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对社会结构的影响
宋朝的科举制度与社会变革
宋朝的科举制度与社会变革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相对稳定而繁荣的时期,其中科举制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科举制度是唐代发展起来的制度,宋朝进一步完善和延续了它,对社会的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科举制度在宋朝加强了社会的选拔机制,为人才的兴起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宋朝的科举制度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非常注重文化素养和政治能力。
这种制度让人才有机会通过努力获得官职,而不仅仅依靠出身或财富。
这为社会的流动性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也促使了人们对学习的热情和追求。
在这种制度的驱动下,无论是贫寒之家的子弟还是乡村出身的青年,只要有才华,都有机会通过科举考试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样的选拔机制提高了社会的活力和竞争力,也使得社会更加公平合理。
其次,科举制度对教育的普及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为了备考科举考试,人们都会积极投入学习。
尽管科举制度本来是选拔官员的机制,但它的存在无疑激发了人们学习和求知的欲望。
政府也意识到了教育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加大了教育投资,修建了更多的学校,提升了教师的地位和待遇。
同时,科举制度中设置的各种科目和考试要求,也促使人们广泛学习,涉猎诗词、经史等各类知识。
这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有益的,同时也促进了科学、艺术等领域的进步。
科举制度还对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传统的封建社会主要是以世袭为基础的等级制度,而科举制度则开启了一个新的途径。
无论是官员还是士人,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官职后,都可以得到封地、俸禄等一系列的特权和荣誉,他们的社会地位也因此上升。
这使得社会上的价值观念得到了一定的改变,人们开始注重自己的学问和才干,而不仅仅依赖于出身和血统。
同时,这也为社会流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降低了社会的等级壁垒和限制。
然而,科举制度也有其局限和弊端。
因为科举考试非常侧重文学和经义,忽视了理工科等其他领域的发展。
这使得一些具有实际能力的人才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也导致了中国科学技术在这个时期的停滞。
科举制度的影响及弊端
科举制度的影响及弊端科举制的影响一、积极影响1、科举制度改善了用人制度.科举制度使得社会身份不再世袭,为封建社会各阶层间的人员流动提供了条件.科举制度使得贫苦孩子可以靠勤奋读书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成为统治集团的一员.2、加强了中央的集权和专制,消灭了士族制度.科举制度作为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其最终目的还在于在于巩固帝王的中央集权.科举制度消灭了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士族制度,从此贵族阶层再也无法与君权抗衡.3、促进了中华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科举制度对知识的普及起了一定作用,从而增加了社会中知识分子的比例.4、科举制度摧毁了中国文人的独立人格与自由思想,为专制政权输送了大量经世愚民的官僚.5、科举制度开启了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官员选拔制度.6、科举制度同时也影响到中国当时的很多附属国的官员选拔制度,比如:高丽、越南等国!二、消极影响(1)由于统治者改变考试内容使科举成为束缚知识分子思想的枷锁。
(2)由于入仕途径单一,只有通过科举考试的人才能做官,而很多人又有做官就能发财的想法,所以导致追求部分士人产生了畸形的价值观,从而催生一些家庭和社会悲剧。
(3)科举制度导致官场腐败。
三、对外国的影响中国科考制度对欧美国家也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欧美人把科举这一中国人发明的选拔人才方式进行了改造,使之成为让中国这位发明者反过头来要学习、“取经”的考试模式。
科举制度的弊端一、科举制度是统治阶级奴化臣民的工具。
科举制度是统治阶级为维护其统治地位的历史产物,通过科举考试授予官职,将读书人培养成为忠实于朝廷,忠于皇帝的奴仆。
尤其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和形式上严重束缚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实际学问,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随着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备,造成官员人数剧增,官职冗杂,官僚机构庞大,相反行政效率低下的现象。
由于科举考试重才能轻德行,仅仅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地位的工具而已,失去了选拔优秀人才的意义。
科举制对后世的影响
科举制对后世的影响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自唐代开始实行,直至清朝被废止。
科举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在政治、社会结构上有所改变,而且在文化、教育领域也留下了许多痕迹。
科举制对后世的影响在政治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
通过科举制,中国古代实现了选拔官员的公平性和客观性,使得人才得以充分发挥。
这种选拔方式确保了政府官员的素质和能力,有利于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
但是,科举制也存在一些弊端,比如容易滋生腐败、权力膨胀等问题,这些问题在后世也一直存在,需要通过改革和完善来解决。
科举制对后世的影响还体现在社会结构上。
科举制确立了一个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推动了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同时,科举制也使得社会上层人士更加重视教育和学习,促进了社会整体的文化素质的提高。
然而,科举制也导致了社会的僵化和阶层之间的固化,限制了个人的发展和自由。
科举制对后世的文化和教育领域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举制强调文化和学识的重要性,使得中国古代的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科举制也推动了文化和教育事业的繁荣,促进了文学、艺术、科学的发展。
然而,科举制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比如忽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问题,这些问题在后世也一直存在,需要通过改革和创新来解决。
总的来说,科举制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而复杂的。
在政治、社会结构、文化、教育等方面都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在今天,我们应该总结科举制的经验教训,借鉴其中的优点,避免其中的弊端,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科举制虽已被废止,但其影响却依然存在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我们的思考和行动仍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对社会有何影响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对社会有何影响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一种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
自唐代至清代,科举制度得以长期实施,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对社会的影响。
一、推动社会流动科举制度的实施打破了古代社会的世族和门阀壁垒,使得社会流动成为可能。
以往地位低下的平民百姓,通过参加科举考试,凭借自身才能和学识的优势,有机会成为官员,跻身于社会的上层。
这种机会平等的选拔方式,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贵族集团对政治和资源的垄断,增强了社会的公平性和凝聚力。
二、提升士人地位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读书人的地位得到提升。
在此之前,学问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并不被普遍看重,而农耕文化被视为主流文化。
科举制度的引入,为士人提供了一条通过学问获取社会地位的途径。
通过不断努力学习,士人可以通过考取秀才、举人、进士等级别,从而被授予一定的官职和社会地位,成为社会上的精英。
这样一来,士人开始受到社会的尊重,社会价值观也逐渐倾向于尊重知识分子。
三、推动经济发展科举制度的运行也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推动力。
通过考取功名,士人可以获得一定的官职和特权,从而享受到相对较高的收入和福利。
这使得不少士人开始关注财富积累和经济发展。
士人们借助官职和特权积极投资商业、农田、地产等领域,与商人、地主等社会精英进行合作,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经济繁荣。
四、重视教育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教育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为了获得功名,士人们不得不经过长时间的刻苦学习,掌握文化和历史知识,以及其他所需的技能。
这促使了古代中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同时,为了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各地相继兴办书院,为后来的士人提供学习和交流平台,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者和人才。
科举制度也催生了以儒学为核心的国学教育体系,为后来的教育制度和文化传承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加强中央集权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封建王朝的中央政权得以加强和巩固。
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使得中央政府能够从各地选拔到合适的官员,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唐宋时期科举制度的变革与社会结构之演变
唐宋时期科举制度的变革与社会结构之演变唐宋时期科举制度的变革与社会结构之演变科举制度自唐代开始,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与变革,对于社会结构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本文将以唐宋时期科举制度的变革为线索,分析其对社会结构的演变造成的影响。
唐代开创科举制度,其目的是选拔人才,壮大国家实力以及维持社会稳定。
科举制度分为明经科、明儒科和进士科,其选拔的对象主要是士人子弟。
在唐初,科举考试被视为一种崇高的选拔方式,被社会广泛认可。
然而,由于制度的滞后性,以及封建社会的固化,唐代科举制度逐渐出现了一些问题,从而推动了后来宋代科举制度的改革。
唐代科举制度的第一个变革可以追溯到贞元年间的宰相魏征。
魏征提出了“科应务实”的观点,主张考试内容应该与实际工作相匹配,而不仅仅是对文学典籍的死记硬背。
这一观点的提出,使唐代科举制度开始朝着实用性的方向转变,考察的内容不再局限于纸上谈兵,而是更加注重学以致用。
这一转变为宋代科举制度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唐代科举制度的第二个变革出现在安史之乱后。
由于战乱的破坏以及封建社会的动荡,士人子弟的教育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因此,唐代科举制度逐渐无法保证选拔到真正有才华的人才。
这一问题使得唐代士人们反思科举制度的合理性,开始提出种种改革建议。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韩愈提倡的“贵行实学”观点。
韩愈主张将考试与实际行为相结合,把才能与德行相统一,以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
这一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唐代科举制度存在的问题,对后来宋代科举制度的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唐宋时期科举制度的演变,也对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唐代,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士人阶层日益壮大,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士人们通过科举制度的选拔,得以进入官场,成为官僚阶层的一员,享受多种特权和地位。
这种特权地位的确立,使得士人成为社会的权贵阶层,影响了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秩序。
宋代科举制度的改革进一步深化了士人阶层的影响力。
新的科举考试开始注重实用性,更加重视应试能力和经验,而非仅仅依靠书本知识。
唐宋时期科举制度的变革与社会结构之演变
唐宋时期科举制度的变革与社会结构之演变唐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科举制度发展变革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社会结构演变的重要阶段。
科举制度的变革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结构的演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本文将从唐宋时期科举制度的变革和社会结构的演变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唐宋时期科举制度的变革对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科举制度实行进士、明经两科,明经科是选拔官僚的渠道,进士科则为选拔文官的途径。
这种制度使得读书人成为社会精英,但也导致了官僚阶层的壁垒,社会上进入官府的机会相对有限,整个社会结构呈现等级化的特点。
唐代科举制度重视考试,使得文人墨客纷纷应试,进一步推动了文化的繁荣和社会精英阶层的形成。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度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
官僚阶层的壁垒导致了社会上其他阶层的不满和不公平感。
宋代继承了唐代的科举制度,但做出了一系列的改革,尤其是放宽了进士科的资格条件,并增加了一些特殊科目,如经义、音律、兵法等,扩大了考试的范围和人数。
这使得更多的平民百姓有了参与科举的机会,推动了社会结构的逐渐改变。
原本以文化为主导的社会开始逐渐向多元化发展,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等不同阶层的人们开始跻身于社会精英行列。
其次,在唐宋时期,科举制度的变革也与社会结构的演变相互作用。
科举制度的变革使得社会上造诣深厚的读书人不再限于官僚的岗位,而是可以通过诗词歌赋、散文等方式展现自己的才华。
这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此外,科举制度的变革也打破了家族世袭的局面,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凭借自己的能力而晋升,从而为社会的流动性和社会阶层的变迁创造了可能。
最后,唐宋时期科举制度变革与社会结构的演变也带来了许多积极的影响。
首先,科举制度的变革扩大了社会精英的层次,对推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次,科举制度变革带来了更多竞争和选择的机会,也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和社会结构的逐渐平衡。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及其影响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及其影响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时期,科举制度也在这一时期逐渐形成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科举制度让人才选拔更加公正,为社会带来了积极的变革和发展。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发展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源于卫国公杨广的"开科取士"制度。
该制度首次将士人以考试取士的方式纳入晋、周以来的世卿世禄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了历代的选官方式。
长期以来,社会上流传着"金榜题名"的说法,意味着在科举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并最终能够进入士人阶层。
科举制度在隋朝得到了较为完善的发展。
隋文帝杨坚最早开始了科举制度的具体施行,设置乡试和会试两个阶段的考试。
唐太宗时的科举制度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设立省试、殿试等多个环节,确保选拔人才的公正性和科学性。
唐玄宗时的科举制度更是进一步完善,其后期形成的"进士科举制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最为成熟和系统的科举制度。
二、科举制度的影响科举制度深刻影响了隋唐时期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
1.政治影响科举制度的引入使选官的标准从世袭贵族变为考试选拔,大大降低了家族势力对政治的控制。
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官员,他们的上升渠道更为公开透明,基本不受特权阶层的影响。
这种制度使得社会的政治氛围更加宽松,提供了广阔的机会给优秀的士人们。
2.文化影响科举考试的推行,使士人们因考试而争先恐后地研习文史,促进了古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科举制度使士人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担负起了撰写文章、编写史书、官方文献等任务,推动了文化的广泛传播和交流。
科举制度也为中国古代经典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科举考试内容以经、史、子、集为主,促使了先贤文化的广泛传承和学习。
这种制度为后人提供了追求有限社会价值、取得荣誉和地位的途径,也为儒家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3.社会影响科举制度的运行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科举制度的推行使社会的阶级结构变得更为宽松,给了有志于进取的年轻人们一个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
唐代科举制度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唐代科举制度对当时社会的影响科举最早来源于汉朝的“策试”,萌发于南北朝时的九流常选,到隋朝时基本定型为进士科。
唐朝科举制度以进士为重,明经次之,属于朝廷选拔人才的核心科目。
可以说科举制度对唐朝社会、文化、教育的繁荣与发展都发挥出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由于科举制度从表面上来说体现出了一个较为公平的选拔原则:任何人仅仅需要在考试中获胜,就能够一步登天,获得政治地位的同时也能够获得颇丰的经济收益。
所以科举制度的推行也造成了全民向学的局面,很多中小地主和农民阶层也逐渐踏足于官场,这让唐朝政治清明,逐渐成为封建历史中的鼎盛王朝。
一、唐代科举制度的特点首先是广泛性。
广泛性的特征主要指的是考生来源以及录取的广泛性。
唐朝科举考试的考生基本上由两部分构成:学馆学生徒业成者由国子监实施考核并择优选送到尚书省参与考试,此称之“生徒”,主动向州县提出考试申请,通过州县考核之后报送到尚书省参与乡试,此称作“乡贡”,两类考生统称为“贡生”。
相对于前代的九品中正制和察举制等人才选拔制度,唐朝科举制度的考生来源十分广泛。
其次是公正性。
唐朝科举制度中包含了一条硬性的准则来确保其公正性,即是“一切以程文为去留”。
简言之即是科举考试成绩当作为考试最终是否录取的核心标准。
要认识到的是,唐朝科举制度的公正性也正处在初级阶段,所以容易受到一些传统思想的影响,科举考试中“请托”的现象也是层出不穷,但统治阶级依旧能够在大部分时候恪守公平正义,特别是“试卷复查制”的推行后,唐朝科举制度的公正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最后是公开性。
这一特点通常来说体现在对考生人数、考试资格、考试时间以及科目和最终录取人员的公开。
由前文所知,科举考试中的部分考生是从各个州县考试通过后推举产生的,而各州县推举的名额也有明确的记载是有限制的,但这一名额也是对社会所公开。
同时《通典》中规定每岁得第之人不侠辰而周闻天下。
即是录取人数的多少也是公开的。
另外还有很多相关的规定在此就不全部列举了,唐朝科举制度这样的公开性与公正性相辅相成,促进了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也让其逐渐成为未来各个朝代科举取士的典范和摹本。
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中国历史上的科举制度是一种独特的选拔官员的方式,它在上千年的时间里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
科举制度不仅塑造了中国文化,而且推动了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一、选拔官员的方式科举制度最早的形式始于北魏朝代,但它在唐朝时才真正成为中央政府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
科举制度推动了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和升迁方式的变革。
以前的选拔方式是世家子弟通过亲戚关系或建立门第来获得高官任命。
科举制度通过考试来选择人才,使得社会上有才学的人有机会进入政府机构,大幅度降低了贵族家庭的势力。
由于科举制度要求考生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才能,以及一定的财富来支持考试,因此它改变了社会的阶层结构,使得一些贫穷家庭的子弟有机会进入官僚系统。
在科举制度的影响下,社会阶层有了更多的变动,社会上流动的人口逐渐增加,这一切都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教育的普及科举制度的实行要求考生具备一定水平的文化,因此它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和普及。
在科举制度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教育,不仅是为了最终能够进入政府机构,而是为了可以通过读书来获得更多的社会地位和财富。
这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大量的私塾和学校被创立,教师们也得到了社会的尊重和薪酬。
科举制度的考试内容涵盖了文、史、哲、经、子、集六部,这要求考生掌握更广泛的知识,因此在科举制度的影响下,经典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随着文化的普及,中国人民的思想与认知水平得到了提高,使得社会逐渐趋于文明。
三、统一的标准科举制度推动了中国统一标准的出现。
在科举制度之前,各个地区存在着不同的考试标准和入选标准,导致统治者无法得到准确的信息。
科举制度的实行,要求考试标准和入选标准作为统一的规定来实行,这为统治者提供了更准确的信息。
在科举制度的影响下,中国的统治者逐渐变成了一个更加集中的政治中心,这样就更容易节约资源、统一思想和政策、维护稳定,使得社会逐渐走向统一。
宋代科举制度对社会变迁的影响
宋代科举制度对社会变迁的影响宋代科举制度对社会变迁的影响无疑是深远而长久的。
宋代科举制度的实行为中国历史上的科技、文化、教育、政治等方面的发展带来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社会结构、文化传承、政治权力等方面入手,探讨科举制度对宋代社会变迁的影响。
首先,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时的社会结构。
在唐代以前,文人士大夫地位并不突出,领导阶层多以武将和官僚为主。
而宋代科举制度的实行,使得文人士大夫可以通过科举考试晋升为官僚,从而崭露头角,社会地位提升。
这也导致了文人士大夫成为学术、文化、教育等领域的重要力量。
科举制度的推行使得社会上诞生了大批知识分子,为社会的稳定和治理带来了长期的影响。
其次,科举制度对文化传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科举制度要求考生通过对经典诗文的学习和研究,从而培养出一批批精通文学艺术的人才。
这些人才不仅在文化艺术上有所造诣,而且在管理、组织、规划等方面也具备了一定的能力。
科举制度所培养的人才,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为当时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同时,科举制度也使得宋代的科技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为中国古代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科举制度还对政治权力分配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宋代科举制度的实行,使得官位的晋升不再完全依赖于出身,而是通过能力的选拔。
这使得政治权力的分配更加公平和透明,减少了一部分的腐败。
另外,科举制度中的士子都必须经过中央和地方的考试,从而增强了中央政府对各地政权的控制能力。
这也为宋代中央集权的实现提供了一定的制度基础。
科举制度的实行还使得社会上不同阶层的人有了进步的机会,从而减少了社会的不满和不稳定因素。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影响。
首先,科举制度强调文学才能,导致其他领域的人才被忽视,限制了政治科技等方面的发展。
其次,科举制度导致了以科举考试为中心的教育制度,使得学校教育和私塾教育过度关注应试技巧,忽视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此外,科举制度还造成了社会上的贪污腐败问题,由于士人们需要花费大量金钱来“买官”,导致了一些不法行为的出现。
科举制度的社会影响力
科举制度的社会影响力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一项伟大的制度,它对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科举制度得以延续的时间长达1300年,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
本文将从政治、文化、经济、社会等多个角度,阐述科举制度的社会影响力。
一、政治影响力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发展的一次重要改革。
在科举制度之前,官员的选拔主要是依靠出身、功绩、文才等,这种选拔方式存在不公、不透明等问题。
科举制度的出现,让百姓都有机会通过考试而成为官员,打破了政治上的门阀贵族制度,减少了出身的不公,增加了社会的流动性。
这让历代的政府推行科举制度后,政府形象更加正义、公平、廉洁,对百姓的政治认可度和信任度大大提高。
科举制度的出现还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和稳定性,同时也限制了皇权,避免了专制的可能。
二、文化影响力科举制度的出现也对中国的学术、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科举制度史的长河中,许多文化名人都成为了科举制度的亲历者。
科举制度的考试内容包含了文学、历史、经学等各个领域的知识,通过科举考试合格的士子,都是社会的精英。
这些士子为推动文化、学术等方面的发展功不可没。
同时,科举制度也加强了对人才的培养,培养了大量的优秀士子,不仅是官场的栋梁之材,而且对社会的文化、学术、教育都起到了积极影响。
三、经济影响力科举制度的出现还对中国的经济产生了影响。
科举制度的推行,使得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都有了更多优秀的官员,这些官员不仅具有文化素质高、经验丰富等特点,更有为政清明、公正廉洁的形象,这为商业贸易等经济活动提供了更好的环境。
同时,科举制度的出现也极大地促进了教育的普及。
在科举制度的影响下,全国范围内的学校数量得到了大幅度增长,这也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的普通百姓的教育水平,提高了社会的文化素质。
四、社会影响力科举制度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更加深远。
它推行了几百年,让“科举制度”这个词汇成为中国古代重要的代名词之一,深深地烙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记忆。
科举制度对中国的影响
科举制度对中国的影响
科举制度,自隋唐时期开始直至清末,长达1300多年,对中国历史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社会流动性和平等:科举制度为普通民众提供了一
种基于个人才能和知识水平的社会晋升途径。
它破
除了基于血统和贵族身份的社会结构,使得社会流
动成为可能。
2.文化和教育的重视:为了通过科举考试,读书成为
了社会上升的主要手段。
这极大地促进了文化和教
育的发展,使读书学习成为社会普遍追求的价值。
3.官僚体系的形成和完善:科举制度选拔出的士人成
为国家官僚体系的主体。
这些经过考试选拔出的官
员通常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管理能力,有助于提
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4.文人社会地位的提升:通过科举考试取得进士等学
位的士人,在社会上享有极高的地位。
这使得文人
成为社会精英,影响着国家的政治、文化乃至价值
观念。
5.文化统一和汉化: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
典,这使得儒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
长期以来,科
举制度促进了全国范围内文化的统一和汉族文化的
传播。
6.负面影响:科举制度也有其局限性,如过分重视文
言文的学习可能导致实用知识和技术的忽视;考试
制度的僵化有时也会导致社会创新力的缺失。
总的来说,科举制度在促进社会流动、文化教育发展和官僚体系完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和负面影响。
科举制对现代的影响
科举制对现代的影响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它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结构和发展。
虽然科举制已经在清朝末期废除,但其对现代社会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科举制对现代的影响,并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首先,科举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
科举制的出现,使得社会阶层的流动更加容易。
在科举制之前,中国的官员多是世袭制,只有来自士族世家的人才有机会成为官员。
而科举制的出现,使得人们凭借自己的才智和学识有机会进入仕途。
这种社会流动性的增加,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使得人才得到更好的利用和激励。
此外,科举制也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和教育水平。
由于通过科举制选拔出的官员需要经过严格的文化考试,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会成为社会的榜样和表率,促进了整个社会的文化发展。
其次,科举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结构也有着重大的影响。
科举制使得中国古代政府的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平和透明。
通过严格的考试和选拔,使得那些具备才智和学识的人能够更好地为国家服务,而不再局限于世袭的官员家族。
这种制度的改革,为政府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使得政府更加高效和清明。
此外,科举制也激发了社会上层阶层对教育的重视。
为了让自己的子孙能够从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上层阶层开始大力投入教育资源,促进了社会的教育发展和进步。
这也为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然而,科举制也存在着一些不利之处。
由于科举制选拔官员主要依据文化考试,忽视了对其他方面的能力的考量,导致了中国古代官员的整体素质偏向文化方面,而忽视了实际管理和领导能力。
这种“文人治国”的倾向,给中国古代政府带来了一些隐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的决策和管理效率。
另外,科举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虽然科举制已经在清朝末年被废除,但其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仍然存在,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
首先,科举制对中国现代社会的教育观念和价值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
科举制的演变发展历程及其影响
科举制的演变发展历程及其影响科举制,这个听起来挺有点古老的名词,实际上却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制度之一。
它的演变发展可真是波澜壮阔,影响也深远到让人咋舌。
1. 科举制的起源与初期发展1.1 科举制的起源科举制最早可以追溯到隋朝,公元605年,隋炀帝为了选拔人才,推出了一个考试选官的新制度。
这一制度的根本目的是打破门阀世家对官职的垄断,给那些有才能的人一个机会。
可以说,科举制一出生,就带着改革的使命,像是给社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1.2 唐代的完善到了唐朝,科举制有了进一步的完善,形成了“进士、明经、优人”等考试科目。
这个时候,考试不仅仅是为了选官,更是为了从各地挖掘有能力的人才。
科举制在唐代真是如日中天,像是开了挂一样,逐渐取代了旧有的选官制度。
考试不再看家世,只看才学,这可是让许多有才之士大展拳脚的好机会。
2. 科举制的鼎盛与变革2.1 宋代的鼎盛时期宋朝时期,科举制进入了鼎盛阶段。
考试内容不仅包含了诗词歌赋,还涉及到经学、史学等多方面的知识。
这个时候的科举考试,真是把学问和才华玩得淋漓尽致。
许多读书人都希望通过考试进入仕途,这个制度几乎成了那个时代的“黄金路”。
2.2 元明清的变化明清两朝,科举制虽不断发展,但也面临不少挑战。
比如,元朝时的科举考试注重对汉文化的认同,而明清时期,虽然科举制依旧重要,但也开始受到科考内容僵化、作弊现象等问题的困扰。
科举制的最终演变,也让许多人开始质疑这个制度是否还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3. 科举制的影响与遗产3.1 对社会结构的影响科举制的影响真是无处不在。
它改变了社会结构,让那些通过考试获得官职的人,往往能比出生在高门大户的贵族更有地位。
这种制度让许多人看到了希望,也让社会的流动性增加了不少。
可以说,科举制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社会公平,让很多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命运。
3.2 对文化和教育的影响文化上,科举制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书院、书籍的普及都是它的功劳。
考试不仅让人们注重学问,也让文化得到了传承和发扬。
唐宋时期的制度与社会变革的影响
唐宋时期的制度与社会变革的影响唐宋时期(公元618年至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两个时期,各种制度的建立和改革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针对唐宋时期的制度与社会变革的影响展开论述。
一、政治制度的变革与社会影响在唐宋时期,政治制度的变革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是唐朝的科举制度的建立,这一制度以文化程度为选拔标准,使得社会上的人才得到充分的发挥,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科举制度的实施不仅提高了官员的素质和能力,也促进了社会的向上流动,使得社会结构更加灵活和合理。
其次,在宋朝时期,推行了更加完善的科举制度,更进一步扩大了官员的选拔范围,使得社会上的人才更多样化。
这不仅有利于官员选拔的公平性,也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科举制度的推行还加强了政府与民众的联系,使得统治者更加了解人民的需求,从而更好地进行政治决策。
此外,唐宋时期的封建土地制度也发生了一系列的改革,对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唐朝对土地制度进行了一定的改革,释放了农奴,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使得农民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农业生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产量的提高。
宋朝时期,继承了唐朝的改革传统,进一步强调土地私有制,并推行了富农政策,保护农民的经济利益,加强了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二、经济制度的变革与社会影响唐宋时期的经济制度在社会变革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唐朝时期,随着农田的开垦和水利的发展,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推动了经济的繁荣。
同时,唐朝通过通商制度的改革,加强了对外交流和贸易,为唐朝的国际地位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宋朝时期,经济制度的变革更加深入,继续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首先是钱币经济的兴起和发展。
宋朝推行了赋税和货币制度的改革,加强了国家财政管理,推动了货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商品交换和产业的繁荣。
其次是商业经济的兴起。
宋朝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和对商人的保护政策,使得商业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兴起和商业文化的繁荣。
分析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对社会阶层流动的作用
分析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对社会阶层流动的作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对社会阶层流动的作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一种独特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它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科举制度不仅仅是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更是一个影响社会阶层流动的机制。
通过对科举制度的分析,可以看到它对中国古代社会的阶层流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科举制度为社会底层人民提供了一条改变命运的途径。
在古代中国,社会阶层分明,士人地位较高,而底层人民往往难以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
然而,科举制度的实施打破了这种固化的社会结构。
通过科举考试,底层人民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功名,从而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
这种机会公平而公正,不受出身和财富的限制,大大提高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社会流动性。
其次,科举制度对士人阶层的流动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中国古代,士人阶层是社会的精英,他们享有特权和地位。
然而,士人阶层内部的流动并不是自由的,而是受到世袭和门第的限制。
科举制度的实施打破了这种限制,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进入士人阶层。
通过考取进士或举人,原本出身低微的人也能够跻身于士人阶层,从而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
这种流动不仅丰富了士人阶层的人才结构,也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此外,科举制度对社会的知识和文化水平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和文学作品,这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文化素养。
通过准备和参加科举考试,人们不仅能够学习到丰富的知识,还能够培养自己的文化修养。
这种提升对个人来说是一种财富,对整个社会来说也是一种积累。
通过科举制度,中国古代社会的整体文化水平得到了提升,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科举考试对文化和经典的要求过于狭隘,忽视了其他方面的才能和技能。
这导致科举制度造成了一种僵化的文化氛围,使得社会对其他才能的重视程度不够。
其次,科举制度在选拔人才时往往过分注重书本知识,忽视了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中国古代历史上,科举制度是一种重要的选拔官员方式,它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个制度从唐代开始,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一直贯穿了千年之久。
科举制度不仅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政治格局,也深刻地塑造了中国人的思想和价值观念。
首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之一是改变了社会的政治结构。
在封建时代,科举考试成为选拔官员的唯一途径,无论是贫寒还是富贵之家,只要通过科举考试,就有机会成为官僚,进而影响政治决策。
这就打破了由出身决定政治地位的传统观念,使社会上层阶级的形成与个人才华更为相关。
这一制度的确起到了社会流动性的作用,使更多有才能的人有机会参与到政治事务中。
然而,科举制度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官僚主义和权臣之繁荣等问题。
其次,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的教育影响。
为了能够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千千万万的学子们都投入了艰苦的学业之中。
为了应对考试,社会上出现了许多私塾和师傅,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学者。
这也促进了古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和繁荣。
科举制度使得全民都对教育产生了强烈的需求,家庭和社会都努力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以便培养未来的官员。
此外,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由于科举制度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强调了文化修养和道德品行。
科举考试笔试和面试都需要考生展示自己的文学水平和品德,诗词和文章往往透露出一个人的思想和态度。
科举制度对于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弘扬起到了重要作用,儒家的价值观念成为了社会上流行的标准,让人们更加注重自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而形成了一种固有的道德体系。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
首先,科举制度导致了大量人才流向官场,导致其他行业缺乏人才。
这使得整个社会的资源分配存在着失衡的现象,不能充分发挥其他行业的发展潜力。
其次,科举制度是一种封建等级制度,加强了等级观念的约束和阻碍,导致个人社会流动的局限性,有时产生了社会不公平的现象。
总而言之,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
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在古代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科举制度是一项重要而独特的选拔官员的方式。
该制度起源于隋朝,盛行于唐、宋、明、清等朝代,并持续存在了近千年之久。
科举制度对于塑造中国古代社会和政治结构以及选拔人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起源与发展、考试内容与方式以及影响与评价。
一、起源与发展1. 隋朝是科举制度首次出现的时期,其目的是为了规范选拔官员的程序,并尽量避免提拔人才上出现腐败和儿女相传等问题。
2. 唐朝将科举制度推行得更加广泛和系统,包括进士科、明经科等多个层级,通过考取不同级别的文化功底以选拔官员。
3. 宋代时期,在考试内容上开始注重理论知识和政治思想,进一步加强了统治者对官员素质的要求。
4. 到了明清两个朝代,由于西方文化影响和社会变革,科举制度的形式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其核心思想和目标并未改变。
二、考试内容与方式1. 科举制度的考试内容包括经义、春秋、国史等儒家经典及其注解等文学类书籍,并注重考察应试者对于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的理解和观点。
2. 考试方式主要分为笔试和面试两个部分,笔试是通过答题来展示应试者的文化素质,而面试则是通过与考官交流来评估其品德和谋略。
3. 考试历时长达数天甚至数月,被誉为“九重天”、“三场恶战”,因此对于参加考试的士人们来说是一场艰辛而紧张的过程。
三、影响与评价1. 科举制度塑造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
根据科举选拔出来的人才逐渐形成了一个职业官僚阶层,他们在政治、军事以及社会教育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2. 科举制度也促进了古代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因为科举要求应试者熟读儒家经典,因此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3. 科举制度在选拔官员时有其局限性。
科举仅侧重于文学知识,忽视其他领域的专长,导致政府内部缺乏多元化的意见和才能。
4. 在明清两朝,科举制度开始出现腐败和贿赂问题。
一些富有人家通过贿赂官员或者找关系来提升他们子女的录取机会,这使得制度公平性受到了质疑。
科举制度对中国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的影响
科举制度对中国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的影响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教育制度之一,它在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自唐朝开始,科举制度与中国社会各个领域紧密联系,对于整个封建社会的形成和维护发挥了重大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的影响。
一、科举制度对封建社会的形成从唐朝开始的科举制度,使得精英阶层的选拔由传承制向阳春白雪制转变,即不再凭借家世和家学来继承贵族地位,而是通过考试选拔优秀人才。
这种选拔制度的出现,为不同阶层的人们提供了机会,而不仅仅依靠血缘关系获得社会地位。
这也为中产阶级的兴起提供了契机。
科举制度的落实,又给社会带来了另一大变化:官方掌握了对文化的控制,使得大多数人只能通过“科场”这个升官的唯一途径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
这种制度,不仅限制了百姓的上升途径,也限制了他们参与政治的机会。
科场中,命题、考务均由政府(皇帝)全权掌控。
这也使得皇权的威力在社会中得到巨大的增强,因为皇权掌握着几乎所有知识和文化。
二、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阶层的分化和士人文化的兴起中国的科举制度,造就了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士人。
士人不同于地主、富商、官僚等其他阶层,他们只有传授世代相传的家学和诗词古文等涵养而成的博学知识,并且需要通过文化考试来加入到这个阶层中。
因此,士人阶层也被视为是最有学问的精英阶层,并且该阶层的人们都具有相对较高的文化素质和被尊崇的社会地位。
士人阶层所创造的士人文化,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发展。
三、科举制度对于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的促进科举制度的实行,有效地减少了贪官污吏等不合格政治人物的出现,减少了腐败现象,促进了政治的稳定。
在国家实行经济政策的过程中,科举制度的应用也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科举制度对于加强地方经济的助推作用表现得淋漓尽致。
地方官员们为了提高地方经济和社会生活水平,竞相提供回报多的农家子弟等生源参加科举考试,这种做法有效地推动了当时的经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选官制度,在我国施行前后1300多年,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都产生了及其深刻的影响。
在我国封建社会这样一个宗法族制的国家,科举制度不仅仅只是选官制度,在更深层次上它深深的影响了民族性格和社会结构。
儒家思想以科举制度为载体,在中华大地深深扎根,上升为一种制度化的思想,促成了封建社会延续几千年这样一个神话。
本文试图从科举制入手,探讨其对封建国家社会结构方面深层次的影响。
关键词:科举制度;宗法族制;社会垂直流动;双轨制我国是世界上的文明古国,中华文化历经几千年而兴盛不衰。
在文化发展的几千年中,封建的社会形态历经了长达几千年的时间,封建文明成为了中华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
纵观世界各国,一种比较发达的社会形态最多延续不过几百年,但是封建社会形态却在我国延续了几千年。
查阅历史资料我们发现,宋朝以后,我国的封建社会形态逐渐进入十分稳定的状态。
封建社会体制下的稳定,并不是指社会不会发生大得动荡,社会经济不会出现大的危机,而是指不管发生什么样的社会大动荡和什么样的社会经济危机,封建制度依然存在,整个社会的运转方式仍然是封建式的,封建秩序始终始终都维持了下来。
宋太宗继太祖承继皇位,明成祖夺了建文帝的宝座,都是皇族内部权力斗争,夺权成功后,封建制度不变,封建体制也不变;又如金灭了北宋,元灭了金,再灭了南宋,明朝赶走了元朝的统治,清朝又代替了明朝,这些都是皇朝的兴亡更替,封建社会一直照样运转着;再如,元末明初群雄割据,割据者不管是起义军的领袖,或是乘元朝衰微而独霸一方的军阀,还是亲元的旧势力残余,他们混战不已,但在所统辖的区域内仍然维持着封建秩序。
可见,统治舞台上的角色可以变换,朝代名称可以变换,某些具体的统治方式也可以变换,但封建制度始终都没有改变。
封建社会得以延续上千年源于封建社会社会结构的超级稳定,社会结构的超级稳定性源于封建统治集团所采取的各种有力措施,使得在危机过后封建体系总能够自我修复,并且更加完善。
到底是什么使得封建社会结构如此稳定了?无疑,科举制度产生的影响是重要原因。
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选官制度,在科举制度实施以前,封建政府对官员的选择一般都是通过定九品中正或者贵族世袭做官,政府对社会进行严格的分层,社会层级关系几乎没有希望被打破,由于选官制度要求家世背景,那些位居社会底层的贫苦大众对将来没有任何希望,在这样一种选官制度下,是穷人就永远只能做穷人,除非一点,你打破这个让你只能当穷人的社会,由此而导致了占据社会人口大多数的贫民对少数贵族统治集团的极大憎恨,社会随之陷入了一种不稳定的状态。
科举制度实施和完善之后,封建体制进入了一个长期的稳定的时期。
美国学者吉尔伯特·罗兹曼认为,科举制在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居于中心地位,是维系儒家意识形态和儒家价值体系正统地位的根本手段。
中国历史上的科举制度,自隋唐开始施行,直到清末废止,其间除了蒙元初期的几十年停行,无论是历史长久的统一王朝,还是不断更迭的五代十国,无论是汉族人建立的帝国,还是少数民族政权,一直沿用1300多年。
在中国历史上,科举制度对治经济文化以至于民族性格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科举制度实施前,封建社会中决定一个人社会地位和社会等级的关键因素在于其家世背景和血统,选官以世袭的方式为主,家庭中一人为公卿,则累世为公卿,政权掌握在以皇帝为首的特权阶级手中,社会等级早已在个人出生之前已经定型,中下层社会的新生人群没有选择的权利,只有俯首顺从。
以世袭和九品中正为主的选官制度,为整个社会铺下了一张张密不透风的布,一层包裹着一层,显而易见,贫苦大众被包围在最里层,而且也始终只能被包围在最里层,无论如何努力,因为他们出生即决定了他们只能在最里层,除非一点,推翻旧的政权,建立自己的新政权。
但是这样下来,新政权又变成了新的特权阶级,如此恶性循环,而且成功的几率不大。
这样的一种选官制度或者说密不透风的社会等级制度,在一个王朝建立的初期可能起到了很好的稳定政权的作用,但是日子一旦长久,所产生负面效应就毫无保留的暴露了出来。
而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政权的基础太薄弱,统治集团缺乏必要的支撑,在危机面前显得不堪一击。
隋统一中国以后,废除了地方好强把持的特权,渐废九品中正制度,开始试验开科取士,这便是科举制度的滥觞。
科举制度创行于隋朝,在唐朝不断发展完善,最终在宋朝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
科举制度教之之前的选官制度,已经不再单纯的是选官制度,它对社会各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甚至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产生了重要影响。
封建社会结构的超级稳定性与科举制度的有效施行是分不开的,科举对封建中国的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举载以儒教,忠诚社会产生科举制度首要的作用是选取人才,充实统治力量。
古代中国思想纷繁复杂,流派繁多,儒家作为一种在先秦时期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学说,经过秦代的暴政的洗礼,进一步为更多的人所接受,因此在汉代的大一统的背景之下,儒家思想逐渐制度化,为政权所尊崇。
儒家主张社会有等级,在有等级的前提下实现仁义礼智信。
为了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忠孝思想贯穿儒家体系的始终,由此而形成了古代中国社会基本的框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宗法族制社会。
科举制作为一种以考察对于儒家知识和观念的了解作为选择标准的选官制度。
随着儒家思想的大一统,伴随儒家思想所产生的宗法族思想逐渐被科举制度根深蒂固于中国社会,中国社会随之而成为了一个家族长社会。
从全国范围来看,皇族是最有权势的家族,皇帝掌管一切,管理全国这个大家庭,全国民众向皇权尽忠,而皇权下面则是一级一级的小单位,小单位下面又是一级一级的小小单位,如此延续下去,整个国家都被包围在一个又一个的单位当中,一级向一级贡献着自己的忠诚,整个中国社会就形成了一个尽忠的社会,形如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忠”就成为了全社会的主流道德,稍有违背,即招来全社会的谴责。
科举制度作为一个载体,将儒家尽忠思想深深的楔入了中华民族的灵魂之中,以至于发展到往后的愚忠,皇权至上,皇帝独断,人治在中国深深的埋下了根。
科举制度强化了儒家人治思想,在社会主义制度的今天,表现的也相当明显。
现今在荧屏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关于清官的题材的作品,这种题材的作品大同小异,剧情总是XX被人诬陷,在最绝望的时候,出来一个比较有地位有身份的高官为XX 或者说为整个社会主持正义。
由此可见,科举制度对于整个儒家思想对于整个社会结构的影响是多么深刻。
社会流动性导致社会稳定科举制度实施以前,整个社会犹如一潭死水,没有活力。
科举制度与以前的封建选官制度不同,最重要的一点,即为它给社会层级之间留下了一条相互穿越的通道,使得穷人不一定永远是穷人,穷人只要考上科举也有扬名立万的机会,那些本来对社会非常不满的人突然发现,原来我也可以不贫穷,不受人欺负。
科举选官导致社会的流动性随之增加,而这种流动性主要体现在社会的垂直流动。
社会的垂直流动加强,整个社会不再是死水一潭,社会各个阶级的人群可以相互穿越,中下层社会阶级有了向上层社会奋斗的渠道。
下层社会的精英份子通过自身努力,考取科举,可以改变自身较低的社会待遇和社会地位,(当然,封建社会还存在其他提高自身或则家族地位的手段,从社会的垂直流动来看,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弹性体制下,一般人可以通过三种主要途径向上流动,即读书,从军,经商。
)而位居上层社会的精英家族,必须不断补充本家族的实力,不断培养下一代,否则,也有衰败没落的可能。
地位不同的各个阶级之间形成一种相互补充的状态,下层阶级成为统治阶级新生力量的有效补充。
在这样一种制度之下,家族中只要有一人获取功名,整个家族随之得道,政权的社会基础空前广泛。
在能够解决基本的温饱情况下,个人或者说整个社会关注的不再是如何生存下去,如何不被饿死,而是如何提高自己或者说家族的社会地位,如何出人头地,如何让家族摆脱在饥饿死亡线上挣扎的状态。
自然而然,科举为下层人民提供了一条很好的途径,即通过读书流向上层社会。
科举之于数量众多的中下层人民而言,就如同在长久经历黑夜之后,突然出现一缕阳光一样。
科举制度的实施,在无意识间转移了广大被统治者的视线,人们对黑暗的生存条件的关注力度被读书入世转移相当了一部分,整个社会教之前逐渐稳定了下来。
双轨制的社会管理体系古代中国相当尊崇君权父权,由此中国形成了一个宗法族社会,一个宗族形如一个小朝廷。
科举的实施实际上也是以家庭宗族为基本单位,一个读书人就是一个家庭一个宗族的希望。
科举之后,随之产生一批朝廷新贵(士大夫),许多没有家世背景,不是上层社会的中下层人员补充进官僚队伍,在政府的各个部门担任一定的职务。
但是要考中进士需要相当高的成本,从读书到参加各级考试要有很大的花费。
宗法家族为了提高家族的地位和凝聚力希望多出有功明的士子,于是便出现了以宗族的力量培养族中优秀子弟参加科举考试的情形。
而反过来,贫寒之家的子弟想要在仕途有出路又必须依靠宗法家族。
这样一个人中了进士、做了官乃是全家族的荣誉,他也要相应的在精神与物质上报答家族的培养。
他们或致仕退休、或退隐休闲都要回到家乡去,成为乡绅,为本宗族增加了实力。
一个家族有了乡绅是应以为自豪的,他们必然成为宗法家族凝聚的核心。
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家族被科举考试仅仅的吸引住。
在封建社会,读书人学习的内容都是经过统治者严格筛选,所学内容重在宣扬忠君尊父随夫,读书人的思想深受禁锢,一旦中举,其行为必定如其所学。
即使社会上存在种种矛盾,但维护社会秩序,也就是维护既定传统的思想使得各种不满现实的力量在心灵上受到束缚,正如“一个人长期囚禁在幽室,必然苍白失色,一株树生在大石缝中,其根枝必定盘结扭曲”。
由此可见,我们可以认为封建中国的管理体系是双管齐下的,即双轨制。
主要的管理体系当然是国家的官僚、监察等一些列规章制度,通过正规的管理制度,由朝廷到地方,由皇帝到个人,通过大小官僚逐级管理,也是一种体制内管理。
隐含在官僚管理体系之外的,则是一条受科举制推动的体制外家族管理体系。
皇族是最有权势的家族,皇族掌管全国大大小小的个家族,朝廷大臣算是第二梯队,入朝为官,进入第二梯队,其家族必然是豪强大家,地方大小官吏则属于第三梯队,务农经商等中下层人民则在这一非循环链条的末端。
具体说来,步骤大致如下:朝廷大员与皇帝朝夕相处,必然深受其影响,受其制约,皇权通过管理影响朝廷大员,在进一步由这些大臣影响各自和有联系的家族;地方官吏由皇权和朝廷任命,皇命通过地方官吏传递给地方豪强家族,在进一步由豪强家族影响有联系的家族;而位居社会中下层的贫苦大众家庭,由于受地方官吏的管理和压迫,自然位于这一管理体系的最末端。
皇权就在这样一层一层的接力式的传递中遍及全国各个角落各个家族,全社会都承载着皇恩的浩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