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翻译理论
关于严复翻译原则的文献
关于严复翻译原则的文献摘要:一、引言二、严复的翻译原则1.信、达、雅2.直译与意译的平衡3.保持原文风格三、严复翻译原则的实践与影响1.翻译实践2.对后世翻译工作的影响四、结论正文:严复是一位清朝末年的著名翻译家,他的翻译原则对我国翻译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严复的翻译原则进行探讨。
严复提出翻译原则为“信、达、雅”。
首先,“信”是指翻译要忠实于原文,准确传达原文的信息。
其次,“达”是指翻译要通顺、易懂,让读者能够顺畅地理解原文的意思。
最后,“雅”是指翻译要优美、文雅,保持原文的风格。
这一原则为后来的翻译工作者提供了指导。
在翻译实践中,严复力求在直译与意译之间找到平衡。
直译是指按照原文的形式和意义进行翻译,而意译则是更注重传达原文的意义,适当牺牲原文的形式。
严复认为,过于追求直译会导致译文生硬、不自然,而过于意译则可能使原文失去原有的韵味。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严复努力在直译与意译之间寻求最佳方案。
此外,严复强调在翻译过程中要保留原文的风格。
他认为,每部作品都有其独特的风格,翻译时应尽量保持这种风格,使读者能够在阅读译文时感受到原文的魅力。
为此,严复在翻译时注意选用恰当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使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能体现原文的风格。
严复的翻译原则在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他的译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同时,严复的翻译原则对后世翻译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翻译工作者都以严复的翻译原则为指导,努力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
总之,严复的翻译原则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
他的“信、达、雅”翻译原则为后来的翻译工作者提供了准则,他的直译与意译平衡观念以及保留原文风格的要求,使他的译作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严复翻译理论
主要成就
• 严复生活于世纪之交,当时的中国 正处于从旧到新的转变过程中。他早 期作品偏重意译,略亏于信,尤其是 《天演论》,《天演论》题曰达旨,不 云笔译,取便发挥,实非正法。”
• 此时,他通过序言和大量的按语来阐 发自己的见解,并结合中国当时的实际 情况,把原书的理论改造成中国人可以 用来反封建、反侵略的进步学说。
• 严复中期的译品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对拟议著作细心研究,在译述时,能写出非 凡的译例言和序跋,旁征博引,对原著多所 阐释。如《原富》《群学肄言》《社会同诠》 《名学浅说》。
• 晚期译作更为随便,有作品《中国教育译》 《支那教案论》《欧战源起》。
天演论
(一)背景
在甲午战争中,清军接连失败的刺激 下,以“公车上书”为开端的救亡运动迅速 开展,严复也积极投身其中。1895年2-5月, 严复先后在天津《直报》发表《论世变之亟》 《原强》《辟寒》《救亡决论》等一批重要 文章。在这些文章中,他比较系统的介绍了 中西社会的差异,分析了西方列强 的全方位 优势以及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提出了“鼓 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应变策略。特别 是他所译述的《天演论》产生巨大的影响。
信达雅
“信” (faithfulness),是指忠实原文的 思想内容。 “达”(expressiveness)指译文通顺流畅。 “雅”(elegance)文字古雅。
Ps:这里严复所说的“雅”是指“汉以前的 字法句法”。严复是在使用文言文的时代从 事翻译,其所译原著多为英国维多利亚时期 的以文风典雅著称的作品。
人物评价
• 严复于中学西学皆我国第一流人物 -------梁启超
• 严复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系统介绍西方文化的启 蒙思想家,十九世纪末传播西方政治学说的理 论家,传播西学的著名翻译家。 ———陈九如 毛泽东曾称赞他是“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 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之一。
第10讲 近代翻译理论首创者严复
严复不仅是一位著名翻译家,也是一位 翻译理论家,他在翻译理论上提出的信、 达、雅三条翻译标准,对我国近代、现 代以至当代的翻译活动都具有深远的影 响。
1、严复生平
严复,字几道,字又陵,福建侯官(今福州)人。 从小受过良好教育,14岁考入福州船政学堂; 1877年赴英深造,不仅学习海军知识,还广泛接触 英国社会,积极吸收当时先进的资产阶级哲学、经 济学、政治学等西方文化知识; 1879年回国,到福州船政学堂任教; 1880年被李鸿章调任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 1890年任学堂会办(副校长); 1900年升任总办(校长); 1895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惨败,对他刺激很大,决 心致力翻译,以开启民智,救国图存;
原文: The native grasses and weeds, the scattered patches of gorse, contended with one another for the possession of the scanty surface soil; they fought against the droughts of summer, the frosts of winter, and the furious gales which swept, with unbroken force, now from the Atlantic, and now from the North Sea, at all times of the year;
严复译文: 计惟有天造 草昧,人功 未施,其借 征人境者, 不过几处荒 坟,散见坡 陀起伏间。 而灌木丛林, 蒙茸山麓, 未经删治如 今者,则无 疑也。
翻译理论(1) 严复及其翻译理论
二、隋-唐-宋时期
从隋代(公元五九0年)到唐代,这 段时间是我国翻译事业高度发达时期。
代表人物:彦琮(俗姓李,赵郡柏人) 译经史上第一位中国僧人。
提出了作好佛经翻译的八项条件: 1)诚心受法,志愿益人,不惮久时(诚心热爱佛法, 立志帮助别人,不怕费时长久); 2)将践觉场,先牢戒足,不染讥恶(品行端正,忠实 可信,不惹旁人讥疑); 3)荃晓三藏,义贯两乘,不苦闇滞(博览经典,通达 义旨。不存在暗昧疑难的问题); 4)旁涉坟史,工缀典词,不过鲁拙(涉猎中国经史, 兼擅文学,不要过于疏拙); 5)襟抱平恕。器量虚融,不好专执(度量宽和,虚心 求益,不可武断固执); 6)耽于道术,淡于名利,不欲高炫(深爱道术,淡于 名利,不想出风头); 7)要识梵言,乃闲正译,不坠彼学(精通梵文,熟悉 正确的翻译方法,不失梵文所载的义理); 8)薄阅苍雅,粗谙篆隶。不昧此文(兼通中训诂之学, 不使译本文字欠准确)。
五、新中国成立至今
一九四九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 翻译事业也得到了解放。 代表人物: 曹靖华(1897—1987), 俄苏文学翻译家、散文作家、 北京大学教授
梁实秋(1902--1987), 著名学者、翻译家、散文家,现 代中国文坛巨匠,北京人。 强调“信”“顺”统一, 主张以句译为基础的直译, 反对“转译”,既对原文作者负责, 也对译文读者负责。
秦符时代;代表人物:释道安,鸠摩罗什
主要活动:佛经翻译 翻译特点: 释道安主张词对词、句对句(word for word, line for line)的直译 鸠摩罗什主张意译,纠正了过去音译的弱点,提倡 译者署名,以示负责。如《金刚经》、《法华经》、 《十二门论》、《中观论》、《维摩经》等。其译文神 情并茂、妙趣盎然,堪称当时的上乘之译作。 南北朝时期,梁武帝特聘印度佛教学者真谛 (Paramartha,499-569)到中国来翻译佛经。真谛 在华期间共翻译了四十九部经书,其中尤以《摄大乘论》 的翻译响誉华夏,对中国佛教思想影响较大。
严复_信_达_雅_翻译理论新探索
澜 。一 百 多 年 来 , 推 崇 、否 定 、怀 疑 、修 重德, 1979) 。这是典型的翻译标准论。
…… 严 译 的 书 最 好 懂 的 自 然 是
正、创 新 , 各 家 之 言 , 竞 相 评 判 , 有 力 地 马 祖 毅 的 解 释 是 “ 信 是 忠 实 , 达 是 通 《天 演 论》, 桐 城 气 十 足 , 连 字 的 平 仄 也
严 复 翻 译 理 论 从 产 生 之 日 起 , 就 气 、口 吻 、氛 围 等 。“ 信 、达 、雅 ”是 三 位
践的第一人。维新派领袖康有为曾说: 倍 受 世 人 关 注 , 很 多 人 对 其 作 过 注 解 , 一 体 结 构 , 分 成 不 同 的 层 次 , 形 成 一 个
“ 译 才 并 世 数 严 林 ”。“ 严 林 ”即 严 复 和 视 角 却 囿 于 翻 译 标 准 之 中 。 本 文 尝 试 动 态 平 衡 的 体 系 。 在“ 信 、达 、雅 ”三 者
“ 雅 ”在 当 今 已 作 了 新 诠 释 , 指 在 前 二 者的基础上, 力争语言优美, 使译文富 于文采, 吸引读者, 感染读者, 设法使 读者与作者和译者产生共鸣, 更好地 体 现“ 达 ”的 效 果 。 它 在 文 学 翻 译 中 很 重要, 在科技文章的翻译中也很需要。 英美人在科普文章中也很重视比喻、 拟人等文学技巧和生动幽默语言的运 用 。翻 译 此 类 文 章 ,“ 雅 ”就 要 发 挥 作 用 了, 使深奥道理得以形象地表达出来, 避免枯燥乏味。 “ 信 ”、“ 达 ”、“ 雅 ”三 位 一 体 , 具 有 多层次性, 形成一个体系。当然, 它是 一个动态平衡, 只是一个近似值。最基 本的要求是在不严重违背译入语表达 习惯的前提下, 尽可能地照顾原语形 式, 思想内容与原文一致, 字通句顺。 较高要求是语言表达形式能让译文读 者乐于接受, 原文主题精神能够得到
中国翻译家的翻译理论
严复严复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学贯中西、划时代意义的翻译家,也是我国首创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者。
严复吸收了中国古代佛经翻译思想的精髓,并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经验,在《天演论》译例言里鲜明地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和标准。
“信”(faithfulness)是指忠实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内容;“达”(expressiveness)指译文通顺流畅;“雅”(elegance)可解为译文有文才,文字典雅。
这条著名的“三字经”对后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影响很大,20世纪的中国译者几乎没有不受这三个字影响的。
鲁迅在中国翻译史上,鲁迅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提出的一些翻译观点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翻译研究.鲁迅翻译观的变化,从早期跟随晚清风尚以意译为主,到后期追求直译、反对归化.鲁迅的翻译思想主要是围绕"信"和"顺"问题展开的.他"宁信而不顺"的硬译观在我国文坛上曾经引发过极大的争议,其译文也因为生涩难懂而遭到攻击.然而,鲁迅翻译思想中的"信"与"不顺"体现了近代中国翻译活动救亡图存的根本目的,代表了文化转型时期中国翻译的发展方向,同时也为后人提供了探索和研究的起点.鲁迅先生说过: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则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是保存着原作的丰姿。
从实质上来讲,就是要使原文的内容、风格、笔锋、韵味在译文中得以再现。
翻译涉及原语(source language)与译语(target language) 两种语言及其文化背景等各方面的知识,有时非常复杂。
所以,译者要想收到理想的翻译效果,常常需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仅仅懂得一些基本技巧知识是不够的,必须广泛涉猎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必须在两种语言上下工夫,乃至独具匠心。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历史进入了现代,翻译的重要性远迈前古。
中国新文学的兴起同翻译是分不开的。
第一个重视翻译并大力加以倡导的人是鲁迅。
试论严复“信、达、雅”的翻译思想
试论严复“信、达、雅”的翻译思想【内容摘要】严复是中国历史上传播西学的第一人,是我国近代杰出的译学理论家。
他认为,“译事三难:信、达、雅。
”“信”是翻译的前提和基础,“达”是翻译的目的,“雅”是翻译的语体选择。
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翻译学者们对“信、达、雅”的阐释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其评价也是毁誉参半。
严复的翻译是中国翻译史上一个特别的现象,那是特属于他所处的时代的。
因此我们对于他的翻译作品可以从历史的角度给予客观和公正的评价。
【关键词】严复;信、达、雅;翻译思想On Y an Fu’s Translation Thought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and Elegance【Abstract 】Yan Fu is the the first person in spread of Western learning in the Chinese history, is our country outstanding modern translation theorists. He thinks," the three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on: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elegance." " faithfulness" is the translation of the premise and the foundation," expressiveness " is the purpose of translation," Elegance is the ch oice of registers . Over 100 years , the three characters have being received with different views and judgements.Yan Fu's translation is the translation history of China a special phenomenon, that is the period in which he lived. We therefore for the translation of his works can be from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to give objective and fair evaluation.【Key words】Yan Fu;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elegance;translation thoughts严复(1853--1921)是我国近代杰出的译学理论家,是传播西学的第一人。
严复的翻译理论
EVOLUTION AND ETHICS
It may be safely assumed that, two thousand years ago, before Caesar set foot in southern Britain, the whole country-side visible from the windows of the room in which I write, was in what is called "the state of nature." Except, it may be, by raising a few sepulchral mounds, such as those which still, here and there, break the flowing contours of the downs, man's hands had made no mark upon it; and the thin veil of vegetation which overspread the broad-backed heights and the shelving sides of the coombs was unaffected by his industry. The native grasses and weeds, the scattered patches of gorse, contended with one another for the possession of the scanty surface soil; they fought against the droughts of summer, the frosts of winter, and the furious gales which swept, with unbroken force, now from the Atlantic, and now from the North Sea, at all times of the year; they filled up, as they best might, the gaps made in their ranks by all sorts of underground and overground animal ravagers. One year with another, an average population, the floating balance of the unceasing struggle for existence among the indigenous plants, maintained itself. It is as little to be doubted, that an essentially similar state of nature prevailed, in this region, for many thousand years before the coming of Caesar; and there is no assignable reason for denying that it might continue to exist through an equally prolonged futurity, except for the intervention of man.
严复的翻译理论
“信达雅”说“客观上起到继往开来的作用,一方面集汉唐译经论说之大成,另一方面开近世翻译学说之先河(罗新璋,1984:6)。”“信达雅”标准的提出,把我国历史上零散的翻译观点从理论上加以扼要、中肯、鲜明、概括的综合,为后世从事翻译的人提出了明确可信、具体切实的翻译标准,使我国的翻译理论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高惠群、乌传衮,1992:85)。
1900年2月,《原富》全部译完,只差序言、目录、例言、作者传等没有完成。严复写信给张元济,首次提出翻译版税之事;他还以郭隗千金市骨招揽人才的故事,说明实行版权保护的必要性:
……仆尚有鄙情奉商左右者,则以谓此稿既经公学弍千金购印,则成书
后自为公学之产,销售利益应悉公学得之;但念译者颇费苦心,不知他日出售,能否于书价之中坐抽几分,以为著书者永远之利益。此于鄙人所关尚浅,而于后此译人所劝者大,亦郭隗千金市骨之意也。”(王栻,1986:538)
研究严复的翻译的著述,可能已远远多于严复的译作本身了。严复于译事的贡献涉及了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在翻译理论方面,严复最伟大的贡献在于,在《天演论·译例言》中,将三国时支谦《法句经序》中提到过的“信”、“达”、“雅”三字,按译事的内在规律排列组合,明确地将其作为“译事楷模”,成为“我国译界倡导系统而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
严复一生译过十余本书,其中八种被商务印书馆列为“严译名著”,它们对晚清的社会变革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严复其实是对翻译不信任的(王宏志,1999:105),他在多处著述中流露出了这个观点。
1902年,严复给《外交报》写信,谈到西学教育宜用之语言时,严复说:
吾闻学术之事,必求之初地而后得其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自奋耳目心思之力,以得之于两间之见象者,上之上者也。其次则乞灵于简策之所流传,师友之所授业。然是二者,必资之其本用之文字无疑也。最下乃求之于翻译,其隔尘弥多,其去真滋远。”(王栻,1986:561)
严复翻译理论
翻译有三大难事分别是:“信”是指表达原文意义的准确性,译文应忠实于原文思想;“达”指对原文思想内容和深层含义的表达,使译文读者能够读懂、理解;“雅”是忠于原文的文体特征,包括形象、语气、口吻、氛围等,总之要运用读者最为乐意接受的语言风格。
忠实于原著本就不容易了,但是仅仅追求原文意义的准确性而忽略了原文的思想内容和深层含义,那么即便是译出来了也相当于没有翻译,并未达到“达”的标准。
自从海外交通开放以来,翻译人才随处可见,不过任取其一翻译的作品来看,能够将“信”与“达”两者结合的很好的却很少。
归结其原因的话其一应该是他们大多对于原著只是蜻蜓点水,粗略的浏览,并且偏离了原著,第三点则是对原文缺乏深入研究的人甚少。
现在这本《天演论》所阐述的都是近五十年来西方科学界崭新的研究成果,而且是作者晚年出版的著作。
我的译文着重在解释他的理论精髓。
所以词与词句与句之间,时常有我自己所附带的感受而进行修正补充。
我并没有计较于逐字逐句之间,(因为我觉得)只要译文思想意义不背离原文那么译文可不必受原文拘束。
换句话说,只要符合原文旨意,那么译文不一定要跟随原著而译,以便译者有发挥的空间,但是这却是不是翻译的正确方法。
鸠摩罗什法师说过:“拘泥于形迹,那么不能够健全的发展。
”将来翻译者会更多,千万不要搬用我的做法。
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的阐释
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的阐释严复是我国近代最杰出的译学理论家。
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经历了历史和实践的考验,在中国翻译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看作是一个翻译理论发展的里程碑。
对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的准确理解, 有助于我们全面、深入地研究和认识严复的”信、达、雅”, 同样地有助于用其指导翻译的实践中提高翻译水平。
本文将从对严复翻译标准的新认识来重新阐释严复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标签: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一.引言严复是我国近代最杰出的译学理论家。
他不但提出了在中国翻译界至今还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信达雅理论,他的理论及翻译”还为中国近代知识界、思想界带来了一种全然不同于过去的新的资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他的译著在中国建构了一个新的资产阶级理论基础。
但是对于他的翻译的评价并不完全一致。
有人完全否定他的翻译(像傅斯年先生),但总体上来说,人们对他的译著评价还是很高的。
“信达雅”说, 是严复(1984)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的:”译事三难: 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 虽译犹不译也, 则达尚焉。
” 在《译例言》的第三段严复又提出:”《易曰》: 修辞立诚。
子曰: 辭达而已。
又曰: 言之无文, 行之不远。
三者乃文章正轨, 亦即为译事楷模。
故信、达而外, 求其尔雅。
” 按照严复”信、达、雅”的标准, 翻译作品一定要做到内容信实、语言畅达、文辞典雅, 译文除了讲求准确以外, 还必须考虑语言的优美度。
二.对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的评价对于严复的”信、达、雅”的标准,长期以来,各家都有各家的见解。
有的对于”信达雅”全盘否定,也有的大部分肯定以及不否定。
首先,大多数的翻译理论家还是从某种层面上对”信、达、雅”的标准给予肯定的。
因为这个标准不仅是近百年来中国翻译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的翻译标准,而且这个标准在实际的翻译工作中得以应用,并被广大翻译家所接受。
例如,我国翻译界前辈刘重德(1979)全面评析了严复”信、达、雅”三字原则。
关于严复翻译原则的文献
严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翻译家、教育家、启蒙思想家,他提出的“信达雅”翻译原则对后世翻译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翻译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达雅”翻译原则
“信达雅”是严复翻译思想的精髓,也是他翻译实践的基本准则。
“信”是指译文要忠实于原文,传达出原作者的思想和意图;“达”是指译文要通顺流畅,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使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雅”是指译文要优美,符合译入语的文化背景和审美习惯。
严复认为,只有做到“信达雅”,才能使译文达到最佳的效果。
二、翻译三观
严复提出的翻译三观包括:译事观、译经观和译道观。
译事观是指翻译是一种实践活动,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译经观是指翻译是一种学术活动,需要严谨、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义;译道观是指翻译是一种审美活动,需要追求译文的优美和雅致。
三、翻译三原则
严复提出的翻译三原则包括:忠实原则、通顺原则和雅致原则。
忠实原则是指译文要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义,不偏离、不遗漏、不改变;通顺原则是指译文要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使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雅致原则是指译文要追求语言的美,符合译入语的文化背景和审美习惯。
四、翻译三模式
严复提出的翻译三模式包括:直译、意译和神译。
直译是指直接将原文的词语和句子译成译入语,尽量保持原文的形式和意义;意译是指根据原文的意义,用译入语的表达方式重新表达,尽量保持原文的意义;神译是指通过译入语的形象、意象、意境等手法,传达原文的精神和神韵。
严复的翻译原则和思想,对后世的翻译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翻译实践和理论,不仅对中国的翻译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世界的翻译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严复天演论译例言原文解读
论译事之难-严复中国清代著名翻译家严复,提出了著名的三字翻译标准信达雅,下面就是严复先生曾经写道的他对翻译的个人见解。
严复提出的信达雅,其中信达现在一直沿用,只有雅,严复指的是要用古文写成汉语译文,当今肯定不能接受,但是严复所处的时代,他翻译过来的东西主要是给朝廷的高官和当权者看的,所以要写成华丽的古文。
(录自严复:《<天演论>译例言》)一、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海通以来,象寄之才,随地多有;而任取一书,责其能与于斯二者,则已寡矣!其故在浅尝一也;偏至二也,辨之者少,三也。
今是书所言,本五十年来西人新得之学,又为作者晚出之书,译文取明深义,故词句之间,时有所傎到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而意义则不倍本文。
题曰“达恉”,不云“笔译”,取便发挥,实非正法。
什法师有云“学我者病”!来者方多,幸勿以是书为口实也!一、翻译工作有三项不容易做到的事,忠实于原著即准确,译笔流畅明白,文字典雅。
要做到忠实于原著本来就很不容易,而如果只注意准确却忽略了译笔的通达晓畅,那么,即便是译了出来也等于没有译。
可见译笔的流畅是应予重视的。
自从海外交通开放以来,具有一定翻译能力的人才,几乎到处都有。
不过,我们随便取一本译作来看,要求它把忠于原著和译笔流畅这两者结合得很好,却并不多。
按其原因,一是由于对原著只作粗略的浏览,二是对原著缺乏全面的分析研究,三是不能真正理解原著。
现在这本《天演论》所阐述的,原都是五十年来西方科学界崭新的研究成果,又是作者晚年出版的著作,我的译文着重在揭示它的理论精髓。
因此,词句之间,就时而不免会根据自已的体会而有所增损,或甚至加以修正补充,只要主要精神不与原文相违背,则译文尽可不为原著文字结构所执束。
换句话说,只要原著的主题思想能得到充分表达,也不一定按原文直译,以便译者有进行再创造的余地。
但这实在不是做翻译工作的正确方法。
正象名僧鸠摩罗什法师所说“学得不到家,反而会产生流弊”。
严复翻译过的西方著作_严复的翻译理论原文
严复翻译过的西方著作_严复的翻译理论原文严复是中国近代的一个很有名的学者,翻译家和教育家。
严复翻译的西方著作,对大家有着很大影响。
那么,这里就有了一个疑问,严复翻译过哪些西方著作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严复翻译过的西方著作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严复翻译过的西方著作大家最熟悉的严复的翻译过的西方著作叫做天演论。
这是严复翻译的最早的书,也是最有名的书。
这本书的原著作者叫做赫胥黎,倡导适者生存的那个人。
严复利用了这个生物界的观点,把这个给加注到了中国的社会身上。
当时中国的社会环境并不太好,有识之士的人们都怕自己国家被淘汰。
所以,严复翻译的这本天演论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严复除了上面说的天演论之外,后来又陆陆续续的翻译了一些别的西方著作。
严复翻译的西方著作都是在社会上有着很大影响的著作,比如严复翻译亚当斯密的西方著作,把国富论叫做原富。
严复翻译的西方著作,是跟随着时代和自己救国的意识转变的。
严复先开始翻译的是一些自然界的东西,还有经济上的,最后严复把翻译的视线转向了法律。
到了严复翻译的后半阶段,严复翻译了很多的法律方面的书籍。
严复翻译过的法律方面的书籍时间是在十八世纪初,翻译的西方著作作者有约翰穆勒的,也有孟德斯鸠的,包括大家非常熟悉的一本论法的精神也是严复翻译的西方著作之一。
严复对中国的翻译做出很大的贡献。
严复的翻译理论原文严复的翻译理论可总结为“信、达、雅”。
这几个字虽然简单,但却是其一生相关工作的总结与精华,也是长期被翻译界践行的准则,甚至至今还被翻译界奉为圭臬。
在此谨对严复的翻译理论的形成略作点评。
首先回顾一下这个所谓“信、达、雅”理论的产生过程。
严复的翻译工作开始于十九世纪的最后十年。
当时正是各种新思想涌入的时候,出现了相当一批译作。
为什么严复能够完成翻译工作,而且其译作会在当时社会流传。
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是严先生的出身与教育经历。
严先生出身在一个杏林之家,自幼接受的是传统的私塾教育。
因此熟谙平仄、对仗等传统文化的基本功。
严复的翻译理论
严复的翻译理论霍家晖陈学瑜20111204102袁雅汶20111204082鲁迪飞20111204080背景简介翻译理念“信,达,雅”&其他主要翻译作品不同时期理念及举例先后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和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曾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校长,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
在李鸿章创办的北洋水师学堂任教任教期间,培养了中国近代第一批海军人才,并翻译了《天演论》、创办了《国闻报》,系统地介绍西方民主和科学,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将西方的社会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对后世的翻译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是清末极具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严复(1854年1月8日-1921年10月27日)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
参考:《论信达雅——严复翻译理论研究》沈苏儒著严复在翻译理论上的最伟大的贡献是他提出了“信达雅”学说,把“信”、“达”、“雅”作为翻译的原则。
“信”(faithfulness)是指忠实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内容、“达”(expressiveness)指译文通顺流畅、“雅”(elegance)可解为译文有文采,文字典雅(“信达雅”说由来—《天演论·译例言》)。
严复的“信达雅”说再我国文化界翻译界流传至今,无处不在,可以说直到现在还没有一种有关翻译的学说(不论是本国的还是外国的)能够具有如此持久、广泛的影响力。
“信达雅”要旨(一)翻译要做到“信”“达”“雅”。
(“求其信“求达”“求其尔雅”)这是翻译的原则和标准。
(二)“信”是最重要的。
(“求其信已大难矣”“为达即所以为信也”“信达而外,求其尔雅”)严复用这个字显然就是着重在忠实于原文的意思。
由于用中文来表达西文的意义有时候会很困难,所以译文“词句之间,时有所颠倒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信”,目的是为了表达原文的意义。
严复“信、达、雅”翻译思想综述
严复“信、达、雅”翻译思想综述摘要:严复在少年时代有一段留学经历,这让其对英语有了清晰的认识和了解,促使其后来进行翻译工作。
不仅如此,由于其自身对中国文学有着独特的造诣,将这些因素运用到翻译著作中,对后世影响极大。
其中最突出的便是他倡导的“信达雅”的翻译思想,为后来的翻译工作提出了参考和指导。
本文从“信雅达”的具体理论出发,在辩证地分析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总结“信雅达”理论所体现的历史价值。
关键词:严复;“信雅达”翻译理论;辩证分析;历史价值一、“信达雅”的提出在严复的“信达雅”理论出现之前,我们已经出现了很多的翻译活动,但大都是针对一些具体的作品进行翻译,尚未出现较为完整的翻译理论,很难对一定的翻译工作进行指导。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翻译的重要性逐渐凸显[1]。
为了对译者的翻译行为进行一定的约束,在近代社会出现了一种“预备规范体系”,但是由于具有一定的弊端,其中的主观性和相对性较为明显,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并未发挥绝对优势。
而严复的翻译理论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
一经问世,对后世的翻译工作起到了深远持久的影响。
通过对中国整个翻译史的研究,“信达雅”的思想最早在中国佛经翻译家的理论中出现,随后严复在结合自己翻译经验的同时进行一定的总结,在经过从提出到发展的漫长过程,最终形成了“信达雅”翻译思想。
既为翻译家进行工作提供了明确的准则,也为人们对翻译作品提供了相对合理的评价标准。
二、“信达雅”翻译思想的具体内容翻译本身是一种社会行为,既然如此必须遵循一定的准则,只有这样才能让翻译作品传递一定的社会价值,并不是单单是译者的个人行为。
为此,严复根据自身实践以及留学经历,形成了“信达雅”的翻译思想,具体内容如下:信,就是忠实可信。
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对原文内容有具体且细致是认识和了解,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对内容的翻译,尽量保证不增加新内容、不删减以及不随意更改原有的内容。
与此同时,在形式上还应该与原文特定的语言风格保持大体一致,这样才能够保证所翻译的内容能够做到可信,能够传递原有作者的价值理念[2]。
严复和他的翻译理论
二、中期(1902-1909): 《原富》(1901-1902)、 《群学肄言》(1903)、《社会同诠》(1904)和 《名学浅说》(1909)等,是“散善俱备”的佳译。胡 适曾以原文想对照,”见其义无不达,句无剩意”,誉 之为“从事翻译永久之模范”。 严复中期的译品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对拟议著 作细心研究,在译述时,能写出非凡的译例言和序跋, 旁征博引,对原著多所阐释。 严复译介西方近代社会科学著作是与“旧学”作较量, 抵制当时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陈词滥调, 意在向国人证明学习“西学”不能指看到西方资本主义 强国的“船坚炮利”,而在于学习西方先进的自然科学 方法和民主政治制度。
信达雅三原则是对译文质量的全面要求
“信” faithfulness,是指忠实原文的思想内容 “达”(expressiveness)即通达,指译文通顺流 畅 “雅”(elegance)文字古雅。
Ps:这里严复所说的“雅”是指“汉以前的字法句法”,
他认为: 只有用汉以前的古文译书,才能把原著的“精理微言”表 现出来,才能行之远,使译文不粗俗,才能“雅”。
近代翻译理论的 奠基者
严复
严复不仅是一位翻译家,也是一位翻译理论家。他在 翻译理论上提出的信、达、雅三条翻译标准,对于我国近 代、现代以至于当代的翻译活动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 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此在译者将全文神理, 融汇于心,则下笔抒词,自善互备。至原文辞理本深,难于共喻, 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凡此经营,皆以为达; 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总括严复的一生,其主要事业和集大成者在于翻译事业。他首创的信、 达、雅翻译标准,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意义。故一直受到学术界 和翻译界的重视,并被奉为“翻译界的金科玉律”。
严复翻译家的功勋
严复翻译家的功勋严复,作为中国现代翻译家的代表之一,为中外文化交流与翻译事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他是中国现代翻译史上的一颗明星,无论是在翻译实践上还是在翻译理论上,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本文将从他的生平、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三个方面,详细探讨严复作为翻译家的功勋。
一、生平严复,字代庵,号称一悟道人,生于清朝乾隆四十年(1775年),卒于道光十年(1830年),享年五十六岁。
严复早年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精通中西文化,擅长多种语言,如中文、英文、法文等,为翻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翻译实践严复热爱翻译事业,对翻译充满了激情和热忱。
他致力于将中外文化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通过翻译将外国优秀的文学作品引进中国,同时也将中国的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严复将翻译视为一种艺术,并且将其发扬光大。
在翻译实践方面,严复翻译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包括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拜伦的诗歌等。
他从源语语境和目标语语境两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力求准确地传达原作的风采和韵味。
严复在翻译实践中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美感的表达,尽可能还原作品的原汁原味。
此外,严复还创立了翻译学堂,培养了一批翻译人才。
他注重培养学员的外语水平和翻译技巧,通过反复训练和实践,使学生们在翻译实践中积累经验,不断提高翻译水平。
严复对学员们的培养和指导使得中国翻译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三、翻译理论严复不仅在翻译实践上有卓越的成就,在翻译理论上也有独到的见解。
他提出了“信”、“达”、“雅”三大翻译原则,对翻译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信”是指要忠实地传达原作的意思和思想,保持作品的原汁原味,不加以歪曲或改变。
严复强调翻译要准确无误,不得违背原作的本意。
“达”是指要使译文能够顺畅流利地被读者理解和接受。
严复认为,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的工具,应该能够达到传达信息的目的。
“雅”是指要使译文具有优美的语言风格和艺术性。
严复主张在翻译过程中注重译文的语言美感,使译文更富有文学价值。
综上所述,严复作为一位杰出的翻译家,不仅在翻译实践中有卓越的成就,而且在翻译理论上也有独到的见解。
关于严复翻译原则的文献
关于严复翻译原则的文献(实用版)目录1.严复翻译原则的概述2.严复翻译原则的具体内容3.严复翻译原则的贡献和影响4.严复翻译原则在现代翻译中的应用正文一、严复翻译原则的概述严复,清末民初著名的翻译家、教育家,他提出的翻译原则在我国翻译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严复翻译原则是在他长期翻译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旨在指导翻译活动,使之更符合语言规律和文化特点。
二、严复翻译原则的具体内容严复翻译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信:要求译文忠实于原文,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
严复认为,翻译的首要任务是忠实于原文,确保译文的准确性。
2.达:要求译文通顺流畅,符合目标语言的语法和修辞习惯。
严复主张,翻译应注重语言表达的通顺和流畅,使译文读者能够轻松理解原文的意义。
3.雅:要求译文优美、简练,具有一定的文学性。
严复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还应注重文字的美感,使译文具有文学价值。
三、严复翻译原则的贡献和影响严复翻译原则的提出,对我国翻译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严复翻译原则为翻译工作者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原则,使得翻译活动更加科学、规范。
其次,严复翻译原则强调了译文的忠实、通顺和优美,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最后,严复翻译原则为后来的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素材。
四、严复翻译原则在现代翻译中的应用尽管严复翻译原则诞生于百余年前,但其依然对现代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现代翻译中,我们应继承和发扬严复翻译原则,注重译文的准确性、通顺性和文学性,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总之,严复翻译原则是我国翻译史上的一座丰碑,对于推动翻译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严复翻译的三个时期
1、早期(1896-1902) 2、中期(1902-1909) 3、晚期(1914-1921)
1、早期(1896-1902)
背景:严复生活于世纪之交,当时的中国正处 于从旧到新的转变过程中。一方面帝国主义勾 结中国封建势力侵略压迫中国人民,;另一方 面沉睡的东方巨狮开始觉醒。严复正是当时思 想先进的代表人士之一。可是,严复虽精通格 致之学,又是英国海军学校的高材生,精通工 程技术学,却把注意力集中到当时的西方先进 社会科学学术思想,将翻译定位在能启发中国 民知民识的社会科学著作上。
译文欣赏
The greatest improvement in the productive powers of labour, and the greater part of the skill, dexterity, and judgment with which it is anywhere directed, or applied, seem to have been the effects of the division of labour. 天下只常言曰:民生在勤。然则,力作者将斯人所定于天 之分而无可逃者欤?虽然,均力作矣,其得效则此多而彼 少,其致力则此益疾益巧。而彼常拙常迟,其故果安在也? 曰:其事首判于功之分不分。
其实并不是翻译,而是根据原书的意思重写一 遍。文字的详略轻重之间大有不同,而且严复 还有他自己的按语,发挥他自己的看法。所以 严复的《天演论》并不就是赫胥黎的《进化与 伦理》。”
《天演论》
(一)背景 在甲午战争中,清军接连失败的刺激下,以“公 车上书”为开端的救亡运动迅速开展,严复也积极投 身其中。1895年2-5月,严复先后在天津《直报》发表 《论世变之亟》《原强》《辟寒》《救亡决论》等一 批重要文章。在这些文章中,他比较系统的介绍了中 西社会的差异,分析了西方列强 的全方位优势以及中 国落后挨打的原因,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 德”的应变策略。特别是他所译述的《天演论》产生 巨大的影响。
严复名著
天演论
Evolution and Ethics (Henry Huxley,1897) 群己权界说 On Liberty (J. Stuart Mill, 1899) 穆勒名学 System of Logic (J. Stuart Mill, 1902) 群学肄言 Study of Sociology (H. Spenser,1902)
译文欣赏
It may be safely assumed that, two thousand years ago, before Caesar set foot in southern Britain, the whole country-side visible from the windows of the room in which I write, was in what is called "the state of nature." 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 外诸境,历历如在几下。乃 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大 将恺彻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计有天照草昧,人工总体上看,《天演论》主要脱胎于赫胥黎的 《进化与伦理》,主要包含以下几点: 1、物尽天择,适者生存 2、天行人治,同归天演 3、合群保种,与天争胜 4、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5、旁征博引,黜旧迎新
严复的《天演论》是一部有选择、有取舍、有评论、有改造的 著作
例如: 严复赞成赫胥黎的“生物自古以来是不变的, 生物发展的基本现象是不断变化的,进化的 原因是物竞和天择”。 严复不赞成赫胥黎的“自然界没什么道德标准, 而是弱肉强食,适者生存;而人类是高于动 物的,人性本善,能做到相亲相爱,不同于 自然竞争,所以社会伦理学不同于自然进化 论”。
及 其 翻 译严 理复 论 简 介
严复
1854.1.8—1921.10.27
出生于福州南台的中医世 家,曾赴英留学,毕业于 格林尼茨皇家海军学院 (The Royal Naval College,Greenwich) 其一生任职无数,京师大 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校时, 任首任校长。
关于严复的评价:
二、“严氏选择原书,是认定先后缓急和 时势之需要而翻译,故每译一书都含有极深远 的用意。”“这也是严译的一种特色”。 三、“严氏所选译的书都是他精心研究过 的。凡与原书有关系的书,他都涉猎过的。不 然,他作的案语,必不能旁征博引,解说详明, 且有时加以纠正或批评了”。
四、“严氏所选译的书,他均能了悉该书 与中国固有文化的关系,和与中国古代学者思 想的异同。”其中“究竟有无附会之处,姑且 勿论,但至少可知其并无数典忘祖之弊。一面 介绍西学,一面仍不忘发挥国故。这也是严氏 译书的特点。”
(三)《天演论》的传播与影响: 1、它成为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它成为近代中国救亡运动的原动力
总之,严复为近代西学的传播,开启了一 代学风,影响了一代学人,为革命提供了理论 依据。
“信” faithfulness,是指忠实原文的思想内容 “达”(expressiveness)指译文通顺流畅 “雅”(elegance)文字古雅。
Ps:这里严复所说的“雅”是指“汉以前的字 法句法”。严复是在使用文言文的时代从事翻 译,其所译原著多为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以文 风典雅著称的作品。
名人各家对“信达雅”的评价
此时,他通过序言和大量的按语 来阐发自己的见解,并结合中国当时 的实际情况,把原书的理论改造成中 国人可以用来反封建、反侵略的进步 学说。
2、中期(1902-1909)
《原富》 ( 1901-1902 ) 《群学肄言》(1903) 《社会同诠》(1904) 《名学浅说》(1909) 严复中期的译品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 针对性,对拟议著作细心研究,在译述时, 能写出非凡的译例言和序跋,旁征博引, 对原著多所阐释。
傅斯年说得更为不客气:“严几道先生译
的书中,《天演论》和《法意》最糟……这都 是因为他不曾对于原作者负责任,他只对自己 负责任。”“严先生那种达旨的方法,实在不 可为训,势必至于改旨而后已。” 在傅斯年看 来,严复的翻译中,“信、达”都没有了。
蔡元培则对严复的“雅”有所批评:“……
他的译文,又很雅训,给那时候的学者,都很 读得下去。所以他所译的书在今日看起来或嫌 稍旧,他的译笔也或者不是普通人所易解。”
对严复翻译标准的补充 ——选书的原则
一、“严复选择原书之卓识” 他处在中学 为体,西学为用的空气中,人人只知道西洋的 声、光、电化、船坚炮利”,而他却“根本认 定西洋各国之强盛,在于学术思想,认定中国 当时之需要,也在学术思想”,几乎可以说, 当时的举国上下,唯有严复具有“介绍西洋学 术思想的卓识”。
严复于中学西学皆我国第一流人物 ———梁启超
严复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系统介绍西方文化 的启蒙思想家,十九世纪末传播西方政治 学说的理论家,传播西学的著名翻译家。 ———陈九如
严 复 的 翻 译 原 则
信
达
雅
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此在译者将全文神理,融汇于心,则下笔抒词, 自善互备。至原文辞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衬, 以显其意。凡此经营,皆以为达; 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康有为曾经高度评价“译笔并世数严林”,
而对中国近代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的这两 个翻译家严复和林纾,其译笔就全都不“信”。 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堪称严、林译著典范的两部 书:《天演论》和《巴黎茶花女遗事》,前者 是严复融译、注、论、释为一体的“译述”, 后者则是完全不懂外文的林纾根据别人的转述, 而以他的生花之笔改写的,实际上是文学再创 作。就严复来说,也几乎可以说他的每一部译 著都是“译述”,这,都不符合我们今天所说 的翻译对于忠实原文的要求。
《天演论》
《天演论》原名直译为《进化论与伦理学》
(Evolution and Ethics)是赫胥黎宣传达尔文 进化论思想的重要著作
严复翻译《天演论》的唯
一目的是向全中国敲响祖国危 亡的警钟
名家说《天演论》
鲁迅称严复“造了《天演论》”——这个
“天演论”应该被看作是他的创作;
冯友兰明确说:“严复翻译《天演论》,
严复此时的翻译多采取直译,郭 延礼称其译作“古雅典丽,铿锵有声, 很显示出译者高深的古文功力”。
3、晚期(1914-1921)
《中国教育译》 《支那教案论》 《欧战源起》 此时,其译作“更 为随便”。
严复译西方近代社会科学著作是与“旧学” 作较量,抵制当时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 为用”的陈词滥调,意在向国人证明学习“西 学”不能只看到西方资本主义强国的“船坚炮 利”,而在于学习西方先进的自然科学方法和 民主政治制度。
严复名著
原富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the Cause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Adam Smith,1902) 法意 Spirit of Law (C.D.S Montesquien,1903) 社会通诠 History of Politics (E.Jenks,1903) 名学浅说 Logic (W.S Jevons,1908)
早期 (1896《天演论》-1902年《穆勒名学》)
严复早期偏重意译,略亏于信,尤其是《天演 论》,翻译时“不斤斤于字比句次”,”时有 所颠倒附益”,就连他自己都承认“实非正 法”:《天演论》题曰达旨,不云笔译,取便 发挥,实非正法。” 他用“达旨”的方法是为了发挥自己的主张 (“取便发挥”),适应当时维新变法、救国 图存的需要,这是当时的爱国者责无旁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