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核心区“1-4-1”政策体系
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的决定
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的决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北京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23.11.24•【字号】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16届〕第11号•【施行日期】2023.11.24•【效力等级】省级地方性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企业技术进步与高新技术产业化正文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十六届〕第11号《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的决定》已由北京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于2023年11月24日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北京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23年11月24日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的决定(2023年11月24日北京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为了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以科技创新引领京津冀区域高质量发展,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经与天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河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共同研究,作出如下决定:一、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应当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建立健全区域创新体系,全面提升区域协同创新能力,协力打造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
二、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应当坚持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坚持市场机制和政府引导相结合,强化区域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三、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应当加快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发挥区域创新引领带动作用;完善创新功能互补机制,构建产学研协作新模式;推动创新资源在京津冀区域内有序流动、科学配置、开放共享、高效利用,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北京划分为四大功能区
区县功能定位发布北京划分为四大功能区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各区县在全市总体发展中的积极性,加强市委、市政府对各区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分类指导,促进城市总体功能的优化和首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区县功能定位及评价指标的指导意见》2005年正式发布。
该《指导意见》依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关于“两轴—两带—多中心”和城市次区域划分的设想,遵循“优化城区、强化郊区”的原则,把全市从总体上划分为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四类区域。
首都功能核心区,包括东城、西城两个区,集中体现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功能,集中展现古都特色,是首都功能及“四个服务”的最主要载体。
这个区域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城市管理,保护古都风貌,改善人居环境,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为实现首都城市性质和功能做出贡献。
城市功能拓展区,包括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四个区,涵盖中关村科技园区核心区、奥林匹克中心区、北京商务中心区等重要功能区,是体现北京现代经济与国际交往功能的重要区域。
这个区域的主要任务是拓展面向全国和世界的外向经济服务功能,推进科技创新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大力发展高端产业,为提升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做出贡献。
城市发展新区,包括通州、顺义、大兴、昌平、房山五个区和亦庄开发区。
这个区域涵盖通州、顺义、亦庄三个重点新城,平原面积广阔,具有良好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是北京发展制造业和现代农业的主要载体,也是北京疏散城市中心区产业与人口的重要区域,是未来北京经济重心所在。
其主要任务是依托新城、国家级和市级开发区,增强生产制造、物流配送和人口承载功能,成为城市新的增长极,为全市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做出贡献。
生态涵养发展区,包括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五个区县。
这个区域大多处于山区或浅山区,山区占辖区面积均在62%以上,是北京的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地,是保证北京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区域。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近几十年来,北京这座千年古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不仅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而且也面临着人口膨胀、环境污染和城市化带来的挑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并保持北京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北京市政府在2004年制定了一项长远发展的总体规划。
2004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制定以“四个统筹”为基础,即统筹城市建设和文化发展、统筹城市内外发展、统筹城市各个功能区域的发展、统筹人口资源和环境保护。
这一规划的目标是使北京成为国际一流的历史文化名城、政治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
根据总体规划,北京将实施“分散集约、生态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战略。
其中“分散”是指将一些政府机关、高校和科研机构等非核心功能迁徙至城市的非核心地区,以减轻城市中心的压力。
与此同时,北京将继续提高城市的“集约”利用,改善土地利用效率,增加城市面积的开发利用率。
在保持城市发展的同时,北京也十分关注环境保护。
总体规划提出了“生态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减少对水资源、空气质量和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
这包括保护水源地、发展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水资源管理和推动城市绿化等措施。
总体规划中还设立了多个城市功能区域,以便更好地满足不同需求和发展。
其中,北京中心城区作为政治、文化和商业中心,将承担各项重要功能;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科技园区将成为科技创新的主要地区;城市副中心将承担部分政府机构和高端产业的聚集地;以及新北京城市形态的规划开发,将成为城市发展的新亮点。
在人口管理与社会服务方面,总体规划提出了优化人口结构、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的目标。
这包括控制人口规模、优化人口结构、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和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
总的来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在过去15年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城市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大力改善,交通运输系统得到了高度发展,经济实力得到了巨大提升。
北京重点经济区域开发实施方案
北京重点经济区域开发实施方案一、背景和目标基于中央关于改革创新、加强区域协同发展的战略指导,北京市确定了发展重点经济区域的实施方案。
该方案的目标是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经济增长质量,推动北京市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为全国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二、实施原则1. 依托区域特色优势,在保护环境资源的前提下,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2. 支持科技创新和创业发展,培育新兴产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
3. 鼓励深化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形成良好的区域发展格局。
4. 促进人才流动和交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升人力资源质量和竞争力。
三、实施重点1. 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加大对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引进优质企业和项目,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投资力度,优化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区域发展的支撑能力。
3. 改善营商环境。
深化行政审批改革,优化政府服务,降低企业成本,增强市场活力。
4. 加强创新驱动发展。
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支持科技企业和科技人才发展,培育创新创业生态环境。
5. 促进人才发展。
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改善人才落户政策,提升人才队伍素质。
6. 深化与周边地区合作。
加强与河北、天津等周边地区的协作,形成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发展。
四、实施保障1. 强化政策支持。
制定相关政策措施,为重点经济区域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 加大投资力度。
增加对重点经济区域的资金支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投资。
3. 加强统筹协调。
成立相关工作机构,加强区域间的协调配合,推动方案顺利实施。
4. 加强监督评估。
建立完善的监督评估制度,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并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五、预期效果1. 北京市经济增长稳定,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
2. 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升,交通、水利、能源等领域的支撑能力明显增强。
3. 改善营商环境,降低企业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
4. 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创新创业环境优化。
北京市核心区141政策体系
北京市核心区141政策体系北京市核心区141政策体系是北京市政府为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而推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本文将对北京市核心区141政策体系的背景、政策内容和影响进行全面介绍。
一、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北京市核心区的人口和经济快速增长,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和社会问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北京市政府开始构建141政策体系,以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政策内容1. 经济发展北京市核心区141政策体系重点关注经济发展,通过加大对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市场开放的支持力度,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调整。
政府将进一步推动创新型企业的孵化和发展,培养新兴产业,加强与国内外优秀企业的合作,提升核心竞争力。
2. 环境保护为应对不断增长的人口和城市化带来的环境压力,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
其中包括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加强生态保护等。
政府还将积极推进绿色交通建设,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以及骑行和步行,减少汽车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3. 社会发展社会发展是核心区141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将加大对教育、医疗、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的投入,提高服务质量和覆盖率。
同时,政府还将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解决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困难,增加就业机会,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三、影响北京市核心区141政策体系的实施将对城市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首先,经济发展政策的推行将提升核心区的产业竞争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更多的创新型企业将在核心区孵化和发展,带动就业和经济增长。
其次,环境保护政策的落实将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空气质量,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提升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
最后,社会发展政策的实施将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改善教育和医疗条件,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促进社会公平和稳定。
总之,北京市核心区141政策体系的出台将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提供有力支持。
政府将继续推进相关政策的实施,加强监督与评估,确保政策效果的落地和持续改进。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之空间布局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之空间布局经反复研究论证,确定了“功能互补、区域联动、轴向集聚、节点支撑”的布局思路,明确了以“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为骨架,推动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构建以重要城市为支点,以战略性功能区平台为载体,以交通干线、生态廊道为纽带的网络型空间格局。
“一核”即指北京。
把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问题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首要任务。
“双城”是指北京、天津,这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要引擎,要进一步强化京津联动,全方位拓展合作广度和深度,加快实现同城化发展,共同发挥高端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三轴”指的是京津、京保石、京唐秦三个产业发展带和城镇聚集轴,这是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体框架。
“四区”分别是中部核心功能区、东部滨海发展区、南部功能拓展区和西北部生态涵养区,每个功能区都有明确的空间范围和发展重点。
“多节点”包括石家庄、唐山、保定、邯郸等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张家口、承德、廊坊、秦皇岛、沧州、邢台、衡水等节点城市,重点是提高其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能力,有序推动产业和人
口聚集。
同时,立足于三省市比较优势和现有基础,加快形成定位清晰、分工合理、功能完善、生态宜居的现代城镇体系,走出一条绿色低碳智能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关于加快四大主导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关于加快四大主导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公布日期】2020.06.22•【字号】京技管〔2020〕48号•【施行日期】2020.06.2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经济技术开发区其他规定正文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关于加快四大主导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通知京技管〔2020〕48号各相关单位:现将《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关于加快四大主导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2020年6月22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关于加快四大主导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关于推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提升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意见》(国发〔2019〕11号)以及《关于加快推进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亦庄新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京政发〔2019〕22号)、《关于由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行使部分行政权力和办理部分公共服务事项的决定》(京政发〔2019〕23号)等文件有关精神,加快推动开发区(亦庄新城)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汽车和新能源智能汽车、生物技术和大健康、机器人和智能制造产业(以下简称“四大主导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着力构筑首都“高精尖”产业主阵地与宜业宜居产业新城,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目标着眼国家战略需求,主动承接国家重大产业项目,大力实施四大主导产业“6688”计划,即达到“6千亿规模”、实现“6个一批”、实施“8大工程”、出台四项“8条政策”。
每年安排100亿元资金支持高精尖产业落地发展,到2022年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和科技服务中心”。
二、达到“6千亿规模”四大主导产业总产值规模达到6000亿元,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汽车和新能源智能汽车两大产业分别达到2000亿元,生物技术和大健康、机器人和智能制造两大产业分别达到1000亿元。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1.11.28•【字号】京政发〔2021〕35号•【施行日期】2021.11.2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正文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京政发〔2021〕35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现将《北京市“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北京市人民政府2021年11月28日北京市“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前言“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北京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关键时期,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意义重大。
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实施绿色北京战略,加快推进碳减排碳中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着力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本规划主要依据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编制。
一、新发展阶段生态环境保护新要求(一)“十三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成效卓著“十三五”时期,是全市生态环境保护战线广泛、措施综合、治理系统、成效最明显的五年,生态环境保护重视程度之高、污染防治攻坚力度之大、区域协同治污合力之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
五年来,全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切实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大幅改善,“十三五”规划目标提前超额完成,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北京大气污染防治经验被联合国环境署纳入实践案例。
截至2024年月初北京蹄疾步稳推进“两区”建设以首善标准谋篇布局以钉钉子精
“两区”指的是中国首都政治中心核心区和城市副中心。
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担负着重要的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创新中心的职责。
为了更好地发挥首都的综合优势,北京提出了“两区”建设的目标,即进一步优化和调整国家政治中心功能布局,加强城市副中心建设,实现城市功能疏解和优化协同发展。
在推进“两区”建设方面,北京以首善标准谋篇布局。
按照首善标准要求,北京在功能定位、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全面提升,确保“两区”建设符合国家和国际的高标准要求。
首先,在功能定位上,北京积极推进政治中心核心区的升级改造,着力提升航空、铁路、地铁交通枢纽的建设,打造现代化、高效率的国家政治中心。
其次,在城市规划上,北京精心设计了“两区”的整体布局,合理规划了土地利用、交通流线等基础设施,以实现“两区”的有机衔接和协同发展。
再次,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北京大力加强“两区”的公共交通建设、供水供电、市政设施等,为“两区”的建设提供良好的基础保障。
另外,北京在推进“两区”建设过程中,以钉钉子精神深入推进工作。
钉钉子精神是指始终坚持目标不变、路线不变、政策不变,以及不怕困难、不怕繁琐、不怕耐劳的坚持精神。
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两区”建设,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明确各项工作任务和时间节点,并采取有力措施监督推进工作。
同时,北京各级政府积极与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力量合作,形成合力,全力以赴推进“两区”建设。
在实施过程中,北京始终坚持破解难题、攻坚克难,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加强监督和评估,确保“两区”建设工作取得实质性成效。
总之,截至2024年11月初,北京市在推进“两区”建设方面取得了稳步进展。
北京以首善标准谋篇布局,以钉钉子精神深入推进工作。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北京将进一步优化和调整国家政治中心功能布局,加强城市副中心建设,实现城市功能疏解和优化协同发展,为打造世界一流的首都城市做出更大贡献。
北京市区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管理办法(试行)-
北京市区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管理办法(试行)正文:---------------------------------------------------------------------------------------------------------------------------------------------------- 北京市区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管理办法(试行)各有关单位:为更好地执行北京市区中心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完善调整控规的程序,以及实行社会公众参与,经市政府批准,决定于2002年1月1日起,在北京市区范围内试行“北京市区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管理办法”,请遵照执行。
第一条为了严格执行和完善、深化《北京市区中心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市区控规》),依据《北京市城市规划条例》及其它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市区控规》的规划范围。
市区其他地区陆续被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管理依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条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是《市区控规》实施的主管部门。
各区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权限负责本区行政区域内《市区控规》的实施管理。
第四条《市区控规》实施应坚持严格执行的原则,在实施中不断完善、深化和调整,实行《市区控规》调整的社会参与及监督。
第五条凡在《市区控规》规划范围内进行建设的单位和个人,应依照《市区控规》和本办法进行规划建设,服从规划管理。
第六条《市区控规》文件、图纸及图则,应在不断深化和完善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公布。
第七条各级政府及组成部门、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单位和个人,因城市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拟改变《市区控规》规定的规划控制指标的,可向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第八条申请前应进行规划调整可行性论证,由申请方委托具有甲级和乙级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进行规划调整可行性论证。
规划设计单位应严格按照本规定附件《北京市区中心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调整的技术管理要求(试行)》进行论证。
“新政策体系”助力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建设
科 发 工 作 ,加强 东 区 和西 区 资源 整 合 , 业 、重 大 项 目的倾 斜 力 度 。二 是 鼓 励 盟 ,为企 业 与 高 校 、 研 院 所 合作 开
术、 资本 、 科技 中介等创新要素继续 空 间 , 引 其 在 园 区 转 化 。 是 制定 聚 集各 类 科 技 金 融 主 体 . 快 建 设 多 吸 三 加
向 西 区 聚 集 。 三 是 开 辟 企 业 入 驻 和 核 心 区 重 大 项 目落 地 方 案 ,建 立 重 层次 资本市场服务体系 , 综合运用多
源 要 素 聚 集 、全 面 启 动 创 新 试 点 工
7 1日 , 京 市 海 淀 区 召 开 贯 月 北
中 共 北 京 市 委 副 书 记 王 安 顺 在 作 、大 力推 动 产 业 结构 调 整 、营 造核
彻 落 实 市 政 府 批 复 加 快 推 进 中 关 村 讲 话 中对 中 关 村 国 家 自主 创 新 示 范 心 区建 设 的 良好 环境 等 方面 回顾 了核
国 家 自 主 创 新 示 范 区 核 心 区 建 设 大 区核 心 区一 年 以来 的 建 设 给 予 了 充 心 区建设 取 得 的 阶段 性 重 要成 果 , 从
会 ”.对 核 心 区 建 设 一 周 年 进 行 盘 分 的 肯 定 并 对 未 来 发 展 提 出 了 更
核 心 区就 是 海 淀 区 、海 淀 区 就 是 核
园 区风 采 S
中 关 村 科 技 园 医 海 淀 协 办
‘ 政 策体 系 ”助 力中关村 国家 自主 ‘ 新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的通知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1.07.31•【字号】京政发〔2021〕20号•【施行日期】2021.07.3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建设综合规定正文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的通知京政发〔2021〕20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现将《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北京市人民政府2021年7月31日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前言“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北京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关键时期。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
市委十二届十五次全会明确了北京要走在全国前列、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科学谋划“十四五”时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路目标和重点任务,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对北京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规划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精神,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依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通知》等制定,系统阐明市委、市政府关于“三农”工作的战略意图,提出“十四五”时期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思路、具体指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蓝图和行动纲领。
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印发《北京市全面依法治市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印发《北京市全面依法治市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共北京市委员会•【公布日期】2021.05.09•【字号】•【施行日期】2021.05.0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规划正文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印发《北京市全面依法治市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各区委,市委各部委办,市国家机关各党组(党委),各人民团体党组,各国有企业和高等院校党委:现将《北京市全面依法治市规划(2021-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北京市委2021年5月9日北京市全面依法治市规划(2021-2025年)为全面贯彻落实《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精神,统筹谋划和协调推进法治中国首善之区建设,制定本规划。
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面推进法治中国首善之区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和战略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将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本市认真贯彻落实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统筹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地方法规规章体系不断完备,法治政府建设不断强化,司法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普法宣传工作不断加强,开创了全面依法治市工作新局面,为在新的起点上建设法治中国首善之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全面推进依法治市,是落实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客观要求,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应有之义,是建立首都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体系的必由之路。
在全面推进首都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必须把全面依法治市摆在全局性、战略性、基础性、保障性位置,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向着法治中国首善之区的目标不断前进。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牢牢把握建设法治中国首善之区的目标要求,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全面贯彻实施宪法,坚定维护宪法尊严和权威,以解决法治领域突出问题为着力点,在法治轨道上推进首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建设好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首都、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国首都、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北京市核心区“1+4+1”政策体系
金科服科技项目小课堂之北京市核心区“1+4+1”政策体系金科服品牌是国内首家中小企业科技服务领域创新电商平台,业务涉及国内各地,目前金科服业务重点在京津冀、长春、成都等地。
各地科技项目基本大同小异,但是也有不少地方的相关政策。
因此金科服品牌特意做了一个小普及,如果您想更多了解,请关注微信服务号:kingkefu 联系我们为您更详细解答。
北京市核心区“1+4+1”政策体系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部署和首都城市战略定位调整对核心区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出如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一)加快核心区自主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根本途径。
抢抓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迫切需要核心区跟踪科技创新发展趋势,因势而谋、应时而动、顺势而为,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强化创新引领和辐射作用,努力由全球科技创新“跟跑者”、“同行者”向“领跑者”跨越转变。
(二)加快核心区自主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落实首都科技创新中心定位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科技创新作出了系列重要战略部署,对首都城市核心功能作出了新的重要指示,尤其是科技创新中心的功能定位赋予了核心区新的战略职责,对核心区提出了新的要求。
核心区既要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担当全国创新驱动发展的排头兵,更要服务首都科技创新中心的功能定位,当好首都科技创新的领头羊。
核心区必须充分发挥科技资源优势,加快自主创新和产业发展,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和首都核心功能的优化调整提供重要支撑。
(三)加快核心区自主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核心区自身实现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
当前核心区正处于转型升级的攻坚期,内部空间资源约束趋紧、先行先试政策优势逐渐削弱,外部竞争压力加剧,再造核心区发展新优势和核心竞争力,亟待核心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新飞跃、产业发展水平实现新提升。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同志就《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实施方案》答记者问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同志就《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实施方案》答记者问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24.03.17•【分类】问答正文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同志就《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实施方案》答记者问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根据国务院《关于〈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实施方案〉的批复》有关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北京市人民政府近日联合印发《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实施方案》(发改环资〔2024〕241号,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对高质量推进示范区建设作出部署安排。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同志就《实施方案》接受采访,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实施方案》出台的背景是什么?答: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作出重要指示。
2016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研究部署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的总体设想、目标方向和实施步骤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了明确指示,赋予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调整北京空间格局、治理大城市病,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模式闯出一条新路”的重要使命。
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时指示要求,站在当前这个时间节点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要有21世纪的眼光,规划、建设、管理都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落实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的要求。
2018年12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年—2035年)》明确要求北京城市副中心要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为有效治理“城市病”作出示范。
北京市功能分区
北京市功能区域一、首都功能核心区首都功能核心区包括东城、西城、崇文、宣武四个区,是首都功能和“四个服务”的最主要的载体,承担国家政治文化中心、金融管理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职能,同时具有服务全国的会展、体育、医疗、商业和旅游等功能。
该区域是全市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集中了大部分的市级和一些重要的区级商业中心。
该区土地面积92.39平方公里,占全市的0.56%;2006年常住人口为206.1万,占全市的13.04%,常住人口密度为22308人/平方公里;2006年地区生产总值为1934.87亿元,占全市的26.48%。
存在问题:•相对过大的工业生产规模,与功能定位差距较大;•地域相对狭小,发展空间有限,对未来发展形成一定制约;•南北城发展极不平衡,社会经济差距加大;•古都风貌保护与城市现代化建设、危旧房改造之间存在着突出矛盾;•多种功能高度集聚,造成严重的“城市病”,经济社会发展和交通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住房紧张、生活服务设施缺乏、水资源利用程度低,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较差。
调整思路利用该区域城市形象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突出政治、文化、对外交往中心功能;•分散次级功能,为强化国际功能提供发展空间;•实现城市发展与旧城保护的双赢模式,创造良好的政务、商务和宜居环境。
调整内容•强化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功能;•强化以国家对外事务、国际旅游为特色的中外交往中心功能,建设国际交往功能密集区;•与老城区保护相结合,打造荟萃世界级时尚精品店的大街;•部分居住中心从市中心城区迁出。
•属于优化开发区域,占地多、技术含量低及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向外转移。
总体目标:“十一五”期间,努力建设成为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具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和古都风貌的现代国际城市的中心城区,成为政务环境、商务环境、宜居环境建设和管理的典范。
发展指标1、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第三产业比重力争达到85%以上,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以上。
2、初步形成现代文明与历史文化名城风貌有机结合的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城市格局。
北京市社会治理政策走向及其逻辑
北京市社会治理政策走向及其逻辑文/孙柏瑛武俊伟周保民北京市作为国家“首善之区”,承载着“都”与 “城”的双重治理目标。
近年来,按照新时代党中央提出 的“四个全面”、“五位一体”要求,北京市致力于打造 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围绕社会治理,北京市走 出一条区别于其他地方的“首善”治理道路,取得令人瞩 目的成就。
我们选取了北京市连续11年的“折子工程”(2009—2019)文本,来观察北京市社会治理长期变化趋 势、重点任务,并总结了社会治理的机制。
总体上看,北京市对社会治理的注意力不断强化,呈 现上升趋势,且历年的社会治理主题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和 创新性。
在社会治理实践中,北京市灵活运用传统和现代 的治理方式,既重视党建引领,又注重群众动员;既坚持 政府主导,又倡导多元共治;既进行体制改革,又积极推 动技术创新。
从社会治理机制创新来看,目前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党整合机制、任务驱动机制、行政分 权机制以及面向社区服务的合作治理机制。
据此,社会治 理的“北京经验”为理解我国社会治理的一体化与差异化 特征提供了经验支撑。
“折子工程”与北京市社会治理1996年,北京市“折子工程”首次启动,迄今已逾 20余年。
“折子工程”是政府将年度中心工作以政府正 式文件形式加以确定,并由市政府领导分工牵头,相关 委、办、局予以承办的政府重点项目。
北京市每年的“折 子工程”项目数量基本稳定在200项左右,包含经济社会 发展、深化改革、统筹城乡、城市管理服务、保障改善民 生、首都和谐稳定、政府自身建设等内容,基本上覆盖政 府各个职能领域,涉及到民众生活各个方面,故被称为 "民心工程”。
“折子工程”是北京市特有的年度性规划,是引导城 市治理重点工作的工具,也是反映社会治理导向的权威性 政策文本。
它完整地记录了自1996年以来北京社会治理信 息与轨迹,是理解北京市社会治理的重要载体。
因此,通 过对“折子工程”社会治理部分的分析,我们可以全面地了解北京市社会治理“首善”之路,更好地理解中国大城 市的治理之道。
北京亟需精准有效的人口调控政策体系
北京亟需精准有效的人口调控政策体系作者:李进来源:《人民论坛》2016年第10期【摘要】“十三五”期间,北京人口调控必须坚持系统调控和源头调控的原则,制定出精准有效的人口调控政策,分层次、分区域、统筹协调推进首都人口合理疏散和有序流动。
【关键词】北京人口调控政策【中图分类号】C924.21 【文献标识码】A北京作为全国首都和超大城市,长期以来一直面临人口问题的困扰。
外来人口的急剧增长和无序流动,以及人口结构和空间分布的不合理,使得北京的环境资源、社会秩序和管理、公共安全和服务都面临难以承载的巨大压力。
为了合理引导人口流动,缓解特大城市环境和资源压力,中共北京市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决议要求严格控制人口规模,提出了2300万的人口调控红线。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北京市常住人口数量依然在增长,但无论是从总量增速上还是从外来人口增量占比上,北京常住人口增量增速都呈“双降”趋势。
实际上,这种“双降”趋势从2010年便已经开始。
因此,实现2020年2300万以内的人口调控目标意味着每年增量要控制在25万以内,虽然有一定压力但并不难以实现。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北京市已开始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未来15年,随着45-60岁人口进入老年行列,北京老龄化程度和人口负担将迅速提高,这同时也意味着劳动力年龄段人口的急剧减少。
目前北京市人口出生率虽然稳中有升,但主要体现在10岁以下儿童数量有所增加。
可见在未来15年以内,北京市仍需要适度吸纳外来年轻劳动力年龄段人口,以补充劳动力需求,降低过度老龄化趋势。
因此,北京外来人口调控应将调控重点放在质量和结构调控上。
传统人口调控措施的经验与问题一些实地调研表明,旨在控制和减少外来人口数量,提高外来人口素质的人口调控措施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带来了诸多非预期后果,主要表现在:第一,外来人口管控过程中部门分割所带来的人口信息失真与人口信息采集和登记的落后。
目前城市公共部门中涉及外来人口管理工作的主要有四个部门,即公安、劳动、计生与教育,在这四个部门中,除了公安,其余三个部门都是只关注外来人口中的特定人群,部门的分割和数据的碎片化导致城市外来人口特征数据无法有效获取。
“一核两翼”的空间价值和实践意义
|JingJinJi XieTong FaZhan |京津冀协同发展|June,2018/QIANXIAN73“一核两翼”的空间价值和实践意义唐鑫“一核两翼”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核”是指包括首都功能核心区在内的北京中心城区,“两翼”是指北京城市副中心、河北雄安新区。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一核两翼”规划建设遵循首都城市功能空间布局的一般规律,着眼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优化首都城市功能结构、提升首都功能、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创造性地进行城市功能空间布局,必将推动新发展理念在京津冀地区形成生动实践。
首都城市功能空间布局的一般规律首都城市既有为中央服务的政治功能,又有发展产业和公共服务等一般城市功能。
首都城市功能空间布局,需要按照其城市战略定位,以功能内容为基础,以空间结构为支撑,正确处理政治功能与一般城市功能的空间关系,使首都功能得到整体提升。
突出政治功能,优化一般城市功能。
按功能内容划分,当今世界上的首都城市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综合功能型首都城市,另一类是单一功能型首都城市。
日本东京、英国伦敦属于综合功能型首都城市,美国华盛顿、澳大利亚堪培拉则属于单一功能型首都城市。
综合功能型首都城市既是国家的政治中心——中央政府、国会和国家司法机构所在地,又是国家的经济中心——国家乃至全球的金融、贸易、信息中心,还是国家的文化中心——聚集了国家级的文化设施、全国性的文化团体和重要的文化活动。
此类城市人口规模较大,功能较多,但都将城市的国家政治中心功能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最好的区域以最佳的资源加强“中央政务区”建设,从而为中央提供最优质服务。
在这个前提下,再考虑城市其他方面的建设与发展,提升与政治功能相协调的一般城市功能。
单一功能型首都城市只是国家的政治中心,如美国的华盛顿是美国国会、联邦政府机关与各国驻美国大使馆的所在地,聚集了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美洲国家组织等重要国际组织总部。
“北京城四区合并”战略解读——打造世界城市示范区
“北京城四区合并”战略解读——打造世界城市示范区彭剑波
【期刊名称】《北京规划建设》
【年(卷),期】2010()5
【摘要】近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北京市政府关于调整首都功能核心区行政区划的请示,将东城、崇文合并建立新的东城区,将西城、宣武合并建立新的西城区。
在这个特殊城市的特殊区域的特殊行政区划调整,是北京市乃至国家的一个重大战略举措,下面笔者谈谈对"北京城四区合并"的理解。
【总页数】3页(P31-33)
【关键词】世界城市;北京城;合并;示范区;行政区划调整;北京市政府;解读;国务院【作者】彭剑波
【作者单位】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战略策划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092.48
【相关文献】
1.“站在世界城市的背景下建设中关村”——赵弘深度解读中关村示范区3年行动计划 [J], 沙磊;无
2.建设国际贸易示范区:打造国际贸易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区的战略选择 [J], 姜良根;胡侠参
3.打造首都民办教育“精品”——北京城市学院品牌战略探析 [J], 刘林;燕频
4.建设国际贸易示范区:打造国际贸易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区的战略选择 [J], 姜良根;胡侠参
5.加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力度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城市范例中央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10大看点 [J], 翟万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科服科技项目小课堂之北京市核心区“1+4+1”政策体系金科服品牌是国内首家中小企业科技服务领域创新电商平台,业务涉及国内各地,目前金科服业务重点在京津冀、长春、成都等地。
各地科技项目基本大同小异,但是也有不少地方的相关政策。
因此金科服品牌特意做了一个小普及,如果您想更多了解,请关注微信服务号:kingkefu 联系我们为您更详细解答。
北京市核心区“1+4+1”政策体系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部署和首都城市战略定位调整对核心区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出如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一)加快核心区自主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根本途径。
抢抓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迫切需要核心区跟踪科技创新发展趋势,因势而谋、应时而动、顺势而为,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强化创新引领和辐射作用,努力由全球科技创新“跟跑者”、“同行者”向“领跑者”跨越转变。
(二)加快核心区自主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落实首都科技创新中心定位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科技创新作出了系列重要战略部署,对首都城市核心功能作出了新的重要指示,尤其是科技创新中心的功能定位赋予了核心区新的战略职责,对核心区提出了新的要求。
核心区既要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担当全国创新驱动发展的排头兵,更要服务首都科技创新中心的功能定位,当好首都科技创新的领头羊。
核心区必须充分发挥科技资源优势,加快自主创新和产业发展,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和首都核心功能的优化调整提供重要支撑。
(三)加快核心区自主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核心区自身实现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
当前核心区正处于转型升级的攻坚期,内部空间资源约束趋紧、先行先试政策优势逐渐削弱,外部竞争压力加剧,再造核心区发展新优势和核心竞争力,亟待核心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新飞跃、产业发展水平实现新提升。
二、总体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统筹服务首都城市功能定位和区域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线,以充分发挥市场对创新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对创新的引导作用,明确支持方向、聚焦支持领域、创新支持方式、优化支持力度、细化规范支持标准为原则,以把核心区打造成为各类高端创新创业要素聚集辐射中心、最具吸引力的创业中心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为目标,构建聚焦化、特色化、普惠制、结果导向型的创新创业政策支持体系,着力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快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创新创业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将核心区打造成为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创新创业激励机制更加完善、高端创新创业要素有机集聚、创新创业人才加速涌现、创新创业活力持续迸发、产业结构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沃土创业热土,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
三、重点任务(一)全面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打造最富吸引力创新创业高地1.强化科技创新服务支撑。
支持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强化技术创新供需对接和技术研发基础支撑服务,加快构建网络化、特色化、专业化的科技创新服务支撑体系。
鼓励大学科技园、孵化器、专业园区等各类创新载体建立“创新导师”队伍,按市场化方式为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提供专业服务,拓展企业端创新前瞻性。
2.完善创业孵化服务体系。
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创新型孵化器、加速器、集中办公区等各类创业服务载体和整合创业服务资源的公共平台。
支持各类创新型孵化器与加速器、大学科技园、产业园等各类创业服务载体合作对接,加快构建面向创业全过程的服务支撑体系,同步形成高成长性毕业企业跟踪筛选和落地机制。
3.优化创新创业的金融支撑。
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发展,鼓励引导科技金融特色机构面向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开展金融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拓宽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
加快建立支持科技创新的信贷风险补偿机制,促使金融机构加大对早期创新项目的金融服务力度。
支持企业上市挂牌、融资交易及并购重组,鼓励企业积极运用资本市场快速发展壮大。
4.营造优质的知识产权服务环境。
支持知识产权服务与技术转移平台建设,鼓励平台面向企业、高校院所、产业联盟等创新主体,提供信息发布、竞价交易、服务支撑等基础服务。
支持企业购买知识产权高端服务,提升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和运营水平。
加速优质知识产权服务和技术转移机构聚集,支持知识产权服务和技术转移机构发展。
精品文档。
3欢迎下载5.加快信用服务体系建设。
加快企业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搭建开放的互联网信息查询应用平台和专业数据分析系统,为营造诚实守信市场环境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
加快推动信用中介服务机构发展,逐步构建以信用中介服务机构为主体的市场信用服务体系。
加快信用产品在政府采购、专项资金申报、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信用融资等领域推广应用,鼓励企业购买信用中介机构的信用产品或服务。
(二)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培育支撑核心区持续发展内生动力1.加速存量创新资源聚变。
与高校院所合作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联合社会资本撬动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重点支持符合核心区产业发展方向、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重大科技成果就地转化。
鼓励拥有科技成果的科研人员或团队“带土移植”、“带技创业”,充分激发创新人才的创业活力。
鼓励驻区高校院所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专职岗位或专门机构,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专业化水平。
支持驻区高校院所开展知识产权权属清晰界定,对购买专业服务的费用给予补贴,构建科技成果转化储备库。
2.聚焦支持人才创新创业。
强化创新创业人才激励,鼓励各类人才在核心区创新创业,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给予多方位支持,吸引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落地生根。
强化创新创业人才服务,支持各类人才服务机构发展,鼓励人才服务机构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专业化、个性化创新创业服务,加快构建全天候、全方位的创新创业人才服务体系。
面向全球遴选高端创新创业人才或团队,形成企业引、社会评、政府跟进配套支持的人才服务新机制。
3.优化初创和高成长企业发展土壤。
设立海淀区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导社会资本重点支持区域特色、优势产业领域的创业企业发展。
充分发挥初创期股权投资基金作用,重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初创期和成长期企业,优化初创期和成长期企业的发展土壤,打牢区域创新发展的微观经济基础。
4.支持国际化品牌化的创新创业活动。
支持区内企业举办、申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大赛和重要科技会议、产业论坛、行业国际会展等专业交流活动,依托重大创新创业活动不断发现、筛选和储备一批未来的种子企业和项目,为实现区域创新驱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储备创新生力军。
5.完善需求拉动创新机制。
加快推进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探索建立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新机制新模式,积极运用定制、首套购买和示范项目等政府采购方式推进企业技术和产品创新。
(三)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核心区的创新竞争力1.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对研发投入持续增长、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成果并形成良好经济效益的企业给予支持。
鼓励企业面向社会重大需求开展研发,重点支持企业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化解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难题开展创新。
引导龙头企业面向技术创新需求,搭建一批专业领域的产业技术研发平台,促进上下游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提高企业组织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的能力。
2.强化企业协同创新能力。
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产业联盟共建研发机构和开展研发合作,建立联合开发、优势互补、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用合作机制,构筑“学术教授+专职产业研究教授+产业科学家+职业经理人”的协同创新模式,加强对企业技术创新的理论、基础和前沿先导技术支持。
鼓励产业联盟、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发挥平台作用,促进创新资源共享和供需有效对接。
支持企业参与重大军工项目研发和产业化,支持社会机构搭建军民对接平台和提供军民对接服务,促进军民融合创新发展。
3.提升企业技术标准和品牌竞争力。
鼓励知识产权运营服务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运营投资,帮助企业运用知识产权战略提升市场竞争力。
鼓励企业、产业技术联盟和行业协会合作建立专利联盟或专利池,增强高新技术企业市场话语权。
支持企业、产业联盟和行业协会等积极参与重点产业领域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提升行业技术标准竞争力。
鼓励支持企业积极开展自主品牌经营,鼓励企业创建和培育知名品牌。
4.提升企业整合全球创新资源能力。
鼓励企业通过人才引进、技术引进、合作研发、委托研发、建立联合研发中心、参股并购海外研发机构等方式开展国际创新合作,汇集全球创新能量助推核心区创新发展。
(四)聚焦支持重点产业,构筑质量效益导向产业发展新格局1.加快构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联合社会资本、共同设立产业发展投资基金,支持移动互联网和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导航和位置服务、生物工程与新医药等重点产业发展,打造具有内生创新动力和核心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
支持核心区具有发展基础和竞争优势的先进制造等新兴产业发展,抢占未来战略制高点。
支持知识产权运营、专利战略布局等智力密集型科技服务业发展,加快建立标准化、专业化、社会化、网络化、规范化、高端化的现代科技服务体系,优化核心区产业发展格局。
2.强化重点企业引进和服务。
统筹首都非核心功能疏解和治理“大城市病”,在重点企业引进过程中强化人口、用地、水耗、能耗、环境影响等综合评价,制精品文档。
5欢迎下载定严格准入和动态退出机制。
吸引国内外战略性新兴领域的龙头企业、总部型企业和总部机构入驻,做好重点企业的协调服务。
鼓励各类科技金融要素和主体入驻,支持总部金融机构和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发展,引导各类科技金融要素支持企业创新,强化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撑。
3.推动重点产业功能区建设。
深入推动中关村科学城、北部科技生态新区等重点功能区,“专精特新”产业园和北部乡镇产业园建设,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空间支持,持续增强核心区产业承载能力。
4.加快推进产业区域转移和结构升级。
坚持政府牵线引导、园区紧密对接、企业主导运行、区域合作共赢原则,加快推动核心区生产、加工等环节跨区域转移布局,推动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建设,打造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先行示范区。
四、保障措施(一)加强专项资金统筹协调。
加强区委区政府对本意见及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的综合督查或专项检查,纳入全区绩效管理体系。
加强预算管理和项目统筹安排,建立跨部门的协调联动机制,确保专项资金错位支持、领域互补,避免多头支持和重复支持,使专项资金更好地发挥作用。
加强专项资金申报统筹管理,加强对申报支持项目的知识产权前置审核,完善“统一预算安排、统一支持方向、统一申报平台、统一审批权限、统一管理流程”的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规范申报程序,更加便于企业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