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塔上的实验(公开课)
斜塔上的实验课件
研读课文(13—19 )
亚里士多德关于自由落体的理论是什么? 是谁戳破了这一谬论?
伽利略发现的自由落体的理论是什么? 请复述“斜塔上的实验”的经过。 请用50字以内的话来概括整个事件 请用10字以内的话来概括整个事件
发现自由落体运动
斜塔上的实验
议一议
本文介绍了伽利略的两个重大发现,你 能不能说说为什么课题起名为“斜塔上的 实验”,而不是“两个伟大的实验”或 “教堂挂灯的启示”呢?
斜塔上的实验
伽利略——伟大的意 大利物理学家和天文 学家,科学革命的先 驱。利用望远镜观察 天体取得大量成果的 第一人,近代实验科 学的奠基人,被称为 “近代科学之父”。 恩格斯称他是“不管 有何障碍,都能不顾 一切而打破旧说,创 立新说的巨人之一”。
斜塔上的实验
比萨斜塔在意大利西部古 城比萨城内。建于1174年。 塔体共8层,高54.5米。该 塔建至第3层时,发现地基 开始倾斜。当整座塔体完 工后,塔顶中心线已偏离 塔体垂直中心线2米左右。 由于该塔“斜而不塌”, 名声大噪。1590年,伽利 略在塔上做自由落体试验, 比萨斜塔更加有名了。
斜塔上的实验
品析“发现摆的规律”这一部 分
1、第一二自然段主要表达了什么内容? 表现了伽利略的什么精神?
主要写了伽利略受到教堂挂链灯链条的启发,说明他 有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2、第二段中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 灵感的来临?请找出来,这是什么修辞 手法?
3、第二段第三句话中的两个“似乎”能 否被删去?为什么?
发明内容
13 6 1 )公元前480~前380年间战国时期,《墨经》 中记有通过对平面镜、凹面镜和凸面镜的实验研 究,发现物像位置和大小与镜面曲率之间的经验
公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教学教案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教学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斜塔上的实验》是一本以科学实验为主题的中篇小说,讲述了一位科学家在研究斜塔稳定性问题时,展开了一系列惊心动魄的实验。
通过本书,学生可以了解到斜塔的原理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1.2 教学目标(1)了解斜塔的定义、特点及历史背景;(2)掌握斜塔稳定性的基本原理;(3)学会分析现实生活中斜塔的应用案例;(4)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1.3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介绍斜塔的定义、特点、历史背景以及斜塔稳定性的基本原理。
通过阅读小说《斜塔上的实验》,让学生了解斜塔的奥秘,并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二章:斜塔的定义与特点2.1 斜塔的定义介绍斜塔的定义,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斜塔,以及斜塔在数学、物理学等方面的基本概念。
2.2 斜塔的特点讲解斜塔的独特之处,如:外观形态、结构特点、受力分析等。
通过对比普通塔和斜塔的差异,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斜塔的特点。
2.3 斜塔的历史背景介绍斜塔的历史发展,包括古代斜塔的建造实例、著名斜塔如意大利比萨斜塔等,以及斜塔在各个时期的演变。
第三章:斜塔稳定性原理3.1 斜塔稳定性的数学原理讲解斜塔稳定性的数学基础,如:三角函数、几何原理等。
让学生通过数学角度理解斜塔稳定性的原因。
3.2 斜塔稳定性的物理原理介绍斜塔稳定性的物理原理,如:重力、摩擦力、压力等。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斜塔稳定性的物理本质。
3.3 斜塔稳定性的实际应用探讨斜塔稳定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建筑、桥梁、科技产品等。
让学生了解斜塔稳定性在实际工程中的重要性。
第四章:斜塔实验与创新4.1 斜塔实验设计引导学生设计斜塔实验,如:制作简易斜塔模型、进行斜塔稳定性测试等。
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加深对斜塔稳定性的理解。
4.2 斜塔实验操作与分析讲解斜塔实验的操作步骤,以及如何分析实验结果。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4.3 斜塔实验创新鼓励学生发挥创新精神,改进斜塔实验,如:使用不同材料、改变斜塔形状等。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斜塔的物理原理和建筑特点。
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计算斜塔的倾斜角度。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操作,掌握斜塔的稳定性实验方法。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斜塔的图片和模型,培养观察和思考能力。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实验设计和操作,培养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了解斜塔的历史和建筑背景,增强对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学生通过参与实验活动,培养对科学和探索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斜塔的物理原理和建筑特点。
斜塔的稳定性实验方法和操作技巧。
2. 教学难点:斜塔的倾斜角度的计算方法。
实验中斜塔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斜塔的图片和模型。
测量工具(尺子、量角器)。
实验材料(积木、沙子、水等)。
2. 教学环境:教室或实验室,有足够空间进行实验操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斜塔的图片和模型,引发学生对斜塔的好奇心。
提问学生对斜塔的认知和疑问,引导学生思考斜塔的特点和稳定性。
2. 讲解:介绍斜塔的物理原理和建筑特点,解释斜塔的稳定性。
讲解斜塔的倾斜角度的计算方法,并提供示例。
3. 实验操作:分组让学生进行实验设计,选择适当的实验材料和工具。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斜塔的倾斜角度和稳定性。
4. 讨论与反思:学生小组内讨论实验结果和观察到的现象,分享彼此的思考和观点。
引导学生反思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思考如何改进实验方法。
五、作业与评估:1. 作业: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步骤、结果和结论。
学生通过绘画或写作方式,表达自己对斜塔的理解和感受。
2. 评估: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讨论和反思,评估学生的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六、教学延伸:1. 探索斜塔的其他应用: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或进行小组讨论,了解斜塔在建筑和其他领域的应用。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一、教案简介《斜塔上的实验》是一个关于科学探究和物理学原理的教学活动。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斜塔的物理原理,掌握简单的物理实验技能,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斜塔的物理原理;学会使用简单的物理实验器材进行实验;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斜塔上的物体运动。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实验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数据分析和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勇于尝试和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对实验结果负责和尊重事实的态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斜塔的物理原理;实验操作和观察;数据收集和分析。
难点:斜塔上的物体运动规律;实验结果的解释和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具:斜塔模型;物体(如小球、木块等);实验器材(如尺子、计时器等);实验记录表。
2. 教学场地:实验室或教室内的实验桌;能够进行实验的空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斜塔模型,引发学生对斜塔的好奇心;提问学生关于斜塔的认知和疑问。
2. 讲解:讲解斜塔的物理原理,如重力、摩擦力等;讲解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规律,如加速度、动能等。
3. 实验操作:分组学生进行实验,每组分配斜塔模型和实验器材;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如放置物体、测量距离等;提醒学生注意安全操作。
4. 观察与思考:学生观察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学生思考并讨论斜面角度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学生思考并讨论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5. 数据收集与分析: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如物体运动距离、时间等;学生进行分析,如绘制图表、计算加速度等;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和分析结论。
6. 总结与反思: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和所学知识;学生反思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和改进方法;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六、教学延伸1. 探索斜塔上的物体运动规律:学生进一步探究斜面角度和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学生进行实验,改变斜面角度和摩擦力,观察物体运动的变化;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物体运动规律。
《斜塔上的实验》语文课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斜塔上的实验》语文课教案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斜塔上的实验》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 学生能够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了解科学实验的重要性和方法。
4. 学生能够培养对科学探索和实验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重点:1. 课文《斜塔上的实验》的理解和分析。
2. 科学实验的重要性和方法的探讨。
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科学知识和实验原理的理解。
2. 学生对科学实验操作的实践和应用。
二、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和分析课文。
2. 互动讨论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考能力的发展。
3. 实验操作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实验的操作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准备1. 课文《斜塔上的实验》的文本材料。
2. 与课文相关的科学实验器材和材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斜塔实验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发学生的思考。
2. 课文讲解(15分钟):教师对课文《斜塔上的实验》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解释课文中的科学知识和实验原理。
3. 互动讨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考能力的发展。
4. 实验操作(10分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实验的操作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5. 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和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和反思,加深学生对科学实验的重要性和方法的理解。
五、作业布置1. 请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实验经验,写一篇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和实验反思。
2. 请学生思考和讨论:实验对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有什么启示和影响?将实验精神应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和实验操作等,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和实验的兴趣和积极性。
七年级语文PPT课件斜塔上的实验
2、这座塔是什么塔?
• 比萨斜塔
位于意大利 的比萨城,它 的外观是呈圆 柱形的钟塔, 高约55米,始 建于1174年, 于1350年完成。
3、做了一个什么实验?结果如何?
• 两个重量不同的铅球,从同一个高度 同时放手,让它们同时下落;
• 结果伽利略用实验证明了两个不同重 量的铅Hale Waihona Puke ,同时穿越空中、同时落到 了地上。
斜塔上的实验
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 1、是谁在斜塔上做实验? • 2、这座塔是什么塔? • 3、实验是什么?结果如何?
祈祷 dǎo 节奏 zòu 倔强 Jué jiàng 不屑 xiè
坠下 zhuì 咕哝 gū nong 滑稽 jī 卷帙 zhì
1、是谁在斜塔上做实验?
伽利略(1564—1642) 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 家、天文学家、科学 革命的先驱。被称为 “近代科学之父”。
根据伽利略的不同时期, 课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 一(1—7) 医科大学时期——摆动挂灯的启示 • 二(8—12)孩童和学生时代——成长道路 • 三(13—19)数学教授——斜塔上的实验
大家一起来 解释下列词语
漫不经心 心不在焉一 劳永逸 天高地厚窃 窃私语 兴高采烈
解释词语
• 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 心不在焉:心思不在这里,指思想不集中。
自由落体运动—— 勇于挑战权威
主题:本文通过描述伽利略发现摆的规律、自由落体定
律的经过和他的成长道路的情况,表现了他善于发现、勤 于思考,对科学的执着追求、献身科学,勇于挑战权威的 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
探讨
主题:本文通过描述伽利略发现摆的规律、 自由落体定律的经过和他的成长道路的情 况,表现了他善于发现、勤于思考,对科 学的执着追求、献身科学,勇于挑战权威 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
《斜塔上的实验》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斜塔上的实验》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斜塔上的实验》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1《斜塔上的实验》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墨西哥古代玛雅文明文化,学习数学、物理知识,锻炼思维能力。
2. 能够通过观察并自行设计实验,探究科学问题,形成实验思维和实验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创新、实践等综合素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形成题:探索斜塔上的实验,提出问题。
2. 墨西哥古代文化介绍:介绍玛雅文化和科技成就,学习玛雅人使用数字的方法。
3. 数学知识学习:学习三角函数、勾股定理、平行四边形面积等数学知识。
4. 物理实验:运用学过的知识,通过自行设计实验,探究斜塔上的物理问题。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学习玛雅人使用数字的方法,形成细致谨慎的思维态度。
2. 学会运用三角函数、勾股定理求解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形成数学思维。
3. 通过实验解决斜塔上的物理问题,锻炼实验手段、实验思维。
四、教学方法:1. 授课法:介绍玛雅文化、物理实验步骤。
2. 讨论法:用较浅显的语言与学生进行讨论探究玛雅数学、物理实验问题。
3. 实验法: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解决斜塔上的物理问题。
4. 任务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玛雅文化、学术成就、科学问题。
五、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考试故事的形式,让学生进入墨西哥古代玛雅文化场景。
2. 授课:玛雅文化介绍、玛雅人使用数字的方法、勾股定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知识讲解。
3. 讨论: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讨论,探究科学问题。
4. 实验:教师向学生提出物理问题,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解决问题。
5. 总结:回顾学习内容,让学生自主总结所学知识,列出学习心得。
六、教学评价:1. 强化学生的思维过程,注重对学生思维方式的纠正。
2. 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验,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3. 以任务为驱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4.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得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课程背景本节课将带领学生探索斜塔上的实验,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斜塔的稳定性和斜面上的物体运动规律。
1.2 教学目标了解斜塔的稳定性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观察并分析斜面上的物体运动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自主探索斜塔上的实验现象。
第二章:斜塔的稳定性2.1 斜塔的定义介绍斜塔的定义,以及斜塔在古代建筑中的运用,如我国著名的赵州桥。
2.2 斜塔的稳定性原理讲解斜塔的稳定性原理,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斜塔能够保持稳定。
2.3 斜塔稳定性实验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斜塔在不同角度、不同高度下的稳定性。
第三章:斜面上的物体运动规律3.1 斜面运动的基本概念介绍斜面运动的基本概念,如斜面倾角、重力分量等。
3.2 斜面上的物体运动规律讲解斜面上的物体运动规律,如加速度、运动时间等。
3.3 斜面运动实验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并记录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第四章:斜塔与斜面实验的拓展应用4.1 斜塔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介绍斜塔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如电视塔、桥梁等。
4.2 斜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讲解斜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滑梯、滑雪等。
4.3 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斜塔和斜面在现实生活中的其他应用,并分享讨论成果。
5.2 学生自我反思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以及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5.3 课后作业第六章:实验操作安全指南6.1 安全规则讲解实验操作的基本安全规则,包括使用工具、电器和化学药品的正确方法。
强调实验室中禁止饮食、吸烟和随意触摸实验器材。
6.2 实验器材使用演示如何正确使用实验器材,包括斜塔模型、测量工具和计时器。
指导学生如何检查实验器材的工作状态和安全性。
6.3 紧急应变措施教授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紧急情况时的应变措施,如火灾、受伤等。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第一章:实验导言1.1 实验目的让学生了解斜塔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结果与物理学原理之间的关系。
1.2 实验背景介绍斜塔实验的历史背景和科学意义。
阐述斜塔实验在物理学发展中的重要性。
1.3 实验原理介绍斜塔实验所涉及的物理学原理,如重力、质量、加速度等。
解释斜塔实验中各种物理量的关系和计算方法。
第二章:实验器材与方法2.1 实验器材列出实验所需的器材清单,包括斜塔、小车、重物、计时器等。
介绍每种器材的用途和操作方法。
2.2 实验方法说明实验的具体步骤,包括斜塔的搭建、小车的放置、重物的悬挂等。
指导学生正确进行实验操作,注意安全事项。
第三章:实验数据分析3.1 数据记录指导学生记录实验过程中的重要数据,如时间、质量、高度等。
强调数据记录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3.2 数据处理教授学生如何处理实验数据,包括数据的整理、计算和图表绘制。
引导学生运用物理学原理分析数据,寻找规律。
第四章:实验结果讨论4.1 结果展示让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包括数据和图表。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实验结果。
4.2 结果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结果与物理学原理之间的关系。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开展课堂讨论。
第五章:实验总结与拓展5.1 实验总结让学生总结实验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之处。
引导学生反思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的正确性。
5.2 拓展活动提出与斜塔实验相关的拓展活动,如设计更复杂的斜塔模型、探究其他物理现象等。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拓展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六章:实验安全与伦理6.1 安全指南强调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的安全事项,如正确使用实验器材、避免高处作业等。
让学生了解实验中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及应对措施。
6.2 伦理要求介绍实验过程中应遵守的伦理要求,如尊重数据、团队合作等。
第七章:实验技巧与策略7.1 实验技巧介绍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巧,如如何准确测量时间、如何保持斜塔的稳定性等。
斜塔上的实验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斜塔上的实验教学目标:1、学习伽利略勇于创新、善于探索的精神。
2、学习巧妙的构思、记叙和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1.了解课中涉及到的相关知识,丰富知识背景。
2.了解科学知识的重要性,激发勇攀科学高峰的热情。
教学时数:2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了解课文大意及本文的写作技巧。
2、自读课文,恰当评价伽利略的性格和品质。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
1、教师:我们用了两个多星期的时间阅读了著名文学家如朱自清、老舍先生描写多彩四季的文学作品,请问:你有什么感受?2、教师:文学表现生活,生活离不开科学,文学和科学是生活的并蒂之花,现在,让我们接触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
二、介绍作者伽利略,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主张研究自然界必须进行系统的观察和实验,是近代实验科学和机械唯物主义的奠基者之一。
他通过实验,建立了自由落体定律。
还发现了物体的惯性定律、摆振动的等时性、抛体运动规律,并确定了伽利略相对性原理,他因此被认为是经典力学和实验物理学的先驱。
三、检查预习qí d?o dī da zhuì cāo yì祈祷嘀嗒坠粗糙一劳永逸tu? juéjiàng xiè xū妥协倔强不屑嘘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漫,随便。
心不在焉:心思不在这里,思想不集中。
焉,代词,这里。
默默无闻:不出名;不为人知道。
妥协:用让步的方法避免冲突或争执。
一劳永逸: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不再费事了。
逸,安乐,安闲。
兴高采烈:兴致高,情绪热烈。
不折不扣:不打折扣,表示完全,十足,彻底四、阅读感知1、通读全文,了解伽利略生活的环境,想一想当时伽利略科学发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他凭借什么战胜了困难取得了成功?当时伽利略科学发现最大的困难来自不讲科学的时代,社会、学校、乃至家庭对科学发现的阻遏甚至打击。
他凭借自己对科学的热爱、执着和重视实验的科学精神,战胜了困难,取得了成功。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理解文章的方式,学习新词汇和短语。
2. 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 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教学步骤:引入:1. 学生们坐好,老师向学生们介绍写作教案的主题:《斜塔上的实验》。
告诉学生,他们将会讨论一个实验以及实验的结果。
2. 老师展示一张图片,展示一座倾斜的塔和实验室中的科学家。
问学生他们对这个图片有什么想法和联想。
3. 思考几分钟后,老师向学生们提问:如果你是一个科学家,你将如何利用这个斜塔进行实验?你期待看到什么结果?阅读与理解:1. 分发文章《斜塔上的实验》给学生。
2. 学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3. 老师向学生提问:实验的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4. 学生们一起讨论他们对实验目的和结果的看法。
并向老师提问他们的问题。
词汇和短语学习:1. 老师在黑板上列出文章中的生词和短语。
2. 学生们一起读出这些词汇和短语,并试着猜测它们的意思。
3. 老师给出词汇和短语的解释,并让学生们复习这些新的词汇和短语。
写作活动:1. 学生们分成小组,并讨论他们的实验想法。
每个小组需要选择一个实验目的和预期的结果。
2. 学生们在小组内讨论,并整理出一个实验计划,包括实验的材料和步骤。
3. 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实验计划,并解释他们预期的结果。
4. 学生们在班级内讨论各个小组的实验计划,以及他们对实验结果的看法。
结束:1. 老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强调学生们通过实验计划的撰写对于实验的目的和结果的分析能力得到了提高。
2. 学生们分享他们在小组活动中的体验和想法。
实验的思考与延伸:1. 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验想法进行实际的实验,以验证他们的假设和预测。
他们可以使用简易的材料和设备来模拟实际的实验过程,从而加深对科学实验原理的理解。
2. 学生们可以进一步思考如何改变实验条件,以探索不同的结果。
例如,他们可以设想将塔倾斜的角度调整为不同的值,或者在塔上增加不同的负荷来观察实验结果的变化。
第18课斜塔上的实验课件(苏教版七年级上)
读读,写写
• 祈祷 qí
• 倔强 jué jiànɡ
• 妥协 tuǒ xié
• 嘀嗒 dī
•嘘
shī
粗糙 cāo 卷帙 juàn zhì 不屑 xiè 嘀咕 dí 赫赫 hè hè
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 漫不经心: 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漫,随便。 心不在焉:心思不在这里,思想不集中。焉,代词,这
时候,就不轻易相信权威。 强调伽利略从小就具有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勇于
创新,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
2、伽利略很乐于接受这个挑战。 充满信心,坚信科学,坚持真理的思想和勇气。
3、他发现真理的道路,不是靠背诵亚里 士多德的著作,而是通过学习“大自然这本 宝书”。
伽利略不轻易相信权威,具有“实验是检 验真理、发现真理的道路”的科学思想。
面对来自周围的巨大压力,伽利略表明了自己怎 样的态度?请找出相关语句,抓住关键词,分析他们 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由刚才这段文字,你觉得伽 利略有哪些优点,也就是可以总 结出哪几条关于创新的经验? 1、勤于思考。
2、不断实践。
3、不轻易相信权威。
4、对每一事物、每一规则都进 行考察。举例: 1、伽利略来自停的搞实验。甚至当他还是一个孩子的
第18课 斜塔上的实验
解析文题:
1.这是个什么斜塔?在哪里? 2.是谁要在这里做实验?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 3.做了一个什么实验?实验结果怎么样呢? 4.这个实验要证明什么问题?
比萨斜塔在意大利西部古 城比萨城内。建于1174年。塔 体共8层,高54.5米。该塔建 至第3层时,发现地基开始倾 斜。当整座塔体完工后,塔顶 中心线已偏离塔体垂直中心线 2米左右。由于该塔“斜而不 塌”,名声大噪。1590年,伽 利略在塔上做自由落体试验, 比萨斜塔更加有名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读
祈祷 qí 粗糙 cāo 倔强 jué jiàng 卷帙 juàn zhì 妥协 tuǒ xié 不屑 xiè 嘀嗒 dī 嘀咕 dí 嘘 shī 赫赫英名 hè 心不在焉 默默无闻 一劳永逸 等因奉此 兴高彩烈 窃窃私语
写写
想一想
本文写了伽利略哪些事迹?其中哪些 详写?为什么这样写?
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让我们为孩童和学生时代 的伽利略画个像,看看他身 上有哪些优点值得我们学习?
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斜塔上的实验:场面描写
课文标题是“斜塔上的实验”,哪么 写“摆的实验”,写伽俐略的孩提和学生 时代的情况有没有离题?为什么?
没有离题。因为这些内容能突出伽利 略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具有创新精 神;能表现他对科学不懈的追求和献身精 神,突出了中心。对下文写伽利略坚持用 实验证明自己的理论也有铺垫作用。
二、课文最后一部分写观众队伍的盛大和 观众情绪的“兴高采烈”有什么作用?
写观众队伍的盛大表现了这次实验的影 响之大,写“大家”的情绪和想法表现了当 时“不讲科学”的风气之盛。
这些描写都从反面突出了伽利略的科学 精神与魄力。
三、举例:
1、伽利略不停的搞实验。甚至当他还是一个 小孩子的时候,他就不轻易相信权威。
强调伽利略从小就具有独立思考, 勇于探索,勇于创新,不迷信权威的 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
2、伽利略很乐于接受这个挑战。
充满信心,坚信科学,坚持真理的思想 和勇气。
通读全文,了解伽利略生活 的环境,想一想当时伽利略科 学发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他 凭借什么战胜了困难取得了成 功?
当时伽利略科学发现最大的困难 来自不讲科学的时代,社会、学校、 乃至家庭对科学发现的阻遏甚至打击。 他凭借自己对科学的热爱、执着和重 视实验的科学精神,战胜了困难,取 得了成功。
296 公元 1901年 ~公元 1960年
课外拓展
古今中外,像伽利略这样受生 活中自然现象的启发而有所发 明创造的科学家是大有人在,你 能向大家介绍介绍吗?
真正的哲学是写在那本经常在 我们眼前打开着的最伟大的书里面 的。这本书就是宇宙,就是自然, 人们必须去读它。 ——伽利略 追求科学需要特殊的勇敢。 ——伽利略
问题研讨
一、揣摩下列语句中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1、老头子耸一耸肩。“又是伽利略一个发疯 的念头。”他咕哝着,但是他同意帮忙。 “又是”很多,见其勇于思考,善于思考的精神。 2、伽利略不停的搞实验。甚至当他还是一个 小孩子的时候,他就不轻易相信权威。 强调伽利略从小就具有独立思考,勇于探索, 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 3、伽利略很乐于接受这个挑战。 充满信心,坚信科学,坚持真理的思想和勇气。
2、从伽利略的事迹中,请你总结出 几条关于知识创新的经验?
比较标题:
《斜塔上的实验》《追求真理的道路》
《学习“大自然这本宝书”》 你可以再拟几个题目吗?
物理学年谱
时 发明 中 间 总数 国
发明内容
1 )公元前480~前380年间战国时期,《墨经》 中记有通过对平面镜、凹面镜和凸面镜的实验研 究,发现物像位置和大小与镜面曲率之间的经验 关系(中国 墨子和墨子学派)。 2 )公元前480~前380年间战国时期,《墨经》 中记载了杠杆平衡的现象(中国 墨子学派)。 3 )公元前480~前380年间战国时期,研究筑 城防御之术,发明云梯(中国 墨子学派)。 4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度、量、衡, 其进位体制沿用到二十世纪。 5 )公元前二世纪,中国西汉记载用漏壶(刻漏) 计时,水钟使用更早。 6 )公元前31年,中国西汉时创用平向水轮,通 过滑轮和皮带推动风箱,用于炼铁炉的鼓风。
归纳概括
本文描述了伽利略发现摆的规律、 自由落体定律的经过和他孩童、学生时 的情况,表现了他不轻信权威,不怕威 胁坚持用实验来检验真理与探索新理论 的科学思想与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甘 为科学奉献终身的精神。
首尾两件事最能体现伽利略的这种精神。
1、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给伽利
略写个一百字左右的评语。
13 6
公 元 前 ~ 公 元 元 年
时间
公元元年 ~公元 1000 年
发明 中 总数 国
发明内容
6 3
7)300年至400年,中
国史载晋代已有指南船, 可能是航海罗盘的最早发 明。 8)在公元七、八世纪, 中国唐朝已采用刻板印书, 是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术。 9)十世纪,中国发明了 使用火药的火箭。
( 人 物 传 记 节 选 )
解析文题: 1.这是个什么斜塔? 在哪里?
2. 是谁要在这里做实验?为什么要做 这个实验?
3.做了一个什么实验?实验结果怎么样 呢? 4.这个实验要证明什么问题?
比萨斜塔在意大利西部古 城比萨城内。建于1174年。 塔体共8层,高54.5米。该 塔建至第3层时,发现地基 开始倾斜。当整座塔体完 工后,塔顶中心线已偏离 塔体垂直中心线2米左右。 由于该塔“斜而不塌”, 名声大噪。1590年,伽利 略在塔上做自由落体试验, 比萨斜塔更加有名了。
一、伽利略发现自然的节奏原则。 (详) 二、孩童与学生时代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 故事。 三、自由落体实验。 (详)
回忆: 《斜塔上的实验》中写了伽利略一 生中的哪两个重大发现:
1、摆的规律 2、自由落体定律
选文未按常规写,却将发 现摆的经过放到前面来写,有 何好处? 这样从描写人物经历中 最典型的一个场面落笔,能迅 速地吸引读者,引人入胜。提 高读者的阅读兴趣。 这是什么写法?倒叙。8 3源自 时间发明总数中国
公元1501~公元 1600年 公元1601年~公 元1700年
公元1701年~公 元1800年
公元1801年~公 元1900年
7 33 32 160
0 0 0 0
时间
发明总数
中 国
2
发明内容
13)公元1946年 发展稀薄气体动力学理论 (中国 钱学森)。 14)公元1957年中国 科学院,第一机械工业部 有关单位制成锗半导体电 子学器件,是中国电子技 术晶体管化的开端。
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一)浏览课文,思考:
1.伽利略的发现受什么启示? 2.第2小节中的“觉得”和两个 “似乎”能去掉吗?
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二):认真阅读课文:
1、做这项实验需要什么条件? 2、你发现绳的摆动有什么特点? 3、实验的结果怎样? 4、这一发现如今在哪些方面得到了 应用? 5、通过此事,你受到什么启发?
时间
公元 1000 年 ~ 公元 1500 年
发明 中 总数 国
发明内容
10)据《梦溪笔谈》,约公元 1041~1048年间,中国宋朝 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早于西 方四百年。 11)1231年,中国宋朝人发 明“震天雷”,是一种充有火 药,备有导火线的铁器,可用 投射器射出,是火炮的雏型。 12)1259年,中国宋朝抗击 金兵时,使用一种用竹筒射出 子弹的火器,是火枪的雏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