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江苏高考选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3讲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举制的作用 科举制冲破了九品中正制造成的“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封闭局面,使出身 寒微的知识分子也有可能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获得从政机会。另一方面, 使统治集团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缓和了社会矛盾,对社会和政治产生了相当的稳定 作用。
——倪峻、姚立建《科举制的历史作用》 核心论点:科举制使出身寒门的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参加到政权中来,促进了社 会阶层流动的加速,也巩固了封建统治秩序。
4.宋朝 (1)宋初设立_中__书__门__下___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2)增设__参__知__政__事__、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____财__权____。
5.元朝 (1)___中__书__省___是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2)后期宰相权势扩大,有时甚至左右皇位继承。
3.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 (1)内容 ①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___决__策_____、审议和执行。 ②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影响 ①三省相互牵制和____监__督____,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②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历朝基本沿袭。 (3)局限:流程式分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专权问题及对权力进行有效监督。
宰相权力不断分化,由 宰相既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
独相向群相转变 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后效率低下的弊端
重点三 从“任人唯亲”到“选贤与能”——科举制 科举制的特点及影响 史料 科举选官制是中国文官制的基石。因为它的考试内容和形式正适应了统治者的 需要。因此从隋唐时期开始就成为历代统治者选官的主要途径。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是以宗法伦理为核心的儒家经义,与各种政务并不相合,主要的目的是笼络读书人, 愚化百姓。科举考试的形式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系统,经过乡试、会试、殿试,从初级 到高级的层级考试选拔,统治者的意识形态已深深地灌输到应试士子的心里,从而形 成了一个有利于统治的社会基础。
4.元朝:行省制度 (1)措施 ①地方设_行__中__书__省___,长官由朝廷任命。 ②下设路、府、州、县。 ③边远民族地区设___宣__慰__司___管理。 (2)影响 ①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朝 (1)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2)汉武帝时:设中朝,让身边侍从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 2.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__尚__书__省____、中书省及门下省三省体制。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代:实行__察__举__制____。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 制度。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 (1)实行九品中正制,选用官吏重___门__第_____而不重才能。 (2)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这一制度已无法继续下去。
3.隋唐:科举制 (1)形成 ①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②隋炀帝时设立__进__士__科____,科举制形成。 (2)完善:唐宋元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3)作用 ①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 高官员文化素质。 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重点一 从汉至元国家对地方的治理——日趋严密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论点】 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央强化 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地方则要求独立的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终存 在。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政区,是相对稳定的,而县之上的州、府、省则变 化很大。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史料解读】 (1)史料一反映了宋代地方的知府、通判在地方行政管理中的表现。 (2)史料二反映了元代行中书省的特点。
【问题思考】 (1)根据史料一,归纳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 试答:
(2)据史料二找出行省不是“地方政府”的理由。 试答:
【提示】 (1)通判监督知府,知府与通判互相牵制,反映出宋代通过地方分权强化 中央集权。 (2)地方政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 【历史追问】 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行省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并概括元 朝行省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地位。 试答:
【构图解史】 “推恩令”
信息提取:“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 地为列侯,归郡管辖。王国越分越小,对于中央的威胁逐渐消除。
【教材补遗】 士族门阀制度 士族门阀制度,萌芽于东汉后期,形成、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朝后期开始 衰落,随着隋唐科举制的推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士族门阀制度是魏晋南北朝九品 中正选官用人制度的主要依据。其最大的特征是按门第高低、血缘选拔任用官吏, 世袭传承。
【图解历史】 宋代“二府三司制”
信息提取: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确立了尚书省为全国政务中枢,实现了决策权与行政 权的分离。到宋代,军权和财权则完全从相权中分割出来,相权进一步衰落。
【概念辨析】 元朝的行省制与郡县制的不同
郡县是地方机构,郡县长官是地方官员。中央政令直达郡县,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 统一。形象地表示:中央—郡—县,直线行政。行省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行省 长官是中央官员。行省行使权力时受中央的节制,是分区统治,不是直线统治。
辩证分析科举制的影响
打破了历史上的特权垄断,促进了社会阶层转化,加速了社会流 社会整合功能
动,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合理性内核和价值理念
推动儒学发展 以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与繁衍
积极
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下“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需要,促进了中华
巩固国家统一
影响
民族的大融合,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
【史料解读】 史料主要阐述了科举考试的地位、目的、考试内容及影响等。 【问题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科举选官制的特征和影响。 试答:
【提示】 特征:选拔形式具有开放性;考查内容以儒家经义为主,选拔程序具有 严密性、系统性。 影响:促进了文官选拔体制的完善;客观上推动了古代教育的发展;促进了儒学的 进一步传播;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概念阐释】 外戚干政 外戚亦称外家,指封建社会中的君主的母族、妻族,即君主母亲或妻妾娘家的人。 外戚干政是指外戚利用皇帝年幼或者无能而把持朝廷政权的现象,外戚干政现象是 君主专制下皇权专制的结果,往往会造成政治黑暗或朝廷内部矛盾争斗。
【教材补遗】 “汉承秦制” 主要说明汉朝的规章制度基本上都是继承并维护了秦始皇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略 有损益。主要表现为承袭了秦朝君主专制制度、郡县制、监察制度、官吏选任制度、 法律制度、赋税制度、官吏管理制度等,维护了秦汉“大一统”局面。
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演变的特点
皇权不断强化,相权不 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
断削弱
演变
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步发展为制度化、 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
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
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 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再专职
位转向虚位
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
【提示】 关系: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表里);行使权力受中央政府节制。特点: 体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地位: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 最高级演变;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趋势及其原因 1.演变趋势 (1)逐渐由二级区划演变为三级区划。 (2)地方行政区划面积逐渐变小,数目逐渐增多;南方行政区划数目逐渐增多。 (3)最高行政区划(行省)的边界设置,山川形势和犬牙交错原则并行。 (4)最高行政区划往往由吏治监察区和军务督理区转变而来,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往往 由中央官转变而来。 (5)地方权力越来越小,中央集权逐渐加强。 (6)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置不同于汉族的行政制度进行管辖。 2.原因:经济社会发展,地区(南方)开发,人口增多;疆域的扩展;专制主义中央
【提示】 (1)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确立的中央行政制度。它注重行政程序,把处 理一件政事分成若干阶段,由各个层级的不同部门来依次处理,具体来说是:中书 省起草政令→门下省审核→尚书省及下属六部执行。 二府三司制是北宋的中央行政制度。它注重具体的行政事务,由不同的机构处理不 同的事情。“二府”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分别负责行政和军政,三司负责财政。 (2)演变:汉武帝设内朝以夺相权,魏晋时期出现了三省,隋唐时期三省长官正式成 为宰相。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讲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历史
01
自学——必备知识
02
研读——热考重点
03
研析——命题动向
04
精练—— 高效作业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代 (1)背景:郡县、封国并存,封国有时与朝廷对抗。 (2)措施:汉武帝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___推__恩__令___”。 (3)结果: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地方行政管理的措施及特点 史料一 通判……建隆四年(963 年),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 下。……职掌倅贰郡政,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 守臣通签书施行。
——《宋史》 史料二 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 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 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钱穆《国史大纲》 【史料解读】 (1)史料一反映了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和宋代二府三司制的运行机制及不同。 (2)史料二主要展现了汉至唐中枢机构的演变。
【问题思考】 (1)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和宋代二府三司制的不同之处。 试答:
(2)根据史料二,概括从汉至唐中枢机构的演变。 试答:
2.唐朝 (1)背景:唐中期在地方设__节__度__使____,名为朝廷藩镇,实为割据势力。 (2)问题: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宋代 (1)措施 ①军事上: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地方精兵充实中央禁军。 ②行政上:中央派__文__官______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监督。 ③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2)影响 ①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消极: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___贫__积__弱___的祸根。
宋代的官职差遣体制 宋代,官僚制度中有“官”“职”“差遣”的区分。所谓“官”,实际是一种等级 待遇,作为叙级、分等、定薪的依据。所谓“职”,不是职务,而是加官,只是一 种虚衔。上述两种官僚,“有官无权”“有职无权”,真正负实际责任的是“差遣”, 是官僚担任的实际职务。
——刘宗绪《古代官员研究综述》 核心论点:“重文轻武”“强干弱枝”“守内虚外”成为宋初治国的重要策略。
集权强化的需要。
重点二 皇权与相权的斗争——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 古代中国削弱相权的方式
【解读】 图片反映了古代中国削弱相权的两种主要方式及分别采取的措施。 【结论】 宰相在中央集权制度内部发挥着双重作用:既可以辅佐皇帝,帮助皇帝 处理政务;也可能因权ຫໍສະໝຸດ Baidu过重而威胁皇权。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后,固然可以解决 君相矛盾,但必然导致皇帝负担加重,后来采取的补救措施就是设立内阁。
史料一
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
图一
图二
史料二 (汉)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晚年又用中 书……(曹)魏世,中书监始参大政。东晋则侍中始优。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 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 门下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其职权分配,则中书掌 定旨出命,门下给事中掌封驳,尚书受而行之;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