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光的吸收、散射和色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 光的吸收、散射和色散

光通过物质,其传播情况发生变化,有两个方面:

一、光强随光深入物质而减弱:光能或被物质吸收,或向各个方向散射所造

成。

二、物质中光的传速度小于真空中的,且随频率变化,光的色散。

这都是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引起的,实质上是光和原子中的电子相互作用引起的。

§1 电偶极辐射对反射、折射现象的解释

一、电偶极子模型(理想模型)

用一组简谐振子来代替实际物质的分子,每一振子可认为是一个电偶极子,由两个电量相等,符号相反的带电粒子组成,电偶极子之间有准弹性力作用,能作简谐振动。

两种振子:

原子内部电荷的运动(电子振子):核假定不参加运动,准弹力的中心 分子或原子电荷的振动和整个分子的转动(分子振子):

质量较大的一个粒子可认为不参加运动

经典解释模型 :P 电偶极子,向外辐射电磁波

t A Z eZ P ωcos ==

:Z 离开原点的距离

电动力学证明,电偶极子辐射电磁波矢

)(cos sin 4220c R t R e eA

E -=ωθωπε c E H 0μ=

R :观察点与偶极子的距离

201E c

EH H E S μ==⨯= θπωμμ2224

2202sin 321

CR A e E c I S o === 由上面式子,光在半径为R 的球面上各点的位相相等(球面波)落后原点C R 。但振幅则随θ角度,即波的强度I (能流密度)在同一波面上。

分布不均匀,见图I ,2πθ=

最大(赤道面上)在两极即偶极子轴线方向上

0 ,0==I Q 。 二、电偶极辐射对反射和折射现象的初步解释

原子、分子:cm 810-

光波长:cm 510-

在固或液物中,可认为在一个光波长范围,分子的排列非常有规律,非常密集,或可以认为是连续的。

总说明:光通过物质,各分子将依次按入射光到达该分子时的位相作受迫振

动,在一分了的不同部分,入射光的位相差忽略不计。各分子受迫

振动,依次发出电磁波,所有这些次波保持一定位相关系(同惠一

原理中次波)

说明1:各向同性均匀物质中的直线传播

所有分子振子在各方向有相同的图有频率,分子受迫振动发出次级电

磁波将与入射光波迭加,从而改变合成波位相,改变了它的传播速度

(位相速度)

说明2:反射与折射

电射与折射是由于两种介质界面上分子性质的不连续性所引起,用同

样模型可解释。

说明3:希儒斯特定律

一个分子电偶极在E 2的作用下,沿平行E 2的Z 轴方向作受迫振动所

辐射的“次波”。

反射光方向垂直于折射光方向时,反射光方向恰与Z 轴平行,即在此方向无“次波”。如果入射角不等于布儒斯特角,即Z 轴不与反射光平行,其夹角为θ,反射光强可用矢量I (图中)的长度确定,实际情况要复杂些。

§2 光的吸收

一般吸收:特点是吸收少

例石英对可见光的吸收(几乎是透明的)

选择吸收:吸收很多,并随波长而剧烈变化。例:石英对m m μμ0.55.3-的

红外光强烈。

一、朗伯定律

光矢量→带电粒子受迫振动→为光矢提供的→粒子与其它原子或分子碰撞→振能→平动能→物体发热→光能变热能(解释)

从能量观点:

朗伯提出假设:光在同一吸收物质内,

通过同一距离时,到达该处的光能量中

将有同样百分比的能量被该层物质吸收。

dx I dI a α-= a α:吸收系数,λ定a α不变。

⎰⎰-=I

I l a dx I

dI 0 0 α

ln ln ln ln 00l I I l

I I a a αα-=--=-

l a e I I α-=0 对可见光,实验表明这规律在光强度变化非常大的范围(1020倍)都正确。 空气:1510--≈cm a α

玻璃:1210--≈cm a α

Acl e I I -=0

比尔定律:淡溶液不成立,浓度大,分子间相互作用不可忽略,在比尔定

律成立下,由光在溶液中被吸收的程度,决定溶液的浓度——

吸收光谱分析的原理。

二、吸收光谱

连续光通过选择吸收的介质后,用用光计可看出,某些线段或某些波长的光被吸收——吸收光谱。

§3 光的散射

当光通过光学性质不均匀的物质时,从侧向都可以看到光,这现象叫光的散射。

l l e I e I I s a ααα-+-==0)(0

:a α衰减系数

:s α散射系数

一、非均匀方法中的散射

光学性质的不均匀:

(1)均匀物质中散希看折射率与它不同的其它物质的大量微粒;

(2)物质本身的组成部分(粒子)不规律的聚集。

例:尘埃、烟、雾、悬浮液、乳状液、毛玻璃等。

特征:杂质微料的线度一般小于光波长,相互间距大于波长,排列毫无规则,

在光照下的振动无固定位相关系,任何点可看到它们发出次波的迭加,不相消,形成散射光。

二、散射和反射,漫射和衍射的区别

(1)散射:“次波”发射中心排到不同,无规则,直射、反射、折射:有规

则,物体线度远大于波长。

(2)反射:反射定律仅在介质表面是理想光滑平面(镜面)的条件下方适

用。

(注:任何物质表面永不可能是几何平面,由于分子热运动,表面不断变化,但只要“凸”、“凹”部分线度远小于光的波长,就可认为是理想的光滑平面)

(3)漫反射:实验镜面都不是理想的,因而产生漫反射,这时,可认为是

许多小镜面反射的强度迭加,光从每小镜面反射时仍可认为逆从反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