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文献】 1. 刘良华. 教师专业成长[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2. 邹为诚. 外语教学研究与策略[M]. 北京: 外语教研社出版,2008
Industrial & Science Tribune 2012.(11).3
·139·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2 年第 11 卷第 3 期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2 年第 11 卷第 3 期
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探析
□莫 凡
【摘 要】开拓国际市场,赢得国际市场,国际化人才是关键。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十分强烈。如何 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国际化人才队伍,进一步提升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重大 课题。本文对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概念及现状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借鉴国外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我国高 校国际化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并有针对性地对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方法途径进行了探讨。
wk.baidu.com
在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国际大 背景下,高等教育竞争更为激烈,合作也更为密切,世界各国 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被推到了放眼世界的国际化高度,国际化 已成为明智的富有远见的共同选择。
一、国际化人才概念 国际化人才是指“具有国际化意识和胸怀以及国际一流 的知识结构,视野 和 能 力 达 到 国 际 化 水 准,在 全 球 化 竞 争 中 善于把握机遇和争取主动的高层次人才。作为真正的国际 化人才,应以 较 高 的 政 治 思 想 素 质 和 健 康 的 心 理 素 质 为 基 础,具有前瞻性和 国 际 化 战 略 眼 光,同 时 具 备 宽 广 的 国 际 化 视野和强烈的创新意识,能熟练掌握某领域的国际化知识并 熟悉相关的国际操作惯例,深刻理解多元文化背景并拥有独 立的国际活动能力及跨文化沟通能力”。 二、我国国际化人才现状 世界著名咨询管理公司麦肯锡在《应对中国隐现的人才 短缺》报告中称,中国缺乏训练有素的毕业生,这可能阻碍中 国的经济增长以及发展更先进的产业。报告中指出中国的 毕业生人数多,但只有不到 10% 拥有为外企工作的技能; 10 年后,中国将需要 7. 5 万名具备某种国际经验的经理人,而 目前中国仅有约 5,000 名此类人才。从这组数字中可以解 读出,在中国每年 500 余万的大学毕业生中,极少有人具备 从事跨国公司所要求的行业的必备技能,满足跨国公司所需 技能要求的综合型管理人才却严重不足。据统计,我国人才 资源总量已超过 6,000 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约为 3,900 万名,但低层次人才多,高层次人才少; 高龄高级人才多,中 青年高级人才少; 传统产业人才多,高新技术、高级经营管理
【关键词】人才培养; 国际化人才; 教育国际化 【基金项目】本文为广东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课题“ 校企合作背景下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课题编号:
GDGZ11Y025) 成果。 【作者简介】莫凡( 1986 ~ ) ,女,湖南衡阳人;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 研究方向: 营销管理、国际商务
人才少; 熟悉计划经济的人才多,精通市场经济、国际化市场 规则及国际化运作能力的人才少。由此可见,我国国际化人 才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不合理性也十分明显。经济全 球化社会需要复合型、创新型、协作型的国际化人才,而我国 多数人才在短期内很难适应这一新要求。
三、国外高校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 教育国际化是现代大学的重要特征,缺乏国际化的大学 不可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这已成为教育界的广泛共识。英 国的高校评 估 采 用 了 国 际 同 行 评 议、学 术 人 员 的 国 际 化 程 度、学生的国际化 程 度 等 体 现 国 际 化 的 指 标,把 发 展 远 程 教 学、建立跨国 大 学 作 为 学 校 发 展 战 略,把 世 界 历 史、世 界 地 理、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等在全球经济竞争中所必须的知识 和技能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同时英国政府采取积极措施推 进高校教育国际化的进程,进而培养国际化人才。法国高校 积极投身国际教 育 市 场,发 展 国 际 合 作,向 国 外 开 放 高 等 教 育。政府也十分重视国际教育市场,近年来正在积极探索国 际联合办学模式,比如,已与德国政府拟定合建一所“德法学 院”和“德法网上大学”。美国是世界上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 家之一,为培养国 际 化 人 才,在 全 美 洲 立 院 校 联 合 会 的 报 告 中指出: “学生应接受正确反映全世界社会、政治、文化和经 济的全方位的国际化教育”、“教育界应改变‘只扫门前雪’的 封闭教育观念,积 极 研 究 全 球 性 为 题,通 过 国 际 教 育 交 流 项 目、技术支持等方式,加强同外部世界的联系。” 除此之外,其它 国 外 高 校 也 都 重 视 教 育 国 际 化,这 些 国 家都有共同点,那 就 是 从 学 生 的 国 际 交 流、教 师 和 学 者 的 国 际交流、课程的国际化、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等方面不同程
度的培养国际化人才。他们不但积极接受外国留学生,还鼓 励本国大学生到海外学习; 他们由政府支持在全球范围内开 展大规模国际合作交流项目; 他们设定专业教育的国际化目 标,并在课程内容 的 设 计 上 趋 向 国 际 化,旨 在 培 养 学 生 能 在 国际化和多元文化的社会工作环境下生存的能力。
四、我国国际化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 ( 一) 国际人才流失。争取人才市场,吸引高级人才是我 们面临的最大挑战。在国外高薪、优良工作条件和科研条件 的吸引下,我国每年都有很多受过高层次教育和掌握了高科 技或精湛技艺的人才通过各种途径出国。还有部分学生在 国外留学之后,就直接留在了国外。据统计,30 年间,我国各 类出国留学人员达到 139. 15 万人,回国人员仅 39 万,回国率 为 28% 。这种单向流动加剧了我国高级人才的流失,给我国 人才资源造成巨大损失,是我国国际化人才的培养面临的挑战。 ( 二) 科研经费不足。当今,我国课题研究经费数量已相 当可观,但结构不 合 理,经 费 大 多 只 能 用 于 购 买 基 础 的 研 究 设备,而作为科研主体的科研人员的人头费却很少。要培养 国际化人才,必须 有 一 些 国 际 性 课 题,需 要 邀 请 海 外 高 端 人 才共同组成课题 组,或 者 派 科 研 人 员 赴 海 外 交 流,而 现 有 的 科研经费根本无法保障这些基本的研究待遇,不利于调动科 研人员的积极性。 ( 三) 缺少国际化人才海外定期培训。我国现有的国际 化人才都有在海外长期学习或工作的经历,他们的老师中有 许多人就是该国的学术和技术权威。在市场迅速发展的今 天,把握国际学术 和 科 研 前 沿 信 息,让 我 国 的 国 际 化 人 才 定 期出国培训考察非常有必要。如果长期不为国际化人才创 造这种条件,原有 国 际 前 沿 的 知 识 与 技 术 将 会 陈 旧,国 际 性 的创造能力将会枯竭。 ( 四) 高校的行政化管理。我国高校的行政化管理方式 影响了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众所周知,我国大部分高校都采 用了高度集权的 管 理 方 式,即 政 府 集 办 学、出 资 和 管 理 角 色 于一身。政府掌握着绝大部分的教育资源,这些教育资源分 配是按照行政化的管理模式来进行的。同时政府对学校进 行直接的管理,学 校 成 为 政 府 的 附 属。 然 而,随 着 我 国 改 革 开放以来经济迅 速 发 展,国 际 交 流 和 合 作 不 断 深 入,面 临 新 的发展需求,灵活高效的资源配置方法和与之相适应的管理 方式成为影响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大学本 质上并不是政府职能部门,学术的发展也不能靠行政领导强 大的贯彻力来实现,它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学术自由 的精神是促使学术蓬勃发展的关键因素,学术的发展从来就 不是自上而下的 规 划 和 设 计 的 过 程,恰 恰 相 反,它 是 一 种 自 下而上的、不断涌 现 的 过 程,学 术 的 蓬 勃 发 展 不 是 靠 强 有 力 的框架,而是靠适合学术发展特点的环境和温床”。因此,为 培养国际化的人 才,政 府 和 高 效 应 谨 慎 地 保 持 适 当 的 距 离, 赋予其充分的自主权,避免把高效变成政府的下属机构。 五、我国高校培养国际化人才培养途径 ( 一) 重视国际化人才培养。随着国际市场竞争加剧,人 才争夺将更加激烈。面对国内国际化人才的流失,个别企业 甚至政府可能认 为 培 养 人 才 代 价 太 高,培 养 越 多 流 失 越 多, 得不偿失,所以,对 培 养 国 际 化 人 才 热 情 不 高、措 施 不 力、效
渐提升自身的发展过程,也是教师将自己的所教所学形成实 践经验的优化过程。如何快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还需要 不断地总结和探 究,我 们 要 明 确 方 向,充 分 结 合 实 践 进 行 创 造性教学,提高教 师 信 息 涵 养,真 正 有 效 地 提 升 行 业 英 语 教 学质量,满足职业教育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