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教育理论是主题研究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之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体教育理论是“主题研究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之一——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研究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研究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高占国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实验的过程中,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教师进修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室研究创立了新的教学模式,即: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研究教学模式”。

“主题研究教学模式”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是按照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课程改革理论和《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的要求,在一定主体(教师个体或集体)的组织引导下,围绕某一综合主题,按照课题研究的基本程序,综合利用各门学科知识、能力、各种课程资源,使一定的活动主体——学生学习使用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试图解决综合主题的所有问题的过程。主题研究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是:“确定目标——创设情境——发现问题——选择问题——确定主题——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在我们构建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研究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是在一定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在这些理论中,包括宏观的理论、中观的理论和微观的理论。宏观的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人生的根本指南;是人类从事一切活动的哲学基础。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进行“主题研究教学模式”的宏观理论基础

。中观的理论主要是指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和耗散结构论、协同论和突变论。这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具体化的理论是我们研究“主题研究教学模式”的中观理论。微观的理论主要包括:建构主义理论;合作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传播学理论;研究性学习理论;人本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知主义理论等具体的科学理论。本文仅就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研究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之一——主体教育理论进行专门的阐述。

主体教育思想的产生可追溯到20年前。20世纪80年代初,顾明远教授撰文提出“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江苏教育》1981年第10期)并在1982年顾明远、黄济教授主编的中等师范学校的《教育学》教材中将此命题作为专节论述。在哲学界、文学界、历史界等对主体、主体性问题形成研究热点的同时,我国教育理论界对主体性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涂艳国指出:主体教育问题经历了从教学领域师生关系的探讨,到80年代末开始在教育基本理论层次上进行理论思考的历程(《主体教育理论的现状与趋势》,《教育研究与实验》1995年第3期)。尤其是华中师范大学王道俊、郭文安教授对主体教育理论的研究(《让学生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体》,《教育研究》1989年第9期等),北京师范大学王策三教授对教育主体哲学的研究(《教育主体哲学刍议》,《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年第4期),为我国主体教育实验的深入开展做了重要的理论准备。在实验研究层面,我国教育工作者关于以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各种实验,如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实验,魏书生老

师的六步教学法,卢仲衡先生的中学数学自学辅导实验,北京海淀区28所学校的“和谐教育”,江苏洋思中学的实验等等,为主体教育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主体教育研究正是在已有教育改革实验基础上的再创造。

主体性教育理论在中国经过20多年的发展,由最初80年代对教学认识中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的讨论,到90年代提升为一场声势浩大的整个教育思想的革命,并由理论进入到实践领域。主体性教育理论是在吸收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主体性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建立起来的一种时代的教育理论,强调人本教育,反对物本教育;提倡主体教育,反对工具教育;重视教育中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人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发展,反对压抑人、束缚人,以革新我国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所以,主体性教育理论已经成为我们时代的哲学,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着,推动着中国教育思想和实践从传统走向现代。

所谓主体性教育,是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一句话,主体性教育是一种培育和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我们在构建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研究教学模式”的过程中,认真学习了主体性教育理论,为“主题研究教学模式”提供了坚实理论基础。

一、在“主体教育理论”基本理念的指导下,确定“主题研究教学模式”

“主体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活动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教师在个体的学习活动过程中,不应起支配、控制甚至主宰的作用,不应该强迫或命令学生去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而是要求教师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教育观念,尊重、鼓励学生的各种自由、自觉的活动,不仅要为学生的各种活动创造、提供适宜的机会、条件、场所和更多的选择可能性,而且要组织和亲自参与、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这时,与传统教育相比,教师的角色已不再是对学生发号施令的权威,更不是无动于衷的旁观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简单的给予、接受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交往和对话的关系。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要有效地促进个体主体性的发展,就不能不重视个体在教育过程中的各种活动,“教育学离开了活动问题,就不可能解决任何一项教育、教学、发展的任务”。明确了活动是影响个体主体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也为教育在学生主体性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的发挥指明了方向,这在客观上要求教育要有效地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并起到应有的主导作用,就必须根据一定社会

的要求和个体主体性发展的一般规律,通过精心设计各种教育活动,

加强对个体学习活动的规范、组织和引导,开展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发

展的各种教育活动,使影响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各种因素达到优化,为

个体主体性的发展提供机会、创造条件,从而发挥对个体主体性发展

“教育者或教师企图不通过儿童自己的活动去掌握知识、的主导作用。

培养品德,却将知识、品德、要求‘加到'儿童身上,任何这样的企

图只会破坏儿童健康的智力发展和精神发展的基础,破坏培养他的个

性品质的基础”。也就是说,在教育过程中,如果没有个体的自由、

自觉的主体活动,如果不能科学地组织、有效地规范和正确地引导个

体的学习活动,个体主体性的发展目标就会落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

的主导作用就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而已。根据以上观点,作为教师

在教学中就应该建立或者运用某种教学模式去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

活动,教学模式实质就是将教学中的各种因素根据教学规律进行有机

的组合,如果没有一定的教学模式的教学必然是没有秩序、混乱的教

学,所以,为了最充分地保证和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建立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模式的必须的,按照这一想法,我们经过学习、

实践、研究建立了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研究教学模式”,这一模式将

为保证学生主体起到最重要的作用。

二、在“主体教育理论”基本理念的指导下,确定“主题研

究教学模式”的目标

“主体教育理论”认为,中小学生主体性发展层次结构包括以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