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江苏高考选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3讲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5: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
西汉的中、外朝制度
一相分权为不二
隋唐
三省六部制
北宋 ①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②设
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相权
一断分削为弱三, 皇权不
一断分加为强三
元
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相权反弹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
朝代 汉朝
选官制度 察举制
选官方式 推荐人才
选官依据 孝、廉(才德)
魏晋 九品中正制 推荐人才
科举考场
宋代科举考试 1994年韩国再匡胤(927~976), 宋朝开国君主,涿州人。发动陈桥兵变, 即帝位,国号宋,在位17年,终年50岁, 庙号太祖。他的死因颇为奇巧,历史上 有“烛影斧声”的传说,传说是其弟赵 匡义加害,篡夺帝位。死后葬于河南巩 县永昌陵。
4.元朝:行省制度 行省制度★ (下设机构、长官权力、作用与影响)
评价 ①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 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 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宣政院直辖地
河北、中书省 山东、直辖地 山西
元代的行省
二、君主专制的 演进
汉朝: 重用皇帝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 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中朝
刘邦大肆分封同姓诸侯的目的
是什么?
2.刘邦大肆分封诸侯,造成了
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认 怎样严重的后果?
为“海内新业,同姓寡少,惩 3.汉景帝与汉武帝是怎样解决
戒亡秦孤立之败。”
王国问题的?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两汉: 郡国并行★ 推恩令(推行者、措施、作用 ? )
2.唐朝: 设藩镇----节度使权力? 影响?
宋朝: 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 相职权,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 相的行政权、军权、财权(分割相权、强化皇权)
2021版江苏高考选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3讲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Word版含答案
(1)措施
①地方设行中书省,长官由朝廷任命。
②下设路、府、州、县。
③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管理。
(2)影响
①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1.汉朝
(1)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2)汉武帝时:设中朝,让身边侍从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
宋代的官职差遣体制
宋代,官僚制度中有“官”“职”“差遣”的区分。所谓“官”,实际是一种等级待遇,作为叙级、分等、定薪的依据。所谓“职”,不是职务,而是加官,只是一种虚衔。上述两种官僚,“有官无权”“有职无权”,真正负实际责任的是“差遣”,是官僚担任的实际职务。
——刘宗绪《古代官员研究综述》
核心论点:“重文轻武”“强干弱枝”“守内虚外”成为宋初治国的重要策略。
【史料解读】
史料主要阐述了科举考试的地位、目的、考试内容及影响等。
【问题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科举选官制的特征和影响。
试答:
【提示】特征:选拔形式具有开放性;考查内容以儒家经义为主,选拔程序具有严密性、系统性。
影响:促进了文官选拔体制的完善;客观上推动了古代教育的发展;促进了儒学的进一步传播;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论点】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央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地方则要求独立的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政区,是相对稳定的,而县之上的州、府、省则变化很大。
史料一通判……建隆四年(963年),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职掌倅贰郡政,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江苏省2021高考一轮教师用书 第一单元 第3讲 汉到元制度的演变(含解析)
第3讲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考纲清单] 郡国并行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选官制度.一、郡国并行制1.时间:西汉初期.2.内容:继承郡县制的同时又在部分地区分封诸侯王,地方上郡县、封国并存。
3.后果:诸侯王势力逐渐强大,动摇中央集权.4.解决:汉武帝时期基本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二、唐朝三省六部制1.职能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2。
作用(1)三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
(2)三省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皇权的独尊,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图解示意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三、行省制度1.目的:改变宋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局面;加强对辽阔疆域的管辖。
2.措施(1)中央直接管理河北、山西、山东等地,宣政院管辖西藏等地区,其余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
(2)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行使权力受中央节制。
(3)实行省、路、府、州、县五级行政区划。
3.影响(1)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2)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中国省制的开端。
四、选官制度的变化1.汉朝:察举制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
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2.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依靠门第。
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
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
3.隋唐:科举制(1)形成:隋文帝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官。
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2)影响:打破了特权垄断,扩大了官吏人才的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加强了中央集权。
图解示意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趋势1.唐代的中书省与元代的中书省职能相似,都是决策机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都是决策机构”表述错误。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 件: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共28张PPT)
(2)影响
利: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 了中央集权。 弊:造成“冗官” “冗兵” “冗费”的局面,埋 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合作探究一:
1、图片反映了唐朝、北 宋的什么现象? 答:图一反映了唐朝地方 节度使拥兵自重,耀武扬 威;图二反映了北宋时期 文官受重视。
2、从图一到图二反映了 怎样的历史变化? 答:北宋改变唐朝地方藩镇 割据状况,重用文臣,加强 中央集权。
加强
三省各掌什么权?分析三省六部制体现了唐朝中
尚书省 门下省 (执行) (审核) 礼 部 兵 部 刑 部 工 部
特点: 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合作,相互牵制
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影响: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 本沿袭这种制度。
3.宋——二府三司制
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加强
(1)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 (2)措施: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代:
察举制
2.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1.汉朝——内外朝制度
加强
(1)原因:汉初丞相集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2)措施:汉武帝重用身边人(侍从、秘书)参与
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皇 帝
(决策权) 内朝 尚书令 侍中
外 朝
三公 九卿
(执行权)
(3)影响: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2.隋唐——三省制的完善
央机构的哪些特点,有什么影响? 皇帝 中书省 (决策) 吏 部 户 部
图二:北宋时代文官出行图
图一: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4.元朝行省制度
河北、 中书 山东、 省直 山西 辖地 宣政院辖地
(1)措施:地方设行中书省,边远地区设宣慰司。
一轮复习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实用)ppt.ppt
设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设参知政事、 三司使、枢密使分掌行政、财政、军政大权
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相权反弹)
元朝
【核心突破 质疑交流】 材料 为了加深对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理解,某同学尝试列出了下面的公式:决策的出台=三 省会商+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批+尚书省执行+皇帝批示这个公式表明三省六部制下的决 策是由多个部门和皇帝共同参与的。运用唐代三省六部制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决策的出台与公式中一个或者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 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的 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史实准确。)
铁路是
交通运输 建设的重点,便于国计民生,成为国民经济
发展的动脉。 2.出现 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山 路建成通车。 1888年,宫廷专用铁路落成。 至胥各庄铁 开平
3.发展
(1)原因:
①甲午战争以后列强激烈争夺在华铁路的 ②修路成为中国人 (2)成果:1909年 权收归国有。 4.制约因素 政潮迭起,军阀混战,社会经济凋敝,铁路建设始终未入 修筑权 。
东北: 辽 阳 特征:A、行省属于中央的派出机构(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并且 由蒙古贵族担任)。 行 B、地方权力较大但受到中央的节制。 C、行省区域的划分打破山川河流界限,犬牙交错,防止分裂割据,便于朝廷 省 的控制。
历史作用:它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 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具有重大意义。 ②对于巩固和扩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统治有极大意义。
消极:①考试内容单一、脱离实际,忽视实践性知识的考查,束缚创新意识; ②形式逐渐僵化为“பைடு நூலகம்股取士”,成为统治者进行思想控制和文化专制的工具。
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课件:必修一 第3课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共14张PPT)
考点4:选官制度
2、结合教材分析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 选官制度 盛行朝代
夏商周时期 汉朝
选官方式
世袭 举荐
选官标准
血缘关系 孝廉
世官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魏晋南北朝
隋唐元明清ຫໍສະໝຸດ 评定授官参加考试门第出身
考试成绩
考点4:选官制度
演变特点(演变趋势): (1)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财产等级等演变为学识、 才能。
1、郡国并行制; 2、三省六部制; 3、行省制度; 4、选官制度。
考点1:郡国并行制
1、汉朝初年在地方推行什么制度? “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 弊矣。” ——《西汉纪要》
考点1:郡国并行制
2、如何评价郡国并行制? (1)积极:有利于西汉前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注 意:郡国并行制是汉初‚无为而治‛在政治上的体现) (2)消极:地方封国势力日益膨胀 ,出现‚七国之 乱‛ 。 3、面对地方封国的威胁,西汉统治者是如何应对的?
3、据上表分析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呈现怎样的特点?
(2)选拔方式:由血缘、推荐、地方评论及品评演变 为考试。 (3)选拔形式: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相对的公平、 公开、科学。
考点4:选官制度
4、科举制的影响: 积极:(1)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 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2)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3)这一制度为后世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消极:(1)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思想,打击进取 精神和创造意识。 (2)“官本位”思想严重,教育、读书的目的 史料研习:阅读 P8史料三分析统治者推行科举制度的实 只是为了“做官”,阻碍了知识分子放眼看世界,阻碍 质是什么? 社会进步,造成落后西方。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3、柳宗元《封建论》载:“时有叛国而无叛郡,
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
期是( )
A.秦朝 B.西汉
B
C.南北朝
D.唐朝
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
权。
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背景 元代幅员辽阔
① 中书省 作为最高行政机关,直接管理河北、山 西、山东,其他地方设 行中书省 ,简称行省。 元朝 措施 ② 宣慰司 管辖西藏等边远民族地区。
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④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使权力受 中央节制 。
——[美]斯塔夫利阿诺斯《全球通史》 (2)据史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 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统合的功能。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保证儒家思想的主流 地位;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史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
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
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
”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
C这.里行所政谓长“违官制不的在论由断朝,廷主任要命指皇帝违背将了,(充)实中央禁军。
……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措仅为施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
C.九品中正制
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
5、(2019年,江苏卷)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 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精讲课件(三)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3.北宋的御史台和谏院合称“台谏”,是中央最主要的监察机构。台谏官
称为“言官”,可直接参与决策、批评政事,既牵制宰相、又约束皇帝。宋
太祖曾规定,“与士大夫治天下”,“不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者”。宋朝的
这一传统(
)
A.保证了宋王朝长治久安 B.助推了士人的参政热情 C.完善了古代的监察制度 D.有效地制约了君主权利
4.“(元代)其英总政务者曰中书省,秉兵柄者曰枢密院,司黜陟者曰御史
台……在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于是
一代之制始备,百年之间,子孙有所凭藉矣。”据此材料,史家认为的“元
承宋制”表现为(
)
A.中书省与行省制
B.中书省和枢密院政务者曰中书省,秉兵柄者曰枢密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家认为 的“元承宋制”表现为中书省和枢密院,故B项正确;行省制是元朝创设的,故AD项排除; 宣政院是元朝设置的,故C项排除。
解析:“但在省级行政上,明朝实行三司分治的制度,即布政司掌理民政、按察司掌 理监察地方和刑名司法、都司掌理卫所军政,三司互不统属,都直接向朝廷负责”表 明该制度的实施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故A正确;BC材料未体现,排除; 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
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利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知识点四:宋元政治
1.宋朝——二府三司 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以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 权和财权。
2.元朝——行省制度
地方设立行中书省,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 意义: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成为中国省制的开端。
1、区分:郡县制与行省制的不同
知识点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
1.门阀政治的形成
原因:东汉以来,豪强地主的发展;九品中正制为士族的保障;魏 晋政权依赖于士族的支持;
江苏省2021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第一单元第3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
第3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江苏省备考指导内容标准学习要求命题统计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列举汉、唐、元三朝中央机构变化的史实。
2.了解汉代郡国并行制和元朝行省制度。
3.了解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
4.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及特点。
5.体会国家管理的政治智慧。
1.(2019·江苏单科,2)汉初郡国并行制的影响2.(2019·江苏单科,3)唐代科举制的特点3.(2018·江苏单科,2)东汉时期的思想意识与价值取向4.(2018·江苏单科,3)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地位5.(2017·江苏单科,3)三省六部制的演变6.(2016·江苏单科,4)唐宋科举制的比较7.(2015·江苏单科,21)汉代察举制的特点8.(2015·江苏单科,21)唐代科举制的特点和作用知识点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代(1)背景:郡县、封国并存,封国有时与朝廷对抗。
(2)措施:武帝在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
(3)结果: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朝(1)背景:唐中期在地方设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为割据势力。
(2)问题: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宋代(1)措施⎩⎪⎨⎪⎧①军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地方精兵充实中央禁军。
②行政: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监督。
③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2)影响⎩⎪⎨⎪⎧①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消极: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4.元朝:行省制度(1)措施⎩⎪⎨⎪⎧①地方设行中书省,长官由朝廷任命。
②下设路、府、州、县。
③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管理。
(2)影响⎩⎪⎨⎪⎧①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一 第3讲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 19张ppt)
高考导航
3、复习建议:
①高考考查的重点,命题形式以选择题为主,一般以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发展 脉络为线索,重点考查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的演变、选官制度与监察制度,大题 考查过明清政治制度与近代英国代议制的横向对比。
②能力方面,比较注重考查知识迁移能力和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 ③从预测角度看,还是要与现实生活和热点问题关联理解,如当前中国的民主法 治建设、反腐倡廉等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与选官制度等内容相结合。
央
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
集
更戍法
权
各州直属中央
行政:削实权 文臣任地方官
设通判监督
财政:制钱谷 设转运使,地方赋税大部分上交中央
元 朝行省制 朝 行 省行省,全称行 中制书省,是中央机
构(中书省)的 派出机构。尽管 行省在地方拥有 大权(部分行政 用人、军权), 但由于属中央派 出机构,受中央 直接管控,元代 的行省未能发展 为地方分裂势力。
唐代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镇割据
唐初沿北周及 隋朝旧制,重要地 区置总管统兵,旋 改称都督,惟朔方 仍称总管,边州别 置经略使,有屯田 州置营田使。唐代 开始设立的地方军 政长官。因受职之 时,朝廷赐以旌节, 节是当时一种全权 印信,受有此全权 印信者,便可全权 调度,故称节度使。
宋
初
加
“杯酒释兵权”
强 中
军事:收精兵 “强干弱枝”
夯实基础
1、中央集权发展——地方管理制度演变
(解决中央与地方矛盾)
2、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演变
(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3、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解决人事任免的问题)
4、从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
夯实基础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管理制度的演变)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共23张PPT)
误区:“推恩令”≠废除封 国,“推恩令”并没有废除封国, 只是通过对封国领地的分割来 削弱地方势力,是加强中央集 权的措施。
•2.唐朝 •(1)唐中期:在地方设置节度使,其在政 治上享有较大自主权,发展为割据势力。
•(2)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 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宋朝
措施 军事 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行政 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 财政 地方赋税大部分由中央掌控 影响 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也导致北宋“积贫积弱”
• 2.地方服从于中央,中央服从于皇帝。 (1)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
2.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三省体制。 从时空观念角度梳理汉代、唐代、元代中央机构的设置历程,阐述古代选官制度与监察体制的演变历程。
②作用: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 3.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管理。 ①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 意义: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中央集权得到 (2)长期的战乱使世家大族受到冲击;
从时空观念角度梳理汉代、唐代、元代中央机构的设置历程,阐述古代选官制度与监察体制的演变历程。 (1)内容: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 1.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地方不存在独立的行政体系。 (1)相权三分:中书省制定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这样既能相互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行政效率。
4.元朝
• (1)措施 • ①地方实行行省制度,但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
直接管理。 • ②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 (2)作用 • ①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 ②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择性考试模块版课件
2.东汉至魏晋南北朝:02 __三__省__体__制____出现,为隋唐三省六部制准备
了条件。
3.隋唐前期:流程式分工的中央行政体制——三省六部制确立。
(1)内容
三省 唐朝中央的三省为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六部
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意义 官僚体制 秦汉列卿近似皇帝私臣,唐代六部管的都是国家事务,将皇帝 的进步 私事、家事与国家政事分开
4.科举制时代(隋唐至明清)——依靠考试凭才能选拔人才 (1)演变过程:科举制萌发于隋,以隋炀帝创立 02 _进___士__科___为标志, 经唐代、五代的发展,至宋走向成熟、完备。之后,科举制在元代遭受打 击,明清时期得到恢复,但最终走向僵化衰落。1905 年,清廷进行全面改 革,科举制度被废除。 (2)三大转变及其积极作用 ①选官主体变化——从世家大族到中央政府。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 的权力收归 03 _中__央___,加强了中央集权。
古代中枢权力的调整——君权与相权的演变 1.汉代 (1)布衣卿相局面的出现。秦汉之际社会大动乱,贵族世家遭受打击, 使平民布衣成为政治舞台主角。汉武帝时更是有意提拔平民出身的人当丞 相,降低丞相的地位。 (2)汉武帝设中朝(内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担任 01 __尚__书__令___、侍 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而以丞相为首的外朝逐渐变成单纯的 执行机关。他还频繁更换丞相,削弱相权。
4.唐朝中叶至宋代:中书门下体制出现并发展为二府三司制,同时形 成了使职差遣体制。
(1)中书门下体制:唐开元年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标志着唐前期以 程序划分职任的三省六部制转换成以职能分工的中书门下体制,使各领域 的决策权与执行权实现一体化。
(2)二府三司制:宋初以“中书门下”(习称“政事堂”)为最高行政机 构,设 03 _参__知__政__事_____为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设 04 _枢__密__使____,分割 宰相军权;设 05 __三__司__使___(户部司、盐铁司、度支司),分割宰相财权。二 府即中书门下和枢密院,行政、军事、财政相互平行,分别由皇帝直接统 属。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优质课件: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4.宋朝:二府三司制形成,继续分割宰相权力 (1)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2)增设 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知识拓展】 官职差遣体制
宋代,官僚制度中有“官”“职”“差遣”的区分。所谓“官”,实 际是一种等级待遇,作为叙级、分等、定薪的依据。所谓“职”,不 是职务,而是加官,只是一种虚衔。上述两种官僚,“有官无 权”“有职无权”,真正负实际责任的是“差遣”。所谓“差遣”, 也称职事官(事务次官),是官僚担任的实际职务。例如,名义上宰相 是中书令、门下侍中,但那仅仅是“官”,掌握相权的是同中书门下 平章事、参知政事这些“差遣”。如此,皇权得到加强,但也出现严 重的冗官现象,冗费增多,且效率低下。
二、中央行政体制的演变——君主专制的强化
1.西汉:中枢权力开始分散 (1)布衣将相局面的出现:刘邦是历史上第一个庶民皇帝,他手下大臣大多为 布衣平民,被称为“布衣将相”。汉武帝时更是有意提拔平民出身的人当丞 相,这就降低了当丞相的门槛,降低了丞相的地位。 (2)汉武帝设中朝(内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担任尚书令、侍中等,以削 弱相权,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变成单纯的执行机关。
【构图解史】 中外朝制度
2.东汉至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三省体制。 3.隋唐:三省六部制,相权被一分为三。 (1)分工 ①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政令。 ②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③ 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运作程序: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
4.隋唐:实行科举制 (1)过程:隋文帝时,开始采用;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唐宋元各朝继承 并完善。 (2)作用: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大大 加强了中央集权;一定程度上体现公平公正。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专题三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共15张PPT)
课标要求: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 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朝
背景:
①汉初恢复分封制,出现郡国并行的局面 ②中央与封国矛盾逐渐激化
措施:
①汉景帝削夺诸侯封地
“ 七国之乱 ”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朝
背景:
①汉初恢复分封制,出现郡国并行的局面 ②中央与封国矛盾逐渐激化
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
2.宋朝
背景: 唐末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2.宋朝
背景:
武将专权
唐末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措施:
①收精兵:兵权收归中央,充实禁军。
9、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2021/9/152021/9/15Wednesday, September 15, 2021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2021/9/152021/9/152021/9/159/15/2021 7:42:57 AM 11、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2021/9/152021/9/152021/9/15Sep-2115-Sep-21 12、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2021/9/152021/9/152021/9/15Wednesday, September 15, 202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唐朝 (1)背景:唐中期在地方设__节__度__使____,名为朝廷藩镇,实为割据势力。 (2)问题: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宋代 (1)措施 ①军事上: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地方精兵充实中央禁军。 ②行政上:中央派__文__官______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监督。 ③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2)影响 ①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消极: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___贫__积__弱___的祸根。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讲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历史
01
自学——必备知识
02
研读——热考重点
03
研析——命题动向
04
精练—— 高效作业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代 (1)背景:郡县、封国并存,封国有时与朝廷对抗。 (2)措施:汉武帝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___推__恩__令___”。 (3)结果: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提示】 关系: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表里);行使权力受中央政府节制。特点: 体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地位: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 最高级演变;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趋势及其原因 1.演变趋势 (1)逐渐由二级区划演变为三级区划。 (2)地方行政区划面积逐渐变小,数目逐渐增多;南方行政区划数目逐渐增多。 (3)最高行政区划(行省)的边界设置,山川形势和犬牙交错原则并行。 (4)最高行政区划往往由吏治监察区和军务督理区转变而来,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往往 由中央官转变而来。 (5)地方权力越来越小,中央集权逐渐加强。 (6)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置不同于汉族的行政制度进行管辖。 2.原因:经济社会发展,地区(南方)开发,人口增多;疆域的扩展;专制主义中央
【史料解读】 史料主要阐述了科举考试的地位、目的、考试内容及影响等。 【问题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科举选官制的特征和影响。 试答:
【提示】 特征:选拔形式具有开放性;考查内容以儒家经义为主,选拔程序具有 严密性、系统性。 影响:促进了文官选拔体制的完善;客观上推动了古代教育的发展;促进了儒学的 进一步传播;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代:实行__察__举__制____。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 制度。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 (1)实行九品中正制,选用官吏重___门__第_____而不重才能。 (2)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这一制度已无法继续下去。
3.隋唐:科举制 (1)形成 ①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②隋炀帝时设立__进__士__科____,科举制形成。 (2)完善:唐宋元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3)作用 ①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 高官员文化素质。 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辩证分析科举制的影响
打破了历史上的特权垄断,促进了社会阶层转化,加速了社会流 社会整合功能
动,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合理性内核和价值理念
推动儒学发展 以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与繁衍
积极
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下“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需要,促进了中华
巩固国家统一
影响
民族的大融合,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
3.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 (1)内容 ①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___决__策_____、审议和执行。 ②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影响 ①三省相互牵制和____监__督____,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②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历朝基本沿袭。 (3)局限:流程式分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专权问题及对权力进行有效监督。
4.元朝:行省制度 (1)措施 ①地方设_行__中__书__省___,长官由朝廷任命。 ②下设路、府、州、县。 ③边远民族地区设___宣__慰__司___管理。 (2)影响 ①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朝 (1)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2)汉武帝时:设中朝,让身边侍从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 2.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__尚__书__省____、中书省及门下省三省体制。
——钱穆《国史大纲》 【史料解读】 (1)史料一反映了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和宋代二府三司制的运行机制及不同。 (2)史料二主要展现了汉至唐中枢机构的演变。
【问题思考】 (1)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和宋代二府三司制的不同之处。 试答:
(2)根据史料二,概括从汉至唐中枢机构的演变。 试答:
【提示】 (1)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确立的中央行政制度。它注重行政程序,把处 理一件政事分成若干阶段,由各个层级的不同部门来依次处理,具体来说是:中书 省起草政令→门下省审核→尚书省及下属六部执行。 二府三司制是北宋的中央行政制度。它注重具体的行政事务,由不同的机构处理不 同的事情。“二府”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分别负责行政和军政,三司负责财政。 (2)演变:汉武帝设内朝以夺相权,魏晋时期出现了三省,隋唐时期三省长官正式成 为宰相。
宋代的官职差遣体制 宋代,官僚制度中有“官”“职”“差遣”的区分。所谓“官”,实际是一种等级 待遇,作为叙级、分等、定薪的依据。所谓“职”,不是职务,而是加官,只是一 种虚衔。上述两种官僚,“有官无权”“有职无权”,真正负实际责任的是“差遣”, 是官僚担任的实际职务。
——刘宗绪《古代官员研究综述》 核心论点:“重文轻武”“强干弱枝”“守内虚外”成为宋初治国的重要策略。
4.宋朝 (1)宋初设立_中__书__门__下___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2)增设__参__知__政__事__、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____财__权____。
5.元朝 (1)___中__书__省___是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2)后期宰相权势扩大,有时甚至左右皇位继承。
重点一 从汉至元国家对地方的治理——日趋严密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论点】 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央强化 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地方则要求独立的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终存 在。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政区,是相对稳定的,而县之上的州、府、省则变 化很大。
地方行政管理的措施及特点 史料一 通判……建隆四年(963 年),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 下。……职掌倅贰郡政,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 守臣通签书施行。
——《宋史》 史料二 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 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 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宰相权力不断分化,由 宰相既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
独相向群相转变 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后效率低下的弊端
重点三 从“任人唯亲”到“选贤与能”——科举制 科举制的特点及影响 史料 科举选官制是中国文官制的基石。因为它的考试内容和形式正适应了统治者的 需要。因此从隋唐时期开始就成为历代统治者选官的主要途径。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是以宗法伦理为核心的儒家经义,与各种政务并不相合,主要的目的是笼络读书人, 愚化百姓。科举考试的形式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系统,经过乡试、会试、殿试,从初级 到高级的层级考试选拔,统治者的意识形态已深深地灌输到应试士子的心里,从而形 成了一个有利于统治的社会基础。
集权强化的需要。
重点二 皇权与相权的斗争——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 古代中国削弱相权的方式
【解读】 图片反映了古代中国削弱相权的两种主要方式及分别采取的措施。 【结论】 宰相在中央集权制度内部发挥着双重作用:既可以辅佐皇帝,帮助皇帝 处理政务;也可能因权力过重而威胁皇权。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后,固然可以解决 君相矛盾,但必然导致皇帝负担加重,后来采取的补救措施就是设立内阁。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史料解读】 (1)史料一反映了宋代地方的知府、通判在地方行政管理中的表现。 (2)史料二反映了元代行中书省的特点。
【问题思考】 (1)根据史料一,归纳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 试答:
(2)据史料二找出行省不是“地方政府”的理由。 试答:
【提示】 (1)通判监督知府,知府与通判互相牵制,反映出宋代通过地方分权强化 中央集权。 (2)地方政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 【历史追问】 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行省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并概括元 朝行省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地位。 试答:
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演变的特点
皇权不断强化,相权不 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
断削弱
演变
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步发展为制度化、 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
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
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 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再专职
位转向虚位
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
【构图解史】 “推恩令”
信息提取:“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 地为列侯,归郡管辖。王国越分越小,对于中央的威胁逐渐消除。
【教材补遗】 士族门阀制度 士族门阀制度,萌芽于东汉后期,形成、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朝后期开始 衰落,随着隋唐科举制的推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士族门阀制度是魏晋南北朝九品 中正选官用人制度的主要依据。其最大的特征是按门第高低、血缘选拔任用官吏, 世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