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激发极化法

合集下载

其它电法:激发极化和电磁法

其它电法:激发极化和电磁法

人工场源频率测深的激发方式有两种, 其中一种是利用接地电极,将交变电流送人 地下,当供电偶极,距离不很大时,由此而 产生的电磁场就相当于水平电偶极子的场, 另一种激发方式是采用不接地线框,其中通 以交变电流后在其周围便形成了一个相当于 垂直磁偶极子的电磁场。
三、甚低频电磁法
甚低频 (VLF)电磁法是一种被动源电 探方法,它利用超长波通讯电台所发射的电 磁波为场源,通过在地表、空中或地下探测 场的参数变化,从而来达到找矿或解决有关 水文工程地质问题的目的。
(二)联合剖面装置
联剖装置能得到2条ηs曲线,将2条曲线配合 起来作推断解释,能较准确确定极化体位置(根据 “反交点”)和判断极化体倾向。但联剖ηs曲线较复 杂,对相邻极化体的分辨能力较差,且对近地表小 极化体的干扰反映较灵敏,地形对异常的畸变也较 明显和复杂。
此外,从工作方法和技术看,电极距对联剖异 常的影响较大,恰当地选用电极距对联剖装置很重 要,有时甚至需要几种电极距作测量,这会使生产 效率降低;联剖需要敷设一条“无穷远线”,这不仅 使装置笨重,生产效率低,而且电磁耦合干扰问题 较大。故联剖不用作普查找矿的基本装置,仅在详 查中为解决特定问题(如确定极化体位置和产状 等),才在少数剖面上布置激电联剖测量,而且多 在时间域激电法中采用。
在我国,偶极装置主要用于电磁耦合问题 比较突出的频率域激电法。
四、激发极化法应用实例
(一)激发极化法在水文地质调查中的应用 不同岩、矿石的激发极化特性主要表现在二次
场的大小及其随时间的变化上。在金属矿的普查勘 探中,主要采用了表征二次场大小的参数,如极化 率及频散率等。但在水文地质调查中,我们更重视 表征二次场衰减特性的参数,如衰减度,激发比、 衰减时等。激发极化法在水文地质调查中的应用主 要有两点:一是区分含碳质的岩层与含水岩层所引 起的异常,二是寻找地下水,划分出富水地段。

第三章 时间域激发极化法

第三章  时间域激发极化法
s
形式上和高阻体上的 s 异常相似。这可从“等 ... 效电阻率法”原理得到解释,按这一原理,激 电效应等效于该极化体的电阻率从真电阻率
i
增大到等效电阻率 i i /(1 i )
*
故极化体引起 的二次场异常等效于该地质体电阻率增高引 起的一次场异常。
二、板


实验表明,在陡立板状极化体上,激电联剖曲线的 基本形态与球体上的联剖 曲线一致。 这里给出一组倾斜 板状体上的激电联剖模型实验曲线,见图 3.3.16。它们表 明,在倾斜板状体上联剖装置的两条曲线 和 互不对 称,反映极化体存在的反交点从板状体上顶、往倾斜方 向移动。对于低阻极化体,供电电极在板状体倾向一侧 的视极化率极大值(图 3.3.16(a)中 的极大值)较小,而 的极大值较大,故两个 极大点连线的倾斜方向与板状 体的倾向相反。对于高阻极化体情况则相反,两个 极 大点连线的倾斜方向便为板状体的倾向,见图 3.3.16(b)。 可见, 如果根据 与 极大值的相对大小判断极化体的倾 向,必须知道极化体与围岩的相对电阻率。
Y s
曲线的基本形态,仍与纵向中梯在直立极化体上 的情况相同。 在偏离极化体中心的旁侧剖面上, 曲 线不对称,与倾斜极化体上的纵向中梯曲线相似, 异常极大点从极化体上方移向通过极化体中心的基 线,而在相反方向出现较明显的负极小值。各剖面
Y
Y s
s
s 极大点的连线与极化体走向不一致,偏向基线方
s
Y
图5.3—2 低阻体极化椭球体上横向中梯(a) 和纵向中梯(b)的ηs剖面平面图
横向中梯的异常形态不同于纵向中梯;在椭球体
上方 s 剖面曲线取得正的极大值,两侧曲线对称 地平缓下降到零,而不出现负值。当测线越出椭 球体时,在椭球体走向延伸线上方,有负极小值。 在野外工作中,根据横向中梯 平剖图的上述特 征可大致确定极化体的走向长度,较利用纵向中 梯准确些。 从图 3.3.10 中还可看到对于良导性( 1 )极 化体, 横向中梯的异常幅度较纵向中梯大许多倍; 但计算表明,当极化体导电性较围岩差( 1 )时, 情况则相反; 纵向中梯的异常幅度大于横向中梯。

电法勘探4-激发极化法

电法勘探4-激发极化法



虽然每个小颗粒与围岩(胶结物)的接触 面很小,但它们的接触面积的总和却是 很可观的。 所以,尽管浸染状矿体与围岩的电阻率 差异很小,仍然可以产生明显的激发极 化效应,这就是激发极化法能够成功地 寻找浸染状矿体的基本原因。
3.岩石和矿石的激发极化特性


1、时间特性 (1)矿化岩石的激发极化特性 细粒浸染状矿石或矿化岩石的激发极化( 体极化)是其中许多细小颗粒极化效应的 总和,通常实验室中应用固定的装置观 测体极化岩、矿石的激电效应。
观测步骤



将待测的体 极化岩、矿石标本置于盛有水溶液 的长方形容器中,使其露出水面。标本与容器 壁之间的空隙用石蜡或橡皮泥等绝缘材料封严, 使标本两侧的水溶液不相连通。 在容器两端各放一块长 方形铜片A和B,作供电 电极,借以向容器内供入稳定电流。 在标本两侧水溶液中紧靠标本处 ,安置测量电 极M和N,用毫伏计测量其间的电位差ΔUmn。
U (T ) U1 U 2 (T )

由于刚供电时(T=0)二次场电位差为零,即Δ U2(0)=0,故由上式得:
U (0) U1
于是:
ΔU2(T)=ΔU(T)-ΔU(0)


(2)描述稳定电流场激发极化效应的参数
上已述及,在二次场与电流成线性关系的条件 下,引入表征体极化岩、矿石的激电性质参数 - 极化率(η),其值按下式计算:



为了认识交变电流激发下的激电效应,我们考察 下述实验:在图1.3-11,a所示的装置中,将直 流电源改为超低频信号发生器,向水中供以超低 频交变电流I; 在供电时,用交流毫伏计测量M、N间的交流电位 差ΔU。 当保持交变电流的幅值If不变,而逐渐改变频 率f时,人们发现电位差ΔU将随之而变。

激发极化法极化率衰减曲线测量技术

激发极化法极化率衰减曲线测量技术

激发极化法极化率衰减曲线测量技术上海绿海电脑科技有限公司陆焕文电法勘探测量方法与仪器的分类:1:按电场生成分类:可分为天然电场法和人工电场法。

天然电场是大地中自然产生的,或者是有雷电,远距离长波无线电台发出的电场,底下电化学效应自己引起的电场(自然电场)。

人工电场是勘探人员用发送机法术固定的电流波形在底下建立的人工电场。

人工电场还可以分成传导类电场和感应类电场,传导类电场是发送机的发送电极接地的(用铜电极赶插入地下)。

感应类电场是用无线电发送天线向空中发射后感应到地下的,即发送机发送端不接地(如测地雷达)。

2:按被测的参数分类:根据测量不同的物探参数可以分成不同的测量仪器,从被测信号频率的高低可分成以下几类:* 直流:(超低频1HZ以下)直流电阻率法* 低频:(0.1HZ~20HZ)激发极化法* 音频:(20HZ~10KHZ)音频磁大地电流法3:按测量效率分类:按一次供电可同时测多少的物理册点分类:* 单点普通方法:每测一个物理点后要移动测量电极到新物理点再测,需要“跑极”,这种方法仪器简单,人工多,效率低。

* 多点同时测量的高密度法:这种方法可以一次发送机供电。

同时多个物理测点上同时测量,测量效率高,数据可靠性高。

高密度测量中还可分为多线制和总线制。

多线制是一台主机上引出多道测量线,用星形网直接接到不同物理点的MN接线电极上。

这种方法的缺点是要用长导线传诵模拟量ΔV信号,而ΔV信号是mV级的微弱信号,容易受空中电磁波干扰,测量精度受影响。

总线制是一台主机与多台从机用一根电缆连接起来,组成一个野外现成总线局域网,主机用数字通讯指挥各从机同时测量,测量完成后用数字通讯把各从机测得的信号分时传送给主机。

在长线上传送的是数字信号。

选用半双工的RS485通讯总线,距离可达1000米,数字不易受干扰,一根电缆线最多可以带128个从机。

4:按野外的布极方法分类,以下介绍几种常用的布极和K 值计算公式 * 中间梯度法A 供电电极组B 供电电极组 M NM NA MN 距(米) BKmn = (2π* AM * AN * BM * BN) / [MN *(AM * AN + BM * BN)]A,B供电电极是固定的,MN在A,B中间区域移动(在A,B的1/2区域内)*电测探法(对称测探法)BK值与中间梯度法计算相同,只是这儿的AM = BN在此M,N是固定在AB中间,而A,B供电电极是可以对称的向两边移动。

电法勘探部分习题答案

电法勘探部分习题答案

第一章电阻率法1、哪些因素对岩石电阻率有影响,其中哪些因素影响比较重要?⑴矿物成分、含量及结构金属矿物含量↑,电阻率↓结构:侵染状>细脉状⑵岩矿石的孔隙度、湿度孔隙度↑,含水量↑ ,电阻率↓风化带、破碎带,含水量↑,电阻率↓⑶水溶液矿化度矿化度↑ ,电阻率↓⑷温度温度T↑,溶解度↑,离子活性↑,电阻率↓结冰时,电阻率↑⑸压力压力↑ ,孔隙度↓ ,电阻率↑超过压力极限,岩石破碎,电阻率↓⑹构造层的问题这种层状构造岩石的电阻率,则具有非各向同性,即岩层理方向的电阻率小于垂直岩层理方向的电阻率主要影响因素为岩石的孔隙度,含水性及水的矿化度。

当岩石含金属矿物、碳质和粘土等良导性矿物时,矿物成分对电阻率的影响明显。

2、岩石结构和构造如何影响岩石的电阻率?岩、矿石中某种组成部分对整体岩、矿石电阻率影响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它们的连通情况:连通者起的作用大,孤立者起的作用小。

例如,浸染状金属矿石,胶结物多为彼此连通的造岩矿物,故整个矿石表现为高阻电性;又如含水砂岩,其胶结物为彼此相连、导电性好的孔隙水,故含水砂岩的电阻率通常低于一般岩石的电阻率。

3、岩石电阻率的分布规律?1、质地致密、孔隙度低的火成岩、变质岩和沉积岩中的灰岩、白云岩、砾岩电阻率最高,其变化范围大约在;大多数沉积岩因为具有中等孔隙度,因而也具有中等电阻率,大约在数百左右;孔隙度比较高、又富含粘土矿物的第四系粘土、页岩、泥岩的电阻率比较低,一般在;致密硫化矿体、海水、石墨的电阻率最低,仅有。

2、同类岩石的电阻率并不完全相同,而是有一两个数量级的相当大的变化范围。

3、不同类型岩石的电阻率变化范围往往相互重叠。

103~10510~10210-2~10、列举求解稳定电流场电位时的边界条件。

、何谓电阻率,何谓视电阻率,说明它们的异同。

当地表不水平或者地下电阻率分布不均匀时(存在两种或者两种以上介质),仍然采用均匀介质中的供10.根据地下电流场变化规律,定性分析三级装置B‐MN在过直立接触面时的视电阻率曲线。

第三篇激发极化法

第三篇激发极化法

第三篇 激发极化法在电阻率法测量时,人们发现,在向地下供入稳定电流的情况下,仍可观测到测量电极间 的电位差是随时间而变化(一般是变大),并经相当时间(一般约几分钟)后趋于某一稳定的饱 和值;断开供电电流后,测量电极间的电位差在最初一瞬间很快下降,而后便随时间相对缓慢 地下降,并在相当长时间后(通常约几分钟)衰减接近于零。

这种在充电和放电过程中产生随 时间缓慢变化的附加电场的现象,称为激发极化效应(简称激电效应),它是岩、矿石及其所含 水溶液在电流作用下所发生的复杂电化学过程的结果。

激发极化法(简称激电法)便是以不同岩、矿石激电效应的差异为基础,通过观测和研究 大地激电效应来探查地下地质情况的一种分支电法。

激发极化法的应用范围很广,无论在金属 与非金属固体矿产的勘查,还是在寻找地下水资源、油气藏和地热田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地 质效果。

第一章 岩石和矿石的激发极化性质3.1.1 岩石和矿石的激发极化机理电子导体和离子导体激发极化的机理不同,现分别讨论之。

一、电子导体的激发极化机理一般认为电子导体(包括大多数金属矿和石墨及其矿化岩石)的激发极化机理问题,意见 较一致,是由于电子导体与其周围溶液的界面上发生过电位的结果。

在电子导体与溶液的界面 上会自然地形成一双电层,见图 3.1.1(a);在无外电场存在时,该双电层的电位差(电极电位) 称为平衡电极电位,记为F平;当有电流流过上述电子导体­溶液系统时,在电场作用下,电子 导体内部的电荷将重新分布:自由电子反电流方向移向电流流入端,使那里的负电荷相对增多, 形成“阴极”;而在电流流出端,呈现相对增多的正电荷,形成“阳极”。

与此同时,在周围溶 液中也分别于电子导体的“阴极”和“阳极”处,形成阳离子和阴离子的堆积,使自然双电层 发生变化, 见图 3.1.1 (b)。

在一定的外电流作用下,“电极”* 和溶液界面上的双电层电位差 (F)相对平衡电极电位F平 之变化,在电化学中称为“过电位”(或“超电压”),记为DF 。

激发极化

激发极化

f 0
U (T ) |T
交流视电阻率(复视电阻率):
( i ) U ( i ) K ( i ) I
U (T ) (T ) K I
复电阻率的频谱与前述 。
U
的频谱具有相同的特征
回目录
2、幅频和相频特性的关系
(i) a bi
( f ) | | U ( f ) | | U D G P ( f ) | | U G
2、相位激电法:观测交变总场电位差相对于交变供电电流之相位移(视 相位),可一个频率观测。
3、频谱激电法(复电阻率法):
优点:抗干扰较强;装备轻便(供电电流比时间域缴电法小)。 缺点:电磁耦合干扰较强。 回目录
一、激发极化法的应用范围 (一)金属与非金属固体矿产的勘查 1、普查(过去)硫化多金属矿(铜、铅、锌、钠等有色金 属矿):不含磁性矿物,矿石多呈浸染状结构,磁法和其它电 法效果欠佳,激电法成为主要方法。 2、寻找无磁或弱磁性黑色金属矿、贵金属矿、稀有金属矿 和放射性矿床:矿种本身有一定的激电效应(直接寻找),与 具有激电效应的蚀变矿化共生(间接寻找)。 3、硫铁矿和石墨(良导电矿):激电法的有利找矿对象; 可用大多数电法勘探方法(电阻率法,自电法及各种电磁法) 。
激 发 极 化 法 是 金 属 矿 探 测 的 首 选 方 法
回目录
(二)寻找地下水
激电强度参数与地下含水情况的关系不密切(实验室和野外试验); “激电衰减时法”(陕西第一物探队于70年代初提出): 激电二次场的衰减参数(“衰减时” S和“含水因素”Ms)反映地下水 好。
“衰减时” S:指二次电位差的归一化放电曲线,从100%衰减到某 一百分数所需要的时间。半衰时(百分数为50%)。 “衰减时S测深曲线”:线性笛卡尔坐标绘制 S随电极距AB/2的变化 曲线。 “含水因素”Ms: “衰减时S测深曲线”与横轴包围的面积。

激发极化法

激发极化法

激发极化法
二、 激发极化电位形成的物理化学过程
1、电子导体的极化过程——超电压
激发极化法
二、 激发极化电位形成的物理化学过程
2、离子导体激发极化效应——薄膜极化假说
薄膜极化主要是与粘土含量有关的极化效应。粘土颗粒 表面具有选择吸附溶液中负离子的特性,因此在粘土颗粒与 溶液之间形成偶电层。 当岩石颗粒间孔隙较小时(截面小到与扩散层厚度相 近),即孔隙处于偶电层扩散区,窄孔中包含过剩的正离子。
其频率域中激电效应,称为频率域激电法。
激发极化法
四、交变电流场中激发极化法
激发极化法
四、交变电流场中激发极化法
激发极化法
四、交变电流场中激发极化法
1、交变电流场中激发极化效应
~ U ˆK ~ I
交流电阻率
ˆ
为频率
~ 相对供电电流 电位差 U
f 的复变函数,即为复数。 ~ 有相位移 ,研究 ˆ 随频 I
激发极化法
一、 激发极化法原理
3、激发极化法测量参数 (3) 激发极化时间特性参数 ② 含水因素Ms:利用衰减时找水时,除直接利用衰减时S了 解某深度水量相对大小情况外,为了进一步研究含水层的水 量大小,引出与地下水层水量有关的含水因素Ms。Ms可由S 为参数的测深曲线计算取得,即以不同AB/2极距取得的S值 关系曲线与横轴所包围的面积。
激发极化法
二、 激发极化电位形成的物理化学过程
2、离子导体激发极化效应——薄膜极化假说
激发极化法
二、 激发极化电位形成的物理化学过程
电子导体激发极化场的强弱决定于激励电流的大小和作用
时间长短,以及电子导体的电化学活动性大小等;
离子导体的极化电位大小与很多因素有关,其中起主要作

电法勘探部分习题答案

电法勘探部分习题答案

第一章电阻率法1、哪些因素对岩石电阻率有影响,其中哪些因素影响比较重要?⑴矿物成分、含量及结构金属矿物含量↑,电阻率↓结构:侵染状>细脉状⑵岩矿石的孔隙度、湿度孔隙度↑,含水量↑ ,电阻率↓风化带、破碎带,含水量↑,电阻率↓⑶水溶液矿化度矿化度↑ ,电阻率↓⑷温度温度T↑,溶解度↑,离子活性↑,电阻率↓结冰时,电阻率↑⑸压力压力↑ ,孔隙度↓ ,电阻率↑超过压力极限,岩石破碎,电阻率↓⑹构造层的问题这种层状构造岩石的电阻率,则具有非各向同性,即岩层理方向的电阻率小于垂直岩层理方向的电阻率主要影响因素为岩石的孔隙度,含水性及水的矿化度。

当岩石含金属矿物、碳质和粘土等良导性矿物时,矿物成分对电阻率的影响明显。

2、岩石结构和构造如何影响岩石的电阻率?岩、矿石中某种组成部分对整体岩、矿石电阻率影响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它们的连通情况:连通者起的作用大,孤立者起的作用小。

例如,浸染状金属矿石,胶结物多为彼此连通的造岩矿物,故整个矿石表现为高阻电性;又如含水砂岩,其胶结物为彼此相连、导电性好的孔隙水,故含水砂岩的电阻率通常低于一般岩石的电阻率。

3、岩石电阻率的分布规律?1、质地致密、孔隙度低的火成岩、变质岩和沉积岩中的灰岩、白云岩、砾岩电阻率最高,其变化范围大约在;大多数沉积岩因为具有中等孔隙度,因而也具有中等电阻率,大约在数百左右;孔隙度比较高、又富含粘土矿物的第四系粘土、页岩、泥岩的电阻率比较低,一般在;致密硫化矿体、海水、石墨的电阻率最低,仅有。

2、同类岩石的电阻率并不完全相同,而是有一两个数量级的相当大的变化范围。

3、不同类型岩石的电阻率变化范围往往相互重叠。

103~10510~10210-2~10、列举求解稳定电流场电位时的边界条件。

、何谓电阻率,何谓视电阻率,说明它们的异同。

当地表不水平或者地下电阻率分布不均匀时(存在两种或者两种以上介质),仍然采用均匀介质中的供10.根据地下电流场变化规律,定性分析三级装置B‐MN在过直立接触面时的视电阻率曲线。

普通物探-第3-2节-电法勘探之激发极化法

普通物探-第3-2节-电法勘探之激发极化法

(华东)
激电测深曲线的特点
• 激电测深曲线的横轴(AB/2)采用对数坐标,纵 轴(a /1 或 Pa / P )可以采用对数坐标,也可以采 1 用算术坐标。激电测深曲线的形状取决于相邻层激 电强度参数值( 、P 等)的相对大小,并据此划 分曲线类型。
(华东)
(华东)
1. 岩(矿)石大多数金属矿和石 墨及其矿化岩石)的激发极化机理与电化学中供电 电极的电解极化相同,是电子导体与其周围溶液的 界面上发生过电位(Overvoltage)的结果。 • 一般造岩矿物为固体电解质,属离子导体,在野外 和室内也能观测到较明显的激电效应。关于离子导 体的激发极化,一般都认为与岩石颗粒和周围溶液 界面上的双电层有关。
• 供电时的二次场电位差ΔU2(t)可由总场电位差减去一 次场电位差求得,如图中曲线b所示。 • 断电后测到的仅为二次场 的变化,断电瞬间的二次 场电位差等于供电过程末 尾的二次场电位差,其后 随断电时间 t 的增大而衰 减,直到最后消失,该曲 线称为放电曲线。 黄铁矿化岩石标本上的激电场测量结果
a: 实测的ΔU(t)充电曲线 b: 换算的ΔU2(t)充电曲线 c: 实测的ΔU2’(t)放电曲线
U (t ) U1 U 2 (t ) U (0) U 2 (t )
黄铁矿化岩石标本上的激电场测量结果
a: 实测的ΔU(t)充电曲线 b: 换算的ΔU2(t)充电曲线 c: 实测的ΔU2’(t)放电曲线
(华东)
激电场的时间特性
• 总场电位差的变化曲线称为充电曲线,它反映了激电 效应在供电后的充电过程。
• 矿化岩石和石墨化岩石可能产生明显的激电异常, 称为激电法应用中的干扰。
(华东)
(5)等效电阻率
• 由于激电效应的存在,供稳定电流时,岩(矿)石 上测量得到的电位差随供电时间延长而增加,从电 子导体和离子导体激发极化现象的起因可以理解为 二次电场阻碍电流通过的结果。 • 从电阻率的角度,表明岩(矿)石的激电效应等效 于介质电阻率的增加。 • 为与无激电效应时的真电阻率相区别,将有激电效 应的情况下,极化体相对于极化总场的电阻率称为 等效电阻率。

激发极化法

激发极化法
即:∆V2 =η. ∆V2 =η. ∆V
比例系数η表征了岩石的激发极化性质,称之为“极化率”,通常用百
分数来表示。于是上式改写为:
η= ∆V2/ ∆V.100%
式中 ∆V2: 是断电瞬间(没有延时时间)的二次场电位差
∆V:是达到饱和值的极化场电位差(∆V1+ ∆V2)
极化率η的物理意义:岩石在外电场的激发下,二次场与极化场
(2) 不同的岩矿石的充、放电时间特征 也不一样
a)一般来说在相同激励条件下,面极 化介质(致密块状矿体)达到饱和渐近值所 需的时间,比体极化介质(浸染状矿体)达 到饱和渐近值所需的时间长。
b)颗粒大、孔隙大、富水性强的体极 化介质,其充、放电速度更慢,即高含 水性的岩石比含水性差的岩石充、放电 时间长 。
(3)磁性矿物的非线性特征与石墨相似;而方铅矿、黄铜矿的非 线性特征与黄铜矿相似。
值得注意的是:在野外实际勘查中,在同装置、同极 距、同测点等相同条件下,在测量误差允许范围内,不 会因改变电流而引起 ηs的变化。这是因为一次场的电 流密度在线性段电流密度小于5μA/cm2的条件,例如 在均匀半无限介质表面上有一点电源A,供电电流强度 I=1A,在距A点10米处的M点的电流密度:
2)当有外加电流流过上述电子导体-溶液系统时,电子导体两端电极电位 产生偏差而出现“过电位”(也叫“超电压”),电极开始极化,电子导体内 部的电荷将重新分布形成“阴极”及“阳极”。由于电化学反应速度滞后于电 荷传递速度,形成电荷堆积(充电过程),在周围溶液中也分别于电子导体的 “阴极”和“阳极”处,形成阳离子和阴离子的堆积,使正常双电层发生变化 ,见图1.2b。
CSUT
第一节 激发极化法的基本原理
一、 稳定电流场中的激发极化法效应

激发极化法野外工作方法及其应用

激发极化法野外工作方法及其应用

正常场区内观测精度用平均绝对误差δ来衡

1 n
n i 1
si
' si
1%
一、激发极化法的资料整理
激发极化法的野外观测数据必须准确可靠, 达到一定的精度要求,才能用于绘制图件,进 行异常的推断解释。 (一)野外观测质量的评价
异常场区用平均相对误差δ来衡量
n
si
' si
/ 2n 0.5%
i 1
长脉冲制式要小一些。
s
U
2
U
2
100%1 2来自(U1U1
)
(三)供电电源的选择
基本出发点是使得待测电位差有足够的

电平,以保证观测精度。由于目前仪器性能
的限制,要求0.5 mV,才能保证仪器的观测精
度。由公式得:
U 2
s
U 2 U1
s
K
U1 I
I K U1 KU 2 0.0005K (A) 0.0005 14000
由于注意地质和物探、化探方法的综合研 究,使得找矿取得了较好的地质效果。验证的 23个激电异常,其中11个为矿异常,其余12 个为干扰异常,其中5个为石墨化岩层引起的, 7个为黄铁矿化岩石异常。
(二)吉林某铜矿
• 在地质和化探异常的基础上,激电法做了 比例尺1:5000的中梯面积性工作,解决了两个 主要问题,其一,孔雀山矿带中段与北段的连 接问题;其二,在已知矿区外围五九山地段发 现的DHJ-6号异常,经验证为矿体引起,扩 大了该区铜矿储量。
3、电源的选择 • 电源电压 VAB I~ RAB 0.7200140V 。
• 可见,在同等条件下,交流激电法要求的 电源功率比直流激电法要小很多。因此装置轻 便,工作效率高是交流激电法的最大优点。

第三章 第三节 激发极化法

第三章 第三节 激发极化法

一、激发极化效应及其成因 (一)电子导体激电场的成因
在电场的作用下,发生在电子导体和围岩溶液 间的激发极化效应是一个复杂的电化学过程,这一 过程所产生的过电位(或超电压)是引起激发极化 效应的基本原因。
前已述及,处于同一种电化学溶液中的电子导 体,在其表面将形成双电层,双电层间形成一个稳 定的电极电位,对外并不形成电场。这种在自然状 态下的双电层电位差是电子导体与围岩溶液接触时 的电极电位,称为平衡电极电位。
U fD 0 和 U fG 时,两种方法会有
完全相同的测量结果。
3、衰减度( D ) 衰减度是反映激发极化场衰减快慢的一种 测量参数,用百分数来表示。二次场衰减越 快,其衰减度就越小。其表达式为
D U2 100% U2
(3.3.4)
式中△U2为供电30s、断电后0.25s时的 二次场电位差;△U2为断电后0.25 ~ 5.25s内 二次电位差的平均值。即
当断去外电流之后,由于离子的扩散作用 ,离子浓度梯度将逐渐消失,并恢复到原来 状态。与此同时,形成扩散电位,这便是一 般岩石(或离子导体)上形成的激发极化现象。
二、激发极化特性及测量参数 (一)激发极化场的时间特性
激发极化场的时间特性与极化体与围岩溶液的 性质有关。下面,我们以体极化为例来讨论岩、矿 石在直流电场作用下的激发极化特性。图3.3.3表示 体极化岩、矿石在充、放电过程中电位差与时间的 关系曲线。在开始供电的瞬间,只观测到不随时间 变化的一次场电位差△U1,随着供电时间的增长, 激发极化电场 (即二次场)电位差△U2先是迅速增大 ,然后变慢,经过2~3分钟后逐渐达到饱和。

fD U
U
fG

fG

100%
(3.3.3)

应用激发极化法寻找金属矿

应用激发极化法寻找金属矿

一、激发极化法的特点1.激发极化法,简称激电法:以不同岩、矿石激电效应差异为物质基础,通过观测和研究大地激电效应,来探查地下地质情况的一种电法。

2.激发极化法探矿的特点。

第一,利用激发极化法可以发现和研究浸染状或者块状矿体,当矿体顶部或周围有矿化或其它导电矿物矿化的浸染存在时,可以发现规模比较小或者埋藏比较深的矿体;第二,激发极化法不仅可以用于普查硫化矿床,某些氧化物矿床,地下水和检查其它物化探异常,而且当有色金属、贵金属、稀有元素矿产与黄铁黄铜矿化或其它矿化共存时,能够间接发现和圈定有用矿体或矿化带;第三,观测结果受地形和其它因素影响较小,比如浮土加厚、找金属矿时含水断裂带的存在等;第四,激发极化法主要缺点是不够工业品味的非矿矿化(主要是石墨化和黄铁矿)也能产生相当明显的激电异常,造成找矿的严重干扰。

3.常用装置类型。

激发极化法的装置类型选择根据地质环境需求不同,地质任务,仪器,设备情况和工区地电条件,合理选用装置类型。

(1)中间梯度装置。

中间梯度装置异常形态简单,易于解释,通常用于普查。

主要优点是,敷设一次供电导线和供电电极A 、B ,能在相当大的面积上进行测量,因而该装置具有较高的生产效率。

另外,它在A 、B 间的中间地段测量,接近水平均匀极化条件,因此对各种形状、产状和相对导电性的极化体均可得到非常大的异常,而且异常形态较简单,易于解释。

中梯装置的缺点是供电电极距较大(n ·10-2~n ·103m),要求相对较大的供电电流强度,因此装备比较笨重;电磁耦合干扰比较强,但用延时可有效地降低这种干扰,所以中梯装置应用最广。

(2)联合剖面装置。

联合剖面装置相对于其他装置,它的勘探深度较大,在一个测点可获得两种参数的四个值。

由于该装置生产效率较低通常用于详查和勘探阶段,较适用于研究相对围岩为低电阻率、陡产状的地质体。

联合剖面装置能得到2条ηs 曲线,能够准确的确定极化体位置。

电法勘探激发极化法

电法勘探激发极化法

通常将供电时地下电场随时间增长的过程称为“充电过程”; 断电后电场随时间衰减的过程称为“放电过程”
Ⅰ岩、矿石激发极化效应的成因(电子导体、离子导体)
①电子导体激发极化效应的成因
+++++-+-+---+-+导体-+-+--+-+---++++++
盐溶液
电子导体的自然极化时,沉浸于盐溶液中的 单一电子导体表面会形成封闭的“双电层”, 对外不显电性,在周围空间不形成电场。这 种自然状态下的双电层电位差是导体与盐溶 液接触时的电极电位,称为“平衡电极电位”
5激发极化法
在进行电阻率法测量时,人们常常发现:在向地下供入稳定 电流的情况下,仍可观测到测量电极MN间的电位差是随时间而 变化的(一般是变大),并经相当时间(一般约几分钟)后趋于 某一稳定的饱和值;在断开供电电流后,测量电极MN间的电位 差在最初一瞬间很快下降,之后便随时间相对缓慢的下降,并在 相当长时间后(通常也约几分钟)衰减接近于零。这种在充电和 放电过程中,由于电化学作用引起的随时间缓慢变化的附加电场 现象,称为“激发极化效应”(简称激电效应)。激发极化法 (简称激电法)是以不同岩、矿石间激电效应的差异为某础,通 过观测和研究大地激电效应,以探查地下地质情况的一种分支电 法。本法目前在我国应用较广,地质效果引人重视
液 +-
相-
+
+-
固相
++++
固相
++
+-
+

-
+
-+相 +-

第三章激发极化法

第三章激发极化法

通过对石墨和黄铜矿标本的测定其阴、阳极过 电位 ,其规律如下:
1°对石墨矿标本和黄铜矿 充、放电曲线相似,随着j。 上升,其充电饱和时间变 短,因为实际工作中,j0 <1μA /m2,故需两、或 五分钟以上也达不到饱和 态。 2°j0较大时(石墨: j0≥40μA/cm2,黄铜矿: j0≥5μA/cm2),不同j0 值归一化的充放电曲线不 重合,而且△Φ+≠△Φ-, 表明△Φ与j0非线性关系。
(2)形成过程
(a)偶电层平衡态:若电子导体与溶液接触发生超电 压现象,在其表面形成偶电层,无外电场条件下,则 处于平衡电极电位Φ平,由于平衡偶电层呈均匀封闭形 成对外无稳电场分布。 (b)充电态;在外电场作用下,导电体内电荷重新分 布,负电荷向电流流入端移动形成“阴极”,正电荷 向电流流出端移动形成“阳极”,而溶液内在 “阴”“阳”极处形成阳离子、阴离子的堆积。
相应的边值问题可为
利用:
得到:
归纳出一次场和总场的边界条件
总场
场的类型
边界条件
一次场
面积极化
体极化
从而,体极化总场定解问题与一次场(无极化效应) 的定解问题形式相同,仅是将一次场的电位表达式中将 ρi替换成 ,即可为相应的体极化总场 —— 等效电阻 率法。
(3)体极化球体电流场的计算 设:围岩:电阻率为ρ1, η1=0 ; 球体:半径为r0,电阻率为ρ2,极化率为 η2; 均匀外场:E0=ρ1j0;球坐标原点取在球心。 利用等效电阻率法求解极化场的总电场
由此可见,利用实测的复电阻率的ρ(iw),反 算出柯尔-柯尔模型参数,由 值便可区分激电 异常的属性;同时,由c 值区分激电异常(0.1 ~ 0.6)和电磁耦合效应(0.95 ~ 1.0)异常。
(四)频率域激电效应参数 1. 复电阻率频谱

激发极化法

激发极化法

2.电极距 对称四极电测深装置的供电电极距,有最小和最大之分。一般来说,最小供电电极距应使激电测深曲 线的首支, 显示出前渐折线; 最大供电电极距应使激电测深曲线的尾支, 显示出后渐近线。 其中
AB 2 最小
为 1.5 米或 3 米,
AB 则与探测目标体的埋藏深度、产状、导电性和激电性等地电条件有关。在金 2 最大
在山谷斜坡下水平圆柱体上中梯装置 s 和 s 剖面曲线的 土槽实验结果。由图可见, s 有明显异常,但曲线表现为不 对称,其特点是靠近山谷一侧的曲线陡,且有负值,好似极 化体向右倾斜。另外,在此情况下 s 的异常极大值点也由柱 顶向山谷一侧发生位移。 s 曲线由于地形影响,在山谷上出 现了明显的高阻异常,圆住体上的低阻异常已基本上被淹没。 以上土槽实验结果说明,纯地形起状虽然不产生激电假异常, 但对异常的大小、形态和特征点位置将产生一定影响。
AB AB 和 的距离为 0.8—1.2cm。 2 2 n n 1
AB AB ≥ MN ≥ 的常规关系确定。为了满足这一关系,通常在一条 3 30
分布。一般
关于测量电极距 MN ,则可按 测深曲线上会出现 MN 的接头点。
几种装置在不同地电条件下的正演 曲线及异常规律
一般来讲,激电法可采用电阻率法中的各种装置类型。但究竟选择哪种装置采用多大电极距,还需根据任务要求,工作地区的地质、 地球物理条件和装置本身的特点等进行综合考虑。现对激电法中目前常用的几种装置类型特点及电极距的确定原则介绍如下,供参考。 (一)中间梯度装置 1.装置特点 中间梯度位置(简称中梯装置) ,它的最大优点,就是敷设一次供电导线和供电电极( A、 B)能在相当大的面积上进行测量,特别 是能用几台接收机同时在几条测线上进行观测(图 1.2.3) ,因而具有较高的生产效率。最适于做面积性普查工作。 另外,由于中梯装置的观测范围处于 A、B 之间的中间地段,接近于水平均匀极化条件,故对各种产状和不同相对电阻率的极化体, 均能产生较明显的异常,且异常形态比较简单,易于解释。 大家知道,中间梯度装置有纵向中梯和横向中梯之分。图 1.2.3 所示为常用的纵向中梯,即 AB 连线方向(测线方向)垂直于目标极 化体的走向。而横向中梯的 AB 连线方向则是与目标极化体的走向平行。由于横向中梯只适于勘查良导电或低阻脉状极化体,而对电阻 率与围岩相近或高于围岩的极化体则效果不佳。因此在金属矿产普查阶段应用较少。

25.激发极化法

25.激发极化法

v 穿过矿体 的测线曲 线异常幅 值大,离 开矿体端 点的测线
S 迅速降 低,据此 我们可以 判断矿体 沿走向的 长度
2.联合剖面装置S曲线特征
对应矿体顶部出现S 曲线反交点
v 矿体直立时S 曲线对称,矿体倾斜时曲线不 对称,在矿体倾斜一侧曲线的极大值大于另 一侧曲线的极大值。因此可利用曲线极大值 连线的反方向确定矿体的倾向。
1)视极化率(ηs)
v 我们知道,视极化率
v
s
U2 U
100%
v 在电阻率法找水过程中,由于低阻碳质岩层 与岩溶裂隙或基岩裂隙水引起的低阻异常特 征相近,给区分含水异常带来困难。这时若 将激发极化法ηs曲线和ρs曲线异常对比分析, 可识别出含碳质岩层对含水异常的干扰。
v 以离子导电为主的岩石,极化率较低,一般 都在4%以下;当岩石中含有电子导电矿物时, 极化率则高达n%~n×10 %。
(二)各种电极装置S曲线的基本特征
v 1.中间梯度装置S曲线特征
埋深越浅极大值越大,极小值越明显、曲 线梯度越大、异常范围越窄;图3.4—3
v 埋深越深极大值越小,极小值越不明显、 曲线梯度越小、异常范围越宽;
v 矿体水平或直立时, S曲线对称、极大 值对应矿体中心在地面上的投影。
v 矿体倾斜时, S 曲线不对称、沿矿体 倾斜一侧较另一侧变化平缓。图3.4—4
当断开供电线路后
v 一次电场马上消失,此时被极化了的电子导 体将通过围岩中的水溶液及导体本身进行放 电,直至恢复其原来偶电层的均匀分布为止, 从而在地下岩石中产生电场,即二次电场。
v 如果此时将测量电极MN置于地面上,即可观 测到一个随时间衰减的二次电位差。
对于浸染状矿体,虽然它与围岩电阻率差 异很小,但对其中每个小颗粒在其表面均 能形成明显的激发极化效应,这就构成了 利用激发极化法寻找浸染状矿体的物理化 学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
激发极化效应及其成因
虽然早在电法勘探发展的初期激发极化现象就已经被人们所发现, 但是将它成功地用于
找矿或解决某些水文地质问题却是近几十年的事。 直到目前为止, 对激发极化法的物理—化 学机制还缺乏明确、统一的认识。下面我们以某些为人们所公认的假说为基础,分别就电子 导体和离子导体的激发极化机理作一概略介绍。 1.电子导体激电场的成因 在电场的作用下, 发生在电子导体和围岩溶液间的激发极化效应是一个复杂的电化学过 程,所产生的过电位(或超电压)是引起激发极化效应的基本原因。 前已述及,处于同一种电化学溶液中的电子导体,在其表面将形成双电层。双电层间形 成一个稳定的电极电位, 对外并不形成电场。 这种在自然状态下的双电层电位差是电子导体 与围岩溶液接触时的电极电位,称为平衡电极电位。 在电场作用下, 当电流通过电子导体与围岩溶液的界面时, 导体内部的电荷将重新分布 , 自由电子逆电场方向移向电流流入端,使其等效于电解电池的“阴极”;在电流流出端则呈 现出相对增多的正电荷,使其等效于电解电池的“阳极”。与此同时,围岩中的带电离子也 将在电场作用下产生相对运动,并分别在“阴极”及“阳极”附近形成正离子和负离子的堆 积,从而使双电层发生了变化,见图 2.3.1。在电流的作用下,导体的“阴
U 2
(4)激发比 ( J )

5.25 0.25
U 2 (t ) dt
5
由视极化率与衰减度组合的一个综合参数 J 称为激发比。 该参数在激电找水工作中也得 到广泛应用。其表达式为
U 2 (2.3-5) 100% U 1 由于 U 1 U 2 ,故式中 U 用 U 1 代替。在含水层上,一般 s 和 D 均为高值反映,取二 者乘积,可使异常放大,反映更为明显。 J s D
图 2.3.2 离子导体激电场的成因 (a)具有分散结构的双电层; (b)薄膜极化效应原理
能自由活动,构成了双电层的紧密区,其厚度约为 10-8m。离界面稍远处的正离子,由于受 到的吸引力较弱,可以平行界面方向自由移动,构成了双电层的扩散区,厚度约为 10-6~1O7m。
薄膜极化效应是离子导体激发极化的主要原因。 当岩石颗粒间的孔隙直径和双电层扩散 区的厚度相当时, 则整个孔隙皆处于双电层扩散区内, 其中过剩的阳离子吸引负离子而排斥 阳离子。故在外电场作用下,扩展区的阴离子移动较馒,或者说其迁移率 v 较小。我们称 这样的岩石孔隙为阳离子选择带或薄膜。 当电流通过宽窄不同而彼此相联的岩石孔隙时,由于窄孔隙(即薄膜)中阳离子的迁移 率 v 大于阴离子的迁移率 v ;而宽孔隙中阴、阳离子的迁移率几乎相等,于是窄孔隙里的
第三章
激发极化法
电法勘探工作中我们发现, 当向大地供入电流或切断电流的瞬间, 在测量电极之间总能 观测到随时间变化的电位差,这种在充、放电的过程中,产生随时间缓慢变化的附加电场的 现象,称为激发极化效应(简称激电效应) 。激发极化法(或称激电法)就是以岩、矿石激 发效应的差异为基础, 通过观测和研究大地激电效应来探查地下地质情况或解决某些水文地 质问题的一类电法勘探方法。 采用直流电或交流电都可以研究地下介质的激电效应, 前者称 为时间域激发极化法,后者称为频率域激发极化法。二者在基本原理方面是一致的,只是在 方法技术上有较大差异。
(2.3-3)
式中 U ( f D ) 、 U ( f G ) 分别表示超低频段( n 10 2 ~ n 10 2 Hz )低频和高频供电电流所形 成的总场电位差。和 s 一样,它也是电流作用范围内地形及各种极化体激发极化效应的综 合反映。由于时间域激电法和频率域激电法在物理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在极限条件下,即
图 2.3.5 广东某地电法找水综合剖面图
s (T , t )
U 2 (t ) 100% U (T )
(2.3-1)
式中 U (T ) 供电时间为 T 时测得的极化场电位差;U 2 (t ) 为断电后 t 时刻测得的二次场电位差。
s 用百分数表示,它的大小和分布反映了地下一定深度范围内极化体的存在和赋存状况。
由(2.3-1)式可见,视极化率与供电时间 T 和测量延迟时间 t 有关,因此,当提到极化 率时,必须指出其对应的供电时间 T 和测量时间 t 。为简单起见,我们将视极化率定义为长 时间供电( T )和无延时 (t 0) 时的测量结果,即 U 2 s 100% U (2)视频散率( Ps ) 视频散率是频率域激发化法的一种基本测量参数,其表达式为 U ( f D ) U ( f G ) Ps ( f D , f G ) 100% U ( f G ) (2.3-2)
3.3 激发极化法在水文地质调查中的应用
从上述讨论可知, 不同岩、 矿石的激发极化特性主要表现在二次场的大小及其随时间的 变化上。 在金属矿的普查勘探中, 主要采用了表征二次场大小的参数, 如极化率及频散率等 。 但在水文地质调查中,我们更重视表征二次场衰减特性的参数,如衰减度、激发比、衰减时 等。 激发极化法的野外工作方法和其它物探方法类似, 是在事先布置好的测网上逐点进行观 测。时间域激电法所用的装置和电阻率法完全一样,有中间梯度装置,联合剖面装置,对称 四极装置和测深装置。频率域激电法原则上也可用与电阻率法相同的装置,但是,为了克服 电磁耦合的干扰,更多的是使用偶极装置。
U ( f D 0) 和 U ( f G ) 时,两种方法会有完全相同的测量结果。
(3)衰减度( D ) 衰减度是反映激发极化场衰减快慢的一种测量参数, 用百分数来表示。 二次场衰减越快 , 其衰减度就越小。其表达式为
D
U 2 100% U 2
Hale Waihona Puke (2.3-4)式中 U 2 为供电 30s、断电后 0.25s 时的二次场电位差;U 2 为断电后 0.25s 至 5.25s 内二次 电位差的平均值。即

载流子大都为阳离子。 电流将大量阳离子带走, 结果在窄孔隙的电流流出端形成阳离子的堆 积;在电流流入端形成阳离子的不足。由于窄孔隙对阴离子有一定的阻挡作用,因此在阳离 子堆积和不足的两端,同样造成阴离子的堆积与不足。这样,沿孔隙方向便形成了离子浓度 梯度,它将阻碍离子的运动,直至达到平衡为止。 当断去外电流之后,由于离子的扩散作用,离子浓度梯度将逐渐消失,并恢复到原来状 态。与此同时,形成扩散电位,这便是一般岩石(或离子导体)上形成的激发极化现象。
图 2.3.1
电子导体的激发极化效应
(a)供电前的均匀双电层; (b)供电时的极化现象; (c)断电后的放电现象
极”和“阳极”处双电层电位差相对于平衡电极电位的变化称为过电位或超电压。显然,超 电压的形成过程就是电极极化过程,在供电过程中,超电压随供电时间的增加而增大,最后 趋于饱和值;当切断供电电流后,堆积在界面两侧的异性电荷将通过导体和围岩放电,超电 压也将随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减小,最后完全消失。这时,导体和围岩溶液间又恢复到供电之 前的均匀双电层状态。
理论和实践都表明, 激发极化法不受地形起伏和围岩电性不均匀的影响, 因此获得了广 泛的应用。在水文地质调查中,激发极化法主要应用在两个方面:一是区分含碳质的岩层与 含水岩层所引起的异常;二是寻找地下水,划分出富水地段。 1.用视极化率判别水异常 激发化法在岩溶区找水时, 由于低阻碳质夹层的存在, 常会引起明显的电阻率法低阻异 常,这些异常与岩溶裂隙水或基岩裂隙水引起的异常特征类似,给区分水异常带来困难。由 于碳质岩层不仅能引起视电阻率的低阻异常, 还能引起高视极化率异常, 而水则无明显的视 极化率异常。因此,借助于激发极化法可识别碳质岩层对水异常的干扰。图 2.3.5 为广东某 地利用电阻率法和激发极化法在灰岩地区寻找地下水的工作结果。在剖面的 77 号 点 附 近 , 有一个 sA 和 sB 同步下降的“ V ”字型低阻异常;测深曲线呈 KH 型,曲线未产生畸变; 视极化率 s 很小,仅为 1%。可见这是一个低阻极化率异常。推断此异常和碳质岩层无关, 为岩溶裂隙所引起。后经验证,在 27~75m 处见地下水。 2.衰减时( S )法找水 在激电法打水中, 我国近年来还成功的应用了衰减时法。 所谓衰减时是指二次场衰减到 某一百分比时所需的时间,也就是说,若将断电瞬间二次场的最大值记为 100%的话,则当 放电曲线衰减到某一百分数,比如说 50%时所需的时间即为半衰时。这是一种直接寻找地 下水的方法,对寻找第四系的含水层和基岩孔隙水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3.2
激发极化特征及测量参数
下面,我们以体极化为例来讨论岩、矿石在直流电场作用下的激发极化特性。
图 2.3.3 岩、矿石的充、放电曲线
图 2.3.4
黄铁矿标本的激电频率特性曲线
1.激发极化场的时间特性 激发极化场的时间特性与极化体与围岩溶液的性质有关。图 2.3.3 表示体极化岩、矿石 在充、放电过程中电位差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在开始供电的瞬间,只观测到不随时间变化的 一次场电位差 U 1 ,随着供电时间的增长,激发极化电场(即二次场)电位差 U 2 先是迅 速增大,然后变慢,经过 2~3 分钟后逐渐达到饱和。这是因为在充电过程中,极化体与围 岩溶液间的超电压是随充电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形成的。显然,在供电过程中,二次场叠加在 一次场上,我们把它称为总场或极化场,总场电位差,用 U 来表示。当断去供电电流后, 一次场立即消失、二次场电位差开始衰减很快,然后逐渐变慢,数分钟后衰减到零。 2.激发极化场的频率特性 频率域激发极化法是在超低频电流作用下, 根据电场随频率的变化特征来研究岩、 矿石 的激电效应。图 2.3.4 是一块黄铁矿标本的激电频率特性曲线,由图可见,在超低频段(0.n~ nHz)范围内, 交流电位差 U f (或者说由此而转换成的复电阻率)将随频率的升高而降低 , 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频散特性或幅频特性。 由于激电效应的形成是一种物理化学过程, 需要 一定的时间才能完成。所以,当采用交流电场激发时,交流电的频率与单向供电持续时间的 关系是:频率越低,单向供电时间越长,激电效应越强,因而总场幅度便越大;相反,频率 越高,单向供电时间越短,激电效应越弱,总场幅度也越小。显然,如果适当地选取两种频 率来观测总场的电位差,便可从中检测出反映激电效应强弱的信息。 3. 激发极化法的测量参数 (1)视极化率( s ) 视极化率是时间域激发极化法的一种基本测量参数。 当地下岩、 矿石的极化率分布不均 匀时, 用某一电极装置测量得到的视极化率, 实际上就是电流作用范围内地形及各种极化体 激发极化效应的综合反映;其表达式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