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和孩子一起跳舞》有感
旅美幼教专家《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
旅美幼教专家《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暑假里阅读了旅美幼教专家吴放的作品——《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
细细品味书中的每一封信,都让我感触很深,因为它与我们的工作太贴近了。
我们不仅可以学习她的教学方法,更可以从书中感受到理论指导实践的益处,会从身边小事中悟出大道理。
读到第十封信的时候,吴放老师说到了美术欣赏活动,说实话在我们课程中美术欣赏活动相对较少,因此,自己对如何组织美术欣赏活动有些无从下手。
看来吴放老师的想法,对我的启发很大。
书中首先将什么是美术欣赏活动进行了阐述,吴放老师是站在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文字的角度进行理解,她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欣赏能力要从幼时开始培养。
欣赏并不需要与理解同步”。
接着她就教师应该如何帮助幼儿融入与参与欣赏过程,从欣赏的过程、欣赏的范围、欣赏的持续性、欣赏的趣味性等方面给了我们很多借鉴,从中我结合自己周围的环境和幼儿的特点,也进行了一些思考,在组织幼儿欣赏活动的时候,我们还可以怎么做:1.有双发现美的眼睛美随处可见,凡视觉所能触及的事物几乎都存在美,不同的物质有着不同形式的美。
但是如果没有审美的目光却又会视而不见。
对美的事物的观察兴趣,感觉的灵敏性,是要靠引导和训练才得以提高的。
幼儿好动、好问,对客观事物充满好奇心和广泛关注的天性,正是开发和培养审美感觉的好时机。
2.贴近幼儿生活的内容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年龄特征和审美能力及绘画的创造表现能力发展的需要,我们可以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与幼儿生活经验息息相关的,幼儿感兴趣的有关内容。
如小班以欣赏表现花草为主,穿插些单体结构的动物如小鸡、小鸭、小象、小鱼、乌龟等,积累丰富的表现形象经验;中班以欣赏表现树木、动物、建筑及服装、玩具为主,穿插些抽象作品的欣赏,使幼儿对色彩的冷暖倾向有所感知;大班以欣赏名画为主,使幼儿对色调、构图、色彩的情绪等有所感知,并尝试在表现活动中加以运用,以提高审美表现能力。
3.灵活组织的教学教师在幼儿美术欣赏的过程中承担了引导者和欣赏伴侣的角色。
《和孩子一起跳舞》
读《和孩子一起跳舞》有感郑敏敏“Dance with children”《和孩子一起跳舞》!喜欢如此充满欢乐的书名,它一下子撩起了我对此书的阅读兴趣。
幼儿园繁琐的工作常常令我们感到身心疲惫,可是忙碌中,不能忘了去体味其中的欢乐。
无论何时何地,来上一段欢快的舞蹈,总是让人兴奋和快乐的,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工作的过程应该是一个舞蹈的过程,而孩子是我们工作的中心,和他们一起跳舞,让快乐在其中蔓延,在心里想象一下便会觉得美妙无比。
那就让我们和孩子一起跳舞吧!我喜欢吴放老师的《给幼儿教师的50封信》,在这里我领略了的教育的真情与珍贵,她是一位驻美的华人,对国内外的幼儿教育都比较善通,她写给小华老师的每一封信都如此的真实,她表达的每一个建议又如此的坦诚,在这里我学会了如何走进童心,学会了如何设定课程,如何组织教学、如何管理班级,如何提升自己,如何沟通家长。
我喜欢《和孩子一起跳舞》书中的每一个篇章,细细品读总能感觉吴放老师笔下流淌的故事,因为吴放老师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经历,将自己的教育生活以简洁朴素的语言,生动鲜活的故事,书信的形式娓娓道来,读起来倍感亲切。
而且,在每一封封信都有能够激起我们的共鸣,抨击我们的心灵深处,值得我用心去学习与效仿。
这是一本幼教的百科书,它中间没有华众取宠的动人语言,没有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更没有枯燥乏味的理论说教,一则则生活故事表述着一个个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立场,虽说她的教育跨越国界,但她的理念让我感觉近在咫尺,因为我知道小华老师的许多困惑正是我们的困惑,所以她是想我们所想,说我们所说,当我一页页翻看时备感亲切。
平日里爱好美术的我特别喜欢书中第十一篇信中提到的关于“创造性的培养应成为幼儿期美术活动的主线”话题,文中只要提到了关于寻求美术教育中创造性培养与技能技巧掌握的支点问题,这也正是我在日常工作中所困惑的,我深知培养幼儿欣赏作品的能力,不仅能提高幼儿鉴别的能力而且能大大提高幼儿的自身的能力,同时也是为之后幼儿学习技能和创作作品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和孩子一起跳舞》教师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和孩子一起跳舞》教师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吴放老师的《和孩子一起跳舞》中到处弥漫着“和而不同”的味道,与中国古代文化中“和而不同”的芳香达到了高度的契合。
这种契合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吴放老师所追寻的“教育理念”是一种“和而不同”的完满、和谐的人性;另一方面,吴放老师弥合人性所凭借的“教育理念”是“和而不同”的完美代名词、最佳诠释者。
在书中,吴放老师从幼儿的现实生存状况出发,探讨如何使幼儿走向完满、和谐的状态,从而使不同的幼儿通过教育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表面上,吴放老师虽然只呈现了短短50封信,引出她的幼儿教育思想,但实质上,其思想的立足点却在于个体生命的存在。
所以,抛开作者的宏观目的,其思想体系本身是弥足珍贵、值得体味的。
薄薄50封书信,字里行间到处弥漫着“和而不同”的思想之美,在一遍遍的阅读中,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可以说,作者深刻的思想中折射出的幼儿教育的闪光很美、很美,美就美在“和而不同”的渗透与彰显。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和而不同”的“和”,不是“同”,不是单一的声音,而是强调不同声音的存在,甚至是不同声音的对抗。
这样的“和而不同”是建立在不同与差别基础之上的富于生命力的开放、多元的系统,是真正的和谐、辩证的和谐。
这种和谐在于异质要素的统一而非同一,而且,异质要素走向“和”的前提是“不同”的真实存在,对“不同”的充分承认,只有这样,异质才能产生新质,天地万物才能在冲突中达到融合的境界。
中国古代文化中这种“和而不同”的智性之光,在吴放老师的《和孩子一起跳舞》中彰显得淋漓尽致。
吴放老师经常让新老师做的一个练习是挑出班上最让人“头痛”的三个孩子,写出每个孩子的五到十个优点和长处。
不少教师写完之后都吃惊地说,想不到这孩子居然有这么多的长处,我以前怎么从来都没有注意到呢?我想,原因之一就是人们的思维习惯倾向于用比较单一的标准来衡量周围的一切,这就好比我们只从一个窗口向外看,能够看到的当然就很有限。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以下是关于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曾多次听同行提到吴放教授的《和孩子一起跳舞》这本书,今年有幸拜读了,虽未能读完,但已被它那些真实而生动的故事吸引了。
正如有位专家所说:在这本书中,吴教授以理论研究者和教育实践者的双重身份和经验,适时地为我们架设了一座桥梁。
那些在工作中经常遇到、想到,又时时令我们困惑的问题,经吴放教授深入浅出的解剖和分析,变成一个个富有启发性的、蕴含着教育智慧的生动案例,引导着我们从小事中悟出大道理。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吴教授对特殊儿童的教育和照顾。
在一个班级中有个别特殊儿童(盲童、肢残)的话,想必对老师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会带来很多的麻烦,但书中的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吴教授对"上帝特别眷顾的孩子"的那种恋爱和宽容。
瑞秋是她接收的第一个盲童,为了迎接瑞秋的到来,教室里的布置、家具的摆设、教具的选择就都要照顾她的特别需要,对于教室里的每一个细微的变化都要拉着她的手在教室里走一圈,为她讲解教室里出现的变化并让她摸一摸,用脚步量一量。
尽·管瑞秋在生活中需要很多的特殊照顾,但在学习上却没有放低要求,细心的吴教授发现了瑞秋的表达能力特别强,于是就随时把瑞秋的语言记录下来编成她自己的故事,让瑞秋在全班小朋友面前讲述她的故事,自信的种子在瑞秋的心里开始萌芽,终于瑞秋成为了班里的讲故事大王。
盖儿是个生下来双腿就患有肌肉萎缩症的孩子,虽然她需要依靠助行器和金属绑腿来行走,但老师还经常请她帮忙把教室里的玩具搬来搬去,成为颇让同伴们羡慕的小"搬运工"呢!不仅如此,盖儿可以把滑车"开"得和同伴的三轮车一样飞快,盖儿和她的小滑车还成了小伙伴们羡慕的对象。
这些特殊的孩子在吴教授的班级中尽情的享受着童年的快乐,残疾对他们来说没有丝毫的影响。
吴教授对身有残疾的孩子格外的偏爱,这种偏爱并不是表现在对他们无微不至的照顾上,而是始终能平等的对待他们,没有把他们的生理残疾作为孩子不能做或者不想做的借口,培养他们自信、自立、乐观的人生态度。
读《和孩子一起跳舞》有感(二)
读《和孩子一起跳舞》有感(二)闲时,我随手拿起吴放老师写的《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一书阅读起来,书中讲述的鲜活、生动事例深深的吸引了我,这些故事不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嘛,它是多么的真实贴切,仿佛是一位长者在向我们年轻的教师现身说法,传授她的教育工作经验,于是我一口气拜读完了这50封信,真是感触很深,觉得受益非浅。
为了让读者各取所需,吴放老师首先将这50封信分为“童心篇”、“课程篇”、“教学篇”、“行为管理篇”、“教师发展篇”、“家园沟通篇”、“随感篇”7个部分,然后针对每一部分在实际工作中会遇到的各种问题,结合她在国内外工作的实践教学经验,分享她是如何处理这些问题的方法,让我们读者忽然觉得眼前一亮,原来可以这样的巧妙,教育于无痕。
在这么多封信中,我对“幼儿常规培养与行为自由度”一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班级常规是我们常挂嘴边也是班级管理中最基础的部分,一个班的常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幼儿成长和教师组织活动的质量。
如果常规没有建立好,幼儿无法形成良好的习惯,教师也因在组织各环节活动要分散精力去维持规则而影响活动的质量,所以常规培养是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那究竟该如何让孩子们既活泼自由又能遵守一定的常规,做到“活而不乱”呢?下面我针对信中所提及的解决策略结合我们班级的实际谈谈给我的启示。
1、符合幼儿的年龄及心理特点,“适度”的刺激是关键:由于小班幼儿年龄小,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所以为了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我们往往会利用新奇的事物来刺激他们,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能够长些,但物极必反,如果一直不断的给予他们新鲜刺激,那么也会造成幼儿的行为问题的。
比如我曾经就尝试过在早上桌面游戏时,不断的变出新的玩具来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刚开始他们也许会觉得很好玩,转移了他们依恋家长的情绪,但是慢慢的我发现他们变得不爱护玩具了,有的玩着玩着就会用力的砸玩具或者弄得满桌满地到处都是玩具,或者满教室跑,一会儿在这边玩一会儿在那边玩,完全没有耐心搭建出一个事物来,这也许就是刺激过度造成的,于是我改变方式,早上给他们提供固定的玩具,让他们慢慢熟悉每个玩具的玩法并能发挥想象搭建出不同的事物来,然后过一段时间后再提供新的玩具,这样,小朋友一方面能掌握不同玩具的玩法另一方面也不会产生厌倦心理,“适度”的刺激真的很关键很重要。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精选多篇)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精选多篇)正文第一篇:《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利用空闲时间,我阅读了吴放老师的《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一书,收获颇多。
书中,吴放老师她以一种闲谈的方式,谈到了很多方面,提到了幼儿园工作中切切实实的问题和她的处理方式,细细读来,每一封都非常的精彩,书中,她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教会我们更多处理突发事件的方式,提高应对能力。
作为一线的教师,从她的文字的阐述中我得到了许多启示。
在第一封信中,出现的主人公是乔嘉,她是个害羞又有些神经质的小女孩,不过,她很快适应了学校的环境和常规。
在幼儿园里她最喜欢美工活动和动手游戏,当同伴们用彩色水笔画画时,她却用不同颜色的笔在纸上用力地剁,使水彩在纸上四处溅开来,当同伴们用各式各样的橡皮章印画时,她却蘸着各种油泥做起来指纹画,每当妈妈来接她时,她每次扮演各种小动物,做各种各样的动作,不管她当什么,她妈妈都会和她一起扮演。
从乔嘉和她妈妈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个母亲的爱心和宽容,当乔嘉明显地表现出和和同伴不同的行为时,妈妈没有遏制孩子的言行举止,而是为乔嘉提供了一种自由创造和想象的空间,如果她不参与孩子的创造过程,而要求孩子按照和同伴一样的发展来发展,那么,我们就看不到吴放老师笔下灵动的乔嘉了。
我们身边的每一个孩子身上都蕴含着极大的创造潜力,但是我们在教学中总是强调按规则来做事,常常会忽略为孩子提供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来任其发展。
吴放老师教会我们“透过孩子眼里的万花筒来看世界,我们会发现,孩子的每一个想法,每一幅作品,甚至每一句话,都为我们标示了一个五颜六色,富于想象的美好世界”。
在第7封信中,吴放老师谈到了幼儿园阅读能力的培养,这于我当前所加入的阅读课题想关联,从中我也学到了不少东西。
阅读,前提是要培养幼儿的阅读习惯,都说“习惯成自然”,当阅读成为孩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时,孩子就会主动地读,并真正地享受阅读所带来的乐趣。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通用6篇)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通用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1吴放老师的《和孩子一起跳舞》中到处弥漫着“和而不同”的味道,与中国古代文化中“和而不同”的芳香达到了高度的契合。
这种契合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吴放老师所追寻的“教育理念”是一种“和而不同”的完满、和谐的人性;另一方面,吴放老师弥合人性所凭借的“教育理念”是“和而不同”的完美代名词、最佳诠释者。
在书中,吴放老师从幼儿的现实生存状况出发,探讨如何使幼儿走向完满、和谐的状态,从而使不同的幼儿通过教育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表面上,吴放老师虽然只呈现了短短50封信,引出她的幼儿教育思想,但实质上,其思想的立足点却在于个体生命的存在。
所以,抛开作者的宏观目的,其思想体系本身是弥足珍贵、值得体味的。
薄薄50封书信,字里行间到处弥漫着“和而不同”的思想之美,在一遍遍的阅读中,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可以说,作者深刻的思想中折射出的幼儿教育的闪光很美、很美,美就美在“和而不同”的渗透与彰显。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和而不同”的“和”,不是“同”,不是单一的声音,而是强调不同声音的存在,甚至是不同声音的对抗。
这样的“和而不同”是建立在不同与差别基础之上的富于生命力的开放、多元的系统,是真正的和谐、辩证的和谐。
这种和谐在于异质要素的统一而非同一,而且,异质要素走向“和”的前提是“不同”的真实存在,对“不同”的充分承认,只有这样,异质才能产生新质,天地万物才能在冲突中达到融合的境界。
中国古代文化中这种“和而不同”的智性之光,在吴放老师的《和孩子一起跳舞》中彰显得淋漓尽致。
吴放老师经常让新老师做的一个练习是挑出班上最让人“头痛”的三个孩子,写出每个孩子的五到十个优点和长处。
不少教师写完之后都吃惊地说,想不到这孩子居然有这么多的长处,我以前怎么从来都没有注意到呢?我想,原因之一就是人们的思维习惯倾向于用比较单一的标准来衡量周围的一切,这就好比我们只从一个窗口向外看,能够看到的当然就很有限。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火热的夏姑娘刚刚离去,温柔的秋姑娘就迈着轻盈的脚步,悄悄地来到了人间。
秋姑娘穿着一身金灿灿的衣服。
她轻轻地来到草地上。
尽管秋姑娘的脚步轻盈,生怕惊动了小草甜蜜的梦。
但是,秋姑娘走后,小草便不像春天那样柔嫩,也不向夏天那样幽绿,而是呈现出一片淡淡的鹅黄。
秋姑娘去哪儿了?噢!原来在给大树伯伯换上金装呢!登高望去,犹如一片茫茫的金海。
秋风扫过,树叶纷纷落下,有的像蝴蝶翩翩起舞,有的像黄鹰展翅飞翔,还有的像演员在跳芭蕾。
地上满是落叶,想铺上了一层厚厚的地毯。
果园里一派丰收的景象。
瞧,那挂满枝头的苹果,低着头,红着脸,多么像害羞的小姑娘呀!还有那片成熟的石榴涨红了脸,咧开了嘴,好像在给谁讲笑话呢。
再看那远处的山楂树,红得像一团团跃动的火苗,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到处都是成熟的庄稼。
眼前是一片金黄的玉米地,金色的籽粒撑破了玉米棒子的外衣。
秋姑娘悄悄地悄悄地给大地图上绚丽。
这本著作的作者是旅居美国的华裔教育专家吴放教授,书中以信笺的方式向我们描述了笔者走在幼教之路中的心路历程,收纳了吴放老师的发给好友的50封信件,分别有童心篇、课程篇、教学篇、行为管理篇、家园沟通篇、随感篇七个部分。
涵盖了教师教学的各个方面,对我的理论思考和教学实践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是一本好书。
喜欢书中的每一个篇章,因为是同行,更因为同样喜欢这份工作,所以在每篇文章中都有共鸣之处,从中感受到笔者对儿童、对教学、对家长的工作理念。
吴教授喜欢并善于观察儿童,在童心篇的文章中,每一篇都展现笔者不同的观察角度,有对一位儿童的跟踪观察,有对儿童互动交流过程中的偶发性观察,有对班级宠物小兔和孩子之间的活动记录,有对特殊儿童的特别观察,处处体现出教师对孩子的关爱和关注,尤其是特殊(盲童、肢残)的孩子的教育和照顾,让我非常感动,在一个班级中有两个不同残疾的儿童,想必对老师的日常教育教学制造了不少难处,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对“上帝特别眷顾的孩子”那种恋爱和宽容,真实看见了两个小家伙的乐观和向上,他们和伙。
读吴放老师《和孩子一起跳舞》有感
读吴放老师《和孩子一起跳舞》有感今年暑假结束时,学校发了《和孩子一起跳舞》这本书,让我们在假期抽时间阅读。
其实很早之前就听说过这本书,但却一直没机会拜读,这次非常感谢校领导给我们的机会,可以利用暑假休息之余来细细翻阅这本书。
翻开书的扉页,在目录中发现,吴放老师是从“童心篇”、“课程篇”、“教学篇”、“行为管理篇”、“教师发展篇”、“家园沟通篇”、“随感篇”7个部分来记录了自己在教育实践中的所见所闻,也有一些自己的感悟、想法、意见。
这些都对我们一线的幼教老师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不仅可以学习她的教学方法,还可以学会从身边小事中悟出大道理。
在50封信的第二十八封信中记录的是一个叫爱文的孩子,一开始的他是个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遇到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就是不会屈服。
通过老师的耐心和有效的引导方法后,孩子在一点点的进步。
其实类似爱文这样的孩子,在我们平时在工作中接触的也很多的。
他们任性、霸道、以自我为中心,我们老师也经常对他们摇头、叹气。
比如,我们班上的小健,他是我们班的“调皮王”,每次一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会大发脾气,大哭大闹。
不管我和他说什么“好听”的话,安慰他,和他讲道理。
他都听不进去,总是撅着个嘴巴,好像没人能够劝的动他,时间长了我也失去了信心。
但是通过对这封信的阅读,我发现吴放老师却是从孩子的发展角度,观察孩子的行为。
并且在真正尊重孩子,与孩子平等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孩子的具体情况,找到帮助他们克服任性的有效方法。
这也让我深深的体会到: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稍微放下一些老师的架子,认真地听听孩子的话,努力地去理解孩子,在可能的情况下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并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增加一些灵活性,孩子们会很快乐,我们做老师的也会感到愉快,教学效果也会更好。
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就是我们欢乐的源泉。
相信用爱,我们的孩子会更健康活泼!。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精选11篇)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精选11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精选11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1拿到书,首先吸引我的是书名《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忍不住在心里问了自己几个问题,这会是一本什么书?里面有些什么内容?这些内容以什么形式为主?会有很多理论方面的知识吗?带着这样的疑问,我粗粗地翻到目录处,发现这本书的作者将这本书分为童心篇、课程篇、教学篇、行为管理篇、教师发展篇、家园沟通篇、随感篇等七个篇章,在这些篇章里,而作者对于每个篇章的需求以书信的形式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于是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书籍……首先,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忘记了自己是一名读者,而是感觉有一位幼教方面的专家在跟自己在面对面地进行交流,作者吴放将我们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困惑和问题用高深独道的理论与具体而微的实践紧密结合,像故事一样说给我们听,让我们读起来也不是那么枯燥,而且受益匪浅。
在第十封信“幼儿美术欣赏的特点”中作者提到,“美术作品的欣赏并不需要与理解同步,尤其在幼儿阶段,让幼儿学会欣赏比学会理解要重要得多,也有益得多”,另外还提到了“欣赏是需要培养的一种思维习惯,我们做老师的都有责任为孩子们提供一个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度过童年,学会欣赏美、喜爱美、追求美”,接着就“如何帮助幼儿融入与参加欣赏过程”这一问题提出了五大要点,通过这封信的阅读,让我对美术欣赏活动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总会或多或少的请孩子们说说自己对于作品的理解,而且在欣赏的过程中也只是流于形式,没有更加深入地去欣赏,所以我们忽视了一个问题,到底孩子们都看到了什么?通过这样的欣赏过程他们到底得到了什么呢?而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来说,因为他们生活经验的不同,能力的差异,所以欣赏的过程也应该循序渐进,为了避免欣赏的枯燥,欣赏的方式也应该多变。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_读后感.doc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_读后感《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曾多次听同行提到吴放教授《和孩子一起跳舞》这本书,今年有幸拜读了,虽未能读完,但已被它那些真实而生动故事吸引了。
正如有位专家所说:在这本书中,吴教授以理论研究者和教育实践者双重身份和经验,适时地为我们架设了一座桥梁。
那些在工作中经常遇到、想到,又时时令我们困惑问题,经吴放教授深入浅出解剖和分析,变成一个个富有启发性、蕴含着教育智慧生动案例,引导着我们从小事中悟出大道理。
给我印象最深是吴教授对特殊儿童教育和照顾。
在一个班级中有个别特殊儿童(盲童、肢残)话,想必对老师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会带来很多麻烦,但书中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吴教授对”上帝特别眷顾孩子”那种恋爱和宽容。
瑞秋是她接收第一个盲童,为了迎接瑞秋到来,教室里布置、家具摆设、教具选择就都要照顾她特别需要,对于教室里每一个细微变化都要拉着她手在教室里走一圈,为她讲解教室里出现变化并让她摸一摸,用脚步量一量。
尽管瑞秋在生活中需要很多特殊照顾,但在学习上却没有放低要求,细心吴教授发现了瑞秋表达能力特别强,于是就随时把瑞秋语言记录下来编成她自己故事,让瑞秋在全班小朋友面前讲述她故事,自信种子在瑞秋心里开始萌芽,终于瑞秋成为了班里讲故事大王。
盖儿是个生下来双腿就患有肌肉萎缩症孩子,虽然她需要依靠助行器和金属绑腿来行走,但老师还经常请她帮忙把教室里玩具搬来搬去,成为颇让同伴们羡慕小”搬运工”呢!不仅如此,盖儿可以把滑车”开”得和同伴三轮车一样飞快,盖儿和她小滑车还成了小伙伴们羡慕对象。
这些特殊孩子在吴教授班级中尽情享受着童年快乐,残疾对他们来说没有丝毫影响。
吴教授对身有残疾孩子格外偏爱,这种偏爱并不是表现在对他们无微不至照顾上,而是始终能平等对待他们,没有把他们生理残疾作为孩子不能做或者不想做借口,培养他们自信、自立、乐观人生态度。
在她眼里他们已经不是”能力落后儿童”,而是”有不同能力儿童”.看到这里,我觉得自己真是非常惭愧。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用心做教育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用心做教育最近读了吴放老师的《和孩子一起跳舞》一书,身为人母又身为人师的我,被书中的内容深深的吸引和打动。
一名能从爱、理解、尊重孩子的教育工作者,书写着爱心教育的智慧及幼教工作的多姿多彩。
一、用爱心、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长。
在认识有不同能力的儿童这样一封信中,吴放老师这样说“当孩子们有了自己独立的看法时,他们就要争自己的“自主权”和对周围环境的“制约权”却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应付一切,经常会做一些我们大人看上去是不对的事情,于是父母亲和老师就要为他们担心了,就要管他们了,就要求他们听大人的话了,这样一来就发生了矛盾冲突了,孩子就开始所谓的“不听话”了。
”当我们在一次又一次的抱怨孩子不懂事、不听话、总是在犯错误,永远达不到自己理想要求的时候,我们愿不愿意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
教育无他,唯爱与榜样,我们自己比孩子有好在哪里?要是我们能够稍微放下一些大人的架子,认真地去听一听孩子们的话,试着去理解他们。
正如书中所言,“试着找一找孩子们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来解决问题”,如果我们没有这种勇气或不愿做出这种反思,我们就不要奢望我们的孩子会有所改观。
纵使你再苦再累,如果不被孩子所接受,即使我们再煞费苦心,也是失败的教育。
千万不要去抱怨孩子不如谁谁谁,因为他就是独一无二的个体。
他会因为你的欣赏而成长,会因为你的赞美而自信。
多给孩子一丝肯定一丝称赞,孩子会在你的含笑肯定中慢慢的成长。
正因为我们的坚持,孩子们才有足够的空间与时间在反复中学习与成长!尊重孩子的天性,用我们无条件的爱和无限的耐心去等待孩子的成长,或许这个过程很长,但是请给予孩子足够的耐心。
二、和孩子一起看世界吴放老师的每一封信里都体现出了对孩子的尊重,强调了平等的同伴关系,一视同仁。
例如在《透过孩子们眼里的万花筒来看世界》这封信中,吴放老师和乔嘉的妈妈与孩子之间就形成了朋友、玩伴的关系,而不是我们传统家庭中的母女关系。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妈妈带孩子去逛商场,她觉得孩子一定会喜欢这个热闹非凡的场所,可是和她想的完全相反,孩子在商场里一点也高兴不起来,甚至有点害怕,吵着要出去。
和孩子一起跳舞
爱心、耐心、恒心、榜样——《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武进区机关幼儿园魏珏兰《和孩子一起跳舞》,这一书名就给人很深的思考。
是‚和‛而不是‚带‛。
老师虽本着引导者的身份,但在实际的操作实施过程中,总是‚带‛占主导。
拜读了吴放老师的文章后,我真的从心底里佩服她,也真正理解了‚和‛的意义。
吴老师在和孩子的相处中,真正做到了把孩子放在第一,充分满足了孩子的主动性、积极性。
孩子只有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才能释放自己,发挥创造想象。
而在这一过程中,有了老师的‚和‛,一起参与、一起跳舞,做好引导者,随时的关心鼓励指导孩子,为孩子解惑,孩子才会精彩的跳每一支舞。
吴老师在‚童心篇‛的几封信深深打动我,其中谈到的那几个孩子都很特别,充满逆向思维又爱模仿扮演的乔嘉;适应能力语言能力很强的盲童瑞秋,还有倔强不服输始终快乐的残疾小姑娘盖儿,每一个都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吴放老师把这些孩子称为‚有不同能力的孩子‛,透过这些孩子的表象,吴老师看到了这些孩子身上所潜藏着的‚不同能力‛,从而在教育的过程中给这些孩子以更多的关爱,不同的帮助,适宜的教育,使他们得到健康的成长。
从中也不禁让我反思,在我自己的教育过程中虽然没有遇到过像瑞秋、盖儿那般如此特殊的孩子,但班里的孩子也都是各不相同,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也总有一些孩子是让人特别头疼的特殊孩子。
对于这些孩子,我常常会不自觉地用一种单一普遍的评价标准去衡量他们,所以总会让我觉得不尽人意,总是希望他们能按着我的要求来发展,希望他们能达到我的要求。
但却忽略了其实每个孩子都是特别的,忽略了每个孩子身上所特有的不同能力。
吴老师的一段话更是让我思索,她说:‚假如我们只注意孩子是不是守成规、听指挥,假如我们总是用成人的标准评价孩子的创作、孩子的行为,假如我们对孩子看似‘出格’的想法和做法不去努力的理解和加以鼓励,孩子的创造潜能就会在我们的‘管教’中慢慢的销蚀殆尽。
‛从中让我让我感受到,在教育中我还需要转变观念,更加耐心细致地去了解每一个孩子,去发现每个孩子身上所具有的不同能力,促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和孩子一起跳舞》是旅美教育学者吴放老师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经历撰写的,作者将自己的教育生活以简洁朴素的语言,生动鲜活的故事,书信的形式娓娓道来,读起来倍感亲切。
书中从儿童篇、课程篇、教学篇、行为管理篇、教师发展篇、家园沟通篇、随感篇纪录了作者所看、所听、所做、所想的一些事例直观而又生动的刻画了幼教工作的多姿多彩,一封封信抨击在我心灵深处,处处流露出作者拥有一颗博大的爱心,善于倾听与理解儿童;具有敏锐的专业的眼光,仔细观察与及时捕捉生活中的小事,通过环境的创设,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价值。
这是一个完美的教师,既有精深的理论素养,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是值得我用心去学习与效仿的。
《行为管理篇》中有这样的一篇文章《允许孩子们在行为的反复中学习与成长》有这样的一段描写:“你班上有这样的一个孩子,平时常会犯一些错误,对老师的批评教育也很容易接受,但不久又会犯一些小错误。
”让我想到我班也有一个幼儿正是文中所讲的那样,记得梁梁刚插班进来时,他非常好动,总是喜欢这里摸摸,那里挤挤的,平时我行我素,开展活动时也不认真,于是我们开始教育他,他很容易就接受了,但好景不长,没几分钟有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一些幼儿甚至开始响应他,一起这里摸摸,那里挤挤,再教育他时,又会说:“老师我知道错了,我再也不那样了。
”我们只知道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差,动作,行为往往比较冲动,想到什么就是什么,看到什么就说什么。
但《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了我不一样的想法,当孩子反复出现“问题行为”时,老师不妨自我反省一下,先看看自己的教导方法是不是合适,有时候,只要改变一下方法,效果就可能好得多。
于是我给他布置了一个任务,让他从“值日生”工作做起,给他一些小小的任务,并且要求他不能影响其他的孩子开展各种活动。
在这过程中,他的“问题行为”也慢慢的好转了许多,有时还能成为老师的小帮手。
儿童是富于想象的。
书中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叫乔嘉,她每天放学离开幼儿园有一个固定节目,扮演各种角色与母亲游戏,通常是小动物,偶尔也会当一两次其它角色。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
幼儿园需不需要教幼儿阅读以及如何教?这个问题其实很值得我们去讨论。
如今,早期阅读在幼儿园已经步入白热化阶段,家长也非常重视孩子在这一方面的学习,因为早期阅读不但是幼儿成长开展的需要,也是在为幼儿将来的学业陈可以就打根底。
吴放教师也认为,这种教育开始得越早,孩子得益就越大,将来的收获也就越显著。
关于阅读,美国国家阅读研究所是这样定义的:阅读是一个从文字引申意义的复杂过程。
它包含了一下所有的方面:〔1〕把文字与相应的语音练习起来的才能;〔2〕解读新词汇的才能;〔3〕流畅地阅读的才能;〔4〕掌握足够的信息与词汇的才能;〔5〕掌握通过文字建构意义的有效技能,以及〔6〕开展并保持阅读动机。
其实对幼儿来说,兴趣非常重要。
因此,就这点,我们应从兴趣开始培养,让这成为孩子的一种需要,不可或缺的,从而培养其爱读书的好习惯。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真正认识的字并不多,我们也不可能要求幼儿认识多少字,能读懂这个故事。
培养幼儿的阅读才能,重要的还是在于培养幼儿根本的阅读技能,教给他们如何读,培养的是一种好的习惯。
比方说,读书要从左到右,自上而下进展,书要一页一页从前往后翻;对图书要爱惜,不折损,不撕页,不在书上乱涂乱画等等。
这些习惯、方法都应从孩子上小班时就开始培养。
因此,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不能忽略的,教师在这一块也应该重视起来,不要一味让孩子懂得什么,知道什么,最重要的是培养他的一种兴趣,一种阅读的好习惯。
幼儿园数学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都是比较乏味的。
从教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幼儿对学数学的兴趣并不高,而且也较难掌握,长期以往,孩子间的差距就拉大了。
其实,数学教学并不仅仅局限于某些与数字或算术有关的教学活动中,尤其对幼儿来说,数学知识存在于他们身边的事事处处,而他们从事的各种游戏活动中也都会包含一些与数学知识有关的内容。
在美国教育中,幼儿就是通过游戏,通过动手在探究和发现自己生活中事物的共性、特性、逻辑性已经可转换性。
比方让幼儿学习长度测量,教师不仅仅用叉子作为测量工具,而是为幼儿提供了更加详细,与他们生活联络更加亲密,更加有趣的方法,用空的可口可乐罐来测量,通过这个活动,并通过这个活动的延伸〔如使用积木、铅笔等工具来测量〕,幼儿便理解了测量的根本概念。
暑假阅读吴老师的书作《和孩子一起跳舞》
暑假阅读吴老师的书作《和孩子一起跳舞》暑假阅读吴老师的书作《和孩子一起跳舞》,喜欢书中的每一个篇章,因为是同行,更因为同样喜欢这份工作,所以在每篇文章中都有共鸣之处,从中感受到笔者对儿童、对教学、对家长的工作理念。
孩子犹如一张白纸,在它的上面描绘出一幅灿烂的图画是我们的职责,我们要给他们什么呢?作为一个教师,最让我感到头疼的还是对孩子的行为管理。
每天接触最多的就是孩子,孩子们在玩耍的过程中总是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何让孩子们养成好的行为习惯是我一直探索和思考的事情。
我读了第一篇,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迫不及待地读了第二篇、第三篇等等。
过去在教学管理中自己一直苦恼的问题,在这里我找到了解决的办法。
以前孩子调皮的时候,哭喊的时候,就会觉得不耐烦,说孩子几句。
其实如果我们像吴放老师那样,转换下教育的方式,就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双赢的局面。
吴放老师说:“任何个性品质的形成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反复的强化,而教育中的一个大忌就是教师反复无常,幼儿无所适从。
当幼儿明确了目标,又经过教师前后一致的强化以后,外部行为标准才能够逐渐内化,成为幼儿自己的行为习惯”。
是的,孩子的自控能力差,有时甚至会忘记自己该如何做,常常会做一些“出格”的事情,惹一些意外的“麻烦”。
这时候,作为老师的我们需要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给孩子善意的建议与提醒,只有爱孩子,才能让孩子接受你的教育。
而不是一味得训斥与喝斥孩子。
当然对孩子的要求要持之以恒,才能形成良好的常规。
正如吴老师所说的“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这是我们不懈的一个追求。
喜欢《和孩子一起跳舞》这本书!还因为,透过书的背后,我看到了作者那颗爱孩子的心,相信每一位读者都能够被她所感染、所打动。
在童心篇中,作者用重笔墨为我们讲述了盲童瑞秋和双脚患有肌肉萎缩症的盖儿的故事。
为了照顾瑞秋的特别需要,作者在摆放教室里的家具时特意离开墙壁一段距离,这样孩子就能够扶着墙自由走动;在计划教学活动时把瑞秋的能力和特殊需要也考虑进去,通过查书、找资料、找专家咨询,并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制作出多功能、可以允许有不同能力和需要的孩子使用的教具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怀、接纳、尊重“问题幼儿”
——读《和孩子一起跳舞》有感
翻开吴放老师的《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首先被其吸引的是“童心篇”中的《认识“有不同能力的儿童”》这一封信。
瑞秋的故事深深地感动了我,也使我深受启发。
一个盲童,能够具有出类拔萃的语言能力、超群的想象力和非常强的适应周围环境的能力,这与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是分不开的。
在这封信中,吴放老师提到:“美国的教育法规要求各州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尽可能为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正常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普通教室里与有正常能力的孩子们一同学习和升学。
”这使我想到了曾听过的台湾新竹教育大学吴淑美教授关于“融合教育”的讲座。
它们的共同点在于“将特殊的儿童融入正常的教育环境”。
我们国内的教育,特殊儿童有属于他们自己的特殊学校,但是在我们正常的教育环境中,还是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有问题行为的幼儿,比如:吸吮手指、多动、发脾气、缄默、攻击性等行为。
这些幼儿,他们在老师的眼中往往是“不受欢迎”的,但是,我们决不能因此而忽视他们。
“如果我们能够把心胸放宽一些,眼光放远一点,我们就会发现,在自己周围的每一个人身上都有他特有的长处是值得我们认识和学习的。
”“一个好的教育工作者应当能够根据每个儿童的特殊需要来因材施教。
如果我们能多把眼光放在孩子的长处上,注意挖掘他们的潜力,我们的教育成功的几率就会大得多了。
”吴放老师的这两段话深深地触动了我,也使我想起了隆隆。
隆隆他们是我大学毕业之后所带的第一批小朋友,因此我对他们也特别的用心,但只有隆隆,我总觉得自己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
刚刚还好好地在座位上画画,一下子就用笔在旁边小朋友的画上画了一道,问他还笑嘻嘻地说“我觉得这样比较漂亮。
”好好地在帮老师整理玩具,忽然又将整理好的玩具全部倒出来,撒了一地,他却还觉得很好玩……类似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而隆隆的表现也总是时好时坏,让我摸不清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从某种角度而言,隆隆的确是一个“问题幼儿”——任性、不受约束、好动、喜欢攻击别人、感到被侵犯时采取相应的方式反击……其实,这些表现在很多孩子身上或多或少都能看到,只不过在隆隆身上表现得比较明显、激烈。
然而,隆隆并不是一个“坏”孩子,只要静下心来好好地跟他讲道,他还是能够有很好地表现的。
有一天早上,隆隆来到幼儿园,一见到我便问:“老师,今天能不能请我当值日生?”我想了想答应了他的请求,但前提是他今天要有进步,上课能守纪律。
上课时,隆隆有几次站起来大声地说话,我便提醒他:“当值日生的孩子是有进步的孩子。
”隆隆听到后便克制住了自己言行,不再说话了。
我还请小朋友们一起观察他,如果发现他确实有进步了,就同意他当值日生。
在内心愿望的驱使和集体的约束和监督下,隆隆的表现比以往有了很大进步。
我也遵守诺言,满足了他的要求,让他与另一些孩子一起做值日生,学一学如何为他人服务。
隆隆当了值日生后很开心,向我表示还要争取进步,下次再当值日生。
现在仔细想来,隆隆也有很多可爱的、值得别人学习的地方。
课间休息的时候,隆隆总是会跑来给我们捶捶背,还会贴心地说:“老师,你辛苦了,我
帮你捶捶,这样会很舒服的。
”画画的时候,隆隆总是有很多与别人不一样的想法,而且他总是能很认真、投入地将作品完成。
做数学的时候,隆隆又表现出了快而准确的特点,得到老师的表扬后常常引来同伴羡慕的目光……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应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
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
”“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
”“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人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
”作为独立的个体,每一个人与其他人相比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每一个人与其他人相比都是独特的,我们应该以一颗平等的心去看待周围的每一个人,以一颗平常的心去接纳每一个不同的孩子。
然而,每一个幼儿都有被人关心、被人爱、与人交往、获得鼓励和赞扬的需要。
孩子是未来的希望,特殊的孩子更需要关注。
作为教育工作者,有责任让每一个孩子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地成长。
同时新的形势对幼儿园教师的教育能力和教学艺术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只有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努力提高理论水平和观察能力,善于捕捉各种教育契机,才能从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让我们“关注幼儿的特殊需要,包括各种发展潜能和不同发展障碍,与家庭密切配合,共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