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与淋巴细胞的关系

白细胞与淋巴细胞的关系
白细胞与淋巴细胞的关系

白细胞与淋巴细胞的关系

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人类的吞噬细胞有大、小两种.

小吞噬细胞是外周血中的中性粒细胞.

大吞噬细胞是血中的单核细胞和多种器官、组织中的巨噬细胞,两者构成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吞噬细胞作用将抗原决定簇暴露出来,是效应T细胞利用水解酶摧毁侵入病原体

巨噬细胞: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中高度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由血液中单核细胞迁入组织后分化而成,在不同器官、组织中有不同类型和命名,其表达Fc受体、C3b受体和CD14,在固有免疫中发挥防御功能,也是参与适应性免疫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中高度分化、成熟的长寿命的细胞类型.具有较强的吞噬功能.

作用:(1)趋化性定向运动:沿着某些化学物质的浓度梯度进行定向移动,聚集到释放这些物质的病变部位.

(2)吞噬作用:伸出伪足包围细菌、衰老细胞等,进而摄入胞质内形成吞噬体或吞饮小泡. 与初级溶酶体融合,形成次级溶酶体后被溶酶体酶消化分解.

传出神经纤维末梢或运动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一起称为效应器(effector)。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及其实验诊断题库1-2-10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及其实验诊断题库1- 2-10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L1型最重要的特点是() A.篮细胞多见 B.小淋巴细胞为主,核浆比例高 C.PAS反应阳性 D.过氧化物酶染色阴性 E.以上都不正确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L1型最主要的是以小原淋巴细胞为主,核浆比例高。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急淋白血病的特点() A.白细胞数增高 B.过氧化物酶染色阳性 C.苏丹黑染色阳性 D.非特异性酯酶染色阳性 E.无Auer小体 Auer小体是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形态学上的诊断标志。见到它肯定是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有关ALL骨髓象特点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多数病例增生低下 B.以成熟淋巴细胞增生为主 C.粒细胞系增生活跃 D.红细胞系增生活跃 E.篮细胞多见 ALL骨髓象有核细胞增生极度活跃或明显活跃,少数病例呈增生活跃,以原始和幼稚淋巴细胞为主,30%,可高达50%~90%。伴有形态异常,成熟淋巴细胞较少见。巨核细胞系数量显著减少或不见,血小板减少。退化细胞明显增多,篮细胞(涂抹细胞)多见,这是急淋的特征之一。 (辽宁11选5 https://www.360docs.net/doc/1115613986.html,)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FAB分型将ALL按细胞大小分为() A.3型 B.4型 C.5型 D.6型 E.7型 目前国际通用FAB形态学分型,即按照白血病细胞大小、核浆比例、核仁清楚与否及胞浆嗜碱程度将急淋分为L1、L1、L3三种亚型。

中国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与治疗指南(完整版)

中国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与治疗指南(完整版) 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最常见的成人急性白血病之一,约占成人急性白血病的20%~ 30%,目前国际上有比较统一的诊断标准和不同研究组报道的系统治疗方案,完全缓解(CR)率可达70%~90%,3~5年无病生存(DFS)率达30%~60%[1];美国癌症综合网(NCCN)于2012年首次公布了ALL的诊断治疗指南,我国于2012年发表我国第1版成人ALL 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共识[2],得到了国内同行的认可。最近2016版WHO 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3]发表,对于ALL的分类有一些更新,提出了一些新概念;NCCN对于成人ALL的临床指南也先后几次修改[4]。基于此,对我国成人ALL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共识进行了更新。 一、诊断分型 (一)概述 ALL诊断应采用MICM(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学)诊断模式[5],诊断分型采用WHO 2016标准。最低标准应进行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检查,以保证诊断的可靠性;骨髓中原始/幼稚淋巴细胞比例≥20%才可以诊断ALL;免疫分型应采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最低诊断分型可以参考1995年欧洲白血病免疫学分型协作组(EGIL)标准(表1)[6],疾病分型参照WHO 2016版分类标准[3]。同时应除外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的系列确定建议参照WHO 2008造血及淋巴组织肿瘤分类的标准(表2),可以同时参考1998 EGIL标准(表3)[7]。

表1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免疫学分型(EGIL,1995) 表2 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的WHO 2008诊断标准 表3 双表型急性白血病的诊断积分系统(EGIL, 1998)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疗常规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疗常规 一、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的诊断及分型 (一) ALL 基本诊断依据 1、临床症状、体征:有发热、苍白、乏力、出血、骨关节疼痛,有肝、脾、淋巴结肿大 等浸润灶表现。 2、血象改变:血红蛋白及红细胞计数降低,血小板减少,白细胞计数增高、正常或减低, 分类可发现不等数量的原、幼淋巴细胞或未见原、幼淋巴细胞。 3、骨髓形态学改变: 是确诊本病的主要依据。骨髓涂片中有核细胞大多呈明显增生或极度增生,仅少数呈增生低下,均以淋巴细胞增生为主,原始+幼稚淋巴细胞必须≥30% 才可确诊为ALL 。除了对骨髓涂片作瑞氏染色分类计数并观察细胞形态改变外,应该做过氧 化酶(POX) 、糖原(PAS) 、非特异性酯酶(NSE)等细胞化学染色检查,以进一步确定异常细胞性质并与其他类型的白血病鉴别。 (二) ALL 的M IC 分型 除了临床及细胞形态学(M) 诊断以外,还应该用单克隆抗体作免疫分型(I) 及细胞遗传 学C) 检查,即M I C 分型诊断,尽可能作分子遗传学/融合基因(molecular genetics,M ) 检测, 即M ICM 分型。 1、细胞形态学分型:淋巴细胞型按FAB 分型标准分为L1、 2 和L3 型,但L1、2 型之间已不具有明显的预后意义。 2、免疫分型:分为T、B型二大系列: (1) T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 :具有阳性的T 淋巴细胞标志,如CD1 、CD2、CyCD3 、CD4 、CD5 、CD7 、CD8 以及TdT 等。(2) B 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 系ALL) :根据其对 B 系淋巴细胞特异的单克隆抗体标志反应的表现临床分为 3 个亚型: ①早期前 B 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early Pre B2ALL) , CD79a、CD19 和(或) CyCD22 、CD10 及HLA2DR 阳性, Sm Ig、CyIg 阴性; ②前 B 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re B2ALL) , CyIg 阳性, Sm Ig 阴性,其他 B 系标志CD79a 、CD19 、CD20 、CD10 、CyCD22 以及HLA2DR 常为阳性; ③成熟 B 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2ALL) , Sm Ig 阳性, 其他 B 系标志CD79a 、CD19、CD22 、CD10、CD20 以及HLA2DR 常为阳性。 此外,尚可见伴有髓系标志的ALL (My 2ALL) : 具淋巴系的形态学特征表现,以淋巴系特 异的抗原标志表达为主,但伴有个别、次要的髓系特征的抗原标志(CD13、CD33 或CD14等) 。 3、细胞遗传学改变: (1)染色体数量改变:有≤45 条染色体的低二倍体和≥47条染色体的高二倍体。(2) 染色体核型改变: 与ALL 预后有利的核型异常有: t (12; 21) / AML12TEL (ETV62CBFA2) 融合基因; 与ALL 预后不利的核型异常有: t(9; 22) /BCR2ABL 融合基因; t(4; 11) /MLL2AF4 融合基因及其他MLL 基因重排。 (三)临床危险度分型 1、与儿童ALL 预后确切相关的危险因素: (1) 年龄在< 12 个月的婴儿白血病或≥10 岁的年长儿童。 (2) 诊断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50 ×10 /L。 (3) 诊断时已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或睾丸白血病(TL) 者。 (4) 免疫表型为T 细胞白血病。 (5) 不利的细胞遗传学特征:染色体数目为<45 的低二倍体, t (4; 11) /MLL2AF4 融合 基因或其他MLL 基因重排,或t (9; 22) /BCR2ABL 融合基因异常。 (6) 早期治疗反应不佳者:泼尼松诱导试验60 mg/ (m ·d) , ×7 d,第8 天外周血幼 稚淋巴细胞≥1 ×10 /L (1000/ μl) ,定为泼尼松不良效应者(PPR) ,和(或) 标准方案联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症状有哪些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症状有哪些 急性白血病起病一般比较急,但也有缓慢起病者。起病急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简称急淋)多于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简称急非淋),急淋罕见有白血病前期表现;缓慢起病者主要见于急非淋。各种类型的急性白血病常有共同的临床表现。因正常的血细胞减少,导致贫血、出血、继发性感染和发热;因白血病细胞广泛浸润各组织脏器,导致肝、脾淋巴肿大及其它器官功能障碍。 (1)贫血: 急性白血病患者贫血的症状常出现得早而且严重,呈进行性发展,确诊时约60%以上患有血红蛋白低于60g/L。贫血发生的机理和以下因素有关:1)红细胞生成减少:白血病细胞可抑制正常多能干细胞和红系祖细胞,并可破坏红系诱导微环境,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2)无效性红细胞生成:DiGuglielmo 综合征和某些急非淋白血病可见幼红细胞增生,其发生贫血机理与无效性红细胞生成有关;3)溶血:某些急性白血病可存在隐性溶血,DiGuglielmo综合征的红细胞寿命缩短,由于造血代偿能力降低,也会发生溶血性贫血;4)失血;5)化疗药物引起的贫血包括抗代谢药产生药物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总之,急性白血病发生贫血的原因是综合的,但主要原因是红细胞生成减少。 (2)出血: 以出血为早期表现者占成人急性白血病的38.6%。急性白血病的死因分析中,62.24%死于出血,其中87%为颅内出血。血小板减少是急性白血病出血的最重要原因。 (3)感染和发热: 成人急性白血病以发热为早期表现者占52%,发热常伴有感染。其中以口腔炎最多见,齿龈炎或咽峡炎严重时可发生溃疡,甚至坏死。肛周炎或肛旁脓肿及肺部感染也甚常见,严重感染常导致败血病和菌血症。 (4)淋巴结和肝脾肿大: 淋巴结肿大以急淋发生率最高,初诊时可达80%,尤见于T细胞、B细胞和前B细胞型急淋,常有淋巴结显著肿大。 (5)骨和关节表现: 骨痛以急淋多见,初诊时有骨、关节症状者急淋11%,急非淋占2%。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有显著骨痛,剧烈者可呈持续性有炸裂感。胸骨下端压痛也甚常见。伴骨髓坏死者也不少见,易发生于儿童急淋。以关节肿为起病症状者多见于小儿。 (6)眼部表现: 白血病的眼部表现常由浸润或出血引起,白血病细胞可直接浸润视神经、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常见的并发症有哪些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常见的并发症有哪些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常见的并发症 血小板减少症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有什么并发症 一、并发病症 1、发热发热是急性白血病的最常见的并发症,约半数以上患者以发热起病,当体温38.5℃时常常是由感染引起的,其热型不一且热度不等。发热的主要原因是细菌或病毒感染;极少数患者还可发生局灶性或多部位坏死,引起高热或骨骼疼痛。 2、出血急性白血病的整个病程中,几乎所有的患者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出血,40%~70%患者起病时就有出血。有研究报道,成人ALL患者血小板在 10times;109/L和20times;109/L的死亡率无明显差异,只有当血小板 5times;109/L时,才可能发生致命性出血。严重的感染尤其是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易诱发DIC。3、白血病髓外并发症由于白血病细胞可以侵犯各种组织器官,或影响各系统功能,因此可引起多种并发症,有时这些系统的并发症甚至成为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报道中的多数系统并发症与白血病细胞有直接的关系,有些则沿不能明确其发病机制。(1)呼吸系统并发症: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结节病;胸腔积液;肺纤维化。 (2)循环系统并发症:心包积液,某些ALL的首发表现为心包积液。对难治性ALL或复发ALL而言,心包积液并非少见表现。心律失常;心功能衰竭;高血压等。 (3)消化系统并发症:急腹症;门脉高压;消化道出血。 (4)泌尿系统并发症:肾浸润,儿童ALL可能更易发性肾浸润;肾功能不全;睾丸白血病;可发生任何年龄的ALL,以儿童ALL最常见,8岁以下ALL占全部TL的86.6%。CLL与CML偶尔发生TL,高危ALL更易发生,TL初诊时白血胞 30times;109/L是TL的危险因素。 (5)血液系统并发症:血小板减少症与DIC;血栓的形成;溶血性贫血;骨髓坏死;高白细胞状态与白细胞淤滞综合征:一般而言,AL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大于100times;109/L或慢性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大于500times;109/L称为高白细胞状态,由此引起的各种白细胞淤滞的表现称为高白细胞淤滞综合征,占15%~20%。较易发生高白细胞状态的AL类型有ALL、AML-M5、AML-M1等。 (6)内分泌与代谢并发症:糖尿病、尿崩症、病态甲状腺综合征、电解质紊乱,白血病发生TLS时,常表现为高钾血症,高磷血症及低钙血症。白血病并发的电解质紊乱亦可表现为低钾血症、高钙血症,低钾血症不及高钾血症常见。生长发育异常,儿童白血病长期接受化疗可致生长发育异常。卵巢白血病,白血病细胞浸润卵巢并不多见,主要见于ALL。 (7)神经系统并发症:颅内出血,是白血病严重患者并发症,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引起颅内出血的原因有:血小板明显减少、白血病细胞浸润脑血管、DIC、体内抗凝物增加等。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是ALL最常见的并发症。癫痫:白血病患者并发癫痫发作的原因可能有CNSL、颅内出血、颅内感染或全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健康指导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健康指导 1、定义 本病是急性白血病的一种类型,其特点是正常骨髓由造血干细胞恶性变而产生的一个原始细胞系所替代。根据细胞类型分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和与之相对立的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明确的分类对于制定治疗计划和预后都是紧要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有时还用别的名称(例如前者称急性淋巴母细胞性白血病,后者称急性非淋巴母细胞性白血病)。 2、症状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早期征兆和症状包括: ?粘膜出血 ?发热 ?经常性细菌感染 ?颈部,腋下,腹部及腹股沟等处淋巴结肿大 ?皮肤苍白 ?呼吸短促 ?虚弱 何时就医 如果一旦发现身体出现不知名的类似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相关症状,一定前往医院就诊。

3、病因 白血病细胞积聚在骨髓内,取代正常的造血细胞,并向肝、脾、淋巴结、中枢神经系统、肾扩散。由于这种细胞是血液携带的,因而可在任何器官或部位积聚并侵犯它们。常可查出这种积聚的特殊白血病类型(例如T细胞ALL常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常侵犯齿龈;急性原始粒细胞白血病常局限于皮肤或头颈周围【绿色瘤】)。白血病浸润表现为成片的未分化的圆形细胞,除中枢神经系统和骨髓外,通常对器官功能的破坏极小。脑膜的浸润导致颅内压增高;骨髓的正常造血功能被取代引起贫血,血小板减少和粒细胞减少。 4、风险因素 增加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风险因素包括: ?曾经的抗癌治疗如果曾经有过过其他类型癌症的化疗或放疗经历,那么本病 的发病风险则会增加。 ?接触放射性物质接触高放射性物质的人,尤其是经历核反应堆事故的人,急 性淋巴细胞的发病风险也会上升。 ?遗传病某些遗传病,如唐氏综合症等,那么此病的发病率也会增加。 ?家族病史如果由患此病的兄弟姐妹,那么其本人的发病风险则会升高。 5、诊断手段 用于检查和诊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手段包括: ?血液检查通过血液生化检查全面评估肾脏功能各项指标。 ?骨髓检查骨髓检查可用于造血系统疾病的诊断,如对白血病的鉴别诊断、各 种贫血的鉴别诊断、多发性骨髓瘤和血小板增加或减少性疾病的诊断等。 ?影像学检查如胸部X线检查,可判断癌症是否发生转移。 ?腰穿检查又叫腰椎穿刺,就是通过腰椎间隙穿刺测定颅内压,并取出脑脊液 进行检查的一种方法。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护理查房 【病史汇报】 患儿,女,4岁,广东台山人 主诉:双小腿疼痛,伴发热10天 现病史:患儿1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小腿疼痛,压痛明显, 不能站立,伴发热,最高达39.0℃,无畏寒寒战,于深圳医院门诊查血常规WBC2.47×109/L,ANC0.4×109/L ,Hb93.6× 109/L ,PLT95×109/L,予头孢孟多抗感染1天后,热稍退,疼痛未见明显改善,遂住院检查示:双踝关节软组织肿胀并关节积液;1/4日行骨穿,骨髓检查示ALL-L1。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予抗感染治疗后,热退,双小腿疼痛消失。为进一步明确诊断,3/4日至我院就诊,遂予强的松实验口服。8/4日血常规WBC2.93×109/L,ANC0.68×109/L ,MO0.08×109/L ,Hb78× 109/L ,PLT143×109/L。起病以来,患儿无头痛、呕吐,无腹痛、 腹泻,无鼻衄、牙龈出血及口腔溃疡,无肉眼血尿及黑便。睡眠尚可,胃纳一般,大小便正常。现患儿无发热,无诉疼痛等不适。家长对白血病相关知识不了解,表示忧虑和担心。 既往史、个人史及家族史均无异常。 体格检查:面色苍白,全身皮肤黏膜苍白,无皮疹、出血点及黄染,双下颌及颈部可触及多个黄豆大小的淋巴结,质中、光滑,无明显压痛。肝右肋下缘1.5cm可触及。其余检查无异常。 【疾病概述】 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增生性疾病,主要是造血器官内白血病细胞恶性增生和非造血器官内的白血病细胞侵润。我国小儿恶性肿瘤中,白血病发病率最高。十岁以下小儿白血病发生率3/10万—4/10万,男性高于女性,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学龄前和学龄期多见。急性占90%以上。 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贫血、出血和白细胞浸润所致的肝脾淋巴结肿大和骨关节疼痛等。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指南与操作规范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指南与操作规范 【诊断及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第三版)》(张之南、沈悌主编著,科学出版社)。 (一)体检:可有发热、皮肤粘膜苍白、皮肤出血点及瘀斑、淋巴结及肝脾肿大、胸骨压痛等。 (二)血细胞计数及分类。 (三)骨髓检查:形态学(包括组化检查)。骨髓原始幼稚细胞≥30%. (四)免疫分型。 (五)细胞遗传学:核型分析,FISH(必要时)。 (六)白血病相关基因。 【危险度分组标准】 (一)标危组:必须同时满足以下所有条件: 1.年龄≥1岁且<10岁; 9/L;50×10 2.WBC<9/L);10 1×8(3.泼尼松反应良好第天外周血白血病细胞<;T-ALL非4. 5.非成熟B-ALL; 6.无t(9;22)或BCR/ABL融合基因;无t(4;11)或MLL/AF4融合基因;无(1;19)或E2A/PBX1融合基因;

7.治疗第15天骨髓呈M1(原幼淋细胞<5%)或M2(原幼淋细胞5%-25%),第33天骨髓完全缓解。 (二)中危组:必须同时满足以下4个条件: 1.无t(9;22)或BCR/ABL融合基因;无t(4;11)或MLL/AF4融合基因; 2.泼尼松反应良好(第8天外周血白血病细胞<1×109/L); 3.标危诱导缓解治疗第15天骨髓呈M3(原幼淋细胞>25%)或中危诱导缓解治疗第15天骨髓呈M1/M2; 4.如有条件进行微小残留病(MRD)检测,则第33天MRD<2-。10同时至少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95.WBC≥50×10/L; 6.年龄≥10岁; 7.T-ALL; 8.t(1;19)或E2A/PBX1融合基因阳性; 9.年龄<1岁且无MLL基因重排。 (三)高危组:必须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9/L);10 1×8(1.泼尼松反应不良第天外周血白血病细胞>融合基因阳性;BCR/ABL或2.t(9;22). 3.t(4;11)或MLL/AF4融合基因阳性; 4.中危诱导缓解治疗第15天骨髓呈M3; 5.第33天骨髓形态学未缓解(>5%),呈M2/M3; 2-12,33天MRD≥10或第则第6.如有条件进行MRD检测,3-。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方法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方法 近年来,由于新的抗白血病药物不断出现,新的化疗方案和中医治疗方法的参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预后明显改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已不再是单纯获得缓解,而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的缓解期,逐步达到治愈的目的。 那么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怎么治疗呢? 1.联合化疗是白血病治疗的核心,并贯彻治疗的始终。其目的是尽量杀灭白血病细胞,清除体内的微量残留白血病细胞,防止耐药的形成,恢复骨髓造血功能,尽快达到完全缓解,尽量少损伤正常组织,减少治疗晚期的后遗症。 附:白血病化疗的缓解标准 (1)完全缓解(CR)①临床无贫血、出血、感染及白血病细胞浸润表现;②血象血红蛋白>90g/L,白细胞正常或减低,分类无幼稚细胞,血小板>100×10~9/L;③骨髓象原始细胞加早幼阶段细胞(或幼稚细胞)<5%,红细胞系统及巨核细胞系统正常。 (2)部分缓解临床、血象及骨髓象3项中有1或2项未达到完全缓解标准,骨髓象中原始细胞加早幼细胞<20%。 (3)未缓解临床、血象及骨髓象三项均未达到完全缓解标准,骨髓象中原始细胞加早幼细胞>20%,其中包括无效者。 2.骨髓移植骨髓移植(bonemarrowtransplantation,BMT)治疗白血病是通过植入多能干细胞,使白血病患儿因强烈化疗和放疗而受到严重损害的骨髓功能得到恢复,并通过移植引起的移植物抗白血病作用(graftversusleukemia,GVL)消灭化疗和放疗后微量残留白血病细胞(minimalresidualleukemiccell,MRLC)。近年来由于BMT技术和方法不断改进,移植成功率亦随之提高,为白血病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由于联合化疗对儿童ALL效果较好,故先不采用BMT治疗。但对于部分高危、复发和难治的病例,BMT 往往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3、中西医结合治疗:大部分白血病患者首选化疗,这对缓解病情、维持生命起到重要作用,但化疗毒副作用明显,且患者易产生耐药性,难以根治白血病,90%以上的家庭最终难免人财两空的结局。中药具有解毒抗癌、调节免疫、消除微小残留白血病细胞、减少复发等功效,同时也能逆转多药耐药,但中药见效比较慢,面对来势迅急的急性白血病,难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面对白血病的治疗难题,北总三院血液科总结出了一套独有的中医为主西医为辅的治疗急性白血病的疗法——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五联一体滋髓疗法是由北总三院以传统的纯天然中医中药来作为药引,以中医的方法来调治,从而修复免疫功能的缺陷,促进人体的自然造血功能的恢复,从而达到治疗各种紫癜、紫癜肾、白血病、再障、真红、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增多、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多种血液病。并获得国家国际生命医学工程院的推荐推广,临床验证对不同的病种有效率可达百分七十五至九十五,治愈率可比骨髓移植造血干细胞移植等尖端医学技术,而费用只是它们的几十分之一,同时复发率却大大低于西医的各种疗法,成为血液病患者治疗的新的选择与曙光。目前疗法主要的运用临床医院为北总三院中医血液病专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