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的侠与日本武士复仇文化异同_以_聂政刺韩傀_和_赤穗四十七义士_为例
中国的侠客文化与日本的武士道精神
中国的侠客文化与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中国的侠客文化和日本的武士道精神都是东亚地区古代武士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两者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其中的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侠客文化和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之间的联系和差异,并对其对于当代社会的影响进行初步分析。
一、历史背景中国的侠客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战国时期。
在那个动荡的时期,诸侯割据,战乱频发,人们的生活和财产经常受到侵扰。
为了保护弱小和正义,一些行侠仗义的英雄逐渐形成。
他们不仅具有卓越的武艺,还具备高尚的品德和清正廉洁的作风,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榜样。
而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则是在中世纪时期发展起来的。
战国时代的日本同样动荡不安,国内割据成为常态。
武士作为统治者的核心力量,以忠诚、勇气、义务感和荣誉感为中心,形成了独特的武士道道德准则。
二、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中国的侠客文化强调的是“侠义”和“仗义疏财”,侠义是指行侠仗义、保护弱小的精神,仗义疏财则是指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贫苦人口。
侠客的行为是基于其个人的道德判断,通常不依赖于国家或法律的支持。
他们相信正义和道义高于一切,并以此为指导行事。
相比之下,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更加强调忠诚和荣誉。
武士被要求绝对忠诚于其主人,甚至在面临生死考验时也不能背叛主人。
荣誉感是武士的核心价值观,他们认为只有通过忠诚、勇敢和奉献才能获得荣誉。
三、对于当代社会的影响中国的侠客文化和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不仅在古代对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且在当代社会依然有其价值和意义。
侠客文化注重的是担当和责任,对于当代社会来说,这种精神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遇到各种困难和不公平,而侠客的精神鼓励人们勇于担当,助人为乐,维护正义。
在一个社会中响应和弘扬侠客文化,将有助于提高整体社会道德水平,并形成更和谐、公正的社会环境。
相比之下,武士道精神注重的是忠诚和荣誉,这种精神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也具有重要意义。
忠诚于公司和团队的成员,以及对自己的工作产生荣誉感,将引导员工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公司以及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日本和中国的武士道和武侠文化有何不同?
日本和中国的武士道和武侠文化有何不同?日本武士道和中国武侠文化是两种独特的战斗艺术文化形式。
虽然它们在许多方面相似,但在很多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比较和对比这两种文化形式的异同点。
一、文化渊源1. 日本武士道的渊源武士道起源于日本的平安时期(794-1185年),是指武士们站在合适的道德准则和战略技巧之下的战斗形式。
这一传统受到许多不同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神道、佛教、儒教和许多战争之间的文化交流。
2. 中国武侠文化的渊源武侠文化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中国的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221年),虽然它的成形更多地出现在明朝、清朝和民国时期。
与武士道不同,武侠文化与武艺技能的传承更加紧密相关,并有着丰富的哲学背景,如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
二、认识文化中人的不同1. 日本武士道的特征武士道以武士的身份作为出发点,这些人往往是日本的贵族。
他们的感觉更加内向,追求精神的完美和武艺技能的提升,而不是想要在社交场合获得地位或关注。
2. 中国武侠文化的特征相比之下,武侠文化更聚焦于普通人,并且在中国的广泛文化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武侠能扮演英雄的角色,为弱者伸张正义,并且是一种表现出强烈情感和热血感的途径。
三、文化中技能的异同1. 日本武士道的技术日本武士道技术的特点是它在很大程度上注重单打独斗,因此战术技术需要使用敬业精神和上进心。
而且武士道发展出了许多专门针对特定战斗场合的技术,如切断敌人坐骑以使其失去运动能力等。
2. 中国武侠文化的技术中国武侠文化技术的特点在于强调群体协调和耐力的重要性,因此战术技巧更为灵活和动态变化。
武侠注重随时应对,高速移动和协同攻击,以确保最大程度的战斗效果。
四、文化中态度的异同1. 日本武士道中的态度日本武士道的战斗态度注重品质,包括忠诚、荣誉和决心。
武士道追求自我完善,并坚信道德准则在保持和平和稳定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2. 中国武侠文化中的态度相比之下,中国武侠文化的态度注重快乐、激动和奉献。
中国侠士与日本武士的生死观对比
龙源期刊网 中国侠士与日本武士的生死观对比作者:王煜坤宋瑞杨军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17期摘要:中国侠士与日本武士作为曾经的战斗群体,是活跃在两国社会的特殊阶层,他们的存在对两国的历史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对其思想文化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历来众多学者立足于侠士精神和武士道对两个群体进行了分析,但对于二者的对比在国内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生死观是是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对二者的生死观对比,有利于我们对侠士与武士、中国与日本历史文化的认识。
关键词:生死观;侠士精神;武士道1 概念梳析生死观是人们对生与死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不同的人生观,对生与死有不同的价值评价,从而形成不同的生死观。
侠士精神的价值核心是正义、自由、勇敢等,它深深扎根于中华人民的血液与灵魂。
而武士道起源于古代的日本,是指以不惜命的觉悟为根本,为实现个人于集体、团体的价值,尽可能的发挥自己的能力,强调“毫不留念的死,毫不顾忌的死,毫不犹豫的死”。
2造成俠士与武士死亡的原因2.1战斗侠士与武士作为战斗群体,战斗即是最初及根本职能。
邑人秦颂硕曾写“专诸塔”一诗:“一剑酬恩拓霸图,可怜花草故宫芜;瓣香侠骨留残塔,片土居然尚属吴。
”专诸将锋利的鱼肠剑藏于鱼肚中,刺杀吴王僚而后死亡。
而日本战斗的样式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由个人战(一骑打)到集体战的转化,转变时期大概在源平大战时代,为了争头阵、争功名,在合战中的杀人竞赛屡见不鲜。
2.2自尽除了在争斗中丧命外,自尽也是造成两者死亡的重要原因。
豫让行刺赵襄子,舍死忘生,备尝艰辛,虽未成功,却用生命报答了智伯的知遇之恩。
而日本武士深受武士道的价值观影响,认为切腹自尽是展现道义与美德,如一代武家典范楠木正成,兵败后与其弟互刺而死;平家大势已去,将士纷纷跳海而死。
2.3决斗。
中日文化差异之我见——读《菊与刀》有感
文化多样性和全球性中日文化差异之我见——读《菊与刀》有感教育学1班高逢蔚2017.6.7中日文化差异之我见——读《菊与刀》有感摘要:都处在东亚文化圈中的中日两国,最终却走出了两条完全不同的文化道路,在此期间日本给中国抹上了深深的战争阴影。
至今为止,还有国人忐忑,中日之间会不会再有一役。
本文将以《菊与刀》为依托,分析中日文化的发展过程中的差异,并且阐明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中日两国不会爆发大规模文化冲突的原因。
关键词:中日文化差异,菊与刀,东亚文化圈,全球化,文化多样性一、菊与刀简介由于本篇论文是基于《菊与刀》分析中日文化差异,因此首先有必要对《菊与刀》这一本书进行简单介绍。
人类文化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在1944年撰写了一份对日本的文化研究报告,1946年将其整合出版,书名即定为《菊与刀》。
1944年,正值二战盟军反攻之际,美国想通过预测日本人的行为,来决定对日本的进一步军事行动,即美国应该如何尽快结束对日作战,美国是否应该占领日本,如何处置天皇等......鲁思的报告为美国的军事行动提供了参考,也从而奠定了当今的世界格局。
二、对比中日文化发展过程1.本源一致的中日文化要对比中日文化的发展过程,就必须先从两国的文化本源开始说起,对此我的观点是,中立两国拥有一致的本源文化。
1.1从黄帝到始皇帝中国人都称自己为炎黄子孙,华夏民族,那是因为在远古时期,华夏部落首领——轩辕黄帝统一了中原,是中华民族的初祖。
之后中国经历了尧舜禹,启建国以后,中国从原始社会进入了奴隶社会,又经历了商,西周,春秋战国,公元前221年,嬴政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秦,从此中国进入封建社会。
1.2徐福东渡与弥生文化1日本史中记载,日本的创世之神是神武天皇(其地位相当于中国的黄帝),公元前660年公历2月11日,神武天皇统一日本全岛,登基建国[1].然而,一个文化的开始,光建国可不行,没有经济(农业),没有文字,怎么行?为了给秦始皇寻求长生不老药的徐福东渡到了日本,给日本带去了文字,农业技术,带去了青铜铁艺,由此日本进入弥生文化,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
欧洲的骑士、日本的武士与中国的侠对比
“侠”,作为一个职业名称,最早见于韩非子的《五蠹》,而 且指责他们“以武犯禁”。可见,当时的侠客就是布衣平民不 服官府,以自己的武力除恶扶善、锄强扶弱的人物。继后在 《史记》中,司马迁列出“游侠列传”,就正式定义了“侠客” 的概念。后世的侠义之人逐渐改变了“不服官府”的性质,就 有了与官府勾结或是依赖官府来行侠仗义的人物,如包公府的 展昭等人物。要说他们来自于“墨家”,似乎证据不足,史证 也没有。
韦 小 宝 冲 肖 峰 虚 竹 志 段 誉 家 洛 陈 承 过 袁 杨 靖 郭 狐 令
• • • • • 小 人 : 浪 子 : 佛 家 之 侠 : 道 家 之 侠 : 儒 家 之 侠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小 说 中 的 侠
欧洲骑士: 骑士(Knight Cavalier) 是欧洲中 世纪时受过正式的军 事训练的骑兵,后来 演变为一种荣誉称号 用于表示一个社会阶 层.骑士的身份往往 并不是继承而来的, 骑士属于贵族的最底 层。中世纪时,骑士 在领主军队中服役并 获得封地。需要自备 武器、马匹。
中国的侠: 康熙字典 【子集中】【人字部】 侠 解释:【唐韵】【正韵】??胡颊切,音协。任侠。相与信为任, 同是非曰侠。【前·季布传】任侠有名。【师古曰】侠之言挟,以权 力侠辅人也。 又姓。韩相侠累。又与挟通。【前·叔孙通传】殿下 郞中侠陛。【扬子·法言】滕懽樊郦曰侠介。??与挟同。 又【集韵】 古洽切。与夹通。傍也,??也。【公羊传·哀四年注】滕薛侠毂。又 【仪礼·士丧礼】妇人侠牀东西。【周礼·冬官考工记注】今时钟乳侠 鼓与舞。??与夹同。 俗作侠,非。
文化描述,以及具体侠义行为的精神抽象上 文化描述 以及具体侠义行为的精神抽象上
• 江湖之侠:不与朝廷为代表的统治势力相妥协的现实之侠 江湖之侠:
中国的侠客文化与日本的武士道精神
中国的侠客文化与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摘要】纵观中国的历史,侠客精神已经演变成了一种侠客文化。
无论是在金庸先生的小说里,还是在张艺谋导演的电影里,我们随处可见,他们多是正义的化身,有着正直的品性,多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大多的侠义英雄们也是爱美人的。
同样,在日本,武士也成为最经典,最生动,最深入人心的文化形象。
在日本文化中,武士道文化几乎占据了最核心的部分。
武士道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日本现代化的过程中起了不可否认的促进作用。
本文旨在通过对张艺谋电影中的侠客文化和黑泽明电影中的武士道精神作以分析对比。
【关键词】侠客;武士道;文化;精神“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困厄。
即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史记.游侠列传》)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正是这样评价他那个时代的侠客们。
自东周开始,天下大乱,列国纷起,对于人才的需要日益加强,养士成为了一个政治集团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从而侠客作为一种重要的政治砝码在社会地位上得到极大的提高,而作为秩序和威严象征的周王室每况愈下,也在另一个方面让社会空气更加自由。
有本领的侠客们可以根据双向选择的办法来决定效力的方式和投靠的主人,这使得侠客得到了尊重和自信,也让那个年代的江湖充满了个性的光辉。
正如诸子百家争鸣的出现一样,那个时代侠客们代表的尊严和信心也是后世所仿效的典范。
在张艺谋的电影《英雄》里,讲的是一个古老的历史故事——刺秦。
围绕刺秦,中国历史上曾有很多的感人故事,当然也都被陆续搬上银幕,结局几乎一致,影视作品大都是为了反映秦王的残暴而歌颂刺客,尽管刺客们的结局都是失败。
然而,在张艺谋的影片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刺客——无名,他仍旧没有逃脱悲剧的结局模式,但是我们却恰恰被这种悲剧的结局所震撼。
因为《英雄》这部影片完全颠覆了我们惯有的思维模式,刺客无名原本是要来刺杀秦王的,可是当他真正明白秦王之后,放下手中的剑走出秦宫。
中西方文化差异
中西方文化差异武士、侠士、骑士侠士 ,武士,骑士都是的对所谓的 " 国民性 " 起着深刻影响的历史上的武士阶级. " 国民性 " 一词源自日文 , 意为 : 一国或一民族的全体所共同具有的性质 ,感情 .那么 . " 国民性 " 也可以理解为 " 民族性 " , 或 " 民族性格 " . 黑格尔曾意味深长的规定 ,此一方只有反映另一方 ,才能反映自己 . 因,按照辩证观点 , " 国民性 " 的内涵并非是自明性的 , 它必须通过相互的比较才能较全面地呈现出此来 .中国侠士 ,日本武士 , 西洋骑士都是和各国 " 国民性" 有着极其密切关系的具有某种 " 超越意识 " 的武士阶级 .它们作为东 , 西方民族带有尚武色彩的文化精神的象征 ,显然有其可比性 .因此 ,为了更好地阐明侠义精神对我们民族" 国民性 "的深刻影响 ,从文化精神的角度对侠士 ,武士和骑士进行比较研究 , 不失为一个必要而有意义的课题 . 在对侠士 ,武士和骑士进行文化比较时 ,应该注重其社会性质和文化精神上的差异性 . 侠士 ,武士 ,骑士是不同文化体系的产物 .侠士和武士同属于东方文化体系 ,他们 " 共同拥有一种非常强大的文化根系" 这种根系共同来自中国古代文明 . 有人把这一文化体系称之为 " 耻感文化 " , 因为这种文化注重于带有极其强烈感情色彩的社会道德与舆论的约束力 ,强调个人在群体中的名誉 . 而骑士属于西方文化体系 ,这种文化体系被称之为 " 罪感文化" , 它以超越性的宗教信仰和理性精神来产生自我的道德约束 ,强调纯粹个人性的荣誉感 .因此 ,从总体上看 ,侠士与武士所体现的文化精神 ,要比骑士更为接近 . 骑士精神是西方上流社会的文化精神 ,其制度产生于中世纪欧洲的上层社会 ,骑士本身就是一些中 ,小 ,封建主 . 骑士身份的获得 ,是一名武士进入上层社会的标志 ,但这一般是世袭的 .作为一种贵族封号 ,它必须经过长期的服役 ,并通过一定的仪式才能获得 .如果出生于贵族家庭的子弟想成为骑士 ,他必须 7,8 ,岁后即按照自己出生的等级依次到高一级的封建主及其夫人身边当侍童 ,14岁后为随从 ,即见习骑士 ,接受专门武士骑士训练 ,21岁时通过严格的考试和隆重的《授甲》仪式,宣誓及其他宗教礼仪后 ,才正式取得骑士封号 . 从这样一种制度产生的文化 ,显然是一种封闭的 ,贵族文化 ,其文化精神也是一种贵族文化精神. 骑士制度中有骑士不得与平民交手的规则 ,可见其气质 .它看重身份 ,注意修养 ,恪守诺言 ,尊重法规 ,是一种是社会有序化的文化精神 . 与西方骑士对比 ,日本武士虽也属统治阶层 ,但两者社会地位有异 . 在骑士团体内 ,所以人都一律平等 . 而在日本社会的幕藩体制下 , 武士阶层内部有着严格的等级.下级武士见高级武士必须改变自己平时的语言和态度,彼此间有着关于等级身份的礼法 . 同时 ,武士的地位是无保障的 ,他们常常因为自己主君的失势而沦落为贫困潦倒 ,四处漂泊的 " 浪人 " . 中国文化中的侠义传统与西方的骑士文化 , 日本的武士文化性质不同 .西方骑士是一种上层的贵族文化 , 日本的武士是处于社会中介的文化 , 而中国的武侠活跃在小巷间 ,藏身于草野间 .是一种大众文化的产物 . 它有血性 ,轻名利,逞义气 ,是一种使社会活跃化 ,但却含有自发倾向的文化精神 . 同样是武人 , 中国武侠的价值观念表现出其淳朴性 .中国武侠并不似西方骑士那样认为自己对社会某个抽象的精神 ,真理信条和行为规范负有什么义务和使命 ;他们行为冲动 ,也不是来自于对某个与自己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驾临于他们之上的主君或束博他们身心的群体必须履行的责任 .他们的价值观是朴素的 , 随机性的感情因素 . 他们重视友情 , 愿意为朋友赴汤蹈火 ,他们对社会上的弱者抱有深切的同情心 , 尤其是在他们亲历了与他们自身利益无关的不平和不义之事 . 往往仗义相助 .这是一种为情谊感所左右的价值观念 . 骑士精神和道德是上层社会的贵族文化精神 ,它是以个人身份的优越感为基础的道德与人格精神 ,但它也积淀这西欧民族远古尚武精神的某些积极因素 . 如别淋司基指出的 " 对个人的人格的爱护和尊重 ; 为被压迫者和被迫者牺牲全部力量乃至生命的慷慨勇敢精神 ; 把女子作为爱和美在尘世上的代表及作为和谐 ,和平与安慰的光辉之神而加以理想化的崇拜等等 . 西方学者指出 : 从选择品德的倾向来说 ,传统在欧洲占上风 .在西方的文化传统中 ,中世纪的骑士精神对现代欧洲的民族性格的塑造起着极其重大的作用 . 它构成了西欧民族中所谓的 " 绅士精神 " Gentlemanship , 形成了现代欧洲人对于个人身份和荣誉的注重 , 对于风度 ,礼节和外表举止的讲究 ; 对于崇尚精神理想和尊崇妇女的浪漫气质的向往 ; 以及恪守公开竞赛 ,公平竞争的费而赖精神品质 .总之 ,它使现代欧洲人民族性格中既含有优雅的贵族气质成分 ,又兼具信守诺言 ,乐于助人 ,为理想和荣誉牺牲的豪爽武人品格 , 但往往自高自大 ,易走极端和过于拘泥于形式. 日本武士的人格特质集中体现在the provisions of electric power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quality supervision and quality ... 2.4.1.1 the unit works acceptance rate of 100%, the quality evaluation of a total score of 95 or above; 2.4.1.2 regulated Welding NDT inspection 100%, regulated welding a passing rate of >99%, and weld bead appearance;2.4.1.3 boiler hydraulic所谓的 " 武士道 " 中 / " 武士道 " 最初称为 " 武者之习 " , " 兵之道 "或 " 弓矢之道 " , 是日本武士整个人格精神的总称 . " 武士道 "中最为突出的就是那种 " 拼命精神 " . 日本武士处人处事往往采取一种 " 不胜即负 , 非上即下 " 的行为方式 , " 我胜 , 你听我的 ;我输 , 我听你的 ; 但必须跟你分个高下 > 这是一种等级观念和武士的强悍品质交相融合的表现 ,正因为如此 ,这种行为方式有时就显得过于残忍 .日本书上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在位于甲斐的武田信玄家的武士 ,发生了口角 ,便把对手打倒在地 ,直打得落花流水 ,还用脚踩人 . 旁人赶来将其拉开了 ........ 信玄把人召来 ,说道 ,胜败本非大事 ,但武士之本的武士道忘记岂能容忍 ? 两人都处彝刑 .劝架的人都应逐出. ” 日本武士理想的生活是血泪生活 . 一方面是血的战斗精神 ,战死认为是光荣的 , 另一方面对内部的弱小者有所谓的 " 泪 " 的同情心 ,时刻自我反醒 ,行事是否有失武士身份 .他们之所以生活俭朴 ,训练刻苦 ,拼死作战 ,都是为了维护作为武士的名誉 . 中国武侠人格精神中行侠仗义的血性气质 , 以义相合的 " 偏于同性方面 " 的感情定向 ,率性而为的极端的自由意志 ,都渗透于我们民族所谓的 " 国民性 " 中 . 形成〈勇武 > 〈忠义 > 〈轻利 > 〈诚厚守节 > 与〈放任和松散 > 的多样民族性格 .中国人有血性 ,对不平之事往往看不惯 ,有的还因激于正义而挺身而出 .他们服软不服硬 ,对于暗中射冷箭的人格外鄙视 ,认为缺乏男子气 .中国人重义气 ,为朋友两肋插刀 ,群体中那些讲义气的人格外受人尊重 .他们同情弱小者和失败者 ,常有一些热心肠的人为之伸出热情之手 .然而中国人尚缺乏公共观念 ,常凭义气行事 ,对于社会规范和社会组织的约束还感到不习惯 ,这一些所谓 (国民性 )的表现 ,与历史上的侠义传统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 从总体看 ,西方骑士精神中的尚武传统已经完全风雅化了 ,变质为上层社会贵族气质的一部分 ,完全丧失了其本初风貌.日本武士道中的尚武传统虽在相当程度上保留其强悍的气质,但受封建观念和儒家思想长期侵蚀 ,已遂变为与儒家人格同构的二重性文化精神 .而中国文化中的侠义传统一直较纯净地存留在,积淀着较为完整的强悍的尚武精神 ,这是使整个民族增添活力的潜在因素 ,社会底层的民间文化精神里但它具有盲动和自发倾向 , 并缺乏现代性 ,迫切需要来一番改造文化上的差异:第一、西方重唯理、思辩,中方重经验、直觉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源头,古希腊对自然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关心世界本源、主客体关系、事物如何发展变化等。
孤傲之剑与忠诚之刀——中国侠士同日本武士的文化比较
中 图分 类 号 :G12 1
文 献标 识码 :A
文章 编 号 :10- 3 5 2 0 )0 —0 — 0 0 9 9 8( 0 2 2 0 4
粱 启超 称侠 为 “ 中国之 武士道 ” 。 因 为 中 国 的 是 侠 士 与 日本 的 武 士作 为 各 自民藤 尚 武 精 神的 象征 .在 ^格 形 象上 呈现 出文 化 上 的 共 相 ,它 们 瓤是 由一 个 久
用 ,侠 由于 自身平 民的特 性 而作 为 社 会 的 离轨 西 素 留 存于 民间 : 儒 与侠 的 分 流 .表 明儒 家 文 明 兴起 后上 层 文 化 和 大 l 文 化 的 分 道 扬 镳 。侠 士在 它 诞生 的 开 始就 焱 是 与 民间 的特 质 密 不 可 分 ,带 有 深 深 的 平 民化 烙 印 :
气 。侠 士 的 直 接 诞 生 则 是 由于 士 ”的 文 武 分 途
士 ” 在商 周 时代 指 的 是 平 民 中分 化 出来介 于 统 治 者
和 平 民之 间 的文 武兼 才 的 阶层 ,并 非 后 来 专 指文 士 春秋 末 期 ,壬纲 解 纽 ,列 国 争霸 .旧 的社 会秩 序 分 崩
的 奴 仆 。 奈 良 时 代 末 期 光 仁 天 皇 宝 龙 年 间 (公 元
作者 简介:刘 走先 ( 9 8 ) 男,安擞师范 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I7 一 .
①或俊有 《 千古世人使客 梦》( 商务印书馆香港有 限,司,19 ) 厶 \ 94 较之 陈平原 《 千古文人使客 梦 ( 民文学 出 人 版社, 191 9 ̄)更进一 步,说 明侠客是 古往今 采普遍存在 于走众 内心的一种 情绪 . 0 I7年 ( 80 明治三年 )的度 藩置县诏夸7 I7 年的 废 刀夸” t 5 .8 ,使武 士作 为一种身份 或职业消失.
从士人、武士的对比看中日文化差异
第 6期
衡水 学院学报
J u n l f n s u i e st o r a o He g h i Un v r i y
VO . 0 No 6 11. . De . 0 8 c2 0
20 年 1 08 2月
从 士 人 、武 士 的对 比看 中 日文 化 差 异
日本民以科举来博取功名的投机者士人雄健精神的消褪族一方面迷信武力至上另一方面在看到比自己强触目惊心风萧萧兮易水寒的荆柯凿空西大的多的力量时又是最快时间地顺从强权非常域的张骞唐太宗墓前的六骏图再难得出现善于学习在实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又开始蠢蠢欲了取而代之的是风花雪月的士人文学沽名钓誉动蜕变到后面便是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给世界的士大夫官僚集团和反映上层生活场景的韩载熙人民和本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战争灾难
从士人 、武士 的对 比看 中 日文化 差异
7 7
糊起 来 。加 之 实行科 举 制 的逐步 完 善 ,使 人 更 多地 书要 略 ,如武 田信 玄 的 “ 风林 火 山”源 白中国 《 孙
将 注意 力转 向了儒 家经 典 , 以此 来 作 为跻 身于 士人 子兵 法 》 中的军 争 篇 。原文 为 “ 其疾 如 风 ,其徐 如
侠之 士 为义 士 、侠 士 。诸候 贵族 对 士 的礼遇 激发 了 不无 关系 ,也与其兼容 并蓄 的政策有关 。宋代 以
他们 的参政 热情 ,他 们 为各 自的主 公征伐 天 下或 出 后 ,封 建 社 会 制 度 日益 稳 固 , 中 央集 权 制 度 的加
谋 划 策 ,或 冲 锋 陷 阵 。 “国士 遇 我 , 我 故 国 士 抱 强,战争相对减少,士人的军事功能有所淡化,文 之 ” , “ 为 知 己者 死 ”就 是 他 们 心 理 态度 的 写 武取士的观念和评判标准也逐步从人们的视线中模 士
论日本传统武士道精神教育与中国传统武侠精神教育异同
论日本传统武士道精神教育与中国传统武侠精神教育异同摘要:“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这是中国观众对武侠金庸大师的作品的称赞,而以金庸为主的武侠小说正是中国武侠精神的集中体现。
在中国的邻邦,日本则是以武士道精神而闻名遐迩。
但,中日文化相互交融,且以亚太文化圈为共生点,二者的侠道精神更是有着相似与不同。
本文旨在浅谈武士道精神与中国武侠精神教育的异同,并对于如何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精神教育给予相关建议。
关键词:武士道精神,中国传统武侠精神,文化传承,精神教育一.何为日本武士道精神从大多数人的角度来看,武士的形象是一个有着敏捷动作的剑的人迅速砍下了他的敌人。
但原来的武士没有展示杀手的灵魂。
那么武士一词是指什么样的人物呢?武士的精神“武士道精神”是什么样的概念?首先,武士的基本武士精神不是要成为一名武士。
武士道的概念意味着有能力面对自己的内在自我,而不是用武力压倒别人。
这是一种独特的日本艺术形式,也是展示心灵状态的道德准则。
这种精神由七个想法组成仁(JIN),义(GI),礼(REI),智(CHI),信(胫),忠(CYU),诚(SEI)。
↓这些想法的含义↓仁[(jin)=爱和同情]代表同情,这也应该给予敌人。
义[(gi)=真理和正义]代表公平竞争,如果你通过暗中手段赢得比赛,你将不会得到承认。
礼[(rei)=礼貌]代表思考他人的方式,表达方式可以让人看到。
智[(chi)=智慧]是指能够看到事物的内心的知识,总是努力学习,总是期待提高技术。
信[(shin)=信仰]代表有信心和信任的力量。
在日本老年,没有合同的概念,一个人的话是他的纽带,这就够了。
忠[(cyu)=忠诚]代表自愿忠于你爱的人,这不是被迫的。
受到无能的领导者的影响,与对所爱的事物的忠诚度不一样。
对不尊重或不爱的人不可能有忠诚。
诚[(sei)= Promise]你所说的将会发生。
无论你说什么,你都应该保护你的生命,如果你不保护它,请付出你的死亡。
日本的武士道与中国的侠客文化有何区别?
日本的武士道与中国的侠客文化有何区别?一、背景与起源在探讨日本的武士道与中国的侠客文化之间的区别之前,首先需要了解它们的背景与起源。
武士道是源于日本平安时代的武士阶级的道德准则和生活方式,而侠客文化则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江湖义士和武侠小说文化。
1. 武士道的背景与起源:日本武士阶级的道德准则和生活方式,与源自太平天国运动的抗争精神相似,强调以忠诚、勇敢、正义为核心。
2. 侠客文化的背景与起源:中国古代江湖义士和武侠小说文化,强调以侠义、仁爱、忠义为准则,提倡个人英勇奋斗和正义斗争。
二、价值取向与行为准则日本的武士道和中国的侠客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以下是它们之间的区别:1. 武士道的价值取向与行为准则:- 忠诚:武士道强调对君主和主人的忠诚,将其视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并将其视为终身义务。
- 正义:武士道强调正义与道德的价值观,同时也强调武士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 自我控制:武士道注重自律和自我控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2. 侠客文化的价值取向与行为准则:- 侠义:侠客文化强调侠义精神,推崇勇敢、仁爱、奉献和助人为乐的价值观。
- 忠义:侠客文化强调忠诚和义气的价值观,侠客们将忠诚视为最高品质,义气视为江湖中的至宝。
- 抗争精神:侠客文化鼓励个人英勇奋斗和正义斗争,关注社会公平与正义。
三、社会地位与影响力在社会地位和影响力方面,武士道和侠客文化也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
1. 武士道的社会地位与影响力:- 社会地位:武士道在日本的封建社会中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武士阶级被认为是战斗的精英和统治阶级的支柱。
- 影响力:由于武士阶级在平安时代的政治和军事领域的重要地位,武士道对日本的社会、文化和军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侠客文化的社会地位与影响力:- 社会地位:侠客文化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的地位较低,侠客被视为江湖中的非正统人士,但却得到了广泛的民间爱戴。
- 影响力:侠客文化通过武侠小说和影视作品的传播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形成和演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侠士与日本武士之忠义观比较
中国侠士与日本武士之忠义观比较侠士和武士是中日民族历史上承载浓厚尚武精神的形象,他们给人以忠诚耿直、重言诺、讲信义、扶弱济贫等英雄观感,在这诸多共性背后的不同之处,折射出的便是植根不同民族文化影响下的不同民族性格。
1 尚武精神的代表侠士这一群体可谓是中国尚武精神的代表。
侠的诞生是始于中国历史上“士”的文武殊途。
“士”在中国的商周时代指的是在平民中分化出来的介于统治者和平民之间的文武兼备的社会阶层。
秦汉定鼎天下后,“士”阶层出现分化重组,一部分专门事文,继而形成最初的儒士;另一部分则仍然保持承袭尚武的本色,从而发展成为早期的侠士。
剑乃侠士惯用的武器,仗剑远游、济世天下是侠士的经典形象。
战国时期是浩气如长虹的侠士生长的土壤。
这些独立和自由的个体,比如鲁仲连、荆轲、专诸、聂政,他们带着浪漫气息和侠义精神游走在动荡不安的战国时代,实乃一幅绝美的图景。
尚武之风、任侠之气于战国之乱世可以有一定的生存空间,但在秦汉“废封建,行郡县”以后就渐为绝响。
日本尚武精神的代表则非武士这一集团莫属了。
武士产生于9世纪中期平安时代的日本,一些封建地方领主为了保卫自身的利益开始组建自己的私人武装,并利用其不断扩张势力,这种武装便逐渐成为一种制度化的专业军事组织——武士集团。
身为武士者从小就要接受严格的武技训练,因此他们个个武艺精湛、胆识过人,而勇敢无畏更是他们极力推崇信仰的。
他们认为真正的武士应该战死沙场或杀身成仁,而不是终老于田园。
武士们从小就要随身佩带长、短两把无比锋利的武士刀,长刀是为了斩杀敌人,而短刀则是为了切腹自尽。
武士在日本历史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直至今日仍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中国侠士的尊“义”和日本武士的尽“忠”传统儒家思想提倡仁、义、礼、智、信等。
其主张的诚信重诺,对中国侠士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
“古有孔门弟子季路杀身成仁,死而无悔,大义巍然”。
[1]此行此举不断影响着把“士为知己者死”奉为处世最高准则的侠士。
从《七武士》到《七剑》——武士道与武侠的文化差异
时破 壁而 出 的出场 方式 , 是 模 仿久 藏决 斗 的一 招 则
制胜 , 强调 这个 角色武 艺 的深不 可测 。
是 将军邀 请 去战斗 , 明白是为村 民驱 赶 山贼后 , 觉得 是 一种侮 辱 。只有 几个 同情 农 民 的武 士和 出身是农
民的菊 千代 同意帮 忙 。 但是 武 士与村 民问 总存 在 隔 阂 , 武士 感 到 他们
如勘 兵卫 的 出场是 以杀 死 劫 持 小孩 的强 盗 , 安全 救
士, 因为他们 不能佩 带武 器 , 则会被 武士杀 死 。武 否
士 是在农 民之 上 的另 一 个 阶层 , 以农 民既 害 怕 山 所
贼 , 害怕武 士 。 也
下小 孩 , 青主 是试 图阻止 军 队的屠杀 , 傅 通知无 辜 的
相 处 、 士 的独 立人 格 、 击恶 势力 的刻 画上 超越 了 侠 抨
《 飞鸿 》 列 、 方 世 玉 》、 霍 元 甲》 《 武 门》 黄 系 《 《 、精 等 影 片都 仅是 一位 主角 , 一 位 华 人 武 打 国 际 巨星 李 第
《 武士 》 彰显 了武侠 与武 士道 文化 的差 异 。 七 ,
村 民逃离 , 是 突 出他 们 的智 慧 、 艺 ; 昭南 闭关 都 武 楚
《 武士 》 七 之所 以取 得成 功 , 是 因为 它超 越 了 就
世 俗 的武 士观 念 , 士们 因正义 和 良知拔刀相 助 , 武 为 农 民抵 御 山贼 。影 片 中受 到邀 请 的武士 , 多 以为 大
事 ? 《 剑》 ”七 的老奏过 于 紧张而让 气氛 稍微舒 缓 的
需要 , 也是展 示女 子对 侠 士 的崇 敬 和侠 士 的铁 汉 柔
情 , 是 在死 亡 的 阴影 中彰 显 爱 情 的美 好 。《 武 更 七 士》 有 志乃对 胜 四郎 的爱慕 , 七 剑 》中则 有武 元 里 《 英与 杨云聪 的互 生情 愫 , 以及 刘 郁芳 对 楚 昭南 的爱 慕 、 珠 和楚昭南 的感 情 。 绿
中国的侠义与日本武士道的比较的开题报告
中国的侠义与日本武士道的比较的开题报告中国的侠义与日本武士道都是代表着东方传统文化的高尚精神,具有相似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
然而,由于历史、文化的差异,两者之间又存在着不同的特点和内涵。
本文将对中国的侠义与日本武士道进行比较,从历史、文化、思想、行为等方面剖析二者之间的异同点。
一、历史背景:中国的侠义起始于古代的“侠客”文化,是源于社会阶层分明的封建社会中的武士、侠客、义士等角色。
中国的侠义追求的是武士道的世界观,强调“仁义勇毅忠信”,尊重人格尊严,关注社会公正、人性善恶。
日本的武士道起源于战国时期,是由武士阶层发展形成的一种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日本的武士道强调“忠义节操”、“武士魂”和“仁爱社会”等理念,以军阀、武士、神道等为特点。
二、文化内涵:中国的侠义文化注重个体的奉献、尊重、宽容和理解,体现了人文情怀。
侠客敬重忠诚、义气和正义,他们不仅是战斗的骑士,也是情感的表达者。
中国的侠义文化注重个人与社会的契合,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个人成才和社会进步的相互促进。
日本的武士道文化强调个体的自我约束、自我克制和个人的奉献精神,强调自我超越、自我克制和自我完美的精神境界。
武士道使个人严格约束自己,并在某种程度上服从于个人所属的群体。
这种文化让个人的行为紧跟道德规范和社会基准,表现出盲从、不妥协之姿。
三、道德观念:中国的侠义文化强调“仁义勇毅忠信”,注重爱与权利的平衡,体现了刚柔并济、儒家文化的特点。
侠客的所作所为都是在维护“义”与“人情”的间的平衡,不会违背人性、社会公正、忠诚等基本道德准则。
日本的武士道文化注重忠诚、诚信、恪守誓言和守信用。
武士道强调了服从、主人-仆人关系以及服从奉仕担当等观念,发扬军人的职责、义务和责任感。
四、行为准则:中国的侠义文化强调标志着义气、仁爱和社会公正等概念。
侠客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维护弱者的权益和社会的公正,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不向权势妥协,更不能屈服于所受的卑鄙待遇。
浅谈中、日、韩的剑道
浅谈中、日、韩的剑道历史上,中、日、朝三国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领域十分宽广。
在这部经常为三国人民引为美谈的史册中,我们注意到,在兵器与武艺的交流方面,也写下许多精彩篇章,其中尤以剑刀武艺的交流内容丰富,引人入胜。
一般说来,中、日、朝的古代武艺,有着各自不同的发展历史,民族风格上存在显而易见的差别。
但是,由于长时间的相互影响,交叉渗透,使三国在武艺领域里产生了许多共生现象,不少具有共同特点的东西一直遗存到现代。
显然,这些共同点正是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结晶,是最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
以剑刀技艺为主体的所谓“短兵”体系,从来都是中国古代武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日、朝武艺交流的重心所在。
这个问题的历史背景比较复杂,牵涉到许多尚待探索的史事,而我们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还有待今后的努力,特别有待三国学者的共同努力。
总之,历史上三国之间的武艺交流活动,直到今天还在以体育文化的形式延续着,并且显现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从这一点着眼,研究这个问题的学术价值及现实意义就自不待言了。
首先对古代中、日、朝剑刀武艺交流活动进行研究的,是已故学者唐豪先生。
(1)步唐先生之后尘,1980年,我发表过一篇研究中日剑刀武艺交流的文章,曾被译介到日本,多少产生了一些反响。
(2)忽忽二十年过去了,出于对此问题的特殊兴趣和责任感,我不断搜求新的材料,认识也有所跟进,早就萌生旧作重写的念头。
在这篇新作中,我将把一些新材料和新认识补写进去;同时,为了扩大研究领域和学术视野,又将中、朝武艺交流的若干史事也纳入其中。
然而,既限于个人水平,又限于所用资料毕竟以中国文献居多,论述恐仍旧不免于偏隘。
先父马凤图(健翊)生前对保存中国的日本双手刀法非常珍惜,不但要我郑重保存因流传不广而幸未遭到流俗浸染的刀法,而且一定要下功夫去研究它的渊源,认真清理明代以来我国出现的多家双手刀图谱,使这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显扬当世,传存后代。
我1980年那篇旧作,就是遵从先父的嘱咐起笔的,然而初稿完成时先父已溘然作古,正式发表竟一直拖到“文革”恶梦醒来以后……二十年后的今天,当我再度撰写这篇文章时,的确深深感觉我的研究进度太过滞缓,至今为止,仍然还有很多问题说不大清楚,还有不少工作需要继续做下去。
中日武侠各不同
中日武侠各不同作者:萧听雨来源:《大科技·百科新说》2014年第01期古龙偷师日本“刀光一闪,头颅落地。
鲜血雾一般弥漫在昏黄的灯光下,灯光红了,人的脸却青了。
他也用刀,他也杀人,可是现在他看见了傅红雪这一刀,才知道自己用的根本不能算是刀,他甚至觉得自己以前根本就不能算杀过人。
灯光又昏黄!他抬起头,忽然发现傅红雪已不在灯光下,灯光照不到的地方仍是一片黑暗。
”——古龙《天涯·明月·刀》古龙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港台著名武侠小说家,与金庸、梁羽生齐名。
古龙武侠小说与金庸、梁羽生等人相比,特色鲜明,其中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在武功描写上,不注重具体招式的详细刻画,打斗场面描写简洁,往往在刀剑出鞘的短暂瞬间生死立判,并且十分注重对打斗前后现场气氛的生动描写。
比如古龙在《剑花·烟雨·江南》一书中的描写“鲜红的血,在青灰色的砖石上慢慢地流动,流到一个人的脚下。
这人就像是突然中了一箭,整个人跳起来,狂呼着奔出去。
寒光又一闪,他的人又立刻飞了回来,仰面跌倒,一个人也已断了五截。
鲜红的血,又开始在青砖上流动。
大厅里静得甚至可以听到血液在地上流动的声音,一种令人魂飞魄散的声音。
”故事情节的描写跌宕起伏,生动传神。
我们知道,在古龙之前,以金庸、梁羽生作品为代表的中国武侠小说,非常注重描写一招一式的打斗,对中国传统武术的基本功和套路描绘得活灵活现,如金庸在小说中创造的北冥神功、降龙十八掌、独孤九剑,无不让读者身临其境,信以为真,甚至有读者照着小说的描写练起功夫来。
而古龙的小说则完全跳出来了,基本上都是“无招胜有招”,对招式的描述都是一笔带过,而着重于打斗前后的环境描写,以此刻画环境的凶险和人物内心的心理活动。
武侠套路大不同其实,古龙的这一写作风格不是完全独创的,而是深受日本“剑侠小说”的影响。
比起以金庸、梁羽生为代表的中国武侠小说,日本剑侠小说更加侧重打斗前后肃杀气氛和打斗双方或恐惧或阴险的一系列心理活动的描写,而关于打斗的描写十分简略,通常在刀出鞘的瞬间,寒光闪过,一刀毙命,日本剑侠小说大家柴田炼三郎在《战国旋风记》一书中这样描写冢原卜传的精湛剑术:“他的比武都只在一瞬间便分出了输赢,围观者甚至还没看清是怎么回事,比武便已宣告结束。
中日复仇文学作品比较——以《赵氏孤儿》与《忠臣藏》为例
中日复仇文学作品比较——以《赵氏孤儿》与《忠臣藏》为
例
周萍萍;李刚
【期刊名称】《日本研究》
【年(卷),期】2007(000)002
【摘要】元杂剧大家纪君祥创作的《赵氏孤儿》讲述的是残酷壮烈的血亲复仇故事,王国维称该剧"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①;在日本,再现"四十七义士"为主复仇而后集体切腹的歌舞伎《忠臣藏》历经两百多年盛演不衰,虽然二者皆为复仇题材的经典剧目,同样脱胎于历史真实,且在复仇动机、行动直接执行者以及复仇结局等方面表现出相似的东方文化特征,但在其深层次又有很大的差异性,这就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日两国传统文化在相似的表象下有着迥然不同的内核.
【总页数】7页(P83-89)
【作者】周萍萍;李刚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
【相关文献】
1.中日戏剧创作之美学观比较——以《赵氏孤儿》和《忠臣藏》为例 [J], 张静
2.《赵氏孤儿》与《忠臣藏》忠孝观念的比较研究 [J], 莫文沁
3.《赵氏孤儿》与《忠臣藏》复仇动机的比较分析 [J], 莫文沁
4.从《赵氏孤儿》与《忠臣藏》看中日传统"家"制度 [J], 莫文沁
5.《赵氏孤儿》与《忠臣藏》相同点之比较分析 [J], 莫文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西侠客文化的异同400字
中西侠客文化的异同400字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的交通工具、沟通手段越来越发达,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下,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小,“地球村”已成为一种现实的写照,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时期,象今天这样,使不同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如此的深入与紧密。
但是,在这种交流、合作的主旋律下,国家之间的摩擦和争执也越来越频繁,这当中,既有政治体制、经济利益的缘故,但更多的则是由于文化的异同导致的认识上的差异,所以,我们有必要通过对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明和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明的比较,发现其中的一些问题,以便互取长短,服务于今天的时代。
下面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通过比较,来看看中西文化的异同和具体体现:一、中西文化背景的异同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乃至东亚、东南亚地区,受到儒家思想和佛教文化的影响深远,追根溯源,可以上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以孔子编纂修订的“六经”为其文化的根源和基础,这种文化总的表现为:注重个人修养,注重道德力量,反对武力,注重与他人、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精神的超脱,以“仁”和“孝”为社会架构的核心。
而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其思想基础都是源自欧洲文艺复兴时的思想,源头则是古希腊罗马文化,受基督教影响深远,这种文化,看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注重实践,勇于探索,富于冒险,跟中国人喜欢对生命本源的哲学思考不同,他们更注重于对自然的探索和求证,从物质层面去考量生命的本源,在社会组织中,以“爱”为其架构的内核。
二、科学观的异同相对于科学研究和探索,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所以,尽管人类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四大发现都是中国人发明的,但一个客观的事实是,所有的现代工业文明,包括现代教育、民主政治都是西方人的成果。
郑和下西洋时,中国的造船技术是世界一流的,但几千人的船队七下西洋,不过为了宣示明王朝的“富有与强大”,当麦哲伦的船队环游世界时,当西方人使用中国发明的指南针、火药入侵我们时,我们想到的竟然是在大海边再造一处万里长城,思维的保守与守旧,缺乏创新和探险精神由此可见一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的侠与日本武士复仇文化异同
——以 “聂政刺韩傀” “赤穗四十七义士” 和 为例
◎王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盟
四川・成都 610065)
摘 要 战国聂政为严仲子报仇刺杀韩相傀后自杀的故事与日本江户时代四十七义士为主君复仇后切腹自杀的故事同 样的惨烈﹑ 憾人心魄。二者在复仇动机等方面有着不少相似之处, 但是透过不同的社会环境与文化背景我们依然可以看 出诸多表象掩盖之下中日民族传统文化的不同。 关键词 聂政刺韩傀 四十七义士 侠道 武士道 比较
春秋战国时期, 社会上已多复仇之事,那时多游侠, “ 常以报 仇解怨为事。 而日本江户时代武士为主君复仇之事也绝不少 ” 见 。二者虽具有某些相通之处, 但不同的社会环境与文化背景 必定使两者的复仇带有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印记。 刺客聂政的故事大家想必都有所了解, 这里简单一提: 韩傀为韩国的相, 严遂即严仲子也很受韩哀侯重用但与韩 傀有隙。某日韩傀在朝堂上怒斥严遂, 严遂拔剑相向因有人阻 止才得以解开。严仲子怕被害被迫流亡在外, 他来到齐后结识 聂政, 倾力结交。聂政在其母亲去世后为严仲子杀死韩相后自 杀。聂政虽然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往往在刺客行列中被提及, 但 他为义去行刺又为老母阿姊计,自皮面决眼, “ 自屠出肠” ,惨烈 如此, 也当得一侠字, 因此这里将其作为一侠士来对待和分析。 在我们的东邻岛国江户时代的日本也有一段复仇事迹在日 本人民中间广为流传, 那就是 “赤穗四十七义士” 。 江户时期, 幕府将军德川纲吉举行仪式迎接御使, 命令赤穗 藩主浅野长炬为 “御使走役” 。但浅野不熟悉典礼规程, 将军便 命熟悉朝廷礼仪的幕府中枢吉良上野介辅助他。 但浅野未向吉 良行贿, 吉良便故意把错误的仪式教给他, 结果导致浅野丑态百 出。浅野恼羞成怒在幕府拔刀砍伤吉良。因在幕府轻易动刀, 浅野被将军勒令切腹, 其在赤穗的领地亦被没收, 原浅野家的武 士被遣散。 其后四十七名流浪武士卧薪尝胆﹑ 抛妻别子, 麻痹吉 良, 终于在雪夜杀入吉良家, 割其头颅, 祭祀浅野, 然后束手就擒, 最后四十七名武士被判全部切腹。 那么同为复仇二者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在哪里呢?复仇文化 的背后究竟折射出怎样的民族文化心理呢? 一 首先关于复仇动机 : 聂政作为一名 “布衣之侠”毫无疑问受 , 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诸如智﹑ 忠﹑ 义等 。 勇﹑ 孝﹑ “此外它的诚信 观念, 义勇观念, 在某种程度上都对游侠有道德感召力, 唯此他 们才愿意仿效孔门弟子季路, 杀身成仁, 死而不悔” 。“士为知 己者死” 是刺客处世所奉的最高准则。 刺客﹑ 门客作为士的一部 分又深受君主中心伦理的影响。 严仲子作为贵族多次屈身结交 并为聂政母亲奉送百金以祝寿。 虽然聂政固辞不受但其心中则 抱定这样一种信念 “我虽不受, 然是者徒深知政也, ……政将为 知己者用” 一旦知己关系确立作为侠则只要自己以为需坚执 。 之事, 需推诚投效之人都会不折不扣去做, 虽死也不改初衷。 忠, 尤其是义——即 “应当如此去做” 是聂政等人最高的绝 对道德律令。 我们可以这样说聂政为了报知遇之恩而秉承游侠 的基本道德 “义” 去为严仲子报仇。
这里的 Hamlet 是莎士比亚笔下的人物哈姆雷特, 是犹豫不决 的典型, 所以这两句话的意思是 “他是个优柔寡断的人” “我 及 决不犹豫” 又如, 。 devout as Abraham(像亚伯拉罕一样地虔诚), 这一英语习语源自 《圣经》 。亚伯拉罕(Abraham)是犹太人的始 祖, 上帝耶和华的第一个信徒。他对上帝无比虔诚, 无条件地 听从上帝的召唤, 他携家带口走遍迦南各地, 每到一处都筑起 祭坛, 向上帝献祭. 上帝想试试他的虔诚, 就让他把独子杀了献 祭, 亚伯拉罕就毫不犹豫地要杀儿子, 表现出极端的信奉和虔 诚, 当然上帝派天使阻止了他。 后来, 在英语中, 人们就用devout 绝对地诚心。 as Abraham 来形容某人对人对事非常虔诚, 三、 结语 用释意理论指导口译实践可以提高译员的理解能力, 改善 口译效果。由于口译活动的瞬间性、 即时性, 译员必须以最快 的速度对原语做出反应, 因此在日常练习中, 译员不仅要注重 听力理解能力的提高、 双语语言知识的积累, 还应该拓展语言 外知识加强跨文化交流意识, 从而提高口译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汪涌豪. 中国游侠史. 重庆: 重庆出版社. 2001. [2]王扶汉, 孟明. 战国策・韩策二・韩傀相韩. 北京: 中央民族学 院出版社. 1993. [3]汪涌豪. 中国游侠史. [4]李珺平. 春秋战国门客文化与秦汉致用文艺观. 北京: 中国社会 出版社. 2001 年版. [5][日]新渡户稻造. 武士道.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0. [6][日] 中村雄二郎, 孙彬译. 日本文化中的罪与恶. 北京: 北京大 学出版社. 2005. [7]格里菲斯 (1843-1928) 美国宗教家, 著述家. 《日本的宗教》 著有 等. [8]叶谓渠. 日本文明.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 [9]河合正治. 中世武家社会的研究. 吉川弘文馆. 1973. [10][日 ]依日熹家. 简明日本通史. 上海: 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4. [11][美]鲁思・本尼迪克特 (Ruth Benedict) 菊花与刀——日本文 . 化的诸模式. 北京: 九州出版社. 2005. [12]赵永穆, 朱文佩译. 日本人. 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1. [13][日 ]新渡户稻造. 武士道. [14]张大可注释. 史记全新本注.三) 陕西: ( . 三秦出版社. 1990.
3122008 年第Fra bibliotek3期安徽文学
文 化 万 象
为了自己的母亲和姐姐, 这里又印证了中国人心中孝为先的道 德理念。而四十七义士束手就缚, 被判切腹, 结局同样的惨烈﹑ 悲壮。但是这里有一点需要注意, 在日本不是什么人都能随随 便便切腹自杀的。在日本人中间流行的是灵魂寓于腹部的信 仰。 “我打开我的灵魂宝库, 给您看它的样子吧, 是浑浊的还是 清白的?请您自己来看吧, 切腹作为中世纪的发明, 它是武士用 以抵罪﹑ 免耻﹑ 赎友, 或证明自己忠实的方法。 ”由此可以说 “四 十七义士” 最后用他们最崇高的死亡方式再次表达了自己的忠, 也用来偿还了他们触犯国法所欠的债或者说所犯的罪。 四 二者的评价: 在我们古人看来, 报仇是正义的行为,春秋公 《 羊传》 “父不受诛, 谓: 子复仇可也。 ” 《周官》 “凡报仇雠者, 谓: 书 于士, 杀之无罪” 尽管如此还是有不少人对聂政等人持贬抑态 。 度的。司马迁这样评价道 “此其义或成或不成, 然其立意较然, 不欺其志, 名垂后世, 岂妄也哉!”扬雄 《法言・渊骞》 “聂政 云: 为严氏犯韩, 刺相侠累, 曼面为姊, 实壮士之靡也。司马光在 ” 《资 治通鉴・卷第七》 中认为其行为不合儒家仁义之道。但更多的 人则欣赏其所作所为, “他们虽行迹各异, 认为 但感于恩义, 忠于 然诺, 轻死生, 忘安危, 以慷慨激烈的情怀, 用热血作拼死的一搏, 实在是 “天地间别是一种激烈性情。 ” (凌雅隆 《史记评林》 。聂 ) 政这一类人具有司马迁所称道的侠义品格 “然其言必信, 其行必 果, 已诺必诚, 不受其驱, 赴士之厄困” 是值得我们赞扬的。与 , 之对应在日本对于四十七义士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 当时的儒 学家荻生徂徕认为 “四十七义士” 的复仇行动属 “不义之举” 私 , 怨破坏公法。但是室鸠巢则认为是忠义之道, “前代未闻, 忠义 凛凛有益名教之举” 并著书 《赤穗义人录》 予以褒扬。事实证明 后者代表了社会主流意识。 在义士、 江户人民甚至幕府看来,四 “ 十七义士”的复仇是理所应当的。四十七武士的墓世代是令人 (上接第 303 页) the sky, 而用相应的英语套译为 your plan is in 才能传达说话人的意图和事物 merely a castle in the air。这样, 的实质, 符合中英两种语言的习惯和精神。 (三) 努力扩充语言外知识 当原语篇的语言线索不足以使译员很好地理解时, 言外信 息就十分重要。 语言外知识有助于预测和篇章理解, 包括主题 知识、 情景知识、 语境知识和文化知识等。文化差异影响和渗 透着释意派理论翻译程序的每一环节。口译员对文化差异的 重视和研究并在口译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文化权衡和文化转 移对口译的成功有着重要作用。塞莱丝柯维奇也强调了这一 点 “在话语所传达的意义与意义藉以形成的语言之间存在着根 本的差别。 这些差别说明口译是一种交际行为, 而非简单的语 言行为。 ” (达尼卡・塞莱丝柯维奇, 1992: 24) 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 无数经济信息需要传递, 文化艺术 交流更加频繁,新的时代要求口译人员必须具备更广博的知 识。口译人员不仅要熟悉国内重大的方针政策以及我国的对 外改革开放政策, 了解深化改革后涌现出的新事物, 而且还要 掌握各个方面的语言文化基本常识。 比如, 在口译中可根据英 语表达的习惯,把“科教兴国”译为 rejuvenating the nation “素质教育” 译为 Essential-Qualthrough science and education, 西方人在交谈中特别喜欢用 ity-Oriented Education 等。另外, 典故, 这些典故多半出自莎士比亚的作品和英译 《圣经》 如果 。 口译人员不了解它们的出处, 就会觉得棘手。如: “She is the ” 指在家中常遭家 Cinderella in the family.Cinderella 是灰姑娘, 人欺负的人。又如:He is a Hamlet.或者 am no Hamlet. “ ” “I ” 向往的朝圣地, 成千上万的人前去祭奠留下自己的名片, 于是墓 地周围经常是一片雪白。 这反映出中日两国文化中对于义与忠 都是比较推崇的。 日本位于儒家文化圈内受我国影响较大, 由此中日两国在 社会和文化方面共通点很多。 但我们更要了解两国文化之间的 差异, 因此对于彼此的文化应综合的、 具体的、 辨证的分析与考 察, 这样才能透过表象深刻地了解对方的文化内核﹑ 才能更好的 交流与合作。
“花属樱花, 人属武士” “四十七义士” 。 作为江户时代的武 士, 武士道则是他们的金科玉律。 集中表现武士道德观的 《山鹿 语类》 在论武士之职时说: “得主人而尽奉公之忠; 交朋辈厚信; 独慎身, 专在于义” 。佛教给予武士道卑生而亲死的心境, 由神 道教义所刻骨铭心的对主君的忠诚, 这些对武士的傲慢性格赋 予了服从性。 “至于说到严格意义上的道德教义, 孔子的教悔就 是武士道的最高渊源君臣﹑ 父子﹑ 夫妇﹑ 长幼及朋友之间的五伦 之道” 。另外在当时的日本如果问 “世界上最美的事物是什么?” 回答说 “报主君之仇” 而新渡户稻造则认为武士的基本道德就 。 是忠。这样看来四十七武士的复仇是为了尽对主君的忠。如此 看来中日两国对轻生死, 讲忠义的道德观念都是比较推崇的。 然 而四十七武士复仇还有一层含义那就是用血来洗刷主君所受的 侮辱。日本传统上多教并行而 “构成 ‘耻感文化’ 基础的是多神 的观念在日本传统社会深入人 教的宗教观” “受辱即应报复” 。 心。如此, 耻辱感在武士心中无上的地位也是推动他们复仇的 一大动力。 二 其次复仇中的 “忠” “孝”: 与 聂政起初并没有答应复仇请求 的原因就是他母亲还在, 他要尽孝道。 “在中国, 儒教把对父母 的服从作为人们的首要义务,而在日本却是把忠放在首位” 。 可是日本位列儒家文化圈之内受儒学影响必定颇大。 “在混杂 着儒释道三教的中国思想影响下逐渐形成了古代天皇制以及以 此为基础的日本精神, ‘武士道’ 形成 则是江户时代的事” 的 。 确在日本历史上 “自镰仓中期以后, 武家社会进一步强调从者为 主尽忠的忠节观念, 并使之渗透到底层” 在江户时代就形成了 完整的武士道。 而日本社会 “在社会伦理方面, 把对主君无条件 的服从﹑ 效劳的忠放在首位” 四十七义士 。 “他们为了 ‘义理’ , 抛弃了妻子, 离开了儿女, 失去了 (杀死) 了父母。 ”其中一位浪 人为筹经费把妻子卖入妓院, 另一位则杀死了他的丈人。武士 道在忠﹑ 孝面前毫不犹豫的选择忠, 把生命看作是臣事主君的手 段, 而其理想则放在名誉上面。 除了要离这个类人能干出杀妻﹑ 子并焚毁的事来外, 这在中国显得不可思议。虽然日本受儒家 影响很大, 普罗宁可夫甚至说 “儒教是武士道的道德伦理基础” 但是 “忠” “孝” 与 的孰先孰后则反映出中国的 “有仁之忠” 与日 本的 “无仁之忠” 的不同。 三 复仇的结局: 二者刺杀成功后都自杀而死, 然而两者是有不 同的。聂政刺杀成功后在受伤之余还自毁脸面, 划破肚皮才死 去。 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做的这么惨烈呢? 《战国策》 中提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