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传染病名词解释
兽医传染病学
![兽医传染病学](https://img.taocdn.com/s3/m/12ae05c980eb6294dd886cd3.png)
兽医传染病学1:传染病的概念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诊症状,并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疾病,耐过动物具有一定的免疫反应,称为传染病。
2:传染病的特征1.由特定的病原微生物引起。
2.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有的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周期性。
3.具有一定的潜伏期、特征性症状和病理变化。
4.被感染的动物机体出现特异性免疫反应,耐过动物能获得特异性免疫,使机体在一定时期内或终生不再患该种传染病。
3:传染病的发病阶段潜伏期、前驱期、明显期、转归期。
4:检疫对象我国政府将其分为三大类:一类疫病:口蹄疫、猪瘟、蓝舌病、小反刍兽疫、绵羊痘和山羊痘、高致病性禽流感和鸡新城疫等。
按照法律规定,此类疫病一旦暴发,应在疫区采取以封锁、扑杀和销毁易感动物为主的扑灭措施。
二类疫病:伪狂犬病、狂犬病、布鲁氏菌病、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猪乙型脑炎、猪细小病毒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链球菌病、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猪支原体肺炎、马传染性贫血、鸡传染性支气管炎、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鸡马立克氏病、禽痘、鸭瘟、鸭病毒性肝炎、小鹅瘟、禽霍乱、兔病毒性出血症等。
法律规定发现二类疫病时,应根据需要采取必要的控制、扑灭措施。
三类疫病:牛流行热、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猪传染性胃肠炎、猪副伤寒、猪密螺旋体痢疾、鸡病毒性关节炎、传染性鼻炎、水貂阿留申病、水貂病毒性肠炎和犬瘟热等。
5:感染的类型1.外源性和内源性感染病原体从外界侵入动物机体引起的感染过程,称为外源性感染。
动物机体抵抗力减弱时,可导致体内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和毒力增强,而引起机体的感染,称为内源性感染。
2.单纯感染、混合感染、原发感染和继发感染由一种病原微生物所引起的感染,称为单纯感染。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微生物同时引起的感染,称为混合感染。
动物感染了一种病原微生物之后,另外一种病原微生物再次引起的感染,这时前一种感染称为原发感染,后一种感染称为继发感染。
3.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在感染后出现临诊症状的感染称为显性感染,无临诊症状的感染称为隐性感染。
《兽医传染病学》复习思考题
![《兽医传染病学》复习思考题](https://img.taocdn.com/s3/m/b2aa2ededaef5ef7ba0d3ca3.png)
哪些疫病可引起仔猪的腹泻?
仔猪黄痢、仔猪白痢、仔猪红痢、猪痢疾、仔猪副伤、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猪轮状病毒感染。
你所知道的疫苗接种方法有哪些?
滴鼻、点眼、饮水、注射、气雾、刺种、口服。
禽传染性脑脊髓炎的发生和流行特点?
在成年鸡群表现为短暂的产蛋下降。本病是卵传性疾病,种鸡发病在一定时间内的种蛋孵化出来的雏鸡出现渐进性运动障碍(参照教科书的描述)。感染的鸡如不死有部分鸡可能出现视力障碍(参照教科书)。
试述猪丹毒的病理剖检变化?
参照教科书主要变化。其中包括:急性猪丹毒、皮肤和关节炎的变化。
写出5种易感新城疫的动物?
鸡、火鸡、鸽子、鹌鹑、鸵鸟、山鸡、鹧鸪、观赏鸟类等。
写出可以引起鸡产蛋显著下降的传染病有哪些?
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禽流感、鸡传染性鼻炎、鸡产蛋下降综合征。
写出由病毒引起的8种鸡的传染病?
传染病流行的季节性
参照教科书。
传染病流行的周期性
某些动物传染病发生后,经过一段时间(通常以数年计),还可再次流行。
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
传染源
指体内有某种病原体寄居、生长、繁殖,并能排出体外的动物机体。如患病动物和病原携带者。
垂直传播
经胎盘、经卵和分娩过程的传播。
单纯感染
鸡新城疫免疫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主要原因有:饲养管理差,鸡群抵抗力低;疫苗的质量问题;仅靠弱毒疫苗进行免疫;免疫方法以饮水免疫为主;免疫间隔过长;鸡群的免疫水平达不到高度、持久、一致。另外方面的原因是:鸡群携带强毒;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存在和影响。
某地养禽场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时,作为养殖场的主管兽医,你该怎么办?
兽医传染病学期末考试资料
![兽医传染病学期末考试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d1a408ee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c4.png)
兽医传染病学期末考试资料兽医传染病(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封锁:切断或限制疫区的一切自由的日常交通,交流或来往,它是为了防止疫病扩散以及安全区健康动物的误入而对疫区或动物群体采取划区隔离,扑杀,销毁,消毒和紧急免疫接种等的强制措施。
散发性:疾病无规律性随机发生,局部地区病例零星地散发出现,各病例在发病时间与地点上无明显的关系时称为散发。
地方流行性:在一定的地区和动物群体中带有局限性传播特征的并且比较小规模流行的动物传染病可称为地方流行性,或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地区性。
直接接触传播:指病原体通过被感染的动物与易感动物直接接触,不需要任何外界条件因素的参与而引起的传播方式水平传播:传染病在群体之间或个体之间以水平形式横向平行传播。
垂直传播:从亲代到其子代之间的纵向传播方式。
间接接触传播:指病原体通过被感染的动物与易感动物直接接触,不需要任何外界条件因素的参与而引起的传播方式。
传播媒介:从传染源将病原体传播给易感动物的各种外界环境因素。
疫区:若干各疫源地连成片且范围较大时称为疫区。
动物检疫:指利用各种诊断和检测方法对动物及其相关产品和物品进行疫病、病原体或抗体检查。
疫源地:有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存在的地区称为疫源地。
隔离:将不同健康状态的动物严格分离,隔开,完全彻底的切断其间的来往接触,以防疫疾病的传播,蔓延。
免疫程序:是根据一定地区、养殖场或特定动物群体内传染病的流行情况、健康动物状况和不同疫苗特性,为特定动物制定的接种计划,包括接种疫苗的类型、顺序、时间、次数、方法、时间间隔等规程和次序。
流行过程的季节性:某些动物传染病经常发生在一定的季节,或在一定的季节出现发病率显著上升的现象,称为流行过程的季节性。
紧急接种:在发生传染病时,为了迅速控制和扑灭疫病的流行,而对疫区和受到威胁区尚未发病的动物进行的应急性计划外的免疫接种。
预防性消毒:结合平时的饲养管理对宿舍,场地,用具和饮水等进行定期消毒,以达到预防传染病的目的。
兽医传染病名词解释汇编
![兽医传染病名词解释汇编](https://img.taocdn.com/s3/m/95b969d5284ac850ad0242f7.png)
一、名词解释1、感染: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的部位定居,生长繁殖, 从而引起机体一系列病理反应,这个过程称为感染。
2、隐性感染:在感染后无任何临诊症状而呈隐蔽经过的感染称为隐性感染。
隐性感染动物在抵抗力降低时也能转化为显性感染。
3、显性感染:将出现该病所特有的明显的临诊症状的感染。
4、继发感染:动物感染了一种病原微生物之后,在机体抵抗力减弱的情况下,又由新侵入的或原来存在于体内的另一种病原微生物引起感染称为继发感染。
5、混合感染:由两种以上的病原微生物同时参与的感染,称为混合感染。
6、持续性感染:是指动物长期持续的感染状态。
7、长程感染:又称慢性病毒感染,是指潜伏期长,发病呈进行性且最后常以死亡为转归的病毒感染。
8、顿挫型感染:开始时症状表现较重,与急性病例相似,但特征症状尚未出现即迅速消退、回复健康者,称为顿挫型感染。
9、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机体并进行繁殖时起,直到疾病的最初临诊症状开始出现为止,这段时间成为潜伏期。
10、传染源:传染源:亦称传染来源,是指某种病原体在其中寄居、生长、繁殖,并能排出体外的活的动物机体,也即传染源就是受感染的动物,包括患病动物和病原携带者11、传播途径:病原体由传染源排除后,经一定的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动物所经历的路径。
12、易感动物:易感性:动物对某种病原体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的特性叫做易感性,有易感性的动物叫做易感动物。
(畜群的易感性:指家畜对于某种传染病病抵抗力的大小,是抵抗力大、易感性小。
)13、垂直传播:即从亲代到子代的纵向传播方式。
水平传播:是指传染病在群体之间或个体之间以水平形式横向平行传播。
包括:经胎盘传、播经卵传播、经产道传播。
14、生物性传播:病原体在节肢动物体内经历发育或繁殖地阶段,是完成其生活史或传播中不可缺少的过程。
15、直接接触传播:病原体通过被感染的动物(传染源)与易感动物直接接触(交配、舐咬等),不需要任何外界条件因素的参与而引起的传播方式。
兽医传染病名词解释
![兽医传染病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e80c4b7e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547a163.png)
兽医传染病名词解释兽医传染病名词解释1.传染病传染病是指由感染源直接或间接传给宿主,通过病原微生物的传播而引起的疾病。
其传播方式包括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空气传播等。
2.病原微生物病原微生物是指引起传染病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
2.1 细菌细菌是一类原核生物,其大小一般在0.3-2微米之间,可以引起多种传染病,如炭疽病、布鲁氏菌病等。
2.2是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的微生物颗粒,依赖于宿主细胞进行复制。
常见的动物传染病包括狂犬病、禽流感等。
2.3 真菌真菌是一类异养的生物,可以产生孢子进行繁殖。
常见的动物传染病真菌包括白色念珠菌、皮癣菌等。
2.4 寄生虫寄生虫是指依靠宿主的体内或体外进行寄生的生物。
常见的动物传染病寄生虫包括犬绦虫、人类血吸虫等。
3.传播途径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分为多种方式,包括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垂直传播等。
3.1 空气传播空气传播是指通过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粉尘、气溶胶等传播病原微生物。
常见的空气传播的动物传染病包括禽流感、猪流感等。
3.2 飞沫传播飞沫传播是指通过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或分解物中的飞沫传播病原微生物给他人。
常见的飞沫传播的动物传染病包括犬瘟热、猫传染性腹膜炎等。
3.3 接触传播接触传播是指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接触感染源而传播病原微生物。
常见的接触传播的动物传染病包括布鲁氏菌病、狂犬病等。
3.4 垂直传播垂直传播是指通过妊娠、分娩或哺乳等方式将病原微生物传给后代。
常见的垂直传播的动物传染病包括猫瘟热、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等。
4.防控措施为了预防和控制动物传染病的传播,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控措施。
4.1 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指通过给动物注射疫苗,刺激其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从而增加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能力。
4.2 隔离和检疫隔离和检疫是指对疑似病例或受疫区影响的动物进行隔离,以阻断传染源。
4.3 卫生消毒卫生消毒是指对动物生活环境和用具进行清洁和消毒,以杀灭病原微生物。
复试 微生物传染病
![复试 微生物传染病](https://img.taocdn.com/s3/m/39be8f17650e52ea54189802.png)
兽医微生物学部分(75分)一、名词解释1.细菌质粒:位于细菌染色体外,共价闭合环状双链DNA,给予细菌生命非必需的性状。
2.消毒:利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物体中的病原微生物的方法(使其没有传染性)。
3.无特定病原菌(SPF)动物:指不存在某些特定的具有病原性或潜在病原性微生物的动物。
4.病原菌的侵袭力:病原菌突破机体的防御机能并在体内生长繁殖、蔓延扩散的能力。
5.菌株:不同来源的某一种细菌的纯培养物。
(同种微生物中不同来源的个体的总称。
)6.免疫:机体识别异己并排除异己的生理学过程。
7.细胞因子:由细胞产生的,在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因子。
8.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引起快而强烈移植排斥反应的很多抗原。
9.佐剂:一类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先于抗原或与抗原一起注入机体,可增强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
10.病毒囊膜:某些病毒核衣壳外面的一层脂类膜。
(囊膜:病毒在成熟过程中从宿主细胞获得的膜状物,是病毒核衣壳外面的一层脂类膜,有的囊膜表面具有突起,称为纤突或膜粒。
)11.L型细菌:没有细胞壁或细胞壁缺损的细菌。
12.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
13.悉生动物:狭义的悉生动物是指无菌动物,广义的指有目的地带有某种或某些已知微生物的动物。
14.病原菌的毒力:指同一种病原微生物不同分离株的病原性在程度上的差异。
(是指病原微生物致病性的强弱程度,是微生物菌株或毒株的“个性”特性。
)15.细菌的种:是微生物学分类的最基本单元,种可认为是一群性质相似的菌株,它与其他菌株群体有明显差异。
16.抗原:指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之结合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17.白细胞介素:是由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或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类主要负责信号传递,联络白细胞群,调节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作用的细胞因子。
(一组由多种类型细胞所分泌的、结构和功能各异的可溶性蛋白。
参与细胞间信息交换,目前已发现IL-1~IL-33。
兽医传染病名词解释
![兽医传染病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f0b033244b73f242336c5fdc.png)
1、传染: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从而引起机体一系列病理反应的过程称为感染或传染。
2、传染病: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潜伏期和临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3、原发感染与继发感染:动物感染了一种病原微生物后,在机体抵抗力减弱的情况下,又由新侵入的或原来存在于体内的另一种病原微生物引起感染,这时前一种感染叫原发感染,后一种叫继发感染。
4、假定健康动物:除患病动物,可疑感染动物以外,疫区内其他易感动物成为~~。
5、可疑感染动物:未发现任何症状,但与患病动物及其污染的环境有过明显的接触,如同群、同圈、同槽、同牧,使用共同的水源、用具等,这类动物可能处在潜伏期,并有排菌(毒)的危险。
6、羊黑疫:梭状芽孢杆菌属中的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传染性坏死性肝炎,B型诺维梭菌绵羊山羊急性高度致死性毒血症。
特征,肝实质的坏死病灶。
7、季节性:某些动物传染病经常发生于一定的季节,或在一定的季节出现发病率显著上升的现象,称为流行过程的季节性。
8、大头瘟:鸭瘟,即鸭感染鸭瘟病毒后,临床上部分病鸭的头颈部肿胀,俗称“大头瘟”。
9、紧急接种:是指在发生传染时,为了迅速控制和扑灭疫情而对疫区和受威胁区尚未发病的动物进行的应急性计划外免疫接种。
10.珍珠病:牛发生结核病时,其胸膜和腹膜发生密集半透明的白色或灰白色坚硬结核结节,形似珍珠,称为“珍珠病”。
11.附红细胞体病:简称附红体病。
是由附红细胞体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以贫血、黄疸和发热为特征。
12.免疫程序:是指据一定地区养殖场或特定动物群体内传染病的流行状况、动物健康状况和不同疫苗特性,为特定动物群制定的接种计划,包括接种疫苗的类型、顺序、时间、次数、方法、时间间隔等规程和次序。
13.传染性海绵状脑病(TSE):又称朊病毒病,是由朊病毒引起人和动物的一组具有共同特征的散发性、亚急性、渐进性、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疫性疾病,以潜伏期长、共济失调、震颤、感觉过敏、痴呆、行为反常,病程缓慢,但最终均死亡为特征。
兽医传染病学
![兽医传染病学](https://img.taocdn.com/s3/m/9003bacf8bd63186bcebbcd4.png)
兽医传染病学名词解释:1感染(infection):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从而引起机体一系列病理反应的过程称为感染或传染。
2传染病: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潜伏期和临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
3传染源(reseruoir):是指有某种病原体在其中寄居、生长、繁殖,并能排出体外的活的动物机体。
4传播途径: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经一定的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染动物所经历的路径称为传播途径。
5易感性(susceptibility):动物对某种病原体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的特性叫易感性。
6易感动物:有易感性的动物叫易感动物。
7疫源地(the focus space):有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存在的地区称为疫源地。
包括传染源、被污染的物体、房舍、牧地、活动场所以及这个范围内怀疑有被传染的可疑动物群和储存宿主等。
8自然疫源地:有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地方称为自然疫源地。
9疫点:通常将范围小的疫源地或单个传染源所构成的疫源地称为疫点。
10疫区(epidemic of infectious disease):若干个疫源地连成片且范围较大时称为疫区。
11自然疫源性疾病:是指病原体不需要人或家畜能完成世代更替的传染病。
12散发性(sporadic):疾病无规律性随机发生,局部地区病例零星地散在出现,各病例在发病时间与地点上无明显的关系时称为散发。
13流行性(epidemic):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定动物群体出现比寻常为多的病例,它没有绝对的数量界限,而仅仅是指疾病发生频率较高的一个相对名词。
14地方流行性:(endemic):在一定地区和动物群体中带有局限性传播特征的,并且是比较小规模流行的动物传染病可称为地方流行性。
15大流行(pandemic):是一种规模非常大的流行,流行范围可扩大至全国,甚至可涉及几个国家或整个大陆。
16检疫:是指利用各种诊断和检测方法对动物及其相关产品和物品进行疫病或病原体或抗体检查。
兽医传染病复习题目
![兽医传染病复习题目](https://img.taocdn.com/s3/m/73cc6ad728ea81c758f5784e.png)
名词解释1.感染: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的部位定居,生长繁殖, 从而引起机体一系列病理反应,这个过程称为感染。
2.传染病: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
3.禽畜的易感性:家畜对于某种传染病病抵抗力的大小,抵抗力大、易感性小。
该地区畜群中易感个体所占的百分率,直接影响到传染病是否能造成流行以及疫病的严重程度4.生物性传播:某些病原体(如立克次体)在感染家畜前,必须先在某种节肢动物体内经过繁殖、才能有效传播疫病5.疫源地的概念: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存在的地区,包括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微生物所污染的物体、房舍、牧地、活动场所,以及怀疑有被传染的可疑动物群和储存宿主所在的地区。
6.什么是自然疫源地和自然疫源性疾病,病毒性和细菌性疫病各举例5个。
一些疫病的病原体在自然条件下,即使没有人类或家畜的参与,也可以通过传播媒价(主要是节肢动物)感染宿主(野生动物)造成流行,并且借此在自然界长期存在。
这些疫病称为自然疫源性疾病。
存在有···的地方称为自然疫源地7.疫病流行的散发性(sporadic):疫发生无规律性,随机发生,局部地区病例零星地散在发生,各病例在发病时间与发病地点上没有明显的关系时,称为散发。
传染病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散发的形式8.地方流行性(endemic) 在一定的地区中畜群发生规模比较小的家畜传染病的流行,可称为地方流行性。
有两方面的含义:病的发生在数量上超过散发;局限在一定地区或谓有一定的地区性。
9.流行性(epidemic)10.疫点:单个传染源或单个疫源地,指患病畜所在畜舍、草场、饮水点或牧场等。
11.疫区:空间上许多相互连接的疫源地,除病畜所在畜舍、草场、饮水点外,还包括发病前后到过之处。
在疫区的周围为受威胁区。
12.疫病预防(prevention):采取各种措施,将疫病排除于一个未受感染的畜群之外。
兽医学概论禽类传染病
![兽医学概论禽类传染病](https://img.taocdn.com/s3/m/0ad95ab879563c1ec4da7110.png)
控制马立克氏病的措施
注射疫苗:早、快、足,二价和三价液氮苗 效果好,注苗场地用前后严格消毒。
注苗后要隔离:注苗后三周与其它鸡群隔离, 尤其是头几天,疫苗7--10天才产生免疫力, 要防止早期感染。
严格消毒措施
马立克氏病免疫失败原因分析
(1)鸡群本身与环境因素 a、品种的遗传易感性:某些品种的鸡对马立克
禽类传染病
禽类共患传染病:大肠杆菌病,禽沙门
氏菌病,禽巴氏杆菌病,
鸡传染病:禽流感,新城疫,马立克氏病,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鸡传染性喉气管炎,鸡 传染性支气管炎,产蛋下降综合症,鸡慢性 呼吸道疾病
鸭传染病:小鸭病毒性肝炎,鸭瘟,鸭传
染性浆膜炎,
鹅传染病:小鹅瘟。
新城疫 禽流感 马立克氏病 传染性法氏囊病 传染性支气管炎 鸡慢性呼吸道疾病 鸭瘟 鸭疫里氏杆菌病 小鹅瘟
原体、 大肠杆菌等是主要的继发致病因 子)。
3、合理使用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扑 热息痛、安乃近等)。
4、补充维生素和电解质(电解多维)
禽服安具有以上所有功能,是治疗禽流感的 特效药。另外 感倍灵注射有特效。
马立克氏病
MDV引起的鸡的一种高度接触性淋巴增生性肿瘤 疾病。特征为:病鸡神经麻痹,消瘦,皮肤、内脏器 官及眼睛虹膜形成结节样肿瘤。
发病鸡胸肌出血
产蛋鸡输卵管中的粘液渗 出物
诊 断
防 制
一、预 防:
1. 端正态度,不要“谈虎色变”
2.实行严格的 生物安全 措施,加强饲养管理
3.注意预防能引起免疫抑制性疾病的病原 (如马立克氏病、传染性法氏囊病、贫血因子等) 的感染。
4.鸡群免疫禽流感灭活疫苗。
疫苗接种
灭活苗的免疫---反映用比不用好,不 敢不用
被动免疫名词解释兽医传染病的概念
![被动免疫名词解释兽医传染病的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55e0af41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40ecc6c.png)
被动免疫名词解释兽医传染病的概念被动免疫名词解释与兽医传染病的概念一、被动免疫名词解释被动免疫是指由于外源性抗体的传递而获得的一种免疫状态。
当机体受到病原体侵袭时,抗体可以立即起到保护作用,阻止病原体的侵袭和复制,从而保护机体免受感染。
被动免疫是一种快速而有效的免疫方式,其免疫效果主要依赖于外源性提供的抗体,而不需要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参与。
被动免疫可以在短时间内提供免疫保护,但免疫效果的持续时间有限。
一旦外源性抗体被清除,机体便失去了被动免疫保护。
被动免疫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最常见的途径是母体传递。
在胎盘发育的哺乳动物中,母体可以通过胎盘将抗体传递给胎儿,从而在胎儿出生之前提供免疫保护。
乳汁中也含有丰富的抗体,母乳喂养可以使婴儿获得额外的被动免疫保护。
除了母体传递外,被动免疫也可以通过注射抗体来实现,比如用人体或动物血清中提取的抗体进行治疗。
被动免疫的优点在于可以迅速提供免疫保护,对于暴露于高风险环境的个体非常有价值。
二、兽医传染病的概念兽医传染病是指动物之间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的某种疾病。
兽医传染病对动物健康和畜牧业产业都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这些疾病的传播可以通过接触感染源(比如感染动物、污染的环境等)或通过媒介(比如蚊子、跳蚤等)进行。
传染病在动物种群中传播得非常迅速,会导致大量动物生病甚至死亡,给畜牧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对于兽医传染病的控制和预防,被动免疫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被动免疫通过提供外源性抗体,在动物暴露于感染源时,帮助动物迅速建立起免疫保护。
被动免疫可以通过注射已有免疫力的动物提供的血清,或通过接触具有免疫力的动物(如母亲或抗体治疗)来实现。
对于新生动物来说,因其自身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被动免疫尤为重要。
然而,虽然被动免疫可以提供快速的免疫保护,但其持续时间有限。
被动免疫提供的抗体会逐渐降解和消失,机体在免疫保护上仍然需要建立终身免疫的能力。
这需要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参与,通过主动免疫来建立记忆性免疫,以便在后续的感染中能够更有效地应对和清除病原体。
兽医传染病名词解释
![兽医传染病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bf4bafe9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f3f2a5a.png)
兽医传染病名词解释兽医传染病名词解释1、传染病传染病是指通过感染源传播给感染者的疾病。
传染病可通过直接接触、空气传播、食物和水传播等途径传播。
1.1 病原体病原体是导致传染病的病菌、寄生虫或真菌等病原微生物。
1.2 感染源感染源是指患有传染病的个体、动物或环境物体,可以传播病原体给别人。
1.3 传播途径传播途径是指传染病的病原体通过接触、呼吸、进食等方式传播给另一个个体。
1.4 感染感染是指病原体进入宿主后,在宿主体内繁殖和生存,导致宿主发生病变。
1.5 潜伏期潜伏期是指病原体进入宿主体内,但尚未表现出明显症状的时间段。
1.6 传播阻断传播阻断是指通过各种措施,阻止传染病从感染源传播给其他个体。
2、兽医传染病分类2.1 性传染病性传染病是由引起的传染病,如禽流感、口蹄疫等。
2.2 细菌性传染病细菌性传染病是由细菌引起的传染病,如布鲁氏菌病、炭疽病等。
2.3 真菌性传染病真菌性传染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传染病,如白色念珠菌感染、皮肤霉菌病等。
2.4 寄生虫性传染病寄生虫性传染病是由寄生虫引起的传染病,如疟疾、血吸虫病等。
2.5 其他传染病其他传染病是指由其他未归类的因素引起的传染病,如螺旋体病、布鲁菌病等。
3、兽医传染病防控措施3.1 病原体检测病原体检测是通过分离和鉴定感染动物体内的病原体,以确定感染病的病原体类型。
3.2 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通过给动物注射疫苗,使其产生免疫力以预防传染病。
3.3 隔离与治疗隔离与治疗是对感染动物进行隔离并给予相应的治疗,以避免传播给其他健康动物。
3.4 环境卫生管理环境卫生管理是通过定期清洁、消毒和通风等措施,减少病原体在环境中的传播。
3.5 追踪调查追踪调查是对传染病疫情进行调查,找出疫情的来源和传播途径,及时采取相应防控措施。
附件:无法律名词及注释:1、《动物防疫法》动物防疫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旨在加强对动物传染病的防控管理。
2、《动物疫病防治条例》动物疫病防治条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机构制定的,用于规范和指导动物疫病的防治工作。
兽医传染病名词解释
![兽医传染病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6ca29419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cc.png)
兽医传染病名词解释1. 传染病传染病是指由致病微生物(如细菌、寄生虫、真菌和病毒)引起的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途径在动物之间传播的一类感染性疾患。
2. 疫情疫情是指特定地区或群体中发生并蔓延的具有相同流行因素所导致的大规模严重感染性及非感染名,通常与人口密度高以及环境危险因素相关。
3. 流行爆发流行爆发是指一个社区内出现较多数量超过正常水平,并远离预期范围而突然增加的新案例。
这种暴露可能会对公共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并需要采取紧急措施来防止进一步扩散。
4. 防治措施防治措施包括针对不同类型和程度的威胁实施各种方法,旨在减少或消除其对动物带来危害。
这些措施数量估计从简单有效(如隔离和消毒)到复杂而昂贵(例如疫苗接种计划或大规模灭鼠行动)。
5. 确诊确诊是指通过实验室检测方法,确定一个个体是否感染了特定的传染性疾患。
这通常涉及对样本进行分析以寻找致使该个体发生临床表现的微生物存在。
6. 隔离隔离是将已经被确认为带有传染性病原体并可能在其他健康动物中引起感染的动物分开,从而减少其对他健康动物或人类造成风险。
这可能包括投入使用专用设施、限制访问权,并采取适当措施来防止交叉污染等。
7. 接触者追踪接触者追踪是一项流行学活动,旨在确定与已知感染名相关联的所有暴露于其源头(即确诊案例)的个人。
这些接触者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监视、筛查和/或治理控制控件8. 复工复产复工复产是指在疫情控制取得一定成效后,根据相关政策和规定,恢回正常生活秩序并重新开展经济活动的过程。
这通常需要采取各种防护措施以确保人员安全,并避免传染性病原体再次扩散。
附件:本文档无涉及附件内容。
法律名词及注释:1. 动物卫生法:国家关于动物健康管理、预防与治理方面的立法文件。
2. 畜牧业标准化条例:对畜牧业进行统一监管和管理的行为依据。
3. 防疫检验合格证书:由有资质机构出具,在进口或运输动物时要求提供该证明来确认其是否符合相应地区或国家的卫生要求。
兽医传染病学复习要点
![兽医传染病学复习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38ea2ac3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95.png)
兽医传染病学复习要点一、传染病的定义和特点:1.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能在个体间传播的疾病。
2.传染病具有传播性、感染性和致病性,可以通过直接接触、空气传播、食物水源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途径传播给其他个体。
二、病原体的分类:1.病毒:包括DNA病毒和RNA病毒,如禽流感病毒、犬瘟热病毒等。
2.细菌:分为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如布鲁氏菌、炭疽杆菌等。
3.真菌:包括表皮真菌、真菌寄生虫等,如白色念珠菌、疥癣菌等。
4.寄生虫:包括原虫、线虫和吸虫等,如钩虫、血吸虫等。
三、病原体的传播途径:1.直接接触:通过患病个体的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直接接触到健康个体。
2.空气传播:通过空气中的飞沫、气溶胶等途径传播给其他个体。
3.食物水源传播:通过口腔摄入受污染的食物和水源导致感染。
4.生物媒介传播:通过蚊虫、跳蚤、蜱等昆虫传播给其他个体。
四、兽医传染病防控的方法:1.疫苗接种:通过疫苗接种来增强动物的免疫力,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2.隔离和消毒:对于患有传染病的个体,应采取隔离措施,防止病原体传播给其他个体;对患病场所、设备和用具等进行彻底的消毒。
3.生物安全措施:在养殖场、实验室等易感染疾病的场所,采取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防止病原体的传播。
4.动物健康监测:定期对动物进行健康监测,及时发现传染病的流行趋势和异常情况。
5.厨余垃圾处理:做好厨余垃圾的处理,防止通过食物垃圾传播传染病。
五、常见的兽医传染病:1.禽流感:由禽流感病毒引起,可以通过飞沫和粪便等途径传播,对家禽和人类都具有较高的致命性。
采取早期隔离、检疫、灭杀措施来控制传播。
2.狂犬病:由狂犬病病毒引起,可以通过动物的唾液通过咬伤、抓伤等途径传播。
疫苗接种和隔离患病个体是控制病情传播的有效措施。
3.猪瘟:由猪瘟病毒引起,可以通过直接接触、飞沫传播等途径传播给其他猪。
采取隔离、消毒、疫苗接种等方法来防控传播。
4.新城疫:由新城疫病毒引起,可以通过蚊虫等媒介传播给人畜两界。
兽医公共卫生学名词解释
![兽医公共卫生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0a6ff2c5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ac.png)
兽医公共卫生学名词解释
兽医公共卫生学是一门综合学科,主要关注动物与人类之间的疾病传播和公共卫生问题。
以下是一些相关的名词解释:
1. 兽医公共卫生:一种综合性的公共卫生领域,研究动物疾病如何影响人类健康,以及如何预防和控制这些疾病。
2. 人畜共患病:指能够在人类和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例如禽流感、狂犬病和布鲁氏菌病等。
3. 传染病:由细菌、病毒、寄生虫或真菌等传播的疾病,能够在动物和人类之间传播。
4. 疫苗:一种用于预防疾病的制剂,通过注射或口服,使机体产生免疫力,防止疾病的发生。
5. 动物卫生:指预防和控制动物疾病的措施,包括疫苗接种、疾病监测和处理措施等。
6. 疫情调查:对动物或人群中传染病发生情况进行调查,以确定疾病的传播途径、风险因素和控制措施。
7. 人畜共同抗生素耐药性:指人类和动物使用抗生素导致的耐药菌株的传播和抗药性增加。
这对人畜卫生和治疗动物和人类感染疾病造成了挑战。
8. 卫生监测:对动物和人类疾病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收集,以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
兽医传染病名词解释
![兽医传染病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829f6cc1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90.png)
引言概述正文内容大点1:病原体小点1.1:病原体的定义和分类病原体是指能够引起疾病的生物体,可以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
根据其性质和特点,病原体可以分为不同的分类,如病毒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等。
小点1.2:重要病原体的介绍这里将介绍与兽医传染病相关的一些重要病原体,如口蹄疫病毒、禽流感病毒、布鲁氏菌和钩端螺旋体等,包括其传播途径、临床症状和预防控制措施等。
大点2:传播途径小点2.1:直接传播途径直接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通过直接接触传播,如动物之间的直接接触、性接触和母婴传播等。
小点2.2:间接传播途径间接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通过介质传播,如空气传播、食物和水传播、昆虫传播和环境传播等。
大点3:临床症状小点3.1:典型临床症状兽医传染病的典型临床症状包括发热、呕吐、腹泻、呼吸困难等,这些症状可以根据不同的病原体和感染部位而有所差异。
小点3.2:非典型临床症状除了典型临床症状外,一些兽医传染病也可能表现出非典型临床症状,如神经症状、肌肉萎缩和皮肤病变等。
大点4:预防与控制小点4.1:隔离措施隔离是预防和控制兽医传染病的重要措施之一,包括动物的隔离、场所的隔离以及人员的隔离等。
小点4.2:疫苗接种某些兽医传染病已经开发出相应的疫苗,疫苗接种是预防和控制病害的有效手段,可以提高动物的免疫力,减少患病率。
小点4.3:环境卫生管理良好的环境卫生管理可以减少病原体的传播,包括动物居住环境的清洁和消毒、废弃物的处理和垃圾管理等。
大点5:传染病监测与报告小点5.1:监测系统和方法兽医传染病监测是对动物群体和环境进行定期检测,了解疫情和病原体的传播情况。
监测系统和方法包括实验室检测、流行病学调查和动物健康档案管理等。
小点5.2:传染病报告机制一旦发现兽医传染病,需要及时报告给相关部门和组织,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控制和防范。
传染病报告机制包括疫情报告、信息上报和协同合作等。
兽医传染病学PDF
![兽医传染病学PDF](https://img.taocdn.com/s3/m/8528c75a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db.png)
流行病学
犬瘟热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感染犬只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传播 ,也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未接种疫苗的幼犬和老年犬易 感。
预防和治疗
预防犬瘟热的主要措施是接种疫苗,疫苗可增强犬只的免 疫力,降低感染风险。治疗方面,目前尚无特效药物,主 要采取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
猫泛白细胞减少症
病原学
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病毒 ,属于细小病毒科。
猪瘟
• 病原学:猪瘟病毒属于黄病毒科,瘟病毒属,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病毒。 • 流行病学:猪瘟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感染猪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传播,也可通过污
染的食物和水传播。所有年龄的猪均可感染,但幼猪和妊娠母猪更易感。 • 症状:猪瘟的症状包括高热、皮肤发红、出血、呼吸困难、咳嗽、呕吐、腹泻
、神经症状等。严重病例可导致死亡。 • 预防和治疗:预防猪瘟的主要措施是接种疫苗,疫苗可增强猪的免疫力,降低
及时将诊断结果告知养殖 户或动物主人,指导治疗 和防控措施
PART 04
治疗措施及预防策略
REPORTING
特异性治疗方法
抗病毒治疗
针对病毒性疾病,使用特定的抗 病毒药物,如广谱抗病毒药物、 干扰素等,抑制病毒复制和扩散 。
抗生素治疗
针对细菌性疾病,选用敏感的抗 生素,通过破坏细菌细胞壁、抑 制细菌蛋白质合成等方式,达到 杀菌或抑菌的目的。
症状
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的症状包括发热、食欲不振、 呕吐、腹泻、贫血、白细胞减少等。严重病例可 导致死亡。
流行病学
猫泛白细胞减少症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感染猫的分 泌物和排泄物传播,也可通过飞沫传播。未接种 疫苗的幼猫和老年猫易感。
预防和治疗
预防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的主要措施是接种疫苗, 疫苗可增强猫的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治疗方 面,目前尚无特效药物,主要采取对症治疗和支 持治疗。
兽医传染病学复习题-名词解释(动物传染病)
![兽医传染病学复习题-名词解释(动物传染病)](https://img.taocdn.com/s3/m/d2d72b6d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ba.png)
兽医传染病学复习题兽医传染病学:研究动物传染病发生、发展规律和终止条件,以及预防、控制和消灭动物疾病的方法的科学。
感染/传染: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从而引起一系列病理反应的过程。
传染病:由病原微生物/病原体引起的,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一类对动物危害严重的疾病。
显性传染:机体抵抗力弱,病原体侵入后,机体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
隐性传染:病原体定居在某一部位,虽然进行一定程度的生长繁殖,但机体不呈现任何症状。
传染源:凡是体内有某种病原体在其中寄居、生长、繁殖,并能排除体外的动物机体,即受感染动物。
患病动物:在发病期排出病原体数量大、次数多、毒力强、传染性大的动物。
传染期:患病动物能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
病原携带者:外表无症状但携带并排出病原体的动物。
传播途径: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侵入另一易感动物所经的途径。
水平传播:传染病在群体之间或个体之间以水平形式横向传播。
垂直传播:从亲代(母体)到其子代之间的纵向传播。
易感动物:指对某些传染病病原体有感受性的动物。
疫源地:指传染源及其排出病原体污染的地方或地区。
自然疫源地:自然疫源性疾病所存在的地区。
自然疫源性疾病:指一种传染性疾病及其病原体在不依附人类的情况下,可以在自然界生长、繁殖且在特定情况下使人畜发病。
季节性:某些动物传染病经常发生于一定的季节,或在一定的季节出现发病率显著上升的现象。
周期性:某些动物传染病经过一定的间隔时期还可再度流行的现象。
流行性:在一定时间内一定动物群体出现比寻常多的病例,仅仅是指疾病发生频率较高的一个相对名词。
疫病的预防:采取各种措施将疫病排除于一个未受感染的动物群体之外。
疫病的防制:采取各种措施减少或消除疫病的病原,以降低动物群体中已出现的疫病的发病数和死亡数,并把疾病限制在局部范围内。
疫病的消灭:意味着一定种类病原体的消失。
疫病的净化:通过采取检疫、消毒、扑杀或淘汰等措施,使某一地区或养殖场内的某种或某些动物传染病在限定时间内逐渐被清除的状态。
兽医传染病名词解释
![兽医传染病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e06622a076a20029bc642d5c.png)
一、名词解释1、感染: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的部位定居,生长繁殖, 从而引起机体一系列病理反应,这个过程称为感染。
2、隐性感染:在感染后无任何临诊症状而呈隐蔽经过的感染称为隐性感染。
隐性感染动物在抵抗力降低时也能转化为显性感染。
3、显性感染:将出现该病所特有的明显的临诊症状的感染。
4、继发感染:动物感染了一种病原微生物之后,在机体抵抗力减弱的情况下,又由新侵入的或原来存在于体内的另一种病原微生物引起感染称为继发感染。
5、混合感染:由两种以上的病原微生物同时参与的感染,称为混合感染。
6、持续性感染:是指动物长期持续的感染状态。
7、长程感染:又称慢性病毒感染,是指潜伏期长,发病呈进行性且最后常以死亡为转归的病毒感染。
8、顿挫型感染:开始时症状表现较重,与急性病例相似,但特征症状尚未出现即迅速消退、回复健康者,称为顿挫型感染。
9、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机体并进行繁殖时起,直到疾病的最初临诊症状开始出现为止,这段时间成为潜伏期。
10、传染源:传染源:亦称传染来源,是指某种病原体在其中寄居、生长、繁殖,并能排出体外的活的动物机体,也即传染源就是受感染的动物,包括患病动物和病原携带者11、传播途径:病原体由传染源排除后,经一定的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动物所经历的路径。
12、易感动物:易感性:动物对某种病原体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的特性叫做易感性,有易感性的动物叫做易感动物。
(畜群的易感性:指家畜对于某种传染病病抵抗力的大小,是抵抗力大、易感性小。
)13、垂直传播:即从亲代到子代的纵向传播方式。
水平传播:是指传染病在群体之间或个体之间以水平形式横向平行传播。
包括:经胎盘传、播经卵传播、经产道传播。
14、生物性传播:病原体在节肢动物体内经历发育或繁殖地阶段,是完成其生活史或传播中不可缺少的过程。
15、直接接触传播:病原体通过被感染的动物(传染源)与易感动物直接接触(交配、舐咬等),不需要任何外界条件因素的参与而引起的传播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
1、感染: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的部位定居,生长繁殖, 从而引起机体一系列病理反应,这个过程称为感染。
2、隐性感染:在感染后无任何临诊症状而呈隐蔽经过的感染称为隐性感染。
隐性感染动物在抵抗力降低时也能转化为显性感染。
3、显性感染:将出现该病所特有的明显的临诊症状的感染。
4、继发感染:动物感染了一种病原微生物之后,在机体抵抗力减弱的情况下,又由新侵入的或原来存在于体内的另一种病原微生物引起感染称为继发感染。
5、混合感染:由两种以上的病原微生物同时参与的感染,称为混合感染。
6、持续性感染:是指动物长期持续的感染状态。
7、长程感染:又称慢性病毒感染,是指潜伏期长,发病呈进行性且最后常以死亡为转归的病毒感染。
8、顿挫型感染:开始时症状表现较重,与急性病例相似,但特征症状尚未出现即迅速消退、回复健康者,称为顿挫型感染。
9、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机体并进行繁殖时起,直到疾病的最初临诊症状开始出现为止,这段时间成为潜伏期。
10、传染源:传染源:亦称传染来源,是指某种病原体在其中寄居、生长、繁殖,并能排出体外的活的动物机体,也即传染源就是受感染的动物,包括患病动物和病原携带者
11、传播途径:病原体由传染源排除后,经一定的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动物所经历的路径。
12、易感动物:易感性:动物对某种病原体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的特性叫做易感性,有易感性的动物叫做易感动物。
(畜群的易感性:指家畜对于某种传染病病抵抗力的大小,是抵抗力大、易感性小。
)
13、垂直传播:即从亲代到子代的纵向传播方式。
水平传播:是指传染病在群体之间或个体之间以水平形式横向平行传播。
包括:经胎盘传、播经卵传播、经产道传播。
14、生物性传播:病原体在节肢动物体内经历发育或繁殖地阶段,是完成其生活史或传播中不可缺少的过程。
15、直接接触传播:病原体通过被感染的动物(传染源)与易感动物直接接触(交配、舐咬等),不需要任何外界条件因素的参与而引起的传播方式。
16、间接传播:(有外界环境因素参与)病原体通过传播媒介使易感动物发生传染的方式,称为间接接触传播。
两种方式都能传播的传染病也可称为接触性传染病,多数传染病均属于接触性传染病。
17、传播媒介:从传染源将病原体传播给易感动物的各种外界环境因素称为传播媒介。
18、传染病: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
19、自然疫源地:存在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地方称为自然疫源地,即某些可引起人和动物传染病的病原体在自然界的野生动物中长期存在和循环的地区。
20、自然疫源性疾病:具有自然疫源性(人和动物疫病的感染和流行对其在自然界的保存来说不是必要的)的疾病称为自然疫源性疾病。
一些疫病的病原体在自然条件下,即使没有人类或家畜的参与,也可以通过传播媒价(主要是节肢动物)感染宿主(野生动物)造成流行,并且借此在自然界长期存在。
这些疫病称为自然疫源性疾病。
它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和季节性。
注意:自然疫源性人畜共患病有:流行性出血热、森林脑炎、狂犬病、伪狂犬、流行性乙脑炎、黄热病、口蹄疫、鹦鹉热、Q热、鼠型斑疹伤寒、蜱传斑疹伤寒、鼠疫、土拉杆菌病、布鲁菌病、李氏杆菌病、蜱传回归热、钩端螺旋体病等
21、疫源地: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存在的地区,包括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微生物所污染的物体、房舍、牧地、活动场所,以及怀疑有被传染的可疑动物群和储存宿主所在的地区。
22、疫区:若干个疫源地连成片且范围较大时称为疫区。
23、疫点:通常将范围小的疫源地或单个传染源所构成的疫源地称为疫点。
有时也将某个比较孤立的畜牧场或自然村称为疫点。
24、散发性:疾病发生无规律性,随机发生,局部地区病例零星地散在发生,各病例在发病时间与发病地点上没有明显的关系时,称为散发。
25、流行性:所谓发生流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畜群出现比寻常为多的病例,它没有一个病例的绝对数界限,而仅仅是指疾病发生频率较高的一个相对名词。
地方流行性:在一定的地区中畜群发生规模比较小的家畜传染病的流行,可称为地方流行性。
爆发:某一传染病在一定范围内,在短时间内突然出现很多的病例。
大流行:是一种规模非常大的流行,流行范围可扩大至全国,甚至可涉及几个国家或整个大陆。
26、传播方式: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经一定的传播途径再侵入其他易感动物所表现的形式。
27、接触性传染病:既能以间接接触又能以直接接触传播的传染病称为接触性传染病
28、烈性传染病:通常是指天花、鼠疫、霍乱等来势凶猛、传染性强、死亡率高的传染性疾病。
29:法定传染病:是由国际或国家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公布、一旦发现或怀疑发生时必须立即报告给相应级别兽医当局的疾病,国家卫生组织将其分为A、B类,我国将其分为三类。
30:外来病:指国类尚未证实存在或已消灭而在国外存在或流行、从别国输入的疫病。
31:地方病: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某病仅在一些地区中长期存在或流行,而在其他地区基本不发生或很少发生的现象。
32:新生传染病:是指新确定的和先前未知的、可引起局部或世界范围内公共卫生问题的传染病
33:虫媒传染病:是指其病原体主要靠吸血昆虫在动物间来传播的传染病
26、检疫:是指利用各种诊断和检测方法对动物及其相关产品和物品进行疫病、病原体或抗体检查。
27、产地检疫:是动物生产地区的检疫,做好这些地区的检疫是直接控制动物使用传染病的有效方法。
包括:集市检疫、畜禽收购检疫。
28、口岸检疫: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国际信誉,保障我国农牧业安全生产,既不能允许国外动物疫病传入,也不允许将国内动物疫病传到国外。
包括:进出境检、疫旅客携带动物检疫、国际邮包检疫、过境检疫。
29、隔离:将不同健康状态的动物严格分离、隔开,完全彻底切断其间的来往接触,以防疫病的传播、蔓延。
30、封锁:当暴发某些重要传染病时,除严格隔离病畜之外,还应采取划区封锁的措施,就是切断或限制疫区与周围地区的一切自由的日常交通、交流或往来,以防止疫病向安全区散播和健畜误入疫区而被传染。
31、特异性疗法:应用针对某种传染病的高免血清、痊愈血清(或全血)、卵黄抗体等特异性生物制品进行治疗,因为这些制品只对某种特定的传染病有疗效,而对其他种病无效,故成为特异性疗法。
32、消毒:是用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等不同的方法消灭被传染源散播于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以切断传播途径,防止传染病蔓延。
它一般不包括对非病原微生物及芽孢、孢子的杀灭。
33、终末消毒:在病畜解除隔离、痊愈或死亡后,或者在疫区解除封锁之前,为了消灭疫区内可能残留的病原体所进行的全面彻底的大消毒。
34、物理消毒法:用阳光、紫外线、干燥和高温(火焰灼烧、熏蒸消毒、蒸汽消毒)等方法杀灭病原体。
35、化学消毒法:用化学药品溶液进行消毒。
36、生物消毒法:主要用于污染的粪便、垃圾等的无害化处理。
37、免疫接种:将制备好的抗原物质(如疫苗、菌苗、类毒素等)接种到动物体内,激发动物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使易感动物转化为不易感动物的一种手段,称为免疫接种。
38、紧急接种:当传染病发生时,为迅速控制和终止疾病的流行。
使疫区和受威胁区尚未发病的畜禽尽快建立起特异性保护所进行的应急性免疫接种
39、免疫程序:是指根据一定地区、养殖场或特定动物群体内传染病的流行状况、动物健康状况和不同疫苗特性,为特定动物制定的接种计划。
40、多价苗:是指将同一种细菌(或病毒)的不同血清型混合制成的疫苗。
如:巴氏杆菌多价苗、大肠杆菌多价苗等。
41、多联苗:是指由两种以上的细菌(或病毒)联合制成的疫苗。
一次免疫可达到预防几种疾病的目的。
如: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苗。
新城疫-减蛋综合症(EDS-76)-传染性法氏囊病三联苗等。
42、免疫失败:是指经某病疫苗接种的畜禽群,在该疫苗有效免疫期内,仍发生该疫病;或在预定时间内经检测免疫力达不到预期水平,即预示着有发生该疫病的可能。
43、药物残留:又称兽药残留,是指给动物使用药物后蓄积和贮存在细胞、组织和器官内的药物原形、代谢物质和药物杂质。
44、PCR(聚合酶连反应)技术:又称体外基因扩增技术。
就是根据已知病原微生物特异性核酸序列,设计合成与其5‘端同源、3‘端互补的2条引物。
PCR用于传染病的诊断主要是检测病原,做早期诊断和传染源的鉴定。
它不仅可以检出活的病原体,而且还可以检出已灭活的病原体,只要病原体的核酸未降解。
45、假定健康动物:除了患病动物和可疑感染动物两类动物之外,疫区其他易感动物都属于假定健康动物。
46:受威胁区:疫区周围地区为受威胁区,其范围应根据疾病的性质、疫区周围的山川、河流、草场、交通等具体情况而定。
47:、微生态制剂:又称非致病活菌制剂,用于提高人类、畜禽宿主或植物寄主的健康水平的人工培养菌群及其代谢产物,或促进宿主或寄主体内正常菌群生长的物质制剂之总称。
也就是说,一切能促进正常微生物群生长繁殖的及抑制致病菌生长繁殖的制剂都称为“微生态制剂”。
48、禁用药物:国家绝对禁止的药物,只有氯霉素、呋喃唑酮(痢特灵)和甲硝唑。
49、限用药物:限定使用的抗菌药物,有二甲硝咪唑、洛硝咪唑、四环素、泰乐菌素、杆菌肽、磺胺类、喹乙醇
50、生物芯片:又称DNA杂交探针技术与半导体工业技术相结合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