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商鞅变法练习题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单元检测题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单元检测题](https://img.taocdn.com/s3/m/c8c668f2cfc789eb162dc89a.png)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单元检测题一、选择题(共20小题)1.商鞅变法给我们的启示包括()①合乎时宜的改革能促进社会的发展①最高统治者的支持是改革开展的必要条件①改革者往往要面临巨大的阻力①只要适应历史发展,改革都会一帆风顺A. ①①①B. ①①①C. ①①①D. ①①①①2.观察下图,战国时期,秦国从一个落后的边陲之国到拥有“威武的秦军”,这主要得益于商鞅()A.奖励耕织B.实行县制C.统一度量衡D.推行军功爵制3.中国古代最早提出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是()A.魏文王B.李悝C.吴起D.商鞅4.春秋战国是我国社会制度的变革时期,春秋与战国改革的不同之处主要是()A.改革的内容不同B.改革的方式不同C.改革的发动者不同D.改革的结果不同5.“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
行之二岁,秦旧俗败。
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
”此现象对秦政权的积极意义在于()A.有利于推动土地私有制以调动劳动积极性B.有利于实行连坐法以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C.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提高政府的赋税收入D.有利于刺激士兵斗志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6.据统计,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百姓一年收入的80%以上都要用于缴纳国家的各类赋税,这一比例远远高于当时东方六国。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秦国统治者的苛政导致了自身的落后B.秦国建立起了强大的中央集权机构C.东方六国君主普遍奉行儒家仁政思想D.东方六国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及秦国7.吴起在楚国变法时重用有才能的人,赏罚严明;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
这些措施()A.彻底摧毁了贵族势力B.使贵族子弟失去了参政资格C.沉重打击了贵族特权D.导致新兴地主与贵族对立8.电视剧《大秦帝国》备受观众好评,秦孝公成为众多网友热议的对象。
当初,导致秦孝公发愤图强进行改革的直接原因是()A.经济、政治、文化落后B.法家学说的推动C.诸侯会盟,拒邀秦国D.晋国分裂,士人游说9.《诗经》记载:周平王东迁后,“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天子之尊与诸侯无异”。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测试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测试试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ccd935280eb6294dc886c64.png)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测试试题(含答案)第二单元《商鞅变法》测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下列提出“君者舟也,庶民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著名论断的思想家是A.老子 B.孔子 C.荀子 D.墨子2.有学者谈到先秦诸子百家时说:① 思想是保守的,认为社会是退化的,最好的时代已经过去;② 思想是逃避的,视人生富贵尊荣为浮云;③ 思想是一种统御术,认为崇古是一种罪恶,最好的时代是现在。
三处空格上分别是A.①儒家、②道家、③法家 B.①法家、②道家、③儒家C.①道家、②法家、③儒家 D.①儒家、②法家、③道家3.商鞅在变法中制定了秦律,秦律的突出特征是A.强调社会和谐 B.倡导公平公正 C.维护农民利益 D.实行轻罪重罚4.某历史探究小组就管仲改革和商鞅变法展开了探究性学习,其以下观点正确的是A.内容相同,性质相反B.都改变了所在国家的社会性质C.都增加了本诸侯国的实力D.结果都废除了奴隶制,确立了封建制5.商鞅变法规定:私自移动田界,将被处以“赎耐”之刑(强制剔去须鬓,以羞辱之)。
此规定的目的是()A.奖励耕织B.重农抑商C.维护净田制D.保护私有财产6.下列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在经济方面沉重打击了旧贵族的是A.“燔诗书而明法令” B.“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C.“为田开阡陌封疆,平赋税” D.“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7.“人无于水监(通“鉴”,以水为镜),当于民监。
”与此话相吻合的是百家中的A.法家 B.道家 C.儒家 D.阴阳家8.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听信谗言,下令逮捕商鞅。
商鞅在逃亡途中投宿旅店遭到拒绝。
店主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
”无处可去的商鞅最后被逮捕处死。
这个“作法自毙”的故事,说明秦国A.变法深入人心 B.法治代替人治 C.变法违背民意 D.变法最终失败9.战国初期,楚国虽地广人多,但国力萎靡,后吴起至楚“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单元练习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单元练习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https://img.taocdn.com/s3/m/59bca4c35f0e7cd185253687.png)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练习——商鞅变法一、单选题1.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
那时各诸侯国会盟,拒绝邀请秦国参加。
公元前343年,周天子派人送礼给秦孝公,各诸侯国也都派人来称赞。
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秦国最先进行了变法改革B.秦国的社会风尚为之一新C.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强国D.各国害怕秦发动兼并战争2.秦国在正式变法前,秦孝公主持就是否变法问题进行争论,商鞅针对当时守旧势力的观点进行针锋相对的辩驳,下列观点属于他的是A.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B.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C.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D.民贵君轻3.吴起治楚,规定“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废公族疏远者",商鞅治秦,“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
这些变革意在A.强化血缘亲疏关系B.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C.构建官僚等级秩序D.延续百家争鸣的影响4.历史学者张金光指出:“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对家庭制度严厉推行分户析居的改革政策,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把家庭单位析到骨肉之间已无可再析的地步为止。
”秦国进行家庭制度变革的主要目的是A.彻底否定宗法制度B.确立土地私有制度C.改变家庭内部关系D.增加政府财政收入5.《韩非子·定法》中提到:“(商君之法)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
”“今治官者,智能也;今斩首者,勇力之所加也。
以勇力之所加而治智能之官,是以斩首之功为医匠也。
”据此可知A.军功爵制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B.商鞅的军功爵制存在弊端C.韩非子对商鞅变法持否定态度D.秦人具有强悍尚武的性格6.秦简出现的单行法规名称已达三十多种,史载李悝著《法经》六篇,“商鞅受之,入相于秦”。
秦律所载的法律条文数量之多、内容之丰,也是前所未见。
由此可知秦国立法()A.善于借鉴别国的法规B.内容繁杂不利于使用C.已经形成了完整体系D.以经济为其立法核心7.商鞅变法与同时代的吴起、李悝变法相比,其突出的特点在于A.以法家思想为变法的指导思想B.适合时代需要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方面的创新C.通过变法沉重地打击了旧势力D.全面彻底地扫荡了旧制度并确立了新的封建制8.清人洪亮吉在其文集中曰:“春秋时,列国皆用同姓,惟秦不然。
《商鞅变法》习题
![《商鞅变法》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076593cd31126edb6e1a1069.png)
《商鞅变法》习题一、基础题1、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曾在秦国进行变法的是()A.管仲B.吴起C.李悝D.商鞅2、战国前期,标志着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是()A. 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B.农业技术的进步C.水利工程的兴修D.农业产量的提高3、战国前期,七个诸侯国中,相对落后的是() A.秦国 B.魏国 C.燕国 D.赵国4、商鞅变法发生在()A. 商朝B. 西周C. 春秋D.战国5、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的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变革。
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的是() A.秦穆公 B.齐桓公 C.楚庄王 D.秦孝公6、商鞅变法的时间是在() A.公元前359年 B.公元前356年 C.公元356年 D.公元359年7、下列内容中不属于战国时秦国商鞅变法内容的是()A.废除土地国有制,不认为私有B.重农抑商C.严明法令,实行“连坐法”D.推行县制8、战国时期比较彻底的变法运动是()A.管仲改革 B.周世宗改革 C.商鞅变法 D.王安石变法9、与右图所反映的史实直接相关的改革家是()A.管仲B.商鞅 C.王安石D.康有为10、秦国成为战国七雄实力最强的国家,其主要原因是()A.进行了比较彻底的改革 B.正确的军事策略C.正确的外交策略 D.重视水利,发展生产二、综合题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吕氏春秋》记载:“使乌获疾引牛尾,尾绝力颤,而牛不可行,逆也。
使五尺竖子引其棬,而牛恣所以之,顺也。
”材料二:右图是考古工作者在山西战国墓中发掘出来的“牛尊”。
从牛尊来看,牛鼻穿有鼻环。
请回答:(1)两则材料说明了战国时期,我国哪一项生产技术的改进?(2)这项生活技术的改进有何作用?2、阅读下列材料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其徭役)。
事末利(工商业)及怠惰而致贫者,举以为孥(奴隶)。
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享受特权)。
——《史记·商君列传》请回答:(1)上述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哪一次变法的内容?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这一变法的内容吗?(2)这次变法发生于哪一年?当时的国君是谁?(3)如何评价这次变法,这次变法有什么作用?三、提高题1、阅读材料商鞅进行变法前夕曾与代表贵族势力的大臣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辩论。
高三历史 商鞅变法 练习题 (含答案)
![高三历史 商鞅变法 练习题 (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052016c0c22590103029d07.png)
高三历史复习商鞅变法专题复习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 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
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2. 探究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技能。
根据提示,下表中应填入( )①使用铁器和推广牛耕提高了生产力②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③农民起义频繁④各国竞相实施富国强兵的变革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 下列改革中,实现了富国强兵,“倾邻国而雄诸侯”的是( )A.商鞅变法B.汉武帝改革C.北魏孝文帝改革D.王安石变法4. 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5. 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6. 有学者称商鞅变法“是在黄金大时代的一次惊心动魄的大魔术”。
这次变法使秦国( )A.出现迁徙与择业的相对宽松环境B.私人工商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C.士人阶层冲破束缚出现思想争鸣D.创建新权力结构实现富国强兵7. 春秋末期至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内逐渐形成了专制权力。
中原各国的专制权力多由“卿室”主导,如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楚国和秦国的专制权力则是由国君(“公室”)掌握。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 )A.西周分封的同姓诸侯集中于中原地区B.中原诸侯国更加遵守西周的礼乐制度C.楚国和秦国传统的贵族势力比较薄弱D.宗法分封制在边缘国家首先遭到破坏8. “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f123719d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3b.png)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0小题每题3分共计30分)1.《商君书》曰“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即将百姓的名字登记于国家的户籍册上在此基础上出现编户齐民制度这一制度造成的影响是()A. 从地缘管理方式转向亲缘管理方式B. 从贵族控制人口转向国家控制人口C. 便利新兴地主兼并土地和隐匿人口D. 扩大士阶层与农民的身份等级差异【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将百姓的名字登记于国家的户籍册上开始出现编户齐民制度”可知该制度加强了对百姓的控制和管理有利于国家控制人口有利于管理和保证兵源故B 项正确编户齐民制度是从亲缘管理方式转向地缘管理方式故A项错误编户齐民制度是赋税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与地主兼并土地和隐匿人口无关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2.下列各项对于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相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都有利于思想文化的创新和繁荣B. 都对后世政治制度产生深远影响C. 都打破贵族依据血缘垄断政权局面D. 采取的措施都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答案】A【解析】梭伦经营的民主社会造就了后来的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人商鞅“燔诗书而明法令” 开后世帝王禁锢思想的先河故A错误符合题意梭伦改革中设立“公民大会”、“陪审法庭”等民主机构奠定了西方民主基础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等措施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奠定基础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梭伦改革的“财产等级制度” 商鞅变法的“军功爵制” 打破了贵族依据血缘垄断政权局面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梭伦改革“鼓励发展工商业” 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3.商鞅变法规定家中有两个及以上成年男性的家庭其赋税增加一倍后来又规定父亲和成年儿子居住在一起也是犯罪商鞅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A. 推动秦国小农经济的发展B. 增加了国家赋税收入C. 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D. 旨在将夫妻家庭确立为基本单位【答案】A【解析】4.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在这次文明转型中得以影响两千多年封建文明的是()①新型生产模式②新型官僚体制③新型意识形态④新型教育方式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铁犁牛耕的使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小农经济模式确立起来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生产模式故①正确战国时明各国进行变法法家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逐新确立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故②正确看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的儒法道思想影响后世故③正确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被打破影响到后世故④正确故选D5.春秋时期参政议政之人多为世袭大夫而到了战国时期寒微出身的人更多的参与到各国大政方针的朝议决策中这一变化可以说明战国时期()A. 分封制度开始遭到破坏B. 贵族政治进一步瓦解C. 中央集权制度已经确立D. 宗法关系已荡然无存【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选官用官实行世卿世禄制从春秋时期参政议政之人“多为世袭大夫”到战国时期“寒微出身的人更多的参与”国政体现出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进一步瓦解故B正确分封制度早在春秋时期已经遭到破坏故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能表明中央集权制度已经确立故排除C虽然“寒微出身的人更多的参与到各国大政方针的朝议决策中” 但不能表明宗法关系已荡然无存故排除D故选B6.李斯著《仓颉篇》将3300个字编成四字一句的歌谣句句之间都选用不同的字尽量做到不重复并且朗朗上口这样战国时流行的文字统一于小篆这表明秦朝()A. 凭借文字实行文化专制B. 通过启蒙方式推广文字的使用C. 文化教育普及程度有限D. 小篆集文字与书法艺术为一体【答案】B【解析】材料强调李斯通过歌谣的形式助推了文字统一故B项符合题意A项“文化专制” C项“教育普及程度” D项“艺术”材料均未体现排除故选B7.商鞅在《商君书》中说“农、商、官三者国之常食官(合法的谋生职业)也农辟地商致物官法民”商鞅这一论述意在说明()A. 农工商三者间相互制约平衡B. 工商业开始取得合法地位C. 农商官分别发挥着不同功能D. 农本商末的思想正式形成【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商鞅认为商业有流通货物的作用同农民开辟土地从事农耕以及官吏治理人民一样在社会生活中分别发挥着不同的功能故选C项材料并未体现三者之间的平衡关系而且商鞅是倡导重农抑商的故排除A项材料说明农、商、官都是合法的谋生职业并不能说明工商业开始取得合法地位故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以农为本工商为末的思想故排除D项故选C8.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孔子称赞管仲是因为管仲辅佐齐桓公()①恢复了周礼②尊崇周王会盟诸侯③实行了“初税亩”④北御夷狄南制楚蛮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齐桓公之所以尊王攘夷是为了借助周天子的名义实现自己称霸的事业并不是从根本上恢复周朝的势力而且“初税亩”是鲁国改革措施故应排除①③②④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9.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有利于()①打击旧贵族的特权②强化对基层的管理③发展封建经济④提高军队战斗力A. ①②B. ③④C. ②③D. ①④【答案】D【解析】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有利于打击旧贵族的特权提高军队战斗力故①④两项正确②是保甲法的作用③是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措施的作用10.春秋战国时期齐桓公规定地方官有向上级及时推荐勇士之责郑国贵族徐吾犯的妹妹择婿时舍“盛饰”的子皙而选择子南只因子南“戎服入左右射超乘而出” 秦国商鞅按军功授爵贵族没有立军功者将剥夺其贵族身份以上材料反映了()A. 中央集权制度的逐步建立B. 礼乐制度的崩坏C. 先秦时期尚武的价值取向D. 民众安全感下降【答案】C【解析】材料中齐桓公要求推荐“勇士” 郑国贵族的妹妹择婿舍弃衣冠楚楚的子皙而最终选择“戎服善射”的子南秦国商鞅变法按军功授爵激励将士勇猛杀敌这都表明先秦尚武的社会习气影响着价值取向故C正确A选项与材料无关而且中央集权制度建立是在秦朝B选项礼乐制度在题干中没有具体体现材料没有涉及民众的相关知识故D错误故选C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1.(1)依据材料一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什么?其选拔标准是什么?11.(2)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在察举制和科举制中考试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并说明两者的关系11.(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影响【答案】(1)世卿世禄制血缘(门第、等级、世袭)【解析】(1)材料一的选官方式是世卿世禄制度其主要的标准是血缘关系【答案】(2)察举制考试并不决定取舍而只决定高下科举制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科举制由察举制发展而来【解析】(2)由材料一信息“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可得出在察举制中考试只是决定高下并不决定取舍材料三信息“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体现了考试在科举制中起到决定取舍的作用这说明两者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答案】(3)影响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成为我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有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解析】(3)本题考查科举制产生的影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再现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意义在于有利于打破特权对官制的垄断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民间向学风气的形成为封建王朝的发展繁荣奠定了人才基础12.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雎、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指出材料所反映的社会关系变化结合史实说明商鞅变法与这一变化的关系【答案】变化部分社会下层的政治地位呈上升趋势关系社会关系的变化推动了变法的产生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他们要求取得政治统治地位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一要求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等措施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为新社会阶层崛起创造了条件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化【解析】依据材料信息概括出社会关系的变化然后从社会关系变化与商鞅变法之间的关系角度加以阐述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将商鞅变法中与材料所述现象有关的措施说清楚13.(1)根据材料一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前后的相同点与不同点?13.(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共和政体“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表现并指出这一政体确立的意义13.(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经济“双重转型”的具体内涵“思想先行”是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经验试以改革开放以来的史实予以说明【答案】(1)相同点具有血缘色彩不同点从血缘社会到地缘社会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从分权到集权【解析】(1)依据材料一“在此之前中国社会仍然是血缘社会在此之后虽然仍有浓重的血缘色彩”可以得出相同点是都具有血缘色彩依据材料一“在此之前中国社会仍然是血缘社会在此之后虽然仍有浓重的血缘色彩但转向了地缘社会在此之前是封建诸侯、贵族分权的时代在此之后是专制独裁、皇帝集权的时代”可以得出不同点是从血缘社会到地缘社会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从分权到集权【答案】(2)表现实行代议制的民主形式赋予总统极大的行政权构建“分权制衡”机制意义联邦共和政体的创立保证了美国的长治久安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解析】(2)第一小问的表现依据材料二“它用代表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它借鉴了君主制的长处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同时美国的建国者还从历代的分权理论和制度中获得借鉴把它加以改造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和制衡体制……从而保证‘有限政府’理念的实现” 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表现是实行代议制的民主形式赋予总统极大的行政权构建“分权制衡”机制第二小问的意义结合所学美国共和政体确立的影响可以得出意义是联邦共和政体的创立保证了美国的长治久安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答案】(3)内涵体制转型指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发展转型指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举例 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解析】(3)第一小问的具体内涵依据材料“双重转型是指体制转型和发展转型的结合或重叠”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经济“双重转型”的具体内涵是体制转型指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发展转型指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第二小问的史实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有关思想解放的史实回答即可如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 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14.(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整顿户籍制度的目的和措施14.(2)你如何看待材料二中关于袁世凯葬礼的不同主张?请自拟论题并结合史实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1)目的强化统治实现富国强兵措施清查户口建立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成年男子必须分户【解析】(1)目的依据材料一“欲使国家富强”、“对户籍制度进行了整顿” 结合所学可以得出目的是强化统治实现富国强兵措施依据材料一“必须详细了解国内成年男女、年老和弱小者、官员和士兵、以游说谋生者及从事工商业者等的数量”“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结合所学可以得出清查户口建立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成年男子必须分户【答案】(2)论题袁世凯的葬礼之争是当时中国社会形势的反映阐述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但并没有彻底摧毁旧的思想观念社会上的复古之风依然存在北洋政府在袁世凯的葬礼问题上主张参酌皇帝葬礼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颁布了一系列移风易俗的法令措施社会风尚有了很大改变加上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因而社会舆论反对袁世凯葬礼采用旧礼仪主张采用符合共和宗旨的新礼仪因此袁世凯的葬礼之争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说明了中国社会近代化的曲折发展【解析】(2)依据材料“只可酌采皇帝葬礼斟酌损益” “其外国礼典则拟搜集德、美两国大总统国及各国元首之国葬礼互相参酌而成”可知主张有两种一是参酌皇帝葬礼二是反对袁世凯葬礼采用旧礼仪主张采用符合共和宗旨的新礼仪看待即是对这两种主张的认识主要从原因角度分析即可。
商鞅变法练习题(打印版)
![商鞅变法练习题(打印版)](https://img.taocdn.com/s3/m/71661347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ba.png)
商鞅变法练习题(打印版)一、单项选择题1. 商鞅变法的实施时间是:A. 春秋时期B. 战国时期C. 秦朝时期D. 汉朝时期2. 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是:A. 增强秦国的军事实力B. 促进秦国的经济发展C. 改革秦国的法律制度D. 巩固秦国的统治地位3. 商鞅变法中,以下哪项措施与农业生产无关?A. 推行均田制B. 鼓励农业发展C. 奖励军功D. 建立县制4. 商鞅变法中,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主要体现在:A. 限制商人的商业活动B. 增加农民的税收C. 减少农民的劳役D. 鼓励农民从事手工业5. 商鞅变法中,对秦国军事改革的措施不包括:A. 推行军功爵位制B. 建立常备军C. 强化军事训练D. 废除世袭制二、填空题1.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推行____制度,以确保土地的合理分配和利用。
2. 商鞅变法中,通过实行____制度,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士兵的积极性。
3. 商鞅变法期间,秦国的法律制度得到了改革,其中重要的一项是实行____,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社会秩序和行为规范。
4. 商鞅变法中,为了促进经济发展,采取了____政策,限制了商业的发展,鼓励了农业的发展。
5. 商鞅变法的实施,极大地增强了秦国的国力,为秦国的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最终实现了____。
三、简答题1. 简述商鞅变法中推行的均田制对秦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2. 描述商鞅变法中对法律制度的改革,以及这些改革对秦国社会秩序的积极作用。
3. 商鞅变法中,如何通过军事改革增强秦国的军事实力?四、论述题论述商鞅变法对秦国乃至整个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以上练习题涵盖了商鞅变法的主要知识点,包括变法的时间、目的、主要内容以及其对秦国及中国历史的影响。
通过这些练习题,可以加深对商鞅变法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记忆。
商鞅变法练习题
![商鞅变法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73d8afb6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be.png)
商鞅变法练习题一、选择题1. 商鞅变法发生在我国的哪个朝代?A. 周朝B. 春秋战国C. 秦朝D. 汉朝2. 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 加强中央集权B. 发展农业生产C. 提高军队战斗力D. ABC都是A. 连坐法B. 轻罪重罚C. 废除井田制D. 统一度量衡A. 韩国B. 赵国C. 魏国D. 楚国5. 商鞅变法后,秦国的军事制度发生了哪些变化?A. 建立县制B. 实行军功爵制C. 废除世袭制D. BC都是二、填空题1. 商鞅变法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____年至公元前____年。
2. 商鞅变法中,废除井田制,实行______制度。
3. 商鞅变法期间,为了鼓励农业生产,实行了“______”政策。
4. 商鞅变法后,秦国实行了严格的______制度,以加强中央集权。
5. 商鞅变法中,为了统一度量衡,制定了______标准。
三、简答题1. 简述商鞅变法的背景。
2. 商鞅变法对秦国社会经济发展有哪些积极影响?3. 商鞅变法中的“法治”与“德治”有何区别?4. 请举例说明商鞅变法中的“重农抑商”政策。
5. 商鞅变法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四、论述题1. 试论述商鞅变法的成功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2. 分析商鞅变法对我国封建社会制度形成的影响。
3. 从商鞅变法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运动的共同特点及其历史作用。
五、判断题1. 商鞅变法中,商鞅本人因变法有功而被封为贵族,享尽荣华富贵。
()2. 商鞅变法时,实行了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买卖。
()3. 商鞅变法中,取消了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变法的主要内容之一。
()4. 商鞅变法期间,秦国实行了严格的户籍制度,禁止人民自由迁移。
()5. 商鞅变法后,秦国的军队战斗力显著下降,导致秦国在战国时期的地位一落千丈。
()六、匹配题措施:1. 废除井田制2. 实行军功爵制3. 统一度量衡4. 建立县制5. 重农抑商效果:A. 提高了军队战斗力B. 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C. 加强了中央集权D. 方便了商品交换E. 稳定了社会秩序七、连线题人物:1. 商鞅2. 秦孝公3. 公孙衍4. 惠施5. 张仪角色:A. 变法的支持者B. 变法的反对者C. 变法的执行者D. 提出连横策略E. 提出合纵策略八、案例分析题材料一:“商鞅变法,使秦国强盛一时,但也因变法过于激进,导致民怨沸腾,最终商鞅本人也遭到车裂之刑。
商鞅变法 (1)
![商鞅变法 (1)](https://img.taocdn.com/s3/m/23cc74f91711cc7930b7165f.png)
商鞅变法练习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9小题,共9.0分)1.《秦律•法律答问》记载:“父盗子,不为盗。
今假父(即继父)盗假子(即继子),何论?当为盗。
”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秦朝用法律来规范经济关系B.继子未被当做家庭成员看待C.体现秦律尊卑不同罚的原则D.秦律保护继子的私有财产权2.商鞅变法规定:私自移动田界,将被处以“赎耐”之刑(强制剔去须鬓,以羞辱之)。
此规定的目的是A.奖励耕织B.重农抑商C.维护井田制D.保护私有财产3.秦律•厩苑律》规定:借用官府的铁制农具,因原器破旧而损坏,农民以文书上报官府即可,官府回收原农具而不令赔偿。
这一规定主要说明了A.秦国力雄厚疆域辽阔B.秦律规定覆盖面广C.秦政府鼓励发展农业D.秦铁农具储备充足4. 《商君书•画策》载:“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非法不用也。
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
……故善治者,刑不善,而不赏善,故不刑而民善。
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
”这说明商鞅A.主张立法为民B.强调有法可依C.关注法律实施D.重视赏罚并重5.公元前685年管仲在齐国进行改革,实行粮食“准平”的政策,即“民有余则轻之,故人君敛之以轻;民不足则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凡轻重敛散之此时,则准平.…故大贾富家不得豪夺吾民矣”.(《汉书•食货志》下).这种“准平”制()A.维护了奴隶主经济利益B.违背了市场的价值规律C.实质为了发展封建经济D.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6. 汉初一篇文章记载:昔日秦人家中稍富且子弟身强体壮者往往分居自立门户,家中贫困但子弟身强体壮者往往为女方所招赘。
对该现象原因分析最合理的是( )A.土地兼并日益严重B.商鞅变法的影响C.战争频繁兵役沉重D.“休养生息”政策推行7.商鞅变法强调“轻罪重刑”,韩非子对此评价“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不生也”。
这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商鞅这一规定A.反映了当时法律制度不完善B.影射了地主阶级不重视人权C.旨在是强化人民的法律意识D.肯定商鞅对贵族不妥协的精神8.战国至秦汉,实行新的军功爵制。
商鞅变法单元练习及答案
![商鞅变法单元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f1ccb3e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32.png)
商鞅变法单元练习及答案商鞅变法单元练习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1、下列事件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现象相关的是①井田制的确立②铁农具和牛耕出现③新兴地主的出现④百家争鸣⑤频繁的争霸战争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②③④⑤2、以下哪一项最能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A、是奴隶社会崩溃、封建社会形成时期B、是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时期C、是民族融合大发展时期D、是文化科学空前繁荣时期3、春秋和战国时期改革的不同之处主要是A.改革的内容 B、改革的方式 C、改革的性质 D、改革的成果4、下列各项按因果关系排列,正确的应是()①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②贵族采用新的剥削方式③私田主人不向国君交纳私田产品④齐国采用“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实行“初税亩”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③①④②D.①③④②5、《史记·太史公自序》载:“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诸侯争霸使诸侯国数目减少B.诸侯国之间为争夺土地和人口互相残杀C.新兴地主武装夺权,奴隶制崩溃D.诸侯弃国逃跑,井田制瓦解6、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并促进了秦国的社会进步,主要原因是A、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B、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C、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D、强化了基层管理的户籍什伍制7、商鞅在秦国变法,后人多以‘商君虽死,秦法未败”加以评论,这主要是因为A、秦孝公大力支持B、满足了地主阶级的利益要求C、变法措施为各国所沿用D、“为秦开帝业”影响深远8、春秋战国时期虽然战争频繁,但为结束分裂混乱局面,走向统一准备了条件。
其条件有:①实现了区域性统一②促进了民族融合③变法中秦国强大④人民渴望统一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9、最早动摇井田制,标志土地国有制开始瓦解的措施是A.“相地而衰征”B.“初税亩” C.“尽地力之教” D.“为田开阡陌封疆”10、对秦国来说,商鞅变法起到的决定性的历史作用是A、旧制度被废除,封建经济得到发展B、秦国的军事力量日渐强大C、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D、加速了秦国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发展11、《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 《 商鞅变法》单元检测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 《 商鞅变法》单元检测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0ef367aaeaad1f346933fd5.png)
一、单选题
1.史载,商鞅在变法失败后的逃亡中投宿旅店遭拒绝。店主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最后商鞅被抓捕并处死。这个“作法自毙”的故事折射出
A.秦国民众对变法内容的遵守B.商鞅变法最终人亡政息
C.秦国社会法制观念深入人心D.商鞅自身富有牺牲精神
——《商君书·外内》
材料二 熙宁四年(1071年),司农寺拟定的免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原不负担差役的官户、女户、寺观,要按同等户的半数交纳钱,称助役钱。
熙宁五年(1072年),颁行市易法。在京城设市易务(后改为市易司),以100万贯作本,负责平价收购商人滞售的货物,赊货给商贩贩卖,也向商贩发放贷款。商贩赊货物及借款,需以财产作抵押,人以上互保,每年纳息二分。
20.商鞅在秦国变法,“商君死,秦法未败”。造成这种现象的最根本因素是
A.变法顺应了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历史潮流B.变法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支持和拥护
C.变法顺应了从诸侯割据走向全国统一的需要D.变法促进了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简答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C.保障了兼并战争的胜利D.有利于法家思想的传播
7.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纷纷进行变法改革的直接动力是
A.生产力的迅速发展B.确立封建专制统治C.争取兼并战争胜利D.阶级斗争异常尖锐
8.《吕氏春秋》记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这一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A.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B.春秋时期井田制已经开始瓦解
2020年高考复习选修1练习 商鞅变法(包含答案)
![2020年高考复习选修1练习 商鞅变法(包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58955f8168884868662d617.png)
2020年高考复习选修1 商鞅变法一、选择题1.《管子·乘马篇》中记载:“是故夜寝蚤(早)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
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
”与文中反映的社会现象直接相关的改革是()A.齐国的管仲改革B.鲁国的“初税亩”C.魏国的李悝变法D.楚国的吴起变法2.中国古代最早提出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是()A.魏文王B.李悝C.吴起D.商鞅3.商鞅变法受到后世批评最大的是()A.轻视教化、轻罪重罚B.重农抑商C.公开承认了占有奴隶的合法性D.连坐法4.下列关于秦国二十等爵制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它以军功奖赏为中心B.它按军功大小授予二十个等级的爵位C.它导致民间私斗盛行D.它极大地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5.对于秦国来讲,商鞅变法起到的最大的历史作用是()A.旧制度被废除,封建经济得到发展B.秦国军事力量日渐强大C.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D.加速了秦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发展6.商鞅变法中,对建立封建经济基础起决定性作用的是()A.废井田,开阡陌B.奖励军功C.重农抑商D.建立县制7.郭沫若认为:东周列国社会制度的变革到春秋末年以后才达到质变的阶段。
能说明的史实是()A.春秋诸侯争霸B.铁器和牛耕的使用C.战国初,各国纷纷变法,废除奴隶制D.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8.公元前343年,秦国商人吕相从赵国经商回到家乡,他没有把带回的钱财用于经商,反而购买了大量土地经营农业。
他这样做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秦国()A.度量衡不统一,市场经营混乱B.重农抑商,奖励耕织C.禁止从事商业,商人阶层消失D.社会动荡,无法经商9.“初税亩,初者始也。
古者什一,藉而不税。
初税亩,非正也。
”对这段材料的认识正确的是() A.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B.公开承认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C.初税亩废除世卿世禄制度D.标志着井田制的彻底结束10.据《吴子·料敌》载:“秦性强,其地险,其政严,其赏罚信,其人不让,皆有斗心,故散而自战。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c64c8b12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2a.png)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5小题每题3分共计45分)1.春秋齐国的政治家管仲重视货币的流通职能认为要充分利用货币与商品之间的对应关系所谓“人君操谷币金衡而天下可定也” 以此实现增加国家收入的目的对此理解最为准确的是()A. 肯定市场调节作用B. 强化国家对经济的调控C. 主张改革赋税制度D. 主张加强君主专制【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的“重视货币的流通职能认为要充分利用货币与商品之间的对应关系”“人君操谷币金衡而天下可定也”可以得出管仲注重强化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故B正确A与材料内容相反排除材料说的是重视货币流通职能而不是赋税制度 C理解错误D对材料理解太笼统排除故选B2.繻葛之战是公元前707年郑国在繻葛大败周王室联军的一次战争此战使周天子威信扫地战后周王室开始衰弱诸侯国势力大增竞相争霸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A. 宗法分封制逐渐瓦解B. 铁犁牛耕的推广使用C. 周天子失去共主地位D. 诸侯的实力逐渐增强【答案】B【解析】A.分封制逐渐瓦解是社会转型的表现并非当时社会动荡的根本原因B.所学知识可知导致绱葛之战后诸侯争霸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B项正确C.公元前707年周天子尚未失去共主地位D.实力逐渐增强是表现不是社会转型的根本原因3.下图所示箭头的含义是A.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路线B. 秦王嬴政对六国进行各个击破C. 汉代政治稳定与领土的扩张D. 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答案】D【解析】4.日本著名汉学家仁井田陞的《唐令拾遗》“捕亡令第28”载“诸纠捉盗贼者所征倍赃皆赏纠捉之人家贫无财可征及依法不合征倍赃者并计得正赃准五分与二分赏纠捉人若正赃费尽者官出一分以赏捉人”这项法令旨在()A. 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 轻罪重罚以减少偷盗行为C. 确保私有财产不受侵犯D. 弘扬见义勇为的传统美德【答案】D【解析】5.《老子》、六经、《论语》等早期文献透露出雍容、华贵、高雅、宁静的气质战国中期以后的《战国策》《韩非子》等书显示了对于意志力、执行力、决断力的赞美和追求这种变化反映了A. 百家争鸣趋向吸收融合B. 天下一家的整体观念C. 礼乐制度淡出历史舞台D. 趋向统一的文化心理【答案】D【解析】战国时期为进行兼并战争、建立中央集权体制的需要《战国策》《韩非子》等书突出对意志力、执行力、决断力的追求和赞美反映出趋向统一的文化心理故答案为D项材料反映的是不同时期的特点不是吸收融合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天下一家的观念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礼乐制度的变化排除C项6.秦孝公三年颁布了《分户令》规定一个家庭内如果“有二男以上”而“不分异”的就必须加倍课税到秦孝公十二年商鞅第二次变法时又颁布了《分户令》“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 两次《分户令》的颁布()A. 大量增加了秦国人口B. 极大地增强了军队战斗力C. 使社会矛盾不断恶化D. 有利于挖掘闲散的劳动力【答案】D【解析】A.“分异令”不能直接增加人口排除AB.材料与军队无关排除BC.“分异令”并不会使矛盾激化排除CD.秦国通过“分异令” 增加了小农户的户数有利于挖掘闲散的劳动力故D项正确7.吴起在楚国变法时重用有才能的人,赏罚严明;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这些措施()A. 彻底摧毁了贵族势力B. 贵族子弟失去了参政资格C. 沉重打击了贵族特权D. 导致新兴地主与贵族对立【答案】C【解析】由“重用有才能的人赏罚严明”“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可知用人依据是才能和军功这沉重打击了贵族的世袭特权故选C A、B表述太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 D项不是材料中措施的主要影响排除8.三国时期东吴孙休在诏令中说道“自建兴以来吏民……去.本就末不循古道” “自顷年以来州郡吏民及诸营兵……皆浮船长江贾作上下” 由此可知当时吴国A. 重农抑商的政策发生动摇B. 人们有较强的逐利意识C. 官吏开始涉足工商业活动D. 南方商品经济发展较快【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去本就末不循古道“可知当时有弃农经商的现象根据材料“州郡吏民及诸莺兵”可知当时经商人员来源的广泛性证明人们的商业意识浓厚故B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重农抑商的政策一直是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并没有动摇故排除 C项中的“开始”一词不准确材料强调三国时期吴国经商的人多没有与以前对比的信息不能说明官吏开始涉足工商业活动故排除D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材料强调的是经商的人员多没有涉及商品经济发展的其他表现不能证明南方商品经济发展的速度快9.战国时期魏、秦、赵、韩、齐等国普遍实行了新的任官制度如秦国“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魏国“食有劳而禄有功” 韩国“见功而与赏因能而授官” 在授爵的同时各国还大量赏赐田宅据此可知新的选官赐田制度()A. 提高了土地私有化的程度B. 降低了军队战斗力C. 保障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D. 巩固了自耕农经济【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的选官赐田制度强调因功授爵的同时还大量赏赐田宅结合所学可知这推动了土地所有权的转移提高了土地私有化的程度故A项正确因功授爵有利于提高军队战斗力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新的选官赐田制度是新兴地主阶级推行的保障的是地主阶级的利益同时因功授爵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故C项错误材料与自耕农经济无关故D项错误故选A10.春秋时期如齐之管仲、鲍叔牙晋之狐偃、先轸秦之百里奚、由余楚之子文、孙叔敖多出身低下但却居相或上卿之位至战国时期更几乎成为普遍的建政原则这一现象()A. 是军公爵制推行的产物B. 标志察举制度正式创立C. 表明贵族阶级退出政治舞台D. 说明选贤任能原则逐步确立【答案】D【解析】略11.秦王嬴政统一六国过程中采用了一系列正确的策略对其中三个诸侯国分别采取引水淹城、离间计、集中优势兵力强攻等策略这三国对应的是A. 魏国、赵国、楚国B. 赵国、楚国、韩国C. 韩国、魏国、赵国D. 楚国、魏国、韩国【答案】A【解析】秦灭魏引黄河水灌大梁城(今河南开封)奏灭赵时赵孝成王赵丹中了奏国的离间计临阵换将用纸上谈兵的赵括换下了名将廉颇长平一阵赵军45万精锐部队惨遭俘虎坑杀奏灭楚时王翦就提出非要六十万士兵才能灭楚就是采用了集中优势兵力强攻的策略最终出征大胜故选A BCD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12.先秦时期祭祀活动按照一定亲疏贵贱规则通常情况下宗族地位高的政治权力也高但后来《礼记》记载中出现了宗子只是士而平民却成了政治地位较高的大夫的现象这种情况下祭祀顺序不好安排这种局面()A. 说明祭祀活动是封建迷信B. 巩固了分封制度C. 表明宗法制度已被破坏D. 导致平民将相大量出现【答案】C【解析】材料“宗子只是士而平民却成了政治地位较高的大夫的现象”与祭祀活动中宗子高于平民的宗法次序相冲突这反映出宗法制已被破坏故C项正确A项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B项是地方行政制度材料中没有反映排除D项不符合材料排除故选C13.下图为秦始皇巡行路线及石刻分布示意图据此可知,秦始皇的巡行A. 意在全面推行郡县制度B. 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的爆发C. 增进了华夏文化的认同D. 形显了秦始皇的仁德之心【答案】C【解析】由图示内容可以看出秦始皇的巡行路线遍及全国这一做法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从而促进华夏文化的认同故选C 秦统一后已经全面推行郡县制度与秦始皇的巡行无关排除A 陈胜吴广起义是在奏始皇去世后排除B 秦始皇的巡行是为了稳固统治而非为了彰显仁德之心排除D.14.秦国自从孝公采纳商鞅的建议专以富国强兵为目标后进入仕途的途径主要是()A. 开辟田畴、戮力农业B. 临阵奋勇争先杀敌C. 经商赚钱积累财富D. 分科取士加强皇权【答案】B【解析】商鞅变法实行军功授爵故当时秦国进入仕途的途径主要是临阵奋勇争先杀敌故B正确开辟田畴、戮力农业与进入仕途无关故A错误商鞅变法重农抑商故经商赚钱积累财富不可能进入仕途故C错误分科取士属于科举制当时还没有形成科举制故D错误故选B15.秦律规定与盗者“不盈五人” 共赃“不盈二百廿以下到一钱” 只给予流放但如“五人盗” 赃只“一钱以上” 也要“斩左止有(又)黥以为城旦” 对材料最准确的理解是()A. 秦律尤其重视对“群盗”的惩治B. 秦律具有残酷性C. 秦律保护人的生命和财产D. 秦律具有公正性【答案】A【解析】试题秦律该规定强调对是否“五人盗”的惩罚不同秦律对“五人盗”这样的“群盗”惩治更加严厉故A项正确该规定内容具有残酷性但不是材料强调的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秦律该规定的目的故C项错误对是否“五人盗”的惩罚不同无法据此推断秦律的公正性故D项错误故选A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6.(1)根据材料概括商鞅变法措施中体现的财经思想16.(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财经思想的影响【答案】(1)思想奖励耕战重农抑商实行国富民贫的重税政策开阡陌封疆巩固地主土地所有制注重战争需要轻视货币作用【解析】(1)本小问的思想依据材料“尽全部努力从事耕织”、“从事工商业及懒惰而致贫者连同妻子、儿女没入官府为奴将农战二者结合在一起奖励对外作战中的军功”可以得出奖励耕战重农抑商“他认为国家应努力使人民弱如国民富了就不易驱使人民应家无储积一切余粮全部集中于国家对于工商业商鞅主张征收重税”可以得出实行国富民贫的重税政策“商鞅坏井田开阡陌彻底摧毁了贵族对土地的世袭垄断特权使土地得以自由买卖”可以得出开阡陌封疆巩固地主土地所有制“不断征战兼并对手所以他不能将邻国视为贸易伙伴”可以得出注重战争需要轻视货币作用【答案】(2)影响商鞅的财经思想指导了商鞅变法中经济、军事政策的制定有利于巩固地主阶级统治维护小农经济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国家的财政收入维护了统治但是这一思想在实施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人民负担不利于商品经济(工商业)的发展【解析】(2)本小问的影响依据材料结合商鞅变法的经济思想和措施结合所学从积极和消极影响分析即商鞅的财经思想指导了商鞅变法中经济、军事政策的制定有利于巩固地主阶级统治维护小农经济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国家的财政收入维护了统治但是这一思想在实施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人民负担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17.(1)根据材料指出商鞅变法的特点17.(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铁变法能够取得较大成效的因素【答案】特点逐步开展涉及面广改革力度大成果明显【解析】“商鞅吸取了李悝、吴起等法家在魏、楚等国实行变法的经验结合秦国的具体情况对法家政策作了进一步发展后来居上变法取得了较大的成效”“第一次改革的主要内容如下一是编组全民监督网即“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二是强行小家庭制力促增产三是奖励军功四是重订爵禄秩序等级以显尊严第二次改革的内容主要如下一是禁大家制行分户令二是统一度量衡颁标准器三是重整耕地征收口赋四是推行县制设置县一级官僚机构五是迁都咸阳修建宫殿”逐步开展涉及面广改革力度大成果明显【答案】因素得到最高统治者支持吸收和借鉴了前人的变法经验围绕秦国实际状况进行有步骤、有组织的推行变法【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得到最高统治者支持吸收和借鉴了前人的变法经验围绕秦国实际状况进行有步骤、有组织的推行变法18.(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士的思想出现“独立发展空间”对中国文化产生的影响18.(2)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在先秦、唐宋、民国初年中国知识分子在处理与社会政治的关系时呈现的阶段性特点及其影响因素18.(3)“知识分子是时代和社会的脊梁应担负起时代的使命”任举一中国历史人物论证这一观点的合理性【答案】(1)影响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百家争鸣文化局面的出现构筑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志的理论武器道家学说奠定了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解析】(1)影响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一中“战国时期则相当多的‘士’就十分风光……常常可以与权力分庭抗礼于是‘思想’便出现了独立的发展空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思想解放、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法家思想和道家学说的影响等角度展开分析作答【答案】(2)春秋战国时期特点知识分子直接参与政治活动为诸侯国出谋划策脱离现实政治追求精神自由原因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私学兴起诸侯争霸笼络人才封建社会时期特点知识分子形成依附人格热衷仕途、委身皇权原因儒家思想及科举选官制度以及宗法纲常观念的影响民国初年特点知识分子重视议政或专门从事学术研究不直接参政原因混乱的政治局面挫伤了知识分子参政的积极性新文化运动的高涨提高知识分子从事学术硏究的积极性【解析】(2)春秋战国时期特点根据材料一中“战国时期则相当多的‘士’就十分风光……常常可以与权力分庭抗礼于是‘思想’便出现了独立的发展空间”可得出知识分子直接参与政治活动为诸侯国出谋划策根据材料一中“春秋末到战国时期下层平民中大量受过教育的‘士’或进入诸侯大夫的机构或独立于社会形成一个不拥有政治权力却拥有文化权力的知识人阶层”可得出脱离现实政治追求精神自由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私学兴起、诸侯争霸和笼络人才等角度分析作答封建社会时期特点根据材料二中“唐宋时期独立人格在传统知识分子身上极为匮乏相反地倒表现出另一种人格形象依附人格即在思想上依傍古人、拘泥经典在政治上热衷仕途、委身皇权”可得出知识分子形成依附人格热衷仕途、委身皇权原因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二中“在宗法一体化的社会结构中儒家学说、科举制度和宗法纲常这三张大网将知识分子的身心紧紧笼罩起来使之成为黏附于官僚政治的人格化的工具”可从儒家思想、科举选官制度和宗法纲常角度分析作答民国初年特点根据材料三中“他们必须既议政又参政民初知识分子大体上认同于士这一社会角色也力图继承士的社会责任但他们相对要超然一些多数是像胡适一样倾向于‘讲学复议政’ 即停止在议政阶段作‘社会改良’ 把直接参政置于第二位”可得出知识分子重视议政或专门从事学术研究不直接参政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当时的政治局面、新文化运动等角度分析作答【答案】(3)示例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理学占统治地位八股取士和文字狱束缚了人们思想面对时代变化生活于明清之际的黄宗羲敢于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的思想和限制君权的主张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提出工商皆本这些主张是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发展变化在思想领域的反映更是明清之际知识分子担负起时代赋予他们的使命的表现【解析】(3)根据题干中“任举一中国历史人物”可举例为黄宗羲然后再结合所学黄宗羲的相关知识进行论证即可要观点鲜明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19.(1)根据材料概括提炼并逐条列出商鞅变法的措施19.(2)在经济方面商鞅变法有何积极意义?从长远看商鞅的经济政策有哪些消极影响?19.(3)有人说“商鞅变法是一次典型的‘国进民退’式改革”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此说法的认识【答案】①实行什伍连坐制②奖励军功③奖励耕战重农抑商④实行县制⑤废除井田制⑥统一度量衡【解析】本题根据材料“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戮力本业……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什伍连坐制、奖励军功、奖励耕战、重农抑商、实行县制、废除井田制、统一度量衡等方面概括提炼并逐条列出商鞅变法的措施【答案】商鞅变法鼓励生产粮食布帛禁止弃农经商发展了封建农业在当时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条件下有效的解决了战争对物资的需求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从长远来看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利于封建社会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解析】本题据材料二“移风易俗民以殷实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发展封建农业、解决战争对物资的需求、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等方面回答商鞅变法有何积极意义再从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利于封建社会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等方面回答从长远看商鞅的经济政策有哪些消极影响【答案】商鞅变法实现了秦国的富国强兵是“国进” 商鞅变法实行连坐法使秦国加强了对民众的控制对民众不利是“民退”【解析】本题依据材料三“最大程度地从社会中汲取人力与物质资源以更有效率地进行战争”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连坐法加强对民众的控制等方面说明认识。
商鞅变法习题及答案
![商鞅变法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bc72bdaa76e58fafbb00306.png)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单元测试一、选择题(每小题分,共20题50分)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风潮迭起。
请回答1~5题。
1.这是春秋战国时期贵族使用的酒容器。
这一容器的使用反映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与进步,与这一相关的是()A.铁农具B.牛的使用C.手工业技术的进步D.商业的繁荣2.相传孔子的学生冉耕伯牛、司马耕字子牛,这反映出()A.孔子的弟子注重务农B.当时牛耕开始普及C.当时牲畜是财富的象征D.农本思想基本确立3.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实质都是要()A.建立地主阶级专政B.发展封建经济C.逐步承认土地私有D.消灭奴隶制残余&4.在春秋战国时期,其思想符合当时统治者要求并被提倡的是()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5.商鞅变法最根本的前提条件是()A.封建土地所有制发展B.新兴地主阶级已形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C.秦孝公审时度势取变法强国之路D.争霸战争的形势迫使秦国改革内政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实行最彻底、最全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的变法。
请回答6~10题。
6.商鞅变法哪些内容直接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①奖励军功②重农抑商③为田开阡陌封疆④废分封行县制⑤实行连坐法A. ①③④B. ①②⑤C.②③⑤D.②③④⑤7.商鞅变法中提到“燔诗书而明法令”,这一措施的实质是()?A.宜传法家思想B.以法治国C.富国强兵D.思想文化上的专制9.商鞅推行变法,以立法形式确立的封建制度是()A.中央集权制B.土地私有制C.赋税制度D.郡县制10.商鞅变法中为加强对基层民众的管理与统治而设立的制度是()A.“为田开阡陌封疆”B.“世卿世禄制”C.行县制D.连坐法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是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之一。
请回答11~12题。
11.下图是出现于商鞅变法之后的砖画,反映的内容与商鞅变法中哪一条相关()A为田开阡陌封疆 B.奖励耕织 C.统一度量衡 D.推行县制12.秦国商鞅变法提出“重农抑商”的主观目的是()·A.确立土地私有制度B.建立地主阶级统治C.发展封建地主经济D.限制旧贵族的权力商鞅变法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在政治上的反映。
商鞅变法初一试题及答案
![商鞅变法初一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c8c2d45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9e.png)
商鞅变法初一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商鞅变法发生在哪个朝代?A. 唐朝B. 宋朝C. 秦朝D. 汉朝答案:C2. 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是?A. 增加税收B. 统一度量衡C. 增强国力D. 改革教育答案:C3. 商鞅变法中,以下哪项措施不属于其改革内容?A. 废除井田制B. 实行郡县制C. 推行科举制D. 奖励耕战答案:C4. 商鞅变法中,奖励耕战的措施主要体现在哪个方面?A. 鼓励农业生产B. 鼓励商业发展C. 鼓励文学创作D. 鼓励军事扩张答案:A5. 商鞅变法中,实行郡县制的主要作用是什么?A. 加强中央集权B. 促进地方自治C. 减少官僚机构D. 增加地方税收答案:A6. 商鞅变法对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A. 促进了农业发展B. 促进了商业繁荣C. 促进了文化进步D. 所有以上答案:D7. 商鞅变法中,废除井田制的意义是什么?A. 打破土地私有制B. 促进社会公平C. 增加国家税收D. 减少农民负担答案:B8. 商鞅变法中,推行的法律制度对秦朝的统治有何影响?A. 增强了法律的权威性B. 减少了法律的执行难度C. 增加了人民的负担D. 削弱了中央集权答案:A9. 商鞅变法中,实行的军功爵位制度对秦朝军事有何影响?A. 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B. 降低了军队的纪律性C. 增加了军队的规模D. 减少了军队的开支答案:A10. 商鞅变法的实施对秦朝统一六国有何作用?A. 加强了秦朝的军事力量B. 削弱了其他国家的实力C. 促进了秦朝的经济繁荣D. 所有以上答案:D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商鞅变法是秦朝时期由______发起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答案:商鞅2. 商鞅变法中,实行的“连坐法”是指一人犯罪,______受罚。
答案:全家3. 商鞅变法中,推行的“均田制”是为了解决______问题。
答案:土地分配不均4. 商鞅变法中,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是为了______。
答案:鼓励农业生产5. 商鞅变法的实施,为秦朝的统一六国奠定了______基础。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测试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测试试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ccd935280eb6294dc886c64.png)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测试试题(含答案)第二单元《商鞅变法》测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下列提出“君者舟也,庶民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著名论断的思想家是A.老子 B.孔子 C.荀子 D.墨子2.有学者谈到先秦诸子百家时说:① 思想是保守的,认为社会是退化的,最好的时代已经过去;② 思想是逃避的,视人生富贵尊荣为浮云;③ 思想是一种统御术,认为崇古是一种罪恶,最好的时代是现在。
三处空格上分别是A.①儒家、②道家、③法家 B.①法家、②道家、③儒家C.①道家、②法家、③儒家 D.①儒家、②法家、③道家3.商鞅在变法中制定了秦律,秦律的突出特征是A.强调社会和谐 B.倡导公平公正 C.维护农民利益 D.实行轻罪重罚4.某历史探究小组就管仲改革和商鞅变法展开了探究性学习,其以下观点正确的是A.内容相同,性质相反B.都改变了所在国家的社会性质C.都增加了本诸侯国的实力D.结果都废除了奴隶制,确立了封建制5.商鞅变法规定:私自移动田界,将被处以“赎耐”之刑(强制剔去须鬓,以羞辱之)。
此规定的目的是()A.奖励耕织B.重农抑商C.维护净田制D.保护私有财产6.下列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在经济方面沉重打击了旧贵族的是A.“燔诗书而明法令” B.“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C.“为田开阡陌封疆,平赋税” D.“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7.“人无于水监(通“鉴”,以水为镜),当于民监。
”与此话相吻合的是百家中的A.法家 B.道家 C.儒家 D.阴阳家8.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听信谗言,下令逮捕商鞅。
商鞅在逃亡途中投宿旅店遭到拒绝。
店主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
”无处可去的商鞅最后被逮捕处死。
这个“作法自毙”的故事,说明秦国A.变法深入人心 B.法治代替人治 C.变法违背民意 D.变法最终失败9.战国初期,楚国虽地广人多,但国力萎靡,后吴起至楚“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
高三历史 商鞅变法 练习题 (含答案)
![高三历史 商鞅变法 练习题 (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052016c0c22590103029d07.png)
高三历史复习商鞅变法专题复习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 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
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2. 探究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技能。
根据提示,下表中应填入( )①使用铁器和推广牛耕提高了生产力②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③农民起义频繁④各国竞相实施富国强兵的变革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 下列改革中,实现了富国强兵,“倾邻国而雄诸侯”的是( )A.商鞅变法B.汉武帝改革C.北魏孝文帝改革D.王安石变法4. 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5. 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6. 有学者称商鞅变法“是在黄金大时代的一次惊心动魄的大魔术”。
这次变法使秦国( )A.出现迁徙与择业的相对宽松环境B.私人工商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C.士人阶层冲破束缚出现思想争鸣D.创建新权力结构实现富国强兵7. 春秋末期至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内逐渐形成了专制权力。
中原各国的专制权力多由“卿室”主导,如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楚国和秦国的专制权力则是由国君(“公室”)掌握。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 )A.西周分封的同姓诸侯集中于中原地区B.中原诸侯国更加遵守西周的礼乐制度C.楚国和秦国传统的贵族势力比较薄弱D.宗法分封制在边缘国家首先遭到破坏8. “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二单元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作业
![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二单元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作业](https://img.taocdn.com/s3/m/371fa384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85fe97d.png)
一、选择题1.《汉书·食货志》载:“(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这反映了商鞅变法()①废除了周代的井田制②允许土地自由买卖③加剧了土地兼并④民众的生活水平普遍下降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要理解材料,“除井田”可知废除了周朝的井田制;“民得买卖”可知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表明当时土地兼并严重。
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可排除。
2.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对社会转型起决定性作用的是()A.“燔诗书而明法令”B.“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C.“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D.“为田开阡陌封疆”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这里的“社会转型”指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解答本题应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角度来思考,商鞅变法中“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了井田制,以法律形式废除了奴隶制的经济基础,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这对社会转型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3.世人对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这与商鞅变法哪一措施有关() A.奖励军功B.奖励耕织C.焚烧诗书D.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A、B、C三项不涉及人际关系,D项加剧了人们交际关系的紧张,导致“薄恩礼,好生分”。
4.商鞅变法规定,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其目的除了改革旧的社会习俗,还有() A.增加赋税收入B.提高军队战斗力C.严格控制人民D.打击贵族势力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意在刺激小农户数的增加及生产的积极性,进而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
B、D两项和题干没有联系,C 项“严格控制人民”的措施主要是严密的户籍制度和连坐法。
故选A。
二、非选择题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所谓壹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
商鞅变法内容考试题目
![商鞅变法内容考试题目](https://img.taocdn.com/s3/m/6a18e4a1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c0.png)
商鞅变法内容考试题目一、单选题(每题5分,共30分)1. 商鞅变法中,废除的旧制度是()A. 井田制B. 分封制C. 禅让制D. 世袭制答案:A。
解析:商鞅变法中,秦国废除了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这是秦国经济制度的重大变革。
2. 商鞅变法规定,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这项措施的直接作用是()A. 加强了中央集权B. 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C. 促进了经济的发展D. 确立了封建制度答案:B。
解析:奖励军功使得秦国的士兵为了获得爵位和田宅而奋勇作战,直接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3. 商鞅变法中,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是()A. 建立县制B. 奖励耕织C. 按军功授爵D. 统一度量衡答案:A。
解析: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地方,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4. 商鞅变法后,秦国的农民如果想获得爵位,最好的办法是()A. 努力开垦荒地B. 经商发财C. 当兵打仗建立军功D. 多生产粮食布帛答案:C。
解析:商鞅变法规定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所以农民想获得爵位最好的办法是当兵打仗建立军功。
5. 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后世地方行政制度影响最深远的是()A. 奖励耕织B. 承认土地私有C. 废除旧贵族特权D. 建立县制答案:D。
解析:建立县制被后世所沿用,对后世地方行政制度影响深远。
6. 下列商鞅变法的内容中,最能体现变法性质的是()A. 编制户口,加强刑罚B. 奖励耕织C. 允许土地自由买卖D. 建立县制答案:C。
解析:商鞅变法的性质是封建性质的改革,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最能体现变法的性质。
二、多选题(每题8分,共40分)1. 商鞅变法的内容包括()A. 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B. 奖励耕织C. 奖励军功D. 建立县制答案:ABCD。
解析:这些都是商鞅变法的重要内容,承认土地私有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奖励耕织有利于农业发展,奖励军功提高军队战斗力,建立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高中历史选修一商鞅变法测试题带答案解析
![高中历史选修一商鞅变法测试题带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e9294e3cda38376bae1fae3f.png)
商鞅变法一、〔型注〕1.?史?曾“商君相秦十年,宗室戚皆怨望。
〞根据上文所述,分析何会有如此象( )商鞅法,下令将族的土地全部没收商鞅法,以功授田定爵位,使得族无法享受既有的特商鞅法,施“保甲制度〞和“坐法〞,用以控制族商鞅法,鼓励平民努力耕,励生,使族无法从事工商2.商鞅法励功,行“二十等爵制〞,有利于()①打旧族的特②化基的管理③展封建④提高斗力A.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3.世人国期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造成一印象的主要原因是商鞅法采取〔〕A.励功 B .励耕C.焚 D .什伍坐和告奸制度4.“商君礼,弃仁恩,并心于取,行之两,秦旧俗。
故秦人家富子壮出分,家子壮出。
〞此象秦政的极意在于〔〕有利于推土地私有制度以者极性有利于行坐法以加政府人民的控制有利于增加口数以提高政府的税收入有利于刺激士兵斗志以增的斗力5.春秋国期,社会革的根本力是( )A.周王室衰.宗法分封制破坏C.生力提高 D .争霸争的需要6.我国的古代改革推社会步起了推作用,但商鞅因法而裂,王安石因法而革,居正因法而死后被抄家。
由此得出的最主要是( )A.改革有助于社会步,但改革者不会有好果B.改革有,改革者注意保自己C.改革需要改革者的奉献和牲精神D .改革反力行底14.“史意〞指的是在那制度施代的人所切身感受而出的意7.??食志?:“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之,。
些意,比真而客,待代隔得久了,制度早已消失不 非古道,犹以本之故⋯⋯〞文中所的“本〞 ,表在商鞅法的措施存在,而后代人凭后代人自己所的境和需要来批史上以往的各中是制度,那只能是一种代意。
以下属于代意的是A.励功,按功授爵B. 分封,行制 A.“商鞅相孝公,秦开帝〞 〔·王充 ?衡?〕C.行什伍、坐制度D.励耕B.〔行均田制〕“国家殷富,藏盈溢,露于廊者不可数〞〔北8.商鞅曾:“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其作用是()魏·炫之?洛阳伽?〕A .地主的批判和否认B .地主政提供条件C.〔王安石法〕“舍是取非,害除利,名民,其病民,名益C .肯定了公田私田化的象D .秦一六国奠定了基国,其国〞〔宋·司光?乞去新法之病民国者疏? 〕9.“夫商君孝公平衡,正度量,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是以D.〔以皇帝名“定国是〞,其目的是〕“以法号令之宗旨,以西学兵而地广,民休而国富,故秦无于天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鞅变法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赵武灵王……曰:“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秦、韩之边。
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故寡人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于是始出胡服令,而招骑射焉。
材料三赵武灵王依靠胡服骑射改革后所招募与建立的强大骑兵,在经营胡地的同时,出兵灭掉中山。
史称其时山东之国,强莫如赵(《战国策·赵策三》)。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所获取的巨大成就,在当时产生了巨大影响。
(1)结合材料一、二、三概述赵武灵王的改革。
(2)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虽说效果显著,但终究仅仅是一场军事改革,是不能与秦国商鞅变法相提并论的。
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赵武灵王改革不能与商鞅变法相提并论。
2.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
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
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材料二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
……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
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
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三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
是继续保存拓拔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有利条件。
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
(2)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
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三,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
3.材料:至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交换日益扩大,金属货币作为交换媒介大量出现。
但由于当时各地经济发展极不平衡,诸侯国各自为政自行铸币,货币的地域性十分明显,各诸侯国货币的形状、大小、轻重及制造工艺水平悬殊,计算单位也差异甚大,币制极为混乱。
由于币制的极不统一严重阻碍了赋税征收、货币流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统一政权的巩固。
秦朝在统一币制的过程中不仅对货币的形、质、量有明确规定,而且严禁私人铸钱。
秦统一币制后,货币分为二等,以黄金为上币,以锰为单位;圆形方孔铜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
尽管秦朝行暴政短促而亡,但其统一货币之功,则是应当充分肯定的。
——摘编自张诚《秦汉币制改革略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指出秦朝币制改革的原因和特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币制改革的影响。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亡,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秦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
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性,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避亲近。
法及太子,鲸劓其傅。
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
兵革大强……孝公已死,惠王代厚……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
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
且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
”
——《战国策·秦策一》
材料三及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
庶人之富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四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
……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变法法令得以推行的原因何在?
(2)据材料二、三分析商鞅变法产生了哪些主要的社会影响?
(3)据材料四分析,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可得到什么认识?
答案
1.(1)战国兼并战争愈演愈烈,弱肉强势;赵国居于四战之地,边境所存在的严重危机;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改革,改革使赵国成为军事强国。
(2)商鞅变法注重对社会全面的变革,承认土地私有制,消除贵族的固有特权,重用贤能,鼓励耕战,从根本上使秦国走上强盛,是标本兼治,造就秦国最终横扫六合确必然之势。
而赵国武灵王胡服骑射仅局限于军事,它没有政治,经济措施与之配套进行,只是治标,决定了赵国在战国后期激烈的兼并战争中充其量也只能是昙花一现。
2.(1)条件:东方诸国的变革经验;落后的秦国受传统束缚较少。
特点:注重创建新制度;变法彻底,功效明显。
(2)作用:减少改革阻力,为彻底移风易俗(如禁鲜卑语、讲汉话等)创造条件。
原因: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
(3)问题:民族关系问题(或鲜卑族与汉族文化的差异)。
因素: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学习与借鉴;改革者的信心与勇气。
3.(1)原因:战国时期货币混乱;秦朝完成国家统一;经济发展和赋税征收的需要;巩固政权的需要。
特点:统一币制;严禁私人铸钱;通行金属货币;统一形状和质量。
(2)影响: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政权巩固;有利于赋税征收、经济发展和经济管理;有利于加强各地区之间的联系。
4.(1)理论基础:法家思想
原因:秦孝公支持;赏罚分明;公正无私
(2)社会影响:社会秩序安定,国力增强;旧制度被废除,社会各阶层的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
(3)原因: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秦孝公司后,商鞅失去了政治支持。
认识:改革总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改革者往往要付出血的代价才能换取社会的进步;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