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哲学中的生态伦理思想
道家生态哲学思想探析
道家生态哲学思想探析摘要:道家思想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智慧,以“道生万物、物我为一”的生态自然观、“道法自然、万物不伤”的生态伦理观、“知常曰明、顺物自然”的生态实践观为切入点,探讨道家代表人物老庄哲学中所蕴涵的生态哲学思想。
关键词:道家;生态哲学;天人合一中国古代道家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非常重视,道家思想体系中蕴涵着朴素、丰富、深刻的生态哲学思想。
道家主张以尊重的心理、敬畏的态度善待自然万物,崇尚人与自然的平等,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其生态哲学思想主要集中在《老子》和《庄子》之中。
一、“道生万物、物我为一”的生态自然观生态自然观的基本问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老子从对自然界的洞察入手,探究自然之道,最早提出了人在宇宙中的位置问题,并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老子生态自然观的核心范畴是“道”,可以说,老子全部的思想体系都是围绕着“道”展开的。
老子认为,宇宙间存在一种“先天地生”而且“为天地母”的东西,这就是“道”,老子将“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和基础。
在老子的笔下,“道”是“万物之母”“天地根”“玄牝之门”“万物之宗”,作为宇宙本原的“道”无处不在,无形无象,无初无始。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第二十五章),在老子看来,“道”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了,天地万物由“道”而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第四十二章)尽管我们并不确切地清楚这里的“一”、“二”、“三”具体指什么,但通过老子在《道德经》中的表述,可以将“道”理解为最初是一种无规定的混沌性存在,它是有,又是无,是有与无的混而为一,一生出阴阳二气,阴阳合和又生出万物,这是万物创生的复杂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道”始终贯通于万物之中,它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存在,它恍恍惚惚似有似无,但却是真实存在的,天地万物由“道”产生,又从“道”那里获取自己的形体和性能,所以它们的本性和“道”是一致的,它们的行为都以“道”的法则为规范。
浅析道家“自然无为”生态伦理观-伦理学论文-哲学论文
浅析道家“自然无为”生态伦理观-伦理学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生态智慧一词虽然在道家哲学的经典读物中未曾出现,但这不意味着道家思想中没有生态的基本理念与价值取向. 然而,正是基于人类共同的命运和周围世界给予人们的回应,以至于道家从一开始就表现出对人与自然的深度关切. 其丰富的生态意识不仅作为古人处理自身与自然关系的根据,而且亦是当代人类面临生态危机所参照的重要资源. 其实,在道家哲学创始人(老子)所处的那个时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还未达到今日的紧张状态,而老子关于自然主义的理论和依据,乃是通过对当时的社会矛盾不断地深究和提炼出来的. 而今社会,科学技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全面的利用,与此同时却忽略了环境的承受能力,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程度已经不得不使人们思考自己的行为带来的严重后果,以及如何挽回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正当人们越来越清醒的意识到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时,在盲目的治理过程中不断受挫之后,忽然发现生活在中国古代的道家先哲们,已经早已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方面有着极为丰富的思想观念,因此,众多的学者开始不断地进入道家哲学的领域,来研究其生态伦理思想的深邃与精华,求得一些可鉴性的思想以便于处理今日之困境.那么,在道家哲学那里,生态伦理思想表现在何处呢? 这就必须先从作为道家哲学最为核心的概念道来研究. 众所周知,道在道家哲学那里是作为万事万物的总根据被阐述的,而道最根本的特性就是自然而然,即一种无为的状态. 具体地说,就是不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不要人为地进行干扰和破坏,要使万事万物达到自化、自均、自定、自正的状态.自然之物这种自然发展的真实状态,人类社会更要无为而治,不要刻意地追求名利和贪图享受,而要禁私寡,人应该以此来约束和指导自己的行为. 正如老子所说:人法地,道法自然所表示的一样,这里的道最终还是以自然为自己的准则. 虽然自然一词在《道德经》出现的次数非常有限,但在许多章节中也能看见其引申的含义, 可见它在老子那里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所以,对道法自然一词的深刻把握,亦是进入道家生态伦理思想的必由之路.一、自然主义对自然的理解显得尤其重要,在老子那里,其主要是指万物的本然状态,也就是自然而然的意思. 王弼注: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无所违也.自然者,无称言之,穷极之辞也.意思是说,自然就是自己如此,而就道与万物的关系而言,即尊崇万物之内在的根本属性,自然而然地生存和发展.既然道的本性是自然,那么人和万物也应该遵循这一准则,人与万物之间亦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相互关系,即无为的方式来处理彼此间的关系.所以,作为最高层次的道生万物却不占有万物, 成就万物却不自持有功, 而是一切顺其自然. 因此,在道家看来,道的处事原则具有广泛意义上的普遍性和绝对性, 自然万物和人类社会都应该以这种方式来引导自身以及自身和外界的关系. 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 就是指万事万物都有其自身生成和发展的规律,人类社会亦是如此,所以人和自然界都应该遵循自身的规律,尤其在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这里,更应该善于发现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要依照规律行事,不能盲目破坏大自然的固有状态,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界的报复. 显然,在道家这里,道法自然就是贯穿于其体系的生态伦理思想的关键和纽带,这亦是道家区别于儒家、法家、墨家等的最大特质,更是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区别于西方以人为中心的传统生态伦理思想的标杆,所以这亦是现代西方强调自然价值的突出地位时不断地借助道家生态理念的真正原因.二、道通为一当代生态伦理学中最为根本的一个看法便是确信人与自然万物的统一性,把他们看作是有机地互相关联的统一体. 其实, 这种对人与万物关系的高度概括早已在中国古代的道家中有了最早的认识. 即万事万物都由道产生,而人与自然万物都以道为最高准则,都遵循着道本性来规范自身,这里的道即是人与自然万物所统一的一,如道生一[2]以及道生之,德畜之[2],都是在说明万事万物有着共同的根源道以及内含着道的本质和特性, 这亦是万事万物能够统一的可靠保证.所以就道家所说的把世界的有机整体性可以分为三层意思来分析:首先,道生万物,即道为天下母,道与万物是一种母与子的内在血缘关系,道与万物始终保持着源与流、根与枝的联系,就这一点来看,万事万物都统一在其母之中,都以这个母亲为基础的统一.这较西方哲学家柏拉图的理念与万物绝对分割与对立的关系来看,显然是现代西方生态伦理所不能坚持的传统思想.其次,就道与万物另一层关系而言,即道生万物且内在于万物之中,也就是说,道产生万物之后并没有离开万物,而是以德的形式内在于万事万物之中.万事万物都有其内在的基本属性,即所谓万物自身之德.正是由于各种具体的事物不同的德都来自于这个共同的道,都是道在具体事物的外在显现,所以,就这点而言,万事万物都统一于共同的道.再次,就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来说,亦是有机地相互联系的统一体.老子把宇宙分为四大[3],他们认为,既然人与自然万物都来自于道,那么人类亦是宇宙四大之一,与其他事物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所以人也应该同万物一样,遵循着自然规律,不可特殊于其它事物,如果人将自己同自然界对立起来,那么人类就违反了这一规律而受到惩罚. 所以老子认为, 人既然作为整个自然界的一部分, 人的活动就应该受到自然规律的支配,只有这样, 人类才能真正地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 老子的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庄子那里得到了进一步的阐发, 在《山木》中庄子指出:无受天损易, 无受人益难,从中可以看出,庄子认为人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人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和自然万物都以同样的自然环境为生存基础,人和万物都在自然环境中产生,又都在自然环境中归复于自然.道家这种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观就传统的伦理学范畴而言, 亦是一种飞跃式的突破. 传统伦理学旨在强调以人为中心的道德观念,并且以人的价值和利益作为处理与他物关系的唯一尺度. 就西方人征服自然、统治自然的世界观来看,他们无疑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处事方式, 这亦是今日生态危机的主要祸根. 而在道家生态伦理的思想体系内,始终把人当做自然的一部分,这种生态伦理观不仅扩大了伦理学的范围,改变了我们长期视为珍宝的传统伦理观念, 而且这些思想有助于为人类建立一种更为科学的伦理生态学. 另外, 就处在同一时期的儒家而言,他们也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但相对于道家而言,常用来以自然比拟人事,借此更好地倡导人事.三、自然无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是中国古代先哲们最为关心的一个主题, 更是现代生态伦理学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尤其是在古代的道家那里,天人合一的观念决定了其行动的依据就是自然无为的思想. 无为即是道的根本特性,那么何为无为?无为一词在老子那里被多次提到,有的甚至没有用无为的字眼,但亦可以看到和无为相关的思想, 可见其亦是老子道家哲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对无为的理解,首先要弄明白何为无.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由此可知,世界万物都是从有开始的,而有则是从无开始的,无即是万物有之前的状态,这一点较西方古典哲学从存在(有)来解释世界,显得更加具有可辨性.即存在(有)是可以追问的,而无则是无法追问的,如果追问,那这种追问就是不合理的,因为无就是无,所以就不能说无从何处来,这就是老子无的高超之处. 那么,万物从有中产生,而有从无中产生,可见无是一种赋有生机的强大力量,它不仅创生万物,而且在任何事物中起作用. 从对无的理解进一步来把握无为的思想,那么无为就是一种伟大的作为.既然无为是一种作为,那么就不用刻意地为之,也就是顺其自然,不可随意妄为. 正是从这种无为的思想出发,道家确切地把自然和人之有为对立起来,他们崇尚自然, 有为. 这种对万物各自状态的精妙论述,不仅展现了道家哲学的深奥与智慧,而且就现代社会而言,能达到这种思维境界的学派或者个人几乎很少或者说没有.总之,道家所阐述的自然无为的主要目的在于要求人们不凭自己的主观意愿、有限的认识以及自身的私利而去随意地违背万事万物的本性,破坏人与自然间的和谐,而应该要尊重自然万物的存在价值,保持人与自然间的一种平等的态度,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自然万物.因此,道家的无为论思想中丰富的生态伦理学思想,不仅是古人对待自身与万物间的一种认识, 而且更是我们现代社会发展中值得借鉴的宝贵财富. 人类数千年的文明在一定程度上是利用自然、开发自然、改造自然的结果,但是,人对自然的这种利用、开发、改造不应该是无限度的,而是要是人与自然处在一种相互平等、和谐相处的状态中,只有这样,人类才能不断地在良好的环境中创造出更为丰富的文明.参考文献:[1]詹石窗,谢清果.中国道家之精神[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9)[2](南宋)范应元.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3]王英杰.自然之道-老子生存哲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9)。
浅析道教生态伦理思想
浅析道家道教生态伦理思想摘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家道教文化,虽然没有直接对生态问题有直接的论述,但是其思想中蕴藏着丰富的与生态相关的伦理思想。
道教思想的天人合一体现了其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规律,珍爱生命等价值观。
这为丰富和发展生态理论创造了重要的资源,也为解决生态环境为题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道家道教;生态;天人合一一、国内外研究现状(一)国外研究现状在生态日益失衡、环境恶化不断加重的当今世界,不少人将目光投向了各种传统文化资源,道家道教在其中受到了特别的青睐。
挪威哲学家奈斯称环保先驱者缪尔是一位道家。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道家道教与生态学的关系一直吸引着西方生态学界、宗教学界、哲学界的关注,尤其是道家道教与生态学的讨论更为引人注目。
国外的道家道教与生态讨论主要在生态哲学家、科学家、基督教神学家和道教学者之间进行。
国外学者他们从道教哲学与生态、道家的自然观、道家的无为思想、道教实践的生态意义、道教与儒家的生态贡献等方面对这个领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1、肯定道家道教对生态的意义道家道教的本体论、自然观、政治学、价值论、认识论中不乏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真知灼见,这极大地鼓舞、支持着致力于克服环境和社会危机的深生态学家们,他们对道家道教的讨论充满溢美之词,对西方文化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一些学者认为可将道家道教直接引进到西方,解决那里的各种社会和自然危机。
另一些学者则提出道家道教对西方的意义是间接的,西方文化应把道家道教的价值内化为自己的文化要素。
英国学者汤因比曾赞叹道家的“人要征服宇宙就要遭到失败”的认识,是一种“宝贵的直觉”。
马夏尔在其著作的第一章“道家:自然之道”中说:“在公元前6世纪,中国道家已经表达了最早的、清晰的生态思想,道家提供了最深刻、最雄辩的自然哲学,首次启发了人们的生态意识。
”“道家为一个生态社会提供了真正的哲学基础,提供了古人解决人与自然对立的方法。
”塞尔凡和本尼特指出,道家能为深生态学提供许多资源,包括哲学的、政治学的和个人修养方面的独特见解。
道教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
。
观 念 出 发 , 天 、 地 、 人 和 万 物 都合 于 自 然 之 道 , 人 与 自
然 融 为 一 体 。 同 时 , 道 教 思 想 “ 天 人 合 一 ” 存在 于 其 早
期 经典
《太 平 经》
中 ,
庄 子 运 用 运气 论 的 阐 述 指 出
天 “
地 、
、
人属于同
C
C
C C
C
G£
g C C -
-
-
C C
C
C
CC
C
C
C C
C
G
CG
£
G C C C C C £ e£ £ £ C £ £ £ C £ £ £ C C C CC C- G- G £
£-
g- C C
G<I G
G CC C
CC G C
C
C
C
KI
-
-
g g -
-
g
-
-
-
C-
-
-
C C C
G C £ £
-
-
-
传说 耶稣 基督 受 刑 时 头 上 所 戴 的 花 冠就 是 山
,
,
楂 的 树枝 做 成 因 此 山 楂树 又 被 称为 “ 圣 木 ” 。 即 使枯 ,
萎 了 几 个 世 纪 总 有 一 天 山 楂树 还 会 再 长 出 茂 盛 的 ,
相 通 无 复 有 害 者 ” 还 应 当 相 互 协 调 才 能 合 力 同
,
,
,
心 ,
共 生凡 物。 与此 同 时
道家的生态伦理及价值透析
道家的生态伦理及价值透析道家思想认为由“道”生出天、地、人等宇宙万物。
道教主张“道法自然”而不是“征服自然”,认为“天道”与“人道”是一致的,同时主张“归真返朴”的人生宗旨.其中具有若干有价值的合理因素。
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在很大程度上均是人为因素所引起的。
是人性的异化所导致的结果。
道教的生态伦理思想,给人类提供了发人深省的智慧,在今天愈来愈显其独特的价值,值得认真研究。
一、问题的缘起生态环境的恶化是人类自身所造成的。
要想摆脱这种危机走出困境,还要靠人类自身的醒悟和能力去加以解决。
这其中除了靠发展科学技术、调整社会结构以及对自然保护实行立法之外,还必须从价值取向的角度重新审视与检讨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
在20世纪中期,人们为了珍惜和善待自己所生存的外在环境,而创造了生态伦理学这门应用学科。
它试图借助道德手段来缓解人与自然的矛盾、取得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1923年德国人施韦泽在他的《文明哲学:文化与伦理学》一书中指出,由于现代技术经济实践的破坏性后果达到了惊人的程度,所以应当寻找科学措施、法律措施,同时也寻找道德措施去禁止人们对自然的一些做法。
人类应当从自然的全局出发来认识自己与自然交往行为的正当与否。
至此.生态伦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形成。
尽管生态伦理学作为一门科学诞生于20世纪中期,但这并非意味着生态伦理思想是现代人的专利。
实际人类文化的传统中,尤其是在中国老庄道家文化传统中就存在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虽然这些生态伦理思想是朴素的、直观的,但却为现代生态伦理学的萌动,做了良好的文化铺垫。
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它的这种理论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整体观念之上。
通过“道”的范畴体现出来。
“道”是道家哲学的核心范畴。
在老子看来,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而道就是这个整体的本原。
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因此,“道”是“天地之始一万物之母”。
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
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道家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学派之一,它主张追求自然、和谐、养生的生活方式。
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人的内在修养和道德行为对环境的影响。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
第一,道家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道家哲学中,“道”被认为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规律。
道家认为,人应当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自然界中,万物互相依存、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复杂而有序的生态系统。
人应当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而不是破坏自然。
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才能得到安宁与健康。
第二,道家强调人的内在修养和道德行为对环境的影响。
道家认为,一个人的修养和道德行为会影响到自身的健康与幸福,同时也会影响到周围的环境。
道家主张追求“无为而治”,通过修身养性、克己奉公来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
一个人如果内心纯净、身心健康,他的行为就会体现出对环境的尊重与保护。
因此,道家倡导人们通过内在修养和道德行为来影响周围的环境,创造和谐的生态环境。
第三,道家鼓励人们回归自然、简化生活。
在现代社会,人们追求物质生活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对自然的敬畏和爱护。
道家认为,现代社会的浮躁和追逐物质的欲望导致了环境的破坏和人的精神危机。
因此,道家倡导回归自然、简化生活的方式来保护环境和培养修养。
例如,在饮食方面,道家主张素食,认为素食可以减少对动物的伤害,同时也有益于身心的健康。
在生活方式方面,道家倡导简化生活,避免奢华和浪费,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综上所述,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的内在修养和道德行为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回归自然、简化生活。
这些思想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我们应当尊重自然、保护环境,通过修身养性、简化生活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让人类与自然共同繁荣。
论道家文化中的生态文明哲学思想
论道家文化中的生态文明哲学思想摘要:道家文化中蕴含着深刻而丰富的生态智慧和生态伦理思想。
道家文化中的“三元”哲学思想既是朴素的辩证法,又是自然的辩证法,在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道家文化对于我们认识自然和人类自己,探讨宇宙万物的本源,建立生态哲学思想体系,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文明发展、和谐发展具有深刻而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道家文化生态文明哲学思想1.前言在中华传统文化之中,道家文化倡导自然,反对人为,道家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道家以“道”为根本,它在不断吸取中华传统文化中形成和发展起来。
从自然哲学的层面上看,道家的“道”,首先是天地万物以及人类都同根于“道”,以老子为宗的道家学说认为,宇宙是由道生化而成的有机体,宇宙秩序神圣至上,人是宇宙有机体的内在要素。
在此基础上衍生出“阴阳”、“三气”、“五行”、“九宫八卦”,道家文化以“阴阳”太极图和“八卦”太极图为其文化符号,是图形哲学。
中华文化,儒、释、道三足鼎立,形成了三教合一的文化格局。
从而揭示出宇宙间天地万物与人类的同根同源、同构以及具有道性的本质,可以看出道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价值取向与当今世界倡导的生态伦理学的生态价值相契合。
在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对道家生态智慧的探索发掘和研究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2、道家文化中的生态智慧2.1“道生万物”的宇宙整体论道家的宇宙整体论是以“道”为逻辑起点建构起来的,在其不断抽象的本体论进程中上升为宇宙的本源,万物的起点。
这里的“道”有三方面含义:第一是指宇宙万物的起点和源泉;第二是指天地万物产生、发展、轮回、运行的自然规律;第三是指人类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也就是说,“道”是宇宙万物的最初起缘和宇宙演化的最初起点。
《易传·系词·上》中记载:“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凶吉,凶吉生大业”,道家文化与太极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
因此,《老子》二十五章曰:“道”“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庄子·大宗师》说:“道”“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
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
04
道家生态伦理与现代社会的关联
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反思
工业文明对环境的破坏
道家认为过度开发和工业化对自然环 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呼吁人们反思工 业文明的发展模式。
追求天人合一
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认为 人类应当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环境 相互依存。
对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启示
尊重自然资源的有限性
道家强调资源的有限性,认为人类应 当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以实现 可持续发展。
对后世的影响
哲学思想
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影响了后世的哲学、文化、艺术等领域,成 为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活方式
道家思想倡导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对现代人追求绿色、 环保、健康的生活方式产生了积极影响。
可持续发展
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为现代可持续发展理念提供了哲学基础和思想 源泉。
02
道家与自然的关系
倡导绿色消费
道家提倡节俭和简约的生活方式,反 对过度消费和浪费,对可持续发展观 念中的绿色消费具有启示意义。
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探索
和谐共生的理念
道家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认为人类应当与 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相互依存。
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道家强调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认为人类应当 尊重自然规律,维护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 然的和谐共生。
无为而治是道家生态伦理思想的核心,强调顺应自然规律,不强行干预,让事物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 。
详细描述
无为而治意味着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应遵循自然法则,避免过度干预自然过程。道家认为,人类 应当顺应自然,而不是试图征服或控制自然。通过减少不必要的干预,人们可以保护自然的完整性和 稳定性,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道家生态伦理思想注重培养人们的生态道德观念,提倡人类应当关爱自然、尊重生 命。
浅谈道家生态智慧与学生生态道德教育
浅谈道家生态智慧与学生生态道德教育道家所倡导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与现今提倡的生态文明、环境保护等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是一致的。
道家的生态智慧中有善待万物、和谐相处的伦理观,知足知耻、知常知和的消费观以及自然无为、天人合一的处世态度。
高校大学生可以从中领悟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维持生态平衡,从而激发人们采取措施解决当前的生态危机。
1 道家生态道德思想1.1 “天人合一”的生态和谐思想《道德经》是世界上最早的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经典,它所提倡的“天人合一”的自然主义世界观,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经济理论的哲学依据,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赞同。
道家“天人合一”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其核心是自然和谐观。
在老子看来,“道”是宇宙的物质本源和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天地万物与人皆由共同的终极——道所生出。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并指出:“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肯定人作为万物的一部分,和万物平等地享有生存的权利,共同组成复杂的生态系统,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这些理念正好与现今社会所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将人类社会系统纳入自然生态系统,构成广义生态系统的和谐生态文明观不谋而合。
1.2 “自然无为、道法自然”的环保理念老子认为,人来源于自然并统一于自然,并且必须在自然给予的条件下才能生存,也必须遵循自然法则才能求得发展。
“自然”是依事物的本性自由发展的状态,“无为”是顺其自然不含人力之强加妄为的意思,“无为”是道家思想的核心,也是道家尊重自然的表现,自然无为并非反对和排斥人为,而只是否定那种违反自然规律而随意妄为的行为,如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庄子把既懂得社会发展规律又了解自然规律的人称为“真人”、“至人”;“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
(《大宗师》)“真人”处处与自然环境协调,叫做“与天为徒”;无视自然规律,随心所欲,一意孤行,叫做“与人为徒”,这种人是注定要失败的,最终逃不脱大自然的惩罚。
浅论儒道两家的生态伦理思想
浅论儒道两家的生态伦理思想(2)浅论儒道两家的生态伦理思想二、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从老子开始,道家就把自然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
在研究自然的同时,体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这些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自然无为”的哲学。
1.“道通为一”的整体自然论在老子哲学体系中,人和天地万物都是以道为本原,道是自然与人存在的共同基础,也是人与万物的共同本质。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还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里的自然即是指宇宙万物的存在,又指宇宙万物的规律—自然而然。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老子主张人应该协助自然发展,而不是自以为是,任意而为。
“以辅助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为者败之,执着失之”。
老子还认为人与天是统一的,在这个统一体中,人只是万物的一部分,人既不是自大的人类中心主义,也不是无所作为的臣服于自然。
“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人的存在和宇宙自然的存在一样伟大。
庄子发展了老子的学说,提出“万物一体”“道通为一”的思想。
“夭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 “形全精复,与天为一”(《庄子·达生》)。
这是道家的“天人合一”论。
庄子认识到了人和自然的统一性,他认为回归自然,顺应自然,“顺物自然而无私容焉。
”是人生最明智的选择,在《庄子·应帝王》)中他讲了一个“混沌凿七窍”的故事。
这是一个“以人灭天”的例子,人类想用强力变更或改造自然以符合自己的意愿,结果只能导致自然本身的死亡,这对于现代工业文明造成的人类中心主义是一个有益的警示。
2.“知常、知止”的生态准则知常,也就是知“道”,知本。
老子说:“知常则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
”(《德道经·十六章》)常是自然规律。
庄子把“常”解释为:“莫力之为而常自然。
”(《庄子·天地》〕遵循这种自然规律就能“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群生不夭。
浅论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浅论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摘要: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它的这种理论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整体观念之上的。
本文阐析了道家“知常曰明”、“知和曰常”、“知止知足”的生态伦理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现代价值,揭示了道家“崇尚自然”“崇尚和谐”的现代意义。
关键词:道家生态伦理现代价值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源远流长,尤其是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幽深邃密,博大宏远,内容十分丰富。
正如美国当代著名人文主义物理学家卡普拉(F.Capra)说:“在各种伟大传统中,据我看来,只有道家提供了最深刻而且最完善的生态智慧,它强调在自然的循环过程中,个人和社会的一切现象和潜在本质两者的基本一致。
”[1]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给人类提供了发人深省的智慧,在今天愈来愈显出其独特的价值,值得认真探讨研究。
一、道家生态伦理思想的主要内涵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的主要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知常曰明”与尊重自然规律老子从其道之规律义,提出了“知常曰明”的生态伦理思想。
所谓“知常曰明”,是说人类最高超的智慧,在于认识和把握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
老子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2]这句话是说:天地万物都有自己的生长之理,最后都要返回自己的本根。
此谓“静”,“静”也可以叫做“复命”。
“知常曰明”是指具有了解和把握事物生长变化的内在规律的能力,才是真正的智慧。
倘若不认识规律,而去乱作妄为,必然会招致凶险的结果。
即所谓:“不知常,妄作,凶。
”庄子则说:“且道者,万物之所由也,庶物失之者死,得之者生,为事逆之则败,顺之则成。
故道之所在,圣人尊之。
”[3]自然界中存在着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违反了事物的客观规律,事情就会失败。
顺应事物的客观规律,就会取得成功。
所以说,真正有道德的人都会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
始于战国时期盛行于西汉初年的黄老之学也有过相似的论述:“顺天者昌,逆天者亡。
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
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
一、生态伦理学是什么
生态伦理学是指以生态伦理学范畴中诸多理论为基础,应用于生态管理领域的综合思想和实践活动系统。
它旨在建立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伦理基础和价值取向,持续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自然环境的可持续。
二、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
1、“天人合一”的原则
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基于自古以来就被大多数中国人所接受的“天人合一”的普遍原则,它
强调人类应该和路其周围的自然环境一体,其生活方式影响着自然环境,也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
2、崇尚谦卑
道家生态伦理学普遍认为,人类是与大自然具有同样的地位的生物,因此应该崇尚谦卑,
主要滋养大自然,尊重大自然,尊重每个生命形式。
3、有序生活
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认为,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系统,人类必须遵守生态系统的秩序,为之有效地管理生物资源,不能形成各种违章自由,不能过分修改自然状态,以有序地生活。
4、注重节律
道家生态伦理学指出,人类应该充分利用自然节律,尊重自然周而复始的原则,以有序、
有效和可持续的方式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促进可持续发展。
三、结论
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是道家理论的分支,是一种倡导有序生活、推崇有序与谦卑的伦理学。
它认为,人类必须尊重自然节律,尊重生物多样性,并以有序、有效和可持续的方式开发和利
用自然资源,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损害,促进可持续发展。
浅论儒道两家的生态伦理思想(一)
浅论儒道两家的生态伦理思想(一)论文关键词:儒家道家生态伦理思想论文摘要:儒道两家在生态环境伦理方面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思想,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
本文通过对儒道两家经典生态伦理思想的探讨和挖掘,对于如何看待生态问题,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观、生态保护观和利用观,启发人们对十七大”建设生态文明”的思考,有着现实意义。
进人21世纪以来,资源短缺,环境恶化,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种种生态问题已成为任何一个国家及政府不可忽视的严重问题。
而这些问题已经直接危及到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地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这是对我国多年来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取得成果的总结,也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所取得的重要认识成果的继承和发展。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生态文明的建设不仅需要科学技术层面的支持,更需要思想理论方面的指导。
对我国而言,古代儒道两家在生态环境伦理方面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思想,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
为实现生态文明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与思想源泉。
可见,对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环境伦理思想进行总结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历史最久、最具影响力的思想之一,它从春秋时期的孔孟到汉代董仲舒,宋代的程朱理学以至近代章太炎,历经历史的洗礼而独成思想体系。
1.儒家爱物的生态伦理原则从孔子开始,儒学就提出以“仁”为基本原则的伦理思想体系。
在这一伦理原则的基础上,儒家把“爱人”延伸到了“爱物”上,孔子讲“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又说舜帝“仁及草木”这都包含了爱物的内容。
孟子则明确的提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仁者爱物”这一伦理道德原则就是中国古代生态文化在儒家思想中的体现。
道教的生态观
道教的生态观道教的生态观道教的生态观强调人与生态自然万物同生共运的浑然一体,强调生态系统的自然、和谐、生命和健康,反映道、天、地、人之间的自然生态平衡关系。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道教生态美的总纲,是道教生态和谐美的最高境界,它反映了生态生命系统与自然生存环境系统的相互协调所展现出来的美的形式。
一、生态系统和谐美道教认为生态系统具有规律性,这就是“道”。
世界上的一切,包括天地万物和人都是从这个“道”产生的。
这个“道”,即是万物之宗,又是万物之始,更是万象之源,使天、地、人等宇宙万物在“道”中实现了生态自然的和谐统一。
1 、生态系统美。
道教生态美学观要求以超功利的审美体验来理解自然万物,将自然界看作是审美快感的最终来源,从而就可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至高无上的精神审美境界。
道家思想倾向于自然化、生态化,不自觉地从生态系统的角度界定了美的本质。
老子的美学思想是在“道”为美这一核心思想基础上构建起来的一个美学体系。
老子把美与“自然无为”之道融为一体,实际上是把美与生态过程和生态状态结合起来。
庄子更是以自然主义的观点对生态自然美作了如下描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所以,生态所具有的本来的合乎自然的“道”是自然生态系统美的体现。
而人生于自然并溶于自然,同时,又必须在自然给予的条件下才能生存,也必须遵循自然的法则才能发展。
这是道教生态美学在理解人和自然关系上的基本思想。
人在生态的演化过程中成为其中之一:“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道德经》)虽然人为四大之一,但他在宇宙中的地位并不比其他三大更高,只是生态系统之一,天、地、人,亦即自我、社会、自然三者整体和谐统一,体现了一种生态系统的自然美。
万物以及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生命,都是在道这一生态演变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并在这种周期性的动态平衡的节奏中维持其生存。
略论道家生态智慧
略论道家生态智慧【摘要】道家生态智慧是古代中国哲学中重要的思想体系之一,其在道家生态观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与完善。
在《道德经》中,道家对于自然的尊重与珍视体现了生态智慧的核心理念。
道家修身养性注重个体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倡顺应自然、以柔克刚的生活方式。
这种生态智慧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引导人们建立起更加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与发展模式。
道家对当代生态环境问题的启示,使人们意识到人类与自然界的相互依存关系,呼唤人们共同保护地球家园。
道家生态智慧在当今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为人类建设美好未来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道家生态观, 生态智慧, 道德经, 修身养性, 现代意义, 当代生态环境问题, 启示.1. 引言1.1 引言道家生态智慧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思想,对于人们正确理解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道家生态智慧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老子、庄子等思想家。
他们提出了“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主张人应当顺应自然规律,守护自然环境,懂得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的道理。
在古代经典《道德经》中,生态智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反其道而行之”的观念,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通过反思自我,顺应自然,才能达到内在的平衡和和谐。
道家生态智慧在修身养性方面也有着具体的实践方法。
通过“清静无为”、“守柔和静”等修身养性的原则,道家倡导人们保持心灵的宁静和纯净,达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境界。
如今,道家生态智慧仍然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
在当代社会中,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问题日益凸显,需要我们重新审视道家生态智慧,借鉴其中的智慧和启示,探索人与自然共同发展的路径。
通过对道家生态智慧的研究和实践,可以为我们正确理解自然、维护生态平衡提供重要思想资源和行动指导。
道家生态智慧不仅是古代智慧,更是我们应当珍视和传承的宝贵财富。
2. 正文2.1 道家生态观的产生与发展道家生态观的产生与发展可以追溯到道家思想的兴起。
浅论道家生态伦理思想及其普世伦理意蕴
浅论道家生态伦理思想及其普世伦理意蕴论文关键词:道家生态伦理普世伦理论文摘要:道家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主要包括“道生万物、物我为一”的自然观、“物无贵贱、万物平等”的价值观、“知和去奢、少私寡欲”的消费观。
道家生态伦理思想符合普世伦理的特征,具有鲜明的普世伦理意蕴。
道家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智慧,主要包括“道生万物、物我为一”的自然观、“物无贵贱、万物平等”的价值观、“知和去奢、少私寡欲”的消费观。
它以高度的哲学性、深沉的宇宙性、朴实的自然性彰显出独特的品性,故有学者称,“最能够与当今西方所倡导的生态伦理精神相契合者非道家、道教文化莫属。
这一论断是有道理的。
道家思想中所蕴含的“深层生态学”特征正日益成为当代人类战胜生态危机的深层次思想力量。
道家生态伦理思想作为中国传统伦理思想谱系中的重要一脉,具有深厚的普世价值。
从普世伦理的视角看道家生态伦理思想,有助于道家伦理思想的普世资源得到充分地挖掘与利用,具有深远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道生万物、物我为一”的自然观道家认为,“道”是天地万物创生的始源,它生养万物、运化万物,并推动万物参与自然的演化,“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老子》第39章)万物的生成与改变,都是由“道”来支配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第42章)从一到万物,这是自然界演化的过程,包含丰富的现代宇宙生成论思想。
虽然“道”无为无形,日不可见,“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
”(《庄子·天地》)但“道”先于天地存在,是创生万物的根源,是天地万物的内在动力和运行法则,“万物所出,造于太一,化于阴阳。
”(《吕氏春秋·有始》)这里有一个共同的思想:天地万物(包括人)都要遵循“道”,要效法“道”,要“尊道贵德”,这种自然主义观点是“典型的东方有机论的生成论哲学”浏5“,蕴含有深厚的生态学意义。
中国道教的生态伦理精神
中国道教的生态伦理精神*导读:生态盖指生命体与其环境的有机联系。
生态伦理就是人们对生命存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道德观念、基本规……生态盖指生命体与其环境的有机联系。
生态伦理就是人们对生命存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道德观念、基本规范和道德实践。
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对环境危机的广泛体认,生态意识猛然走出专业圈囿,置身公众舞台,被赋予影响人类环境实践,维护全球生态平衡的重任,成为世界显学。
道教不是生态学,但其生态伦理精神因其独有的特色而为其他学说和宗教不可替代,否则就不可能衰而复兴,流传至今,影响深远。
在伦理认识上,道教以其重视生命的喜乐、宁静、恬淡、朴素和心灵的充实与扩展为特色,关注自我与自然的协调,以人为本,内容简而深、博而约,具有无穷的趣味;在伦理实践上,道教致力于体玄修道,韬光养晦,淡泊名利,求得生命在情感、行为、自然、人伦与文化的互动中长存长立,因此它在对自然生态和人的关系的认识上,表现出开发生命活力的自觉能动性、与自然对象的同一性以及伦理认识的整体系统性。
用道教的话来说,就是自然之道不可违 1 、顺乎自然之道。
此自然所指是事物本质之自然、人生之自然、社会之自然。
参悟事物、人生和社会之本质,求得生命与本性应有的风格、态度和气象,就是道教伦理追求的目标与精神支柱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体现在它的精致深刻的内容和吸引世人的内涵中,蕴涵在使它延续、发展久远的生命力中。
具体而言,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万物一体的精神。
道教所崇拜的最高对象是道。
道教的宗旨是长生不死,得道成仙。
所谓得道,就是通过修炼与大道一体化,因此,道教在中国诸多宗教中是最注重现实生命的宗教。
在它看来,世间万物是一体的,自然万物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人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应当以生为乐,重生恶死,使生命不断升华。
人类也要以平等意识尊重自然万物的存在与个性。
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提出:天地中和同心,共生万物 2 ,认为理想的太平世界是人与各个层次的自然事物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世界。
道家思想——自然观、生态观
道家思想——自然观、生态观老子、庄子代表思想:天人合一、无为,师法自然,“畏天、畏地、畏道、畏自然”的哲学观点。
道家“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所追求的最高目标是认识到事物互相联系的统一,使自己与天道归一。
中国古代自然哲学注意研究的是整体的协调与合作,强调人与自然的不可分开。
在对待自然的问题上,中国人十分推崇老子无为的柔和思想。
无为并不是什么事也不做,无为不是不为,而是让每一样事物都按其本性去做,顺应自然规律,从而借自然之力,制天命而用之,最终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在这一哲学思想指导下,古代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一直保持着对自然界的尊重和维护。
规划强调群体意识,呈现出完整性和协调性,透射出当时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宗教哲学家对天人合一境界的追求,体现了天道、地道、人道及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系。
道家“师法自然”思想道家认为只有顺其自然,才能成就事物,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违背自然规律,则会徒劳无功,甚至受到自然的报复。
因此庄子说: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
独树一帜的自然式山水园林就在这种思想孕育下,得到了源远流长和波澜壮阔的发展,取得了艺术上光辉灿烂的成就。
在师法自然的原则下,形成了以山水园林为景观骨干的造园风格,并将这种思想与风格应用于建筑群的空间设计及城市格局与自然山水园的有机结合。
明清北京城市的规划设计,及时把这种思想与风格从庭院绿化扩大到整个城市布局,使规则的宫殿与不规则的苑囿结合在一起,相得益彰。
总结:1.整体生态观人类应该对大自然怀有感激、热爱之情,在进行城市规划建设时,要尊重自然界的一切生命,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之养之的自然家园,回归到人与自然融洽无间的和谐状态,从而创造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
2.遵从自然之道中国古代道家所崇尚的“自然之道”在古代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体现,是十分具有生态思想的规划理念。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理论认为“营城必须治野”,即在城市建设的同时,对城市内外的自然和人工环境同步进行环境整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学,作为一门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的关系,以及相同或不同群落之间关系的科学,[1]自20世纪中叶开始将道德准则的目光投向全球性的生态问题。
随即,生态伦理研究的学术视角成为焦点,至今学界对生态伦理的关注仍方兴未艾。
从中国传统经典文化的视角研究生态伦理问题可谓学坛的一大亮点,得到了很多国内外学者的肯定,享有较高的国际地位。
目前,就研究道教哲学中的生态伦理思想而言,其学术成果浩繁累硕,但大多从道家源头《老》、《庄》之学出发统视道教哲学中的生态伦理观,或从道教“戒杀”、“护生”的清规戒律中研究生态伦理的实践法则,鲜有以时间序列为尺度研究道教哲学中生态伦理思想的演变特征。
为此,文章试图从道教的历史流变视角出发做一大胆尝试,鉴于道教经典繁多,择要述其一二观之,以期在灿若繁星的道教经典中撷得一缕毫光,在完善学科系统性研究、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抛砖引玉之用。
一、先秦迄元的生态伦理观(一)先秦“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卧则居居,起则于于……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3]。
子华子云:“厚而不博,敬守一事,正性是喜。
群众不周,而务成一能。
尽能既成,四夷乃平。
唯彼天符,不周而周。
”(《吕氏春秋·知度》)此处讲天人共存,蕴含一种原始的纯然之态。
(二)秦汉魏晋“世之人主贵人,无贤不肖,莫不欲长生久视,而日逆其生,欲之何益?凡生之长也,顺之也;使生不顺者,欲也。
故圣人必先适欲。
”(《吕氏春秋·重己》)“言吾以观见万物无不皆归其本也。
人当念重本也……教人反本实者,欲以辅助万物自然之性也。
”(河上公《老子章句》)“自然守道而行,万物皆得其所矣。
”[4]所谓适欲、返本,根义在于要求人们各守纯性、唤醒自性,与当时经学相互对待又针砭经学的浮华。
(三)南北朝隋唐“夫道三合成德,自不满三,诸事不成。
三者,谓道德仁也。
仁,一也;行功德,二也;德足成道,三也。
三事合乃得道也……有天有地而无人物,何成养乎?故《五千文》曰:‘三生万物。
’”①《本际经》云:“自然而然,不可使然,不可不然,故曰自然。
”《本际经》有偈颂说:“众生根本相,毕竟如虚空。
道性众生性,皆与自然同。
”《道藏》有云:“仰寻道经《上清上品》,事极高真之业;佛经《妙法莲花》,理会一乘之致;仙书《庄子内篇》,义穷玄任之境。
此三道足以包括万象,体具幽明。
”此时期的生态观沾了佛学的风气,寻求顺任自然的逍遥境界。
(四)宋元“有天地,有日月,有水火,有阴阳,谓之真道。
经云:纯阳而不生,纯阴而不长,阴阳和合者,能生万物。
”②“全真之教,微妙玄通,广大悉备,在人贤者识其大,不贤者识其小。
大抵绝贪去欲,返朴还淳,屈己从人,懋功崇德,则为游藩之渐。
”③“诚能致‘中和’于一道教哲学中的生态伦理思想王晓伟(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武汉430079)摘要:所谓道教的生态伦理观,意指道教对待生态问题的理念。
文章基于对历史文献的分析,粗略梳理了先秦迄元道教哲学中的生态伦理思想,旨在分析其历史流变特征及实践原则。
粗浅以为历史时期道教哲思中的生态伦理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并具有生态和合性和生态持续性两大原则。
关键词:道教;生态伦理;人地关系中图分类号:B223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2-2-12.作者简介:王晓伟(1987-),男,山东莱芜人,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与旅游可持续发展。
①《洞玄灵宝斋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
②《道藏》。
③《长春道教源流》。
第19卷第1期Vol.19No.1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Journal of Postgraduates 2012年3月March 2012身,则本然之体,虚而灵,静而觉,动而正,故能应天下无穷之变也。
”①以全真教为代表的新教以非凡的气度调和三教,主张阴阳和合、自然和谐。
二、先秦迄元的生态伦理观演变特征道教哲学自先秦以来,经历了萌芽、起步发展、成熟繁荣的螺旋上升过程,通过对道教哲学时间序列中有关生态伦理思想的文献的简要梳理,可以看出道教哲学中的生态伦理思想有其深深的时代烙印。
(一)儒道并蓄自先秦至魏晋,道教哲学的根旨基本维持了老庄之道的文脉,这时期的生态伦理学思想处于萌芽和起步阶段。
先秦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鸿儒开时代先锋,辟精神新渠,为后世道家学派的传扬奠定了基础。
追根溯源,此时,“道法自然”、“物我两忘”、“物无贵贱”的自然观可谓生态伦理思想的泉眼。
秦汉魏晋道教学者以葛洪为代表,他对黄老学术秉本执要,在动荡孶乱的时代背景、百家争鸣的学术盛况下“玄学”应运而生,成为当时学坛一泓清流。
“玄道”理论的提出,是葛洪对道教哲学的开拓发展。
该时期,道教的思想与儒家的思想处于一种相互对待的关系中,二者既相互渗透,又表现出相对的差异。
[5]玄道旨趣的形成兼容了诸家学说要点,虽然儒道在信仰形式、价值取向或安身立命之道、精神况味等方面不尽相同,但二教融合交流仍不失为该时期的一大亮点,这也为生态伦理思想打上了时代烙印。
“阴阳者,要在中和。
”[4]“故纯行阳,则地不肯尽成;纯行阴,则天不肯尽生。
”[4]“道贵中和,当中和行之,志意不可盈溢,违道诫。
”(《老子想尔注》)“除情去欲守中和,是谓知道要之门户也。
”(河上公《老子章句》)上述文字,从道家的立场要求人们对待自然万物不可纵欲亦不必禁欲,要适欲从而达到中和的目的,这与儒家“中和”思想一脉相承。
儒派代表子思子上承孔子中庸之道,下开孟子心性之论,作《中庸》,将中道思想提高到宇宙观的高度,指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3],启示人们用兼容并蓄的态度对待人类、自然,对协调人地关系,维持自然生态平衡大有裨益。
(二)玄佛兼容道教哲学经历了萌芽、起步阶段后,渐入传承发展大道。
汉魏晋时期,“致中和”的生态伦理思想彰显了道教思想与儒家思想的相互渗透,呈现出“儒道并蓄”的时代特点。
总体而言,这一阶段的哲思未曾与佛教发生深刻触碰。
而晋唐时期,道教与佛教理论层面对话日益密切,该时期“重玄之道”的思想主题[5]尽显老庄之风与佛教般若学思想方法上的联系性。
重玄之道,迈步玄道,是道教初始思想的阶段性发展,深受玄学和佛学影响而又终归道家。
晋唐时期,横跨南北朝及隋朝,重玄学者不乏其人,较有代表性的有孙登、向秀、郭象、成玄英等。
《海空经》认为“一切众生有识之初,未有善恶”。
“一切六道四生业性,始有识神,皆悉淳善……一切众生识神之初,亦复如是,禀乎自然,自应道性,无有差异。
”“万物成禀自然,若措意治之,必乖造化。
”(《庄子·在宥》疏)“夫人伦万物,莫不自然;爱及自然也,是以人天不二,万物混同。
”(《庄子·山木》疏)“物之性也,本乎自然。
欲者以染爱累真,学者以分别妨道……圣人顺自然之本性,辅万物以保真,不敢行之有为,导之以归虚静也。
”(《道德真经玄德纂疏》卷17引)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而非本土流派,要想传入中国布道生根发展,尚需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考量做适当的妥协和迎合。
玄佛合流的共趣在“无”,佛教大成般若空宗与道家虚无思想类似,佛教以老学解佛,用老庄“虚无”论解释般若的“性空”论;道教融佛释道,以海纳百川的胸怀融佛之要。
玄佛合流进一步论证了“物无贵贱”的生态自在价值性,从道体上明了了“万物并生、道法自然”的元极主旨,呼吁人们以顺任自然的态度“物我两忘”与自然共存、共生、共荣。
(三)三教合流中唐以降,道教哲学发展更为成熟,“三教合流”的思潮兴起并呈现繁荣之势。
这意味着儒释道三家既面临挑战也要以宽广的胸怀萃取各家精华促其本门教义的发展。
就道教而言,三教合流不是儒释道三派义理的糅杂,而是彰显理论共性以更好地弘扬“道统”个性。
道教统摄三家之言很好地反映在王重阳祖师始建的全真教义中,王重阳深明“知常荣,容乃公”[2]、“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3]的老庄宗趣,以发展的眼光和洞达的气魄熔炼三家文化,提升道家新旨。
《道藏》中有诗文曰:心中端正莫生邪,三教搜来做一家。
义理显时何有异,妙玄通后更无加。
般般物物俱休著,净净清清最好夸。
亘劫真人重出现,这回复得跨云霞。
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
悟彻便令知出入,晓明应许觉宽洪。
精神炁候谁能比,日月星辰自可同。
达理识文清净得,晴空上面观虚空。
当今世界,科技不断创新,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显化,似乎越发印证着“社会历史的进程,充满着器物文明与道德沦丧的矛盾”[5]。
全真理旨的生态伦理调和“仁义”、“性空”、“道德”的思维空间,以更广阔的视角①《中和集·玄门宗旨·中和图》。
引导人类认识自然有机和谐的宇宙整体观,将道德性善的本质与大道不私的真传统合起来。
三、道教的生态伦理实践原则地球生态系统是一个由自然生态系统和人文生态系统组成的复杂动态巨系统,人人之间、人地(自然)之间、生境之间,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自然物质进行着化学循环,从而维持全球系统的动态平衡。
从深层生态学角度思考,道教哲学中的生态伦理规则实际包含相对静态的“和合”应然之态及相对动态的“持续”使然之态。
(一)生态和合性原则———道法自然道教中的两个核心概念,第一个指的是“道”。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曰道。
”[2]“道”是宇宙自然界万事万物的本根,这就在“性”上对宇宙整体给予了规定。
道教哲学中的“整体”概念与生态学中的“整体———一种由它与它自己的部分相互作用,并与它所隶属的更大的整体相互作用而规定的结构”[7]概念异曲同工,只不过道教用隐含顺应的语言将生态学中具象的概念抽象了起来。
道教关注生态,实际上也隐含着关注人生。
地球为一个完整的生命有机体,人类和所有其他生命形式同是地球大家庭的成员处于同等的地位,道教生态整体思想启示人类不仅要关注代内、代际间的人际关系,而且要关注人与植物、动物、微生物乃至无机的自然世界之间的关系。
[8]因为从人类自身发展角度讲,人类的健康有赖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没有一个健康的人与自然关系,就不可能有一个健康的人类社会。
[8]道教生态和合性原则是一种生态整体意识,目的是要维持自然和谐的应然之态。
在地球生态系统中,各子系统间的动态平衡,通过生命体自身内部和环境之间相互制约调节来保持中和平衡,以维持其生存发展,[6]在形式上是一种自然的“自致中和”。
然而,由于人类对自然过度地干预,全球性环境退化现象向人类发出了警醒,人们不得不认真地重新思考他们以前对自然界所持有的各种幻想。
要克服全球生态危机,最根本的思路是由过去还原的、机械的世界观,转向整体的、关系的生态世界观,[9]这与道教反映的生态伦理一脉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