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贸第三章 国际分工
三章节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三章节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https://img.taocdn.com/s3/m/8a49185e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342a85b.png)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
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国民经济 内部分工超越国界,向国外延伸发展的结果,是 产生国际贸易和形成世界市场的基础。
国际分工是历史、 经济的范畴
二、国际分工的产生与演变
(一)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16—18世纪中叶)
1. 国际分工的过程伴随着野蛮的掠夺 2. 分工主体是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特殊分工 3. 对强迫参与分工的另一方的社会经济发展不 仅没有起到促进作用,反而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甚至是倒退或毁灭
1.分工的中心由原来英国扩大为英、法、德、
日、美等一组发达国家为工交换的商品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4.加重了殖民地国家经济发展的两种依赖性
5.形成了相互依赖的世界市场
(四)国际分工的深化阶段(二战以后)
1.发达国家之间的水平型分工占主导地位 2.国际间工业部门内部分工逐步增强 3.国际分工国家的经济基础发生了变化 4.区域性经济集团内部分工加强 5.国际服务分工逐步形成 6.跨国公司内部的网络化国际分工体系逐步形成 7.“大脑——手脚”型国际分工成为潮流
三、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因素
(一)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 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土地、水流、自然资源、 地理位置和国土面积等等。
(二)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 的决定性因素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国际分工的广度、深度和形式
各国生产力水平决定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科学技术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第二节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一、国际分工与国 际贸易的发展速度
1. 国际分工为国际贸易提供交换的物质基础 2. 国际分工的优越性会吸引各国主动参与国际 贸易 3. 国际分工促进了国际贸易的持续发展
国际贸易 第三章 国际分工2017
![国际贸易 第三章 国际分工2017](https://img.taocdn.com/s3/m/ee7523f94afe04a1b071de4a.png)
§3.2
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国际分工是与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通
过国际贸易而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相联系。
国际分工是世界各国之间劳动的分工和生产专业化的分工, 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会分工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国际贸 易和世界市场形成的基础。
§3.2
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一、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16-18世纪中叶)
日本住友是日本住友集团旗下的建设机械厂家,是日本最古老的企 业集团之一,拥有400多年历史,在世界范围享有盛誉。 三井住友银行、住友金属工业、住友金属矿山、住友化学、住友商 事、住友电气工业、住友重机械减速机、日本电气、香港港榆油压 设备有限公司、三井住友海上火灾保险、住友林业、住友不动产、 三井住友建设、住友信托银行、住友生命保险、大日本住友制药、 住友大阪水泥。
与客户互动 解决问题
设计系统 营销
小米倡导的互联网思维超越了国际分工么?
§3.1
一、国际分工的定义
国际分工的含义与发展
分工:若干劳动者从事各种不同的又相互联系的工作(就是物尽 其才,人尽其用,每个人从事专门的工作,通常也是自己最擅长 的工作) 社会分工:整个社会创造使用价值的各种有用劳动按照生产的
不上日本工人生产它的工钱的一半!日本广田公司原是日本最大
的打火机厂家,在被温州同行打得喘不过气的时候,决定关闭 日本的生产线,到温州进行贴牌生产。现在,日本、韩国、美 国及欧洲等10多个国家在温州定牌生产打火机。
一只小小的打火机,有数十个零配件,如果这些零配件都由打 火机厂商自己生产的话,成本将高得惊人。比如,一只电子点 火器,10年前依靠进口,一只要四五元,温州人自己攻克生产 难关后,进行分工生产,每只只有0.2到0.3元。温州打火机
国际贸易国际分工
![国际贸易国际分工](https://img.taocdn.com/s3/m/b9c13e9a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9ea2c71.png)
2023-11-03
目 录
• 国际分工概述 • 国际分工的理论基础 • 国际分工的动因与影响因素 • 国际分工的效应与挑战 • 国际分工的未来趋势与展望 • 国际分工案例研究
01
国际分工概述
定义与特点
01
定义
02
特点
03
1. 多样性
04
2. 动态性
05
3. 互补性
国际分工是指不同国家之 间根据各自的生产要素禀 赋和比较优势,在国际贸 易中承担不同的生产环节 和产品角色,以实现全球 范围内资源的最优配置和 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生产专业化程度
一个国家的生产专业化程度越高,其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就 越高,就越有可能在国际分工中占据优势地位。高度的生产 专业化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从而 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
跨国公司与国际贸易
跨国公司的作用
跨国公司在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中扮演着 重要角色。它们通过建立跨国生产网络和 全球供应链,将不同国家的资源和市场整 合起来,推动全球贸易的发展。跨国公司 通常会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佳的投资和贸 易伙伴,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并获得更 大的利润。
意义
规模经济理论解释了为什么企业在生产某种产品时会选择大规模生产 ,并通过国际化分工和贸易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同时,也为政策 制定者提供了制定产业政策和推动经济发展的思路。
03
国际分工的动因与影响因 素
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不同国家在国际分工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发达国家通常拥有先进的科技、高效的生产 效率和丰富的资本储备,主要承担研发、设计、品牌推广等高端环节,而发展中国家则主要承担生产制造、加 工组装等中低端环节。
国际贸易基础知识
![国际贸易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8f7db296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0f.png)
讨论 长期大量顺差与逆差的结果? 顺差----外汇量增多---本币升值----国际市场本国W价格上升----出口量减少 Eg: $1:¥8 $1:¥4 (2:8) 思考 本币对外贬值对本国的进出口有何影响?
(三)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构成)
相关资料:
2000年中国内地十大贸易伙伴依次为:日本、美国、欧盟、香港特区、东盟、韩国、台湾省、澳大利亚、俄罗斯、加拿大。与他们的贸易额达$4085亿,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86% 2004年,我国进出口贸易额首次突破万亿大关,达11548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其中,我国与欧盟、美国、日本、香港特区、东盟、加、澳、韩等十大贸易伙伴的贸易额实现全面增长,累计达到9588.3亿美元,占我国进出口贸易额的83%。
(一)国际贸易额(值)与国际贸易量
1、贸易额(值)(The Value of Trade) (1)定义:~是以货币表示的世界各国的进出口贸易值。 (2)计算:各国出口额(值)相加作为国际贸易总额(值)。各国(地区)统计其出口值时通常采用FOB价计算。
(一)国际贸易额(值)与国际贸易量
2、贸易量(Quantum of Trade) (1)定义:以不变价格表示的贸易值。 (2)公式: 贸易量=进出口额/进出口价格指数 (计算期 ) (计算期 ) (计算期指数/基期指数) 例题:1970年,世界出口额$2800亿,1978年,世界出口额为$11736亿。假定出口价格指数为1970年为100,1978年为265。试分别比较1978年世界出口额和世界出口量与1970年世界出口额的增长变化情况
课程主要内容: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国际贸易产生、地位与作用 第三章: 国际分工 第四章: 国际分工理论 第五章: 世界市场与世界市场价格 第六章: 对外贸易政策 第七章: 关税措施 第八章: 非关税壁垒 第九章: 出口促进与出口管制 第十章: 国际服务贸易 第十一章:国际贸易救济措施 第十二章:区域经济一体化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b43002f0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60b386e.png)
劳动强度 劳动强度是指劳动的紧张程度,即单位时间内劳动消耗的程度。各国劳动强度的变化会改变世界劳动强度,从而影响国际价值量的变化。劳动强度与国际价值量成正比关系:劳动强度越大,意味着单位时间消耗的劳动越多,因而价值量也越大;反之,劳动强度越小,单位时间消耗的劳动越少,因而价值量也越小。
贸易参与国的贸易量
*
俄林论证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逻辑思路
国际贸易 商品价格差异 商品生产成本差异 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异 生产要素禀赋比率差异 所以生产要素禀赋不同,是产生国际贸易最重要的基础
贸易的有利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加产量
国际分工前,英葡两国一年共生产2单位的酒和2单位的呢绒,分工后,英国专门生产呢绒,220人一年可生产2.2单位的呢绒;葡萄牙专门生产酒,170人一年可生产2.125单位的酒。呢绒和酒两种产品的产量都比分工前提高了。
假定英国用一半的呢绒和葡萄牙交换酒,交换比例为1:1。英国的呢绒和酒的消费量分别为1.1单位,比分工前均0.1单位;葡萄牙的呢绒和酒的消费量分别是1.1和1.025单位,比分工前增加了0.1单位和0.025单位.
贸易利益的表现:
提高了贸易双方的劳动生产率
国际分工前,英葡两国一年共生产2单位的酒和2单位的呢绒,分工后,英国专门生产呢绒,220人一年可生产2.2单位的呢绒;葡萄牙专门生产酒,190人一年可生产2.375单位的酒。呢绒和酒两种产品的产量都比分工前提高了。
提高了贸易双方的消费水平和福利水平 假定英国用一半的呢绒和葡萄牙交换酒,交换比例为1:1。英国的呢绒和酒的消费量分别为1.1单位,比分工前均0.1单位;葡萄牙的呢绒和酒的消费量分别是1.1和1.275单位,比分工前增加了0.1单位和0.275单位.
第三章 国际分工 《国际贸易》PPT课件
![第三章 国际分工 《国际贸易》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767e27e5022aaea988f0f7c.png)
第四节 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发展速度 二、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地区分布 三、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地理方向 四、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 五、国际分工影响各个国家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
第五节
国际分工理论
一、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理论
(一)亚当·斯密的国际分工学说产生的历史背 景 (二)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的主要内容
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
(一)“比较成本说”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比较成本说”的主要内容 (三)对“比较成本说”的评价
三、、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说
(一)要素禀赋说的一些假定 (二)要素禀赋说的主要内容 (三)要素禀赋说的三个主要结论 (四)对要素禀赋说的评价
4. 国内的商品交换受到的限制比较少,相对来说,是比较自由的;而国际 分工之间的商品交换则受种种限制,如:对外贸易政策、各国的货币政 策、贸易壁垒、限制性商品惯例等。
三、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
(一)“地理大发现”开始了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16—18 世纪中叶)
(二)第一次产业革命开始了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18世纪 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
(三)第二次产业革命开始了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19世纪 中叶到二次大战)
第二节 当代国际分工的发展
一、当代国际分工发展的背景 二、当代国际分工的特点
第三节 国际分工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二、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三、人口、劳动规模和市场规模制约着国际分工的发展 四、资本流动 五、国际生产关系决定国际分工性质 六、经济体制和贸易政策可以推进和延缓国际分工的形成和
二、国际分工与社会分工的区别
国际贸易第三章国际分工PPT课件
![国际贸易第三章国际分工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38c5793bd64783e09122bed.png)
(一)国际分工基础在深化(续)
• 3.市场经济体制被普遍接受 • 20世纪90年代以后,市场经济体制为世界绝大多
数国家接受,从而对外开放政策成为各国对外经 济贸易政策的主流。它们为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 挥作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促进世界社会分工向 广化和深化发展。 • 4.国际分工的参与度扩大 • 参与国际分工的国家和地区遍及世界,包括各种 类型的国家,且各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在加深。
兴工业化国家。 • (三)影响国际分工的参与度 • 各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形式从垂直型向水平型过渡:
从国际货物分工向国际服务分工延伸:从单一类 型的国际分工向多层次的国际分工形式发展。 • (四)提高国际分工的层次
三、人口与市场
• 人口分布、生产规模和市场发育度与规模影响各 国参与国际分工的能力。
• 1.人口分布的不均衡,会使分工和贸易成为一种 需要。
• 2.现代大规模的生产使分工成为必要的条件,这 种分工跨越了国界,就产生了国际分工。
• 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经济日益发展,市场 不断扩大,分工向纵深发展,各国参与国际分工 的愿望日益强烈。
四、交通与通信业(新)
• 第一,较高运输成本减少初级产品出口所得的收 入,降低了一国经济可以用作投资的储蓄量;抬 高资本货物的出口价格,抑制比较优势的发挥。
际化的趋势,促使整个社会分工向纵深发展。 • 2. 90年代以后,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 • (1)建立起全球性的生产体系和贸易体系。 • (2)金融、货币和投资市场囊括全球。 • (3)出现了世界范围的人力资源流动。世界性移
民、人才跨国培养、公开和隐蔽性流动都在加大。 • (4)建立地区和全球性的管理和协调机构与机制。
参与这种分工的国家除了发达国家,还有一些新 兴工业化国家。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_03国际分工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_03国际分工](https://img.taocdn.com/s3/m/1dbb8559aeaad1f347933f25.png)
的国际分工中主要从事知识与信息产品的 生产,那么英国在当今的国际分工中主要 提供新的金融服务。
第三层次是德国
高附加值资本密集产品直接把科学技术与工业 生产组合成为先进的生产力等因素确定了德国在国 际分工的这个层次上长期占据垄断的地位。
第四层次是日本
高附加值最终消费品。主要从事资本要素密集、 技术含量与附加值均比较高的最终消费品的生产。
第三章 国际分工
教学目的要求、难点、重点 第一节 国际分工的含义和发展 第二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国际分工的发展 第三节 国际分工发展的制约因素 第四节 国际分工理论 第五节 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思考题
教学目的要求、难点、重点
▪ 目的要求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国
际分工产生与发展变化的 一般规律,认识国际分工 与国际贸易的相互关系; 掌握国际分工中的主要形 式和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 各种因素;掌握西方学者 关于国际分工的基本理论 及其发展的趋势。
“四小龙”很早
就构建自己的
“硅谷”。
人 均
香港
新加坡
24570 24150
美元 美元
南韩 台湾
8490 12872
美元 美元
99年 国内生产总值的三次产业构成
产业
香港
新加坡 南韩
第一产业 0.1
0.2
5.0
第二产业 15.2
35.8
43.5
第三产业 84.7
64.1
51.5
单位:% 台湾 3.29 35.65 61.06
▪ 难点
▪ 比较成本说,要素禀赋说, 产品寿命周期理论,产业 内贸易理论,国家竞争优 势理论。
▪ 重点
国际贸易学课件 第三章 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
![国际贸易学课件 第三章 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https://img.taocdn.com/s3/m/0db49928c850ad02de804172.png)
• 国际分工、世界市场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 (1)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产生和发展
的基础; • (2)世界市场是国际贸易开展活动的场所,是国
际分工的重要实现手段; • (3)国际贸易的发展,世界市场的形成与扩大,
对国际分工的发展也起着有力的推动作用。 • 因此,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是国际贸易形成和发
• 3、人口、生产规模和市场 • 人口多寡、生产规模和市场大小制约着国际分工的
发展:(1)人口多寡直接影响劳动力的供给,因而 影响国际分工;(2)生产一旦大规模生产,分工越 来越细,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包揽所有的生产, 必须参与国际分工。(3)世界市场的扩大对国际分 工起着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一国的市场规模越大, 参与国际分工的可能性就越大,实现国际分工的程 度就越高。 • 4、国际生产关系 • (1)国际生产关系决定国际分工的性质:有国际分 工,就有世界市场,就有国际生产关系;(2)国际 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关系超出民族和国家界限发展 的结果: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是最重要的国际生 产关系,是国际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着国际间 商品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
• 5、上层建筑
• 上层建筑一般是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政治法律制 度和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国家力量、经济政策、 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政治制度、文化观念等。
• 上层建筑可推进或延缓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殖 民主义者所采取的武力征服政策、各种超经济的强 制手段以及自由贸易政策,对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 形成过程起了重要作用。如亚非拉国家的种植园经 济、单一经济以及世界农村和世界城市的分离与对 立;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高关税 政策,等,都极大地阻碍了国际分工的发展;而战 后的GATT的多次谈判,则大大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的 国际贸易与国际分工的展开。
国际贸易第三章国际分工
![国际贸易第三章国际分工](https://img.taocdn.com/s3/m/ea1679a6852458fb760b56ae.png)
§3.1 国际分工的含义与发展
一、定义 什么是分工? 分工就是物尽其才,人尽其用,每个人从事专门的 工作,通常也是自己最擅长的工作。 人类社会的分工经历了自然分工、社会分工和国际 分工三个阶段。 社会分工举例: 例1:到大、小公司求职的差异; 例2:忙碌的销售人员。
§3.1 国际分工的含义与发展
二、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
(一)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16-18世纪中叶) “地理大发现”之后,国际分工仍主要建立在自然条件不同 的基础上,并具有明显的地域局限性;主要是宗主国与殖民地 的分工。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18世纪60年代-19世纪60年代) 殖民地、附属国成为宗主国的工业品销售市场和食品、原料的 来源地。例如,当时的印度已成为英国生产棉花、羊毛、亚麻、 黄麻及蓝靛的地方,澳大利亚成为英国的羊毛殖民地。 基本格局:少数发达国家变为工业国,广大亚非拉国家成为农 业国。
位)
/年)
(单位)
所需劳动 (人/年)
英国
1
120
1
70
葡萄牙
1
80
1
110
生产成本的比较:
酒: C英国 = 120 C葡萄牙 80
C英国 =1.5 C葡萄牙
毛呢: C英国 = 70 C葡萄牙 110
C英国 =0.63 C葡萄牙
葡萄牙在酒的生产上优势,
英国则在毛呢的生产上有优势。
§3.4 国际分工理论
表2-2 绝对优势(成本)理论举例 (分工后)
国家 酒产量 所需劳动 毛呢产量 所需劳动
(单位) (人/年) (单位) (人/年)
英国
0
0
2.7
190
葡萄牙 2.375 190
0
国际贸易第3章
![国际贸易第3章](https://img.taocdn.com/s3/m/04e4c513cc7931b765ce159a.png)
第一节 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
二、国际分工的三阶段 (三)成熟阶段: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开始 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它导致了一系列新兴工业部 门的诞生,如高分子合成工业、原子能工业、电 子工业、宇航工业等。对国际加工的型号深化产 生了广泛的影响,使国际加工的形式和趋向发生 了很大的变化,使国际加工的形式从过去的部门 间专业分工向部门内专业化分工方向迅速发展。 主要表现在:不同型号规格的产品专业化;零配 件和部件的专业化;工艺过程的专业化。
1、绝对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的衡量有两种办法: (1)用劳动生产率,即用单位要素投入的产出 率来衡量 : Qj L 来表示, 产品j的劳动生产率可用 其中Qj是j产品的产量,L是劳动投入。一国 如果在某种产品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 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
第二节 当代国际分工
一、当代国际分工的发展背景 二、二战后国际分工的新特点 三、当代国际分工的特点 (一)国际分工基础在深化 (二)国际分工形式多样化 (三)国际分工格局的主导与层次化
第二节 当代国际分工
二、二战后国际分工的新特点 1、二战后国际分工的发展出现了新的特点:世界城 市与世界农村的分工日益为世界工业分工为主导形式 的国际分工所取代; 2、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分工逐步发展为以现代技术、 工艺为基础的分工; 3、各产业部门间的分工发展为产业部门内的分工; 4、由国内市场调节的各部门、各企业间的分工过渡 到由跨国公司协调的企业内部的分工; 5、水平型国际分工已开始逐渐多于垂直型国际分工。
新古典分工理论 当代分工理论
1、绝对优势理论
(一)产生背景 亚当· 斯密(Adam Smith):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 始人。代表作:1776年出版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 的研究》(Inquiry into the Nature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简称《国富论》) 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通过对国家和家庭进行对 比来描述国际贸易的必要性。他认为,既然每个家庭都 认为只生产一部分它自己需要的产品而用那些它能出售 的产品来购买其他产品是合算的,同样的道理应该适用 于每个国家。 时代: 18世纪,英国正处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 过渡时期
第三章 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分工
![第三章 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分工](https://img.taocdn.com/s3/m/d705354e767f5acfa1c7cd11.png)
Implications of PLC theory -- a dynamic analysis -- factor – intensity is a relative concept, it changes with the extension of the life cycle of the product -- factor – intensity may be different in various countries, due to the substitution of the factors
2.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
The theory of relative advantage 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1823) 是英国古典 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他在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 济学及赋税原理》(On the principle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axation)一书中系统地提出了比较优 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两优取重,两劣取轻 与绝对利益学说不同,在比较利益的情况下,一个 国家在两种商品上都处于优势,但有利的程度不同; 而另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上都处于劣势,但劣势的 程度不同.两国都可以从事各自相对优势较大或相 对劣势较小的产业.
New trade theory complies with the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by efficient use of resources due to economies of scale and learning effect.
N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
Comparative Advantage
第三章 西方经济学家的国际分工国际贸易理论PPT课件
![第三章 西方经济学家的国际分工国际贸易理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62c2b9805087632311212f4.png)
二、新古典贸易理论(要素禀赋理论)
❖ ㈡与要素禀赋相关的概念 ❖ 1、生产要素和要素价格 ❖ 生产要素(factor of production)是指生产活动
必须具备的主要因素或在生产中必须投人或使用的 主要手段。通常指土地、劳动和资本三要素,加上 企业家的管理才能为四要素,也有人把技术知识、 经济信息也当作生产要素。 ❖ 要素价格(factor price)则是指生产要素的使用 费用或要素的报酬。例如,土地的租金,劳动的工 资,资本的利息,管理的利润等。
8
一、古典贸易理论
❖ ③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是国际 分工的基础
❖ 因为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可以使一国 生产某种产品的绝对成本低于别国而在该产 品的生产和交换上处于绝对有利地位。各国 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 进口其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
9
一、古典贸易理论
❖ 4、绝对成本说的进一 步说明
1776年出版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inquiryintothenaturecausesofthewealthofnations简称国富论91620202西方经济学家的国际分工国际贸易理论一古典贸易理论?2产生的背景?在17世纪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西欧有了迅速的发展特别是英国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从海外市场获得更多的廉价原料并销售其产品迫切要求扩大对外贸易而重商主义的一系列贸易保护政策却严重束缚了对外贸易
❖ ㈢相互需求理论 1、约翰•斯图亚特•穆勒(John Stuart Mill, 1806~1873)是英国著名改良主义经济学者, 李嘉图国际贸易学说的追随者与补充者。
27
一、古典贸易理论
❖ 2、主要内容 ❖ 穆勒针对国际贸易的发生以及它是否给贸易
参加国带来利益及利益多少和分配、决定的 贸易条件等最基本的理论问题,提出了相互 需求论,(theory of reciprocal demand)又 称“国际需求方程式”,从需求和交换比率 方面论述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理论。
国际贸易(第七版)国际分工
![国际贸易(第七版)国际分工](https://img.taocdn.com/s3/m/94e4e885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1e2d675.png)
(一)“里昂惕夫之谜”对俄林要素禀赋理论的挑战
1.“里昂惕夫之谜”的提出
里昂惕夫(Vassily W. Leontief),美国经济学家,1906年在俄国出生,1930年定居美国,哈佛大学 教授。由于他的投入一产出分析法对经济学做出了杰出贡献,他获得了197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他的主要著作有《投入一产出经济学》、《生产要素比例和美国的贸易结构:进一步的理论和经 济分析》等。
12
这种以各国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理论, 被称为“地域分工理论”或“绝对成本学说”或者“绝对优势学 说”。
每单位酒所需 每单位毛呢所
劳动
需劳动
英国
120
100
葡萄牙
80
120
13
英国 葡萄牙
酒 2.5单位
毛呢 2.2单位
14
问题:
如果一个国家在任何商品的生产上都不拥有绝对优势, 是否能够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
《域际贸易和国际贸易》 (1933) 1977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22
俄林的国际分工理论
(一)生产要素禀赋分工说的形成背景 (二)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精要
1.贸易的直接原因根基于商品的价格差异 2.货物价格的差别来源于国家间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 3.生产要素的比例决定具体产业的设立 4.按要素丰缺和比例进行地区和国家之间的分工
毛呢 2.2
马克思的国际分工理论
马克思(1818-1883年),德国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他在《资本论》 等著述中,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对以英国为中心的国际分工作了考察与研 究,提出从社会生产方式演变中分析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现象,从而揭示 出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二重性。
1. 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基础 2. 资本主义国际分工形成的条件 3. 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作用、格局和形式 4. 对已有分工理论的评析
国际贸易理论国际分工
![国际贸易理论国际分工](https://img.taocdn.com/s3/m/64554a69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91.png)
国际贸易理论-国际分工国际化•清早把你从睡梦中叫醒的通用电气公司的闹钟或收音机可能产自中国包装总公司,在你耳畔回响的突发新闻是英国播送公司(BBC)播报的.你穿上印度尼西亚生产的阿迪达斯便鞋,墨西哥生产的美国鹰牌牛仔裤,又从诺基亚手机上取下在美国设计并用中国部件在美国生产的充电器,出门去了.你坐上肯塔基州生产的丰田汽车,放入加拿大歌手艾薇儿演唱的CD.你顺便走进当地的星巴克给你的手机电池充电,叫了一杯用哥伦比亚和埃塞俄比亚产的咖啡豆煮出的咖啡.虽然你才度过了一个小时,可你已经虚拟的周游了世界.波音飞机•波音747飞机的制造需要400万余个零部件,绝大局部是由65个国家中的1500个大企业和15000个中小企业提供的。
•我国四大飞机工业公司这几年承当了波音737/300、737/700、757、MD82、MD90¡ª30各机种的平尾、垂尾、舱门、机身、机头、翼盒等零部件的¡°转包¡±生产任务国际分工•生产的全球化:企业在全球围的不同地方,利用各国在生产要素的质量和本钱(劳动力,能源,土地和资本)方面的差异,寻找货物,效劳的源头的一种趋势.案例•波音777:8个日本供给商为其提供机身,舱门和机翼等,一个新加坡的供给商为其提供机头起落架舱门,3个意大利制造商为其提供机翼配件,总的看来波音777的价值为30%的配件由外国厂商制造.而波音787的制造就更进一步了,价值约65%的配件方案拿给外国公司制造,其中的35%将出自3家日本公司.案例•2007年5月16日早晨,波音787梦想飞机的最后一批主要组件运抵美国埃弗雷特。
这批主要组件包括:集成后的中部机身包括由日本川崎重工制造的前机身段43段;由川崎重工和富士重工制造、由富士重工组装的11/45段、中央轮舱和中央机翼油箱,以及由意大利阿莱尼亚航空航天制造的44、46段和中央机身段。
音集团中国事务副总裁庄博润表示,787工程的部件是由全球供给商来生产的,这些供给商不仅要完成产品,还需要安装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 (一)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16世纪—18世纪中叶)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60年代) (三)国际分工的发展阶 国际分工的快速发展阶段 (19世纪中叶—第二次世界大战) 国际分工的深化发展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讨论:国际分工与国内分工的联系与区别? 讨论:国际分工与国内分工的联系与区别?
1、形成时期不同: 形成时期不同: 国内分工是一切社会形态所共有的; 一切社会形态所共有的 国内分工是一切社会形态所共有的; 国际分工是在资本主义大机器工业建立以后形成的。 资本主义大机器工业建立以后形成的 国际分工是在资本主义大机器工业建立以后形成的。 2、商品交换的价值规律不同: 商品交换的价值规律不同: 国内分工的商品交换受国内价值规律制约; 国内价值规律制约 国内分工的商品交换受国内价值规律制约; 国际分工的商品交换受国际价值规律制约。 国际价值规律制约 国际分工的商品交换受国际价值规律制约。 3、商品交换形式不同: 商品交换形式不同: 国内分工的商品交换是通过国内贸易进行的; 国内贸易进行的 国内分工的商品交换是通过国内贸易进行的; 国际分工的商品交换是通过国际贸易进行的。 国际贸易进行的 国际分工的商品交换是通过国际贸易进行的。 4、所受到的限制不同: 所受到的限制不同: 国内分工受到限制较少 比较自由; 限制较少, 国内分工受到限制较少,比较自由; 国际分工受到限制较多 如对外贸易政策、 限制较多。 国际分工受到限制较多。如对外贸易政策、各国货币政策等
讨论:国际分工与国内分工的联系与区别? 讨论:国际分工与国内分工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 联系: 同属劳动分工 劳动分工。 同属劳动分工。 国内分工越发达, 国际分工越发展; 国内分工越发达, 则 国际分工越发展; 国际分工越扩大, 国内分工越深化。 国际分工越扩大,则 国内分工越深化。
国际分工既是国内分工的延伸和继续,又 是高于国内分工的一种国际化社会分工。
国际贸易
第 三 章
国际分工
本章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影响国际分工的因素 国际分工的性质、 国际分工的性质、类型和作用
本章学习重点: 本章学习重点: 什么是国际分工?影响其产生、 1、什么是国际分工?影响其产生、发展的因 素有哪些? 素有哪些? 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有哪些作用? 2、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有哪些作用? 3、当代国际分工的特点。 、当代国际分工的特点。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
这一时期国际分工的特点如下: 1.大机器工业的建立为国际分工的发展奠定了物质 基础。 2.国际分工基本是以英国为中心而形成的。 3.随着国际分工的发展,世界市场上交换的商品种类 发生的变化。
(三)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
1、快速发展阶段(19世纪中叶至第二次世界大战) 快速发展阶段(19世纪中叶至第二次世界大战) 世纪中叶至第二次世界大战
国际分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 的国际分工新体系。宗主国与殖民地、工业生产国与初 级产品生产国之间的分工日益加深,而宗主国之间由于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出现了工业部门之间的分工。
(三)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国际分工的特点如下: 1. 垂直分工进一步深化,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对发 达国家的经济依赖性显著增强。 2.分工的中心由英国一国变为一组国家,世界城市 与世界农村的对立进一步扩大。参与分工的国家 之间形成了以经济部门为基础的国际分工关系。 3.亚、非、拉国家的经济变为单一型经济,其经济 发展主要依赖一两种或两三种产品的生产与出口, 从而造成了亚、非、拉国家经济的两种依赖性: 一是经济生活上依赖少数几种产品;二是高度依 赖世界市场,特别是工业发达国家的市场。
第二节
影响国际分工的因素
社会生产力 自然条件 国际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 资本国际化特别是跨国公司兴起 人口、资源、生产规模和市场 交通和通讯事业
社会生产力:IDL的决定性因素 一、社会生产力:IDL的决定性因素
国际分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世纪中, *1760’ ~19世纪中,产业革命(蒸汽机) 世纪中 产业革命(蒸汽机) ),资本输出成为重要经济现象 *1870’始,工业革命(电力),资本输出成为重要经济现象 始 工业革命(电力), ),跨国公司大量出现 *1950’始,第三次科技革命(计算机,原子能),跨国公司大量出现 始 第三次科技革命(计算机,原子能), *1980’始,第四次科技革命(微电子,生物工程 Internet) 始 第四次科技革命(微电子,生物工程,
各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其在IDL中地位 各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其在 中地位
*英“世界工厂”;美“世界警察” 世界工厂” 世界警察”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IDL国际贸易商品结构 国际贸易商品结构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
*高新技术产品:“深蓝”,“火星探测器”,“载人航天飞船” 高新技术产品: 深蓝” 火星探测器” 载人航天飞船”
(三)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
2、深化发展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深化发展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第三次科技革命,进一步推动了国际分 工的深入发展。这一时期的国际分工不仅包 括工业国与工业国、工业国与农业国、工业 国与矿业国、还包括各国工业部门之间的分 工。
(三)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国际分工的特点如下: 1.参加国际分工国家的经济所有制形式发生了变化。 2.国际分工的类型多样化。 3.参加国际分工的方式发生了变化。 4.参加国际分工的机制发生了变化。 5.在国际分工的格局中,工业国与工业国的分工占主导 地位。 6.各国之间工业部门分工逐步加强。 7.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工在发展,而传统的 工业国与农业国、矿业国之间的分工在减弱。
人口、资源、 六、人口、资源、生产规模和 市场对国际分工的影响
各国人口和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为国际贸易和国 际分工提供了必要性。资源丰富,人口稀少的国家 往往侧重于发展农业、牧业、矿产等产业;人口众 多,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和地区则更偏重于对工业 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扶持。 生产规模或劳动规模也制约国际分工。无论任何 一种劳动,只要大规模地进行,就会产生分工。因 为分工才有效率。如果这种生产规模继续扩大并超 越了国界,就会产生国际性劳动分工,并且劳动规 模越大,分工就越细。
五、资本国际化对国际分工的影响
19世纪末以来,资本输出规模空前,资本输出已 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最重要的经济现象。同时,发展中 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为了解决资金短缺,发展本国经 济,纷纷调整经济政策,积极引进外资,也加速了资 本的国际化进程。 二战以后,跨国公司的兴起对国际分工的发展也 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跨国公司的兴起不仅使商品 交换市场不断扩大,同时还推动了国际分工向多层次、 多元化方向发展。
七、交通和通讯事业发展对国际分工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交通运输业的现代 化,特别是高效率的运输工具的出现和物流产业 的兴起,商品交换的空间距离正日益缩小、运输 时间不断缩短、运输费用大大减少,推动了分工 的国际化进程。此外,通讯事业的发展对国际分 工的促进作用也不容小觑,它主要表现在信息沟 通的便捷性上。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
18世纪后半期到19世纪中叶,从产业革命开 始到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期的结束,是国际分 工形成和世界市场建立的阶段。 这一时期的国际分工形式基本上是以英国为 中心的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分工。恩格斯说: “英国是农业世界的伟大的工业中心,是工业太 阳,日益增多的生产谷物和棉花的卫星都围着它 运转”。这种国际分工的特征形成了世界城市与 世界农村对立下的一种“垂直式”的国际分工体 系。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
国际分工的形成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国际分工的形成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
(16世纪初地理大发现 18世纪产业革命前) 16世纪初地理大发现—18世纪产业革命前) 世纪初地理大发现 18世纪产业革命前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
(18世纪60年代第一次产业革命—19世纪60年代第二次产业革 18世纪60年代第一次产业革命—19世纪60年代第二次产业革 世纪60年代第一次产业革命 世纪60 命前) 命前)
国际分工的性质、 第三节 国际分工的性质、类型和作用 一、国际分工的性质 二、国际分工的类型 三、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国际分工的性质
国际分工的性质是指参加国际分工的国家或民 族在国际分工体系中所处地位和相互关系的社会性 质。 国际分工的性质取决于国际生产关系。现代国 际生产关系具有资本主义性质,因而现存的国际分 工体系也具有资本主义性质。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
分工,就是劳动分工,是指各种社会劳动的划 分工 分与独立化。即劳动者从事各种不同的而又相互联系 的工作。
劳动分工经历了哪几个不同的的发展阶段?
原始社会的初期和中期 原始社会的后期 资本主义初期之前
自然分工 社会分工 “国内分工”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
国际分工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 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 工超越国家界限发展的结果,是国际贸易 和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国际贸易 的发展,世界市场的形成和扩大,对国际 分工的发展也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土地是财富之母” 土地是财富之母” 中东石油,南美咖啡, 中东石油,南美咖啡,东南亚橡胶 只提供分工的可能性,不提供现实性
国际生产关系:决定IDL IDL的性质 三、国际生产关系:决定IDL的性质
国际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关系超出民族和国家界限发 展的结果。国际生产关系主要包括:各国生产资料所有制 形式、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在国际商品交换、国际商品 消费中所处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IDL的形式、广度与深度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 的形式、 的形式
自然条件:IDL产生与发展的基础 二、自然条件:IDL产生与发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