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第四章 实验动物常见传染性疾病 一、概 述 实验动物传染病的危害
No4第四章实验动物微生物控制
01:43
第四章 实验动物微生物及寄生虫控制
Zhang Bing
4、悉生动物及应用
又称已知菌动物(Animal with Bacteric Flora )
特点 :悉生动物和无菌动物一样,实验结果排除了动 物体内不明确的微生物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用途
单一微生物与机体的互相关系
观察多种微生物之间及其与机体之间的互相关系和菌群 失调现象
动物饲养和实验设施要符合最基本的要求
动物仅供作教学、或预备实验时使用。
01:43
第四章 实验动物微生物及寄生虫控制
Zhang Bing
(二)清洁级动物(clean animal CL
除普通动物应排除的病原体外,不携带对动物危害大
和对科学研究干扰大的病原。
如:清洁级小鼠 排除8种细菌、5种病毒、7种寄生虫; 清洁级大鼠
悉生动物:(gnotobiotic animal GN)
在无菌动物中人为地植入已知的一种或数种微生 物的动物被称为悉生动物。
01:43
第四章 实验动物微生物及寄生虫控制
五种实验动物管理过程中常见的生物危险因素
五种实验动物管理过程中常见的生物危险因素实验动物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实验材料,其管理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生物危险因素。
生物危险因素对实验动物的健康和人员的安全都构成潜在威胁,因此必须加以重视和管理。
下面将介绍五种实验动物管理过程中常见的生物危险因素。
1.疾病传播实验动物容易感染各种疾病,这些疾病可以通过接触、呼吸、消化等途径传播给人员,因此是一种常见的生物危险因素。
为了控制疾病的传播,需要对实验动物进行定期的健康监测,并进行必要的隔离和隔离措施。
同时,实验动物的饲养环境和设施也需要进行定期的清洁和消毒,以防止病原体的传播。
2.动物受伤实验动物在实验过程中容易受到伤害,例如因为实验操作不当、动物自身的行为等因素导致的意外伤害。
这些伤害可能会导致动物的疼痛和疾病,同时也会增加人员的受伤风险。
因此,对实验动物的行为和健康状况进行监测和评估非常重要,必要时需要进行必要的急救措施和治疗。
3.动物投药实验过程中需要给实验动物投药以模拟人类疾病或测试药物的效果,这也是一种生物危险因素。
因为不同药物对实验动物可能产生不同的不良反应,甚至引起中毒。
因此,对实验动物的投药过程需要非常小心,需要根据动物的品种、体重、年龄等因素进行合理的剂量计算,并进行必要的监测和观察,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反应。
4.动物逃逸实验动物的逃逸是一种常见的生物危险因素,因为逃逸的实验动物可能会传播疾病、破坏环境、甚至伤害人员。
为了预防实验动物的逃逸,需要对动物的饲养环境和设施进行必要的安全措施,例如设立围栏、门窗等。
同时,也需要定期进行监测和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存在的逃逸风险。
5.动物粪便和尿液实验动物的粪便和尿液中可能携带病原体和致病菌,因此也是一种生物危险因素。
特别是在实验动物数量较大、集中饲养的情况下,其粪便和尿液可能会对人员和其他动物的健康构成一定风险。
因此,需要对实验动物的饲养环境和设施进行定期清洁和消毒,及时清理和处理粪便和尿液,以减少可能的病原体的传播。
实验动物的传染病及卫生防疫
谢谢!
三、条件致病真菌
1白色念珠菌:可寄生于人和动物的体 表及肠道、阴道等处,可引起全身或局 部感染。 2曲霉菌:可侵犯呼吸道,产生的毒素 可引起动物中毒及诱发肿瘤。 3毛霉菌:可感染人和动物引起脑、肺、 消化道感染。
(四) 实验动物寄生虫感染
Ⅰ实验动物体内寄生虫: 1. 弓形虫(毒浆原虫) 2. 住脑原虫 3. 短膜壳绦虫 4. 球虫 Ⅱ 实验动物体外寄生虫 1.螨 2.虱 3. 蚤
2.细菌性肺炎
常见菌有肺炎双球菌、亲肺巴氏杆菌、鼠棒状 杆菌、鼠丹毒肝菌和克雷伯氏肺炎杆菌,多为 条件致病菌。温度剧烈变动是引起实验动物肺 炎的主要原因。 主要症状为发热,拒食,被毛松乱,呼吸困难 急促,咳嗽,肺部罗音,脸部发绀,慢性病例 常患结膜炎。 预防:动物室内保持一定的温度,温差不宜过 大,饲养密度不能太大,保持良好的通风状态。
(三) 实验动物真菌感染
分类: 1浅部真菌 2深部真菌 3条件致病菌
一、浅部真菌
1石膏样小孢子菌:常引起狗和猫的皮 肤黄癣。 2石膏样毛癣菌:是人和多种动物毛发 和皮肤癣病的致病菌。 3羊毛状小孢子菌:主要引起狗的皮肤 癣病。
二、深部真菌
1荚膜组织胞浆菌:狗、猫、大鼠、小 鼠可感染,主要侵犯肺脏和网状内皮系 统。 2新生隐球菌:可引起狗、猫等动物脑 膜炎、脑炎和肺炎。 3粗球孢子菌:可感染狗、羊、牛等动 物,主要侵犯肺脏。
第二节实验动物的卫生防疫
随着人类医学的不断发展,对实验动物 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除大型或稀有实 验动物外,对实验动物疾病一般不主张 采取药物治疗,因为药物治疗可能会影 响动物实验的结果。在实验动物的饲养 和动物实验的过程中,只有采取严格的、 科学的饲养管理和卫生防疫措施才能达 到预防动物疾病,特别是传染病的发生, 保证实验动物质量的目的。
实验动物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实验动物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引言:实验动物在科学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传染病的爆发可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严重影响。
因此,为了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必须采取一系列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来防止传染病的传播。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实验动物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一、实验动物的来源和检疫为了防止传染病的传播,实验动物的来源至关重要。
合理选择可靠的供应商,并确保其动物来源健康、无传染病。
在引进新的实验动物之前,应进行严格的检疫,包括对动物进行体检、病原学检测和血清学检测等,以确保其健康状态。
二、实验动物的饲养环境良好的饲养环境是预防传染病的关键。
实验动物的饲养设施应具备良好的通风条件,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饲养设施应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以减少病原微生物的滋生和传播。
此外,实验动物的饲料和饮水应保持清洁,避免受到污染。
三、实验动物的健康监测定期对实验动物进行健康监测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实验动物进行体温测量、观察行为和食欲等指标的变化,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传染病病例。
同时,还可以进行常规的病原学检测和血清学检测,以确保实验动物的健康状态。
四、实验动物的隔离和分组为了防止传染病的传播,实验动物应根据其健康状况进行隔离和分组。
健康的实验动物应与患病的实验动物分开饲养,以避免交叉感染。
此外,根据实验的需要,可以将实验动物分为不同的组别,以减少传染病的传播风险。
五、实验动物的疫苗接种对于一些常见的传染病,可以考虑给实验动物接种疫苗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疫苗接种可以增强实验动物的免疫力,减少感染的风险。
在接种疫苗之前,应先对实验动物进行免疫学检测,以确定其免疫状态和接种需求。
六、实验人员的防护和培训实验人员在进行实验动物操作时,应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包括佩戴口罩、手套和实验服等。
此外,实验人员应接受相关的培训,了解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知识,掌握正确的操作技巧,以减少传染病的风险。
结论:实验动物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是保证实验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的重要环节。
dd实验动物常见传染性疾病一概述实验动物传染病危害
传染病会导致实验动物出现严重的病理变化和死亡,影响动物的健康和生存。
对人类健康的威胁
某些实验动物传染病可能对人类构成威胁,如SARS、流感病毒等,因此需要采取严格的防护措 施。
02
实验动物常见传染病
病毒感染
总结词
病毒感染是实验动物中最常见的传染病之一,具有高度传染性和快速传播的特 点。
生物安全设施
建立完善的生物安全设施,如空气过滤、消毒灭 菌设备等,以降低病原体传播的风险。
生物安全操作规程
制定严格的生物安全操作规程,规范实验人员的 操作行为,防止病原体的泄漏和传播。
04
实验动物传染病研究展望
新发传染病的监测与预警
建立全球传染病监测网络
通过国际合作,建立覆盖全球的实验动物传染病监测系统,及时发现新发传染病,并采取有效措施防 止其传播。
实验动物常见传染性疾病概述
$number {01}
目录
• 实验动物传染病概述 • 实验动物常见传染病 • 实验动物传染病预防与控制 • 实验动物传染病研究展望
01
实验动物传染病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实验动物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 ,能在实验动物之间或动物与人 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
分类
根据病原体的种类,实验动物传 染病可分为病毒性疾病、细菌性 疾病、寄生虫性疾病等。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积极参与国际实验动物传染病防治合 作项目,共享研究成果和资源,共同 应对全球实验动物传染病的挑战。
THANKS
寄生虫感染
总结词
寄生虫感染是实验动物中较为常见的传染病之一,通常由寄生虫侵入实验动物体 内引起。
详细描述
寄生虫感染可以发生在实验动物的各个部位,如肠道、肝脏、肺部等,常见的实 验动物寄生虫感染包括弓形虫、球虫、蛔虫等。这些寄生虫可在实验动物间传播 ,并对实验动物的健康和实验结果造成严重影响。
动物生物安全实验室常见的生物危害及防治措施
动物生物安全实验室是进行动物实验和研究的重要场所,然而在这样的环境中,常常存在各种生物危害,这些危害可能会对实验室的动物、工作人员和整个实验室的运行产生一定的影响。
了解常见的生物危害及相应的防治措施非常重要。
本文将围绕动物生物安全实验室常见的生物危害及防治措施展开讨论。
一、常见的生物危害1. 病原微生物病原微生物是动物实验室中最常见的生物危害之一,这些微生物可能会导致动物感染疾病,甚至对人员健康产生威胁。
常见的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它们常常通过空气传播、器械污染等途径传播。
2. 昆虫在动物实验室中,昆虫可能会对动物实验和工作人员的生活和健康造成威胁。
苍蝇、蚊子等昆虫可能会传播各种疾病,并在实验室环境中引起感染。
3. 啮齿类动物啮齿类动物(如老鼠、仓鼠等)在实验室中常常被用于进行实验和研究,然而它们本身也可能成为生物危害,传播疾病、破坏实验设备等。
二、防治措施1. 严格的环境控制为防止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动物生物安全实验室应该实施严格的环境控制,包括空气净化、无菌操作、实验室内消毒等措施,以确保实验环境的安全和无菌。
2. 实施有效的防扩散措施一旦发现病原微生物在实验室环境中传播,需要立即采取有效的防扩散措施,例如对实验设备、器械进行彻底消毒、隔离患病动物等措施,防止病原微生物的扩散。
3. 昆虫控制为防止昆虫对实验室环境和动物的威胁,需要实施有效的昆虫控制措施,例如建立防虫设施、定期对实验室进行杀虫、维持实验室环境的清洁等。
4. 动物管理对啮齿类动物的管理也是防治生物危害的重要措施,包括定期清洁动物笼、保持动物健康检查等,以减少动物对实验室环境和人员健康的威胁。
5. 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也是防治生物危害的重要措施,包括制定详细的操作规程、加强员工培训、建立安全预案等,以应对各种生物危害的发生。
在动物生物安全实验室中,了解常见的生物危害及相应的防治措施对保障实验室的安全运行和人员健康非常重要。
医学实验动物学完整教学
医学实验动物学完整教学医学实验动物学完整教学第一章引言医学实验动物学是医学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实验动物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动物体内的生理、病理过程,为人类的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本教学将系统地介绍医学实验动物学的基本概念、实验动物种类、实验动物的饲养与管理、实验动物行为学等内容,以期使学生深入了解医学实验动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术。
第二章实验动物的基本概念本章主要介绍实验动物的定义、分类、特点和用途。
学生将了解到实验动物是指特定用途的动物,如小鼠、大鼠、兔子等。
实验动物按用途分为实验动物和试验动物,按物种分类有小型实验动物、中型实验动物和大型实验动物等。
同时,还将介绍实验动物应用于医学研究的重要性,以及与人体相似性、易于饲养繁殖、实验时间短等特点,使学生了解到实验动物在医学研究中的价值。
第三章实验动物的饲养与管理本章将介绍实验动物的饲养与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包括实验动物的饲养场所、饲养设备、饲料的选购与配制、饮用水及其他环境条件的管理等。
学生将学习到如何确保实验动物的合理饲养与环境条件,以保证实验动物的健康和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第四章实验动物行为学实验动物行为学是研究实验动物的行为规律及其与环境、其他因素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本章将介绍实验动物行为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实验动物的行为特征、行为观察和行为测试方法等。
学生将了解到通过对实验动物行为的观察与测试,可以获得实验动物的行为数据,从而进一步研究其生理、心理过程。
第五章实验动物的动物学特性本章将重点介绍实验动物的动物学特性,包括动物的解剖学特征、生理学特征、生长发育特征等。
学生将通过学习,掌握实验动物的基本解剖学结构、生理学功能和生长发育规律,以便于理解和分析实验动物实验结果。
第六章实验动物的传染病学实验动物的传染病学是研究实验动物与人、动物间传染病的学科。
本章将介绍实验动物传染病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传染病的概念、传染途径、传染源、传染力等内容。
dd实验动物常见传染性疾病一概述实验动物传染病危害
contents
目录
• 实验动物传染病危害 • 实验动物常见传染病类型 • 实验动物传染病预防和控制措施 • 实验动物传染病对人类的影响 • 实验动物传染病研究展望
01
实验动物传染病危害
传染病的定义
传染病
指由病原微生物(病毒、细菌、真菌 等)感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 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 类疾病。
传染病的危害
影响实验结果
威胁人类健康
实验动物的传染病会影响实验结果的一致 性和可靠性,导致实验数据不准确。
实验动物传染病可能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 ,如SARS病毒和埃博拉病毒等。
破坏生态环境
经济损失
实验动物传染病的流行可能对生态环境造 成破坏,影响野生动物种群和生态平衡。
实验动物传染病会给相关科研机构、制药 企业等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如治疗费用 、动物损失和生产停滞等。
实验动物与人类接触过程中,如果实 验人员防护措施不当或实验动物管理 不善,容易发生交叉感染。
作为生物武器或生物恐怖主义的潜在威胁
一些严重的实验动物传染病,如炭疽 、鼠疫等,被视为潜在的生物武器或 生物恐怖主义威胁。
如果这些病原体被恶意释放,可能导 致大规模的疫情爆发,对人类健康和 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威胁。
肺吸虫病
由肺吸虫引起,通过食物 或水感染。症状包括咳嗽 、呼吸困难和胸痛。
钩虫病
由钩虫引起,通过接触感 染。症状包括皮肤瘙痒、 咳嗽、呼吸困难和贫血。
03
实验动物传染病预防和控制措施
疫苗接种
疫苗种类
01
根据实验动物种类和传染病类型,选择合适的疫苗,包括灭活
疫苗、减毒疫苗、亚单位疫苗等。
接种程序
一、概述 实验动物传染病的危害
定期对动物房舍和饲养用具进行消毒。 4、饲养管理人员要定期做健康检查。 5、自繁自养多级保种,提高自我更新能力。 6、对实验动物进行免疫接种,提高其防病治病能力。 7、严格防止野生动物进入实验动物场所,对死亡动物进行无
害化处理。
检疫与疾病控制
巴氏杆菌病
主要指由败血性巴氏杆菌所引起的多种动物,特别是兔 和啮齿类实验动物(豚鼠、小鼠、大鼠)的疾病。 其病变多种多样,临床症状亦随侵害部位而异。兔可出现鼻 炎、肺炎、中耳炎、皮下或肺部脓肿、结膜炎,亦可引起败 血症致死;也可引起猴的肺炎。 在兔群中最常见的症状为鼻炎,不断地分泌浆液性或脓性鼻 液,喷嚏,病兔常以前肢搔鼻致使前肢内侧被毛被污染湿润。 在鼻炎病兔或外观健康兔的鼻腔中,常可分离到多种细菌, 出血败血性巴氏杆菌为最主要。 本病治疗效果不理想。建立无本菌的健康群是根本方法。此 外,户外饲养兔时,本病显著减少。
志贺氏菌病
沙门氏菌病
本病是一种常见的人兽共患的传染病。危害啮齿类实验动物的 沙门氏菌主要是沙门氏杆菌乙群的鼠伤寒杆菌和丁群的肠炎杆菌。 易感动物:猕猴对沙门氏菌的感染率相当高。豚鼠、大鼠和小 鼠等常用实验动物均易自然感染。 传染媒介:主要为苍蝇和野鼠,后者有时为重要传染源。管理 疏忽、营养状况降低、气温骤变等不良条件 时,易造成本病流 行。 症状:急性发病动物以急性败血症死亡而不表现临床症状,亚 急性感染可引起动物腹泻、结膜炎等。 消毒:沙门氏菌对常用消毒剂和温度很敏感。
➢肠道寄生虫: 采集粪便,肉眼观察有无虫体;漂浮法、沉淀法检查有无虫卵血液,制成薄涂片,染色镜检。
➢组织内寄生虫: 解剖动物时,对可疑部位做组织压片、切片检查。
检疫与疾病控制
实验动物常见传染性疾病
(1)传染源 病鼠和无症状带毒鼠为本病的传染源。
自然感染主要通过皮肤接触和呼吸道传 (2)传播途径 播。亦可经污染的饲料和用具传播。 主要在实验室小鼠中流行,野鼠中较 少发生。 DBA/1, DBA/2、BALB/c、 A和C3H品系对病毒易感。
(3)易感者
第一节
病毒性疾病
一、鼠痘—小鼠传染性脱脚病
第一节
病毒性疾病
二、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感染
佛山现流行性出血热 宠物兔与鼠同食主人险丢命
不合格的实验动物饲养环境, 极易引起流行性出血热!
国内曾多次发生实验动物流行性出血热事件
学生感叹:十数年寒窗苦,一病全作废
1999年广州XXX大学博士后张某从事“九五”国家攻关课题 “补肾法治疗老年性痴呆”的实验时接触大鼠,3个月后感染流 行性出血热,2003年被诊断为肾功能衰竭,2006年进行肾移植 手术。 2001年6月,北京发生了因使用质量不合格实验动物和动物 实验不规范致使鼠源性人兽共患病流行性出血热感染:一名院 士死亡和700多师生紧急预防接种。
2002 年 , 湖北省药检学校的一名毕业生在某药厂从事动 物实验工作,由于接触了带出血热病毒的实验动物而感染流 行性出血热不治死亡。 2006年,东北三省由于个体户养殖、贩运不合格实验动 物,导致几十名教学科研人员感染流行性出血热。
1. 病原学
本病毒属本尼亚病毒科的汉坦病毒属,病毒呈圆形或卵圆形 ,核酸为单股RNA,有囊膜,对环境和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差。 包括6种血清型:大多数实验大鼠携带的就是Ⅱ型病毒。
2、控制措施 及时发现、明确诊断、隔离封锁、捕杀
第七章
实验动物常见传染性疾病
第一节 病毒性疾病
第一节
病毒性疾病
实验动物的主要疾病
病毒性疾病及其对实验研究的干扰
流行性出血热(EHF) 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
病,大、小鼠多表现为隐性感染,并长期向外 排毒,从而危及人类。人类感染后,呈现以发 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烈性传 染病。
兔病毒性出血症 俗称“兔瘟”,由兔出血症病毒引起的兔的
一种烈性传染病,1984年在我国新发现的兔的 一种急性、烈性、病毒性传染病。本病发病急, 传染性强,死亡率高。
常见实验动物疾病及控制
实验动物感染不同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后,
其主要的危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携带人畜共患病病原体,直接威胁人类和 动物的健康。 2、影响动物生产:烈性传染病可导致整个动 物群的毁灭,而另一严重后果是使整个动物群 带毒,带毒群体难以净化,会反复爆发疾病, 造成生产和研究的巨大损失。 3、干扰实验结果;如导致实验中止、重复性 差、或结果无法解释,造成人力、物力和时间 的极大浪费。 4、污染生物制品:生物制品带毒造成疫病蔓 延,带毒的生物材料使肿瘤移植失败、细胞培 养污染、胚胎操作与动物胚胎工程无法进行。
流性病学原理与卫生防疫
传播途径:病原体进入动物机体,并能导致传 染的途径和通道。 水平传播:群体或个体间水平横向平行传播 直接接触传播 间接接触传播: 非生物性传播媒介:空气、饲料和垫料、 饮水和水瓶、笼具和其他器具 生物性传播媒介:节肢动物、野生动物、 外购动物、人员
垂直传播:从母体到后代两代之间 的传播
仙台病毒病(Sendai)
实验小鼠仙台病毒感染是最难控制的病毒之一, 临床表现为两种病型:急性型多见于断乳小鼠, 主要表现呼吸道症状;多数情况下呈隐性感染, 可对实验研究产生严重的干扰。
对实验研究的干扰:对免疫系统的干扰,可严重 影响体液和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对致瘤作用 研究的干扰,其遗留的组织学改变易与浸润性 肺癌相混淆,能抑制诱发肺腺癌;对鼠类生殖 繁育有较大影响,可影响胎儿的发育,增加新 生鼠的死亡率。
实验动物常见疾病及控制培训课件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预防——引进动物:源头控制要素
• 2、使用非标实验动物(如:猪、羊) • 生产单位资质:生产许可证 • 动物质量证明:动物质量合格证(最近检
测日期) • 验收:文件、包装、动物状况 • 健康观察 • 必要时检测
2013-11
预防——饲养和实验:防止交叉感染
1、不同种类、品系、年龄分开——WHY 2、防野生动物入侵污染——HOW 3、动物尸体无害化处理 4、必要的免疫接种 5、饲养人员定期体检 6、规范操作和卫生消毒 7、物料仓储
动物 实验中必须严格管理好自己的动物,降 15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无
无
有
有
有
有
无
无
无
有
11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预防——引进动物:源头控制要素
1、使用合格的标准化实验动物(七种) • 生产单位资质:生产许可证 • 动物质量证明:动物质量合格证(最近检
测日期) • 验收:文件、包装、动物状况 • 健康观察 • 必要时检测
控制
• 隔离、封锁(门窗,屏障系统关闭通风) • 消毒 • 免疫接种
——及时消除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提高 抗病力
16
应急预案:不明原因群体性死亡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或发病
1、报告上级:
• 动物烈性传染病-IACUC(Institutional Animal Care and Use Committees)
动物试验中的生物危害
2019/8/9
2
4、实验动物细菌感染对实验研究的干扰作用
1)人畜共患病原菌和动物致病 菌
2)条件性致病菌 3)正常菌群
2019/8/9
3
5、实验动物真菌感染 1)浅部真菌 2)深部真菌 3)条件致病真菌
2019/8/9
4
6、实验动物寄生虫感染的危害性
2019/8/9
5
7、实验动物寄生虫感染对实验研究的干扰 作用
2019/8/9
14
三、实验动物遗传质量的控制
• 实验动物按遗传控制的分类 • 实验动物遗传质量对动物实
验结果的影响 • 实验动物遗传控制和标准化
2019/8/9
15
3、实验动物的遗传学分类
2019/8/9
16
基本概念
1、品种和品系:品系(Strain)和品种 (Stock)是实验动物分类的基本单位。
GN)
2019/8/9
8
实验动物卫生防疫
1、实验动物传染病的分类 根据实验动物传染病对自然宿主、人和其它动物
的致病性,干扰生物医学研究或或污染生物制 剂和细胞的程度,可将传染病分为以下几种类 型。 1)对自然宿主、人和其他动物均有较强的致病 性,属人畜共患病原。 2)对自然宿主致病性强,常引起爆发流行。 3)对自然宿主致病性弱,但可传染给人引起致 死性传染。 20194/8/)9 对自然宿主无致病性,但可引起其他动物的 9
5)对自然宿主有一定的致病性,可引起疾 病流行,影响动物健康,并对研究工作 产生严重的干扰。
6)对自然宿主、人和其他动物均无明显的 致病性,但可污染生物制剂和细胞培养 物和肿瘤移植物。
2019/8/9
10
2、实验动物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1)传染源:患病动物,携带病原体动物,
实验动物疾病学整理
实验动物微生物等级分类:(犬和猴:普通级和SPF级)普通动物:指不携带主要人兽共患病病原和动物烈性传染病病原的动物。
(小鼠、大鼠无这一等级)清洁动物:指除普通级动物应排除的病原外,不携带对动物危害大和对科学研究干扰大的病原的动物。
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F):指除普通、清洁级动物应排除的病原外,还不携带主要潜在感染或条件致病和对科学实验干扰大的病原的动物。
无菌动物:指无可检出一切生命体的动物。
悉生动物来源于无菌动物,指在无菌动物体内,植入一种或几种已知微生物的动物。
(豚鼠、地鼠和兔四级都有)实验动物疾病的危害:1.传染病爆发流行直接造成巨大损失:导致动物繁殖性能下降,全群覆灭或淘汰,封闭设施,中止教学与科研;以动物器官组织为原材料的生物制品生产、检定被迫停止2.污染生物制剂:许多动物的脏器或组织作为人畜预防、诊断、治疗用生物制品的原材料,如有潜伏或隐性感染造成污染,可导致整批生物制剂的废弃。
3.干扰动物实验结果:由于受实验环境和处理影响产生应激反应,降低对疾病的抵抗力,诱发隐性感染疾病的临床爆发,可造成动物的发病和死亡,引起统计结果的误差。
在某些长期动物实验,隐性感染可使动物生存期缩短,妨碍长期实验观察,使实验中断或宣告失败;由于病原体的单一或相互作用,影响动物的新陈代谢和免疫应答功能。
4.威胁人的健康和安全:如:非洲绿猴的马尔堡(Marburg)病毒、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猴疱疹病毒(B病毒)、感染衣原体、呼肠孤Ⅲ型病毒、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病毒泰泽氏病:毛发状芽胞杆菌,传染性疾病。
特征是肝脏多发性灶样坏死和出血性坏死性肠炎,肝坏死灶的细胞内可见到毛发样菌体。
小鼠和兔泰泽氏病主要以出血性肠炎和盲肠炎为特征。
1、病原:毛样杆菌是一种细长、革兰氏阴性、形成芽胞的杆菌,只能感染活细胞。
在无细胞培养基内不能生长;但接种于易感的脊椎动物,或鸡胚卵黄囊内,能够传代。
2、临床症状:靶细胞主要为回肠、盲肠、近端结肠黏膜的上皮细胞和黏膜下平滑肌细胞及肝细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感染途径:主要通过呼吸道。直接传播和空气 传播。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秋、冬多发。气温 骤变忽冷忽热等可加重发病和流行。 4、预防与控制:目前尚无切实的治疗和免疫预防 方法,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很重要,淘汰处理显 性感染鼠和阳性鼠,严防传播扩散,扩大饲养空 间的距离,通风要好。隔离饲养和剖腹产净化是 建立无病种群的有效办法。平时定期进行血清学 检测;新引进动物须经无菌途径和严格检疫。
(二)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
该病是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LCMV)引起的 一种人和多种动物共患的急性传染病,主要侵害中枢神经 系统,呈现脑脊髓炎症状。小鼠感染表现大脑型内脏型和 迟发型三种。人类感染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和脑膜炎。 1、病原:该病原是砂粒病毒属成员,对乙醚敏感,对 热 比 较 稳 定 , 在 –70℃ 可 长 期 保 存 , 对 酸 敏 感 , 1︰ 10000硫化汞使病毒滴度显著下降。可在小鼠地鼠猴牛 等多种动物和人的细胞生长。 2、易感动物:小鼠、大鼠、豚鼠、地鼠、棉鼠、兔、 犬、猴等实验动物均能感染。
4、症状:由于毒株、小鼠品系和机体状况的不同,临床表现也不一样,有 的发病较急,迅速死亡,有的进程缓慢出现典型症状,但大部分小鼠为不显 性感染,有的小鼠可以既无症状,又可获得免疫。
5、诊断:根据流行病学和典型的临床症状可以作出初步诊断的,确诊可采 取实验室诊断,方法有:动物接种感染、包涵体检查、病毒分离、血清抗体 检测、牛痘病毒小鼠尾部划痕。 6、预防与控制:目前无治疗办法。对污染的鼠群必须严格封锁,及早处理 淘汰,全部设备进行彻底消毒,可用福尔马林熏蒸或次氯酸钠溶液浸泡(有 效氯1,000mg/L),死亡动物及其废弃物污染的垫料等应予隔离焚烧。新 引进的小鼠要隔离观察2~3周,健康者方能继续饲养繁殖,在做好日常综 合性预防措施(清洁、卫生、消毒、检疫)的前提下,最好采取自繁自养的 方法,进行疫苗预防注射效果较好。
液,喷嚏,病兔常以前肢搔鼻致使前肢内侧被毛被污染湿润。 在鼻炎病兔或外观健康兔的鼻腔中,常可分离到多种细菌, 出血败血性巴氏杆菌为最主要。
本病治疗效果不理想。建立无本菌的健康群是根本方法。此
外,户外饲养兔时,本病显著减少。
二、常见传染病
实验动物病毒性传染病
(一)鼠痘
又名小鼠脱脚病,为小鼠的一种常见急性传染病由鼠痘 病毒(ectromelic virus)引起,特征是感染后不但引 起全身或局部皮肤痘疹,还发生肢体末端皮肤坏死坏疽, 使之发生脱脚、断尾和外耳缺损等病状。 1、病原:鼠痘病毒对乙醚、石炭酸有抵抗;对氯仿、甲 醛敏感,能灭活,如在0.1%甲醛液中48小时即能失去活 力,对酸(pH3.0)敏感,在55℃,30分钟即能灭活。 可在Vero、Hela、仓鼠细胞上生长。 2、易感动物:小鼠;大鼠对本病毒有一定的抵抗力,乳 兔对该病毒也有一定的抵抗力。 3、感染途径:皮肤、呼吸道。
(五)小鼠肝炎
本病是由小鼠肝炎病毒(mouse hepatitis virus) 引起的小鼠的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特征是在正常情况下 多数为不显性感染,在一些因素的作用下,可激发为急性 致死病变,主要表现肝炎和脑炎变化,对实验研究影响极 大。
1、病原:小鼠肝炎病毒对氯仿和乙醚敏感,对脱氧胆酸钠有 一定抵抗,对甲醛敏感,对热敏感,56℃30分钟能灭活, 在-70℃下保存良好,至今MHV已分离到很多株,各株 的毒力有差异,对不同品系鼠的致病性有差别,可在小鼠 原代巨噬细胞上生长。
志贺氏菌病
本菌是一种常见的人兽共患的病原菌。本属细菌主要引起
人和实验动物肠道感染,常见菌型为B群福氏志贺菌和D群宋氏志贺菌。 易感动物:实验动物均易感,尤以灵长类动物最为典型。 症状:在临床上可表现为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发病动物 可出现高热、呕吐、排脓血便,动物剧烈腹痛,出现脱水和循环衰竭,如 治疗不及时极易造成动物死亡。慢性发病动物排出糊状便或水样便,症状 有时会自然缓解。 传染源:部分动物长期携带志贺菌,但不表现临床症 状,成为健康带菌者。志贺菌在灵长类动物中带菌率较高,在猕猴自然群体 中带菌率在3%左右。 诊断:细菌分离培养、粪便检查。 预防与控制 :口服痢疾菌苗或药物进行群体预防。 发现病例及时治疗,痢特灵口服50mg/次,2次/日,7天一疗程。
2、易感动物:小鼠;在自然条件下感染鼠大多是不显性感染,但在一定因 素作用下会呈急性致死性表现。
巴氏杆菌病
主要指由败血性巴氏杆菌所引起的多种动物,特别是兔 和啮齿类实验动物(豚鼠、小鼠、大鼠)的疾病。
其病变多种多样,临床症状亦随侵害部位而异。兔可出现鼻
炎、肺炎、中耳炎、皮下或肺部脓肿、结膜炎,亦可引起败 血症致死;也可引起猴的肺炎。
在兔群中最常见的症状为鼻炎,不断地分泌浆液性或脓性鼻
(三)流行性出血热
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主要发生在大鼠的烈性传染病。
是一种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主要特征为高热、出 血和肾脏损伤。 病原:该病毒属布氏病毒科汉坦病毒属。对紫外线敏感, 56℃30min可将其杀死。可在人肺癌细胞、绿猴肾细胞上 生长。 易感动物:大鼠、小鼠、沙鼠、兔、人。自然宿主主要为小 型啮齿类动物。 感染途径:实验动物主要由于螨叮咬,带毒血尿污染伤口; 人感染是由于接触带毒动物及其排泄物,或污染的尘埃飞扬 形成气溶胶吸入引起感染。
病原: 1、人兽共患病病原菌,是一级动物必须排除的病 原菌。 2、动物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是二、三级动物要 求排除的病原菌。
主要病原菌
(一)志贺菌属(Shigella) (二)沙门菌属(Salmonella) (三)波氏杆菌属(Bordetella) (四)巴氏杆菌属(Pasteurella) (五)分枝杆菌属(Mycobacterium) (六)耶尔森菌属(Yersinia) (七)棒状杆菌属(Corpmbacterium) (八)泰泽菌(Tyzzer’s organism) (九)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 (十)假单孢菌属(Pseudomonas)
月后采血,检查是否产生抗体。
4、真菌学检查: 采用分离培养法,用沙氏培养基。 皮肤真菌—25℃培养 深部真菌—37℃培养 结合菌落特点、镜下染色检查和生化反应结果等进行诊断。 5、寄生虫检查: 体外寄生虫: 肉眼观察;透明胶纸粘取毛样 肠道寄生虫: 采集粪便,肉眼观察有无虫体;漂浮法、沉淀法检查有无虫卵、原虫 卵囊或包囊。 血液寄生虫: 采集末梢血液,制成薄涂片,染色镜检。 组织内寄生虫: 解剖动物时,对可疑部位做组织压片、切片检查。
症状:潜伏期14天。主要表现为高热,头痛,肌肉痛,结
膜水肿,点状充血,最后衰竭出现尿毒症,严重的导致死亡。 人类感染症状重于大鼠。 诊断;间接免疫荧光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病毒分离。 预防与控制;定期检查,发现感染及时处理。加强管理,消 灭野鼠,防止饲料垫料等被野鼠排泄物污染;防止动物出现 外科损伤,避免伤口被鼠类排泄物污染;工作人员和实验人 员加强防护,与鼠接触或进入动物房应带口罩,防止被鼠咬 伤。
检疫与疾病控制
疾病控制:
1、提高管理水平和饲养环境质量; 2、实施动物剖腹产、子宫切除; 3、严格隔离管理,培育健康种群; 4、定期检查,发现患病或可疑动物,立即隔离; 5、对动物尸体、淘汰动物应妥善处理,不得乱扔乱放。
二、常见传染病
细菌性传染病 病毒性传染病 常见寄生虫病
实验动物细菌性传染病
(四)仙台病毒肺炎
本病是由仙台病毒(Sendai virus)引起的一种呼吸 道传染病。特征是能引起大鼠自发性急性肺炎,临床表现与 流感相似,发生“呼噜呼噜”的异常呼吸音,食欲减少,精 神萎糜,生长迟缓,乃至体重减轻,仔幼鼠感染后能致死。 1、病原:本病毒属副粘病毒科副粘病毒属副流感病毒型。可在 鸡胚中快速繁殖,以羊膜腔接种最敏感,尿囊腔传代接种生 长良好。 2、易感动物:大鼠、小鼠、仓鼠、豚鼠均易感。据报导大鼠群 中仙台病毒的检出率为42%,占第三位,抗体阳性检出率为 95%,大鼠的带毒率很高,传播也很迅速。此外,该病毒在 地鼠10种病毒病中检出率为50%,抗体阳性检出率为80%。
实验动物常见传染性疾病
一、概 述
实验动物传染病的危害 实验动物传染病的卫生防疫: 防疫原则 检疫 疾病控制
实验动物传染病的危害
1、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 2、污染生物制剂 3、干扰动物实验的顺利进行 4、危害实验工作者的健康
实验动物传染病的卫生防疫
防疫原则 检疫 疾病控制
防疫原则
1、隔离饲养,防止交叉感染。 2、引进动物要严格检疫: 从可信赖的单位引进动物;按国家标准严格检测。 3、坚持卫生消毒制度: 定期对动物房舍和饲养用具进行消毒。 4、饲养管理人员要定期做健康检查。 5、自繁自养多级保种,提高自我更新能力。 6、对实验动物进行免疫接种,提高其防病治病能力。 7、严格防止野生动物进入实验动物场所,对死亡动物进行无 害化处理。
时,易造成本病流
症状:急性发病动物以急性败血症死亡而不表现临床症状,亚
急性感染可引起动物腹泻、结膜炎等。 消毒:沙门氏菌对常用消毒剂和温度很敏感。
布氏杆菌病
本病是布氏杆菌引起的人兽共患传染病。
牛、羊、猪最常发生,且可传染给人和其他动物。 感染犬的主要是流产布氏杆菌、马耳他布氏杆菌、猪布氏杆
检疫与疾病控制
1、引进动物的检疫:隔离检疫,确定无传染病或隐性感染。 一般隔离观察时间:小鼠、大鼠、豚鼠、兔3~7天; 犬、猫20~30天;灵长目动物90天以上。 2、定期进行微生物学监测: 按照国家标准进行,以了解动物的健康状况及是否存在隐 性感染,及早发现隐患,减少损失。
检疫与疾病控制
对发病动物的检查: 1、病变检查: 体表检查:死后30min内进行,检查是否有皮肤疾患,外科损伤。 尸体剖检:切开皮肤,检查动物的乳腺区、腹股沟和腋窝淋 巴结、 颌下唾液腺和淋巴结。 胸、腹腔检查:胸腔;气管;肺;心脏;肝和胆囊;肠及肠 系膜 淋巴结;脾;肾脏;子宫、性腺、 膀胱等。 2、细菌学检查 进行病原菌的分离与培养,结合病理检查结果作出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