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模型分类和建模步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刍议数学模型分类和建模步骤

【摘要】本文按照不同的标准对数学模型进行了分类,并介绍了数学建模的步骤。

【关键词】数学模型;数学建模;步骤

【关键词】mathematical model; mathematical modeling;steps

1 数学模型分类

建立数学模型,可能会涉及许多数学分支,一个问题,往往可以利用不同方法建立不同的模型。因此绝对的分类,对于建立数学模型是不利的,但是大致的分类,对初学者,在确立原型所属系统或采用数学工具时,会有一定的帮助。数学模型按不同标准可分为不同的类型:

1.1 按时间变化对模型的影响,可分为时变与时不变模型,静态与动态模型等。

1.2 按变量情况可分为离散型与连续型模型,确定性模型或随机性模型等。

1.3 按实际系统与周围环境相互关系可分为自治的或非自治模型。

1.4 按研究方法和对象的数学特征,可分为优化模型、逻辑模型、稳定性模型、扩散模型等。

1.5 按研究对象的实际领域可分为人口模型、交通模型、生态模型、经济模型、社会模型等。

2 数学建模的步骤

建立数学模型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从认识论角度看,是一种极为复杂且应变能力很强的心理现象,一般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模型准备。建模的问题可能来自各行各业,而学生都不可能是全才。因此,当刚接触某个问题时,学生可能对其背景知识一无所知,这就需要学生想方设法地去了解问题的实际背景。通过查阅、学习,可能对问题有了一个模糊的印象。再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对问题的了解会更明朗化。模型准备跟炒菜前的准备一样,准备得越充分,解决问题就越得心应手。

第二步:模型的假设。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学生不得不根据实际情况扩大思考的范围,再根据实际对象的特性和建模的目的,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必要的、合理的取舍简化,并使用精确的语言作出假设。如果假设过于详细,试图把复杂的实际现象的各个因素都考虑进去,无疑是一种有勇气但方法欠佳的行为。在假设中,应抓住问题的关键因素,抛弃次要因素。当然,如果假设不合理或过分简单,也同样会因为与实际相去甚远而使建模归于失败。必要而合理化的模型假设应遵循两条原则:(1)简化问题;(2)保持模型与实际问题的“贴近度”。

第三步:模型的建立。根据所做的假设,利用适当的数学工具(应用相应的数学知识),建立多个量之间的等式或不等式关系,列出表格,画出图形,或确定其他数学结构。事实上,建模时还有一个原则,即尽可能采用简单的数学工具,以便使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

使用模型。

第四步:模型的求解。对建立的模型进行数学上的求解,包括解方程、画图形、证明定理以及逻辑运算等,会用到传统的和近代的数学方法,特别是软件和计算机技术。目前有一些非常优秀的数学软件,如matlab、mathematica、maple、lingo等,它将为学生求解数学模型提供方便快捷的手段和方法。

第五步:模型的分析。将求得的模型结果进行数学上的分析。有时根据问题的性质,分析各变量之间的关系和特定状态;有时根据所得的结果给出数学上的预测;有时则给出数学上的最优决策或控制。这一步有时视实际问题的情况也可以合并在下一步。

第六步:模型的检验。把模型分析的结果返回到实际所研究的对象中,如果检验的结果不符合或部分符合实际情况,那么必须回到建模之初,修改、补充假设,重新建模;如果检验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则进行最后的工作——模型的应用。

当在面临新的建模问题时,这几个步骤具有指导意义,应当注意的是,这几个步骤的目的是指导更好地进行建模实践,其应用是可以有弹性的,切勿生搬硬套。也就是说,不是每个建模问题都要经过这六个步骤,其顺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一个具体建模问题要经过那些步骤并没有一定的模式,通常与实际问题的性质、建模的目的等有关。因此,在建模过程中不要局限于形式上的按部就班,重要的是根据所研究对象的特点和建模的目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颜文勇.数学建模[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姜启源.数学模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125-1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