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的发展共18页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及成果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及成果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自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政府加大了对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视。
国家制定了多种法律,从不同角度保障人人受教育的权利,其中特别强调少数民族、儿童、妇女和残疾人接受教育的权利。
经过三十年的伟大实践年,中国的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以下四个方面是我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及成果的简单概括:1.中国教育管理体制和教育行政体制中国实行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
在现阶段,基础教育以地方政府办学为主;高等教育以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办学的体制;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实行在政府统筹管理下,主要依靠行业、企业、事业单位办学和社会各方面联合办学。
中国教育部是管理中国教育事业的最高行政机构,负责贯彻国家制定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制定教育工作的具体政策,统筹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协调全国各部门有关教育的工作,统一部署和指导教育体制的改革。
1978年以来,我国先后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教师资格条例》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法律和10多项教育行政法规。
教育部在职权范围内发布了200多项教育行政规章,有利地促进了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
在教育经费方面,实行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
目前,属中央直接管理的学校,所需经费在中央财政拨款中安排解决;属地方管理的学校,所需经费从地方财政中安排解决;乡、村和企事业单位举办的学校,所需经费主要由主办单位安排解决,国家给予适当补助;社会团体和贤达人士举办的学校,所需经费由主办者自行筹措(包括向学生收费,向社会募捐等)。
除上述经费来源外,国家提倡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勤工俭学,通过向社会提供服务增加一些经费收入,以改善办学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启示(上)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正在逐步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教育事业顺利发展的重要前提;坚持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是实现教育促进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价值的必由之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坚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工作的战略主题。
关键词:改革开放,教育改革发展,素质教育改革开放已走过了30余年。
2009年,我国小学净入学率达到99.4%,初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9.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79.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4.2%,我国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
今天的中国教育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之上,同时也面临着来自社会发展的新挑战和人民群众更高的要求。
在这个继往开来的历史时刻,总结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经验,必将带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一、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教育事业顺利发展的重要前提(一)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在认识上得到确立从1978年开始,教育理论界和实践界展开了一场关于“教育本质与职能”的讨论。
这场讨论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其最重要的影响就是逐步促成了“教育既服务上层建筑,又服务生产力”,“教育既促进社会发展,又促进人的发展”这些基本共识。
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教育功能观,也在一定程度上为确立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做出了贡献。
1982年,党的十二大首次将教育确定为今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点之一。
此后的历届党代表大会,无不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对教育战略地位的阐述,也由促进经济发展到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再到建设和谐社会,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越来越深刻和全面,直至党的十七大,从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高度论述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明确把教育列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之首。
可以说,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提高和统一各级政府和全社会对教育战略地位的认识,认真坚持把教育摆在国家各项事业中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30多年来教育发展取得巨大成绩的重要前提,也是新形势下教育事业更好更快发展的根本保障。
我国教育发展取得的成就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四)性别差异依然存在。由于近年来我国着力推进义务教育的发展,初等教育的性别差异已逐渐缩小,但在高等教育阶段男性占有极大优势。因此,缩小教育的性别差异的关键是在更高的教育阶段上实现性别平衡。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前迈进,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党的十七大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贯彻好,把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期盼落实好,努力实现更大规模的普及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推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一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二要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坚持改革创新。三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四要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目前,国家正在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到2020年中国教育发展和改革作出全面部署。这是推动我国教育在新世纪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
新中国60年教育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体现,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的结果,是人民群众和全社会关心支持的结果,是教育战线几代人坚忍不拔、艰苦奋斗的结果。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确立,“两基”奋斗目标的实现,高校扩招和促进教育公平等一系列重大决策的实施,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和“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机会”的理念正在逐步成为现实。目前,我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8.7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接近12年,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我国已经从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大国,正在加速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方面的变化[优质ppt]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方面的变化[优质ppt]](https://img.taocdn.com/s3/m/496c9577ed630b1c59eeb5e7.png)
文革时期教师被批斗
+ 那个“怀疑一切,打 倒一切”的狂热年代 所发生的事:各级学 校领导干部和教师, 特别是一些学术上有 成就的专家、教授, 均遭到残酷斗争,无 情打击,身心受到极 大伤害,有的被迫害 致残、致死。文革时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需要大量的工 科技术人才,因此教育的重心放在与 经济建设直接相关的高等教育,尤其 是工程和科学技术教育上。1952年开 始,中央人民政府开始仿照苏联模式 教育体系。此次院系调整,中国的高 等院校虽然数量大幅增加,但全国多 事大学学科单一,发展不均匀。
文化大革命对教育事业的破坏
谢谢观赏~
畅想网络
Imagination Network
感谢观看!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高考制度的恢复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不仅改变了几代人的命运, 尤其为重要的事为我国在新时期及其后的发展和 腾飞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高考制度的恢复,使中 国的人才培养重新步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据了 解,恢复高考的二十多年里,中国已经有1000多 万名普通高校的本专科毕业生和60万名研究生陆 续走上工作岗位。
取消高考制度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一开始,高考就都取消了, 但部分大学还有招生,进入大学读书的称为 工农兵学员,1966年以后,由于大部分的大 学停止招收,所有干部子弟也都去做了工、 农、兵,因此也都具备了工农兵大学生的资 格。
高考制度的恢复
1977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而中断了十年的 中国高考制度得以恢复,中国由此重新迎来了尊 重知识、 尊重人才的春天。1977年9月,中国教育 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 恢复已经停止了10年的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 以统一考试、则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上大学。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变化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状况的变化可以这么说,教育乃立国之本。
因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投入到国民建设的各行各业中去,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与富强。
像英美法德日这些发达国家在崛起指出,无一不把国民教育摆在首位。
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德国,在普鲁士帝国时期,小学就开始实行真正的义务教育,学习的范围全面实用而科学,从此以后,德国将国民教育摆在国家建设的首位,并在各个领域催生出一大批光辉璀璨的巨星。
也正应为如此,才使德国拥有了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叫板英法美等强国的实力。
而在21世纪这个号称信息,知识的时代,不重视教育民族只能等待的淘汰的命运。
中华历经五千年之沉浮而不消逝,我想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中国几未间断的教育史。
(一)高等教育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取得了跨越式发展,高等教育地位空前提高,高等教育作用日益凸显,高等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与巨大变化,是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取得的成果,是高等教育理念转变与创新的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理念的转变与创新。
(1)从高等教育单一属性论向双重属性论转变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各方面受前苏联影响较大,把教育当作上层建筑范畴,把高等教育属性定为上层建筑。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我国受“左”的思潮影响,从反右斗争到“文化大革命”,高等学校都是重灾区,成了“阶级斗争的工具”、“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广大知识分子受到残酷迫害。
把高等学校乃至整个教育当作上层建筑,除了不断遭到“阶级斗争”外,还把教育当作不从事物质生产的消费部门。
既然是消费部门、福利事业,因此对高等教育投入严重不足。
国家只注重钢铁、粮食、煤炭、交通等物质生产,把教育列入另类,因而有“一工交、二财贸,剩下多少给文教”之说。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教育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教育的发展教育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最具有开创性和战略性现代化基础工程,在改革开放之初历史性转折的关键时刻,百废待兴、百乱待治、以邓小平为首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力挽狂澜。
已恢复高考为开辟新政政治局面的突破口,以科教领域拨乱反正解放思想的先导,以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为对外开放的开端,开启了波澜壮阔的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纵贯1978—至今30年来国家对教育的改革的动态来看,中国教育最鲜明的特点是以人为本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
尊重知识正本清源,1982年在党和国家系列方针政策的推动下教育经费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协调比例关系从根本上得到确立,并且把不断加大教育投入作为一项基本财政政策,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解放思想,改革体制,大力普及初等教育,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为推动教育事业迈向全面改革的快车道,1983年10月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为教育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
体制转轨、依法治教、党和国家切实把教育摆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这是我国上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改革发展的蓝图,是适应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加快教育体制转型的纲领性文件。
同年还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5年有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国教育逐步进入法制化的发展轨道,并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教育法规的基本框架。
提高质量促进公平,科学发展观作为新阶段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把优先发展教育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率提升教育品质。
作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基本动力,作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根本措施,作为建设公平、效率、和谐社会的基石,针对我国国情,为保证城乡义务教育的政策性公平,在优先发展中史无前例地建立了义务教育全部免费制度,为新型势下巩固提高,两基成果、促进区域教育均衡、促进教育公平、走内涵发展道路创造了条件,为大力提高国民教育现代化水平迈出了坚实了步伐。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的发展

毕业分配制度,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 • 撤消教育部,成立国家教育委员会。 • 在教育经费上做出“两个增长”的决定,即
要求“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教育拨款的增长要 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 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并决定 地方政府可征收教育费附加,为义务教育增 加了一项资金来源。
改革开放 以来
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 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以1977年结束“文化大革 命”灾难、重新恢复全国统一 高考制度为起点,中国当代教 育的发展、改革已经30年。积 30年来的发展和改革,我国教 育获得巨大的发展。教育正在 成为中国现代化事业强劲的动 力和资源。
30年中国教育的发展阶段, 与政治史同步,大致可以划分 为四个阶段
我10岁时文革开始,从此正经
的读书宣告结束,开始了颠沛流离
的生活。
1973年高毕业后,我在甘南夏河
县做了知青。那时我们没有什么书
读,父亲的藏书早已四分五散。
报名后,面临的难题是复习。当时在工作面前,我们不能也 不敢向组织提出复习的要求,毕竟这是个人的私事。因此,我们 白天上班,晚上偷着学,真有做贼心虚的感觉。再说了,张扬出 去,万一考不上,岂不丢人现眼!
讲述人 康娅红 甘肃省妇联副主席 改革开放后的首批高考 学生
考大学,是父女两代人的梦想
父
“这要从父亲说起。解放前,父亲(康达)是天水一中的高才 生,高中毕业那一年,他满怀信心,背着行李,怀揣干粮, 跋山涉水来到兰州考大学。
那时,交通不便,土匪出没,父亲风餐露宿走了二十多 天才到兰州。到兰州时,因一路风餐露宿经不起折腾,不幸 一病不起,他的大学梦眼睁睁地就这样成了泡影。
改革开放后中国教育的发展

1.高等教育大众化,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 力的人才支持与知识贡献据资料显示:世纪之 交的扩招,促使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002年 达到15%,迈入大众化阶段。2007年高等教育 在学人数2700万人,规模居世界第一,比1978 年增加了近11倍。其中普通本科生1024.4万人, 研究生119.5万人,分别比1978年增长了21.3倍 和107.6倍。 2.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成果显著,形成了多种层 次、多种样式、学科门类齐全的办学体系 3.高等教育集聚了数量巨大的优良教育资源。
在1970年,只有不到1%的中 国人受过高等教育,而大学的 录取名额在中国许多地方不到 适龄青年千分之一。在一些地 方和单位推荐过程由于裙带关 系而腐败变质。1970年代,百 分之七十通过推荐上大学的学 生是干部子女或者有政治背景。 同时,本科学制从四年缩短到 两三年。由于新生的水平参差 不齐,一些教授抱怨说一些大 学生的水平还不如高中生。据 不完全统计:从1966年“文化 大革命”开始时大学停止招生。 到1977年恢复高考,全国各高 等院校共招收94万名基于推荐 制的工农兵学员。
总结:
中国教育改革开放30年来,教育的变化有5个方面,办 学主体的变化,办学物质条件的变化,师资条件的变 化,办学质量的变化,办学思想的变化。但是问题也 随之凸显,教育行政化、产业化的问题相当严重,这 一问题正是阻碍中国教育发展的桎梏。正如李克强总 理说的,“改革已经到了攻坚期、深水期”,“喊破 嗓子不如耍开膀子”,教育改革也是各种改革中有机 的一部分,如何突破教育瓶颈,实现教育的又一次大 飞跃,这要考验新一代领导集体的智慧和勇气。
改革开放的
号角吹响了 中国教育的 春风
恢复高考的第一次考试
高考制度的恢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历程PPT课件

省市(地)、县、乡分级管理的职责如何划分, 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决定。为了保证地方发展教育事 业,除了国家拨款以外,地方机动财力中应有适当比 例用于教育,乡财政收入应主要用于教育。
关于改革城市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 育的意见明确了城市中等教育结构改革,主要是改革 高中阶段的教育
改革的主要途径是:
(1)将部分普通高中改办为职业中学、职业(技术)学 校或在普通高中设职业班,这类学校和班,可由教育部门自 己办;也可以与其他业务部门、企事业单位联合办,隶属关 系不变。
(2)发动各行各业举办职业中学、职业(技术)学校或 举办学制长短不一的职业技术培训班。
力争1990年,农村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在校学生数 达到或略超过普通高中”。
农村学校的任务,主要是提高新一代和广大农 村劳动者的文化科学水平,促进农村社会主义建设。 一定要适应广大农民发展生产,劳动致富,渴望人才 的要求。一定要引导广大学生热爱农村,热爱劳动, 学好知识和本领。必须通过宣传教育,采取切实措施, 纠正目前社会上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
从此拉开了中国 “大跃进”式普通高中 职业化改造的序幕
1991年决定明确了职业教育初中的初中分流
城市可在高三分流,对一部分人进行定向 性的或预备性的职业技术教育。
农村可根据各地的情况,分别采取“三加 一”(即三年初中教育再加一年职业技术教 育)、初三分流、四年制渗透职业技术内容或 办职业初中等多种形式发展初中阶段的职业技 术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历程
1978年文革后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 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共 同努力,使教育事业的计划成为国民经济计划的一 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个计划,应该考虑各级各类学 校发展的比例,特别是扩大农业中学,各种中等专 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比例”。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发展历程

李 阿利 刘 霞
在我国 ,现代意义的高等教育 ,是伴随着 洋务 运动的开展 ,以及洋务学堂的兴办而兴起 的。1 8 9 8 年京师大学堂的建立 , 标志着我国现代大学教育的 正式诞生。但清末 的高等教育 以 “ 中学为体 、西学 为用”为宗 旨。中华 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具有浓厚 的美 国教育色彩 。 其间, 蔡元培 以 “ 思想 自南原则” 、 “ 兼容并包主义”对北京大学的改革最 引人 注 目, 在短短 的五 、 六年时间 , 使 自南研究学术蔚然成风 , 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改革开放 以来 ,我 国的高等教 育事业获得 了长足的发展 。 建 国初期我们主要是学习苏联模式 , 1 9 5 2年的 院系大调整和单科性高校的普遍设 立 , 在一定程度 上就是苏联模式 的复制。因后来 中苏关 系恶化 ,我 国开始走上独立探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 道路 , 同时我 国的高等教育也步入一条 自主发展之路。当 然, 这条道路是充满坎坷 、 波折 的 , 甚至出现过 “ 文 革 ”时期的倒退 。1 9 7 8年的改革 开放 , 为 中国高等 办学体 制改革 的使 得是我 国民办高等 教育 的 蓬勃发展。截至 2 0 0 6年 ,全国民办高等教 育机构 9 9 4 所, 注册学生约 9 4万人 , 其中 , 具 备颁发 国家 认可本 、专科毕业证 书的民办高校 达到 2 7 8 所 ,在 校学生约 1 3 4 万人 , 这个数字还没有包 括独立学 院 的统计。 办学体 制改 革 中重 要一 点就是 扩大公 立大 学 办学的 自主权。我 国部分高校 已经开始 了走 上了 自 主招生的道路 。 我 国青年 中上大学的 比例大大低 于 发达 国家 ,甚至也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水平 。实 际上 ,公立大学 的招生却还有着潜力可挖的。公 立 大学在完成了国家下达的计划内招 生名额后 , 挖 掘 了潜力 ,扩招一定大学生 。这样一是提高了学校 的 办学效益 ;二是缓解了高校办学经费短缺的矛盾 ; 三是更大限度地满足了市场对高等教育 的需求 ; 四 是缓解 了高 中生升学的压力 , 有利于学校推行素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

浅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开始走上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人才。
尤其是高等教育取得了丰硕成果,令世界瞩目。
[关键词] 基础研究发展高新技术一、现代化的教育逐步走上正轨“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邓小平在同中央同志的谈话中明确提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
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
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
1978年4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邓小平指出,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并明确表示要提高人民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要采取适当的措施,鼓励人们终身从事教育事业,整个社会都应该尊重教师。
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之后,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在全国恢复和增设55所普通高等学校。
经国务院批准各高等院校都恢复了原有职称,至1981年,全国高等学校有13万多名教师提升和确定了职称。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指出,只有大量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劳动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才能够推动现代化的建设,才能够推进改革开放的事业向前发展。
二、深化教育体制改革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就是一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体制创新的纲领性文件。
这份文件是我国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的重要标志,也是我们研究如何使教育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依据。
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首先要求教育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
1997年,高教管理体制改革与教学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普通高校招生收费并轨改革到1997年已如期完成。
江泽民同志在为复旦大学90周年校庆题词、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和清华大学90周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都重点强调了我国高等教育要成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强大生力军,要建设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高校广大科技工作者面向经济建设,加强基础研究,努力发展高新技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成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
下面将从经济、社会、科技、教育和外交等方面,具体介绍这些成就。
首先,经济领域取得了惊人的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模式,既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加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和产业政策的支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超过9%,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79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99.09万亿元。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全面深化改革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社会保障制度。
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7.4亿人减少到2019年的约500万人。
教育水平普遍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得到普及,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成功,为人民提供了更好的医疗保健服务。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加大了科技创新的投入,制定了一系列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
中国在高铁、太阳能、人工智能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一些科技公司在全球市场中具有竞争力。
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科技进步国家之一,为世界科技进步、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再者,教育领域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通过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了国民整体素质。
实施了九年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扩招政策,解决了大量农村地区学生接受教育的问题。
中国的初等教育覆盖率达到10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978年的3%提高到2019年的50.6%。
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外交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
中国坚持和平发展的外交政策,积极参与全球事务,提出了一系列重要倡议和方案。
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组织,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作出了积极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转变概述

CANGSANG
改革开放以来青 司明 宇 梁 心 愿
摘 要 随着改革开放政 策的不断推进 , 国高等教育 的社会环境 、 我 战略地位 、 办学理念 、 发展模式 以及管理体制等 都发 生 了重大变革, 一方面确立 了高等教育事业 的战略地位和新 的发展 目标 , 这 另一方面为促进 我 国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 设培养 了一批又一批优秀 的人才。 关键词 改革开放 高等教育发展 历 史转变 我国 自实施改革开放政策 以来 ,高等教育事业发生 了翻天 务 。 在这种社会功能定位下 , 教育处于为政治斗争服务的从属地 覆地的变化 。从 十一届三 中全会确定把党和 国家 的工作重心从 位 , 而教育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 的功 能被淡化 , 至被忽视 。 甚 以“ 阶级斗争为纲” 转移到 以经济建设为 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党的十一届 三中全会 后 , 随着全党工作重点 的战略转移 , 人 建设上 ,到十四届五 中全会上全党又面临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 们对教育的社会 属性 和功能的认识 发生了重大变化 ,教育方针 义的根本性转变 , 国高等教育发生着深刻 的历史性转变 , 我 并开 由“ 为无产 阶级政 治服务” 的教育方针改 为“ 为社 会主义现代化 始走上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 。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 高等 建设服务 ” ,教育 由原来 的从属地位转 变为优先 发展的战略地 教育的社会环境 、 战略地位 、 办学理念 、 发展模式 以及管理体 制 位 ; 的十二大提 出要把教育视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 , 党 这 等都发生 了重大变革 ,这 有力 地推动了高等教育 事业 的健康发 为党和国家在新 时期确立科教兴 国战略和人 才强 国战略奠定 了 展, 为促进我 国经济社会的健康 、 持续 、 快速发展 培养 了大批优 坚实的理论根基 ;党 的十三大提 出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 秀的人才 。 放在首要位置 ,把经济建设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 和提高劳动者 素质的轨道上来 , 并强调 “ 百年大计 , 教育为 本” 的理念 , 必须坚 19 社 会氛 围 : 由否定 、 制知 识分 子 向“ 压 重 持 把教育事业 放到突 出的战 略地 位 ;9 3年 党中央 、国务院发 布了《 中国教 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 明确 了建 设有 中国特色社会 , 视知识 。 尊重人 才" 的转变 主义教育体系的八条主要原则 ,第一条就着重强调教育是社会 党的十一届三 中全会前 ,知识分子处于受压抑的社会环境 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必须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 中, 特别是在“ 文化大革命” 间, 期 被视为 “ 老九 ” 9 1 8月 臭 。17 年 地位 ;9 5年 ,江泽 民同志代 表党 中央首次 明确提 出了科 教兴 19 《 国教育工作会议 纪要》 全 提出了“ 两个估计 ” :文化 大革命 ” Ⅲ“ 之 国战略 ;9 6年 , 届全 国人 大 四次会 议通过 的“ 19 八 九五 ” 计划 和 前的 l ,教育战线基本上是 资产 阶级专 了无产 阶级 的政 , 7年 是 21 0 0年远景 目标 , 把科教兴 国列 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的重要 “ 黑线专政”在 教育 战线工作 的知识分子 , ; 大多数人坚持资本主 19 义世界 观, 属于资产 阶级知识分子。 两个估计” 同紧箍咒般 战略 :9 7年 ,党的十五大重 申了实施科教兴 国战略在跨 世纪 这“ 如 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 中的战略意义 ,并 作出了实施科 教兴 国战 把在教育战线的广大知识分子禁锢 起来 ,知识分子逢 到学习就 略 的部署 ;0 8年 5月 , 20 在北 京大学建校 10周 年前 夕 , 1 中共 中 检讨 , 政治上抬不起头 。 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北京大学发表 了重要讲话 , 再次强 随着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 ,知识分 子的社会 地位 开始 发生 央总书记 、 人才强国战略。 根本性 的变化 。17 年 5 , 97 月 邓小平 复出后不久就强调 :一定 调科教兴国 、 “ 高等教育战 略地位 的转变对于推进新时期我 国教育事业特 要在党 内造成一种空气 : 尊重知识 , 尊重人才 。要反对不尊重知 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 这些落实教育 识分子 的错误思想 。 嘲 17 ” 在 9 8年 3月召开 的全 国科学大会 开幕 别 是高等教育 的改革发展 , 优 先发展 战略 的重大举措也发挥着教育促进生产力发展 的社会 式上 , 邓小平指 出: 知识分子绝大多数 已经是工人 阶级 和劳 动人 民 自己的知识分子 , 可以说 , 也 已经是工人 阶级 自己的一部分 。 功能 ,使教育在全面推进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 的过程 中发挥其
新中国教育的历史回顾

新中国教育的历史回顾、现状与未来展望新中国建立后,教育随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但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之后,显然,随着我国计划经济的被抛弃和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中国教育事实上也进入了一个全面转型的时代,并且,从一定程度上讲,这种全面转型直接导致了中国教育进入了一个困境的时代,并且这种困境是多方面的。
我们深入地研究新中国后教育所走过的阶段,以及今天所处的困境,对于寻找中国教育摆脱困境的途径和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中国后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及其阶段第一阶段:1949年到1966年的17年,这是新中国教育的创立、摸索和健康发展阶段。
新中国建立后,在毛泽东等人的个人魅力以及党的略带乌托邦理想色彩的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全国迅速掀起了建设社会主义的高潮。
在教育领域里,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都兴高采烈,都对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充满了满腔的热情,包括新中国后第一批“海归”的一些人,都全身心地投入到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之中去。
1952年,全国进行了高校院系的调整,可以认为,从这时起,新中国基本上就建起了自己比较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
同时,中等教育,基础教育也都全面地发展起来了。
当然,1957年全国进行了所谓的“反右”斗争,实际上重点就是针对教育系统的,教育系统的很多人都被打成“右派”,他们一直到改革开放后才得到平反。
但不管怎么说,新中国以后的这个17年,教育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为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以后我国进行的“两弹一星”研究所需的大量人才,除哪些“海归”之外,大多数都是这一阶段培养出来的。
“文化大革命”期间,曾经把中国教育的这个17年说成是“资产阶级的黑线专政”、为资产阶级培养人才,这是不符合事实的。
所以,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充分肯定了中国教育在这17年的发展和取得的巨大成就。
第二阶段:1966年到1976年,这是新中国教育遭到重创的所谓“文化大革命”的10年。
建国以来我国的教育目的的变化历程

建国以来我国的教育目的有何变化?一、建国以来我国的教育目的(按时间排序):1、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指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是新民主主义的教育。
它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人民文化水平, 培养国家建设人才, 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的思想, 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2、1957 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 我们的教育方针, 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 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
3、1958年《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指出:“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正确地解释了全面发展的涵意,是我国教育的目的。
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4、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于我国教育目的作了这样的表述:“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5、《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6、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决定》指出,教育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90年代至下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规模地准备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合格人才。
要造就数以亿计的工业、农业、商业等各行各业有文化、懂技术、业务熟练的劳动者。
要造就数以千万计的具有现代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具有开拓能力的厂长、经理、工程师、农艺师、经济师、会计师、统计师和其他经济、技术工作人员。
还要造就数以千万计的能够适应现代科学文化发展和新技术革命要求的教育工作者、科学工作者、医务工作者、理论工作者、文化工作者、新闻和编辑出版工作者、法律工作者、外事工作者、军事工作者和各方面党政工作者。
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5-3新中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

总之,1958年的教学改革,尽管受到“教育大革命” 的影响,但基本上还是符合当时的教学实际需要,在今 天仍具有借鉴价值。
2、60年代初的教育整顿
从1960年下半年起,党中央逐步认识到工作中的问题,并 开始纠正“左”的错误。1961年7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 高等学校及中等学校调整工作会议,认为普通教育要着重全面 提高教育质量,相对减少数量。决定到1963年,高等学校学生 减少22%,中专学生减少48%,高级中学学生减少16%,全日 制初中学生减少18%。高等学校经过调整、精简,已由原来的 1289所调整裁并为407所,在校学生由96万人压缩为75万人; 中等专业学校由1960年的6225所裁并为1355所,在校学生由 2216000人压缩为452000人;中小学也进行了必要的调整,精 简了一批教职工,部分农村小学由公办转为民办等(毛礼锐等 主编:《中国教育通史》第6卷,160~161页,济南,山东教育 出版社,1989)。通过这次调整,教育事业重新走上了有计划 稳步发展的轨道。
新学制的特点:
保障了劳动人民普遍接受教育的权利,体现了教育 为工农服务的方针;它确立了各类技术院校在学制 中的地位,保证了专门人才的培养,体现了教育为 生产建设服务的方针;它还将业余文化补习和速成 学校纳入学校系统给广大干部和群众创造了众多的 学习机会,为提高他们的政治思想觉悟和科学文化 水平打下了基础。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充分 肯定了必须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 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明确提出了解放思想、开动 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地停止使 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从1979年起把全党工作 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并明确提出 了“改革开放”的施政纲领。在这样一个大好形势下,广大教 育工作者认真总结了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教训,全面贯彻“调 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通过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 全面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改革陈旧落后的教育思想、教育 内容和教育方法等,使教育工作又重新走上健康而高速发展的 轨道,我国的教育又迎来了新的春天。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政策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政策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果断地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全党全国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基本路线,中国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相应地,教育方针也发生了变化。
1978年9月22日,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讲话指出:“中国的学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地方。
培养人才有没有质量标准呢?有的。
这就是毛泽东同志说的,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要“把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方针贯彻到底,贯彻到整个新社会的各个方面”。
“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的人才,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
”后来他又提出教育要“三个面向”,要培养“四有”新人。
这些都被写进了中央和国家有关文件,具有教育方针的性质,对新时期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进入新时期以来,党和国家有关文件、法规对教育方针多次作过表述。
1981年6月中共中央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1982年12月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1985年5月中共中央颁发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任务,要求中国的教育不但必须放手使用和努力提高现有人才,而且必须极大地提高全党对教育工作的认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90年代以至下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规模地准备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合格人才。
1978年以来中国教育支出的整体趋势分析

1978年以来中国教育支出的整体趋势分析中国教育支出是指国家和各级政府为了教育事业的发展而投资的资金和资源。
自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支出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
本文将从教育支出总体水平、教育经费占比和教育投入的重点领域分析中国教育支出的整体趋势。
首先,1978年以来,中国教育支出的总体水平逐年增加。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教育经费投入较为有限,教育资源相对稀缺。
然而,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教育支出逐年增加。
根据数据显示,1978年中国的教育支出总额仅为100亿元人民币,而到2019年已经增加到4.39万亿元人民币。
这显示出中国政府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投入。
其次,教育经费在国家财政支出中所占比重逐年增加。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经济条件相对较差,教育经费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相对较低。
然而,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教育需求的增加,教育经费的比重逐年增加。
根据数据显示,1978年中国教育经费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仅为2.76%,而到2019年已经增加到了4.14%。
这表明中国政府在财政支出中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力度,以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再次,教育投入的重点领域逐渐扩大。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教育支出主要集中在基础教育领域,以提高人民群众的受教育水平为主要目标。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教育支出开始逐渐涉及到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等领域。
现如今,中国政府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建设和发展都给予了高度关注,并且通过加大财政投入来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此外,科学研究和创新也成为教育支出的重要方向之一。
中国政府鼓励教育机构和科研机构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以提高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
因此,越来越多的教育经费被用于支持科研项目、科研设备和人才培养等方面。
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也为中国的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最后,虽然中国的教育支出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显著的增长,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人民教育奠基中国——新中国60年教育事业发展与改革的伟大成就

作者: NULL
作者机构: 中共教育部党组
出版物刊名: 求是
页码: 37-39页
主题词: 教育事业发展;改革开放;新中国;人民教育;教育发展史;历史性转变;中国教育史;百年大计
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国强教兴,教兴国强。
1949年新中国建立,开启了中华民族历史新纪元,也掀开了中国教育发展史上新的一页。
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我国教育事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代。
60年来,我国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性转变,谱写了中国教育史上最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