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之文学理论新编--杨春时

合集下载

杨春时:现代民族国家与新古典主义

杨春时:现代民族国家与新古典主义

杨春时:现代民族国家与中国新古典主义(载《文艺理论研究》2004年第3期)关于革命文学(包括革命战争时期的文学和建国以后至“文革”时期的文学)作为一种文学思潮的性质问题,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敏感而又不清楚的问题。

显然,把革命文学定性为革命现实主义或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被看作现实主义的高级形式)的传统说法并不合适,已经不为学术界所认同。

我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新古典主义的观点[1],但是,当时对新古典主义的理论阐释还不到位,对这个观点的论证也有所欠缺。

今天,我将运用现代性理论,从现代民族国家与新古典主义的关系的角度对此加以阐释和论证,以期深化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这个重要文学思潮的认识。

文学思潮是文学对现代性的反应。

什么是现代性呢?简言之,就是使现代社会成为可能的东西。

现代性的核心是现代理性精神,包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正是现代性的发生和发展使文学具有了自觉性,产生了不同的文学思潮,如回应现代性、呼吁理性精神的启蒙主义、反抗理性桎梏和城市文明束缚的浪漫主义、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黑暗、堕落的现实主义以及全面抗议现代性导致的异化的现代主义等。

那么,古典主义是什么?古典主义是对现代性的政治形式——现代民族国家的回应。

那么什么是现代民族国家呢?吉登斯的定义是:“民族-国家存在于由他民族-国家所组成的联合体之中,它是统治的一系列制度模式,它对业已划定边界(国界)的领土实施行政垄断,它的统治靠法律以及对内外暴力工具的直接控制而得以维护。

”民族国家是现代性的产物,是现代性催生的和赖以存在的政治实体,它相对于朝代国家而言。

传统国家是朝代国家,其合法性在于神意,君主不是以民族代表的身份而是以神的名义进行统治。

现代民族国家的合法性在于民意,国家是以民族利益代表的身份进行统治,这是理性精神在政治领域的实现。

现代民族国家的充分形式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而其前身或初级形式是被吉登斯称为“绝对主义国家”的中央集权的王朝国家。

对杨春时《现代性与中国文学思潮》一书的思考

对杨春时《现代性与中国文学思潮》一书的思考
收 稿 日期 :0 O 7 8 2 1 —O —0
作者简 介 : (98 )女 , 高楠 16一 , 陕西韩城人 ,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 院 20 级硕士研究生 。 09

4 ・ 9
代 民族 国家建设阻碍现代性发展的阶段; 定性 8 年代为启蒙主义 , 0 进而认为是现代性得以继续发展的阶段 。 现代性就是由上述三个 阶段构成的一个漫长过程 , 所以, 从发展的眼光来看, 中国现代性的未完成 , 造成 了文 学现代性的未完成 。因此 , 中国现代文学处于一个薄弱的发展状态, 不成熟” 即“ 状态 , 具体表现则为 : 浪漫主
2 1 年 3月 01 第 2 卷第 1 7 期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J u lo h a x nsiu eo d c t n o ma fS a n iI tt t fE u a i o
M a 2 1 n 0 1
V0 7 No 1 L2 .
对 杨春时《 现代性与中 国文学思潮》 一书 的思考
中图分类号 : 0 . 1 67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8 58 2 1 ) 1 0 9 5 10 - 9 X(0 1 0 一O 4 —0
《 文艺评论  ̄0 0 2 1 年第 1 期刊登了梁冬华《 现代性视野 中的中国文学思潮史——评杨春 时( 现代性与 中 国文学思潮>一文, 》 客观地介绍了杨春时一书的主要观点和思路 , 并强调了书 中所立之意 , 将其学术亮点归 纳为以下 :其一, “ 界定了现代性的涵义” “ ;其二 , 论证了现代性与现代 民族国家的矛盾和冲突”“ ;其三 , 根据 现代性理论重新界定了文学思潮的概念”“ ;其四 , 以现代性理论重新叙述中国文学思潮” 。文章末尾总结道: “现代性与中国文学思潮》 《 一书的学术价值是毋庸置疑的, 它不仅因新颖的现代性研究视野而提出了许多有 意义的学术命题 , 而且为中国现代文学史提供了新的写作范式 。[细细读完这本著作 , ”1 ] 感到梁冬华所言甚为 公允 , 这本书确实为我们重写文学史打开 了一个窗 口, 书中很多地方的精彩论断无不给人 以启发, 特别是这

杨春时丨中国现象学:本体·方法·特性

杨春时丨中国现象学:本体·方法·特性

杨春时丨中国现象学:本体·方法·特性[作者简介] 杨春时,1982年在吉林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为四川美术学院特聘教授。

曾任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海南师范学院教授,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九、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兼任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福建省美学学会名誉会长。

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主要从事美学、文艺学、中国文化思想史研究,代表性著作有《审美意识系统》《系统美学》《艺术符号与解释》《百年文心——20世纪中国文学思想史》《现代性视野中的文学与美学》《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作为第一哲学的美学——存在、现象与审美》等。

摘要现象学自德国胡塞尔创立以来,经过海德格尔等人的改造,由把握对象本质的“严格的科学”,转化为发现存在意义的哲学方法论。

仔细观察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性,其实也具有现象学的本体论基础:(1)中国哲学排除了实体本体论,认为天道即人道,天道通人性,人可以把握“道”。

(2)中国哲学认为体用不二,本体与现象不隔,因此,“道”可以体现于现象中,人可以通过现象而悟“道”。

(3)中国哲学认为“道”作为“象”而显现,并被直接把握。

可以说,中国哲学方法论即把握“道”的现象学。

在儒家、道家的理念中,前者主张以“诚”来“体道”,认为通过反省而获致的纯洁的道德体验可以领会“道”,这就是所谓“尽心知性”说;后者则主张去除文明教化,回归自然,即通过“致虚极,守静笃”和“心斋”“坐忘”而“体道”。

中国现象学还原“道”的步骤是:第一步,“悬搁”——致虚静。

通过排除日常观念而达到纯真意识。

第二步,“现象还原”——取象。

通过还原而成的纯真意识,使“道”作为“象”呈现。

第三步,“本质直观”——观道。

通过面对“象”(现象)的直观,可以领会道的意义。

中国现象学与西方不同之处有五:其一,胡塞尔开创的现象学属于意识哲学;而中国现象学是基于“天人合一”的道论,属于古典存在论哲学。

我的治学经历和心得——杨春时治学论

我的治学经历和心得——杨春时治学论

我从1982年走上科研、教学岗位,至今已经有41年。

我今年75岁了,虽然还在从事研究、写作,但已经接近尾声。

在我即将退出学界的时候,我不揣浅陋,愿意把自己的学术经历和治学心得贡献给年轻学者,希望会有一点参考价值。

一、我是怎样走上学术之路的我是66届高中毕业生,是在不利的条件下走上学术之路的。

爱好读书是我走上学术之路的起因。

我在念小学时,施行半日制,上半天课,其余半天自由支配,于是我就有半天时间读书。

在小学低年级时,我每天到书铺读小人书,高年级时就到图书馆读少儿读物。

上中学时,我开始广泛阅读文学著作,家庭藏书和学校图书馆都是我涉猎的对象。

除了博览群书之外,对我产生很大影响的是《参考消息》,当时父亲每天把单位的《参考消息》带回来,我每天必读,这在信息封闭的时代为我打开了通向世界的窗户,开阔了眼界,也使我对社会问题产生兴趣。

在高中时,我确立了学习文科的目标,当时报考大学的志愿是中文专业。

可是在1966年即将高中毕业时,“文革”开始,我最后下乡当了知青,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

“文革”结束后,1977年恢复了高考。

当时我已经返城,在市文化局工作,而且快30岁了,已经娶妻生子,似乎没有必要上大学,但我毫不犹豫地报考了。

那时许多人劝我:“你现在有这么好的摘 要 杨春时走上治学之路,动力在于对人文学术的热爱。

他的学术成就主要有:在美学领域建立了“主体间性超越论美学”体系,提出了审美具有超越性和主体间性的思想。

在哲学领域提出了存在是我与世界的共在,具有同一性;存在是生存的根据,具有本真性。

还提出时间和空间是存在的同一性范畴,实有和虚无是存在的本真性范畴,等等。

在文学理论领域提出了文学具有原型、现实、审美三个层面及相应的意义、形态和功能。

还运用现代性理论为文学思潮定性,提出中国现代性与现代民族国家冲突的思想,从而重建了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历史。

在中国文化研究领域提出了中国文化的基本性质是恩德,系统地论述了中国恩德文化的内涵、生成、形态、历史发展及现代转型。

从实践美学到后实践美学——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杨春时教授访谈

从实践美学到后实践美学——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杨春时教授访谈
高上 : 杨老 师您好 !中 国 当代 关学是 一 个很 重要很 奇特 它展 示了一种新 的、 实践论的 、 人道 主义的 、 肯定个 体 自由的 、
的领域 , 2 0世 纪 5 0年代和 6 0年代 , 美学在“ 左倾” 政 治 中艰难 指向审美 的马克思主义 , 它 完全 不 同于苏 联化 和 中国化 的马
《 1 8 4 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 那时的感受简直是振聋发聩 的 , 超越 的 体 验 方 式 。这 个 时 期 我 主 要 接 受 了 海 德 格 尔 的 思 想 ,
2 0世 纪 8 0年 代 初 , 由 于 美 学 证 明 了人 的 自由 本 质 , 为 思 毕业 。毕 业 以后 , 我走上了研究 岗位 , 进 一 步 深 化 和 发 展 了 审
想解放提供 了理论武器 , 因此产 生 了“ 美 学热 ” 。我抱 着启 蒙 美超 越思 想 , 出版 了一些著作 , 包 括《 审美 意识 系统》 《 系统美 理想 , 立志 于从事美学研 究 。由于本科是 中文 , 我报考 了与美 学》 《 艺术符号与解释 》 等 。这 些著作 从哲 学 、 心理学 、 符号学 系统地 论证 了审美是 自由的生 存方 式和 学相 近的文 艺 学专 业 。读 研 期 间我 阅读 了新 出 版 的马 克思 等不同的领域 出发 ,
生长 , 在8 0年 代 美 学 推 动 了思 想 解 放 , 9 0年 代 以 来 则 契 合 了 克思主义 。当时李 泽厚 先生 是启 蒙运 动 的旗 手 , 他 的实践 美
3代学术思 想的转型 。您见证 了当代 中国美学与 当代 中国政 学思想风靡全 国 , 他成 为我 的偶像 。我 的美学思 想一 开始 就
篇, 出版专著十余部 , 主要从事美学、 文艺学、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以及 中国文化思想史研 究。曾经承 担 国家级 、 省 级科研 课题 、 重点课 题 多项 , 获得 国 家级 、 省级优 秀科研 成 果 奖 多项 。在 美 学、 文 艺 学领

冲动与尴尬:文学理论教材编写中的体系建构——以杨春时《文学理论新编》、南帆《文学理论(新读本)》

冲动与尴尬:文学理论教材编写中的体系建构——以杨春时《文学理论新编》、南帆《文学理论(新读本)》

学理论 的教材 写作 中,如 果 真正 能够 关注到现 时的文 学现状 和生 活现状 ,关注到 文 学理 论本
身的观 念和概 念 已经发 生的 历 史的和逻 辑 的转化 ,文 学理论 的体 系化 冲动也许 不会 变成 盲 目
的冲动 。
[ 关键词]文 学理论教 材 ;体 系冲动 ;语境 差异
家 , 以 期 深 化 对 我 国文 学 理 论 教 材 编 写 过 程 中 的体 系建设 和反 思 。

展 ,教 材 建 设 仍 需 努 力 ” 。 文 学 理 论 教 材 的 编 著 … 必 然 包 含 着 一 个 怎 样 去 论 述 理 论 的 问 题 , 具 体 来 说 ,就 是 教 材 如 何 去 建 构 自 己 的 逻 辑 体 系 、 恂 和
[ 中图分类号 ]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 - )3 (00 l 0 —0 0 4- 6 3 2 1 )0 —o 1 5 - - - 4
个 目的 论 的 驱 使 下 ,我 国 文 学 理 论 教 材 的 体 系 冲 动
文 学 理 论 教 材 的 编 著 近 年 引起 了学 界 的 普 遍 关
体 例 。 这 种 模 式 的 编 写 往 往 有 这 样 的 诉 求 舯 1t : I动 J
在 充 分 吸 收 文 艺 学 界 取 得 的 研 究 成 果 基 础 上 ,构 造
自 己 的 概 念 体 系 、逻 辑 体 系 ,对 古 今 中外 的 文 学 现 象具有普 遍 的阐释力 。 我 们 知 道 ,文 学 理 论 是 对 文 学 现 象 的 理 论 分 析 ,一 个 基 本 的 任 务 就 是 能 够 解 释 文 学 现 象 ,力 求

《 学理论 文
( 读 本 ) 为 文 学 理 论 教 材 体 系 分 析 新 》

杨春时先生的美学思想历程

杨春时先生的美学思想历程

杨春时先生的美学思想历程李婷文(厦门大学 人文学院中文系 厦门 361005) 摘要:杨春时先生是后实践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走出实践美学,建立了主体间性-超越论美学。

本文主要考察杨春时美学体系的共时和历时特征,并探寻该体系生发演变的逻辑和文化意义。

本文认为,历时层面上,从理论资源来看,杨春时先生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先后受到早期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现象学-存在论,以及中国古典文论的洗礼,走过了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理论历程;共时层面上,他在2010年后建立审美现象学和现代性文化思想体系,这两个体系看似分立,实则贯通,见证着杨春时先生独特的求真与求善之道,并在建立中华美学的事业中实现求真与求善、自由与自然的合题。

对杨先生体系共时和历时方面的考察,有助于理解他对现代中国美学的意义。

关键词:杨春时;后实践美学;审美现象学;现代性;中华美学2017年初,我曾撰文评述杨春时先生的《作为第一哲学的美学》,这是目前杨先生最重要也最艰深的一部专著。

①近两年后,杨先生思想的核心未曾改变,但产生了微妙的重要变化。

杨先生已年届古稀,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境界。

但先生的一位老友说,先生的学业才刚刚开始。

这话听来蹊跷,但从杨先生本人及其美学走过的路径来看,却有其道理。

从硕士论文开始,先生就一直坚持“审美超越”和“自由的生存方式”的主张,但他的哲学—美学体系,直到2015年《作为第一哲学的美学》这本专著出版,才得以完整建立。

②如今,先生已经著作等身,在中国当代美学的谱系中自成一家。

从一般视角看去,这应是先生功成身退之时,但情况可能截然相反:先生的个人修行和学问,在古稀之年才接近自由,并开始探索自由真正的依据和根基,在几无前路可循、遍布萋萋荒草的莽原上踩出深深的脚印。

一、两个问题在杨先生的体系中,美学和文化研究是分立的两个领域,二者似乎无涉。

不少学者在公开或私下的场合表示,他们完全赞成先生关于现代性的文化思考,但对先生的美学体系却争议颇多;或者相反,他们反对先生的现代论,但对主体间性-超越论美学却推崇备至。

《文学理论新编》 笔记整理,值得一看

《文学理论新编》 笔记整理,值得一看

《文学理论新编》串讲
2006/5/8
张无为整理
于民族大学
▲教材变化很大:
1、原版在努力建构完整的体系(共6章:本质论/作品论/创作论/风格论/鉴赏论/发展论),实则难以为计;新版则依托文论选篇阐发精要,突出重点课题,是为明知:共分12章,每章至少选2个文论片段——
一、文学观念(序言):文学是什么,观念古今变化。

二三四、语言特点/审美本质/外部关系(本质论):文学语言地位和特点;1939年9月23日…他写的内容让人看了非常过瘾……并且这本书的故事情节曲折,让人很期待后边的故事,……看完了我都感觉到不可思议,因为我以前从来没有读完这么长的小说”……
这应该能够说明,可读性在青少年读物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不信,请随便翻开一个片段,或在比照阅读中体会体会。

我也不否认文学的教化功能,但文学首先是审美的,是作家赤子之心和率真情感的感性显现,并以其自身风格使人读之自然觉其“爽”,觉其“过瘾”。

基于此,其教化功能才水到渠成,即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这才是应有的艺术境界。

个中尤其戒绝的是迎合世俗,屈就市场。

“六一”又快到了,为呼唤艺术良知,我希望作家群和出版界的有识之士,为
打造这类上乘精品而付出行动——多多益善——为儿童节献礼!虽然一个节日还只是不可忽视的契机。

2006年5月于红山脚下五扇斋(注:作者系赤峰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文学理论新编》 笔记整理,值得一看

《文学理论新编》 笔记整理,值得一看

《文学理论新编》串讲2006/5/8张无为整理于民族大学▲教材变化很大:1、原版在努力建构完整的体系(共6章:本质论/作品论/创作论/风格论/鉴赏论/发展论),实则难以为计;新版则依托文论选篇阐发精要,突出重点课题,是为明知:共分12章,每章至少选2个文论片段——一、文学观念(序言):文学是什么,观念古今变化。

二三四、语言特点/审美本质/外部关系(本质论):文学语言地位和特点;//文学审美品质;// 文学与政治、社会、大众文化的关系。

五六七、抒情/叙事/戏剧(作品论):三种文体或作品构成及其特点。

八、创作(创作论):创作的机制与奥秘。

九、十、接受/批评(鉴赏论):文本接受与阐释;// 批评模式和原则。

十一/二、风格/思潮(风格论):风格定义、种类、特点;// 创作方法。

十三、未来(发展论):面对网络等的展望。

2、原版是纯粹理论,讲究整体逻辑,名人话语是论据,但是,有牵强、陈旧感;新版则尽力让名家文本指涉相关课题,再进而连缀;选择就有倾向,且能共识、更当下,所以的确新。

▲学习难度整体的理论和有逻辑的内容减少了,但是增加了文本阅读和分析内容(27篇,古今中外都有),不过,通过文本掌握要容易些,而且后面有阐释指导,阐释中所增内容不多。

因此,应该更有信心学好。

在学习中要注意原文的关键语句(观点),在理解基础上掌握,还要做到能用自己的话语展开,即:这是属于什么问题,及其前因后果等逻辑关系。

善学者,能够把大书学小,能够把厚书读薄。

(花了四个下载劵,不过对此资料而言,值得!该整理者非常用心,感谢他的分享!) 第一章文学与文学理论本章内容围绕文学观念展开(序言):文学是什么,观念古今变化。

▲文本阅读一、《文心雕龙/原道》(文本于道。

“道”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文学观?)刘勰P5..《文心雕龙》是中国第一部成体系的文论著作;儒、道、佛思想并存;50篇中有5篇是总纲(《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辩骚》)。

它诞生原因有三:(P7)思想相对解放;玄学兴起;文学地位提高。

我的学术探索

我的学术探索

我的学术探索作者:杨春时来源:《学习与探索》 2019年第8期杨春时(四川美术学院,重庆 401331)中图分类号:I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462X(2019)08-0183-07参见杨春时《作为第一哲学的美学——存在、现象与审美》,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②参见杨春时《文学理论新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以及《文学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厦门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等诸篇论文。

③参见杨春时《现代性与中国文学思潮》,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

作者简介:杨春时,1948年生,四川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从事学术研究多年,总结自己的理论建树,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在美学领域,建立了主体间性—超越美学体系。

第二,在文学理论领域,建立了包括原型意义、现实意义和审美意义的多重文学本质观。

此外,还提出了文学的超越性和主体间性思想。

②第三,在中国现代文学领域,揭示了中国现代性与现代民族国家的矛盾,并且从现代性角度界定各种文学思潮,重新建构了中国现代文学史。

③一、对美学理论的探索美学理论的核心是关于审美的本质问题。

我对审美本质的定义是:审美是自由的生存方式。

传统美学研究美的本质,把美作为客观对象,美成为实体或实体的属性。

实际上,实体是一个假概念,不存在实体,也不存在一个实体性的美。

美学研究的对象也不是美,因为美不是客体,不是现实对象,美只存在于审美之中。

美学研究审美,审美的性质应该从本体论的角度加以界定,也就是研究审美与存在的关系。

古典哲学以实体性规定存在,近代哲学以主体性规定存在,这是根本性的错误。

海德格尔纠正了实体性的存在论(把存在等同于存在者),但又认为存在是万物之所“是”,也就是存在者的根据,没有真正摆脱实体概念;同时从此在出发寻求存在的意义,也没有摆脱主体性的弊端,这同样是错误的。

对存在的错误定性导致了美学的沦陷,这是一切混乱的根源。

文学理论新编笔记1-4章 Word 文档

文学理论新编笔记1-4章 Word 文档

第一章文学与文学理论文学是什么?文学理论什么?人类历史开篇之时,我们的祖先在进行物质劳动以满足自己的生理需要的同时,就开始了文学活动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要。

人类先有文学活动,然后才有对文学的认识。

这种对文学的认识,就是最初的文学理论了。

随着文学活动的进一步发展,对于文学的认识也相应发展起来,到了近代成为一门学科,这就是“文艺学”学科。

本章要了解两个问题:第一,文学的基本观念有哪些;第二,文学理论具有什么性质。

首先解读两篇理论文本:刘勰的《文心雕龙·原道》和亚里士多德《诗学》的有关章节。

周扬:《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论中内容最丰富,最有系统,最早的著作,在中国没有其他的文论著作可以与之相比,在外国,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当然比《文心雕龙》产生更早,它是欧洲美学思想的奠基者。

古罗马则有贺拉斯的《诗艺》和朗吉驽斯的《论崇高》都比《文心雕龙》早,但都不如《文心雕龙》完整绵密。

《文心雕龙》是一个典型,古代的典型,也可以说是世界各国研究文学、美学理论最早的一个典型,它是世界水平的,是一部伟大的文艺美学著作。

”“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以独立的体系阐明美学概念的人,为西方美学理论奠定了基础。

刘勰的《文心雕龙》也是成体系的著作,而且也是以艺术的本质和功用为中心,形成了体、用结合的系统性的论述。

就这两部著作的著述体例的严密完整性来看,《文心雕龙》显得更为突出,它在全书结构安排以及部分之间相互关联,体现出了作者的精心设计,因此显现出了它的精美的特点。

”鲁迅《诗论题记》:“篇章既富,评骘自生,东则有刘彦和之《文心》,西则有亚里斯多德之《诗学》,解析神质,列举洪纤,开源发流,为世楷式。

”这两部著作都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但有必要区分两者的不同:从文学反映现实生活讲,古希腊与我国古代文论家的观念是有所不同的,前者强调文学艺术再现现实,后者则主张文学艺术表现现实。

这反映在文学艺术理论上,前者倡导文学艺术的模仿说,后者则提倡感物说;前者强调文学艺术模仿现实生活的逼真性,后者则要求情与景偕、抒发感情的真实性。

杨春时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杨春时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 1、学术任务:探讨文学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 2、社会任务:指导文学活动(包括文学 创作、
文学接受和文学批评)。
❖ 三、文学理论的建设和发展 ❖ 1、中国文论历史: ❖ ①古典时期 ❖ ②五四时期 ❖ ③引进苏联文论 ❖ ④毛泽东文艺思想 ❖ ⑤现代形态
❖ 2、怎样建设和发展中国现代文学理论? ❖ ①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 ②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 ③继承发展中国传统文论 ❖ ④向世界现代文论开放
❖ 一、文学理论的学科性质 ❖ 1、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一个分支 ❖ ①文艺学包括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 ②文学理论是对文学现象的理论概括,揭
示文学的本质、规律。
❖ 2、文学理论属于人文学科,有自己独特的方 法 ❖ 3、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基础学科 ❖ 4、文学理论是一门综合学科
1、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学会运用理论思维 3、理论联系实际 4、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

文学理论新编(笔记)——杨春时

文学理论新编(笔记)——杨春时

文学理论新编(笔记)——杨春时学科的一般分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

学术是以追求真理为根本任务的,文学的学术任务就是探索文学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文学理论的社会任务就是指导文学活动。

中国:以《文心雕龙》为标志,创立了以价值论为基础,以表情说为核心的中国古代的系统文学理论。

西方: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论为代表,以认识论为基础,再现说为核心的西方系统文学理论。

所谓理论思维,就是把具体的日常经验上升为抽象的概念,并进一步建立诸概念之间的逻辑联系,即构建起严整的概念体系。

人类的生存方式有:自然的,现实的,自由的。

它们分别指代原始曚昧,文明异化,彼岸完美。

文学是指向自由的生存方式。

(海徳格尔说:人,诗意的栖居)人类的生存体验方式:原始的——现实的——超越的。

→文学是一种以现实为基础,指向超越的生存体验。

(人,一般有双重人格,文人尤是。

盖此缘故乎?)生存意义的领悟只是一种对自由的追求和对存在意义的追问过程。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首先,文学形象塑造的间接性、意象性和模糊性。

其次,文学的强大表现力和自由性。

文学的审美特性:形象性,思想性,情感性,虚拟性和个性化。

典型,是指那些富有个性同时又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人物形象。

历史的进步是以牺牲传统美德为代价的!(如一代代火影忍者的传承)文学情感的内涵是复杂的,既有现实情感,也有审美情感,还可能包含某种无意识的欲望。

正所谓“人禀七情,应物斯感”(试分析《火影忍者》小樱的暴力情感)桑塔耶那说,艺术是“有意识的自我欺骗”。

(所以文人自歌自舞自开怀很正常……“假戏真作”是也)在现实生活中,受社会规范的制约,人的个性未获得充分发展,对象世界也不是个性化的,而是一个公共的世界。

因此,在现实世界,共性是本质,而个性被压抑。

但是,人的本质是个性,这是人与物的区别。

人失去了个性,这是人的异化!结构主义否认人具有支配世界的主体地位,倡导“主体离心化”,认为语言具有本体的地位,是自足的符号系统。

杨春时美学体系的内在矛盾

杨春时美学体系的内在矛盾

第7卷第5期2008年10月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Jiangnan U niversity(H um anities &Social Sciences) Vol.7 No.5Oct. 2008 【美学・艺术・设计】 [收稿日期]2008204230[作者简介]王怀义(19802),男,安徽淮南人,美学硕士研究生.杨春时美学体系的内在矛盾王怀义(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215123)[摘 要]杨春时先生的超越美学是当今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之争的主要代表。

在杨春时看来,实践美学是启蒙性质的主体性美学,不能解决审美作为自由活动和真理的体验何以可能的问题,因此需要建立主体间性美学。

在具体的建构方面,杨春时以反思—超越的现代性代替启蒙现代性、以生存本体论代替实践本体论、以主体间性代替主体性,全面建构了超越美学的理论体系。

这样,反思—超越、生存本体论、主体间性就成了理解其理论体系的关键所在。

但这些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在杨春时美学体系中是不严谨、甚至混乱的,由此造成了其美学体系的内部矛盾,消解了自身的价值。

[关键词]超越性;生存本体论;主体间性[中图分类号]I 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973(2008)0520138205On the Internal Contradiction of Yang Chunshi ’s Aesthetic TheoryWAN G Huai 2Y i(School of Literature ,Soochow University ,Soochow 215123,China )Abstract :The t ranscendental aest hetics of Yang Chunshi is a main rep resentative of t he debates between p ractical aest hetics and post 2practical aest hetics.In t he opinion of Yang Chunshi ,p ractical aest hetics is an enlightened subjectivity aest hetics ,which can ’t resolve t he p roblem ,t hat is ,how ,aest hetic app reciation ,as a free activity and experience of t rut h ,is achieved.So he has createdt heinter 2subjectivityaest hetics.Specifically ,YangChunshisubstit utest het ranscendental modernity for t he enlightened modernity ,t he existence of ontology for t he p ractical ontology and inter 2subjectivity for subjectivity ,by which he const ruct s his aest hetic t heory in an all 2round way.So t hese notions (such as t ranscendental modernity ,existence of ontology ,inter 2subjectivity )are t he key to understanding his aest hetic t heory.However ,t he logical connection of t hese concept s is vague and conf using ,which brings about t he internal contradiction in Yang Chunshi ’s aest hetic t heory ,and t hus eliminates it s value.K ey w ords :Transcendency ;Existence of Ontology ;Inter 2subjectivity一杨春时美学思想的内在矛盾来源于他对现代性认识的混乱。

从留学生的跨专业现象看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从留学生的跨专业现象看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从留学生的跨专业现象看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文学的启蒙作用摘要: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最深刻的变革,在这次伟大的变革中,中国的民众受到了启蒙。

启蒙思想家所宣扬的启蒙思想在这次运动中固然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文学所扮演的启蒙作用也不容小视。

本文从中国近代留学生跨专业这一特殊现象来看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文学所发挥的启蒙作用。

关键词:留学生,跨专业,文学,启蒙作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很多留学生,他们本来不是学的文学专业,但最后却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这在留日学生中显得尤其明显。

如郁达夫在日本东京帝国大学修的是经济学专业,但他后来成为了伟大的小说家;郭沫若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医科,后来才改学文学,成了开一代诗风的伟大诗人;成仿吾留学日本读的是东京帝国大学造兵科,后来他却和郭沫若郁达夫等人成立了创造社。

给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鲁迅先生,他留学日本最初学的是医学,但后来弃医从文,成了现代文学的领军人物。

笔者认为这些留学生放弃自己的所学专业,跨专业而习文,这不是简单的巧合,这后面有更深的意义值得挖掘。

下文着重以上面几位留日学生的跨专业从文为例来认识新文化运动中文学的启蒙作用。

首先来看一段鲁迅先生的留学经历:“一九零二年四月,由江南督练公所派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文;一九零四年九月,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一九零六年七月,中止学医,回到东京从事提倡文艺运动。

”【1】鲁迅选择学医的原因,他自己有交代,“我还记得先前的医生的议论和方药,和现在所知道的比较起来,便渐渐的悟得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或无意的骗子……,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战争的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2】由此我们可以知道,鲁迅学医是为了救治被称为“东亚病夫”的国人的身体,这是鲁迅留学的最初愿望和目的。

弃医从文的原因,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里有说明:“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理论新编绪论●目的1.了解文学理论的学科性质和任务。

答:(1)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基础理论部分,属于人文学科范围,又是一门综合学科。

a.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一个分支,文艺学包括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它们各有不同的研究对象和不同的任务。

b.从更大的范围来说,文学理论或文艺学属于人文学科。

人文科学研究精神现象,它缺乏实证性,不能进行量化研究,不属于精密科学。

文学是一种精神现象,因此文学理论或文艺学具有人文科学的性质。

c.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基础学科,在文艺学中具有主导地位。

文学史必须有文学理论的指导,才能提示文学的历史规律。

d.文学理论是一门综合学科,它包含了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美学、哲学等多学科的知识。

(2)文学理论任务有两个,一个是学术任务,一个是社会任务。

学术任务是揭示文学的性质和规律;社会任务是通过文学批评来指导文学创作和文学接受。

2.明确如何建设和发展文学理论。

答:文学理论的建设和现代发展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联系中国文学的现代发展实际,继承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合理因素,向世界现代文学理论开放。

3.掌握学习文学理论的方法。

答:学习文学理论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包括学会运用理论思维,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意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等。

●主要术语、概念文学理论人文学科:一般把科学研究分为三类,即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

人文学科,即人文科学。

人文科学研究精神现象,它缺乏实证性,不能进行量化研究,不属于精密科学,因此有人称之为人文学科而不称之为人文科学。

理论思维:把具体的日常经验上升为抽象的概念,并进一步建立诸概念之间的逻辑联系,建立起严整的概念体系。

●论述1.文学理论是一种什么样的学科?2.文学理论有哪些任务?3.如何建设和发展中国现代文学理论?4.怎样才能学好文学理论?第一章文学的一般性质从文学的外延方面说,文学是语言艺术。

从文学概念的内涵方面说,文学是以审美为导向的精神活动,即现实生存方式基础上的自由的生存方式,以及现实生存体验方式基础上的超越的体验方式。

文学具有形象性、思想倾向性、情感性、虚拟性、个性化等审美特征。

目的1.掌握文学作为语言艺术与其他艺术的区别以及语言艺术的特性。

答:文学是使用语言的艺术。

a.语言艺术包括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体裁。

文学以语言来构造文学形象,小说等叙事文学使用语言塑造以人物角色为中心的文学形象;诗歌等抒情文学使用语言来传达情感体验,塑造情感意象。

b.视觉艺术包括美术和建筑艺术,也可以包括舞蹈。

视觉艺术使用色彩、线条、形状等视觉符号构造视觉形象,表达思想感情。

色彩、线条、形状与特定的情绪相对应,具有一定的表情功能,属于情感符号。

视觉艺术使用这些情感符号,构造了情感意象。

c.听觉艺术是音乐。

音乐使用特殊的情感符号——乐音。

乐音的运动——节奏、旋律等构造听觉意象,表达审美情感。

d.综合艺术包括戏剧、影视等。

这些艺术使用多种符号媒介,包括视觉符号、听觉符号和语言符号,也综合了视觉艺术、听觉艺术、语言艺术。

语言艺术具有形象塑造的间接性、意象性和模糊性,并且有强大的表现力和自由性。

a.语言艺术的第一特征是文学形象塑造的间接性。

文学形象由语言塑造。

语言符号不是直接的自然符号,而是间接的人工符号。

其能指与所指分离,即语言的物质形式与其意义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我们不能通过语言的能指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塑造出文学形象,而是经过对字义的解读,了解其意义,并且通过想象,联系生活经验,才能把语言转化为文学形象。

b.语言艺术形象塑造的间接性,也体现为文学的意象性。

所谓意象,在这里指心理现象,它区别于客观现象。

文学形象即意象,它是由语言文字的涵义构成的,又是被读者内心体验到的,它融合了主体的生活经验、思想感情、想象力等。

c.文学形象的间接性、意象性也意味着模糊性。

文学语言具有抽象性,使用抽象的语言进行描述必然是间接的、模糊的,不能像视觉艺术那样直接、毫发毕现。

文学形象的模糊性,造成了文学意义的某种不确定性。

d.语言的抽象性造成了文学形象的间接性、意象性和模糊性,而语言的普适性决定了文学的强大表现力和自由性。

语言有丰富的词汇、完备的语法和应用的灵活性,因而具有强大的表现力和交际功能。

其不仅具有全面的表现力,而且有充分的自由性,可以突破时空限制,自由地塑造文学形象。

2.掌握文学作为特殊的生存方式和体验方式的性质。

答:文学是以审美为导向的体验活动,即以现实生存体验为基础的超越的体验方式。

a.文学作为一种精神生活方式,不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是本质上不同于现实生存的特殊、独立的生存方式。

它以自然的生存方式为原型,以现实生存方式为基础,并且成为自由的生存方式。

b.文学以现实生存为基础(1.现实生存是文学活动的基础和前提;2.现实生活影响文学活动;3.文学要为人的生活服务;)c.文学是指向自由的生存方式。

文学以现实生存为基础,但这并不等于文学就是现实生存。

虽然文学有现实性,但又有超现实性,因为文学是指向自由的生存方式,文学在现实生存的基础上,指向自由,指向审美。

文学是一种审美活动,审美是文学的最高属性。

审美是纯粹的精神生产,是自由的生存方式。

(1.文学是区别于现实的独立生存方式;2.文学不仅独立于现实,而且超越现实;3.在文学活动中,现实主体变成了文学主体,现实个性变成了审美个性;4.在文学展开的自由生活方式中,人类自我获得了解放,他不同与现实中的自我,变得更自由、更美好、更纯洁,也更有个性;5.文学世界是一个审美的世界,它不是与人对立的、冷冰冰的现实世界。

文学活动创造了审美关系,消除了主体与客体的对立;6.现实与文学的关系是基础与超越的关系,现实是基础,文学是在这个基础上的超越。

)d.文学是一种生存体验方式。

文学体验不是现实的生存体验的一部分,而是另一种生存体验。

它既以原始体验为原型,又以现实体验为基础,并且成为超越的体验方式。

e.文学以现实生存体验为基础。

文学不仅以现实体验为基础,而且包含着现实体验。

知性的体验即科学观点和意识形态也影响文学体验,体现在文学形象之中。

f.文学是指向超越的生存体验。

文学是自由的生存方式,因而也是超越的体验方式。

3.掌握文学的审美特征。

答:文学具有形象性、思想倾向性、情感性、虚拟性、个性化等审美特性。

a.形象性就是意象性。

文学形象的基础是感性意象,即生活现象和情感体验,文学的形象性首先源于生活的感性特征。

文学形象的核心是审美意象,审美意象是审美意识的基本单位。

文学的形象性是文学的基本属性。

b.文学的思想性既表现为意识形态倾向性,也表现为审美倾向性。

它不是通过作者直接说教的方式表现出来的,而是自然流露出来的。

文学形象会具有自发的倾向性,一是因为人们会以普遍的价值标准来评价文学中的人和事,即文学的现实倾向性。

二是文学是一种审美活动,我们接受文学形象的时候就会进行审美判断,文学形象也就具有了审美倾向性。

c.情感性。

文学作为以审美为导向的生存体验,不是单纯的认知,而是饱含着情感的精神活动。

情感性把文学与科学等认知活动区别开来。

文学情感的内涵是复杂的,既有现实情感,也有审美情感,还可能包含原始欲望。

文学由于包含了现实情感、审美情感和原始欲望,而且理智对情感的束缚被解除,使情感获得了解放和升华,因此感情力量特别强烈。

d.文学的虚拟性。

文学作为审美活动的一种形式,必须采用虚拟手段,通过艺术想象,塑造不同于现实生活的虚幻世界。

文学虽然要以现实为基础,必须采用生活素材,融合生活体验,但又必须按照审美理想选择、改造素材和体验,塑造审美意象。

由于审美理想的作用,文学描绘的世界偏离了现实世界。

文学的虚拟性又给人以真实感,文学虚拟的真实性是一种幻真性。

e.文学的个性化。

文学是社会活动,同时又是个性化活动,这是由文学的审美本质决定的。

文学作为审美个性的创造,是充分个性化的活动,它不但创造了个性化的主体,也创造了个性化的对象世界。

文学的个性化首先表现为文学创作的个性化。

●主要术语、概念审美个性:现实个性是不自由的、片面发展的个性,在审美理想的作用下,升华为自由的、全面发展的个性,这就是审美个性。

审美个性是存在于审美活动中的个性形式,是现实个性的升华,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个性的全面发展。

生存体验:生存体验不仅指认识,还包括情感体验,是人的一切生存感受。

生存体验是获得存在意义的基本途径,在体验人生的同时也就理解了人生的意义。

形象思维:形象思维就是不使用抽象的符号(表象或概念、范畴),而使用意象进行的意识活动。

形象一词应理解为意象,思维应理解为意识活动,形象思维即意象意识活动。

●论述1.文学作为语言艺术有哪些特性?2.为什么说文学是自由的生存方式?3.为什么说文学是超越的生存体验方式?4.文学有哪些审美特性?第二章文学的结构●目的1.文学的结构:原型层面、现实层面、审美层面。

答:文学文本就是文学作品的语言构成。

文学作品是作为文本存在的,文学文本是文学作品的存在形式。

文学文本区别于文学作品,因为文学作品还没有进入语言学的层次,只是一个抽象的存在,而文本则已经进入了语言学的层次,具有了某种结构和潜在的意义。

文学文本有三个层面:原型层面,是文学的深层结构;现实层面,是文学的表层结构;审美层面,是文学的超验结构。

a.原型层面:原型层面是文学文本的深层结构。

文学的原型层面的内涵——原始意象。

文学的原型层面保存着原始意象,原始意象是原始巫术的产物,是原始文化和原始意识的一些基本意象。

文学的原型是原始巫术。

人类童年和个体童年形成的原始意象是文学文本的深层结构,即原型层面。

所谓深层结构,就是不显现于现实中而又起一定作用的隐性结构,它区别于表层结构,被其所隐蔽,而又支配表层结构。

文学的原型不仅来源于原始文化和集体无意识,而且来源于童年经验和个体无意识。

b.现实层面:文学的现实层面是文学文本直接呈现出来的表层结构,它承载着文学语言的字面意义以及它所体现的现实生活经验。

作品的现实层面不是孤立存在的,要受到其他层面的作用,包括原型层面和审美层面的作用。

现实层面是文学与现实的结合部,体现了文学与现实的联系,是现实对文学发生影响和文学对现实适应的结果。

文学的现实层面有两个来源:从客观方面看,文学的现实层面是现实生活的再现;从主观方面看,文学的现实层面是主体的思想感情的表现。

c.审美层面:审美层面虽然是文本的最高层次,但它又不是自然存在的,而是超越的、生成性的。

审美层面不是现实经验的对象,而是审美体验的对象。

审美层面是超验的,有待于生成的。

审美层面的内涵就是审美意象。

审美意象有两种形态,一种是再现性的审美意象,它是叙事文学的审美层面。

一种是表现性的审美层面,它是抒情文学的审美层面。

这两种审美意象都是文学审美层面的内涵。

审美意象是对现实经验的超越,是在现实经验基础上的审美体验。

2.文学各个层面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相互间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