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什么意思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什么意思1.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说的不就是让我们要像君子一样,通过内心的宁静来修炼自己,用节俭来培养品德嘛!就好比咱平时安安静静地读读书,不随便乱花钱买些没用的东西,这就是在践行这句话呀!你说是不是?2.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哎呀呀,这就是告诉我们不要被那些功名利禄迷了眼,要保持内心的淡泊,才能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呀!就像那些隐居山林的高人,不追求繁华,才能有远大的志向呢!你难道不这么觉得吗?3. 你想想看,“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不就像是在给我们的人生指明方向吗?当我们烦躁的时候,静下来,就能让自己变得更好;平时节约一点,品德不就慢慢培养起来了嘛!这多简单又实用的道理呀!4. 嘿,“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不是在提醒我们要学会看淡那些外在的诱惑吗?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像那翱翔的雄鹰一样,找到自己真正的目标,飞向远方呀!你还不赶紧行动起来?5. 哇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简直就是在说我们要学会在喧嚣中找到宁静,在消费中保持理性呀!就像那些自律的人,他们不就是这样做的吗?这道理太深刻啦!6. 哎呀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不就是告诉我们要把那些虚荣的东西都抛开,安安静静地思考自己的未来嘛!难道不是吗?7. 你们看呀,“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就好像是给我们打造了一把通往成功的钥匙呀!只要我们能做到,那肯定能变得越来越好呀!8. 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不是在跟我们说要保持内心的平静,不被外界干扰,才能走得更远嘛!这就像在迷雾中找到灯塔一样重要呀!9. 哈哈,“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不就是让我们向君子学习,用安静和节俭来塑造自己嘛!你说这多有道理呀!10. 哟呵,“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真的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呀!让我们别被那些花花世界迷惑了,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走向远方呀!我的观点结论:这些话真的是非常有道理,值得我们好好去领悟和实践呀!。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出自两汉诸葛亮的《诫子书》
解释:有道德修养的人,靠内心的平和来修养身心,靠节俭节约财产来培养高尚的品格。
有道德修养的人靠内心的平和来修养身心,靠节俭节约财产来修养品德。
不安静就无法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排除外界干扰就无法实现自己的远大目标。
学习一定要专注专一,天赋来自勤奋学习。
不读书,不能增长才干。
如果你没有明确的志向,你就无法在学业上取得成功。
如果你沉溺于放荡和消极的忽视,你就不能鼓励你的头脑振作起来并承担风险
一、关键词解释1。
丈夫:一个句子的第一个单词不需要翻译。
2,it:结构助词,可以。
3,OK:品行,操守。
4、安静:筛选掉杂念和干扰,安静专一。
5.节俭:节俭。
6.修养:修养。
7.冷漠:内心冷漠,不求名利。
8.明:清楚了。
这篇文章写于公元234年(蜀汉建兴十二年)。
那是诸葛亮写给八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信。
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为蜀汉民族事业日夜操劳,帮助自己教育儿子,所以写这封信警告诸葛瞻。
参考资料:完善
1、刘琦编著.历代小品文名篇赏析.长春:吉林文艺出版社,2011 :88-89 .
这是诸葛亮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信。
从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个品德高尚、学识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谆谆教诲和无限期望都在这本书里。
全文通过睿智、理性、凝练、严谨的文
字,深刻地表达了天下所有父亲对孩子的爱,成为后世学生修身立志的名篇。
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毕生的。
夫居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译文
夫居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译文
夫居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
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
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夫居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出自诸葛亮的《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
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
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后来更成为修身立志的名篇。
这篇《诫子书》,不但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
急躁的危害。
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则方面对其子严格要求,循循善诱,甚至在一些具体事情上也体现出对子女的细微关怀。
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以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
这句话强调了宁静、节俭对于培养品德和明确志向的重要性。
它认为通过内心的宁静和生活的节俭,可以更好地修身养性,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
同时,只有在淡泊名利、不追求物质享受的情况下,才能更加清晰地明确自己的志向和人生目标。
这句话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道德修养和人生追求的一种观点,强调了内在的修养和精神追求的重要性。
它提醒人们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克制物质欲望,注重品德的培养,以实现更高层次的人生目标。
这句话常常被用来鼓励人们在生活中注重自我修养和品德培养,以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同时,它也提醒人们要看淡物质利益,树立正确的人生志向,追求更加有意义和高尚的生活。
勤以塑性,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勤以塑性,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著名的《诫子书》中曾经说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大意是:以勤奋静修来坚定志向,以俭朴节约来培养品德。
不淡泊就不能根据自己的专长来完成可以达成的理想;不专注清静就不能弥补自己所欠缺的方面,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工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燥不安就不能陶治性情使节操高尚。
如果年华与岁月虚度,志愿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
这样的人不会为社会所用而有益于社会,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悔也来不及了。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汉.诸葛亮《诸葛武侯集?诫子篇书》)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高尚的人,在实践方面,注重宁静安定,以完善自己的修养;注重俭朴,以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只有生活简单朴素,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志趣;只有安定清静,才能使自己有开阔的眼界。
在这浮躁的社会中,在面对着社会的起伏跌宕时,我们往往不知所措显得多么的无知;面对功名,利禄,前程,金钱,所有的一切,我们常常昏昏然萌生出种种邪念,仿佛上天安排的一种"障眼法",用这些来考验我们的定力。
此时,"俭以养德,静以修身"告诉我们,抛却功利,抛却浮躁,抛却盲目,面对功名,利禄,前程,金钱,视之"于我如浮云",宁静安定,宠辱不惊,不要急于求成。
相反,一些人身居高位,目迷五色;利欲熏心,难以自持。
他们之所以会身陷囹圄,是因为他们在利欲熏心的市场经济中,难以保持一份宁静,错把人民赋予的权利当作他们升官发财的手段;错把为民服务的本分,当作可以高高在上的本钱。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俭的意思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俭的意思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俭是指通过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朴素的生活方式来修
身养性,培养品德和道德。
静指保持内心的平和,避免过度的情绪波动和
世俗的烦恼,从而使心灵更加纯净和富有智慧。
俭则是指节约和节制,不
浪费资源,不过度享受物质,使人陶冶情操,增强自我控制能力,培养品
德和道德。
通过静以修身和俭以养德的生活方式,人们可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增强自我控制能力和责任感,培养虚心谦逊、忍耐、耐心、坚毅等美德,
使人变得更加自律、自我认识和自我完善,有利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和
谐发展。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意思翻译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意思翻译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是中华文化中的一句经典格言。
自古以来,几乎所有的中国古典文学都把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作为指导人生的核心理念。
它被深深地植入中国人的思想中,并被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首先,“静以修身”意指以静心精神来面对自我,审视自己,并
以此来不断地成长。
它关系到如何自我完善,如何跳出当下的生活陷阱,如何面对一切挑战。
人们需要安静、淡定的心态来接受批评,深入反思,重新审视自己,以此来改正自身的缺点和不足,以达到提高自身素养的目的。
其次,“俭以养德”的概念强调的是有效的节俭,即有量的消费
以贯彻节约理念。
消费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衡量收入和支出的重要指标。
如果人们不能恰到好处地花钱,可能会导致无度挥霍,浪费财富,反而使自己财富枯竭。
因此,节俭更重要的是指导人们有效地分配自己的财富,而不是把财富做为虚荣心的实现和物质快乐的满足。
俭以养德,是引导人们在节俭中体现文化素养,用自己的财富来帮助更多的人的基础上,去体悟什么叫做有效的消费,从而增强自身道德素养。
最后,“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意义在于,在这样一个节俭和
严肃的气氛中把握自我,精诚所至,追求进步。
它鼓励人们不断自我完善、积极进取,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节俭的习惯,以达到提高道德素质的目的。
在追求实现健康快乐理想的同时,加强自身修养,塑造社会整体形象。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是中华文化中的一句经典格言。
它的理念融入实际的日常生活中,引导人们在安静、淡定的心态中审视自己,节约财富,增强自身的素质,从而达到追求实现健康快乐理想的目标,塑造社会整体形象。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您好!
诫子书
【作者】诸葛亮【朝代】三国时期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
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
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容选自网络,仅供参考。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成龙勤俭节约二三事【路政通】
事例三: 在一次拍电影的过程中, 饰演成龙“女儿”女演员在演 戏时哭得稀里哗啦的,眼泪鼻 涕一大把,刚拿纸巾擦完,成 龙指着她说:“把你的纸给 我!”“女儿”不明就里,只 好把沾着眼泪鼻涕的纸巾递过
去,成龙接过来就将用过的纸
巾扔进垃圾桶。 成龙解释说,现在很多演员常常用脏了纸巾,还要
再抽两张干净的包起来才扔掉,这太浪费了,一张纸巾
事例一:
生活中的成龙没有什么名牌的包装,常常 是一身牛仔服或一袭唐装。
事例二: 有一次和朋友游览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休息时他在自己 喝了一半的矿泉水瓶上写上“成龙”二字。有记者见了,问他 为什么要这样做? 成龙回答说:“这瓶水我一下子喝不完,如果随便一放, 容易跟别人的弄混了。我拿不到自己的水,别人也不敢喝,这 瓶水就肯定浪费了。“如果我写上名字,别人就不会弄混,我 也可以随时拿来喝,直到喝完。” 点评: 半瓶矿泉水的价值虽然微不足道, 但成龙却十分较真。从成龙节约半瓶 矿泉水这件小事上,我们可以看出他 崇尚节俭并自觉践行之的可贵品德, 值得我们每个人反思并认真学习。
的理性,是一份阅尽铅华之后的平淡和自由。
在这方面,成龙便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作为一名家喻户晓的国际巨星,他拥有数十亿
美元的资产,曾连续多年蝉联港台明星收入榜冠军。 2015年,成龙收入5000万美元,福布斯全球演员
富豪榜排名第二。
可以说,他在物质上是一 位及其富有的人。他还是一位 慈善家,曾帮助过很多需要帮 助的人。与此同时,他还是一 位倡导勤俭节约的表率!
不算什么,你想13亿人每人能节约一张纸,那得保护多 少棵大树啊!
作为成功人士,成龙到底有多少钱我们不知道,但可以 肯定他绝对不会是穷人。就消费能力来说,用纸用水吃饭自 然不是问题,以成龙经济实力,他根本不会在乎这点小钱。 可是在成龙眼里,这种事儿压根儿就不是钱的问题,而是一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是诸葛亮《诫子书》中的至理名言。
最近我无意间读了《诫子书》一文,深有感触。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的一封家书,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寥寥八十几言,可谓字字珠玑、句句美玉,是诸葛亮处世立身的智慧结晶,每一句都成为后人修身立志的座右铭,其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现结合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谈谈它留给我的启示。
修身养性,贵在心态。
修身养性就要恬静以修善自身,俭朴以淳养品德,要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
无论学习还是做人,都要求静下心来,心浮气躁成不了大事;无论工作还是生活,都应该俭朴,若只追求物质享受,势必会沦为金钱的奴隶,所以保持清廉勤俭、淡泊宁静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有了好的心态才有好的开始,好心态,能挡住私欲的侵蚀,有了好的心态,才能在工作上忍受苦累,在生活上甘于清贫,面对金钱、权利、地位等种种诱惑,不至于迷失方向。
我们要信守淡泊,不惟名利,远离贪欲,甘愿清贫,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为社会的发展贡献了自己一份力量。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勤于学习,善于思考。
学习是要求我们下定决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能完成的事。
古语说,活到老,学到老。
在当今社会,学习也是一种工作,也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必备的素养。
读书学习能使人清醒的认识世界,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形势面前明辨是非、处事不惊、把握自己,能够拥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个人魅力。
在当今社会,我们要勇于读书,勤于探索,既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又要掌握专业技能,不能因为取得一定的成绩或得到了一定的地位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要不断地提醒自己能够做的更好。
要基于自己的实际工作,在工作和生活中积极探索,敢于创新,把所学的理论和知识化为现实中的行动和实践,成就一番事业,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古诗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翻译赏析
古诗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翻译赏析文言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注释】夫:句首发语词,用于引起下文的议论,无实意。
君子:有道德修养的人。
行:指操守,品德。
澹(dàn)泊:安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
甘于寂静无为的生活环境。
淡泊:不追求名利。
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宁静:安静,集中精神。
致远:高瞻远瞩。
致,达到。
远,此指高尚的思想境界。
淫慢:过度享乐与怠慢。
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物。
励精:奋发向上。
险躁:冒险,暴躁。
枯落:枯枝落叶。
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物。
治性:通“冶性”,陶冶性情。
无以:没有(办法)来。
穷庐:贫寒的房屋。
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才:才干意与日去:意:意志,本文中指学习的意思。
行:夫君子之行:操守、品德。
三人行:同行。
意:意与日去:志愿。
志:非淡泊无以明志:志趣。
志虑忠纯:志向【翻译】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长期刻苦努力而实现远大理想。
要知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学习中积累起来的,如果不下苦工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
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陶冶性情使节操高尚。
年华随着时间流失,意志随着时间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败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
这样的人不会有益于社会而为社会所用,只有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反悔也来不及了!---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出自诸葛亮(181-234)名篇《诫子书》,全文如下:“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这是诸葛亮临死前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信,告诉儿子如何学习。
在我的文章里,曾经提到过,古人所谓的“学问”跟我们今人所指不一样,除了“知识、学识的含义外,更包括了为人处世的道理和个人修养”,此处再次强调,便于读者在读古文时能更准确的理解古人所表达的意思。
01古有名言“但在流传不在多”。
诸葛亮一生戎马倥偬,不以文名(当然是因为他的功业盖过了文章),所书多为“半公半文”之“表”“书”类。
但是,《出师表》两篇及这篇《诫子书》,可谓“不为文学而文学”的写作,却成为千古名篇,不但前无古人,也可以说后无来者,势必将永远流传下去。
《诫子书》当中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以及“澹泊明志,宁静致远”更是常见于当今社会的办公室和居家书房。
但是,恐怕我们很多人只理解了诸葛亮那句话(古文)的表面意思,而没有理解它的真正含义。
在这里,我不冒昧地嘲笑方嘉的写作。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302我们多数人把这个“静”字理解为“安静”,更进一层的呢理解为“内心的宁静”,前者是谬误,后者还不够、稍显肤浅。
“静”是儒释道三家均倡导的自我修行方法——这实在是非常的难得,从不苛责的角度来看,我们完全可以把它当做真理来看待。
不论儒释道,在修养层面,这个“静”字古人要表达的意思是一种理想的形而上的观念和状态,就是一个人的心底已经没有了一丝一毫的欲念,有那么一丁点佛家“入定”的意思,至少是“入定”必须经历的过程和状态。
我们先来简单说说这个“欲”字。
“欲”的意思毫无疑问指的是“欲望”。
道家和佛家关于“欲”的论述汗牛充栋、俯拾皆是,我们撇开这两家,从离我们常人更近的儒家来简单谈一谈。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的意思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意思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意思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
出自:《诫子书》三国·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
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
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诫:告诫,劝勉,劝人警惕。
夫(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指操守、品德、品行。
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养德:培养品德。
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致,达到。
扩展资料:这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是诸葛亮《诫子书》中的至理名言。
最近我无意间读了《诫子书》一文,深有感触。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的一封家书,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寥寥八十几言,可谓字字珠玑、句句美玉,是诸葛亮处世立身的智慧结晶,每一句都成为后人修身立志的座右铭,其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现结合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谈谈它留给我的启示。
修身养性,贵在心态。
修身养性就要恬静以修善自身,俭朴以淳养品德,要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
无论学习还是做人,都要求静下心来,心浮气躁成不了大事;无论工作还是生活,都应该俭朴,若只追求物质享受,势必会沦为金钱的奴隶,所以保持清廉勤俭、淡泊宁静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有了好的心态才有好的开始,好心态,能挡住私欲的侵蚀,有了好的心态,才能在工作上忍受苦累,在生活上甘于清贫,面对金钱、权利、地位等种种诱惑,不至于迷失方向。
我们要信守淡泊,不惟名利,远离贪欲,甘愿清贫,在各自的工
作岗位上尽职尽责,为社会的发展贡献了自己一份力量。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勤于学习,善于思考。
学习是要求我们下定决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能完成的事。
古语说,活到老,学到老。
在当今社会,学习也是一种工作,也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必备的素养。
读书学习能使人清醒的认识世界,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形势面前明辨是非、处事不惊、把握自己,能够拥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个人魅力。
在当今社会,我们要勇于读书,勤于探索,既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又要掌握专业技能,不能因为取得一定的成绩或得到了一定的地位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要不断地提醒自己能够做的更好。
要基于自己的实际工作,在工作和生活中积极探索,敢于创新,把所学的理论和知识化为现实中的行动和实践,成就一番事业,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戒骄戒躁,积极进取。
要谨记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务必要戒骄戒躁。
在学习工作中不能因为一时的失落而消极怠慢,也不能冒险草率、急躁不安。
要秉持稳扎稳打的工作态度,做事沉稳,勇于开拓,敢于作为。
不论处于何种工作环境,何种工作条件,何种工作岗位上,都不
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扎扎实实的工作,多做事少抱怨,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认认真真才能有所进步,有所作为,否则最后只会一事无成。
从《诫子书》中,我们能够领悟到恬静俭朴以养德性,淡泊宁静以处世事,励精治性以丰才学的人生真谛和生命哲理,以此激励我们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更加积极奋进。
日照市岚山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徐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