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复习知识点
流行病学重点知识总结
![流行病学重点知识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1f5de1d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9c79a7c.png)
流行病学重点知识总结一、什么是流行病学?流行病学是一门研究人群中某些健康问题的科学,主要关注疾病的发生、传播和控制。
其目标是了解人群中不同因素与健康问题之间的关系,以便预防和控制这些问题。
二、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1. 疫情:指某种疾病在某个时间段内在某个地区或人群中发生的情况。
2. 发病率:指在一定时间内,某个特定人群中新发生该种疾病的人数与该特定人群总数之比。
3. 患病率:指在一定时间内,某个特定人群中患有该种疾病的人数与该特定人群总数之比。
4. 死亡率:指在一定时间内,某个特定人群中死于该种疾病的人数与该特定人群总数之比。
5. 确诊率:指在一定时间内,被确诊为某种疾病的患者数量与所有可能患有该种疾病的患者总数之比。
6. 爆发:指某种疾病在某个地区或人群中,发生了比平常更多的情况。
三、流行病学的调查方法1. 横断面调查:通过对某个时间点或时间段内的人群进行调查,来了解该人群中某种健康问题的现状。
2. 纵向研究:通过对同一群体在一段时间内进行多次观察,来了解该群体中某种健康问题的变化趋势。
3. 病例对照研究:通过比较患有某种疾病的患者和没有患有该种疾病的对照组,来探究该种疾病与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
4. 队列研究:选择一组无特定健康问题的人群,并进行长期跟踪观察,以了解他们在未来可能出现的健康问题及其相关因素。
四、流行病学中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1. 描述性统计分析:主要用于描述数据集中每个变量在不同取值下出现频率和比例等基本特征。
2. 探索性统计分析:主要用于探索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通过绘制散点图、箱线图等图形来检查数据的分布情况。
3. 推断性统计分析:主要用于从样本中推断总体的特征,通过假设检验、置信区间等方法来判断样本统计量是否能够代表总体参数。
五、流行病学中常见的偏倚类型1. 选择偏倚:指研究对象的选择不具有代表性,导致结果不可靠。
2. 信息偏倚:指收集到的数据存在误差或缺失,导致结果不准确。
流行病学知识点【完整版】
![流行病学知识点【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9c27bb7a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e0e1e4e.png)
流行病学知识点【完整版】病因与病因推断Causation and Causal Inference病因的概念Concepts of Disease Causes一、病因的定义Definition of Disease Causes任何一种疾病发生都有其相应的致病因素,即病因(cause of disease)。
疾病的种类不同,病因的种类亦不同,如传染性疾病,其病因相对简单;而有些疾病,如慢性非传染病,其病因复杂而且绝大多数疾病的病因尚不完全明确。
因此研究病因尤其是研究慢性非传染病的病因,已成为当今医学界的重要内容。
也是流行病学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
因为只有了解疾病发生的原因,才有可能对其做出正确的诊断,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才有可能采取特异性的干预措施,从而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疾病。
第一节病因的概念Section One Concepts of Disease CausesKoch病因假说在传染研究中起了很大作用,但随着科学的发展,发现这一学说不能解释许多其他疾病,例如肺结核病,除了肺结核感染外,其他像营养不良,过度疲劳,遗传因素等都可影响肺结核的发生,此外,一些慢性病如恶性肺癌,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更不能用Koch学说来解释,因此,目前人们对病因的认识已发展成“多病因学说”。
目前关于流行病学病因的定义为那些能使人们发病概率增加的因素,就可以认为是疾病的病因, 当它们之中的一个或多个不存在时,疾病频率就下降。
也系指,能引起人们发病的概率增加的内外环境的因素,一般在非传染病的病因,称为危险因素(risk factors)。
其中有直接病因(direct cause),有些是间接病因(indirect cause);有的是主要病因(primary cause ),有的是辅助病因(auxiliary cause),还有人将病因分为必要病因(necessary cause)和充分病因(sufficient cause)。
流行病学知识点整理
![流行病学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c7daea453186bceb19e8bbb6.png)
流行病学一.三大研究的特点(一)描述性研究1.以观察为主要手段,不对研究对象采取任何的干预措施,仅通过观察,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分析和总结研究对象的特点。
2.描述性研究中,开始时不设立对照组,暴露与结局的时序关系难以确定等原因,因果推断有局限性,但可作一些初步的比较性分析,为后续研究提供线索。
(二)分析性研究1队列研究:(1)属于观察法:暴露不是人为给予的,不是随机分配的,而是研究之前客观存在的。
(2)设立了对照组(3)由因及果:一开始就确定了研究对象的暴露情况,在纵向前瞻观察其果。
(4)能确证暴露于结局的因果关系:先因后果且能计算结局的发生率,估计暴露人群发生某结局的危险程度,因而能判定因果关系。
2.病例对照研究:①属于观察法;②设立对照组;③观察方向由果及因;④不能确实证明暴露和疾病的因果关系。
(三)实验性研究(前瞻、干预、随机、)1.属于前瞻性研究,干预在前,效应在后。
2.随机分组,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把研究对象分配到实验组或对照组,以控制研究中的混杂和偏倚。
3.具有均衡可比的对照组,实验流行病学研究对象均来自同一样本人群,其基本特征,自然暴露因素和预后因素应相似,这点与观察性研究不同。
类实验(quasi-experiment)在一些研究中,因为受实际条件限制不能随机分组或不能设立平行的对照组,这种研究称为类实验。
4.有人为施加的干预措施,这是与观察性研究的根本不同点。
二.优点与局限性(一)病例对照研究优点1.特别适合于罕见病的研究,有时往往是唯一选择,因为病例对照研究不需要太多的研究对象。
2.省钱,省力,省时间,易于组织实施。
3.广泛探索病因的同时,还可应用与其他方面如疫苗免疫学效果的考核。
4.同时研究多种因素与某种疾病的联系,广泛探索病因。
5.对研究对象多无损害局限性1.不适合于人群中人群中暴露比例很低的因素,因为需要很大的样本量2.选择研究对象时,难以避免选择偏倚。
3.获取既往信息时,难以避免回忆偏倚。
流行病学重点总结
![流行病学重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6e287df9e314332396893b8.png)
第一章绪论一、定义1.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和评价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2.流行病学定义的诠释研究内容的三个层次,任务的三个层次,研究的基本方法。
二、流行病学的原理和应用1.基本原理①疾病与健康在人群中分布的原理;②疾病的发病过程;③人与环境的关系(疾病的生态学);④病因论;⑤病因推断的原则;⑥疾病防制的原则和策略;⑦疾病发展的数学模型。
2.实际应用①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②疾病的监测;③疾病病因和危险因素的研究;④疾病的自然史;⑤疾病预防的效果评价。
三、流行病学研究方法1.流行病学观察是流行病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描述性研究和分析性研究。
其特点是在观察时不施加任何人为因素,也不改变体内外环境的任何条件。
2.流行病学实验又称现场流行病学实验,主要是在人群中进行。
可分为人群现场实验、临床实验和社区实验三种。
其特征是需要人为地控制某些处理因素,故又称为干预性研究。
3.理论流行病学研究又称数学流行病学。
理论流行病学研究即用流行病学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建立数学模型或公式,显示疾病流行过程中各种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从而进行流行病学理论研究。
四、流行病学的特征1.群体特征2.对比的特征3.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征4.社会医学特征5.预防为主的特征6.发展的特征第二章疾病的分布疾病分布的概念:流行病学研究可通过观察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发展和消退,描述疾病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中的频率与分布的现象,这就是疾病的分布。
研究疾病分布的意义:为阐明病因以及疾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机理提供线索;为制定疾病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为合理的卫生资源配置和疾病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一、疾病频率测量指标(一)发病指标1.发病率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2.罹患率疾病在一个较短时间内发生的频率,也是人群新病例数出现频率的指标。
3.患病率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在被调查人口中某病现有病例(包括新旧病例)的频率。
流行病学复习知识点
![流行病学复习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120620f80740be1e640e9a04.png)
流行病学知识点整理第一章绪论流行病学: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Distribution of disease in special population and its determination to control) 定义的诠释:①研究内容的三个层次疾病、伤害和健康②任务的三个阶段和三个范畴揭示现象,找出原因,提供措施③工作深度三个范畴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流行病学方法、实验流行病学方法④研究的三种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数理法⑤三大要素原理、方法和应用一、流行病学的原理和应用1.基本原理①疾病与健康在人群中分布的原理;②疾病的发病过程;③人与环境的关系(疾病的生态学);④病因论;⑤病因推断的原则;⑥疾病防制的原则和策略;⑦疾病发展的数学模型。
2.实际应用①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②疾病的监测;③疾病病因和危险因素的研究;④疾病的自然史;⑤疾病预防的效果评价。
二、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一)观察法是不对研究对象施加任何实验措施,只观察人群在自然状态下疾病、健康状态及相关因素的分布特征。
1.描述性研究应用流行病学的宏观思维方式和分布理论观察人群中健康相关状态或事件的分布规律,进而提出病因线索或假说,或提出有效的防制措施。
2.分析性研究应用对比的思维方式对疾病病因假设进行检验或对可疑的病因或危险因素进行研究。
(1)病例对照研究(2)队列研究(二)实验法通过比较人为地给予和不给予某因素的两类人群中相关效应的发生率来验证实验因素与效应之间的因果关系。
(三)数理法对某些疾病的流行过程基本了解的基础上,将流行病学调查所得到的该病发生或流行的主要因素的数据,建立有关的数学模型进行理论研究,探讨疾病流行的动力学;同时也可用疾病流行趋势的预测和疾病控制对策与措施的评价。
三、流行病学的特征第二章 疾病的分布及描述性研究第一节 疾病的分布疾病分布:流行病学研究可通过观察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发展和消退,描述疾病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中的频率与分布的现象,这就是疾病的分布。
流行病学重点
![流行病学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821f082aaeaad1f347933f95.png)
流行病学重点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流行病学名词解释、问答题分章节整理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流行病学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二、问答题:1、简述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答: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可分为观察法、实验法、数理法三大类。
观察法主要有描述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筛检、生态学研究)和分析流行病学(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实验法主要实验流行病学包括临床试验、现场试验(个体试验、社区试验);数理法主要有理论流行病学。
2、生态学研究概念答:称相关性研究,是描述性研究的一种类型,它是在群体水平上研究某种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以群体为观察和分析的单位,通过描述不同人群中某因素的暴露状况与疾病的频率,分析该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疾病的分布一、名词解释:1、发病率:是表示一定期间内,一定范围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是疾病流行强度的指标,反映疾病对人群影响的程度,发病率高对人群危害大。
2、罹患率:是测量某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的指标,通常指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
观察时间较短,能根据暴露程度较精确地测量发病频率,在食物中毒、职业中毒或传染病的暴发及流行中,经常使用。
3、患病率:亦称现患率,指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某病(新旧病例)之和所占的比例。
通常用来表示病程较长的慢性病的发生或流行情况。
4、感染率:指在某个时间内所检查的人群样本中,某病现有感染人数,所占比例。
性质与患病率相同。
5、续发率(secondary attack rate,SAR)也称家庭二代发病率,指在一定观察期内某种传染病在家庭易感接触者中二代病例的百分率。
“原发病例”:为家庭中第一例病例,不计算在续发病率内。
续发病例:为自原发病例出现后,在该病最短潜伏期至最长潜伏期之间发生的病例。
流行病学重点知识总结
![流行病学重点知识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8d8a84f2af90242a995e53c.png)
流行病学重点流行病学重点第一章绪论1.流行病学的定义:是研究疾病和健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借以制订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2.流行病学的基本内涵:1)研究对象是人群,不只是个体2)研究内容包括疾病外,还包括伤害、健康状态及其它相关的卫生事件3)研究的起点是疾病和健康状态的分布,重点是疾病和健康状态的影响因素4)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3.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分析性研究(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2)实验性研究:临床试验、现场试验、社区干预和整群随机试验、类试验3)理论性研究4.流行病学的重要观点:群体的观点、对比的观点、概率论的观点、社会医学的观点、多病因论的观点5.流行病学的应用:a)描述疾病与健康状态分布特点;即“三间分布”。
人群疾病与健康规律b)探讨病因与影响流行的因素。
如“少女阴道腺癌”与己烯雌酚。
c)疾病预防与控制以及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制定及评价。
d)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e)完整揭示疾病自然史f)用于医疗、卫生、保健服务的决策和评价第一章疾病的分布1.疾病分布:指疾病的人群表现、人群现象,也即以疾病的频率为指标,描述疾病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和不同时间的发病、死亡和患病水平等。
2.发病指标的应用:1)发病率:表示在一定期间内,可能发生某病的一定人群中某病新发病例出现的频率。
应用:常用来描述疾病的分布、探讨发病因素、提出病因假设和评价防疫措施效果。
2)罹患率:表示在较短的疾病流行期间,暴露人群中新病例发生的频率应用:能够根据特定人群的暴露水平较精确地测量发病概率,常用于食物中毒、职业中毒及传染病的爆发流行调查。
流行病学重点3)患病率:某特定时间内,特定人群中,某病的现患(新、旧)病例数所占比例(与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
应用:描述病程长的慢性病的发生和流行情况,可通过横断面调查进行。
流行病主要考点
![流行病主要考点](https://img.taocdn.com/s3/m/7b46bdf6aa00b52acfc7cabf.png)
一、流行病学定义1、定义: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2、流行病学特征1)群体特征: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的疾病现象与健康状态,即从人群各种分布现象入手,不是考虑个人的患病与治疗问题。
分析资料和采取措施时,也要看生活习惯、社会经历、经济条件等社会因素的影响。
2)对比的特征:对比是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核心。
只有通过对比调查、对比分析,才能发现疾病发生的原因或线索。
对比差异的同时,我们还可以看两个或两个以上结果之间有无相关现象。
3)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征:多使用频率指标,绝对数不能显示人群中发病的强度或死亡的危险度。
频率必须有正确的分母数据才能求得。
流行病学工作要求数量,而且是足够而合理的大数量,4)社会医学的特征:人群健康同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疾病的发生不仅同人体的内环境有关,还必然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在研究时,应全面考察研究对象的生物、心理和社会生活状况。
5)预防为主的特征:与临床医学不同的是,它面向整个人群,着眼于疾病的预防,保护人群健康。
6)发展的特征:纵观流行病学的历史不同时期的主要卫生问题,流行病学的定义、任务是不断发展的,研究方法不断完善,尤其是流行病学科不断从其他学科的发展中汲取养分,产生了许多新分支。
3、研究对象二、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流行病学研究采用观察法、实验法和数理法,又以观察法和实验法为主。
观察法按是否有事先设立的对照组又可进一步分为描述性研究和分析性研究。
流行病学研究按设计类型可分为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流行病学、实验流行病学和理论流行病学四类,每种类型又包括多种研究设计。
描述流行病学主要是描述疾病或健康状态的分布,起到揭示现象、为病因研究提供线索的作用,即提出假设。
而分析流行病学主要是检验或验证科研的假设。
实验流行病学则用于证实或确证假设。
三、流行病学的任务1、研究疾病或健康的人群分布。
2、探讨疾病的病因和影响流行的因素。
流行病学知识点总结完全版
![流行病学知识点总结完全版](https://img.taocdn.com/s3/m/c1fe5988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3eacf1b.png)
流行病学知识点总结完全版一、流行病学基本概念1. 流行病学的定义和任务流行病学(Epidemiology)是一门研究人群中疾病的发生、分布、传播规律及相关因素的科学。
其主要任务是揭示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生规律,研究疾病的危险因素、病因、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传播规律,为预防控制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2. 流行病学的研究对象流行病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和分布规律,疾病的危险因素和病因,疾病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以及人群特征、环境因素等。
3. 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流行病学主要采用观察性研究和实验性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观察性研究包括横断面研究、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等;实验性研究包括随机对照试验、干预试验等。
4. 流行病学的应用领域流行病学广泛应用于疾病预防、疾病控制、公共卫生政策制定、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和医疗卫生服务质量评价等领域。
二、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1. 流行病学的基本指标疾病的发病率(incidence):指在一定时间内某一疾病新发病例的数量,通常用每10万人年作为单位。
疾病的患病率(prevalence):指在特定时间点或时间段内某一疾病或危险因素存在的状况,通常用百分比表示。
死亡率(mortality rate):指一定时间内某一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与总人口的比例,通常用每10万人年作为单位。
病死率(case-fatality rate):指某一疾病发病者中死亡的比例,通常用百分比表示。
生存率(survival rate):指在特定时间内患病者存活下来的比例,通常用百分比表示。
2. 流行病学三要素流行病学研究中有三个基本要素,分别是宿主(host)、病原体(agent)和环境(environment)。
三要素之间相互作用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宿主:指可能成为某种疾病的发病对象,包括人、动物或植物等。
病原体:指导致疾病的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
环境:指影响宿主和病原体相互作用的外部条件,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生活环境等。
流行病学知识点
![流行病学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075cf3fa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ec.png)
一、名词解释1.流行病学:指争论疾病〔包括损害〕和安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借以制订和评价预防、掌握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安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
2.理论流行病学(数学流行病学)利用流行病学调查所得到的数据,建立有关的数学模型或用电子计算机仿真,从理论上争论疾病发生、进展和转归的规律。
3.暴露:争论对象接触过某种欲争论的物质、具备某种待争论的状态或特征。
4.个体疾病的自然史:疾病在个体中由临床前期、临床期和临床后期的自然发生进展过程。
5.疾病的分布:以疾病的频率为指标,描述疾病在不同的地区、时间和人群的分布现象,简称疾病的“三间”分布。
6.发病率:指肯定时期内,特定人群中某病病例消灭的频率。
7.患病率:指某特定时间内,肯定人群中某病旧病例所占的比例。
8.死亡率:指某人群在肯定期间内,死于全部缘由的人数在该人群中所占的比例。
9.病死率:表示肯定时期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而死亡的比例。
10.散发:某病在某地区人群中呈历年的一般发病率水平,病例在人群中散在发生或零星消灭,病例之间无明显联系。
11.流行:某地区、某病在某时间的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历年的散发发病率水平。
12.爆发: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的人群中,短时间内突然发生很多临床病症相像的病人。
13.地方性: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一些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病常在某一地区呈现发病率增高或只在该地区存在。
14.地方病:局限于某些特定地区发生或流行的疾病,或是在某些特定地区常常发生并长期相对稳定的疾病。
15.长期趋势: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临床表现、病原体种类及宿主等随着人类生活条件的转变、医疗技术的进步、自然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显著变化。
16.移民流行病学:通过比较移民人群、移居地当地人群和原居住地人群的某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差异,分析该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关系。
17.描述性争论:利用已有的资料或特别调查的资料,描述疾病或安康状况在不同时间、地点或人群中的分布特点,为进一步开展分析流行病学争论供给病因或流行因素的线索。
流行病学知识点
![流行病学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a4abb8d5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09.png)
流⾏病学知识点流⾏病学知识点第⼀章绪论1、流⾏病学的定义:(1)概念:流⾏病学是研究疾病(包括伤害)和健康状态在⼈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借以制订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
(2)该定义的基本内涵:1)它的研究对象是⼈群,是研究所关注的具有某种特征的⼈群2)他的研究内容不仅是研究各种疾病(包括伤害),⽽且研究健康状态3) 他的研究⽅法重点是研究疾病和健康状态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4)他的研究⽬的落实在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2、流⾏病学的研究⽅法(1)流⾏病学研究的基本内容由⼈群、暴露和疾病组成(2)根据是否有⼈为的⼲预,流⾏病学研究⽅法分为实验流⾏病学和观察流⾏病学3、流⾏病学的⽤途:(1)研究⼈群健康,疾病消长以及疾病特征变化的规律(2)对社区和⼈群健康做出诊断(3)⽤于卫⽣决策和评价(4)揭⽰疾病完整的⾃然史(5)利⽤流⾏病学⽅法探讨原因不明疾病的病因(6)疾病预防(7)疾病诊断、治疗与预防⽅法或措施的效果评价第⼆章疾病的分布⼀、疾病分布的意义:认识疾病的基本流⾏特征;诊断和治疗决策依据;提供病因线索;确定卫⽣服务重点;制定疾病防治策略决策的科学依据⼆、主要疾病频率测量指标的概念及⽤途1、发病指标:(1)发病率:在⼀定时期内,特定⼈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途: 1)描述疾病的分布 2)提出病因假设 3)评价防治措施效果(2)罹患率:在某⼀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途:⽤于描述局部地区疾病的爆发、⾷物中毒、传染病、职业中毒等(3)患病率:(亦称现患率或流⾏率)在特定时间内,⼀定⼈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所占的⽐例⽤途: 1)描述病程较长的慢性病流⾏情况2)评价疾病对⼈群健康的影响程度3)为医疗设施规划、估计医院床位周转、卫⽣设施及⼈⼒的需要量等提供科学依据(4)感染率:在受检⼈群中某病现有感染者⼈数所占的⽐例⽤途: 1)评价⼈群健康状况2)研究传染病或寄⽣⾍病的感染情况、流⾏势态和分析防治⼯作效果3)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5)续发率:(亦称SAR或家庭⼆代发病率)在某些传染病最短潜伏期到最长潜伏期之间,易感接触者中发病的⼈数占所有易感接触者总数的百分率⽤途: 1)反映传染病传染⼒强弱的指标2)分析传染病流⾏因素3)评价卫⽣防疫措施的效果2、死亡指标:(1)死亡率:某⼈群在⼀定时期内死于所有原因的⼈数在该⼈群中所占的⽐例⽤途:1)衡量某⼀时期,⼀个地区⼈⼝死亡危险性⼤⼩2)反映⼀个地区不同时期⼈群的健康状况和卫⽣保健⼯作⽔平(婴⼉死亡率)3)为该地区卫⽣保健⼯作的需求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4)对于⾼致死性疾病,可以替代发病率探讨5)评价防治措施(2)病死率:⼀定时期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中因该病⽽死亡者的⽐例⽤途:1)表明疾病的严重程度2)反映诊治能⼒等医疗⽔平3)多⽤于急性病,较少⽤于慢性病(3)⽣存率:(亦称存活率)指接受某种治疗的病⼈或某病患者中,经若⼲年随访(通常为1、3、5、10年)后,尚存活的病⼈数所占的⽐例⽤途:1)反映疾病的危害程度2)评价某种治疗的远期疗效三、散发、暴发、流⾏的概念(1)散发:发病率呈历年的⼀般⽔平(⼩于2倍),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明显联系,散在发⽣(2)暴发:在⼀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出现很多相同的病⼈(3)流⾏:某病在某地区显著超过该病历年发病率⽔平。
流行病学知识点
![流行病学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54c28b3a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b00821e.png)
流行病学知识点一、知识概述《流行病学知识点》①基本定义:流行病学呢,简单说就是研究人群中疾病和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还得研究怎么预防和控制疾病的这么一门学科。
就好比侦探调查案件一样,流行病学就是调查疾病在人群里的来龙去脉的。
②重要程度:在医学这个大家庭里,流行病学相当重要。
它能让我们知道疾病为啥出现在某些人群里,又咋传播的,这对制定卫生策略、防治疾病是关键知识。
比如新型冠状病毒流行的时候,靠流行病学研究才知道病毒怎么人传人,传播速度啥样的。
③前置知识:得有一些基本的数学知识,像百分比、比例这些计算。
还得对人体生理学、病理学有点了解,毕竟研究疾病得知道身体正常不正常的区别。
④应用价值:在实际生活中,流行病学能指导公共卫生政策制定。
比如说分析哪些区域容易有传染病爆发,然后采取措施像打预防针、给环境消毒啥的。
还能评估一种新药对某种疾病有没有效果。
像是研发艾滋病药物,得靠流行病学方法来观察药物在艾滋病人群里的效果。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流行病学在医学学科里就像一张大网中的重要节点,和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基础医学啥的都交织在一起。
②关联知识:它和微生物学有关系,因为很多疾病是微生物引起的,得知道微生物的习性才能搞懂传染病怎么流行。
还和统计学紧密联系,要分析数据来判断疾病情况,比如计算发病率就得用统计方法。
③重难点分析:- 掌握难度:难点就在它的数据收集和分析。
一堆关于疾病、人群的数据,找出有用的不容易。
比如说要追踪某种罕见病的发病因素,数据可能又少又乱。
- 关键点:搞清楚疾病的三间分布(时间、空间、人群分布)是关键。
例如在调查流感疫情时,知道哪些月份流感多,哪些地区严重,什么人群容易得。
④考点分析:在考试里挺重要的。
可能会直接考疾病发病率、患病率的计算。
也可能给个疾病爆发的案例让分析流行三因素。
三、详细讲解【理论概念类】①概念辨析:- “发病率”就是一定时期内特定人群里新发病例的比例。
比如说一个有1000人的小区,一年内有10个人新得了感冒,那感冒发病率就是1%。
知识点总结—流行病
![知识点总结—流行病](https://img.taocdn.com/s3/m/6b7b0937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e8.png)
: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发生的病例出现的频率。
发病率 = 一定期间内某人群中某病新病例数 /同时期暴露人口数*K通常指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
该指标适用于局部地区疾病的暴发。
:也称现患率或流行率,是指某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比例:是指在某个时间内能检查的整体人群样本中,某病现有感染者人数所占的比例。
可分为现状感染率和新发感染率。
: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死于某病的频率。
:表示一定期间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死亡者所占的比例。
龄之差的总和,即死亡所造成的寿命损失。
是指从发病到死亡所损失的全部健康寿命年, 包括早死所致的寿命损失年( YLL )和残疾所致的健康寿命损失年( YLD )。
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方面无明显联系,散在发生。
:是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有很多相同的病人出现。
:是指某病在某地区显著超过该病历年发病率水平。
系的描述。
(总体) 均为抽样方法。
然后再从每一层内进行单纯随机抽样,组成一个样本。
种方法称整群抽样。
将以上抽样方法结合使用,其在大型流行病学调查中常用。
追踪是总体中每个对象被抽到的概率相等。
研究对象的调查。
其各自的结局,比较不同亚组之间结局频率的差异,从而判定暴露因子与结局之间有无因果关系及关联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
:研究对象接触过某种待研究的物质、具备某种待研究的特征或行为则无论其发病强度大小和观察时间长短,均可用观察开始时的人口数作分母,以整个观察期内的发病人数为分子,计算某病的累积发病率。
以及各种原因造成失访,每个观察对象随访的时间不同,用总人数为单位计算率是不合理的。
此时可以人时为单位计算率,即以观察人数乘以观察时间。
用人时为单位计算的率带有瞬间频率性质,与积累发病率相区别而称为发病密度。
较的人群组中分布不均,可以歪曲因素与疾病之间的真正联系的因素。
:当研究对象数目较少,结局事件的发生率较低时,无论观察的时间长或短,都不宜直接计算率,而是以全人口发病率作为标准,算出该观察人群的理论发病人数,即预期发病人数,再求观察人群实际发病人数与此预期发病人数之比,得到标化发病比。
流行病学考点汇总
![流行病学考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3b17af91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37.png)
第一章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健康相关状态和事件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一)研究对象:人群(具有某特征)(二)研究范围:健康状态及相关事件(三)研究的起点和重点:分布、影响因素(四)目的:制定策略和措施 (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重要观点预防为主特征群体特征对比特征概率和数理统计学的特征社会心理(生态学)的特征多病因论特征发展的特征第二章 疾病的分布疾病的分布时间、空间、人间疾病分布的指标3. 死亡指标:死亡率、病死率、生存率 (4. 残疾失能指标:潜在减寿年数、伤残调整寿命年发病指标1、发病率:新发病例出现的频率一定期间内某人群中某病新病例数发病率= ———————————————— x K同时期暴露人口数K=100%,1000/千,或 10000/万应用(1)描述疾病分布(2)提出病因假说,探索可能的病因(3)评价防治措施的效果2、罹患率2. 患病指标:患病率、感染率 1. 发病指标:发病率、罹患率、二代发病率 区分病死、死亡)定义: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
观察时间可以日、周、旬、月为单位。
特定期间内某病新发病例数罹患率= ———————————————— x K观察期初的暴露人口数 (精确计数)应用:局部地区疾病的暴发食物中毒传染病职业中毒等暴发3、续发率(二代发病率)定义:指在某些传染病最短潜伏期到最长潜伏期之间,易感接触者中发病的人数占所有易感接触者总数的百分率。
公式潜伏期内易感接触者中发病人数续发率=——————————————×100%易感接触者总人数应用(1)反映传染病传染力强弱的指标(2)分析传染病流行因素(3)评价卫生防疫措施的效果患病指标1、患病率(现患率或流行率)定义 某特定时间内一定人口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比例。
时点患病率、期间患病率应用(1)病程较长的慢性病流行情况(2)反映人群对某一疾病的疾病负担程度(3)为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科学的依据患病率与发病率、病程的关系患病率取决于两个因素,即发病率和病程当某地某病的发病率和该病的病程在相当长时间内保持稳定时,患 病率、发病率和病程三者之间的关系:患病率(P ) ≈发病率(I ) ×病程(D)患病率升高的因素: (发病率升高、死亡率降低)病程延长、未治愈者寿命延长、健康者迁出新病例增加、病例迁入、易感者迁入、报告率提高、诊断水平提高 降低的因素:病程缩短、病死率增高、新病例减少、健康者迁入、病例迁出、治愈 率提高------------------------------------------------------------------------------------ 与致病因子的强弱有关 新旧病例在人群中所占的比例患病率 发病率 与致病因子的强弱和病程有关 用于横断面研究 一般用于慢性病用于分析性流行病学研究用于急性病,也用于慢性病 疾病发生的频率和强度2、感染率定义:某个时间内能检查的整个人口样本中,某病现有感染者人数所占的比例。
流行病学重点复习材料
![流行病学重点复习材料](https://img.taocdn.com/s3/m/e07dd90302020740be1e9b67.png)
(1).流行病学—研究疾病和健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以及制定和评价预防措施,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观点:1群体观点-最本质的特征;2社会医学和生态学的观点3对比的特征4多病因论的观点5概率论的反点(2).流行病学中常用的频率指标:IR= 某期某人群中某病的新病例数× K AR= 观察期内的新病例数× K 同期暴露人口数同期的暴露人口1.发病率(IR)-表示一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疾病病例出现的频率,强调疾病发生地危险性2.罹患率(AR)--是测量新病例发生频率的指标3患病率-指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强调的某是人群中某时间断面上患病者的比例4.续发率—在一个家庭内,病房,集体宿舍,托儿所,幼儿园班组中第一个病例发生后,在该病最短与最长潜伏期之间受其传染二发生地病例,又称二代病例5死亡率-指在一定时间内死亡人数与该人群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用于衡量某一期,某一地区人群死亡危险性大小的指标6病死率—表示一定时期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而死亡的比例,它即表明某疾病的严重程度,也可放映当地的医疗水平(3)疾病流行强度—指某病在某人群中一定时期内病例数量规模的变化特征,常用散发,爆发及流行等表示疾病分布—指疾病的群体现象,包括疾病的人群分布,空间分布和时间分布疾病的时间分布可以分为下面四种类型:短期波动;季节性;周期性;长期变异疾病的监测—指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疾病动态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资料,经过整理分析将信息及时上报和反馈,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病评价其效果(传染病检测,非传染病检测,其他卫生问题的检测)疾病的一级预防(病因预防)——是在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病因(或危险因素)所采取的措施,即“防病于未然”包括健康促进(健康教育和自我保健)和健康保护。
一级预防是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
健康促进指通过创造促使健康的环境使人们避免或减少机体对病因(或危险因素)的暴露,改变机体的易感性,使机体免于发病,降低发病率。
流行病学复习要点
![流行病学复习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5bf19d10aa00b52acec7ca10.png)
(绪论)1、流行病学的定义: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如何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2、流行病学按研究设计类型分类,可分为:描述性研究;分析性研究;试验性研究;理论性研究。
3、流行病学认识疾病的途径是:从群体水平认识疾病。
(病因与疾病的分布)1、病因:与疾病发生和流行有关因素的总和。
一般认为,那些能使人群的发病概率升高的一切因素都是病因。
2、疾病发生的三要素(病因三要素):致病因子、宿主、环境。
3、共变法的理论基础是:因果效应的剂量反应关系。
例如:甲肝的发病率与生食毛蚶的量有相同的变化趋势。
4、流行病学探索病因的一般程序是:从统计学关联(相关)到因果关联。
(相关不等于因果,因果也不一定相关)。
5、衡量疾病危险度的指标是:发病率。
发病率=某时期内某人群中某病新发病例/ 同期暴露人口× K一般为1 年内某人群中发生某病新病例的频率.6、较短时间内疾病流行强度的指标是:罹患率。
罹患率=观察期内某人群中某病新发病例数/ 同期暴露人口× K7、适用于病程较长的慢性病的流行病学研究的指标是:患病率(又称现患率)。
患病率=某时间内某人群中某病现(新+旧)患病例数/ 同期平均人口× K8、续发率又称“二代发病率”。
续发率=接触者中二代病例数/ 接触原发病例的易感者人数× K9、满足患病率=发病率×病程的条件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发病率和病程都相当稳定。
10、疾病的三间分布包括:人群、地区、时间分布。
人群分布(年龄、性别、职业、种族、家庭)、地区分布(国家间、国内、城乡、局部地区)、时间分布(流行、爆发、季节性、周期性、长期变异)11、横断面分析(属描述性研究)是指:对同一时期不同年龄者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分析。
12、易感人口增加,导致麻疹流行:宿主因素发生变化,宿主比重增加。
13、流感病毒发生变异引起流感流行:环境因素不变,病因比重增加。
流行病学重点
![流行病学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25d516c014791711cd791798.png)
第一章 绪论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包括 —观察法、实验法_、数理法。
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和健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以及制定和评价预防、控 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 “五个三”1、 研究内容三个层次:疾病、伤害、健康2、 任务三个阶段:揭示现象、找出原因、提供措施3、 工作深度三个范畴: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流行病学方法、实验流行病学方法4、 三种基本方法: 观察法、_实验法、数理法5、 三大要素:原理、方法、应用三间分布指的是:时间( 短期波动、季节性、周期性、长期趋势 )、空间、人间 流行病学病因研究模型:生态学模型、疾病因素模型、病 因网 络模型病因推断原则包括假设演绎法和 Mill 准则Mill 准则包括 求同法、求异法、同异并用法、共变法、剩余法病因与病因推断使人群发病概率升高的因素,就可认为是病因( Cause of disease ,其中某个或多个因素不存在时,人群疾病频率就会下降病因因果联接方式单因单果、单因多果、多因单果、多因多果(最能反应事物的本来面目)第三章疾病的分布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发生的病例出现的频率 指在某一局限范围内,短时间内的发病率。
也称二代发病率, 指在某些传染病最短潜伏期到最长潜伏期之间,易感接触者中 发病的人数占所有发病率卜(一定期间内某人群中某病新病例数十同时期暴露人口数)X K患病率:也称现患率或流行率,是指某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比例。
是指发病率呈历年的一般水平,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无明显联系,散在发生。
是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有很多相同的病人出现。
是指某病在某地区显著超过该病历年发病率水平是指研究对象接触过某种待研究的物质,具备某种待研究的特征或行为。
发病密度:CD=观察期内发病例数十观察人时数,用人时为单位计算出来的率带有瞬时频率 性质称为”。
影响人群易感性升高的因素:新生儿增加,易感人口迁入,免疫人口免疫力自然消退,免 疫人口死亡;影响人群易感性降低的因素:计划免疫,传染病流行 患病率(P )=发病率(I )x 病程(D ) 移民流行病学:对移民人群的疾病分布进行研究,以探讨病因。
流行病学复习重点
![流行病学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b1905736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de.png)
流行病学复习重点一、流行病学定义:流行病学研究在人群中与健康有关状态和事件的分布及决定因素,以及应用这些研究以维持和促进健康问题。
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影响因素,并研究防止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二、实际应用(一)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
(二)疾病的监测。
三)疾病病因和危险因素的研究。
(四)疾病的自然史。
(五)疾病防治效果的评价。
三、流行病学特征(一)群体的特征。
(二)对比的特征。
(三)概率和数理统计的特征。
(四)社会心理的特征。
(五)预防的特征。
(六)发展的特征。
第二章疾病的分布疾病的分布是指疾病的人群现象,是描述疾病事件(发病、患病、死亡)在什么时间、什么地区(空间)、哪些人群(人间)中发生及发生多少的现象,在流行病学中简称“三间分布”。
——流行病学研究的基础和起点第一节疾病频率测量指标一、发病频率测量指标(一) 发病率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种疾病新发生病例出现的频率。
发病率=分子是一定期间内的新发病人数分母指观察地区内可能发生该病的暴露人口,多用该地区该时间内的平均人口应用:1反应疾病对人群健康的影响2描述疾病的分布3反应了病因因素的变化4 病因学的探讨和防治措施的评论5疾病的监测资料6前瞻性的研究(二)罹患率指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
适用于局部地区疾病的爆发。
单位是日、周、旬、月(三)续发率指某些传染病最短潜伏期到最长千古奇之间,易感接触者中发病的人数占左右易感接触者总数的百分率,续发率= (第一例除去)应用:是反映传染病传染力强弱的指标分析传染病流行因素二、患病频率测量指标(一)患病率也称现换率或流行率,是指某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例所占比例。
时点患病率=期间患病率=能影响患病率的因素升高:1病程延长2为主语者的寿命延长3发病率增高4病例迁入5健康者迁出6易感者迁入7诊断水平提高8报告率调高降低:1病程缩短2病死率高3发病率下降4健康者迁入5病例迁出6治愈率提高患病率与发病率、病程的关系患病率取决于两个因素,发病率和病程,其变化可反映出发病率的变化可反映发病率的变化或疾病结果的变化或两者兼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行病学知识点整理第一章绪论流行病学: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Distribution of disease in special population and its determination to control)定义的诠释:①研究内容的三个层次疾病、伤害和健康②任务的三个阶段和三个范畴揭示现象,找出原因,提供措施③工作深度三个范畴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流行病学方法、实验流行病学方法④研究的三种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数理法⑤三大要素原理、方法和应用一、流行病学的原理和应用1.基本原理①疾病与健康在人群中分布的原理;②疾病的发病过程;③人与环境的关系(疾病的生态学);④病因论;⑤病因推断的原则;⑥疾病防制的原则和策略;⑦疾病发展的数学模型。
2.实际应用①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②疾病的监测;③疾病病因和危险因素的研究;④疾病的自然史;⑤疾病预防的效果评价。
二、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一)观察法是不对研究对象施加任何实验措施,只观察人群在自然状态下疾病、健康状态及相关因素的分布特征。
1.描述性研究应用流行病学的宏观思维方式和分布理论观察人群中健康相关状态或事件的分布规律,进而提出病因线索或假说,或提出有效的防制措施。
2.分析性研究应用对比的思维方式对疾病病因假设进行检验或对可疑的病因或危险因素进行研究。
(1)病例对照研究(2)队列研究(二)实验法通过比较人为地给予和不给予某因素的两类人群中相关效应的发生率来验证实验因素与效应之间的因果关系。
(三)数理法对某些疾病的流行过程基本了解的基础上,将流行病学调查所得到的该病发生或流行的主要因素的数据,建立有关的数学模型进行理论研究,探讨疾病流行的动力学;同时也可用疾病流行趋势的预测和疾病控制对策与措施的评价。
三、流行病学的特征1.群体特征2.对比的特征3.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征4.社会医学特征5.预防为主的特征6.发展的特征第二章 疾病的分布及描述性研究第一节 疾病的分布疾病分布:流行病学研究可通过观察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发展和消退,描述疾病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中的频率与分布的现象,这就是疾病的分布。
一、疾病频率测量指标(一)率、构成比、相对比1.率(rate ) 在指在某时期内在可能发生某现象的所有观察单位中实际发生某现象的频率。
特点:分子、分母代表的是同一人群2.构成比(proportion) 表示同一事物内部局部与总体之间数量上的比值,它描述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所占的比例。
构成比的取值在0到1之间。
特点:常用 P= a/(a+b ) 来表示1)构成比例 反映某种概率的数值。
100%观察单位总数同一事物各组成部分的位数某一组成部分的观察单构成比⨯= 常用来表示疾病或死亡的顺位、位次或所占比重2)发生频率比例 一定时间内,发生某种变化者占全体的比例。
3.相对比(ratio) 是两个指标的值之比。
它描述一个指标的值是另一个指标值的几倍或几分之几。
特点:表示分子和分母间的数量关系,不管分子和分母所来自的总体如何。
分子不一定是分母的一部分。
(二)发病频率指标1.发病率 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应用:①用作描述疾病分布 ②反映疾病发生比率 ③它的变化意味着病因因素的变化k ⨯=同时期暴露人口数某病新病例数一定期间内的某人群中发病率 分子:一定期间内的新发病人数分母:指可能会发生该病的人群,对那些不可能或该病的人不应计入分母内2.罹患率 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
应用:局部地区疾病的爆发,食物中毒、传染病及职业中毒等爆发流行k ⨯=观察期初的暴露人口数数特定时期内某病新病例罹患率3.二代发病率(续发率) 在某些传染病最短潜伏期到最长潜伏期之间,接触原代(上代)病例的易感者仲发病人数占所有易感接触者总数的百分率。
%100⨯=易感接触者总人数者中二代发病人数一个潜伏期内易感接触续发率 计算公式中分子和分母都不包含原代病例(三)患病频率指标1.患病率 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比例。
(取決于发病率、病程 患病率 P = 发病率 I × 病程 D ) 按观察时间:期间患病率、时点患病率k ⨯=人数)该时点人口数(被观察患某病的新旧病例数某一时点一定人群中现时点患病率 k ⨯=观察人数)同期的平均人口数(被现患某病的新旧病例数某观察期间一定人群中期间患病率影响患病率升高因素:①病程延长 ②未治愈者的寿命延长 ③新病例增加(即发病率增高) ④病例迁入 ⑤健康者迁出 ⑥易感者迁入 7..诊断水平提高 ⑧报告率提高影响患病率降低因素:①病程缩短 ②病死率增高 ③新病例减少(发病率下降) ④健康者迁入 ⑤病例迁出⑥治愈率提高2.感染率 在某个时间内能检查的整个人群样本中,某病原体或抗体有阳性人数所占的比例。
是评价人群健康状况的常用指标,特别是对隐形感染、病原携带及轻型和不典型病例的调查有用k ⨯=受检人数受检者中阳性人数感染率(四)死亡及生存频率指标1.死亡率 在一定期间内(通常为一年),一定人群中发生死亡的频率。
用来衡量某一时期一个地区人群死亡危险性大小的一个指标k ⨯=同期平均观察人口数亡人数观察期间内一定人群死死亡率 2.病死率 在一定时期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而死亡的比例。
病死率的分子包含在分母中。
k ⨯=同期患某病的病人数人数一定时期内因某病死亡病死率 如果某病处于稳定状态时,病死率也可用死亡率和发病率推算得到:%100⨯≈某病发病率某病死亡率病死率3.生存率 指接受某种治疗的病人或某病患者中,经若干年随访(通常为1,3,5年)后,活过n 年的概率。
%100⨯=年的病例数随访满年尚存活的病例数随访满生存率n n4.潜在减寿年数(PYLL) 是某病某年龄组人群死亡者的期望寿命与实际死亡年龄之差的综合,即是指死亡所造成的寿命损失。
5.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是指从发病到死亡所损失的全部健康寿命年,包括因早死所致的寿命损失年(YLL)和疾病所致伤残引起的健康寿命损失年(YLD)两部分。
(五)关联性指标常用的关联性指标有:危险比(RR)、率比、比值比(OR)二、疾病流行形式的描述1.散发病例发生无规律性,可以是偶然出现,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方面无明显联系,且发病率低,不超过该病历年的一般发病水平。
出现散发的原因是:①该病在当地常年流行或因预防接种的结果使人群维持一定的免疫水平。
②以隐性感染为主的疾病,如脊髓灰质炎、乙型脑炎等。
③传播机制不容易实现的传染病。
④长潜伏期传染病,如麻风。
2.暴发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突然发生的流行。
流行时间一般较短。
3.流行某病在某地区或某人群仲发病增加较快,且显著超过该病历年的一般发病率水平。
4.大流行影响范围大、累及人群多的流行。
三、疾病分布的形式(一)人群分布1.年龄2.性别3.职业4.种族和民族5.婚姻与家庭6.社会阶层7.流动人口8.行为(二)时间分布1.短期波动(时点流行或暴发) 2.季节性3.周期性(主要见于呼吸道传染病) 4.长期趋势(三)地区分布(四)疾病的人群、地区、时间分布的综合描述第二节描述性流行病学描述流行病学:采用流行病学的方法,对人群中健康相关状态或时间的分布特征以及事件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查和分析。
描述流行病学是阐明疾病分布和提供病因线索的基本方法。
包括:①横断面研究②生态学研究③疾病(或公共卫生)监测④病例(组)分析⑤筛检一、横断面研究横断面研究:在短时间内查明某人群患病状况以及相关因素的一种调查研究方法。
由于是在一定特定时间内进行的调查,其结果只能代表调查时的瞬间情况,不研究过去及将来。
有两种情况不适合用横断面研究:一是病程短的疾病,二是对于疾病发生率太低的情况。
(一)种类横断面研究可分为普查和抽样调查。
1.普查在一定时间内对一定范围内人群中的每一成员作调查或检查。
2.抽样调查在总体人群中抽取有代表性的部分人群来了解总体人群的情况。
3.抽样方法1)单纯随机抽样:总体中每个对象被抽到的概率相等(均为n/N)。
2)系统抽样(机械抽样):是按照一定顺序,机械地每隔若干单位抽取一个单位的抽样方法。
3)分层抽样:是指先将总体按某种特征分为若干次级总体(层),然后再从每一层内进行单纯随机抽样,组成一个样本。
4)整群抽样:是将总体分成若干群组,抽取其中部分群组作为观察单位组成样本。
5)多级抽样:是指将抽样过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使用的抽样方法往往不同,即将以上抽样方法结合使用。
6)等概率随机抽样(PPS):抽取率与单位大小成比例的多级抽样。
(二)设计与实施1.明确目的和类型根据研究提出的问题,明确调查目的,确定是普查还是抽样调查2.研究对象3.样本含量4.抽样方法非随机抽样& 随机抽样5.资料收集6.偏倚与控制选择偏倚(选择性偏倚、无应答偏倚、幸存者偏倚)信息偏倚(回忆偏倚、报告偏倚、测量偏倚)混杂偏倚7.资料分析二、生态学研究生态学研究:以群体为观察和分析单位,通过描述不同人群某(些)因素的暴露与疾病频率,从而分析因素与疾病的关系。
它的特点是不对个体进行测量。
类型:1.生态比较研究比较不同人群中疾病的发病率或死亡率,同时了解这些人群中某些因素的出现率与疾病的发病率从或死亡率的高低是否一致,通过这种比较研究提供病因线索。
2.生态趋势研究连续观察一个或多个人群中某病的发病或健康状况的变化规律与某些因素暴露的变化规律之间是否有相关关系。
三、筛检筛检:用简便、快速、灵敏的试验或检查方法有组织地对人群进行检查,以发现某病的可疑患者的一种调查方法。
筛检的目的:◈达到二级预防:“三早”措施◈达到一级预防:危险因素的筛检可使某些慢性病达到一级预防◈了解疾病的自然史,开展流行病学监测(一)筛查方法的评价与选择程序1.评价方法:a.确定“金标准”金标准:指当前临床医学界公认的诊断疾病的最可靠的方法。
b.选择研究对象原则:代表性c.样本大小的计算有关因素:灵敏度、特异度、显著性检验水平、容许误差d.整体评价结果2.筛检试验真实性评价指标 1)灵敏度(Se)/真阳性率(TP) 患者组人员被筛检试验判为阳性的概率,即真阳性者占病人总数的百分比。
反映筛检试验检出患者的能力,该值愈大愈好。
%C A A 100⨯+=灵敏度 实际有病而按该筛检标准被正确地判为有病的百分率2) 特异度(Sp)/真阴性率(TN) 非患者组人员被筛检试验判为阴性的概率,即真阴性者占非患者总数的百分比。
反映筛检试验鉴别非患者的能力,该值愈大愈好。
%100⨯+=D B D 特异度 实际无病按该诊断标准被正确地判为无病的百分率3)假阳性率(FP)/误诊率、第一类错误 非患者人员被筛检试验判为阳性的概率,即假阳性者占非患者总数的百分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