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华民国早期的教育宗旨与学制体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华民国
早期教育方针与政策
教育学院
小学教育综合班
陈国刚
1004012007
论中华民国早期教育方针与政策
摘要
探究民国的早期教育的方针对现在的教育是很有意义的,民国的早期教育
方针是最先学习西方的教学经验以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教育方针。

起作用对后世的教育发展做出了一个榜样,对此,我们将深入探究其
教育方针与政策,他们过去的理论对当下产生的影响。

1901年无能的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中华民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危机,这不是一个政府的战争,而是一个民族的战争。

这进一步激起了人民爱国的救亡运动,促进了资产阶级民族革命的蓬勃发展,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打响,革命迅速在全国蔓延,1912年,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在南京成立了以孙中山为大总统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民国临时大总统。

为了振兴中华,强国御敌,孙中山把教育放在了首位,给予了教育大力的支持,任命了蔡元培为教育总长。

1月9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正式成立,在碑亭巷设立办事8关。

有蔡元培构建中国教育的蓝图。

民初教育方针的确立
当时临时政府的首要任务是为新生的临时政府的教育设计一个美好的蓝图,其中最重要也是最具有战略意义的就是确立了民国的教育方针。

为此,蔡元培为了宣传他的教育方针于1912年2月在《教育杂志》、《民立报》等处发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一文,率先对民国教育方针的整体构想从理论上进
行系统的探讨,引起了很大一部分的关心教育的人士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大家都参与了讨论,再后来蔡元培又以《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作为题目,再一次的在《东方杂志》上进行发表,为的是征求各位学者的意见,。

蔡元培针对的是清朝末年的教育方针,那是的教育的宗旨是“忠君””尊孔“,他就很果断的宣布:“忠君与当前的共和体是不相符合的,尊孔与我们提倡的自由信教也是相违背”要予以取消,对“尚公”、”尚武“、”尚实“三项主义加以改造。

使其符合当前的资产民族阶级的需求重新表述为公民道德教育,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又曾添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思想
蔡元培是第一位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的教育思想家,主张五育并举,就是民国教育方针的指导。

蔡元培提出五育并举的背景:
辛亥革命胜利不久,南京临时政府刚刚成立时提出来的。

当时,中国的教育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关头,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在中国实行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被推翻了,但是教育领域中封建教育的改革,然而,改革刚刚起步,只是颁布了一些具体的暂行规定,还缺乏明确的教育指导思想,缺乏新的教育宗旨。

要使资产阶级对封建教育的改革能够深入、健康地开展,迫切需要在统一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尽快地确定一个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教育宗旨,来规定资产阶级对于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在这样的形势下,蔡元培提出了五育并举的主张。

军国民教育
清末由国外传出,蔡元培认为,他并不是一种理想社会的教育,然而在中国,却是“今日所不能不采者”,主要原因:
(一)从国外环境看来,我国处于“邻强交逼,亟图自卫,而历年丧失之国权,非凭借武力,势难恢复。


(二)就国内情况而言,要打破军人成为“全国中特别之阶级”的局面,就“非行举国皆兵之制,否则无以平均其势力”。

可见,蔡元培主张军国民教育,是为了对外实行自卫,对内反对军人的强权统治,这在当时是进步的。

实利主义教育
实利主义教育被蔡元培认为是富国的手段,他认为世界的竞争不仅仅是在武力,尤其是在财力。

因此加强科学技术教育,提高生产力,发展国民经济,国家富强才能够在世界竞争中生存下来。

公民道德教育
蔡元培认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固然重要,但是仅有军国民教育和实利主义教育还不够,必须“教之以公民道德”。

“何谓公民道德?曰法兰西之革命也,所标榜者,曰自由、平等、博爱。

道德之要旨,尽于是矣。

”由此可见,蔡元培所提倡的是西方资产阶级的道德观念,主张用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道德,作为进行道德教育的内容。

蔡元培在提倡西方资产阶级道德观念时,并没有全盘否定中国传统的道德思想,他把西方近代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的道德观念,分别比做中国古代儒家所提倡的“义、恕、仁”。

毋庸讳言,这种比附是牵强的,然而,他这样做,又是有其深刻用意的。

他主张广泛吸收国外文化,同时,
他又强调,吸收国外文化时“必择其可以消化者而吸收之”,并且“必须以“我”食而化之,而毋为彼此所同化”,他批评有些志行薄弱者,一到国外留学,“即弃捐其“我”而同化于外人”。

世界观的教育
世界观的教育为蔡元培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所首创的,受到康德哲学的影响,它认为世界分为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两部分,进行世界观教育就在于培养人对现象世界持超然态度,对实体世界则抱积极进取态度,蔡元培的世界观教育,是建立在把世界划分为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这个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基础下,然而,他要求人们遵循思想自由,言论自由的原则,不要被束缚于某一学说的思想,在当时具有打破几千年思想专制统治的解放作用。

美育教育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史上提倡美育的“唯一的中坚任务”。

他认为美育教育是进行世界观教育最重要的途径,使人们从现象世界通向实体世界所必经的桥梁。

美育教育的重要性源于其特点,从他看来,人从现象世界通向实体世界存在的障碍不外两种意识,
一是人我之差别、二是幸福之营求。

“有人我,则于现象中有种种之界画,而与实体违。

有营求则当其未遂,为无己之痛苦。

及其既隧,为过量之要索,循于现象之中,而与实体隔。

”因此,仕人我之见,泯营求之念便是从现象世界走向实体世界的关键,而美感教育的特性恰恰就在于此,他说在现象世界,人人都有爱恶、惊惧、喜怒、悲乐之情,不过这种情感随着人的离合、生死、祸福,利害等现象而改变,但美感教育,使人“自美感以外,一无杂
念”,人进入这种境界则“已接触于实体世界观念矣”,后来在《以美育代替宗教说》一文中,他把美感教育这种特性说得更加明确:“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之我见,利己损人之私念,以渐消沮者也。

”正因为美育具有陶冶人的感情,使人的道德品质高尚纯洁的特性。

因此蔡元培认为:“故教育家欲由现象世界而引以到达于实体世界之观念,不可不用美感之教育”。


蔡元培的美感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是唯心主义的,受到康德美学思想的影响较深,他反复宣传美感的普遍性和超越性,也显然是超阶级的、超现实的,过分夸大了美感教育的作用,主张在教育人对美感教育“应特别注重”,这些都是正确的。

以上的五种教育,蔡元培认为尽管各自的作用不同,然而均是“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所必需的,是统一的整体所缺一不可的,同时他又指出,这五种教育并不是平分秋色,没有重点的,而必须以公民道德教育为根本,“五者以公民道德为中坚,盖世界观及美育皆所以完成道德,而军国民教育及实利主义,则必以道德为根本”。

基于蔡元培的五育并举的思想,民初的教育方针也由此确定。

民国时期的教育方针的主旨在于强国,之前清王朝的落后致使中华
大地上哀鸿遍野,各国践踏中国人,欺凌中国人,是中国陷入空前
的危机。

但民国时期的经济是落后的,刚被各国侵略的烂摊子,这
时期对于一个国家来讲不仅仅是军事的上的强大,而且经济强大也
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革命就是解放生产力,辛亥革命成功后,封建
君主专制的推翻,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立,极大地激发了资本主义投资
建厂、振兴实业的热情。

提倡实业建设的社会团体纷纷建立,提倡工业
建设的杂志、报纸纷纷出版,新的私人资本企业更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几乎每天都有新公司注册,令实业部应接不瑕。

据农商部统计。

辛亥革
命前后历年设立的资本额在10 000元以上的民用工矿企业:1911年为
40家,资本额576万元;1912年为85家,资本额1 038万元,1913
年为79家,资本额1 358.7万元;1914年102家,资本额l 486.8万元。

革命后的设厂数为革命前的两倍半。

有了经济上的增长就有需求让
它更好,人才,对一个国家来说是必须的,教育就是培养人才最好的方法。

中国被厉炮打开,让中国人开始了认识了世界,开始了对世界的探索蔡
元培的世界观的教育促进人清楚的认识世界-----世界是变化的。

从经济的角度上讲,民国时期的教育方针寄托了当局者对中国的将来之
路的选择,有什么样的人才,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中就包含了这些.
民国时期教育维持与政策
教育部成立之后的当务之急,是督促其各地迅速的好好地恢复当地的正常教学次序。

并且在革除清末教育封建性的前提下,为全国的教育事业做指导,为此,1月19日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和《普通就教育暂行标准》这是中央政府首次为资产阶级发布的教育文件。

教育文件中督促各地的学校在农历新年后如期开学、不仅按照原来的正常的教学外,而且清朝末年的学堂一律的改为学校,堂长叫做了校长,初等小学可以在一起上学,所教的内容必须符合民国的宗旨,不准用清朝发布的教科书。

在民间流传的教课书凡是不跟民国思想统一的都要被修改,不
准在小学开设经学,着重培养小学生的手工科。

高等小学以上体操科注重兵式,在小学开设了珠算,中学教育为普通教育,不分文科与实科。

中学和初等师范学校该为四年制,废除科举制度,从哪所学校毕业者就称某级某类学校毕业生。

新的教育教育文件体现了清处封建性、强调男女平等、注重实用技能,很好的反映了新型资产阶级的教育需求。


《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共十一条,它规定了小学的课程为修身、国文、算数、游戏在根据各地的情形可加一科或数课,高等小学课程还增加了中华历史地理,博物、理化等课程。

中学课程为修身、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法制、经济、习字、音乐等课程。

是地方情形可加设农、商、工之一的科目。

外国语是从英、法、德、俄之中选择其一,而且各级学校都配有各种课程的学年分布和教学时数表。

民国初改革封建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对保障政体变更之际普通教育的顺利过渡和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1912年,临时政府又通知各省:在高等教育未颁布时,各地学校“应暂照旧章办理”一律废除清朝时期的制度。

在北京政府成立之后,蔡元培继续留任教育总长,教育部也进行改组,设立了普通教育,专门教育和社会教育三司。

其中社会教育司是蔡元培一直坚持的成果,他长时间在欧洲留学,看到欧洲的教育发达绝不是仅子在青年的教育,也要照顾长年失学的人,他非常重视社会教育的特点,在1913和1914的教育部官制修订中仍得到坚持,对推动民国初期初期社会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教育部在蔡元培的主持下制定了一系列的改革封建教育的措施,力求
使民国人发展才成为符合民族共和的精神,这些改革方案很多以议案的形式在会议上表决上通过,但遭到北洋军阀的挖补和修改,直至废止,袁世凯为了用封建文化来配合他的独裁统治,打击了改革的教育措施。

第一:恢复祭祀孔子。

袁世凯政府支持康有为等人的“孔教会”另一方面发布政令,宣称应“查照民国体制,根据古义,将祀孔典礼,折衷至当,详细规定,以表尊崇,而垂久远”(363-2)教育部通知各地恢复祭祀孔子,孔子的神位被重新的请回了学校,至此全国又恢复了祭祀孔子。

第二:改定民国元年临时教育会议确定的方针。

1913年,袁世凯政府出台了《天坛宪法》在这个宪法中规定“民国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之本”,1915年又颁布了一个《特定教育纲要》,其中申明了民国以“注重道德、实利、尚武,并运之以实用”作为新的教育主旨。

这样就否定了民国元年教育的方针的”美感教育”在之后的颁布的法定当中就彻底地推翻了民国元年的教育方针。

在袁世凯的方针中有一条“爱国”为“诚心爱国莫破坏”就是要求学生坚决抵制当前全国对他的假共和和真独裁。

维护在他统治下的社会。

“尚武、崇实、法孔孟”基本是沿袭清朝的教育方针,教导人人要尽本职负责任,即安分守己,劝告学生对国家的政治建设和个人学业等应该是渐进的过程并不是躁进的态度。

其真正的本意是避免学生对现状的不满而引起的动荡。

第三:重新确定儒学作为学校的教育基本课程。

启用废止的方法,在大学设立经学。

1915年初颁布的《特定教育纲要》充分证实儒学的教育教育价值。

并且在各个学校打算实施教育方案,初等小
学读《孟子》,高一级的学生读《论语》。

学生们都要求是读全书,中学要求读《礼记》,大学设立的经学院是独立于大学之外的,是用来专门教经义发扬国学为主的。

还规定小学教师应崇习陆王之学。


袁世凯的政策与民国相悖,不仅如此而且还违背了时代的发展与时代的需求,当资产主义登上历史的舞台,技术革命席卷全球的时候还固守着自己保守思想不放,本应为发展建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但袁世凯的做法就是复古,历史是不会倒退的,他的行为终究是会被历史磨灭的。

儒家本是中国流传最久的思想,几千年的结晶,我们宣扬它也是无可厚非的,儒家思想中也包括中华民族对真善美的最求,这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袁世凯硬是把儒学作为一个幌子。

实质是为了他的长久统治,做他的皇帝梦。

辛亥革命是一场成功的革命。

辛亥革命是由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民
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更具有完全意义的民主革命,中华民族为了“建立一个
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在比较更完全的意义上开始了这场革命。

由资产阶级和同盟会的组织和领导,提出了比较完整的革命纲领,
在广大工农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多种方式反抗斗争所汇成的革命怒潮中,
赶跑了清朝的皇帝,推翻了清王朝的二百六十多年的专制统治,从而结
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从而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这个
共和国产生了一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
阶级宪法性质的文献。

虽然这部文献不久被北洋军阀废弃,但经过这次
革命,民主共和国的观念已在广大的人们心中打下了一个印记,在政治
上打击了封建势力,民主主义思想潮流是不可阻挡的,正因为这样,辛
亥革命后,袁世凯洪宪帝制,张勋的复辟帝制,都是昙花一现,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辛亥革命也为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作了思想准备。

辛亥革命也是给帝国主义沉重的一击,虽然资产阶级暂时没有明确提出有关反帝政治纲领,但正如毛泽东所说:“辛亥革命是革帝国主义的命,中国人所以要革清朝的命,是因为清朝是帝国主义的走狗”。

所以列宁把辛亥革命视为“亚洲的觉醒”,但帝国主义利用反动的清政府统治来打破中国人民的美梦。

自清政府垮台后,帝国主义妄图扶植新走狗,但这些“新走狗”都是短命,一个接一个被中国人民打倒在地,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外反动势力对中国人民的压迫。

再深透点讲,辛亥革命实际上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虽然革命失败了,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国成立后,国内实业团体纷纷成立,开设工厂、设银行都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里有了显著的增大,无产阶级队伍也日益壮大。

辛亥革命还打落了亚洲的第一个皇帝,具有国际意义。

辛亥革命沉重了打击了帝国主义,推翻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对于世界人民,特别是东方各国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是个巨大的鼓舞。

在中国革命影响下,如一九一三年荷属爪哇以及其他殖民地,都广泛掀起民主革命运动。

中国人民的革命将给亚洲带来解放,使欧洲资产阶级统治遭到破坏。

总之,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为中国的发展趋势,铺开了一条金色的
道路。


民国时期的教育在留学在国外的知识分的构建下建立起来。

当时是比较先进的,具有时代的特征。

作为今天的我们看过去的教育给自己反思,现在的教育相比以前是进步了还的倒退了呢。

只有让后来人来评价。

①参考资料:/question/211384173
②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③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华东施法大学出版社
④参考资料:/view/28947.html?wtp=t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