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6课《短文两篇》知识归纳总结+训练(含解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文两篇 陋室铭

文学常识

走近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因为诗气豪迈,被称为“诗豪”。其代表作品有《秋词》《西塞山怀古》等。

基础积累

一、积累篇

1.【读准字音】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调.素琴( tiáo ) 案牍.( dú ) 鸿儒.( rú ) 惟吾德馨.( xīn ) 2.【把握节奏】 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二、梳理篇 1.一词多义

(1) 之⎩⎪⎨⎪⎧无丝竹之.乱耳(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何陋之.

有(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2)

名⎩⎪⎨⎪⎧有仙则名.

(出名,有名)名.

之者谁(命名)

(3) 乱⎩⎪⎨⎪⎧无丝竹之乱.

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战乱)

2.古今异义

(1)形⎩

⎪⎨⎪⎧古义:形体、躯体。例:无案牍之劳形.

。今义:形状。

(2)鸿⎩

⎪⎨⎪⎧古义:大。例:谈笑有鸿.

儒。今义:鸿雁,书信。

(3)丝竹⎩⎪⎨⎪⎧古义:奏乐的声音。 例:无丝竹..之乱耳。今义:丝绸、竹子。

3.词类活用

(1)有仙则名.(名词用作动词,出名,有名) (2)无丝竹之乱.耳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 (3)苔痕上.阶绿(方位名词用作动词,长上) 4.特殊句式

倒装句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 三、写作特色

反向立意,巧妙构思

作者不写“陋室”如何“陋”,却从“陋”的反面即“不陋”来立意,极力表现“陋室”的“不陋”。把本来没有必然联系的“陋室”和居室主人的“德馨”联系在一起,既由室及人,又因人及室,既紧紧扣住“陋室”,又跳出对“陋室”本身的描写,把笔墨直接引向居室主人。通过对居室环境、往来人物和日常生活情景的描述来表现“惟吾德馨”,以“惟吾德馨”说明“陋室”不陋,从

“斯是陋室”归结到“何陋之有”,最终对“陋室”的“陋”作了彻底否定。这种新奇别致的写法,使文章的立意不落窠臼。

语言优美,音韵铿锵

本文篇幅短小,语言优美,音韵铿锵,在写作艺术上很有特色。这和“铭”的体裁特点是分不开的。古代的“铭”大都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所以必须言简意赅,不容许长篇大论。本文只有9句,81个字,记叙、议论、抒情浑然一体。凡铭刻之文,都要求可广泛传诵,使人牢记不忘,因此必须讲究修辞,重视音韵,便于吟咏。本文句式整齐,骈散结合,音调和谐,节奏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充满了音韵美。

主旨归纳

本文通过对居室环境的描绘,极力表现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结构图示

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1)反复阅读课文,抓住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2)划分层次,概括每段或每层的大意。(3)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把每段或每层的大意整合,从而归纳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爱莲说

文学常识

走近作者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我国理学的开山鼻祖。其文章语言清新脱俗,韵味隽永。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文体知识

是古代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来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基础积累

一、积累篇

1.【读准字音】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蕃.(fán )淤.泥(yū )濯.(zhuó )

亵.玩(xiè )噫.(yī )颐.(yí )

隐逸.(yì )鲜.有闻(xiǎn )清涟.(lián )

2.【把握节奏】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可爱者/甚蕃。 二、梳理篇 1.一词多义

之⎩⎪⎨⎪⎧水陆草木之.花(的)予独爱莲之.

出淤泥而不染(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2.古今异义

宜⎩⎪⎨⎪⎧古义:应当。例:宜.乎众矣。今义:合适。

3.词类活用

(1)不蔓.不枝.(名词用作动词,生藤蔓,生枝茎) (2)香远.益清(形容词用作动词,远播) 4.特殊句式

(1)判断句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者也”表判断)

(2)省略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出”“濯”后面均省略介词“于”) 三、写作特色

托物喻人

《爱莲说》一入正题,作者内在的情操便倾泻而出。“予独爱莲”中的“独”,与下文“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一脉相通,是作者高洁情操的表露。作者描绘莲不仅仅在于咏物,还在于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自己的志向——做一个有高尚情操的人。

主旨归纳

《爱莲说》中,作者以具有高洁品格的“莲”自比,委婉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表达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和保持高尚节操的情怀。

结构图示

爱莲说⎩⎪⎨⎪⎧⎭

⎪⎬⎪

⎫菊—陶渊明—隐逸者(孤傲避世)→(鲜)正衬牡丹—世人—富贵者(庸俗逐利)→(众)反衬莲—予—君子(清高坚守)→(独)托物言志

四、技法指导

“而”的用法及意义

一、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二、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三、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

根据句子大致意思,分析“而”在句子中的词性,尤其是作为连词时,用法较多,要分析其前和其后的意思关系,据此判断属于哪种用法。

基础巩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