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科学课教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合集下载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及反思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及反思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声音的传播:声音需要介质传播,可以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的传播条件。

难点:声音传播速度的计算,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四、教学方法:实验法、讲授法、讨论法、问题驱动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音乐、敲击物品等,让学生感受声音,引出本课主题。

2. 讲解:讲解声音的产生原理,振动与声音的关系,声音的传播条件。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探究声音的传播。

4. 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声音传播的速度与介质的关系,分析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条件。

6. 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回答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条件。

2. 学生能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声音的传播特点。

3.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声音现象。

4. 学生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有深入的理解,能进行相关计算。

七、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振动的物体(如尺子、铃铛等)、录音机、声音传播的介质(如空气、水等)。

2. 教学课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相关图片、视频等。

3. 参考资料:声音传播的研究报告、生活中的声音现象案例等。

八、教学进度安排:1课时(45分钟)九、课后拓展:1. 调查生活中的声音现象,分析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查阅资料,了解声音在医学、科技等领域的应用。

3. 举办“声音的秘密”主题班会,分享学习心得和收获。

小学四年级科学优质课《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通用8篇)

小学四年级科学优质课《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通用8篇)

小学四年级科学优质课《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小学四年级科学优质课《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通用8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四年级科学优质课《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四年级科学优质课《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声音的产生作假设性解释,提出自己的猜想;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做声音产生的实验;经历假设──实验验证这一科学的探究过程。

2、在探究过程中,有乐于观察、善于发现的欲望,体验合作与交流的快乐;体会到科学探究中要尊重事实;养成在实验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的好习惯。

3、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本课探究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基础: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实验记录的使用。

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尺子、皮筋、气球以及各种发声的物体。

2、教师准备:音叉、小鼓、锣、水槽、烧杯、小瓶(内悬泡沫小球)与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描述:一、创设教学情境,认识各种各样的声音课件播放音乐:其中有鸟叫声、上课铃声、汽车喇叭声、小提琴声、打雷下雨声等学生身边经常听到的声音。

请大家闭上眼睛,用耳朵认真倾听,你都听到了外界的哪些声音?(学生汇报)在生活中你还听到过什么声音?能不能给我们大家来学一学。

(学生汇报,模仿各种声音)结合学生的回答小结: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各种各样的声音伴随着我们的生活。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声音王国,去探索声音的奥秘。

(板书:声音)【从学生熟悉的身边声音现象导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唤醒学生和本课有关的已有知识储备。

】同学们最想探究有关声音的什么问题呢?(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整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我们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为什么有的声音悦耳动听,有的却很难听?(完成课题板书:7声音的产生)【引导学生自行提出要研究的问题是本节科学课的重要教学目标,同时教师有目的的让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小学科学教案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小学科学教案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小学科学教案
一、学习课时目标
1. 了解声音,清楚声音的产生原理
2. 理解如何利用不同物体产生不同的声音
二、学习过程
1. 向学生说明什么是声音,学生们用自己有的描述性把声音和听觉这是怎样一种感受的联系起来,激发兴趣。

2. 通过实验和示范,让学生了解到声音是由波的移动而产生的,在空气中振动了起来就会发出声音。

它还是有振动的速度的,在空气中的速度约为340米/秒,且其波的振动比较柔和,所以发出的声音比较柔和。

3. 接着用不同的风琴键,或者拉弦,让学生实验室了解到不同频率产生的声音不同,用拨片或者拨弦,高拨片和低拨片,用玻璃杯和水发出的声音不同。

4. 用琴的示例,Instruct学生在琴键上的弓分别拉动琴弦,会发出低音或高音的声音,也让学生体会哪个键拉出来的声音会高,哪个键拉出来的声音会低,就此让学生了解琴或其他乐器是如何发出声音。

三、检测评价
1. 通过练习,让学生能掌握声音的产生原理
2. 对学生回答上述知识点考查,考查学生是否掌握所学知识。

小学四年级科学课教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小学四年级科学课教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不振动就不会发出声音。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时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声音产生的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能从连续的探究活动中抽象概括出声音产生的原因;能借助别的物体来设计、观察物体的振动。

情感与价值目标:在对“物体发声原理”的探究活动中,能积极提出问题、想法和建议,阐述自己的理由;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乐于合作与交流,逐步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理解“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能从连续的探究活动中抽象概括出声音产生的原因;三、教学准备材料:鼓、小棒、音叉、杯子、钢尺、橡皮筋等其他准备:音乐课件四、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师:同学们,在上课前老师想和大家做个游戏,播放音乐课件师:你们听到什么了吗?生:鸟叫声,流水声,蛙叫,风声……师:除了你们听到的,其实在我们周围还有许许多多的声音2、制造声音,感受声音,激发探索欲望。

师:既然声音在我们周围,那么同学们能用身边的东西发出声音么?(让学生感受声音就在自己的身边。

)生:同学可以唱歌、读文章、表演口技等,或用纸张、文具盒、笔等制造各种不同的声音。

师:同学们制造的声音这么多,那么声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探索。

(板书课题)3、活动(一):使物体发出声音师:老师今天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活动材料,看看你们桌上有些什么? (出示鼓、钢尺和橡皮筋)师:要想使鼓、钢尺和橡皮筋发出声音,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现在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如何制造声音?学生作短暂讨论,汇报。

(激发思考,参与探索)生:敲、打、弹、拉……都可以产生声音。

生: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就能发出声音。

生:物体运动就有声音……4、活动(二):这样做,怎么不发声了?师(演示):用力按住发生的鼓,用力弯曲钢尺、拉伸橡皮筋。

(激发矛盾,引发思考、质疑,层层深入,探索发声的本质)师:物体受到了力,也发生了运动,为什么没有发出声音?学生交流,说说各自的想法。

小学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课件

小学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课件

小学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小学科学教材的第四章《声音》,具体涉及到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

本节课将重点讲解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声音产生的条件,以及如何用实验验证声音的产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讲台、粉笔、黑板、实验器材(包括尺子、鼓、锣等)。

学具:实验记录表、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通过敲击讲台、拍手等动作,让学生感受声音的存在,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声音。

2. 知识讲解:教师利用黑板、PPT等辅助工具,讲解声音的产生原理,解释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 实验观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理解声音的产生。

实验内容包括:用尺子振动产生声音,用鼓、锣等乐器振动产生声音。

4. 随堂练习: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检查他们对声音产生原理的理解程度。

5. 合作交流: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观察和思考,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意识。

6. 知识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声音传播的过程,为下一节课的内容做铺垫。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实验现象及结论。

七、作业设计1. 请简要描述声音的产生原理。

2. 请列举三种你熟悉的振动产生声音的例子。

答案:1.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举例:尺子振动产生声音、鼓振动产生声音、锣振动产生声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效果,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探索新知识,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四年级优秀精品教案

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四年级优秀精品教案

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四年级优秀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四年级科学教材第三单元《声音》的第一章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详细内容包括: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的传播方式,以及生活中常见的声音产生实例。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掌握声音传播的基本原理,了解生活中各种声音的产生原因。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究声音产生的规律,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环境的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原理及传播方式。

难点:理解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之间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音响、鼓、锣、尺子、绳子、气球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包括鼓、锣、尺子、绳子、气球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生活中常见的声音,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产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详细过程:播放录音,学生闭上眼睛,认真聆听各种声音,讨论这些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 新课导入: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声音产生的原理。

详细过程:(1)实验一:学生分组,用鼓、锣等乐器敲击,观察声音产生时物体的振动。

(2)实验二:将尺子伸出桌边,拨动尺子,观察尺子的振动与声音的关系。

(3)实验三:拉紧绳子,用手指摩擦绳子,观察绳子的振动与声音的关系。

(4)实验四:吹气球,观察气球振动与声音的关系。

4. 例题讲解:讲解生活中常见的声音产生实例,巩固所学知识。

详细过程:以汽车行驶、风吹树叶等为例,分析声音产生的原因。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声音,并说明其产生原因。

六、板书设计1.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 内容: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声音的传播:空气传播生活中常见的声音产生实例七、作业设计(1)在安静的教室里,一根铅笔掉在地上的声音是如何产生的?(2)为什么风吹树叶会发出沙沙声?2. 答案:(1)铅笔掉在地上的声音是由铅笔与地面的碰撞振动产生的。

小学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说课稿

小学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说课稿

小学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说课稿小学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说课稿「篇一」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每一部分都是以问题开始,通过实验与观察,得出结论,再与生活和自然相联系。

对于声音的产生,教材通过学生熟悉的声现象创造声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出声音的产生等问题。

接着通过实验分析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反过来再用归纳出的结论解释自然和生活中的现象,以进一步检验结论的可靠性。

在声音的传播部分,通过真空不能传声的演示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进而通过实验与分析,归纳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和“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感悟到物理学的美,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

二、学情分析“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这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联,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现象之一,但学生对声现象的认识大都属于生活层面的感性认识。

另外,由于初二学生刚刚接触“科学探究”这种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能力还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对声现象的感性认识,在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基础上,使他们经历提出问题、制定简单的实验方案、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评估等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

培养他们提出问题以及对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进行分析、评估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初步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并最终将学生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学科学4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小学科学4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小学科学4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一种感知。

它是通过震动传递的,我们的耳朵能够感知到这些震动并将其转化为我们能够听到的声音。

这篇教案将帮助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们了解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以及探索声音的特性和传播方式。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是如何产生的;2. 掌握声音的传播方式;3. 掌握声音的特性。

二、教学准备:1. 图片或视频资源,用于说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2. 实验材料:铃铛、橡皮球、绳子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起学生对声音的兴趣,可以播放一些不同的声音,例如拍手声、风声、汽车声等。

然后请学生进行讨论,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都遇到过哪些声音?2. 概念讲解(10分钟)解释声音产生的原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当物体振动时,它会给周围的空气或其他介质施加压力变化,从而形成声波传播出去。

3. 实验探究(15分钟)让学生进行以下实验,以更好地理解声音的产生:a. 用绳子在教室里拉紧,然后把一个铃铛悬挂在绳子上。

请一个学生轻轻敲击铃铛,观察铃铛产生的声音。

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声音产生?b. 给每个学生一个橡皮球,让他们把橡皮球放在桌上,用手指轻轻敲击橡皮球,观察橡皮球产生的声音。

请学生思考为什么相同的动作会产生不同的声音?通过实验,学生们将会认识到声音的产生需要物体的振动,并且不同的物体振动方式会影响声音的特点。

4. 声音的传播(15分钟)通过图片或视频,向学生展示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解释声音通过振动传递给空气或其他介质,然后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的耳朵。

让学生思考声音传播的速度快吗?他们有没有听说过声音在水和固体中传播的例子?5. 声音的特性(15分钟)介绍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解释音调是声音的高低度量,由声波的频率决定;响度是声音的强度,由声波的振幅决定;音色是声音的质地,不同声音的波形不同所致。

通过播放不同频率和振幅的声音示范,让学生听出不同的音调和响度。

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四年级优秀教案

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四年级优秀教案

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四年级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科学》教材第四册第四章第一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详细内容包括: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的传播方式,以及声音的感知。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使学生掌握声音的传播方式,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声音的传播方式,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重点: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的感知。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音响、振动实验器、气球、尺子、水槽、蜡烛等。

学具:学生分组准备气球、尺子、水槽、蜡烛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音响播放不同类型的声音,引导学生观察、描述所听到的声音特点。

2. 例题讲解(1)声音的产生原理通过振动实验器演示,让学生观察振动与声音的关系。

(2)声音的传播方式利用气球、尺子等教具,让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

3. 随堂练习1. 声音是由什么产生的?2. 声音有几种传播方式?3.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否相同?5. 课堂小结教师简要概括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产生原理2. 声音的传播方式3.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 解释声音的产生原理。

2. 举例说明声音的传播方式。

3. 比较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2. 答案1.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声音的传播方式有:空气传播、固体传播、液体传播。

3.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液体次之,空气最慢。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布置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声音的应用领域,如:声波探测、声音通讯等。

并让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声音为人类生活带来便利。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声音产生原理的理解。

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4篇

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4篇

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4篇一. 教材分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探究声音的产生原理。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能通过实验验证这一原理。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图片和实验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声音有一定的认知。

但在声音产生的原理方面,可能还存在着一些认知上的空白。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声音的产生原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产生原理。

2.实验操作和观察。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观察现象、交流讨论等方式,探究声音的产生原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振动的物体(如音叉、橡皮筋等)、放大镜、记录本等。

2.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段音频,让学生分辨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兴趣。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吗?”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产生原理。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教材中的图片和实验器材,向学生介绍振动产生的声音的实验。

同时,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振动的物体,观察和记录声音的产生。

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进一步验证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那么,你们能举例说明一下吗?”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讨论。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振动,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声音的产生?”让学生认识到声音的产生还与物体的材料、结构等因素有关。

四年级科学教案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区一等奖】

四年级科学教案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区一等奖】

声音的是怎样产生的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对音叉发声现象的探究,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准备:音叉、带线小球、橡筋、钢尺、记录单等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听声音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对声音来进行研究,既然是研究声音,那我们应该在怎样的环境下进行呢?(安静)请大家保持安静,注意倾听,你听到了什么?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声音无处不在2、制造声音刚才我们听到了许多声音,现在你能不能利用身边的材料制造一些声音出来呢学生先说说方法,再做一做3、揭示课题刚才我们听了声音,也制造了声音,那么你有没有思考过: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探究音叉发声•出示音叉,认识音叉为了帮助大家研究声音,老师带来了一个好东西,认识这个吗?这是音叉,是用途很广的声学器材。

你有什么办法让它发出声音,出示橡胶小锤,示范用小锤敲击音叉•提出问题:音叉是怎样发声的呢?活动要求:(1)敲击一下音叉,观察现象直到声音停止(2)可以用眼睛看、手触摸等多种方法对音叉发声进行观察(3)将你的发现用画图或文字记录下来(4)音乐声响起,活动停止3、汇报交流:敲击音叉,你有什么发现?音叉发声时,音叉有什么变化?通过汇报交流形成音叉发声时在动的概念•再探究,音叉是怎样动的音叉动时就有声音,那音叉是怎样动的呢?•再次观察音叉发声音叉动起来不是很明显,不易观察清楚,能否想个办法让我们能清晰地观察到音叉在动?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方法出示带线小球,让学生说一说怎样利用它来观察音叉的动(敲击音叉,将小球靠近音叉一侧)•学生活动•汇报交流:音叉在怎样动?学生描述、模拟音叉的动•明确“振动”概念•再次说一说:音叉是怎样发声的?学生说敲击音叉并追问:你能让发声的音叉迅速停止发声吗?学生上台演示•探究其他物体发声其他物体是怎么发声的呢,发声时是否也在振动?1、探究橡筋和尺子发声,观察要求:把皮筋套在塑料盘上,平放在桌面仔细观察,把尺子放在桌面上,伸出一半的长度,用一只手在桌子的边缘紧紧压住尺子,用另一只手拨动。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

2. 使学生掌握声音的传播条件。

3. 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的传播条件。

2. 教学难点:声音产生和传播的分子运动机制。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增强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动画。

2. 实验器材:声源(如锣鼓)、振动传感器、扬声器等。

3. 教学素材:相关科普文章、视频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一段音乐,引导学生关注声音。

(2)提问:“你们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吗?”2. 探究声音的产生原理(1)介绍声音的产生原理,如振动、共鸣等。

(2)展示实验:锣鼓发声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振动现象。

(3)分析实验结果,解释声音产生的原因。

3. 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1)介绍声音的传播条件,如介质、温度等。

(2)展示实验:声波传播实验,观察声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3)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声音传播的条件。

4. 深入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播放科普视频,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开展小组讨论: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中,分子是如何运动的?(3)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条件。

(2)提问:“你们还能想到哪些生活中的声音现象?”6. 作业布置(2)观察生活中不同的声音现象,记录下来并与同学分享。

7. 板书设计声音的产生振动、共鸣声音的传播介质、温度8.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问题驱动、实验演示、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了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条件。

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关注科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课后作业的布置,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科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教科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教科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章节。

教学内容详细包括: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的传播方式,以及声音的振动特性。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掌握声音传播的方式,知道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3. 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振动特性,培养科学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声音的传播方式和振动特性。

重点: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音响、鼓、橡皮筋、尺子、实验器材等。

2. 学具:每组一份鼓、橡皮筋、尺子、实验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音响播放不同类型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多样性,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 例题讲解(1)通过敲击鼓,让学生观察鼓面振动,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用实验演示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的传播,讲解声音传播的原理。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分组,用橡皮筋、尺子等物品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声音的振动特性。

(2)讨论并回答问题:为什么拉紧的橡皮筋发出声音时,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大?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产生原理2. 声音的传播方式3. 声音的振动特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举例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简述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的传播特点。

(3)完成实验报告:探究橡皮筋振动与声音大小的关系。

2. 答案(1)例:敲击鼓时,鼓面振动产生声音。

(2)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

(3)实验报告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方式,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思考如何利用声音的振动特性进行生活应用,如:制作简易电话机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4. 作业设计中的题目和答案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重点应放在声音产生原理的理解上,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基本概念。

教科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教科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教科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章节,详细内容主要包括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以及声音的特征。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掌握声音传播的基本原理,并认识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等特征。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认识声音的特征。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声音现象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原理和声音特征的理解。

教学重点: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具有音调、响度和音色等特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音响、鼓、尺子、绳子、气球等。

学具:每组一份音响、鼓、尺子、绳子、气球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让学生触摸音响,感受音响振动。

(2)播放音乐,让学生观察音响振动。

2. 例题讲解(1)讲解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讲解声音的传播:声音需要介质传播,如空气、水等。

(3)讲解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用尺子拨动绳子,观察声音的产生。

(2)让学生在不同介质中传播声音,如空气、水等。

4. 小组讨论(1)讨论声音的产生原因。

(2)讨论声音传播的条件。

(3)讨论声音的特征。

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2. 声音的传播:介质(空气、水等)3. 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音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活中的声音现象,并说明其产生原因。

(2)简述声音传播的条件。

(3)解释声音的特征。

2. 答案:(1)生活中的声音现象:如敲门声、说话声等,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需要介质传播,如空气、水等。

(3)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声音产生和传播原理的理解,以及对声音特征的认识。

小学科学教育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小学科学教育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过程与方法: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教学准备]1面锣、16把钢尺、16根皮筋、一把绿豆[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导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听听声音,那现在我们来听一段声音吧,看看你都听出了哪些声音呢?学生听声音师:你们都听出了哪些声音呢?生:公鸡打鸣、打雷、玻璃摔碎、汽车鸣笛、二胡……师: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学生猜测……师:我们要用什么方法来验证我们的猜测?生:实验。

活动一:使物体发出声音老师这里有一面小鼓,你能用什么方法使它发出声音呢?学生:敲、打……师:为了更好的看到现象,我们在鼓面上洒一把绿豆。

一个学生演示,其余同学观察师:我们有什么发现?生:发现小鼓在振动。

师:那什么是振动呢?在力的作用下,一个物体不断重复地做往复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师:怎样让小鼓不发出声音呢?生:按住小鼓的鼓面。

师:我们发现了什么现象?生:小鼓停止振动。

师:小组讨论:1、怎样让钢尺、橡皮筋发出声音?2、怎样让钢尺、橡皮筋不发出声音?学生讨论师:现在我们用实验验证刚刚的猜测吧!并完成实验记录表学生实验探究物体发声实验记录表我们的发现:活动二:发声物体都在振动吗?师:所有发声物体都在振动吗?生:不是/是师:那我们就有实验来验证吧!实验:敲击音叉,快速轻轻触及水面,观察水面有什么变化。

水面的变化是怎样产生的?学生实验现象:水面有波纹。

结论: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活动三:实践运用1、我们说话发声是什么器官在振动?2、我们身上有个敏感感受声音的器官?活动四:颗糖果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呢?活动五:课堂小练板书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振动:在力的作用下,一个物体不断重复地做往复运动。

教科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教科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教科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章节。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以及声音的特性等三个方面。

详细内容如下:1. 声音的产生: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声音的传播:介绍声音需要介质传播,如空气、水等,并探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3. 声音的特性:讲解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等基本特性。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声音的产生原因,了解声音的传播条件,认识声音的基本特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声音现象的兴趣,提高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积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条件及声音特性的理解。

2. 教学重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音响、音叉、鼓、气球、尺子、绳子等。

2. 学具:每人一份实验材料,包括音叉、气球、尺子、绳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不同乐器的声音,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 新课导入:讲解声音的产生原因,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 新知探究:a. 讲解声音的传播,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声音需要介质传播。

b. 探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引导学生思考原因。

c. 讲解声音的特性,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影响。

4.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习题,巩固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

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2. 声音的传播:介质(空气、水等)3.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举例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 简述声音的传播条件。

c. 解释音调、响度、音色的含义,并举例说明。

2. 答案:a. 答案示例:当我们敲击鼓面时,鼓面振动产生声音。

b. 答案示例: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如空气、水等。

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四年级教案

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四年级教案

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四年级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声音的世界”中的第一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材内容包括: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声音的响度和音调的基本概念。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理解声音传播的条件。

2. 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条件。

重点:通过实验观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音响、鼓、锣、振动演示器、米粒、尺子等。

学具:每组一套实验器材(音响、鼓、锣、振动演示器、米粒、尺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演示:敲击鼓、锣,让学生听到声音。

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 例题讲解通过敲击鼓、锣,引导学生观察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现象。

讲解声音传播的条件,如空气、固体、液体等。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实验,观察不同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的现象。

4. 知识拓展讲解声音的响度和音调的概念。

演示不同音调的声音,让学生区分音调的高低。

5. 课堂小结强调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产生原理物体振动产生声音2. 声音传播的条件空气、固体、液体等3. 声音的响度和音调响度:声音的大小音调:声音的高低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振动会产生声音?为什么在不同的环境下,声音的传播效果会有所不同?2. 答案日常生活中,如敲击桌子、拍打篮球等都会产生声音。

声音的传播效果受到环境(如空气、固体、液体等)的影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学生对声音产生和传播的理解程度。

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和重点是否讲解清楚。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声音的应用,如音乐、通信等。

探索声音在不同环境下的传播效果,如水下、太空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1. 教学内容应紧密围绕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条件,确保学生能理解并掌握这些基本概念。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的第二课。

本单元以“声音”为研究主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索声音的产生、传播、变化等科学知识。

本课在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第一课“听听声音”中,学生对各种声音有了初步的感知,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深入了解声音产生的原因,为后续学习声音的传播、变化等内容提供理论支持。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聚焦:通过提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探索:包括两个主要活动。

一是观察钢尺、橡皮筋、鼓等物体发声时的现象,通过对比发声与不发声时的状态,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二是进一步探究音叉发声时的振动现象,通过将音叉放入水中观察水花四溅的现象,直观地感受音叉的振动。

3.研讨:围绕“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总结声音产生的原因。

4.拓展:介绍生活中的一些发声现象,如动物的叫声、乐器的演奏等,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二、教学目标(一)科学观念1.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了解不同物体发声时的振动方式可能不同。

(二)科学思维1.能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找出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的区别,从而推断出声音产生的原因。

2.能够运用归纳、总结的思维方法,将不同物体发声的现象进行概括,得出声音产生的普遍规律。

(三)探究实践1.能够设计并进行简单的实验,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

2.能够准确地记录实验现象,并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推理。

3.能够与同学合作进行探究活动,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发现。

(四)态度责任1.对声音的产生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活动。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证据的科学态度,在实验中认真观察、如实记录。

3.体会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及反思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及反思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因,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声音产生原理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声音的产生原因,声音的传播条件。

2. 难点:声音产生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振动的物体(如音叉、尺子等)、扬声器、麦克风、实验记录表。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歌曲,引导学生关注声音,激发学生对声音产生原因的好奇心。

2. 探究声音的产生原因:(1)教师展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1:将振动的音叉放在桌子上,让学生感受到音叉的振动。

实验2:将扬声器放在桌子上,播放音乐,让学生观察扬声器的振动。

实验3:用麦克风捕捉扬声器播放的声音,让学生听到声音的传播。

(2)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声音产生的原因。

(3)教师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3. 声音的传播:(1)教师讲解声音的传播条件,如空气、水、固体等。

(2)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3)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声音传播的条件。

4. 声音的应用:(1)教师举例说明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话、广播、音乐等。

(2)学生思考并分享自己发现的声音应用实例。

5. 课堂小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广泛。

五、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确保学生掌握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

3.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应适当给予个别辅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声音的产生原因和传播条件。

4. 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

5.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增加趣味性,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热爱。

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四年级优秀教案

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四年级优秀教案

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四年级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章《声音的世界》第一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详细内容包括:声音的定义、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的传播方式以及生活中声音的产生实例。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掌握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方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声音产生原理的理解。

教学重点: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音响、话筒、振动盘、尺子等。

学具:橡皮筋、纸张、杯子、筷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生活中的声音,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 新课导入:讲解声音的定义,引导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

(1)用橡皮筋拨动纸张,观察纸张振动产生声音;(2)用杯子敲击桌面,观察桌面振动产生声音;(3)用话筒对着音响播放音乐,观察话筒振动产生声音。

4. 例题讲解:讲解声音的传播方式,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声音的产生实例,并分析其产生原理。

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定义2. 声音的产生原理物体振动3. 声音的传播方式纵波横波4. 生活中的声音实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三个生活中的声音实例,并说明其产生原理;(2)简述声音的传播方式。

2. 答案:(1)示例:敲门声、电话铃声、汽车喇叭声。

产生原理:物体振动;(2)声音的传播方式:纵波和横波。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使学生掌握了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方式。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疑问。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声音的利用,如:超声波、次声波等,以及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

同时,鼓励学生课后进行相关实验,加深对声音产生和传播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不振动就不会发出声音。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时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声音产生的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能从连续的探究活动中抽象概括出声音产生的原因;能借助别的物体来设计、观察物体的振动。

情感与价值目标:在对“物体发声原理”的探究活动中,能积极提出问题、想法和建议,阐述自己的理由;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乐于合作与交流,逐步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理解“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能从连续的探究活动中抽象概括出声音产生的原因;
三、教学准备
材料:鼓、小棒、音叉、杯子、钢尺、橡皮筋等
其他准备:音乐课件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在上课前老师想和大家做个游戏,播放音乐课件
师:你们听到什么了吗?
生:鸟叫声,流水声,蛙叫,风声……
师:除了你们听到的,其实在我们周围还有许许多多的声音
2、制造声音,感受声音,激发探索欲望。

师:既然声音在我们周围,那么同学们能用身边的东西发出声音么?(让学生感受声音就在自己的身边。


生:同学可以唱歌、读文章、表演口技等,或用纸张、文具盒、笔等制造各种不同的声音。

师:同学们制造的声音这么多,那么声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探索。

(板书课题)
3、活动(一):使物体发出声音
师:老师今天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活动材料,看看你们桌上有些什么? (出示鼓、钢尺和橡皮筋)
师:要想使鼓、钢尺和橡皮筋发出声音,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现在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如何制造声音?
学生作短暂讨论,汇报。

(激发思考,参与探索)
生:敲、打、弹、拉……都可以产生声音。

生: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就能发出声音。

生:物体运动就有声音……
4、活动(二):这样做,怎么不发声了?
师(演示):用力按住发生的鼓,用力弯曲钢尺、拉伸橡皮筋。

(激发矛盾,引发思考、质疑,层层深入,探索发声的本质)
师:物体受到了力,也发生了运动,为什么没有发出声音?
学生交流,说说各自的想法。

生:物体没有上下的动
生:物体没有快速的动……
师:到底是不是这样呢?请同学们再一次观察鼓、钢尺和橡皮筋发声的状态和不发声时的状态,感受发声时和不发声时的区别?老师给大家准备了记录单,希望大家将观察的现象记录下来。

师:刚才同学们做了实验并且进行了讨论,那么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物体在上下快速的动,来回的动……
师:同学们观察到的钢尺、鼓、橡皮筋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的做往返、快速的运动,在科学上,把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现在谁能再把发声的物体的共同特点说得更准确一点呢?
生:发声的物体都在做振动
师:那到底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再来做一下实验。

师:这是音叉,我们用橡皮锤在它的头上敲打一下。

摸一摸,感受到了什么?
生:感到手麻麻痒痒
师:说明什么?
生:音叉在振动
师:我们用手能感受到音叉的振动,你用肉眼能观察到它们的振动吗?为了能更清楚地看到音叉发声后的情况,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生:可以放在水槽中
老师示范将音叉放入水槽中,水面出现一圈一圈的波纹
师:如果要使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有什么好办法呢?
生:使物体停止振动,就不会发声了
5、活动(三):巩固理解,拓展延伸
摸声音: 在我们身上,既有能发出声音的器官,也有一个非常敏感,可以感受振动的器官,大家找找看!
集体朗诵“我爱科学”,摸一摸自己的喉咙,感受到了什么?(声带在振动)
6、总结
师:学完了这节课,你有收获吗?是什么?(生汇报)
师:还想了解更多的关于声音的知识吗?想知道什么?(生汇报)
师:同学们一定还想探索更多的关于声音的知识,在以后的课堂里,老师会和大家一起探索更多的声音的奥秘!
五、板书设计: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振动-----发声
不振动-----不发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