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考语文试卷分析及2011年中考复习建议
2010年各地语文试卷分析
![2010年各地语文试卷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9e9f48371fe910ef12df886.png)
杭州卷凸显生活化情境引导哲理性思考2010年杭州市中考语文试卷充分体现了人文性和语文味并重的原则,突出了能力考查的重心,考试指向保持平稳,在题型的“变”与“不变”中彰显了语文试卷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进行综合考查的特点。
散发生活气息试卷首次采用了“新闻概括”和“语言得体”两种新题型。
“新闻概括题”以杭州美化建筑工地围墙、赋予其文化内涵为主题,“语言得体题”以众所周知的杭州禁烟、控烟为背景,两题都具有杭州地域文化和地方生活特色。
整份考卷随处散发着生活气息。
科普文阅读文章以“把冰山搬到干旱地区”的设想为说明对象,阅读时学生自然会结合年初的西南大旱而引发学生对“我们的生活环境”这一话题的沉重思考。
从考卷选择的材料看,更多地触发学生进行哲理性思考,是今年试卷命题的一个显著特点。
作文以“成长路上无捷径”为题,具有写作内容的广泛性,顾及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认识水平,留有广阔的选材、立意空间。
倡导深入式阅读散文阅读材料《父亲是一条鱼》,符合学生的阅读水平,以优美的语言赞美了深沉的父爱,着力对人物形象的剖析,文章较为感性,情感浓厚,考生阅读没有障碍。
不过,试题指向均较深入,考生答题时须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根据题目作深入式周密思考:既要留意表层的意思,也要挖掘深度的意蕴;既要关注外在的方法,也要体味内在的旨义;既要分析情节材料,也要归纳人物特点。
文言文阅读的简答题,要求考生在分析人物形象的同时,还要对“尊卢沙”、“这类人物”作出评价;古诗鉴赏也要求考生充分理解诗意,并对诗歌表现方法进行深入式赏析。
应该说,2010年的中考语文试卷,将会对初中语文教学产生更为积极的导向作用。
就今后的语文教学定位和如何提升学生的语文底蕴提出了理性思考。
上海卷■选文重视思想文化价值阅读材料选用了孟浩然的诗、苏轼的散文、关于顾炎武五易其稿的笔记小品、解释“中国红为什么这么红”的说明文、倡导打破思维惯性的小小说等。
2010年安徽省中考语文试卷分析
![2010年安徽省中考语文试卷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00eda2c647d27284b73518f.png)
2010年语文试卷分析总体情况:2010年语文试卷继续沿袭2008年与2009年的出题风格,在结构上仍然分为三大板块“积累与运用”、“阅读”、“写作”所占分值与比例也与之前完全相同语文积累35分,约占全卷的23.33%,阅读55分,约占全卷的36.67%,写作55分,约占全卷的36.67%,卷面分5分,约占全卷的3.3%。
但在各个部分当中都有所变化与创新,整个试卷能够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基本能力,突出主干知识和核心能力的考查。
没有偏题、怪题。
第一部分:“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部分考察的重点仍然是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素养,包括识记常用字的读音、书写,解释、古诗文的默写等。
分值35分,约占全卷的23.33%。
可以说这几年安徽省语文中考一直保持着对于积累与综合运用的重视。
2010年在这一部分当中,相对于2009年许多题型有了很大的改变。
1.古诗文名句名篇默写古诗文名句默写一直是语文考察的重点与必考题型,是语文学习在积累方面基础中的基础。
2010年语文卷在这一方面有着很大的改变。
选材方面:2010年的名句上下句默写方面8题中有7题出自唐宋时期,仅有一题出自《论语》。
名篇默写也从过去的默写绝句改变为宋词与元曲中选择一篇。
可见古诗文的范围已经逐渐收缩为唐宋时期,由过去的追求积累跨度变为追求对于经典的积累。
重点提高学生对于经典名篇的掌握程度。
同时元曲也逐渐的出现在名篇的默写当中,对于学生的阅读积累有一定的提高要求。
答题方面:名句上下默写由2009年的全部默写改为8选6,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难度,给予了学生们更多的选择性,体现出了命题人的人性化方面。
名篇的全文默写依然遵循2009年的二选一模式。
2.语段综合训练语段综合训练延续了2009年的选材方式,以文章片段的节选为主。
所不同的是2009年选取的是散文,而2010年选取的则是说明文。
材料内容紧扣时代主题,选取了2010年世博会的一段说明文,有助于学生对于背景的了解以及情感上产生共鸣。
成都市2010_2012中考语文试卷分析
![成都市2010_2012中考语文试卷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361b489e53a580216fcfe80.png)
《目送》散文
8、
环境描写的作用
青年是怎样的人(小说三要素中的人物形象的考察)
标题与文章内容把握,思想感情
9、
句子含义的理解(抓关键词、结合文章主旨)
(1)标题的含义(2)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修辞手法和词语的情感。)
题记与作者思想感情语的含义
10、
联系生活谈看法
小说结尾的妙处(对小说三要素中的情节的考察)
成都市2010、2011、2012中考语文试卷题型分析
A卷
一、基础知识
题型
2010
2011
2012
1、字音
咀嚼(多音字)
河畔(形近字,往往读为四川音)
湖堤(常错音)
2、字形
广袤无垠
不可名状
众目睽睽
进退维谷
长吁短叹
焦躁
杂乱无章
取缔
黯然失色
3、成语
乐此不疲
味同嚼蜡(望文生义)
逢场作戏(望文生义)
二、文言文
左臂挂念珠……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8、默写
略
略
略
四、现代文阅读
·
《低碳生活处处可为》说明文
《城市绿墙》说明文
《椅子改变中国文化》说明文
9、
围绕“低碳生活处处可为”(概括主要内容,提取关键句)
绿色围墙的功能(提炼关键词,概括)
整体把握:椅子对中国文化影响的几方面(概括段落内容)
10、
为什么两析句子
11、
结合现实谈小说主题。
结合自身赏析文章
四、语言运用
11
概括新闻(导语,人+事件)
以“阅读”为话题
以“住宅区命名”为切入点
12、
2010年中考语文试卷分析
![2010年中考语文试卷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b430500cc175527072208c4.png)
2010年中考语文试卷分析一.命题思想1、去年平均分及格率83点多84点多优秀率2.72、今年及格率上略降些80左右优秀率4——53、难度上稍微有一点二、结构简析1、语言积累运用2、古诗文阅读,以往只是局限于默写,现在课标“初中生有初步鉴赏古诗文”的能力(新题型),在样题中有两套有古诗文鉴赏题。
3、现代文阅读,记叙文分值提高一点,无大的变化。
4、作文,去年“半命题话题”今年“命题和话题”,话题作文弊端:学生背诵作文,考场上套;不认真研度导语,语言空泛,没有一个中心。
如《牵动我心的声音》,能写真挚的感情,而没有扣住‘牵动“。
建议:扎实立足与作文教学,怎样审题,怎样写各种文体的作文。
三、各题型简析1、字音字形2、仿句练习(内容、形式)两处要求。
3、综合性学习选自教材《告别初中生活》,可讲可练习,可以提供给学生素材较多。
4、名著阅读:阅读标准推荐的书中的东西,学生认识浅薄,外国作品不熟,不认识人物。
以后:有可能是一部名著,一个情节。
5、6古诗文阅读(1)学生“炼”字功底差,语言品味是一个难度。
(2)检测诗歌主旨7——10,虽然07年考过《岳阳》,以往检测是典型性的知识点。
文言文根本:语言教学,“精讲”篇目有可能考查(附录不会),使初中文言与高中文言文严重脱节。
四、阅读五、阅卷中发现存在的问题(一)题:共性错误:1、字音、字型不准确2、语病修改,有些学生使用删除法3、仿句(1)无句式特点(2)词语间搭配不合理4、错字多,圆——园,清——青,涟——莲,直少一横,沧海错的较多,啄少一点等。
5、口语交际(1)审题不清(2)用生僻字起名,网络起名,“回忆录”“情书”6、名著:人物经历、性格体会不到,不够典型,名著不到位。
教学反思:1、字词不踏实2、修改病句、仿写不系统3、古诗文忽略默写改进:1、夯实基础2、引导学生掌握方法、技巧。
3、把知识系统化4、多考查默写5、学生的表达能力有待提高(二)题:古诗文阅读共性错误:1、“割”体会不到是山高将山的阳光切断2、不懂哲理3、‘去’“谪”解释不当4、审题不细,理解反,“是乙文对甲文”改进:引导生理解诗意(三)记叙文阅读1、学生概括能力不佳,审题不严,语言表达能力不强。
2010年济宁市中考语文试卷分析
![2010年济宁市中考语文试卷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6286885360cba1aa811daac.png)
2010年济宁市中考语文试卷分析2010年济宁市中考语文试卷分析景玉玺2010年6月7号,9:00济宁市中考在全市如期开考。
第一场是语文,中考前一切对语文试卷的猜想,都戛然而止。
下了场,学生都喜形于色。
我明白今年考题应该不算难。
6月18号,张老师把今年的语文试卷传给了我。
我才始见庐山真面目。
看着试卷,我伏案沉思。
试卷上的考点,非常清晰。
回忆一下,初三一年来的复习备考。
结合今年的中考试卷,为了便于下一届的学生复习备考,也为了找出自己与中考命题人对考点认识的差距,我对本次试卷分析如下:整份试卷,贯穿了新课程理念,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精神。
题目难易适中,要求或指向明确,知识点清晰,考察全面。
能够测试出初中三年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适合为高中阶段选拔性考试。
整份试卷贯穿了济宁市教研室马正友主任一贯的中考试卷命题精神:稳中求变,变中求新,新中求活,活而不乱。
试卷还是分为四大部分,以客观题型呈现,共分19道题。
这四部分是积累与运用部分(共15分),古诗文阅读部分(共15分),现代文阅读部分(共30分),作文部分(共40分)。
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部分(共15分),以5道小题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程度。
第1题(共3分),考察字音,字形,以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和改错别字的主观题型出现。
命题原则是考察常见字,语文教材要求掌握的一般常见字。
选择的材料一般是鲜活的,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材料。
今年考了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一件事,世博会。
“亘”,“融”,“一如既往”,都是常见字,难度不大。
做对这道题需要细心。
第2题(共6分),考察名句。
命题原则是语文教材要求掌握的古诗文名句。
我济宁市是孔孟之乡,因此对“孔孟文化”的考察,自然是重中之重。
今年命题人仍然将重点瞄准《论语》和《孟子》,考察时诗词文兼顾。
命题人又选择了积极向上的,表达人上理想的,思乡的诗和词。
本题要求非常严格,错写一字,本小题就是零分。
第3题(共2分),名句仿写,难度不大,命题人选择了课本上的句子。
2010年天津中考语文试卷分析
![2010年天津中考语文试卷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64dd10af78a6529647d53bd.png)
2010年天津中考语文试卷分析2010年天津中考题型延续了2009年中考语文试卷的特点,根据考试大纲的说明的要求,重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加强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重视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具有着自己的特点。
整张试卷在注重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也着重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体而言,我认为今年中考语文试卷具有以下特点:加强基础训练,重在培养能力。
中考越来越注重对能否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查。
(一)语文基础部分。
1、第1、2题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是否夯实扎实,错别字涉及同音字和形近字,成语涉及熟语感情色彩语义等2、第3题考查语病辨析3、第4题考查修辞方法4、第5题考古诗词鉴赏评价能力;(二)文言文重实词理解和句子疏通的能力,侧重虚词实词考查、对文本内容寓意的理解,而其中文言句式的语法是学生的薄弱环节。
1、①第9、10、11题考课内文言文阅读能力,14、15、16题考课外文言文阅读;2、其中9—11题课内阅读若学生失分率很高只能说明是在上课没有很好的听讲,这三道题一般考察的是词语解释、特殊句式和选文分析;3、在课外文言文中,14题考查的是词语解释,15题是句子翻译,16题是对选文内容的综合分析;(三)12、13题考古诗文默写,试卷将尽量减少非能力性考查的题目,纯粹考记忆的题目可能逐步减少。
(四)现代文重在信息筛选、整合和根据文意进行推断和评价的能力,侧重思想和艺术的双向考查。
出题顺序一般是以文章的顺序为主。
1、第6、7、8题考课内现代文阅读能力,三道客观题;2、第17-20考课外现代文阅读,课外阅读更加着重考察了学生对文章理解和信息收集整理的能力,四道主观题;(五)知识部分注重对语知运用能力的考查,特别是对语言知识的提取能力和结合语境进行判断的能力,21、22考综合性学习23、24考名著导读;这类题学生经常会希望辅导老师给出复习范围,其实学生本校的老师在考试之前就会给出一定的范围,而且在中考中不会出现太偏的内容,都是比较常见的问题,例如《水浒》中宋江的绰号是什么?水浒108将不会考每一个人的绰号、性格特点或是典型事迹,在考试中所考察的都是比较常见的一些问题。
2010年中考语文试卷分析预测2011年中考趋势
![2010年中考语文试卷分析预测2011年中考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6111797301f69e314332941c.png)
纵观2010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体现了“稳中求新、稳中求变”的命题改革意识。
试题的学科性、导向性、文本性鲜明,同时区域性特色不断增强。
试题既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又加强了考查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一、2010年各地中考试题特点今年各地中考试题在“守正”与“创新”之间,做出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可以说是百花齐放,异彩纷呈。
同时,在考试的内容和形式方面,又形成了以下特征:1.依据课标,淡化教材,能力立意,区域性特色鲜明中考试题命题时都努力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重视对基本能力的考查。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各地中考试题的地方区域特色也更加鲜明。
试题的题源和题料也更具有较浓的地方文化特色,不少试题取材于当地的人文材料或文学作品。
例如,广东卷的第5题,请学生为广州举办的第16届亚运会拟写助威口号以及应聘拉拉队员的发言稿;南京卷现代文阅读选文,介绍了在上海世博会上展出的南京传统工艺——织物云锦等。
这对培养学生“知家乡、爱家乡”的意识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2. 注重知识的覆盖面,突出主干知识考查,试卷结构合理各地试题考查的知识覆盖面宽,试题量逐渐减少,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便于学生发挥创造性能力。
试卷结构出现相对稳定,大体分为“积累与运用”“阅读理解”“综合性学习”(或“表达与交际”)“应用与写作”四大板块。
试题难度适宜,梯度设计科学,容易题、稍难题和较难题,基本维持在7∶2∶1。
题型相对稳定,以主观题为主,单纯的客观选择题所占比例逐渐减少,一般在10%以下,着重考查学生语言文化的积累和对语言的理解、感悟与表达。
以常规题型为主,同时新题型也不断涌现,新题型题量与分值设置恰当。
“综合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是新题型的实验田,也是落实新课程要求的新中考的鲜明特色。
3.注重积累,落实基础,强调语感,突出考查语言运用能力试题对语文知识积累的注重主要体现在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素养的考查,包括识记常用字的读音、识记常用汉字(词语)的字形、古诗文的默写、文学文化常识的积累等。
2010庆阳市中考语文试卷分析---庆阳教育
![2010庆阳市中考语文试卷分析---庆阳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730e04cb10a6f524cdbf85b2.png)
2010庆阳市中考语文试卷分析---庆阳教育2010庆阳市中考语文试卷分析语文阅卷组分析人:夏庆明李富春庆阳市2010年普通高中招生考试语文试卷的命题继续遵循《语文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的基本要求,充分体现了“稳中求新,稳中求变,稳中求进”的命题原则。
试题的指导性,学科性,文本性等特色比较鲜明,既注重考查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又考查了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既检测了学生初中三年所学又充分体现了中考的选拔功能。
一、试题分析分值设置:全卷共150分,分卷面书写,积累与运用,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综合性学习,经典诵读,作文七大板块,分值分别为4分.28分.25分.17分.8分.8分.60分.其中阅读与写作仍占据重点,这体现了中学语文读写并重的原则。
题型设置:以主观题为主,客观选择题仅有3个,且主要考查字形、语病、文言词汇等;主观题主要注重考查对学生基础知识阅读写作能力的考查,符合新课标对中学生素质方面的要求。
的人物,诠释对联的含义。
涉及的知识难度不大但容量丰富。
绝大多数的考生都能准确答题,但仍有部分考生对对联所涉及的人物不甚了解,课外知识积累差,关于“项羽“这一人物,有些考生却答为“秦始皇”“关羽”“李白”“诸葛亮”更有甚者竟无所知。
第2题单纯考查字形,部分考生不能正确区分同音字及形近字,造成损失。
第3题是将汉字解读能力,语言仿写能力和材料归纳能力融合,综合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难度较大,得分普遍较低。
第4题是考察学生语病分析能力,要求学生辨析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意义重复等常见现象。
第5题考察学生对经典的阅读状况,如《论语》、《孟子》等。
此题内容上虽只涉及较为浅显的基本阅读知识,却将学生的阅读触觉从经典引向更宽广的领域。
第6题关注自然,关注人生。
考察学生的识记,默写能力。
部分考生由于语文功底差,也造成很大程度的失分。
3、现代文阅读本次现代文阅读共两篇。
一片为说明文《低碳生活》,另一篇为散文《不沉的船》。
说明文紧紧围绕当前社会生活实际,体现了语文与生活的实际。
2010年语文学科中考试题分析及个人复课体会
![2010年语文学科中考试题分析及个人复课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cce0b562561252d380eb6e14.png)
2010年语文学科中考试题分析及个人复课体会千阳力化摘要:2010年中考结束,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稳中求新、稳中求变、稳中求进”依然是2011年中考的命题依据。
因此,实际教学中应该先求“稳”,夯实“稳”的基础。
同时又要努力寻求“新、变、进”,谁把握了这些,谁就占了先机,届时,一定会成为娇娇者。
关键词: 中考试题分析备考建议2010年中考已经结束,该年度中考语文试卷充分体现了“稳中求新、稳中求变、稳中求进”的命题改革意识。
既注重了考查学生的语文基本素养、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又加强了考查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既体现了毕业学业水平考试的功能,又充分体现了中考的选拔功能。
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和中学语文教学改革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一、2010年我省中考语文试题特点1.依据课程标准,淡化教材内容,突出能力考察,陕西地方特色鲜明。
这套试卷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并不拘泥于教材,而是在全面考查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上,重视对基本能力的考查。
语文基本能力从形式上体现为听、说、读、写四个方面。
又分为六个层级: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鉴赏评价探究,六个能力层级在试卷中都有不同考查。
试题的题源和题料具有较浓的陕西文化特色,比如:阅读中的《秦岭》、《秦腔吼起来》,另外也十分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考查,比如有关十二生肖的民族文化,还有谚语、成语、俗语、对联等。
2.知识的覆盖面广,试卷结构合理。
这套试题基本上兼顾了水平考试和选拔考试两种功能,既注重了考查的知识覆盖面宽,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基本能力,同时又突出运用知识能力的考查,结构大体分为“积累与运用”、阅读理解”、综合性学习”(或“表达与交际”)、应用与写作”四大板块。
试题难度适宜,容易题、稍难题和较难题,基本维持在7∶2∶1。
题型以主观题为主,单纯的客观题所占比例逐渐减少,一般在10%以下,着重考查学生对语言文化的积累和对语言的理解、感悟和表达,较好地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
2010年语文中考质量分析报告
![2010年语文中考质量分析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d3c8eb6901f69e31433294e2.png)
2010年语文中考质量分析报告中学语文学科一、考试情况简介1.今年中招情况:(全市最高分,119分)科目考试人数平均分难度值优秀分优秀率良好分良好率及格分及格率总分32416 452.8 0.6809 538 30.01% 477 50.01% 394 70.16%语文32276 88.25 0.7354 98 30.32% 91 51.30% 82 71.81% 2.2008年、2009年、2010年考试情况对比:二、中招命题主要特点1.试题命制依标扣本,强调基础和能力。
河南省试题命制依据的是《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和《河南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与检测》。
凡涉及到教材的知识点,以《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进行命题。
如:2010年的积累与运用中的字音字形、古诗文默写、名著阅读,古诗文阅读的大部分,在选材和试题命制上都是以《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的,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容易被全省所有考生所接受。
强调语文知识的积累与运用,综合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尤其是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体现出务实的指向。
2.试题结构相对稳定,知识点的考查稳中有变。
2010年的试题整体结构简约合理,整体长度适中,试题数量适当。
结构上仍然保持四大部分:积累与运用,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和作文。
分值上进行了微调,分别是28分、27分、15分、50分。
题型设臵上,有少量选择题、填空题,仍以简答题为主。
题目数量上,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比2009年多了1道题,所以今年总题量比去年多1道为23道。
同时部分知识点的考查略有调整,增加了考查语文基本素养的文学常识题和考查语言连贯性的排序题;现代文阅读中,考查议论文的相关知识,而替换了去年对说明文相关知识的考查。
相对稳定的试卷结构对考生来说,会有利于稳定考生心理,见卷不惊,发挥出应有的水平。
同时,知识点的考查稳中有变,避免猜题押题,有利于引导学生全面复习所学知识。
3.试题选材关注时代精神,充满理性思索和人文关怀。
2010年安徽省语文中考试题分析和复习应考策略
![2010年安徽省语文中考试题分析和复习应考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d46edbeafab069dc50220115.png)
2010年安徽省语文中考试题分析和复习应考策略一、安徽省中考语文命题的特点及考情分析安徽省体现了其一贯的风格——“以稳为主,稳中求变”的命题原则,大格局照旧,小枝节变化,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和精神,突出语文学习的规律和特点,科学地考查学生的语文基础和应用能力,有明确的导向功能。
安徽省中考的命题规律与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守正:返璞归真,注重考查基础其一、回归本真,体现综合性。
安徽省中考试卷中均有综合训练题,命题形式为一个材料下设有多个问题,综合考查考生的字音字形、结合语境解释词义、关联词的使用、语序的调整以及句子的仿写、修辞手法等诸多方面的能力,且常与名句默写、名著阅读、名篇赏析等内容相结合考查,连续几年为语文综合运用专列一个大题进行了考查,突出了安徽中考命题综合性的特点。
其二,注重积累,突出基础性。
是安徽省近几年中考试题的又一大特色:汉字是语文学科最为基础的单位,对汉字相关知识点的考查,成了历年中考试题的必考内容。
古诗文名句默写,也一直是安徽中考考查的重点,分值为10分,占整套试卷总分的6.7%,是相当高的比例,其内容全部出自新课标推荐的50篇必背优秀古诗文,来自语文课本中最基础的一部分内容,也是最基本的能力要求。
正因为安徽省中考试题具备基础性的特征,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就必须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落实,强化积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中考中迈出扎实的一步。
近三年的安徽省卷着重考查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阅读理解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运用能力,以及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阅读感悟。
每年的试卷考查的知识点有些许变化,学生答题的差异却很大,具体分析如下:1.“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板块安徽省卷关于“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这一板块,出题形式灵活多样,纵观这一大项,总体较之往年变化不是很大,不过今年首次出现了默写词和散曲,这在以往没有出现过。
学生出现失误重要表现:(1)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题型为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对绝大多数的考试来说,是应该很好的掌握,其实不然,本题的问题主要有两处:①审题不清,题目明确说了8选6,但是很多同学都是全做了,并且在前六句中出现了错误,直接导致了不必要的失分②错别字现象依然很严重。
2010中招语文试卷分析
![2010中招语文试卷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52a012a647d27284b7351a6.png)
1.对于基础知识,一定要重视积累,强调规范。( )应重视常用字中的多 .对于基础知识,一定要重视积累,强调规范。(1) 。( 音字、同音字、形近字、易错字,这些必须扎扎实实落实到位。教师板书、 音字、同音字、形近字、易错字,这些必须扎扎实实落实到位。教师板书、学生展 示和写作业时,都应注重书写内容的正确、规范。( 。(2)要重视重要的作家、 示和写作业时,都应注重书写内容的正确、规范。( )要重视重要的作家、作品 等文学常识和常用文体知识的掌握积累。( 。(3)平时上课, 等文学常识和常用文体知识的掌握积累。( )平时上课,要注意对学生表述能力 的训练,课堂上表述不完整的,应及时纠正、指导。( 。(4) 的训练,课堂上表述不完整的,应及时纠正、指导。( )加强学生的语言实际运 用能力的训练,如概括材料、提炼信息、口语交际等题型应认真对待训练。 用能力的训练,如概括材料、提炼信息、口语交际等题型应认真对待训练。 2.语文教学要立足课内,着眼课外,把课内外有机的结合起来。课堂上既 .语文教学要立足课内,着眼课外,把课内外有机的结合起来。 不可囿于课本,死扣教材,只是按照教参浅层次解读教材;又不可抛开课本, 不可囿于课本,死扣教材,只是按照教参浅层次解读教材;又不可抛开课本,只 注重课外拓展,特别是关于思想品德教育的拓展。 注重课外拓展,特别是关于思想品德教育的拓展。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正确而有 深度的理解文章内容,同时学习文章的结构安排、语言表达, 深度的理解文章内容,同时学习文章的结构安排、语言表达,强调真正的学习语 培养语文能力。要指导学生关注时事,当然是从语文的角度去关注。 文,培养语文能力。要指导学生关注时事,当然是从语文的角度去关注。对于名 要重视具体内容的阅读,学生的体验,要强调理解和领会名著的具体内容, 著,要重视具体内容的阅读,学生的体验,要强调理解和领会名著的具体内容, 比如典型情节、人物性格特点、小说主旨等。当然,不能让学生漫无目的的去读, 比如典型情节、人物性格特点、小说主旨等。当然,不能让学生漫无目的的去读, 教师要帮学生分析归纳总结名著中表现的主旨、重要的情节、 教师要帮学生分析归纳总结名著中表现的主旨、重要的情节、主要人物的性格特 点等。名著要学生阅读和教师导读相结合。 点等。名著要学生阅读和教师导读相结合。
2010年中考试题分析[2]
![2010年中考试题分析[2]](https://img.taocdn.com/s3/m/5122db1aad51f01dc381f10d.png)
3、贴近生活,回归文本。
2010年中考试题从材料的选择和问题的设置都体现出了贴近学生生 活实际、回归文本的特点。在材料选择上,如:“语文积累与运用”部 分第4题安排的是以“尊师重教”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还有“阅读”部分 选取了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文章《科学不怕挑战》,内容贴近生活,符 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阅读实际。 作文以“不会变”为核心词,考生可根 据自己的生活积累,或倾吐自我、书写个性;或以小见大、小题大做。 在试题设置上,从识字写字、背诵默写、解词翻译到语言理解与感悟, 从文体常识到运用所学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口语交际到书面表达, 无一不体现着贴近生活、回归文本的特点。
二、对答题情况的分析评价
(一)关于“语文积累与运用”的分析评价
第3题是名著阅读,考查的篇目是《水浒》和高尔基 的《童年》。与以往不同的是,没有考查主要人物的姓名 或主要情节,而是考查了叙述的人称和重要名称的变化, 这使没有真正阅读的考生措手不及,甚至无从下手,致使 失分严重。本题共4分,平均得分1.6分,得分率为40%。
二、对答题情况的分析评价
(一)关于“语文积累与运用”的分析评价
第2题是考查字音、字形、词义及修辞,形 式同去年一样。所给的语言材料流畅而优美,本 题共9分,平均得分6.94分,得分率为77.1%。具 体分述如下:
二、对答题情况率为88%,第(2)题为86%,第(3)题解释 词义得分率为75.3%,这三小题相对来说得分率较高,原因是允 许带字典,但是仍有一些考生失分,可见一些学生的基础知识急 待加强,工具书的使用也需练习。有的考生即使有字典,也不能 根据具体的语境去选择词义,这说明理解能力尚需加强。在平时 的教学中,对文中重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要多加思考及练习,要 学会咬文嚼字。第(4)小题考的是修辞方法,得分率只有60%, 该题答案是对偶或对仗,但是许多考生答成了比喻,或许他们只 关注到了“天涯若比邻”,而题目问的是两处画线部分运用了相 同的修辞方法是什么,显然是修辞方法掌握不牢。
2010年中考语文质量分析
![2010年中考语文质量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1dc79f50242a8956bece4fb.png)
2010年中考语文质量分析城关乡一初中九年级语文备课组一、试题分析及学生答题情况今年的中考语文命题,严格依据《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以及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和要求,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关注学生多方面的发展,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交融、整合,体现语文课程目标的整体性和综合性,重视语文积累和运用的考查,重视祖国语言文字独特的人文价值导向,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感悟、体验和审美活动。
试题有利于促进教育的公平,有利于全面推进实施素质教育,体现九年义务教育的性质,更好地引导新课程的实施。
1 语文基础知识和运用部分有难有易。
第一题的字音采取了同音字的辨别,难度一般。
但第二题得分并不容易,“寒暄”一词,对于学生而言十分陌生,很多同学几乎不知。
表面看是日常用语,实际完全属于书面语。
第三、四题的文学常识和诗词默写没有难度,主要考察学生做题的细心程度。
第五题把排序放在了语境之中,需要学生在理解整段话之后,才能理清句子之间的逻辑顺序,属于中等难度的题。
第六题则是真正检验学生实力的。
从去年开始采用选择题的形式,标志着名著阅读题开始走向细致和深入。
今年让写出《水浒》中的两个人物在被逼上梁山的过程中发生的惊心动魄的故事。
且要求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按情节的先后顺序依次填写在括号里。
这就让那些投机取巧的学生抓了瞎,因为不读原著,只读试题资料,虽然也知道一些故事情节,却很难了解事件之间的关系,也就无从排列事件的顺序。
这就提醒了今后的考生,引导他们不但要仔细看名著,还要提高一个层次,学会梳理和思考。
第七题把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与口语交际相融合,又很有文化意蕴。
特别是第二小题,更是注重了能力的考察。
导游词中的串联词人们往往忽视,这里却提醒我们,它就是文章的过渡,既要承接上文,又要开启下文。
这个连接点就在于二者的联系。
2010年中考语文试卷解读 2011年中考复习几点建议 临川二中
![2010年中考语文试卷解读 2011年中考复习几点建议 临川二中](https://img.taocdn.com/s3/m/9d8d830de87101f69e3195d7.png)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梳理情节、概括内容的能力。选文大多是短新 闻、带有时事性的短文或片断。选新闻时主要以拟标题的形式进行考 查,而选其他片断主要以概括题为主。(注意提示)
8.为配合班级拟开展的“走近科学”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试题。 (6分) (1)班刊“科学成就”专栏要介绍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就,请在《辞海》“爱因斯 坦”的释义中选择适用的信息。(填写序号,多选不给分)(2分) 爱因斯坦 ①阿尔伯特· 爱因斯坦(1879~1955)。物理学家。生于德国, 1933年因受纳粹政权迫害,迁居美国。②在物理学的许多部门中都有重大贡 献。③其中最重要的是在二十世纪初的一些新发现的推动下,建立了狭义相 对论(1905年);并在这基础上推广为广义相对论(1916年)。④还提出了光的 量子概念,并用量子理论解释了光电效应、辐射过程和固体的比热。⑤在阐 明布朗运动,发展量子统计法方面都有成就。⑥后期致力于相对论“统一场 论”的建立,企图把电磁场和引力场统一起来,惜无成效。⑦爱因斯坦的理 论,特别是相对论,揭示了空间一时间的辩证关系,加深了人们对物质和运 动的认识,无论在科学上,还是在哲学上,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⑧相对 论的观念和方法对二十世纪理论物理学的发展。有极为深刻的影响。⑨因理 论物理学方面的贡献,特剐是发现光电效应定律,于192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 学奖。(摘自《辞海》) 适用的信息: 综合性实践活动题考查的不是单纯的知识而是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此 类题的选材主要来自二方面:一、六册教材中每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二、时 下最具政策性的或地域性话题。如低碳环保类、醉驾立法、环鄱阳湖经济圈 等等。此类题的设置一般要考虑学生的人生经验、知识储备,对学生的人格 形成要有积极作用,要能体现学生的实际动脑动手的能力,要充分体现过程 与方法这一维度的教育教学目标。此题考查了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用出黑 板报找寻材料这一常见形式来组织考查,非常新颖且合乎学生生活。此题因 选项太多并设置不少干扰项,对答案要求严格,所以预测得分率不会太高。
2010年中考语文试卷分析
![2010年中考语文试卷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246f2cda1c7aa00b52acb39.png)
2010年中考语文试卷分析龙湖一中:罗李霞2010年中考语文试题,体现了“稳中求新、稳中求变”的命题改革意识。
试题的学科性、导向性、文本性鲜明。
试题既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又加强了考查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一、2010年中考试题特点今年中考试题在“守正”与“创新”之间,做出了大量有益的探索。
同时,在考试的内容和形式方面,又形成了以下特征:1.依据课标,淡化教材。
中考试题命题时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重视对基本能力的考查。
2. 注重知识的覆盖面,突出主干知识考查,试卷结构合理试题考查的知识覆盖面宽,试题量逐渐减少,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便于学生发挥创造性能力。
3.注重积累,落实基础,强调语感,突出考查语言运用能力试题对语文知识积累的注重主要体现在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素养的考查。
试题加大了对古诗文名句的默写考查力度,考查方式已由简单的默写,发展到在具体语境中运用。
4.注重阅读欣赏,强调整体感知,着眼语言品味,彰现个性解读阅读注重学生对文章整体的感知、理解和领悟能力的考查。
命题注重文本的理解,从词句理解、内容概括到文章分析。
古诗文阅读试题的选材经典而浅易,同时兼具意趣。
着重考查课本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句式的理解,立足于读懂文意。
现代文阅读试题的选材比较广泛,兼顾不同文体的文章,阅读量有逐渐加大的趋势。
设题立足文本的整体阅读和理解。
5.注重综合与探究,增强了语文实践性,有利于学生发挥创造性在综合与探究这一方面设置的题型丰富多样,着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语文知识、表达生活中的语文现象以及生活中语文运用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6.作文这一题,学生具备相对清晰的思路,卷面书写比较规范,能够使用多种表达方式。
但是优秀作文很少,出现问题:(1)选材不够新颖,视野不开阔,大部分选材就是考试、父母等,事例雷同现象严重。
(2)语言较流畅,但不够生动、感人,缺乏文采。
(3)材料作文要么立意不准,要么简单扩写、续写材料,要么泛泛而谈,缺乏说服力。
2010年语文中考分析
![2010年语文中考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717fa3a453610661ed9f44f.png)
2010年语文中考分析2010年河北省中考已经顺利结束。
综观今年的语文试卷,与往年相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为了更好地发挥考试对教学的正确导向作用,现对今年的语文试卷作简要的分析评价。
一、试卷总体评价河北省2010年中考语文试卷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全面反映《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目标要求,贯彻落实《河北省2010年中考文化课学科说明》以下简称《语文学科说明》的精神。
今年的中考语文试卷坚持“稳中求变,变中求进,选拔性与导向性兼顾,突出语文学科特点”的指导思想。
命题强调能力立意,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重视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以推动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
试卷注重发挥考试对教学的导向功能,有利于推动新课程的进一步实施,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试卷覆盖面广,结构清晰简约,选材适合考生的阅读水平,题干表述简洁、指向明确,考点设计新颖,试题难易适度、分布合理,试题赋分科学合理,参考答案及示例准确周详、便于操作。
总而言之,今年的语文试卷是一份富有新意的、比较理想的试卷,相信它对我省的中学语文教学将会产生积极而有益的影响。
二、试卷主要特点1、充分体现了改革的精神在继承中前进,在稳定中创新,是我省语文试卷的特点。
今年的语文试卷是近十年来变化最大的,充分体现了改革的精神。
大而言之,第一部分的分值由2000年的12分提高到今年的23分,是历年来最高的,体现了对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的重视;首次增加了古诗词阅读的考查,填补了我省中考的空白;文言文阅读首次增加了独立的课外文言小段,真正考查考生借助注释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是历史性的突破;现代文阅读由考查三篇文章变为考查两篇文章。
减少了一篇文章,给考生提供了更多思考时间。
小而言之,考查汉语拼音的整体认读、汉字的书写以及错别字的辨识采用了与以往不同的形式;语病辨识采用了选择题的形式,扩大了病句类型的考查范围;首次增加了标点符号运用的考查;增加了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考查,等等。
2010年河南省初中学业水平暨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卷分析
![2010年河南省初中学业水平暨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卷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da8e647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06.png)
2010年河南省初中学业水平暨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卷分析2010年河南省初中学业水平暨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以下简称中考)语文试卷共四大题23小题,满分120分。
整份试卷考试内容分四大块,即积累与运用、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和作文。
试卷试题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命制,适用多种版本,题量适中,题型内容覆盖面广,难度系数较大,百人抽样人均分74.75,及格率63%,优秀率4%,体现了较好的选拔性,但不利于学业水平的考查。
下面分块作以简析。
积累与运用。
7个小题赋分28分,百人抽样人均15.23分。
第1小题选择题考查字音,2分人均1.84分,得分率较高,只有少数人失分,主要是字音认读辨析不清。
第2小题辨析字形,人均0.78分,得分率很低,此题难度不太大,主要是学生对D项里“寒暄”的“暄”及“山清水秀”的“清”辨析出错。
第3小题考查文学常识,是近几年没考的,人均11.2分,主要是部分学生对李白诗歌的浪漫风格了解不清。
第4小题古诗文默写8分,与往年一样,都是课标提示范围之内的,人均5.95分,失分原因主要是记忆不清或写错别字。
第5小题是根据语境填写语意连贯的语句,考查学生的语感能力,2分人均得分1分。
第6小题是名著阅读考查题,是填写关于林冲、鲁达在被逼梁山的过程中发生过的惊心动魄的故事,并有严格的要求,即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按情节的先后顺序填写。
此小题对广大的乡镇农村初中生来说,难度系数颇大,其一是手头没有这类名著,其二是由于应试教育课业负担重,名著阅读并没有实质性的开展,其三是考题限制太严,要按照情节的先后顺序填写,学生即使看了《水浒》电视剧一些片断,但不是很系统完整的,能认定是其中一人的故事并记清情节的先后也很不易。
因此答题很乱,得分率极低,4分分值的人均仅得0.9分。
第7小题是综合性学习考查题,其中又分两点来考,一是概括殷墟博物馆和中国文字博物馆造型上的共同特点,并说说这种设计的好处;二是以导游的身份写一段参观殷墟博物馆后要继续参观中国文字博物馆的串联词,要注意两馆之间的联系并过渡自然,分值8分。
重庆市2010年中考语文试卷分析
![重庆市2010年中考语文试卷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68f23fb69dc5022aaea00c5.png)
重庆市2010年中考语文试卷分析重庆市2010年普通高中联合招生考试命题组2010年重庆的中考语文试题,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重庆市九年课程改革实践的实际,按市教科院的《重庆市2010年初中生学业考试语文学科考试说明》要求的内容、范围、形式和结构命题。
试题在稳定有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力求试题既有利于选拔优秀学生,又给初中学语文教学提供正确的导向。
体现了我市的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健康、富有活力的发展方向。
一、试卷的特点试题既强调对学科基础知识的运用,及语文基本能力的考查,又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严格遵循课程标准教学评价的三维目标。
对学生初中阶段应掌握的学科知识和应具备的语文能力应进行全面的考查。
其中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古诗文积累,阅读、写作能力是考查的重点。
试题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定性。
既注重学科基础知识的运用,及语文基本能力的考查,又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严格遵循课程标准教学评价的三维目标和重庆市中考语文考试说明的要求。
试题力求把握好积累与运用、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对学生初中阶段应掌握的学科知识和应具备的语文能力进行了全面的考查。
其中字词的积累运用9分,对语法、修辞、文常等相关语文知识的积累运用11分;综合性学习10分;古诗文积累10分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方法及能力的考查40分;作文55分。
涉及80分左右的答题内容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有内在联系。
试题贴近学生生活。
涉及重庆学生的身体状况调查,世博会重庆馆的特点,低碳生活,青年歌手大奖赛都成为题目的题材。
作文“爱是”“因为有了期盼”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
有强烈的时代感,充满生活气息。
试题与学生的心灵对话,贴近学生的思想情感。
阅读的选文、作文涉及的都是当代中学生应该思考的问题和人生体验。
二、试卷的结构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全卷共四个大题,23个小题,阅读量为5900字左右,书写量为1100字左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中考语文试卷分析及2011年中考复习建议
纵观2010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体现了“稳中求新、稳中求变”的命题改革意识。
试题的学科性、导向性、文本性鲜明,同时区域性特色不断增强。
试题既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又加强了考查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一、2010年各地中考试题特点
今年各地中考试题在“守正”与“创新”之间,做出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可以说是百花齐放,异彩纷呈。
同时,在考试的内容和形式方面,又形成了以下特征:
1.依据课标,淡化教材,能力立意,区域性特色鲜明
中考试题命题时都努力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重视对基本能力的考查。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各地中考试题的地方区域特色也更加鲜明。
试题的题源和题料也更具有较浓的地方文化特色,不少试题取材于当地的人文材料或文学作品。
例如,广东卷的第5题,请学生为广州举办的第16届亚运会拟写助威口号以及应聘拉拉队员的发言稿;南京卷现代文阅读选文,介绍了在上海世博会上展出的南京传统工艺——织物云锦等。
这对培养学生“知家乡、爱家乡”的意识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2. 注重知识的覆盖面,突出主干知识考查,试卷结构合理
各地试题考查的知识覆盖面宽,试题量逐渐减少,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便于学生发挥创造性能力。
试卷结构出现相对稳定,大体分为“积累与运用”“阅读理解”“综合性学习”(或“表达与交际”)“应用与写作”四大板块。
试题难度适宜,梯度设计科学,容易题、稍难题和较难题,基本维持在7∶2∶1。
题型相对稳定,以主观题为主,单纯的客观选择题所占比例逐渐减少,一般在10%以下,着重考查学生语言文化的积累和对语言的理解、感悟与表达。
以常规题型为主,同时新题型也不断涌现,新题型题量与分值设置恰当。
“综合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是新题型的实验田,也是落实新课程要求的新中考的鲜明特色。
3.注重积累,落实基础,强调语感,突出考查语言运用能力
试题对语文知识积累的注重主要体现在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素养的考查,包括识记常用字的读音、识记常用汉字(词语)的字形、古诗文的默写、文学文化常识的积累等。
有些地区的试题甚至考查了汉字的规范书写,如山西卷第1题,要求考生临摹元代书法家赵孟頫的书法。
此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各地试题都加大了对古诗文名句的默写考查力度,分值为全卷的8%左右;考查方式已由简单的默写,发展到在具体语境中运用;考查的范围都在课程标准规定之内。
语言表达与运用方面的试题材料的选择更加贴近中学生生活。
考查的知识点和能力涉及面宽,包括正确使用词语、规范使用标点符号、辨析和修改常见的病句、辨析和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选择和运用不同的句式、压缩语段和扩写语段等。
4.注重阅读欣赏,强调整体感知,着眼语言品味,彰现个性解读
阅读注重学生对文章整体的感知、理解和领悟能力的考查。
命题注重文本的理解,从词句理解、内容概括到文章分析,问题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读懂文本,尊重文本,强调个性的理解和感悟,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
古诗文阅读试题的选材经典而浅易,同时兼具意趣。
着重考查课本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句式的理解,立足于读懂文意,对文章内容、章法分析不作太高要求,符合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实际。
现代文阅读试题的选材比较广泛,兼顾不同文体的文章,阅读量有逐渐加大的趋势。
设题立足文本的整体阅读和理解。
不少试题需要学生紧密联系自己对人生、社会的感悟和认识来理解,有利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培养人文精神。
5.注重综合与探究,增强了语文实践性,有利于学生发挥创造性
各地区在综合与探究这一方面设置的题型丰富多样,着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语文知识、表达生活中的语文现象以及生活中语文运用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福建厦门卷第1题为例,此题以2010年引起热潮的电视剧——新版《三国演义》为切入点,请学生对翻拍版与旧版发表意见,畅所欲言。
此类试题设题开放性强,尊重学生的个性,有利于引导学生发表独到的见解,激发学生的创意。
6.作文淡化审题,强调真情实感,引导追求真、善、美
纵观各地中考作文试题,基本上都没有设置审题障碍,淡化了文体要求,鼓励学生写真情实感,着重考查学生正确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情感的能力和基本写作能力。
有的中考试题还设为选题作文,给了学生较宽松的选择余地,兼顾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生活特点,有利于学生发挥特长、张扬个性。
作文命题的形式丰富多样,选题大多围绕如何正确对待人生,正确看待身边的人和事,主题积极健康,着重引导学生要善于观察生活、积累生活和感悟生活。
7.命题材料紧扣时代脉搏,时事热点入题鲜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热点题材都在2010年各地中考语文试卷中或多或少得到了体现。
这提示我们语文学习必需跳出“小课本”“小课堂”,树立“大语文”观,在生活中活学活用语文,才是语文学习的魅力所在。
二、2011年中考备考建议
通过对2010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的分析,我们在2011年中考语文备考过程中,值得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研究课程标准和各地中考命题说明,做到备考有的放矢
《中考考试说明》源于《课程标准》。
中考命题是遵纲守本的,必须逐步学习,明晰、准确地把握中考语文考试的范围和内容,减少盲目性。
中考试卷的总体布局已基本趋于稳定,各个试题的测试目标、立意、设问角度以及答案、评分标准等,都经由专家们精心设计。
2.学会分类整理,形成科学的知识网络
语文学科不同其他学科,平时应加强语文学科知识积累和能力培养,要注重对基础知识、读写基本技能进行全面的归纳整理。
一方面使自己在考前能做到心中有数;另一方面,语文知识是语文能力的基础,只有形成完整的、系统的语文知识网,才能更好地进行应考能力训练。
3.要重视语文知识的积累,强调语言的运用
打好语文基础的关键在积累与运用。
积累,包括字词的积累、名篇名著的阅读积累、文化常识的积累等等;而运用,是积累的目的。
备考中要注意在生活中学语文,联系生活实际运用语言,要注重语言表达的规范训练。
如字音辨认、别字辨析、名句默写等,学会化整为零。
4.树立大语文观,扩大阅读面,提高语文能力
要用好课本。
要实现“用课本学”,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然后再把这些知识和能力迁移运用到课外的阅读和写作中。
这样,语文成绩自然就会大大提高。
5.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学会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要注意写作基本功的训练,培养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加强文字表达能力的训练。
平时可多进行一些片断写作训练,也可根据中考作文在立意、内容、语言上的要求,可以进行一些单项性训练。
如语言训练,可以对作文进行补充修饰语的修改,变换句式的修改,运用修辞方法的修改,使作文的语言更灵动。
在抓好写作基本功的基础上,要关心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善于挖掘、提炼生活的“动情点”,“力求有创意的表达”,才能抒写具有真情实感的好作文。
6.有效地使用练习,强化训练应试能力
(1)多做“精典”题目。
选择那些典型的、知识含量大、能力训练强的题目,让“练习题”服从复习计划,这是有效使用练习题的关键。
(2)多做分类练习,少做综合练习。
分类练习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可以更好地配合复习计划,有助于把握知识链,实现“举一反三”。
(3)做题要循序渐进,稳步提高。
做题应有计划性,先易后难,切忌眼高手低。
(4)加强答题规范训练。
不同的题型有相应的答题要求和答题思路,只有掌握了其中的技巧,才能在解题中得到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