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目的与全面发展教育要点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人的全面发展含义:表现为人的体力和智力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
基本内容:
1)旧式分工导致人的片面发展;
2)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
3)大机器工业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4)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二)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
1、原则
(1)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
(2)疏导原则
(3)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4)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在集体中教育原则
(7)教育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2、方法
(1)说理启迪法
(2)榜样示范法
(3)实践锻炼法
(4)自我修养法
(5)陶冶法
(6)评价法
3、途径
(1)思想品德课或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Leabharlann Baidu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五、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体系
1,教育目标体系
教育目的
↓
培养目标
↓
课程目标
↓
教学目标
学年(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题目标-课时目标
2、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分解
(1)知识与技能。着眼于学生对人类已有科学文化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分为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不同的水平层次。
爱因斯坦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否则,他
赫尔巴特:
江泽民:各级各类学校不仅要建立完备的文化知识传授体系,而且要把德育放在第一位,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
加强德育是世界各国进行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加强
(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3)劳动
(4)学校共青团、少先队活动
(5)班主任工作
(七)德育工作的创新
1、理念的创新
自觉选择:一种社会哲学观
道德坐标轴心的转换:独立人格的培育
共生的理念:对个人主义的超越
德育观念的创新
1)说教训导转变为启发指导;2)教会顺从转变为学会选择;3)教师权威转变为学生主动。
2、德育内容的创新
3
(二)德育的实效性问题
1德育的效果应如何衡量?
2当前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德育问题成堆
1)理论上的问题:(内容的问题?方法的问题?评价的问题?)
定义;评价;方法;教师角色;教师与班主任;
2
3
3
(
(2)不健全的家庭,一些家庭的不幸、父母的离异等影响。
(3)社会上的一些坏风气也给学生带来严重的影响。
诸如赌博(包括一些电子游戏机),贩卖黄色淫秽书刊、播放黄色录像带、影视屏幕上形形色色的不健康镜头,都将使不少学生的思想受到影响,还有一些录像带都是一些杀人、抢劫、枪
1现阶段教育目的的表述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1)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2)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3)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一)全面发展与全面发展教育
全面发展与全面发展教育是目的与手段、结果与过程的关系。
成人与成才的关系?
全面发展与个性特长的关系?
(二)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
1德育,培养人思想道德的教育,是向学生传授一定社会思想准则、行为规范、并使其养成相应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是思想经验、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的总称。
中小学:爱国精神、伦理精神、创新精神、自律精神……
大学:国情教育;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敬业精神教育;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3、方法手段创新
1)以美促德
2)寓教于乐
3)传统德育经验的发掘与继承:自省自克、躬行践履、行为训练、意志磨练、相观而善……
4)多媒体、网络……
三
(
(
(
1
2
3
(
1
2
1
加里倍林:
(1)要把满足人的需要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
(2)满足社会需要与满足人的需要相结合,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应作动态的、发展的把握,二者互为基点;
(3)价值实现的实践着眼点,要落在人的发展上。
三、教育目的选择价值取向
(一)价值取向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文化本位论
生活本位论
(二)价值取向中的人与社会的关系:
(1)要把满足人的需要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
(2)满足社会需要与满足人的需要相结合,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应作动态的、发展的把握,二者互为基点;
(3)价值实现的实践着眼点,要落在人的发展上。
(三)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1、社会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1)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
2)适应与超越的问题:
6.全面发展教育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育目的概念及教育目的的功;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与注意的问题;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内容与精神实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教学方法]
以讲授法、讨论法为主
[授课时数]
3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功能
(一)教育目的含义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4)一些家庭的错误导向对子女产生了恶劣影响:一些家长自私、贪小便宜、赌博等,有些家庭对孩子的道德品质教育欠缺,取而代之的是强化了
(
(6)市场经济给思想品德教育带来德育面临新的问题。如,价值观念多元化问题,合作与竟争问题
(7)网络化时代的德育工作面临新挑战。
结论:
(三)德育的意义
1
2
孔子:
韩愈:
洛克:我认为在一个人或者一个伸士的各种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是最不可缺少的;他要被人尊重,被人喜爱,更使自己也感到喜悦,或者也还过得去,德行是绝对不缺少的。如果没有德行,我觉得他在今生来世都得不到幸福。
第三章教育目的与全面发展教育
[教学目标]
1.表述教育目的含义,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教育目的的功能 ;
2.理解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问题及应注意的问题;
3.明确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4.掌握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
5.明确教育目的确立的基本依据,了解实现教育目的策略;
2智育,是指向学生传授系统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智力才能的教育活动。
3体育,是指向学生传授身体运动及其保健知识,增强学生体质,发展他们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教育。
4美育,即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5劳动技术教育,是指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狭义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定的总体要求。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三)教育目的的类型
(1)价值性教育目的和操作性教育目的
(2)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理想的和现实的)
(3)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方针政策法令之中的和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之中的)
(4)实然教育目的与应然教育目的
(4)教学美感是在教学活动中,师生通过接触各种教学美(目标、内容、方法、手段、环境、测评)所引起的一种感动,是一种赏心悦目、怡情悦性的心理状态,是对教学美的认识、评价和欣赏。
(二)美育的实施
1、美育实践探索的主要成绩
1)艺术课程中的美育
2)美育课及美育课程体系的建构
美育综合课—艺体课程审美化--学科课程审美化—活动课程审美化—潜在课程审美化
(四
1
(
(
(3)
2
1
2
3
4
5
6
7
(五)德育过程的特点
1、多端性
学生思想品德的结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2、主体性
心理内部矛盾是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动力。
3、实践性
活动与交往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基本途径。
4、持续性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需要持之以恒、需要多种教育力量通力协作。
(六)德育的原则、方法、途径
(1)审美是指主体对美的对象作出反映的一种综合的心理活动。审美活动的进行,必须有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众多心理因素的参与,最终将产生出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即美感体验。
(2)美感是主体接触到美的事物所引起的一种感动,是一种赏心悦目、怡情悦性的心理状态,是对美的认识、评价和欣赏。
(3)教学审美是指教师有意识地将教学过程之中各要素转化成具有审美价值的客观对象,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使得教学活动成为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活动,从而增强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的一种实践活动。
适应,是指教育对现实社会当前需要的符合性;
超越,是指教育对现实社会当前的超出性,是教育基于现实社会当前的发展趋势或可能,在体现现实社会未来发展要求,满足现实社会未来需要方面所具有的努力状态。
3)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的问题:
教育的功利性,即它自身活动所产生的社会物质生产、经济发展及物质利益满足方面的功用性和效益,这方面的意义体现教育在社会中的功利性价值。
教育的人文性,即它自身活动对社会精神生活、文化发展、价值精神建构方面所产生的作用和效果,这方面的意义体现为教育在社会中的人文价值。
4)民族性与世界性问题——国际化和本土化
2、人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1)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问题
2)人的理性与非理性问题:、
3)科技素质与人文素质问题
四、我国教育目的
(一)我国教育目的制定的理论基础
(三)全面发展教育的途径
1、教学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2、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也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不可缺少的途径。
3、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协调配合,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必要条件。
4、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机制,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保障。
二、德育
(
1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使社会意识转化为个体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它一般包括思想意识教育、政治立场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三个方面,它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是相并列的。
(2)过程与方法。着眼于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直接经验和内心体验,对学习方法有所感悟,在过程中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分为经历、体会、探索等不同的水平层次。
(3)情感态度价值观。着眼于学生在学习与成长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分为感受(经历、注意)、反应(体验、认同)、领悟(内化)等不同的水平层次。
2、美育实践的主要渠道——学科教学审美化
学科教学审美化包括的内容有:
(1)学科教学目标的确立和目标体系的建构;
(2)学科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编排;
(3)学科教学过程审美化的系列操作办法,诸如教学方法手段的选择和使用、教学组织形式的安排、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环境的布置、师生活动的方式等;
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是中小学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导向、动力、保证作用。
2
1
“
德育即德育,不表述为
2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用来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关系的行动规范的总和,是人们对是非、善恶、荣辱、美丑等等的行为规范。它是伦理学研究的对象。
(四)教育目的功能——出发点与归宿
1)导向功能;2)调控功能;3)评价功能;4)激励功能。
二、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1、社会依据——一是要根据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二是要根据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2、人的依据——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文化本位论
生活本位论
价值取向中的人与社会的关系:
3、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三种类型:
(1)行为目标。也可称为预设性目标。以学生发展变化的外显的行为来表述目标的达成。
(2)展开性目标。关注的不是由外部事先规定的目标,而是强调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进展情况提出相应的目标。
(3)表现性目标。表现性目标是指学生在从事某种活动后所得到的结果。它关注的是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某种程度上首创性的反应的形式,而不是事先规定的结果。
六、新课程培养目标介绍
1追求: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科学人文素养,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2特点
1)着眼学生个性整体性发展
2)强调终身教育的基础性
3)突出素质教育的重点
4)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第二节全面发展教育
一、有关全面发展教育概述
2
1
2
3
3
1
2
3
四、美育
(一)美育的意义
1、什么是美育
美育也叫审美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地讲是通过艺术手段对人进行教育。
广义地讲是运用自然界、社会生活、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中一切美的形式给人们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以达到美化人们心灵、行为、语言、体态,提高人们道德与智慧的目的
2、美育中的基本概念与基本问题
人的全面发展含义:表现为人的体力和智力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
基本内容:
1)旧式分工导致人的片面发展;
2)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
3)大机器工业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4)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二)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
1、原则
(1)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
(2)疏导原则
(3)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4)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在集体中教育原则
(7)教育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2、方法
(1)说理启迪法
(2)榜样示范法
(3)实践锻炼法
(4)自我修养法
(5)陶冶法
(6)评价法
3、途径
(1)思想品德课或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Leabharlann Baidu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五、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体系
1,教育目标体系
教育目的
↓
培养目标
↓
课程目标
↓
教学目标
学年(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题目标-课时目标
2、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分解
(1)知识与技能。着眼于学生对人类已有科学文化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分为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不同的水平层次。
爱因斯坦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否则,他
赫尔巴特:
江泽民:各级各类学校不仅要建立完备的文化知识传授体系,而且要把德育放在第一位,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
加强德育是世界各国进行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加强
(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3)劳动
(4)学校共青团、少先队活动
(5)班主任工作
(七)德育工作的创新
1、理念的创新
自觉选择:一种社会哲学观
道德坐标轴心的转换:独立人格的培育
共生的理念:对个人主义的超越
德育观念的创新
1)说教训导转变为启发指导;2)教会顺从转变为学会选择;3)教师权威转变为学生主动。
2、德育内容的创新
3
(二)德育的实效性问题
1德育的效果应如何衡量?
2当前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德育问题成堆
1)理论上的问题:(内容的问题?方法的问题?评价的问题?)
定义;评价;方法;教师角色;教师与班主任;
2
3
3
(
(2)不健全的家庭,一些家庭的不幸、父母的离异等影响。
(3)社会上的一些坏风气也给学生带来严重的影响。
诸如赌博(包括一些电子游戏机),贩卖黄色淫秽书刊、播放黄色录像带、影视屏幕上形形色色的不健康镜头,都将使不少学生的思想受到影响,还有一些录像带都是一些杀人、抢劫、枪
1现阶段教育目的的表述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1)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2)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3)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一)全面发展与全面发展教育
全面发展与全面发展教育是目的与手段、结果与过程的关系。
成人与成才的关系?
全面发展与个性特长的关系?
(二)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
1德育,培养人思想道德的教育,是向学生传授一定社会思想准则、行为规范、并使其养成相应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是思想经验、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的总称。
中小学:爱国精神、伦理精神、创新精神、自律精神……
大学:国情教育;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敬业精神教育;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3、方法手段创新
1)以美促德
2)寓教于乐
3)传统德育经验的发掘与继承:自省自克、躬行践履、行为训练、意志磨练、相观而善……
4)多媒体、网络……
三
(
(
(
1
2
3
(
1
2
1
加里倍林:
(1)要把满足人的需要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
(2)满足社会需要与满足人的需要相结合,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应作动态的、发展的把握,二者互为基点;
(3)价值实现的实践着眼点,要落在人的发展上。
三、教育目的选择价值取向
(一)价值取向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文化本位论
生活本位论
(二)价值取向中的人与社会的关系:
(1)要把满足人的需要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
(2)满足社会需要与满足人的需要相结合,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应作动态的、发展的把握,二者互为基点;
(3)价值实现的实践着眼点,要落在人的发展上。
(三)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1、社会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1)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
2)适应与超越的问题:
6.全面发展教育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育目的概念及教育目的的功;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与注意的问题;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内容与精神实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教学方法]
以讲授法、讨论法为主
[授课时数]
3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功能
(一)教育目的含义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4)一些家庭的错误导向对子女产生了恶劣影响:一些家长自私、贪小便宜、赌博等,有些家庭对孩子的道德品质教育欠缺,取而代之的是强化了
(
(6)市场经济给思想品德教育带来德育面临新的问题。如,价值观念多元化问题,合作与竟争问题
(7)网络化时代的德育工作面临新挑战。
结论:
(三)德育的意义
1
2
孔子:
韩愈:
洛克:我认为在一个人或者一个伸士的各种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是最不可缺少的;他要被人尊重,被人喜爱,更使自己也感到喜悦,或者也还过得去,德行是绝对不缺少的。如果没有德行,我觉得他在今生来世都得不到幸福。
第三章教育目的与全面发展教育
[教学目标]
1.表述教育目的含义,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教育目的的功能 ;
2.理解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问题及应注意的问题;
3.明确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4.掌握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
5.明确教育目的确立的基本依据,了解实现教育目的策略;
2智育,是指向学生传授系统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智力才能的教育活动。
3体育,是指向学生传授身体运动及其保健知识,增强学生体质,发展他们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教育。
4美育,即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5劳动技术教育,是指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狭义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定的总体要求。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三)教育目的的类型
(1)价值性教育目的和操作性教育目的
(2)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理想的和现实的)
(3)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方针政策法令之中的和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之中的)
(4)实然教育目的与应然教育目的
(4)教学美感是在教学活动中,师生通过接触各种教学美(目标、内容、方法、手段、环境、测评)所引起的一种感动,是一种赏心悦目、怡情悦性的心理状态,是对教学美的认识、评价和欣赏。
(二)美育的实施
1、美育实践探索的主要成绩
1)艺术课程中的美育
2)美育课及美育课程体系的建构
美育综合课—艺体课程审美化--学科课程审美化—活动课程审美化—潜在课程审美化
(四
1
(
(
(3)
2
1
2
3
4
5
6
7
(五)德育过程的特点
1、多端性
学生思想品德的结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2、主体性
心理内部矛盾是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动力。
3、实践性
活动与交往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基本途径。
4、持续性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需要持之以恒、需要多种教育力量通力协作。
(六)德育的原则、方法、途径
(1)审美是指主体对美的对象作出反映的一种综合的心理活动。审美活动的进行,必须有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众多心理因素的参与,最终将产生出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即美感体验。
(2)美感是主体接触到美的事物所引起的一种感动,是一种赏心悦目、怡情悦性的心理状态,是对美的认识、评价和欣赏。
(3)教学审美是指教师有意识地将教学过程之中各要素转化成具有审美价值的客观对象,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使得教学活动成为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活动,从而增强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的一种实践活动。
适应,是指教育对现实社会当前需要的符合性;
超越,是指教育对现实社会当前的超出性,是教育基于现实社会当前的发展趋势或可能,在体现现实社会未来发展要求,满足现实社会未来需要方面所具有的努力状态。
3)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的问题:
教育的功利性,即它自身活动所产生的社会物质生产、经济发展及物质利益满足方面的功用性和效益,这方面的意义体现教育在社会中的功利性价值。
教育的人文性,即它自身活动对社会精神生活、文化发展、价值精神建构方面所产生的作用和效果,这方面的意义体现为教育在社会中的人文价值。
4)民族性与世界性问题——国际化和本土化
2、人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1)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问题
2)人的理性与非理性问题:、
3)科技素质与人文素质问题
四、我国教育目的
(一)我国教育目的制定的理论基础
(三)全面发展教育的途径
1、教学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2、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也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不可缺少的途径。
3、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协调配合,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必要条件。
4、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机制,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保障。
二、德育
(
1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使社会意识转化为个体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它一般包括思想意识教育、政治立场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三个方面,它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是相并列的。
(2)过程与方法。着眼于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直接经验和内心体验,对学习方法有所感悟,在过程中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分为经历、体会、探索等不同的水平层次。
(3)情感态度价值观。着眼于学生在学习与成长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分为感受(经历、注意)、反应(体验、认同)、领悟(内化)等不同的水平层次。
2、美育实践的主要渠道——学科教学审美化
学科教学审美化包括的内容有:
(1)学科教学目标的确立和目标体系的建构;
(2)学科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编排;
(3)学科教学过程审美化的系列操作办法,诸如教学方法手段的选择和使用、教学组织形式的安排、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环境的布置、师生活动的方式等;
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是中小学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导向、动力、保证作用。
2
1
“
德育即德育,不表述为
2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用来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关系的行动规范的总和,是人们对是非、善恶、荣辱、美丑等等的行为规范。它是伦理学研究的对象。
(四)教育目的功能——出发点与归宿
1)导向功能;2)调控功能;3)评价功能;4)激励功能。
二、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1、社会依据——一是要根据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二是要根据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2、人的依据——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文化本位论
生活本位论
价值取向中的人与社会的关系:
3、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三种类型:
(1)行为目标。也可称为预设性目标。以学生发展变化的外显的行为来表述目标的达成。
(2)展开性目标。关注的不是由外部事先规定的目标,而是强调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进展情况提出相应的目标。
(3)表现性目标。表现性目标是指学生在从事某种活动后所得到的结果。它关注的是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某种程度上首创性的反应的形式,而不是事先规定的结果。
六、新课程培养目标介绍
1追求: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科学人文素养,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2特点
1)着眼学生个性整体性发展
2)强调终身教育的基础性
3)突出素质教育的重点
4)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第二节全面发展教育
一、有关全面发展教育概述
2
1
2
3
3
1
2
3
四、美育
(一)美育的意义
1、什么是美育
美育也叫审美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地讲是通过艺术手段对人进行教育。
广义地讲是运用自然界、社会生活、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中一切美的形式给人们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以达到美化人们心灵、行为、语言、体态,提高人们道德与智慧的目的
2、美育中的基本概念与基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