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的角度学习电影

合集下载

电影与心理学探讨电影对观众心理的影响与启发

电影与心理学探讨电影对观众心理的影响与启发

电影与心理学探讨电影对观众心理的影响与启发电影作为一种流行的娱乐形式,拥有强大的艺术与娱乐价值。

然而,电影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媒介,它还对观众的心理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电影对观众心理的影响与启发,并从心理学的角度解读这种影响。

一、情感共鸣与身临其境电影通过各种情节、形象、音乐和色彩等多种技术手段,能够唤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与电影中角色相似的情感状态,仿佛身临其境。

这种情感体验对观众的心理产生着深远影响。

比如,当观众看到电影中的悲伤场景时,他们也会感受到类似的悲伤情绪,这种情感的共鸣有助于观众情感宣泄与情绪调节。

二、塑造与认同电影中的角色和故事情节往往能够塑造观众的认同。

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往往会找到与自己相似的人物,或者与电影中的主题有类似的经历和感受。

这种认同感对观众的心理产生着深刻影响。

比如,当观众看到电影中的英雄主义形象时,他们可能会产生一种向往和模仿的心理,希望成为其中的英雄。

三、价值观的冲击与反思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常常通过角色和情节来探讨一系列复杂的社会问题和人性困境。

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往往会对电影中呈现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产生冲击和反思。

这种冲击与反思对观众的心理产生着重要影响。

比如,在观看一部探讨道德伦理问题的电影后,观众可能会开始思考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进而对社会现象和个人生活做出更深刻的思考和反思。

四、启发与改变电影不仅仅是一种情感和认知的媒介,也是一种能够激发观众思考和启发观众行动的媒介。

电影中的故事情节和角色塑造常常能够触动观众内心深处的某种渴望或者潜在能动性。

这种启发与改变对观众的心理产生着重要影响。

比如,当观众看到电影中的主人公通过勇敢和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时,他们可能会受到鼓舞,并开始积极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综上所述,电影作为一种娱乐和艺术形式,对观众的心理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与启发。

通过情感共鸣与身临其境,塑造与认同,价值观的冲击与反思,以及启发与改变等多重方式,电影能够影响观众的情感、认知与行为。

从心理学角度看电影

从心理学角度看电影

从心理学角度看电影学号:专业班级:姓名:《盗梦空间》观后感在“世界是不是真实的”这方面的冲击力,《盗梦空间》对个体的冲击力更大,因为它的基石是心理学,它直接作用于每个人的身体和心理层面,所以每个人都会有感触。

比如电影里说:你记不得梦是怎么开始的,你记得的梦都是中间的部分。

同样的,我们也可以联想到:你记不得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你记得的人生是从中间开始的。

(人类最早的几年没有记忆,虽然较权威的说法是因为婴儿没有语言,所以不能把经历用理解的方式记忆下来。

)这么一想,人生就更像一个大梦了。

《盗梦空间》有很多符合普通人感受的东西,比如潜意识。

潜意识是人类在大脑中隐藏起来的意识。

柯本的潜意识中,因为对妻子有负罪感,所以他意识中的妻子总是凶恶的出来杀人,而到最后他改变了对妻子的负罪,他意识里的妻子于是变得温柔了。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

这是一部“不怕剧透”的电影,导演和编剧为了故事的成立给予观众很多假设和规则,包括人的潜意识、梦中梦、重新诠释的“穿越”等等。

其实最伟大的造梦师应该是影片以导演诺兰为首的制作团队,能将自己的想法变成一部电影,我们观影时又何尝不是进入了他的梦境。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带来的欢乐笑场,这恐怕是导演也始料未及的。

在睡梦中始终保持高雅微笑,又会使坏骗吻的亚瑟一角在影片中充满喜感,一举一动都牵动着观众的嘴角。

而莱昂纳多关于“jump”的台词也得到了网友们的热议,许多人看完后大叹:“《泰坦尼克号》里莱昂纳多对露西说:‘you jump,I jump!’,《盗梦空间》里莱昂纳多对梅尔说:‘If you jump,I will not jump with you!’果然男人成熟后就不会再相信爱情这回事了。

”这让我不禁联想到《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塞林格借霍尔顿之口说“一个不成熟男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些事去死,而一个成熟男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些事卑贱地活着。

”这样看来,这也是一个爱情和救赎的故事,为了死去的妻子魂牵梦萦,渴望梦中的妻子变成现实。

30部经典心理学电影

30部经典心理学电影


• •
9.精神病患者/惊魂计 Psycho (1960 )
玛莉莲是个亚利桑那州凤凰城的上班女郎,她厌倦了在午休时间偷偷去和山姆陆 穆斯幽会,因为他赚的钱几乎都得用来付前妻的赡养费不能和她结婚。有一天玛丽莲 的老板要她带四万元现金到当地的银行存款,由于她极想改变自己的生活,于是一时 冲动之下,卷款逃离小镇,她决定和情人山姆到加州重新生活。 当她开车逃离小镇后,夜色暗了下来,而且下起倾盆大雨,于是她只好开下高速 公路,长途驾车的劳累加上卷款而逃的压力,让她几乎精神崩溃,于是她决定在路旁 的贝兹汽车旅馆休息一晚,汽车旅馆的老板是诺曼贝兹,这个性情古怪的青年对他卧 病在床的母亲是又爱又怕。就在玛丽莲吃完诺曼为她准备的晚餐之后,她回到房间准 备洗澡,当她进入浴缸拉起浴廉后,一个离奇恐怖的故事即将发生。 四十年来,希区柯克的《精神病患者》可说是恐怖惊悚片的代表作,在上世纪60 年代,该片可谓好莱坞最暴力色情的电影。当年有多少观众被片中的变态杀手和那场 脍炙人口的浴室杀人戏吓得不敢一个人洗澡。该片被美国电影机构选为最重要的一百 部美国片之一。 希区柯克是举世公认的恐怖大师 ,“希区柯克”这一名字已成为“悬疑惊悚”的 代名词,它代表了一种电影手法的精神。


• •
心理学看点:病态式的“恋母情结”,人格分裂与行为倒错。《精神病患 者》与《后窗》一并成为希区柯克 (A. Hitchcock)系列惊悚片中最经典、 最具代表性的两部作品。
• •
10.海滩 The Beach (2000)
天堂是什么模样的?远离尘嚣、无忧无虑、丰衣足食、与世无争。 《海滩》中的“天堂”是一个仙境般的小岛,少量的居民,世外桃源 般的生活。




1.大象 elephant (2003) 西方的马加爵事件。影片根据1999年震惊世界的美国 哥伦拜恩中学校园枪击案改编,讲述了在美国一所普通中 学发生的一场恶性枪击案的过程以及前几个小时的事情, 片名的含义则来自盲人摸象这则家喻户晓的古代寓言。除 去影片特有的叙述,青少年的校园生活和在他们之间存在 的问题也一并得到揭示。

36部心理学电影

36部心理学电影

36部心理学电影第一部《心想事成的秘密》点击在线观看分享:这部电影足以激起对生活的信心和对自己的自信心,这部电影也是本人学习灵性成长的第一部电影,在了解了大多的灵性成长资料后,发现还是解决不了我心灵的困惑,最后在佛法中找到圆满的答案...第二部《我们到底知道什么》或《我们知道个X》有点深奥第一集续集(上)续集(中)续集(下)电影给我们的感觉总是如此美好,能带给心灵温暖的东西就是值得看的。

每一部都是一种心灵的触动,给心一种暖暖的关怀,每一部都会了解一个新的自己,因为我们的心灵总是受伤,被各种烦恼情绪折磨着,而这些电影正放飞心灵、觉醒心灵、开发潜能.希望大家吸收电影中好的思想,.......电影中毕竟很理想化,而且每个人的根器和接受能力也是千差万别的,所以希望大家以一正确健康的心态看此类电影,吸收对自己有益的思想,相信心里一定是暖暖的提示:若链接无法打开,请在网上寻找在线的观看或是下载地址,本文只是为大家打开一窗口。

剧情介绍非常另类的影片,充满了量子论、物质、真理这一类的概念,没让人放松,反而引入更多找不出答案的思考。

一些着名学者在电影里接受采访,讨论关于真相、记忆、眼睛、大脑等等深奥的话题。

有一个长得像爱因斯坦的老教授在旧金山美术馆的背景前说,“问一个人上帝是什么,就像问一条鱼它存在其中的水是什么。

”这样的表述也许只有对一个基督徒来说才有意义。

通过一个小孩子的眼睛结合科学理论或者尚末证实的科学猜想,大胆假设,揭露分配量的不确定世界常态,叫醒真实……第三部《今天暂时停止》(又名《偷天情缘》)点击观看男主人公Phil(编剧故意将主角的名字与土拨鼠的名字取得一样)不喜欢自己的工作,也不喜欢自己的生活,更不喜欢周围的人,甚至对自己也没有什么好感。

导致他也成了一个不讨其他人喜欢的人。

一切可能就在于他那重复如一日的生活造成的。

在美国传统的土拨鼠日(2月2日)这一天,Phil去小镇报导土拨鼠的新闻。

却在之后发生了非常神奇的事情,就是每当他早晨醒来,都是相同的一天:永远都是2月2日,土拨鼠日!!而当天所发生的事情,就像是录像带的反复播放一样,发生在Phil身边。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恐怖电影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恐怖电影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恐怖电影恐怖电影一直以来都是电影界的一个热门题材,吸引着无数观众。

人们对于恐怖电影的喜爱与恐惧并存,这其中涉及到心理学的诸多因素。

本文将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恐怖电影,探讨观众对恐怖电影的心理反应以及其背后的原因。

一、恐怖电影的心理效应1.1 恐惧感受的激发恐怖电影通过恐怖场景、音效、特效等手段,刺激观众的感官,引发观众内心的恐惧感受。

观众在观看恐怖电影时,常常会感到心跳加速、出汗、紧张等生理反应,这是由于恐怖场景所引发的身体应激反应。

1.2 心理反应的变化观众在观看恐怖电影时,其心理反应也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首先,观众会产生一种“被威胁”的感觉,即觉得自己处于危险之中。

其次,观众可能会出现焦虑和紧张的情绪,担心主人公的安危。

最后,观众可能会感到恶心和厌恶,尤其是在面对恶心血腥的场景时。

二、恐怖电影的心理原因2.1 寻求刺激的欲望人类天生对于刺激有着一定的追求。

恐怖电影中的刺激元素能够满足人们对于刺激的欲望,激发观众的兴奋感和快感。

观众通过观看恐怖电影,可以获得一种虚拟的刺激体验,满足自己内心深处对刺激的渴望。

2.2 恐惧的解放和排解恐怖电影能够让观众在虚拟的环境中体验到恐惧,从而将内心积压的恐惧情绪得到释放和排解。

观众在观看恐怖电影时,会将自己暂时置身于一个与现实生活不同的环境中,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舒缓自己的压力和紧张情绪。

2.3 探索未知和挑战心理极限恐怖电影中的未知元素和紧张氛围能够激发观众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观众通过观看恐怖电影,可以体验到一种探索未知的刺激感,挑战自己的心理极限。

这种探索和挑战过程能够让观众感受到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

三、恐怖电影对观众的影响3.1 恐惧感受的增强长期观看恐怖电影可能会导致观众对恐惧感受的适应性增强。

观众在不断接触恐怖电影的过程中,会逐渐对恐怖场景和恐怖元素产生抗性,对恐惧感受的敏感度降低。

3.2 情绪的波动观看恐怖电影后,观众的情绪可能会出现一定的波动。

心理电影评析总结7篇

心理电影评析总结7篇

心理电影评析总结7篇篇1在电影的世界里,心理题材的影片一直以其深刻的内涵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吸引着广大观众。

本文将对几部经典的心理电影进行评析,总结它们在心理学角度的贡献和影响,以及它们在电影史上的地位。

一、电影概述我们将选取几部具有代表性的心理电影进行评析,包括《致命ID》、《七宗罪》、《沉默的羔羊》和《霸王别姬》等。

这些电影在心理学角度有着深刻的探索,同时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二、心理学角度的评析1. 《致命ID》:这部电影通过一个神秘的身份盗窃案件,探讨了人格分裂的复杂心理现象。

影片中的主角拥有多重人格,每个人格都有自己的性格和身份,这种复杂的心理状态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这部电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窥视人格分裂患者内心世界的窗口,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人格分裂这一心理现象的深思。

2. 《七宗罪》:这部电影围绕着一系列离奇的连环杀人案展开,通过对案件的调查和追踪,揭示了杀人犯背后的心理动机。

影片中的杀人犯具有严重的心理扭曲,他们的犯罪行为既令人发指又令人深思。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这部电影让我们认识到心理扭曲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同时也提醒我们要关注他人的心理健康,防止类似的悲剧发生。

3. 《沉默的羔羊》:这部电影通过一名年轻女子在寻找连环杀手的过程中,与一位精神病专家展开了一段惊心动魄的博弈。

影片中的精神病专家具有深刻的心理洞察力,他的分析和判断为女子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这部电影展示了精神分析在解决复杂案件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精神病患者权益的关注和思考。

4. 《霸王别姬》:这部电影讲述了一对男同性恋者在特殊历史时期所经历的情感和命运。

影片中的两位主角都具有深刻的心理创伤和情感纠葛。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这部电影让我们认识到性别认同和性取向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同性恋权益的关注和思考。

三、电影史上的地位这几部心理电影在电影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电影起源心理学

电影起源心理学

电影起源心理学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深受人们的喜爱和关注。

然而,电影的起源和发展却与心理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电影起源心理学的相关内容。

一、电影的起源电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科学实验和发明。

当时,人们对于视觉暗箱等现象的研究为电影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心理学家们开始关注人类感知和认知的过程,这也为电影的产生提供了理论支持。

二、心理学与电影体验心理学研究了人类的感知、情感、认知和行为等方面的过程。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能够通过影像、声音、剧情等元素,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和认知体验。

心理学家利用实验和观察的方法,研究人们在观看电影时的感受和反应,揭示了电影对于人类心理的影响。

三、电影的情感表达电影通过影像、音乐、表演等手段,能够唤起人们丰富的情感体验。

心理学家认为,电影中的情感表达与人类的情感机制有着密切的联系。

例如,电影中的悲剧情节能够引发观众的同情和悲伤,而喜剧情节则能够引发观众的欢笑和轻松。

电影制片人和导演通过对情感表达的巧妙运用,能够深入人心,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四、电影的认知影响电影不仅能够唤起观众的情感,还能够对观众的认知产生影响。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电影中的剧情和角色塑造,能够影响观众的态度、信念和行为。

例如,正能量的电影能够激发观众的积极情绪和行动,而负面的电影则可能引发观众的消极情绪和行为。

电影通过故事情节和角色塑造,引导观众的认知和行为方式。

五、电影的心理效应电影对于人类心理的影响不仅限于情感和认知层面,还包括其他方面的效应。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电影能够激发观众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供一种沉浸式的体验。

此外,电影还能够帮助观众释放压力、舒缓情绪,提供一种心理疏导的作用。

电影作为一种娱乐和消遣的方式,对于人类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

六、电影的心理研究心理学家们对电影的心理效应和影响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他们运用实验、问卷调查等方法,探讨电影对于观众情感、认知、行为等方面的影响。

30部经典心理学电影解析

30部经典心理学电影解析

30部经典心理学电影解析30部经典心理学电影解析一:《禁闭岛》《禁闭岛》是一部由马丁·斯科塞斯执导的心理悬疑电影。

影片讲述了一位联邦调查局特工到禁闭岛上调查一桩离奇失踪案件的故事。

通过心理学的视角,影片深入探讨了主人公和其他角色的心理活动,揭示了真相背后的心理伎俩。

二:《致命魔术》《致命魔术》是一部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心理犯罪电影。

影片围绕两位魔术师的竞争和复仇展开,通过心理学的知识解析了他们之间的心理战,展现了魔术的背后隐藏的心理技巧和心理欺骗。

三:《纸牌屋》《纸牌屋》是一部心理政治剧集,讲述了一个政客逐渐攀升至总统的故事。

通过对主人公的心理描写和政治心理学的分析,该剧探索了权力、野心和欲望对人的心理影响。

四:《致命ID》《致命ID》是一部心理恐怖电影,讲述了一群患有多重人格障碍的人被一个神秘杀手追杀的故事。

通过对人格障碍和心理恐怖的深入描绘,影片探讨了内心的恐惧和对自我认知的反思。

五:《危险关系》《危险关系》是一部心理剧情片,讲述了两位社交名流之间的欺骗与复仇。

通过对人际关系和心理操纵的剖析,影片展现了人性中的黑暗面和情感的复杂性。

六:《致命女人》《致命女人》是一部心理犯罪剧集,讲述了一位女性心理学家协助警方破案的故事。

通过对罪犯心理分析和心理学实验的揭示,该剧展现了心理学在破案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七:《无耻混蛋》《无耻混蛋》是一部黑色喜剧心理片,讲述了两位犯罪分子在二战期间的行径。

通过对主人公的道德心理和人性的深入挖掘,影片探讨了人类的罪恶本质。

八:《臆断》《臆断》是一部由大卫·林奇执导的心理悬疑片,讲述了一个男子追捕杀人犯的故事。

影片通过超现实的手法和扭曲的心理状态,探索了现实和梦境之间的模糊边界。

九:《美丽心灵》《美丽心灵》是一部心理剧情片,讲述了一个数学天才因患有精神疾病而在精神病院中的生活。

通过对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治疗过程的描绘,影片探索了精神疾病和心理康复的主题。

电影与心理学探索电影对观众情感和心理状态的影响

电影与心理学探索电影对观众情感和心理状态的影响

电影与心理学探索电影对观众情感和心理状态的影响电影与心理学:探索电影对观众情感和心理状态的影响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和娱乐媒介,不仅能够带给观众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更重要的是影响观众的情感和心理状态。

电影能够通过剧情、角色、音效、镜头语言等多种因素刺激观众的情感,激起观众的内心共鸣,引发对于人生、爱情、亲情、友情等主题的思考。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探索电影对观众情感和心理状态的影响。

一、电影对观众情感的影响1.1 情感共鸣电影通过精心构建的剧情、角色刻画、情节发展等方式,能够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当观众在电影中看到一个与自己相似或者类似的情感经历时,会产生情感共鸣。

比如在一部悲伤的电影中,观众可能会感同身受地体验到角色的悲伤,从而引发自己的悲伤情绪。

情感共鸣使观众能够与电影中的故事和角色产生紧密的情感联系,从而增强了观众对电影的情感参与度。

1.2 情感导向电影还可以通过刻画角色的情感状态和展现情感转变的过程来引导观众情感的产生和发展。

比如,在一部悲剧电影中,故事中的主角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和痛苦,但最终战胜了困难,取得了胜利。

这个情感转变的过程不仅能够让观众体验到悲伤和挫折,同时也能够激发观众内心的力量和勇气,给予他们希望和动力。

1.3 情感释放电影作为观众情感的释放渠道,能够帮助观众表达和宣泄负面情绪,达到情感释放的效果。

当观众在电影中看到主角遭受不公正待遇或者受到欺凌时,他们可能会因为对不公和不义的愤怒而产生情绪上的共鸣。

通过与电影中的情节相联结,观众可以通过情感投射的方式将自己的负面情绪释放出来,从而减轻了内心的压力,达到情感的宣泄。

二、电影对观众心理状态的影响2.1 心理激发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观众会受到观看期间输入的影像、音效和音乐的刺激,从而激发观众的感知、思维和情感等心理过程。

比如,在一部惊悚电影中,通过恐怖的场景和音效,能够让观众产生紧张和恐惧的心理状态,进而增加观影的刺激和乐趣。

从心理学角度观看《黑天鹅》

从心理学角度观看《黑天鹅》

从心理学角度观看《黑天鹅》
《黑天鹅》是一部探讨个体心理变态和心理崩溃的电影。

以下是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该电影的几个方面:
1.多重人格障碍和身份认同危机
主人公娜丽是一个受过良好训练的芭蕾舞者,但她却在准备一场具有挑战性的舞蹈角色时陷入了身份认同危机。

她试图去寻找自己内在的黑暗面,以及尝试找到自我和角色之间的平衡。

这种身份认同危机可能导致多重人格障碍的发生,使她开始出现分裂的表现,如对自己的认同、自我价值和现实感受的混淆,以及与其他人格的对抗和冲突。

2.精神分裂症
电影中,娜丽开始出现幻觉和妄想,看到自己的影子和其他虚构的人物。

这些表现是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如幻觉、妄想、语言和情感的紊乱等。

娜丽的心理状况逐渐恶化,直到最后一场演出她陷入了心理崩溃的状态,幻觉与现实混淆不清,最终导致她的死亡。

3.竞争和压力
影片中,舞蹈界的竞争和压力使得主人公娜丽产生了心理问题。

她的母亲是一个严格的控制狂,而舞蹈导演也一再地向她施加压力,要求她变得更加完美和专业。

这些压力使得娜丽的心理状态更加脆弱,最终导致了她的心理崩溃。

《黑天鹅》揭示了心理变态和心理崩溃的复杂性和危害性,
同时也反映了现代社会对个人的高度要求和压力可能带来的后果。

电影提醒我们,对于自己和他人的身心健康都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电影《撞车》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电影《撞车》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电影《撞车》《撞车》这部片子看了两遍,因为第一遍没有看懂.上一部看两遍以上的电影是《盗梦空间》。

可能是个人对电影的鉴赏能力不是很强,所以……在这里自然不会从专业的角度对这部片子做任何评论,就简单说一下自己的感受。

看完之后,觉得太多的巧合聚在一起了,显得不太真实,但是完全可以理解。

电影作为艺术创作的一种形式,自然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

说这部片子是反映美国的种族歧视问题不假,在这个大背景下仍然可以挖掘出一些其他的东西.比方说有些情节就可以跟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联系在一起。

一、态度与行为的相互作用态度指导人的行为。

片中的白人警官赖安是一个复杂的角色.说他复杂是因为很难界定他到底是一个好人还是一个坏人。

一方面,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种族歧视者,这一点毋庸置疑.从他对HMO代理詹森小姐的恶言相向和对黑人导演卡梅隆的妻子克里斯汀的性骚扰就可以看出来。

他之所以会这么做,是因为他对黑人的偏见根深蒂固。

这一切源于受病痛困扰的父亲。

他的父亲在年轻时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专门雇佣黑人员工并且平等对待,最终却被政府帮助少数民族的“肯定性运动”搞得失去了一切。

另一方面,赖安对生命持有一种敬畏和尊重的态度。

由于不忍心看父亲受病痛的折磨,他厚着脸皮找到了曾经冲撞过的詹森小姐,希望能协商改善医疗服务,虽然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

在克里斯汀发生车祸的时候,他第一时间冲进车里救人,抚慰并鼓励慌乱中的遇难者,汽油泄漏导致汽车起火的时候,同伴把他拽出车外,他却没有放弃克里斯汀,毫不犹豫地冲进去把她拽了出来。

当惊魂未定的克里斯汀紧紧抱住他在他怀中哭泣的时候,所有的恩怨纠葛瞬间化为乌有.当克里斯汀被同伴搀扶着离开并意味深长地回望他的时候,我相信他的内心一定是汹涌澎湃的,也许,他对待生活的态度会因此而改变,也许,他对待别人的态度会因此而改变。

从他最后柔和的眼神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样的希望。

这体现了行为影响态度。

二、挫折—侵犯理论在一定条件下,挫折会导致人们做出侵犯行为。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电影《撞车》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电影《撞车》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电影《撞车》经过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电影《撞车》发现,该影片涉及到了许多社会心理学的概念和理论。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和解释。

第一章: 电影概述
⑴剧情介绍
⑵主要角色介绍
第二章: 社会认知与刻板印象
⑴人类认知过程
⑵刻板印象的形成及影响
⑶电影中的角色刻板印象
第三章: 人际关系与亲社会行为
⑴社会归属感与人际互动
⑵电影中的人际关系
⑶亲社会行为在电影中的体现
第四章: 人类情感与情绪
⑴情感的定义及分类
⑵情绪的产生与调节
⑶电影中的情感和情绪表达
第五章: 社会影响与群体行为
⑴社会规范与影响
⑵群体行为与服从
⑶电影中的社会影响和群体行为第六章: 偏见与歧视
⑴偏见和歧视的定义及特征
⑵电影中的偏见和歧视现象
⑶偏见和歧视对社会的影响
第七章: 冲突与合作
⑴社会冲突的原因和影响
⑵合作与冲突的关系
⑶电影中的冲突与合作
第八章: 社会变化与社会政策
⑴社会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⑵电影中的社会变化
⑶社会政策对社会变化的影响
结论:
通过对电影《撞车》的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该影片中充满了各种社会心理学的概念和理论。

从社会认知与刻板印象、人际关系与亲社会行为、人类情感与情绪、社会影响与群体行为、偏见与歧视、冲突与合作,到社会变化与社会政策的角度,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各个方面以及它们在电影中的表现。

附件:
本文档没有涉及任何附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
本文档没有涉及任何法律名词和注释。

心理学电影报告

心理学电影报告

心理学电影报告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心理学主题的电影,探讨了电影如何通过剧情、人物塑造和视觉效果等元素,深入揭示和呈现人类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

通过观看这些电影,可以进一步了解和探索人类心理的奥秘。

1. 引言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学科,而电影作为一种受众广泛的娱乐形式,拥有独特的影像表现和叙事能力。

因此,将心理学与电影相结合,可以为观众呈现出更加生动、直观的心理画面。

下面将通过分析几部经典的心理学主题电影,来探讨电影如何反映和揭示人类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2. 电影一:《致命ID》《致命ID》是一部由大卫·芬奇执导的心理犯罪片,讲述了一名心理学教授协助警方追捕连环杀手的故事。

影片通过探讨人格分裂和心理分析等主题,展示了主人公与连环杀手之间的心理博弈。

电影中设置了多个人格分裂的角色,展现了多重人格对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产生的影响,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视觉效果和音乐的搭配,电影成功地营造出了紧张的氛围,进一步加深了观众对心理活动的理解。

3. 电影二:《致命魔术》《致命魔术》是由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心理悬疑片,剧情围绕着两位魔术师之间的角逐展开。

电影中,魔术的表演过程和心理欺骗的手法都为人们熟知。

通过巧妙地呈现魔术师们的表演和解谜过程,电影不仅展示了魔术师们的智慧和技巧,也揭示了他们内心的欲望和心理状态。

同时,电影在剧情发展的过程中,展现了人类对于秘密和真相的追寻,启发观众思考欺骗和真相之间的关系。

4. 电影三:《记忆碎片》《记忆碎片》是一部由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心理科幻片,讲述了一个关于记忆的故事。

主人公在失去短期记忆的情况下,通过刻意遗忘和选择性记忆,完成了一系列看似不可能的任务。

电影通过扭曲时间线和引人入胜的剧情,将观众带入了一个错综复杂的心理迷宫中。

观众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会不断思考记忆、现实和身份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探索和思考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

电影中的人类心理与心理学观察

电影中的人类心理与心理学观察

电影中的人类心理与心理学观察在电影中,人类心理是一个广阔而深奥的领域,通过观察电影中的角色表演和情节发展,可以深入研究和理解人类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动机,同时也可以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电影进行分析和解读。

本文将通过观察电影中的人类心理与心理学原理,对电影中的角色性格、行为以及情感变化进行实例分析。

一、角色性格的塑造在电影中,角色性格的塑造是通过剧本、演员表演、服装化妆、音效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主角安迪·杜弗雷恩的性格塑造十分精彩。

一开始,安迪被描绘为一个沉默寡言、机智冷静的银行家,这与他入狱后的反差形成强烈的对比。

通过安迪在监狱中的行为和态度,我们可以观察到他拥有顽强的毅力和无法被打败的乐观精神。

这符合了心理学中“弹性人格”的特点,即在困境中积极应对、追求自我实现并能从逆境中重新站起来的能力。

二、行为动机的解读电影中的行为动机是角色行为背后的驱动力,它们反映了人类需要和欲望的变化以及与外界的互动。

电影《致命魔术》中的两位主角罗伯特·安格尔与阿尔弗雷德·鲍瑟也展现了不同的行为动机。

罗伯特的目标是追求真相并超越对手,而阿尔弗雷德则是出于对名利的渴望才开始采用不择手段的手法。

这对比凸显了心理学理论中自我实现需求和外在激励的关系,罗伯特通过自我实现来追求内心真实的愿望,而阿尔弗雷德则不断受到外界的激励驱使而做出不道德的行为。

三、情感变化的展示电影中的情感变化可以通过角色的情绪表演和剧情的发展来展现,这也是反映人类心理状态的一个重要方面。

电影《记忆碎片》中的主角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扮演的伦纳德是一个患有失忆症的角色,他无法记住过去发生的事情,并通过纹身和笔记来帮助自己记忆。

在电影的剧情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伦纳德情感的割裂与变化。

他时常陷入绝望和愤怒的情绪,同时也展现出一种无尽的坚韧和执着。

这使我们能够思考关于记忆与身份的深层心理问题,同时也引发了对于现实世界中记忆的意义和可靠性的思考。

电影中的心理学原理分析

电影中的心理学原理分析

电影中的心理学原理分析电影作为一种流行的娱乐形式,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引发情感共鸣。

而电影所呈现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行为往往是基于心理学原理构建的。

在本文中,我将对电影中常见的心理学原理进行分析,并探讨它们对观众情绪和行为的影响。

一、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失调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莱昂·费斯廷格(Leon Festinger)提出的,指人们在面对矛盾的认知要素时会感到不适,从而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

这一理论广泛应用于电影中的角色发展和情节构建上。

在电影中,角色常常经历各种挑战和冲突,他们的内心和外部行为往往存在着认知上的冲突。

通过展示角色的内心矛盾和斗争,电影能够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例如,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男主角安迪一直被错误地判罪并积极寻求自由。

观众通过欣赏他与囚友的友谊和对自由的追求,感受到了他内心的认知失调和对现实的不满。

这种情感可以在观众心中引起共鸣,使他们更加投入到电影的情节中。

二、社会认同理论社会认同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亨利·塔季费尔德(Henry Tajfel)提出的,指个体通过将自己与某个群体联系在一起,来定义自己的身份和价值观。

在电影中,人物的认同感往往通过与群体的互动来表现。

电影往往塑造了各种具有鲜明特点的角色群体,例如神奇四侠、复仇者联盟等。

观众可以通过欣赏这些群体,寻找到自己与之相似的特质,并从中获得认同感。

以《复仇者联盟》系列电影为例,每位超级英雄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技能,但他们共同为保护地球而战。

观众可以从中找到自己与其中某一位英雄类似的特质,从而产生共鸣和认同感。

三、情感传递理论情感传递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亨利·格特曼(Hervé Guyon)提出的,指表情、肢体语言和声音等非语言信号可以传递情感信息。

在电影中,角色的情感往往是通过演员的表演和音乐等元素来传达的。

电影通过利用情感传递理论来引导观众情绪,使其与角色之间建立情感联系。

30部心理学电影

30部心理学电影

心理学看点:ADHD Ritalin,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
艺术性:★★★☆
观赏性:★★★★
3、《大象》(2003) 2003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最佳导演奖
导演: 格斯.范.桑特
主演: 阿里克斯.弗瑞斯特 Eric Deulen 约翰.罗宾逊
类型: 剧情 / 犯罪
影片根据1999年震惊世界的美国哥伦拜恩中学校园枪击案改编,讲述了在美国一所普通中学发生的一场恶性枪击案的过程以及前几个小时的事情,片名的含义则来自盲人摸象这则家喻户晓的古代寓言。
影片力图通过“纯粹客观”的电影方式再现整个事件的过程,而不是自己或者他人的主观判断。加斯以两个固定时间作为电影的起点和终点,在这个时间段之内,不同主人公的活动展开了关联和交叉,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成为对方的“经验片段”,然而,仅仅是一个片段,只有把这些片断连缀在一起,才得到了一个完整的时间。
心理学看点:DID,多重人格。
艺术性:★★★
观赏性:★★★☆
5.《致命ID》Identity (2003)
导演: 詹姆斯.曼高德
主演: 约翰.库萨克、雷.利奥塔、阿曼达.皮特
类型: 惊悚 / 剧情 / 恐怖 / 悬疑
风雨交加的夜晚,11个人先后被迫困守在一家破旧的汽车旅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有人死去,而死者的身边总能找到下一个死者的房门号码。于是大家聚集在一起分析彼此的共同点,震惊地发现,所有人都是同年同月同日所生。究竟凶手是其中的哪一个,或者凶手另有其人?
心理学看点:法庭中的心理学家,职业资格,犯人伪装多重人格。犯罪心理学典型代表作
25. 《本能》 basic instinct
心理学看点:弗洛伊德、性与暴力的本能。
26. 《沉默的羔羊》 the silence of the lambs

心理学电影心理分析

心理学电影心理分析

心理学电影心理分析电影作为一种强大的艺术形式,不仅能够带给我们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还常常能够深入我们的内心世界,引发我们对人性、情感和心理的思考。

许多心理学电影以其精彩的剧情和深刻的人物刻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窥探人类心理奥秘的窗口。

在众多的心理学电影中,《美丽心灵》无疑是一部经典之作。

影片讲述了天才数学家约翰·纳什在博弈论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却不幸患上精神分裂症的故事。

纳什在自己的幻想世界中与虚构的人物交流互动,这给他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然而,在妻子艾丽西亚的支持和帮助下,他凭借着坚强的意志和对数学的热爱,逐渐战胜了病魔,并最终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纳什的精神分裂症并非偶然。

他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学术研究中,巨大的压力和孤独感可能是导致其发病的诱因之一。

而他所幻想出的人物,如室友查尔斯和国防部官员威廉·帕彻,实际上是他内心深处渴望友情和认可的一种投射。

这些幻想人物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的心理需求,但同时也让他陷入了更深的困境。

影片中纳什与病魔抗争的过程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

首先,家庭和社会支持对于心理疾病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艾丽西亚的不离不弃和耐心陪伴,为纳什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让他有勇气面对自己的问题。

其次,患者自身的意志和努力也是康复的关键。

纳什始终没有放弃对真理的追求和对生活的希望,通过不断地自我觉察和努力,他逐渐学会了区分现实与幻想,重新找回了自己的正常生活。

另一部值得一提的心理学电影是《搏击俱乐部》。

这部电影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空虚、焦虑和自我认同危机。

主角杰克是一个生活苦闷、工作乏味的白领,他长期失眠,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无比厌倦。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结识了叛逆而充满魅力的泰勒,并与他一起创办了一个秘密的搏击俱乐部。

随着俱乐部的成员越来越多,杰克逐渐发现,泰勒的行为越来越极端,甚至开始威胁到他的生活和安全。

从心理层面分析,杰克的失眠和内心的苦闷反映了他对自己生活的不满和对真实自我的压抑。

心理学的电影探索电影对情绪与心理状态的影响

心理学的电影探索电影对情绪与心理状态的影响

心理学的电影探索电影对情绪与心理状态的影响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它不仅传递故事,还能通过画面、音乐和表演等元素,触动观众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在心理学领域,许多研究都关注电影对人们情绪和心理状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电影如何通过调动观众的情绪、刺激认知过程和塑造心理状态等方面,对人们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电影对情绪的影响在观赏电影时,人们经常会从中体验到各种情绪,如喜悦、悲伤、愤怒、惊讶等。

电影制造出的情绪,往往是通过影像、音效和角色的表演等多种手段来达到的。

比如,通过快节奏的剪辑和激烈的音乐,动作片可以引发观众的紧张和刺激感;而悲剧电影通过虐心的情节和感人的音乐,使观众产生强烈的悲伤情绪。

电影所传递的情绪会对观众产生深远的影响。

根据情绪感染理论,观众在观看电影时,会不自觉地模仿并感受到电影中角色的情绪,并产生共情效应。

因此,当观众观看到欢乐的场景时,他们自己也会感到快乐;而当观众观看到悲伤的场景时,他们自己也会感到伤心。

这种情绪共鸣不仅会影响观众在观影过程中的情绪状态,还可能在观影后的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并对观众的行为和决策产生影响。

二、电影对认知过程的影响电影作为一种高度复杂的媒介形式,具有丰富的信息内容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

观众在观看电影时,除了受到电影所传递的情绪影响外,还会受到电影所提供的认知刺激的影响。

比如,电影中的推理剧情、谜团和悬疑片段,能够激发观众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观众通过参与电影的剧情推理,不仅能够获得认知挑战,还能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电影中的情节安排和信息呈现方式,也能够影响观众的认知加工过程。

研究显示,电影的画面剪辑方式和镜头运动等元素,会对观众的注意力分配、信息获取和记忆形成等过程产生影响。

例如,电影中使用快速剪辑和震撼画面,能够增强观众的注意力和记忆力;而采用缓慢平稳的剪辑和静态画面,能够减少观众的注意力分散,让他们更好地专注于剧情。

三、电影对心理状态的影响心理状态是指个体在特定时刻的心理体验和情绪状态的总和。

从经典电影中学习心理学

从经典电影中学习心理学

一、前言2021年,在上级领导的正确指导下,社保所全体工作人员紧紧围绕社会保险工作的总体要求,以服务民生为宗旨,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创新工作方法为手段,扎实推进各项社会保险工作。

现将2021年度工作总结如下:二、工作回顾1. 深入推进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2021年,社保所深入推进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政策知晓率。

通过走访企业、社区、农村,了解企业及个人参保情况,针对未参保企业及个人,及时进行政策宣传和动员,确保社会保险政策覆盖到每一位应参保人员。

2. 提高社会保险待遇水平为保障广大参保人员的基本生活,社保所不断提高社会保险待遇水平。

一是加大养老保险待遇调整力度,确保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二是提高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待遇,切实保障参保人员权益。

3. 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社保所严格执行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制度,确保基金安全运行。

一是加强基金征缴,确保应收尽收;二是强化基金支出管理,严格审批程序,杜绝违规支出;三是加强基金监督,确保基金使用安全。

4. 深化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社保所积极参与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推动社会保险制度不断完善。

一是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落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二是推进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制度改革,提高基金抗风险能力。

5. 加强社会保险服务体系建设社保所努力提高服务质量,优化服务流程,方便参保人员办理业务。

一是加强窗口建设,提高服务效率;二是推进网上办事大厅建设,实现业务网上办理;三是加强基层服务平台建设,方便群众就近办事。

三、工作亮点1. 社会保险参保人数持续增长。

截至2021年底,全所社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XX 万人,同比增长XX%。

2. 社会保险待遇水平不断提高。

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待遇调整到位,保障了参保人员的基本生活。

3. 社会保险基金运行稳健。

基金征缴、支出、结余均保持稳定增长,基金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四、工作不足及改进措施1. 工作不足:部分企业及个人参保意识不强,扩面征缴任务艰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前面不断的提到电影是心理学的问题,而且一再重复我在夏威夷大学讲课时巧遇一位心理学博士对电影现象的看法:她听了我的讲课之后,告诉我说我讲的都是心理学。

我跟他说我不懂心理学,没有学过理学,就是大学的时候为了凑学分选了一堂心理学课,也没仔细读。

他说你放心,我是心理学博士,你讲的都是心理学,他说他觉得很奇怪的是,为什么他的老师在给他讲心里学的时候没有用电影的例子,他说我讲电影的角度对她是一个极好的例证,他以后得改从电影的角度来研究心理学。

这件事情给了我很大启发,尤其因为他不是搞电影的,只不过是偶然听了一堂电影课。

他的态度很客观,她的看法跟1916年蒙斯特堡(他是德国的一名心理学家)的那本著作《Photoplay – A Study of Psychology》的观点完全一样,跟心理学家爱因汉姆的那本著作《Film as Art》(那标题不是“电影是艺术”,而是“电影作为艺术”,准确,明了!)也是一致的。

这个认识非常重要。

在传统的艺术里面有这么个说法,即心理学和艺术是没有关系的,在艺术里,心理学是个接受问题和创作没有直接的关系,可是现在我们知道了,电影全部是心理学,电影的存在直接依靠心理学。

我知道这个事实对许多人来说,不是听不懂,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听不懂的,可就是转不过这个弯儿来。

现在通过有意识地大量实证我绕过来了。

所以现在我在教你们的时候,完全是从心里学的角度出发的。

现在大家都知道,似动现象的illusion,(这个心理学的概念来怎西方。

到了中国被翻译成错觉。

我极不同意,错是可以纠正的。

电影的似动错觉是无法纠正的,所以我宁肯用英文的illusion, 而绝对不用错觉这个概念。

)是产生在看的那个人心里的。

看的人也就是观众就没有似动,因为似动不是在荧幕上产生的,是在观众脑子里产生的,是观众的心理作用产生了这个illusion。

脱离了观众,离开了看的人,没人看,那银幕上出现的只是一幅幅连续闪现的静态的画面,没有运动。

有人看银幕了,于是那个看的人自己通过看银幕上那些连续出现的一幅幅静态的视觉形像而感觉到一种似动的illusion。

总的来说就是这样,我们在继续研究,我们的学习就是一种研究。

还得声明一点,我不再用“画面”这个错误的概念。

因为它的原文,无论是英语还是法语都是image, 源自拉丁语的视觉形像。

五十年代以后,中国大陆的一批电影专业翻译(包括我在内,所以我既是犯错误的人之一,又是知情人),由于不懂电影,就沿用了在电影创作界一向用的一个概念“画面”,因为那一向是画出来的,又是平面的。

不无一定的道理。

但是当理论深入的时候,就会造成许多错误的概念。

“画面”没有纵深空间,也没有运动。

但是有个问题,比如说在昨天同学们的讨论过程中,Tonelf 给自己原来的镜头加上了声音,先是加在镜头的开端,持续了镜头的四分之一的长度就没有了。

大家建议他试试把那声音放在镜头的后面,与镜头一起结束,看看会是什么样的效果。

结果大家觉得那个镜头的声音放在后面比声音放在镜头前面要短。

有些人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可我有过不止一次这样的失败经验。

有一次我拿出一个镜头来给同学看。

达到了预期效果。

后来我又换了一个看来动作更劇烈的镜头给同学看,效果适得其反,大家都说拖了。

两个镜头的长度一样,动作劇烈的感觉反而拖了。

这是什么原因?后来我想起北师大心理学系的彭教授在谈到人的记忆力时说过,一个镜头的最后一格,观众记得清楚,因为它最近,其次是第一格,因为那是第一印象,新鲜,记得住。

而中间的则是模糊的。

我那第二个镜头失败的原因就是因为我在镜头的结尾让那辆被撞坏的车一直滑到前景,直到停。

观众得到的最近的印象就是停。

拖了。

同样一句话,加在同一镜头的前面就感觉长,加在后面就又感觉短了呢。

这正是彭教授所说的,印象最深的是在最后面。

因此把加在前面的声音挪到后面去之后,印象就变深。

而在最后一格你要处理更多的信息,你就忙了,你得的最后印象就是整个镜头都变快了,这是在观众身上造成的主观感觉。

在反反复复做各种实验时,开始多少带有盲目性,如果你试验做的多了,当你学会了有意识地去总結经验,寻找规律,那逐渐地就不会那么盲目。

比如昨天几个变化,那个捡破烂的大包装到车上去,大家觉得它是长还是短?我把大包的特写去掉,在后面加长,保持时间不变,感觉是不是变了?变了。

这是我的心理学的经验,特写和远景的时间感觉是不一样的,汽车从远到近是三秒钟,从近到远也是三秒钟,但是这两个镜头给观众的感觉是一个短一个长。

从远到近的你可以让镜头长点,没关系。

但是从近到远的不能长,因为越走越远你就感觉它长,你不从心里学角度你研究不出什么来。

要随时不断的进行实验,因为心理学这门学科至今尚未臻于完善,而且还有认为心理学该淘汰了,因为它不能解决什么问题。

那是因为这些人没有到电影界里来,如果他到电影界来,到我这里来的话,他就会知道,心理学没法淘汰,而是我们研究的还不够,我们还在探索新的东西出来。

要探索,就有个方法的问题。

你第一个做出来的东西可能是歪打正着,可是造成了一种特殊效果,比如我加了一句话镜头就变短了,那么你想想为什么会变短了。

可能有几个原因,那么这跟我们在生活中“看”有什么关系吗?原来是有关系的。

在实验中你发现一个A 的现象,后来又发现一个B 的现象,你发现了这两点,并且发现这两点有关系,现在,你就在A和B 之间划条直线,只是暂时的从归类的角度来说把他们这样连起来。

但是你又发现C ,它也是个视听效果,它不在这条线上,在另外条线上,那你就跟着走,不要死盯着AB一定是一条线,现在又出现了C,那么原来出现的我们以为的规律就不是规律了。

接着你又发现D, 然后又发现很多很多,最后你发现他们的规律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个圆周的关系,是转圈的一个套一个的这么过来的。

我举这样一个例子是要说明脑子要保持灵活。

电影是以心理学为基础的,而心理学是个不完善的学科,它更多凭的是实证。

在实证的情况下你可能开头认为是这样,后来进一步认识之后,又有新的因素来证明你看的是那样,我们就这样一步步地摸索着往前走。

这里我再说得繁琐一些。

我们长年习惯于文字思维,文字思维是线性思维,空间成点,时间成线。

作者想要告诉你什么,就必须写出来,让你知道它的存在。

可是电影的纪录生活,生活空间是一个立体的多信息的,不是作者一个个东西,一件件事利不告诉你的。

在文字里,作者清楚于告诉你那个穿红衣服的姑娘在倒咖啡。

可是在电影镜头里我们不仅只看见了那个穿红衣服的姑娘在倒咖啡,而且还看见了那姑娘的发式,和那个新式的煮咖啡电炉。

这里就出现了注意力的问题。

如何让观众看到你要他看的东西,就又电影时空中的注意力的心理学问题。

有人会觉得,这有什么,靠近一点拍那壶就是了,那红衣服姑娘怎么办呢。

只要露出红衣服,人(观众)的眼睛一定先去看红。

因为红颜色的频率最高,它夺目。

在大陆中国中,我们在这一锅粥的电影理论里,经过了十年的混战,终于勉强缕出个头绪来,变相的文学性虽然依然存在,但终于没人再提电影是综合艺术了。

我们现在得到机会更深入一步来研究电影是什么。

近两年多来,仅就我们这小小一批从事研究电影是什么的人,通过许多实验(每个同学在一年内至少要做出三千多个小时的实验性作业,)实验已经知道了更多的有关电影的规律的小小问题。

这些问题只能证明电影的语言形态远远没有完“暂且还不知道是什么东西的”东西和文学的关系呢?看来是综合论的散兵游勇死也不服气综合论就此完蛋,于是就去找一些“外国人说的”来撑腰。

综合论是一门非科学的伪理论。

只有没有科学观念的人才会相信它的说法。

可是一个没有科学观念,没有科学方法的人想要争辩什么,反驳什么,他的思路也是不科学的。

他没有认识到,即使电影的似动现象不是现在这样解释,但也不会回到综合论。

因为综合论者研究的不是电影是什么,而是研究电影像什么。

任何真正的科学研究不研究事物“像什么”,而是“是什么”。

很简单的道理,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你能知道你和其他人真正的关系是什么吗?这是最浅显的道理。

说得不好听一些,苏叔阳之流的先生们,如果你还不知道自己是男是女,你还不知道谁跟你有血缘关系,那你知道你是该搞同性恋呢,还是异性恋,还是乱伦呢。

文学是电影的灵魂?请问,你知道文学是什么吗?我们现在的研究就进入了这样的阶段,我不可能把我研究的所有东西都告诉你,而且这是没有什么好处的,我只能告诉你一种方法,就是你怎么样把你发现的东西变得更合理更有规律性,这样你就能积累很多的经验,而且这些经验是有效的经验,不是一个单独的经验在那停滞不动的。

这个很重要。

现在在我们网上综合论已经没人提了,被我们彻底的给反掉了。

但是还有些改头换面的。

实际上还是综合论,那你怎么办?现在我们已经没有必要再去说服一些综合论者,这样做,我们又要走回头路了。

我们已经走了七八年的回头路了。

如果说,在前几年这还是必要的,现在就完全没有这个必要了。

现在是摔掉和这种人争论包袱,开始我们进一步的研究了。

我们既然已经明确了电影就是心理学,那么就有很多过去认为不重要的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

比如,给《费加罗的婚礼序曲》的音乐配画面,这是不是就是给这个曲子配上自认为是相应的视觉形象,合上拍子就行了呢?比如说,序曲的第二句第一拍要求是forte,配什么样的视觉形像呢。

有人用了一辆向纵深方向急驶的红汽车的近景:急驶是剧烈的运动,重音,近景,是重音,红色,是重音。

过梭了。

一个电影导演不一定需要懂得音乐的曲式。

但是他必需听得出来整个乐曲的平衡来。

就像一个好莱坞导演说过的,你必须知道你现在正在拍的镜头在全片六百个镜头中的位置。

我们反复做了各种试验,换颜色,换景别,换速度,换内容。

我们不是要取得一个共同认识的结论,我们是要每个参加学习的人都取得自己的经验在。

他们要考虑强弱问题,节拍问题,长短的感觉,你能发觉毛病在哪吗?你要学会处理,当你觉得不舒服的时候可能是拍子的问题,那你就要检查,信息量多少的问题,还有一个色彩的问题,重音的问题。

就是基本功,我们要在这一年里,把电影的基本原理都得变成你的第二天性,也就是学会形象思维。

到创作时你就不再需要要去考虑这些问题了。

一位大提琴的教授给他的学生的讲课所说的话给我很大启发,学生说你让我上台去巴哈的赋格曲(fugue),但是这个曲子的把位变换频繁,学生说顾不上来。

你知道教授说什么?他说那个你不要去管它,你已经受过训练了。

什么叫“受过训练了”?就是你已经反复的拉呀拉呀拉呀(老师也在逼你拉呀拉呀,甚至威胁你,不交作业就除名),换把位已经变成你的第二天性了,根本不用去考虑,到时你自然而然就去变把位了。

那教授跟学生说:你看好了,我上台一坐下左手就抬起来了,这是很自然的,因为我已经受过训练了。

大提琴的根就在我的脑袋里,我的手知道得抬起来才能摸到指板,现在我不用去想我的手该抬起来放到什么位置,不用去想,就自然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