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学期《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18张

合集下载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24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24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20
艺术特色:
①叙事和抒情、写景有 机的结合,情景交融。 ②运用比喻写景。
21
小结:
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 使,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 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 心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 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 同时,更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 力。
9
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的年号
字词翻译 门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高兴、快乐的样子
行乐,取乐
在今湖北黄冈南
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
考虑,想到
于是 作者的朋友,当时也贬官在黄州
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
共同、一起 院里
形容水的澄澈
交错纵横
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可能想:与谁一同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宵?在这谪居 的寂寞中,谁能与我同赏明月?透出忧愁孤寂的心情。
15
4.表明“念“的结果的句子是什么?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5、“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 认为好在哪里?
作者要寻的这个人,面对如此月夜,不会蒙头大睡,肯定也 在赏月,但在何处赏月呢?因此要“寻”,其次,“寻”字有 一种急欲找到东西的失落感,写出了作者渴望和知心友人共同赏 月的急切心情。
11
古今异义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词类活用
相与步于中庭
一词多义
归纳小结
古义:只是; 今义:关联词,表转折。 古义:罢了; 今义:五官之一,耳朵。
名词用作动词,散步。
12
整体感知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32张PPT)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32张PPT)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肆课文赏析
8.文章抒发感情的句子是哪一句?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怎样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 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 首先, “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作者认 为只有情趣高雅的人才能欣赏到这么美丽的月 色。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 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 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 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 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水——月色
皎洁空灵 清澈透明

藻、荇交横——竹柏之影 疏影摇曳
清理淡雅

奇特的想象 新奇的比喻
动静结合 虚实相生
课文赏析
7.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

寻 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欣喜 遗憾
不假思索 急切
心心相通的喜悦 闲适从容 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被贬的悲凉、 人生的感慨
3、铭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陈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
作者简介
苏 轼 (1037 ~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 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
表。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 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 ~1063)进士。曾上书力 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 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 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 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
运用比喻,以积水空明表现月光的皎洁在透明、空 灵;以藻荇交横表现了月影的摇曳多姿。点染出一 个空明澄净、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衬 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静淡雅和赏月者的恬静悠闲。这 个境界也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的胸襟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课件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课件PPT

闲人?
要求:拿出草稿纸,每人写一个问题,限时:2分钟
体会手法
写景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 影也”妙在何处?
定位考点: 现代文阅读中常考题型——赏析句子类(有何妙处/有 什么作用/请从修辞角度分析/从描写角度分析等多种问 法)
运用比喻手法,把月色比作像水一样澄澈,生动形象地写出月光 皎洁的特点;把竹柏影子比作藻荇交横,生动形象写出了竹柏的 动态美。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柏?只是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读懂文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裳想要睡觉, 月色从门照进来,我便高兴地起来走动。想到没有可 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 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记承天诗夜游
主讲老师:邓旭洲 授课年级:八年级 授课时间:2020-9
苏轼曾问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 合,月有阴晴圆缺......
他也曾叹月: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拣尽寒枝不 肯栖,寂寞沙洲冷 他更曾咏月: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仅仅85字的神品
《记承天诗夜游》读通文句源自语 文 课 上 先 读 书!
字正腔圆地读(读准字音) 有板有眼地读(读准节奏) 有情有味地读(读出感情) 要 求 : 齐 读 后 , 选 2 组 进 行 朗 读 PK 竞 赛 , 其 他 组 进 行 点 评 (学习之处、遗憾之处)
读准字音
解( jiě)衣 遂( suì)至 未寝( qǐn ) 藻荇(zǎo xì)ng 竹柏( bǎi)
品析语言 赏析手法

《记承天寺夜游》精品PPT课件

《记承天寺夜游》精品PPT课件

课堂检测
2、选出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D )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 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运用侧面描写表现月光的皎洁。 月光洒在庭院中,院子如一方清池般空明 澄澈;竹柏的影子映在院中,就像水中纵 横交错的水草。通过描写月光下的景物烘 托出月光的皎洁。
写作特色
(3)借景抒情,创造清幽的意境。 作者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
行”,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念”“遂” “寻”“闲人”等词,无不字字含情、 情景交融。通过描写月光下庭院中的美 景,营造出一种空明澄澈、疏影摇曳、 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合作探究
主旨
本文通过对庭院月光的描写,创造 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出作 者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 喜,漫步的悠闲,胸怀的豁达等复杂微 妙的心境。
写作特色
(1)结构独具特色。 从“欲睡”到“起行”到寻友再到散
步,由事及景,由景生情,自始至终一气 呵成。文章用自然流畅的语言,传达了作 者微妙的心境。 (2)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生动形象。
词语释义
(1)月色入户(门) (2)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3)念无语为乐者(考虑,想到) (4)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5)怀民亦未寝(睡觉) (6)相与步于中庭(相与:共同、一起
中庭:院子里) (7)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8)盖竹柏影也(原来是) (9)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
课文翻译
文言积累
1、文言句式 (1)省略句 解衣欲睡[省略主语,即(吾)解衣欲睡] (2)倒装句 ①相与步于中庭(介宾短语后置,正常语序 为“相与于中庭步”)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定语后置,正常 语序为“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2、一词多义 者(1)念无与为乐者(代词,……的人)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43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43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思想 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 感情 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
微妙而复杂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 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返回
典型考题
1.名句默写。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运用奇特的想象, 从侧面写出月光的澄澈、皎洁的句子是:_水__中__藻__、__荇__交__横___, __盖__竹__柏__影__也____。
再度 外调
再任 杭州
一贬 再贬
身逝 常州
48岁被召还朝。三年后,因向朝廷提出谏议,遭到诬告陷害。 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的苏轼再度自求外调。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只是。 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但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今义:耳朵。
◆一词多义
与 念无与为乐者
介词,和、跟
能与其奇者
动词,参与,这里有“欣
《答谢中书书》 赏”“领悟”的意思
者 念无与为,与“如”连用,可
译为“像……的”
◆文言句式
判断句:盖竹柏影也 “……也”表判断
省略句:解衣欲睡 省略主语“余”,即“(余)解衣欲睡”
倒装句:相与步于中庭 状语后置,即“相与于中庭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定语后置,即“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成语积累
夜不闭户 月色入户 门 随心所欲 解衣欲睡 想要
研读赏析
本文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自然成文,不事雕饰。多用散句, 间用整句。节奏舒缓,散淡自然。
视角角度:仰视、俯视、平视
写景 表现手法:动静结合
异 方法
感官角度:视觉、听觉 修辞手法:对偶
表现手法:正侧面描写相结合 修辞手法:比喻
景物 山高水清,石绚林青,猿鸣鱼跃, 月色空明澄澈,竹柏疏影摇曳,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第11课《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共49张PPT)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第11课《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共49张PPT)

(a.丛中蛙鸣不断。B.村中狗吠鸡鸣。C.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
明确:这3句,任何一句续在后面都不合适,破坏了文中宁静幽闲、清丽淡雅 的气氛。
诗意—情意—创意
慧心—爱心—悟心
[善思堂]
【解读园】析文本
1.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 是借“何夜”、“何处”句点明了这一真谛。 2.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
1.叙事线索是:月色(或月光)。 2.情感线索:闲
1.叙事(“元丰六年……相与步于中庭): 庭中漫步,赏月缘由——月色入户、相与怀民 2.描写(“……盖竹柏影也”): 庭中赏月,月景宜人——积水空明,藻荇交横 3.议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愉悦苦闷,点睛之笔——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诗意—情意—创意
解释:但: 只。 闲人,清闲的人。耳,语气词“罢了”。 翻译: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 人罢了。
诗意—情意—创意
慧心—爱心—悟心
【自学径】立基础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 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 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 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就像水中的藻、荇。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 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 人罢了。
慧心—爱心—悟心
记承天寺夜游
诗意—情意—创意
【导入门】
梁衡《秋月冬雪两轴画》“有一种画轴,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之侧。 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使人喜爱。 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宋代苏东坡的《记承 天寺夜游》和明代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的 一轴精品《记承天寺夜游》。

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优秀PPT课件

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优秀PPT课件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 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体会情感:
• 1、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 情感?
• 2、你认为“闲人”是指什么样 的人?
• 3、“闲人”指谁?为何自称 “闲人”? “闲人”二字表现 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
夜游过程中,作者的心情有
怎样的变化?
翻译下列句子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 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 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 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 子、柏树的影子。
翻译下列句子
•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 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 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1、搜集有关“月”的诗句;
2、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不要 直接出现写自己的心情的词语,但要能够 让读者通过阅读你的描写看出你的心情, 或是愉快的,或是郁闷的,等等,要体现 “一切景语皆情语”。
承天寺
位于今湖北省黄 冈市南,南唐初年建 寺,初名“南禅寺”。 北宋景德四年(1007 年)赐名承天寺,其规 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 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 金光闪烁的“月台” 两字,故又名月台寺。
欣然 反差 贬谪 ←→
表现作者乐观旷达的胸襟。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 全文的点睛之笔,请你说出 它的深刻含义?
• (结合作者当时的处境)
• 两层意思:
• ①表现自我安闲自适的心境,透出
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 ②讽刺那些追名逐利的人, 趋炎附势,奔走钻营,无法 自拔,也无暇领略这清虚冷 月的仙境。
女儿还不到两岁,表达心情最直观的就是面部的微笑以及不那么娴熟的小跑。尽管小跑起来有些歪歪扭扭,还是可以看出非常激动。 这时候老婆也出来了,最近老婆在准备一项考试,所以应该是早上很早就起来在房间里看书。现在老婆看到女儿出来,自己拿着书到客厅里看。 女儿跑到我跟前,好奇的看着电脑屏幕,双手在键盘上双管齐下,拍打键盘的声音噼里啪啦,非常清脆,也非常高兴。我写文刚好一半,被女儿打断了,就希望她先去客厅自己玩会,我写完再陪她玩。 于是我没有过多和女儿互动,只是机械性的把女儿的小手从键盘上拿开,随便从角落里捡到一个小玩具递给她,把她抱到客厅,然后我就继续坐下来,写文。 期间我发现她可能发现我的冷淡反应,就干脆拿着我刚才递给她的玩具,围到老婆身边,嘴里不那么连贯地说着:“妈妈,看”。时而又自己笑起来,时而把玩具在地上弄出声音,想引起老婆的注意。 当时老婆一边在看书,一遍象征性的回应一下。女儿干脆起来,把双手放在脸上,舌头伸出来收回去。之前女儿看动画片自己学会的这个调皮的动作,每当她做出这个动作,我和老婆都会立刻也做出这个动作回应她,逗她。 但今天,老婆只简单点点头,眼睛还没离开书本。我看到女儿一个人原地走了一圈,然后停在客厅中央,突然间大哭起来。我立刻跑到女儿身边,抱起她,刚才还挂着微笑的脸蛋此刻由于委屈变得扭曲通红。刚才还有一点激情的双眼此刻不断涌出泪水。 老婆也过来了,我们俩不断的安慰着她,和她说话,为刚才我们俩的态度向她道歉。然后女儿转向老婆,喊了一句妈妈,又转向我喊了一句爸爸,立刻开心的笑起来。 孩子们的幸福开心,远比我们想象中要简单的多。幸福的含义或许每个人理解不同,给出的定义不同。我们总觉得,要拼命的赚钱,赚更多的钱,给孩子更多的玩具,更一流的居住环境,更好的营养,这样才是给孩子创造幸福。

《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

《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
东坡不以贬谪为苦为累,却有闲情逸致“游目骋怀”, 享受自然美景之愉悦,成为江山风月的主人,足以自豪自傲。
周新华老师著作中的评价
那些斤斤计较个人名利得失,为眼前俗务而忧虑不止的人,
即便走进东坡笔下的情境之中,也会一无所见,茫然无所得。 换言之,要想获得东坡式的“闲中趣”,首先就要从得失荣 辱的物累之中解放出来,保持精神的自由与“余裕”。
四、省略句 解衣欲睡:(省略主语)(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
记承天寺夜游
第一部分(前三句)
叙事——赏月缘由
第二部分(第四句)
写景——庭下月景第三Fra bibliotek分(第五句)抒情——触景生情
月色入户 怀民相与
积水空明 藻荇交横
处处皆景 闲人得赏
贬居寂寞
豁悲 达凉
情 景
景色宜人 乐 苦 交
观闷 融
闲情雅致
既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也有贬谪的悲凉, 人生的感慨,更有失意中自我排遣的旷达乐观。
难点突破
4.如何理解末句中的”闲人”?
闲人有两层含义: 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有职无权,清
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 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
到一派空明的景象。 既含有自嘲之意,不能修齐治平,只好深夜闲游赏月;
理解字词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 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 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欲:打算 2.欣然:高兴快乐的样子。 3.念:考虑、想到。 4.遂:于是、就。 5.相与:共同、一起。
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

《记承天寺夜游》课件阅读PPT--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记承天寺夜游》课件阅读PPT--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重点字词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 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 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 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读准节奏:
1、念无与为乐者 / 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 / 3、庭下如积水空明 4、盖竹柏影也 /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2.选出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 A.相与步中庭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B.月色入户 / 当户理红妆 C.欣然起行/行侠仗义 D.水中藻、荇交横/阡陌交通
C
)
3.选出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 B.念无与为乐者 /万念俱灰 C.解衣欲睡 /欲穷其林 D. 4.选出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未果,寻病终 B.月色入户 /入则无法家拂士 C D.念无与为乐者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
复习目标:
1掌握本课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翻译 2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掌握作者复杂的情感、心态
复习指导(6分钟)
• 1、背诵课文 • 2、背课下注解 • 3、梳理翻译 • 4、温习课堂笔记
回顾作者
苏轼 子瞻 东坡居士 字“ ”,号“ 唐宋八大家 ”,“ ”之一。 著名 北宋 的文学家。工诗擅词 ,散文汪洋恣肆,另 精通书画。有“雄视 百代”的称誉。
“闷即出游”,向自然寻求精神解脱的 途径,在发现和感受美景的一刻,物我合 一,得到片刻的轻松惬意。但一旦回到现 实意识到自己是个被朝廷抛弃的罪臣,身 处蛮荒之地,百病缠身,不免忧郁满腔。 似乎不幸的遭遇已深入骨髓,耿耿于怀, 于是,47岁的时候,死在柳州任上。
被贬杭州: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河山.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被贬密州: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被贬黄州: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长江绕郭知鱼肥,好竹连山觉笋香. 被贬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 被贬琼州: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45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45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梁衡《秋月冬雪两轴画》 1984年第2期《青年文摘》)
张怀民:苏轼的朋友,1083 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 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 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 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 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 高超逸的人。
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 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 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 名月台寺。
①欣然起行
(高兴的样子)
②念无与为乐者
(考虑、想到)
③月色入户 ④遂至承天寺
(门) (于是、就)
⑤怀民亦未寝
(睡)
⑥积水空明:
(形容水的澄澈)
⑦盖竹柏影也:
(原来是)
⑧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罢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 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澄澈清明,水中藻荇 之类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李白《静夜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 建《十五夜望月》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李白《军行》
导入
• 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 ,月光如清水般洒落大地,一 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 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 片浮动的云烟。
一读课文,知内容:读准字音和节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jiě)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yŭ)乐者,遂 (suì)/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qǐn),相 与/步于中庭。

语文八年级上人教版《记承天寺夜游》课件(45张PPT)

语文八年级上人教版《记承天寺夜游》课件(45张PPT)
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 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 竹和翠柏的影子。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 柏,只是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与苏轼对话
三、品读欣赏,把握情感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 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寂 寞无聊,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 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罢了 如吾两人者耳。
(二)看注释、通文意
解释加点字
• • • • • • • • • 寻张怀民 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 遂至承天寺 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亦未寝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寻找 高兴地 想 ……的人 于是 共同,一起、散步 睡觉 交错纵横 原来是 只是、罢了
走近苏轼
其诗,词,赋,散文,均 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 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 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 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 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1076) 《浣溪沙· 山下兰芽短浸溪》 (1073)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 诗: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共同赏月的人应当是志同道合之人, 有着高雅志趣,浩然正气,心胸坦荡的 人。世上那些庸俗势利之徒,是不配来 与自己共同赏月的。) 作者只寻张怀民,一方面表明他志趣高 雅,而世上庸俗之人太多,少有志同道 合者 ;另一方面也暗示其处境,无人 敢与之交往,与下面的“闲人”相应。
文中对月光的描写简洁而传神 (随物赋形)
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变 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 被捕下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 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 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有时游 乐于山水间,咏唱江山,感怀英雄,抒 发郁闷心情。

记承天寺夜游讲课PPT课件

记承天寺夜游讲课PPT课件

• 2.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 ①念无与为乐者 念:考__虑__,__想_ 到
• ②遂至承天寺
遂:__就____
• ③怀民亦未寝 • ④相与步于中庭
寝:_睡__觉__ 相与:共___同__,一起
学效检测
•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院中,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里的水藻、 荇菜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柏的影子呀 • 4. 阅读理解。 • ①作者在本文中描写月下空明景色的句子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②作者因景抒怀,表达复杂微妙感情的句子是: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jiě/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s承uì天寺,寻/张怀民。怀 民/亦未寝,相与qǐn/步于中yǔ 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zǎo交xì横ng ,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
二人处境相同,志同道合
2、他们看到了怎样的月色?
点拨释疑----赏美景 说感受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 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比喻: 月色—— 积水 空明 竹柏影 —— 藻荇交横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 影也。”
把庭院中月色的清澈透明比作积水空明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描写)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抒情议论)
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
1.作者为什么会夜游承天寺?

部编版《记承天寺夜游》(完美版)PPT课件

部编版《记承天寺夜游》(完美版)PPT课件

2020.7.13
5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 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2020.7.13
6
第二次先学后教:译读课文 疏通文意
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 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2020.7、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2、念无与乐者。( 想到 )
3、遂至承天寺。 (于是 就)
4、水中藻荇交横。(交错纵横 )
5、相与步于中庭。 ( 共同 一起 )
二、找出并翻译句子。
自学指导:看注释,查资料,译读课文。 (如有疑问,小组成员可以交流、探究。)
翻译方法参考:
1、单音节补双音节;
2、省略内容要增补;
3、语序颠倒要调整;
4、增删补改是规律。
2020.7.13
7
译读课文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高兴的样子
考虑, 行乐,
想到
寻乐
副词,就
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2、为什么找张怀民一起游,而不找别人呢?
• 3、作者所见夜景如何?找出本文描写庭中月色的句子, 并说说用了什么手法,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境界?
• (结合背景分析以上问题)
2020.7.13
13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020.7.13
14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 柏影也”,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 了月色怎样的特点?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境界?

记承天寺夜游PPT20 人教版 (共18张PPT)

记承天寺夜游PPT20 人教版 (共18张PPT)
苏 轼
华南理工大学附属中学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 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身世族 地主,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7岁知书, 十多岁传文,一生文采风流。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 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 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 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 “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出狱后 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之后他几经贬谪,直到宋徽宗接位,大赦天下, 他才得到内徙的机会,但至常州便病逝了,时年66 岁。死后谥“文忠公”。
8 .把全文划为三层,并写出各层 大意。 ( 1 )点明夜游的起因、时间、同游的 人及游览的地点。 (2)运用比喻描绘庭院月色
(3)抒发作者微妙的心境。 本文可分三个层次,从表达方式 看,作者先________ 叙事 ,再____ 描写 议论 。 最后________
小结:
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 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生涯中自我排遣的 特殊心情。它好像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一个音符都 闪耀着银色的寒光,都倾诉着作者皎洁而悲凉的情怀。 绘景 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赏月的欣喜 抒情 贬谪的落寞 微妙
闲人的理解
考虑作者当时的处境。 “闲”相对于“忙”来说 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 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 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 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 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 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 喜。
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 喜、漫步的悠闲 —— 种种微妙复杂的 感情尽在其中。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含有知音稀少的憾意和淡微 低沉的喟叹,“寻张怀民”, 张怀民才是他赏月的相知好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欣然起行。 注释:
欲:想要,准备。 户:门。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 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我)高兴地起来走到 户外。
原文: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 寝,相与步于中庭。
注释:
念:考虑,想到。 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相与:共同、一起。
2)阅读古诗《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结 合作者的身世和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 情感。(自行查阅作者的身世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八年级上学期《记承天寺夜游》PPT课 件18张
八年级上学期《记承天寺夜游》PPT课 件18张
八年级上学期《记承天寺夜游》PPT课 件18张

叙事:月夜赏景
承 天
描写:月光空明
赏月的欣喜
寺 夜
抒发感慨: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贬谪的苦闷

八年级上学期《记承天寺夜游》PPT课 件18张
八年级上学期《记承天寺夜游》PPT课 件18张
作业
1)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 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 “三苏” ,“唐宋八大 家” 之一。
背景资料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 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诽谤 朝廷,史称“乌台诗案”获罪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 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 黄州任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官衔上还加了“本 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也就 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 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再读课文
要求: 参考注释理解课文,掌握文中 关键词语的意思,能翻译课文。
翻译课文
第一段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讨论探究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2、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 点?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耳。”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八年级上学期《记承天寺夜游》PPT课 件18张
品味感悟 八年级上学期《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18张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者耳。你认为“闲人”是怎样一种人?
“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 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
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实际 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 赏它。
第三段 原文: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注释:
但:只是。 闲人:清闲的人。 耳:语气词,“罢了”。
译文: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 像我们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三读课文
要求: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 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八年级上学期《记承天寺夜游》PPT课 件18张

点是形成画面视觉的最小亮点。它是 画面视 觉收缩 的地方 。有闪 动、紧 张、活 跃画面 的作用 。它一 般处在 画面视 觉集中 的位置 ,也可 呈散点 分布。 可以是 某种皴 法,也 可以是 物象。 只是视 觉面积 呈点的 状态。
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 境,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 罢了。
八年级上学期《记承天寺夜游》PPT课 件18张
拓展延伸 八年级上学期《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18张 方今仲秋风起,平原飘色,水鸟立
于孤洲,苍葭变于河曲,寂然渊视,忧 心辞矣。
——选自江淹《报袁淑明书》
才华横溢的苏轼
文----唐宋八大家: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曾巩 王安石
词---- 苏辛:苏轼 辛弃疾
诗----苏黄:苏轼 黄庭坚
书法---宋四家:苏轼 蔡襄 黄庭坚 米芾
初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初读课文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 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八年级上学期《记承天寺夜游》PPT课 件18张

在西南联大,傅斯年每天只吃一盘藤 藤菜, 有时只 喝一碗 稀饭, 偶尔招 待来访 的客人 ,甚至 要向邻 居借钱 ,实在 接济不 上了就 卖书。 傅斯年 一生最 好读书 藏书, 积蓄几 乎全部 用在买 书上, 非到万 不得已 ,是不 卖书的 。

传统中国画是在中国文人特有的观察 方式和 美学思 想引导 下的图 式体系 ,有着 与西方 绘画焦 点透视 完全不 同的散 点透视 之成像 特征。 散点成 像的构 图涵盖 了诸多 主观因 素,画 面基本 呈均衡 图式
(备注:苍葭:芦苇 河曲:河湾处)
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文中的画面,并体会 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八年级上学期《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18张
作者从秋光入笔,勾勒出一幅画图:时 值八月,秋风飒爽,原野舒阔,水鸟集于 河中的孤洲上,河湾处的芦苇已近枯黄。 这画图很冲淡,既不悲凉,也不绚烂,仿 佛没有注入任何感情色彩。其实不然,作 者复杂而微妙的感情恰恰融会其间。当作 者静静地凝视这一派秋光时,觉得“忧心辞 矣”,什么烦恼都没有了,不正是这廖廓的 景色给了人以慰藉吗?
寝:睡觉
中庭:院子里。
译文: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张怀 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子里散 步。
第二段
原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注释: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盖:大概是。 交横:纵横交错 译文:
(月光照在)院子里,如水一般空明澄澈,水中的 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