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学总论吴铁镛
中医内科学 总论
《黄帝内经》
《素问》《灵枢》两部分,共 18卷,各81篇。
基本理论可概括为: ①强调整体观念: 人体是有机的整体,健康与病态与自然环 境有一定关系。 ②阴阳五行学说: 贯穿于生理、病理、诊断及治疗等各方面, 探索出人体疾病变化与治疗的粗略规律。
③重视脏腑、经络:
论述人身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奇经八脉 等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④病因学说:
对人体某一脏腑生理、病理的新的探讨, 对脏腑的代谢产物引起重视等,以及某个内 科病证证治的见解不断有新的突破,从而使 中医学及其内科学在广度与深度上都得到了 迅速发展。
明代继承金元学术成就 并有所发展
薛己的《内科摘要》是中国最早用内科命 名的医书。 虞抟的《医学正传》对当时内科学术思想 的总结。 龚廷贤《寿世保元》先论基础,后涉临床, 有论有方,并附医案,适于内科临床参考的好 书。
李杲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治病补气升阳,称他为 “补土派”。
朱丹溪 “相火论”、“阳有余,阴不足” 。在治疗上, 滋阴降火之法,称他为“滋阴派”。 此四者形成了对后世影响极大的四大学派。
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病因学在此时也有重要发展。创立外因、 内因、不内外因的三因学说。
金元以后,在中医学术界掀起了发展、 创新的风气。
病机: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肝肺为通道, 心肾为动力,心肺胃之气已降为顺,肝脾肾 之气以升为健,如脏腑功能失调,影响气机 升降出入,因此为病。
气 病 证 候 (1)气虚:劳伤过度,久病失养。 表现:少气懒言,语声低微,自汗,心 悸怔忡,头晕耳鸣,倦怠乏力,食少,小便 清或频,脉虚弱或虚大等。 气虚易下陷,久病阳亦虚,故脱肛及子 宫脱出等,亦属气虚范畴。
附:胆
胆因寄附于肝,禀春生之气,其性 刚直,故在病理情况下,多现阳亢火旺 之证。 火热可灼津成痰,故胆病又多兼痰 证。痰火郁遏,常扰心脾,故辨证施治 时,既要泻胆化痰,又要清心安神。
内科学全本知识重点汇总
内科学全本知识重点汇总说明:这本资料包括了内科学第9版绝大多数我认为比较重要的学习重点,还有一些我自己做的记忆口诀,当然部分大家耳熟能详的口诀是我从老师那里听来的。
为了这一份总结,我坐在电脑前照着课本一个字一个字打出来,花费了我两个多月的时间,眼睛干涩,手指酸软,实在是很不容易,希望能帮到大家,方便大家课后学习,查漏补缺,现上传,希望大家多多批评指正,发现什么问题也可以私聊或评论。
制作不易,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一、呼吸系统(一)总论艾滋病主要死因为肺部感染,特别是卡氏肺囊虫肺炎;肺循环特点:低压(为体循环的1/10),低阻,高容。
肺循环的动静脉为功能血管,体循环的支气管动静脉为气道和脏层胸膜的营养血管;医院获得性肺炎革兰阴性杆菌占优势,社区获得性肺炎以肺炎链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为主;大肠杆菌感染脓痰有恶臭;肺阿米巴病呈咖啡样痰,肺吸虫病为果酱样痰;肺和脏层胸膜对痛觉不敏感,胸膜炎常在胸廓双侧下胸部,与咳嗽,呼吸有关;特发性肺纤维化可在双肺出现吸气相高调爆裂音(Velcro啰音);PET可以准确地对<1cm的肺部阴影及肺癌纵膈淋巴结有无转移进行鉴别;(二)上感是人类最常见的传染病,主要病原体为病毒;普通感冒:咽干、咳嗽、鼻后滴漏与病毒诱发的炎症介质导致的上呼吸道传入神经高敏状态有关。
过敏性鼻炎:连续喷嚏,脱离过敏原数分钟-2小时症状消失,鼻分泌物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伪麻黄碱为拟交感神经药,收缩血管,减轻鼻充血;流感:高热,全身肌肉酸痛等中毒症状明显;甲型流感常引起大流行,病情较重;抗病毒应在发病48小时内使用,神经氨酸酶抑制药为目前流感前景最好的一种、奥司他韦,扎那米韦,无全身不良反应;离子通道M2阻滞药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副作用较多,癫痫症禁用;(三)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病原体与上感类似(病毒为主)全身症状较轻,两肺可有散在干湿性啰音;鉴别:流感;全身症状较重,流行病史。
上感:一般无痰(咳出的才是痰),胸片正常;(四)肺炎最常见的肺炎为细菌性肺炎,金葡菌,铜绿,克雷伯可引起肺组织坏死形成空洞。
第七版内科学全齐
2020/5/18
第六篇 血液系统疾病
第二章 贫血概述 第三章 缺铁性贫血 第五章 再生障碍性贫血 第六章 溶血性贫血 第七章 白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症
第九章 白血病 第十章 淋巴瘤 第十四章 出血性疾病 第十五章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第十七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2020/5/18
第七篇 内分泌系统疾病
掌握慢性肺心病原因及肺动脉高压的发病机制 了解本病是以肺功能不全为基本矛盾的全身性病
变,病变可涉及许多脏器。了解本病的预防措施
2020/5/18
2020/5/18
讲授主要内容
概述 病因 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鉴别诊断 治疗
概述
1、概念:支气管肺组织、血管或胸廓慢性病
变
肺血管阻力升高
C o r p u lm o n a le d u e to C O P D
E le v a tio n o f p u lm o n a r y a rte ry press ure
S y s to lic D ia s to lic
R e d u c tio n o f p u lm o n a r y a r te r ia l b e d (lo s s o f v e s s e ls p lu s r e fle x h y p o x ic vasoc o n s tric tio n )
2020/5/18
肺动脉高压标准
• 静息时肺A平均压≥20mmHg为显性肺A高压 • 静息时肺A平均压<20mmHg,运动后
>30mmHg为隐性肺动脉高压
2020/5/18
临床表现
•原发疾病的表现 :因病而异
•肺动脉高压表现: 1、P2亢进 2、辅助检查:如胸片肺动段突出、右下肺动
中医内科学21世纪教材总论
病的防治,通过中医药的调理和治疗,提高患者康复效果。
03
慢性病管理
中医内科学在慢性病管理方面具有优势,如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
的中医药调理,通过改善患者身体状况和生活习惯,提高治疗效果和生
活质量。
05
中医内科学的未来发展与挑战
中医内科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总结词
重要组成部分
详细描述
中医内科学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医学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 的作用。它与现代医学相互补充,为患者提供更为全面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包括药膳、养生汤粥、茶饮等,可根 据患者需求选择合适的食疗种类。
04
中医内科学的临床应用
常见疾病的中医内科学治疗
感冒
中医内科学治疗感冒的方 法包括中药汤剂、针灸、 拔罐等,根据不同证型选 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咳嗽
中医内科学治疗咳嗽的方 法包括中药汤剂、中成药、 针灸等,针对不同病因和 证型中医内科学概述 • 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 • 中医内科学的治疗方法 • 中医内科学的临床应用 • 中医内科学的未来发展与挑战
01
中医内科学概述
中医内科学的定义与特点
总结词
中医内科学是研究人体内脏器官疾病病因、病理、病机及其防治方法的一门学科 ,具有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特点。
详细描述
中医内科学研究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创新和发展。科研人员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深入挖掘中医理论的内 涵,探索其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价值。同时,中医内科学也在不断吸收现代医学的成果,推动自身科学化进程。
THANKS
感谢观看
要点二
详细描述
中医内科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 探索和实践,中医内科学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临 床实践规范。在现代,中医内科学不断吸收和融合现代医 学的科技成果,与现代医学相互补充,为人类的健康事业 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中医内科学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为未来的医学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中医内科学总论
养生之道
顺应自然
遵循自然规律,适应四 季气候的变化,保持身
体健康。
节制饮食
控制饮食,不过饱过饥 ,不食生冷辛辣油腻食 物,保持脾胃功能正常
。
适度运动
适当运动,强身健体, 促进气血流通。
心态平和
保持心情愉悦,避免情 绪波动,减少心理压力
。
05
中医内科疾病案例分析
心系疾病案例
总结词
心悸、失眠、多梦、心烦、胸闷等症状 。
02
中医内科疾病分类与病因
脏腑疾病
总结词
脏腑疾病是指与人体五脏六腑相关的疾病,病因复杂多样。
详细描述
中医认为脏腑是人体生理功能的核心,脏腑疾病的发生与体质虚弱、外邪侵袭 、情志内伤等多种因素有关。常见的脏腑疾病包括心病、肝病、脾病、肺病、 肾病等,每种疾病都有其独特的病因和临床表现。
经络疾病
总结词
详细描述
中医内科学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通过对人体内部各个系统的生理机能和相互关系的深入研究 ,揭示疾病的本质,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中医内科学的重要性
总结词
中医内科学在现代医学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尤其在维护人类健康、防治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价 值。
详细描述
注意调节情志,避免劳累,患者症状逐渐消失。
脾系疾病案例
总结词
食欲不振、腹胀、腹泻、体重下降等症状。
详细描述
患者张某,男,65岁,因慢性胃炎出现食 欲不振、腹胀等症状,中医诊断为脾胃虚弱 证,治疗以健脾和胃、益气消食为主,选用 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同时配合饮食调理,患 者症状明显改善。
肺系疾病案例
总结词
瘥后防复
内科学:第1章 总论
大肠疾病
痢疾 结肠炎 阑尾炎 结肠癌 直肠癌 肠易激综合征
肝脏疾病
肝炎 肝硬化 肝癌 肝脓肿 肝寄生虫病 脂肪肝
胆道疾病
胆石症 胆囊炎 胆管炎 胆道蛔虫症 胆道息肉 胆道肿瘤
手术治疗或介入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
血常规检查 尿常规检查 粪常规检查 胃液分析 腹水常规检查
脱落细胞检查 淀粉酶测定 病毒标志物检查 免疫学检查 肿瘤标志测定
2、内镜检查
食管镜 胃镜 十二指肠镜 胆道镜 小肠镜 结肠镜 腹腔镜
3、影像学检查
腹部平片 X线钡餐检查 X线胆囊及胆道造影 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 CT
食 管 造 影
胆 囊 造 影
胃造影
4、组织病理检查
5、脏器功能检查
肝功能检查 胃功能检查 小肠吸收功能检查 胰腺分泌功能检查
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
一、详细的病史 一般情况 发病情况 诊治情况 与全身的关系
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
一、症状
食欲不振和厌食 恶心与呕吐 嗳气与反酸(反胃) 呃逆 吞咽困难 烧灼感(烧心) 腹胀
消化系统疾病
第一章 总 论
第一章 总 论
消化系统疾病主要包括食管、胃、肠、肝、 胆、胰等器质性和功能性疾病。本系统疾病 在临床上十分常见,既可局限于本系统,也 可累及其它系统及全身;而全身性或其它系 统的疾病和精神神经因素,亦可引起消化系 统的疾病和症状。因此,在学习消化系统疾 病时,必须有临床医学的整体概念,要注意 局部与整体、消化系统与其它系统疾病的关 系。
疾病的诊断
全面收集 临床资料
病史、体征、 实验室检查和 其他辅助检查
全面分析 综合判断
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摘要】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或特发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炎症性结肠病。
主要病变累计直肠、乙状结肠,也向大肠近端连续不问断地逐渐扩展遍及整个结肠和末端回肠。
青壮年多见。
病因迄今不完全清楚,专家、学者多认为与自身免疫因素和遗传因素有关,感染和精神状态是其促发因索。
饮食失调,过度疲劳亦为本病复发的常见诱因。
临床通常依据病理经过、病情程度、病变部位和范围分型,按病程经过分为:初发型、慢性复发型、慢性持续型、急性暴发型。
按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型、中型、重型。
按病变范围分型:直肠炎、直肠乙状结肠炎、左半结肠炎、右半结肠炎、区域性结肠炎和全结肠炎。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诊断鉴别诊断1 临床症状症状轻重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
1.1 腹泻每日数次至数十次,甚至大便失禁,大便可为稀水样,黏液血便或完全血便,多伴有黏液。
5%左右的病人可有便秘。
1.2 腹痛为隐痛或左下腹绞痛。
轻型或病变间歇期可无腹痛或仅有腹部不适。
里急后重系直肠受累的结果。
1.3 便血新鲜血附着大便表面多为直肠受累,脓血便、黏液血便或全血便提示病变累及乙状结肠以上部位。
1.4 其他症状可有发热、贫血、消瘦、低蛋白血症、血沉快、水电解质紊乱,精神焦虑或神经衰弱等表现。
尚有食欲不振、腹胀、重症病人可伴恶心呕吐。
1.5 体征轻型甚至中型患者大多数无阳性体征,部分患者受累肠段可有轻度压痛。
有些患者可触及痉挛或肠壁增厚的乙状结肠。
直肠指检可能正常,或感觉黏膜肿胀,柔软光滑,肛管触痛,指套有血液附着。
重型或急性暴发型患者可有明显鼓肠,腹肌紧张,腹部压痛或反跳痛。
1.6 肠外表现关节炎发生率约为5%~10%;皮肤病变可有结节性红斑,多型性红斑、口疮性溃疡、坏疽性脓皮病等;眼病可有虹膜炎、葡萄膜炎、角膜炎等;溃疡性结肠炎还可伴有脂肪肝、肝硬化、慢性活动性肝炎、胆管周围炎、硬化性胆管炎等。
《内科学》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教学大纲《内科学》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于临床医学本科专业)课程编号:1学时数:178其中见习学时:58学学分:10.0适用专业:临床医学本科一、课程性质、任务和要求:内科学是临床医学的一门重要学科。
由于其涉及面广、整体性强,与基础各学科及临床各科关系密切,所阐述内容在临床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中有普遍意义,因而是临床各科的基础。
在内科学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堂讲授、见习、毕业实习等不同阶段和环节,要求达到以下目标:(一)掌握和熟悉或了解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解剖、临床表现、并发症、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预后和预防,使学生能得到全面、系统的内科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并在深入研讨病因、发病机制、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以及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基础理论知识水平,使与临床相结合运用于医疗实践。
(二)在已学习诊断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提高病史采取、体格检查等知识、方法和技能,做到病历书写合乎要求,同时学会有目的采用现代实验室检查和诊断技术,结合内科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运用分析综合与逻辑推理的临床思想方法,作出全面诊断。
(三)在实习期间,通过临床实践提高对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防治能力。
要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运用基础学科与内科学知识来分析,解决诊断及防治上的实际问题,又从临床实践来检验认识的正确性,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从而充实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掌握内科常用的诊疗技术,结合本专业知识在临床实践中应用。
(五)对急、危、重病人有一定应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在内科学教学的全过程中,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按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认识规律进行教学活动。
注意培养学生自学和讨论,亲自参加实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树立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思想和救死扶伤的良好医德医风,重视新的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中医内科学_总论
-
10
(三)充实(魏晋 金元)
1.病因学、症状学、诊断和治疗学的充 实和发展 2.学术理论的创新
-
11
(1)病因学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病因证候学专著
-
4
中医内科学的性质
是一门临床专业课, 是临床学科的基础,其水 平在很大程度上反了中 医临床医学的发展水平。
-
5
中医内科学的范围
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 • 外感病:伤寒论、温病学 • 内伤病:金贵要略,脏腑经络病,气血
津液病 • 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内伤易感外邪,
外感日久可造成或加重内伤。
-
中医内科学
呼吸内科 吴俣
-
1
总论
-
2
1 中医内科学定义、性质、范围及发展简史 2 中医内科疾病分类方法 3 中医内科疾病的的治疗法则 4 中医内科学的辩证方法
-
3
Company Logo
中医内科学的定义
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和中医临 床思维方法阐述内科所属疾病的病因病机、 辨证论治及预防康复规律的一门临床医学。
《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收载大量方药,反 映了当时的成就。
-
15
2.学术理论的创新:
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倡导火热学说主寒凉 (寒凉派)
张从正倡导攻邪而善用汗、吐、下三法 (攻下派)
李东垣重脾胃
(补土派)
朱丹溪提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养阴派)
-
16
(四)成形(明清)
明代
(1)薛己的《内科摘要》,首先用内科命名。 (2)王纶《名医杂著》指出:
消化系统常见病问答
消化系统常见病问答
吴铁镛
【期刊名称】《中老年保健》
【年(卷),期】2010(000)010
【摘要】溃疡性结肠炎复发的原因有哪些。
?·用药不规范规范治疗是指多年来国际上取得共识的疗法。
目前国内不同医院、不同医生各有自己治疗的经验和药品的选用。
从网上看可有百种以上方法。
有些患者虽可取得近期疗效.但延长缓解期的愿望则难以实现。
【总页数】2页(P18-19)
【作者】吴铁镛
【作者单位】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消化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7
【相关文献】
1.消化系统常见病问答 [J], 吴铁镛
2.消化系统常见病问答 [J], 吴铁镛
3.消化系统常见病问答 [J], 吴铁镛
4.消化系统常见病问答 [J], 吴铁镛
5.消化系统常见病问答 [J], 吴铁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AA《内科学》教学大纲
内科学教学大纲前言内科学既是一门临床专业课,又是临床各专业的一门重要根底课。
通过学习内科学,要求学生了解各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治方面的新进展,熟悉每个疾病的病因、病理、发病机制、预防、预后的知识,掌握内科常见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的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的要点,治疗原那么,为培养学生独立处理内科疾病、内科急诊打下根底,也为今后培养成合格临床医师奠定扎实的专业根底。
本大纲教学是以讲课、自学、见习相结合的原那么进行。
讲课重点是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及治疗原那么,要求讲深讲透。
除病因、病理、发病机制局部,提出要点,讲解难点外,以学生自学为主。
临床见习在老师指导下,床边采访病史,体检并书写病历,加深了解每个系统常见病的病症、体征,实验室检查等。
通过老师分析、组织讨论,做出诊断,培养学生临床综合能力。
本大纲根据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卫生部规划教材,叶任高、陆再英主编的内科学教材编写。
总教学时数为102学时,其中讲课84学时,临床见习18学时。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第一篇绪论〔自学〕[目的要求]1.熟悉内科学的学习及诊断方法。
2.了解内科学的进展。
[自学内容]1.内科学的学习方法2.内科疾病的诊断3.内科学的进展第二篇呼吸系统疾病〔18学时〕第一章总论〔1学时〕[目的要求]1.熟悉呼吸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2.了解呼吸系统疾病的病因、诊断方法、进展[教学内容]1.概述2.呼吸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疾病的关系1〕呼吸系统的结构、防御功能和临床意义2〕肺的血供3.影响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相关因素1〕大气污染和吸烟2〕吸入性变应原增加3〕肺部感染病原学的变异及耐药性的增加4.诊断病史、病症与体征5.实验室和其它检查6.呼吸系统疾病防治展望第二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和急性气管-支气管炎〔自学〕[目的要求]熟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及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的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等[自学内容]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2.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第三章肺部感染性疾病〔肺炎2学时,肺脓肿1学时〕肺炎[目的要求]1.掌握肺炎链球菌肺炎的临床表现、鉴别诊断和治疗(包括并发症)2.熟悉葡萄球菌肺炎和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3.了解衣原体、病毒性、真菌性〔念珠菌和曲霉菌〕、卡氏肺囊虫肺炎的临床表现、X 线征象和治疗[教学内容]第—节肺炎概述1.肺炎定义、分类及临床表现指出病因诊断的重要意义,细菌性肺炎多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化内科医生诊断工作----较难
涉及病种和科室多
心内科(心梗)
风湿免疫科(SLE)
妇产科(妊娠)
肛肠科(便血)
普外科(阑尾炎)
内分泌科(甲亢)
泌尿外科(泌尿结石) 感染科(急性肝炎)
神经内科(失眠)
胸外科(便血—肺癌)
呼吸内科(肺炎)
耳鼻喉科(食管炎)
血液科(结肠癌)
待查病例多----鉴别工作多
如过敏反应 脏器功能损伤 其他
组合用药 医保用药的规定 不要跟着“医药代表”走
内科疾病的治疗分类
➢ 针对疾病特殊治疗(抗感染) ➢ 支持疗法(输液、输血、吸氧、胃肠营养……) ➢ 对症治疗(止痛、止血、降温…… ) ➢ 预防治疗
西医内科治疗的方法
药物治疗 放射治疗 血管介入 血液净化 内镜治疗
A调查
➢ 症状,既往史,体征,辅助检查
B综合
➢ 搜集到的资料,润色,加工,排序—摘出本例特点
C分析(鉴别诊断)
➢ 系统鉴别 疾病鉴别
D诊断
➢ 第一、第二、第三诊断
诊断过程中要注意的几件事
➢ 待诊并不少见,切题鉴别很重要 ➢ 疾病可能涉及一个或多个器官(SLE) ➢ 某系统症状而病在另外一系统(肺癌—腹痛) ➢ 鉴别时要先作好宏观评估
预测:
➢ 内科疾病病因研究成果增多 ➢ 新技术的引进 ➢ 诊治水平提高 ➢ 新型学科形式 ➢ 医学教育改革 ➢ 中西医并重
……… 定会有更快、更大及难以估计的发展和变化! 何种模式出现?
今后将是什么模式出现?
➢ 新技术不断发展
病因研究深入—诊治水平提高—预防措施前移——新 药增多—生命延长
➢ 疾病谱发生变化
病毒感染 精神心理疾病 心脑血管病 癌性疾病 代谢 性疾病
➢ 老龄社会的到来
健康管理—干预措施到位—诊治水平提高—生活条件 改善—社保落实
内科疾病的诊断
诊病程序
➢ 诊断的意义
一种病有多种不同的表现 一个症状可由多种疾病引起
➢ 诊断全过程
调查(A)——综合(B)——分析鉴别(C)——诊断(D)
➢ 地域发展不平衡 ➢ 继承不够,创新不足 ➢ 受到西医的冲击 ➢ 中医、中药发展呈现分离现象 ➢ 国外加快立法,中医面临竞争压力
在认真继承基础上发展中医
➢ 用现代技术研究 中医理论 中药机理、毒理、剂型 方剂研究
➢ 任重道远 循规发展 建立标准 为世所用 前途光明
消化系统疾病总论
长 多 杂 难喜 待
有无疾病?病轻病重?有无危险? ➢ 善于观察随时调整诊断思路
上消出血—腰痛—肺癌 ➢ 心理疾病勿忘!器质性疾病更不要忘!
辩证与辩病
➢ 诊断疾病过程中的两个思路 ➢ 辩病在先?还是辩证在先? ➢ 自己诊断 他人诊断 他科诊断 ➢ 随访患者,调整诊治内容
内科疾病的治疗
内科疾病治疗原则
➢ 要了解药物的有关知识 ➢ 对症选药 ➢ 关注个体差异性 ➢ 依病情变化,调整药物品种、剂量 ➢ 注意药物不良反应
器械治疗(起搏器呼吸机) 腹膜透析 射频治疗
生物、免疫治疗(单克隆抗体 +核素+化疗药)
中西医并重发展
中医不能取消
➢ 全球独一无二 ➢ 中医姓“中” ➢ 中医药并非万能 ➢ 中医必须发展
中西医并重
➢ 含意更广 利于继承 ➢ 长远渐进 稳定有序 ➢ 个取其长 个自发展 ➢ 互相借鉴 创新提高
中医学发展的几个问题(佘局长讲话)
消化系统中消化管(道)----很长
食管 胃部 十二指肠
1±m
空肠 回肠
6-7m
结肠 直肠
1.5m
消化系统脏器----很多
直属
食管 胃部 小肠 大肠 *肝胆 *胰脾
邻居
腹膜 肾脏 输尿管 盆腔脏器 脊椎 肠系膜上下动静脉
消化系统症状----很杂
胸骨后痛 腹痛 腹胀 腹泻 便秘 吞咽困难 便溏 黄疸 便血 恶心 下咽遇阻 呕吐 吐食 呕血 嗳气 食欲下降 早饱 反酸 烧心 消瘦 ……………… 乏力 发热 心悸 胸痛 背痛 胸闷 肢冷 学习进步。
腹水、黄疸、腹痛、发热
症状在上,疾病在下(HH) 心理因素干扰疾病诊断 症状不典型,诊断更难(左季肋痛) 误导因素影响诊断思考(B超—) 警惕肿瘤不放松 药物不良反应不能忘
消化内科工作也有----喜
内镜的诊断 内镜的治疗 CT的诊断 B超的诊断 新药的治疗 检测项目增多
检查手段增多 检查方法操作方便 诊断准确率上升 治疗效果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