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年来北京城市空间扩展与城乡过渡带演变

合集下载

北京市通州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北京市通州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北京市通州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在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中做人,如果不知道“礼”,就成了撒野,没有规矩,简直是个道德问题,不是个好人。

一个负责地方秩序的父母官,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

如果有非打官司不可,那必然是因为有人破坏了传统的规矩。

在旧小说上,我们常见的听讼,亦称折狱的程序是:把“犯人”拖上堂,先各打屁股若干板,然后一方面大呼冤枉。

父母官用了他“看相”式的眼光,分出那个“獐头鼠目”,必非好人,重加呵责,逼出供状,结果好恶分辨,冤也伸了,大呼青天。

——这种程序在现代眼光中,会感觉到没有道理;但是在乡土社会中,这却是公认正当的。

否则为什么这类记载,《包公案》《施公案》等等能成了传统的畅销书呢?我在上一次杂话中已说明了礼治秩序的性质。

在这里我可以另打一个譬喻来说明:在我们比赛足球时,裁判官吹了哨子,说那个人犯规,那个人就得受罚,用不到由双方停了球辩论。

最理想的球赛是裁判员形同虚设(除了做个发球或出界的信号员)。

为什么呢?那是因为每个参加比赛的球员都应当事先熟悉规则,而且都事先约定根据双方同意的规则之下比赛,裁判员是规则的权威。

他的责任是在察看每个球员的动作不越出规则之外。

一个有Sportsmanship的球员并不会在裁判员的背后,向对方的球员偷偷地打一暗拳。

如果发生此类事情,不但裁判员可以罚他,而且这个球员,甚至全球队的名誉即受影响。

球员对于规则要谙熟,技艺要能做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程度,他需要长期的训练。

如果发生有意犯规的举动,就可以说是训练不良,也是指导员的耻辱。

这个譬喻可以用来说明乡土社会对于讼事的看法。

所谓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

生活各方面,人和人的关系,都有着一定的规则。

行为者对于这些规则从小就熟习,不问理由而认为是当然的。

长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内在的习惯。

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在身内的良心。

中国建筑史形考三

中国建筑史形考三

中国建筑史形考三XXX《中国建筑史》形考作业三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15题1.处于现代转型初始期的近代中国建筑,是中国建筑发展史上的一个(C)。

A.开始时期B.发展时期C.过渡时期D.辉煌时期2.梁思成于(B)年在XXX实施“体形环境”设计的教学体系,为中国的现代建筑教育播撒了种子。

A.1948 B.1947 C.1949D.19403.XXX诞生于(B)A.1930年B.1929年C.1921年D.1925年4.到1911年止,中国共修铁路(D)km。

A.6618.1B.7618.1C.8618.1D.9618.15.(B)的发展对于近代中国的城市转型起到了多方面的推进作用。

A.铁路交通B.工矿业C.纺织业D.手工业6.(D)胶济铁路全线通车,清政府主动把位处铁路沿线的济南开辟为“华洋公共通商之埠”。

A.1901年B.1902年C.1903年D.1904年7.下列城市不是因铁路的修建而发展起来的是(D)A.石家庄B.蚌埠C.天津D.徐州8.(B)是近代中国由官方制定的较早、较系统的一次城市规划工作。

A.“建设计划”B.“首都计划”C.“城市规划”D.“城市建设计划”9.高标准的独院式住宅在(B)前后出现于各大城市。

A.1890年B.1900年C.1910年D.1920年10.在本土演进式的住宅中,(D)是考察本土住宅转型的最佳标本。

A.居住大院B.竹筒屋C.骑楼D.里弄住宅11.美国建筑师(C)前后参与了XXX、XXX等多所大学的规划。

A.XXX.XXXC.XXXD.XXX12.中国近代第一座铁结构厂房建筑是(A)A.XXX炭化炉房13.20世纪初,(D)的锯齿式屋顶首先在纺织工厂中采用。

A.砖石混合B.砖石钢筋混凝土C.砖木混合D.钢筋混凝土14.(A)是中国近代工业普遍采用的建筑形式。

A.单层厂房B.双层厂房C.多层厂房D.露天厂房15.1863年,(B)以两白银承建了XXX大楼。

A.XXXB.XXXC.XXX.XXX二、多选题:每题4分共5题1.下列是因为铁路建设而成为新兴铁路枢纽城市的是(BC)A.XXX.蚌埠C.文化发展的快速性D.文化交流的广泛性3.20世纪30年代,一些大城市中盛行(AD)的公寓住宅。

中国建筑史形考三

中国建筑史形考三

《中国建筑史》形考作业三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15题
1.处于现代转型初始期的近代中国建筑,是中国建筑发展史上的一个( C )。

A.开始时期
B.发展时期
C.过渡时期
D.辉煌时期
2.梁思成于( B )年在清华大学营建系实施“体形环境”设计的教学体系,为中国的现代建筑教育播撒了种子。

A.1948
B.1947
C.1949
D.1940
3.中国营造学社诞生于( B )
A.1930年
B.1929年
C.1921年
D.1925年
4.到1911年止,中国共修铁路( D )km。

A.6618.1
B.7618.1
C.8618.1
D.9618.1
5.( B )的发展对于近代中国的城市转型起到了多方面的推进作用。

A.铁路交通
B.工矿业
C.纺织业
D.手工业
6.( D )胶济铁路全线通车,清政府主动把位处铁路沿线的济南开辟为“华洋公共通商之埠”。

A.1901年
B.1902年
C.1903年
D.1904年
7.下列城市不是因铁路的修建而发展起来的是( D )
A.石家庄
B.蚌埠
C.天津
D.徐州
8.( B )是近代中国由官方制定的较早、较系统的一次城。

转型中的北京市“二道绿隔”规划实施方案探索——以朝阳区金盏乡为例

转型中的北京市“二道绿隔”规划实施方案探索——以朝阳区金盏乡为例

转型中的北京市“二道绿隔”规划实施方案探索——以朝阳区金盏乡为例尹慧君摘要:北京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是实现北京城乡减量发展,遏制城市“摊大饼”,提高城市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实现城乡发展转型的关键性区域。

本文对北京“二道绿隔”试点乡——金盏乡的现状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总结一道绿隔建设的经验教训,借鉴城乡接合部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反思北京绿隔建设过程中在实施方式、农村城市化、政策制度保障等方面的问题。

结合金盏乡特点,提出了转变思路、空间管制、增减挂钩、捆绑实施、政策保障的规划策略。

提出新型城镇化时期的绿化隔离地区规划建设应在空间布局上守住底线,明确管控内容,提高城市生态环境水平;在土地利用上建立国有用地与集体用地“增减挂钩”的土地流转计划,提高集体建设用地效率,保障农民利益;在实施机制上划定实施单元,做好分期捆绑实施计划,明晰责权;在政策保障上,创新财税政策、多部门统筹,形成政策合力。

关键词:二道绿隔空间管制增减挂钩实施捆绑政策保障为有效控制城市蔓延,形成环境优美、人居和谐的生态屏障,北京在1958年总体规划中就提出了建设城市绿化隔离带的思想。

随着北京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空间不断变化与重构,绿化隔离地区1以其特殊的土地利用、人口结构、产业特征、景观形态、管理政策等特点成为北京城乡建设情况最复杂、发展最活跃、矛盾最突出的地区,引起社会各方的关注和重视。

北京的绿化隔离地区经过二十余年的建设,目前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以下简称一道绿隔)的农民回迁房建设、绿化实施、劳动力安置等城乡一体化任务已完成约50%,但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以下简称二道绿隔)由于发展阶段差异、区位差异、缺乏实施导向和配套政策等复杂因素,该地区整体建设尚处在起步阶段,部分地区呈现出城进绿退、生态恶化、人口集聚、产业低端、用地粗放、无序发展等问题,二道绿隔面临着比一道绿隔更加繁重和复杂的实施任务,既要保护环境、为区域坚守生态底线,又要维护农民利益,留住乡景乡愁,确保城乡发展动力……但具体从操作上却面临目标不明、路径单一、资金不足、政策缺失等困境,城乡规划因此陷入“非保不可,要保不易”的两难境地2。

八年级下册地理 祖国的首都——北京教案与教学反思

八年级下册地理 祖国的首都——北京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六章第四节祖国的首都——北京※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

——冰心《冰心》◆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了解北京的位置、面积等及自然环境特征,并能对北京的位置做出简要评价;2.使学生了解北京的历史文化传统,掌握北京的城市职能和未来发展方向。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整理资料的能力;2.使学生掌握了解一座城市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学习,加深学生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刻文化底蕴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1.北京市的自然地理特征、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2.北京市的未来发展方向。

※教学难点1.北京市地理位置的评价;2.北京市城市建设中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教学方法讨论法、启发式讲述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展示台、景观图片等。

※课型综合课※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北京奥运歌曲《北京欢迎你》视频,吸引学生注意力,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

讲述:通过视频,我们应该清楚今天我们主要学习的区域是:北京。

我国幅员辽阔,面积广大,为了经济发展和管理方便,共划分了三级行政区划,其中最高级别的共34个。

分别为直辖市4个,省23个,自治区5个,特别行政区2个。

那么,大家知道在这34个省级行政区中,政治地位最重要的是哪个吗?学生齐答:北京对,北京。

北京简称京,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大家对北京了解多少?有谁去过北京?请举手。

好,我们请××同学给大家介绍他所了解的北京。

学生介绍。

(略)通过刚才几位同学的介绍,我们大家对北京有了一些印象,但还不全面、不系统。

今天我们就来深入了解、认识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板书:第六章第四节祖国的首都——北京[讲授新课]北京之所以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与它的位置、范围、地理环境等密不可分。

学生活动:请大家阅读图6.42“北京的地形”和图6.44“北京古今城区的地理位置示意”,以及相关文字内容。

分析、讨论、回答以下问题:(黑板附板书)1.北京市的地理位置有什么优越性?2.北京市及其周围的地形地势有什么特点?3.北京市属哪种气候类型?有什么特点?4.流经北京市的河流有哪几条?副板书:1. 地理位置:2地形地势:3.气候:4河流:学生讨论:(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教师巡回参与指导。

北京中轴线的变迁

北京中轴线的变迁

图11
鼓楼是历史上中轴线的北端点。这里的城市结构和
空间关系基本保持完好。
图12前门有着丰富的商业文化传统,将改造成新的文化 商业区。
图13永定门是北京所有城门当中最精致的。20世纪60年 代初在修二环路的时候被破坏,最近重修以保持中轴线的 完整。
图1 4奥林匹克公园用现代的手法诠释了中国传统园林艺 术,是中轴线在北边的新端点。它标志着北京城的公共空 间翻开了新篇章。
图3北京城的区域位置符合风水理论。北边的山阻挡了冬 天冷冽的风.和北部平原的入侵。东西部的群山为北京城 提供了丰富的水源,南边的低地和湿地疏导城内的暴雨. 补充水系统。
图4中国古代城池总能看到轴的关系。
《考工记》里理想
的城池图表明建造一座大城要遵循的原则。
图5随着城市规划进入一个更为复杂的阶段,仍然遵循轴 线原则。重要的建筑物一般都建在中轴线上。
毁了.埋在了煤山之F。 北京城的新的中靶线及紫 禁埔依然继承元朝大都的 中轴线,并向南伸展。在 明朝中期,南城叉建立了 外域.中轴线的延伸至南 端的先农坛{0天坛。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北京的 布局和中轴线gB没有发生
调蠢的关系 风水上中轴线和北京的关系
根据中国古代的风水理论或者说是直觉环境科学.住 宅、村庄和城市的理想位置是背阴朝阳.坐南朝北.背山 面水.左右成被山环抱之势(图2)。这原mI不仅表明
o-----------------…‘_‘

b…_一一
田10 田1
Imagel Imagel0
署一
围1 2 Imagel2
研究结果 研究根据北京城的发展历史把中轴线分成三个部分。 通过仔细地研究空间结构、土地使用以及中辊线上的城市 风景.我{门确定了每个部分的具体问鼢(圈i1)。 中央部分的问题中轴线上的一些中史建筑物己经不 要存正了。由于中轴线上没有控制好六规模的建设.空 徊的整体感被一些现代建筑破坏了,由于人们生活方式的 改变以及传统住宅区的消失.当地的^文文化和商业文化 在衰落。要解决好保护历史和满足现代变通之间的矛盾。 北京原来有一个完整的循环水系统.有湖、河道、湿地, 还有能排暴惩.集货运,客运.观光于体的淘渠。水系 统蜿蜒穿过中辘线.但是经过这么多年.遭到了很大的破 坏。其中有些中车由线上的水道己经不见了(国12)。 南边的同题南边的总体芨展要落后于北边,但是发 展的压力还是集中在中轴线上。南由轴线上新建的楼罕 主要是商业楼群.白天车流辆和人流量都很天.到晚上就 一片寂静。南苑是由轴线的南端.从1905年以来在总体计 划巾一直作为首都的南大门.不过它的空瓦形态和特征都 有待确定(图13)。 北边的问题北二环和奥杯匹克公园之间延长的中轴 线已经看不出来了。两删的建筑物的高度被控触在30米到 45米。地重线、建筑群相空间关系变得很单调。这一部分 成为应对快速交通的动脉。际了实现主办2008年奥运会的

北京城市建设的历史变迁与规划构建

北京城市建设的历史变迁与规划构建

北京城市建设的历史变迁与规划构建北京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首都,其城市建设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从古代城市的构建到现代城市的规划,北京一直在不断发展和变迁。

古代时期,北京的城市建设主要是针对战争和保卫国家安全而进行的。

在元朝时期,作为蒙古的都城,北京的城墙被修建得异常坚固厚实,北京城的地势也因此被改变,城池处于高处,四周环绕着护城河,构建出了气势磅礴的皇城。

在明朝时期,明朝皇帝朱棣将北京定为都城,进行了一系列的城市建设。

皇城院内有金水河、太和殿、乾清宫、神武门等建筑群,成为了明代北京“九重之都”的代表。

到了近代,北京市的规划和建设也在不断进行调整和改变。

20世纪初,北京市成为了新民主主义中国的政治中心。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京市作为首都,成为了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1953年,北京市成为中国第一座建成的综合规划城市。

这个规划设计、科学合理、完备周密的城市规划成为了中国城市规划的典范和范本,同时也为全球城市建设树立了标杆。

在改革开放以后,北京市建立了城市总体规划的制度化、科技化管理体系,准确地预测和布局未来城市发展方向,逐渐建立起生态、文明、现代化、开放的新首都。

新的城市规划体系包括《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北京市城市绿化条例》、《北京市城市综合管理办法》、《北京市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等。

同时,为了果断处理与城市建设中的矛盾与纠纷,在着力发展城市的同时,北京市还制定了一系列的城市保护规划,以保护红墙黄瓦、绿树成荫的独特历史文化底蕴,以此为基础进行新的城市建设和规划。

如今,北京市的城市建设经历了从古代到现代的漫长历程,从城墙战争的保卫到现代化的科学规划规划,北京已成为全国的城市建设标杆和社会进步的代表。

各种先进的技术和理念的融入,不但为民众创造了一个安全优美舒适的居住空间,而且也为全球城市建设奠定了先河。

未来,北京将会继续不断发展和变迁,成为更加现代化的都市,让人们在其中尽情生活、工作和成长。

北京市城市变迁发展历程

北京市城市变迁发展历程

北京市城市变迁发展历程
北京市城市变迁发展历程可以追溯至公元前1045年周朝后期的武王伐纣时期,当时有一处城池已经出现。

从那时起,北京就开始了它悠久
的城市发展历程。

明朝期间,北京成为中国的首都,并开始了其大规模的城市建设。


称为“京师城”的明朝北京城是一座规模庞大、充满文化底蕴的城市。

城墙高达9.9米,周长40余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城墙之一。

在城内,有许多古老的街道、宫殿、庙宇等古建筑,例如紫禁城、天坛、雍和
宫等。

清朝时期,北京继续发展壮大,成为一座“九口八街十八府”“三宫
六院”“七十二景”的城市。

清朝的皇家园林也为北京增添了许多独
特的景致,如颐和园、圆明园、北海公园等。

20世纪初,北京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阵地,这也影响了北京这座城市的发展。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北京成为国家的首都,大量的市政
基础设施被兴建,包括公路、桥梁、机场、地铁等。

北京市的城市化
速度也得到了大幅加快。

今天,北京已经成为了中国的政治、文化、科技中心,拥有非常健康
活跃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

城市老旧区的改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为北京市带来了全新的面貌和活力。

总之,北京是一座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的城市,它经历了多个王朝的兴衰和政治革命的沉浮,伴随着中国的历史进程不断地演变和发展,成为了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城市。

同时,北京也在不断地适应现代化的城市发展模式,成为了一个传承古老文化,面向世界的新型城市。

介绍北京变化的文章

介绍北京变化的文章

介绍北京变化的文章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一直以来都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国内外游客前来游览的重要目的地。

近年来,随着国家发展的进步和北京市的城市规划与改革,北京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老北京的胡同到现代化的CBD,各种建筑、设施和文化元素交织在一起,展现出一座发展中的现代化大都市的新形象。

作为中国政治中心的北京,在城市规划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不久前的北京,总是被高楼大厦包围,拥挤不堪,交通拥堵,环境恶劣,这些问题一直限制了城市的发展。

但是随着国家的政策调整和北京市政府的积极努力,如今的北京变得更加规划有序,交通更加便利,环境更加清洁。

城市规划的变化让市民与游客可以更加舒适地生活与工作,也吸引了更多的人们来到这座城市。

北京在文化方面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作为千年古都,北京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与传承之地,古建筑、博物馆、寺庙等遍布全市。

近年来,随着文化产业的兴起和城市更新改造的不断推进,北京逐渐成为一个集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于一体的城市。

各种文化节目、展览、演出都在这里云集,各种文化活动也得到了积极的推广与举办。

这些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市民与游客的生活,也让外界更多地了解与认识这座城市。

北京在经济方面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为中国政治与文化中心,北京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城市,但是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增长与城市改革的不断深化,北京的经济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尤其是北京CBD的建设和发展,为北京的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各种新兴产业、高科技企业纷纷入驻这里,大大提升了北京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

北京的未来无疑将会更加繁荣昌盛。

北京的变化给我们展示了一座现代化大都市的全新风貌,这里既有千年古都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有现代化城市的现代气息。

在未来,北京将继续秉承创新精神,不断推进城市建设与发展,为更加美好的明天奋斗着。

让我们期待着更多的变化与发展。

北京城市化进程

北京城市化进程
文革期间,北京的规 划管理部门被取消, 总体规划暂停执行。 其间城市出现的问题 也未及时修订
北京规划发展历程
1982年的《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
当时各方面对北京的城市性质、规模、布局、旧城改建等一些方针性 问题的不同认识有了统一的思想基础,在中央书记处重要指示的指导 下,编制了《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 1、明确城市性质与经济发展方向 2、严格控制城市规模,坚持”分散集团式”城市布局,发展远郊卫 星城。 3、根据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对保留、继承和发扬文化古都风 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明确以居住区作为组织居民生活的基本单位,以便更好地安排各 项设施,方便乡 村社会向以工业 和服务业为主的 现代城市社会逐 渐转变的历史过 程,具体包括人 口职业的转变、 产业结构的转变、 土地及地域空间 的变化。
80% 60%
10%
人口增长缓慢
市政设施分布
人口迅猛增长
城市化进程停 滞或略有下降
北京城市定位 定位
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直辖市和国家中心城市,是中国的政治、 文化中心,中国经济的决策和管理中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和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办公所在地。 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北部,背靠燕山,有永定河流经老城西南,毗邻天津 市和河北省。北京下辖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 区、门头沟区、房山区、大兴区、通州区、顺义区、昌平区、平谷区、怀柔 区、密云县、延庆县等16个区县。201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114.8万人。 北京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拥有6项世界遗产,是世界上拥有文化遗 市政设施分布 产项目数最多的城市,是一座有着三千余年建城历史、八百六十余年建都史 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众多历史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
王府井附近平面图

北京的发展与变化-PPT

北京的发展与变化-PPT

清朝基本沿袭了明 北京城,直到建国 初期,北京城变化 不大。
建 国 初 期 北 京 城 区
2002年北城
5年北城
北 京 市 区 在 北 京 的 位 置
北 京 市 区 总 体 规 划
50年代从景山鸟瞰北京
今天从景山鸟瞰北京
今天长安街
50年代长安街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9
大都略呈长方形,周 长约60里。有11座城 门,皇城在大城内南 部中央地区。城内街 道分布的基本形式是 棋盘形,南北和东西 各有9条大街。在南 北向大街的东西两侧, 小街和胡同平行排 列 。北京四合院和 胡同的形成是从元大 都时代开始的。金中 都虽废,但尚有遗存, 时称“南城”,成为 大都城内人们踏青郊 游之地。
3000多年前这里 就成为已知北京 历史上最早的城 邑——蓟城
在此建城的条件是:
离水源较近、几条 大路的交汇处、地 形平坦、远离沼泽 地。
蓟城复原图
1995年当北京建 城3040年之际, 在广安门附近建 立“蓟城纪念 柱”,标明此处 为北京肇始之地。
秦统一中 国后,蓟 城是北方 的军事要 塞,也是 中原边塞 的交通枢 纽。
元大都城
在元大都与南城之 间形成了若干条斜 街,如樱桃斜街、 铁树(李铁拐、李 铁锅)斜街、杨梅 竹(杨媒)斜街、 棕树(王广福、王 寡妇)斜街等。这 些斜街是重要的元 代遗存,被明代人 称为“南城龙脉”。
北京后英房元代住宅遗址复原图
明北京城是在元大都 的基础上营建的,分 宫城、皇城、内城和 外城四重。宫城又称 紫禁城,周长6里。皇 城在宫城的外面,周 围18里 。内城又在皇 城的外面,城周长45 里。外城环内城南面, 外城长28里。
南京城共有 八门 ,城内 二十六坊, 是居民聚居 的地方。坊 巷布局,井 然有序。

《北京城市的变迁》课件

《北京城市的变迁》课件
创新驱动
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推 动产业转型升级和高新技术产
业发展。
绿色经济
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产业,促 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开放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 ,吸引外资和国际人才。
区域协同
加强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合作, 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城市文化的未来发展
传统文化保护
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弘扬中华优 秀文化。
国际交流与合作
北京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具 有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机 会,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更多 的机遇。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优化城市规划和管理
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的科学性和前瞻 性,提高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
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
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进空气质量改 善、水环境治理等工作,打造宜居环 境。
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现代北京城市规划注重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和人居环境改善,致力于建设成为 国际一流的现代化大都市。
02
CATALOGUE
北京城市的变化
城市规模的变化
城市面积扩大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城市边界的 扩张,北京城市的面积逐渐扩大 ,从原先的市区范围扩展到包括 近郊区和远郊区。
城市空间布局优化
北京在城市规划方面不断进行探 索和实践,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促进城市各功能区的协调发展, 提高城市整体运行效率。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水资源、土地 资源等自然资源日益短缺,制约了城市的 可持续发展。
环境恶化
城市规划和管理滞后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化的发展,空气污 染、水污染、噪音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 对居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影响。
城市规划和管理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速度, 导致城市交通拥堵、城市环境混乱等问题 。

北京中轴线的变迁课件

北京中轴线的变迁课件

学习交流PPT
7
元大都的规划设计中 ,首先于积 水潭东北岸选定了全城的几何中
心(相当今鼓楼处), 设中心台, 建中心阁。由中心台向南. 切积 水潭东岸向东最突出的地方(相当 后门桥处), 引一条正南正北的直 线,确定为全城的中轴线,这就 是现在北京旧城中轴线的确定之
始 至元二十二(1285年)元大都 整体(包括城郭)基本竣工 。
学习交流PPT
21
一:保护
保护和修缮活动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中轴线上重 要建筑的修缮维护,中轴线道路的展宽、修建及街 道两侧市容的维护.中轴上广场、绿化的设计、建 造.中轴线两侧重要建筑、道路的修建和控制。
二:改造
中轴线上的改造和发展主要是出于交通原因,需 要对局部地区进行拆除等。
学习交流PPT
22
市肌理发展起到很重要的影响。 中轴线决定了北京城市的格 局。
学习交流PPT
4
二、北京城市中轴线的演变与 形成
• (1)确立与建造 • (2)演变与形成 • (3)继承与发展
学习交流PPT
5
建立与建造
学习交流PPT
6
北京中轴线的历 史可上溯到元朝, 其形成与元大都的 规划建设密切相关。 至元四年(1267年), 在金代琼华岛离宫 (现在北海公园)的 基础上, 开始营 造都城 。
央公园向市民开放,并改名为中山公园,增
至此.北京目城的中轴 线南起永定 门,北迭钟鼓楼, 全 长约7.8km。
学习交流PPT
15
继承与发展
学习交流PPT
16
清朝定都北京,完全继承了明北京城的中轴 线。只是将中轴线上重要建筑的名字改为新名,如 大明门更名为太清门,承天门更名为天安门, 以及 更换宫城内大殿和后寝的名称,来表明已经改朝换 代。此后历代修缮维护,于乾隆年间, 提高永定门 规制,增建箭楼;并将天坛、先农坛的形制完善并 确定下来。

国内外城市边缘区研究综述

国内外城市边缘区研究综述

国内外城市边缘区研究综述作者:毛艺珺张运兴来源:《小城镇建设》2019年第10期摘要:文章基于城市边缘区概念、特征和范围的界定,通过对2008—2017年间国内外相关文献的作者合作网络、突变性关键词分析,探寻国外城市边缘区的地域结构理论及研究方向,进而了解我国城市边缘区的研究进展和研究热点;并在对城市边缘区研究方向权重最高的城乡规划学科的空间扩展、演变肌理、土地利用问题研究进展进行系统评述的基础上,指出我国城市边缘区的发展趋势和重点研究问题。

关键词:城市边缘区;空间扩展;土地利用;CiteSpace;综述doi:10.3969/j.issn.1009-1483.2019.10.002?中图分类号:TU984文章编号:1009-1483(2019)10-0005-07?文獻标识码:AResearch Overview of Urban Fringe Domestic and OverseasMAO Yijun, ZHANG Yunxing[A bstract] Based on the urban fringe’s concept, characteristics and scope, writers cooperation network and mutation keywords were analyzed by the literatures of domestic and abroad from 2008 to 2017. The paper explores regional structure theory and research direction of foreign urban fringe,and also points out the progress and hotspot in China. According to the spatial extension,evolutionary texture, and land use issues of the urban planning, which is the highest weight in the urban fringe, the paper forecasts the trend of development and the important issues of Chinese urban fringe.[Keywords] urban fringe area; spatial extension; land use; CiteSpace; review引言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城市边缘区作为城乡交融区,是城市空间扩展、土地利用变化影响最大的地区[1]。

北京的胡同与城市肌理

北京的胡同与城市肌理

北京的胡同与城市肌理中国建设报2003-08-29 一北京胡同是特别引人注目的城市空间,它们是构成北京独特个性的因素之一。

它们从元朝时期的雏形至明清的发展成熟;从民国时期的变化转型到如今的现状,经历了一个历史时段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变化不断调整,呈现出丰富的历史层面和历史信息。

影响胡同演变的因素很多,如商业分布、人口变化、城市水系、交通工具、世袭制度、朝代更迭、四合院变迁等等。

历经元、明、清、民国至今,从平面形态上,北京的胡同由疏朗转向稠密、由横平竖直居多转而斜向甚至曲折,但大体保持东西向居多、南北向略少的格局;在空间形态上,胡同由于受到挤压,天际线由基本连续(北京古城制高点除外:包括城门、宫殿、楼阁、塔山,东西便门未列,均为小门高仅10米)被渐渐打破,终成破裂、散点状,呈现孤岛之势。

在色彩形态上,由灰色为基调蜕变至杂乱纷繁,尤以最近20年为烈。

元始祖忽必烈将全城除皇城外划分为50个“坊”,每个“坊”之间有主干道和次干道系统分隔。

“坊”内有可供马车行使的小路,即现代的胡同(或条)。

元朝开始出现胡同时,对于大街、小街、胡同都有具体宽度标准,规定大街宽24步(约为37.2米)、小街宽12步(约为18.6米)、胡同宽6步(约为9.3米)。

胡同东西向排列很整齐。

元大都城设计中所用长度,皆以步为单位,元代一尺约合0.308米,五尺为一步,一步合1.54米,胡同之间距离为50步,合77米,但根据从第一条胡同的路中心至次一条胡同的路中心来计算,如果去掉胡同本身6步的宽度,则两条胡同之间的距离是符合的,如以两条胡同之间实占距离44步长为准,宽也是44步,这一块地方的占地正好为八亩,称为方宅。

元大都规划用地的地积单位,平民占地最高为八分。

自今东四三条胡同西口至东口恰巧占地80亩。

换言之,即自东四北大街至朝阳门北小街之间为十条胡同的距离。

由于房屋建设是在划定城市主、次干道系统后进行的,因而,街巷边界与城市轮廓较清楚,建筑退线较有规律。

北京1990到现在的发展历程

北京1990到现在的发展历程

北京1990到现在的发展历程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自1990年以来经历了巨大的发展变化。

在过去的30年里,北京在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本文将从1990年至今的发展历程中对北京的变化进行详细阐述。

1990年代初期,北京的发展面临了一些挑战。

当时,北京市的城市规划落后于经济的发展,交通、环境等问题开始凸显。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1991年,北京市提出了“大开发、大建设”的发展战略。

这一战略规划以建设中国国际文化大都市为目标,着力于提升北京的城市形象和综合实力。

1992年,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这成为了改变北京城市面貌和城市管理水平的契机,也为北京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在经济领域,1990年代初期的北京市开始了一场改革开放的浪潮。

1992年,北京市开发了CBD商务区,并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引进外资,扶持民营经济,逐步形成了以金融、信息技术、科技创新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北京的城市建设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999年,北京成功申办2001年世界大运会,一系列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加速。

2000年代初期,北京的城市规划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200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制定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明确了北京市未来的发展目标和规划布局。

在经济领域,北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加大对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

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了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这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举办奥运会,也是北京城市建设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进入2010年代,北京的城市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013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强调了绿色发展、创新驱动等新理念。

在城市建设方面,北京加大了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断完善城市交通、环境卫生等公共服务体系。

在经济方面,北京开始全面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加强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发展。

北京中轴线的变迁

北京中轴线的变迁

元朝名“下马飞放泊” ,已为皇家苑囿,是游 猎和训练兵马的重要场所; 明时筑围墙,辟四门,建二十口园等,曰“南 海子” ,此时风光迤逦; 清时曰“南苑”,增辟五门,建行宫,成为帝 王狩猎和阅兵场所,并屯兵于此 。
经过元、明两朝的营建以及清朝的巩固,北京的中轴线得以确立 并发展,空间形态也趋于完善。从这段时间中轴线的演变和保护 过程来看,中轴线有两个重要的构成因素——节点建筑和空间层 次,节点建筑是空间序列的高潮和过渡点。史料记载集中体现在 对节点建筑的修缮上,可以看出它对于中轴线的重要意义。
(4)于中轴线两侧兴 建太庙和社稷坛。 (5)挖南海,堆万岁 山。 (6)嘉靖三十二年(1 553年),扩建外罗城, 兴建永定门。
至此.北京目城的中轴 线南起永定 门,北迭钟鼓楼, 全 长约7.8km。
清朝定都北京,完全继承了明北京城的中轴 线。只是将中轴线上重要建筑的名字改为新名,如 大明门更名为太清门,承天门更名为天安门, 以及 更换宫城内大殿和后寝的名称,来表明已经改朝换 代。此后历代修缮维护,于乾隆年间, 提高永定门 规制,增建箭楼;并将天坛、先农坛的形制完善并 确定下来。

城市轴线是指组织城市空间的重要手段。通过轴线可以把 城市空间布局组成一个有秩序的整体。北京旧城的中轴线南起 永定门,经正阳门、天安门、端门、午门、故宫,向北直达景 山山顶,最后在钟鼓楼北结束,纵贯北京城南北,全长7.8km, 是世界上现存最长的城市中轴线。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 生说,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成 亮说,城市轴线是一种历史性的城市空间组织与设计的思想和 方法,所以它对由古到今的城市形态和城市肌理发展起到很重 要的影响。 中轴线决定了北京城市的格局。
一:保护
保护和修缮活动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中轴线上重 要建筑的修缮维护,中轴线道路的展宽、修建及街 道两侧市容的维护.中轴上广场、绿化的设计、建 造.中轴线两侧重要建筑、道路的修建和控制。

北京市土地资源变化(修定)

北京市土地资源变化(修定)

北京市土地资源变化与持续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赵同科,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研究所摘要:本文总结了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北京市农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北京市可持续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

随着北京市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北京城市用地的增加,北京市耕地资源持续下降;随着北京市农业结构和功能的调整,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发挥农业多功能性,成为北京促进城乡融合和北京市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北京地处华北平原向西北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西部和北部系太行山脉和燕山山脉,四周与河北省、天津市相邻。

东西宽160公里、南北长170公里左右,全市总土地面积16422.78平方公里(折合2463.42万亩)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0.17%。

全市辖16区和2个县。

北京地貌类型多样,可分为山地和平原两种类型;山地面积占62%,分布于西北部,平原面积占38%,集中分布于中部和东南部。

随着北京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增加及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区面积逐渐扩大,土地资源利用强度增加,大量耕地转为各类建设用地,导致耕地资源急剧下降,特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

土地资源作为生态环境系统有机组成部分,开发利用不仅会带来巨大的物质利益,也会对生态环境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二元化城乡发展模式成为北京市经济持续发展的不利因素,随着北京市耕地面积的下降,发展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兼顾的都市型现代农业成为推动北京市经济持续发展,建设“宜居城市”的主要推动力。

本文对北京市建国以来土地资源变化情况、北京市农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北京都市型生态农业发展的影响作了总结,为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健康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提供借鉴。

1.北京市土地资源变化特征1.1. 北京市土地资源的变化解放后,全市土地面积经过了五次调整:1949年第一次划入长辛店、丰台、门头沟、南苑等地区,土地面积增至1255km2,增加人口21.5万;1952年第二次划入宛平县全县和房山良乡部分地区,土地面积增至3216km2,增加人口13.1 万;1956年第三次划入昌平全县和通县所属七个乡,土地面积增至4822km2;1958年3月第四次划入通县、顺义、大兴、房山、良乡五个县和通洲市,10月划入怀柔、密云、延庆和平谷四个县,土地面积增至16807.08km2,增加人口217.9万人;1961年第五次划入首钢所属铅铁矿,当年增加人口0.9万人。

北京城市的变迁ppt课件

北京城市的变迁ppt课件
近代及建国之后为了改善北京的基本城市环境增强城市机能又发展出了以故宫为中心的多条城市环路和放射性道路来改善城市交通和环境
北京城市变迁
1
2
北京城的历史演变图
3
金中都
在北京城市发展史上,金中都占有承上启下的特 殊地位,它是在以莲花池为主要水源的古蓟城旧 址上发展起来的,是北京作为全国性政治中心即 首都的开端。将大定、贞祐年间的金中都图与今 天的北京地图作仔细对比可以看出,金中都的位 置相当于今宣武区的西部及相邻的海淀区、丰台 区的一部分。其西南角在今丰台区凤凰嘴村一带, 西北角在军事博物馆南的黄亭子,东南角在今北 京南站西南的四路通,东北角在今宣武门内翠花 街。图上金中都城呈正方形,辟十三门,其中会 城门这一地名一直沿用到现在。据载,当时金中 都城墙周长37里余。图中清晰显示了都城、皇城 与宫城嵌套的金中都平面格局。中都的中心位置 是皇城,皇城分宫城和同乐园两个区域。宫城内 有美丽的皇家御用花园鱼藻池。今白纸坊桥往西 的青年湖,乃皇家园林同乐园内的太液池遗址。 自西湖发源的一条小河叫洗马沟,不过数千米, 但就是这样不起眼的一湖一河,却维持了金中都 及其前身蓟城近2000年的生存。现在此建有莲花 池遗址公园。
17
和商业中心逐步发 展起来。
场地处于四环与五 环之间,靠近奥运 中心区,具备便利 的城市交通和环境 条件。
如右图,北京城市发展至 今仍依照城市中轴线和长 安街这两条重要轴线进行 扩展。依照这两条重要轴 线,中心区的重要政治文 化
18
12
明清北京城
历史背景 明朝的建立恢复了汉人的地 位,人没有官方等级划分,居住、交易 没有严格限制。清朝同样也是少数民族 建立政权的朝代。宗教信仰浓厚,兴建 寺庙、喇嘛庙。中国自古就是多民族国 家,宗教寺 庙种类比较多,并且由于元 朝的胡同制限定占用地块,新建寺庙没 有严格规划限制,选址不限,随意插入

城乡过渡带社会经济空间演化特征与机理共3篇

城乡过渡带社会经济空间演化特征与机理共3篇

城乡过渡带社会经济空间演化特征与机理共3篇城乡过渡带社会经济空间演化特征与机理1城乡过渡带是城市与农村交界处的缓冲区,却也是城乡结合部、国家转型带和重要经济增长极。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乡过渡带的社会经济空间演化也在日益明显,无论是城市扩张、乡村振兴还是工业转移,都对城乡过渡带造成了影响。

在城乡过渡带的社会经济空间演化中,有一些特征和机理值得关注。

一、城市扩张对城乡过渡带的影响城市扩张是城市化进程不可避免的一个方面。

在城市扩张过程中,城市会不断向周边扩张并在城乡过渡带建立城市的分支区域,这些分支区域在城市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一方面,城市扩张可以为城乡过渡带带来更多的投资和发展机会,另一方面也会使农地不断减少,甚至被城市所吞并。

因此,在城市扩张过程中,需要控制和平衡城市化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影响,为城市经济和乡村振兴创造更多的机会。

二、乡村振兴对城乡过渡带的影响一直以来,乡村振兴都是中国转型时期的重要发展战略。

在城乡过渡带发展乡村经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之一。

乡村振兴对城乡过渡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农业转型、农村产业升级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等方面。

通过农业转型,从传统的简单粗放的农业发展模式向现代化、智能化农业发展模式转变,可以为城乡过渡带带来更多的就业和经济机会。

同时,加强农村产业升级,增加乡村旅游、生态农业等新兴产业,也有助于提高城乡过渡带的经济发展水平。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应该根据城乡过渡带的实际情况,制定与实施有效的政策措施,最大限度地发挥城乡过渡带的经济潜力。

三、工业转移对城乡过渡带的影响随着我国工业结构调整的深入推进,本地区非中心城市或城乡过渡区逐渐成为工业转移的热点区域之一。

工业转移对城乡过渡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工业结构升级、环境保护和人口流动等方面。

一方面,为了避免过度污染和环境恶化,需要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政策,保护城乡过渡带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工业转移有助于加强城乡过渡带的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城乡经济融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与乡村常被城墙截然分开 ,
北京城市用地分布的明显的圈层
管理 、行 政 意 义 上 的 区 域 划
城乡之间以城门为相互联系的通
结构 , 城市中心基本上全部为城
分[5 ,6] , 而城乡过渡带的位置范
道 , 城市与乡村的景观 、功能 、
市用地 , 形成闭合的城市用地比
围是随城市发展不断变化的 。乡
土地利用方式等泾渭分明 , 基本
1913 年 4711 3513 112
1955 年 5514 7219 215
1963 年 9619 15814 511
1984 年 16811 48211
817
1988 年 20612 58513
912
1992 年 22719 77318 1015
1994 年 27112 106113 1214
心 区
间以 1960 年代中期为界 , 又可


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解放后 , 北

京重新确立了全国政治中心的地
扩 展

位 , 并实行 “变消费性城市为生
章 文
产性城市”的城市建设方针 , 城

市发展进程相对以前明显加快 。

1955 - 1963 年间 , 核心区外边

界突破了内外城墙并向四周都有

相影像能够精确匹配 。采用文献
将两个转折点之间的地带定义为
有零星的城市用地分布 , 但总体

3[3] 提供的方法进行图像分类 ,
城乡过渡带 , 用滑动 t 检验方法
上看属于乡村景观 。
志 尧
得到城市用地比率图 , 并划分城
对从城市中心 (故宫附近) 向外
市区域结构 :
拉出的各城乡断面上的城市用地

以后的城市用地信息根据 TM 影
兰 生
像解译 , 解译前以 1∶50000 地形
图 2 1913 - 1996 年城市核心区和城乡过渡带的面积变化与前后城市区域结构的对比
图为基础 , 采用 3 次多项式对影
罗 海
像进行几何纠正配准 , 使不同时
较明显的转折或突变 ( 图 1) 。
乡村地域 , 还是受城市影响 , 并
时 期 城 乡
城 乡
海淀区往颐和园 、圆明园一带 ,
过 渡

成为 教 育 科 研 区 ; 东 向 的 八 里

渡 带
庄 、双井 、劲松及西向的石景山
外 边

一带为另外两个主要扩展区域 ,

变 主要为新建 工 业 区 。1960 年 代
的 扩
初到 1980 年代初 , 城乡过渡带

在各方向上都有较大扩展 , 向东
积总计约 4711km2 。1913 - 1955
响 , 突出城市用地的空间连续变
在空间上连续分布 。城乡过渡带
年间 , 城市核心区平均每年向外
化特征 , 得到城市用地比率图 。
范围相对于传统的城乡结合部有
扩展只有 012km2 。我国 古 代 的
(3) 城市用地比率图凸显了
所扩大 , 城乡结合部是为了方便
1996 年 30715 158518 1417
地形 图 ( 比 例 尺 1 ∶50000 ) 和
1984 - 1996 年间的 5 期 TM 影
像 , 并收集了部分文献记录 、社
会经 济 统 计 数 据 及 航 片 资 料 。
1980 年代以前的城市用地信息
及城市区域结构划分 , 主要参照
历史地形图资料进行 , 并以文献
在东西向的建国门和复兴门一线


及北向的新街口外一带等新建进

出城道路附近相对扩展较多 。到

1955 年 时 城 乡 过 渡 带 面 积 为
同 时
7219km2 , 平 均 每 年 只 扩 展

019km2 (图 4) 。
城 市
1950 年代到 1980 年代初为

北京城市发展的第 2 个阶段 , 其
城市空间U RBAN SPATIAL DEVELOPMENT
【文章编号】1002 - 1329 (2002) 04 - 0056 - 05
近百年来北京城市空间扩展 与城乡过渡带演变 3
方修琦 章文波 张兰生 罗海江 李志尧
【摘要】以 TM 影像和历史地形 图为基础 , 分析北京城市空间扩 展规律 。近百年来北京的城市扩 展可分为 3 个阶段 : 20 世纪上 半叶 , 城市扩展十分缓慢 , 过渡 带范围相当 狭 小 ; 1950 年 代 到 1980 年代初 , 城市扩展明显加 快 , 过渡带扩展速度明显快于核 心区 ; 1980 年代中期以后 , 城 市扩展最为快速 , 过渡带发展成 为城市地域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宽 广实体 , 城市空间结构与 20 世 纪初时有了很大不同 。 【关键词】城市扩展 ; 城乡过渡 带 ; 城市空间结构 ; 北京
例高值中心 , 从中心向外城市用
村地域与传统意义上的乡村还不
不存在过渡带 , 城市一般就指城
地比例逐渐降低 , 并存在两次比
完全一致 , 在靠近城乡过渡带的
市核心区或城市建成区 。20 世
57 2002 年 第 26 卷 第 4 期
城市空间U RBAN SPATIAL DEVELOPMENT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6991- 3191
了城市实体的概念和城市与乡村
延伸 , 外城区连片的城市用地只
渡 带
(2) 对城市用地分布图进行
景观上的区分 。城市核心区的概
限于南横西街 、南横东街及天坛


窗口平滑滤波 , 计算窗口内城市
念与城市建成区有些相似 , 不同
以北的部分 ( 图 3) , 核心区面
用地的比率 , 剔除随机变化的影
之处在于城市核心区的范围要求
记载资料作 为 参 考 。1913 年 地
形图基本上可以反映清末到民国
初年的传统 城 市 状 况 , 1955 年
的地形图可以反映建国后我国进

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始时的城市


状况 , 1963 年的 地 形 图 反 映 了
我国第一轮大规模经济建设后的
章 文
城市状况 , 此后不久就进入了文

革的十年动 乱 时 期 。1980 年 代
1 资料与方法 本文采用的信息源主要包括
1 9 1 3 、1 9 5 5 、1 9 6 3 年 3 期 历 史
城市规划 CITY PLANNING REVIEWVol126 No14 Apr12002
表 1 近百年北京市城市扩展变化
项 目
城市核心区面积 ( km2) 城乡过渡带面积 ( km2) 城乡过渡带平均宽度 (km)

年均扩展 314km2 , 往东 的 朝 阳



门 、往西的复兴门方向扩展较大

京 城
(图 3) 。在第 2 阶段中 , 北京城
间 不

乡过渡带扩展较前一阶段明显加

空 间
快 , 面 积 年 均 扩 展 1411km2 。

1950 年代初到 1960 年代初 , 城


乡过渡带最主要扩展方向在西北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基金批准 号 : 49671072) 资助和高等学校骨 干教师资助计划资助 。
2002 年 第 26 卷 第 4 期 56
t he structure of t he urban area has
changed from t hat of t he early
20t h century.
纪初的 1913 年 , 北京城虽可划

出城乡过渡带 , 但城乡过渡带范
3
围十分狭小 , 除外城南半部外 ,
主要是沿各城门城市向外略有延
伸 , 面 积 只 有 约 3513km2 ( 表
1) , 较同期的城市核心区面积还
略小一些 。1913 年以后的 40 多
年中 , 城乡过渡带扩展缓慢 , 只
2 近百年北京城市扩展进程
近 百
(1) 采用二级结构分类方法
比率变化进行突变检测 , 根据突
北京城市的扩展可分为 3 个


处理 TM 影像 , 提取城市用地信
变点的空间分布确定城乡过渡带
阶段 ( 图 2) , 20 世纪上半叶为

息 , 经类别合并后的城市用地分
内 、外 边 界 的 位 置 。进 一 步 在
一 , 在城市核心区与乡村之间出 现了 一 个 功 能 逐 步 完 善 、多 元
化 、城市用地与农业用地犬牙交
错的宽广地域实体 ———城乡过渡
带 。现代城市区域结构可分为城
市核心区 、城乡过渡带和乡村三
部分[1 ,2] 。从土地利用的角度看 , 城市 核 心 区 是 基 本 没 有 农 业 用
地 、空间上连续 、完全城市化的

较大扩展 , 核心区面积年均扩展
罗 海
达到 512km2 , 南 面 的 左 安 门 、

4
6991- 3191

右安门方向 , 北面的新街口 、安

定门方向为主要扩展方向 ; 1960
志 尧
年代中期以后 , 城市发展速度因
近 百
政治原因而 有 所 放 慢 , 到 1984 年 时 核 心 区 面 积 达 16811km2 ,
图向 1上 的 北城 京市 以用 故地 宫比 为例 中变 心化 ,图 城 乡 断 面 4 个 方
地区 ; 城乡过渡带是城市用地与 农业用地交错分布的 、空间上连 续的地带 ; 乡村是以农业用地为 主 、基本没有城市用地的地区 , 城乡断面上城市用地比率由内向 外不断降低[3] 。鉴于我国城市行 政区域与实际严重背离 , 一些学 者还提出了城市实体的概念 , 城 市实体范围以建成区为主 , 包括 一定纵深的近郊区[4] 。由于我国 城市发展统计指标的混乱或统计 资料的缺乏 , 它们很难作为确定 不同时期城市实体范围的指标 。 本文以北京为例 , 以土地利用的 特征指标划分城乡过渡带及城市 区域结构 , 进而研究近百年来北 京城乡断面上土地利用变化特征 与城市扩展规律 , 剖析大都市区 域结构的变化及成因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