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合集下载

试述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1)

试述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1)

试述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一、社会主义的本质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是一段艰难而曲折的过程。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经过深邃的思考,创造性地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新的概括,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而提出一个把建设社会主义的手段和目的统一起来的更高层次的社会主义本质概念,搞清楚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目标,对于统一认识,促进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保证社会主义改革的正确方向,是十分重要的。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为判断改革开放的是非得失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大踏步地向前发展。

1、社会主义的本质有其理论与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首先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

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

他把发展生产和增加人民收入称之为压倒一切的标准,实际上已经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内容。

同时,邓小平对不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他认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理论概括,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为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

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

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

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是邓小平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内在统一的基础上认识社会主义的一个创造,也是他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这个具有更高概括性范畴的重要原因。

社会主义本质论提出的根本目的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案例)

社会主义本质论提出的根本目的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案例)

社会主义本质论提出的根本目的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一个本质特征。

所以,小平同志社会主义本质论,并没有用条条框框和模式去规范社会主义,而是从宏观上、从发展方向上,提示了社会主义是一个通过改革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通过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的过程。

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越来越走向社会化、现代化,生产力已发展到高度发达的程度,但是生产资料却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这就使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与日益发展的生产力之间产生了极其尖锐的矛盾。

尽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有所缓解,但并没有真正消除,而且仍在逐步积累、发展着。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对生产力的阻碍,要求建立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以便解放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生产力。

因此说,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在于社会主义制度能够解放生产力,能够以资本主义所没有的速度发展生产力。

如果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力发展得很慢,甚至停滞,就无法显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合理性和必然性,无法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只有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生产力迅速发展,在经济建设上不仅超过与我国水平差不多的资本主义国家,而且经过一段时间赶上并超过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这才是社会主义本质所要求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由于少数人垄断着生产资料,多数人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生,这样,少数资本家就可以占有多数人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剩余价值。

这是一种赤裸裸的剥削。

在这种剥削制度下,资本主义社会表现出极端的两极分化,一方面少数资本家积累的财富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广大劳动人民尽管生活水平也提高,但与少数资本家简直无法相比。

这种人剥削人、两极分化的制度,使资本主义社会成为最不平等、最不合理的社会。

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主导地位,实行按劳分配,从而消灭了剥削制度。

两极分化是剥削制度下的产物,消灭了剥削制度,就能消除两极分化。

第05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第05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谋幸福 开放
党 所 处 的 环 境 : 封 闭
2.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党实 现对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
发展问题既是当代世界的核心问题,也是当代中国的 核心问题。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又是世界上最大 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能否发展起来实现现代化对于中华 民族的命运和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至关重要。
什么是苏联模式?
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发展脉络 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述
毛泽东初步探索
邓小平确立
江泽民、胡锦涛进一步开拓
1、马克思关于未来新社会的设想 高度社会化的生产力 生产资料公有制 按计划自觉组织和调节生产 按需分配 消灭阶级对立和差别,国家消

自由人的联合体:“每个人的自 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高度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新人
三、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一、发展才是硬道理
1.毛泽东强调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 产力 “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 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 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 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 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 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 放生产力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总结多年来离开生产力
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
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 守,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当 作“资本主义复辟”加以反对的历史教训,经过深邃的思 考,创造性地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新的概括。
• 1980年5月,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
结“大跃进”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 验教训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探索,提出了 一系列重要观点 。
视 频 播 放
大 跃 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大学生期末复习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4第四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大学生期末复习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4第四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第四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本章学习重点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新论断的形成与理论内涵。

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当代中国的发展战略一、社会主义的本质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与形成 1992年春,邓小平南方讲话2、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科学内涵(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目的和任务)。

(2)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方向和要求)。

(3)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社会主义社会的最终目标)。

3、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特点(1)在目标的层次上界定社会主义的本质。

(2)突出了生产力的首要基础地位。

(3)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4)体现了根本任务与最终目标的统一。

(5)体现了在动态中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

4、社会主义本质论的重大意义(1)在理论上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

(2)在实践上为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3)为明确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无产阶级完成自身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的要求。

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发展生产力是解决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各种问题,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途径。

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大力发展科学技术1、党对科学技术工作的高度重视一以贯之。

2、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

3、江泽民提出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4、要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3、坚持科学发展●总体小康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坚持统筹兼顾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1、“三步走”的发展战略1981-1990: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1991-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到21世纪中期,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第二节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板书)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社会主义的本质理论2.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理论提出的重大意义教学重点和难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自学阅读教学时间:1学时教学过程: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板书)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没有,列宁、斯大林那里没有,毛泽东那里没有。

虽然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中的思想在他们那里都可以找到,但都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科学理论概念,他们更多的是讲社会主义特征。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现实和发展趋势的分析,在关于社会主义的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对未来社会主义做出了一些预测: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没有商品和货币交换,实行有计划的生产;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则。

但是同时,马克思恩格斯又以极其谨慎的态度告戒人们,不要教条地预测未来,凭空猜测无法知道的事情,未来实施社会主义的具体措施将完全取决于人们将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特定的历史环境。

列宁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在初期,列宁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聚集力量,打败了内外敌人,捍卫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但是,当他发现用直接过渡的办法搞经济建设困难重重时,没有机械地照搬本本,而是从实际出发,实行“新经济政策”,充分运用商品、市场和经济手段,取得了成功,为社会主义增添了新的内容: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率,建立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民主。

斯大林否定了新经济政策,建立了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了“苏联模式”,其主要特征:第一,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全民所有制(国有制)和集体所有制(集体农庄)占绝对优势。

第二,实行国家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执行国家高度集中的决策机制。

第三,实行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采取行政手段管理生产。

第四,实际执行“级别工资制”和相同级别条件下的平均分配。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高频考点解决方法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高频考点解决方法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高频考点解决方法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1992年,在全面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实践和改革开放经验的基础上,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概括,一方面强调必须集中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指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目的。

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

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是邓小平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内在统一的基础上认识社会主义的一个创造,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突出特点。

邓小平之所以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之中,是在认真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科学地把握中国的具体国情和时代特征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

从中国的具体国情看,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表现得更加突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意义也就更加重要。

从时代特征看,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新的科技革命迅速发展的条件下,世界各国尤其是我们的周边国家和地区都在研究如何抓住时机、加快发展自己的问题,只有突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自觉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最终以实践来证明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

发展生产力还有一个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原有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存在着种种弊端,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必须通过改革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出广阔的前景。

所以,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

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

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

毛概 第6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毛概 第6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本质的应有内容; 第二、强调在生产关系上必须通过“两消”——消灭
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才能实现共同富裕; 第三、特别强调社会主义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最终
实现共同富裕。 第四、本质论从动态上理解社会主义;解放、发展、
消灭、消除、最终实现,这些动词说明社会主义是动 态发展的。 第五、本质论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清楚。”
第一、从否定到肯定的认识
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邓小 平首先把过去扣在社会主义头上的错误 观点进行纠正,从而否定了一些对社会 主义的错误认识,主要有: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 “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 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
第二、提出社会主义两个原则:
社会主义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本质在具体的政治、 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表现。如:政治上,人 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经济上,公有制和按 劳分配;文化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模式是指不同社会主义国家在 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发展道路、方式和方 法的总称。同一社会制度的不同国家可 以存在不同模式。如:苏联模式、南斯 拉夫模式。
本章思考题:
1、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特点和意义是什么? 2、为什么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大力发展
生产力? 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4、科学发展观的含义、核心和方法是什么? 5、如何理解“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6、请谈谈“中国梦”的内涵和实现途径。
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本质
三者关系:本质决定特征和模式,特征 和模式反映本质,为本质服务。三者的 有机统一构成了社会主义的全貌。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一、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一、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1、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容要求 一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要致力于生产力的发

第六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第六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比尔-盖茨以720亿 美元的净资产连续第20 年蝉联美国首富宝座。 沃伦· 巴菲特的净资产是 530亿美元。
邓小平:“社会主义的财富属于人
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 富,离开了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 发展生产力就没有任何实际的意 义。”
邓小平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 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
“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 (从生产力 角度讲的), “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 (从生产关 系角度讲的), “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 (则是从社会主义 本质和理想目标角度讲的), 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 两极分化是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

“天下第一村”——江苏江阴华西村
五是“斗”
为什么我们对什么是社会 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 根本问题仍然不能完全搞清楚 呢?
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多年来,在我们的社 会主义观念中严重存在着把马 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教条化的 倾向。
二是我们曾经把苏联模 式神圣化,照抄照搬苏联建 设社会主义的方法及其相应 的社会主义观念。
马克思预测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是:
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
对个人消费品实行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的原则;
实行计划经济; 没有商品生产和货币流通; 阶级和国家将逐步消亡; 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有将近 100万名内地居民,由深圳越境逃往香 港。史称“大逃港”。
全村小车五百多辆,多数人家有小汽车,, 最少的人家一辆,最多的人家有3辆。 华西农民的住房已经历五代变化:草房、 平房、楼房、别墅。全村现有 1000多幢 别墅,每户人家居住面积最大的600多平 方米,最小的也有400多平方米。

社会主义本质论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社会主义本质论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社会主义本质论的主要内容及意义摘要:一、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背景二、社会主义本质论的主要内容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2.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3.实现共同富裕三、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意义1.对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2.指导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3.推动全球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正文:社会主义本质论是我国著名政治经济学家邓小平同志于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的。

这一理论深刻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发展目标,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社会主义本质论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首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这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任务和核心内容。

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是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基础。

为此,我们要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积极推进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其次,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社会主义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制度,其根本任务是消除剥削,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要坚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劳动保障,切实维护劳动者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最后,实现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最终目标,也是衡量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标准。

我们要坚持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积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社会主义本质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

它明确了社会主义的基本任务、发展目标和制度特征,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理论依据。

其次,社会主义本质论指导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自从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以来,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家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浅析社会主义的本质理论

浅析社会主义的本质理论

浅析社会主义的本质理论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内容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决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起源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开始全面社会主义的时候,毛泽东提出,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找到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毛泽东的这种探索进行得断断续续而且艰难曲折,但却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思想成果。

其中尤以《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论著中提出的一些重要思想最为突出。

毛泽东号召全党认真学习和总结经验,1959年底至1960年春,他带领部分理论家和工作人员到杭州,集体用一个多月的时间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谈话记录的论点汇编》的第七部分中,毛泽东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

“这是毛泽东第一次完整的表述”四个现代化“的思想。

毛泽东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艰辛探索,为中国共产党在以后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了前提。

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1980年5月,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这是邓小平同志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这一概念。

20世纪80年代中期,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两大原则的概括“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富裕。

”这两大原则的概括可以说是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雏形。

四、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形成1990年底,邓小平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的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完整表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第六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第六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2. 邓小平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
1992年他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 论断。硬就硬在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 关键,硬就硬在发展是消灭贫穷,体现社会主 义优越性和逐步进入共产主义的根本点。
1
发展才是硬道理,把 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 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 观点,是由生产力的 最终决定力量规定的
第四,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历 史过程。邓小平在概括和界定“社会主义本质” 时,一连用了“解放”、“发展”、“消灭”、 “消除”、“最终达到”这些词汇,它表明,社 会主义本质实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从社会主义本质规定的既定性、客观性来看, 现阶段我国社会已经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要 求,现行的各项基本的方针政策,是与社会主义 的本质要求相符合的,它证明我们搞的是社会主 义,而不是资本主义。
从社会主义本质体现的过程性、渐进性来看, 本质的体现不可能一步到位,现在仅是初步的,很 不充分的,要通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逐步实现。 从社会主义本质实现的长期性、艰巨性来看, 应从本国实际出发,凡是有利于体现本质的各种 政策和措施都是社会主义所允许和需要的。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第 六 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建设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本质
一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和科学内涵
二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1.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论述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 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 判》、《社会主义从空想到 科学的发展》等著作中将其 思想阐述如下:
1990年12月,邓小平又一 次强调共同富裕的问题,指出: “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 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 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 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 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 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 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 个东西。”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总之,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 质所作出的理论概括,对科 学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和 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为 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 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 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 想基础。
谢 谢!
(2)1986年9月,邓小平在回答美 国记者关于“致富光荣的口号同 社会主义的关系”时说:“社会 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 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 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力,第二 是共同致富。”这段话成为社会 主义本质论断的雏形。
(3)1990年12月,邓小平又一次 强调共同富裕的问题,指出: “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 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 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 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 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 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 一个东西。”
它使我们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到 一个新的高度,帮助我们自觉地把这一社 会主义本质属性的要求贯穿于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整体 布局和奋斗目标的各个方面,更加清醒、 更加努力地为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而不懈奋斗。
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邓小平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 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 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 本质,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 展,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 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 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 个新的科学水平。为进一步 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 武器。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 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为我们寻找一种能够从根 深层次认识社会主义,从而为中国的社会主义 建设在改革开放中探索出一条发展更快、人民 享受到社会主义建设成果最大、能够充分体现 出对资本主义优越性的道路,奠定了理论基础, 开辟了广阔前景。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社 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从主要强调 公有制、按劳分配等基本特征,进一步深入到实现共同富裕这个 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目标。过去,由于缺乏对社会主义本 质的认识,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方面,常 常认为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范围越广、程度越高,越有助于实现 共同富裕,因此追求“一大二公”,甚至是脱离实际条件,盲目 扩大公有制的范围,提高公有制的水平,结果导致远离根本目的 的结果。这在多次出现的“穷过渡”中表现得十分明显。在我国 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一些政策调整之所以经常出现不同意见,从 认识论的角度看,也是因为离开了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孤立地看 待是否符合公有制、按劳分配等社会主义的特征。因此,提出把 建设社会主义的手段和目的统一起来的更高层次的社会主义本质 概念,搞清楚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目标,对于统一认识, 促进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保证社会主义改革的正确方向,是十 分重要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为判断改革开放的是非得 失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 业大踏步地向前发展。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二、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原因
第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 任务,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观点,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 度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无产阶级夺取政 权以后,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在我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更必须 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的首要的任务。邓小平指出:“社会主 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是要大幅度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改善、 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只有生产力发展了,才能 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社会安定,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 设、精神文明建设及和谐社会建设创造物质条件,从根本上巩 固社会主义制度。只有社会主义的发展,才能使不相信社会主 义的人逐步相信社会主义,使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进一步坚信社 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社会主义本质理论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开始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理的初步探索。

其实在1956年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时候,毛泽东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也曾经做过有益的探索,并且也形成了一定的成果,但很可惜的是从1958以后毛泽东犯了“左”的错误,给我们的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那么1978年,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这条道路探索的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成果,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体系是我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门科目中考试的重点内容,大体上来说,这个理论主要包括三大基础理论即本质论、国情论、动理论;五大核心理论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四个条件即两个内部条件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两个外部条件即祖国统一和中国外交。

今天我们重点来分析一下三大基础理论之一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社会本质理论是邓小平所提出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从考试的角度来说,掌握一下3个考点即可。

第一个考点是社会本质理论的提出,它的提出有很多的时间点,在这么多的时间点里只要掌握一个知识点就可以,那就是1992年。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在这句话大家掌握2个出选择题的点,一个是时间:1992年、一个是人物:邓小平就可以了。

第二个考点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内容及科学内涵。

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容大家在初中、高中都学过,相信大家都已经背过了,那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五小句话内容需要掌握,但是我们现在面对的是考研,不仅要简单的掌握这五小句话还需要我们深层次的去掌握它的科学内涵,从生产力、生产关系、最终目标这三个方面来理解。

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概念是由谁提出的

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概念是由谁提出的

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概念是由谁提出的
“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概念是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和恩格斯二人组提出的,他们认为社会主义本质是人民的解放,以建立一个更
加公平和公正的社会和自由的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本质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概念,由著名的德国哲学家马克思(1818-1883)提出。

他认为社会主义是一种积极的价值观,目的是为
了共同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1、马克思分析。

马克思试图超越古典哲学,他指出,资本主义增长带来的经济收入不公平性和生活质量的下降,需要通过社会主义来解决。

他建议,建立一个共产主义制度,以根除资本主义的反对对均等的经
济分配制度作出重大改变,以完善民主分配和社会正义。

2、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主义。

马克思和他的朋友恩格斯一起创立了共产主义,按照他们的理论,一个极其平等的社会系统将会带来一个
新的、更加和谐的生活方式。

换句话说,他们认为,只有通过社会主
义生产力的增强才能实现平等,并保障基本民生。

3、现代的社会主义理论。

从现代的社会主义理论来说,社会主义本质是指通过一种共同的精神来取代资本主义的竞争,以便促进社会的公平和公正。

一般来说,社会主义者认为应该对拥有资源的人施加一定的限制,确保所有人都能平等地受益,并最大程度地提高社会的公平性。

(教案)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2013)

(教案)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2013)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它同通常所说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或本质特征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什么样的理论和实践的背景要求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的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二、本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1、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成果和认识的曲折发展。

2、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提出的背景及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3、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各自的论断及科学内涵和实践意义。

三、教学时间:4课时四、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为主,结合课堂提问和讨论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1、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提出此命题的背景: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经验;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这两个问题是密切联系的。

新中国建立起来后,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们缺乏经验。

同时,一方面资本主义国家对我们进行经济封锁,军事威胁;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并对我们进行了经济援助。

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和当时的国内国际情况,使我们选择了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

苏联模式有以下特征:苏联经济体制的主要特征就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

(1)在所有制结构方面,实行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社会主义公有制只有两种基本形式,即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完全排斥其他非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或混合型所有制形式。

(2)在国民经济管理方面,按集中计划原则管理经济,从根本上排斥市场经济,整个国民经济依靠国家指令性计划指挥安排,忽视价值规律,企业缺乏自主权,一切由国家统一分配、调拨和安排;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忽视经济杠杆的作用。

(3)在经济发展战略上,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2013版_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__教案设计

2013版_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__教案设计

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内容的教学,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它同通常说的社会主义基本特征有什么区别?什么样的理论和实践背景要求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这个理论怎样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有何重大政治、理论和实践意义?重点难点:(1)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首要的根本问题,完整把握社会主义本质论断及其重大意义。

(2)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3)社会主义本质的含义、特点及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内容的相互关系。

(4)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授课方式、方法和手段:课堂讲授、专题讨论、案例研讨、社会实践背景材料:[材料1] 2009年11月9日,多国政要集聚德国参加柏林围倒塌20周年纪念的纪念活动,并以推倒模具围墙来重现20年前的一幕。

1961年柏林墙的建立,意味着二战之后东西对峙的冷战时代达到巅峰。

而1989年柏林墙的倒塌,则意谓着自由化、民主化、市场化的资本主义呼声已沛然莫之能御。

20年后的今天,人们对待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看法有什么新变化呢?我们来看一组调查数据。

在柏林围墙倒塌20周年的此刻,美国皮尤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针对美欧13国1万5千人所做的广泛民调,数据显示:有6个国家的多数人民对自由民主的热情降低,有8个国家则对自由经济失去了以前的狂热。

在东德人里,虽有六成三的人认为过去20年里生活有改善,但也有相当可观的比例认为生活甚至比以前更差。

在斯洛伐克,有高达九成七的人认为只有政客商人得利;认为普通百姓得利的竟低到只有二成一。

至于俄国,居然有高达五成八的人认为苏联的解体是件不幸的事。

[材料2] 英国广播公司(BBC)国际台在柏林墙倒塌20周年之际进行的全球民意调查显示,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对奉行自由市场经济的资本主义制度有所不满,仅有11%的受访者认为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效果积极正常且无须改革。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提出的依据和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提出的依据和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提出的依据和科学内涵作者:刘成武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年第02期摘要: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提出的依据有:实践依据、改革开放前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和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发展实践;国际背景依据、时代主题和国际环境的变化;现实依据、中国的具体国情;哲学依据、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以及实现社会和谐。

关键词:社会主义本质;生产力;共同富裕中图分类号:D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6-0277-01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提出的依据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初的南巡谈话中,明确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 1.实践依据。

20世纪50年代中期,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也遭遇了严重的曲折和失误。

这期间,党中央的许多领导同志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出许多重要的思想观点,尽管有的还是不够成熟的设想,有的并未付诸实施,有的在实践中没能坚持下去,但它们都为邓小平所开创的改革开放事业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借鉴和启发。

2.背景依据。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和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和平与发展”取代“战争与革命”成为时代主题,新科技革命和世界经济不断发展世界各国尤其是我们周边的国家和地区都在研究如何抓住时机、加快发展自己的问题。

我们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只有顺应世界发展潮流的积极因素,抓住机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加快发展,用实践证明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

邓小平同志在推动中国同资本主义国家的比学赶超中反思和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社会主义本质的提出

社会主义本质的提出
我 国 传 统 的 关 于 社 会 主 义 的 观 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有关论述
认识根源 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 一些我国长期小生产统治 形成的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 社会主义的 基本特征 公有制
经济方面
按劳分配 计划经济 发生问题 而受抵制
逻辑 结论 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必须搞“一大二公” 阻碍生产 力发展
3、1992年初, 邓小平在南方的谈 话中,对社会主义 本质作了完整表述: “社会主义的本质, 是解放生产力,发 展生产力,消灭剥 削,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 裕。”
(三)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
科学 内涵
突出强调“ 解放生产力 ” 和“ 发展生产力 ”,揭示了 社会主义与生产力的内在联系。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意义
第一,在理论上,把对社会 主义本质的认识推进到一个新水 平,为科学回答 “ 什么是社会 主义 ” 提供了根本的理论支点。
第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 意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 义。
总之,邓小平对 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 理论概括,对科学社 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 和继承,又是发展和 创新,为我们真正搞 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充 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 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
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 意义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 是邓小平长期思考的首要 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 关键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 本制度的基础上,科学认 识社会主义的本质。
(一)为什么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 ——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基本理论问题

社会主义本质论

社会主义本质论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一、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提出的历史背景:1.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是邓小平同志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长期思考的结果,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邓小平同志更加频繁地提出这个问题。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

2.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有深刻的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的描述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提出的理论渊源;世界上社会主义兴衰存亡的经验教训,促使邓小平思考社会主义的本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要求人们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

二、社会主义本质论的主要内容总的来说,三个部分内容是一个有机统一体: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根本条件);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前两者的最终目标)。

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缺一不可,体现了一系列的辨证关系1.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大力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产力直接决定生产关系并进而决定一切社会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和最根本的推动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也是解决解决社会全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的根本手段。

生产力的发展是解决中国各种问题的关键和基础,因此说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2.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马克思和恩格斯很早就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

”这里强调的消灭私有制,并不是不加区别地反对一切形式的私有制,并不是要消灭那种以自己的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而是特指那种利用财产的私人占有去奴役他人劳动的私有制,也就是他们在文中所说的“资产阶级的所有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之,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 质所作出的理论概括,对科 学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和 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为 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 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 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 想基础。
谢 谢!
2.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突出了最 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目标。 邓小平从中国的具体国 情出发,把实现共同富裕作 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体 现了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 实际的结合。实现共同富裕, 是走向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所必经的阶段。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马克思列宁 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 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的战略任务,做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 性”的重大判断。这个重大判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 认识,是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 史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 基础。
(4)在全面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实 践的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新鲜经 验的基础上,邓小平在1992年南 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了关于社会主 义本质的著名论断。
1992年南方谈话 (在深圳)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在深圳)
二、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1.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 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 明显和突出的特点。强调解放和发展生 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是邓小 平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建设 实践内在统一的基础上认识社会主义的 一个创造,也是他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这 个具有更高概括性范畴的重要原因。
(2)1986年9月,邓小平在回答美 国记者关于“致富光荣的口号同 社会主义的关系”时说:“社会 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 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 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力,第二 是共同致富。”这段话成为社会 主义本质论断的雏形。
(3)1990年12月,邓小平又一次 强调共同富裕的问题,指出: “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 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 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 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 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 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 一个东西。”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1)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刚刚实 行改革开放之际,针对一些人因政策的调 整而产生的困惑和疑虑,邓小平在论述怎 样才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问题时, 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概念。 鉴于我们过去搞了2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 设实践,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多、生产力 发展不够理想、同世界先进水平差距拉大 的实际情况,他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 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 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决策,那就体现不 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它使我们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到 一个新的高度,帮助我们自觉地把这一社 会主义本质属性的要求贯穿于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整体 布局和奋斗目标的各个方面,更加清醒、 更加努力地为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而不懈奋斗。
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邓小平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 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 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 本质,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 展,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 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 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 个新的科学水平。为进一步 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 武器。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 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为我们寻找一种能够从根 深层次认识社会主义,从而为中国的社会主义 建设在改革开放中探索出一条发展更快、人民 享受到社会主义建设成果最大、能够充分体现 出对资本主义优越性的道路,奠定了理论基础, 开辟了广阔前景。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总结 多年来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 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有社 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 原则”加以固守,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 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当作“资 本主义复辟”加以反对的历史教训,经 过深邃的思考,创造性地对社会主义本 质进行了新的概括,深化了对社会主义 的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