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比赛教学设计分析

合集下载

《雨霖铃》教案 教学设计

《雨霖铃》教案 教学设计

《雨霖铃》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雨霖铃》的作者背景、创作年代及文学地位。

能够分析并欣赏词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能够解读并运用古典诗词的基本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法,深入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

学会通过诗词表达个人情感和观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词中表达的离愁别绪,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雨霖铃》的意象分析及其艺术特色。

诗词中表达的情感和哲理。

2. 教学难点:古典诗词鉴赏方法的应用。

对诗词深层含义的理解和个人的感悟。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对《雨霖铃》的深入研究,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

教学多媒体设备,如PPT等。

2. 学生准备:前置学习相关文学常识,了解词的基本知识。

预习《雨霖铃》,标注不懂的地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雨霖铃》的朗读录音,引起学生兴趣。

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 新课内容展示:分析词的结构、韵律和意象。

解读词中的情感和哲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分析词中的关键句和意象。

学生展示个人对词的理解和感悟。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词鉴赏的方法。

布置作业,深化对《雨霖铃》的理解。

五、课后作业1. 完成《雨霖铃》的全文背诵。

2. 写一篇短文,分析《雨霖铃》中的一个意象,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3. 推荐阅读其他相关诗词作品,下周分享阅读感悟。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2. 情境教学: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的图片、音乐等,为学生营造一个富有情感和意境的学习环境。

3.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和理解词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活跃度以及回答问题的准确性等。

《雨霖铃》教学设计及反思

《雨霖铃》教学设计及反思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未来教育将更加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诗歌教学 中,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探究和合作学习等方式, 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03
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拓展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跨文化交流能力已成为学生必备的 重要素质之一。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不同文化 背景的诗歌作品,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同 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和能力。
04 学生参与与互动
学生活动组织方式
01 02
小组合作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5人,共同完成任务,如翻译词句、探讨 主题等。通过小组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解决问题的 能力。
角色扮演
让学生分别扮演词中的不同角色,通过表演的形式展现词中的情境和情 感。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意,感受词中的情感表达。
通过分析词中的比喻、拟人、象征等 艺术手法,让学生了解柳永在词作中 如何运用这些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
练习环节设计
朗诵练习
组织学生进行朗诵练习,通过朗 读来进一步体会词中的情感和意
境。
写作练习
布置与《雨霖铃》情感或主题相关 的写作任务,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 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方式来进行创作。
讨论交流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全班交流, 分享各自对词作的理解和感受,促 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启发。
02 教学内容与方法
知识点梳理与整合
01
02
03
04
文学背景
介绍柳永的生平及时代背景, 理解《雨霖铃》的创作背景。
词牌格律
讲解《雨霖铃》的词牌特点, 如字数、句数、押韵等。
意象分析
分析词中的意象,如“寒蝉凄 切”、“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雨霖铃》教与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雨霖铃》教与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雨霖铃》教与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雨霖铃》的作者、背景和历史地位。

分析《雨霖铃》的文学特点和艺术价值。

解读《雨霖铃》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雨霖铃》的文学背景和历史背景。

《雨霖铃》的诗歌形式和语言特色。

《雨霖铃》的主题思想和文化内涵。

《雨霖铃》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效果。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雨霖铃》的背景和文学特点。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

案例分析法:分析《雨霖铃》的情感表达和艺术价值。

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和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2 教学手段教学PPT:展示《雨霖铃》的文本和相关图片。

文学作品选集:提供《雨霖铃》的全文和相关评论文章。

多媒体资源:播放与《雨霖铃》相关的音频或视频材料。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信息和扩展阅读材料。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安排3.1 教学过程导入:引起学生对《雨霖铃》的兴趣和好奇心。

介绍:介绍作者、背景和历史地位。

文本分析:分析诗歌的形式和语言特色。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探讨诗歌的主题思想。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验诗歌的情感表达。

总结评价:总结诗歌的艺术价值和情感内涵。

3.2 教学安排第1周:介绍作者和背景,阅读诗歌。

第2周:分析诗歌的形式和语言特色。

第3周:探讨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第4周: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第5周:总结评价和深入学习相关文学作品。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课堂讨论和互动中的表现。

小组合作: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贡献和表现。

写作作业:评估学生写的关于《雨霖铃》的分析和评论文章。

期末考试:设置相关题目考查学生对《雨霖铃》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4.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同行评价:与同行交流和分享教学经验和反思。

教学改进:根据学生反馈和同行评价,不断改进教学设计和方法。

《雨霖铃》教学设计模板(通用5篇)

《雨霖铃》教学设计模板(通用5篇)

《雨霖铃》教学设计模板(通用5篇)《雨霖铃》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并分析词的意境美;2、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诗歌的诵读技巧,积累诗歌鉴赏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词的魅力,体会词人别离时凄凉、哀伤的感情。

【学情分析】本课是《柳永词两首》中的第二首,通过上节课对《望海潮》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了解了柳永以及他的个人经历,对词的相关知识有了充分的认识。

授课班级是普通校文科平行班,成绩在年级平行班中较好,但学生学习基础一般,学习方法死板。

【学法指导】预设学法: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创作背景。

2、把握全词感情基调,有感情的诵读课文。

3、品读课文,仔细品味语言。

即时学法:加强教师引导【课情前置】(1)学案批改评分小组苹果组安卓组联想组百度组捷径组荏苒组得分(2)作业批改评分小组苹果组安卓组联想组百度组捷径组荏苒组得分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情景设置】介绍“雨霖铃”这个词牌,渲染氛围。

学习目标:1、通过诵读感受本词的所传递的情感和情境,进而提高自身审美能力。

2、了解词的语言特点。

3、学习分析词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1、体会本词的意境和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体会本词所运用的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把握婉约词的特点。

二、阅读教材、自主习标(A级)问题一反复朗读,把握全词的感情基调,熟读成诵。

拓展:本词的感情基调。

(A级)问题二词中哪句话是反映中心的主旨句?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多情”是指多情的人。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都是感伤离别的,更何况是在凄清冷落的秋天时节。

三、问题探究、重点讲解(B级)问题一中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这首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语,哪些句子是情语?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入景?(B级)问题二作者选取的这些意象具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凄凉、沉寂。

在作者哀婉伤感心情的笼罩下,“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

《雨霖铃》的教案设计

《雨霖铃》的教案设计

《雨霖铃》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雨霖铃》的背景及作者;(2)能够把握《雨霖铃》的主要内容,理解其深层含义;(3)能够分析《雨霖铃》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雨霖铃》;(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2)体会诗词中的爱国情怀;(3)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雨霖铃》的背景及作者;2. 《雨霖铃》的主要内容及其深层含义;3. 《雨霖铃》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雨霖铃》的深层含义解读;2. 《雨霖铃》艺术特色的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雨霖铃》的背景及作者;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读《雨霖铃》,理解其大意;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深入解读《雨霖铃》的深层含义;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分析《雨霖铃》的艺术特色;5. 案例分析:欣赏历代评论家对《雨霖铃》的评价,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6. 实践拓展: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雨霖铃》的理解和感悟;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雨霖铃》的艺术价值;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雨霖铃》的背景及作者的了解程度;2. 学生对《雨霖铃》主要内容、深层含义和艺术特色的把握程度;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及思考问题的深度;4. 学生对历代评论家评价的理解和感悟;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代战乱背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雨霖铃》的创作环境;2. 启发式教学: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批判性思维;3.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4.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5. 个性化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程度的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和关爱。

《雨霖铃》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雨霖铃》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雨霖铃》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雨霖铃》的背景知识。

2.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1. 介绍作者柳永及宋代词的背景。

2. 简述《雨霖铃》的创作背景。

【教学活动】1. 播放宋代词音乐,让学生感受宋代词的氛围。

2. 教师简介作者柳永及其词作特点。

3. 学生分享自己对《雨霖铃》的了解。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

2. 评估学生对作者及作品背景的掌握情况。

第二章:诗词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雨霖铃》的意境。

2. 培养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雨霖铃》的意象。

2. 解读词中的意境。

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词中的意象。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意境的理解。

3. 教师总结,解析词中的意境。

【教学评价】1. 评估学生对意象的识别能力。

2. 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合作情况。

第三章:诗词欣赏【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对《雨霖铃》的欣赏水平。

2.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内容】1. 分析《雨霖铃》的艺术特色。

2. 欣赏词中的优美词句。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词中的艺术特色。

2. 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词句。

3. 教师总结,提升学生对词作的欣赏能力。

【教学评价】1. 评估学生对词作艺术特色的认识。

2. 观察学生在分享中的表达能力。

第四章:诗词创作启示1. 引导学生从《雨霖铃》中汲取创作灵感。

2. 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教学内容】1. 分析《雨霖铃》的创作手法。

2. 探讨如何借鉴词中的创作技巧。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词中的创作手法。

2. 学生讨论如何运用这些手法进行创作。

3. 教师总结,提出创作要求。

【教学评价】1. 评估学生对创作手法的理解。

2. 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创新思维。

第五章:课堂小结【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梳理《雨霖铃》的主要内容。

2. 强化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学内容】1. 回顾《雨霖铃》的背景、意境、艺术特色等。

柳永《雨霖铃》教案(8篇)

柳永《雨霖铃》教案(8篇)

柳永《雨霖铃》教案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柳永《雨霖铃》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柳永《雨霖铃》教案1教学目标:1、掌握《雨霖铃》这首词鉴赏的方法。

(教学重点)2、深入体会作者的离愁别恨及对生平遭遇不幸的感慨。

(教学难点)教学过程:一、诵读,感受《雨霖铃》的音乐美。

1、介绍作者及词的风格流派及有关文化常识。

豪放派,壮美。

婉约派,优美。

2、老师范读全词并稍作朗读指导。

学生齐读全词。

老师朗读指导:A 、读时要注意重音、节奏,语速要慢些,读出感情。

脑中要有画面。

① 寒蝉凄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情感)② 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也可以一字一顿,表示悲痛气塞。

③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B、要有节奏,诗句中要有短暂的停顿。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便/纵有/千种/风情。

3、学生初步把握文章基调及主题。

二、赏析,理解《雨霖铃》的语言美。

(一)上阕:上片写离别时的情景,实写为主。

1、学生个别读。

2、同座讨论:①找意象,说作用。

(幻灯片上逐一展示有关意象的词及其表达的感情。

)明确:寒蝉晚长亭骤雨兰舟烟波(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暮霭楚天作用:渲染惆怅伤感之情(全词基调是:婉约哀怨)作者一开头就点明了季节。

什么季节?秋季。

寒蝉,是蝉的一种。

《礼记》中说:“孟秋之月,寒蝉鸣。

”时间大约是农历七月,寒蝉的叫声低微。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蝉叫声未必凄切,但因词人本就怀着一种伤心的情愫,听到了蝉叫声就产生了凄楚之感。

②“都门”一句是什么意思?(齐答)③学生看情人惜别图,体会“执手相看泪眼“一句的情感。

师问:这句怎样表现复杂细腻的情感?④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虚写,想象,借景抒情)问1:“去去”应该怎样读才好,为什么?问2:用自己的话想象描述这个画面,并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雨霖铃》教学设计

《雨霖铃》教学设计

《雨霖铃》教学设计雨霖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雨霖铃》的背景和主题,培养学生对经典诗词的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的朗读和朗诵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学习《雨霖铃》,引导学生对情感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二、教学内容《雨霖铃》创作背景、诗词欣赏、朗读和朗诵。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古装音乐,营造出古代的氛围,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创作背景讲解简要介绍杨洪基,即晚明文人杨慎的生平故事,解释他创作《雨霖铃》的原因和背景。

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创作背景,增强对诗词的兴趣。

3.诗词欣赏首先,帮助学生读出《雨霖铃》的意境:“寒蝉凄切,对长云暗雪。

”,通过形象描写表达作者内心的孤独、寂寞、思念之情。

然后,帮助学生理解《雨霖铃》的字面意义,解释生僻词和典故。

最后,分组合唱《雨霖铃》,通过音乐表达诗词中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4.朗读和朗诵首先,指导学生学习《雨霖铃》的朗读技巧,如音调、语速、停顿等。

然后,分组进行朗读比赛,评选出最佳朗读者。

最后,进行全班集体朗诵,通过合作、配合的方式将《雨霖铃》朗诵出更好的效果。

5.情感引导通过课文的学习,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鼓励学生表达内心的情感和心声。

四、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以及朗读和朗诵的表现。

2.观察学生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和思考的表达。

3.评比朗读和朗诵比赛的成绩,评选出最佳朗读者。

五、教学拓展1.邀请专家或文学爱好者到班级进行讲座,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欣赏。

2.组织学生参与朗诵比赛、诗歌朗诵会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六、教学反思通过《雨霖铃》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其创作背景和主题,培养学生对经典诗词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和朗诵能力,引导学生对情感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教学过程中可以积极运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注重情感引导,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朗读和朗诵比赛等形式,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

雨霖铃教学设计与反思

雨霖铃教学设计与反思

雨霖铃教学设计与反思简介:《雨霖铃》是一首古琴曲,也是中国音乐史上著名的琴曲之一。

它以其细腻、优美的曲调和动人的旋律,向人们展示出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

在音乐教育中,雨霖铃常常被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通过学习和演奏这首曲子,能够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欣赏和理解能力,培养他们的音乐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雨霖铃》的历史背景、曲调特点和情感表达方式。

2. 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提高音乐欣赏水平。

3. 培养学生的演奏技巧,使其能够熟练演奏《雨霖铃》。

4.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通过合奏演绎出更加生动的音乐作品。

二、教学内容:1. 介绍《雨霖铃》的历史背景和曲调特点,包括曲调的结构、旋律的起伏、曲调中蕴含的情感等。

2. 学习演奏《雨霖铃》的基本指法和技巧,包括左手右手的协调、拨弦和按弦的技巧等。

3. 通过分解演奏,逐渐将整首曲子的演奏技巧融会贯通。

掌握整首曲子的演奏要点和技巧。

4. 尝试进行合奏演奏,让学生分工合作,互相配合,演奏出更加宏大悦耳的音乐作品。

三、教学过程:1. 第一节课:介绍《雨霖铃》的历史背景和曲调特点。

老师通过简短的讲解和音频欣赏,向学生展示雨霖铃优美的旋律和曲调中所表达的情感。

鼓励学生对音乐进行表演性描述,共同探讨音乐中蕴含的情感和意义。

2. 第二节课:学习演奏《雨霖铃》的基本指法和技巧。

老师通过演示和示范,教学生基本的拨弦和按弦技巧,帮助他们快速掌握演奏方法。

同时,鼓励学生进行个人练习,提高演奏技巧和熟练度。

3. 第三节课:逐步分解演奏《雨霖铃》的各个部分。

老师带领学生分步骤学习每个小节的演奏技巧,让学生逐渐熟悉整首曲子的演奏要点和难点。

鼓励学生进行反复练习,加深对曲子的理解和掌握。

4. 第四节课:合奏演绎《雨霖铃》。

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合奏练习,让学生分工合作,互相配合,演奏出更加生动、完整的音乐作品。

通过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符合学生的兴趣和水平。

雨霖铃教学设计(优秀7篇)

雨霖铃教学设计(优秀7篇)

雨霖铃教学设计(优秀7篇)《雨霖铃》教案篇一【组织教学】(1分钟)师生互致问好,检查学生出勤情况。

【复习提问】(3分钟)回忆学过的词,并说说词的`特点【导入新课】(3分钟)1、听乐曲说出曲名《送别》2、导入别离之情诗词中历写不衰的主题,如我们学过的李白的诗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也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今天来学习一首关于离别的词《雨霖铃》(板书【讲授新课】(72分钟)一、走近作者1、学生介绍柳永概况。

2、教师补充: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他对北宋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与影响,第一他制作了大量慢词长调,对宋代慢词的发展颇有影响;第二他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善于铺叙、写景、抒情密切结合,语言通俗易懂,音韵和谐美。

柳词在宋代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处,既能歌柳词。

”二、背景资料柳永虽然才情卓著,但一生任途坎坷。

这首词写的就是他任途失意心情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又不得不和心爱的人痛苦分离的思想感情。

三、重难点解决过程(一)齐诵《雨霖铃》(二)听课文录音、注意节奏和语调(悲凄低沉)(三)学生随录音带自由读全词理解词义,在音乐中进入词所描绘的情境,并使词的意境在头脑中浮现出来,从而把握词的景与情领悟意境。

(四)赏析词的意境1、让学生把上下篇内容生动地描述出来。

2、教师示范:一个秋天的傍晚,一场暴雨刚刚停歇,蝉凄切地鸣叫不已,词人面对着长亭,心情更觉悲凉。

京城门外,长亭边,一个临时搭建的蓬帐里他的心爱之人为他送行,两人面对美酒佳肴却毫无心情,正在恋恋不舍之际,船夫催促着“开船喽——开船喽——。

”两人双手紧握,泪眼相对,有千言万语要说却哽咽着说不出一句话来。

词人想在即将踏上的旅途中只有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霾,空旷的天空。

小结:上篇写的是一个秋天的傍晚,词人和他心爱的人在长亭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

下篇紧承上篇:是词人想象别后的情状,小船临岸,词人酒醒只见习习晓风吹拂杨柳,一弯残月挂在天空。

《雨霖铃》比赛教学设计

《雨霖铃》比赛教学设计

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柳永《雨霖铃》赏析教学设计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柳永《雨霖铃》赏析式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雨霖铃》选自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六单元,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古诗文欣赏,重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这首词是柳永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既是一首绝好的词,又是一幅优美的画,因此我设计了一节赏析课,引导学生以画入词,把握情景交融和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感受幽怨伤感的离别之情,培养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中职一年级幼师专业的学生,她们都有古诗词的学习经历,但是对古诗词往往缺乏兴趣,不想学,学了就忘,难以领略古诗词的魅力。

不过幼师学生学习音乐、美术,具备一定的审美感受力,喜欢信息化媒体,乐于接受感性的、直观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课堂形式的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1.诵读品味,感受离别之韵。

2.以画入词,进入离别之境。

3.合作问答,探究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把握作品情景交融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本文的教学利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课前通过观看教师录制的“微课视频”,完成自主学习。

课堂上,师生合作,探究文本。

课堂教学主要采用了活动法、诵读法和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准备】制作PPT课件、录制微课视频、优酷网、班级QQ群【课前准备】教师授课在网络,学生自主学习,与文本对话。

上课前一周,教师将课文主要知识点录制成“微课视频”上传到优酷网,将网址链接到班级QQ群论坛,要求学生自主安排时间观看视频,完成学习,根据学习情况填写个人学习任务单。

学生组成九个学习小组,完成小组活动任务,并提交小组学习任务单。

学习任务单内容如下:( )个人学习任务单第小组学习任务单小组成员:(设计意图:课堂的“翻转”实现了学习的自主化,而学习任务单又起到了很好的调控作用,同时也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探究的内容。

《雨霖铃》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雨霖铃》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雨霖铃》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雨霖铃》。

(2)分析诗歌的主题、意境和艺术特色。

(3)了解作者柳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理解友谊的重要性。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3)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语句翻译。

2. 诗歌主题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3. 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隐喻、象征等手法的理解。

2. 诗歌情感的把握和体会。

3. 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字词、语句,分析诗歌主题和艺术特色。

2. 互动法:引导学生提问、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

3.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感受诗歌意境。

4. 欣赏教学法:引导学生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柳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字词句意,感知诗歌内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意境和艺术特色。

4. 讲解分析:针对学生的疑问和讨论,进行讲解分析,解答学生的困惑。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情感,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诗歌,并进行相关练习。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讨论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诗歌和课后练习的完成质量。

3. 单元测试:进行诗歌鉴赏测试,了解学生对《雨霖铃》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定教材。

柳永词《雨霖铃》教学设计

柳永词《雨霖铃》教学设计

柳永词《雨霖铃》教学设计柳永词《雨霖铃》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柳永其人及其词作风格;2、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3、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二、能力目标: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1、诵读法;2、讨论法;3、点拨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雨霖铃》MTV;朗读flash。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在讲宋词简介的时候说过,宋词可以分为几个流派?(生:两派。

豪放派和婉约派。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传说苏轼曾问一个善于唱歌的幕士:“我词何如柳七(柳永)?”这个人回答:“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由此大家可知这两个流派的不同特点。

能让苏轼与之一争高下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出自哪首词?(生:《雨霖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雨霖铃》(板书)二、关于柳永: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他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

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

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即开封),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的生活。

大约在少年时的“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在浙江的桐庐、定海等处做过几任小官。

《雨霖铃》 教案教学设计

《雨霖铃》 教案教学设计

《雨霖铃》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雨霖铃》,使学生了解宋代词的发展背景,掌握词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讨论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雨霖铃》的艺术特色,掌握词的基本创作方法。

2. 教学难点:分析作品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提前熟悉《雨霖铃》的内容,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2. 学生准备:预习《雨霖铃》,了解宋代词的发展背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宋代词的发展背景,引出《雨霖铃》的学习。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读《雨霖铃》,感受作品的意境和情感。

3. 合作交流: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4. 讲解分析: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详细讲解《雨霖铃》的艺术特色。

5. 实践拓展:让学生尝试创作一首以“离别”为主题的词,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背诵《雨霖铃》。

2. 写一篇关于《雨霖铃》的赏析文章。

3. 收集其他描写离别的词作品,进行比较学习。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雨霖铃》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学生对宋代词的发展背景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的表现,包括讨论和分享。

4. 学生尝试创作的词作品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七、教学反馈与调整1.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2. 针对学生的难点和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和辅导。

3.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八、教学资源与素材1. 《雨霖铃》的原文和注释。

2. 相关的词作品,如其他宋代词人的离别词。

3. 词的赏析文章和评论。

4. 离别的图片或视频素材,用于引导学生感受和表达。

九、教学拓展活动1. 组织一次词的朗诵比赛,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雨霖铃》。

雨霖铃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设计3篇

雨霖铃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设计3篇

第1篇雨霖铃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设计一、每课一诗,由徐晓燕同学介绍宋代词人晏殊的作品《蝶恋花》。

教师稍加点拨,要求同学们熟读成诵。

二、《雨霖铃》教学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首宋词。

下面,就请李佳梁同学来主持这篇课文教学。

主:老师们,同学们,大家早上好。

很高兴我能有这样一个机会,来主持这篇课文的学习。

刚才,徐晓燕同学给大家介绍了宋代词人晏殊脍炙人口的名作《蝶恋花》,下面我们要学的同样是一首千古流传的好词。

说到词,它究竟是怎样一种诗体呢?请大家看投影幕。

〔显示〕词,是诗歌的一种。

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

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与燕乐的盛行有关(一说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

句子长短不一,故也称长短句。

另有诗余(馀)、乐府、琴趣、乐章等别称。

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又一座高峰。

宋词习惯上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婉约派以写闺情、离绪为主,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等;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对社会生活的种种感受皆可入词,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

主:我们知道,宋词与唐诗一样,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

后人习惯上把宋词分为婉约和豪放这风格迥异的两派,前者往往大气磅礴,飘逸洒脱,而后者则以清丽柔婉见长。

值得指出的是,这种划分是针对作家创作风格的主要倾向而言的,并不绝对。

历史上的许多词人就既有豪放的词作,亦不乏婉约的作品。

比如苏轼,我们对他的“大江东去”相当熟悉,但他的作品中也有婉约之情。

这是我们要在鉴赏过程中注意的一点。

今天学习的这首词的作者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柳永。

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

排行第七,崇安(今属福建)人。

景估进士。

官屯田员外郎。

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生潦倒。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独多。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

《雨霖铃》 教案教学设计

《雨霖铃》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背诵《雨霖铃》。

(2)理解《雨霖铃》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主题。

(3)分析《雨霖铃》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雨霖铃》。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培养学生的友情观念。

(2)理解诗歌中表达的离愁别绪,培养学生珍惜当下、感恩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背诵并理解《雨霖铃》的内容。

(2)分析《雨霖铃》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雨霖铃》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诗歌中所表达的深层次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柳永及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雨霖铃》,理解诗歌内容。

(2)让学生圈点勾画出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共同解答。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雨霖铃》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表达的离愁别绪,珍惜当下、感恩。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雨霖铃》的艺术价值。

四、课后作业1. 背诵《雨霖铃》。

2. 写一篇关于《雨霖铃》的读后感。

3. 收集其他描写友情、离别的诗歌,进行比较阅读。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寻找答案。

2. 利用案例分析法,以《雨霖铃》为例,分析古典诗歌的特点。

3. 运用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柳永《雨霖铃》赏析




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柳永《雨霖铃》赏析式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雨霖铃》选自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六单元,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古诗文欣赏,重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这首词是柳永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既是一首绝好的词,又是一幅优美的画,因此我设计了一节赏析课,引导学生以画入词,把握情景交融和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感受幽怨伤感的离别之情,培养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中职一年级幼师专业的学生,她们都有古诗词的学习经历,但是对古诗词往往缺乏兴趣,不想学,学了就忘,难以领略古诗词的魅力。

不过幼师学生学习音乐、美术,具备一定的审美感受力,喜欢信息化媒体,乐于接受感性的、直观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课堂形式的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诵读品味,感受离别之韵。

2.以画入词,进入离别之境。

3.合作问答,探究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把握作品情景交融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
本文的教学利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课前通过观看教师录制的“微课视频”,完成自主学习。

课堂上,师生合作,探究文本。

课堂教学主要采用了活动法、诵读法和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制作PPT课件、录制微课视频、优酷网、班级QQ群
【课前准备】
教师授课在网络,学生自主学习,与文本对话。

上课前一周,教师将课文主要知识点录制成“微课视频”上传到优酷网,将网址链接到班级QQ群论坛,要求学生自主安排时间观看视频,完成学习,根据学习情况填写个人学习任务单。

学生组成九个学习小组,完成小组活动任务,并提交小组学习任务单。

学习任务单内容如下:
( )个人学习任务单
第小组学习任务单
小组成员:
(设计意图:课堂的“翻转”实现了学习的自主化,而学习任务单又起到了很好的调控作用,同时也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探究的内容。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在课堂,师生互动,与文本进行深度对话。

第一环节:你读我听,体味感情。

1.请之前提交朗读音频材料的三名学生在班级展示。

2.学生从节奏、情感等方面对展示的同学进行评价,选出“朗读之星”。

3.“朗读之星”领读,全班一起诵读,体会情感。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学生通过听、评、读,对词的情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第二环节,你画我评,赏析意境。

1.完成同一内容的小组成员依次展示绘画作品
2.学生以画入词,赏析意境,评选出“最佳作品”。

3.教师总结,明确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结合了学生的专业特长,引导学生以画入词,进入情境,进而了解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第三环节,你问我答,探究手法。

1.教师呈现学生学习任务单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

2.学生合作解答问题。

3.针对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教师启发引导,明确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合作学习,在平等的氛围中实现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也使课堂真正活起来。


【课后任务】
1.两星级任务:有感情地背诵;
2.三星级任务:选择合适的音乐配乐背诵;
3.四星级任务:搜集有关“离别”的诗句,发送到班级QQ群。

4.五星级任务:为小组绘画作品写两句或四句诗。

【板书设计】
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感情:缠绵哀怨伤感低沉
意境:缠绵悱恻冷落凄清
手法: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的创新之处在于:1.贴近学生专业,以画入词,使古诗词的学习富于乐趣。

2.运用翻转课堂,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个性化学习的时间,学生是活动的主体,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使
学习更有效率。

从教学效果来看,虽然翻转课堂的实施使教师的课前准备任务加重,学生的课前学习也需要有一定的时间,但是这种形式有效地引导学生尝试与文本对话,体会词的意境,在师生互动中掌握了情景交融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但是,运用翻转课堂的形式,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学情等实际情况合理选择,不可为了形式,丢了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