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课题研究
气象学实践教学报告(3篇)
第1篇一、前言气象学是一门研究大气现象、大气运动和大气与人类活动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气象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我参加了气象学实践教学活动。
以下是我在本次实践教学中的收获和体会。
二、实践目的1. 深入了解气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技能;3. 提高气象观测和分析能力;4. 增强团队协作精神。
三、实践内容1. 气象观测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学习了气象观测的基本原理和仪器操作方法。
首先,我们了解了气象观测的重要性,它是获取气象信息、预测天气变化的基础。
然后,我们学习了各种气象仪器的使用方法,如温度计、湿度计、气压计、风速计、雨量计等。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按照规范程序进行观测,记录数据,为后续分析提供了可靠依据。
2. 气象数据分析在气象数据分析方面,我们学习了气象资料的整理、处理和分析方法。
首先,我们学习了气象资料的分类和整理方法,如气温、降水、气压、湿度等气象要素的统计。
然后,我们学习了气象图的绘制和解读方法,如等温线图、等压线图、风向风速图等。
通过分析气象数据,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天气变化规律,为天气预报提供科学依据。
3. 气象预报在气象预报方面,我们学习了天气预报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首先,我们了解了天气预报的重要性,它是保障人们生产、生活和出行安全的重要手段。
然后,我们学习了各种气象预报方法,如数值预报、统计预报等。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根据气象数据,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天气预报,提高了预报准确率。
4. 气象灾害预警在气象灾害预警方面,我们学习了气象灾害的特点、成因和预警方法。
首先,我们了解了气象灾害的种类,如暴雨、洪水、干旱、台风等。
然后,我们学习了气象灾害预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如预警信号发布、预警信息传播等。
通过学习,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气象灾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四、实践体会1. 提高了气象学理论水平通过本次实践教学,我对气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气象学中的数学应用问题研究报告
气象学中的数学应用问题研究报告示例文章篇一:《气象学中的数学应用问题研究报告》嘿,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每天我们抬头看到的天空,那些风云变幻的天气,其实和数学有着超级紧密的联系呢?就像我,以前可从来没想过,现在一研究,才发现这里面的学问大着呢!比如说,预测明天会不会下雨。
这可不是随便猜猜的哟!气象学家们会收集好多好多的数据,像温度、湿度、气压这些。
那这些数据怎么用呢?这就用到数学啦!他们会用一些复杂的数学公式和算法,把这些数据放进去算一算,就能大概知道明天的天气情况啦。
这是不是很神奇?就像我们做数学题,给了一堆条件,然后通过公式算出答案。
气象学也是这样,只不过这个“题”更难,答案也更重要!有一次,我问我爸爸:“爸爸,为什么气象学要用数学呀?”爸爸笑着说:“孩子,你想想,如果没有数学,怎么能准确地知道风的速度、云层的高度呢?”我一听,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啊!还有啊,天气预报里说的什么概率,也是数学的应用呢!比如说,明天有80%的概率会下雨。
这80%可不是随便说的,那是通过大量的计算和分析得出来的。
再想想,如果没有数学,怎么能知道台风的路径?怎么能提前做好防范措施,保护我们的家园呢?这就好比我们在玩游戏,如果没有规则,那不是乱套了吗?气象学中的数学,就是这个规则,让一切都变得有秩序,让我们能提前做好准备。
我还和同学们讨论过这个问题呢!小明说:“这数学也太难了,我可搞不懂。
”小红却说:“我觉得很有趣呀,能帮助我们了解大自然。
”我在旁边听着,心里想:“是啊,虽然难,但是多有意思啊!”通过这次研究,我深深地觉得,数学在气象学里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能打开天气的秘密之门。
它让我们不再对天气变化感到迷茫和无助,而是能够有一定的预测和准备。
难道我们不应该好好学习数学,去探索更多的奥秘吗?我觉得我们一定要好好学,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保护我们的生活!示例文章篇二:《气象学中的数学应用问题研究报告》嘿,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我们每天关注的天气背后,居然藏着好多数学的秘密!就说天气预报吧,气象学家们要预测明天是晴天还是下雨,气温是高还是低,这可离不开数学的帮忙。
气象科普实践活动的研究报告
气象科普实践活动的研究报告一、活动背景为了使青少年从小具有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具有在未知道路上勇敢探索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激发学生从小对气象的浓厚兴趣,让气象这一科学实践活动在全体小学生中得到推广普及,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全过程,从而提高广大学生的科学素质。
我们成立了气象科普小组,通过开展课题研究,宣传气象科普知识,此次活动由具有一定实力的教师负责具体工作并指导学生开展活动。
二、活动实施过程1、2008年3月24日,组织学生参加了威宁县气象站组织的“气象科普知识”讲座。
2、把气象科普知识内容与学科整合、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学生不断的观察、实践与对比,不断拓展学生知识领域。
辅导教师收集气象知识的有关资料,采用讲座、知识竞赛的形式,使学生了解相关知识,便于活动的开展。
并利用学校红领巾广播室的午间广播,升旗仪式的旗下讲话,班、队会时间等对学生进行宣传。
要求各班以“气象知识知多少”为主题出一期黑板报,开展一次主题队会或主题班会。
3、2008年3月---2008年11月,开展气象观测活动。
统计观测结果。
制作气象知识手抄报。
各班办好气象活动板报,举办气象知识竞赛,组织学生自编科技小报、撰写科学小论文。
不断丰富资料,加强宣传教育力度。
4、2008年12月,科学小论文收集整理。
三、实际收获和体会1、此次活动,除了五年级全体师生参加外,其他年级也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气象知识知多少”主题班队会活动,学校广播室、宣传栏也以气象知识为主题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知识宣传。
2、通过这次活动,学生收集了一些关于天气的谚语,例如:“不怕初一阴,就怕初二下。
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
烟囱不冒烟,一定是阴天。
早上朵朵云,下午晒死人……”3、通过活动,学生还掌握了一些气象知识:“大雾天能见度差空气浑浊不宜晨炼”、“先雷后雨不必慌雨后闻雷无处藏”等。
4、通过向气象站工作人员的了解,知道了威宁的月平均气温和降雨量,并能用统计知识画折线统计图进行分析。
生活中的气象
综合实践:生活中的气象平阴县安城小学六年级三班生活中的气象一、课题的提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最关心、最经常谈论的话题就是天气,阴晴雨雪、冷暖风霜,都与人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人们也越来越重视气象与我们生活之间的关系。
为此我们决定开展《生活中的气象》的主题活动。
通过研究活动了解气象与我们生活之间的关系,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提供更好的服务。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通过活动使同学们知道有关气象的科学知识,能进行气温、风向、风力、云、降雨量的观测体验。
2、通过实践,主动提供自己的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体验合作的快乐。
3、培养我们动手制作简易仪器,并运用简易仪器观测天气,收集、记录数据,整理、分析数据的能力。
4、在活动中开阔我们眼界,增强我们在学习中观察、分析自然的能力,树立我们自主探索的意识,培养我们热爱科学、热爱自然的情感。
5.通过活动了解气象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知道如何适应不同的气候特征,以及有效的利用自然资源为我们服务。
三、预计课题活动方式:1、查阅各种图书、报刊。
2、在老师的指导下,上网查找资料。
3、留心观察生活中的每一个方面。
4、调查、访问。
实验验证5、小组分工合作,每小组推选一名组长,负责汇总收集的资料,共同活动、研究。
6、交流汇报展示活动四、活动组织:(1)指导教师:赵婷尹海英张树陈陶村(2)主要成员:张达王可欣陈晓旭郭巍巍娄馨爻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各有独立的任务,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各展所长,协作互补。
实践活动采用个人研究与小组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开放式作业”形式,即先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确定研究的内容,由大家一起讨论提出研究的课题,从中确定自己小组的子课题,各自相对独立地开展研究活动,用半年的时间完成研究性学习作业。
小组成员需要围绕同一个研究子课题,各自搜集资料、小实验、开展探究活动、取得结论或形成观点。
再通过5个组的全体成员讨论或辩论,分享初步的研究成果,由此推动同学们在各自原有基础上深入研究。
气象课题研究范文
气象课题研究范文气象课题研究范文标题:气象变化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摘要:本研究旨在研究气象变化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通过收集和分析气象数据以及农作物生长数据,探讨不同的气象因素如温度、降水、光照对农作物种植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气象变化对农作物生长产生了显著影响。
引言: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已经导致了全球气象变化的加剧。
气象变化对农作物生长具有重要的影响,这对于粮食安全和农业产量意义重大。
因此,研究气象变化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有助于制定相应的农业管理措施以应对气候变化。
方法:本研究选取了某地区的小麦种植为研究对象。
收集了过去10年的气象数据,包括温度、降水和光照等指标。
并同时收集相应的小麦生长数据,如生长速度、产量等指标。
通过对气象数据和农作物数据的分析,得出气象变化对小麦生长的影响结果。
结果:研究结果显示,温度变化对小麦生长有显著影响。
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小麦生长受限。
高温会抑制小麦的生长,降低产量;低温则会影响小麦的发芽和生长速度。
降水水平也对小麦生长产生了影响。
干旱时期降水不足,会导致小麦受到水分限制而生长受阻;而降水过多则可能导致土壤水分过饱和,对小麦的生长不利。
光照是农作物生长所必需的因素之一,光照不足也会影响小麦的光合作用和生长速度。
讨论:本研究的结果表明,气象变化对农作物生长具有重要影响。
这提醒我们应该对气象变化做出相关应对措施,以保护农作物的生长。
例如,可以通过调整灌溉策略来应对干旱风险;利用温室或其他技术手段来调控温度;通过遮阴和调整种植密度等方式来优化光照条件等。
结论:通过本研究的分析,我们得出结论,气象变化对农作物生长具有显著的影响。
这为农业管理者和农民们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以制定相应的农业措施来适应气候变化,并最大限度地保护农作物生长。
然而,需要进一步研究以更全面地了解气象变化对不同农作物的影响,以及寻找更有效的农业管理方法,提高农作物的抗气候变化能力。
学术研究:气象学的气候变化研究
学术研究:气象学的气候变化研究摘要:本文主要研究气象学中的气候变化问题,探讨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候事件、海平面上升等现象的原因、影响及应对策略。
通过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本文分析了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影响,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展望。
一、引言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当今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加,导致地球大气温度持续上升,进而引发了一系列气候变化现象。
极端气候事件、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等已成为当前气象学研究的重点问题。
因此,深入探讨气候变化的原因、影响及应对策略,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类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献综述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如二氧化碳、甲烷等。
这些温室气体的增加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升高,进而使地球表面温度持续上升。
同时,人类活动还导致了大气中臭氧层破坏、云层变化等其他环境变化,进一步加剧了气候变化。
极端气候事件是气候变化的重要表现之一。
近年来,极端高温、强降水、干旱等事件频发,给人类社会和经济带来了巨大影响。
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导致了极端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增加,这将对农业、水资源、城市规划等产生深远影响。
海平面上升也是气候变化的重要表现之一。
由于极地冰川融化,海平面持续上升,这将对沿海地区产生严重影响,如洪涝灾害、海岸侵蚀等。
此外,气候变化还可能导致海洋生态系统失衡,影响渔业和旅游业的发展。
三、实证研究本研究采用数据分析和案例研究方法,对气象学中的气候变化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
研究发现,全球气温持续上升,极端气候事件频发,海平面上升等现象与温室气体排放密切相关。
同时,这些变化对人类社会、生态环境和经济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四、结论综上所述,气象学中的气候变化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
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候事件、海平面上升等现象的原因、影响及应对策略是当前研究的重点问题。
通过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我们发现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生态环境和经济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课题申报】气象学与天气现象
气象学与天气现象课题申报书一、课题名称《气象学与天气现象》二、课题背景气象学是研究大气运动、能量传递和物质交换的科学,是地球科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天气现象作为气象学的基本研究对象,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重要影响。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对气象学与天气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课题目标1. 深入研究气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建立系统的气象学知识体系;2. 分析和解释各种天气现象的形成机制,揭示气象变化的规律性;3. 探讨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四、课题内容和研究计划1. 理论研究(1)梳理气象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发展历程;(2)分析大气运动、能量传递和物质交换的基本机制;(3)探索气象学的现代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4)总结气象学的学科体系和知识架构。
2. 天气现象的形成机制(1)探讨气象要素对天气现象的影响;(2)分析不同尺度天气系统的形成和演变过程;(3)揭示天气现象的内部机制和外部影响因素;(4)建立天气预报的模型和算法。
3. 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的影响(1)收集和分析历史气候数据以及未来气候变化趋势;(2)研究气候变化对农业、水资源、能源等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3)评估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及生态恢复策略;(4)探讨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和政策措施。
4. 研究成果和应用推广(1)通过实验和模拟研究,取得关于气象学和天气现象的重要科研成果;(2)发表学术论文,参加学术会议,与国内外同行交流合作;(3)开展科普活动,提高大众对气象学和天气现象的认识;(4)制定相关政策和行动计划,促进气候变化的应对和可持续发展。
五、研究团队和条件本课题由***科研团队组成,团队成员包括教授、副教授、研究员等高级职称的专家学者和青年研究人员,拥有先进的实验设备和计算机资源,具备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条件和经验。
六、研究预期成果1. 理论上的突破:通过对气象学和天气现象的深入研究,形成一系列创新性的理论成果。
气象研学综合实践
一、引言气象学是一门研究大气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为了提高学生对气象知识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我们组织了一次气象研学综合实践活动。
本次活动以实地考察、实验操作、互动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气象知识,体验气象科学的魅力。
二、活动目的1. 了解气象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3. 提高学生对气象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4.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倡导低碳生活。
三、活动内容1. 实地考察(1)参观气象局:组织学生参观气象局,了解气象观测设备、气象预报流程等,让学生直观感受气象科学的魅力。
(2)考察气象站:带领学生参观气象站,了解气象观测仪器、气象观测数据采集和处理过程,让学生亲身感受气象工作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2. 实验操作(1)气象观测:指导学生使用气象观测仪器,如温度计、湿度计、风向风速仪等,进行气象观测,并记录数据。
(2)气象预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气象数据,进行气象预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
3. 互动交流(1)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气象现象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知识竞赛:组织气象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活动实施1. 前期准备:联系气象局、气象站,了解参观时间、地点;制定活动方案,明确活动流程;准备实验器材、资料等。
2. 活动实施:按照活动方案,带领学生参观气象局、气象站,进行实验操作;组织互动交流活动。
3. 活动总结: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分享心得体会;评选优秀小组和个人,颁发奖品。
五、活动效果通过本次气象研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生不仅了解了气象学的基本知识,还提高了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同时,学生们对气象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了创新精神。
本次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
六、总结气象研学综合实践活动是一次富有成效的科普教育活动。
气象学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预测研究
气象学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预测研究气象学作为一门研究大气现象的学科,对于理解和预测气候变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气象学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及预测研究的意义。
首先,气象学对于气候变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通过对大气运动、能量传递和空气质量等基本过程的研究,气象学帮助我们了解了气候系统的复杂性和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种深入的理论研究为我们解释气候变化的原因和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其次,气象学通过观测和建模来预测气候变化。
观测是气象学的基础,通过测量和记录大气中各种要素的变化,我们能够得到有关气候系统的宝贵数据。
这些观测数据被用于建立气候模型,通过模拟不同气候情景下的大气变化,从而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趋势。
这些预测对于我们评估气候变化的风险和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至关重要。
第三,气象学的研究对揭示气候变化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观测和分析气象要素的变化,气象学可以揭示气候变化对降水分布、气温、风速等方面的影响。
这些影响不仅会影响到农业、水资源和能源等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还可能引发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
因此,深入研究气候变化对人类和环境造成的风险和潜在威胁,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然而,气候预测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
气候系统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得准确预测气候变化变得极为困难。
气象学家们需要不断改进气候模型,提高预测精度。
同时,气候预测还受到数据质量和时间尺度的限制。
更先进的观测技术和持续的数据收集将为气候预测提供更可靠的输入。
当前,气候预测在政策制定和决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在气候变化领域的政策和行动,往往依赖于科学家们提供的预测结果。
准确的气候预测可以帮助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相应的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措施,以减少灾害和影响。
此外,气象学的发展还推动了气候变化的普及和公众参与。
通过广泛宣传和教育,人们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和理解有了显著提高。
公众了解气候变化对于形成社会共识、推动政策变革具有重要作用。
利用气象学研究气候变化的规律
利用气象学研究气候变化的规律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
它对全球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近年来,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在加强气候变化研究,而气象学则成为研究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气象学是研究大气活动的学科,其中包括观测、分析、预报和研究对大气动力学、物理和化学等方面的认识。
通过对气象学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气候变化的规律,并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解决方案。
一、气象观测气象观测是研究气候变化的基础。
气象站是进行气象观测的重要设施,通常安装在平原、山区、海岸等地区,记录和观测当地的气象信息。
观测内容包括温度、湿度、气压、风力、降水等,这些数据可以用来分析气候变化中的年、季、月、日、时的变化规律,预测气温变化,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二、气候模式气候模式是运用气象物理、化学和动力学原理计算气氛物理、化学过程的复杂计算机模型,可以模拟和预测气候变化的趋势,从而帮助人们了解气候变化的规律。
三、空间技术空间技术是现代气象研究的重要手段。
观测和探测技术可以利用地球观测卫星、气象卫星等空间工具来获得大范围的气象数据,这些数据可以用来预测气候变化,提高气象预报的准确度和及时性。
四、气候变化对社会影响的研究气候变化对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涵盖了农业、水资源、能源、健康、经济等各个方面。
了解和分析气候变化对社会的影响,有助于我们制定相应的政策,推进气候变化防治工作。
例如,气候变化导致温度升高,如果不加控制地发展能源,将会带来更多的能源消耗,进一步加剧气候变化。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节能环保措施,发展可再生能源,达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的。
总之,气象学已经成为研究气候变化的重要学科之一。
通过气象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气候变化的规律,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我们需要加强气象观测、气候模式和空间技术方面的研究,加强对气候变化对社会影响的分析和研究,推进气候变化防治工作。
利用气象学自然灾害的方法研究
利用气象学自然灾害的方法研究研究利用气象学方法来预测和减轻自然灾害的方法介绍:自然灾害是人类面临的严重威胁之一,气象学作为研究天气、气候和环境现象的学科,可以为我们提供预测和减轻自然灾害的方法。
本文将探讨如何利用气象学的知识和技术来研究自然灾害,并通过合作和创新来保护人类的生活和财产安全。
第一部分:气象学的基础知识在研究气象学应用于自然灾害的方法之前,首先要了解气象学的基础知识。
气象学是研究大气现象和现象的科学,它包括天气现象、气候变化以及与之相关的地理、物理、化学和数学等多个学科。
通过观测、测量和分析气象要素,我们可以对天气和气候进行预测,进而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
第二部分:利用气象学预测自然灾害气象学在预测自然灾害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通过监测气象要素(如气压、温度、湿度、风速等),我们可以预测气象灾害,如台风、暴雨、龙卷风等。
同时,利用雷达、卫星和气候模型等先进的技术,可以提前预警和监测火灾、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
研究气象学的科学家们还不断改进预测模型和算法,以提高灾害预测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第三部分:利用气象学减轻自然灾害除了预测自然灾害,气象学还可以帮助我们采取措施来减轻灾害的影响。
首先,通过研究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等问题,可以制定减缓气候变化的政策和措施,以减少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
其次,通过建立自动气象站网络和高效气象信息系统,可以更好地监测和预警灾害,帮助人们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此外,还可以利用天气改造技术,如人工降雨、人工补水等方法,减轻干旱和洪涝等灾害对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同时,提高公众的气象科普意识也是减轻自然灾害的重要手段之一。
结论:气象学作为一门研究天气、气候和环境现象的学科,可以为我们提供预测和减轻自然灾害的方法。
通过研究气象学的基础知识,利用气象学预测自然灾害,并采用相应的措施减轻灾害的影响,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人类的生活和财产安全。
未来,需要进一步发展气象学研究,利用科技创新来应对常发自然灾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探索气象学研究中的气候变化和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是气象学中最具 实际应用价值的领域之一, 对于防范自然灾害、保障 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 要意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人工智能技术:利用机器学习算法, 改进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实时更新:根据最新的气象观测数 据,不断更新和修正天气预报结果
气候变化和天气 预报的应用
天气预报在日常生活和交通中的应用
日常生活:提前了解天气情况,合理安排衣物和户外活动 交通:航班、火车等交通工具的准时运行依赖于准确的天气预报 农业:根据天气预报调整种植和收割计划,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能源:天气预报有助于合理安排能源消耗,降低能源浪费和碳排放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影响农作物生长和产量
增加农业生产的脆弱性
改变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平衡
加剧水资源短缺和自然灾害风 险
应对自然灾害和减灾防灾的措施
建立和完善预警系统:通过气象监测和预测技术,及时发布灾害预警信息,为减灾防 灾提供时间上的准备。
制定应急预案:针对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包括疏散、救援 和安置等措施,以降低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利用大数据和 人工智能技术, 提高天气预报 的准确性和实
时性
加强气象观测 和监测,提高 数据质量和覆
盖率
建立更加精准 的数值预报模 型,提高预报 的准确性和可
靠性
加强国际合作, 共同应对气候 变化和天气预
报的挑战
应对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的国际合作与政策制定
全球各国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的挑战,加强国际合作与政策制定。 推动清洁能源转型,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降低碳排放强度。 促进技术创新和研发,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可再生能源比例。 建立全球碳市场和碳定价机制,激励企业和个人减少碳排放。
气象科普相关课题
气象科普相关课题一、气象科普相关课题气象科普可有趣啦,咱就像唠嗑一样聊聊气象那些事儿。
(一)气象是啥呢?气象就是和天气有关的各种现象,像风啊、雨啊、雪啊、晴啊。
你想啊,每天早上一睁眼,看看窗外的天气,这就是气象在咱们生活里最直接的表现。
比如说风,那可不是简单的空气流动。
有时候微风拂面,就像大自然轻轻抚摸你的脸,可舒服了;但要是狂风大作,那可就像个调皮捣蛋的小怪兽,能把东西吹得到处都是。
雨呢,有时候是淅淅沥沥的小雨,就像老天在轻轻哭泣,滴在地上,滋润着大地。
雪就更神奇了,就像老天给世界盖了一层白色的被子,到处都是银装素裹的,特别美。
晴的时候,那太阳暖洋洋地照着,心情都跟着变好呢。
(二)气象的重要性气象对咱们生活影响可大了。
比如说农业,农民伯伯种地就特别看天气。
要是播种的时候一直下雨,种子可能就会被泡坏;要是该下雨的时候不下雨,庄稼就会渴死。
所以气象预报对他们来说就像个指路明灯。
再说说交通,下雨天路滑,司机就得小心开车;大雾天能见度低,飞机可能就得延迟起飞或者降落。
而且啊,咱们出去玩的时候,也得看天气。
要是去爬山,预报说有暴雨,那可不能去,不安全呀。
(三)气象是怎么形成的呢?先说说风的形成吧。
因为地球上不同地方的温度不一样,热的地方空气就往上跑,冷的地方空气就往下沉,这样空气就流动起来了,就形成了风。
雨的形成呢,是因为地面上的水被太阳晒啊晒,变成水蒸气跑到天上了,然后在高空遇冷,又变成小水滴,小水滴聚集在一起,越来越多,就变成雨落下来了。
雪的形成和雨有点像,不过是在温度更低的情况下,水蒸气直接变成小冰晶,然后落下来就是雪了。
(四)气象预报是怎么做到的呢?其实啊,气象预报可不容易。
气象学家们要在很多地方放各种各样的仪器,像温度计啊,测量温度;湿度计,测量湿度;还有风速仪,测量风速。
这些仪器收集到数据以后,再通过复杂的数学模型进行计算。
就像解一道超级复杂的数学题一样。
但是呢,气象预报也不是百分百准确的,毕竟天气这个小调皮有时候会突然变卦。
气象学课题研究
三.农业生产条件改变,农业成本和投资大幅度增加
气候变暖后,土壤有机质的微生物分解将加快,造成地力下降、施肥量 增加,农药的施用量将增大,投入增加。 发展农业生产,提高水、土资源的利用率将是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主要 对策。
1.气候变化对我国种植制度的影响
我国农业生产的一大特点是多熟种植,复种指数达到 150 %以上[1]。CO2 倍增时温度升高,增加了各地的热量资源,使各地的潜在生长季有所延长,无 疑对多熟种植有利,从而使当前多熟种制的北界向北推移。在温带,温度每升 高 1℃将使气候带移动 200~300 km。CO2 浓度倍增后,当前我国的一年一 熟制大约可向北推移 200~300 km ,一年二熟制和一年三熟制的北界也将向 北推移 500 km左右[5]。麦、稻两熟区、双季稻种植区和一年三熟制的水稻 产区,只要水分条件能满足生育期的需要,种植北界均可向北推移。这种变化 有可能使一年二熟、一年三熟种植的面积扩大,据研究[6],在仅考虑热量条 件的基础上,在品种和生产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气候变化后我国多熟种制的面 积可能产生如下变化:一熟种制由当前的 63 %下降为 34 %,二熟种制由 24.12 %变为 24.19 %,三熟种制由当前的 13.15 %提高到 35.19 %。随 着气候变暖,未来各种天气系统的活动可能更强烈、更频繁,干旱、洪涝、高 温、冷冻害等气象灾害发生的频率也可能增加;另外,气温升高增加了北方地 区的热量资源,但季风雨带的南移却可能加重那里的干旱危害,造成北方变干 变热而南方变湿变冷的趋势;气候的冷暖、干湿变率可能增大,特别是降水变 化的不确定性,使种植制度的变化受到制约。即我国未来的种植制度会因升温 而有所变动,但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分的动态。不过各类种植制度组合、 种植作物的种类或品种会因温室效应出现大的适应性调整,高产品种将会被抗 逆性强的品种代替,旱地作物如高粱、谷子、甘薯;耐热性作物如甘蔗、水稻 等的播种面积将扩大。
初中综合实践_《气象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一、活动介绍校园气象课在学校气象科普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指出:加强中小学校、幼儿园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教育,将防灾减灾知识和技术普及纳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
在中小学开展防灾减灾教育是我们国家的一项长期的科普任务,也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一个重点内容。
而校园气象课则是进行校园气象科普的优秀平台和重要的载体。
通过校园气象课这个平台,学生们不但能够学到基本的气象知识,了解到天气变化的过程及其原因,掌握一些基本的天气观测方法和技能,而且通过气象社团的活动和综合实践调查,可以提高学生的科技意识,引导他们对天气变化和气候异常问题的关注,从而培养他们防治自然灾害的科普知识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究气象奥秘,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防灾减灾的实践之中。
还能把他们的知识和技能辐射到家庭和社会,成为防灾减灾的生力军。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应该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因此,有必要在中学生中进行气象学相关课程。
二、设计思路:16世纪中叶以前,人们的生活、生产实际出发,进行了零星的、局部的气象观测,积累了一些感性认识和经验,对于某些天气状况做出了一定的解释。
到19世纪末,气象学成为独立的学科。
期间出现温度表、气压表、毛发湿度表,先后建立气象站,汇出了天气图。
到20实际50年代,气象观测开始向高空发展。
并且由于电子计算机和新技术如雷达、激光、遥感及人造卫星的使用,大大促进了气象的发展。
对全国大多数学校来说,气象科普教育还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主要问题:一是时间和范围的局限性。
主要是靠有关部门在"世界气象日"、"全国防灾减灾日"和科普宣传日等几个节日的时候集中进行宣传教育,而这种宣传教育的面又不广,只是集中在几所学校;二是宣传教育的内容比较单一,针对每年的主题内容进行科普宣传,形式也比较传统,不适应中小学生的年龄和接受知识的特点;三是教师队伍里普遍存在着对校园气象站和气象科普知识的缺乏,无法正确指导学生参与气象科普实践活动;四是防灾减灾的应急措光靠讲座和图板宣传起不了多大的作用,需要通过实地演练,而学校又没有这方面的设施与设备。
气象类开放课题
以下是一些与气象相关的开放课题,供你参考:
1. 气候变化对地球气候系统的影响:研究气候变化对大气环流、降水分布、温度等气候要素的影响,以及其对生态系统、农业和城市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2. 预测和模拟极端天气事件:开发新的预测模型和方法,提高对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雨、干旱、台风等)的预测准确性,并研究其形成机制和演化规律。
3. 气象与空气质量的关系:探索气象条件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分析大气污染物扩散和传输的气象背景,为空气质量改善提供科学依据。
4. 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与应对研究:研究不同气象灾害(如洪涝、旱灾、风暴潮、雷电等)的风险评估方法和预警策略,提高灾害应对能力和减灾效果。
5. 气象数据挖掘与大数据应用:利用大规模气象观测数据和模拟数据,开展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等技术的研究,提高对气象现象和气候变化的理解能力。
6. 气象监测技术与仪器发展:研究新型气象监测技术和仪器设备,
提高气象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时空分辨率,为气象预报和气候研究提供更可靠的数据支持。
7. 气象服务与社会经济发展:研究气象服务在农业、交通、能源等领域的应用效果,探索如何更好地将气象信息转化为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益的决策支持和服务。
这些开放课题覆盖了气象学的多个领域,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背景选择一个感兴趣的课题进行深入研究。
同时,也可以结合实际问题和社会需求,寻找具有应用价值和创新意义的研究方向。
关于天气的课题研究报告
关于天气的课题研究报告天气是指大气状态在某一时刻和某一地点的情况,包括温度、湿度、降水、风力等多个方面。
天气对人类的生活和工作有重要影响,因此天气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就天气的课题进行研究,并总结了相关结论。
首先,我们对天气与气候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天气是指短期内大气状态的变化,而气候是长期统计的天气状况。
由于大气受到地球自转、太阳辐射等因素的影响,产生了气候带和气候类型。
了解气候状况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天气走向,有利于农业、旅游等行业的发展。
其次,我们研究了天气的预测方法。
目前,常用的天气预测方法有气象卫星、气象雷达、数值模式等。
气象卫星可以实时观测地球上的气象系统,提供连续更新的图像资料。
气象雷达则可以探测降水情况,提供强风、雷暴等天气现象的预警信息。
而数值模式则通过数学计算和模拟,根据当前的气象观测数据预测未来的天气变化。
然后,我们研究了天气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天气的变化可以影响人们的心情、健康和活动选择。
例如,阴雨天气容易使人感到沮丧和疲劳,阳光明媚的天气则能提高人们的情绪和活力。
此外,夏季高温天气容易导致中暑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冬季严寒天气则容易导致感冒和呼吸系统疾病的流行。
因此,合理应对天气变化对于人们的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最后,我们讨论了气候变化对天气的影响。
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天气现象频发。
例如,暴雨、干旱、台风等极端天气对人类的生活和经济造成了巨大影响。
我们认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环境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
同时,加强气象监测和研究,提高天气预测的准确性也十分重要。
综上所述,天气的研究是一项涉及气象学、地球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综合性课题。
通过深入研究天气,我们可以更好地预测和应对天气变化,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气象研学课程设计主题
气象研学课程设计主题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气象研学的方式,让学生掌握气象学的基本知识,包括天气系统、气候类型等;培养学生运用气象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激发学生对气象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具体目标如下:知识目标:1. 了解气象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常见的天气系统和气候类型;3. 了解气象灾害的成因和预防措施。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气象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气象现象;2. 学会使用气象观测设备和仪器;3. 具备数据分析能力和科学报告撰写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气象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气象学的基本概念、天气系统、气候类型和气象灾害四个方面。
1.气象学的基本概念:包括气象学的研究对象、气象要素等;2.天气系统:介绍常见的天气系统如高压、低压、气旋等,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变化;3.气候类型:介绍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和分布,如热带雨林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等;4.气象灾害:介绍气象灾害的成因、影响和预防措施,如台风、龙卷风、洪水等。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1.讲授法:用于讲解气象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气象学的实际应用;3.案例分析法:分析气象灾害案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实验法:进行气象观测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气象现象。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所需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等。
1.教材:选用权威的气象学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体系;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气象学参考书籍,拓展学生的知识面;3.多媒体资料: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资源,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4.实验设备:准备气象观测仪器和实验设备,让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全球变暖指的是在一段时间中,地球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全球
背景介绍
• • •
•
•
•
变暖是指全球气温升高。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 波动,总的看为上 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 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 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 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3.8-7.6nm,波长较短)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如红外 线)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出现全球变暖趋势的具体原因是,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 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了地球的大气层。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小组根 据气候模型预测,到2100年为止,全球气温估计将上升大约1.4-5.8℃(2.5-10.4华 氏度)。根据这一预测,全球气温将出现过去10,000年中从未有过的巨大变化,从 而给全球环境带来潜在的重大影响。 为了阻止全球变暖趋势,1992年联合国专门制订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 公约》,该公约于同年在巴西城市里约热内卢签署生效。依据该公约,发达国家 同意在2000年之前将他们释放到大气层的二氧化碳及其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降至1990年时的水平。另外,这些每年的二氧化碳合计排放量占到全球二氧化碳 总排放量60%的国家还同意将相关技术和信息转让给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转让 给发展中国家的这些技术和信息有助于后者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各种挑战。 截止2004年5月,已有189个国家正式批准了上述公约。 毫无疑问我们这个星球正在升温,在上个世纪全世界的平均温度大约攀升了 0.6 摄氏度。北半球春天的冰雪解冻期比150年前提前了9天,而秋天的霜冻开始 时间却晚了10天左右。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目前世界范围内认为主要原因 很可能是因为由于温室气体(代表气体二氧化碳)排放过多造成。
农业的影响
一.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产量波动大
据估算,到2030年,我国种植业产量因全球变暖可能在总体上减少 5%~10%左右,其中小麦、水稻和玉米三大作物均以减产为主。如果能够 对不利影响及时采取应对措施的话,未来30~50年(2020~2050年)的 气候变化还不会对全球乃至中国的粮食安全、重要基础设施和自然资源产生 重大影响。
谢谢观看
Thank You
其他影响
3.CO2浓度增加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大气中CO2浓度增加可以提高光合作用速率和水分利用率,有助于作物生长,小麦、水稻、 大麦、豆类等C3作物产量显著增加,但对玉米、高梁、小米和甘蔗等C4作物助长效果不 明显。现有研究指出,在二氧化碳浓度倍增,可使C3作物生长且产量增加10%~50%, C4作物生长且产量的增加在10%以下。然而,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对植物生长的助长作用 (也称“施肥效应”),受植物呼吸作用、土壤养分和水分供应、固氮作用、植物生长阶段 、作物质量等因素变化的制约,这些因素的变化很可能抵消二氧化碳增加的助长作用。
二.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将出现变动
气候变暖将使我国作物种植制度发生较大的变化。到2050年,气候变 暖将使三熟制的北界北移500千米之多,从长江流域移至黄河流域;而两熟 制地区将北移至目前一熟制地区的中部,一熟制地区的面积将减少23.1%。 华北目前推广的冬小麦品种(强冬性)将不得不被其它类型的冬小麦品种(如半 冬性)所取代。
4.气候变暖对作物品种布局的影响
华北目前推广的冬小麦品种(强冬性),因冬季无法经历足够的寒冷期以满足春化作用对 低温的要求,将不得不被其他类型的冬小麦品种(如半冬性)所取代。比较耐高温的水稻 品种将在南方占主导地位,而且还将逐渐向北方稻区发展。东北地区玉米的早熟品种逐渐 被中、晚熟品种取代。
5.气候变暖对施肥量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对作物的 影响
农业科学四班 主持人:水江浩 成员:赵基伟 闫洋 景艺 郭辉
全球变暖对作物的影响
1
背景介绍 原因介绍 升温后果
2
3 4 5 6
作物影响
应对政策
未来展望
基本介绍
• 全球变暖指的是在一段时间中,地球大
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 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目前世界范围 内认为主要原因是因为由于温室气体 (代表气体二氧化碳)排放过多造成。
2.气候变化对病虫害的影响
据统计,我国常年病虫害发生面积 2100~2133 亿 hm² , 是耕地面积的 2 倍多,每年因病虫害造成的粮食减产幅 度占同期粮食生产的 9 %,气候变暖后,因病虫害造成 的粮食减产幅度将进一步增加,应引起植保部门的足够重 视。由于温度升高,害虫发育的起点时间有可能提前,一 年中害虫繁殖代数也因此而增加,在新的有利环境条件下, 某些害虫的虫口将呈指数增加,造成农田多次受害的几率 增高。另外,病虫越冬状况受温度影响将更加明显,冬季 变暖,容易越冬,虫源和病源增大;害虫的休眠越冬期缩 短,世代增多 。气候变暖,尤其是冬季温度增高,有利 于条锈菌越冬,使菌源基数增大,春季气候条件适宜,将 会促使小麦条锈病的发生、流行加重。
气温升高原因
1.人口剧增因素 2.大气环境污染因素 3.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 4.土地遭侵蚀、盐碱化、沙化等破坏因素 5.森林资源锐减因素 6.酸雨危害因素 7.物种加速灭绝因素 8.水污染因素 9.有毒废料污染因素
升温后果
• 1、气候变得更暖和,冰川消融,海平面将 • •
升高,引起海岸滩涂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 等生态群丧失,海岸侵蚀 全球变暖的可怕后果 ,海水入侵沿海地下淡水层,沿海土地盐渍 化等,从而造成海岸、河口、海湾自然生态 环境失衡,给海岸带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 灾难。 2、水域面积增大。水分蒸发也更多了, 雨季延长,水灾正变得越来越频繁。遭受洪水 泛滥的机会增大、遭受风暴影响的程度和严 重性加大,水库大坝寿命缩短。 3、气温升高可能会使南极半岛和北冰 洋的冰雪融化。北极熊和海象会渐渐灭绝。
三.农业生产条件改变,农业成本和投资大幅度增加
气候变暖后,土壤有机质的微生物分解将加快,造成地力下降、施肥量 增加,农药的施用量将增大,投入增加。 发展农业生产,提高水、土资源的利用率将是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主要 对策。
1.气候变化对我国种植制度的影响
我国农业生产的一大特点是多熟种植,复种指数达到 150 %以上[1]。CO2 倍增时温度升高,增加了各地的热量资源,使各地的潜在生长季有所延长,无 疑对多熟种植有利,从而使当前多熟种制的北界向北推移。在温带,温度每升 高 1℃将使气候带移动 200~300 km。CO2 浓度倍增后,当前我国的一年一 熟制大约可向北推移 200~300 km ,一年二熟制和一年三熟制的北界也将向 北推移 500 km左右[5]。麦、稻两熟区、双季稻种植区和一年三熟制的水稻 产区,只要水分条件能满足生育期的需要,种植北界均可向北推移。这种变化 有可能使一年二熟、一年三熟种植的面积扩大,据研究[6],在仅考虑热量条 件的基础上,在品种和生产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气候变化后我国多熟种制的面 积可能产生如下变化:一熟种制由当前的 63 %下降为 34 %,二熟种制由 24.12 %变为 24.19 %,三熟种制由当前的 13.15 %提高到 35.19 %。随 着气候变暖,未来各种天气系统的活动可能更强烈、更频繁,干旱、洪涝、高 温、冷冻害等气象灾害发生的频率也可能增加;另外,气温升高增加了北方地 区的热量资源,但季风雨带的南移却可能加重那里的干旱危害,造成北方变干 变热而南方变湿变冷的趋势;气候的冷暖、干湿变率可能增大,特别是降水变 化的不确定性,使种植制度的变化受到制约。即我国未来的种植制度会因升温 而有所变动,但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分的动态。不过各类种植制度组合、 种植作物的种类或品种会因温室效应出现大的适应性调整,高产品种将会被抗 逆性强的品种代替,旱地作物如高粱、谷子、甘薯;耐热性作物如甘蔗、水稻 等的播种面积将扩大。
在较暖的气候条件下,土壤有机质的微生物分解将加快,长此下去将造成地力下降。在 高二氧化碳浓度下,虽然光合作用的增强能够促进根生物量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 补偿土壤有机质的减少,但土壤一旦受旱后,根生物量的积累和分解都将受到限制。这 意味着需要施用更多的肥料以满足作物的需要。肥效对环境温度的变化十分敏感,尤其 是氮肥。温度增高1℃,能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的速效氮释放量将增加约4%,释放期将 缩短3.6天。因此,要想保持原肥效,每次的施肥量将增加4%左右。施肥量的增加不仅 使农民增加投入,而且对土壤和环境也不利。
气候变化的农业对策初探
1
研究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业发展战略问题: 粮食生产的趋势与前景,水资源的农业调 配与利用,气候变化后的土地生产力等以 确定农业发展的重点,与农业技术的政策 与导向.
2
模拟实验和田间试验已确定其对农业影响 的程度。
3
研究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生产的方案已确 定,适应各种农业生产形式与内容。
4
研究高温热害干旱等农业灾害的规律和机制。
5
6 7
发展旱地农业和节水农业,增强农业系统抗逆性。
培育耐旱耐湿耐热性作物,改变耕作制度和管理条件。
采取必要的措施减缓温室效应。
虫害的防治。
研究展望
全球环境变化特别是CO2浓度增加及其气候因子和 环境胁迫因子的协同作用,对农作 物生长和产量影响已引起各国政府与科学家的高度 重视,尽管近年来全球环境变化研 究正逐步深入,但目前关于农业生产对未来全球环 境变化响应机理的理解与预测能力 有限,特别在我国研究尚待重视和加强,为了解全 球环境变化对于农业的影响机制, 提高农业生产力的能力,为制定国家政策的科学行 动计划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与国 际全球环境变化研究接轨,便于政府针对全球环境 变化做出适宜对策。
• •
升温后果
• • • • • •
4、许多小岛将会无影无踪; 5、因为还有热力惯性的作用,现有的 温室气体还将继续影响我们的生活。 6、温度升高,会影响人的生育,精子 的活性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7、.原有生态系统的改变。 8、对生产领域的,例如:农业,林业, 牧业,渔业等部门…… 9、将感染疾病等传染病……病菌通过 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厄尔尼诺现象,干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