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省xx县2020学年高二语文4月月考试题(无答案)
xx省珠海市普通高中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9)

下学期高二语文4月月考试题09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3分)A 草腓.(fēi)铁.衣(tiě)城.南(chéng)凫.雁(fú)B 横.行(héng)逶迤.(yí)校.尉(xiào)省.识(xǐng)C 玉箸.(zhù)蓟.北(jì)顾勋.(xūn)欢谑.(xuè)D 伐.鼓(fá)旌旆.(pèi)凭陵.(líng)扁.舟(piān)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3分)A.故乡变化真大,高楼拔地起,小路变通衢,不毛的小山被夷为平地,建成了现代化的开发区,真是沧海桑田....啊!B.在这民族危亡之际,他不忘沟壑,投笔从戎....,毅然放弃了在国外的优裕生活,回到祖国参加抗战。
C.尽管物换星移....,但他那支配一切的火热激情并未随之有一丝的消退。
D.在科学上朝云暮雨....的人是无所作为的。
3.新闻点评就是用简明的文字对新闻事件进行评论。
请任选一个角度,运用一种修辞方法,对下面的新闻事件进行点评。
(5分)出身农村,一直在地铁通道卖唱,因天使般的声音而走红网络的“西单女孩”任月丽,出现在2011年春晚的舞台上。
她的成功点燃了奋斗在底层的草根人群的梦想。
然而她刚刚亮相春晚,就引来了中国歌坛实力派女高音歌唱家马梅的炮轰:“正规的艺术学校学生学了四五年上不去春晚,一些老艺术家一辈子也上不去,但一个在西单地铁卖唱的女孩,只因为媒体的报道,就成为名人上了春晚,这是一种走捷径的做法。
”答:4.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筛选并概括出印尼政府考虑迁都的四点理由。
(每点不超过5个字)(4分)雅加达在十五世纪时还是个小渔村,历经荷兰、英国、日本的殖民统治,经历了五百多年发展成为现代化都市。
但目前雅加达面临很多难题,如城市基本功能不足,人口超过1200万,来自各地的流动人口挤压着城市空间,同时还引发了不少社会治安问题。
高二4月月考试题 试题

高二语文4月月考试题〔满分是150分,考试时间是是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阐述类文本阅读〔此题一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诗有诗法,画有技法,琴有指法,书有笔法,对创作者来说,掌握“技〞并不太难,只要勤学苦练,便能驾轻就熟。
而“道〞的境界,那么决非常人所能企及,它需要极精微的感受、极透彻的洞察、极忘我的投入。
就文艺作品而言,“技〞表现为形式,“道〞表现为内涵;“技〞表现为姿容,“道〞表现为意态;“技〞表现为工巧,“道〞表现为神妙。
终究如何才能超越“技〞的层面,更上一层楼而抵达“道〞的化境?重视美育是一条实在的途径。
德国美学家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指出,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到达尽可能的和谐〞。
这一观点,与我们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美育宗旨不谋而合。
在我国文化传统里影响最大的儒道佛三家,从总体上来说,其审美旨归都为“和谐〞。
雅正、飘逸、宁静之美,自然关系之和谐,佛家侧重于人与自我内心关系之和谐。
在我国,自古以来,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水乳交融、互相浸透。
仁爱、宽恕、谦恭、诚信的道德追求,对立统一、周而复始的圆形思维方式,刚柔并济、阴阳相生的强身健体之道,一同滋养华夏民族的身心与情感,化育“文质彬彬〞的完美君子人格。
先学做人,后学为文,有坚实的“美育〞作为根底,“美术〞方能事半功倍、水到渠成。
假如要立志做个诗人,那就必须懂得,声韵偶对、字斟句酌只是雕虫小技,仅仅在这上面劳心费心、把戏翻新,是因小失大、本末倒置,重要的是要在“诗外〞-----即在“道〞上下功夫。
那么,艺术创作之“道〞,当如何体察、如何感悟?“道〞蕴藏于广阔的社会生活。
要深化体察民生民情,努力开阔视野与胸襟。
胸中有丘壑,下笔才能满纸云烟,作品才会有深化的内涵,字里行间才会洋溢着篷勃的生命力。
一代有一代之文艺,无论形式,还是内涵,都会随时代的开展而更新、嬗变,只有投身于时代洪流,真真切切地感受时代的风云变幻,体悟社会中的美与丑、清与浊、正与邪、真与伪,才能产生充分、澎湃的激情,才能创作出有血有肉的动人篇章。
【2020】高二语文4月份月考试题(含解析)

A. 伏尔泰、莱布尼兹利用已经折射了的中国文化,为中国人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可见有的时候中国人并不真正了解中国。
B. 从文化交流和比较看,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是既不可能也无益处的,因此,研究历史上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影响也是没有必要的。
C. 对于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不同文化体系的人会有不同的回答,而平等的对话正是获得我们这一时代最圆满的解答的唯一途径。
当然也还可以寻求其他途径,例如可以在两种话语之间有意识地寻找一种中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就可以是这样一种中介,如文学中的“死亡意识”“生态环境”“乌托邦现象”等,不同文化体系的人对于这些不能不面对的共同问题,都会根据他们不同的历史经验、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做出自己的回答。只有通过这样的对话,才能得到我们这一时代最圆满的解答。在这种寻求解答的平等对话中,新的话语就会逐渐形成,这种新的话语既是过去的,也是现代的;既是世界的,也是民族的。在这种话语逐步形成的过程中,世界各民族就会达到相互的真诚理解。
C. 唐宋时代的人不可能排除印度文化的影响,所以唐宋时代的文化也不可能再像先秦两汉文化一样属于纯粹的中国文化。
D. 在信息、交通空前发达的今天,人们的意识中不可能没有外来的成分,我们用来跟世界交流的,正是经过这种意识诠释的中国文化。
2. 下列关于文化交流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 当中国文化进入外国时就会发生过滤和变形,当外国文化进入中国时也是这样,其表现形式有误读、过度诠释等。
了同一听吓得大惊失色,连声道:“不,不会的。”
了容道:“自你上山一个月来,师傅已经没有在斋堂挂过单,就以你的半钵剩饭为食。”
罪过!了同感到羞愧难当,他来到师傅的禅房一下跪倒,请师傅宽恕他的不敬。
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新版)新目标版

2019学年高二年级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秋时代,战争是为了争夺霸权或政权,结盟聚会是为了消除冲突。
冲突频繁,会盟燕享频繁,成了春秋最基本的特色。
会盟要讲“礼”“赋诗”,从而造就了特殊的文化现象——“诗礼风流”。
西周人重“礼”,是重其仪式性,如典礼仪式、揖让周旋等。
而春秋则将礼认作了治国大法、人生准则。
春秋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230余年间,谈礼之风盛行。
一部《左传》,“礼”为主要的价值标准:“夫名以制义,义以出礼,礼以体政,政以正民。
”“夫礼,所以整民也。
”“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
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
”其每评一事之得失,辄曰:“礼也”、“非礼也”;似乎国之兴亡,皆系于“礼”。
《左传》最早一次论礼是在桓公二年,最早一次引《诗》在桓公六年,可见赋《诗》引《诗》之风与礼治思潮乃同步而兴。
事实上,会盟燕享的赋《诗》引《诗》,几乎也集中在春秋时期。
在会盟燕享中,列国都想用既合于礼又合于愿而又不失为大雅的手段,实现自己的目的,赋《诗》言志便成最佳选择。
会盟燕享中的诗礼交锋,直接影响了士君子的价值判断与人格修养。
列国名卿的外交才能,多半表现在熟谙《诗》礼、智能达变上。
鲁襄公十六年,晋侯与诸侯在温地宴会,各国大夫皆赋诗言志,而齐国的高厚歌诗与舞不配,结果惹怒晋国,高厚只好落荒而逃。
鲁襄公二十八年,齐国庆封逃难到鲁,叔孙豹让乐工诵《茅鸱》骂他,他竟茫然不知。
鲁昭公十二年,宋华定到鲁国出差,鲁人赋《寥萧》以示友好与祝福,他毫无反应。
这些在当时都是“国际笑话”。
因而这个时代要求士君子必须熟谙《诗》礼,出使四方而能专对。
鲁昭公七年,鲁国孟僖子陪昭公到楚国参加会盟,因不能以礼应对而抱恨终身,临终前要儿子跟孔子学礼。
熟谙《诗》礼,关乎文化修养与基本素质,即春秋时所谓的“文”。
鲁襄公三十一年,北宫文子评论郑国的贤臣是:子大叔“美秀而文”,公孙挥“善为辞令”。
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四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高二语文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课内知识1.下列加点字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独有宦游人...(离家做官的人)离堂思琴瑟..起相思(通宵)..(指夫妻感情和谐之乐)竟夕红衣..落尽渚莲愁(指红色的莲花瓣)B. 画图省识..春风面(略识)男儿本自重横行..(不守法,欺压良善)惊风乱飐.芙蓉水(吹动)今逢四海为家....日(指天下统一)C. 大漠穷秋塞草腓.(病,枯萎)春愁黯黯..鸣(离群..独成眠(心情沮丧的样子)萧萧斑马之马)一去紫台连朔.漠(北方)D. 但将酩酊..学楚囚(囚徒所戴的帽子)养其全锋而待其弊.(疲..酬佳节(醉酒)空戴南冠困)卒.然临之而不惊(通“猝”,突然)【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
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的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A项,“琴瑟”指朋友宴会之乐;B项,“横行”指在战场上纵横驰聘,与敌军作哉;D项“南冠”指楚国样式的帽子。
故选C。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杰出的浪漫主义持人,有“诗仙”之称。
杜甫赞美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两人合称为“李杜”。
B. 高适,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C. 柳宗元,字子厚,“永贞革新”失败被贬永州,在那里创作了著名的“永州八记”,世称“柳永州”。
在唐代古文运动中与韩愈齐名,并称“韩柳”。
D. 白居易,字乐天,晩年号香山居士,与其好友元稹齐名,并称“元白”,他认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有《白氏长庆集》。
【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2019-2020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

2019-2020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考试时间为150分钟,卷面总分为150分。
第Ⅰ卷(1-6)题涂在答题卡上,其他试题答在答题纸上,考试完毕后,只交答题卡和答题纸。
第Ⅰ卷阅读题(共67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1—3题。
"恭敬"连用,表示态度温顺和蔼,古时候,这两个字却各有侧重,“敬"是内心修养,"恭"则是这种修养的外在反映或者显现。
先说“敬”。
在儒学看来,人心(性)至善至妙,但是,作为个体,人在出生之后,就会受到各种后天欲望情绪所干扰,从而使至善至妙之“心”受影响、被遮掩。
如何才能保证不失本性之真呢?也就是说如何才能保住个性且使之与集体意识一致呢?这就必须要持“敬”。
朱熹曾说:“主一无适之谓敬”,他所说的“一”,不是特指某一具体事或物,而是具有丰富儒学内涵的哲学概念,是“道”所生之“一”,也就是最为纯真的人之天性。
而“无适”并不是无所适从,而是持守专注,不起别念。
可以看出,朱熹所理解的“敬”就是将全副心思用到对“道”的体悟和把握上。
宋儒曾拿《礼》中“执虚如执盈,入虚如有人”这两句话解释“敬”:拿一只空杯子,也应该像拿一杯盛满开水的杯子那样;走进空无一人的房间里,也要像走进有人的房间里一样。
不能因为没有开水,就掉以轻心,马马虎虎;也不能因为房间里没有人,而生轻慢之心、不好之念。
否则,杯子会因大意而摔掉,心性也会因邪念而亏损。
“敬”在日常实用当中,其作用也是如此之大!再说“恭”。
所谓“恭”就是“敬”的外在表现。
现代心理学已经揭示出,有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就必然会有相应的表情或身体语言表现出来。
“敬”的内养,也一无例外地会表现在外表上,那就是:“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
”一幅端庄肃穆的样子。
宋明以来,道学家们往往方巾葛袍,严于治家待人,不苟言笑,“坐如尸,立如斋”,透出来一股僵腐之气,所谓“道貌岸然”,指的就是这种形象。
山东省各地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精选汇编 古代诗歌阅读专题(带解析)

山山山山山2020-2021山山山山山山山山4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东省招远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4月月考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子由踏青苏轼东风陌上惊微尘,游人初乐岁华新。
人闲正好路旁饮,麦短未怕游车轮。
城中居人厌城郭,喧阗晓出空四邻。
歌鼓惊山草木动,箪瓢散野乌鸢驯。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写春天到了,人们满心欢喜去郊外游玩,即使有东风扬尘,也乐此不疲。
B. 颔联写百姓生活富足,因而车辗麦苗也影响不了他们清闲自在地在路边饮酒。
C. 颈联“厌城郭”句,直抒胸臆,写出城里人厌倦城市、渴望乡村生活的情形。
D. 整首诗语言清新、轻快,描绘了春天人们倾城出行、歌舞宴游的赏春风俗画。
16. 诗的尾联两句,是如何表现踏青欢乐热闹场景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B 16. ①尾联前一句属于正面描写,通过鼓乐声惊醒了冬眠的山岭,草木在欢歌笑语中摇动,直接写出踏青欢乐热闹的场景。
②后一句属于侧面烘托,野餐用的筆瓢遍地都是,表明游人众多,前来捡食的乌鸢像驯养熟了一样全不避人,表明乌鸢已经适应这种场面,侧面衬托出踏青场景的欢乐与热闹。
【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鉴赏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B.“麦短未怕游车轮”意思是初春时节,麦子很短,还不怕过往的车辆碾压。
“百姓生活富足” 诗中没有体现,并且这也不是不怕车辗麦苗的原因。
故选B。
【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能力。
尾联的意思是:鼓乐声惊醒了冬眠的山岭,草木在欢歌笑语中摇动;野餐用的箪瓢遍野都是,前来捡食的的乌鸢像驯养熟了一样全不避人。
“歌鼓惊山草木动”是正面描写,通过“惊山的鼓乐声”“摇动的草木”直接写出踏青欢乐热闹的场景。
“箪瓢散野乌鸢驯”是侧面描写,野餐用的筆瓢遍地都是,表明游人众多;而前来捡食的乌鸢已经习惯了这种场面,所以像驯养熟了一样全不避人。
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4月)语文试题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4月)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依次填入下面句子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3分)一直以来,我们始终在追赶世界的脚步,以的姿态学习西方发达工业文明的科学、技术、制度,我们的价值判断了物质,滞后了精神,稀释了情感,丢失了传统——是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的继承和重建。
A.嗷嗷待哺重视而且B.急不可待优先尤其C.嗷嗷待哺优先尤其D.急不可待重视而且2.下列各句中,对相关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中,“羊公碑尚在”的“尚”字既表现了自然永恒、人生短暂的主题,又暗示了对古人的敬仰和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悲哀。
B.杜甫《兵车行》中,“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以汉武帝影射唐玄宗,运用夸张的修辞,揭示了战争造成的巨大灾难及其社会根源。
C.李白《送友人》中,“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一句对仗工整,情景交融,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表达了对朋友依依惜别的情怀。
D.温庭筠《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选取了山区早行所见最具特征性的景物,纯用名词组成诗句,意象丰富,画面感极强。
3.下列诗句与“水心云影闲想照”对仗工整的一项是A.山衔落日浸寒漪B.林下泉声静自来C.芭蕉分绿上窗纱D.孤舟一系故园心4.下列各句中,语气最委婉的一句是A.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他们的品德修养,这是不是应该引起我们认真思考呢?B.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他们的品德修养,这难道不应该引起我们认真思考吗?C.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他们的品德修养,这无疑应该引起我们认真思考的。
D.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他们的品德修养,这恐怕不能不引起我们认真思考了。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瓦尔登湖“波平如镜”,________,_______,或许,一只燕子飞掠在水面上,低得碰到了湖水。
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4月月考试题 (II)

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4月月考试题 (II)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与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相比,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更强调社会和谐、以和为贵,追求和而不同。
春秋时期的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形成了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思想。
“和”所具有的和谐的意义,在我国文明发展早期就有了。
《尚书·舜典》记载,帝舜命其乐官通过诗歌、音乐,达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这说明我国古人已了解音乐促进和谐的作用,体现了早期智者对宇宙和谐的向往。
我国古人反复以声乐之和比喻世界各种事物之间的和谐,“和”从而成为一种普遍追求。
如《左传》中说:“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
”可见,我国古人将音乐的和谐作为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族群与族群、人与天地等关系的模型,对“和”的追求塑造了中华文明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
这一思想对儒家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儒家经典《礼记·乐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
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
”这表明,人类的和谐在根本上来源于天地的和谐,即自然的和谐。
和谐是一切事物的生成原理,没有和谐就没有万物化生,和谐的实现有着深刻的宇宙论根源。
把追求永久和谐作为对待外部世界的态度,在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中同样源远流长。
《尚书·尧典》提出:“克明俊德,以亲九族。
九族既睦,平章百姓。
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以后,“协和万邦”便成为中华世界观的典范。
类似的说法还有“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周礼·天官冢宰》)。
孔子把“和”作为同外部世界交往的原则,提出“柔远能迩,以定我王,平之以和也”。
构建一个和平共处的世界,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来持续不断的理想。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汉代以后被表达为“天人合一”,成为中华文化的价值理想。
所谓“天人合一”,就是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合一,注重人道和天道的一致,不主张把天和人割裂开来。
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4月月考试题 (III)

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4月月考试题 (III)一、选择题:(9题,每题3分,共27分)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莫言在中国文坛上虽非__________,但其文学才华和艺术创造力令人瞩目。
他的小说创作以乡土气息和农民本位为主线,塑造了余占鳌、上官氏、西门闹等率情任性的农民形象。
小说《丰乳肥臀》,运用__________的艺术概括力,通过上官鲁氏这个母亲的遭遇,把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女性所遭受的苦难和母亲的伟大与宽容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纯以文学水平而言,莫言获奖__________。
A.出类拔萃不同凡响实至名归B.出类拔萃出神入化名副其实C.鹤立鸡群出神入化名副其实D.鹤立鸡群不同凡响实至名归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1)无路可退的第四战中,拼到最后一刻的“华南虎”,终究还是未能压制住更为年轻的辽宁全场冲击,体能掣肘让广东_______________。
(2)中艺是在自己的江山即将打下之时_______________,止兵不前。
这样,本来可以一统江山的中艺,现在已经失去争夺第一集团军的资格。
(3)移植手术后各种各样的排斥在所难免,如果手里没有备用的急救费用,关键时刻,此前全部努力都有可能_______________。
A.功败垂成前功尽弃功亏一篑B.功败垂成功亏一篑前功尽弃C.功亏一篑功败垂成前功尽弃D.功亏一篑前功尽弃功败垂成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任务重、工期紧、条件艰苦是水电建设的显著特性,对此,征战江河数十载,在长江三峡水电站建设中屡建战功的中国水利水电第三工程局的员工早已________。
②依据职称的评定标准,教师们将注意力从正常的教学中转移了出来,时间长了,自然会对这套标准带来的戕害________。
当他们已从这套标准中不断受益,就更难自觉做出反思和批判。
③看着海岸上随意丢弃的塑料袋、竹签和啤酒瓶,再看看环卫工人疲惫的身影,记者心里很不是滋味:海边禁止烧烤的标牌在不断增加,可就是有那么一些人________,自觉自律真就这么困难吗?A.习以为常习焉不察熟视无睹B.习焉不察习以为常熟视无睹C.熟视无睹习焉不察习以为常D.习以为常熟视无睹习焉不察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为迎办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市容园林系统集中力量营造整洁有序、大气靓丽、优质宜居的城市形象。
高二4月月考语文试题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西片三校2020-2021学年高二4月月考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当哪怕是表情包式表演和PS型剪辑,只要搭配上当红IP和“鲜肉小花”,就能引发收视高潮与商业成功之时,《朗读者》、《见字如面》以其真诚与直达心灵的表达方式从满屏娱乐竞技类综艺中脱颖而出,被誉为一股清流。
在中国的电视市场上,情感类节目一直是广受欢迎的宠儿。
发自内心的情感表达与倾诉,通过光影音的作用打动受众,自然而然,顺理成章。
从某种层面上来说,《朗读者》类节目的出现,在受众群中激起阵阵涟漪,并不为奇。
《朗读者》更像是用朗读串连着的人物访谈。
在每期的节目之中,有大量的访谈时间,真正用于朗读文学作品的时间并不多,而正是通过对多位有名气、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的访谈,讲述了普通人的不平凡的坚守与最朴素的情感。
《朗读者》的成功被外界解读成“出乎意料”,因为其毫不讳言自己的人文特质,“将值得关注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就是我们的《朗读者》”。
但在此前与泛娱乐节目的同台竞争中,人文类节目很少能够冲出重围、浮出水面。
在人文类节目被边缘化的大环境之下,《朗读者》的存在,成为沧海遗珠般的稀缺资源。
人文类节目的式微,并非简单地没有流量“鲜肉小花”加持,也并非是因为对情感调动得不够充分,而是因为在面对碾压式的情感综艺时,人文节目并不追求娱乐,更不持“道德中立”的态度——反之,它时时在追求一种对理想人格的阐发和尊严价值的关切。
如今的大众媒体,不追求娱乐意味着不回避严肃的问题,甚至是不盲目依从娱乐工业的逻辑,这就意味着,这种异质性的力量可能会被文化工业排斥,甚或甩出局外。
但,这恰恰就是《朗读者》的成功让人欣喜和意外之处。
对于大众媒体来说,一旦有了“道德偏向”的姿态,就需有明确的价值观为铮铮铁骨,也需超越金钱利益的顾虑,因为作为价值提供者的节目制作者,就难以用“信息提供者”的身份去隐匿自己的价值偏向而任由自己觉得错误的价值广泛传播,于是节目的内容、形态、表达与受众用户的数量都会受到限制。
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4月月考试题 (I)[2]
![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4月月考试题 (I)[2]](https://img.taocdn.com/s3/m/af696853e53a580217fcfe42.png)
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4月月考试题 (I)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美好生活”是一种生活,要正确理解“美好生活”,首先需要正确理解“生活”。
一般来说,生活是人从生到死的生命历程,是人生存发展的整个过程。
既指人当下的生活,也包括人整个一生的全部生活。
因此,生活即人生,美好生活既指当下生活美好,也指一辈子生活美好,即美好人生。
这就是中国古典“五福”幸福观所表达的意思。
人的生活受家庭、社会等外在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但其状况更直接取决于生活者自己的主观条件。
影响生活状况的主观条件包括许多方面,而其集中体现就是人格。
人格是一个人人性禀赋、环境影响和个人修为等因素交互作用所达到的人生境界。
它是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的标志,也是一个人会过什么样的生活、人生会达到什么样的高度或水平的决定性因素。
因此,人格对于一个人、对于一个人生活得好坏来说至关重要。
有好的人格才会有好的作为,有好的作为才有高品格的生活,而这种高品格的生活才是真正意义的美好生活。
人格由观念、知识、能力、品质等主要个性心理特征构成,表现为一个人具有一致性、稳定性的总体个性特征和完整精神面貌。
人格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社会环境、教育、个人修为等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是人性现实化的结果。
人格是剃断一个人及其生活的内在根据,而判断的标准则是人格对人性实现的程度。
人性包括人谋求存在、生存、生存得好,生存得更好的各种潜在规定性。
是由这些潜在规定性构成的复杂而统一的整体,而谋求存在得更好则是人性的根本规定性,即人的本性。
人的本性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不同个人身上体现为各种不尽相同的潜质。
由这些潜质构成的整体就是具体的人性。
人性隐含着人生的各种可能性,是人生复杂结构的深层结构。
人性虽然是潜在的,但可以现实化为人格,并通过人格见之于人生。
人格的形成意味着人的成熟,人格的发挥则是人的生活,而人格本身是人性的现实化。
2020高二语文下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汉文班,含解析)

【2019最新】精选高二语文下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汉文班,含解析)高二汉文班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唐人古体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
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
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了新变。
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
一般说来,较之汉魏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排场景,生发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
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
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
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
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选诗序》),那就太过分了。
清王士禛《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于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望,可以略睹焉”(《古诗选·五言诗凡例》),显示出同一偏见。
倒是明末许学夷在《诗源辩体》中强调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体”,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谓通达之见。
至于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
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

高二4月阶段考语文试题命题人:审题人: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
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对立的两极,却总是以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的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
因为他们的力量还比较弱小,还无法与强大的旧势力或邪恶力量抗衡,正义的要求不能实现,于是形成了悲剧。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描写了比现实中更美好同时又是“与我们相似的”人物,通过他们的毁灭“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即产生净化的作用。
然而,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具有审美价值的最根本的原因。
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这种毁灭是抗争、拼搏以后的毁灭,抗争与拼搏体现了人的一种精神。
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从天上盗取火种,触怒了主神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崖上,每日遭神鹰啄食肝脏,但普罗米修斯毫不屈服,最后坠入深渊。
罗丹的大理石雕塑《马身人首》中,人臂绝望地扑向一个它所抓不到的目标,而马足则陷于尘土不能自拔,表现出人性与兽性的冲突,象征着灵与肉的斗争,具有强烈的悲剧性。
可以说,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
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
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令人伤悲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则人就是泯灭了人性的人了。
现实中的悲剧只能激起人的同情、义愤,迫使人采取严肃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
民主革命时期,在演出歌剧《白毛女》的过程中,曾多次出现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打甚至险遭枪击的事件,这是人们以实际的道德评价代替了审美活动。
现实的悲剧只在客观上具有悲剧的审美性质,它们必须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欣赏的对象,美学上所谓的“以悲为美”才能实现。
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原因在于它需要建立悲剧事件与人的心理距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省高台县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4月月考试题(无答案)第Ⅰ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重新体认家庭为社会之本戴志勇近日,央视综合、少儿等频道播出动画剧《郑义门》,呈现了“江南第一家”通过礼法治家、用豆子民主选举家长等方式,对一个成百上千乃至几千人的共同体进行自治的故事。
郑家几百年间出仕为官者无一人因贪墨罢官,让“廉政”成为郑家故事的一个“卖点”。
细节难免艺术虚构,但郑家在历史上是赫赫有名。
其逐渐修订而成的家规168条,放在今日,有很多对个人自我修行仍有实践价值的指引。
但譬如基本不让女性与娘家人走动,族人不得“私藏”一文钱,收支由大家族统一管理等做法,今人恐已难以接受。
尤为值得分析的,是第一集点出的此片主旨:治国必先齐家。
从百年前的“娜拉出走”到今天的肯定家庭,家与国的关系,绕了一大圈,似乎又走回来了。
《大学》将齐家摆在治国之前,首先是因为对治理国家者必须要有极高的要求,而家庭乃是最原本的个人成长与修行场所。
儒家认为,若治国者不能格物致知、正心诚意,必然会心中充满杂念,带来治理困境。
而在家庭中,人首先感受世间最自然的父母养育之情与兄弟手足之爱,有人与人之间基于自然的界限与分寸,自然法奠基于此。
良好的家教,是培养合格治国者的基本环节。
中国主流传统中,在家庭、天地自然中贞定个体价值的思想与工夫,同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均有一定差别,可被称为不偏执于极端的小共同体主义。
它强调个体的终极价值,以避免各种人为捏造的集体对个人尊严和权利的侵害,但也将个体从家庭与天地这个根本处,放置在与他人和世界的脉络中,避免原子式个体可能带来的孤独、过度欲望与价值虚无。
这种由内而外自然生长出来的个体价值观,光明中正,是治国者的必备心性素质。
齐家对治国之所以重要,还在于大家族本身有各种日常事务需要处理。
作为规则的礼法,由外而内地规范族人的行为与思想。
治家的经验才干,是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家事国事天下事,一气贯通,而不是相互背反。
正是在这种融“家族规矩”于“个体人格”的生存结构中,“江南第一家”养育出来的郑家子弟,无论出仕理家,皆能立身有本,进退有据,维系郑家几百年于不坠。
但理想与现实之间,可能隔着不小的距离。
一方面,家族中不止是阳光,遇到不负责任的家长怎么办?清末民初,由家族形态承载的价值观,与以平等个人为本位的法律观之间,在清末以张之洞、劳乃宣对阵杨度、沈家本等人的礼法之争中,曾有过激烈辩论。
正当防卫是否适用于尊长,就是一个核心争议点。
如果像郑家曾推行的那样,将个人财产权利压缩到最低限度,个体人格的保障,也难免受影响。
说到底,家庭是个人充分实现人性有情有义的土壤,而不能是障碍。
这种关系,也存在于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中。
今天,类似杨度与后来的一些激进革命者那样,将大家族看成国家的敌人,要将个人从中“解放”出来才能成为合格“国民”的观点,已没有辩驳的必要。
但就像厘清个人与家庭之间的关系一样,如何厘清个人与国家、家庭价值与国家正义之间的关系,让国家成为个人充分实现人性有情有义的土壤,是更需要我们思考和改进的。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郑家历经数百年长盛不衰,在历史上赫赫有名,这个成百上千乃至几千人的大家族被誉为“江南第一家”。
B.郑家重视礼法治家,其逐渐修订而成的家规共有168条。
至今,这些家规有很多对个人自我修行仍有实践价值的指引。
C.郑家故事之所以被拍成动画剧,就是因为“廉政”卖点:郑家几百年来无一出仕为官者因贪污而被罢官。
D.这部动画剧《郑义门》在第一集里就点明了此片的主旨:治国必先齐家。
从家与国的关系角度肯定了家庭的作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家庭是个人成长与修行的重要场所,良好的家教和对家族各种日常事务的处理有助于培养合格治国者,因而《大学》将齐家放在治国之前。
B.尽管郑家的礼法治家等方式维系了家族几百年来的良好发展,但也有些凌驾于个人之上的“家族规矩”可能会使个体人格保障受到影响。
C.齐家与治国有相通之处,处理大家族日常事务,是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而于其中所练就的经验才干,于治国具有重要意义。
D.不偏执于极端的小共同体主义强调个体的终极价值,不必遵从群体规则的限制,避免各种人为捏造的集体对个人尊严和权利的侵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郑家的故事在搬上荧屏之时固然会有一些艺术的虚构,但它却从某个角度引发了人们对于齐家的重视,从而激起人们对家庭教育、个体人格发展的关注。
B.郑家的家规,既对个人自我修养极具实践指引价值,但也在实行过程中暴露出家族形态承载的价值观和平等个人为本位的法律观之间相互矛盾的问题。
C.个体在接受良好的家教、养成光明中正的心性、汲取家庭管理中的经验教训、将家事贯通于国事和天下事的前提下,就能成为“廉吏”、合格的治国者。
D.个人与家庭、个人与国家、家庭价值与国家正义之间会存在一些矛盾,而正确处理这些关系,让国家为个体发展提供良性土壤,需要我们思考和改进。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老树画画:求之不得,不求自得老树不是画画的,他是个教书匠。
1983年南开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在中央财经大学任教至今。
老树本来不叫老树,叫刘树勇。
也许像他说的,因为很小就长成了很苍茫的样子,在他很年轻的时候,学生们就“树哥”“树叔”地叫他,要叫到“树爷”的时候成了“老树”,既然自己的本名叫起来有点不大顺口,他就找个大家都叫得顺的名字用起来。
“我的长相太凄凉了,上下五千年提前都长好了。
”他自嘲地呵呵一笑,大家跟着乐了,初见的拘谨和陌生就渐淡渐散了。
老树书教得好,学生知道。
学生描画他教授公文写作课的状态:“铃声响过,晃着进门,低头看一眼课本,抬眼扫一下我们,然后滔滔江水般流泻出真知灼见、性情心声。
他讲西南联大里中国文化界的翘楚、讲风华绝代的林徽因,讲钱钟书的《围城》,讲张艺谋的《红高粱》,讲卢梭的《忏悔录》,讲诗经,讲高更、塞尚,讲波普艺术、解构主义,还有好些我们闻所未闻的新鲜事……这些完全无法用‘公文写作’涵盖的东西听得大家如痴如醉。
要下课的五到十分钟,他才会懊恼地讲一会儿课本,期间还夹杂‘公文写作,神马东西’之类的抱怨,直到下课铃响,仿佛扔掉了课本的郁闷,说声‘去也’,踹门而出……”老树的画中人,悠闲简静明朗。
却并不是那些所谓的隐士形象,是街头巷尾市井喧哗滋味饱满的世俗常人,他们性情、生动、自然,关切现实又洞明人生。
老树喜欢民国的趣味,而这民国又非确然的民国,只是他心里想象和希望的趣味——“女子温婉良顺,男子温文尔雅,世俗活泼生动,自由自在,一切都是慢慢的、闲闲的。
人们的脸上看不到急切的欲望,一切都是无可无不可的那么一种意思。
”画中那个长衫男子一会儿树下独坐,一会儿花旁独立,一会儿山间独行,一会儿屋中独酌,独来又独往,却怡然自得。
“他是我,又不是我”。
老树说。
画中的长衫先生,闲适、率性,肆无忌惮。
一如过去的老树,会戏谑地表达情绪。
有读者提出,画中的闲适与现实的忙碌嘈杂完全不一样,你能接近画中的生活状态吗?老树回答说:“画里那么悠闲,生活却忙忙碌碌,怎么可能达到?因为没达到,所以才缺什么补什么。
焦虑是常态,谁都一样,我也一样。
我不可能像画里那么悠闲,但身体做不到,心境或者能做到。
”于是他画,画一种虽不能至却心向往之的空间情境,他的画成了另一个老树在无人知晓的世界里的梦呓。
对他,画的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画画的过程。
他那些别人一掷千金想求的画,在地上桌上椅子上箱子里随意堆放着。
“把内心关注放在怎么做好一件事上,解决这个具体问题就可以了,最终东西拿出去别人说好,不重要。
是让自己的内心丰富起来,而不是去炫耀,不是表演给人看,你要相信这一切东西都是解决你自己的问题,让你自己通达、精细,对自己日常生活起居坐卧有要求,你这个人慢慢才像个样子了。
”作家杨葵曾著文评说老树:“如果纯凭个人喜好,我甚至想说,老树文字第一,书法第二,画排其三。
”又说:“老树文字有股特殊的稳,并非四平八稳那种寡淡之稳,亦非精巧设计那种做作之稳,更非所谓风轻云淡的鸡汤之稳;他是左冲右突,纵横捭阖,却又胸中有丘壑,可点百万兵的动态之稳。
快人快语,口无遮拦,得意处长篇大论,愤怒时脱口骂娘,论人事也常有论据不足便下大结论之嫌……按说这么个写法非常危险,容易跌入莽撞汉子夸夸其谈的恶境,但是没有,得力于几点——力量、心智、修养。
”老树的微博,粉丝近百万。
他也曾开过博客,其思想其语言其风格吸引了大批簇拥者,2006年,他以一篇《走了》叫停了自己的博客。
有粉丝留言,用“阿甘不跑了,我们怎么办”来形容心中的迷茫和困惑。
其实阿甘跑或者不跑都不为什么,老树也是,博客想开的时候就开了,想停就停下,没有,也不想为什么。
相关链接①“他拥有山东大汉与生俱来的粗犷,内心却敏感细腻,情感也十分丰富”,老树的研究生曾泽鲲说。
与课堂上诙谐豪放的树老师不同,私下里的老树很期待享受这个属于自己的孤独空间。
②老树博闻强记,他的研究广泛涉及文学、绘画、电影、书法等领域。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他转而关注当代中国摄影发展及传播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有大量批评文章行世,著作数十种,策划诸多影像展览,摄影圈里,提到刘树勇,是响当当的名字。
只是,他不把自己的博学当个什么了不起的事,这些不过是“看过些杂书,想过些事,码过些字”罢了。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学生喜欢老树的课,老树教授公文写作内容时滔滔不绝,流泻出真知灼见、性情心声,所以大家听得如痴如醉。
B.老树喜欢民国的趣味,因为这民国又非确然的民国,是他心里想象和希望的趣味,一切都是慢慢的、闲闲的。
C.老树画作中的身穿民国长衫、戴着斗笠的长衫先生,闲适、率性,就是现实中的老树的真实写照。
D.作者认为对于老树而言,画的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画画的过程,把内心关注放在怎么做好一件事上,是让自己的内心丰富起来,而不是去炫耀,不是表演给人看。
5.文章在介绍老树的同时,多处引用了老树的学生、作家杨葵等人的话语,简要分析这样引用的作用。
(4分)6.老树有着怎样的人格魅力?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5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小包袱单冬花开始整理她随身携带的小包袱。
包袱有枕头那么大,针头线脑都装在里面。
儿子张孝德常笑话她的小包袱,说里头不一定都装着针头线脑,一定还有什么秘密宝贝,无论是到弟弟家住还是到北京住,一直不离她身。
女儿张小梅从乡下来接母亲回家,瞅着一个傍晚单冬花和菜市场认识的老乡告别的机会,悄悄打开了包袱。
包袱里包着包裹,打开里面发现是一个一个信封,信封上缠着红红绿绿的线,缠绕得严实。
信封里装了内容,有厚有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