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食物结构养生方案之五谷为养原理

合集下载

食养五字诀——五谷为养

食养五字诀——五谷为养

五谷是指黍、稷、菽、麦、稻。

黍指玉米,也包括黄米,稷指粟,菽指豆类。

现代所说的五谷泛指谷类和豆类,如米、谷、麦、豆类等五谷杂粮。

五谷含的营养成分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其次是植物蛋白质,脂肪含量不高。

古代医家们认为五谷能养五脏之真气。

1997年中国营养学会通过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第一条就是“食物多样,谷类为主”,它强调人们日常所必需能量和蛋白质应主要由粮食供给,粮食是摄取营养素的主体和根本。

可见,粮食在人们的饮食结构中是排在第一位的。

古人强调“为养”的基本原则也就是“精细搭配,杂食五谷”。

粗细搭配吃点粗粮我们把居民日常吃的米、面粉称作细粮,把玉米(面)、小米、高粱、豆类和薯类等称作粗杂粮。

粗杂粮中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特别丰富,玉米、薯类等粗杂粮含有较多的膳食纤维。

营养学家认为,每周至少吃3次粗粮,会对健康有所帮助,也使人的肠胃更健康,食欲更强。

我们知道,不同品种的粮食其营养价值也不尽相同,其中,粗粮含有丰富的营养素。

如燕麦富含蛋白质;小米富含色氨酸、胡萝卜素;豆类富含优质蛋白;高粱富含脂肪酸及丰富的铁;薯类含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

我们应特别关注大豆和豆制品的摄入。

大豆是常见的食补上品,含丰富的蛋白质(40%左右)和多种人体必需氨基酸。

豆浆有“绿色牛乳”之称,但食用时一定要煮熟,做到煮三开,否则易中毒。

豆腐素有“植物肉”的美称,它有补脾益胃、清热润燥、利小便、解热毒的功效。

粗粮还具有一定的医疗价值。

如玉米被公认为是世界上的“黄金作物”,其纤维素比精米、精面粉高4~10倍。

纤维素可加速肠部蠕动,降低胆固醇吸收,预防冠心病;绿豆味甘性寒,有利尿消肿、中和解毒和清凉解渴的作用;谷类蛋白质缺赖氨酸,而豆类蛋白质缺蛋氨酸,谷豆混合,蛋白互补,营养翻番。

新鲜的糙米比精米对健康更为有利,因粮食加工得愈精,维生素、蛋白质、纤维素损失愈多。

粗粮中的膳食纤维虽然不能被人体消化利用,但能通肠化气,促进食物残渣尽早排出体外。

粗粮还有减肥之功效,如玉米含有大量镁,镁可加强肠壁蠕动,促进机体废物的排泄,对于减肥非常有利。

中医保健养生: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中医保健养生: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中医保健养生: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这句话出自《黄帝内经》,意思是:五谷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五果是作为主食的辅助,五畜是补益人体的食物,五菜是补充人体营养的食物。

具体来说,“五谷为养”指的是黍、秫、菽、麦、稻等谷物和豆类作为养育人体的主食。

“五果为助”是指枣、李、杏、栗、桃等水果和干果,泛指水果和瓜果食品。

“五畜为益”是指牛、犬、羊、猪、鸡等禽畜肉食,泛指肉食类及海产品。

“五菜为充”是指葵、韭、薤、藿、葱等植物蔬菜类,泛指植物蔬菜类食物。

这句话强调了饮食多样性和平衡的问题,人体需要从不同的食物中摄取不同的营养成分,以维持身体的正常运转。

同时,也强调了主食的重要性,五谷作为主食是人体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

此外,还强调了水果、蔬菜、肉类等食物的辅助作用,这些食物可以提供人体所需的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素等营养成分。

总之,“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这句话强调了饮食的多样性和平衡性,以及主食的重要性。

通过合理的饮食搭配,可以提供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保持身体健康。

中国式食物结构养生方案之五味调和原理

中国式食物结构养生方案之五味调和原理

中国式食物结构养生方案之五味调和原理受中华古典哲学阴阳论的影响,《黄帝内经》及后世的经典著作,都强调治病求本,本在阴阳,认为一切疾病的根本病因在阴阳失调,而阴阳和平是人体健康的根本特征;治病和养生之道,皆不出乎阴阳之理、皆须参透阴阳之理。

因此,协调阴阳,保持或恢复人体阴阳平衡状态,是防病治病的最高原则。

防病治病涉及饮食、起居、劳作等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各方面都需要协调阴阳,饮食养生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是运用食物保持或恢复人体阴阳和平状态,关键是根据食性选择食物。

根据四性协调阴阳称为平调寒热,根据五味协调阴阳则称为五味调和,平调寒热与五味调和是协调阴阳的基本因素。

由于四性属阳走肢体,五味属阴走五脏,而五脏是人体的核心。

所以,五味调和是协调阴阳的主要因素。

《黄帝内经》及后世的医学、养生学经典著作,对五味养五脏的过程及其正反两方面的作用,进行了详细分析,概括地说,就是五味所走、五味所伤、五味所宜,从而得出谨和五味、长有天命的基本结论。

1、五味所喜、五味所走《灵枢•五味》说:“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

《素问•宣明五气》说:“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咸入肾,是谓五入”。

《灵枢•九针论》补充说:“淡入胃”。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

入而增气,物化之常也”。

这种五味入五脏的理论,揭示了五味在人体内运动、气化的一般规律,直接指导着脏腑的保养与治疗及用食用药。

五味归属于五脏,都是因它不同的属性而各有所归。

五脏与筋、气、血、骨、肉五体有直按联系,五味随之归属五体。

《灵枢•九针论》说:“酸走筋,辛走气,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是谓五走也”。

五脏又与鼻、舌、目、口、耳五官有直按联系,五味也随之归属五官。

《灵枢•营气》说:“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辩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五谷补五脏五谷杂粮怎样吃最养生

五谷补五脏五谷杂粮怎样吃最养生

五谷補五臟五谷雜糧怎樣吃最養生引言在中华传统医学中,食疗一直被认为是预防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五谷杂粮作为传统中医药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饮食调理中。

五谷補五臟理论认为,不同的五谷杂粮对应不同的五脏,有效的食用能够调理脏腑功能,达到保健和養生的效果。

本文将详细介绍五谷補五臟的原理和食用方法。

一、五谷補五臟原理五谷補五臟的原理基于中医理论中的“相生相克”和脏腑对应关系。

根据中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的记载,五谷杂粮和五脏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以下是五谷和五脏的对应关系:1.心脏对应谷物:玉米、小米2.肝脏对应谷物:大豆、小麦3.脾脏对应谷物:糯米、燕麦4.肺脏对应谷物:赤小豆、大米5.肾脏对应谷物:黑豆、黄米根据这种对应关系,食用对应的五谷杂粮可以补充相应脏腑的营养,促进脏腑的功能平衡,达到養生的效果。

二、五谷杂粮的营养价值五谷杂粮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

不同的五谷杂粮具有不同的营养价值,综合食用可以获得全面的营养补充。

•小麦:富含蛋白质、膳食纤维、维生素B和E等,对补充体力、促进消化、预防疾病有积极作用。

•玉米: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对保护视力、增加饱腹感、调节血糖等有益。

•大米: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和矿物质,容易消化吸收,是人体能量的重要来源之一。

•糯米:具有滋补脾胃、健脾养胃的作用,适合脾胃虚弱的人食用。

•黑豆:富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1和B2等,有补肾养血、强筋壮骨的效果。

三、食用五谷杂粮的原则1.多样化食用:根据自身情况、季节变化和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五谷杂粮组合食用。

如可以在日常饮食中交替搭配小麦、米、糯米、玉米、赤小豆等不同的五谷杂粮。

2.合理搭配:在搭配五谷杂粮时,要注重膳食的平衡。

可以结合蔬菜、水果、肉类、豆类等食物搭配食用,使营养更均衡。

3.注意适量:五谷杂粮是营养丰富的食物,但也不宜过量。

合理控制食用量,根据身体状况和饮食需求适量摄入,可以避免引起消化不良等问题。

五谷养生健康原理剖析

五谷养生健康原理剖析

五谷养生健康原理剖析中国传统中医学经典《黄帝内经》提出:“药疗不如食疗,救治于后,不若摄养于先。

”“五谷为养”,即“五谷”是饮食与养生的根本。

地产五谷,人有五脏,中医认为五谷可养五脏。

小米养脾、大米养肺、小麦养心、大豆养肾、高粱养肝。

人体是一个有机体,任何一个器官有了毛病,就会累及其他器官。

只有五官都健康,人体才健康。

“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

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

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北方种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无稻。

小米养脾:中国古称稷或粟,亦称作粱。

粟生长耐旱,“只有青山干死竹,未见地里旱死粟”,品种繁多,俗称“粟有五彩”,有白、红、黄、黑、橙、紫各种颜色的小米,也有粘性小米。

中国最早的酒也是用小米酿造的。

小米是五谷之首,对补益脾胃有很好的作用。

要想把五脏养好,首先要把脾胃养好,所以小米是身体虚弱人进补的上品,可以补中益气、延年益寿。

滋补吃法:熬一锅小米粥,取上层的米油吃,这是小米粥的精华所在。

小米粥有“代参汤”之美称。

另外小米粥还有对失眠有一定的效果,晚上喝小米粥有助睡眠。

《本草纲目》说,小米“治反胃热痢,煮粥食,益丹田,补虚损,开肠胃。

”小米的芽和麦芽一样,含有大量酶,是一味中药,有健胃消食的作用。

小米粥有安神之效。

小米忌与杏仁同食。

大米润肺:大米,又称“稻米”。

主要分为籼米、粳米、粘米几种。

大米性平,味甘。

具有补中养胃、益精强志、聪耳明目、和五脏、通四脉、止烦、止渴、止泻等作用。

此处介绍一个食疗方:生姜苏叶粥:生姜是对付发烧、打喷嚏、咳痰等症状的最好“武器”,也是中医常用的药材,有祛痰、祛寒、补气、除痘、平喘的作用;苏叶也有发散风寒的作用,在一般药店就可买到。

具体做法是:苏叶10克、生姜3片,将白粥熬好后放入,再开锅就可食用了。

小麦养心:小麦都是秋天种下,冬天停止成长,春天长叶,夏天结果实,具备了四季的精华,因此被称为“五谷之贵”。

中医养生保健:五谷为养

中医养生保健:五谷为养

中医养生保健:五谷为养
“五谷为养”中的五谷指的是:稻、黍、稷、麦、菽。

具体来说,稻指的是稻米、糙米;黍指的是黄米或玉米;稷指的是小米;麦指的是大麦、小麦、荞麦、燕麦等麦类;菽指的就是一般豆类,例如大豆、绿豆、红豆等。

“五谷为养”的饮食思想与现代营养学有密切关联。

现代营养学强调饮食的多样性和平衡性,其中五谷杂粮作为主食是人体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同时也可以提供人体所需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等营养物质。

五谷杂粮中的碳水化合物是人体主要的能量来源,可以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和代谢活动。

同时,五谷杂粮中的蛋白质含量较高,而且质量较好,可以提供人体所需的氨基酸和蛋白质,有助于维护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和修补组织。

此外,五谷杂粮中还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有助于维持肠道健康、降低胆固醇、预防慢性病等。

因此,“五谷为养”的饮食思想与现代营养学所倡导的饮食多样性和平衡性原则是相一致的。

在制定饮食计划时,合理搭配五谷杂粮和其他食物,可以提供人体所需的全面营养物质,有助于维持身体健康。

中医饮食养生五谷杂粮的健康之道

中医饮食养生五谷杂粮的健康之道

中医饮食养生五谷杂粮的健康之道中医学注重食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并强调饮食在养生中的重要性。

五谷杂粮作为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健康益处。

本文将介绍中医饮食养生中五谷杂粮的健康之道。

一、认识五谷杂粮的种类和特点五谷杂粮是指稻谷、小麦、玉米、高粱、谷子等作物的籽实,也包括豆类、杂豆、杂粮等。

这些食物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纤维以及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

与精细加工的白米、白面相比,五谷杂粮更加坚硬、难以消化,但也因此保留了更多的营养成分。

二、五谷杂粮的养生原理和方法1. 多样化的食物搭配中医强调食物的平衡,饮食中应包含不同种类的五谷杂粮,如稻谷、小麦、玉米、高粱等。

同时,还应搭配蔬菜、水果、豆类、肉类等其他食物,确保全面的营养摄入。

2. 注重谷粮的炊煮方式炊煮时,可以采用蒸、煮、炖等方法,以保留谷物的大部分营养成分。

其中,蒸煮方式最能保持谷物的原汁原味和营养价值。

3. 合理搭配调料在烹饪过程中,可以选用一些中医药材或调味料,如红枣、莲子、山药、百合等,为饮食增添风味的同时,也起到一定的保健作用。

三、五谷杂粮的养生功效1. 温养脾胃五谷杂粮属于温性食物,能够温养脾胃,促进消化吸收。

适当食用五谷杂粮可以缓解脾胃虚寒所引起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问题。

2. 补充营养五谷杂粮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纤维以及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能够为身体提供各种所需营养,增强抵抗力,预防疾病。

3. 促进排毒五谷杂粮中的纤维能够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排除体内废物和毒素,净化身体。

4. 维护血糖平衡相比精细加工的白米、白面,五谷杂粮的血糖指数较低,有助于维持血糖平衡,预防糖尿病和其他代谢性疾病的发生。

5. 调整肠道菌群五谷杂粮中富含的膳食纤维对肠道菌群有良好的调节作用,有助于维持肠道健康,预防便秘等问题。

四、五谷杂粮的食用注意事项1. 避免过量食用五谷杂粮虽然营养丰富,但过量食用也容易造成热能摄入过多,导致肥胖等问题。

饮食养生“九五”要诀之一:五谷为养

饮食养生“九五”要诀之一:五谷为养

饮食养生“九五”要诀之一:五谷为养原载《养生大世界》作者:刘全坤古代所指的“五谷”,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稷(秔米、粟)、麻(芝麻)、大豆、麦、黃黍;另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大豆)。

两者的区别是有麻无稻与有稻无麻,这种区别与我国古代粮食作物的演变有关。

五谷并不局限于五种具体品种,它泛指粮食,所列的五种谷物,是从性味的角度列举的代表品种,《灵枢·五味》说:“秔米甘、麻酸、大豆咸、麦苦、黃黍辛”。

根据现代营养学的观点,薯类也可归于粮食之列。

一般认为稻米、小麦面粉属细粮;除稻米、小麦面粉以外的其他粮食为粗杂粮。

五谷养生,不仅仅指细粮,也包括粗粮,尤其是不可缺少豆类。

五谷为养,意指养生要依靠五谷,五谷是养生的根本。

《素问·平人气象论》明确地说:“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

五谷在养生中如此重要的作用,是由五谷的特点决定的。

第一,谷物所含营养素比较全面。

人体机能进行正常生理活动、生长发育和体力活动的主要热能来源是碳水化合物,谷物是含碳水化合物最多的食物,是供给机体热量的最主要来源,也是植物蛋白质、B族维生素的重要来源,还有一定量的膳食纤维和维生素E。

第二,谷物易被消化吸收。

谷物提供热能的结构简单,能够在人体内迅速氧化分解,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热能,其分解物无毒性且容易直接排出体外。

第三,谷物所缺的营养易于用其它食物弥补。

例如,脂肪是供热量比较多的营养素,谷物虽然含脂肪少,但补充一定的动物性食物,因以谷物为主,人体内含糖类成分多,帮助氧化产生热量;如果以动物性食物为主,则因缺乏糖,影响脂肪氧化产生热量而产生酮体,酮体过多会引起体内中毒。

第四,谷物不易变质。

谷物经过干燥处理后可以长期保存而不变质,既保障了食物安全,又便于储存而保障食物供应。

我国将食物划分为主食、副食,并形成以谷物为主食的膳食传统。

五谷为养的最基本要求是:以主食为主、粗细粮搭配。

中国式食物结构养生方案之五谷的饮食养生学含义

中国式食物结构养生方案之五谷的饮食养生学含义

中国式食物结构养生方案之五谷的饮食养生学含义中国式食物结构养生方案第02章五谷为养中国式食物结构养生方案之五谷的饮食养生学含义关于五谷的含义,历来解释不一,收集史上各种说法有百余种之多。

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遍注儒家经典,以毕生精力整理古代文化遗产,致力于统一今古文(东汉之今古)之争,他对儒家经典的注释,长期被封建统治者作为官方教材,史学上称郑玄开创了经学“小统一时代”。

就是这位统一今古文之争的学问大家,对于什么是五谷,在批注不同的经典时,也有不尽相同的说法。

郑玄注《周礼•职方氏》中的五谷指黍、稷、菽、麦、稻;郑玄注《周礼•天官•疾医》中的五谷指麻、黍、稷、麦、豆。

这说明在东汉末年之前,儒家经典对“五谷”解释太多,连郑玄这样的经学大师,也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出现了不同的说法,被后世称为汉儒的矛盾。

不过,郑玄的功劳还是明显的,他缩小了关于“五谷”解释的分歧,从此以后,郑玄的两种批注就成为五谷的两种权威的版本,排除食物名称上的歧异,这两种版本区别在于有麻无稻或有稻无麻。

现在人们谈论五谷,大多以这两种说法为依据,也有人干脆把麻与稻都算上,所谓五谷,实际上又成为六谷。

尽管郑玄的说法很权威,附和者众多,但并不可靠。

为了避免争论,把话说得更明确些,在农学史上可靠不可靠,我们不作评论,在饮食养生学上是不可靠的,因为与《黄帝内经》五谷概念不一致。

而《黄帝内经》是中华健康长寿文化的经典著作,五谷为养是《黄帝内经》的重要观点,五谷为养的论点能不能成立,关键看五谷能不能提供足够的养料。

《黄帝内经》正是在五谷为养的理论背景下解释五谷,是我们讨论饮食养生学的依据。

《黄帝内经》中的五谷有显义和隐义之分,显义是列举的五谷,远不是五谷的真正意思;隐义包含了五谷的内涵与外延,是一个比较科学的定义。

但学界对《黄帝内经》的五谷定义没有引起的足够重视,即使是在阐述《黄帝内经》的时候,也多运用郑玄的五谷概念,这在逻辑上也有点讲不过去。

《黄帝内经》:五谷、五果、五畜、五菜、五味,中国人的饮食结构

《黄帝内经》:五谷、五果、五畜、五菜、五味,中国人的饮食结构

《黄帝内经》:五⾕、五果、五畜、五菜、五味,中国⼈的饮⾷结构我们的饮⾷会随着季节的不同⽽变化。

饮⾷需要注意及时的改变才能适应⽓候季节的变化,饮⾷如何搭配,还是很有讲究的,接下来就为⼤家进⾏简单的介绍。

《黄帝内经》:五⾕、五果、五畜、五菜、五味,中国⼈的饮⾷结构。

五⾕为养:⾕物含有丰富的碳⽔化合物和纤维素,是⼈体热能的主要来源,这种膳⾷结构模式和以动物性⾷物为主⾷的膳⾷结构模式相⽐,其⼈群的⼼、脑、⾎管性疾病,⾼⾎压、糖尿病、癌肿等“现代⽂明病”的发病率明显低得多。

五畜为益:益为补益的意思,五畜有益于五脏精⽓。

就是说动物性⾁⾷,可以作为⼈体营养必要的补充。

每天进⾷适量的⾁、蛋、奶、鱼等⾷品,有利于⼉童发育、⽣长,有助于孕妇和哺乳期妇⼥的营养补充,有利于营养缺乏及体衰病⼈恢复体质。

五菜为充、五果为助:是指蔬菜⽔果对脏腑有充养、辅助作⽤。

果蔬含有⼈体必需的⼤量维⽣素和矿物质,还有与⼈体新陈代谢密切相关的⼀些重要的酶也主要依赖果蔬的供给。

饮⾷有节谨和五味饮⾷有节:饮⾷有节就是说吃饭要有规律,定时定量,以保持脾胃功能的正常运⾏。

《饮膳正要》提出:⽇⾷以三餐为宜,早餐好,中餐饱,晚餐少。

既不能暴饮暴⾷,也不能饥饱失度。

如《内经》所云“⾕不⼊,半⽇则⽓衰,⼀⽇则⽓少矣”,讲的是过饥的害处。

《内经》还说“饮⾷⾃倍,肠胃乃伤”,说的则是过饱的弊端。

中医认为进⾷过量,则脾胃负担过重,⾷积于胃肠,⽇久脾胃功能就会受到损害,⽔⾕精微(营养物质)就不能化⽣,就会产⽣疾病。

谨和五味:药物有四⽓五味之分,⾷物也有寒热酸甜之别,⼈的体质⼜有虚实寒热之异。

因此中医⾮常注重饮⾷的性味对健康的影响。

四⽓是指药物或⾷物的寒、热、温、凉的不同特性。

五味是指药物或⾷物的⾟、⽢、酸、苦、咸的不同味道。

若过⾷⾟热温燥之品,脂肥煎炸⾷物不绝于⼝,就容易助热化⽕⽣痰,煎灼津液,就会导滞“消渴病”的发⽣。

《内经》指出:“味过于酸,肝⽓以津,脾⽓乃绝。

中国式食物结构养生方案之五畜为益原理

中国式食物结构养生方案之五畜为益原理

中国式食物结构养生方案之五畜为益原理五畜曾经是我国先民的主食,先祖改变食肉的生活习性而选择食谷,是因为肉类食物资源危机而被迫的,属于无奈之举;选择汇集植物精华的五谷为主要食物来源,则是明智之举;提出五谷为养的理论,则是理性思维的结果。

五畜为益,有两层意思,一是说食肉是有益的,对维持人的生命活动和体力活动有好处;二是说食肉要控制在有益的范围内,意味着食肉过度是有害的。

五畜为益,是对食肉利弊的认识与把握。

1、嗜好食肉是人的天性人类的主要食物来源,最初并不是五谷,而是五畜,五畜曾经是我国先民的主食,在古籍中有许多关于主食演变的记载,《新语·道基篇》说:“民人食肉、饮血、被毛,至于神农,以为行虫走兽难以养民,乃求可食之物,尝百草之实,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谷”。

《淮南子·修务训》说:“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果木之实,食赢蜮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

这表明,神农之前的采集狩猎经济时代,人们吃飞禽走兽、野果蔬菜。

由于食物不足、疾病毒伤,神农开辟新的食物来源,教民播种五谷,以五谷为食,于是产生了农耕文化和农业文明,从此,主食由五谷取代五畜,五畜退居到副食的位置。

在五谷替代五畜而成为主食的过程中,“乃求可食之物”,是主要原因。

动物性食物资源短缺使得中华民族走上了食谷的道路,并没有削弱中国人的食肉嗜好,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强化了食肉嗜好,人们对美食的向往,总是与肉类食物紧密相连。

但是,社会经济条件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不能满足所有人的食肉嗜好。

如同任何稀缺资源都会被权贵阶层所垄断一样,在中国古代社会,上层社会从政治上、经济上垄断了紧缺的动物性食物资源,而下层社会的广大民众则被剥夺了食肉的权力。

《左传·庄公十年》有一段关于“肉食者鄙”的议论,议论的中心思想是说,官至大夫以上方可食肉,如果庶民中有肉食者,那是可鄙的。

这说明了动物性食物资源的紧缺程度,只能供应占少数的权贵阶层,统治者不惜制定一个蛮横的道德标准、政治制度来限制庶民食肉,以维护自己的特权。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膳食搭配,建议收藏!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膳食搭配,建议收藏!

五⾕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膳⾷搭配,建议收藏!早在我国古代,传统医学就对于饮⾷养⽣保健提出了总的原则,《黄帝内经素问》有⽈“五⾕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味合⽽服之,以补精益⽓”的合理膳⾷搭配理论。

下⾯就分别从这四个⽅⾯说说合理饮⾷养⽣保健。

1、五⾕为养《内经》所说“五⾕为养”,即五⾕⽤以充养五脏,是以五⾕为维持⼈体⽣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或基本营养。

虽然⾕类⾷物是提供能量来源的基本物质,但其脂肪和蛋⽩质的含量较低,还需配合其他⾷物以维持营养平衡。

⾷⽤⾕类⾷物时,需注意加⼯不宜太精细,淘洗浸泡时间不宜过长,尽量粗细搭配。

2、五果为助《内经》说“五果为助”,即五果帮助五⾕以营养⼈体,是⽣命机体活动的营养补助。

我们膳⾷种类多样,各⾷物营养成分各不相同,没有⼀种⾷物能供给⾝体所需的全部营养素,因此每⽇膳⾷必须有多种⾷物合理搭配,才能满⾜⼈体对各种营养素的需求,达到养⽣保健,预防疾病⽬的。

现代认为⽔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素,利于⼈体健康。

3、五畜为益《内经》说“五畜为益”,即五畜可补益五脏精⽓。

动物性⾷物,包括畜禽类、⽔产类、蛋类、乳类等,营养价值较⾼,是⼈类蛋⽩质、维⽣素、矿物质的重要来源之⼀。

其中畜禽类⾷物的氨基酸构成与⼈体需要较为接近,有利于弥补植物性⾷物中赖氨酸不⾜的缺陷,也是铁、锌、锰等微量元素的良好来源,但其饱和脂肪酸含量较⾼,⾷⽤过多易导致⾼脂⾎症。

⽔产类⾷物是膳⾷中蛋⽩质的极佳来源,锌的含量较为丰富。

其中鱼肝油是维⽣素A和维⽣素D的重要来源,对维护视⼒有⼀定的好处。

⽇常⾷⽤时应以瘦⾁为主,少吃肥⾁或荤油。

4、五菜为充《内经》说“五菜为充”,即五菜有协同充五脏作⽤。

蔬菜属于低能量⾷品,可为⼈体提供除维⽣素D和维⽣素B族等多种维⽣素,富含维⽣素C和胡萝⼘素,但B族维⽣素含量不⾼,其所含矿物质质量不如动物性⾷物,如铁、钙等矿物质的吸收、利⽤率较低。

蔬菜也是膳⾷纤维的主要来源。

“五菜为充”是⼈体机能营养的补充,能营养⼈体、充实脏⽓,使体内各种营养素更完善,更充实,也是膳⾷纤维的良好来源,对平衡膳⾷⼤有裨益。

五谷养生的原理

五谷养生的原理

五谷养生的原理
五谷养生是一种传统的养生方法,其原理在于通过合理搭配五种主要的谷物(稻谷、黍谷、稷谷、麦谷、豆谷)来获得全面的营养补充。

首先,五谷养生的原理是基于谷物的多样性。

每个谷物中都含有不同种类的营养成分,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能够提供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

其次,五谷养生的原理还在于谷物之间的互补作用。

每种谷物的营养成分都有所不同,在搭配食用时可以互相补充缺失的营养成分,使得人体能够获得更全面的营养。

再者,五谷养生的原理还注重谷物的精细加工。

精细加工后的谷物能够更好地释放出其中的营养物质,使得人体更易吸收和利用。

而粗粮加工比较粗糙,有时不易消化吸收。

此外,五谷养生的原理还包括食用谷物的时间和方式。

一般建议在早餐或午餐时食用谷物,因为这些时间段人体需要更多的能量供应,谷物能够提供相对较多的能量。

同时,烹饪方式要选择健康的方法,如蒸、煮、炖等,避免过多的油脂和调味品的添加。

综上所述,五谷养生的原理主要是基于谷物的多样性、互补作用、精细加工以及合理食用时间和方式来获得全面的营养补充,保持身体的健康和平衡。

中国式食物结构养生方案之五菜为充原理

中国式食物结构养生方案之五菜为充原理

中国式食物结构养生方案之五菜为充原理中医理论在精气学说的基础上,建立起营卫学说。

精气学说研究生命物质的构成,论述元气、空气、谷气的精气有机结合体,五谷精气是这个有机结合体的核心和动力;营卫学说研究生命物质的运动。

精气学说和营卫学说不是两套理论,而是一套理论的两个环节,是从研究物质,到研究运动的认识发展。

《黄帝内经》说明气的运动规律主要涉及自然变化规律和机体活动规律,称为“气化”,有时也用”生化“、”化生“、“气立”、“气交”等名词。

《素问•六元政纪大论》中的“气化运行先天”,“气化运行后天”,是在说明气的自然变化规律。

《素问•灵兰秘典论》中的“气化则能出”;《素问•六元政纪大论》中的“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绝”;《素问•六节脏象论》中的“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素问•四季调神大论》中的“天地气交,万物华实”等表述,是在说明气的人体机能活动规律。

在用法上,一般单方面涉及自然变化规律或机体活动规律时,多用气化、化生、生化;而将两个方面结合起来,从不同角度反映自然规律与生物关系的则多用气数、气立、气交。

《黄帝内经》说明人体机能活动形式,称为营气、卫气,简称营卫,营通荣。

并论述了营卫运动的基本原理,包括营卫的形成、运动路线、运动方式、运动状态等,认为,精气在人体内运动,以营卫为运动方式,营气滋养身体,卫气抵御外来侵蚀,共同维护人体健康;营气在血脉中运行,卫气在脉外运行,分流交汇、周期循环不止,这是营卫运动的基本路线;营卫在运动路线中以升、降为基本运动方式,发挥生、长、化、收、藏的生理功能,从而使精气物质发挥养育生命的作用;营卫升降运动有通、滞两种基本状态,通则正常,滞为失常的开始,通与滞是关系人体健康的关键因素。

五菜具有辅佐谷气、疏通壅滞的功能,对于维护人体健康有重要意义。

《黄帝内经》在《营气》、《卫气》、《营卫生会》、《举痛论》、《八正神明论》、《逆调论》、《决气》、《五癃津液别》、《脉要精微论》、《经脉》、《经脉别论》、《痹论》、《本藏》、《剌节真邪》、《平人绝谷》、《天年》、《五味》、《五十营》、《卫气失常》、《岁露论》诸篇中,阐述了营气和卫气的生理活动原理。

“五谷为养”的道理

“五谷为养”的道理

“五谷为养”的道理《素问?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中提出:“五谷为养……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五谷,古人指粳米、小豆、小麦、大豆、黄黍五种粮食,后人多泛指各种粮食,为养育人体之主食。

五谷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等,营养配比很合乎人体需要。

我国人民的饮食习惯是以碳水化合物作为热能的主要来源,而人类生长发育的自身修补则主要依靠蛋白质。

故“五谷为养”是符合现代营养学观点的。

从中医角度来看,所谓“五谷杂粮”都是植物的种子。

一颗小小的种子埋在土里,第二年春天它可以发芽、成长、壮大,最终成长为一棵完备的植物,说明种子里面具备旺盛的生命力,浓缩了植物所有的精华。

种子是植物经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所结果实之精华,具足完备的四季之气,且升降浮沉四气均平。

气平以养生,因此我们祖先有智慧,将之定为主食,有其深刻内涵!如果单纯从营养学、化学角度来看,无法理解种子的“生命力”。

打个比方,将一片化学成分与一颗小麦种子完全一样的营养片埋在土里,浇水施肥,相信一万年也不会发芽,为什么?是因为药片没有“生机”,也就是没有生命力。

因此祖先在观察天地自然的时候,自然会把“生命力”考虑进来,称之为“生机”或“阳气”。

也就是说,我们吃主食的时候,不仅吃了各种化学营养物质,还吃粮食的“阳气”。

所以,衡量一种食品是否营养充足,不仅要看其化学物质组成,还要体察其“气”是否均衡。

不同的植物“气”不同,寒热温凉各有所偏,这用化学手段是检验不出来的。

五谷作为主食,是饮食中最为重要的组成成分。

因为小麦、粳米、大米、小米等等均是味甘、性平,具有“补脾胃、益气血、长肌肉、和五脏”的功效。

但是,现在的精制大米、白面等细粮,其加工过程中把种子的皮、胚芽剥掉,损伤了种子中的生命力,缺乏生机。

大米放在水里无法发芽,营养价值大幅度降低,所以最好食用完备的种子,也就是粗粮,没有经过细致加工保持原始生机的粮食,其谷气充沛,补养人的元气最好。

时下出现很多“饮食新理念”,其中之一就包括不吃主食、以蔬菜为主的饮食原则。

中国式食物结构养生方案之五谷为养的关键在基本

中国式食物结构养生方案之五谷为养的关键在基本

中国式食物结构养生方案之五谷为养的关键在基本对一种食物的食用是否合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食物的生理作用;二是食物的自身特点。

五谷、五菜、五畜、五果的合理食用,都要从这两个方面去考察。

五谷为养,是对五谷生理作用的高度概括,五谷的作用是养育生命,食用五谷是要从中获取精气物质,或者说获取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糖类等宏量元素和钙、磷、钾、氯、钠、镁等常量元素,并且要达到一定的需要量。

所以,合理食用五谷的标准是,人体获得必需的基本元素且达到基本需要量,满足人体的基本的营养物质需求。

实现了这个标准,就是合理。

要从五谷中获得必需的基本元素且达到基本需要量,有个基本条件,就是人们爱吃,吃了能够消化吸收。

这涉及到五谷的自身特点,五谷的最大特点是干物质形态,干物质蕴藏的生命力受到一种叫束缚水的保护,形成一种膜质保护层,对人类来说,这是一个抗消化层。

五谷要在高温与水的综合作用下糊化,糊化可以在食用之前,也可在熟化食用之后利用体内水温条件糊化,食用之前糊化有利于人体消化吸收。

现在很多人讨论五谷的食用,赋予五谷过多的职能,把关注点放在怎样获得微量元素、维生素上,因而主张吃全谷、主张吃粗粮。

如果食物来源不丰富,只有五谷;如果人们喜欢吃粗粮且有消化粗粮的体质,这些主张是合理的。

否则,就是舍本求末。

现在很多人在食物消费上的主要问题是不爱吃五谷,饭量小,有时甚至根本就不吃,五谷消费不足,达不到基本需要量。

如果还过多使用粗粮,搞得难以下咽,就得不偿失。

食用五谷,要把握获得必需的基本元素且达到基本需要量这个标准,在此前提下,能够获得微量元素、维生素更好,但不要强求,毕竟缺乏微量矿物质元素、维生素还可从其它食物中补充,而缺少植物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就没有更好的获取途径了,而五菜为充正是解决五谷营养不足的重要途径。

人体所需的全面营养,不是通过一种食物获得的,是通过合理食物结构来获得的,因此,要用食物结构的观点看待食物与人体健康的关系,避免片面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式食物结构养生方案之五谷为养原理中国古典哲学把构成世界的物质归结为气,气具有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运动不息、无形有征的基本特征。

气散气聚为气的基本运动方式,散则无形,聚则有形,从无形化生有形乃生万物。

气化、液化、固化是物质化生的三种基本形式,有形的物质呈现为液态、固态,因此,气态、液态、固态是世界物质性的基本存在方式。

中国古典哲学进而把构成有形(主要是液态和固态)的万事万物之气,称为精气,《管子•内业》说:“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小到五谷,大到日月星辰,都是由精气构成的。

这就是中国古典哲学的精气学说,她是研究精气的内涵、运动规律,并用以阐释世界的本原及其发展变化的一种哲学思想。

其基本观点有:精气是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宇宙万物都由精气化生;精气运行不息,变化不止,因而推动和调控宇宙万事万物的发生、变化、发展;精气是宇宙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将宇宙自然联结为一个万物相通、天地一统的有机整体;世界的万事万物都可以用精气的理论去认识和解释。

《淮南子》说:“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

形是生命的容器,气是充盈身体的物质,神是生命的运行机制,形、气、神,是中国古典哲学用来解释人的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由于精气相聚而成形,在这个意义上,精与形同义,所以又有精、气、神三要素说,并有“人生三宝”的说法。

以《黄帝内经》为源头的中医理论体系接纳了中国古典哲学精气学说的精髓,并用以认识和解释人的生命、健康问题,创立了独特的中医精气理论。

《黄帝内经》在《上古天真论》、《生气通天论》、《金匮真言论》、《阴阳应象大论》、《汤液醪醴论》、《脉要精微论》、《平人气象论》、《玉机真脏论》、《经脉别论》、《通评虚实论》、《太阴阳明论》及《本神》、《决气》、《经脉》、《厥论》、《奇病论》、《五藏别论》、《解精微论》、《根结》、《五癃津液别》、《大惑论》、《大奇论》、《刺志论》、《评热病论》、《举痛论》、《九针十二原》、《调经论》、《四时刺逆从论》、《刺节真邪》、《邪客》、《平人绝谷》、《疏五过论》、《痹论》、《卫气》、《九针论》、《宣明五气》、《五运行大论》、《五味》、《口问》、《天年》等篇章中,对精气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论述,奠定了中医精气理论的基础。

《黄帝内经》关于人体的精气,包括三种,一是先天之精,指禀受于父母的精气,称为元气、原气、真气;二是水谷之精,指后天获得的源自水谷的精气,称为五谷精气、谷气,由于五谷被视为地气之精华,也称为地气之精;三是天气之精,指从天空中经肺呼吸的精气,称为呼吸精气、清气、空气。

通常把水谷之精与天气之精合称为宗气,也称为动气。

这三种精气物质被后世理论研究者概括为人气之精、地气之精、天气之精,并将天气、地气、人气归结为自然的“三宝”。

《黄帝内经》的精气概念,指明了人的生命存在所需要的四种基本物质,这就是元气、空气、水、五谷,缺乏任何一种物质,人的生命就不复存在。

由于元气是先天的,后天在于维护;后天所需要获取的空气,属于自然获取状态,人体呼吸空气是生命的自然力,只要生命存在呼吸就自然存在;而水、五谷是后天所需要且由人工获取的物质。

所以,《素问•平人气象论》明确地说:“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

这里所说的水谷为本,并不是否定或降低元气、空气的根本性地位,人体失去元气和空气比绝水谷死得更快。

水谷为本是在有元气、空气的前提下,从人工获取的角度而言的。

又因为五谷具有稀缺性,所以,《黄帝内经》在许多具体论述中,精气特指五谷精气,也有五谷为本的说法,这种说法同样是将水加入前提条件,是从稀缺性角度而言的。

同时,《黄帝内经》中经常用到谷气这个概念,五谷不能直接被人体消化,要在水的作用下才能被人体消化,谷气概念本身就包含水,是水和五谷综合作用的产物。

所以,生命的基本物质,可以概括为元气、空气、谷气三大要素。

生命基本物质转化为生命的过程是,气生形,形生神,神主形。

元气、空气、谷气的综合作用,产生以五脏为核心的人的形体,人的形体完备之后就具有了规律性的生命活动和精神活动,这种生命的规律性又主宰人的形体。

气、形、神是生命的三要素。

在生命的基本物质转化为生命的过程中,由五谷生化的精气,是靠元气引导而循行的,元气犹如一个指挥官,指挥谷气的循行方向和路线。

元气与谷气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矛盾。

引导谷气要消耗元气,谷气也能维护元气,二者是相生相克的关系。

元气是先天的,具有不可控性;谷气是后天的,是人可控的因素,谷气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维护人的生命与健康,关注点放在谷气上,人的生命力来自谷气的不断补充。

元气与谷气的矛盾运动,人体的精气存在实与虚两种基本状态,影响人的健康状态乃至生死。

因此,《黄帝内经》提出“五谷为养”。

精气原理,揭示了人的生命的物质性,物质性是可以认知和把握的,人维护自己的生命及健康是可以有所作为的,排除了“命由天定”的观念,这就是“我命在我,不在天”的生命观;解释了生命物质的范畴、运动、关系,从而解释了生命活动及其健康状况的本质和基本现象,为维护人体健康提供了基本思路。

1、五谷精气是人的体能的物质本原《灵枢•刺节真邪》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

真气是禀受于父母、承受于先天之气,要与五谷之气结合在一起,才能运行于、充满于全身。

《灵枢•邪客》说:“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肺,而行呼吸也”。

五谷之气与吸入的大自然空气有机结合,组成宗气,积于胸中,形成气海,才能上行喉咙以行呼吸,下行心肺以行血气。

《灵枢•五味》说:“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

又说:“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喉咽,故呼则出,吸则入。

天地之精气,其大数常出三入一,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一切饮食物都要先进入胃中,五脏六腑都要接受胃消化食物而产生的精气,以维持人的生命活动,所以,五脏六腑机能活动的动力来自于胃,而胃就成为五脏六腑营养汇集的地方。

水谷入胃后,所化生的精气由胃而出,先进入中焦和上焦,再经肺灌溉五脏。

它在输布全身时,分为两条运行路线,精气的清纯部分化生为营气,浊厚部分化生卫气,分别从脉内脉外运行于周身。

同时产生的大气,聚于胸中,称为气海。

气海要不断地吐故纳新,保持气海的清纯,故气自肺沿咽喉而出,同时纳入新气,保证人体正常的呼吸运动。

天地的精气,它在人体内出入的大致情况是,宗气、营卫、糟粕这三个方面是输出,但又要吸入空气和纳入谷气,这是一种新的宗气,以补充全身营养的需要,其中,五谷是关键。

所以,半日不吃饭,就会感到气力不足,一天不吃饭,就会感到气力接不上。

元气、空气、谷气,在人体中不是各司其职、各行其事,而是一个有机的结合体。

《黄帝内经》把空气与谷气的结合体定义为宗气,说明了这个结合体的紧密程度。

不仅空气与谷气要紧密结合,元气与谷气也是紧密结合的。

在人的生命活动中,元气、空气、谷气是以有机结合体的形式,共同发挥作用的,且元气、空气都要与谷气结合,在这里,谷气成为了一个核心因素,成为这个有机结合体的核心。

其中,先天元气、呼吸之气伴随生命的生存而存在,成为生命的一种自然力;而五谷之气则不同,它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需要不断地纳入,人的生命力来自谷气的不断补充动力。

五谷入胃,才能产生精微之气,才能溉五脏,充全身,主呼吸;人体之胃不能及时纳入五谷,则会气衰、气少,乃至气竭,轻则影响健康,重则危及生命。

所以,人的生命活动是元气、空气、谷气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五谷精气起着核心作用、动力作用,是人体能量的来源。

2、五谷精气是人的体质的物质本原《灵枢•决气》说:“黄帝曰: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今乃辩为六名,余不知其所以然。

岐伯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

何谓气?岐伯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

何谓津?岐伯曰: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

何谓液?岐伯曰: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

何谓血?岐伯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何谓脉?岐伯曰: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黄帝曰:六气者,有余不足,气之多少,脑髓之虚实,血脉之清浊,何以知之?岐伯曰: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酸,耳数鸣;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其脉空虚,此其候也。

黄帝曰:六气者,贵贱何如?岐伯曰:六气者,各有部主也,其贵贱善恶,可为常主,然五谷与胃为大海也”。

精、气、津、液、血、脉,是《黄帝内经》的重要概念,在全书的许多篇章中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论述,《决气》篇是从定义角度进行论述和解释的,其它论述都是以定义为依据的。

在定义中,说明了三个问题:一是说明了精、气、津、液、血、脉在人体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究其来源,都依赖于脾胃消化吸收的五谷精气,都是由五谷化生的不同具体物质形态。

二是说明由五谷化生的精、气、津、液、血、脉的功能在于,滋养人体各个脏器组织,为人体提供能量或输送能量条件,从而,人的生命活动产生正常的生理功能。

这对“五谷精气是人的体能的物质本原”进一步说明,联系《灵枢•刺节真邪》、《灵枢•邪客》、《灵枢•五味》及相关篇章的论述,谷气在与元气、空气的结合体中起核心和动力作用,这个动力作用是以生化为津、液、血、脉为能量或能量条件,特别是以血为主要能量物质。

三是说明由五谷化生的精、气、津、液、血、脉的功能还在于,对人体以五脏系统为核心的皮、肉、筋、骨、毛等脏官器组织的生长、发育、修复提供物质保障,同时也可能导致身体各种病变,是决定人的体质状态的物质。

从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开始,人的一生都需要由五谷化生的精、气、津、液、血、脉为物质或物质输送条件,或宣、或熏、或充、或泽、或溉、或注、或补、或泄,人体各个脏器组织才能正常的生长、发育、修复,才能形成健康的体质;物质供应过剩或者不足,都会带来体质的不良变化甚至发生病变,目不明、腠理开、汗大泄、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酸、耳数鸣、色白、夭然不泽、脉空虚,就是体质病变的表现。

五谷化生的精、气、津、液、血、脉,为人体提供能量或输送能量条件,为人体提供物质或物质输送条件,这是《黄帝内经》认识和解释生命物质的基本思路,人的生理机能及病机病理,也就是人的生命活动及健康,都与元气、空气、谷气的物质状态有关,养生、治病都是通过干预谷气,从而干预人体物质状态,都要按照这两条基本思路去行事。

相比较而言,人体能量具有易变性,人体体质具有稳定性,事物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便于认识和操纵,所以《黄帝内经》认识和解释生命物质的重点放在体质上,养生、治病也要把握这个重点。

3、五谷精气是神机的依存本体神,在《黄帝内经》中是一个重要概念,由于所处语言环境不同,解释也有多种,但细究含义,大致有三种:一是指自然运动变化及规律,二是指人的生命活动规律,三是指人的精神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