,幼儿出现的身体上的进攻,言语上的攻击等侵犯性行为。

主要表现为:打,踢,咬,大声叫嚷,骂人,抢东西等。

攻击性行为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分类:早期分类中,广泛认可的是分为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

工具性攻击指的孩子为了获得某个物品所做出抢夺、推搡等动作,这类攻击本身指向于一个主要目标或某一物品的获取。

敌意性攻击则是以人为指向目的,目的在于击打、伤害他人,如嘲笑、殴打等。

新的分类是反应型攻击和主动型攻击。

反应型攻击性行为主要表现为愤怒或发脾气,失去控制,表现出高水平的敌意、报复性攻击。

主动型攻击表现为物品的获得,欺侮或控制同伴。

那么攻击性行为有什么特点呢?攻击性行为最大的特点就是目的性,孩子发生攻击性行为大多都是有目的的,除了强烈的目的性,还有以下几个特点:1.幼儿的攻击性行为频繁。

在游戏、活动过程中经常发生。

2.幼儿更多的是依靠身体上的攻击,而不是言语的攻击。

3.从工具性攻击向敌意性攻击转化。

小班孩子大多是工具性攻击,也就是主要为了某一物品,而大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更多为敌意性攻击,开始指向人。

4.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有着明显的性别差异。

男孩的攻击性行为发生的频率要比女孩多很多。

幼儿为什么会出现攻击性行为呢?1.父母的惩罚。

父母的惩罚并不能有效抑制所有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调查显示,如果孩子偶尔出现攻击性行为,父母的惩罚是可以抑制攻击性行为,但是如果孩子经常发生攻击性行为,父母的惩罚可能会加重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2.榜样。

一些影视剧的暴力镜头会加重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3.强化。

攻击性行为实训报告

攻击性行为实训报告

一、实训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攻击性行为逐渐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

为了提高我作为一名社会工作者对攻击性行为的认识和应对能力,我参加了为期两周的攻击性行为实训。

本次实训旨在通过理论学习、案例分析、模拟训练等方式,让我深入了解攻击性行为的成因、类型、危害及应对策略。

二、实训内容(一)理论学习1. 攻击性行为的定义与分类攻击性行为是指个体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具有伤害性的行为。

根据攻击性行为的动机,可分为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

2. 攻击性行为的成因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复杂,包括生物学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等。

其中,心理因素如挫折感、愤怒情绪、焦虑等,社会因素如家庭环境、同伴关系、社会压力等,都是导致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原因。

3. 攻击性行为的类型攻击性行为的类型多样,包括言语攻击、身体攻击、网络攻击等。

其中,言语攻击和身体攻击是最常见的攻击形式。

4. 攻击性行为的危害攻击性行为会对受害者、施暴者以及周围的人造成身心伤害,破坏社会秩序,影响社会和谐。

(二)案例分析1. 案例一:校园欺凌该案例中,一名学生因家庭背景、学习成绩等问题遭受同学欺凌,导致其心理受到严重伤害,甚至出现自杀倾向。

2. 案例二:家庭暴力该案例中,夫妻双方因家庭琐事发生争执,丈夫采取暴力手段对待妻子,导致妻子身心受到严重伤害。

(三)模拟训练1. 情景模拟通过模拟真实场景,让我们亲身体验攻击性行为的后果,提高我们对攻击性行为的认识。

2. 应对策略训练学习如何识别攻击性行为,掌握应对攻击性行为的策略,如沟通技巧、情绪管理等。

三、实训成果通过本次实训,我收获颇丰:1. 提高了对攻击性行为的认识通过学习攻击性行为的定义、成因、类型、危害等知识,我对攻击性行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学会了应对攻击性行为的策略通过模拟训练,我掌握了识别攻击性行为、应对攻击性行为的策略,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3. 增强了心理素质在实训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以更加冷静、理智的态度面对攻击性行为。

上海大学 社会心理学 第九章 攻击行为和利他行为

上海大学 社会心理学  第九章 攻击行为和利他行为
第九章 攻击行为和利他行为

第一节 攻击行为
• 一、攻击性行为的定义
有意伤害他人的行为。
• 1、攻击不是情感、动机、态度等内在状态,而是一 种外在行为。
• 2、注重攻击的动机、意图,而不涉及其结果,这样, 如交通事故、医疗事故等就不属于攻击。仅仅以后果 来定义攻击是不确切的。如杀人未遂同样是攻击行为。 一个人向你扔酒瓶子,你躲过了,是侵犯行为。
– 价值:按照重要的价值观(如人道主义)行事 – 理解:认识世界或者学习知识和经验 – 强化:通过自愿行动从心理上成熟并发展 – 职业:获得职业相关经验 – 社交:加强社会关系 – 保护:减少消极情绪,如内疚感或专于个人问

3 被助者的特征
• 性别: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得到帮助 • 帮助弱者,女性通常被认为是弱的 • 男性对女性帮助有时带有不自觉的浪漫或性 意向,有魅力的女性获帮助机会更多
• 内控:个体相信个体能够选择趋利避害的行为, 外控型的人人为世界上发生的事是由运气、命 运、强权人物和其他不可控因素决定的
• 低利己主义:不专注竞争、自我,不自私。
– 利己主义指过度关注自己的个人需要和幸福,忽略 他人的需要和幸福
*志愿者行为:长期的利他
• 有计划、持续的,并且消耗大量时间 • 自愿动机——为何自愿
• 贝克威兹强调,外在环境的攻击线索是使内在的攻 击冲动形成实际表现所必需的条件。但后来他又指 出,如果挫折引起的唤起强度达到一定水平,也可 以引发实际的攻击行为。
• 根据上述的讨论,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挫折是引 起人类攻击行为的一个条件,但不是唯一的条件, 起的作用可能是加强个人对与暴力有关事件的攻击 反应。
• 3、攻击不仅指伤害身体,也包括想要在精神上、心 理上给对方造成伤害结果的一切行为,如骂人、或使 人丢面子的行为。辱骂是侵犯行为。

攻击性行为定义为他人不愿意接受的出于故意或攻击性目的的伤害行为

攻击性行为定义为他人不愿意接受的出于故意或攻击性目的的伤害行为

在心理学上,攻击性行为定义为他人不愿意接受的出于故意或攻击性目的的伤害行为,也就是说以直接的或间接的方式有意损害他人身心的行为。

攻击性行为的特点是:1.幼儿攻击性行为频繁。

幼儿期是社会性萌芽时期,开始喜欢友伴和团体的游戏活动,同时又是自我为中心的阶段,缺乏必要的社会交往经验,两者相互冲突矛盾的结果,便产生了攻击性行为。

主要表现为:还击报复、保护自已的物品、无故挑衅欺负他人、游戏活动产生纷争、违反纪律和行为规则、获取他人物品、空间争夺、帮助朋友和受人指使。

2.幼儿更多依靠身体的攻击,而不是言语的攻击。

比如,一但他们所要玩的玩具被别人拿走,他们立刻就会产生敌意,并用抓、打、咬的方式来抢夺玩具,而并不是用言语来攻击对方。

3.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有研究表明,攻击性行为倾向与雄性激素水平有关。

所以,通常男孩比女孩的攻击性行为多,这是生理因素造成的。

当然,由于受气质的影响,同性别的孩子也会有不同的行为方式。

那些身体强壮、精力旺盛、易怒、易哭闹的幼儿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

4.在整个学前期,幼儿的工具性攻击呈减少趋势,敌意性、报复性攻击呈增多趋势。

小班幼儿的工具性攻击极显著地多于敌意性攻击,中班幼儿的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行为次数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大班幼儿的敌意性攻击次数极显著地多于工具性攻击。

5.年龄较小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要高于年龄大一些的幼儿。

那么,如何纠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呢?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干预儿童的侵犯事实。

在平时的日常活动中,我们有时也碰到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在这时,如果对儿童的攻击行为不加干预的话,即使是比较内向温和的孩子,在偶尔几次攻击他人并从中获得“好处”后,也变得专横起来。

原来就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得到“好处”后,其攻击性行为日趋严重。

因此,在儿童攻击性行为发生后,教师和家长应该进行干预,使他们意识到侵犯行为是不能被接受的,懂得什么行为是错误的,应该遵守哪些行为规则。

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和规律

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和规律

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和规律(一)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幼儿处在一种无意识状态,很多行为可能自己无法控制,所以,现实中,往往一些无意识的行为演变成攻击性行为却浑然不知。

出现攻击性行为的幼儿,通常会表现出焦躁不安、做事冲动。

一般是对他人身体的侵害,比如踢,打,抓等,其次是对别人利益的侵害,比如抢夺东西,损坏物品等,最后就是对他人心理上的伤害,比如嘲笑谩骂。

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通常是直接与他人展开对立。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理方面、身体侵犯。

即对他人的身体进行侵犯或损害,年龄较小的小班幼儿主要表现为身体侵犯。

二是言语攻击。

即对他人进行嘲笑、谩骂、讽刺使他人心理和人格受到侮辱,较多出现在中班、大班的幼儿身上。

三是人际关系侵害。

指通过造谣或挑拨离间等方式让他人处于不利的人际关系中,较多出现在大班幼儿身上。

(二)攻击性行为的发展规律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最早的攻击行为是从两岁开始的,儿童的个性、习惯、思想、良好的品德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研究发现,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被激发出攻击性行为的因素是不同的,2-3岁的幼儿大多是受家长的暴力行为影响,稍大点的孩子受同伴影响更多。

攻击的方式也有所不同,2-3岁幼儿更倾向于身体,生理方面的侵害,抢玩具,踢打更多,3岁以后更喜欢采用言语攻击,比如嘲讽、说坏话。

攻击性是相对稳定的,相关研究发现,幼儿时期经常出现攻击行为的人,10岁左右依然攻击性强,成人后也多数有着相对紧张的人际关系。

而且攻击性行为具有性别差异,男性出现攻击性的概率要普遍高于女性。

攻击性行为的发展的具体年龄规律:第一,激起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因素在不同年龄阶段是不同的。

2岁左右的幼儿攻击性行为出现往往是受家长的影响,年龄稍大的幼儿往往更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

第二,三岁开始,幼儿的报复性行为会大幅度增加,对同伴给予自己的攻击行为会产生报复心理。

第三,现攻击性行为的方式也会不同。

2岁左右的幼儿主要会采用身;攻击性行为表现出一种相对稳定性。

什么是攻击性行为

什么是攻击性行为

I 什么是攻击性行为?心理学把攻击性定义只在导致他人身体上或心理上的痛苦的有意伤害行为。

这种有意伤害行为包括直接的伤害(打人)、语言伤害(骂人、嘲笑人)和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如背后说坏话、造谣污蔑)。

有伤害他人的意图但未造成后果的攻击性行为仍然属于攻击性行为。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在学前期,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表现为当儿童遭受挫折时显得焦躁不安,采取打人、要人,抓人、踢人、冲撞他人、夺取他人的东西、扔东西以及其他类似的方式,。

引起同伴或成人与其对立和争斗。

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可以针对教师或同伴,更多的则是针对自己的父母。

攻击性行为多见于男性儿童。

幼儿园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1)幼儿园的环境不良,激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幼儿园的不良环境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作用。

幼儿园的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两方面。

物质环境方面:幼儿园活动场地的大小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起着关键的作用。

狭窄的活动空间,会使幼儿感觉压抑,彼此间的碰撞机会多,发生争斗的几率也会变大。

心理环境方面: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开展幼儿教育的必备条件之一,幼儿在这样的环境中,没有任何压力,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平等,和谐的关系,学生在这样的民主氛围中可以安心、健康快乐地成长。

然而,如果教师对待幼儿严厉苛刻,则幼儿必定对教师心存畏惧,被动服从。

在这种气氛中,幼儿往往会对教师的不满情绪通过攻击同伴发泄出来。

(2)教师的教育不当,会增加幼儿的攻击性行为A、教师不恰当的教学安排,直接导致幼儿攻击性行为。

在教学中,若教师在没有充分考虑幼儿身心特点的情况下,草率安排教育活动,就会激发更多的攻击性行为。

B、教师对幼儿的消极评价,间接助长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有些教师在对攻击性强的幼儿几经教育不见效果的情况下,就会失去信心,往往认为“这孩子就这样,没法改变了”,对其采取破罐子破摔的态度,甚至还为这样的孩子贴上“攻击性强”的标签,在老师的影响下其他幼儿也会认为“他是个爱打人的孩子”。

幼儿攻击性行为

幼儿攻击性行为

说一说:你的看法?
• 家长对孩子说:“别人打你,你就打他。”
• 我的看法: 既不能让孩子主动欺负别人,也要教他自我保.家长要以身 作则
2.正确引导 幼儿与他人 交往
3.提高幼儿 的自控能力
4.坚持正面 引导
【情景再现】
晨间活动时,小朋友都在交换着各自的玩具。今天,凌静带了一个非常有趣的“遥控警 车”,小朋友们围在一起,玩得很开心。这时,班上的“调皮大王”王大胆冲过来,一把拽 过凌静手里的遥控开关,哪知用力过猛,遥控开关“啪”地摔在地上坏了。凌静呜呜哭了起 来。这时,于老师走过来.......................................................
她没有简单地王大胆抢别人的玩具不对,而引导幼儿观察和感受凌静的情绪情感。“凌 静的玩具坏了,她心里怎么样?”然后启发幼儿想一想:“我应该怎么做?”幼儿有的替她 擦眼泪,有的说:“让我爸爸帮你修一下吧!”有的说:“我的玩具给你玩吧!”大家对凌 静的关心和安慰,渐渐感染了王大胆悄悄地走过去,拉着凌静的手,轻轻地说:“对不起, 我下次不抢你的玩具了。”
幼儿园班级管理
幼儿园中班班级管理
幼儿攻击性行为
(一)攻击性行为的定义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又称侵犯性行为,是指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有意伤害他人的行为。一般表现为打人、骂人、 推人、踢人、大声叫嚷、叫喊名字、暴力、抢别人的玩具或食物。
(二)攻击性行为的特点
(三)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原因
1 幼儿生理特征的影响 2 受不良的学习环境影响 3 成人不正确的教育方法 4 受以自我为中心的年龄特点的影响

攻击性行为发展及其特征

攻击性行为发展及其特征

攻击性行为发展及其特征——讲义一、攻击性行为概念攻击性行为又称侵犯行为,是针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 可以是身体的侵犯、语言的攻击,也可以是对别人权利的侵犯。

那么,在0-3岁这一年龄阶段的婴幼儿,他们的攻击性行为的发展有哪些特征?又是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以及我们如何应对这一时期婴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二、0-3岁婴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展特征1•首先我们来了解下攻击性行为的出现。

20世纪30年代,一批发展心理学家就曾对攻击性行为进行了许多观察研究。

他们的研究表明, 至少在婴幼儿出生后的第二年,婴幼儿与同伴之间的社会性冲突就开始了。

霍姆伯格的研究观察到12-16个月的婴儿,其相互之间的行为大约有一半可被看作是破坏性的或冲突性的。

他还发现,随着婴幼儿年龄的增长,婴幼儿之间的冲突行为呈下降趋势。

到2岁半,婴幼儿与同伴之间的冲突性交往只有最初的20%o2. 第二个特征表现在攻击性行为的发展频率和时间上:1984年有研究者系统研究了前50年里的婴幼儿冲突行为发展的报告,并对这些报告中的数据作了换算,结果发现,年龄在18. 4-62个月之间婴幼儿的冲突行为发生的平均频率为每小时5-8次,而冲突行为持续的时间一般为31秒左右。

3. 第三个特征是攻击性行为形式的变化。

20世界早期的一些研究人员还以言语侵犯和身体侵犯为区分标准研究了婴幼儿侵犯形式的发展变化。

结果发现,婴幼儿在2-4岁间,侵犯形式发展的总的倾向是身体侵犯逐渐减少,言语侵犯相对增多。

4. 第四个特征是攻击性行为的性质,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30年代早期的一批心理学家认为婴幼儿早期的冲突不含或少含敌意性动机, 不具备特定的社会意义;另一种观点则肯定婴幼儿早期冲突行为的社会意义,认为婴幼儿之间的冲突包含具有社会意义的事件,这些事件与以后各年龄段中婴幼儿之间发生的侵犯性行为相互作用是相同的。

幼儿在冲突中不仅关心空间和物品问题,而且还会因同伴的行为是否违反社会规范等问题而发生争吵。

幼儿攻击性行为解析

幼儿攻击性行为解析

幼儿攻击性行为解析幼儿阶段是儿童成长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此时的孩子大多数还没有形成明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还比较简单,也往往难以完全掌控情绪和行为。

因此,幼儿时期会出现一些不良行为,比如说攻击性行为。

那么,接下来本文将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定义、成因、类型、解决措施等方面进行解析。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定义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指孩子出现的侵犯他人身体或财产的行为,包括推搡、抓挠、打骂、抢夺、毁坏别人的物品等。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1. 生理原因有的孩子天生情绪比较激烈、活跃、好动,容易对环境中的刺激作出较为剧烈的反应。

2. 心理原因有时候,孩子会因为遇到了某些挫折,比如说家长的离异、换学校、换老师等,导致情绪波动较大,经常出现攻击性行为。

3. 社会环境原因社会环境也可能是产生孩子攻击性行为的原因之一。

如果孩子身处的环境比较贫困、吸烟、酗酒、吵架等不良习惯比较多,就容易导致他们形成攻击性行为。

三、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类型根据孩子的攻击性行为类型,可将其分为如下几类:1. 物质性攻击行为比如砸坏、打爆、摔坏等。

2. 言语攻击行为比如打骂、辱骂、贴标签(比如说“笨”、“傻”等)等。

3. 身体性攻击行为比如推、拍、打、掐、抓、拉等。

4. 关系攻击行为比如排斥、抢夺、说闲话等。

四、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解决措施1. 转移注意力当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时,可以尝试把他的注意力导向其他地方,比如可以让他进行一些课外活动,或者尝试与他交流、玩耍等。

2. 认真聆听当孩子因为一些原因而出现攻击性行为时,我们需要认真聆听他讲述自己的故事,避免过度严厉的惩罚,因为这会让孩子感觉到自己被忽略、不被关心。

3. 培养孩子的能力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的根源往往在于个体的能力问题,因此我们要透过活动和游戏的方式,帮助孩子增强自我意识、自控力等能力。

4. 保持平和心态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保持冷静和平和的心态面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因为过度紧张和惊恐会让孩子觉得父母自己也不知道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加重孩子恐慌心理,增大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第七章 攻击性行为ppt课件

第七章 攻击性行为ppt课件

对社会线索的 解码过程
对社会线索的知觉 寻找线索 对线索的集中注解 对记忆储存、目标和数 据进行整合寻找解释 数据域程序的反应 寻找反应 生成潜在的反应

对社会线索的 解释过程
寻找反应的过 程
决定反应的过 程 编码过程
对潜在的反应的后果做 出评定 对反应的适应性进行评 估决定最终反应 搜索行为的组成部分 解释反应
Dodge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型
第二节 攻击行为性别差异的发展
一、青少年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
婴儿攻击行为无法定义,学龄前儿童男孩更具攻击性。
1.青少年攻击行为性别差异的发展轨迹
• 青少年攻击性的差异比成年显著。但是青春期和成年以后 的攻击危险性更高。(使用武器、触犯法律的可能) • 童年中期,男女儿童喜欢用不同方式表达攻击性。男孩希 望得到父母认同(男孩间的攻击、而非男孩对女孩的攻 击),而非全盘否定。学会察言观色。 • 青春期,男孩受到社会监管(家庭、学校)更多、更严格。 这种区别对待是促成男孩高攻击性的重要原因。 • 青春期,男孩希望在攻击行为中扮演厉害的角色。男性用 攻击行为控制他人,而女性攻击行为通常是由于情绪的失 控。 • 在童年向青少年过渡期,男孩女孩用不同的策略和行为方 式表现攻击性。男孩正面攻击,女孩间接攻击。
• 研究1
阶段3,研究对象30岁后评估结果显示,童年期被观察到的攻 击行为在成年后有所表现。交通违规、非法行为、犯罪、家 暴等。
8岁 缺少教养和父母的关爱 喜欢看暴力电视节目
18岁 对同辈人有攻击性 评价自己有攻击性 认为他人有攻击性 把世界看作危险的地方
第七章 攻击性 行为
第一节 攻击行为
• 什么是攻击行为(aggressive behavior)
• Dollard:攻击是受挫的继发行为。(原因) • 章志光:攻击是指伤害他人且不为社会规法所许可的行为。

人们普遍如何看待攻击性行为?

人们普遍如何看待攻击性行为?

人们普遍如何看待攻击性行为?一、攻击性行为的定义与特点攻击性行为是指一种以造成身体或心理伤害为目的的言语、行为或动作。

这种行为常伴随着愤怒、敌意和冲动。

攻击性行为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具有激烈性,表现为行为的暴力程度高;二是目的性强,攻击行为往往是出于一种目的或意图;三是行为原因多样,攻击性行为既可以由个体内部的心理因素引发,也可以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二、攻击性行为对个体的影响攻击性行为对个体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身体层面,攻击性行为可能导致体力消耗过大、身体伤害甚至是死亡。

心理层面,攻击性行为会引发情绪紊乱、心理创伤等问题,影响个体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此外,攻击性行为还可能对个体的人际关系、社会声誉等方面造成持久的负面影响。

三、攻击性行为的成因与类型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多种多样。

心理因素是主要的成因之一。

例如个体的性格特征、自尊心受挫、压力积聚等都可能成为攻击性行为的诱因。

外部环境也会对攻击性行为产生影响,例如暴力电视节目、虐待和忽视行为都可能促使个体产生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的类型多样,包括言语攻击、身体攻击和心理攻击等。

四、社会对攻击性行为的态度社会对攻击性行为普遍持反对态度。

攻击性行为违背道德伦理,对他人造成伤害,因此遭到社会的一致谴责。

在法律层面,许多国家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来打击攻击性行为,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

此外,社会也通过教育宣传等形式,提倡和促进人们树立和谐、友善的社会风尚,以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五、减少攻击性行为的方法与策略减少攻击性行为需要综合应用多种方法与策略。

首先,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个体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与压力。

其次,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对攻击性行为的惩罚力度。

此外,改善社会环境也是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关键。

以友善和和谐为导向的宣传活动、倡导尊重他人权益的意识等,都有助于建立积极健康的社会氛围。

攻击性行为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其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不容忽视。

通过了解攻击性行为的定义、特点、成因和类型,以及社会的态度和减少攻击性行为的方法与策略,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并应对攻击性行为,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攻击性行为名词解释

攻击性行为名词解释

攻击性行为名词解释攻击性行为是指个体对他人或物体进行具有敌意或暴力倾向的行动。

这种行为可能包括肢体冲突、恐吓、欺凌、辱骂、破坏或伤害他人的财产等。

攻击性行为通常是出于某种内外因素的刺激或心理冲动,对周围环境和他人产生负面影响。

攻击性行为包含了一系列的名词解释,以下是其中一些常见的攻击性行为名词解释:1. 暴力:指直接的身体上的攻击行为,旨在伤害他人或造成破坏。

暴力可以是肢体冲突,如打斗、殴打、拳打脚踢,也可以是使用武器造成伤害,如刀、枪等。

2. 恐吓:指通过言语、肢体动作或其他方式来威胁、吓唬他人,以达到控制或胁迫对方的目的。

恐吓的方式可以是直接的威胁,如言语上的威胁,也可以是暗示性的威胁,如目光、姿态等。

3. 欺凌:指对他人进行反复的、有意识的虐待、嘲笑、侮辱或排挤行为,通常是在学校、工作场所等集体环境中发生。

欺凌行为使受害者感到困惑、孤立和羞辱,并可能导致长期的心理和情绪伤害。

4. 辱骂:指通过语言上的侮辱、羞辱或嘲笑来伤害他人的尊严和自尊心。

辱骂可以是直接的言语攻击,如恶言恶语,也可以是隐晦的挑衅,如讽刺、嘲笑等。

5. 破坏:指有意地损坏或摧毁他人的财物、环境或成果。

破坏行为可能是一种释放负面情绪或达到报复的手段,也可能是一种示威或展示自我力量的表现。

6. 侵犯:指非法或未经允许地侵入他人的私人领域、财产或身体,违反他人的个人权利和领土安全。

侵犯行为可能包括闯入他人的住宅、窃取他人的财物或触碰他人的身体等。

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形式和原因各不相同,可能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

个体的个性特点、成长环境、家庭教育、社会影响等因素都可能对攻击性行为产生影响。

通过提供积极的心理支持、培养良好的道德价值观和倡导非暴力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帮助个体学会控制和管理攻击性行为,并促进和谐的人际关系。

第六章 2.第3节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

第六章 2.第3节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

Page 9
案例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是建立在他及其合作者所进行的 大量实验研究的基础之上的。在早期的一项研究中,他 们首先让儿童观察成人榜样对一个充气娃娃拳打脚踢, 然后把儿童带到一个放有充气娃娃的实验室,让其自由 活动,并观察他们的行为表现。
结果发现,儿童在实验室里对充气娃娃也会拳打脚踢。 这说明,成人榜样对儿童行为有明显影响,儿童可以通 过观察成人榜样的行为而习得新行为。
伊拉克儿童 模仿执行死刑
儿童知识经验的影响
(1)与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和自我控制水平 有关
道德水平越高,儿童也就越容易从他人利益的立场 感受和思考问题,行为也就越趋近于正好与攻击相 反的亲社会方向。
自我控制也是直接与攻击行为相联系的个人品质因 素,个人的自我意识和控制水平下降时,攻击性行 为就会明显增加。
Page 19
具体措施: 鼓励幼儿的合作行为
当幼儿刚刚表现出攻击行为时, 不一定非惩罚 他们不可, 劝开就行, 或者对这种行为“视而 不见”; 然后创造机会让幼儿相互合作, 对他 们的良好行为,如分享、合作、帮助别人等, 则大加赞赏, 使幼儿的良好行为不断受到强化。 同样也可以通过模仿让幼儿去学会谦让、互助、 分享和合作等社会行为。
Page 20
具体措施:
采用代币法
这种方法对幼儿也很有吸引力。简单的例子是, 家长可以跟孩子说好,不骂人的话发给一个三 角形,不打人的话发给一个圆形,几个三角形 或几个圆形可以换一个五角星,累积多少个五 角星就能换一个小奖品……孩子会慢慢改掉坏 习惯。
Page 21
案例扮演
1.一天两个孩子发生了小摩擦(争抢玩具车、弄坏积 木、拔掉刚种好的向日葵等等……),两人都觉得自 己是对的!都来跟老师说对方的不是。

幼儿攻击性行为

幼儿攻击性行为

幼儿攻击性行为一、攻击性行为的含义和产生原因攻击性行为是反社会性行为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故意伤害他人且不被社会规范所允许的行为,是儿童身上一种不受他人欢迎,但却时常发生的一种不良行为。

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性格,家庭环境,学校教育,个人成长等各个方面,需要从多方面分析行为的具体因素和来源。

(一)攻击性行为的含义及表现攻击性行为是反社会性行为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故意伤害他人且不被社会规范所允许的行为,是儿童身上一种不受他人欢迎,但却时常发生的一种不良行为。

攻击性行为一般表现为对他人抓、打、撞、责骂、威胁等。

攻击性行为总是以社会评判标准为基础,既要考虑个人的动机与目的,又要考虑其行为发生的原因、背景及对其产生影响的环境。

伤害意图、伤害行为、社会评价是攻击性行为的三要素。

(二)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分析具体来说,每个孩子在发展过程中都有不同水准的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是个体发展的一种不良倾向,往往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不利于形成人际间的良好关系。

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很多,通过观察、理解、分析,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天性攻击性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水平,不同的幼儿表现出来的情况不尽相同,在社会教育中,我们需要转移幼儿对这种行为的理解,准确理解这种行为对他人和自己造成的影响。

大家都知道,人的大脑是分为左右两半球的,正常的儿童大脑的左右两半球处于均衡状态,但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则不然。

有研究说明,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与正常儿童相比较,其大脑处于非均衡状态,大脑的左半球抵抗干扰的水平较差,而右半球完性认知水平较弱,这也许是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某些神经心理学。

如有的小朋友遇见其他小朋友就对其实行人身攻击或抢其玩具,这就是因为他左右两半球处于非均衡状态造成的,以致于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毫无目的的对其他小朋友实行攻击。

2、溺爱现今社会,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父母及其长辈都把孩子视为掌上明珠,往往是家庭的中心,更是祖辈眼中的“小皇帝”。

动物园工作中的动物行为异常判断

动物园工作中的动物行为异常判断

动物园工作中的动物行为异常判断动物园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地方,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动物展示给游客们观赏。

作为动物园的工作人员,除了负责动物的照顾和日常管理外,还需要注意观察动物的行为,及时发现和判断动物行为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本文将介绍动物园工作中常见的动物行为异常,以及如何判断并处理这些异常情况。

一、动物行为异常的分类在动物园的工作中,我们通常将动物的行为异常分为以下几类:攻击性行为、退缩性行为、焦躁不安行为、食欲异常和运动异常。

下面将对这些情况进行详细介绍。

1. 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是指动物具有攻击性、咆哮或追逐等表现的行为。

这可能是由于动物处于繁殖或保护领地的季节,或者是处于压力、焦虑等状况的结果。

这种行为异常会对动物园的其他动物和游客安全造成威胁,需要及时判断并采取措施。

2. 退缩性行为退缩性行为是指动物不愿与其他同类或人接触,常常躲在角落或避开它人。

这可能是由于动物的身体不适或精神问题导致的。

工作人员需要观察动物的退缩性行为,并及时与兽医团队合作,进行检查和治疗。

3. 焦躁不安行为焦躁不安行为是指动物表现出烦躁不安、来回 pacing、哼唧或啃咬等行为。

这可能是由于动物环境的改变、缺乏刺激或习惯被打破等因素引起的。

对于这种行为,工作人员可以适当增加动物的环境丰富性,或者提供一些游戏和玩具来分散它们的注意力。

4. 食欲异常食欲异常是指动物拒绝或者减少摄食的行为。

这可能是由于动物生病、消化系统问题、环境不适或者饮食不适宜等原因引起的。

对于食欲异常的动物,工作人员需要与兽医团队合作,进行详细的检查和治疗。

5. 运动异常运动异常是指动物的运动方式和习惯发生改变。

例如,动物的步态不正常或者不再活跃。

这可能是由于骨骼或肌肉等身体问题,或者其他疾病引起的。

对于运动异常的动物,工作人员需要及时观察并与兽医团队合作,进行适当的治疗和康复计划。

二、判断和处理动物行为异常的方法判断和处理动物行为异常需要具备一定的经验和专业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学校教育不当
这一点主要是教师教育方式简单,粗暴, 缺乏灵活性和策略性。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单击此处添加段落文字内容
单击此处添加段落文字内容
攻击性行为问题的辅导
1:可以为儿童提供足够的空 间,各种娱乐器材,有趣的 图书等。 2:教师还可以为儿童提供观 察学习人际互动的机会。 3:通过强化形成稳固的亲社 会模式,特别是教育者本人 应该起到表率作用,言行一 致,以身作则。
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
三:家庭教养方式不当
1:经常受到溺爱式,专制式教育 2:在家里受到缺乏民主的教育 3:在家里经常受到不正当的惩罚方式
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
二:遭到种种挫折
1:遭到攻击而退缩 2:因为学习不好而感到自卑 3:长期受到冷落轻视 4:人际关系差,很多兴趣愿望不能实现
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
干预儿童的侵犯事实
攻击性行为问题的辅导
1:在教育中可以通过训练小 学生自我控制能力以减少问 题行为。 2:当学生调皮捣蛋时,教师 可以向学生冷冷的盯一眼, 用手势示意儿童。或敲敲手 中的粉笔,这些方式对于儿 童恢复自控是很有效的。
培养儿童自我控制能力
谢例导入
攻击性行为问题表现
2
攻击性行为问题的原因
3
攻击性行为问题的辅导
4
案例导入:
可可今年4岁,是班级中个子最高,力气最大的男孩。他经常 欺负其他小朋友。有时自由活动时他双手一齐拍打他身边小朋友 的肚子,把小朋友拍哭。有时,他有意拧其他小朋友的耳朵。有 时他学着电视武打片里的动作,指手画脚,,向其他的小朋友操 练一番,把小朋友的衣服弄脏,撕破,甚至打伤小朋友的眼睛、 鼻子等等。
创建适宜的环境
攻击性行为问题的辅导
1:家庭教育杜绝对子女使用 暴力或过于溺爱的方式。鼓 励子女勇于面对挫折困难。 2:学校教育可用角色扮演法, 让学生扮演一种角色,体验 一种精神状态,领悟自己攻 击行为的危害和后果,从而 抑制自己的攻击行为。
调整教育方式
攻击性行为问题的辅导
1:利用宣传媒介,在小学生 中树立以和平,协助,容忍 为主题的榜样,对小学生的 不良行为的消除具有抑制作 用。 2:同时也需要社会,家庭和 学校的综合干预,以便即时 发现,及时矫正,增强学生 自觉抵抗不良行为干扰的能 力。
攻击性行为问题表现
单个型的攻击行为: 团伙型攻击行为:
即有相似需要的人组成的 亲密无间的团伙。
1
2
即攻击者没有任何朋友, 十分孤僻怪癖,对人冷言 冷语,以伤害他人来满足 自己对学校,他人,社会 的不满。
2
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
一:经常接触攻击事件和行为
1:家长的不良示范 2:同伴的影响 3:环境的影响
强化学习榜样
攻击性行为问题的辅导
1:教给那些受到挫折干扰的 儿童以宣泄的方式可以减弱 其侵犯性情感的强度。 2:教师可以引导儿童用言语 来倾诉内心体验到的侵犯性 情感。
教会儿童合理宣泄侵犯性情感
攻击性行为问题的辅导
1:奖励:对儿童正确行为进 行及时的矫正。 2:批评及教育:对儿童的攻 击行为及时给予批评。 3:沟通:教师和家长及时加 强与孩子的心灵沟通,要耐 心倾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