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话剧《茶馆》看老舍的悲剧艺术
老舍话剧《茶馆》读后感10篇
老舍话剧《茶馆》读后感10篇《茶馆》是反映北京小市民生活的杰作,通过揭露鞭笞旧世界的腐朽黑暗,从侧面说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道理。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老舍话剧《茶馆》读后感10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茶馆读后感(一)《茶馆》是以北京一座茶馆为舞台,事实上,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展开了清末戊戌维新失败以后、民国初年北洋军阀混战时期和国民政府在大陆的统治崩溃前夕三个不同时代的生活场景和历史动向。
《茶馆》是老舍最优秀的戏剧创作,正像曹禺先生所说,它是“中国戏剧史上空前的范例”。
老舍先生在《茶馆》中刻画的人物性格特点十分鲜明。
每个不同的人物都代表了当时社会不同职业、阶级的不同群体。
看似多达几十位的出场人物,却无一显得重复。
王掌柜、常四爷、松二爷等等身世不同、个性显著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只需读过一次,就能把各种人物的性格特点深深刻在脑中。
例如裕泰茶馆的王掌柜,正如卷首老舍先生予其的定位一般:精明、有些私心而心眼不坏。
通览全文,在我眼中他作为一个掌柜,很圆滑又显得软弱,遇事就给钱、说好话。
然而,在结局中他不忍看到茶馆被高官与小人夺取,默默地在后院自杀。
这一情节,仿佛出乎了人们的意料,但仔细一想,又在情理之中,让人心酸不已。
这么一个走着中庸之道的掌柜,却选择以极端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老舍先生通过一个人物,以其行为与性格的强烈反差,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悲哀,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风气的讽刺与不满。
《茶馆》里有些语言我特别喜欢。
大傻杨的话是一个非常巧妙的开幕办法。
我从来没听过数来宝。
我发觉了中国人跟美国人说话的法子很不一样,差别相当大!中国人是比较含蓄;他们常用客气话和婉转的话,这是中文最难学的地方!在《茶馆》看到了地道的中国人的说法,最好笑的是在第二幕,两个拜把子兄弟想娶一个太太,但是不好意思告诉刘麻子他们的奇怪要求,他们当然不直说出来,反而他们说,“这两个人穿一条裤子的交情……没人笑话俺们的交情。
《茶馆》中老舍的民族文化悲情研究
《茶馆》中老舍的民族文化悲情研究作者:高瑜曼来源:《中国市场》2016年第34期[摘要]《茶馆》在人们的印象中是一部充满政治色彩的文学作品,并且认定其主旨便是批评旧社会,凭吊优质民族文化。
可在笔者思维角度上,却是在为逐渐消失的传统文化谱写挽歌,当中散发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情结尤为浓烈。
笔者的任务,便是针对《茶馆》这部文学著作中老舍的民族文化悲情特征加以细致化探讨,希望能够令更多人重新审视当中的情感主旨,并且快速合理地传承下去,为今后稳固的民族文化意识和自尊心树立提供保障。
[关键词]茶馆;主旨;民族文化;悲情研究[DOI]10.13939/ki.zgsc.2016.34.1461 《茶馆》中老舍民族文化悲情阐述的现实意义论述《茶馆》作为一类著名悲剧,可以说是老舍写作生涯的巅峰,被奉为我国当代话剧艺术的代表,其主张利用旧时代的北京城大茶馆——裕泰茶馆兴衰历程作为阐述背景,经过不同类型人物人生变化细节的生动描述,将清末、民初以及抗战胜利之后的不同时代社会面貌清晰化地映射出来,令后世可以完全领悟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动荡、罪恶和黑暗现象。
这类悲剧当中隐含着茶馆、人物以及整个社会的悲凉结果,彰显出时代和现实性的统一性。
透过客观层面观察认证,悲剧意识始终属于一类高超的艺术观念,更映射出一类摒弃世俗的人生境界,尤其是在现实悲剧多重体验和感知作用下,能够为观赏群体展现冲突和悲剧交错下的激烈情感状态。
因此说,《茶馆》印证了老舍话剧创作上的最高成就地位,当中蕴藏的悲剧意识自然十分之浓厚。
2 老舍在《茶馆》中进行民族文化悲情表达的相关细节内容研究相比老舍其余文学著作,《茶馆》这部作品创作自由空间相对较大,当中更蕴藏着作者丰富的个人情感气息,包括对民族民运深刻的哀痛和思索等,因为其父亲便是在那个年代战死,因此其在利用话剧诉说个人家族历史过程中勾起无限的心酸和义愤情绪。
至于这部分民族文化悲情在作品中的具体表现细节如下所示。
2.1 《茶馆》主题被捆绑在“葬送三个时代”上,印证旧社会被埋葬的必然性所谓“三个时代”,即戊戌政变、民国军阀混战和国民党统治的解放前夕,三者存在明显的共通点,当权者统治方式都极为残酷黑暗,使得民不聊生。
从《茶馆》看老舍的创作倾向与艺术特色
从《茶馆》看老舍的创作倾向与艺术特色自动化学院,金逸辰,学号1010190427摘要:话剧茶馆是老舍一生中最优秀的戏剧作品,它充分体现了老舍作品的艺术特色和老舍作品的创作倾向。
关键字:老舍/茶馆/语言特点/大众化/民粹思想话剧茶馆是老舍与1956年至1957年间创作的作品。
它是老舍一生中最优秀的戏剧作品。
写茶馆,老舍把写作的题材又重新转向他所熟悉的旧社会。
茶馆共三幕每一幕戏都取用同一个场景,裕泰茶馆。
旧社会的茶馆是一个三教九流的会面之所,因此茶馆就构成了一个小社会。
通过表现茶馆中众人的生活变迁,老舍活灵活现的演示了旧中国的社会情境,以达到其葬送三个时代的写作意图。
茶馆共分为三幕,每一幕老舍都侧重表现一段历史时期,第一幕着重描写大清王朝行将崩毁前的社会场景。
第二幕描写了北洋军阀割据时期的社会情况。
第三幕则描写了抗日战争后期,国民党治下的社会状况。
通过对茶馆与茶客们的生活变迁与心理状态,老舍充分表现了,处于三个时期的中国社会的病态,更表现了人民每况愈下的生活状况与思想精神。
在第一幕中,老舍先用两伙富人为了一只鸽子就差点群架,和贫苦的农民无奈卖女的情节做对比,表现了当时贫富差距的严重分化。
常四爷的感慨引来暗探的抓捕,表现当时的特务密布与言路不开。
还有太监买妻,体现了清末社会的封建腐朽。
但第一幕中,老舍也表现出人民心中希望尚存和人们心中的善念未泯。
体现在第一幕中秦二爷立志开工厂救中国,常四爷为农妇母女买吃食。
两人虽然对对方的观点都不认同,但都是心有善念,心有所志的人。
第二幕中,清王朝已经覆灭,都称社会得到了改良,茶馆也经过了王掌柜的改变,但是社会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善,新的权贵变本加厉的享受,买姨太太讲究唱落子的坤角,戏班里的女名角。
这更差的环境反倒让刘麻子无所适从了。
而唐铁嘴因为这世道更乱,他能忽悠的人更多倒是过的更自在了。
还有宋恩字和吴祥子两人竟然想到要合买一个老婆,已然是罔顾了伦理。
第三幕结尾,两个民兵对学生不讲任何道理的直接捉拿比起第一幕中对常四爷的因言定罪更加恶劣。
浅析老舍《茶馆》中的悲剧意识
浅析老舍《茶馆》中的悲剧意识摘要:悲剧意识是一种艺术观念,也是一种人生境界。
源于对现实性悲剧的体验和感知。
主要表现为冲突和悲剧下的情感效果。
《茶馆》代表了老舍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蕴含着浓厚的悲剧意识。
全剧以以小人物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的个人命运和国家的命运交织。
演绎出一场历史悲剧。
全剧以“茶馆悲剧”、“人物悲剧”延伸到“社会悲剧”。
《茶馆》是一部悲剧,是老舍戏剧的顶峰之作,是中国当代话剧艺术中的经典,以旧北京城中一个大茶馆,,裕泰茶馆的兴哀为背景,通过对茶馆及各类人物变迁的描写,反映了从清末、民初到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代的近50年的社会面貌,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动荡、黑暗和罪恶。
演绎了中国五十年的历史。
全剧以“茶馆悲剧”、“人物悲剧”延伸到“社会悲剧”。
主要表现为时代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然而以小人物以小人物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的个人命运的悲剧性质。
茶馆里的人,茶馆的变迁。
社会的现实变化。
一、茶馆悲剧: 茶馆,在中国极为常见,但却是一个很特殊的地方,茶馆几乎浓缩了整个社会的各种形态,并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同步演出了一幕幕的人间话剧。
《茶馆》以旧北京城中一个大茶馆,,裕泰茶馆背景,一幅巨大的时代画卷,年代之长,经历的历史事件之多,出场人物之繁杂,涉及的社会面广泛而复杂。
清末时,裕泰茶馆生意兴隆,三教九流,各色人物云集于此。
谈国事被抓进监狱的常四爷,卖女儿给太监。
在此相面骗钱。
主张实业救国的秦仲义和庞太监的对话。
这表明了当时政治的黑暗。
军阀混战时期,茶馆生意艰难,尽管王利发苦心改良,却也只能惨淡经营。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
剧中所有正直的人都陷于一种不可自拔的困境中。
这时的裕泰茶馆更加破败,只有“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更多,字也写得更大。
其中,几个主要人物都已老态龙钟并且有了子孙;老的地痞流氓不见了,代替他们是他们的下一代。
这些小辈干起坏事来,比他们的父辈更加无耻。
这个时候,黑暗势力更加猖獗,百姓生活更加困苦。
《茶馆》鉴赏
《茶馆》鉴赏作者:来源:《作文周刊·高二版》2015年第16期话剧《茶馆》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创作的一部不朽著作。
全剧以一家大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向人们展示了从清末到抗战胜利后的50年间北京的社会风貌及各阶层人物的不同命运。
《茶馆》的艺术特色主要有以下几点:1.戏剧冲突。
全剧虽然集中了三教九流的人物,但他们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具体的、针锋相对的冲突,人物与茶馆的兴衰也没有直接关系。
作者把矛盾的焦点指向那个旧时代,人物与人物之间的每一个小冲突,都暗示了人民与旧时代的冲突。
在第二幕中,李三的抱怨、巡警的勒索、难民的哀告、逃兵的蛮横,都表现了军阀混战给社会造成的黑暗,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而刘麻子、唐铁嘴等人也正是那个黑暗社会的产物。
这种近乎“无事的悲剧”更能激起人们对旧时代的强烈憎恨。
2.小中见大。
作者没有选取重大的社会题材,没有去描写中国戊戌变法以来的重大事件和重要的人物,而是通过茶馆的兴衰来展现。
茶馆作为社会的一个“窗口”,就是一个小的社会。
全剧通过它的每况愈下,最终为黑暗所吞没的现状,展现出一个时代不如一个时代的历史事实,揭示出吃人的旧社会必然要灭亡的历史规律。
3.人像展览式结构。
即通过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物的命运、沉浮,来深化作品的主题。
作品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线索,没有贯串始终的矛盾冲突,而是以众多人物的活动带动情节的发展,人物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每个人的台词都不多,在茶馆中一闪而过,各自说着自己的事情。
剧中人物的活动,都是截取他们在茶馆中的一个横断面。
这无数个画面组织起来,便构成了一幅卷轴画,随着剧情逐步展开。
4.语言。
一是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作者善于根据人物的身份和性格,选取符合他们心理的个性化语言。
如:王利发的语言谦恭、周到,与各种人物应酬反应机敏、对答如流,符合他茶馆掌柜的身份。
常四爷的语言则豪爽耿直,带有闯荡多年的侠气和饱经沧桑的沉重感。
宋恩子、吴祥子的语言则狡猾奸诈,傲慢无理,具有老牌特务的特点。
也谈老舍《茶馆》的悲剧效果
也谈老舍《茶馆》的悲剧效果作者:张祥明来源:《群文天地》2011年第07期《茶馆》是一部悲剧,是老舍戏剧的顶峰之作,是中国当代话剧艺术中的经典,被西方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作者选取了“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清朝末年、军阀混战的民国初年、抗战后国民党统治时期这三个时代的横断面,演绎了中国五十年的历史。
全剧以“茶馆悲剧”、“人物悲剧”延伸到“社会悲剧”。
一、茶馆的悲剧命运第一幕:“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清朝末年,裕泰茶馆如同青年人一样朝气蓬勃,红火热闹。
在这种表面繁荣的景象下折射出封建社会死亡之前的回光返照。
来这里的人无可奈何地做着各自的事情:刘麻子:“说说吧,十两银子行不行?你说干脆的!我忙,没工夫专伺候你!”康六:“刘爷!十五岁的大姑娘,就值十两银子吗?”茶馆本是人们喝茶聊天的场所,可现在这里已经成为卖儿卖女的交易所,人民贫困到了极点,竟然连自己的亲生儿女都无法养活,映射出社会黑暗、经济萧条、民不聊生,这就注定了茶馆“死亡”的悲剧命运。
第二幕:军阀混战的民国初年,裕泰茶馆如同一个中年人,上有父母,下有妻儿,即使拼命地努力也肩负不起持家的重任。
李三说:“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反映出人们对时局的不满和无可奈何的心情。
巡警:“王掌柜,孝敬老总们点茶钱,请他们到别处喝去吧!”唐铁嘴:“我改抽‘白面’啦。
大英帝国的烟,日本的‘白面儿’,两大强国侍候着我一个人,这点福气还小吗?”第三幕:抗战后国民党统治时期,裕泰茶馆如同一个老年人,即使有年轻人的心态,可必定还是苟延残喘。
王大拴:“爸,您真想要女招待吗?”王大拴:“您着急,我也着急!可是,您就忘记老裕泰这个老字号了吗?六十多年的老字号,用女招待?”最后在静静的茶馆里出现了下象棋茶客的声音:“将,你完了!”这句话是第一幕的结束语,这句话恰到好处地点出了茶馆命运的结束。
二、人物的悲剧命运《茶馆》剧中共有70多个有名有姓的人物,在这些人物中,由于王利发特殊的身份,秦仲义和常四爷独特的人物性格,在全剧中从始至终多次出现,他们和茶馆一样有着相同的命运,第一幕展现了他们青年的“风光”,第二幕展现他们中年的“挣扎,第三幕展现他们晚年的“悲哀”。
《茶馆》的悲剧主题意蕴
南风论坛ANFENGLUNTAN N 146 May. 2016 May老舍的《茶馆》是中国戏剧史上的杰出力作,其中虽然不乏幽默搞笑的桥段,但在看似引人发笑的喜剧情节背后却是发人深省的悲剧意蕴。
本文旨在通过对文本的细致剖析,来揭示文本所蕴含的三个悲剧主题:社会悲剧、民生悲剧,以及由这两个因素所造成的民族悲剧。
一、社会悲剧《茶馆》展现了由清末到抗战后国民党统治时期,北京老字号裕泰茶馆由盛而衰的历史演变过程,通过茶馆这个“小社会”,可以从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的整体风貌,在茶馆逐渐衰败的同时,不同社会阶层的不同人物的悲剧命运也在一幕幕上演。
裕泰茶馆的悲剧正是由外在社会大环境的变革所造成的,是一种社会悲剧,从第一幕到第三幕中茶馆陈设的变化便可以看出市民公共空间的日渐萎缩。
第一幕中,茶馆的“屋子非常高大”,“摆着长桌与方桌,长凳与小凳,都是茶座儿”,后院还有高搭着的凉棚,“棚下也有茶座儿”,“屋里和凉棚下都有挂鸟笼的地方”,这表明,茶馆既是市民喝茶吃点心的消费场所,也是他们遛鸟闲聊的休闲之处。
然而时隔十余年,袁世凯死后,中国在帝国主义的干政之下陷入了军阀混战的局面,内战时时爆发,茶馆作为市民生活的活动领域已然遭到破坏,茶馆看似经过改良后获得了新的发展,实则已经逐渐走向没落的边缘,悲剧氛围已经显现。
而到了第三幕,抗战胜利后,日本人被驱除出了中国的土地,但随之而来的不是幸福的生活,而是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的境况,茶馆此时早已不复从前的热闹沸腾,而是萧索冷清,“藤椅已不见,代以小凳与条凳。
自房屋至家具都显着暗淡无光。
改良了一辈子的茶馆掌柜王利发为了维持生存费尽心血,最后却使得茶馆真的变成了“改良,改良,越改越凉”的结果,至此,市民生活公共空间已彻底萎缩,茶馆的悲剧正是社会悲剧的一个缩影。
存在主义认为,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生活是没有意义的。
《茶馆》为我们呈现的世界无疑是荒谬的,这样的荒谬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茶馆》看老舍话剧的艺术特色
从《茶馆》看老舍话剧的艺术特色发表时间:2013-12-09T09:40:42.403Z 来源:《教育学》2013年11月(总第60期)供稿作者:赵霞[导读] 靠人物取胜而不靠“剧情”取胜是老舍戏剧的又一大艺术特色。
赵霞山东省沾化县泊头镇实验学校256800创作于1957年的《茶馆》标志着老舍解放后戏剧创作的最高峰,是中国当代戏剧舞台上首屈一指的杰作,特别是经过历史的考验,其价值更为人们所认识和称誉,在西欧一些国家演出时,被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限于本人知识范围和认识水平,本文仅以大家公认的老舍先生的戏剧代表作《茶馆》为主,牵涉其他有限几个话剧,力争能窥一斑而识全豹,找出老舍戏剧创作的相通之处,感悟老舍话剧创作的独特艺术魅力。
以资抛砖引玉,引起广大文学爱好者对老舍戏剧的深入研究,让人们更多地了解老舍的戏剧,让老舍的戏剧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下面主要谈一下三方面的问题:1.独特的结构方式;2.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制造出内在的戏剧冲突;3.富有独创性的人物语言。
一、独特的结构方式《茶馆》结构特点是:不以戏剧的冲突为发展的线索,不追求完整的故事,情节的集中和曲折,而是大胆地采用众多人物的速写组成几十幅时代的剪彩,以各种矛盾的接触点和许多片面的生活画面,通过王利发及其茶馆联系起来,经过作者巧妙的编织,形成了类似蛛网般的组织。
许多矛盾的接触点和各种生活的横断面,成为《茶馆》的结构支柱。
这样一种结构形式,扩大了舞台容量,开拓了形象的广度,在反映生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上,能使戏剧接近于小说,而比小说更鲜明突出。
概言之,在《茶馆》中,尽管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但由于它的这种独特的戏剧结构,在每一幕中展现了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的各种矛盾,这样就把中国近现代史上五十年的世道沧桑如实地反映出来,其中有些事情还起着“旧事重提”的作用,引起读者和观众的联想和对比,更加深了全剧的讽刺和控诉的力量。
作者表现了三个黑暗时代的被埋葬,形象揭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革命胜利的历史必然性,含蓄地点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主题,形成了这场戏独特的思想和艺术力量。
茶馆的阅读感悟简短
茶馆的阅读感悟简短
《茶馆》是老舍先生的一部经典话剧作品,通过讲述一个老北京茶馆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迁,反映了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
以下是关于《茶馆》的简短阅读感悟:
1. 社会缩影:《茶馆》以小见大,通过茶馆这一微观社会折射出了整个中国的历史变迁和社会现实。
2. 人性的描绘:作品深入探讨了人性的复杂,展现了人们在困境中的选择和挣扎。
3. 历史的悲剧:茶馆的故事反映了旧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人民的苦难,让人感叹历史的沉重。
4. 艺术的魅力:老舍先生的语言简洁而深刻,人物形象鲜明,使读者产生共鸣。
《茶馆》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和艺术价值的作品,它让我对历史、社会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老舍茶馆读后感
老舍茶馆读后感
《老舍茶馆》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通过对上世纪
三四十年代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描写,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
弊病和不公,以及人们在这种环境下的挣扎和迷茫。
在这部剧中,老舍通过描绘茶馆老板王利发和他的客人们的生活,展现了那个时代普通人的艰辛和挣扎。
王利发是一个喜欢抱怨
却又无能为力的老板,他的茶馆也成了一群社会边缘人的聚集地,
他们各自有着自己的悲欢离合,却又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整部剧
透露出一种对生活的无奈和对社会的不满,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通过《老舍茶馆》,我们不仅可以看到那个时代中国社会的真
实写照,也可以看到人们在困境中的坚韧和对生活的渴望。
作为观众,我们也会对自己的生活有所反思,思考我们的社会是否依然存
在着这样的问题,以及我们自己是否也有这样的无奈和迷茫。
总的来说,《老舍茶馆》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作品,它
不仅是一部戏剧作品,更是一部对人性和社会的思考。
阅读这部作品,让人不仅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也能够对自己的生
活有所思考和反思。
这部作品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文学性,更在于其对社会的深刻观察和揭示。
戏剧剧作分析《茶馆》
戏剧剧作分析《茶馆》论文分析话剧《茶馆》是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于1957年创作旳一部不朽旳名著,该剧以茶馆作为社会缩影,透过半个世纪旳世事变化,由70多种角色表演各阶层人民旳生活层面。
一种大茶馆,就是一种浓缩旳小社会。
老舍先生选用了清朝末年、民国初年、抗战胜利后旳三个历史阶段,透过茶馆这一窗口,呈现出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旳生死沉浮,折射出整个社会旳变迁;描绘了一幅近半个世纪旧时代旳历史画卷。
茶馆之因此成功,是由于《茶馆》具有鲜明旳人物形象,独特旳戏剧构造,特殊旳戏剧冲突以及风趣诙谐旳语言艺术。
它在历史内容、构造形式、主体意识、人物塑造、戏剧语言、场景设计等各方面既体现了鲜明旳民族性,也传达出强烈旳现代审美特性。
《茶馆》成功地塑造了众多旳人物形象。
全剧出场旳人物有七十多人,有名有姓旳就有五十多人,并且这些人物大多种性鲜明。
下面对以王利发、秦二爷、常四爷、刘麻子旳形象进行分析。
王利发是一种贯穿全剧旳人物。
他精明、干练,谨小慎微,委屈求全,善于应酬。
在剧中,他巧于应付巡警旳敲诈,耐心倾听崔久峰旳牢骚。
作为商人,他还具有胆小怕事和自私旳特点。
如他对李三旳苦处、康顺子旳处境和难民旳哀告虽然同情,但也很有限度。
他对社会抱有强烈旳不满,但体现得十分含蓄,如唐铁嘴说“感谢这个年月”旳时候,他说“这个年月还值得感谢!”这句话中蕴含了他旳愁苦和愤怒。
王利发旳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生活命运旳真实写照。
秦二爷是民族资产阶级旳代表。
他完全可靠着祖上旳财产,吃喝玩乐一辈子,但是面对国弱民穷,帝国主义列强旳入侵,他决心搞实业救国,变卖了家里所有旳房产、地产,办了个“顶大顶大”旳工厂,但是,在那黑暗旳、腐朽旳时代,他旳努力最后只智能化成泡影。
当他从自己亲手办旳工厂被赶出来时,只带了签支票用旳金笔和在工厂门口捡到旳两个螺丝帽。
他对王利发说:“人哪,有钱就该吃喝嫖赌,决不能做好事,做好事绝没有好下场!”他旳失败有力地证明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旳旧中国,靠实业救国是行不通旳。
浅谈《茶馆》中人物形象的悲剧性
摘要《茶馆》是老舍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创作的精品,它用三幕戏再现了戊戌变法、军阀混战和新中国成立前夕三个不同时代的世事变化,这是老舍戏剧小说化呈现给观众戏剧认识的全新感受。
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人命危浅,不能自控,身如浮萍飘摇不定。
在茶馆上演了一幕幕悲观离合、盛衰交替的人生百态。
本文旨从三个部分来探讨《茶馆》中人物形象的悲剧性。
第一部分,分析主要人物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的悲剧命运特征;第二部分揭示人物悲剧命运的根源;第三部分探究人物形象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茶馆》人物形象悲剧性悲剧根源Abstract"Teahouse" is Lao She's creation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it uses three acts to reproduce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eng Cheng, warlord melee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New China on the eve of three different times of the world changes, this is Lao She drama fiction presented to the audience drama understanding of the new feelings. In that changing era, life is shallow, can not control, like duckweed fluttering. In the teahouse staged a scene of pessimism clutch, ups and downs alternate life.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xplore the tragic characters in Teahouse from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gic fate of the main characters Wang Lifa, Chang Siye and Qin Zhongyi; the second part reveals the root of the tragic fate of the characters; the third part explores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characters' images.Keywords: "Teahouse";character image;tragic;the tragic roots目录引言 (1)一、《茶馆》中人物形象的悲剧命运特征 (1)(一)一心一意学改良的王利发 (1)(二)自强不息求自立的常四爷 (3)(三)苦心孤诣办实业的秦仲义 (5)二、《茶馆》中人物形象悲剧的根源 (6)(一)性格原因 (6)(二)社会原因 (9)三、《茶馆》中人物形象塑造的现实意义 (9)(一)爱国情怀 (10)(二)善良圆融 (10)(三)自立自强 (11)四、结语 (11)参考文献 (13)致谢 (14)浅谈《茶馆》中人物形象的悲剧性战火纷飞的那个年代,风云变幻的那个年代,不屈抗争的那个年代,老舍先生的《茶馆》作为记录那个时代的史书,是半个世纪以来,中国话剧舞台上出现的第一流作品,其成就被誉为“带着中国民族风味的艺术,是东方话剧的奇迹”。
浅析老舍《茶馆》的艺术特色
浅析老舍《茶馆》的艺术特色目录摘要 (2)Abstract (3)前言 (4)正文 (4)一、主题表达的“反描”手法 (4)二、“侧面透露”的表现手法 (5)三、“人像展览”的结构形式 (6)四、独具特色的话剧语言 (7)五、真实与荒诞相结合的情节艺术 (8)六、总体风貌的喜剧样式 (9)结语 (10)参考文献 (11)致谢 (12)摘要《茶馆》是一部三幕话剧。
作者以高超的艺术手法,通过茶馆这个窗口,在三幕戏中分别截取了三个时代的横断面,深刻地展现了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本质。
《茶馆》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国内外话剧史上赢得了极其重要的地位,曾被誉为“东方来的奇迹”。
《茶馆》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主题表达的“反描”手法,“侧面透露”的表现手法,“人像展览”的结构形式,独具特色的话剧语言,真实与荒诞相结合的情节艺术,总体风貌的喜剧样式。
关键词:艺术特色话剧社会本质AbstractDrama "teahouse" is a three ACTS. Author with superb artistic technique, through the window of the teahouse in act 3 scene cross-sectional answers from three times, respectively, showed different era profoundly the essence of social life. "Teahouse" for its unique artistic style, teachs the won the extremely important status at home and abroad, has been hailed as a "miracle" from the east. "Teahouse" art characteristic mainly reflects in: theme expression "stroke" technique, "revealed" side expression, the structure of "portrait exhibition", the unique features of drama language, combined with a ridiculous plot of real art, the overall style of comedy style.Keywords: drama society essence art characteristics前言《茶馆》在那个黑暗的时代以其独特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和观众的检验。
论老舍《茶馆》的语言艺术
论老舍《茶馆》的语言艺术一、本文概述老舍先生的《茶馆》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一块里程碑,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社会意义,成为了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在本文中,我们将重点探讨《茶馆》的语言艺术,分析老舍如何通过精湛的语言运用,将这部作品塑造成一个生动的社会缩影和历史见证。
我们需要认识到《茶馆》的语言艺术不仅仅是对话的流畅和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更是老舍先生对于北京方言的巧妙运用和对白话文戏剧语言的创新。
老舍先生通过对于北京话的精准把握和巧妙运用,使得剧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同时也让整个戏剧充满了浓厚的地域特色和生活气息。
老舍在《茶馆》中展现了其卓越的语言驾驭能力,他通过对话和独白的形式,将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物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无论是王利发的世故圆滑,还是常四爷的正直不阿,或是秦二爷的豪放不羁,每一种语言风格都与其社会地位和个性特征紧密相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深刻的社会揭示。
老舍在《茶馆》中还巧妙地融入了大量的俗语、谚语和歌谣,这些语言元素不仅丰富了戏剧的表现力,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通过这些地道的语言表达,老舍成功地再现了清末民初北京城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使得《茶馆》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缩影。
《茶馆》的语言艺术是多方面的,它不仅体现在对白的生动传神和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上,更体现在老舍对于北京方言的深入挖掘和对白话文戏剧语言的创新上。
通过对《茶馆》的语言艺术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老舍先生的艺术成就,以及《茶馆》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老舍的语言风格与特点老舍先生是北京人,他的作品中充满了浓郁的北京地方色彩。
在《茶馆》中,老舍运用了地道的北京话,使得人物的语言生动、形象,充满了地方特色。
这种语言的使用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北京的历史和文化,也为人物的塑造增添了真实感。
老舍的语言风格中,幽默与讽刺是两个显著的特点。
在《茶馆》中,他通过人物的对话和独白,巧妙地运用幽默和讽刺手法,对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评。
论《茶馆》的艺术成就
论《茶馆》的艺术成就老舍《茶馆》艺术成就:①形散而神不散的结构《茶馆》的谋篇布局独具匠心。
全剧没有贯穿到底的矛盾斗争,是一出以人物带故事的话剧。
它由几乎没有联系的几个小故事组成。
幕与幕之间在情节上的联系,表面上看是不太紧密的,但仔细分析,便可发现三幕之间的联系是作者描写的一种深层的政治意识。
如“莫谈国事”的字条一幕比一幕多。
这富有象征意义的纸条,揭示出在这三个军阀政府的专制下,人民受苦受压,是不能说话的,同时也有力地说明临近解放的国民党政府残酷的事实真相。
②浮雕式人像展览作者老舍塑造人物形象有其独特的方式。
着重刻画时代的、阶级的、职业的和气质的特点以及地方色彩,作出各种社会典型的艺术概括,通过浮雕般栩栩如生的人物造型,反映出不同的社会面貌。
如秦二爷是民族资本家,他出场时少年得志,对实业救国充满信心,但显示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年幼无知。
秦二爷轰赶饥民的恶劣态度,暴露了他和贫民格格不入的本性。
经过几十年风雨,他只剩下对现实和自我痛苦而盲目的诅咒。
秦二爷的悲剧是旧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性格和命运的缩影。
③独特的喜剧样式《茶馆》中有不少悲剧性的场面,但是全剧的基调却是喜剧的,而且即使是悲惨的情节和细节也往往以幽默的笔法表现出来。
老舍在《茶馆》中塑造了许多小人物。
王利发与秦仲义在社会风浪中的命运升沉都有相同之处,他俩都没有逃脱破产的下场。
剧中也出现了一些权势人物,如庞太监、马五爷及沈处长,但从处理这些人物的漫画式、剪影式的手法来看,他们也还是作为小人物来描写的。
这些小人物都是老舍笔下幽默的对象,正是这些小人物形象才提供了这种寓悲于喜,啼笑皆非的题材。
④诱人的语言魅力《茶馆》的语言特色最主要的就是真实、形象。
如相面人唐铁嘴来到“茶馆”对王掌柜说:“我不抽大烟了。
”王掌柜听了很高兴,即回答“那好”。
他接着说:“我改抽白面儿,大英帝国的香烟,日本的白面,两大强国侍候着我一个人,这福气还小吗?”即使不知他底细单凭这句话就知道他是一个无耻之徒了。
戏剧剧作分析《茶馆》
戏剧剧作分析《茶馆》论文分析话剧《茶馆》是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于1957年创作的一部不朽的名著,该剧以茶馆作为社会缩影,透过半个世纪的世事变化,由70多个角色演出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层面。
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浓缩的小社会。
老舍先生选取了清朝末年、民国初年、抗战胜利后的三个历史阶段,透过茶馆这一窗口,呈现出三教九流各色人等的生死沉浮,折射出整个社会的变迁;描绘了一幅近半个世纪旧时代的历史画卷。
茶馆之所以成功,是因为《茶馆》具有鲜明的人物形象,独特的戏剧结构,特殊的戏剧冲突以及幽默诙谐的语言艺术。
它在历史内容、结构形式、主体意识、人物塑造、戏剧语言、场景设计等各方面既体现了鲜明的民族性,也传达出强烈的现代审美特征。
《茶馆》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
全剧出场的人物有七十多人,有名有姓的就有五十多人,而且这些人物大多个性鲜明。
下面对以王利发、秦二爷、常四爷、刘麻子的形象进行分析。
王利发是一个贯穿全剧的人物。
他精明、干练,谨小慎微,委屈求全,善于应酬。
在剧中,他巧于应付巡警的敲诈,耐心倾听崔久峰的牢骚。
作为商人,他还具有胆小怕事和自私的特点。
如他对李三的苦处、康顺子的处境和难民的哀告虽然同情,但也很有限度。
他对社会抱有强烈的不满,但表达得十分含蓄,如唐铁嘴说“感谢这个年月”的时候,他说“这个年月还值得感谢!”这句话中蕴含了他的愁苦和愤恨。
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
秦二爷是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
他完全可靠着祖上的财产,吃喝玩乐一辈子,但是面对国弱民穷,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他决心搞实业救国,变卖了家里所有的房产、地产,办了个“顶大顶大”的工厂,但是,在那黑暗的、腐朽的时代,他的努力最终只智能化成泡影。
当他从自己亲手办的工厂被赶出来时,只带了签支票用的金笔和在工厂门口捡到的两个螺丝帽。
他对王利发说:“人哪,有钱就该吃喝嫖赌,决不能做好事,做好事绝没有好下场!”他的失败有力地证明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靠实业救国是行不通的。
从话剧《茶馆》看老舍悲喜交融的创作特色
从话剧《茶馆》看老舍悲喜交融的创作特色马晓宇【摘要】The works by Lao She often present a kind of creative style - grief mingled with joy. As a master of hu- mor, Lao She would mingle both the comic and tragic elements in his works, developing a unique artistic style featured as showing grief in joy and having serious intent in humor;his witty and humorous language always depicts tragic endings. Tea - house, a modern drama by Lao She, is typical of these features. The fates of all its characters are implied in their humorous and witty words. It is through such a brief summary of those characters that Lao She wanted to explore into the root cause of their joy and grief.%老舍作品常常呈现出一种悲喜交融的创作特色。
作为幽默大师的老舍,在创作其作品时经常把喜剧性和悲剧性巧妙的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寓悲于喜、寓庄于谐的独特艺术风格,诙谐幽默的语言往往描绘着一个个令人叹惋的悲剧。
话剧《茶馆》典型而又鲜明的体现着老舍悲喜交融的创作风格,剧中人物的言语诙谐幽默,人物的命运悲剧寓予其中。
老舍通过对人物的简要塑造,旨在探究人物的喜与悲的社会根源。
《茶馆》读后感
《茶馆》读后感《茶馆》读后感1《茶馆》是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一部不朽的传奇。
故事讲述了茶馆老板王利发一心想让父亲的茶馆兴旺起来,为此他八方应酬,然而严酷的现实却使他每每被嘲弄,最终被冷酷无情的社会吞没;经常出入茶馆的民族资本家秦仲义从雄心勃勃搞实业救国到破产;豪爽的八旗子弟常四爷在清朝灭亡以后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
故事还揭示了刘麻子等一些小人物的生存状态。
老舍把这些人物集中在茶馆这个微缩社会中,让他们各自上演不一样的人生故事,用小人生来写大社会,同时以茶馆的兴衰来透视旧中国的衰败。
《茶馆》一剧具有极强的社会批判精神,反映了生活在黑暗社会中小人物的命运是多么悲惨,道出了劳苦百姓对生活的憎恨与不满。
能够说,老舍笔下的三幕戏葬送了三个时代,这三幕戏共占了五十年的时刻。
这五十年中出了多少多少大变动,但是剧中只透过一个茶馆和一些下茶馆的小人物来反映,并没正面叙述那些大事。
这就是说,用这些小人物怎样活着和怎样死的,来说明那些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
这些混杂着汗与泪,歌与笑的故事全部发生在一个茶馆里。
茶馆里人来人往,汇聚了各色人物、三教九流,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
老舍抓住了这个场景的特点,将半个世纪的时刻跨度,六七十个主、次人物高度浓缩在茶馆之中,展现了清末戊戌维新失败后、民国初年北洋军阀割据时期、国民党政权覆灭前夕三个时代的生活场景,概括了中国社会各级阶层、几种势力的尖锐对立和冲突,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历史命运。
这样的戏剧构思纵横开阖,既是大气魄大手笔,又不乏细微之处的生动描述,是老舍先生的独创,带给了大家这样耳目一新的故事。
因此曹禺先生说,《茶馆》是“中国戏剧史上空前的范例”。
一锅老汤、一壶酽茶,一幕震撼人心的人间悲喜剧在百年老店“裕泰大茶馆”里上演,演绎着老舍先生蘸着沧桑写出的旧时代里黑暗的一页,把一幅沾满了人世坎坷的老北京历史民俗画卷生动地展示在读者面前,留下永恒的记忆。
《茶馆》读后感2“那一天落山风吹过海洋,那呜咽声仿佛少年泪光。
《茶馆》读后感
《茶馆》读后感
《茶馆》是中国著名作家老舍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茶馆这一特殊场所的描写,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人性的弱点。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触动。
小说中的茶馆是一个充满人情味和生活气息的地方,各种各样的人物在这里相遇、交流、争吵、合作,展现出了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茶馆老板王利发和茶客们的对话、争吵、交流,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以及对生活的无奈和无力感。
在小说中,老舍通过对茶馆中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现了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人性的扭曲。
茶馆中的人物有些是贪婪自私的,有些是狡诈阴险的,有些是软弱无能的,有些是善良正直的,这些人物形象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人性的扭曲。
同时,茶馆中的人物形象也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社会中人们对于生活的无奈和无力感,以及对于未来的迷茫和焦虑。
通过对茶馆这一特殊场所的描写,老舍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人性的弱点,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传统社会中人们对于生活
的无奈和无力感,以及对于未来的迷茫和焦虑。
这部小说让我对中国传统社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努力追求美好的未来。
《茶馆》读后感
《茶馆》读后感
《茶馆》是中国著名作家鲁迅创作的一部现代话剧,通过描写一个茶馆的故事,展现了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不幸命运。
这部作品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种种不公和悲剧,同时也让我对人性和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茶馆》中,作者通过茶馆老板王利发的眼睛,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人们的命运。
茶馆中的人物形象各异,他们的命运也是各不相同的。
有些人因为社会的不公和自己的无能而命运多舛,有些人则因为机遇和运气而获得了成功。
这种对比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复杂。
同时,《茶馆》也让我对中国社会的变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通过茶馆老板的视角,揭示了中国社会的各种弊病和社会的种种不公。
这让我对中国社会的变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中国的未来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总的来说,《茶馆》是一部让人深思的作品,通过对一个茶馆的故事,作者展现了中国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复杂。
这部作品让我
对中国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中国的未来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舍研究论文题目:从话剧《茶馆》看老舍的悲剧艺术学院: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2013 年06 月18 日从话剧《茶馆》看老舍的悲剧艺术【摘要】老舍虽然一向以其特有的幽默著称,还因此被誉为“幽默大师”、“笑匠”。
但他的幽默一开始就带着苦涩和酸辛,幽默的笑脸上流淌着痛苦的热泪.他的小说中喜剧因素和悲剧因素总是熔铸在一起,而且常常是喜剧其外而悲剧其内的。
《茶馆》代表了老舍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剧中人物的言语诙谐幽默,人物的命运悲剧寓予其中。
【关键词】老舍茶馆悲剧艺术鲁迅将悲剧定义为“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把喜剧定义为“将那没价值的撕破给人看”,这说明了悲剧与喜剧之间具有一定的“辨识度”; 但老舍的作品常常将喜剧因素与悲剧因素相交融,在喜穿插着严肃的悲剧因素,在悲剧中点缀着喜剧因素。
然而,喜剧只是形式,悲剧才是老舍的最终目的。
因此,作为审美形态的悲喜剧被老舍呈现于作品中,让读者在悲悲喜喜之中,感受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人物命运的漂泊不定,体味“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痛感与压抑感。
一、“茶馆”的悲剧命运茶馆, 是中国古老文明的见证和承载。
《中华文明大辞典》载: “(茶馆) 是供顾客饮茶、吃茶点兼休息、娱乐的场所。
南北朝玄谈之风盛行, 作为茶馆的雏形的茶寮便应时而生。
至唐代已很盛行, 至清同治年间茶楼盛行, 规模较大, 可容千人。
南方较为普遍, 北方大城市中亦多见。
”[ 1 ]它们一面作为中国茶文化的一部分日渐丰富复杂,另一面又逐渐成为三教九流各色人等的集散地。
透过大社会的这一扇小窗子, 世间百态, 可尽收眼底。
鲁迅在作品《药》[ 2 ]中也以茶馆为背景展开故事。
鲁迅和老舍先后选取“茶馆”作为故事的“生成地点”,其深意当源于此。
在《药》中, 鲁迅除了建构夏瑜的悲剧外, 更不遗余力地展示茶馆中作为社会环境存在的群体的悲剧性。
他把悲剧人物夏瑜推向幕后, 把全部的激情与心血都倾注在挖掘连革命者的血都救治不了的麻木的众生上, 并从中推出华小栓这一代表人物, 从华小栓的悲剧揭示“茶馆环境”自身的深刻的悲剧性, 也加深着夏瑜悲剧。
比较起来, 老舍对茶馆的关注和描写倒是直接和具体。
《茶馆》中, 主人公王利发与茶馆的命运相与浮沉, 茶馆本身也就不得不或多或少地烙上历史变迁的印记; 当然, 这也是老舍创作的一惯原则, 他曾说过: “背景的重要不只是写一些风景和东西, 使故事更鲜明确定一点, 而是它与人物故事都分不开、好似天然长在一处的。
”[ 3 ]《茶馆》中的茶馆, 的确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它生成人物活动的时代背景且真正与人物长在一处。
老舍对社会历史的批判, 且融入对茶馆的细节描绘或精细建构的意图, 使《茶馆》透露出了更多的现实沉重感。
二、《茶馆》独特的艺术风格古今中外,无论好的悲剧作品还是戏剧作品,都数不胜数,然而能将悲喜两种情感交融在同一作品中的,却不多见,老舍算其中一人。
《茶馆》典型而又鲜明的体现着老舍悲喜交融的创作风格,剧中人物的言语诙谐幽默,人物的命运悲剧寓予其中。
老舍用扭曲、放大、夸张、变形的手法以一种黑色幽默的方式将社会与小人物的不协调加以描述,使得被描述者显得更加得荒诞不经、滑稽可笑,同时又令人感到沉重和苦闷。
《雷雨》[ 4 ]和《茶馆》都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划时代的伟大作品。
同是以旧时代的社会生活为题材, 都意在表现旧社会的腐败和必然的没落, 但两者风格却完全不同。
雷雨讲述了一个封建大家庭的故事,它所采用的完全是西方话剧三一律的结构形式, 如同西方绘画艺术一样, 对社会采取一种焦点透视的方法。
整个故事围绕这个封建大家庭展开,环环紧扣,剧中人物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所展现出来的也是一种严肃紧张的氛围,每一次周朴园的出厂,都给人以一种封建大家长的压迫感,围绕周朴园所展开的,又是一个个不为人知的秘密,让人读起来心惊胆战。
这与《罗密欧与朱丽叶》[ 5 ]有类似的地方,都是封建大家庭下所造成的纯悲剧。
但《茶馆》不同,《茶馆》打破三一律, 老舍把每个场景都作为一个活动的画面, 而每个画面又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
如果说《雷雨》展示的是家庭悲剧, 场景与场景之间依靠悬念唤起观众的期待, 那么《茶馆》,则依靠画面的连接来展示当时社会的各种世相以引起观众的兴趣。
老舍不把视点集中在某一点上, 他注重的是怎样把这些点连成一条线, 如同中国的戏曲, 让流动的场景变成一个链条, 借助场景的自然流动展现一种社会现实。
充满“京味”幽默诙谐的寓言就更是《茶馆》中的一大特色。
显然整部戏剧让人读起来是非常轻松地,例如《茶馆》第二幕唐铁嘴说:“我改抽‘白面’啦。
你看,哈德门烟是又长又松,一顿就空出一大块,正好放‘白面儿’。
大英帝国的烟,日本的‘白面儿’,两个强国侍候着我一个人,这点福气还小吗?”这一段话是人忍俊不禁,却又透露着一个名族深深地悲哀,从这个可笑的大烟鬼身上,也可以看到旧中国普通人在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和精神毒害下,愚昧、麻木、不觉悟到了何等惊人的地步! 幽默的对话当中昭显着畸形荒诞的心态。
老舍曾说过:“浪漫的人会悲观,也会乐观; 幽默的人只会悲观,因为他最后的领悟是人生的矛盾———想用七尺之躯,战胜一切,结果却只躺在不很体面的木匣里,像颗大谷粒似的埋在地下。
”[6]也诚如樊骏所指出的:“老舍作品中的悲观绝望的色彩最为深厚,他的幽默始终抹不掉苦涩辛酸的味道,不管如何逗笑,实际上却很沉重。
这是现代中国多灾多难的社会现实决定的,也是老舍个人艰辛痛苦的生活经历带来的,是他的幽默的一个特色。
我们自然可以不赞成老舍的这种悲观情绪,但他不仅是认真严肃的,而且往往是极其沉痛的。
如果把这样的幽默视为浅薄,浅薄的倒是我们自己了。
”[7]因此悲喜交融的写法,并不仅是吸引人发笑得,而是更进一步的阐释了悲的意义。
从老舍悲中有喜,笑中有泪的艺术风格中,能感觉到人的渺小和无助,觉察到了人生的苦涩,也体会到了如老舍所述的“生命是闹着玩的”悲凉。
三、从《茶馆》的人物形象中看悲剧美老舍一生经历坎坷,从出生到死亡,都透着不同于常人的悲剧性。
联系老舍的个性气质,悲剧美是不难从他的作品中体现出来的。
老舍自己在《未成熟的谷粒》一文的《十品》中说:“悲写一本戏,名曰最悲的悲剧,里面充满了无耻的笑声。
”[ 8 ]研究者大多以为,能够“对上号”的,只有《茶馆》。
《茶馆》中生动的人形象构成了一副栩栩如生的画面。
其中的几个正面人物总是被严峻的现实所击倒,这就体现了一种悲剧美。
裕泰茶馆老板王利发是《茶馆》的中心人物,他精明,不无自私,但没坏心眼,在逆境中,他早就明察“既在江湖内,都是苦命人”的现实。
说他老派也可,因为他对过往的岁月总是念念不忘;说他新锐也没错,因为他时时想着革新,他在大动荡的几种年代中辗转求生,不过是个小人物;但他时时想为民族传统留存血脉,称得上是个大形象。
他一生与茶馆相依为命,为它而生,又为它而死,他清醒地知道自己和家人都指着这茶馆吃饭,就此他采取的“活法”如他在第一幕中对秦仲义说的:“在街面上混饭吃,人缘儿顶要紧。
我按着我父亲遗留下的老办法,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就不会出大岔子。
”他压根儿就预料得到那些“狗男女”一个个活得有滋有味的,却不许他(和家人)吃窝窝头。
这活法就是他的处世哲学,但这哲学却没给他换来比祥林嫂更好的下场。
在全剧结束前,他发出愤懑的“天问”:“我想尽了方法,不过是为了活下去!⋯.我可没有做过缺德的事,伤天害理的事,为什么就不叫我活着呢?我得罪了谁?谁?”这的确是一种有泪也流不出来的悲怆。
王利发当然比不上中国传统的古圣先贤的崇高,但在是有悲剧人物的正面素质这一点上并无二致。
这个饱经世故、小心谨慎、忍气吞声、八面讨好,但求一家老小生存(吃窝窝头),求老字号的延续而不可得的王利发,还不够“最悲的悲剧”么?何况还有其他几个重要人物和他们各自的悲剧。
秦仲义、常四爷,和他们的坎坷命运,与王利发的遭际,是贯穿全剧的最大的悲剧,也是悲剧美之魂。
秦仲义本身并没有更多的悲剧内涵,但遭遇与最终的悲剧结局大大加剧了剧作的悲剧美。
秦仲义四十年来苦心经营的场子毁于一旦,凸显出为振兴实业而导致的悲剧下场,从又一个侧面丰富了悲剧美的意义。
最后,他将从工厂废墟中找到的机器小件和钢笔交给王利发时说道:“你应当劝告人家,有钱哪,就该吃喝嫖赌,胡作非为,可千万别干好事!”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到他深深地绝望。
还有一个最鲜明的形象则是一辈子不服软、敢做敢当、敢怒敢打的常四爷,当他还吃着皇粮,坐得起茶馆的时候,他就很瞧不起“吃洋饭”的马五爷的崇洋媚外。
他决不从狭隘的本民族的立场去看清王朝的覆灭,从大牢里出来后还声言“什么时候洋人敢再动兵,我姓常的还准备跟他们打打呢!我是旗人,旗人也是中国人哪”。
在这样一个封建的社会里,会有如此的反抗者和爱国者,何等不易,而最终却摆脱不了牢狱之灾,是整个名族的悲剧,也深深体现了悲剧美。
这个忠肝义胆的旗人劳动者的形象,一直受到学界的重视和好评。
在一次座谈《茶馆》的会议上,名家纷纷发表意见,仅举几例。
王瑶说:“贯穿全剧的三个人物只有常四爷写得最明朗。
”张恨水说:“常四爷写得好。
”张辉说:“印象最深的,还是常四爷。
老舍同志对这种人物是付出了最大的感情的。
可以看出他对这种人物的同情和寄托。
”[ 9 ]四、《茶馆》的社会意义《茶馆》要表现旧中国的黑暗,表现身处黑暗社会中的大众,为了求生存、求正义、求发展而无法逃避的痛苦挣扎和悲惨结局。
老舍没有把这个沉重的主题,放到某一个具体故事里头,他决定用社会上“小人物怎么活着和怎么死的,来说明那个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 10 ],来表达自己厌恶和唾弃整个旧时代的思想倾向。
病态的社会,畸形的文化,怪异的人生……组成了《茶馆》里面光怪陆离的社会画面。
老舍的笔,就好像外科大夫手里的一根探针,每挑破腐朽社会的一块疮痂,都教人们看到一股污浊的脓血涌出来,社会从外到内的溃疡到了这样可怕的地步,用大变革来教它脱胎换骨,当然是最合理不过的了。
《茶馆》的观众,不得不随时睁大了眼睛,来直视舞台上的荒诞世道:人贩子刘麻子,心狠手辣,又不怕人们看穿他倒卖一个农家女就赚190两昧心银子的劣迹,他大言不惭,宣传自个儿的逻辑:“我要是不分心,他们还许找不到买主呢”;两个逃兵,钱不够,又想满足生理需求,不得不凑钱托人贩子买个合用的老婆,组成不可想象的“三个人的交情”;这一桩桩一件件带着反常滋味,也带有几分滑稽色彩的小情节,全都是荒唐年头生出来的稀奇景致,被陈列到一起,就证实了一个全没有社会公正的年代,必然要把正常社会无法理喻的咄咄怪事,层出不穷地变幻出来。
这就像《红楼梦》所说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样,[ 11 ]《茶馆》里面这些教人“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让观众每一想起,都免不了要慨叹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