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 考研重要题 精心编辑的答案
考研题库马克思主义哲学
考研题库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它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个基本部分。
以下是一些关于考研题库中可能出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问题及其答案的示例:一、单项选择题1.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世界是:A. 由神创造的B. 永恒不变的C. 运动变化的D. 完全可知的答案:C2. 辩证法的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它认为矛盾是:A. 事物发展的动力B. 事物的外在属性C. 事物的内在属性D. 事物发展的障碍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1.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过程包括:A. 感性认识B. 理性认识C. 直接认识D. 间接认识答案:A B2.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这体现了:A. 唯物主义观点B. 唯心主义观点C. 辩证法观点D. 形而上学观点答案:A C三、简答题1.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包括:(1)实践性,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辩证性,强调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发展;(3)历史性,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 什么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答: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客观存在的,并且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自然界的发展遵循辩证法的规律,即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和否定之否定。
四、论述题1. 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当代社会发展的意义。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当代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
其次,它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指导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推动社会进步。
再次,马克思主义哲学倡导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五、案例分析题1.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当前社会中某一现象或问题。
答:以当前社会中的环境问题为例,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环境问题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产生的,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直接后果。
马哲政治考研题目及答案
马哲政治考研题目及答案题目:请简述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并举例说明其在当代社会的应用。
答案: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人类的意识和思想则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这一原理强调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辩证关系。
首先,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它们的发展水平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性质。
例如,在工业革命时期,机械化生产方式的兴起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进而导致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
其次,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如果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就会发生变革,以形成新的生产关系。
例如,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面前逐渐被取代,因为后者更能适应工业化生产的需求。
再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的生产方式,而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文化等意识形态。
上层建筑服务于经济基础,反映其性质。
例如,资本主义社会的民主政治和法律体系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而建立的。
最后,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螺旋上升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不是简单的线性过程,而是通过矛盾和斗争推动的。
例如,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推动了社会制度的变革。
在当代社会,历史唯物主义的应用体现在对经济全球化、社会不平等、环境保护等问题的分析中。
例如,全球化进程中,不同国家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差异,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和政治不平衡。
通过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关系,从而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马哲考研试题及答案
马哲考研试题及答案模拟试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A. 客观性B. 物质性C. 多样性D. 动态性答案:B2.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是指:A. 人们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B. 人们改造社会的社会活动C. 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D. 人们认识世界的精神活动答案:C3.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A. 阶级性B. 革命性C. 实践性D. 科学性答案:A4.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是:A. 归纳法B. 演绎法C. 辩证法D. 形式逻辑答案:C5.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观点体现了:A. 唯物主义历史观B. 唯心主义历史观C. 机械唯物主义历史观D.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6.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概括了:A. 自然界B. 人类社会C. 人的意识D. 宇宙间一切客观实在答案:A, B, D7. 下列哪些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容?A. 唯物论B. 辩证法C. 认识论D. 价值论答案:A, B, C8.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A. 阶级斗争B.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C.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D. 科学技术的进步答案:B, C9.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批判精神主要体现在:A. 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B. 对一切旧哲学的批判继承C. 对传统观念的革命D. 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答案:A, B, C10.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真理具有以下特点:A. 客观性B. 绝对性C. 相对性D. 条件性答案:A, C, D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1.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三个基本特征。
马哲专业试题及答案
马哲专业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是:A. 唯物主义B. 辩证法C. 历史唯物主义D. 唯心主义答案:C2. 马克思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是:A. 唯心主义观点B. 唯物主义观点C. 辩证法观点D. 形而上学观点答案:B3. 辩证法的三大规律是:A. 对立统一、量变质变、否定之否定B. 因果律、必然律、偶然律C. 矛盾律、因果律、必然律D. 矛盾律、量变质变、否定之否定答案:A4.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B.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C. 阶级矛盾D. 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答案:A5.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力是:A. 阶级斗争B. 科学技术C. 人的主观能动性D. 经济基础答案:A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答案: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必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生产中价值的源泉和形成机制,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基础。
2. 解释什么是剩余价值及其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的作用。
答案:剩余价值是指资本家从雇佣劳动者那里获得的超出劳动者自身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在资本主义生产中,资本家通过延长工作日或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劳动者在创造自身劳动力价值之后,继续工作以创造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资本家获取利润的来源,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以维持和发展的关键。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1. 论述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理论。
答案: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的矛盾所导致的。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
这种矛盾导致生产过剩和消费不足,进而引发经济危机。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危机的频率和强度都会增加。
马哲试题及答案(全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配套复习题及(绪论部分)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C)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A)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4、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B)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B、英国宪章运动C、芝加哥工人起义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C)A、工业革命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D、阶级斗争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B)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C、工人罢工和起义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7、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C)A、辩证法B、历史观C、劳动价值论D、剩余价值论8、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A)A、合理内核B、基本内核C、精髓D、核心9、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D)A、德国B、奥地利C、中国D、俄国10、“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A)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11、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B、与时俱进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D、科学性12、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C)A、辩证唯物主义B、历史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D、唯物主义1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D)A、吐故纳新B、科学严谨C、博大精深D、与时俱进1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A)A、实现共产主义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D、实现人权15、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C)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B、一切从实际出发C、理论联系实际D、实事求是【单项选择题答案】1.C 2 。
马哲试题及答案
马哲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质是:A. 精神B. 物质C. 意识D. 能量2. 辩证法的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这一规律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以下哪项不是对立统一规律的体现?A. 事物内部的矛盾B. 事物之间的矛盾C. 事物发展的不平衡性D. 事物的绝对静止3.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什么决定的?A. 人的意志B. 地理环境C. 经济基础D. 文化传统4.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以下哪项不是实践的特点?A. 客观性B. 社会性C. 历史性D. 主观性5. 以下哪项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A. 唯物性B. 辩证性C. 革命性D. 神秘性6.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以下哪项不是社会意识的表现形式?A. 政治制度B. 法律规范C. 宗教信仰D. 物质生产7.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以下哪项不是阶级斗争的表现?A. 经济斗争B. 政治斗争C. 文化斗争D. 个人斗争8.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价值在于:A. 个人财富B. 社会地位C. 自我实现D. 社会贡献9.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论的核心问题是:A. 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B. 知识与实践的关系问题C. 真理与谬误的界限问题D.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10. 以下哪项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A. 物质决定意识B. 意识反作用于物质C.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 意识决定物质答案:1-5 B C D D D;6-10 D C D A 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1. 以下哪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A. 物质决定意识B. 意识具有能动性C.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12.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由以下哪些因素决定的?A. 经济基础B. 上层建筑C. 阶级斗争D. 科技进步13. 以下哪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的特点?A. 客观性B. 社会性C. 历史性D. 主观性14.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以下哪些是人的自由和解放的条件?A. 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B. 社会关系的合理化C. 人的全面发展D. 个人财富的积累15. 马克思主义认为,以下哪些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A. 教育B. 劳动C. 社会制度的改革D. 个人努力答案:11 ABCD;12 ABC;13 ABC;14 ABC;15 ABC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6.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基本特征。
马哲试题及答案
马哲试题及答案导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称马哲,是指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代表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部分。
马哲试题是对学生对于马哲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进行测试。
本文将提供一系列马哲试题以及相应的答案解析。
第一部分:马哲基础知识问题一:请阐述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基本区别。
答案: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两种对世界本质的根本观点。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而唯心主义则认为世界是意识或思维构成的,意识是主观存在的,物质只是意识的表象。
问题二:请解释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答案: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包括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和具体与抽象。
对立统一指的是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否定之否定强调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非线性性;具体与抽象强调事物发展的多样性和历史性。
辩证法的应用体现在分析问题时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事物的基本矛盾,从而推动事物的发展。
第二部分:马哲理论概述问题三:简要概括唯物辩证法的主要内容。
答案: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方法,主要包括如下内容:对立统一规律,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质量互变规律,表明事物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否定之否定规律,强调事物发展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否定后经过改造重新肯定;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
问题四:请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答案: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它强调人类社会历史的连续性和发展方向。
历史唯物主义还指出,历史发展不是任意的、偶然的,而是有规律地进行,主要通过生产方式的变革和阶级斗争的推动。
第三部分:马哲的实践思想问题五:请解释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核心内容。
答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核心内容是实践的决定作用。
它认为实践是认识世界的基础,是反映和改造现实的手段。
实践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有机联系,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认识对象的本质,并通过实践改变客观世界。
考研马哲试题及答案
考研马哲试题及答案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A.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统一B.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C.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统一D. 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2. 下列哪一项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A. 自然辩证法B. 历史唯物主义C. 政治经济学D. 唯物辩证法3.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A. 精神B. 物质C. 意识D. 理念4. 辩证法的核心是()A. 矛盾B. 质量互变C. 否定之否定D. 对立统一5.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A. 政治力量B. 经济力量C. 文化力量D. 宗教力量6.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本质是()A. 主观对客观的反映B. 客观对主观的反映C. 主观对主观的认识D. 客观对客观的认识7.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观点属于()A. 唯心主义B. 唯物主义C. 辩证唯物主义D. 历史唯物主义8.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阶级斗争是()A. 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B.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C. 社会发展的次要动力D. 社会发展的非决定性因素9.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A.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B.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C. 资本与劳动的矛盾D. 资本家与无产阶级的矛盾10.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A. 计划经济B. 市场经济C.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D. 私有制的消除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B2. C3. B4. A5. B6. A7. D8. B9. D10. C。
马哲试题-马哲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成认(A )A、物质是世界的本原B、精神对物质有反作用C、世界是永恒变化的I)、世界是普遍联系的1.哲学根本问题是指(C )A.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B.理论和实践的关系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D.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对哲学根本问题第一个方面内容的不同答复是(A )A、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B、划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C、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D、划分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标准2.唯物主义哲学开展的三个根本历史形态是(B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C.奴隶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封建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资本主义时期的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运动是物质的(A)A、根本属性B、唯一特性C、外部现象D、内部本质5.物质的唯一特性是,根本属性是(D)A.联系运动B.运动客观实在性C.客观实在性联系D.客观实在性运动.空间的特性是(C )A. 一-维性B.二维性C.三维性D.多维性.“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明物质是(B )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C、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6.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A )A.物质B.意识C.客观事物D.客观存在10、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C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B、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D 、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攘苗助长,苗枯田荒。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C )A 、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B 、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C 、尊重规律是取得成功的根底D 、解放思想是取得成功的条件11 .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D ) 个人积极性的发挥集体智慧的调动解放思想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12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转化是矛盾双方根据一定条件朝着(A )A.各自对立面转化B.同一方向转化 C.捉摸不定的方向转化D.逐步消失的方向转化13 .“桔生淮南那么为桔,生于淮北那么为枳。
马哲题库(选择题附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库一、单项选择题(覆盖面标识:1、辩证唯物主义——物,2、唯物辩证法——辩,3、认识论——认,4、历史唯物主义——历,5、绪论——绪)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绪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B、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C、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D、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2、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 )。
历A、生产力的发展B、科学文化的发展C、主产力和生产关系所构成的生产方式的发展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告诉我们( )。
历A、落后的社会意识会随着它的物质基础的消灭而同时消灭B、落后的社会意识在它的物质基础消灭以后还会存在一段时期,但不可能永久地存在下去C、落后的社会意识在它的物质基础消灭以后还将永久地存在下去D、落后的社会意识先于它的物质基础的消灭而消灭4、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
物A、运动的绝对性B、客观实在性C、可知性D、矛盾性5、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是()。
历A、前进的、上升的B、周而复始的循环C、直线式的连续发展D、不可认识的6、社会历史规律与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共同点是()。
历A、它们都是不包含偶然性的必然过程B、它们都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C、它们的实现都是无需人参与的客观过程D、它们都是人类思维发展的客观过程7、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绪A、世界的可知性与不可知性问题B、世界的唯一性与多样性问题C、世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问题D、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8、偶然性对事物发展过程()。
辩A、不起任何作用B、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C、有时起作用,有时不起作用D、起决定性作用9、人的本质在于()。
历A、人能够改造世界B、自私自利C、人有思想和理性D、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0、人民群众的主体()。
历A、是体力劳动者B、是进步的知识分子C、是各个时代的进步阶级D、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11、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个观点是()。
马哲复习题(答案版)
复习题:一、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各5分,共20分)1、世界统一于存在错误。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哲学篇)一书中明确)指出,存在是一个摸棱两可的命题,因为不仅物质是存在,精神也同样是存在。
但是,精神是物质世界的反映。
所以,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而不是存在。
认为世界统一于存在其实是杜林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坚决批判的。
有人认为后一句话也是正确的,这无疑是错误的。
2、正确意识的根源是客观事物,错误意识则是人的头脑主观自生的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的思想来自于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思想同样也是来自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只不过,错误的思想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的、虚幻的反映。
3、矛盾就是对立错,矛盾是对立和统一,并不是矛盾就是对立。
4、白马非马不对,违背了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白马的特殊性,马是普遍性,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从哲学上讲,是违背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的原理.矛盾的特殊离不开矛盾的普遍性.世界上的事情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的其他事情有共同之处,总要服从这类事物的一般规律,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是不存在的.5、运动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错,不是运动和发展,是连续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6、否定就是新旧事物的“一刀两断”是片面的,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2辩证的否定,即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即肯定有否定。
3辩证的否定是了解与发展的环节,即克服有保留。
7、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对,1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性,2认识过程的无限性8、“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对,革命的理论对革命的运动的指导作用9、意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对,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印象10、利用价值规律的作用,就能自动地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错,价值规律能对资源实行配置,是基础配置,并不能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因为市场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市场失灵的现象。
马哲40道题答案
复习及思考题(一)一、试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理论和实践意义(联系实际说明)原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这种关系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
普遍性是是事物矛盾的共同性和相互联系,揭示了事物存在的普遍原因和根据;特殊性是事物矛盾的个性、差异和具体性,揭示了事物存在的特殊原因和根据。
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个性与共性相联结而存在,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转化的,二者的划分只具有相对的意义。
意义:A.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认识事物就是揭露矛盾。
必须坚持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以普遍性原理为指导,从认识矛盾特殊性入手,具体问题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B.认识事物的基本秩序是特殊-普遍-特殊。
C.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理论基础。
中国特色是中国具体的国情,包括中国独特的历史传统,自然条件,人口状况,现实的社会经济、政治及文化情势等,是矛盾的特殊性。
社会主义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由之路,是中国现代化必须坚持的基本方向和原则,是矛盾的普遍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闪耀着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共性和个性相结合思想的光辉。
(联系实际说明)二、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相统一的原理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有何重要意义?(联系实际说明)答:(1)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即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这是因为:第一,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代表了事物的发展方向,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止它的成长壮大。
第二,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因为新事物抛弃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吸取和发扬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根本没有的富有生命力的新内容。
马哲答案整理
马哲答案整理辨析题:1.凡是亲眼所见的都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
错误。
“亲眼所见”属于感性相识,感性相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但是亲眼所见到的感性相识中,有些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有些则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是对客观事实的虚假反映或骗局。
必需用实事求是的看法加以分析,有感性相识上升为理性相识,才能推断真假,得到事物的正确相识。
该命题夸大了感觉在相识中的作用,将感觉与事实混淆,在理论上简洁导致主观唯心论,在实际生活中简洁产生荒谬的推断。
2.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
错误。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不在于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有些唯心主义哲学家并不否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在于对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的回答上。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确定社会意识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确定社会存在。
两者的其他对立和分歧都是由这一对立派生和发展而来的。
3.“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错误。
历史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思想因素在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人类历史包含思想史,探讨思想史对于深化相识人类历史与其发展有重要意义。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确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资料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在阶级社会中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把一切历史归结于思想史的观点,本质上是唯心史观。
4.“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错误。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见解。
这是由于人的相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人的正确相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
所谓客观真理是是指人的相识中含有不依靠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与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相识的主体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别的相识是否是真理以与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
承认人的相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5.真理和谬误是肯定对立的。
考研马哲真题及详解
考研政治真题之马哲部分2009一、单项选择题:1. 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统一性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为重要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2. 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大讨论是一场新的思想解放运动;实践之所以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A. 真理的主观性和实践的客观性所要求的B. 真理的相对性和实践的决定性所预设的C. 真理的属性和实践的功能所规定的D. 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3. 近年来马克思的资本论在西方一些国家销量大增;列宁曾说,马克思的资本论的成就之所以如此之大,是由于这本书使读者看到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是个活生生的形态,既有“骨骼”,又有“血肉”;人类社会作为一种活的有机体,其“骨骼”系统是指A. 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等社会物质生活条件B. 与一定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C. 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D. 由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哲学等构成的社会意识形态4. 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说道:“我认为,在人类的一切知识中,最有用但也最不完善的知识就是关于人的知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破解了人是什么这一“司芬克斯之谜”,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A. 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内在统一B. 所有人共同属性的概括C.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D. 自由理性的外化二、多项选择题:17.近一年多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迅速在全球蔓延,在危机面前,人们应该积极主动应对,化危为机;下列名言中符合意识能动性原理的是A.信心比黄金更重要B.我们唯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C.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同时产生的D.事不必难,知难不难18. 邓小平说:“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的,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这对我们实现思想理论创新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它要求我们A.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B.打破一切理论的约束C.关注生活实践的需要D.尊重人民群众的诉求19.“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义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段话表明科学技术是A.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B.历史变革中的唯一决定性力量C.推动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力量D.一切社会变革中的自主性力量20.华罗庚生前曾说:“我们最好把自己的生命看作是前人生命的延续,是现在人类共同的生命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后人生命的开端;如此延续下去,科学就会一天比一天更灿烂,社会就会一天比一天更美好;”这段话对我们如何实现人的个人价值的教益是A.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价值的实现是统一的B.个人价值的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C.个人价值的实现是社会价值实现的归宿D.个人价值的实现和个人生命的长短相一致2008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DA.坚持人的主体地位 B.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C.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2.最近,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利用一台粒子加速器,让两束原子在一个圆环轨道上做高速运动,发现这些原子自身的时间确实比外界时间慢了;这项实验进一步证明了作为物质运动存在形式的时间具有CA.客观性 B.有限性 C.相对性 D.一维性3.在听完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讲课后,一些来自企业的学员感到有些失望,便问他:“你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差不多知道,可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这位企业家回答说:“那是因为你们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差别;”这句话表明了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实践具有DA.普遍有效性 B.客观规律性 C.主体能动性 D.直接现实性4.“文化蕴藏着巨大的力,这种‘力’不同于物理学上的‘力’,物理的‘力’是人类用来‘化’自然界的,文化的‘力’是用来‘化’自身的;”这一说法表明AA.文化具有培育和塑造人的功能 B.文化构造了人的本质 C.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D.文化是历史进步的源泉5.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中价值增值过程的分析,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DA.生产使用价值的时间和生产价值的时间 B.转移旧价值的时间和创造新价值的时间C.生产生产资料价值的时间和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 D.在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和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二、多项选择题:17.右边这幅漫画对于我们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警示意义在于ABA.人类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将受到自然界的报复 B.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来自于不当的人类实践方式C.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对立的 D.人类依附于自然是摆脱自身困境的根本出路18.19世纪英国作家惠兹里特说:“一个除了书本以外一无所知的纯粹学者,必然对书本也是无知的;”与这句话在内涵上相一致的名言还有ABD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C.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离可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B.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D.饱经风霜的老人与缺乏阅历的少年对同一句格言的理解是不同的19.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体现这种一致性的公式有ABCA.个别——一般——个别 B.实践——认识——实践 C.群众——领导——群众 D.团结——批评——团结20.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类的交往活动日益普遍和深化,交往作为人类特有的活动和存在方式,对社会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ABCDA.交往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B.交往推动社会关系的变革和改善 C.交往是科学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D.交往促进人自身的发展21.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当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时会使ABA.单位商品的价值量降低 B.商品的使用价值量增加 C.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变 D.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提高2007年1.“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C.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2.“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吾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吾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孟子中的这段话启示我们,做事情时要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二者的区别在于A.人的主观努力程度B.对人是否有利C.现实中有无根据和条件D.现实中的根据和条件是否充分3.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三大形态;它们是A.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时间经济社会B.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C.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D.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4.列宁说“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与之作斗争的奴隶,是革命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过着默默无言、浑浑噩噩、忍气吞声的奴隶生活的奴隶,是十足的奴隶;对奴隶生活的各种好处津津乐道并对和善的好主人感激不尽以至垂涎欲滴的奴隶是奴才,是无耻之徒”;这三种奴隶的思想意识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差异,是由于A.人的社会意识并不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B.人的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具有不一致性C.人的社会意识中的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D.人的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5.货币的本质是A.商品交换的媒介物B.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C.商品的等价物D.商品相对价值形式6.在资本主义社会,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之间争夺的是A.形成级差地租Ⅰ的超额利润B.形成级差地租Ⅱ的超额利润C.形成绝对地租的超额利润D.形成垄断地租的超额利润7.作为商品的资本是A.商业资本B.借贷资本C.产业资本D.流通资本8.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第一次鲜明地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和任务的会议是A.党的二大B.遵义会议C.党的六届六中全会D.党的七大17.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说法;这表明A.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 B.一切观念都是现实的模仿C.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D.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型”18.某地乡村公路边有很多柿子园;金秋时节农民采摘柿子时,最后总要在树上留一些熟透的柿子;果农们说,这是留给喜鹊的食物;每到冬天,喜鹊都在果树上筑巢过冬,到春天也不飞走,整天忙着捕捉果树上的虫子,从而保证了来年柿子的丰收;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受到的启示是A.事物之间有其固有的客观联系B.人们可以发现并利用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C.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利用的关系D.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19.2006年7月12日凌晨,刘翔在瑞士洛桑国际田联超级大奖赛男子110米栏比赛中,以12秒88勇夺冠军,打破了由英国名将科林杰克逊保持了13年之久的12秒91的世界记录;科林杰克逊在谈起自己已被打破的记录时,没有一丝沮丧:“我一点也不失望,正相反,我感到非常兴奋”;他说:“记录本来就是用来被打破的;”这在哲学上的启示是A.创新是永无止境的B.不断超越前人是历史发展的规律C.凡是在历史上产生的都要在历史上灭亡D.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20.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指A.具体的、现实的人B.广大人民群众C.作为个体的个人D.社会全体成员21.商品的市场价格发生变化A.与货币的价值量变化无关B.与商品的价值量变化有关C.与商品的生产价格无关D.与商品的供求变化有关22.利润率表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提高利润率的途径有A.提高剩余价值率B.提高资本有机构成C.加快资本周转速度D.节省不变资本考研政治马哲部分——详解20091.答案A解析列宁指出:“当然就是物质与意识对立,也只是在有限的范围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列宁关于“物质”的经典型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性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一定义标明,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本体论的范围内指出它们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才具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便是相对的;因为,意识不过是物质的反映,而反映者是不能同被反映的对象相脱离的;所以,本题的正确选项为A;2.答案D解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的一致、符合;所谓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是否同客观对象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这种情况决定了检验标准既不能在纯粹主观范围内去寻找,也不能在纯粹客观范围内去解决,而只能是把主观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从而确定认识是否符合实在;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和优点,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和优点;实践的特点是直接现实性,即实践是直接改造客观世界的活生生的物质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它能给人们直接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成果;只有实践才能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在联系起来加以对照,从而判明主观与客观是否一致,判明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所以,本题正确答案是D选项;3.答案B解析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是人类社会这一特殊有机体的物质承担者;生产方式的构成及它所体现的关系是社会的物质关系,是整个社会有机体的“骨骼”,其他一切政治的、思想的等等社会关系,作为社会有机体的“血肉”都是在这个基础上生长出来的;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它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成为社会存在的构成要素,对社会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它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所以,本题正确答案是B选项;CD两项所说的内容也是建立在这个物质生产方式的基础之上的,故排除;4. 答案C解析人固然具有自然属性和意识属性,但人的自然属性和意识属性中渗透着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人的前提属性,但人突破了自然属性的某些限制而创造其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环境,使自然属性从属和包含于社会属性之中;人的社会属性是人所特有的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的社会属性是在社会关系中产生和发展的,是由社会决定的;所以A不正确;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认为,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质,从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劳动;从人与人相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关系;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是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天生就具有的东西,也不是从所有个体的人身上抽象出来的共同性;现实的人总是处在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因此,要真正达到对于现实的人的认识,应该深入到现实的社会关系中;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C选项,B错误;D项是唯心主义的观点;17. 答案ABD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论知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于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本题强调意识的能动作用,A选项突出信心的重要性,B选项突出恐惧作为一种感觉对主体的影响作用,C选项本身表述存在错误,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是同时产生的,D选项突出知难则不难,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BD选项;18. 答案ACD解析本题题干说明我们在实现思想理论创新过程中,必须要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产物,解放思想,不是打破一切理论的约束,而是打破一切僵化的,教条的理论的约束,是对于理论的批判继承的过程,在实践的过程中还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并且要求我们要关注民生,关注基层群众需求,就是关注基层群众生活实践的需要,尊重人民群众的诉求;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CD选项;19. 答案AC解析本题考查科学技术的作用,先进的生产工具是人们先进的科学技术的物化,它运用于生产过程就会加快生产发展的速度,提高生产的效率;科技革命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进而推动社会制度的变革;在本题中,手推磨、蒸汽磨是先进的生产工具,是科学技术的物化,由于它们的广泛应用,推动了生产方式的变革,分别产生了封建主义的社会和工业资本家的社会,所以,AC正确,B选项明显错误,科学技术不是历史变革中的唯一决定性力量;科学技术是间接的生产力,不是自主性力量,自主性力量只能是运用科技的劳动者,D选项错误;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AC选项;20. 答案ABC解析华罗庚这句话的意思是:个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环节和链条,个人只有融入社会才能实现个人价值,同时,个人社会价值的实现又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所以,可以推出正确答案是A选项“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价值的实现是统一的”和B选项“个人价值的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社会价值体现为个人为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个人价值体现为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而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和归宿,是为了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即个人需要的满足,也就是个人价值的实现;所以,个人价值的实现是社会价值实现的归宿,这里的归宿是最终目的的意思,因而C选项正确;D选项“个人价值的实现和个人生命的长短相一致”明显错误,应排除;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选项;20081.答案D考点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解题思路点拨紧扣题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两组核心概念,就很容易排除干扰项选D;为了快速解题,本题也可以从易于区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哲学两个概念入手,运用排除法进行选择;相关知识链接作为唯物主义现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基于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需要而诞生的,又是在实践基础上对旧哲学的全面的清算和批判的继承,它是哲学史上伟大的革命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变革,主要表现在:第一,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结束了社会历史领域中唯心史观的统治地位;第二,结束了旧唯物主义缺乏能动原则的状况;以往的一切唯物主义对于物质世界仅仅从客体方面去理解,不能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只是把物质世界当作人们直观的对象,而不是把物质世界当作人们改造的对象,抹杀了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相反地,能动性原则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结合起来,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去理解物质世界,使唯物主义具有了能动性,成为生气勃勃的科学体系;第三,为无产阶级解放提供了思想武器;以往的一切占统治地位的哲学都是剥削阶级的哲学,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改造世界、解放全人类为目的,是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2.答案C考点本题考查时间还具有相对性这一特点;解题思路点拨本题比较简单,抓住关键信息句“发现这些原子自身的时间确实比外界时间慢了”就知答案为相对性,而不是别的,故选C;相关知识链接时空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时空的绝对性是指时空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它的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时空的相对性是指时空特性的具体性、可变性;时空的具体特性随物质运动特性的变化而变化,人们关于时空的观念也是可变的、发展的;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揭示了时空特性随物质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非欧几何学和广义相对论揭示了时空特性随物质形态的不同而不同,这些都进一步证明时空和物质运动的不可分离以及时空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形而上学时空观割裂时空与物质运动的联系,否认时空特性的相对性;相对主义时空观借口时空特性和人们时空观念的可变性、相对性,否认时空的绝对性、客观性,陷入唯心主义; 3.答案D考点本题考查实践具有直接现实的特性;解题思路点拨本题不难,将学员和企业家的话进行对比,重点把握企业家话中的含义就可知道实践高于理论的关键所在就是它具有直接现实性,选项D正确;相关知识链接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其含义有二:一是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具有物质的性质和形式,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这是实践活动区别于意识活动的一般本质;二是实践又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实践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并把人的目的、理想、知识、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具有主体性的特点,这是实践区别于自然物质形态运动和动物本能活动的特殊本质;实践有三个基本特征:1客观现实性;实践是客观的物质的活动,实践的要素、过程和结果都是客观的;2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具有目的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这种自觉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也是实践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3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而是社会活动,并受着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4.答案A考点本题考查文化的功能;解题思路点拨同样,本题抓住关键信息句“文化的‘力’是用来‘化’自身的”就可以很容易得知答案是A,“文化具有培育和塑造人的功能”;可见,回答问题,不管是材料分析题还是选择题,紧扣关键信息句是非常重要的;相关知识链接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它具有多方面的功能:1信息功能;文化传递社会经验,从而维持社会历史的连续性;2教化、培育和塑造功能;文化的重要意义,就在于通过知识体系、行为方式等规范人的行为,使人有效地适应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成为社会的人;文化造就每一代人,每一代人又创造和丰富着文化的新的形式,从而推动着人的发展,人是文化的存在物;3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功能;文化作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中介推动着社会的前进;人类社会就是在基本需要初级需要——文化活动模式——新的高级需要——新的文化活动模式的不断循环中进步和发展的;4认识功能;人类的认识过程总是受到文化的制约和规范;文化的认识功能表现为文化扩大人的认识的主体性,使主体由个体提升为“类”;文化提供人的认识背景,它作为各民族既得的思维传统,以一种潜在的惯性力量制约着人的思维过程,形成该民族特定的认识背景;文化还是各民族自我认识、自我意识的重要途径;5.答案D考点本题考查工人劳动时间的划分: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解题思路点拨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中价值增值过程的分析,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剩余劳动时间——生产剩余价值和必要劳动时间——生产自身的价值,这就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故D正确;相关知识链接1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工人通过自己的劳动再生产出自身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那部分时间;剩余劳动时间则是指工人无偿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所花费的那部分时间;2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在其剩余劳动时间所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新价值;3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实质,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的经济规律;17.答案AB考点本题考查人与自然的关系;解题思路点拨人与自然的关系历来是热门考点,一般来说问题还是比较容易回答的;本题C、D明显错误,分别错在“本质上是对立的”和“依附于自然”两组关键词;相关知识链接从表面上看,生态失衡、全球危机是自然系统内平衡关系的严重破坏,实际上它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严重失衡,因为这种危机是由于人的实践活动进入自然系统而导致的,它是以“天灾”形式表现出来的“人祸”;恩格斯早就提出了自然界“对人进行报复”以及“人类同自。
考研政治马哲第一章精选习题答案解析
⼀、单项选择题 1.B 【解析】本题考察哲学与科学的关系。
哲学对⾃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以这些具体科学为基础的;它不是具体科学的总和,所以“哲学是科学之科学”的观点是错误的;它是世界观和⽅法论的统⼀,对科学的研究具有指导作⽤。
2.D 【解析】)“⼼诚则灵,⼼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种夸⼤⼼理因素作⽤的唯⼼主义观点,可见,D符合题意.主张物质与意识具有统⼀性的不⼀定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故A项本⾝不正确,也不符合题意。
主张意识是⼈脑的分泌物,把意识说成与物质⼀样的东西,是B项所述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质,是D项中的客观唯⼼主义观点。
3.C 【解析】本题考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地位的准确把握,⽤排除法很容易得到答案C,因为选项ABD的叙述明显有缺陷或错误的。
4.D 【解析】本题中的观点坚持⽤物质世界本⾝具有的某种特性来解释⾃然界,但是它孤⽴地、静⽌地、⽚⾯地考察客观事物,看不到⾃然界的⼀切组成部分是相互联系的、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所以是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5.B 【解析】本命题承认感觉的内容是可观的世界,且是对客观世界近似正确的反应;感觉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6.D 【解析】题⼲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家张载关于唯物主义的典型观点。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常理解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中国古代的五⾏说,即“⾦、⽊、⽔、⽕、⼟”等观点。
这种物质观承认和坚持了物质的客观性,但只是⼀种猜测,没有科学根据,缺乏科学的抽象。
7.D 【解析】科学实践观的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命变⾰的关键。
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础解决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批判了唯⼼主义的错误,从⽽创⽴了唯物史观。
8.B 【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表现为,它以事实为依据,⽤唯物辩证法观察事物,反对把世界和⼈的认识绝对化和凝固化,通过概括⾃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成果揭⽰⾃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
(完整版)马哲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库第六章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社会存在( B )A、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的总和B、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C、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D、就是指社会环境2.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使( C )A、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被揭示出来B、政治在社会生活中的支配作用得到证明C、社会的物质性得到了科学的论证D、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得到了充分说明3.在从猿变人的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 C )A、类人猿的生理结构B、类人猿的生活特点C、生产劳动D、气候变化4.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是( A )A、制造使用工具B、具有宗教信仰C、具有语言文字D、具有思想意识5.联结人与自然的中介是( B )A、地理环境B、生产劳动C、社会环境D、社会意识6.理解整个人类发展史的钥匙是( B )A、阶级斗争发展史B、生产劳动发展史C、政治制度演变史D、宗教信仰变迁史7.作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地理环境,指的是( D )A、全部自然界B、劳动资料C、直接影响生产力发展的自然条件D、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8.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是通过( D )A、对人的心理因素的影响才能实现B、对人的生理结构的影响才能实现C、对民族气质的影响才能实现D、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才能实现9.许多地方环境污染发展成为社会公害,这是( D )A、渔猎时代的环境问题B、新石器时期的环境问题C、农业社会的环境问题D、工业社会的环境问题10.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可以( C )A、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B、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C、制约和影响社会发展D、决定国家的贫富强弱11.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作用主要是通过( D )A、人们的思想观念来实现的B、国家的有关政策和法律来实现的C、民族习惯和氏族信仰来实现的D、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来实现的12.最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人口状况是( D )A、人口多,密度大B、人口少,增长慢C、人口不增也不减D、与物质生产相适应13.生产方式所体现的关系是( A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B、物质与意识的关系C、主体与客体的关系D、自然物质与社会存在的关系14.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 D )A、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两个方面B、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个方面C、生产关系和生产资料两个方面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15.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 )A、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B、地理环境的优劣C、人口增长的快慢D、社会风气的好坏16.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 A )A、生产力的发展B、科学文化的发展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所构成的生产方式的发展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17.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个观点是( A )A、辩证法的正确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的错误观点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观点D、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观点18.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进行的实践活动( A )A、都受社会条件的限制B、都不受社会条件的限制C、都是主观随意进行的D、都不是对客观世界的改造19.社会规律与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区别在于( B )A、自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规律是主观的B、自然规律是自发地起作用,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有意识的活动而得到实现C、自然规律没有阶级性,社会规律有阶级性D、自然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社会规律是不可捉摸的20.社会历史规律与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共同点是( B )A、它们都是不包含偶然性的必然过程B、它们都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C、它们的实现都是无需人参与的客观过程D、它们都是人类思维发展的客观过程二、多项选择题1.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除去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还有( BD )A、使类人猿建立群体组织,过群体生活B、使猿脑变为人脑,推动语言和意识的产生C、改变猿的生活方式,使其具有杂食性D、使猿的前、后肢分工,创造了人手E、使猿能离开大森林,到地面上生活2.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除去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还有( CE )A、国家政权B、科学技术C、人口因素D、民族构成E、地理环境3.作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地理环境( ACD )A、指的是生物圈B、指的是劳动资料C、指的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D、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构成E、指的是全部自然界4.下列各项正确反映人类对地理环境依赖关系的有( CD )A、地理环境的优劣可以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B、地理环境的变化可以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C、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场所D、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必要的自然资源E、地理环境可以决定国家的贫富强弱5.地理环境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马克思主义哲学》公基重要考点试题及答案解析3
《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点题库认识论(1)(单选题)明朝的冯梦龙在《东周列国志》中写道:“至是,闻穆公伐晋,三百余人,皆舍命趋至韩原,前来助战。
恰遇穆公被围,一齐奋勇救出。
真是个: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其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反映()。
A.实践的水平和发展都要受到客观手段和规律的支配B.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都是客观的C.实践的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D.任何实践活动都要受到社会的制约【参考答案】A。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规律是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正体现了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A项符合题意要求。
故本题答案选A。
(2)(单选题)英国作家惠兹里特说一个除了书本以外一无所知的纯粹学者,必然对书本也是无知的。
”下列名言中,与这一观点相一致的有()。
①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泉源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④尽信书,则不如无书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参考答案】C。
题干所说的话的主要内涵是实践与认识存在的辩证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更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与此观点一致的是②和④。
①和③与题干观点不一致,只是说了读书(认识)的重要性,而没有实践的内容。
故本题答案选C。
(3)(单选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创立了能动的反映论,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
下列对认识的本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B.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C.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D.主体与客体首先是反映被反映的关系(认识关系),然后才是改造被改造关系(实践关系) 【参考答案】D。
主体与客体首先是改造被改造关系(实践关系),然后才是反映被反映的关系(认识关系)。
(4)(单选题)近日,我国在量子科学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在磁性掺杂的拓扑绝缘体薄膜中,首次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形态的必然性和人们的历史选择性:(1)社会形态的内涵及其更替的原因社会形态就是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社会形态的更替归结于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最终由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性,从根本上规定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
因此,社会形态归根结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
(2)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社会形态有五种类型,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
从人类总体历史来看,这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是不以任何人的意识、意志为转移,具有必然性。
社会形态的更替的必然性,是指社会运动具有规律性。
社会运动的规律性属于历史必然性序列。
而历史必然性就是社会经济运动对人类历史行程的制约性,在历史必然性的制约下,社会形态更替呈现出一定的发展趋势。
(3)社会发展的选择性就人类总体历史过程而言,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是一个必然过程;就具体的民族历史而言,社会发展并不是严格地按照五种社会形态的序列演进的。
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具有客观性,并不否定人们历史活动的能动性,并不排斥人民对于某种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性。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有三层意思:一是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所表现出来的历史发展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
二是社会形态的更替是人们在可能性空间中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三是在多种可能性中,哪一种可能性能够实现,最终取决于这个民族的自觉选择,是这个民族的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可以使一个民族跨越一种或几种社会形态,通过不同的道路向着较高级的社会形态迈进。
一个民族之所以做出这种或那种选择,有其特定的原因:第一、取决于民族利益。
民族的利益是民族进行历史选择的直接动机,规定着历史选择的方向。
中国人民之所以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由于只有社会主义才符合拯救和发展中国的民族利益。
第二、取决于交往。
任何一个民族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处于国际交往中。
而国际上先进的社会形态对处在转折点上的民族是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它能为这个民族提供了“历史的启示”。
中国人民正是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启示下,跨越资本主义阶段直接进入社会主义。
第三、取决于对历史必然性以及本民族特点把握的程度。
这个把握程度,直接制约着其历史选择活动的内容和方向。
中华民族选择了社会主义从而超越了资本主义阶段,这与中华民族对历史必然性以及本民族特点的把握有着直接联系。
这是一次伟大的历史性的选择。
因此,社会形态的更替是人们历史选择性和社会发展必然性的统一。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只能存在于可能性空间中,可能性空间是选择活动的前提,而这个可能性空间却是由人们不能自由改变的生产力所决定的。
人们的历史选择有既定前提并受社会规律的制约,它不能改变人类历史的总体进程。
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和选择性使社会形态的更替呈现出统一性和多样性。
可以从两个方面考察这种统一性和多样性。
(1)从纵的方面看,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就在于,社会运动总是呈现出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在人类总体历史上,这一过程表现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这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在具体民族的历史上,这一过程表现为,在没有外在干涉和影响下,民族的历史也将依次经历上述五种社会形态。
因此,马克思认为,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是社会的自然的发展阶段。
确认人类总体历史进程的不可超越性,并不是说,一切民族,不管它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历史轨道,相反,它承认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某些民族能超越某种社会形态而直接走向更高级的社会形态。
例如,西欧的日耳曼民族在征服罗马帝国之后,越过奴隶制,从原始社会直接走向封建社会。
在研究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要正确把握二者的辩证关系,既要看到统一性,又要看到多样性。
一方面,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往往通过各个民族多样化的发展道路表现出来,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并不排斥不同民族在发展秩序上的独特性;另一方面,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也并不能否定人类总体历史进程。
某一民族可以跨越一定的历史阶段,但它的跨越的方向和限度都要受到总体历史进程制约,也就是说,其跨越的方向同人类总体历史进程是一致的。
实际存在着的社会形态及其生产力规定着跨越的限度,现实存在的较先进的社会形态对跨越具有导向作用。
从历史上看,任何一个民族跨越一定的社会形态都是在世界上,尤其是周围国家已经存在着更先进的社会形态条件下实现的。
没有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的存在和对中国的冲击和影响,没有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中国也就不可能跨越资本主义阶段而直接走向社会主义社会。
(2)从横向来看,社会形态的统一性和多样性表现为,同类社会形态既有共同的本质,又有各自的特点。
例如,任何一个封建社会都是以封建主占有生产资料和不完全占有劳动者为基础。
但是,同类社会形态在不同的民族那里又有自己特殊的表现形式。
例如,中国的封建制度在经济方面主要采取土地国家所有制,西欧的封建制度主要实行“采邑”制。
(3)从人类总体历史看,社会形态的更替体现了人类解决自身矛盾的能力及其创造性。
一般来说,不同民族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依据本民族的特点、历史传统以及国际环境来设计、创造自己的社会存在形式。
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既是历史的必然,又是中国人民的自觉选择和伟大创造。
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阶级斗争,即利益根本对立的不同阶级之间的对抗和冲突,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特殊表现形式。
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构成了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思格斯指出:“自从原始公社解体以来,组成为每个社会的各阶级之间的斗争,总是历史发展的伟大动力。
”(1)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直接动力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的质变过程中。
阶级的存在与斗争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所决定的。
当旧的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维护旧生产关系的阶级和代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阶级之间便形成了尖锐的对抗。
这时,只有阶级斗争,才能实现社会形态的更替,实现质的飞跃。
(2)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直接动力作用,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
只要存在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它们之间的斗争就不可能停止。
这种阶级斗争,不断地给统治者施压,迫使统治阶级做出某种让步,从而或多或少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3)阶级斗争的轴心是经济利益。
阶级利益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历史上,一切统治阶级总是凭借它们所占有的生产资料和在生产体系中所处的统治地位,对被剥削阶级实行压榨和掠夺。
为了使其经济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它们要对被剥削阶级实行政治统治和思想控制。
被剥削阶级为了摆脱剥削状态,就不得不进行反剥削斗争。
阶级之间利益的对立,导致阶级斗争的产生。
而且阶级斗争也不可避免地具有经济斗争、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这三种形式,但一切的阶段斗争都是围绕这经济利益这个轴心展开的。
(4)阶级斗争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尤其是生产方式的矛盾。
因此,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正确估计阶级斗争的作用。
首先,阶级斗争根源于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又是解决这—矛盾的主要形式。
其次,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是变化的,从根本上说,只有有利于解放生产力的阶级斗争才能起到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
再次,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是最后的斗争,因此,阶级和阶级斗争都不是永恒的。
(5)把阶级斗争理论转化为认识中的指导线索,也就是阶级分析法。
阶级分析法有利于我们认识阶级社会中的本质和规律,有利于我们把握社会生活的脉搏。
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善于运用阶级分析法,正确地把握阶级关系,才能制定正确的路线、战略、策略。
在我国,虽然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被消灭,阶级矛盾已经不是主要矛盾,但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还将长期存在。
我们要注意区分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防止阶级斗争扩大化,同时也要对阶级斗争保持警惕。
为什么说“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
”待整理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有时表现为异已的、敌对的和统治的权力。
”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或如何理解“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1)社会革命的实质革命或社会革命的本义是:促进社会形态实现质变的社会活动。
革命的实质是先进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腐朽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促进社会的发展;革命的主要任务是对经济和政治领域实行根本的改造,因而也使思想、文化领域发生深刻的变化。
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到先进阶级手里,是实现社会形态根本变革的首要的、基本的标志。
(2)社会革命的根源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社会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与旧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旧的上层建筑之间出现矛盾冲突。
社会革命是在一定的革命形势下发生的。
它的爆发既具有一定的客观条件,如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又具有一定的主观条件,如革命阶级的觉悟程度、组织横渡和群众的发动程度等。
(3)革命对社会发展的作用“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马克思这个论断高度赞扬了革命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揭示了革命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首先,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变更的决定性环节,也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基本形式。
其次,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革命是被压迫者和被剥削者的盛大节目,人民群众在任何时候不能像在革命时期这样以新社会制度的积极创造者的身份出现。
”而且,革命能改造和教育群众以及革命阶级本身。
再次,革命能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最后,无产阶级革命将会为消除阶级对抗,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创造条件。
(4)马克思主义重视革命的伟大作用,但不否认改良作为革命的一种补充手段、为争取改善劳动者境况的作用。
马克思不拒绝改良,但反对改良主义,因为改良主义主张用改良代替革命,它不可能根本扫除社会发展的障碍,甚至成为阻碍革命的绊脚石。
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改革的性质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
改革是在同一社会形态内,通过调整、变革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部分及环节,从而实现该社会形态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革新举措。
(2)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集中表现在,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在一定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当社会基本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但又尚未激化到引起社会革命的程度时,需要依靠改革来改变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