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教育学
333教育综合之教育学原理
333教育综合内容整理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第一章教育学概述第二章教育的概念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第四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第五章教育的目的第六章教育制度第七章课程第八章教学(上)第九章教学(下)第十章德育第十一章班主任第十二章教师第十三章学校管理第一章教育学的概述一、研究对象与任务1.研究对象(名词解释):教育学是一门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从而揭示教育规律的社会科学。
2.研究任务(简答):教育学的研究任务主要在于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认识教育本质,揭示教育的规律,并在揭示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3.教育学(名词解释):①教育学顾名思义就是关于教育的学问,是一门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从而揭示教育规律的社会科学。
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和教育对象,但又并非所有的教育问题都能成为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只有那些有价值的,能够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才能构成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③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揭示教育的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④学习教育学,可以使我们了解教育的规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一定的教育理念知识和科学的教育方法,那种认为不学教育学也能教书和做好教育工作的想法是片面的、不切实际的,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工作质量。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阶段(看书了解即可,不用背)三、几种教育学(第1、3种重点背,2、4、5简单看)1.实验教育学(重点背):①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
1901年,德国教育家梅伊曼首先将实验教育思想称为“实验教育学”。
1907年教育家拉伊又出版了《实验教育学》一书,系统地阐述实验教育思想。
②基本观点:第一,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思辨教育学;第二,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应用于教育研究;第三,划分教育实验的基本阶段;第四,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分依据。
20世纪五大教育学流派
20世纪五大教育学流派教育学复习过程中,教育史内容很多且复杂,学生掌握起来不够容易,特别是很多学员反映几大流派很难区分。
今天老师就重点讲解下20世纪教育学五大流派。
(一)实验教育学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理论。
其代表人物是德国教育学家梅伊曼和拉伊。
代表著作主要有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纲要》及拉伊的《实验教育学》。
实验教育学的主要观点是:第一,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强调概念思辨的教育学,认为这种教育学对检验教育方法的优劣毫无用途;第二,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从而使教育研究真正“科学化”;第三,认为教育实验与心理实验的差别在于心理实验是在实验室里进行的,而教育实验则要在真正的学校环境和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第四,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
在这里考上需要注意,实验教育学所强调的定量研究成为20世纪教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范式,近百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但是这种方法也是有局限性的,当实验教育学及其后继者把科学的定量方法夸大为教育科学研究的惟一有效方法时,就受到了来自文化教育学的批判。
(二)文化教育学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教育学是19世纪末以来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
其代表人物主要有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人,代表著作主要斯普朗格的《教育与文化》等。
文化教育学的基本观点是:第一,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因此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的历史;第二,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又是在一定社会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第三,因为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所以教育的研究既不能采用赫尔巴特纯粹的概念思辨来进行,也不能依靠实验教育学的数量统计来进行,而必须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亦即理解与解释的方法进行。
文化教育学作为科学主义的实验教育学和理性主义的赫尔巴特式教育学的对立面而存在与发展,深刻地影响着德国乃至世界20世纪的教育学发展。
当代教育学派别之实验主义、实用主义、批判教育学
当代教育学派别之实验主义、实用主义、批判教育学一、实验教育学(一)代表人物德国教育学家梅伊曼和拉伊,代表著作有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纲要》和拉伊的《实验教育学》。
(二)观点1.反对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强调概念思辨的教育学。
2.提倡运用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3.把教育实验分为三个阶段:假设-计划-实验。
4.教育实验要在学校环境和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
5.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的依据。
(三)评价其过分的夸大了定量研究方法,走上了“唯科学主义”的迷途,且并非每个知识点都可以做实验,例如教育目的这种涉及到需要价值判断和选择的问题就不能用实验解决。
二、实用主义教育学(一)代表人物美国的杜威、克伯屈,代表著作有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克伯屈《设计教学法》。
(二)观点1.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与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的;2.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继续不断增长,除此之外教育不应该有其他目的;3.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在其中要学习现实社会中所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4.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5.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而非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而非领导者;6.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三)评价1.实用主义教育学以美国实用主义文化为基础,是美国文化精神的反映,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理念进行了深刻批判,推动了教育学的发展;2.其不足之处在于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系统知识的学习,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校的特质,忽视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三、批判教育学(一)代表人物美国的鲍尔斯、阿普尔等(二)观点是当前西方教育理论界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潮。
主要观点有:1.当代资本主义的学校教育是维护现实社会的不公平的工具,是造成社会差别、社会歧视和社会对立的根源;2.学校教育的功能就是再生产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文化关系和经济结构;3.教育目的就是要对师生进行“启蒙”,以达到意识“解放”的目的,从而积极地寻找克服教育及社会不平等和不公正的策略;4.教育理论研究要采用实践批判的态度和方法。
教育学原理
1、教育: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其与教育的关系理论。
3、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学的教育学,是19世纪末以来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
4、实用主义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是“美国版”的教育学,对典型的“美国版”的教育学,对20世纪整个世界的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
5、制度教育学:在20世纪60年代诞生于法国的一种教育学说,从另一个方面开辟了教育学研究的新领域和新视角。
代表人有瓦斯凯。
6、批判教育学:20世纪70年代之后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也是当代在西方教育理论界占主要地位的教育思潮,对于教育诸多问题的研究都有比较广泛和深刻的影响。
7、教育的社会性:是教育这一永恒的社会现象的的根本属性。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主要通过语言文字来进行,而语言和文字都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特有的。
8、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和能动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最主要的表现为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认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对我们理解教育的作用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9,、最近发展区: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早年专门研究过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的问题。
10、一般发展区:它指的是个体以智力为核心的包括感情意志个性以及集体主义精神在内的一般发展。
在智力发展中,又以思维能力的发展为核心。
11、能力:是个体精神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能力知识个性这三者就统一在能力是知识的个性化这一点。
12、个体社会化:是指社会的教育和熏陶下,个体从自然发展成社会人的过程。
社会化过程贯穿于个人的一生。
13、学校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学校的机构与组织系统及其运行规则,它区别于非学校的教育机构与组织系统及他们的运行规则。
拉伊《实验教育学》
拉伊《实验教育学》一、内容简介《教育实验学》是由实验教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德国教育家A.拉伊所著,出版于1903年。
该书完成了对实验教育学的系统论述,论证了实验教育学是一种科学的、完整的新教育学。
在该书中,拉伊阐明了实验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和性质。
拉伊认为新旧教育学的主要区别在于他们积累经验的方式和研究的方法。
他主张用观察、统计和实验来补充旧有的研究方法,强调教育实验在建立教育理论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认为教育实验可以在人为控制条件下进行,便于验证构成教育现象诸因素的各自地位和作用,从而获得准确可靠的知识。
他提出教育实验包括下列三个阶段:①提出假设;②设计并实施实验;③在实践中进行验证。
拉伊从生物学理论的角度出发,提出教学的三阶段:反应、同化和表现。
即先使学生通过感觉去感受外界事物,再通过思维整理感觉印象,最后用行动表达所感受和思考的有关知识。
根据引起反应的刺激的不同种类,构建了个体教育学、自然教育学、社会教育学为一体的教育学体系。
并进行了课程改组,提出用一种有机的课程来代替各种科目堆积的课程。
拉伊把活动作为全部教育的基础,将活动的原则、表现的原则作为基本的教育原则。
根据这一原则,他倡导活动学校(生活社会学校),反对赫尔巴特学派的主智主义和形式主义的教育学。
由于他强调学生的“行动表现”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故人们又把他的教育理论称为“行动教育学”。
二、阅读指南(一)实验教育学的产生实验教育学产生于20世纪初的德国,并在欧美一些国家广泛传播、有较大影响。
19世纪末,由于社会生产的扩大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学校日益增多,学习负担过重,学生体质下降,于是改革课程、探索教育教学的新途径,成为教育理论面临的迫切任务。
当时科学已从对自然的研究扩大到对人的研究,并在研究中广泛采用科学实验的方法,特别是“实验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后,一些教育学者利用实验、统计及比较方法研究儿童身心发展和教育上的问题,遂出现了实验教育学。
外国教育史备考研知识点: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
外国教育史备考研知识点: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一、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一)新教育运动1.新教育运动的形成和发展新教育运动亦称“新学校运动”,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教育改革运动。
初期以建立不同于传统学校的新学校作为新教育的“实验室”为其特征。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在教育实践不断推广的基础上,新教育理论进一步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新教育运动逐步走向衰落。
1889年,英国教育家雷迪在英格兰的德比郡创办阿博茨霍尔姆乡村寄宿学校,标志着新教育运动的开端。
其后,德国的利茨推动了“乡村之家运动”,法国的德莫林开办了“运动学校”。
各国新学校的国际交流促成了1899年瑞士教育家费利耶尔在日内瓦建立了“国际新学校局”,1921年在法国加来成立“新教育联谊会”,并出版杂志《新时期的教育》。
1922年提出“七项原则”,强调活动以及儿童个人自由而完善的发展,推行儿童中心的教育目标。
1942年,通过《儿童宪章》,强调教育机会均等,以符合世界性普及教育的要求。
1966年,新教育联谊会改名为“世界教育联谊会”,标志着新教育运动作为一场运动的终结。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研究生就业问题近年来也成为热点话题。
官方发布的研究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5%以上,但有的专业首次就业率甚至低至5.56%。
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情况,也许永远也无法知道,但多几个渠道了解信息,或许能在作决定时提供帮助。
七成高校研究生就业率超95%凯程考研以"专业、负责、创新、分享"的办学理念,突出"高命中率、强时效性、全面一条龙服务"的特色,成为考研学子选择专业课辅导的首选。
10年来已有千余位考生在凯程的帮助下顺利考取全国著名高校,引发业界强烈关注。
2.新教育运动中的著名实验(1)1889年,英国教育家雷迪在德比郡创办阿博茨霍尔姆乡村寄宿学校,以11-18岁男孩为对象,以把他们造就新型的英国各种阶层人士为目的。
教育学和心理学名解
教育学1.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教育规律:就是指教育内部诸要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3.历史法:是从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去进行考察以弄清它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4.教育调查:是了解教育情况、研究教育问题的基本方法。
5.实验教育学:是20世纪初欧美的教育学者利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研究教育问题的一种教育学。
6.广义教育:广义的教育指的是,凡是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都是教育。
7.狭义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
8.学校教育:指狭义教育。
它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劳动的一种活动。
9.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
10.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短程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
11.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是解剖学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的特点等这些遗传上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自然的或生理的前提条件。
12.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身体的发展是指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的发育及其机能的增长,是人的生理方面的发展。
心理的发展是指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性格等到方面的发展,是人的精神方面的发展。
人的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是紧密相联的,生理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基础,心理的发展也影响着生理的发展。
13.环境:环境是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的发生影响的外部世界。
《教育学原理》考试参考
《教育学原理》考试参考(劳动委员版)1.评析三种当代西方教育的流派。
(一)、实验教育学。
实验教育思想是一种以教育实验为标志的教育思潮。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与教育关系的理论。
代表人物是梅伊曼和拉伊,代表著作是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纲要》(1914)和拉伊的《实验教育学》(1908)。
主要观点是:第一,反对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概念思辨教育学;第二,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第三,划分教育实验阶段;(提出问题-实验假设-实验计划-实验开展-结论应用)第四,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及智力发展,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
(二)、实用主义教育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代表人物是杜威,代表作是1916年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主要观点是:反对传统的一教材、课堂和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构建了完整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体系。
但他以“经验”为基础,以行动为中心,带有狭隘的经验主义色彩。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产生于苏联,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和民主主义》(1917)是第一本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学和教育史的专著。
另外还有凯洛夫的《教育学》(1939)和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1930)。
主要观点是:第一,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第二,教育起源于社会性生产劳动,其内容和性质随劳动方式的变化而变化;第三,现代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四,现代教育和现代大生产劳动的结合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第五,教育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制约,同时又反作用于他们;第六,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
2.列举三种教育起源理论。
教育学具有双重起源:一是来自于思想家的关于教育问题的哲学思考;二是来自于教师的实际教育、教学经验的总结。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第一章1.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教育规律:教育规律就是对教育内部诸要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3.历史法:是指从事物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去进行考察,以弄清它的实质和发展规律。
4.教育调查:是了解教育情况、研究教育问题的基本方法。
5.实验教育学:是20世纪初欧美的教育学者利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研究教育问题的一种教育学。
第二章1.广义教育: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或是无组织,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
2.狭义教育:狭义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带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
3.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指狭义教育。
4.教育者:凡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统称教育者。
5.受教育者: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
第三章1.遗传: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这些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自然的或生理的前提条件。
2.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身体发展包是指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骨骼、肌肉、心脏、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的发育及其机能的增长,是人的生理方面的发展。
心理的发展是指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发展,是人的精神方面的发展。
人的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紧密相联的,生理发展是心理发展的基础,心理发展也影响着生理发展。
3.环境:环境是指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地影响的外部世界。
4.遗传决定论:遗传决定论认为,人的知识、能力和个性等如同他们的眼睛、牙齿和手指一样,是自然赋予的,是先天得来的,人的发展过程只不过是这些内在的遗传因素的自我展开过程,环境的作用仅在于引发、促进或延缓这种过程的实现。
教育学的科学之道:实验教育学的启示
的道 路 。 实 验 教 育 学 深 受 1 纪 科 学 主 义 思 潮 的影 响 , 9世 它从 教 育 学 知 识 的论 证 、 得 与 方 法 论 三 个 方 面开 创 了教 育 学 科 学 获 之 道 , 当代 教 育 学 的发 展具 有 重 要 作 用 。 对 关键 词 : 实验 教 育 学 ; 验 研 究 ; 学 实 科 中 图分 类 号 : 4 0 4 G 0—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2—11 (0 0 0 0 2 0 17 0 2 2 1 )2— 13— 4
思, 在社会学科 中使用这个词 的意指 “ 学科 ” 还指 “ , 学
科 的规 范 ” 用 富科 的 话 说 是 “ 训 ” , 规 。另 一 是 si c — ec , ne 现在我们把他翻译为 “ 科学 ” 有两个 意思 : , 一是 指系统的知识或理论体系 ; 二是特指 “ 自然科学 ” 。关 键在于这一领域知识 的确定性 问题 , 取决 于教育学 这
共冶一炉 , 以其他学术 同侪 眼里根本不屑一 顾。在 所
讨论学科 问题 的真正学术 著作 中 , 根本 找不 到“ 教育 学” 这一项 目(u d c l e 。在分 析教育哲 学 中, sbi i i ) s pn 赫 斯 特的观点也许值得我们 注意 , 他认 为教育 学 中根本
科学教育学的一种趋势 , 逐渐 借用 自然科学 的研究模
它从产 生起就 有 自己 的科 学观 和它所 追求 的科学 性 目标 ” 所 以称之为教育之 “ ” 学” , 学 。“ 在英 语 中的对 应词就 比较多 , 最有代 表性 的有两个 : 一是 ds pi , i il e c n 这个词 翻译 成 中文是 “ 学科 ” “ 律 ” “ 范 ” 意 、纪 、规 的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原理名词解释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
基本观点是:反对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强调思辨的教育学;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从而使教育研究真正“科学化”;把教育实验分为提出假设、进行试验和论证三个基本阶段;主张用试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
的迷途,受到文化教育学的批判。
19世纪末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
基本观点是: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因此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历史;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又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教育研究要采用精神科学或者文化科学的方法,即理解与解释的方法进行;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完整的人格,培养完整人格的主要途径就是“陶冶”和“唤醒”,要发挥教师与学生双方的积极性,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社会文化现象的价值相对性,忽视了教育中客观规律的存在。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是在批判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的基础上提出的。
基本观点: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与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的;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的不断增长,除此之外,教育不应该有其他目的;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在其重要学习现实社会中所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课程的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而非以教师为不足之处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系统知识的学习,忽视了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校的特质。
20世纪70年代之后在西方教育理论界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
立的根源;学校教育的功能就是再生产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文化关系和经济结构;教育的目的是要对师生进行:“启蒙”,以达到意识“解放”;教育理论研究主要采用实践批判的态度和方法。
的角度可以把教育功能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教育学实验报告
教育学实验报告【教育学实验报告】1. 研究背景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规律以及教育方式的学科,通过实验研究来验证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的有效性,提升教育质量。
本实验旨在探索不同教育方法对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习动机的影响,为教育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2. 实验设计2.1 实验目的通过比较不同教育方法对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习动机的影响,探索最优的教育方式,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和学习动力。
2.2 实验对象本实验共招募100名小学五年级学生,随机分为三组。
2.3 实验步骤2.3.1 分组将100名学生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3人。
2.3.2 实验组一:传统教学法在实验组一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授课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2.3.3 实验组二:互动教学法在实验组二中,采用互动教学方式,教师与学生互动,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参与讨论。
2.3.4 实验组三:项目式学习法在实验组三中,采用项目式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参与实际项目来学习知识和技能。
2.3.5 实验内容三组学生将在相同的时间内学习同样的课程内容。
学习过程中,记录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动机等数据。
3. 数据分析与结果3.1 学习成绩比较通过统计各组学生在学习成绩上的表现,比较三组学生的学习成绩差异。
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一的平均学习成绩为X分,实验组二的平均学习成绩为X分,实验组三的平均学习成绩为X分。
通过t检验分析,实验组三的学习成绩显著高于实验组一和实验组二。
3.2 学习动机比较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各组学生的学习动机得分,比较三组学生的学习动机差异。
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一的平均学习动机得分为X分,实验组二的平均学习动机得分为X分,实验组三的平均学习动机得分为X分。
通过方差分析,实验组三的学习动机得分显著高于实验组一和实验组二。
4. 结论与讨论通过本实验的比较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首先,相较于传统教学法和互动教学法,项目式学习法在学习成绩和学习动机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其次,项目式学习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学习效果。
实验教育学名词解释
实验教育学名词解释
实验教育学是一门探究教育现象、从实证角度研究教育问题、试
图找到在教育现实中有效的教育方法的学科。
其中实验是指对教育现
象进行实证研究的方法,包括对教育对象、因素和过程进行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数据收集和分析的过程。
实验教育学的研究范畴涉及
教育心理学、教育技术学、课程与教学论等多个学科。
实验教育学的
研究意义在于促进学科教育的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以期更好地适应
现代社会的教育需求。
教育学专业的教育社会学实验
教育学专业的教育社会学实验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涵盖了广泛的研究领域,其中之一就是教育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旨在探讨教育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通过实验研究来深入了解这一关系的本质。
本文将介绍教育学专业中教育社会学实验的意义、实施过程以及实验结论等内容。
一、实验的意义教育社会学实验的意义在于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深入了解教育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
通过实验证实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揭示出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教育社会学实验有助于促进教育制度改革和教育公平,为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依据。
二、实施过程教育社会学实验的具体实施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研究设计:根据研究目的和问题,确定实验的设计方案。
包括确定研究对象、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设置,选择适当的实验方法和工具等。
2. 数据收集:根据实验设计方案,收集相关的实验数据。
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观察、访谈等方式进行数据采集。
3. 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运用统计学方法,得出实验结论。
可以采用SPSS等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
4. 结果解读: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对实验结果进行解读和总结,提取实验结论。
可以通过撰写实验报告、进行学术交流等方式来传达实验结果。
三、实验结论根据教育社会学实验的实施和数据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教育对个体的社会地位和社会流动起到重要影响。
通过教育的提供和机会的平等化,可以减少社会不平等现象,促进社会流动。
2. 学校环境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良好的学校环境可以提供更好的学习资源和支持,有利于学生的学业表现和个人发展。
3. 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教学效果。
四、实验的意义与局限性教育社会学实验的意义在于揭示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为教育改革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然而,实验的局限性也需要注意。
由于实验环境的人为干预和局限性,实验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性,并不能完全代表现实情况。
教育学专业的教育神经科学实验
教育学专业的教育神经科学实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神经科学在教育学领域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教育神经科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旨在探索人类学习和教育过程中的神经机制,为教育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讨论教育学专业中的教育神经科学实验,介绍其意义、方法和应用。
一、实验意义教育神经科学实验旨在通过研究大脑的神经活动来揭示学习和记忆过程的神经机制,为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和提高学习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实验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不同学习任务对大脑的影响、记忆过程中的神经机制,以及学习者之间的差异。
这些研究结果对于优化教育策略和培养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验方法1. 脑电图(EEG)实验脑电图实验是一种常见的教育神经科学实验方法。
通过放置电极在头皮上,测量和记录大脑活动的电信号。
研究者可以使用这些信号来分析学习者在学习任务中的神经活动,例如识别特定的脑电波,观察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和注意力水平等。
2.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实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实验可以提供更高空间分辨率的大脑成像数据。
通过测量大脑在学习和记忆任务中的血流变化,研究者可以确定特定脑区的激活情况,从而推断不同任务对大脑功能的影响。
fMRI实验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特定脑区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识别脑网络之间的连接,并探索学习者的个体差异。
3. 认知实验认知实验是教育神经科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设计特定的学习任务,观察学习者在任务执行过程中的认知策略和行为表现。
例如,研究者可以要求学习者在记忆任务中背诵单词,然后分析学习者的记忆能力和学习策略。
认知实验可以揭示学习者的学习特点,为教学者提供指导和优化教学策略的建议。
三、实验应用教育神经科学实验在教育实践中有多种应用。
其中一项重要应用是改进教学策略。
通过了解学习者在特定任务中的神经机制,教育者可以根据学习者的特点和学习目标,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和记忆能力。
此外,教育神经科学实验也可以帮助发现学习障碍的神经基础,为相关的干预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教育学专业的教育管理实验
教育学专业的教育管理实验教育学专业的教育管理实验是培养和提升教育管理者能力的重要环节。
通过实验,学生们有机会在真实的教育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锻炼管理技能,增进对教育管理学科的理解和应用。
本文将介绍教育学专业的教育管理实验的必要性、目标和内容,并探讨实验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一、教育学专业的教育管理实验的必要性教育管理是教育学专业的核心内容之一,而实践是教育学专业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教育管理实验,学生们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进而提高自己在管理领域的素养。
此外,教育管理实验还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从事教育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育学专业的教育管理实验的目标1. 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通过教育管理实验,培养学生在教育管理领域操作的能力,熟悉管理相关技能的应用,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 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通过教育管理实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迅速作出正确的决策。
3. 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的培养:教育管理实验通常是以小组形式进行,学生们需要相互配合、协作完成实验任务。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提高协作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技巧。
4. 对教育管理学科的更深理解:通过教育管理实验,学生们能够深入理解教育管理学科的理论与实践应用,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增强对该学科的理解和掌握。
三、教育学专业的教育管理实验的内容教育学专业的教育管理实验内容根据不同学校和教育管理专业的设置而有所差异,下面将以某大学的教育管理实验为例介绍。
1. 实际调研与分析:学生们需要选择一个实际的教育管理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如学校课程管理、师资队伍建设等,通过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深入了解问题的现状和原因。
2. 研究报告撰写:学生们需要将实际调研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并撰写研究报告。
报告要求学生能准确描述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同时需要结合理论知识进行论证。
实验教育学
评价实验教育学的主要观点(1)实验教育学(▲):简答代表人物: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基本观点:第一,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思辨教育学;第二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应用于教育研究;第三、划分教育实验的基本阶段;第四,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
基本评价:第一,提倡定量的研究方法,推进了教育科学的发展;第二,由于受实证主义和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影响,其提倡的实验科学方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2)文化教育学(精神科学教育学)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基本观点:第一,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的历史;第二,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第三,教育研究必须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第四,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促使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的转变,并将个体的主观世界引导向博大的客观文化世界,培养完整的人格;第五,培养完整人格的主要途径就是“陶冶”与“唤醒”,建构对话的师生关系。
基本评价:第一,文化教育学深刻影响了德国乃至世界20 世纪的教育学发展,在教育的本质等问题上给人以许多启发;第二,其缺陷和不足在于思辨气息太浓,在解决现实的教育问题上很难给出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定义;忽略了教育受制与政治、经济及个人身心发展规律的影响;用理解作为教育研究的唯一方法具有很大的片面性。
(3)实用主义教育学(▲):简答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等基本观点:第一,教育即生活,杜威不赞成教育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观点,而认为教育即是生活本身,教育要与当前的生活紧密相连;第二,教育即学生个体继续不断的增长,杜威认为经验与知识是有区别的,知识可以通过传播而为众人所共有,而经验具有个体性和情境性。
这表明教育不是从外在方面让学生学习与他们生活无关的一些知识,而是促进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的不断改造和改组。
第三,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杜威认为学校不应该是一个与社会隔绝的象牙塔,而应该是社会的一部分,与社会紧密相连;第四,从做中学,这是教育方法,杜威认为儿童应该从各种各样的活动中,从生活实践中获得知识经验等;第五,以学生为中心;第六,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和兴趣为中心。
教育学名词解释06589
教育学原理名词解释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
基本观点是:反对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强调思辨的教育学;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从而使教育研究真正“科学化";把教育实验分为提出假设、进行试验和论证三个基本阶段;主张用试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
的迷途,受到文化教育学的批判。
,是19世纪末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
基本观点是: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因此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历史;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又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教育研究要采用精神科学或者文化科学的方法,即理解与解释的方法进行;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完整的人格,培养完整人格的主要途径就是“陶冶"和“唤醒”,要发挥教师与学生双方的积极性,,对很多问题的论述带有很强的哲学色彩。
另外,过分夸大了社会文化现象的价值相对性,忽视了教育中客观规律的存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是在批判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的基础上提出的.基本观点: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与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的;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的不断增长,除此之外,教育不应该有其他目的;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在其重要学习现实社会中所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课程的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而非以教师为中心;不足之处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系统知识的学习,忽视了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校的特质。
20世纪70年代之后在西方教育理论界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
立的根源;学校教育的功能就是再生产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文化关系和经济结构;教育的目的是要对师生进行:“启蒙”,以达到意识“解放”;教育理论研究主要采用实践批判的态度和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价实验教育学的主要观点(1)实验教育学(▲):简答代表人物: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基本观点:第一,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思辨教育学;第二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应用于教育研究;第三、划分教育实验的基本阶段;第四,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
基本评价:第一,提倡定量的研究方法,推进了教育科学的发展;第二,由于受实证主义和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影响,其提倡的实验科学方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2)文化教育学(精神科学教育学)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基本观点:第一,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的历史;第二,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第三,教育研究必须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第四,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促使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的转变,并将个体的主观世界引导向博大的客观文化世界,培养完整的人格;第五,培养完整人格的主要途径就是“陶冶”与“唤醒”,建构对话的师生关系。
基本评价:第一,文化教育学深刻影响了德国乃至世界20 世纪的教育学发展,在教育的本质等问题上给人以许多启发;第二,其缺陷和不足在于思辨气息太浓,在解决现实的教育问题上很难给出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定义;忽略了教育受制与政治、经济及个人身心发展规律的影响;用理解作为教育研究的唯一方法具有很大的片面性。
(3)实用主义教育学(▲):简答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等基本观点:第一,教育即生活,杜威不赞成教育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观点,而认为教育即是生活本身,教育要与当前的生活紧密相连;第二,教育即学生个体继续不断的增长,杜威认为经验与知识是有区别的,知识可以通过传播而为众人所共有,而经验具有个体性和情境性。
这表明教育不是从外在方面让学生学习与他们生活无关的一些知识,而是促进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的不断改造和改组。
第三,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杜威认为学校不应该是一个与社会隔绝的象牙塔,而应该是社会的一部分,与社会紧密相连;第四,从做中学,这是教育方法,杜威认为儿童应该从各种各样的活动中,从生活实践中获得知识经验等;第五,以学生为中心;第六,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和兴趣为中心。
基本评价:第一,实用主义教育学以美国实用主义文化为基础,是美国文化精神的反映,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理念进行了深刻批判,推动了教育学的发展;第二,其不足之处在于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系统知识的学习,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4)制度教育学代表人物:乌里、A·瓦斯凯等。
基本观点:第一,教育学研究应该首先研究研究教育制度,阐明制度对于教育情境中的个体行为的影响;第二,教育中的官僚主义、师生与行政人员间的隔离主要是由教育制度造成的;第三,教育的目的是要实现社会变迁,为实现这个目的,学校教育要帮助教育者与学习者把学校中“给定的”(即从外面强加的制度)看成是“建立中的制度”(即根据个人间的自由交往而导致的自我管理的制度);第四,教育制度的分析不仅要分析那些显在的制度,如教育组织的制度、学生生活制度等,而且还要分析那些隐性的制度,如学校的建筑、技术手段的运用等。
基本评价:积极方面:制度教育学关注教育与社会的关系,重视教育外部环境特别是制度问题对教育的影响,促进了教育社会学的发展。
消极方面:由于制度教育学过分依赖精神分析理论来分析制度与个体行为之间的关系,有很大的片面性。
(5)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简答代表人物:家里宁、凯洛夫、杨贤江等基本观点:第一、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存在脱离社会影响的教育;第二、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劳动方式和性质的变化必然引起教育形式和内容的改变;第三、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四、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不仅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第五、在与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关系上,教育一方面受它们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它们,对于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具有巨大作用;第六,坚持运用马克思方法论研究教育问题。
基本评价: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科学方法论基础,但由于种种原因,在现实运用中往往容易被简单化、机械化和过度政治化。
(6)批判教育学代表人物:鲍尔斯、阿普尔、布迪尔等基本观点:第一,当代资本主义的学校教育不是一种民主的建制和解放的力量,而是维护现实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公正的工具,是造成社会差别、社会歧视和社会对立的根源;第二,教育是与社会相对应的,有什么样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教育机构,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文化样态、经济结构都强烈地制约着学校的目的、课程、师生关系、评价方式等,学校教育的功能就是再生产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文化关系和经济结构;第三,社会大众已经对这种事实上的不平等和不公正丧失了“意识”,将其看作是一种自然的事,而不是某些利益集团故意制造的结果;第四,批判教育学的目的就是要揭示看似自然事实背后的利益关系,帮助教师和学生对自己所处的教育环境及形成教育环境的诸多要素敏感起来,即对他们进行“启蒙”, 以达到意识“解放”的目的,从而积极地寻找克服教育及社会不平等和不公正的策略;第五,教育现象不是中立的和客观的,而是充满着利益纷争的,教育理论研究不能采取唯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而要采用实践批判的态度和方法。
基本评价:第一,批判教育学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基本观点和方法;第二,有利于更深刻地认识资本主义的教育;第三,具有很强的战斗性、批判性和解放力量。
性格开朗,活泼,对工作有耐心,态度积极,待人诚恳,有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及组织能力.曾在外长期做兼职培训班,工作优秀,获得领导的一致好评.我热爱我的专业并为其投入了巨大的热情和精力. 开朗、谦虚、真诚、自信。
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我所学习的舞蹈内容包括了芭蕾基训、古典舞基训、古典舞身韵、现代舞编导、民间民族舞、以及成品舞这些专业技能课程和一些舞蹈理论课程。
.通过对专业知识的强化训练,锻炼了我身体的柔韧性和灵活性,使我具备了比较扎实的基本功、表演能力、以及一套学习方法,对理论课程的学习则丰富了我专业素质方面的修养。
在与专业学习同步的社会实践中我吸收了更多的经验,对于以后我从事的教育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事教育行业一直是我的一个愿望,也是我多年以来的奋斗目标,我深知自己能胜任这份职业,我将全心全意,兢兢业业的投入到工作当中去.希望贵企业(学校)能给我一次机会,同时我的表现绝对让贵公司(学校)觉得您的选择是正确的。
教育学填空选择1 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近代以学校系统为中心的教育制度2 在我国,一般认为正式的学校产生于:奴隶制国家建立以后的夏朝3 古代希腊教育有:古代雅典教育,古代斯巴达教育4 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几何,算术,天文,音乐5 战国后期,《礼记》中的《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和世界教育史上最早最完整的教育学专著6 苏格拉底—“知识即道德”以及“产婆术”7 夸美纽斯写成《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从哲学母体中脱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学科。
8 1806年,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出版《普通教育学》主张教育学是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他是“传统教育派”的代表。
9 现代教育派的代表:杜威10凯洛夫主编的《教与学》被誉为“当代第一本社会主义教育学”11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系统分析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杨贤江《新教育大纲》12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政治制度13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14学校文化从其形态上可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15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终点。
16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17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18 199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神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9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20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21根据课程任务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研究型22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23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社会,知识,儿童24教学计划在基本内容上,主要包括: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学周安排25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开设哪门课程26教学大纲的构成:说明部分,文本部分27教科书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教科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28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是学校中最基本的活动29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30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有:教学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31教学的中心环节是:领会知识32备课的内容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制定教学进度计划33德育过程通常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4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34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35我国的与的基本途径:政治课与其它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共青团活动,班主任工作。
36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班级名解1学校教育:是有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2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3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的观念和行为方式。
4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效果。
5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6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7广义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合及进程安排。
8学校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要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9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的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等的系列化活动。
10教学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和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和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它教材的依据。
11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育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12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实现预期的课程目标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教学活动的基本范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