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语文新方向新题型精编[2020年最新]
2020年全国新高考I卷语文高考真题(精品解析)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一、现代文阅读 (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历史地理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
这篇托名大禹的著作实际产生在战国后期。
《禹贡》虽以记载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后的地理状况为主,但也包含了对以往地理现象的追溯,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
`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对见于典籍记载的重要地理要素,包括古国、历史政区、地名、河流、山岭、古迹等都做了记载和简要考证,并不局限于西汉一朝。
作者班固比较充分地利用已有的地理记载和地理研究成果,使得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初具雏形。
同样,成书于公元6世纪的《水经注》也从传世的数百种地理著作中搜集整理了大量史料,并做了深入的考证和研究。
今天,我们之所以还能知道先秦的某一个地名在现在的什么地方,能知道秦汉以降的疆域范围,能够大致了解黄河早期的几次改道,都离不开这两种著作。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皇朝的更迭、政权的兴衰、疆城的盈缩、政区的分合和地名的更改不断发生;黄河下游及其支流的频繁决溢改道又经常引起有关地区地貌及水系的变迁,给社会生活带来相当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繁荣的文化使这些变化大多得到了及时而详尽的记载,但由于在如此巨大的空间和时间中所发生的变化是如此复杂,已不是一般学者所能随意涉足,因而产生了一门专门学问——沿革地理。
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关系到国计民生,也是治学的基础,例如历史地名的注释和考证、历代疆域和政区的变迁、黄河等水道的变迁,特别是与儒家经典和传统正史的理解有关的地理名称和地理知识,都被看成是治学的基本功。
沿革地理的成就在清代中期达到高峰,很多乾嘉学者致力于此。
但是沿革地理并不等于历史地理学,二者不仅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区别。
就研究内容而言,前者主要是疆域政区、地名和水道的变迁,后者却涉及地理学的各个分支。
就研究的性质而言,前者一般只是对现象的描述和复原,很少涉及变化的原因,后者则不仅要复原各种以往的地理现象,而且要寻找它们变化发展的原因,探索背后的规律。
2020年高考语文最新模拟试题精编拟试题06 名篇名句默写(解析版)
专题06 名篇名句默写(解析版)【考点解读】“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是指对中国古代优秀诗文作品及其重要语句进行考查,旨在引导学生重视诵读,培养语感,接受熏陶,提高语文素质。
所谓“常见的”,一是知名度高,二是常被引用。
所谓“名句”,是指在内容方面,或揭示人生的哲理,或反映生活的真谛,或描摹人物的情貌,或表现事物的真相,或抒写爱国情怀、崇高理想、坚强意志、博大胸怀,具有思想性、哲理性、艺术性,语言简练,含义深刻;在表现手法方面,构思精巧,想象、联想丰富,角度新颖,手法独特;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而且常读常新,具有永恒的思想价值和艺术魅力。
具体内容包括格言(含有劝诫意义的语句)、名言警句(语言精练、内容丰富的语句)和名篇中的主旨句等。
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
【命题角度】名篇名句默写为情景式默写,要求学生不仅能够背诵原文,还要能够理解其意思。
在最新模拟试题中,《师说》和《离骚》出现的频率很高,且出现了将6句合并在一个文段内考查的新题型。
【方法点睛】名句默写要注意字数与字形,字数要不多不少,字形要笔画清晰,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另外,需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
名句默写答题技巧:(一)要突破生僻难写字。
(二)要注意同音异义词。
(三)要注意同义异形词(四)要留意具体环境(五)要留心语句顺序(六)要注意语句出处。
【考题精选】一.(2020·湘赣皖十五校高三下第一次联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疫情爆发后,很多人谈“鄂”色变,几乎忘了湖北之美,西起重庆奉节、东至湖北宜昌的长江三峡便是盛景之一。
《三峡》中从色彩上对三峡景物进行了精妙的描写:“______,______”。
黄州赤壁更是因苏东坡的《赤壁赋》而名扬天下,其中,“______,______”写出了江水无边无际和远方天际相接的壮阔景观。
除了自然景观,湖北还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屈原更是生长于此。
如果屈原目睹疫情之下百姓的生活,必然会伤心感叹“______,______”(《离骚》)。
新高考II卷:《语文》科目2020年考试真题与答案解析
高考精品文档新高考II卷语文科目·2020年考试真题与答案解析目录现代文阅读……………01页古代诗文阅读…………10页语言文字运用…………14页写作……………………17页新高考II卷:《语文》科目2020年考试真题与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把实物当作原物的倾向,在美术史领域根深蒂固。
事实上,实物并不等于原物,我们需要对美术史中“原物”的概念进行反思,对美术馆藏品的直觉上的完整性提出质疑。
这种反思和质疑并不是要否定这些藏品。
恰恰相反,它们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发挥藏品作为历史材料的潜在意义。
一旦美术史家取消“实物”和“原物”之间的等号,他们就必须认真考虑和重构二者间的历史关系。
这会引导他们发现很多以前不曾想到的问题,其核心就是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有研究者追溯郭熙《早春图》的渊源,提出这幅卷轴画原来是北宋宫殿一套建筑画中的一幅。
邓椿《画继》记载,他祖上被赐予一个宅子,他父亲被任命为提举官时,朝廷派遣一个中官监修这所宅第。
一天,邓椿的父亲看到裱工用“旧绢山水”擦拭桌子,他拿过来一看,发现竟是郭熙的作品。
那位中官说:“昔神宗好熙笔,一殿专背(即‘裱’)熙作,上(徽宗)继位后,易以古画,退入库中者不止此尔。
”邓父请求徽宗赏赐这些“退画”。
徽宗答应了,并派人把废弃的郭熙壁障整车拉到邓宅。
这个记载透露了宋神宗时期皇宫中“一殿专背熙作”的状态,这应该是郭熙创作《早春图》这类大幅山水时的状态。
因此,任何讨论这幅画的构图、功能以及观看方式的文章都必须首先重构这种原始状态。
这也就是说,目前人们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看到的《早春图》只是这幅画的“实物”而非“原物”。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研究者的关注点是郭熙的笔墨技法的话,这种研究则似不需要。
但是笔墨离不开观看,而观看必然和绘画的形式和空间有关。
邓椿的记载还引导我们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即郭熙绘画的“历史物质性”甚至在徽宗时期就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从形式上说,这些画作从建筑绘画转变为卷轴画;从空间上说,它们从皇宫内的殿堂进入了私人宅第。
2020年新题型整套练习试题(结合新高考考纲)
高考模拟试题(结合新高考考纲详细解说)高考风向标:山东省、海南省这一次模考也被视作新高考改革的风向标,未来高考的命题思路、考查形式、试题结构、出题重点,基本由此确定。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考纲解读:(1)第1小题属于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2)第2小题是根据材料内容进行推断;(3)第3小题属于对材料外论据的分析。
三道选择题里前两道题都中规中矩,是保留了之前论述类文本的第1、3题,而第3题虽然考查了一个合理论据的选择,但是其实是之前论述类文本第2题的变种(借鉴天津卷实用类中题目)。
(4)第4小题问“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属于一个比较新的问题,提示我们去关注论证方法、论证逻辑;(5)第5小题问“用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性来评价科幻小说是否合理?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与“实用类文本”的传统问答题比较类似,选择立场自圆其说即可。
3. 文章字数现代文阅读Ⅰ材料阅读量2100字,阅读量增加较大。
需提高阅读效率,保证做题节奏。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在《论语》里孔子被描写成一个教育家。
从某种观点看来,也的确如此。
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知识。
作为教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
《论语》记载,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就是这个缘故。
不过这只是孔子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方面,这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给予它们的解释,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
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论语·阳货》换句话说,儿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
2020年高考语文新高考卷
2020年高考语文新高考卷1. 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
B. 《离骚》是战国时期屈原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它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作者对理想和真理的执着追求。
C. 《孔雀东南飞》是汉代乐府诗中的长篇叙事诗,主要歌颂了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和反抗精神。
它反映了古代婚姻制度的残酷和劳动人民的反抗情绪。
D. 《唐诗三百首》是清代孙洙编选的唐诗选本,它广泛流传,家喻户晓。
其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既有唐代各个时期各个流派的风采,又有各具特色的作家个人风格。
2. 下列关于文学作品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水浒传》是元末明初施耐庵(或罗贯中)编著的长篇小说,以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为主要题材,通过一系列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揭示了当时社会矛盾的激化和人民反抗统治阶级的原因。
B. 《红楼梦》是清代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人的爱情婚姻悲剧为核心,通过描写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衰败和必然崩溃的历史命运。
C.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作家雨果创作的浪漫主义长篇小说,以15世纪的巴黎为背景,通过讲述吉普赛女郎艾丝美拉达和畸形儿卡西莫多的故事,展现了人性的美与丑、善与恶。
D.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塞林格创作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以主人公霍尔顿自叙的方式,生动地描绘了中产阶级子弟的苦闷和彷徨。
3.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古体诗是唐代以前形成的一种传统诗歌形式,它不讲究平仄和韵律,也不要求字数、句数固定。
其中《诗经》、《离骚》等楚辞作品都是古体诗的代表作。
B. 近体诗是唐代以后形成的诗歌形式,它在字数、韵脚、声调、平仄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
近体诗可以分为绝句和律诗两种类型。
C. 词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歌唱艺术形式,它在宋代达到了鼎盛时期。
2020高考语文新题仿真试卷全国通用参考答案与解析(8页)
2020高考语文新题仿真试卷全国通用参考答案与解析语文新题仿真试卷1.解析:选D。
颠倒因果关系,原文第四段中说“由此,中国的武侠电影划分为两个最基本的人物谱系”,可见是武侠电影的“叙事体系和价值体系”导致“中国武侠电影划分为两个最基本的人物谱系”。
2.解析:选C。
梳理文章内容发现,文章最后一段是总说,且不是对文化精神的论述。
3.解析:选B。
A项,“因为它融入了舞蹈元素”分析有误,从文章第一段来看,中国武术本身就带有舞蹈艺术的神韵,中国武侠电影中的武术打斗只是更加艺术化了。
C项,“改变了世界电影的存在方式”分析错误,文章第五段说的是“正在改变世界电影中暴力影像的存在方式”。
D项,“特别注重对世俗伦理观念的阐释”于文无据。
4.解析:选B。
“原因在于这些科普形式欠直观形象”于文无据。
5.解析:选A。
B项“但因环保科普力度加大”强加因果。
C项“只要……就……”说法绝对。
“落实基本环保知识的科普工作,增强媒体的环保宣传力度”只是促进民众环保意识增强的渠道之一。
D项“起到了决定性的支撑作用”表述错误,原文只说“是行政力量的重要补充”。
6.解析:解答此题,要结合文章中所给的材料。
从材料一中“在家庭场所……在公共场所……在工作场所……”可知,在公共场所、工作场所中,公民践行环保的比例要低于家庭场所,因此要缩小乃至消除公民践行环保行为存在的场景差异,增强公民在公共场所与工作场所的环保意识。
从“在发现周围有人使用野生动物制品……或通知有关部门”“大部分受访者……‘大家怎么做,我就怎么做’”等可知,要增强公民通过环保行为影响他人、监督他人的环保意识。
从“不论在家庭、公共场所还是在工作学习中……而文化水平与公民参与环保行为的深度存在关联”可知,要提高公民的文化素养和受教育水平。
从材料二中“随着……我国城市居民对于基本环保知识的认知程度明显提高”“越来越多的民众意识到……民众的环保意识普遍较强”可知,要加强科普和宣传力度,不断提高公民环保行为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2020年新高考语言运用新题型练习及答案
2020年新高考语言运用新题型训练【题目起源】(2020年新高考全国Ⅰ卷山东卷语文试题)原句:往小碟子里倒了醋和辣椒油,然后在酸和辣的合奏里,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
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答案:从强调的重点来看,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重点在“一扫而光”,强调吃的结果;原句重点落在“又心满,又意足”,能更好的表达“我”吃完肉饼后心情的舒畅与满足,强调的是吃完的心情,更符合原文的逻辑。
从适用的位置来看,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用来结束文段,语意未尽,似乎话还没说完,给人以结尾收束匆促之感;原句“又心满,又意足”,运用短句放在句子最后,语气舒缓,语意完整,适合做段落的结尾。
从语体风格来看,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表达比较普通;原句“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口语化,活泼俏皮,和整个文段较口语化的文风更和谐。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同时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可以从以下方面分析:句子的内容结构,修饰成分单独成句,起强调作用,强调的主体不同;句式特点(长短句、整散句,节奏韵律);词语(动词、形容词、修饰词等);观察顺序(高低、俯仰、先后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等);结构作用(照应、铺垫,前后文的内容衔接紧密度)等;语言风格与原文的整体风格对应;同时要结合文本内容对原句进行赏析,注意语言表达,注意灵活处理。
1.在我看来,冬天是最不浪漫的季节,特别是南方的冬天,它看不到北方的银装素裹,冰天雪地:也看不到西部的万里荒漠,悄无人声。
南方的冬天永远都只是一片萧条之色。
天很冷很冷,却不带一丝湿润,浸入骨髓的冰凉仿能要把身体的所有温暖都抽去,只留下如干絮般散漫的冷一团一团地塞在胸肺间。
高考语文新动向新题型聚焦赏析散文语言艺术
2024年高考语文新动向新题型聚焦散文阅读(赏析语言艺术)创新题解【考点解读】高考对小说语言的鉴赏有两个角度:一是鉴赏小说中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即作品中人物的语言;二是鉴赏小说作者的叙述语言(用语特点和语言风格)。
高考对于“小说语言”的考查有两方面的规定:一是理解层级,即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二是鉴赏评价层级,即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体现在高考中往往有两大题型:理解重要语句含意,品味语言艺术。
鉴赏小说语言离不开对语句含意的理解和对语句所用艺术手法的欣赏,所以,要解答语言题,必须以理解欣赏为切入角度。
散文关于语言方面的试题考查的角度一般情况下,有三个方面:1、理解词语的含义问法:简析、欣赏文中某个词语的含义。
答法:①、研究词语本身(词性、释义、修辞、内部结构)②、结合上下文再次理解词语。
③、思考是否存在动态语境,即:是否有比喻、反语、借代、感情色彩变化等;或在语境中远距离引申产生的新义。
2、理解语句的含义问法:理解文中的某个句子。
分类:①、含蓄句——指那些在表达上比较含蓄、蕴含某些深层意义或有一定的警示作用、需要仔细品读才能弄懂的句子。
②、结构句——指在文章的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句子,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照应句等。
③、主旨句——指能体现文章的中心、帮助读者准确理解作品主题思想和脉络层次的关键句。
答法:理解字面含义+分析语境含义+挖掘隐藏含义(还原手法)3、鉴赏语言的特色问法:简述该文章的语言特色。
答法:遣词(叠词、熟语、成语、文言)+修辞方法+句式运用(长短句、整句、散句、反问句、祈使句、双重否定句、一般陈述句等)+语言特色【方法指导】理解重要语句的含意一、理解文本重要词语、语句的含义理解重要语句的含意,首先要理解语句的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其次要理解句子的语境义,即在一定的语境中语句的临时意义;再次要理解语句的“言外之意”,如反语、双关、婉曲等,表达的往往是言外之意。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新课标卷,解析版)(1)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新课标卷,解析版)一、现代文阅读(9分,第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黑箱”是控制论中的概念,意为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的对象。
“科技黑箱“的含义与此有所不同,它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使用者如同面对黑箱,不必打开,也不必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知识,只需按规则操作即可得到预期的结果。
例如电脑、手机、摄像机、芯片,以及药品等,可以说,几乎技术的全部中间和最终成果都是科技黑箱。
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科学知识是基础,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则对科学知识进行选择。
除此以外,科技黑箱中还整合了大量人文的、社会的知识,并且或多或少渗透了企业文化和理念。
这样,在电脑或手机中就集成了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经济学、美学,以及对市场的调研和政府的相关政策等知识。
科技黑箱是特殊的传播与共享知识的媒体,具有三大特点。
首先,它使得每一个使用者——不仅牛顿,都能直接“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前进。
试想,如果要全世界的电脑使用者都透彻掌握电脑的工作原理,掌握芯片上的电子理论,那需要多少时间?知识正是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而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
如今,计算机天才、黑客的年龄越来越小,神童不断出现,他们未必理解计算机的制作过程就能编写软件、破译密码。
每一代新科技黑箱的出现,就为相对“无知识”的年轻一代的崛起与赶超提供了机会。
其次,处在相对低端的科技黑箱往往与语境和主体无关,而处于高端的科技黑箱则需满足特定主体在特定场合乃至心理的需要。
人们很少能对一把锤子做什么改进,而使用一个月后的电脑则已经深深地打上了个人的印记,这就说明,在认识变得简单易行之时,实践变得复杂和重要。
最后,当科技为我们打开一扇又一扇门的时候,我们能拒绝它的诱惑不进去吗?而一旦进去,我们的行为能不受制于房间和走道的形状吗?表面上是使用者在支配科技黑箱,然而科技黑箱却正在使用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对使用者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就是说使用者被生产方对象化了。
2020高考语文、数学和英语试题新变化和新题型汇总
2020高考语文、数学和英语试题新变化和新题型汇总2020新考点标点意义:语言文字运用中新增标点的意义这一考点。
全国卷Ⅱ考查对“引号”不同意义的理解与辨析。
2020新题型理由探究题:实用类文本阅读中新增理由探究题。
全国卷Ⅱ、全国卷Ⅲ主观题考查探究某一观点或现象的原因。
2020新要求1.语言文字运用(1) 词语辨析①考查范围扩大。
一改往年只考查成语(辨析或选用),变为考查实词(双音节、三音节)、短语、成语,而且都是常见、常用的词语。
②考查位置改变。
全国卷Ⅱ在病句题中考查词语的正确使用。
(2) 补写句子渗透逻辑推断能力。
三套全国卷的第20题都采用了往年常考题型--补写句子,但不同的是,三道试题都选择了生物科普类材料。
要拟写出正确答案,除了要考虑前后语意连贯、内容贴切外,还要深谙其中的科学原理,这类题型凸显了对考生逻辑推断能力的考查。
(3) 新闻压缩旧题型重新包装。
三套全国卷的第21题都考查了对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三道试题都选取真实新闻报道。
试题要求提取关键信息,考查考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2.文言文阅读材料来源更靠前。
选取了“二十四史”中成书最早的《史记》,且都是考生熟知的历史人物,体现了对教材知识的迁移。
3.论述类文本阅读渗透课标“学习任务群”思想。
全国卷Ⅰ第3题的C项,考查了文本内容与课外说法的相通性。
4.实用类文本阅读选材范围扩大。
全国卷Ⅰ选择了科普说明文文段。
5.文学类文本阅读渗透整本书阅读要求。
全国卷Ⅰ的第9题,从鲁迅整本书的角度,考查考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6.写作应用文体全面呈现。
全国卷Ⅰ和全国卷Ⅱ考查了演讲稿、书信、观后感,把应用文的写作作为考查的一个方面。
语文建议多花时间在文本内容与结构分析2020高考变化分析:现代文阅读看上去删去了一般论述类文本,其实是把一般论述类文本的考点悄悄合并到非连续性文本里进行考查。
新增的现代诗歌鉴赏,一改全国卷多年对小说的考查,但归根结底还是考查文学类作品内容理解和艺术特色。
(精校版)2020年新高考全国卷Ⅱ语文高考试题文档版(海南)(含答案)
★启用前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高考Ⅱ卷)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巴巴看起来一点儿也不害怕。
它不怕把它团团围住的兴奋的小孩,而是十分镇定地接受着加州夏日烈阳的炙烤。
这种漫不经心的态度是能说得通的,因为它就生活在既安全又轻松的环境中。
巴巴是一只肚皮雪白的穿山甲,这种惹人喜爱的动物约莫一只小猫那么大。
它脸颊边缘的一圈毛好似山羊胡,粉色的脸颊下方是一截尖尖的、没有牙齿的口鼻——十分适合吸食蚂蚁和白蚁。
它最具特色的是覆满头、身、四肢和尾巴的鳞片,这些浅橙色的鳞片层层叠叠,形成了一件防御力极强的外套。
构成这些鳞片的成分和你的指甲一样,都是角蛋白。
巴巴是圣迭戈动物园的形象大使,它性格温顺,训练得当,能参与各类公众活动。
动物园的工作人员常常把巴巴带到福利院、儿童医院等地方,为患病的孩子带去快乐,并向他们普及关于各类珍稀动物的科学知识。
此时,罗布·奈特正用棉签轻轻擦拭它的脸部边缘,奈特是一名研究微观生命的学者,他研究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特别着迷存在于动物体内或体表的微生物。
开展研究前,他首先得收集它们,收集蝴蝶的人会用网兜和罐子,奈特的工具则是棉签。
他把棉签伸进巴巴的鼻孔,仅仅转上几秒钟,就足以让白色棉签头上沾满来自穿山甲体内的微生物。
巴巴不仅是一只穿山甲,也是一个携带丰富微生物的聚合体:一些微生物生活在它的体内,绝大多数分布在肠道内,还有一些附着在它的脸部、肚子、爪子和鳞片表面。
其实人类身上也寄宿着微生物,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一样——唯一的例外,是科学家在实验室无菌环境下极其小心地培育出来的极少数动物。
2024年高考语文新动向新题型聚焦:单一概念性作文写作指导
2024年高考语文新动向新题型聚焦---单一概念型作文写作指导【概念阐释】单一概念型作文是指只有一个核心概念的作文,这一核心概念或指向字面义,或指向比喻义、象征义。
此类作文首先需阐释概念:指向字面义的概念需化大为小,划定论说的边界;指向比喻义、象征义的概念需化虚为实,找到论述的本体。
只有明确了核心概念所指的现象或事物,才能准确立论说理。
【类题举隅】以下面的题目为例:古人教子曰:“业精于勤,荒于嬉。
”(韩愈《进学解》)现代教育家说:“研究‘玩儿’这一丰富的源泉,是我们的任务。
”以《中国古代漆器》《明式家具珍赏》《蟋蟀谱集成》《北京鸽哨》等“世纪绝学”享誉中外的文物鉴赏家王世襄,总结自己一生时说:“我这辈子没干别的,净‘玩儿’了。
”也有人说:“玩物丧志,靠‘玩儿’难以成就大事。
”请以“说‘玩儿’”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不少于800字。
根据第一则材料和第四则材料,我们可将“玩儿”定义为“会耽误学业或事业的、沉溺于感官享乐或心理刺激的嬉戏”,那么观点即“‘玩儿’难免丧志荒业”;根据第二则材料和第三则材料,我们也可将“玩儿”阐释为“因兴趣推动而全情投入、全力以赴的陶然忘机的状态”,那么观点就变为“‘玩儿’可以寄志精业”。
概念指向不同,观点就不同。
因此,单一概念型作文写作的第一步是阐释概念,第二步才是提出观点。
确立观点之后,便可进行分析论证,此乃第三步。
以一考生的论证结构大纲为例:“玩儿”即沉浸于自身喜好之物无法自拔的状态。
如此沉浸之状态,非但不致沦为“丧志”之祸,反会大有作为。
若“玩儿”的是旧时之清风明月,那么,“玩儿”便能陶冶心性,使人在失意与落寞中寻找到心灵的寄托……当然,“玩儿”的对象也可以是今时之明月。
当我们对世界有探寻的求知欲与好奇心时,一切存在的“业”中便蕴含着无穷的乐趣……文章首段阐释“玩儿”的概念,提出“‘玩儿’可大有作为”的观点,接着以“玩儿”的对象的古今之别论说“玩儿”的不同价值,条理清晰,逻辑严谨,可成为我们学习借鉴的范本。
2020高考语文应用试题及答案(高考改革新题型)
关联词1、下面一段文字如果加上一些虚词,表达效果会更好。
为此,请将现丰的虚词插入文中适当的地方。
插入后,将紧接虚词后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5分)注重学英语是好事,同时也要十分重视母语的学习。
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最富表现力、最有魅力的语言之一。
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学习汉语的名国人越来越多,我们自己应该学好汉语,用好汉语。
某些人以能讲英语为荣,说话时夹上许多“洋文”,而母语的使用白字连篇,真是出尽“洋相”。
①总要【】②却是【】③更【】④但【】⑤随着【】【参考答案】①(总要)夹上②(却是)白字连篇③(更)应该④(但)同时⑤(随着)中国每插对一项给1分;如有其他答案,可根据表达效果酌情给分。
2、请在下面一段文字中的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虚词,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层次分明。
(5分)近年来,①网络文化的强势流行,诸如“雷人”“给力”“吐槽”等众多网络新词层出不穷。
最近“十动然拒’”“人艰不拆”“喜大普奔”“不明觉厉”等一批所谓网络新成语又在青年群体中快速传播广泛使用。
②这种现象,专家表示尽可淡然处之,③造词热并非网络时代独有的现象,每当社会处于发展活跃期,新词新语就会大量涌现。
④这些新词新语要融入社会语言系统并长期存在,必须能填补人们表达上的空白,且富于表现力,易于传播。
⑤,其生命力将不会长久,据统计每年出现的新词有三分之一在第二年就销声匿迹了。
参考答案:①随着(伴随着)②对于(对)③因为④而⑤否则(不然)3、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比尔·布莱森在他的《万物简史》里介绍了超越火山的巨大破坏性。
以美国为例,①境内有一座超级火山喷发,②其产生的巨大能量将摧毁数千公里范围内的所有东西,无数人会因此丧命,③会导致整个国家被深达6~20米的火山灰覆盖,随后④会出现其他许多可怕后果。
⑤目前人类还无法预测美国超级火山会在何时喷发,⑥了解了它的杀伤力有利于我们制订各种减损预案。
答案:D 试题分析:要分析句间关系和前后关联词的搭配:第①处,引出后面情况发生的必要条件,应填写“只要”;第②处所在分句阐述的是后果,不需要关联词;第③处,引出更进一步的后果,应写表示递进的关联词;第④处所在分句紧承上文,说还会出现许多后果;第⑤处和第⑥处所在分句构成转折关系。
2020高考语用新题型指导和训练(附答案)
2020高考语用新题型指导与训练【备考指导】明确原则,把握中心,各个击破综观历年高考语言表达与运用题型,连贯题一直受到全国卷命题者的青睐。
连贯是指上下文句之间有紧密联系,内容相接,文气贯通,脉络清晰。
“连贯”与“衔接”同义。
连贯题可以很好地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如何解答连贯题,请看以下几种技巧:一、认清标志,明确原则连贯的特征是和谐。
和谐是指在诵读文段、品味语句时所体现出来的整体流畅感。
它包括音节协调、音调和鸣、节奏流畅、气韵和谐等。
所以连贯题往往有标志,即语序。
一是“时”序,即以先后、古今、早晚等表示纵向思路的顺序;二是“空”序,即按照空间的远近、上下、高低、左右、纵横等为排序顺序;三是“理”序,即按照事理顺序、逻辑顺序、演进顺序等排列顺序;四是“情”序,即按照作者喜、怒、哀、乐等情感的发展脉络为序。
据此,连贯题有其特有的原则。
因此,在复习连贯题时,应首先明确连贯题的原则,明确原则方可思路清晰。
连贯的原则:(1)话题一致。
或叙述一个故事,或描述一个场景,或铺展一种事物,或演绎一种推理,或摹写一段情绪,句子与句子之间都紧紧围绕一个中心或主旨展开。
(2)对象一致。
或阐释论点,表达看法;或评论是非,发表见解;或铺展事物,说明物件;或描写人物,摹状景物;或抒发情感,描写心境,均需前后一致,对象不变。
(3)事理相承。
常见的逻辑关系主要有因果、条件、递进、并列、转折、目的、总分、大小、轻重、快慢、难易、表里、先后、动静、多寡等。
文段在表达一定的意思时,总会按照某种逻辑顺序或符合一定的生活事理。
(4)前后呼应。
指句子间要做到连贯,就要注意前面意义与后面意义保持一致,注意内容的衔接和呼应,做到先“起”后“承”。
(5)意境协调。
文段的画面、环境、情调、氛围、风格应和谐统一。
或阴沉凄凉,或明快热烈,或严肃冷峻,或宽松和谐,或隐晦曲折,或直截了当,或贬或褒。
(6)句式一致。
力求形式整齐,内部语句结构一致,音节和谐,气势贯通。
2020年全国新高考I卷语文高考真题(精品解析)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一、现代文阅读 (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历史地理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
这篇托名大禹的著作实际产生在战国后期。
《禹贡》虽以记载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后的地理状况为主,但也包含了对以往地理现象的追溯,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
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对见于典籍记载的重要地理要素,包括古国、历史政区、地名、河流、山岭、古迹等都做了记载和简要考证,并不局限于西汉一朝。
作者班固比较充分地利用已有的地理记载和地理研究成果,使得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初具雏形。
同样,成书于公元6世纪的《水经注》也从传世的数百种地理著作中搜集整理了大量史料,并做了深入的考证和研究。
今天,我们之所以还能知道先秦的某一个地名在现在的什么地方,能知道秦汉以降的疆域范围,能够大致了解黄河早期的几次改道,都离不开这两种著作。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皇朝的更迭、政权的兴衰、疆城的盈缩、政区的分合和地名的更改不断发生;黄河下游及其支流的频繁决溢改道又经常引起有关地区地貌及水系的变迁,给社会生活带来相当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繁荣的文化使这些变化大多得到了及时而详尽的记载,但由于在如此巨大的空间和时间中所发生的变化是如此复杂,已不是一般学者所能随意涉足,因而产生了一门专门学问——沿革地理。
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关系到国计民生,也是治学的基础,例如历史地名的注释和考证、历代疆域和政区的变迁、黄河等水道的变迁,特别是与儒家经典和传统正史的理解有关的地理名称和地理知识,都被看成是治学的基本功。
沿革地理的成就在清代中期达到高峰,很多乾嘉学者致力于此。
但是沿革地理并不等于历史地理学,二者不仅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区别。
就研究内容而言,前者主要是疆域政区、地名和水道的变迁,后者却涉及地理学的各个分支。
就研究的性质而言,前者一般只是对现象的描述和复原,很少涉及变化的原因,后者则不仅要复原各种以往的地理现象,而且要寻找它们变化发展的原因,探索背后的规律。
2020年新考纲(修订版)高考语文科题型示例(Word版).doc
2020年高考语文科题型示例全国课标卷来源:语文匠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
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
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瞽献曲”或“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
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捉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
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
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
“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
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或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
2020年全国新高考I卷语文高考真题(精品解析)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一、现代文阅读 (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历史地理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
这篇托名大禹的著作实际产生在战国后期。
《禹贡》虽以记载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后的地理状况为主,但也包含了对以往地理现象的追溯,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
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对见于典籍记载的重要地理要素,包括古国、历史政区、地名、河流、山岭、古迹等都做了记载和简要考证,并不局限于西汉一朝。
作者班固比较充分地利用已有的地理记载和地理研究成果,使得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初具雏形。
同样,成书于公元6世纪的《水经注》也从传世的数百种地理著作中搜集整理了大量史料,并做了深入的考证和研究。
今天,我们之所以还能知道先秦的某一个地名在现在的什么地方,能知道秦汉以降的疆域范围,能够大致了解黄河早期的几次改道,都离不开这两种著作。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皇朝的更迭、政权的兴衰、疆城的盈缩、政区的分合和地名的更改不断发生;黄河下游及其支流的频繁决溢改道又经常引起有关地区地貌及水系的变迁,给社会生活带来相当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繁荣的文化使这些变化大多得到了及时而详尽的记载,但由于在如此巨大的空间和时间中所发生的变化是如此复杂,已不是一般学者所能随意涉足,因而产生了一门专门学问——沿革地理。
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关系到国计民生,也是治学的基础,例如历史地名的注释和考证、历代疆域和政区的变迁、黄河等水道的变迁,特别是与儒家经典和传统正史的理解有关的地理名称和地理知识,都被看成是治学的基本功。
沿革地理的成就在清代中期达到高峰,很多乾嘉学者致力于此。
但是沿革地理并不等于历史地理学,二者不仅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区别。
就研究内容而言,前者主要是疆域政区、地名和水道的变迁,后者却涉及地理学的各个分支。
就研究的性质而言,前者一般只是对现象的描述和复原,很少涉及变化的原因,后者则不仅要复原各种以往的地理现象,而且要寻找它们变化发展的原因,探索背后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