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外交现状及发展建议
中国外交现状与发展战略
中国外交现状与发展战略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经历了漫长而坎坷的历程,从最初的孤立无援,到改革开放后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到现在的日益崛起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中国外交现状当前,中国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时期,外交面临的挑战和机遇都十分重大。
从国际形势看,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西方国家的霸权正逐渐削弱,发展中国家实力不断增强,多极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深入发展,这些都给中国外交带来了广阔的空间和深思的任务。
中国外交的目标是实现国家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幸福。
为此,我们必须顺应时代潮流,贯彻和平发展战略,坚持互利共赢的原则,积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外交格局。
我们要把握国际风云,注重人民声音,采取创新的方式和措施,推动国际关系和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中国外交发展战略1. 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新型国际关系是一个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安全稳定的关系。
我们要深入贯彻习近平主席提出的这个理念,发挥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贡献,促进南南合作,推动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发展。
2. 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是中国提出的新时代发展战略,旨在促进亚欧非大陆经济互联互通和产业合作,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构建各国共同繁荣、安全稳定的命运共同体。
我们要加强同各国的团结合作,打造一条更加繁荣、开放、包容、公正、平衡的经济新格局。
3. 坚持参与全球治理中国愿意在国际事务中担负更多的责任和义务,以维护全球公共利益为目标,积极参与对话和合作,为解决全球性问题作出积极贡献。
我们要加强同其他大国和国际组织的合作,推动国际社会强调凝聚共识、协调行动,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网络安全、粮食安全、重大灾害、反恐等全球性挑战。
4. 践行周边外交中国是一个周边国家,我们周边的安全和发展关系到中国整个外交形势。
我们要通过不断拓展合作领域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强人文交流和学术交流,处理周边国家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高互信,构建更加和谐的地区环境。
中国公共外交研究报告
中国公共外交研究报告中国公共外交研究报告摘要:中国公共外交是中国政府为推动国家利益和形象提升而开展的一种外交手段。
本报告对中国公共外交进行了深入研究。
首先,报告概述了中国公共外交的定义、目的和特点。
其次,报告探讨了中国公共外交的媒体传播手段,包括新闻发布会、国际媒体合作、媒体间交流等。
然后,报告分析了中国公共外交的重点领域,如文化交流、教育合作、经济援助等。
最后,报告讨论了中国公共外交的挑战与机遇,并提出了发展中国公共外交的建议。
关键词:中国,公共外交,媒体传播,文化交流,挑战与机遇。
1. 引言公共外交是国家通过各种手段向外界传播并塑造自己形象的一种外交手段。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重要的政治力量,越来越重视公共外交的重要性。
本报告旨在全面研究中国公共外交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2. 中国公共外交的定义与目的中国公共外交是中国政府通过媒体传播、文化交流、经济援助等手段向外界传播中国的观点和形象,以提升国家的声誉和利益。
其目的是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和认同,为中国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3. 中国公共外交的特点中国公共外交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注重维护国家利益和形象;二是借助媒体传播手段,扩大影响力和声音;三是注重文化交流与教育合作,增进国际间的友好关系;四是通过经济援助和合作,增进国际社会的福祉。
4. 中国公共外交的媒体传播手段中国公共外交的媒体传播手段包括:新闻发布会、国际媒体合作、媒体间交流等。
中国政府通过这些手段积极主动地向外界传递信息,回应外界关切,解释政策,塑造国家形象。
5. 中国公共外交的重点领域中国公共外交的重点领域包括:文化交流、教育合作、经济援助等。
中国通过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向外界展示其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推动教育合作,培养更多的人才;通过提供经济援助,扩大对外影响力。
6. 中国公共外交的挑战与机遇中国公共外交面临着国际舆论、语言障碍、文化差异等挑战。
但同时也面临着国际合作、全球化、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期待等机遇。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变化与新挑战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变化与新挑战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在国际关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的外交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和面临新的挑战。
本文将就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变化与新挑战进行探讨。
一、新变化1. 主动参与全球事务过去,中国一直被视为一个相对封闭的国家,外交政策主要关注国内建设,与外界的交流和合作相对较少。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中国开始主动参与全球事务,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国际事务,成为了全球治理体系中的重要一员。
2. 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中国一直在外交政策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坚持“不做超级大国”,并主张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中国也坚持不干涉其他国家内部事务的原则,尊重每个国家的主权和发展道路选择。
这种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尊重和赞赏。
3. 构建全球伙伴关系中国致力于构建全球伙伴关系,加强与各国的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成为了全球合作的新平台,吸引了越来越多国家的加入和支持。
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也不断加强,为全球南南合作注入了新的动力。
二、新挑战1. 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目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全球性挑战层出不穷。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地区冲突频发,全球治理体系面临挑战等,都给中国的外交带来了新的挑战。
中国需要适应这一新的外部环境,制定相应的战略应对措施。
2. 部分国家与地区的关系严峻中国与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关系相对紧张,存在一些争端和矛盾。
中美关系处于复杂的阶段,中印边界问题一度引发紧张局势,南海问题也一直是中国外交的一大难题。
如何妥善处理这些问题,成为中国外交面临的新挑战。
3. 国内改革与发展的压力中国现在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国内改革与发展任务繁重。
外交政策需要更好地配合国内形势的发展,为国内改革与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这也是中国外交新挑战之一。
三、应对策略1. 加强国际合作,谋求共赢在面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部分国家关系的紧张时,中国应加强国际合作,谋求共赢。
中国公共外交的成就与不足,如何通过构建中国的核心价值提升中国软实力?
中国公共外交的成就与不足,如何通过构建中国的核心价值提升中国软实力?答:中国公共外交的成就:1.孔子学院的在世界林立,目前已经有近300家孔子学院遍布全球近百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推广汉语、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平台。
2.以文化为主题的国家年活动为中国与世界之间的沟通、交流与互动提供了卓有成效的方法和载体,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间的文化交流和人民之间的彼此了解,促进了国家间政治、经贸等领域的双边关系的发展。
3.中国领导人利用各种机会和场合身体力行公共外交,如温家宝在访问日本和韩国期间都安排了晨练和与日韩两国人民的普通民众拉家常叙友谊的活动。
4.中国利用承办各种赛事活动多方位展开公共外交,在08年奥运会开幕式浓墨重彩地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
5.打造了中国自己的强势媒体,,向海外发出自己的声音,争取国际话语权。
中央电视台相继开通了阿拉伯语、俄语国际频道等,为阿拉伯语和俄语地区了解中国、感知中国加起了桥梁。
不足:1.中国外交态势的防御性特征,积极进取不足,导致了外交的某种程度的不作为。
2.我们的公共外交受到物质和技术的限制,我们在公共外交的投入无法与西方国家相比。
3.世界上的国际广播,卫星电视,互联网络大部分控制在西方国家的手中,中国的国家形象在某种程度上被外国妖魔化。
我国对国际广播,卫星电视,互联网络的控制和屏蔽能力还很弱,影响了中国公共外交的扩展。
如何通过构建中国的核心价值提升中国的软实力?1.重视经典、品牌的运作,积极开放新的交流平台。
对于孔子学院,中国年等成熟的品牌应该继续大力鼓励发展。
开发新的品牌,如互联网,加强网络外交来阐明中国的政策、国情,加深国外对中国的了解。
2.加强中国核心价值理论的创建发展和人才队伍的建设。
构建起一整套完整的中华文化价值体系,铺建公共外交的基础,广泛以体系为基础拓展内涵,以多种形式对外对内推广。
培养一大批具有专门知识的人才加强体系的建设和公共外交的发展。
新中国的外交趋势
新中国的外交趋势
新中国的外交趋势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和平发展:新中国坚持和平发展的外交政策,倡导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国际争端和矛盾,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维护世界的和平稳定。
2.多边主义:新中国积极参与多边国际组织和机制,致力于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和发展利益的多边合作。
中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强调各国应共同推进全球治理改革,坚持多边主义原则。
3.区域合作:新中国重视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积极参与地区性合作机制,如亚洲合作对话、上合组织等。
与亚洲、非洲、拉美等国家的合作逐渐深入,为地区和平稳定、经济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
4.全球影响力:随着中国的崛起,新中国的外交趋势也在朝着更积极参与全球事务、发挥更大影响力的方向发展。
中国在全球问题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气候变化、全球治理、反恐等领域。
5.人文交流:中国也注重通过人文交流增进与其他国家的友谊和了解。
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出国留学,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传播和认可,中外民众之间的交流和往来日益频繁。
总的来说,新中国的外交趋势是和平、合作、互利的。
中国将继续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为维护国际和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全球共同发展做出努力。
新时代中国对外公共外交战略研究
新时代中国对外公共外交战略研究一、引言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对外公共外交战略也面临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在新时代,中国对外公共外交战略需要不断深入探索和创新,以更好地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促进地区和全球化进程。
二、对外公共外交战略概述1. 定义和意义对外公共外交是指通过政府、媒体、文化、学术等各种手段,向国际社会传递有关本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增进彼此了解和友谊,以此促进国家的利益和形象。
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对外公共外交战略不仅是国家外交的重要元素,也是国家软实力的体现。
通过积极开展对外公共外交,国家不仅能提高自身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同时也能建立和维护国家的形象和信誉,促进国际关系稳定和发展。
2. 新时代对外公共外交战略的特点随着国家实力的不断增强,新时代中国对外公共外交战略呈现出五个显著特点:(1)面向全球:中国对外公共外交实践已经覆盖了全球各地区。
中国在非洲、拉美、亚太等地区开展了大量的“一带一路”建设和文化交流项目,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2)全球视野:与过去注重国别和区域不同,新时代中国对外公共外交战略更加重视全球视野。
中国高度重视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等多边机构的角色和作用,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3)全方位:新时代中国对外公共外交战略全方位覆盖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等领域。
不仅在经济和贸易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创新举措,也在高技术领域和文化交流等领域加强了对外合作。
(4)民心相通:在中国对外公共外交战略中,重点强调民心相通和人文交流。
中国已经开展了大量的文化展览、人员交流和留学生培训项目,为中外文化交流奠定了坚实基础。
(5)多元化:新时代中国对外公共外交战略更注重多元化和个性化。
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中国将社交媒体和数字媒体融入了对外公共外交的实践中,通过新媒体推动中外人文交流和国际合作。
三、新时代中国对外公共外交战略的发展路径1. 创新思路和方法在新时代,中国对外公共外交战略需要开创全新的思路和方法。
试析新时期中国公共外交面临的挑战与对策2300字
试析新时期中国公共外交面临的挑战与对策2300字摘要:在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中国已经走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心,与世界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国要继续发展必须有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世界各国对中国的误解和偏见,既不利于中国,也不利于世界。
因此,公共外交是中国赢取世界信任、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和争取国际话语权必做的功课。
本文从中国为何需要开展公共外交、新时期中国公共外交面临的挑战以及新时期中国公共外交建设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并提出一些理论观点和应对措施。
关键词:公共外交国际形象挑战对策■一、新时期中国公共外交面临的挑战公共外交作为一个舶来概念相对于传统外交而生。
是指一国政府对国外民众的外交形式,它的活动手段包括文化交流项目、国际广播和互联网等,其主要表达形式是信息和语言。
第一,公共外交囿于强国家弱社会模式,难以进一步发展。
“公共外交一般是以政府出面针对外国民众,其潜在逻辑是该国政府以成熟的公民社会为支撑。
但是,毕竟公共外交是要去赢得国外人心,因此政府不能包办,而应隐化角色,以本国公民社会出面,与外国公民社会‘对等接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第二,公共外交的相关部门缺乏相应的协调和配合机制。
“在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外交部新闻司、新华社、国际广播电台和中国日报等机构和媒体,用各种传播手段介绍中国的发展以及中国的政策,使世界人民了解中国,并在此基础上争取国际舆论的支持和理解。
” 然而,就目前公共外交的实践需要而言,这些部门之间的协调和配合机制建设还比较落后。
第三,公共外交的市场化水平有待提高。
国内外的经验表明,政府部门是公共外交的发起者和支持者,非政府组织和媒体传播机构是公共外交活动的主要策划者和执行者。
以市场化运作方式与非政府组织和媒体合作,已经成为公共外交的国际惯例。
第四,对中国的误解和偏见,既不利于中国,也不利于世界。
随着全球化的日益深入,世界各国的相互依存程度越来越深。
任何对中国的误解与偏见都会使他国的对华政策产生严重的偏差。
中国公共外交现状及发展建议
缺乏“让他人想己之所有、达己之所愿”的 强大实力。因而公共外交难以取得更大的突 破。公共外交的目的就是将一国本身具有的 价值观、文化、政策、制度等多方面的吸引 力在世界进行推广。因此,只有软力量的实 质增强,才能为公共外交的顺利开展奠定坚 实的基础,并成为其效果的切实保证。
其次,除了提升匮乏的软力量,中国也 应当充分利用自身已有的软力量资源。今 天,中国最大的财富就是其悠久灿烂的历史 文化和经济发展的巨大奇迹。这给中国公共 外交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契机。中国政府通 常意识到了后者,并展开了一系列公共外交 来消除伴随中国迅速崛起而来的“中国威胁 论”等不利论调的影响;然而,对于中国自 身的历史文化魅力,则重视不够。根据约瑟 夫·奈对软力量的定义,中华历史文化毫无 疑问对今天的世界葆有芳香四溢的魅力。中 国的政策制定者已经很好地利用中华历史与 文化推动了旅游业以及国际关系的某些领 域。但这样对于文化的发掘就极其有限,停 留在诸如中国烹饪、针灸等非政治的层面。 实际上,如今,中国新一代的演员、作家、 电影制作人,正在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理念相 结合,并征服着世界。例如2000年,中国作 家高行健成为诺贝尔文学奖历史上第一位中 国得主。而中国电影《卧虎藏龙》《英雄》 等在国际上更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政 府应当对这一类的活动予以更多的支持,将 其机制化、制度化,使之成为国家行为,成 为公共外交的常规、固定构成部分。以中国 迅速增长的经济实力以及光辉灿烂的历史文 化作为软力量的重要资源,中国的公共外交 才能取得更加令人欣喜的成就。
总结2023外交工作
总结2023外交工作引言外交工作是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流、合作的重要方式,对于维护国家利益、促进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2023年,我国的外交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果,本文将对这些成果进行总结,分析其中的亮点和问题,并提出进一步的改进措施。
一、亮点1. 多边合作加强2023年,我国积极参与并推动多边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果。
首先,我国成为了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非常任理事国,为国际和地区维和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其次,我国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
此外,我国还积极参与全球气候变化谈判,为推动国际合作抗击气候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2. 友好邻邦关系持续深化我国一直重视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友好邻邦关系,在2023年,这些关系得到了持续深化。
首先,我国与俄罗斯加强了地缘政治合作,在中俄关系中取得了重要进展。
其次,我国与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加强了经济合作,推动了区域合作进程。
此外,我国还与东盟国家加强了合作,推动了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发展。
3. 全球影响力提升2023年,我国的全球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首先,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倡议和方案。
其次,我国成功主办了一系列国际会议和活动,如“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增强了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此外,我国在国际组织中的角色和地位也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提升。
二、问题虽然2023年我国的外交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重视和解决。
1. 需要加强对外宣传工作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社会对我国的了解还不充分,需要我们加强对外宣传工作,提升我国的国际形象和声誉。
同时,要注重提高外交部门的专业水平,提高公众对外交工作的认知度和理解度,增强国内外交工作的连贯性和可持续性。
2. 应对挑战和风险2023年,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国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风险,例如地缘政治变化、国际贸易摩擦等。
我们需要积极应对这些挑战和风险,制定相应的对策和应急预案,确保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中国公共外交:趋势、问题与建议
公共外交季刊 2012年春季号(总第9期)中国公共外交:趋势、问题与建议韩方明从世界发展潮流来看,公共外交具有全球化、社会化、网络化、战略化四个趋势。
我国公共外交尽管发展很快,但仍然存在例如缺乏必要的科学论证,缺乏相应的组织协调,缺乏统筹全局的意识和能力等问题。
因此,需要坚持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一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全面推进中国公共外交。
公共外交在中国起步虽晚,但发展很快。
从中央最高层到外交执行部门都高度重视推动中国公共外交,甚至包括媒体、大中企业和普通公民参与公共外交的意识也越来越强,对公共外交投入了极大的热情。
公共外交能够受到全国范围内如此高度的重视,是一件可喜的事情,这对于中国公共外交事业的意义和影响是深远的。
总体来看,当前中国公共外交有机遇,也有挑战。
公共外交的世界趋势当今世界正在步入全球公共外交的时代,任何一个参与全球化的国家要想回避公共外交已经不可能了。
中国公共外交的兴起,是世界范围内公共外交发展潮流的一部分,是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外交转型的一个重要方面。
韩方明 中国公共外交:趋势、问题与建议中国公共外交的发展只有在顺应世界潮流的基础上,在把握公共外交发展的世界趋势前提下,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和优势,创造性地开展公共外交。
从世界公共外交的发展潮流来看,未来公共外交的发展具有以下四个基本趋势。
公共外交全球化近年来,公共外交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全球化。
不仅作为发达国家的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加拿大、挪威等国家高度重视公共外交,而且广大新兴大国比如中国、印度、南非、巴西等也都积极加入公共外交的行列,甚至连文莱、韩国、新加坡、希腊等小国也在公共外交方面具有很高的热情。
英国的“酷—不列颠”和“创意英国”系列活动,美国对中东国家公共外交的大量投入,法国对文化外交的重视,以及在世界各地几乎每天都在上演的“文化节”“国家年”和其他大量数不清的教育文化和社会交流项目,无不显示出公共外交的魅力。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变化与新挑战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变化与新挑战一、新变化1.外交力量的增强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在一些国际事务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在这种情况下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表现出了更加积极和主动的态度。
2.多边合作的加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在过去更多地侧重于双边合作,但是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中国国力的增长,中国开始加强了对多边合作的重视。
中国积极参与了许多国际组织和国际事务的合作,与其他国家展开了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合作。
这种多边合作的加强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3.主权意识的增强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中国国力的增长,中国在外交领域中表现出了更加强烈的主权意识。
中国坚决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主张国际关系中的平等和公正。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在这种情况下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表现出了更加坚定和自信的态度。
二、新挑战1.国际形势的不确定性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中国国力的增长,国际形势也变得越来越不确定。
国际经济和政治格局的变化,国际冲突和战争的频发,都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带来了一些新的挑战。
中国需要面对更加复杂和严峻的国际形势,寻找更加合适的外交政策。
2.贸易战和经济制裁随着国际贸易战的升级和经济制裁的增多,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
中国需要应对来自外部的贸易战和经济制裁,尽可能减少其对中国的影响。
中国还需要积极开展对外贸易和投资,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3.国际舆论的影响随着国际舆论的影响力不断增大,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
国际舆论对中国的舆论引导和国际声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中国需要更加灵活和机动地应对来自国际舆论的挑战,提高自身的对外传播力和话语权。
三、影响与对策1.影响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变化和新挑战对中国外交政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外交政策的调整: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需要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和中国国力的增长,对外交政策进行调整和优化,更好地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
论述我国现在的外交政策
论述我国现在的外交政策我国现在的外交政策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和国力的不断增强,我国的外交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也制定了一系列的外交政策,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来论述我国现在的外交政策。
二、和平发展我国一贯坚持和平发展的战略方针。
这个方针旨在通过和平合作推动自身发展,同时尊重其他国家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参与全球治理、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等。
三、开放合作开放合作是我国外交政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国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推动自由贸易、促进投资自由化等。
同时,我国还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如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等),并且加强同各个地区伙伴关系。
四、人民外交人民外交是指通过民间团体和人民之间的交流来增进国际友谊和理解。
我国积极推动人民外交,通过文化交流、教育合作、旅游交流等方式,加强与各国人民之间的联系。
这样的做法有助于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五、大国外交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大国,我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对于大国外交,我国采取了多边主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一系列政策。
同时,我国还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机制。
六、周边外交周边外交是指我国在与周边邻国进行关系时所采取的政策。
在这个方面,我国强调“周边外交优先”战略,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强与周边邻国之间的合作关系。
例如,在南海问题上,我国提出了“双轨思路”,既坚持维护自身主权和安全利益,又积极推动与相关各方通过协商谈判解决争议。
七、结语总的来说,我国现在的外交政策是一个开放合作、和平发展、多边主义和人民外交的综合体。
这个政策旨在推动自身发展,同时也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全球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公共外交研究报告
中国公共外交研究报告一、引言公共外交是指国家与外界进行沟通和交流的一种方式,是国际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公共外交对于增进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和友好关系,推进自身利益以及维护全球和平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旨在对中国的公共外交进行全面研究和分析,从历史背景、发展现状和挑战等方面深入探讨。
二、历史背景中国的公共外交具有悠久的历史根源。
自古以来,中国通过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等贸易和文化交流活动,与世界各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和友好关系。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致力于维护全球和平与发展,树立了和平、合作、开放、共赢的外交理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公共外交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中国逐渐恢复了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声望,提出了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外交政策,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通过国际合作、文化交流和援助等举措,中国逐渐融入全球化进程,为全球治理和国际体系改革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发展现状中国公共外交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一方面,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国际事务,通过发表立场和倡议,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
例如,中国倡议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了亚洲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
另一方面,中国通过文化交流、学术交流和人文援助等方式展示了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增进了世界各国对中国的了解和认同。
3.1 国际合作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机制,通过多边合作和对话,推动国际事务的解决与发展。
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发表立场和提出倡议,为解决全球性问题和促进国际经济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3.2 文化交流中国文化自古以来以其独特性和深厚的底蕴吸引着世界各国。
中国通过推动文化交流和教育合作,加深了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
例如,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广中文学习,成立孔子学院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中文教育,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传播。
3.3 人文援助中国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和支持,帮助他们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和增强社会发展能力。
中国外交的特点和趋势
中国外交的特点和趋势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近年来,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正在不断提升,其外交政策也在不断调整和发展。
下面将介绍中国外交的特点和趋势。
1.和平发展:中国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中国强调与各国友好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
2.非干涉原则:中国主张各国应该尊重彼此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干涉其他国家内部事务。
中国强调国家的独立性和平等,反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
3.全球化:中国支持全球化进程,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全球治理。
中国主张各国应该携手合作,应对全球性挑战,推动世界经济的繁荣和稳定。
4.务实合作:中国外交注重实际合作,追求共同利益。
中国积极开展经贸合作,加强文化交流,推动科技创新合作,促进互利共赢。
5.和谐共生:中国主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追求互利共赢的发展。
中国强调各国应该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实现共同发展。
1.多边外交:中国越来越重视发展多边外交,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
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推动全球治理的改革和进步。
2.建设新型国际关系:中国提出了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理念,强调坚持和平、发展、公正、合作的价值观。
中国主张国家应该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实现共同发展。
3.一带一路倡议: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互联互通和经济合作。
该倡议旨在加强亚洲与欧洲、非洲等地区的合作,促进区域间的发展和繁荣。
4.大国外交: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正逐渐成为世界舞台上的重要大国。
中国外交逐渐从从被动应对转为主动参与和引领,通过主动出击,塑造自身利益和形象。
5.公共外交:中国外交越来越注重公众参与和形象塑造。
中国通过媒体、文化交流等形式,向世界传递积极的形象和声音,推动国际间的理解和友谊。
中国外交的特点是和平发展、非干涉、全球化、务实合作和和谐共生。
未来中国外交的趋势是多边外交、建设新型国际关系、一带一路倡议、大国外交和公共外交等。
分析新时代中国外交政策及其形势及应对措施
分析新时代中国外交政策及其形势及应对措施随着中国经济和国力的不断崛起,新时代下的中国外交政策及其形势,对世界格局和各国地位产生了重大影响。
中国外交面临着复杂多变、不确定性加大的国际形势,如何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新时代中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特点1. 以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为主线新时代的中国外交政策以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为主线,旨在构建建设性、稳定、平等互信、互利共赢的大国关系,推动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
倡导以对话协商、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为基础的外交模式,积极参与和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推动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2. 严格遵守国际规则新时代的中国外交政策强调遵守国际规则,推动建立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尊重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遵守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
积极参与和推动国际规则的制定和应用,主张弥补当前国际规则的不足和缺陷,推动构建更加全面、公正、合理的国际制度和秩序。
3.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新时代的中国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同时倡导走和平、发展、合作的道路,推动各国和平共处、合作共赢。
积极参与和推动构建地区和谐、合作、安全的安全架构,维护国际和地区和平与稳定。
4. 开放合作是基础新时代的中国外交政策坚持开放合作的基础,积极推动自由贸易区建设,推动构建全球经济伙伴关系。
同时,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亚太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进程。
加强人民间的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交流,深化民间外交,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二、新时代中国外交政策的形势及应对措施1. 中美关系的竞合格局中美两国是世界两大经济体,对全球经济贡献率超过50%。
受到国际形势和双方各自利益的影响,中美关系出现波动,进入了一个由竞合到对抗的格局。
在这一形势下,中国应保持定力、明确重点,排除干扰,坚定推动中美关系沿着正确的轨道向前发展。
中国媒体公共外交的现状及对策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国媒体公共外交的现状及对策研究的开题报告
目前,中国正在积极开展公共外交工作,旨在提高国际社会对中国
的认知度,并增强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中国媒体在此过程中扮演着
重要的角色,通过向世界展示中国现实、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信息来完善
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
然而,中国媒体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存在
媒体报道失误、语境翻译错误以及选择主题和报道内容的局限性等。
这
些问题会影响到中国媒体在国际上的形象与影响力。
因此,本论文的研究主要目的是探讨中国媒体公共外交的现状及对策,旨在帮助中国媒体更好地加强公共外交工作。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
下几个方面:
第一部分,阐述中国媒体在公共外交中的重要性及其存在的问题。
针对中外媒体报道失误、语境翻译错误、主题和报道内容的局限性等问
题进行分析,以期查找问题的原因。
第二部分,分析国际受众对中国媒体报道的看法和态度。
调查部分
中国媒体报道在国际媒体中的反应和评价,洞察国际受众对中国媒体的
印象和想法,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第三部分,提出解决中国媒体公共外交问题的建议。
主要从两个方
面出发,一是加强中国媒体的整体素质;二是提高中外媒体间的沟通力度,增强双方的理解。
本论文将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和个案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专
注于探究中国媒体公共外交的现状和可持续发展对策,希望能够为中国
媒体的发展提出合适的建议,进一步增强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能力。
新时代中国公共外交如何更好地“化危为机”
新时代中国公共外交如何更好地 化危为机周汉民2023年5月10日,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苏刘强博士对周汉民先生进行了专访㊂周先生现任全国政协常委㊁民建中央副主席㊁民建上海市委主委㊁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院长㊁上海公共外交协会会长等职务,长期从事公共外交工作,在中国公共外交的理论和实践方面成绩显著,影响广泛㊂访谈中他表示中国公共外交是国家整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筹办世博会㊁ 江上会客厅 的案例说明公共外交的重要性和灵活性;指出目前中国的公共外交工作做的还不够,中国学者应该更多地走出去,通过学术交流的方式来正本清源;新时代中国公共外交最核心㊁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说清楚,以此影响别人,使别人能够近悦远来,甚至流连忘返㊂问:周先生长期从事公共外交,在中国公共外交理论与实践方面取得了公认的成就㊂您能否分享一下自己在从事公共外交实践的过程中印象深刻的一个案例,特别是您参与的公共外交改变了国外公众对华认知乃至外国政府对华政策的案例?6答:中国公共外交是国家整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㊂我个人印象深刻的中国公共外交案例就是2010年举办的上海世博会,它可以算作中国公共外交的集大成者㊂上海世博会的成果及方方面面的成就不仅属于上海,而是举全国之力㊁集世界智慧的国际合作成果㊂我有幸作为上海世博会的申办者㊁筹办者㊁负责人,全程参与上海世博会的工作长达十年㊂我之所以把上海世博会作为最重要的公共外交案例展开说,主要是它给我们公共外交留下了非常深刻的思考和重要遗产㊂一是以人为本㊂上海世博会充分体现了国不分大小㊁地不分南北,190个国家云集在一起㊂我国为许多发展中国家参展提供1亿美元的专项资金援助,包括当时仍然在战乱中的阿富汗和伊拉克都参加了㊂我们还为全世界6.8亿个残疾人建造了生命阳光馆㊂二是科技创新㊂上海世博会非常强调科技创新,各参展国所共同努力展示的其实就是呼唤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㊂上海世博会有亚洲最大的太阳能利用设施,有世界最大的生态绿墙,有1000辆新能源车,载客超过1亿人次㊂三是文化多元㊂世界是多元文化的集合体㊂我们所说的 美美与共 ,前提是 各美其美 ,上海世博会做到了这一点㊂各国展示了世界文化融为一体又不失自己的特征和特质,这是难能可贵的㊂上海世博会总共有2.9万场次的文化娱乐活动,每天超过100场,展示了世界文化的灿烂和多元㊂四是合作共赢㊂上海世博会是世界合作的典范,每个国家把它当成自己的事,全力以赴支持,全程倾情参与㊂五是面向未来㊂上海世博会留给我们一个重要的纪念日,它闭幕的10月31日现在成为 世界城市日 ,以永久纪念这一伟大事件㊂上海世博会也强化了国外公众对中国的如下认知,即这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㊁追求发展的国家㊁以让人民生活更美好为追求的国家㊂上海世博会是生动隽永的中国融入世界的故事,让全球看到一个民族对世界文明和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㊂7问:除了丰富的公共外交实践,您在公共外交理论研究方面也非常有建树,可否评价一下世界和中国公共外交的研究与实践以及您的希望㊂答:公共外交是需要有理论支撑的,但它首先是服务国家外交的理论㊂每个国家的公共外交和民间外交都服务于国家整体外交㊂坦率地说,公共外交在中国被提起及重视的时间还不长㊂上海公共外交协会作为全国第一家专门的公共外交机构成立至今也不过12年㊂首先,公共外交理论研究需要不断总结中国实践㊂公共外交理论研究不是说出来的,而是要在实践中做出来的,然后再提炼成经验㊂这种研究切忌空谈,要多做实事,这比什么时候都重要㊁都需要,我们不能只流于形式谈公共外交㊂因此,2023年我们要连续出几本关于公共外交的书刊㊂第一本书要把12年来一些上海公共外交的实践案例集结成册㊂书名我引用了孔子的话,叫 善与人交㊁久而敬之 ,意思是要善于和别人交往,不要期待马上成功,久而久之别人就会信服㊂这句话体现了公共外交的两个核心要义:一是 善与人交 ,即公共外交是对人的工作,要以人为本;二是 久而敬之 ,凸显的是长期性,要长期坚持㊂这本书预计在今年8月前出版,并在上海书展展示㊂其次,中国公共外交要重视人才培养,善用 他山之石 ㊂我对中国公共外交的期待和期望,就是要有应具备的国际视野㊁基本素质和工作团队㊂我们现在强调培养涉外法律人才,这很必要㊂但是我们也必须加强培养公共外交人才,这样的人才需要具备极高的跨学科知识积累与语言能力的综合素质㊂此外,公共外交要有相关理论研究为参照㊂从2022年开始,上海公共外交协会与上海理工大学合作成立了 上海公共外交研究院 ,这是全国第一家专门的公共研究机构㊂上海公共外交研究院抓的第一件事就是借鉴公共外交理论研究的 他山之石 ㊂我们计划用五年时间,每年翻译出版两本国外公共外交理论著作,五年坚持下来就会出版十本公共外交理论著8作㊂2022年我们翻译出版了两本书:‘公共外交:数字化时代全球公共参与的基础“‘城市外交:当前趋势与未来展望“㊂这两本书内容比较基础和综合一些㊂2023年即将出版的两本书内容更深一点,一本是‘公众舆论与20世纪的外交“,从全球视角看公共外交;另一本是‘新经济外交“,专门谈国际经济关系中的决策与谈判问题㊂这些书从选择到最后确定封面格式都是我自己决定㊂我相信通过五年的坚持翻译出版,绝对会对中国公共外交借鉴 他山之石 提供重大帮助㊂这些书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我们的视角㊁格局和眼界等问题㊂再次,公共外交要坚守品牌㊂以上海公共外交协会为例,12年来我们首先坚守品牌工程㊂什么是品牌?品牌就是你的产品和服务㊂我们的公共外交就是我们的产品㊂对其你要有精妙的构思㊁精准的设计㊁精确的制造㊁精巧的推介㊁精良的服务㊁精心的坚守㊂我们12年来坚持两个论坛,第一个是 公共外交对话会 ㊂公共外交需要通过对话㊁交流㊁交融形成共识㊂公共外交不是要求统一思想,而是最大限度地形成共识㊂对话会每年专家云集,上海电视台也对专家对话实录进行全程播出㊂第二个是 走出去系列论坛 ㊂这是呼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 一带一路 倡议㊂我们 走出去系列论坛 的议题都是有方向的,要讨论今年到哪里,明年到哪里,不是笼而统之㊂具体方向有:东南亚㊁非洲㊁南美㊁美国㊁欧洲,等等㊂最后,公共外交要有创新㊂公共外交要坚守,但不能墨守成规㊂我做上海市公共外交协会会长五年间,有很多创新的例子㊂在上海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我就创造了一种模式,在黄浦江上租了一艘游轮,命名为 江上会客厅 ㊂我的用意是当时各方面都死气沉沉,我必须要让黄浦江动起来㊁让旅游业活起来㊁让中方与外商和外方的交流恢复起来㊂一艘船上请来的有外交官㊁外商㊁社团组织代表,使大家有一个畅谈的氛围,谈完游江,9在阳光烈日下,轻松愉快,知无不言,言无不行㊂整个疫情三年,我们的 江上会客厅 一年办三次,最近刚举办了第八次㊂这个模式前所未有,国内也没有第二家,完全是我们创造的做法㊂我们还创造了另一种模式,即创办 友艺之家 文化沙龙㊂中国古老的文明要传播给别人,让他们能够融入我们的文化中㊂中国人要过很多传统节日,上海有很多外国人,但外国人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理解似是而非,不知道为什么元宵节这样过,为什么中秋节需要团圆㊂我们就利用这些节日,一年搞四次活动,有专家来讲中国的文化背景,但更多是做外国人能参与的事㊂比如请推拿医生来讲中国的经络学并现身说法,还学做泥人㊁剪纸㊁写书法㊁绘画等等,这些事都令人耳目一新㊂我们上海公共外交研究院现在既有公开的讲座和论坛,更有内部会议,请专家来讨论国际问题,也向国家有关部门建言献策㊂所以,公共外交没有约定俗成的方式,核心就是形式可以万变,但内涵不离其宗,这内涵就是一定要为国家外交服务㊂问:过去几年新冠疫情阻碍了中外人员的交流,中国公共外交面临很大挑战㊂后疫情时代,随着中外人员交流的逐步恢复,中国公共外交最紧迫的任务是什么?答:新冠疫情期间,我开展公共外交是两条腿走路㊂一条腿就是搞企业调研㊂新冠疫情三年,我本人调研过近400家企业,绝大多数是线下调研,其中许多是外企㊂这种调研就是要渗透公共外交的一个理念,即要在别人危难之中施以援手,体现我们是为了共同的事业同舟共济㊂另一条腿是帮助驻沪领事馆人员解决具体问题㊂疫情封控期间很多活动都停止了,我通过 江上会客厅 把在上海的一些国家的总领事请来,讨论怎么解决几个当时艰难的问题㊂时任驻沪领事团团长的卢森堡总领事谈得特别好,01他说我们是自己人(we are we,not you are you)㊂这句话我后来报告给市委书记,我认为这观点非常好,他们和我们是自己人,我们来同舟共济解决问题㊂我的原则和主张是,问题能当场解决的当场解决,当场不能解决的请他们所在区的领导解决,在区层面解决不了的我汇报给市委领导解决,这方法非常奏效㊂三年疫情期间我做了许许多多这样的工作,我认为这就是国家的公共外交,可使人们对中国抱有信心㊂我们应该把公共外交视为国家外交的组成部分,但又有自己鲜明的特色㊂疫情后中国公共外交最紧要的任务就是要开动公共外交的所有运作力量,形成直接交流㊂大量从事国家公共外交方方面面的人应该更多地走出去,应该召开更多公共外交领域的论坛㊂如最近外交部 蓝厅论坛 为什么要从北京开到上海?显而易见,就是希望同复苏经济一样,把对外交往复苏起来㊂这些交往不是可有可无,它可以消除成见和疑虑,缓解消极情绪㊂公共外交在这方面可以起重大作用㊂问:根据多项国外民调数据,过去几年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民众对中国的印象趋于负面㊂其重要原因是在中美战略博弈下,美国等西方国家政府与媒体对中国的 污名化 宣传所致㊂针对这些国家政府与民众的对华认知,中国公共外交还可以采取哪些更好的做法?答:西方民调的结果是否都是政府和媒体对华 污名化 宣传所致,我不能直接回答㊂如果是这样的话,反过来人家也可以说,中国这里的民调结果也是西方被 污名化 所致㊂所以这些词我认为都不必要说,在我的言论中没有这种偏见㊂但我要说的是,西方民调的结果是非常令人担忧的,这折射出我们的工作还不力㊁人员还没有被推到最前线去㊂只要有可能,中国学者就应该更多地走出去,通过学术交流的方式来正本清源㊂比如,我本人走过的地方,我几乎都要在大学发表演讲,这就很不简单,你11要有勇气去讲,要好好准备㊂这不是去念一篇稿子,不是搞宣传,是搞推进,宣传和推进是两码事㊂我自己感觉我的这些演讲无不感动听众㊂我一直说自己从来没有教过思政课,但我的每场演讲都贯穿着思政理念㊂所以,最紧要的就是我们要走出去,学者㊁文化人㊁文艺团体㊁政府官员都要走出去㊂一句话,大踏步地走出去,当然,同时也请进来㊂问:进入互联网时代,由于国际传播环境㊁技术的变化以及传播主体日益丰富,公共外交的内涵也在发生变化,过去强调对外 单向传播和说服 的 传统公共外交 ,正向注重 双向对话与互动 的 新公共外交 演进㊂相对于美国等西方国家,中国在顺应 新公共外交 趋势和要求方面似乎还有较大差距(包括主体多元性㊁传播手段㊁话语叙事㊁传播思维等)㊂未来中国如何更好地把握 新公共外交 ,以取得更好的对外传播效果㊁塑造更好的国家形象?答:我一直不太拘泥于学术上的探讨,不太认同传统公共外交㊁新公共外交的这些分野㊂道理很简单,我是读法律出身,断代要有道理,必须有确凿的根据才能断代㊂因此,我只能说是新时代公共外交㊂新时代公共外交要做什么?我认为,它最核心㊁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应该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说清楚,以此影响别人,使别人能够近悦远来,最后做到流连忘返㊂中国的目标是到21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把这一点向世界说深说透,将其说成是中国对世界新的重大贡献,中国要达到这一伟大目标需要更好的国际合作㊁更优的国际环境㊂一句话,还是回应毛泽东主席的名言:中国应当对世界做更大贡献㊂我们公共外交根本不是因为互联网的出现才落伍,而是总体理念落伍㊂互联网无非就是一个手段而已,理念落伍会体现在所有方面㊂中国是互联网大国,有十亿多网民,但我们落后在不会用自己的互联网平台㊂现在全21世界十大最有价值的品牌中,美国有七个,中国有两个(Tik Tok和Temu),韩国有一个㊂Tik Tok这个平台是我们提供的,但我们没有在这个平台上以一种非常巧妙㊁很有意识和主见又可以为别人所接受的方式传播我们的理念,而是彻底放空了这个平台㊂我们国内的平台国外人不看,但外国人看的平台我们不用㊂美国差不多有一半国民都在Tik Tok上注册,美国2023年第一季度下载第一位的App就是拼多多的美国版Temu,美国前五位的手机客户端(App)有四个是我们的,但我们会用这些平台吗?美国人是对Temu用得多,还是对新华社App用得多?我们有几家国企有这样一种胸怀,认真跑到拼多多去学习,学习它的美国业务是怎么做的?所以我们不是互联网技术不行,而是没用好㊁看不起自己的平台㊂公共外交最大的问题就是绝不能妄自菲薄,当然也反对妄自尊大㊂如何把握新时代的公共外交㊁取得更好的对外传播效果?我个人认为,要以夷制夷,要以子之矛㊁攻子之盾,要认真研究别人的传播方式㊂我们首先要学习之,然后是融入之,最后是创造之㊂我们不需要去消灭别人,我们也无法消灭ABC㊁CBS㊁NBC㊁CNN㊁PBS㊂美国有几个人在看CNN,是我们在看㊂美国的对外宣传和对内宣传不一样㊂美国清楚 美国之音 (VOA)是对外宣传,现在VOA对我们大声谩骂的不都是中国人吗?这才是我们工作最大的软肋,就是说我们一定要有对外宣传这一套东西㊂问:城市外交和地方交流是公共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㊂大城市具有开展公共外交的天然优势㊂北京㊁上海作为中国公共外交的 排头兵 ,近年来在开展公共外交方面有哪些可供其他大城市学习借鉴的好做法?答:首先,每个城市的功能不一样㊂北京云集170 180个外国大使馆,上海云集了近90个外国领事馆,全中国没有其他城市可以与之相比㊂为什么有近90个总领馆是在上海?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个城市有其独特的功能31和魅力㊂我今天上班,在堵车大概100秒的时间里,从身边走过大约20个人,几乎个个都是有款有型,这就是上海,这些服饰㊁着装㊁走势㊁姿态都是城市的烙印㊂城市外交如何更好地为国家作贡献?第一,培养国际观㊂国际观就是胸怀祖国,放眼世界㊂要让每一个市民逐步养成放眼世界的格局和能力㊂第二,一定要有专门的公共外交机构㊂机构不是摆设,不是让人多一个职务,而是付出和服务㊂第三,一定要让中外人士密切往来㊂这三点做到了,地方外交的作用就大了㊂问:智库和媒体是开展公共外交的重要主体㊂近年来的实践表明,中国智库与媒体在影响西方公众方面的挑战增大,西方日益将中国智库和媒体视为中国政府的 传声筒 ,中国智库和媒体在对外传播中也有些束手束脚㊁势单力薄㊂如何提升中国智库和媒体对外(西方)传播的效果?答:我不能简单说我们的智库就被人家认为是 传声筒 ㊂美国驻华大使伯恩斯到上海来,不就是要去复旦美国研究中心和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吗?所以你是不是政府的 传声筒 他心知肚明㊂反过来说,全世界的智库哪个不是一国政策或者一群人相关理念的传播者?一样的㊂但这绝不影响智库的质量,更不影响智库的修为㊂我们搞公共外交总是要坚持三点:一是明确公共外交是为国家外交服务的,二是始终做在有理㊁有利㊁有节的基础上,三是你的方式和方法是能够被别人接受的㊂所以我没有感觉到做事有什么缩手缩脚㊁势单力薄,在上海我们能请到的人都请到了㊂问:教育合作与交流是影响国外社会 未来精英 认知的重要方式,也是美国等西方国家开展公共外交的重要内容㊂近年来,中国与非西方国家的教育交流态势总体良好,但也遇到一些挑战,很多教育合作项目在西41方遇到政治阻碍,西方来华留学访学人员减少等㊂未来如何更好把握中国对外(西方与非西方)教育交流?答:教育交流不仅要全面恢复起来,而且大大加强㊂千万不要考虑美国打压我们(如 千人计划 )㊂我们一定要明白,在社会科学领域的交流同样重要,当下更为重要㊂教育交流一定要让每一所学校和研究机构都有自主权㊂交流要全面恢复起来,而且要做的比过去更有张力㊁节奏和目标感㊂一句话,还要相信全世界同情㊁理解和支持中国发展的一定是大多数国家,我们绝对不能因为有某些负面看法就不交流了㊂昨天最新的民调又显示,68.5%的各国民众认为还要继续和中国保持友好关系㊂所以大部分人尽管对你没有好感,但又说应该发展和你的关系,这并不矛盾㊂就像我和你是邻居,我对你没有好感,但我们还是要发展关系,邻居都难搬走,邻国更难搬走㊂问:西方及日韩等国,历来重视通过扶持文化产业与文化出口来塑造良好国家形象㊁增进 软实力 ㊂近年来,一些中国的 国际网红 和出口游戏,以非政治性的文化传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外国公众对中国的印象,塑造了中国可亲㊁可爱㊁可敬的国家形象㊂但中国政府似乎尚未充分重视这种非政治性的文化传播,非国家层面支持的 公共外交 ,如游戏和网络主播产业也面临不同程度的国内监管压力㊂答:中国文化中的善良㊁勤勉等一切优良传统都不需要通过网红来传递,思想不是靠贩卖出去的㊂你看每年奥斯卡得奖的短片只有五分钟,却打动了中国人的心,而中国有多少这样的事,你就要学会用这样的方式来推进文化㊂比如我国有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把自己所有的一切都献给了某个科研室,最后把自己的遗体都捐出来了,这些你可以通过文化的形式把它转变成一个非常好的中国故事㊂再比如说这么热闹的淄博烧烤,好好把它拍成一段非常有穿透力的文艺作品,是在传递一个热火朝天的中国㊂51公共外交季刊2023年第2期夏季号我们不需要李子柒,不需要再给 网红 贴金,中国文化并非如此㊂中国文化要把孔子说透,孔子‘论语“的每一句话都可以变成一段非常深入人心的电影㊂比如他说的 学而时习之 有朋自远方来 人不知而不愠 等思想㊂孔子的这些言论需要用现代方式把它传递出来㊂没有任何一个世界哲学家反对孔子的这些言论㊂最好的传递就是真实的生活㊁壮美的山河㊂中国从日出到日落的壮美山河可以拍出多少好电影,让人感动和震撼㊂这些事如果有人做成系列,比如就在抖音上每天推中国壮美的山河,有音乐和两三句富有哲理的话㊁一个片子两三分钟,那就不得了,人家才会晓得为什么泰山是五岳之尊㊁黄山为什么这样雄奇等等㊂这不是小事,而是最大的事㊂我们为什么看到英国查尔斯三世加冕礼而感到震撼,因为有仪式感㊂俄罗斯红场阅兵喊了三声 乌拉 ,会让多少人激动?我们中国有仪式感的东西太多了㊂因此,所有的国际交流都要基于真实的火热生活,而不是所谓的 网红 ㊂对外传播中国可亲㊁可爱㊁可敬的形象,可亲就是非常真实,可爱就是非常善良,可敬就是非常崇高,这些事要好好做㊂问:您对我国如何开展公共外交,加强公共外交人才研究㊁交流和人才培养有什么建议?答:关于人才交流和培养,我们要有这样的专业㊁刊物,‘公共外交季刊“属于硕果仅存㊂要像培养涉外法律人才一样来培养公共外交人才㊂要有专门的大学,设立专门的学科㊂要有专门的刊物,形成专门的队伍㊂要有专门的论坛,议论专门的事㊂要有非常专门的政府支持,来推动国家公共外交事业的长治久安㊂61。
试论发展中国公共外交
文章编号:1008-5580(2005)04-030-03试论发展中国公共外交黄 超(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湘潭411105)摘 要 公共外交是塑造一国国际形象,提高一国国家“软实力”的新外交形式,已受到了广泛重视。
在此基础上,简述了中国公共外交发展的现状,分析了中国公共外交发展的现实意义,提出了进一步推进公共外交在中国发展的措施建议,指出了需引起重视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 公共外交 国际形象 交流 外交能力中图分类号:D82212 文献标识码:B收稿日期:2004-12-09;修回日期:2005-05-17作者:黄超(1980-),女,湖南湘潭人,0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关系1 应时而生的中国公共外交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世界各国的联系和互动愈加紧密。
而信息化社会的深入发展不但加强了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更是为各国民众表达民意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手段,塑造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于是,大众传媒、国际舆论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这些都对各国政府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压力,促使它们重新塑造其外交战略结构,把影响国外公众的能力看作其外交政策所追求的一个主要目标。
在这一背景下,一种新的外交形式———公共外交出现,并被各国奉为至宝。
在中国,公共外交也日益受到了广泛重视和应用。
目前,各国已开始把公共外交看成了21世纪必要的国家战略和促使国家利益最大化的必要工具,而广泛、有效地运用。
如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新西兰等都设立了专门的公共外交机构。
美国是最推崇公共外交的国家,不仅设有专门负责公共外交和公共事务的副国务卿,而且其一年用于公共外交事务方向的资金高达10亿美元。
“9.11”事件后,美国更是大张旗鼓地发动公共外交。
在遭遇“虐俘滑铁卢”等系列事件后,布什更是提名自己最信任的助手卡伦.休斯出任美国国务院负责公共外交事务的副国务卿,以改革美国公共外交,提升美国国际形象。
法国则大力借助法国特色文化推广公共外交,努力公关,力求加强法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我国公共外交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_廖宏斌
2007年第5期N o 5 2007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 l of S i chuan U niversity(So cia l Science Ed iti on)总第152期Sum N o 152公共管理研究我国公共外交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廖宏斌(西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四川成都610074)摘 要:在初步厘定公共外交概念的基础上,对公共外交的地位、作用和我国公共外交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就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公共外交;中国公共外交现状;公共外交的对策建议中图分类号:D8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 0766(2007)05 0111 04公共外交是一国政府通过文化交流、信息项目等形式,了解、获悉国外情况和影响国外公众,以提高国家形象和国际影响力,增进本国国家利益的外交方式。
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人们对于公共外交的确切含义存在许多争议 ,对于其形成的原因和在现代外交战略中的作用,也缺乏应有的重视[1]x iii。
这给公共外交的理论研究 和实践 造成了诸多不便。
本文在全面梳理相关概念,初步厘定公共外交定义的基础上,对公共外交的地位、作用和在我国的发展现状进行初步分析,并就现阶段我国公共外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
一、公共外交的界定自1965年公共外交一词 出现以来,人们对于它的定义一直存在争议,至今仍见仁见智,众说不一[2]2。
从总体上看,学界关于公共外交概念的歧见,主要集中在行为主体、行为方式和活动目的等领域[3]42。
其具体表现在:(一)关于公共外交的主体。
一种意见认为,公共外交的主体只能是一国政府;而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凡针对他国公众开展外交活动的行为主体,都是公共外交的主体。
例如,卡特政府时期美国国际交流署第一任署长约翰 莱茵哈特(John R ei n hardt)认为,公共外交是指美国政府旨在进入国际观念市场的行为[2]2。
开展我国法治公共外交的建议
开展我国法治公共外交的建议摘要:发展、和平、安全与人权已经成为当前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主题,我国需要从国内实际出发,完善法治建设薄弱,充分利用非政府组织对外交往项目和媒体等,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促进其他国家客观全面的认识和评价我国法治的具体情况。
关键词:法治;公共外交;基本权利一、我国法治公共外交的现状(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批准、加入国际人权公约。
据中国人大网报道,截止2012年,中国已先后加入27项国际人权公约,并积极采取措施履行公约义务。
我国在国际人权领域的作为反映出对人权的积极保护主义思想和态度,国际人权公约不仅要求国家对内要保障公民基本权利,也要求国家参与到国际人权保障中,为世界人权保障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国际公约作为国际法的渊源之一是约束缔约国的法律,我国作为缔约国对国际人权公约一直保持尊重态度,这也是我国遵守法律的体现。
相较于国内法,国际公约的主体是国家,所以国际公约在公共外交中有着特殊的作用。
首先一国在签署国际公约的过程中必然涉及与其他国家的商谈,开展法治公共外交就是需要把握好与世界各国进行会谈的机会,主动地、自信地把我国法治的实践历程传达给世界,证明我国有资格和实力加入国际公约,再者,根据公约与国内法的关系,我国履行某些公约义务的过程也是向国际社会展现我国民主法治的过程。
(二)国家机关的外事活动是开展法治公共外交的重要途径。
我国有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家主席、政府首脑、外交部等进行的外事活动,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开展了六十多年的外交活动,并且在外交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丰富的外交经验和外交成果为我国开展法治公共外交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016年7月18日,驻德大使出席了中德法治国家对话第十六届研讨会,中德双方的80多名专家也参与了此次研讨会。
国家之间的法律领域对话机制是直接针对法律问题而开展的专业交流活动,作为法治对话的一方,我国有充分的表达法治理念、措施和成效的机会,此种对话机制还会邀请法律方面的专家参与,不仅体现了专业性,更是体现了研讨的开放性,但是目前我国还很少与其他西方国家建立法律领域对话机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外交” 这一概念源于一战后的美 国,20世纪60年代以后开始得到普遍认同, 并逐渐以一门学科的面目出现。根据我国学 者郭海儒的定义,公共外交指“一国政府通 过直接或间接方式接触他国公众,借以改善 本国形象并影响他国公众的活动”[1]。具体 来说,公共外交指一国政府通过国际文化交 流、大众媒体等形式,了解和影响国外民 众,减少他国公众对本国的错误观念,树立 本国在国外公众中的良好形象,以期影响他 国政府的政策制定,进而维护和扩大本国利 益的外交方式。不同于传统外交“政府政 府”模式,公共外交另辟蹊径地采取了“一 国政府另一国民众”形式,因而针对性更 强,在树立一国形象、宣传一国政策等方 面,排除了对方政府干扰,更加直接,效果 也更显著。
在公共外交客体的选择上,中国一贯重 视对海外华人的公共外交。仅在美国,就有 240万华人。[4]他们中大多数仍与祖国有着密 切的联系,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起着纽带性 的作用,是美国院外集团中一支有着特殊意 义的力量。在过去的三年时间里,中国已经 在全世界建立了80多个亲中国的华人团体, 并支持建立这类机构的全球网络。[5]华人是 一支深入公共外交目标群体的特殊的重要力
导刊·理论广角
Consume Guide ·Theory View
中国公共外交现状及发展建议
■ 李默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摘 要] “911”之后,公共外交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受到重视,之前美国垄断公共外交的局面已被打破。许多国家开始重视、利用这一手 段,为国家利益服务。在这一领域,中国虽然刚刚起步,但也已有所作为,除一般性的媒体、网络之外,还借助重大庆典活动的形式来开展 公共外交,并注重发挥海外华人的优势作用。当然,中国在公共外交的开展也存在一些问题,只有不懈增强软力量并充分发挥历史文化、经 济增长等方面的吸引力,继续重视对海外华人的公共外交,才能在这一年轻的外交形式方面更上新的台阶。 [关键词] 公共外交 中国 现状 政策建议
一、中国公共外交历史回顾 “公共外交”这一名词在中国尚不流 行。但在历史上,中国实际已经开展了一定 的公共外交或带有公共外交色彩的外事活 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国共对峙时期,国民 党政府已懂得对外树立良好国家形象的重大 意义。而中国共产党也明白国外媒体的强大 力量,在尚未取得国家政权之时便已经开始 进行相应的对外事务活动。例如20世纪30年 代,中国共产党邀请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 对中国的土地革命进行报道以及随后其在华 见闻《西行漫记》在海外出版,就带有一定 的公共外交色彩。《西行漫记》在对国外民 众宣传中国革命以及党的政策主张、让世人 认识真正中国共产党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 功,大大纠正了之前美国国内对于中国革命 的错误认识,使得更多的美国民众对中国革 命给予了客观的评价和友善的同情。 1949年以后,新中国政府长期邀请一些 记者、学者访问中国,带回对新诞生的共和 国最直接的感触并撰写相关的文章。政府还 很快创办了英、法、西、日等语言的刊物, 向国外民众报道中国的发展情况,宣传社会 主义的优越性。甚至文革期间,《北京周 报 》 ( Beijing Review) 、 《 人 民 画 报 》
这些活动和庆典的举办,使得中国能在 自己领土范围内开展多边的公共外交。外交 对象数量巨大,来源广泛,这是其他的形式 难以企及的,因而能够取得很好的宣传效 果。并且,由于工作在自己国土上展开,更 利于控制和管理。而让外交对象到主题国家 实地观摩,则能够获得更加生动、形象、深 刻的感观认识,使得外交的目的更加易于实 现。
与其他国家相比,除了一般性的媒体、 网络宣传之外,中国现阶段的公共外交还有 一大特色:通过重大活动、重大庆典来进行 公共外交。为了提升在世界的知名度和影响 力,中国急切地盼望自己成为重大活动、重 大庆典的组织者,以有机会向世界展现自 己。上世纪90年代起,这一方式逐渐兴起。 中国成功举办了亚运会以及联合国世界妇女 大会,使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了中国。进入 21世 纪 , 中 国 在 这 方 面 加 大 了 力 度 。 2 0 0 1 年,在历经一次失败之后,北京终获2008年 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主办权。无论是中国政府 还是外界,都将其视作中国向世界展示实 力、风貌和中华文化的大好机会。类似活动 还包括2010年将在上海举行的世界博览会。 另一个典型的例子2006年-2007年中国与俄 罗斯互办国家年的系列活动,也是由政府创 造渠道、人民作为参与者的重要的公共外交 形式。这一大型活动增进了中俄人民的了 解,为中俄关系书写着新的历史。
最后,在公共外交的目标群体上,华人 应当继续被放在突出位置。海外华人既是进 中国公共外交发展的不竭动力,又是公共外 交的重要对象,必须积极争取。中国应该继 续加强对华人的公共外交工作,让他们成为 中国进一步对外国本土民众进开展公共外交 的重要桥梁枢纽。
参考文献 [1]郭海儒,“美苏关系疏远”,《学海》,2003年 第6期,第153页。 [2][3][4]Ingrid d’Hooghe, “Public Diplomacy in the People’ s Republic of China” , in Jan Melissen, ed., The New Public Diplomacy: Soft Power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5, p 91.p 92.p 95. [5]“ Beijing Wooing Overseas Chinese Away from Taiwan: Officials’, Taiwan Security News, 30 May 2002. [6][7]约 瑟 夫 · 奈 , 《 软 力 量 : 世 界 政 坛 成 功 之 道》,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前言第2页,第 5页。
2007.5 消费导刊 202
导刊·理论广角
Consume Guide ·Theory View
量,对祖国的公共外交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 献。
随着国际环境的改变和改革开放的不断 深入,中国公共外交处在一个应该大有作为 的时期。但是,中国公共外交仍存在许多棘 手之处,例如西方国家所谓的“人权记 录”、东突问题等。中国已经意识到这些问 题的严重性,并通过白皮书、网站以及记者 招待会等方式解释自己在这些问题上的政 策。虽然针对这些问题的公共外交工作并未 取得十分显著的效果,但至少表明了中国政 府的姿态:在这些敏感问题上,不再像过去 那样遮掩扭捏,而是大胆直面、表明立场并 手处理。这树立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受到外国政府、民众的广泛欢迎。
二、中国公共外交的现状分析 今日,公共外交仍然担负着维护国家稳 定的任务,但其重心已经发生转移。吸引国 外投资、为中国和平发展制造有利的国际舆 论成为当今中国公共外交的核心任务。目 前,中国公共外交的主要目标是要让国际社 会认识到: 首先,中国在国际社会寻求对其政治体 制、内外政策的理解。中国是一个正处在深 刻的经济转型期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国内 外的巨大压力和挑战,对于这一过程中的诸 多问题不可能立即给出完美的答案。而在此 期间,国际社会也不希望中国在政治、经济 改革中采取过激的办法而造成社会动荡、人 民困苦。 其次,中国走的是和平发展的道路,国 际社会对此无需恐慌。中国领导人希望各国 认可:中国是一个可信赖的、负责任的国际 社会成员与合作伙伴,并将尽己所能为世界 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 此外,中国希望自己古老悠久的历史、 博大精深的文化为世界所接受、尊重并向 往。在这一方面,中国政府开始越来越多地
冷战期间直至“911”之前,公共外交的 行为主体具有明显的单一性,美国一直是公 共外交的主要甚至唯一实施者。但是“911” 之后,公共外交在美国国内被愈加重视的同 时,也走向世界,为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 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着越来越关键的角色。中 国也同样开始掌握这一新的外交手段,为 立国家形象、纠正偏见、吸引外资以促进经 济增长发挥重要作用。
缺乏“让他人想己之所有、达己之所愿”的 强大实力。因而公共外交难以取得更大的突 破。公共外交的目的就是将一国本身具有的 价值观、文化、政策、制度等多方面的吸引 力在世界进行推广。因此,只有软力量的实 质增强,才能为公共外交的顺利开展奠定坚 实的基础,并成为其效果的切实保证。
其次,除了提升匮乏的软力量,中国也 应当充分利用自身已有的软力量资源。今 天,中国最大的财富就是其悠久灿烂的历史 文化和经济发展的巨大奇迹。这给中国公共 外交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契机。中国政府通 常意识到了后者,并展开了一系列公共外交 来消除伴随中国迅速崛起而来的“中国威胁 论”等不利论调的影响;然而,对于中国自 身的历史文化魅力,则重视不够。根据约瑟 夫·奈对软力量的定义,中华历史文化毫无 疑问对今天的世界葆有芳香四溢的魅力。中 国的政策制定者已经很好地利用中华历史与 文化推动了旅游业以及国际关系的某些领 域。但这样对于文化的发掘就极其有限,停 留在诸如中国烹饪、针灸等非政治的层面。 实际上,如今,中国新一代的演员、作家、 电影制作人,正在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理念相 结合,并征服着世界。例如2000年,中国作 家高行健成为诺贝尔文学奖历史上第一位中 国得主。而中国电影《卧虎藏龙》《英雄》 等在国际上更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政 府应当对这一类的活动予以更多的支持,将 其机制化、制度化,使之成为国家行为,成 为公共外交的常规、固定构成部分。以中国 迅速增长的经济实力以及光辉灿烂的历史文 化作为软力量的重要资源,中国的公共外交 才能取得更加令人欣喜的成就。
三、对中国公共外交的建议 中国的公共外交方兴未艾,在公共外交 领域打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并且在形 式上进行了创新,广度上亦有所突破。这为 世界各国树立了典范。当然,中国真正的公 共外交仍处在起步阶段。要开展成熟的公共 外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首先,公共外交要想取得效果,归根结 底在于提升国家的软力量。约瑟夫·奈 (Joseph S. Nye)在《软力量:世界政坛成 功之道》中这样定义软力量:软力量是通过 吸收而非强迫或收买的手段来表达己所愿的 能力。它源于一个国家的文化、政治观念和 政策的吸引。[6] 而目前的中国,由于处在政 治、经济、社会的转型期,并且仍然是一个 生产力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还不足以“让 其他国家仰慕自己的价值观,以自己为榜 样,渴望达到自己的繁荣和开放水平”[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