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 考研重要题 精心编辑的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形态的必然性和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1)社会形态的内涵及其更替的原因
社会形态就是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的更替归结于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最终由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性,从根本上规定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因此,社会形态归根结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
(2)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
社会形态有五种类型,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从人类总体历史来看,这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是不以任何人的意识、意志为转移,具有必然性。社会形态的更替的必然性,是指社会运动具有规律性。社会运动的规律性属于历史必然性序列。而历史必然性就是社会经济运动对人类历史行程的制约性,在历史必然性的制约下,社会形态更替呈现出一定的发展趋势。
(3)社会发展的选择性
就人类总体历史过程而言,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是一个必然过程;就具体的民族历史而言,社会发展并不是严格地按照五种社会形态的序列演进的。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具有客观性,并不否定人们历史活动的能动性,并不排斥人民对于某种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性。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有三层意思:一是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所表现出来的历史发展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二是社会形态的更替是人们在可能性空间中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三是在多种可能性中,哪一种可能性能够实现,最终取决于这个民族的自觉选择,是这个民族的人民群众的选择性。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可以使一个民族跨越一种或几种社会形态,通过不同的道路向着较高级的社会形态迈进。
一个民族之所以做出这种或那种选择,有其特定的原因:
第一、取决于民族利益。民族的利益是民族进行历史选择的直接动机,规定着历史选择的方向。中国人民之所以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由于只有社会主义才符合拯救和发展中国的民族利益。
第二、取决于交往。任何一个民族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处于国际交往中。而国际上先进的社会形态对处在转折点上的民族是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它能为这个民族提供了“历史的启示”。中国人民正是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启示下,跨越资本主义阶段直接进入社会主义。
第三、取决于对历史必然性以及本民族特点把握的程度。这个把握程度,直接制约着其历史选择活动的内容和方向。中华民族选择了社会主义从而超越了资本主义阶段,这与中华民族对历史必然性以及本民族特点的把握有着直接联系。这是一次伟大的历史性的选择。
因此,社会形态的更替是人们历史选择性和社会发展必然性的统一。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只能存在于可能性空间中,可能性空间是选择活动的前提,而这个可能性空间却是由人们不能自由改变的生产力所决定的。人们的历史选择有既定前提并受社会规律的制约,它不能改变人类历史的总体进程。
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和选择性使社会形态的更替呈现出统一性和多样性。可以从两个方面考察这种统一性和多样性。
(1)从纵的方面看,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就在于,社会运动总是呈现出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在人类总体历史上,这一过程表现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这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在具体民族的历史上,这一过程表现为,在没有外在干涉和影响下,民族的历史也将依次经历上述五种社会形态。因此,马克思认为,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是社会的自然的发展阶段。确认人类总体历史进程的不可超越性,并不是说,一切民族,不管它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历史轨道,相反,它承认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某些民族能超越某种社会形态而直接走向更高级的社会形态。例如,西欧的日耳曼民族在征服罗马帝国之后,越过奴隶制,从原始社会直接走向封建社会。
在研究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要正确把握二者的辩证关系,既要看到统一性,又要看到多样性。一方面,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往往通过各个民族多样化的发展道路表现出来,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并不排斥不同民族在发展秩序上的独特性;另一方面,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也并不能否定人类总体历史进程。某一民族可以跨越一定的历史阶段,但它的跨越的方向和限度都要受到总体历史进程制约,也就是说,其跨越的方向同人类总体历史进程是一致的。实际存在着的社会形态及其生产力规定着跨越的限度,现实存在的较先进的社会形态对跨越具有导向作用。从历史上看,任何一个民族跨越一定的社会形态都是在世界上,尤其是周围国家已经存在着更先进的社会形态条件下实现的。没有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的存在和对中国的冲击和影响,没有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中国也就不可能跨越资本主义阶段而直接走向社会主义社会。
(2)从横向来看,社会形态的统一性和多样性表现为,同类社会形态既有共同的本质,又有各自的特点。例如,任何一个封建社会都是以封建主占有生产资料和不完全占有劳动者为基础。但是,同类社会形态在不同的民族那里又有自己特殊的表现形式。例如,中国的封建制度在经济方面主要采取土地国家所有制,西欧的封建制度主要实行“采邑”制。
(3)从人类总体历史看,社会形态的更替体现了人类解决自身矛盾的能力及其创造性。一般来说,不同民族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依据本民族的特点、历史传统以及国际环境来设计、创造自己的社会存在形式。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既是历史的必然,又是中国人民的自觉选择和伟大创造。
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阶级斗争,即利益根本对立的不同阶级之间的对抗和冲突,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特殊表现形式。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构成了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思格斯指出:“自从原始公社解体以来,组成为每个社会的各阶级之间的斗争,总是历史发展的伟大动力。”(1)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直接动力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的质变过程中。阶级的存在与斗争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所决定的。当旧的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维护旧生产关系的阶级和代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阶级之间便形成了尖锐的对抗。这时,只有阶级斗争,才能实现社会形态的更替,实现质的飞跃。
(2)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直接动力作用,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只要存在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它们之间的斗争就不可能停止。这种阶级斗争,不断地给统治者施压,迫使统治阶级做出某种让步,从而或多或少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3)阶级斗争的轴心是经济利益。阶级利益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历史上,一切统治阶级总是凭借它们所占有的生产资料和在生产体系中所处的统治地位,对被剥削阶级实行压榨和掠夺。为了使其经济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它们要对被剥削阶级实行政治统治和思想控制。被剥削阶级为了摆脱剥削状态,就不得不进行反剥削斗争。阶级之间利益的对立,导致阶级斗争的产生。而且阶级斗争也不可避免地具有经济斗争、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这三种形式,但一切的阶段斗争都是围绕这经济利益这个轴心展开的。
(4)阶级斗争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尤其是生产方式的矛盾。因此,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正确估计阶级斗争的作用。首先,阶级斗争根源于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又是解决这—矛盾的主要形式。其次,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是变化的,从根本上说,只有有利于解放生产力的阶级斗争才能起到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再次,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是最后的斗争,因此,阶级和阶级斗争都不是永恒的。
(5)把阶级斗争理论转化为认识中的指导线索,也就是阶级分析法。阶级分析法有利于我们认识阶级社会中的本质和规律,有利于我们把握社会生活的脉搏。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善于运用阶级分析法,正确地把握阶级关系,才能制定正确的路线、战略、策略。
在我国,虽然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被消灭,阶级矛盾已经不是主要矛盾,但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还将长期存在。我们要注意区分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防止阶级斗争扩大化,同时也要对阶级斗争保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