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教学案例--市级优质课一等奖
初中数学平均数优质课教案
初中数学平均数优质课教案本节课的内容是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的“平均数”,具体章节为第7章第1节。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含义,求平均数的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内容:“某班有30名学生,他们的身高分别为160cm、165cm、170cm……200cm,问该班学生的平均身高是多少?”让学生思考并尝试解答。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指导,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3. 合作交流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如何求解上面导入问题中的平均身高。
每个小组成员都要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共同得出结论。
4. 讲解与示范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讲解求平均数的方法,并示范如何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 练习与拓展为学生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同时,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尝试用平均数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
6.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平均数的含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并反思自己在解决问题时的思路和策略。
五、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练习题的完成情况以及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以及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案例
《平均数》教学案例(一)案例题目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创设探索性活动求平均数。
(二)主题背景这是一堂人教课标版三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的统计中的“平均数”的问题,是一堂农村普通小学的,年轻的新教师上的一堂“常规课”。
平均数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泛,求平均数的方法并不难,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对学生来说更重要。
新课改强调:学习数学知识,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为此,我给孩子们创设一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孩子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三)情境描述师:同学们,最近我们学校要举行教室装扮比赛,在装扮过程中肯定要用到很多气球,今天,我们来进行一次吹气球比赛,怎么样?生:好!师:一、二组作一队,三、四组作一队,你们商量起个名字吧。
一、二组:我们叫快乐队。
三、四组:我们叫必赢队。
师:怎么比呢?生:两队同学都来吹,在规定的时间里,哪队吹的气球多,哪队就获胜。
师:可老师没带那么多气球来,怎么办?生:每队选几个代表吧。
师:各选几人?生:选两人。
师:好,各队再派两个人拿好他们吹的气球,时间为一分钟。
师:现在公布比赛结果:快乐队: 4个 6个。
必赢队: 5个 3个。
快乐队(欢呼起来):我们赢了。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胜负的?生:比总数,快乐队共有10个,而必赢队一共只有8个。
师:还有别的比较办法吗?生:从快乐队的6个里拿出1个,将4个补齐5个,就正好与必赢队的5个相等,而快乐队剩下的5个比必赢队剩下的3个多,所以快乐队赢了。
师:你真了不起!想出了移多补少的办法。
现在我正式宣布:快乐队获得冠军。
(快乐队非常得意,齐说一声“ye”,必赢队有些不甘心。
)师:看必赢队的小华跃跃欲试的样子,就让他也来参加吹气球吧。
《平均数》教学设计或实录(案例)
基于核心素养和学科德育的教学设计-----------以《平均数》一节为例一、知识内容分析平均数是加权平均数、算术平均数、几何平均数和调和平均数的总称,在小学阶段,这里指算术平均数。
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一般水平(整体水平)的一个统计量,是统计学中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工具之一。
其目的是为了对一些不确定的事物进行比较准确的推断。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简称:课程标准)对平均数(第二学段)的表述是:“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
”从教学内容上看,“平均数”一节属于概念教学,应关注以下几点:“为什么要学习平均数?”(为什么?);“什么是平均数?”(是什么?);“怎么求平均数?”(怎么求?);“平均数是什么样(特点)?”(什么样?);“平均数有什么用?”(什么用?)等问题,而《课程标准》中的要求“体会平均数的作用”,即对应着解决“为什么”和“什么用”的问题,“能计算平均数”即对应着解决“怎么求”的问题,“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对应着解决“是什么”和“什么样”的问题。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就需要围绕着五个问题展开。
学生已有经验:在二年级学习了平均分,能解决有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学习了条形统计图,积累了一些看图分析、判断的经验,对学生看图获得平均数“移多补少”的算法、发现平均数的某些规律很有帮助。
可能存在的困难:理解平均数的算术意义“总数÷份数=平均数”较为简单,理解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很难,以前基本没有数据处理的经验,缺乏用一个数代表一组数的经验和意识。
因此确定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即平均数能较好的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因为平均数的作用就是消除数据中局部的、随机的波动,表征数据的集中位置。
突破该教学难点的途径和承载点是让学生通过直观图和实践操作深入体会“移多补少”方法。
二、学科德育渗透点分析本节课承载的主要学科德育渗透点是理性精神。
平均数的再认识公开课一等奖优质课大赛微课获奖课件
解答 (98×3-94)÷2
=200÷2
平均数易受极端数据影响, 网这是绿色由圃中于学资平源网均数反应灵敏
网 绿色圃中学资源网 第17页
四年级两个班参与植树活动, 一班42人,共植树165棵;二 班45人,共植树183棵。四年 级平均每班植树多少棵?
(165+183)÷(42+45) =348÷87 =4(棵) 答:四年级平均每班植树4棵。
候课
1.入室即静,快速坐到自己座位 上。 2.准备:数学书本打开第82页, 练习本净页,直尺或三角板,双 色笔脱帽,橡皮,放指定位置, 组长督促检查后汇报 3、调整坐姿,准备上课
第1页
喊堂要求 1、身体站直 2、声音洪亮 3、干脆利索
第2页
平均数本质 如何求平均数 生活中平均数
代表一组数据整体水平
平均数=总数÷总份数 移多补少
一组数据平均数在 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
第3页
情境导入
依据相关要求,我国对学龄前儿童实行免票乘车
, 即一名成年人能够携带一名身高不足1.2m儿童 免⑴费1乘.2m车这。个数据也许是如何得到呢?
⑵据统计,当前北京市6岁男童身高平均值为
119.3cm,女童身高平均值为118.7cm。请依据上 面信息解释免票线合理性。
李雷 140
王小飞 148
刘思 139
计算这个篮球队队员平均身高? (141+140 +148+139 +142)÷5 =710÷5 =142(分)
二年级平均分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二年级平均分教案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和计算平均数的概念。
2. 学生能够运用正确的方法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3. 学生能够将平均数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
二、教学重点:1. 平均数的概念与计算方法。
2. 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入新知识(10分钟)1. 给学生举例说明平均数的概念:如果有三个数字 2、4、6,我们可以通过求它们的平均数来得到一个代表的值,也就是将这三个数字相加,再除以3。
那你们猜猜这个平均数是多少?2. 让学生分组讨论并给出答案。
3. 引导学生计算平均数,并检查答案。
步骤二:讲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15分钟)1. 给学生呈现一组数据,如:5、7、9、6、8。
2. 通过逐步解释的方式,引导学生计算平均数,即将这组数据相加,再除以数据个数(5个)。
3. 引导学生运用公式进行计算,并解决一些简单的计算题目。
步骤三:练习计算平均数(25分钟)1. 给学生一些练习题,让他们独立计算平均数。
2. 在学生完成练习后,逐个核对答案,解释计算过程。
步骤四: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20分钟)1. 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来应用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举例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如:小明连续五天的考试成绩分别是85、90、92、88、91,求他的平均成绩。
3. 鼓励学生思考并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帮助他们理解平均数的应用价值。
步骤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与学生一起总结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引导学生思考其他可能应用平均数的领域,如球队比赛的得分平均数、班级同学的身高平均数等,并给予一定的思考讨论时间。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计算平均数,能够灵活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通过逐步引导和练习,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参与度,尽可能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计算和讨论中来,提高教学效果。
平均数(第二课时)优秀教学案例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平均数的定义、计算方法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强调平均数在统计学中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3.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解答。
4.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激发他们继续探究的兴趣。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与平均数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对平均数知识的学习。如: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分析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2.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自主探究、实践操作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培养学生数据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精神。
2.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对数学学科的情感。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团结互助的品质,增强团队意识。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数据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尊重事实、严谨治学的态度。
1.利用上一课的学习内容,如数据收集、整理、描述等,引出平均数的学习。提问:“我们已经学过如何收集和整理数据,那么如何用一个简单的数值来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呢?”
2.通过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子,如“比较班级同学的身高”,让学生思考如何衡量班级同学的身高水平,从而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3.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问题导向的探究式学习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案例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案例教学设计思考和提出的问题:1.在问题解决中,初步感受平均数是代表一组数据整体水平的统计量体会它的“代表性”和“敏感性”,了解它的实际应用。
2.如何指导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体会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渗透统计的思想。
磨课要点:1.起点知识起点:在问题解决中,初步感受平均数是代表一组数据整体水平的统计量体会它的“代表性”和“敏感性”,了解它的实际应用。
生活经验: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体会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渗透统计的思想。
思维特点:.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同伴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终点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简单的数据分析,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公式法”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情境,借助直观的教学手段,让学生经历“平均数”的意义的建立,以及特点的发现。
通过对情境图的观察和计算,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总体情况,从而让学生明白“平均数”代表的是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本课着重以观察、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挖掘学习潜力,增强学习成效,提升综合素质。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90页--92页教学目标: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初步感知“移多补少”数学思想。
3.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课件、学习单等教学过程:活动探究一、引发质疑,探索新知采用淡话导入,问学生从打篮球中设疑,5名学生投篮情况,谁能代表一组的投篮水平?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研究。
《平均数1》课堂教学活动(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平均数1》课堂教学活动(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平均数1 课堂教学活动(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活动简介本次课堂教学活动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通过互动性强和实践性强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对平均数的认知和运用能力。
该活动曾获得优质课一等奖。
活动目标- 理解平均数的定义和意义- 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思维能力活动准备- 一份包含若干数字的数据表格- 白板、黑板或投影仪- 计算器- 笔和纸活动步骤步骤一:引入概念- 向学生提出问题:“你知道什么是平均数吗?它有什么用?”- 让学生回答并进行简短的讨论,引出平均数的定义和意义。
步骤二:示例演示- 显示一份数据表格,包含若干数字。
- 选择一个数字示例,向学生演示如何计算该数字集合的平均数。
- 解释计算方法,并确保学生理解。
步骤三:小组合作-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5-6人。
- 分发给每个小组一个数据表格。
- 要求每个小组计算所给数字的平均数,并将计算过程写在纸上。
步骤四:展示和讨论- 让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展示他们的计算过程和答案。
- 同学们可以互相讨论,提出疑问和建议。
- 教师引导讨论,确保每个问题都得到解答。
步骤五:巩固练- 分发一些练题给学生,要求他们自行计算平均数。
- 监督学生的答题过程,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步骤六:总结- 对整个活动进行总结,强调学生掌握的重点和提出的问题。
- 向学生展示一些实际应用平均数的例子,增加对平均数概念的实际意义的认识。
活动评估- 观察学生的参与和表现- 收集学生完成的练题,检查答案- 提供反馈和鼓励以上是《平均数1》课堂教学活动(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的简要介绍。
本次活动通过互动和实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思维能力。
相信这个活动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平均数的应用。
- 字数:858字。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20.1.1平均数(第1课时)公开课优秀教学案例
(四)反思与评价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帮助他们巩固知识点,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2.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发现自己的不足,明确今后的学习方向。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强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1.情境创设贴近生活:本节课通过展示运动员比赛成绩的统计数据和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到平均数的概念和应用,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问题导向引导思考:本节课设计了丰富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平均数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内容与过程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策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导入新课、讲授新知、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和作业小结等方面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同时,我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他们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五、案例亮点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策略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情境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和反思与评价等方面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同时,我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他们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2.新课导入: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探究并总结平均数的定义和性质。
3.实践环节: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平均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4.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展望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5.作业布置:选取一些有关平均数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2024年《平均数》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课件
2024年《平均数》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数学课程标准》六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二节“平均数”。
具体内容包括平均数的定义、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本章主要围绕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定义,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数据分析与处理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平均数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
难点:如何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平均数在实际情境中的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计算器、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学校运动会跳远比赛成绩,请学生计算平均成绩。
2.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平均数的定义、计算方法,并引导学生通过实例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3. 随堂练习(10分钟)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进行讲解。
4. 小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并分享讨论成果。
5. 知识巩固(10分钟)出示巩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进行点评。
六、板书设计1. 平均数的定义2.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3. 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某班有40名学生,一次数学考试的平均成绩为75分,其中男生平均成绩为70分,女生平均成绩为80分,求男、女生各有多少人?2. 答案:(1)平均数 = (3+7+5+9+11)÷5 = 35÷5 = 7。
(2)设男生人数为x,则女生人数为40x。
根据题意,得到方程:70x+80(40x)=75×40,解得x=20,即男生20人,女生20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部分学生仍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2024年《平均数》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课件
2024年《平均数》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材《数学》第二章第二节《平均数》。
内容包括:理解平均数的定义,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以及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数据分析与概括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以及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黑板、粉笔、计算器。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一组数据,提问:如何表示这组数据的平均水平?2. 例题讲解(1)讲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通过例题,演示如何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3. 随堂练习(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教师点评,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4.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拓展延伸:探讨如何运用平均数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六、板书设计1. 平均数的定义2.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3. 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5,7,9,11,13(2)10,20,30,40,50答案:(1)平均数:8(2)平均数:302. 作业题目: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运用程度,以及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的设定2.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目标应明确、具体,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
《平均数》优质课教学设计
《平均数》优质课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定义: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2.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先将所有数据相加,然后除以数据的个数。
3. 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如平均分物品、平均分配资源等。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定义,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2. 学生能够将平均数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解决相关问题。
3. 学生能够通过合作交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平均数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够解决相关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课件。
学具:练习本、笔、学习材料。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教师通过一个分蛋糕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公平地分配蛋糕。
2.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理解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3. 课堂讲解:教师通过讲解,解释平均数的含义,并演示如何计算平均数。
4.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具体的例题,引导学生如何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5.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解题方法和心得。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题目,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平均数 = 总和÷ 个数例题:1. 有5个数:2,3,4,5,6,求它们的平均数。
2. 小明有3个苹果,小红有4个苹果,他们一共有几个苹果?七、作业设计答案:52. 小华有7个橙子,小丽有5个橙子,他们一共有几个橙子?答案:12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并通过讲解、练习、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将平均数应用于实际生活,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拓展延伸:让学生进一步研究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统计家庭支出、计算班级成绩平均分等,提高他们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平均数》教学案例
《平均数》教学案例【摘要】本文以《平均数》教学案例为主题,介绍了一次具体的教学实践。
首先从案例背景入手,描述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
然后明确了教学目标,即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技巧。
接着详细介绍了教学内容,包括平均数的概念、公式和解题步骤。
教学方法部分解释了如何通过案例分析和互动讨论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最后预期效果部分展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达到的成果和提高。
在结论部分进行了案例总结,总结了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了教学启示,为今后的教学实践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深入了解如何设计和实施一堂关于平均数的有效教学活动。
【关键词】引言、案例背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预期效果、案例总结、教学启示、《平均数》教学案例1. 引言1.1 《平均数》教学案例《平均数》是数学中一个非常基础且重要的概念,也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的内容。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教学案例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概念。
本篇文章将围绕着《平均数》这一主题,通过一个具体的教学案例来展示如何有效地教授这一内容。
在教学《平均数》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来理解这一概念,比如平均身高、平均成绩等。
通过这些实际例子,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我们也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性的活动或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并掌握相关知识。
通过本次教学案例,我们旨在让学生能够了解什么是平均数,能够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生动的教学内容,我们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进而在数学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2. 正文2.1 案例背景这个《平均数》教学案例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而设计的。
平均数是数学中非常基础和常见的概念,广泛应用于各种实际问题中,比如统计数据分析、物理实验结果汇总等。
《平均数》教学设计-优质课公开课一等奖
《平均数》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过简单的统计表,本节课是把已学的统计知识和认识平均数结合起来,学会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平均数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以帮助学生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通过练习让学生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多角度理解和求和均分方法的掌握。
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归纳能力,他们有能力从生活情境中抽象数学模型。
虽然在学习的过程是第一次接触平均数这个概念,但在生活中他们已经有了诸如平均分这种模糊的概念。
本节课我采用“非线性”教学模式,让学生先自学书本内容,然后提出疑难困惑。
通过学生提出的问题找准真实起点,课堂上引导学生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目标:1.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在具体情境(3秒记数游戏)中发现和提出问题,认识平均数、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养成从数学角度观察现实世界的意识与习惯。
2.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经历独立的数学思维过程,理解平均数的发生与发展;能够运用“移多补少”、“求和均分”的数学方法,分析、解决问题,有理有据、合乎逻辑解释道理,形成理性精神。
3.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能有意识地运用数学语言表达平均数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感悟学习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养成用数学语言表达和交流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预习导航,唤醒数据意识(一)引入课题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平均数。
你们听说过它吗?学生分享收集的数据。
师:看来你们在生活中、学习中见过平均数,对它有了一定的认识。
今天呢,老师想和你们一起往平均数的深处探讨,可以吗?(二)小组共学师:请同学们翻开数学书,小组交流预习成果。
小组合作要求(带上书本):1.学会了什么?2.还有什么困惑?(三)提出问题师: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你还有什么困惑?预设:为什么要学平均数?预设:平均数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设计意图】课前让学生先进行预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生有备而来进入课堂,“单刀直入”进入本节课的内容学习。
青岛版四年级上册《平均数》优质课教学设计及反思1
青岛版四年级上册《平均数》教学设计一、教材及学情分析本节课内容是青岛版四年级上册的内容,是第二学段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过平均分、数据的搜集与整理、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统计能力和分析能力。
同时,也是学习选择统计量描述数据特征的开始。
所以,在教学时要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引导学生经历冲突、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为进一步学习统计知识打好基础,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二、教学目标1、结合情境,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2、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在具体情境中,培养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意识和能力,体会统计的作用及其价值。
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四、教学准备和教学方式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探究单教学方式: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师:同学们,打过篮球吗?打篮球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开发大脑。
看,这里的同学们正在进行一场激烈的篮球赛,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为了继续比赛,蓝队该怎么办?选谁合适呢?老师带来了7、8号运动员在小组赛中的得分情况。
从表中你读懂哪些数学信息?有不明白的地方吗?(短横线是什么意思?)师:从表中我们得到很多信息。
根据以前学的,还可以用什么方式呈现这些数据呢?对,在条形统计图上,我们可以更清晰的看到数据的多少。
呈现统计图。
【设计意图: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所以从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信息、数学问题,进而提出问题一直是数学教学非常重视的一项内容,特别是在青岛版教材中尤为突出。
所以,在课始创设一个贴近学生实际的情景,通过谈话的方式引入新课。
在问题提出后,学生对谁的投篮水平高这一问题有一个初步的猜测。
作为一名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数学,也要与当下社会环境相结合,适时地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
《平均数》教学案例
平均数教学案例简介平均数是统计学中的一种重要的概念。
它是指某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该组数据的个数,通常用$\\overline{x}$表示。
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考试成绩、工资等。
对于初学者来说,理解平均数并不容易,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具体的生活案例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案例内容假设我们班级有10个学生,其期末考试成绩分别为98、95、88、73、80、85、90、92、89、94分。
为了计算全班的平均成绩,我们需要先将这些成绩相加,然后再除以总人数。
如下图所示:98 + 95 + 88 + 73 + 80 + 85 + 90 + 92 + 89 + 94 = 874这时,全班的总分数为874分。
因为班级共有10名学生,所以平均每位学生的成绩为874÷10=87.4分。
这个数值就是班级的平均成绩。
案例分析通过这个案例,学生们可以不仅了解到平均数的含义,还可以学习到如何计算平均数。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指出以下几个细节问题:1.求和:先将所有数值相加,再进行平均值计算。
2.总人数:计算平均数时必须知道数据集的总人数,这样才能保证计算的结果正确无误。
然而,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问题。
例如,如果班里的学生人数不是10人,我们该怎么办?如果有人的成绩出现异常,是否应该将其剔除或调整?这样的问题可以在学生讨论中共同解决。
教学方法作为老师,我们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
在教授平均数的概念时,我们可以用具体易懂的案例让学生们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例如,可以让学生们思考:如何计算所有人的平均年龄?如果知道家庭人口,如何计算平均家庭成员数?无论选择何种案例,都应该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的讲解。
在教授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时,我们可以使用多种视觉化的教学方法,如表格、图表等,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结论平均数是统计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
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平均数一等奖创新教案_1
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平均数一等奖创新教案《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在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性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体验。
二、教学重难点重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创设投篮比赛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出示男生、女生投篮数据,通过问题“哪一队成绩好一些?”激发矛盾:人数不同如何比较?引出主题。
(二)探究新知1.认识平均数(1)关于平均数,你想知道些什么?平均数在这里是平均每人投进篮球的个数。
(2)男生平均每人投进多少个球①摆一摆、画一画。
(移多补少)投篮总数、人数没有变,只是投篮数量在小组成员间有变化。
②计算。
(求和平分)(5+9+6+8)÷4=7(个)③小结:像这样,通过移多补少,或者求和平分得到的数字7就是5、9、6、8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④比较平均数和实际数据:平均数不是真实的投篮个数,是把投篮的总数平均分给4位同学后得到的,是能代表男生队整体水平的一个虚拟的数。
(2)女生平均每人投进多少个球①估计:女生平均每人投进多少个球。
②猜测:女生投球数是不是11个,4个。
③计算:(11+4+6+5+4)÷5=6(个)平均数比一组数据中最小的数大,比最大的数小。
④比较:3号女生的“6”表示的是她投中的6个球,而平均数“6”表示的是女生队总投球数平均分成5份,每人平均投的个数,是个虚拟的数,代表女生队的整体水平。
(3)回顾总结为了解决“哪一队成绩好一些?”这个问题,我们求出了男生队和女生队的平均数,把原本不同的数变成了相同的数,代表了一组数据整体的水平,现在我们就能看出,男生队的成绩更好一些。
平均数教学案例--市级优质课一等奖
平均数教学案例--市级优质课一等奖展示情景问题:遵义会议纪念馆打算招一名英文翻译,甲、乙两名应试者听、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应试者 | 听力 | 口语 | 阅读 | 写作 |甲。
| 85.| 90.| 80.| 75.|乙。
| 90.| 80.| 75.| 85.|问题1:如果纪念馆想招一名综合能力较强的翻译,请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应该录用谁?教学反思:通过设置情境问题引入,能够贴近学生生活,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体现数学新课标--数学来源于生活。
问题2:如果纪念馆想要雇用一名翻译,需要考虑他们的笔译能力。
用算术平均数来衡量他们的成绩是否合理?学生活动: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追问1:谁愿意发表自己的意见?请指名学生。
追问2:如果听、说、读、写的成绩按照2:1:3:4的比例来确定,那么请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并决定录用哪一个人?1)教师解释:2:1:3:4的比例有什么作用?2)教师和学生一起计算,然后确定录用结果。
3)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权和加权平均数。
4)教师引导学生比较问题1和问题2,感知权的意义。
教学反思:通过计算算术平均数,为下面引出、理解加权平均数中的权埋下伏笔。
在教学过程中,多让学生动手实践(计算)、观察、比较,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
)问题3:如果纪念馆想要雇用一名口语能力较强的翻译,听、说、读、写的成绩按照3:3:2:2的比例来确定,那么请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并决定录用哪一个人?1、学生进行计算,然后确定录用结果。
2、比较三次结果,再次体会权的意义。
教学反思:通过同一个情境,不同的问题,不同的录用结果,让学生再次体会权的意义。
)拓展应用:某广告公司欲招聘一名职员,A、B、C三名候选人的测试成绩(百分制)如下表所示:1)如果公司招聘的职员分别是网络维护员、客户经理或创作总监,给三项成绩赋予相同的权重是否合理?(学生进行思考后口答。
)2)如果你是经理,请你设计合理的权重,为公司招聘一名职员:①网络维护员;②客户经理;③创作总监.分组设计,展示设计招聘结果。
教学设计:平均数全国公开课一等奖
分段统计表教学目标:1. 能对数据进行分段统计以及将两个单式统计表合成一个复式统计表,并会看复式统计表。
2. 能对统计结果进行简单分析,并能根据统计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复式分段统计表的制作方法。
难点:掌握复式分段统计表中数据的统计方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出示课件:(第一小队立定跳远成绩,第二小队立定跳远成绩。
)师:看了这两个表,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他们的成绩怎样?想不想知道哪队的成绩好?用什么办法比较出哪队的成绩好呢?二、自主尝试独立探究(出示课件)1.独立思考,小组讨论2.尝试整理,小组交流。
老师为学生提供三种不同的表格(单式、复试、复试分段),选择一种统计表将成绩整理一下。
3.班内交流,体会方法。
引导学生统一到分段统计表上统计。
三、分组合作讨论解疑1.将第1小队和第2小队立定跳远的成绩整理一下。
(1)分析数据:第1小队立定跳远的成绩在118CM~170CM之间,第2小队立定跳远的成绩在110CM~170CM之间,数据跨度大,不集中,可将立定跳远的成绩分成几段进行统计。
(2)队数据进行合理分段。
可将立定跳远成绩分为119 cm及119cm以下,120cm及139cm,140cm及159cm,160cm 及160cm以上,共4段。
(3)将第1小队立定跳远的成绩制成单式分段统计表,并填写数据。
(4)自己完成第2小队立定跳远的成绩制成单式分段统计表,并填写数据。
2.复式分段统计表的制作。
(1)哪个队的成绩好呢?(小组交流比较)(2)制作复式分段统计表.(3)观察对比,得出结论。
四、展示点评总结提升制作单式分段统计表时,要先确定原始数据的范围,再对数据进行合理分段。
分段整理数据时,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几个分段的人数之和必须和总人数一致。
把多个单式分段统计表合并成一个复式分段统计表时,先确定统计表的名称,再确定统计表的行数和列数,然后制作表头,最后填上数据。
五、清理过关挑战自我1. 实验小学准备为鼓号队购买服装,下面是他们的身高记录。
4平均数 一等奖创新教案 - 副本
4平均数一等奖创新教案平均数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平均数》在北师大版2013修订版教材第六单元《数据与分析》第90页,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基本的四则运算,具备一定的计算能力,也积累了收集、整理数据的活动经验,了解收集数据的简单方法,会进行简单的数据整理,本单元前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学生经历了数据统计的过程,认识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折线统计图,平均数的学习放在本单元的最后一课,目的也是希望学生从数据分析的角度去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会用数学的方法分析数据,对一组数据有理性认识,为今后体会数据的分布奠定基础。
2003版北师大教材《平均数》一课在三年级下册,虽然在“统计与可能性”单元,创设了男、女生两队投篮比赛的情境,在“比一比”的情形下,产生对平均数的需要,教材主要呈现以多补少和计算求平均数的两种方法。
2013北师大修订版平均数的学习放在了四年级下册,学生对统计和数据分析的经验更丰富,教材去掉了“比一比”的情境,而是更加注重“找一个数来代表淘气计数字的水平”,注重对平均数实际意义的理解。
平均数的认识,突破了以往学生在学习中对数的认识,以往学生接触的数都是真实存在的,表示具体的事物数量的多少,但是平均数确是“匀”出来的,它并不在一组数据中存在,而是这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代表。
这对学生的认知是一个挑战。
所以我由“一分钟投篮比赛”引入,让学生经历数投篮个数的过程,再引导学生分析“用那个数字来表示投篮的平均水平”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和探索。
学生由此产生求平均数的需求,感受平均数的存在,再小组合作想办法求平均数。
“哪一次都没有4个,那么这个4表示什么呢”引发学生思考,从而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教学过程】初步建立平均数的意义同学们,吴宁一校校篮球队要招募队员啦,你们想参加吗?通过层层选拔,有四位同学脱颖而出,可是名额只有一个,所以,他们四人进行了一场1分钟投篮比赛,看看到底是谁的投篮水平更高,你愿意来当裁判吗?那咱们就一起进入比赛现场看看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均数》教学案例
----袁小林
一.教学内容及内容解析
1.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材数学八年级下册P111—113
20.1.1平均数
2.内容解析
本节课内容隶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数据的描述”的基础上,学习利用数据的数字特征刻画数据的分布特征。
对于数字的分布特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一是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反应数据向其中心值(平均数)靠拢或聚集的程度;二是分析数据分布的离散程度,反应数据远离其中心值(平均数)的趋势;三是分析数据分布的偏态和峰度,反应数据分布的形状。
本节课是章起始课,学生对于“加权平均数的背景”、“学习加权平均数的必要性”,以及“如何研究平均数的权”等产生疑问,所以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既要让学生体会到平均数的权的意义和作用,又体现“权”产生的必要性。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理解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教学目标
(1)理解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经历建构研究平均数的权内容,体会加权平均数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
2.教学的重难点
(1)教学重点:会求加权平均数
(2)教学难点:理解权的意义
四.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已经初步学习过算术平均数的概念,会简单地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并会单一地用算术平均数理解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统计活动,解决了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感受到了数据收集和处理的必要性和作用,获得了从事统计活动所必须的一些数学活动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五.教学策略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根据本节课的教材内容特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效率,采用以观察分析,独立完成为主,多媒体演示为辅的教学组织方式。
六.教学过程
片段一
展示情景问题:遵义会议纪念馆打算招一名英文翻译。
甲、乙两名应试者听、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
(教学反思:设置情境问题引入。
情境问题贴近学生生活,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体现数学新课标--数学来源于生活。
)
片段二:
问题1:如果纪念馆想招一名综合能力较强的翻译。
请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应该录用谁?
学生独立完成。
(教学反思:通过计算算术平均数,为下面引出、理解加权平均数中的权埋下伏笔。
)
问题2:如果纪念馆想招一名笔译能力较强的翻译。
用这组平均数来衡量他们的成绩合理吗?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讨论。
追问1:谁能说说你的意见?指名学生发表意见。
追问2:若听、说、读、写的成绩按照2:1:3:4的比确定.请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应该录用谁?
(1)师问:2:1:3:4有什么作用?
(2)师生共同计算,并确定录用结果。
(3)引导学生理解权、加权平均数。
(4)引导对比问题1、问题2感知权的意义。
(教学反思:引导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数学知识的发展的
必然性,在已有的知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下将产生新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多让学生动手实践(计算)、观察、比较,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
)
片段三
问题3:如果纪念馆想招一名口语能力较强的翻译。
听、说、读、写的成绩按照3:3:2:2的比确定.请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应该录用谁?
1、学生计算,确定录用结果。
2、对比三次结果,再次体会权的意义。
(教学反思:通过同一个情境,不同的问题,不同的录用结果,让学生再次体会权的意义。
)
片段五
拓展应用
某广告公司欲招聘职员一名,A,B,C 三名候选人的测试成绩(百分制)如下表所示:
(1)如果公司招聘的职员分别是网络维护员、客户经理或创作总监,给三项成绩赋予相同的权合理吗?(学生思考后口答。
)
(2)如果你是经理。
请你设计合理的权重,为公司招聘一名职员:
①网络维护员;②客户经理;③创作总监.
(分组设计,展示设计招聘结果。
)
(教学反思:巧设数学活动,突破重难点。
让学生思考赋予相同的权是否合理,感知权的作用。
再让学生自己当经理(学生有一种新鲜感、领导感。
会积极快速进入角色活动中。
)设计合理的权重,选拔不同的人才,再次体验权的重要性。
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
专家点评:(组长遵义市教研室罗全民数学正高级)
1、这节课充满激情,活力四射,注重知识引领,不愤不启。
2、形成概念(知识)自然。
3、在拓展训练时把权利交给学生,驾驭权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
体作用,进一步理解权的意义,理解统计的思想。
THANKS !!!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