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献学(部分)
精华资料历史文献学资料整理
历史文献学资料整理00时间:12月25号,上午10:00~11:30000地点:F_109000一.名词解释00001.春秋三传:《左传》、《公羊》、《穀梁》0000春秋三传:解释经的著作,在战国秦汉时都叫“传”。
春秋三传就是《春秋经》的三部传,即《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左氏传》。
西汉立博士的时候,只有《公羊》一家,后来《谷梁》、《左氏》相继出现,东汉时三传并行。
《春秋左氏传》就是《左传》,是西汉后期古文经学所尊崇的传,今文经学则推崇《春秋公羊传》,汉代最为盛行,六朝后,《左传》盛行,唐代以后三传都不被重视,宋人胡安国的传盛行,直到清儒刻意复古,三传才渐渐恢复。
00002.刘向:刘向(约前77—前6),原名更生,字子政。
沛县人,为汉高祖弟楚元王(刘交)之四世孙,。
元帝时石显弄权,被诬下狱,成帝时复进用,迁升至光禄大夫。
宣帝时习《谷梁春秋》,在学术上属今文派,但也重视古文,能诗善赋,通神仙方术,好言灾异。
成帝时,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刘向、任宏、尹咸、李柱国校书。
刘向不仅分校经传、诸子、诗赋三大类书,而且总撰各书叙录。
后来又别集众录,谓之《别录》。
刘向死后,其子刘歆继承其工作,集六艺群书,编着《七略》。
刘向父子在校勘学、目录学上皆有开创,能够广考众本,提要钩玄,洞明流变,促进了书籍的普及。
对后世影响很大0000是我国目录学创始人。
“目录”一词现存文献以《汉书》为最早。
《汉书·叙传》:“刘向司籍,九流以别,爱著目录,略序洪烈。
”0000受汉成帝之命对图书进行系统整理,订正讹误,补脱删衍,剔其重复,整理成定本。
对那些同类文献尚未结集者,则辑为定型文献,如《楚辞》、《战国策》、《列女传》等都是利用现成文献编集而成。
000刘向每校订一种书,都写一篇“书录”,大约相当于今天书前的“目次”和“序”两部分内容。
000刘向校书有个班子。
刘向与其子刘歆在每一书后都撰有一篇书录,当时把这些书录单独辑成一部书,叫《别录》。
中国历史文献学
居延汉简:20世纪主要在我国内蒙古额济纳旗和甘肃金塔县境内出土的汉代简牍,因出土地在汉代泛称居延,因而被称为居延汉简。
这批汉简分为两次出土,1930年到1931年出土的汉简称为旧简,约1万多枚;1972年到1974年出土的称为新简,约2万余枚。
居延汉简涉及面很广,包括政治制度、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等方面。
它对于研究两汉时期西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丝绸之路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可以利用《中国简牍集成》、《居延新简(甲渠候官)》等资料进行研究。
《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中国明代各地区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历史地理著作,明末清初顾炎武撰。
该书先叙舆地山川总论,然后根据明朝行政区划,叙述舆地沿革,其中所载赋役、屯垦、水利、漕运等资料相当丰富,是研究明代社会政治经济的重要史籍。
《天下郡国利病书》以讲究郡国利病贯穿全书,重点辑录了兵防、赋税、水利三方面内容。
被梁启超称为“政治地理学”,也是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中国地方政治史必读的书。
《四库全书》:清代官修的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囊括了历史主要典籍。
乾隆三十七年到四十七年,清朝选派纪昀、于敏中等人编纂《四库全书》,总成七部。
该书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各类又分为许多子目,检阅十分方便。
共收录著作3500多种,对于历代学术做了比较全面的总结,而每一部都有提要,对于该书作者、成书特点、价值都作了介绍,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但在编书的过程中,大量销毁和删改旧书,使我国古代文献遭到极大破坏。
版本学:版本学是探讨古籍版本的源流,研究古籍版本的异同优劣,以及鉴定古籍版本真伪等方面内容的一门学问。
版本学的核心,就是通过甄别、考证、比勘、分辨,最后选出善本,以便学者利用。
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图书的物质形态及特点风格,版本的源流系统,不同历史时期、地域的版刻特点,版本的识别与鉴定等。
吐鲁番文书: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70年代,先后由外国考察队、探险家以及新中国的考古工作者在新疆吐鲁番地区发现的各种文字的古文献,共约3万件。
中国历史文献学
三、历史文献的内容、性质的分类: 我国历史文献从内容体裁上可分为:著作、 编述、抄纂三大类。 著作:凡是前无所承,而是个人的创造才 称作“作”、“著作”。 顾炎武《日知录》“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 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卷19) 清焦循“人未知而已先知,人未觉而已先 觉,因以所先知先觉者数人,俾人皆知之 觉之,而天下之知觉自我始,是为作”。 (《雕菰集》卷七“述难”)
(3)简牍:古代以木为牍,以竹为简,合称简 牍。居延汉简、云梦秦简、银雀山汉简等。 (4)缣帛:在竹简盛行之时,缣帛已用于写书。 1973年12月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30多种12 万字的帛书。其中有《老子》、《经法〉、 《称〉、《道原〉、《周易》、《战国策〉等。 还绘有导引图、地图、驻军土、街坊图等。 纸:纸字本义,是指漂洗蚕茧时附于箧上的絮渣。 《汉书· 外戚传》中记解光奏“发箧,中有裹药 二枚,赫蹏书”。应劭注:“赫蹏,薄小纸也”。 当指缣帛 。
第二章 历史文献的版本 第一节 版本的源流及唐以来刻本、写本之概况 一、什么是版本:《论衡· 量知》“断木为椠,析之 为版,刀加刮削,乃成奏牍。”《说文》片部曰: “牍,版也”,“版,片也”。说明版原指木牍, 版与片意思相通,又引申为竹片。是源于简牍的。 写了字的竹片称简,木片称版。 “本”的原义是 根,古代用缣帛抄写的书,用木轴为心卷起来,称 “卷轴”。许多卷轴放在书架上,轴头露在外面, 称作“书根”。清叶德辉《书林清话》卷一“今人 称书下边曰根,乃知本者,因根而计数之词”。说 明“本”的名称源于缣帛。
中国历史文献学
中国历史文献学中国历史文献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研究对象是历史文献,旨在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研究,了解中国历史的演变过程,进而掌握中国文化的精髓。
下面将分步骤阐述中国历史文献学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一、文献的搜集与整理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出发点是寻找古代文献。
文献的搜集与整理工作是研究中国历史文献学的首要任务。
文献的搜集可以通过现有的文献保管机构和各种渠道获取文献,例如图书馆、博物馆和文物保护单位。
而文献的整理可以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加以整理编辑,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基础资料。
二、文献的解读与分析对于搜集到的文献,中国历史文献学的研究者会通过解读和分析来推断出文献背后所反映的历史事实和价值观。
解读和分析文献时需要运用古代的语言、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等相关知识,来理解文献内容的含义和价值。
三、文献的评价与筛选文献的评价和筛选环节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所有文献中,有些文献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另一些则可能是错误、虚假或者无价值的。
中国历史文献学的研究者需要结合历史的背景和文化的脉络,对文献进行筛选评价,从而获得高品质的研究材料。
四、文献的传承与发展传承和发展是任何学科的根本命题,中国历史文献学也不例外。
传承和发展中国历史文献学既需要靠前人的经验,也需要不断创新。
只有在创新和传承中找到平衡点,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发展。
总之,中国历史文献学的研究是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精髓的一个必经之路。
文献的搜集与整理、文献的解读与分析、文献的评价与筛选以及文献的传承与发展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四个重要环节,其中每一个阶段都需要研究者用心去做,才能更好地探索中国文化的瑰宝。
历史文献学
绪论1,文献:记录一切有知识的载体。
文献是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技术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一种载体,或理解为固化在一定物质载体上的知识。
也可以理解为古今一切社会史料的总称。
现在通常理解为图书、期刊等各种出版物的总和。
文献是记录、积累、传播和继承知识的最有效手段,是人类社会活动中获取情报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来源,也是交流传播情报的最基本手段。
正因为如此,人们把文献称为情报工作的物质基础。
2,文献学:文献学是以文献和文献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研究内容包括:文献的特点、功能、类型、生产和分布、发展规律、文献整理方法及文献与文献学发展历史等。
,治学的基础、资料的源头、深入研究的门径。
它可以根据学科领域划分为历史文献学、古典文献学等。
3,历史文献学:历史文献学是对历史文献的形成发展、整理利用进行研究,探索期规律,从而加以理论说明的一门学问。
它以历史文献为研究对象;任务是为各种文化学术研究提供丰富而信实的资料,特别是在搜集、鉴别史料方面,能为历史科学研究建立坚实可靠的资料基础。
历史文献学为历史研究工作运用历史文献,创立着良好的条件。
简答1,促进传统文献学繁荣的原因有哪些?A传统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影响。
①“农业----宗法”的社会特质。
这种特制社会所产生的重经验、重历史的使用理性文化,对中华名族传统文化的整体特征和价值取向影响极大,这种对历史所怀有深沉强烈的认同感,正是历史文献学赖以发展繁荣的文化心理基础。
②广泛意义的“孝”。
对于传统---历史所抱有的近乎崇拜的文化心理,在学术领域,表现为民族传统文化的坚定信仰,以及这种文化的极大热情和责任感,而更广意义的“孝”,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如果不能继承和宏扬传统文化,人们将会痛感愧对列祖列宗。
③追求个体的不朽。
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总是执着于历史。
她在历史中求智慧,求知识,甚至在历史中追求个体的不朽。
B书写流通的演变。
C文化教育的变化和成就D典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E 中外文化的交流2,在传统文献的保存与流传过程中所遭遇的“十厄”分别指的是哪些事件?秦始皇焚书、赤眉入关、董卓迁都、刘石乱华、元帝焚书、江都之变、安史之乱、黄巢之乱、靖康之变、伯颜南下3,简述历史文献学与历史学的关系。
中国历史文献学知识点总结
中国历史文献学知识点总结一、文献学的基本概念文献学是研究古代文献的学科,它包括文献的收集、整理、研究和编辑等内容。
文献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古代的书籍、碑文、简牍等史料,通过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二、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历程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发展源远流长,早在古代就有人对古代文献进行了整理和研究。
比如《尚书》就是我国最早的文献学作品之一,它对周代的历史、制度等内容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记载。
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文献学也不断得到发展,唐代的《新唐书》、宋代的《宋史》和明代的《明史》等作品,都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代表作品。
三、中国历史文献学的主要内容中国历史文献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文献的收集、整理、研究和编辑等方面。
其中,文献的收集是文献学研究的第一步,通过广泛的搜集古代文献,可以为后续的整理和研究工作提供充足的史料。
文献的整理是文献学研究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古代文献进行分类、整理和编目,可以使研究者更好地了解文献的内容和特点。
文献的研究是文献学研究的核心内容,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研究,可以为后人对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了解提供重要的参考。
文献的编辑是文献学研究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整理、修订和校对,可以使古代文献更加全面、准确。
四、中国历史文献学的主要方法中国历史文献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考古学、史志学、碑学、考证学等方法。
其中,考古学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通过考古发掘,可以为文献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实物依据。
史志学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一种研究方法,通过对古代历史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可以为后人了解古代历史提供重要的参考。
碑学是研究碑文的学科,通过对碑文的整理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考证学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通过对古代文献的考证,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准确地认识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五、中国历史文献学的重要成就中国历史文献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很多重要成就,比如《尚书》、《新唐书》、《宋史》和《明史》等作品,都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重要成就。
历史文献学16(典籍的流散)
5 、在我国古代,典籍发展止
呕盛莫过于清,而政府对典籍 的损毁之烈也莫过于清。清朝 历代政府对典籍的损毁,先是残 酷的文字狱,其后是借编修《 四库全书》而大肆焚毁、抽毁 。
陈登原 这样说道: “清以异族入主中
国,深恐明季遗臣之有反动心理, 故努力于禁绝明季史料,违之者, 即得罪,此其一也;其次,清以东 胡蛮族人入主中国,虽欲自炫其文 化,势亦有所不能,因而深恐汉人 或议其后,于是凡涉‘胡’、‘狄 ’字样,即疑其贱视清人,猜疑之 兴,大狱以成,此其二也。” 这种狭
3 、“六朝焚纬”使谶纬典籍 遭到毁灭性破坏。 谶纬之书是 起源于西汉的一种附会六经经义 的宗教迷信,它对自然界某些偶 然现象进行神秘化的解释,视其 为社会安危、天下兴亡的决定原 因。 “孔子既叙六经,以明天人之道 ,知后世不能稽同其意,故别立 纬及谶,以遗来世。”
在两汉之际,谶之书在学术界有同经史
北魏太武帝在执政之初本崇佛法,曾聘请北
京凉善观高僧玄高为太子晃的老师。后来, 道士寇谦之和司徒崔浩向武帝力呈佛教之害 ,他们认为佛教是胡教,而北魏的政策是汉 化,应该坚决禁佛。同时向世人证明拓跋氏 也是炎黄的后代,君临天下乃合天意。正在 这时,武帝在平定卢水胡盖吴起义时,发现 寺庙与义军有联系,于是终于在公元446年下 诏灭佛,命令将天下所有的佛陀形象击破, 将所有的佛经禁毁,僧众不论老少一律活埋 。这次残酷的禁佛焚经,使两汉以来积累起 来的佛经遭受重大创损。
功,将使六合黔黎,同归皇化”,下
诏禁佛。
会昌三年(843)开始焚毁大内所藏
佛教典籍,同年,太子詹士韦宗卿 撰成《涅槃经三德》20 卷,《大圆 尹字镜略》20 卷进献,被武帝斥为 “溺于邪说,是扇妖风,既开眩 惑之端,全戾典坟之旨,” 韦宗 卿因此被左迁为成都府尹,所进典 籍尽被投之于火,并派中书门下至 其家中,追索草稿,也予以烧毁, 不许流传,这一事件成为“会昌灭 佛”的导火索。
历史文献学
中國歷史文獻學绪论一、“文献”与“历史文献学”1、“文献”概念的起源、定义及其内涵的变化“文献”起源: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论语·八佾》按:文指文章;献指贤(贤才),谓博学多闻、娴熟掌故之人,约相当于今日之谓“活字典”。
司马迁也将书面材料和口头材料同视为“文献”。
他著《史记》一方面广泛阅读“史记石室金匮之书”(即国家藏书),一方面游历“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文献”由“典籍与贤才”到专指“典籍”“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
凡论事,则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正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
现代定义:文献是记载有知识的一切载体,不仅包括用文字表述的具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图书资料,而且还包括博物馆、声像馆及家庭私人收藏的一切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载体。
2、“历史文献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及发展趋向历史文献学:历史文献学是对文献的产生发展、表现方式、流传情况以及对文献的内容类别、整理利用乃至文献数据化进行探讨和研究,并阐述其发展规律、总结其实践经验,进而加以理论说明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研究对象:历史文献在书写、编纂、著录、印刻、流传过程中的文本形式。
历史文献,指1919年以前产生的文献,基本以文言文和繁体书写的文献。
发展趋向:1980s以来,历史文献学出现一些新的趋向,分支文献学和专科文献学受到重视,如文学文献学、文学批评文献学、文献目录学等。
二、历史文献学的知识范围与功用1、历史文献学的主要范围:目录、版本和校勘为传统文献学的三大主要内容。
目录:按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或篇名及其叙录。
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文献出版和收藏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的工具。
历史文献学1(文献与历史文献)
历史,首先是一个时间概念。时间
以“现在”为坐标,前乎此者谓之
“过去”,后乎此者谓之“将来”。
当文献学家着手对某种当代文献进
行整理研究时,他实际已成为历史
的存在物。故一切文献都是过去的
历史知识的记录。
其次,从学科体系来看,广义历史学包括自然界的 变迁和人类社会活动的发展过程,十分广泛。广义 的历史文献,可以包容天地间一切著作,一切文献。 我们通常所说的历史学,专指人类社会史,即所谓 狭义历史学。历史学典籍则指古代四部分类目录中 的史部典籍,以及现代文、史、哲、经等分类中的 史学著作。史部以外各部也多含有史学文献,古今 学者早有论说。章学诚《报孙渊如书》称:“承询 《史籍考》事,取多用宏,包经而兼子集,不特如 所询地理之类已也。”可见,章氏所著《史籍考》 已不限于四部分类的史部典籍。章氏又有“六经皆 史”的论题。司马迁作《史记》,就以《六经》为 史料。
1
梁启超先生为整理历史文献提出
了极高的要求。 因为历史文献作为历史的记录, 总是不可避免地带有产生它的那 个时代的特点,有它的种种局限 性; 而在阶级社会里,历史文献又必 然打上记录历史的个人或集团的 阶级烙印。
同时,我国为数众多的历史文献,
在其流传过程中,或因天灾人祸, 使之残缺散佚;或因抄写检排错误, 使文字衍脱讹夺; 而历史上曾有过制造伪书的行为, 又使许多历史文献真伪难辨; 古今词义的差异,更使许多人对古 代历史文献深感费解。
汉、宋大儒
郑玄、朱熹 等
以典籍释“文”,以贤人释
“献” 。 这个解释就是孔子
所说“文献”的本义。
何晏《论语集解》引郑玄
云:“献,犹贤也,我不
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 之君,文章、贤才不足 故也”
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
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春秋三传:《左传》、《公羊》、《穀梁》刘向:中国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刘向分校经传、诸子、诗赋三大类书,总撰各书叙录。
后来又别集众录,谓之《别录》。
刘向死后,其子刘歆继承其工作,集六艺群书,编着《七略》。
刘向父子在校勘学、目录学上皆有开创,能够广考众本,提要钩玄,洞明流变,促进了书籍的普及,对后世影响很大,是我国目录学创始人。
后受汉成帝之命对图书进行系统整理,订正讹误,补脱删衍,剔其重复,整理成定本。
对那些同类文献尚未结集者,则辑为定型文献,如《楚辞》、《战国策》、《列女传》等都是利用现成文献编集而成。
2.今古文经学今古文经学:经过秦始皇焚书坑儒、楚汉相争之后,大量书籍毁佚,一些经典依靠今文经师口耳相传,以隶书著之竹帛,成为所谓今文经书。
古文经的则是流传下来或重新发现的用先秦六国文字书写的经书古本。
今古文经书差异很大,彼此有异文。
篇章也有不同。
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是西汉末年形成的经学研究中的两个派别。
所谓“今文”和“古文”,最初只是指两种字体。
“今文”指的是汉代通行的隶书,“古文”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古文字。
传授经典的学者,所持底本是用战国时古字写的即为“古文家”,用隶书写的便是“今文家”。
“今文家”和“古文家”的相互对立,是从西汉哀帝时开始的。
今古文学之争虽始于西汉末年,但其争斗的高峰却在东汉。
而在这场斗争中,却是古文经学日益抬头,在民间流传甚广,并逐渐占据优势。
直至郑学起,经今古文才。
趋近混于一同。
到清末,以皮锡瑞、康有为为代表的今文经学,与以章太炎、刘师培为代表的古文经学,又形成了近代的今古文经学之争。
时起时伏的今文古文经学之争,影响到了二千年左右的不少学术领域,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在经书的字体、文字、篇章等形式上,在经书中重要的名物、制度、解说等内容上都不相同。
今文经学近于哲学,强调“经世致用”;古文经学近于史学,讲究考据。
历史文献学包括的主要方面和学科分类
历史文献学包括的主要方面和学科分类
历史文献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有关历史文献本身的知识体系。
这包括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辑佚学、辨伪学等。
这些学科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文献的形成、发展和特点,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献的内容和价值。
2. 有关阅读历史文献的知识体系。
这包括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年代学、避讳学、历史地理学等。
这些学科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文献的内容,了解文献所反映的历史时期的文化和社会背景。
3. 有关搜集、保存历史文献的知识体系。
这包括鉴定、购求、收藏、流通等。
这些学科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如何搜集和保存历史文献,从而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些珍贵文化遗产。
总之,历史文献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不仅涉及到历史学的各个领域,还涉及到语言学、文学、考古学等多个学科。
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历史文化的演变和发展,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中国历史文献学
历史文献学1、什么是版本?论述版本的种类版本的出现,是和书籍的发展紧密相连的。
版之本意是木片。
本的原义是根,古代用缣帛抄写的书,用木轴为心卷起来,称卷轴。
版与本合为一词,起于印本出现以后。
版本始见于北宋。
版本是指雕版印刷的书。
后来随着雕版印刷的发展,写本日渐衰落,于是人们心中的版本,也不再是专指刻印本,而成了包括刻印本、写本、稿本、抄本在内的一切形式的图书的总称。
(一)从时间角度分:按刻书时代的先后,可分为唐刻本、五代刻本、宋刻本、辽刻本、元刻本、明刻本和清刻本。
按刻印流传先后,则有祖本、初刻本(原刻本)、重刻本(按原本照样翻刻)、影刻本(影摹原刻本上版)等。
(二)按刻印地点分:A、浙本:浙江地区的刻本。
B、闽本(建本):福建地区的刻本。
C、蜀本:四川地区的刻本。
(三)按刻印者来分:有官刻本、私刻本、坊刻本三大类。
(四)按书的内容的增减、评注等情况来分:(1)增订本:(2)删节本:(3)足本:指内容没有残缺本子。
(4)残本(5)批点本(五)按质量和价值来区分:(1)精刻本:指精校、版刻清湛的本子。
(2)写刻本(3)影刻本(4)百衲本(5)邋遢本(六)根据版式、印色和字体形式来分:(1)巾箱本(2)套印本(3)大字本、小字本(4)聚珍本2、论述古籍版本的鉴别方法鉴别版本,是收藏和阅读古籍的前提。
鉴定方法如下:(一)根据封面、牌记和序跋来识别(二)根据批校、题跋、识语来识别(三)根据藏章印记、书名虚衔来识别(四)根据古书避讳来识别:(五)还可根据刻工姓名来识别。
需要注意的是,后人翻刻时往往沿用原版的内容,或后人重版挖改了原版的内容,都会造成混乱。
需要参照多种特点来作判断。
3、什么叫“善本”?善本应具备哪几个特点?总结起来,应概括为:古代稀有的旧钞旧刻,凡经前代专家用古刻数种精心校勘,精心注释,付刊时无阙卷,未删削,可称之为善本。
特点:A、旧(就时间而言),宋元刻本,去古未远,讹误最少,即使有讹误,也是无心造成的,后人易于刊正。
历史文献学1(文献与历史文献)
历史,首先是一个时间概念。时间
以“现在”为坐标,前乎此者谓之
“过去”,后乎此者谓之“将来”。
当文献学家着手对某种当代文献进
行整理研究时,他实际已成为历史
的存在物。故一切文献都是过去的
历史知识的记录。
其次,从学科体系来看,广义历史学包括自然界的 变迁和人类社会活动的发展过程,十分广泛。广义 的历史文献,可以包容天地间一切著作,一切文献。 我们通常所说的历史学,专指人类社会史,即所谓 狭义历史学。历史学典籍则指古代四部分类目录中 的史部典籍,以及现代文、史、哲、经等分类中的 史学著作。史部以外各部也多含有史学文献,古今 学者早有论说。章学诚《报孙渊如书》称:“承询 《史籍考》事,取多用宏,包经而兼子集,不特如 所询地理之类已也。”可见,章氏所著《史籍考》 已不限于四部分类的史部典籍。章氏又有“六经皆 史”的论题。司马迁作《史记》,就以《六经》为 史料。
当前学术界已出版的文献学著作,一般都还
是在传统界定的含义中讨论“文献”,认为 它是一个旧名词,只能使用它原本的意义。
事实上,我们应该看到,即使“文献”的原
本意义,也要重新予以科学的定义或说明。 作为人类知识记录的文献,不论其形成途径、 制作方式或出版与否,关键在于有一定的载 体作为依托而成为确定的可感知的对象。古 人界定“文”与“献”的区别,目的在于扩 大历史研究的取证范围。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郑玄、 朱熹所说基本一致。不同之处在 于,朱熹对“文”的解释前进了 一步。郑玄认为文献的“文”即 文章;朱熹认为文献的“文”即 典籍。文章是礼乐法度,典籍指 法典图籍。所谓“文章”,当然 没有典籍深广。
按照朱熹的观点,文献的含义是由既 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文”与“献” 两层含义构成的。其中,文是指法典图 籍之类的历史资料,献是指熟悉典故、 学识渊博的贤人。前者是物,是“硬 件”,是已经固化了的“死资料”,后 者是人,是“软件”,是可以存储并可 以传播知识信息的“活载体”。因此, 李泽厚把文献翻译成 “文字材料和活
中国历史文献学课程
中国历史文献学课程
中国历史文献学是一门研究中国历史文献的学科,旨在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和解读,还原历史真相,探索历史发展规律,推动对中国历史的深入理解和研究。
这门课程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历史文献概述:介绍历史文献的概念、种类、特点和重要
性,探讨历史文献对于研究中国历史的价值。
2.文献史学方法:介绍历史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查
校、文献整理、文献评析等,培养学生对历史文献进行系
统分析和评判的能力。
3.秦汉文献研究:重点研究秦汉时期的历史文献,探讨秦汉
时期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重要文献,比如《史记》、《汉书》等。
4.唐宋文献研究:深入研究唐宋时期的历史文献,关注唐宋
时期社会、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文献,如《资治通鉴》、《宋史》等。
5.明清文献研究:探讨明清时期的历史文献,重点关注明清
时期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的重要文献,如《明史》、《清史稿》等。
6.近现代文献研究:研究近现代时期的历史文献,探讨近现
代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文献,如《大公报》、《人民日报》等。
7.文献学与史学研究:探讨文献学与史学研究的关系,介绍
文献学在史学研究中的应用方法和价值。
8.文献学研究动态:了解当前文献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包括
学术讨论、研究成果等,培养学生对文献学领域的关注和参与能力。
通过学习中国历史文献学,学生可以获得对中国历史的深入理解,提升对历史文献的分析和解读能力,为从事历史研究和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提供学术基础。
历史文献学
历代石经一、汉石经汉石经,又称《熹平石经》《一字石经》《今字石经》《鸿都石经》。
汉石经于东汉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开始刻于洛阳太学,由蔡邕倡议,灵帝允许,得以实施其缘由是“邕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谬,俗儒穿凿,疑误后学”并由蔡邕、马日磾等人所刻。
历时九年,到光和六年(181)刻成.共刻四十多石,所刻经书为《易》《书》《诗》《仪礼》《春秋》《公羊》《论语》等七种经书,所用经文皆为今文经,字体一律用隶书刻写。
各经都以一家本为主,在全经后另撰有《校记》保存其余几家的异文。
石经刻成后,经石刻成后立于洛阳城南开阳门外太学讲堂前,吸引了众多学子,“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辆”。
汉石经的开刻,为东汉学子以及儒生颁布了官方统一的教材,对于经学文本之统一,对于东汉太学之发展,对汉魏学术之传承,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拓本六朝梁以见传世,唐中宗以后多有散佚。
宋代残石出土后曾有多种拓本传世,惜均已亡佚。
元明以降,汉石经残石及拓本逐渐被人们冷落。
清代曾有三种拓本传世,今所及见者仅国家图书馆所藏“小逢莱阁本”。
民国时期曾有多种石经辑拓本印行,惜多散佚,所幸其中残石大多著录于《汉石经集存》一书。
建国后所出残石拓本散见于各类期刊。
二、魏石经魏石经又称为《正始石经》、《三体石经》、《三字石经》。
根据1957年在西安出土的魏石经残片上刻有“始二年三”的字样,由此可以断定该石经刻于正始二年(241年),历经数年完成。
魏石经刻成后位于洛阳城南开阳门太学门外,所刻经书为《尚书》、《春秋》及《左传》,因当时立于学官的为古文,而汉石经为今文,所以补刊《尚书》、《春秋》这两种经书的古文经及传,字体为古文、篆书、隶书三体。
关于石经的数量具有较大的争议,《太平御览》引《西征记》云35枚,《水经注》云48枚,《洛阳伽蓝记》云25枚。
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洛阳白马寺村南龙虎滩发现《尚书·君奭》篇残石110字,古文占36字,初归丁树祯,后归周进。
历史文献学(含:敦煌学、古文字学)
历史文献学(含:敦煌学、古文字学)专业及学科点介绍历史文献学(含:敦煌学、古文字学)专业创建于1979年,于1984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获得了历史文献学的博士学位授权点,成为国家唯一的敦煌学博士学位授权点。
1998年,兰州大学与敦煌研究院联合共建,取得了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效果,同年,历史文献学被甘肃省教委批准为1999至2001年度省级重点学科. 1999年12月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被批准入选为首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是当时西部地区唯一的文科重点研究基地。
敦煌学重点研究基地的设立,确立了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的中心地位,极大地促进了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的学术水平和学科建设。
2002年经人事部评审批准,建立了兰州大学历史学(敦煌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07年又进入国家重点学科(培育)行列,在学科点的建设上取得明显成效,成为了具有硕士、博士、博士后流动站的培养体系完整的学科。
培养目标通过系统的专业课程学习和严格的学术训练、专业研究,使研究生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良好的学风,能够掌握历史文献学与历史研究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具有创造性思维和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既能在高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又能承担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对策研究以及宣传、出版等方面的实际工作。
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包括听、说、读、写等,具有熟练的微机操作能力和电子文献信息检索能力。
主要研究方向及研究内容1、敦煌文献整理研究。
2、敦煌石窟佛教艺术研究。
3、隋唐五代西北区域史研究。
研究生主干课程毕业生适合从事工作的行业领域研究生毕业后适合于到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中学等从事历史文献学及相关课程、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也可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宣传、出版、文博等部门,从事文字工作和其他具体行政工作。
中国历史文献学
经部分类:19类
易类、尚书类、诗经类、周礼类、仪礼类、礼 记类、大戴礼记类、三礼总义类、乐类、春秋左传 类、春秋公羊传类、春秋穀梁传类、春秋总义类、 四书类、孝经类、尔雅类、群经总义类、小学类、 谶纬类
经部文献汇编:
《十三经注疏》416卷(宋人汇集,阮元校刻) 《通志堂经解》140部1786卷(纳兰性德,康熙时) 《皇清经解》189部1400卷(阮元,道光时) 《皇清经解续编》209部1430卷(王先谦,光绪时)
子书要籍汇编
1. 光绪间湖北崇文书局光绪元年(1875)《百子全 书》收书101种
2. 世界书局《诸子集成》收书28种,中华书局重印 3. 上海古籍《二十二子》收书22种 4. 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 两辑
5. 钟肇鹏选编《续百子全书》(书目文献出版社 1998年)25册
6. 四川大学古籍所《中华诸子宝藏》(四川人民出 版社1999年)含《诸子集成补编》(10册)《诸 子集成续编》(20册)《诸子集成新编》(10册)
(具体分析详下节:历史学文献类别)
(三)子部
子书庞杂 诸子书今谓之哲学类著作。但中国古典
目录四部分类时,凡经、史、集无法容纳的 书皆入子部,以致子书日益庞杂,宗教、科 技、类书、杂著等皆列于此部。
子部分类:15类 周秦诸子类、儒学类、兵书类、农家类、
工艺类、医家类、历算类、术数类、艺术类、 杂学类、典故类、小说类、道教类、佛教类、 其它宗教类
重要类书简目(2)
6. 《太平广记》,宋李昉、吴淑等编500卷 7. 《册府元龟》,宋王钦若、杨亿等,1000卷 8. 《玉海》,宋王应麟,200卷 9. 《山堂考索》,宋章如愚,212卷 10. 《永乐大典》(残),明解缙等,22877卷 11. 《渊鉴类函》,清张英,450卷 12. 《骈字类编》,清吴士玉等,240卷 13. 《佩文韵府》,清张玉书等,212卷 14. 《古今图书集成》,清陈梦雷等,10000卷 15. 《格致镜源》,清陈元龙,100卷
历史文献学
一、目录的含义"目录"一词现存文献以《汉书》为最早,《汉书·叙传》:"刘向司籍,九流以别,爰著目录,略述鸿烈。
"刘向是我国目录学创始人,班固说刘向管理国家图书时,对图书进行分类,并撰写了目录,以表现西汉文化事业的伟大成绩。
刘向受汉成帝之命对图书进行系统整理,订正讹误,补脱删衍,剔其重复,整理成定本。
对那些同类文献尚未结集者,则辑为定型文献,如《楚辞》、《战国策》、《说苑》、《新序》、《列女传》都是利用现成文献编集而成的。
刘向每校定一种书,都写一篇"书录",大约相当于今天书前的"目次"和"序"两部分内容。
例如《晏子书录》:内篇谏上第一凡二十五章内篇谏下第二凡二十五章内篇问上第三凡三十章内篇问下第四凡三十章内篇杂上第五凡三十章内篇杂下第六凡三十章外篇重而异者第七凡二十七章外篇不合经术者第八凡十八章右《晏子》凡内外八篇总二百十五章。
护左都水使者光禄大夫臣向言:所校中书《晏子》十一篇,臣向谨与长社尉臣参校雠。
太史书五篇,臣向书一篇,参书十三篇,凡中外书三十篇,为八百三十八章。
除复重二十二篇六百三十八章,定著八篇二百一十五章。
外书无有三十六章,中书无有七十一章,中外皆有以相定。
中书以夭为芳,又为备,先为牛,章为长,如此类者多,谨颇略椾,皆已定,以杀青书,可缮写。
晏子名婴,谥平仲,莱人。
莱者,今东莱地也。
晏子博闻强记,通于古今,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尽忠极谏道齐,国君得以正行,百姓得以附亲。
不用则退耕于野,用则必不诎义,不可胁以邪。
白刃虽交胸,终不受崔杼之劫。
谏齐君,悬而至,顺而刻。
及使诸侯,莫能诎其辞。
其博通如此,盖次管仲。
内能亲亲,外能厚贤,居相国之位,受万钟之禄,故亲戚待其禄而衣食五百余家,处士待而举火者亦甚众。
晏子衣苴布之衣,麋鹿之裘,驾敝车疲马,尽以禄给亲戚朋友。
齐人以此重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别录与七略:别录与七略是中国目录著作的鼻祖。
别录作者刘向是各《叙录》的基础上集成别录,成为我国有史可查的第一部书目解题著作。
但刘向未完亡。
刘歆子承父业在《别录》的基础上撰成《七略》一书。
刘歆的七略分为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等。
辑略是综述部分,其他六略将其他图书分为六大类,首创六分发,是目录学史上第一种图书分类法。
2.《汉书·艺文志》:又称《汉志》,是《汉书》十志之一作为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史志目录《汉志》分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等六略,每略之下又分数种小类,总计六略三十八种596家13269卷《汉志》前有总序,除诗赋略下属5种外,每略之后有大序。
《汉志》不仅记录了汉代藏书之盛,还从书籍整理和著作中体现学术流派的渊源极其发展也正是被后世所总结的考辨学术源流的目录学的主导思想3.《隋书·经籍志》:《隋书·经籍志》是我国现存的继《汉书·艺文志》之后的有一部分重要的古代目录。
作者为魏徴,但实际上李延寿和敬播也参加了早期的编修工作《隋志》既有总序又在各部类之末分别撰写大序小序这些序有很高的水平。
所以《隋志》在著录图书时只是简单的罗列书名卷,从注文的形式表明作者十分简略。
《隋志》对于确定四分法的主导地位起决定作用,沿袭魏晋时期以来的四部分类发,但其四部第一次明确的标题为经史子集,分别用一个字精确地概括部分所收书目的特征是甲乙丙丁四部分类不具备的。
4.《史通》: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主要探讨史学理论的、史学批评和史学方法的著作,做中国古代史学发展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作者刘知幾。
《史通》包括内篇39、外篇13 各十卷。
内篇为全书的主体,着重讲史书的体裁、体例、史料采集和表达方法和使用原则,以评论史书体裁为主。
外篇论述史官制度、史籍源流并杂评史家得失。
《史通》一书主要围绕两方面展开,1 史书编辑制度2 史书的编辑方法。
这部分与历史文献学关系最为密切。
它在文献学上的主要成就为拓宽了史学研究范围,对史料史书分类源流的看法以及关于史料选择运用上的见解5.《四部正讹》:胡应麟的《四部正讹》是辨伪学上的著名著作《四部正讹》考辨了包括经史子集四部书籍在内的100余种著述并在考辨的基础上进而把具体的结论上开到理论的高度,对伪书产生的原因和辨伪的方法做了初步的总结和分析。
该书的主要成就有三1 考辨群书2 分析伪书的情形及产生的原因3 总结辨伪方法。
胡应麟的《四部正讹》在中国辨伪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标志着辨伪学理论和方法的成熟也标志着辨伪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成立6.《辨伪八法》:辨伪八法是胡应麟最早最系统总结的辨伪的方法,其内容为:核之《七略》以观其源、核之群志以观其序、核之并世之言以观其称、核之异世之言以观其述、核之文以观其体、核之事以观时、核之撰者以观其讬、核之传者以观其人。
其包括了目录著录历史时代文章体裁书籍内容及作者传人等各个方面,不仅是对前人辨伪经验的系统总结,还是其自身辨伪实践的理论升华。
辨伪八法被后世学者奉为考辨伪书的不二法门7.阎若璩与《尚书古文疏证》:阎若璩,清代汉学发展之初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继承了明末清初学者反理学的思想,倾向批评宋学空疏虚妄而推崇汉学经师马融与郑玄。
治学崇尚考据宏调精审博证,注重求真求正是其精要其代表作有《尚书古文疏证》《四书释地》《释地叙论》等,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尚书古文疏证》攻8卷,揭穿了《古文尚书》一级孔安国传系后世伪作的真面目。
8.《崇文总目》:北宋前期官府藏书的一个总结,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官修书目。
始编于景祐6年,编撰仿照唐开元《群书目录》历时十年至庆历元年作成。
《崇文总目》分为经史子集四部,部下分类有叙释,书有题解,但其总序已佚。
叙意多在说明分类立目的合理性但后人对齐评价不高。
而解题却获得较高评价。
其编撰体例很快为随后的官私目录所采用,成为中国目录学上的一部重要著作。
9.《集古录》:欧阳修著,是宋代金石学建立的标志性著作,共10卷,是欧阳修对家藏金石铭刻拓本所作题跋的汇集,收录周秦至五代金石文字跋尾。
内容多偏重于史事评论,其目的在于补正史传之错,以传后世,意在扩大史料来源以金石证史。
10.《金石录》:赵明诚著,是我国最早的金石目录和研究专著之一。
著录从上古三代至隋唐五代以来钟鼎彝器的铭文款识和碑铭墓志等石训文字。
《金石录》内容分为两部分,前10卷为目录具列原拓2000卷之目,其中大部分为刻石;后20卷为辩证,共有跋尾502篇。
11.《录鬼薄》:钟嗣著,专载戏曲作家作品的目录学著作。
约成书于至顺元年(1330)全书分上下两卷,共记熟了150余位元代戏曲作家,大致以年代先后顺序排列,记录了自金代末年到元朝中期的杂剧散曲艺人。
该书不仅开我国通俗文学戏曲目录之先河,而且保存了元曲作家和作品的重要资料,在目录学史文学史乃至文化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12.扬州学派:乾嘉汉学的重要分支,起源与扬州,渊源余顾炎武,形成余清乾隆、嘉庆时期的乾嘉学派中的吴派和皖派。
在经学、小学、校勘学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主要代表人物有阮元、汪中焦等,他们遵循汉学派的学术指标和治学途径,努力由文字音韵训诂等基本功夫入手,来研究经义原解。
其研究将乾嘉汉学推向巅峰,同时也成为传统学术由古代向近代的转折点。
13.《四库全书总目》:其伴随《四库全书》编撰而产生的一部大型官修目录著作,其继承中国古代目录学“辩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优良传统,总结自汉刘向班固以来历代目录著作的得失利弊,以比较完善的分类关系,提要小序俱全的著录方式详细介绍评论了《四库全书》著录存目的各种书籍,系统考查总结了中国学术的渊源流变。
不仅达到了传统目录学发展的高峰,而且展示了古代文化最为辉煌的篇章。
14.乾嘉时期考史名著:乾嘉学者对历史古籍进行全面深入的清理考证中成就最大影响最深的三部名著。
于鸣盛的《十七史商榷》、钱大昕的《廿二史考异》、赵翼的《廿二史札记》。
《十七史商榷》共100卷,是于鸣盛对历代史籍进行校勘和考证的代表作,对每部史书史籍都进行看细致的校勘和校正,对历代重要人物及历史也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廿二史考异》共100卷,是钱大昕对历代正史考订校勘的集成之作,纠正了史书记载的对历代史籍进行校勘和考证的代表作,纠正了史书记载的诸多讹误之;《廿二史札记》是赵翼在史学方面的代表作,全书考史与论史反映了赵翼的卓见特识,构成了该书的显著特色。
15.古史辩派:又称古史辩派疑古以及顾颉刚钱玄同等为创始人和主要代表是中国新文化运动以后出现的一个以疑古辨伪为特征的史学经学研究的学术流派。
《古史辨》共7册,是古史辩派研究成果的汇集。
《古史辨》的出版可以视为这场论战的前期总结,同时也鼓励了考辨古史风潮的发展和论战的继续,参与这场古史辩论的学者有魏建功、容庚、吕思勉等人讨论的范围,先秦典籍辨伪、先秦两汉学术史研究等领域,将这些参与论战的学者及思想称为古史辩派16.《古书真伪极其年代》:清华国学院学生周传儒、姚明达、吴其昌整理梁启超在燕京大学讲授古书真伪极其年代而记录整理辑成的辨伪书。
该书是着重讨论辨伪学理极其方法的书,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总述,5章;第二部分分论,主要是辨伪的具体实例。
《古书真伪极其年代》最大的成就在于,梁启超对辨伪学史的系统梳理和对辨伪有关问题的理论阐发,同时也总结了他个人在辨伪理论上的研究。
17.韦编三绝:形容人勤奋读书的春秋时期的书。
主要是以竹子为竹简,然后写上字,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通过牢固的绳子,按次序编连起来,最后成书,而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
像这样的书就是由许多的竹简通过熟牛皮编连起来的,孔子晚年喜欢读周易,,花了很多精力,反复读周易,又附注了许多内容,翻来覆去把串联竹简的牛皮带都磨破了多次。
用此形容勤奋读书。
18.裴松之注《三国志》:是裴松之为《三国志》作得注。
陈寿的《三国志》取材严谨叙事简明史实准确,但由于学术风气的转变,《三国志》显得过于简略,因此宋文帝命裴松之为其作注。
裴松之为其作注的基本原则是务在周悉释尽详细,已补脱漏,具体内容包括补阙备异惩妄。
为了注释《三国志》他收集了三国时期的原始材料达150多种,博引各家著作原文、主文,约超原文的三倍。
19.姚明达《中国目录学史》:姚明达,江西人士,毕业于清华研究院,在10余年的学术研究生涯中完成30余种学术著作,如《目录学》《中国目录学史》《中国目录学年表》在《中国目录学史》中设专科目录篇一章,总结近现代专书目录兴起的原因,并将专书目录分为经解目录、绎书目录等15类。
姚明达的分类方法反映了当时专科目录著作兴起的盛况。
20.《史记》三家注:指后人对《史记》作的注中具有代表性的。
分别为裴骃的《史记集解》、司马贞的《史记索引》、张宁门的《史记正义》,史称:《史记》三家注。
《史记集解》主要汇聚他人的解释;《史记索引》解释原文时综合了个人的意见外,也引述他人的解释;《史记正义》除了解释原文说明地理之外还对一些字加音注。
三家注原书皆单本别行,不与《史记》正文相附。
南宋光宗绍熙年向黄善夫印《史记》时最早将三家注合为一书,散入史记正文名句之下,成为之后《史记》诸刻本的成例。
21.洪业:洪业,福建侯官人。
曾赴美留学回国后在燕京大学任教,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辑处成立后,洪业一直主持该处事物吗,在20余年内引得编辑处编制并出版古籍索引共计64种,全部采用自创中国字度颉法编排《说苑引得》《白虎通引得》《历代同姓名录引得》内容广泛,涉及经史子集以及期刊篇目索引等这些系列引得丛刊,为学者提供了研究的捷径和利器,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好评。
22.《玉海》:宋代私人所修类书中影响最大的204卷,作者王应麟。
四库书馆匠认为《玉海》原是为学子应考博学宏知科而作,反映在《玉海》的每部类设置全书共22部,以典章制度为骨干,广泛渊博,每条资料都简明扼要。
《玉海》的最大贡献是保留了大量的宋代的文献典制故事,成为当今宋史研究的重要文献。
23.宋濂《诸子辨》:第一部集中考辨历代史书真伪的专门著作。
宋濂,字景濂,浙江浦江人,著名学者、文学家,《诸子辨》是其代表作。
宋濂本着释疑解惑的态度对上自先秦下至宋代的40种史书逐一进行了认真的考辨,但是在涉及子书是非问题上,宋濂表现出浓厚的卫道思想,在议论评价以儒家思想为准绳,评击排斥不遗余力,《诸子辨》是第一部综考诸子真伪的专门著作,尽管有不足,但其开创性仍然值得充分肯定。
24.姚际恒《古今伪书考》:姚际恒,字立方,受明清之际反理学思潮的影响,姚际恒对程朱理学是否定态度。
博通群众,擅长辨伪考证,有怀疑批判精神。
《古今伪书考》是其在群书辨伪方面的代表作。
该书本事《庸言录》所附录,后被学者单刻流传共考伪书的范围,包括经史子三类,每书立下大多收集排比前人等有关考辨文字,然后加自身解记,一般较简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