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理复习要点及大纲知识点
动物生理学复习要点说明
动物生理学复习要点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动物生理学第一部分概述一、机体的功能与环境1、动物体所含的液体称为体液,约占体重的60%,细胞外液被称为机体的环境,约占体液的1/3。
2、各种物质在不断转换中达到相对平衡,即动态平衡状态,称为稳态。
二、机体功能的调节1、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2、神经调节的基本过程是反射(reflex)。
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外环境变化产生的有规律的适应性反应,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神经中枢、传出神经纤维、效应器)第二部分细胞的基本功能1、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1] 静息电位: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膜外两侧的电位差。
机制:K+ 在浓度差作用下向细胞外扩散,并滞留在细胞外表面形成向的电场,当达到电-化学平衡时,K+ 净流量为零。
因此,可以说静息电位相当于K+ 外流形成的跨膜平衡电位[2] 动作电位:是细胞受到刺激时静息膜电位发生改变的过程。
机制:当细胞受刺激而兴奋时,膜对Na+ 通透性增大,对K+ 通透性减小,于是细胞外的Na+ 便会顺其波度梯度和电梯度向胞扩散,导致膜负电位减小,直至膜电位比膜外高,形成正外负的反极化状态。
当促使Na+ 流的浓度梯度和阻止Na+ 流的电梯度,这两种拮抗力量相等时,Na+ 的净流停止。
因此,可以说动作电位的去极化过程相当于Na+ 流所形成的电- 化学平衡电位。
[3]细胞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兴奋性;在体条件下,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称为兴奋。
兴奋性时期①绝对不应期②相对不应期③超常期④低常期[4]阈值:引起细胞兴奋或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值,该刺激强度的值则称为刺激的阈值。
阈电位:从静息电位变为动作电位的这一临界值称为阈电位。
2、神经骨骼肌接头也叫运动终板。
第三部分血液一、血液的组成与理化特性1、血量及血液的基本组成成年动物的血量约为体重的5%-9%,一次失血若不超过血量的10%,一般不会影响健康,一次急性失血若达到血量的20%时,生命活动将受到明显影响。
动物生理知识点总结
动物生理知识点总结动物的生理过程是指动物体内发生的各种生命现象和机体功能的综合反映。
了解动物的生理知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动物的生存方式,还能够指导动物保护和养殖等相关领域的工作。
下面将对动物生理的几个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1. 呼吸系统呼吸是动物体内气体交换的过程,可以分为外呼吸和内呼吸两个阶段。
外呼吸是指动物通过呼吸器官(如鳃、肺)吸入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的过程。
内呼吸是指氧气进入细胞,与有机物质发生氧化反应产生能量的过程。
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呼吸器官和呼吸方式。
例如,鸟类拥有空气囊,能够实现空气的单向流动,提高氧气的吸收效率;昆虫则通过气管系统进行呼吸,将气体直接输送到细胞。
2. 循环系统循环系统是指动物体内通过心脏和血管将氧气、养分和代谢产物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细胞的过程。
它有助于维持细胞内的稳定环境并保证生命活动的进行。
循环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心脏和血管。
心脏负责将血液从静脉输送到动脉,通过收缩和舒张的运动推动血液循环。
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其中动脉将富含氧气的血液输送到组织,静脉则将含有代谢产物的血液回输至心脏。
3. 消化系统消化系统是指动物体内将食物转化为可供细胞利用的养分的过程。
它包括摄食、咀嚼、化学消化、吸收和排泄等环节。
不同动物的消化系统结构和功能也有所不同。
例如,草食性动物的消化系统具有发达的盲肠和大肠,以便消化纤维素的部分;肉食性动物则拥有锐利的牙齿和强壮的消化器官,有助于消化肉类食物。
4. 神经系统神经系统是动物体内传递信号、控制和协调各种生理活动的系统。
它由神经元和神经组织(如脑、脊髓)组成。
神经系统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电信号传递信息,以控制动物体内的各项功能。
例如,感觉神经元可以感知外界刺激并将信号传递至大脑,而运动神经元则能够向肌肉发送指令,使其产生动作。
5. 生殖系统生殖系统是动物繁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内部生殖器官和外部生殖器官。
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繁殖方式和生殖器官。
动物生理笔记整理
【第一章绪论】2、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内容:皮肤系统、肌肉骨骼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繁殖系统、泌尿系统、免疫系统【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3、神经骨骼肌兴奋传导过程:终板前膜→Ca++进入突触轴浆→乙酰胆碱释放→Ach 与终板后膜受体结合后膜Na通道开放内流→终板电位→近终板肌膜去极化→动作电位,胆碱脂酶,Ach 重吸收到突触前膜【电传递(缝隙连接)CNS 、心肌;化学传递:突触神经递质】4、强、弱电的作用:强电:用来攻击敌害和觅食;弱电:只作为电感受器的一部分【第三章血液】2、各血细胞及血小板的功能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吞噬与消化;嗜酸性粒细胞——参与过敏反应嗜碱性粒细胞——参与变态反应;淋巴细胞——T细胞-细胞免疫、B细胞-体液免疫;单核细胞——吞噬、免疫红细胞RBC:通过血红蛋白Hb运输O2和CO2,并对机体所产生的酸碱物质起缓冲作用血小板PLAT: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参与生理性止血、参与血液凝固过程【第四章血液循环】2、等容收缩和舒张相的生理意义室内压变化幅度增大,心脏泵抽吸作用增强。
快速射血和快速充盈相的速度和血量有关。
3、心胀泵血功能的评定指标心输出量;心指数;每搏出量;射血分数;心力储备4、心肌细胞的分类工作细胞、自律细胞、非收缩非自律细胞5、组织液滤过的动力:有效滤过压6、影响静脉回流:体循环平均压;心肌收缩力;体位改变(直立性低血压);骨骼肌的挤压作用;胸内负压组织液和淋巴液生成的因素:组织液由血浆滤过毛细血管而形成;引起血浆胶渗压减小或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的因素,能促进淋巴量的增加。
7、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不同时期离子通道开放时间0期—快Na+通道开放1期— K通道开放,快Na+通道关闭2期—慢Ca++通道,K+通道开放3期— K+通道开放,Ca++通道关闭4期—慢Na+通道开放, K+通道开放, Na-K泵,恢复静息膜电位。
【第五章呼吸】2、呼吸膜的结构:表面活性物质层,肺泡上皮细胞层,肺泡上皮基膜,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间隙,毛细血管基膜层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层3、胸膜腔负压的生理意义:保持肺的扩张状态;促进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利于呕吐;利于反刍4、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意义(生理功能)减小吸气阻力;防止肺泡内液体积聚;稳定大小肺泡容积5、影响氧离曲线的因素:Pco2升高、pH减小、温度升高—使氧离曲线右移,血氧饱和度下降,有利于氧气的释放。
动物解剖生理复习大纲
第一章动物机体的基本结构一.细胞膜具有物质转运的功能,直接控制着离子与分子进出细胞。
1.单纯扩散。
2,易化扩散。
3,主动转运。
4,胞吞作用和胞吐作用。
二.上皮组织中被覆上皮。
1.单层上皮,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每一个细胞都与基膜相连。
2.复层上皮,由两层以上的细胞构成,仅基底细胞与基膜接触。
三.疏松结缔组织,又叫蜂窝组织。
其结构疏松,肉眼观呈白色的网泡状。
主要分布在皮下和各种器官内,其特点是基质含量多,细胞和纤维含量少。
具有支持、营养、填充、连接和保护作用。
1 细胞。
主要有成纤维细胞、组织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和脂肪细胞。
四.神经元之间的联系——突触。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机能的基本单位,神经元之间紧密联系,共同完成复杂的神经活动。
神经元之间发生联系的功能性接触点,叫突触。
五.方位术语。
1,矢状面:是与集体长轴平行且与地面垂直的面。
可分为正中矢面和侧矢面。
正中矢面在动物机体的正中线上,只有一个,将动物机体分为左右对称的两部分;侧矢面位于正中矢面的侧方,与正中矢面平行,有无数个。
2,额面是与地面平行且与矢面、横断面垂直的面。
额面将动物分为背侧和腹侧两部分。
3横断面是指横过动物体,与矢状面、额面都垂直的面。
把动物体分为前、后两部分。
第二章牛(羊)解剖生理一头部骨骼。
头骨的组成。
头骨多为扁骨和不规则骨,分颅骨和面骨两部分。
二躯干骨骼。
躯干骨。
包括椎骨、肋和胸骨,它们连起来构成脊柱和胸廓。
1,胸廓。
由胸椎、肋和胸骨共同构成,呈前小后大的圆锥形。
胸廓前口由第一胸椎、第一对肋和胸骨柄围成;胸廓后口由最后一个胸椎、左右肋弓和剑软骨围成。
胸部前部的肋短而粗,具有较大的坚固性,以保护心、肺并便于连接前肢;胸廓后部的泪细而长,具有较大的活动性,以适应呼吸运动。
三前肢骨骼分为前肢骨和前肢关节。
1 前肢骨包括肩胛骨、臀骨、前臂骨、腕骨、掌骨、指骨和籽骨。
2 前肢关节。
前肢与躯干之间不形成关节,借强大的肩带肌与躯干连接。
前肢各骨之间以关节的形式连接,从上到下的顺序为,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蹄关节。
《动物生理学》章节笔记
《动物生理学》章节笔记第一章:绪论一、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 研究对象- 动物生理学关注的是动物机体的生命现象,包括生物化学过程、细胞活动、组织功能、器官系统的工作以及整个生物体的行为和生存策略。
- 研究范围涵盖从单细胞生物到高等哺乳动物,重点关注动物如何通过各个生理系统维持内环境稳定(Homeostasis)。
2. 研究任务- 揭示生命现象的物理和化学基础:探究动物体内发生的各种生理过程背后的分子和细胞机制。
- 了解机体功能的调节机制:研究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如何协同工作,调节身体的各种功能。
- 探索环境适应的生理机制:分析动物如何通过生理调整来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
- 应用于实践:将动物生理学知识应用于医学、兽医学、农业、生态保护和生物工程等领域。
二、动物生理学的发展简史1. 古代阶段- 古埃及、古希腊和古印度等文明对动物生理学有所探讨,但多限于观察和哲学思考,缺乏科学实验。
- 我国古代医学家如扁鹊、张仲景、孙思邈等对脉搏、呼吸、消化等生理现象有所记载。
2. 中世纪阶段- 欧洲中世纪,阿拉伯学者如伊本·纳菲斯对血液循环有了初步的认识。
- 解剖学的兴起为生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近代阶段- 17世纪,哈维发表了《动物心血运动论》,奠定了血液循环理论。
- 18世纪至19世纪,贝尔纳、普尔扎等人通过实验方法推动了生理学的发展。
4. 现代阶段- 20世纪,生理学进入分子和细胞水平,如诺贝尔奖获得者霍奇金、埃克尔斯对神经传导的研究。
- 分子生物学、遗传工程等技术的应用使动物生理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三、动物生理学的研究方法1. 实验方法- 急性实验:在短时间内对动物进行生理功能的观察和测量,如血压、心率等。
- 慢性实验:长时间跟踪动物生理功能的变化,如植入电极监测神经活动。
- 活体实验:在不影响动物生存的前提下进行的实验,如使用显微镜观察活细胞。
- 离体实验:在体外环境中研究组织、细胞或分子的功能,如器官切片培养。
大一动物生理专业知识点
大一动物生理专业知识点动物生理学是研究动物身体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的学科,属于生物学的一部分。
作为大一学生,了解一些基础的动物生理学知识对于进一步学习和理解高级课程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大一动物生理专业知识点的简要介绍。
1. 细胞生理学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研究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是动物生理学的基础。
大一学习的细胞生理学重点包括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内信号传导、细胞运输过程等。
2. 神经生理学神经生理学研究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包括神经细胞的结构、神经元之间的通信以及神经调控与调节。
大一学习的神经生理学知识点包括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神经冲动的传导、神经递质的作用等。
3. 感觉生理学感觉生理学研究感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以及感觉信息的传导和处理过程。
大一学习的感觉生理学重点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感觉器官的基本原理和传导机制。
4. 循环生理学循环生理学研究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包括心脏的结构与功能、血管的构造和血液循环过程等。
大一学习的循环生理学知识点包括心律调控、血压调节、气体交换等。
5. 呼吸生理学呼吸生理学研究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包括肺的结构和呼吸过程等。
大一学习的呼吸生理学重点包括呼吸节律的调控、气体交换、酸碱平衡等。
6. 消化生理学消化生理学研究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包括口腔、食管、胃等器官的消化过程以及营养吸收等。
大一学习的消化生理学知识点包括消化酶的作用、消化器官的功能调节等。
7. 内分泌学内分泌学研究内分泌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包括内分泌腺体的分泌物及其调节作用等。
大一学习的内分泌学知识点包括主要的内分泌腺体、激素的种类与作用等。
8. 泌尿生理学泌尿生理学研究泌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包括肾脏的滤过、重吸收、分泌等过程以及尿液的形成等。
大一学习的泌尿生理学重点包括肾小球的滤过机制、尿液的浓缩机制等。
以上只是大一动物生理学的一部分知识点简要介绍,随着学习的深入,你将会更加详细、系统地学习这些内容。
动物生理复习资料
1.每分通气量:指每分钟吸入肺内或从肺内呼出的气体总量,也称肺通气量(值等于潮气量与呼吸频率的乘积)2.氧饱和度:氧含量与氧容量的百分比称为氧饱和度.o与Hb氧饱和度的关系曲线3.氧解离曲线:表示P24.通气血流比值:每分肺通气量(Va)/ 每分肺血流量(Q)5.余气量:最大呼气末肺内残留的气量,又称残气量6.肺牵张反射:由肺扩张或肺缩小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兴奋,又称黑-伯反射7.强直收缩:当冲动或刺激的频率增加到一定数值时,使许多单收缩融合在一起,肌肉持续处于收缩状态,称为强直收缩8.终板电位:终板膜上发生的Na+跨膜内流和K+跨膜外流而引起的终板膜的去极化称终板电位。
9.化学性突触:依靠突触前神经元末稍释放特殊的化学物质作为传递信息的媒介,对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影响的突触。
10.神经递质:指由神经元合成,突触末梢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并引发突触后电位产生的信息传递物质。
11.突触延搁:信息经突触传递时存在一定的时间延误称突触延搁。
12.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13.每搏输出量:一次心搏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14.心力储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大的能力15.期前收缩:在心肌有效不应期之后受到额外刺激,可引起心肌正常收缩之前的收缩16.代偿间隙: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往往出现一段较正常为长的心室舒张17.窦性节律:按窦房结的节律跳动的心律称为窦性节律。
18.异位节律:心房、心室依窦房结以外的某个自律组织的节律进行跳动,称为异位节律。
19.每分输出量:每分钟由一侧心室输出的血液总量20.动作电位:以神经和骨骼肌为代表的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而兴奋时,细胞膜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会发生一次迅速而短暂的、可扩布的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21.静息电位:指细胞在未受刺激、处于静息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又称跨膜静息电位22.主动运输:指细胞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某些物质的分子或离子逆浓度梯度或逆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23.易化扩散:非脂溶性的物质或脂溶性小的物质,在特殊膜蛋白质的帮助下,由高浓度一侧通过细胞膜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24.胞吐作用:指细胞内的大分子物质或团块物质以分泌囊泡的形式排出细胞的过程25.内环境:指细胞直接赖以生存的环境26.血压:血压是指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血管壁的侧压力,实际上为压强。
(完整版)动物生理学复习资料
(完整版)动物生理学复习资料动物生理学复习思考题第一章绪论1、生理学及动物生理学的概念1、生理学:研究生物机体生命活动(机能)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2、动物生理学:研究动物机体生命活动(机能)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2、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内容根据机体结构的层次性分为三个水平:A.整体和环境水平的研究:研究机体对环境变化的反应和适应以及机体在整体状态下的整合机制。
(捕食行为、逃离行为)B.器官和系统水平的研究:研究各器官系统的机能。
包括研究各器官系统的活动特征、内在机制、影响和控制它们的因素,以及它们对整体活动的作用和意义。
C.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研究细胞及其所含物质分子的活动规律。
又称为细胞生理学3、动物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其特点1.慢性实验:在无菌条件下对健康动物施行手术,并在不损害动物机体完整性的前提下暴露、摘除、破坏以及移植所要研究的器官,然后在尽可能正常的条件下,观察实验动物的功能变化。
由于这种动物可以较长时间用于实验,故称之为慢性实验。
(假饲实验)特点:优点因研究对象处于接近正常的状态下,所得结果比较符合实际情况。
缺点应用范围常受到限制。
如有些生理问题目前仍未找到合适的手术和方法;整体条件复杂不易分析。
2.急性实验:实验过程不能持久,只能在较短时间内观察实验结果,称为急性实验。
特点:优点实验条件易于控制、结果易于分析。
缺点实验往往是在离体或麻醉状态下进行,使实验结果不一定能代表它们的在体活动情况。
4、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及其特点1.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各组织、器官和系统的生理功能所发挥的调节作用。
神经系统是机体分化出来专门执行调节作用的系统。
主要是通过反射来实现。
特点:迅速而精确,作用部位比较局限,持续时间较短。
2.体液调节:指体液因素通过局部扩散或借助淋巴和血液循环抵达特定器官组织,调节其功能活动的过程。
特点:效应出现缓慢,作用部位比较广泛,持续时间较长。
3.自身调节:指机体自发产生的适应内外环境变化的调节。
初中生物动物生理知识点归纳
初中生物动物生理知识点归纳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的科学,其中动物生理学是生物学的一部分,主要研究动物的生命现象和生物功能。
初中生物课程重点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动物生理知识,本文将对初中生物动物生理的主要知识点进行归纳。
1. 呼吸系统动物通过呼吸系统进行气体交换,使得氧气从外部进入体内,并排出体内的二氧化碳。
动物的呼吸系统主要包括呼吸道、肺(鱼类的鳃)和呼吸肌肉。
例如,人类的呼吸系统包括鼻腔、喉咙、气管、支气管和肺。
初中生物课程中主要学习了外呼吸和内呼吸的过程,以及全身组织细胞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
2. 消化系统动物的消化系统主要是将食物分解成可吸收和利用的营养物质。
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消化腺和消化道附属器官。
初中生物课程中主要学习了口腔、食道、胃和小肠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以及消化酶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
3. 循环系统动物的循环系统主要负责运输氧气、养分和代谢产物,以维持体内环境的稳定。
循环系统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
初中生物课程中主要学习了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动脉和静脉的区别,以及红血球和白血球在血液中的作用。
4. 神经系统动物的神经系统主要负责接受和传递信息,以调节和控制身体的功能。
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
初中生物课程中主要学习了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式,以及感觉器官的作用。
5. 泌尿系统动物的泌尿系统主要负责排除体内废物和维持体内水-盐平衡。
泌尿系统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
初中生物课程中主要学习了肾脏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尿液的生成和排出过程。
6. 生殖系统动物的生殖系统主要负责繁殖后代。
生殖系统包括生殖腺(雄性的睾丸和雌性的卵巢)、生殖道(雄性的输精管和雌性的输卵管)和外生殖器。
初中生物课程中主要学习了生殖腺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生殖细胞的形成和受精过程。
7. 运动系统动物的运动系统主要负责骨骼支持、肌肉运动和保护内脏器官。
运动系统包括骨骼系统和肌肉系统。
执业兽医资格考试资料——动物生理学
动物生理学第一单元概述考点一体液与内环境的概念一、机体功能与环境动物体内所含的液体统称为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是机体细胞所直接生活的体内环境,称内环境。
考点二稳态的概念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称为内环境稳态。
内环境稳态是细胞维持正常功能的必要条件,也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
考点三机体功能调节的基本方式二、机体功能的调节主要有三种,即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以及自身调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为反射,完成反射的基本结构称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神经调节具有迅速、准确的特点;体液调节是指内分泌系统所产生一些具有信息传递功能的化学物质(主要指激素),经体液途径运送到特殊的靶组织、细胞,对其活动进行调节,其调节特点是:作用范围较广,作用比较缓慢,持续时间较长;自身调节是指组织、细胞在不依赖于神经调节或体液调节的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其调节特点是:简单,且调节幅度小。
第二单元细胞的基本功能考点一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及其产生机制一、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到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也称静息膜电位,其主要是K+自细胞内外流所致,是K+的电一化学平衡电位。
细胞静息时,膜电位外为正、内为负的电性状态称为极化状态(或极化)。
动作电位是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奋时,静息膜电位发生改变的过程。
细胞受到刺激后,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突然增大,膜外高浓度的Na+迅速内流,结果造成膜内负电位迅速降低。
由于膜外Na+具有较高的浓度势能,当膜电位减小到0时仍可继续内移转为正电位,直至膜内正电位足以阻止Na+内移为止,此时的电位即为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也即Na+的平衡电位。
考点二细胞兴奋性与兴奋细胞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在体内条件下,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则称为兴奋。
细胞产生兴奋时,其兴奋性变化要经历四个时期,即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
动物生理学重点知识归纳
动物生理学重点知识归纳动物生理学是指研究动物内部各器官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联系的一门学科。
在动物生理学的学习中,我们需要掌握以下重点知识:1. 细胞功能和组织结构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每个细胞都具有一定的功能和结构。
生物体的外在特征和内部功能都与细胞密切相关。
例如,动物细胞的组成包括细胞质、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等组成部分。
了解这些组成部分的功能和结构对动物生理学的学习非常重要。
2. 生物分子和代谢细胞内的代谢过程是维持生命的关键。
了解生物分子和代谢有助于我们理解动物体内的化学反应和生物作用。
例如,葡萄糖是细胞内重要的能量来源。
糖原是动物体内的一种能量贮存形式,能够在需要时迅速分解为葡萄糖。
3. 肌肉和运动控制肌肉是生物体内唯一能够主动收缩的组织。
人体内有三种肌肉:横纹肌、平滑肌、心肌。
运动控制是指大脑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对肌肉的发出控制信号。
了解肌肉和运动控制有助于我们理解人体内的运动机制和体育运动。
4. 神经和神经系统神经细胞是细胞的一种特殊类型,负责传输电信号,控制各种身体动作、记忆和推理过程。
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了解神经和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有助于我们理解人体内的感觉和反应机制。
5. 激素和内分泌系统激素是在人体内分泌的一类化学物质。
内分泌系统由多个组成部分构成,包括下丘脑、垂体、甲状腺等。
激素是人体内调节生理机能的重要手段之一。
了解激素和内分泌系统的机制有助于我们理解生长发育、代谢和生殖等方面的生理机制。
以上是动物生理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掌握这些知识对于我们理解动物体内的生理现象和解决动物生理学相关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动物生理学复习重点
动物生理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整合生理学:将整体与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有机结合起来,用分子生物学现象解释2.兴奋:活细胞或组织受到刺激后发生反应的过程。
3.兴奋性:活细胞或组织受到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
4.适应性:指机体及其部分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可随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某种程度的变化,以求与所处的环境保持动态平衡的能力。
5.内环境(细胞外液):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
6.稳态:指在正常的生理情况下,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只在很小的范围内发生变动。
7.入胞:大分子物质或团块进入细胞的过程。
8.出胞:大分子物质或团块以分泌囊泡的形式排出细胞的过程。
9.原发性主动转移:主动转运中,所需的能量直接由ATP提供10.继发性主动转移:主动转运中能量不由ATP直接提供,而是利用NA+泵活动形成的储备势能完成11.静息电位:细胞在未受刺激、处于静息状态时存在于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12.动作电位:活细胞受刺激后,细胞膜两侧电位的变化。
13.反极化:除极化至零电位后膜电位如进一步变为正值。
14.锋电位:快速除极化和快速复极化总共不超过0.5ms,形成一个短促尖锐的脉冲样变化。
15.后电位:在锋电位之后还会出现一个较长的、微弱的电位变化时期,包括负后电位和正后电位。
16.阈刺激:维持细胞兴奋或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
17.阈强度:固定刺激时间,引起组织细胞产生兴奋的最小刺激18.碱贮:血液中NaHCO3的含量或浓度。
19.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得晶体物质(主要是NaCl)形成的渗透压。
20.胶体渗透压:由血浆蛋白质(主要是白蛋白)所形成的渗透压。
21.血液凝固:指血液中流动的液体状态转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22.红细胞凝集:将血型不相容的两个个体的血液滴在玻片上混合,红细胞即出现聚集成团的现象。
23.自律细胞:能够在没有外来刺激即可自动去极化而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细胞。
24.自律性:心肌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情况下,能够自动地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
动物生理学复习资料全
动物生理学复习资料全(注:其中加粗的知识点考大题的概率为99.9%、还有编辑时可能有误差请大见谅、祝大家考个好成绩)绪论1.动物生理学:是研究动物机体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动物生理学研究内容:①阐明机体各部分机能活动特点,以及各部分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②阐明机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时,各器官、系统活动的变化规律。
动物生理学研究水平:①整体和环境水平;②器官和系统水平;③细胞和分子水平。
动物生理学的研究方法:1.急性实验(①离体实验;②在体试验)2.慢性实验2.内环境:细胞外液是机体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内环境稳态:组成内环境的各种理化因素的变化都保持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称为内环境稳态。
内环境稳态是细胞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必要条件,也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
3.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神经调节:机体受到刺激时,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通过反射活动对其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称为反射。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类型:1.非条件反射;2.条件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特点:迅速、准确、时间短、作用部位局限体液调节:内分泌腺和具有内分泌功能的组织细胞产生的特殊化学物质,通过体液到达较远或邻近的特定器官、组织或细胞,对其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体液调节作用方式:内分泌、旁分泌、自分泌、神经分泌特点:范围广、缓慢、持续时间长4.动物生理功能的控制系统:非自动控制系统(开环系统)、反馈控制系统(闭环系统)、前馈控制系统。
反馈调节:即受控部分发出反馈号返回控制部分,使控制部分能够根据反馈号来改变自己的活动,从而对受控部分的活动进行调节。
反馈包括正反馈和负反馈。
正反馈:从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称为正反馈。
如:排便、分娩、血液凝固负反馈:反馈号能够降低控制部分的活动,称为负反馈。
动物生理学资料整理
动物生理学资料整理名词解释:1.内环境: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淋巴液、脑脊液等)是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2.稳态(homeostasis ):即内环境稳态。
是指内环境物理、化学性质保持相对恒定的状态。
3.静息电位: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膜两侧的电位差。
4.动作电位:细胞膜受到刺激兴奋后,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膜两侧电位所发生的快速、可逆的倒转和复原。
5.去极化:生物膜受到刺激或损伤后,膜内外的电位差逐渐减小,极化状态逐步消徐,此种过程称为去极化(或除极)。
6.超极化:原有极化程度增强,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增大,兴奋性降低的状态。
7.阈电位:能使可兴奋细胞膜Na+或Ca+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膜电位。
8.突触前抑制:通过改变突触前膜的活动而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抑制的现象。
9.突触后抑制: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存在许多抑制性神经元,兴奋时,其轴突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在突触后膜形成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导致突触后神经元呈现抑制性效应。
由于这种抑制是由突触后膜出现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形成的,称为突触后抑制。
10.反牵张反射:牵拉肌肉引起牵张反射,致腱器官传入冲动增多,导致被牵拉肌肉的a运动神经元抑制,这种使牵张反射受到抑制的反射成为反牵张反射。
11.神经调质:由神经元产生,不直接传递信息,而是调节信息传递的效率,增强或削弱递质的效应,该类化学物质称为神经调质。
12.肌紧张: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其表现为受牵拉的肌肉发生紧张性收缩,阻止被拉长。
13.键反射:指快速牵拉肌腱是发生的牵张反射。
例如膝反射、跟键反射、肘反射14.血清:血凝块在血小板释放的因子的作用下回缩析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血清与血浆的区别在于血清中不含纤维蛋白原和一些凝血因子。
15.血浆:血液去掉有形成分(血细胞和血小板)后的淡黄色液体。
溶质包括蛋白质、脂质、糖类、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气体、激素、各种细胞代谢产物和电解质等。
16.血沉:RBC在静置血管中单位时间(1h)内的沉降速率。
动物生理学重点资料
动物生理学重点第一章绪论一、.家畜生理学的三个层次1、细胞和分子水平研究细胞生命现象的基本物理化学过程。
2、器官和系统水平研究各器官及系统的功能。
3、整体水平研究各器官功能联系;整体与环境互作。
二、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1、神经调节2、体液调节3、自身调节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易化扩散分类:1,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2离子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一、静息电位:细胞在静息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也称跨膜静息电位。
二、动作电位: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膜两侧的电位发生快速而可逆的倒转和复原的过程。
三、后电位产生机制负后电位:细胞外K瞬间蓄积正后电位:Na泵活动增强四、兴奋(Exitation)—细胞受到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
五、兴奋性(Exitability)—细胞受到刺激后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六、可兴奋组织(Exitable tissue)—受到刺激时,能够产生动作电位的组织。
七、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刺激强度、刺激时间、刺激强度对于时间的变化率(以上三种条件均达到阈值才能引起兴奋。
)八、阈刺激:产生动作电位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
※九、阈下刺激不能引起动作电位或组织、细胞的兴奋,但并非对组织细胞不产生任何影响。
十、兴奋性的变化1、绝对不应期:锋电位上升支与下降支初期特点:对任何刺激均不产生反应。
2、相对不应期:锋电位下降支的后期特点:对阈上刺激反应。
3、超常期:负后电位特点:对阈下刺激产生反应。
4、低常期:正后电位特点:对阈上刺激产生反应。
第三章血液一、如何制取血清和血浆?两者有何区别?血清(serum):血液流出血管不经抗凝处理,就会很快凝成血块,随血块逐渐紧缩所析出的淡黄色清亮液体。
血浆(Plasma):将采集的血液按5:1的比例与3.8%柠檬酸钠混匀,离心后得到的上清液,呈微黄色或无色的液体部分。
血清与血浆的主要区别:血清中没有纤维蛋白原,因为纤维蛋白原已转变成纤维蛋白而留在了血块中。
动物生理学
动物生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家畜生理学的研究水平:1)细胞和分子学水平的研究:研究离体细胞,分子实验法。
2)器官和系统水平的研究:研究离体组织,器官实验法。
2.研究方法:1)急性实验法:实验后动物死亡①离体器官实验法②活体解剖实验法2)慢性实验:以完整、正常的实验动物为对象,在正常、科学的环境下做各种实验。
3.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1)新陈代谢:机体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过程中的自我更新以及机体内部所实现的物质和能量的转换、转移过程。
2)兴奋性:动物有机体在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时,机体内部的新陈代都将发生相应的改变的特性。
3)适应性:动物机体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调整自身生理功能以适应环境变化的特性。
4)生殖:动物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后,能够产生与自己相似的子代个体,这种功能称生殖或自我复制。
4.内环境:内环境是指机体细胞直接接触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5.7.机体功能的调节:1)神经调节特点:快速,精确,短暂。
2)体液调节特点:缓慢、广泛、持久8.反馈控制系统——动物生理学中主要的控制系统。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1.细胞的兴奋性①兴奋性定义:在内外环境因素的作用下,细胞具有产生膜电位变化的能力或特性。
②阈值:在一定时间内,引起组织细胞产生兴奋的最低刺激强度。
时间阈值:达到刺激产生的最短时间。
③组织兴奋性的变化1)绝对不应期:对任何刺激均不产生反应;2)相对不应期:对阈上刺激产生反应;3)超常期:对阈下刺激产生反应;4)低常期:对阈上刺激产生反应。
2.细胞的生物电现象1)静息电位:细胞安静时存在于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外正内负)。
①内外离子分布特点:外正内负,高钾低钠。
②选择透过性:细胞内的钾离子在细胞膜内外浓度差作用下携带正电荷外流。
2)动作电位:可兴奋的组织接受外界刺激而发生兴奋时,细胞膜原有的极化状态立即消失,并在膜的内外两侧发生一系列的电位变化。
术语:①极化: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外正内负的状态②去极化:生物膜受到刺激或损害,膜内外电位差减至0③反极化:膜内外电位变正,膜外电位变负的现象。
动物生理学(执业兽医)知识点考点总结
动物生理学(执业兽医)知识点考点总结一、概述●机体功能与调节1.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机体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即细胞外液。
●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淋巴液,脑脊液。
2.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等的相对恒定状态。
是一种动态平衡。
●机体功能的调节1.神经调节●概念:反射。
结构基础:反射弧。
特点:迅速,准确,短暂,作用范围局限。
2.体液调节●概念:激素。
作用方式:内分泌,旁分泌,自分泌,神经分泌。
特点:缓慢,持续时间长,作用范围广。
3.自身调节●特点:范围小,不够灵活,是神经和体液调节的补充。
二、细胞的基本功能●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1.静息电位●细胞在静息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也称跨膜静息电位。
静息电位存在时细胞膜电位(内负外正)称为极化。
●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内K+的高浓度和安静时膜主要对K+的通透性,是大多数细胞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K+的平衡电位)2.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予。
细胞一个适当的刺激,细胞膜两侧的膜电位会出现一次快速的、可扩布的、可逆的膜电位波动过程,称为动作电位。
●极化,去极化,超极化,复极化。
●阈电位:能够引起动作电位的最低膜电位临界值。
(即当细胞受到刺激产生动作电位之前,膜电位去极化所必需要达到的最低值)-触发开关3.细胞的兴奋性和兴奋●兴奋性:细胞受到刺激后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阈值越高,兴奋性越低;反之,阈值越低,兴奋性越高。
●兴奋性的周期:●绝对不应期:对任何刺激均不产生反应,峰电位●相对不应期:对阈上刺激反应,负后电位的前部●超常期:对阈下刺激产生反应,负后电位的后部●低常期:对阈上刺激产生反应,正后电位●骨骼肌的收缩功能1.重点:肌肉收缩的全过程●中枢指令(反馈)●运动神经传出(神经AP)●神经肌肉兴奋传递(肌肉AP)●兴奋收缩耦联(三联管,Ca2+)●将肌膜电位变化为特征的兴奋和以肌纤维长度变化为基础的收缩联系起来的过程。
动物生理学复习资料及答案
动物生理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氧饱和度:氧含量与氧容量的百分比2.余气量:在竭尽全力呼气之后,仍能剩留在肺内的气量。
3.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从肾小球滤过的原尿量。
4.有效滤过压:存在于滤过膜两侧的压力差。
5.肾糖阈: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的浓度限度。
6.能量代谢:体内伴随物质代谢所发生的能量释放、转化和利用的过程。
7.基础代谢:动物在维持基本生命活动条件下的能量代谢水平。
8.静止能量代谢:动物在一般的畜舍或实验室条件下、早晨饲喂前休息时的能量代谢水平。
9.蒸发:体液的水分在体表及呼吸道黏膜由液态转变为气态并带走热量的过程。
10.辐射:体热以红外线形式向温度较低的外界散发。
11.胃的排空:胃内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12.反刍:反刍动物在摄食时,饲料不经充分咀嚼,就吞入瘤胃,饲料在瘤胃内被浸泡软化并经一定时间的发酵后,胃内容物被逆呕回到口腔,再被咀嚼,这种独特的消化活动称反刍。
13.嗳气:瘤胃的中的部分气体通过食管向外排出的过程。
14.容受性舒张:当咀嚼和吞咽食物时,反射性地通过迷走神经引起胃底和胃体部的肌肉舒张的反射。
15.肌小节:肌原纤维每两条Z线之间的部分称为肌小节,是肌肉收缩和舒张的基本单位16.强直收缩:对肌肉刺激频率不断加大,肌肉不断进行收缩总和,直至处于持续的缩短状态称强直收缩17.突触: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下个神经元的胞体或突起相接触的部分。
18.神经递质: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放,经突触间隙扩散,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膜神经元或效应器上的受体,引起信息从突触前传递到突触后的化学物质称为神经递质。
19.受体:指细胞膜或细胞内的某些大分子蛋白质,它能识别特定的化学物质并与之特异性结合,并诱发生物学效应。
20.去大脑僵直:将中脑前后丘切断后,动物出现四肢僵直,头后仰,尾巴翘起,躯体呈角弓反张状态,这一现象称去大脑僵直。
21.内分泌:由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把胞浆中生物活性物质排到周围血浆或组织液的过程。
(完整版)动物生理学笔记完整版
(完整版)动物生理学笔记完整版绪论考纲要求1、机体与环境的关系:刺激与反应,兴奋与抑制,兴奋性和阈。
2、稳态的概念,内环境相对恒定的重要意义.3、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的生理意义和功能。
考纲精要一、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
1、新陈代谢:是指机体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以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
包括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2、兴奋性:指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特定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
而刺激是指能引起组织细胞发生反应的各种内外环境的变化。
刺激引起组织兴奋的条件:刺激的强度、刺激的持续时间,以及刺激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这三个参数必须达到某个最小值。
在其它条件不变情况下,引起组织兴奋所需刺激强度与刺激持续时间呈反变关系。
衡量组织兴奋性大小的较好指标为:阈值.阈值:刚能引起可兴奋组织、细胞去极化并达到引发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
3、生殖:生物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能够产生与自己相似的个体,这种功能称为生殖。
生殖功能对种群的繁衍是必需的,因此被视为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二、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对多细胞机体而言,整体所处的环境称外环境,而构成机体的细胞所处的环境称为内环境。
内、外环境与生命活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当机体受到刺激时,机体内部代谢和外部活动,将会发生相应的改变,这种变化称为反应。
反应有兴奋和抑制两种形式。
三、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机制机体内存在三种调节机制: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1、神经调节:是机体功能的主要调节方式。
调节特点:反应速度快、作用持续时间短、作用部位准确.基本调节方式:反射。
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反射与反应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反射活动需中枢神经系统参与。
2、体液调节:发挥调节作用的物质主要是激素。
激素由内分泌细胞分泌后可以进入血液循环发挥长距离调节作用,也可以在局部的组织液内扩散,改变附近的组织细胞的功能状态,这称为旁分泌.调节特点:作用缓慢、持续时间长、作用部位广泛。
动物生理知识点总结
动物生理知识点总结一、细胞功能1.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每个细胞都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细胞膜是由脂质双分子层构成的,具有选择性通透性,可以保护细胞内部环境。
细胞质含有各种细胞器,包括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溶酶体等,这些细胞器都有不同的功能,保证了细胞的正常代谢和活动。
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DNA,控制着细胞的生长、分裂和功能。
2. 细胞代谢细胞代谢是指细胞内各种化学反应的总和,包括物质的合成和降解过程。
细胞代谢需要能量的参与,通常通过三大代谢途径来提供。
即三磷酸腺苷(ATP)分解途径、糖异化途径和氧化磷酸化途径。
3. 细胞的分化和增殖细胞分化是指细胞逐渐发育成各种不同形态和功能的细胞,而细胞增殖是指细胞通过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进行繁殖。
这些过程是细胞功能的重要部分,对于维持生物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二、神经系统1. 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包括细胞体、轴突和树突。
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电信号,并将这些信号传递给其他神经元或靶细胞。
神经元的功能包括感知刺激、传导神经冲动和释放神经递质。
2. 神经冲动的传导神经冲动是神经元内外快速传播的电信号,它是神经元之间信息传递的基础。
神经冲动的传导依赖于离子通道的开闭,其中钠离子通道和钾离子通道的开闭是神经冲动传导的关键。
神经冲动的传导可以通过神经元轴突上的髓鞘进行加速。
3. 神经系统调节神经系统通过感觉器官感知外部刺激,然后通过神经元的传递和神经递质的释放,对机体进行调控。
神经系统调节包括自主神经系统和体表感觉系统。
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它们通过神经递质的释放影响心率、血管张力、呼吸等生理功能。
三、内分泌系统1. 内分泌激素内分泌激素是由内分泌腺分泌或释放的生物活性物质,它们通过血液循环对机体进行调节。
内分泌激素的主要腺体包括垂体、甲状腺、胰岛素、性腺等。
内分泌激素的功能包括调节代谢、生长发育、水电解质平衡、生殖功能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1.生理学:研究生物机体生命活动(机能)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动物生理学:研究动物机体生命活动(机能)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反射:定义: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产生的有规律的适应性反应。
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B 反射弧(reflex arc)的组成及其各自的作用a感受器:接受刺激的结构,并将这种变化转变成一定的神经信号;b效应器:产生反应的结构;c神经中枢:位于中枢神经(脑和脊髓)内;d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将感受器和效应器与神经中枢联系起来的通路。
C 特点:迅速而精确,作用部位比较局限,持续时间较短。
体液调节:A.定义:指体液因素通过局部扩散或借助淋巴和血液循环抵达特定器官组织,调节其功能活动的过程。
B.特点: 效应出现缓慢,作用部位比较广泛,持续时间较长。
2.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层次:根据机体结构的层次性分为三个水平:A.整体和环境水平的研究: 研究机体对环境变化的反应和适应以及机体在整体状态下的整合机制。
(捕食行为、逃离行为)B.器官和系统水平的研究:研究各器官系统的机能。
包括研究各器官系统的活动特征、内在机制、影响和控制它们的因素,以及它们对整体活动的作用和意义。
C.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 研究细胞及其所含物质分子的活动规律。
又称为细胞生理学。
3、急性实验:是以失去知觉的动物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分成A 在体实验与离体实验:在体实验:麻醉在状态下,对动物施行手术,暴露所要观察或实验的器官。
例如胸内负压的测定、大脑皮层运动机能的定位。
离体实验:从动物体内取出某一器官、组织或分离出某种细胞,置于适宜的人工环境中使其在短时间内保持生理功能。
观察它们的功能活动及其影响因素。
例如蛙心离体灌流、小肠离体运动描记。
以上这两种实验方法都要求实验过程不能持久,只能在较短时间内观察实验结果,称为急性实验。
B 特点:优点实验条件易于控制、结果易于分析。
缺点实验往往是在离体或麻醉状态下进行,使实验结果不一定能代表它们在体内的活动情况。
慢性实验:A、定义:在无菌条件下对健康动物施行手术,并在不损害动物机体完整性的前提下暴露、摘除、破坏以及移植所要研究的器官,然后在尽可能正常的条件下,观察实验动物的功能变化。
由于这种动物可以较长时间用于实验,故称之为慢性实验。
例如假饲实验B、特点:优点:因研究对象处于接近正常的状态下,所得结果比较符合实际情况。
缺点:应用范围常受到限制。
如有些生理问题目前仍未找到合适的手术和方法;整体条件复杂不易分析。
4.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包括哪些?1.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各组织、器官和系统的生理功能所发挥的调节作用。
神经系统是机体分化出来专门执行调节作用的系统。
主要是通过反射来实现2.体液调节(上面有)3.自身调节A.定义:指机体自发产生的适应内外环境变化的调节。
B.特点:适应范围和作用范围都比较小。
第一章细胞的基本功能1.刺激:凡能引起机体活动状态发生改变的任何环境变化因子称为刺激静息电位:指细胞未受刺激时,细胞膜两侧所存在的电位差。
(内负外正)动作电位:指活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在原有静息电位的基础上,膜两侧的电位将会发生快速而可逆的倒转和复原,这种电位的变化过程就叫做动作电位。
形成神经细胞动作电位可大体看作两部分:峰电位和后电位2.细胞兴奋时兴奋性变化的时期:a.绝对不应期:神经细胞的兴奋性趋于零.b.相对不应期:神经细胞的兴奋性开始恢复,但低于正常水平。
c.超常期:神经细胞的兴奋性超过了正常水平。
d.低常期:神经细胞的兴奋性又下降到低于正常水平3.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取决于K+平衡电位。
↑4、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由此可见,动作电位产生是细胞膜对Na+、K+通道先后开放的结果,动作电位的峰电位接近于Na+的平衡电位。
5. 肌丝滑行理论6. 兴奋-收缩偶联:1.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深处。
2.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
3.终末池对Ca 2+释放和再聚积。
第二章 血液1.红细胞比容:溶血:红细胞置在低渗溶液中因过度吸水膨胀而破裂,释放血红蛋白的现象。
红细胞的渗透脆性: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和溶血的特性。
血沉:通常以红细胞在1h 末在血沉管中下沉的距离表示红细胞沉降的速度,称为红细胞的沉降率,简称为血沉。
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称为凝血因子。
由下表可得: 1.初按因子发现顺序,统一用罗马数字命名 2. 除了IV 外,其余都是蛋白质。
3.以无活性状态存在于血浆中。
4.大部分由肝脏合成,其中因子II,VII,IX,X 合成,都必须有维生素K 存在。
2.细胞外液的四种表现形式:血浆 5% 组织液10-15% 淋巴液 脑脊液 3.一氧化碳和亚硝酸盐的中毒机理:4.白细胞的分类:有颗粒白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和无颗粒白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组成。
淋巴细胞又分为:T 淋巴细胞和B 淋巴细胞5.血液凝固的过程: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溶胶状态)变成不能流动凝胶状态(凝固状态)的过程。
第一步第二步 凝血酶原 凝血酶第三步 纤维蛋白第三章 血液循环1.心动周期 定义: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
特点 收缩时间短,舒张时间长; 心房和心室有一个共同舒张期;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所射出的血量。
即每分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
每搏输出量、在一个心动周期中,一侧心室收缩所射出的血量。
代偿间歇:在期前收缩之后,常常会出现一个较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 异位节律: 由潜在起搏点起搏而产生的心脏节律房室延搁:定义:房室交界处的兴奋传导速度最慢,形成了一个时间延搁,称为房室延搁。
生理意义:使心室收缩之前,有足够的时间充盈血液,有利于射血。
平均动脉压:一个心动周期中,每一个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称为平均动脉压。
中心静脉压、右心房(或胸腔大静脉)的血压称为中心静脉压。
反映心脏机能状态的一个指标。
外周静脉压:各器官静脉的血压称为外周静脉压。
微循环:1.定义: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2.功能:实现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
淋巴循环:在血液和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后,少部分(10%)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液,然后经淋巴系统进入大静脉,称为淋巴循环。
生理意义:1.将部分组织液和从毛细血管漏出的血浆蛋白重新运回血液。
2.对脂肪吸收具有重要作用。
3.具有防御作用。
2.心脏泵血的整个过程(心室的活动过程)3.影响组织液滤过的因素有哪些?有效滤过压的组成?有效滤过压(滤过作用)=毛细血管血压(Pc)—血浆胶体渗透压(Cop)—组织液的静水压(Pt)+组织液胶体渗透压(Cot)4.心肌细胞的特点:(一)兴奋性:1.心肌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a.有效不应期b.相对不应期c.超常期2.与收缩活动关系不会发生强直收缩(二)自律性:细胞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的能力,称为自动节律性.根据心肌细胞有无自律性分成两大类:1.普通细胞(也叫非自律细胞):构成心房肌和心室肌,无自律性,兴奋受自律细胞的制约。
2.自律细胞:定义:自发产生节律性兴奋的细胞。
构成:心特殊传导系统包括窦房结,房室结结间束、房室束及其分支。
(三)传导性:1.定义:指心肌细胞兴奋产生的动作电位沿细胞膜向外传播的特性。
2.特点:A 和神经细胞相同,局部电流形式B 能够借助闰盘细胞迅速传递到其他心肌细胞,从而使整个心脏形成一个功能合胞体。
(四)收缩性:1.收缩形式上,它有两个特点:A.“全或无”式的收缩B. 不会发生强直收缩。
2.收缩机理只是Ca2+的来源与骨骼肌不同。
正由于心肌细胞的兴奋收缩耦联主要依赖于胞外的Ca2+,故胞外的Ca2+浓度较低时,心肌细胞虽能够兴奋,却不发生收缩,这一现象“兴奋收缩脱耦联”。
第四章呼吸1. 肺通气、肺换气、组织换气)、呼吸膜、胸内压、通气/血流比值、Hb的氧容量、Hb的氧含量、Hb氧饱和度、肺牵张反射2.呼吸膜的组成3.肺通气的原动力和直接动力4.呼吸运动过程中肺内压的变化及与大气压的关系5.胸内压的形成6. 氧的化学结合有什么样的特点7.血液中CO2化学结合形式第五章消化和吸收1.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结构简单、可吸收利用的小分子物质过程。
吸收:消化分解后的营养成分透过消化道黏膜,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的过程。
胃肠道激素:由消化道粘膜下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生物活性肽。
作用:A 调节消化腺的分泌和消化道的运动;B 调节其它激素的释放;C 营养作用。
胃排空:胃内压大于十二指肠内压时,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蠕动冲:在小肠还常可见到一种进行速度很快、传播较远的蠕动,称为蠕动冲。
蠕动冲可把食糜从小肠始端一直推送到大肠。
逆蠕动:与蠕动的方向相反(从后向前)推动食糜。
发生在十二指肠和回肠末端;逆蠕动延长了食糜在小肠中的停留时间,有利于食糜的充分消化和吸收。
2.消化方式的分类A 机械消化:又称物理消化,通过咀嚼和消化管肌肉的舒缩活动,将食物磨碎,使其与消化液混合,不断向后段消化管推移的过程。
口腔内消化。
B 化学消化:利用消化液中各种消化酶将营养物质分解为可以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过程。
胃和小肠。
C 微生物消化:又称为生物学消化,通过微生物产生各种酶,使饲料中的营养物质被分解过程。
反刍动物的瘤胃和单胃动物的大肠。
3.胃液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作用成分:纯净的胃液是一种无色而呈酸性反应的液体,pH约为0.8-1.5。
胃液成分包括盐酸、胃蛋白酶原、粘液、内因子、水、Na+等。
1.盐酸:由胃腺的壁细胞所分泌。
盐酸解离的,游离酸;绝大多数与蛋白质结合,结合酸。
二者合称为总酸。
作用:胃酸的作用a 能激活胃蛋白酶原,并为胃蛋白酶作用提供了必要的酸性环境。
b 使蛋白质变性,有助于消化。
c 杀死随食物进入胃内的细菌,因而对维持胃和小肠内的无菌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d 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
e 有助于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
2.胃蛋白酶原合成:由主细胞合成的,并以不具有活性的酶原颗粒形式贮存在细胞内。
激活:胃蛋白酶原可以被胃酸和已激活的胃蛋白酶所激活。
作用:将蛋白质分解成胨,产生少量的多肽或氨基酸。
胃蛋白酶只有在酸性较强的环境中才能发挥作用,其最适pH为2。
3.粘液和碳酸氢盐A 粘液:由粘膜表面上皮细胞、泌酸腺的粘液颈细胞、贲门腺和幽门腺共同分泌的,粘液的主要成分为糖蛋白,它具有润滑作用,覆盖在胃粘膜的表面,可减少粗糙的食物对胃粘膜的机械性损伤。
B 碳酸氢盐: 胃内HCO3-主要是由表面粘液细胞所分泌的,仅有少量的HCO3-是从组织间液渗入胃内的。
C “粘液-碳酸氢盐屏障”作用:a 能有效地阻挡H+的逆向弥散,保护了胃粘膜免受H+的侵蚀;b 粘液深层的中性pH环境还使胃蛋白酶丧失了分解蛋白质的作用。
4.内因子:泌酸腺的壁细胞分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