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理论》读后感
经济学必读书精选50本
经济学必读书精选50本有一技之长者鄙读书,无知者羡慕读书,唯明智之士要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经济学必读书精选50本,希望你喜欢。
经济学必读书1、亚当·斯密5261:《国富论》2、阿4102瑟·刘易斯:《国际经1653济秩序的演变》3、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4、艾伯特·赫希曼:《经济发展战略》5、爱德华·S·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6、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7、巴泽尔:《产权的经济分析》8、贝克尔:《人力资本》9、陈郁编:《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交易费用经济学文选》10、陈宗胜:《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11、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2、岛田晴雄:《劳动经济学》13、道格拉斯·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14、道格拉斯·诺思.罗伯特·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15、德姆塞茨:《(中译本)所有权、控制与企业——论经济活动的组织(第一卷)》16、迪帕克·拉尔:《“发展经济学”的贫困》17、迪屈奇:《交易成本经济学——关于公司的新的经济意义》18、多马:《经济增长理论》19、费尔南·布罗代尔:《资本主义的动力》20、费方域:《企业的产权分析》21、费景汉、G·拉尼斯:《劳动过剩经济的发展》22、佩鲁:《略论‘增长极’概念》23、格哈特·门施等:《资本价值变化与创新偏好》24、霍利斯·钱纳里等:《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25、基思·格里芬:《可供选择的经济发展战略》26、吉利斯等:《发展经济学》27、贾塔克:《发展经济学》28、卡洛·M·奇波拉:《欧洲经济史》29、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30、康芒斯:《制度经济学》31、科斯、哈特、斯蒂格利茨等:《契约经济学》32、科斯:《社会成本问题》33、拉格纳·纳克斯:《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问题》34、莱斯特·布朗:《建设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35、劳·普雷维什:《外国资本主义》36、林毅夫等:《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37、刘世锦:《经济体制效率分析导论》38、罗伯特·M·索洛等:《经济增长因素分析》39、罗纳德·卜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40、罗纳德·伊兰伯格、罗伯特·史密斯:《现代劳动经济学——理论与公共政策》经济学需读的书籍51、青木昌彦、奥野正宽编著:《经济体制的比较制度分析》52、琼斯:《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导引》53、萨·阿明:《不平等的发展》54、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55、樋口美雄:《劳动经济学》56、托达罗:《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上、下)》57、瓦连捷伊主编:《马克思列宁主义人口理论》58、汪丁丁:《经济发展与制度创新》59、西尔斯:《发展经济学的先驱》60、西蒙·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61、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62、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下卷)》63、伊兰伯格.史密斯:《现代劳动经济学——理论与公共政策》64、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65、约翰·希克斯:《经济史理论》66、张培刚:《新发展经济学》67、周天勇:《劳动与经济增长》经济学是什么读后感如何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呢?我以为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要做到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首先必须学好经济学这门课。
经济学读书笔记800字5篇
经济学读书笔记800字5篇在经济社会,商业发展过程中,都伴随着经济现象.如果我不能很好的理解这些东西,那么如何利用他们呢?因此,必须通过学习经济和商业方面的理论和实践,去逐步构建我自己的商业嗅觉和思维.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经济学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经济学读后感1经济学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上的令人惊讶的是很多假设都是似是而非的.随着历史学民俗学统计学的发展一个又一个假设被推翻.我们不禁要感叹经济学的基础发生了动摇.博兰尼说土地劳力金钱都是虚构商品永远不会彻底实现.历史上从不存在现代经济学意义上的经济.不存在一个独立于社群文化生活纯粹以市场供求最大化物质欲望和利润等逻辑来运作甚至能够自我调节的经济体.1 以物易物与交易等个人行为仅偶尔出现在原始社会.经济学是最强调个人行为的不过人类在经济发展的初期从来不是以单个人的身份出现的.马克思对物物交换的描述令人印象深刻可惜他把经济发展阶段和社会发展阶段割裂了开来.这样的情况几乎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2贸易并非出现在社区内部它是不同社群之间的外部事物是从群体之间的交易扩展到个人之间的交易.3贸易并不依赖于市场它起源于单向的运送无论是籍着和平或者不和平的手段.市场是所有西方经济学教科书的第一课但市场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市场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古希腊市场功能主要是通过海盗等非和平手段实现的.4市场存在与否并不是本质上的特征地区性的市场并没有扩张的趋势.古典贸易理论认为若交易效率高到使一国有限人口不足以容纳很高的最优分工水平时国际贸易就会产生.这不符合民俗学的实证研究.5分工并非起源于贸易而是起源于地理的生物的和其他非经济的事实.斯密认为人类独自具有要求相互交换的倾向因为这对个人更有利因此形成了分工.分工程度的高低受市场范围大小的限制.但在资本主义兴起以前分工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性别地理因素等原因劳动生产率不同造成了分工.6金钱并非是一项决定性的发明金钱存在与否并不必然造成经济类型在本质上的差异.金钱并不是所有社会必然的产物很多发展到相当高程度的社会群体排斥使用货币.7中古时代乡村与贸易无缘.城镇与城镇之间的贸易也从来不是公平的.贸易的差异是地方实力的体现.8重商主义迫使国界之内的城镇和省份的贸易更为自由并将自治市镇的制度扩展到全国.重商主义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一国的经济发展同时促进了现代政治制度的形成.9_世纪以前从来未曾有过国家保护政策.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概念是文艺复兴时期逐渐形成的.在此之前并没有很明确的国家概念更没有对外封闭的国家保护政策.如日本中国.10垄断是资本主义的常态竞争是特殊和少见的.资本主义的成就是限制市场的产物.积累大量资本的能力依赖于创造垄断的能力而每一次伟大的技术进步都为垄断部门创造了新的生命力. 大资本家总是试图做一切事贸易生产和金融.只有染指所有部门他们才有望获得垄断优势.只有二流的货色才会去专攻一门才会是商人或工业家.经济学读后感2读了《薛兆丰经济学讲义》这本书,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启发!〝我们在经济学中学到的最重要的教训之一,就是把愿望和结果分开来看.愿望是一回事,但愿望曹诚的结果是另外一回事.〞今天我还是想继续就昨天提出的那个荒谬的比喻来絮絮叨叨,因为尽管我嘴上说着那是一个多么荒谬的想法,但在我的内心里,仿佛一直有一个声音在说,顺着这个思路,不断纠缠.辩驳,就能收获些什么.我看到过的每一本经济学相关教材在讲到供给需求的时候总会提到房价这个例子,殊途同归也好还,异曲同工也罢,这本书也没有例外.可惜我至今没搞明白这个问题,我其实挺想知道,那些写书的经济学家或者大经济学家们,他们真的完全搞明白这个问题了吗?比如说,有没有谁能准确地告诉我,现如今北京的房价将何去何从,亦或再直白些,什么时候买个房子最合适?读后感·当然,不会有人来回答我,但凡回答我的,多半也不是什么大经济学家.好吧,也有可能是我的某个师长听到后,从理论和实际两个方面对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极有可能.我并不同意〝需求是刻画人性的〞这一提法,人性比需求定律复杂得多.这个提法,恕我直言,看着很有道理,但实际只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说服自己的方式,一种自我疏导的方式——对于一个问题,只要你能想得明白,说得通,理得清,不用需求定律也可以.需求第三定律,〝好东西运到远方〞.我觉得这个还是需要结合〝愿望和结果没啥关系〞来看,才算完整.〝经济体系要解决的首要难题是应付变化的问题〞——价格是个有用的工具:1)传递关于稀缺的信息;2)指导生产;3)做出奖惩,决定商品分配.这提醒我,工具变量可以应用到现实生活.具体的思考还需要进一步去做,我还没有想明白.经济学读后感3翻开《西方经济学》,翻到微观经济学这一章,书中详细而全面地从经济行为的角度介绍了微观经济理论,如微观经济学的消费者行为理论.厂商理论.要素市场理论等,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一些更新的微观经济理论,并应用这些理论分析说明了许多现实中的经济现象.在描述方面,注重经济理论和经济现实的结合,使我们很容易就能理解经济现实后面所隐含的经济思想,并且又能学会用理论分析实事的方法,使我们在学习中得益良多.通过课本的学习,我们不难发现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很大.(1)研究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如家庭.厂商等.正如美国经济学家J·亨德逊所说〝居民户和厂商这种单个单位的最优化行为奠定了微观经济学的基础〞.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经济,研究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与规律,从总量上分析经济问题.正如萨缪尔逊所说,宏观经济学是〝根据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失业来分析整个经济行为.(2)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以实现个体效益的最大化.宏观经济学则把资源配置作为既定的前提,研究社会范围内的资源利用问题,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3)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即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则是总量分析,即对能够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这些总量包括两类,一类是个量的总和,另一类是平均量.因此,宏观经济学又称为〝总量经济学〞.(4)基本假设不同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市场出清.完全理性.充分信息,认为〝看不见的手〞能自由调节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宏观经济学则假定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通过〝看得见的手〞纠正市场机制的缺陷.(5)中心理论和基本内容当然也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还包括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市场理论.产权理论.福利经济学.管理理论等.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则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还包括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等.总而言之,但就我所学的信息管理专业来看,本专业主要培养学生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而我们也主要学习经济.管理.数量分析方法.信息资源管理.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经济学成了我们学习科目中的一大重点.只有学习好经济学知识,包括今天我所学习的微观经济学,懂得用经济学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才算得上一个合格的管理学学生,因此,微观经济学实际上就是一个基础,一个基石,一个让我走得更远,看得更远的铺垫.经济学读后感4从前有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岛.假设一个岛上有1000口人,人与人之间交换物品过活,但有时候你手里用来交换的东西不一定就是对方想要的,怎么办?于是人们就用都喜欢的金银作为交换的东西,于是交换方便了.但金银要磨损,携带也不方便,当交换活动频繁时,发现这个东西太繁琐,限制了交换活动,于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想了一个办法,就是由岛上的管理者发行一种符号,用它来代替金银,于是钞票出现了.刚开始这种钞票可以随时得兑换金银.大家都很放心,因为钞票就是金银.可是岛上金银的产量太小,当人们的交换活动更加频繁时,钞票不够用了,只能暂停交换.暂停交换的后果就是大家不生产别人想要的东西了,因为虽然别人用,但交换不出去,套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经济发展减速了.于是大家想了一个办法,成立一家钱庄,这个钱庄是大家的,由钱庄来发行钞票,印出的钞票借给想用钱的人,然后这个人有钱了再还给钱庄.于是银行就出现了.银行的出现,能保证交换活动更持续的进行,大家都拼命的生产,岛上的东西越来越多,银行根据产品的生产数量,不停的印制钞票,以保证交换能更深入的进行.后来人们的交换活动更频繁了,一家钱庄太少了,于是出现了很多钱庄,总要有个管钱庄的吧,于是指定一家钱庄管理其他钱庄,并且钞票只能由这家钱庄印刷,然后通过其他钱庄借给用钱的人,中央银行就这么也出现了.有一天岛上的人发明了船,于是就到处划船跑,发现了另一个岛屿,那上面也有人,也有钞票,也像自己岛上这么活动.但自己岛上生产的东西多,那个岛上生产的东西少,1元钱在自己的岛上能买1斤大米,那个岛上的一元钱只能买半斤大米,于是另外岛上的钱来这个岛上买东西时只能2元换1元才行.于是汇率出现了.算好汇率后,他们开始互相买卖东西到对方岛上,这就是对外贸易.对外贸易丰富了人们的生活生产需要,使交换活动到了一个空前的高潮.由于岛上生产的产品太多了,以至于没法准确估计到底该发行多少钞票,发行多了的时候,因为没有那么多产品可买,产品就开始涨价,发行少了呢就开始降价,为了保证价格稳定,央行要求各钱庄要把一部分钱放在央行里面用来调节产品的价格,根据价格情况多放和少放.这就是存款准备金率.可是有一部分聪明人开始怎么才能把钱弄到自己手上,他在海边捡了一颗石子,说这个石子值100万快钱,把它卖给了一个人,这个人觉得整个岛上的钱加一起也没有100万啊,怎么办,于是向钱庄借,钱庄也没有这么多钱,于是把印钞机打开,印了这100万,借给了他买了这个石子.然后这个人开始卖这个石子,100万卖给了第二个人,由于第一个卖石子的人把钱花了,所以岛上的钱多了,所以这一百万可以筹集到,多买些产品就有了.但当把这个石子以200万转让的时候,钱庄只能又印了100万钞票,就这样钞票越印越多,可是当这个石子不停的流动转让时,大家并不觉得岛上的钱多,产品价格还是原来的那样.可是当这个石子不流通或流通的慢时,大家觉得钱多了,可是如果当持有石子的人把它扔到大海里,那就等于岛上凭空多出N多个100万来,怎么办,央行最害怕的就是这颗石子没了.它没了岛上产品的价格就会飞涨,就会通货膨胀.那么持有石子的人就绑定了岛上的经济.经济学读后感5一直都听说经济这个名词,但是对它并无感.直到进入大学,选择了经济学的专业,便知道,我和经济的不解之缘开始了.经济似乎是深奥的,自己又是浅薄的,便觉得缘分还是太浅.学校开展了读书沙龙的活动,我开始接触一些经济学类的书-《王二的经济学故事》和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我对经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觉得与经济学更近距离,去感受经济的魅力.知道《经济学原理》这本书时,是因为刚学《微观经济学原理》,朋友说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更便于去学习课程,可以说它不仅是一本细细咀嚼的课外书,更是一本课内书,帮助学习认识经济,分析经济,解决经济问题.相比于《经济学原理》,我更喜欢《王二的经济学故事》.可能是因为名字的差异. 故事一词更想让我去探索它.在读《王二的经济学故事》前,先看了作者郭凯的简介,对其也是极其佩服.故事类的书有化深奥为浅显的妙用,让大众都能够去接受的初衷.我很庆幸我成为了能接受它理解它的故事迷之一.这本书中,所有的主人公的名字都是王二,他拥有不同的身份,一会儿是地主,一会儿是打工仔,一会儿又变成企业老板,他经历了不同的事情,比如:买地.分粮.买票等.王二似乎成为了成百上千的缩影.王二在做出经济决策时,朦胧中也会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印象化较深刻的一篇是关于《王二买地和投资性购房的无奈》的文章,能够体现经济决策,以及这种决策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王二是种粮好手,但由于村子的闭塞,粮食只能在村内流通,存放在谷仓里的余粮便很多.粮食堆积,资产受损,于是他用粮食换地,结果地少粮多,地价开始上涨,村里人开始抱怨-王二在吵高地价.再来看我们现在房价以及投资.现代人假设有一笔闲置的资金,他们不愿将钱闲置,而是想要一种安全的稳定的投资.于是便出现买房投资的现象,这便体现了人们的经济决策.但再深入地去思考问题,会疑问为什么造成炒房价呢?难道人们认为的最好的投资方式竟然是买房?由此可以发现经济体系出现了缺陷,国家是否应当采取措施,带头寻找更好的投资方式,有效地配置资源,缓解房价,达到一定的效果?想要改变王二村里的高地价,可能需要一条通往山外的道路,那么高房价的解决方法便是有更好的投资渠道.这本书用的最多的是类比的修辞手法,如此便能直接了当,帮助我们直观的体验经济与政治,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因为这些书,通过这次活动,我离经济又近了一步,希望类似的活动可以多多开展.作者郭凯,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电子学,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专注于中国和新兴市场国家问题的研究,专业方向为国际金融和中国经济,曾就职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现在中国人民银行工作.经济学读书笔记800字。
《经济学》读后感_《经济学》心得体会五篇
《经济学》读后感_《经济学》心得体会五篇《经济学》 (斯蒂格利茨):最经典的经济学教材之一,第四代权威教科书作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几篇读后感,供大家参阅当初拿到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一书时,手捧着这样一本凝聚着大师无数心血与人类智慧结晶的厚重的书,我想,一定是内容错综复杂而让我学生绞尽脑汁才能看懂其冰山一角的教科书,担心自己无法认真地从头到尾看完这本巨著而对心中的偶像有所不恭。
在放假期间里我终于鼓起许久以来都难得一见的勇气翻开了《经济学》的第一页,我下定决心要把它看完。
从第一章绪论开始我就感觉到这本书并不像我先前所想象的那样语言晦涩难懂,而是以自然明了的辞藻将本应繁杂的理论娓娓道来,甚至在描述上比我上学期的课本更简单,越是大师,就越能用浅显易懂的文字表达原本复杂的经济学原理。
保罗·安东尼·萨缪尔森是当代新古典经综合派领袖人物,正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坦利·费希尔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介绍萨缪尔森时所说的:“萨缪尔森对经济理论的几乎所有方面都做了根本性的贡献”。
他从小就被誉为“才华横溢的神童”。
他比较出名的文章中就有我们经常听到的《乘数分析和加速原理的相互作用》。
1970年萨缪尔森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这标志着他为世界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得到了世人的肯定。
我正是带着对大师的崇拜与敬意通篇阅读了这本书。
这本书的编排基本上能满足各个层次读者的需求,较高深的内容在附录或特别标明的小节里单独安排。
第一编是基本概念,主要介绍了一下学习经济学的一些必备基础知识。
第二编是微观经济学:供给、需求和产品市场,第三编是要素市场:劳动、土地和资本,以上两篇也是我们在任一本微观经济学的书本中都能看到的主题。
第四篇从微观的角度主要讨论了下国际贸易、政府以及环境,第五篇至第七篇全面讲述了宏观经济学的相关知识。
读此书没有特别明显的吃力而泛味地看普通教科书的感觉,简单的文字,甚至有时略带幽默的语言,仿佛是在阅读剧情引人入胜的小说一样让人有一发不可收拾地看下去的冲动,对理论的讲述间或会结合实际加入些许评价,更是让人浮想联翩。
《经济学》读后感_《经济学》心得体会五篇
《经济学》读后感_《经济学》心得体会五篇《经济学》 (斯蒂格利茨):最经典的经济学教材之一,第四代权威教科书作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几篇读后感,供大家参阅当初拿到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一书时,手捧着这样一本凝聚着大师无数心血与人类智慧结晶的厚重的书,我想,一定是内容错综复杂而让我学生绞尽脑汁才能看懂其冰山一角的教科书,担心自己无法认真地从头到尾看完这本巨著而对心中的偶像有所不恭。
在放假期间里我终于鼓起许久以来都难得一见的勇气翻开了《经济学》的第一页,我下定决心要把它看完。
从第一章绪论开始我就感觉到这本书并不像我先前所想象的那样语言晦涩难懂,而是以自然明了的辞藻将本应繁杂的理论娓娓道来,甚至在描述上比我上学期的课本更简单,越是大师,就越能用浅显易懂的文字表达原本复杂的经济学原理。
保罗·安东尼·萨缪尔森是当代新古典经综合派领袖人物,正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坦利·费希尔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介绍萨缪尔森时所说的:“萨缪尔森对经济理论的几乎所有方面都做了根本性的贡献”。
他从小就被誉为“才华横溢的神童”。
他比较出名的文章中就有我们经常听到的《乘数分析和加速原理的相互作用》。
1970年萨缪尔森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这标志着他为世界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得到了世人的肯定。
我正是带着对大师的崇拜与敬意通篇阅读了这本书。
这本书的编排基本上能满足各个层次读者的需求,较高深的内容在附录或特别标明的小节里单独安排。
第一编是基本概念,主要介绍了一下学习经济学的一些必备基础知识。
第二编是微观经济学:供给、需求和产品市场,第三编是要素市场:劳动、土地和资本,以上两篇也是我们在任一本微观经济学的书本中都能看到的主题。
第四篇从微观的角度主要讨论了下国际贸易、政府以及环境,第五篇至第七篇全面讲述了宏观经济学的相关知识。
读此书没有特别明显的吃力而泛味地看普通教科书的感觉,简单的文字,甚至有时略带幽默的语言,仿佛是在阅读剧情引人入胜的小说一样让人有一发不可收拾地看下去的冲动,对理论的讲述间或会结合实际加入些许评价,更是让人浮想联翩。
《中信出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作品合集(套装共21册)》的读后感
《中信出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作品合集(套装共21册)》的读后感《中信出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作品合集(套装共21册)》是一套包含了21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作品的合集。
读完这套合集,我被其中每一本书所带给我的思考和启发深深打动。
在我读后感中,首先我想谈谈对于这套合集的整体印象,然后再对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著作进行一一评述。
整体而言,这套合集所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每一册都具有不同的主题和观点。
从宏观经济学到微观经济学,从发展经济学到行为经济学,这套合集几乎涵盖了经济学领域的所有重要方面。
而且,每一本书都是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杰作,这意味着这些书中的思想和理论已经被经过实践的证明和学术界的认可。
因此,读这套合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经济学的发展历程,还能够让我们对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和原理有更深刻的理解。
在这套合集中,我最喜欢的著作之一是保罗·罗默的《技术进步的新机制》。
这本书探讨了技术进步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理论框架来解释技术进步的产生和传播。
罗默认为,技术进步不仅仅是由研究与发展投入所驱动的,而且受到知识创造和知识传播的影响。
他提出了一种称为“新经济增长理论”的框架,强调了知识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
我深深地被这一理论所吸引,因为它为我解释为什么有些国家能够取得快速的经济增长,而其他国家却停滞不前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另外一本我喜欢的著作是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的《人的不完美性:资本市场和制度改革中的行为经济学》。
这本书深入探讨了人的不完美性对于经济决策和市场行为的影响。
斯蒂格利茨指出,传统的经济理论假设人的行为是理性的,但实际上,人们的经济行为常常受制于各种心理和行为偏差。
他介绍了行为经济学的概念,并应用这一理论对于资本市场和制度改革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我认为这本书非常重要,因为它提醒我们在经济决策和政策制定中应该考虑人的不完美性,而不仅仅是简单地依赖于传统的经济理论。
《经济增长》读书笔记
《经济增长》读书笔记罗伯特·巴罗是美国哈佛大学经济系教授、世界著名宏观经济学家、理性预期学派的代表人物,以及新增长理论的重要学者。
哈维尔·萨拉伊马丁是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新增长理论的重要学者,现为美国耶鲁大学经济系副教授。
而《经济增长》一书正是由这两位在经济增长理论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经济学家共同创造的,本书作为一本教科书,首次系统梳理和阐述了迄今为止所有重要的增长模型,包括80年代以来新增长理论的诸多重大拓展。
哈佛大学的著名宏观经济学家、新凯恩斯主义的主要人物格雷戈里·曼丘曾说过:“由巴罗和萨拉伊马丁撰写《经济增长》,其意义不仅仅在于此书是关于经济增长的,更重要的是,此举本身就是经济增长进程的一部分。
今日,经济增长已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中心,经济学家们已经意识到长期增长和短期波动一样重要,甚至可能比之更为重要。
在上学期中级宏观经济学的学习中,我对经济增长有了初步的理解,即用产出衡量的经济长期的变化趋势与过程,并学习了一些与之相关的知识,由此我对经济增长有了极大的兴趣,便抱着求知与探索的心情阅读了《经济增长》一书。
此书第1-3章介绍新古典增长模型,从50年代的索洛-斯旺到60年代的凯斯-库普斯曼,再到最新的拓展。
第4和第5章涵盖了依赖于对可复制要素的不变报酬形式的内生增长理论的各个版本。
第6-8章则探讨了技术变迁与研究和开发的最新模型,包括在产品的种类和质量以及知识的扩散上的拓展。
第9章允许了劳动力供给和人口的内生决定,包括了迁移、出生率和劳动/闲暇选择的模型。
第10章详述了可应用数据的性质和可利用性,而第11章和第12章则讨论了一些经验发展。
再仔细看来,第1章介绍了索洛和斯旺的新古典模型和内生增长模型,与上学期所学的中级宏观经济学联系较为紧密,其认为储蓄率为外生且不变的。
第2章则代之以假设消费者和储蓄率的路径被互动于竞争性市场中的最优家庭和企业决定,详述了有消费者最优化的增长模型,暨拉姆齐模型。
经济增长理论读书笔记
经济增长理论读书笔记经济活动是指为提高一定努力和资源的产量或者为降低一定产量的成本所作的努力。
人均产出的增长, 一方面取决于可利用的自然资源, 另一方面在于人的行为。
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主要关注的是人的行为, 并对人的行为从不同的层次进行探讨。
刘易斯认为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有节约的意愿、经济制度、知识、资本、人口和资源还有政府。
本文主要从人们节约的意愿、增进知识与其应用和经济制度三方面分析刘易斯的经济增长理论。
(一)节约的意愿人们有从事经济活动的愿望和努力。
这种努力既可以通过降低某一产出水平的成本来表现 ,也可以通过进行一定投入以带来产出来表现。
假若人们在某一制度环境中没有致富的经济意愿 ,或者由于该制度结构中的非正式约束 ,如价值观念、伦理规范、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 ,限制了这种意愿 ,使人们无法作出这种努力 ,就不能推动经济增长。
厉行节约是人们节约愿望的一种表现。
厉行节约, 即降低任何一种特定产品的成本, 或是设法在投入一定的力量或其他资源后, 提高产量。
这类节约的努力主要表现在许多方面: 从试验到冒风险;从职业性的流动到地理性的流动;以与专业化等。
刘易斯认为如果不作出节约的努力, 就不会出现经济增长。
节约的意愿与禁欲主义、财富和社会地位以与人们的有限眼界有关。
刘易斯认为禁欲主义可能制止人们去追求某种生活方式, 但并不制止人们去享受在不触犯教规下所挣来的较高的生活水平。
财富和社会地位影响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积极性。
刘易斯认为各类社会的根本差别在于它们的富人如何使用财富以与与声望有关的财富的来源。
富国和穷国的区别在于生产性投资的习惯, 而不在于收入均等的差异, 也不在于给予富人尊重的差异。
真正重要的是财富表现为生产性投资的人们与财富来自土地所有权和继承权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地位如何。
经济增长还与人们受到习惯和禁忌、愚昧无知的限制。
经济增长还与人们对工作的态度和冒险精神有关。
增长的定义, 即每小时的劳动产出提高了。
经济增长的秘密读后感
经济增长的秘密读后感以“理性预期论”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卢卡斯曾经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一旦一个人开始思考经济增长问题,他就不会再考虑其他任何问题了。
事实上,正如赫尔普曼在这本《经济增长的秘密》中指出的那样,早在亚当.斯密时代,经济学家就开始考虑经济增长问题了,这一问题具有持久的吸引力。
不过直到现在,为什么经济会持续增长,使得马尔萨斯陷阱落空;为什么有的国家经济快速增长,而有的国家增长缓慢、甚至停滞倒退。
真的是因为国情不同各有特色吗?还是有其他的原因?这些对经济学家而言,答案依旧是“云深不知处”。
伟大的斯密在《国富论》中就详细解释了分工专业化与市场交换提高了效率,而国际贸易又能使一国的财富效应扩散出去。
李嘉图解释了这种扩散过程,以比较优势理论解释了何以生产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东西再相互交换对双方都有利。
但马尔萨斯却指出了人口与资源之间的紧张关系,当然人类最终凭借生产率提高、技术进步和制度变迁克服了这一困境。
熊彼特解释了创新的作用,新制度经济学派则强调了制度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例如道格拉斯.诺思和罗伯特.托马斯的《西方世界的兴起》和德.索托的《资本的秘密》都提到了产权制度对经济增长的巨大贡献。
不过这些解释都是东一枪西一枪,各击一点,零碎不成体系。
传统的对经济增长的解释总绕不开索罗,就像学哲学绕不开康德一样。
索罗开创了经典的经济增长模型,把传统的生产要素——土地、资本和劳动力——当成影响经济增长的变量。
在土地既定的条件下,索罗认为经济增长是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劳动力)积累的结果。
索罗推断经济增长率会随着资本密集程度的变化而变化,当一个国家的资本密集程度上升时,经济增长会放缓,反之亦然。
这就是所谓的“趋同假说”,各国的边际增长率最终会相等,这就是说落后国家最终能赶上发达国家。
但真实世界里我们却看到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正在拉大,哪怕有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的扶贫工作,这种拉大的趋势依然明显。
索罗所谓的趋同却遥遥无期。
经济学读后感[经济学读后感大全]
经济学读后感[经济学读后感大全]经济学读后感1《经济学原理》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大师曼昆所著,记得这是第二次看这本书,本书总共有13篇,分为36个章节。
在读完此书之后,感觉全书结构合理清晰,语言通俗易懂,曼昆教授将一些深奥的经济学理论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向我们解释得很清楚。
尤其是经济学十大原理,讲得出神入化,曼昆教授用语简单朴素,用简单的文字和简单的案例深刻的阐释了经济学中的十大原理,做到了用朴素的语言讲解深奥的知识,让人印象深刻。
同时,曼昆教授在此书中用重点讲解应用与政策,而正规经济理论则次之,这真正让读者领会到经济学的学以致用。
本书主要讲解了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企业行为与消费者选择理论、长期经济增长与短期经济波动、以及宏观的经济政策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等知识,让我学习到了很多经济方面的知识。
其实对于一个外行来说,我觉得本书的最大价值并不是有多少深奥的理论体系,而是在简单的语言中教会我们形成一种经济学思维。
教会我们用经济学的知识去认识日常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要有经济意思,要把理论知识变成有价值的实际行动。
本书内容丰富,结构合理,在读书的过程中我做了大量的学习,因为有些知识的确似懂非懂。
我相信这些知识对我以后的理财有很大的作用,肯定会受益终生。
经济学读后感2《薛兆丰经济学讲义》是一本通俗易懂的经济学读本,作者通过一个个小故事,告诉人们其中的经济学原理,从中给出一个个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如商业是最大的慈善,不要只盯着钱,好东西运到远方去,如何减少竞争的无谓损失,自由不等于免费,想象力决定生产力,好钢用在刀刃上,谁的话语权更大,为何同工不同酬,众人如何彼此影响等。
书中的一些小故事使我印象深刻。
如马粪到处都有,有人在马路上捡拾马粪,并把这些马粪归到一堆,但当时并没有拿走,也没有标记,结果第二天被人拿走了,等于一天的工作白干了,结果诉诸法庭。
如果法官支持了财富创造者(捡拾马粪人),就会鼓励人们去努力创造财富。
新经济增长理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5篇
新经济增长理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5篇第一篇:新经济增长理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新经济增长理论力求以一种与传统新古典经济学相当不同的思路来解释各国经济增长率的差异,为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开拓新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思路,因而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和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当中。
当今发展中国家及新兴工业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新经济增长理论恰好为它们的经济发展带来新的理念和开拓新的道路。
一、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几点严重问题(一)贫富差距急剧拉大,“三农”问题日趋严重城乡差距、贫富差距急剧拉大,三农问题日趋严重、社会不稳定因素在增多加大。
至今仍有2500万农村人口生活在绝对贫困中,吃不饱、穿不暖。
按联合国设定的日均1美元的贫困线基准,中国目前的贫困人口则达2亿多。
据世界银行测算,2001~2003年间,中国10%的最富裕人口的收入增加了16%,而10%的最贫困人口的收入却降低了2.4%,这一差距于今更大。
按官方统计,20012年,中国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已达0.474,业已超过了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城乡人均收入的差距为3.10:1,这一差距已超过国际公认的严重程度。
若按专家学者的测算,中国的基尼系数和城乡收入差距数据都远远超过官方的统计。
(二)社会保障体系薄弱,消费水平下降中国社会保障薄弱,国内储蓄过高,导致消费下降,也严重影响扩大内需消费为主的经济增长。
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增长,虽然迅速而成效显著,但却未能在其发展过程中相应配套地建立起社会保障体系。
应与经济改革和增长同步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不仅严重滞后,而且在农村和贫困人口中甚至欠缺。
由此而造成人们普遍感到经济上无保障和社会安全网的缺失,因而不得不压缩开支、节制消费,增加预防性储蓄,这导致中国家庭储蓄率高达30%,而且总体消费水平20年来一直在下降。
据官方统计,政府和公众总体消费从20世纪80年代占GDP的62%,下降到2012年的43%;公众消费占GDP的比例已从1991年的48.8%下降到33%。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整理18篇)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整理18篇)篇1:经济学原理读后感市场的逻辑:一个人要自己幸福,首先要给他人创造价值。
看到书名,自己就会想到,这是一本很深奥的书籍,而自己对经济的走向并不了解,可又觉得经济与个人生存息息相关。
既然这是一本备受推崇的书籍,那为何不趁此机会迅速脑补一下,后半生就可以站在高点上看财富的积累,让生活更有保障。
上面是阅读之前的想法。
读完之后,细细品来,很多经济学原理也是人活着的态度,处世态度,情绪波动稳定在区间中。
人的大脑就是一本经济学原理,这本书的'最终目的也是让经济不要处于剧烈震荡,也在不断研究总结历史上经济发展过程,不断找到稳定经济,防止经济过热过冷,哪种经济预测方式方法是合理的,哪种供给需求曲线折中是比较适宜的。
所以看完这本书,经济学--à>>就是人的大脑波动的控制学,最优、折中、曲线、让位、囚徒、效率、改进、宏观、微观、弹性、陷阱等等。
人的大脑啊,它不为外界所动,但对外界充分感知,果断出手、微动调节、弹性交叉等等,汇聚在一起。
那就是,安住内心,处理好自己和自己的关系,获取外部的知识来做到全知全觉,但又不为外界所影响,达到经济稳定调节,消除剧烈波动带来的负面影响,观察自己,就是这样静静的观察它。
避免自己充当政府对市场过度管制,造成情绪震荡幅度过大。
这本书的目录做的非常好,不但目录详细列出了每一个小结要说的内容,还把举的例子详细分类显示在另外一个单独目录里面,先看这些例子,就把整本书的主要内容简单了解了一遍。
亚里士多德,20xx年前希腊哲学家,指出,人有三种生活:①享受的生活;②政治的生活;③沉思的生活。
①是生理欲望的满足,吃、喝、穿、看、听,都是感官刺激。
②是追求权力和荣誉③运用理性追求真理前两种都是依赖别人,因为不是自足的,只有沉思的生活是不依赖别人,生活是自足和自得其乐的,是他人不能夺走的。
篇2:经济学原理读后感我这个经济学零基础的人,一直想找本书学学经济学。
新经济增长理论对我们的启示
是体现在劳动者 身上的资本形式。 劳动者的知识 、 力 、 、 智 技能 经 验和健康状 况决定 了人力资本 对经 济布局的作用不同, 使国民
收人增长的程度也不同 。 ②人力资本是通过对人 力的 投资而 形 成的。 人力投资的主 要来源是教育投资, 并且 人力资本质量的高 低也取决 于教育投资的数量和 磺量 。 人力投资的内容包括 : 保健 设备和服务的各种支 出 ; 的初级 、 正规 中级 、 高等救育支 出和非
新经济增长理论
对我们 的启 示
口陈 辉
被称为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 新经 济增长理论始于 2 0世纪 6 O年 代, 它的特点是将知识和人力资本 引人经济增长模式。 它将技术 因素进 行了完全内生化的解释 . 提出了要素收益递增的假定 , 对 新 固定经济增长理论进行 了全 面的修 正和发展 。 这一 理论为我 们带来 了新 的经济增长图景 : 人均产出可以无限增长, 随着资本 存量的增力 艮投 资率和资本收益率可 以递增而不是递减, 并且增 长 率可 能随时间变化而递增 。 舒尔菠 在对一 些国家 所做 的实证分析 中发现, 经济 发展 中 资本——劳动比率长期呈现下降趋 势 ; 国民收 入增长快亍土地 、 资本和劳动投人的增长。 基于这些事实 , 他批判 了传统经济理论 将经济增 长解释 为物质资 l和技术投入 , 奉 促使经济增长和 劳动 生产 率提 高的重 要囡素 已不是土地 、 劳动力数 量和资本存量的 增加 , 是人的知 识 、 而 能力 和技术水平的提 高。 舒尔 茨人力 资本理论的提 出将过去强调生产过程中的物的因素转 向了强调
产而转 化为生产 力的能 力。 在知识经济 中, 科学系统生产出新 知 识. 企业则将新知 识用于社会生产领域。 新知识从生产 向应 用的
论新经济增长理论及其对现实经济的启示
论新经济增长理论及其对现实经济的启示一、新经济增长理论的概述二、新经济增长理论的主要内容三、新经济增长理论对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四、新经济增长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五、新经济增长理论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一、新经济增长理论的概述新经济增长理论是指由罗默、博梅尔、卡茨等学者提出的以知识、技术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经济增长理论。
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新经济增长理论逐渐成为经济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对于经济发展的启示越来越广泛。
二、新经济增长理论的主要内容新经济增长理论主要包括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知识产权等方面。
在技术进步方面,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核心推动力。
在人力资本方面,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重要的生产要素,而且人力资本的投资是可以带来长期经济增长的。
在知识产权方面,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产权保护是重要的,因为知识产权可以保护知识和技术的创造者,从而促进创新和技术进步。
三、新经济增长理论对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新经济增长理论对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新经济增长理论强调了技术进步的重要性,从而加强了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的研究和发展。
在新经济时代,对于那些能够保持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国家和企业,将会更加有利。
(2)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强调了人力资本的重要性,使得教育和培训成为了重要的投资方向。
在经济发展中,人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3)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强调了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让知识产权保护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知识产权保护的提高将对技术进步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新经济增长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新经济增长理论在实践中已经有了广泛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学研究方面。
新经济增长理论促进了经济学研究格局的变革,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新经济增长理论体系。
(2)企业管理方面。
新经济增长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为各种企业的管理模式和运营策略的调整和优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经济发展理论读后感
《经济发展理论》读后感经济增长可以分为逼近均衡的增长和非均衡增长两类。
前者是古典经济学研究的, 它的数学基础是收益递减规律。
当经济发展到均衡点时, 进一步的增长就不可能再继续。
而社会在不断变动, 人口在增加, 新的资源在被发现, 资本在积累, 所以增长总是可能的, 但又是有限的。
因为一旦达到均衡就停止了。
要突破均衡就得靠创新, 就是非均衡的经济发展。
均衡增长表现为投入要素的增加, 也就是外延式增长, 后者可以称为内涵式增长。
在均衡增长的模式中, 没有创新, 经济也能增长。
但那是由于投入的增加, 而没有效率的提高。
对于非均衡的经济增长, 从宏观角度来说, 人口平均寿命的增加有利于提高经验的积累, 教育投入的增加有利于提高人力资本的价值, 劳动力和资本流动自由度的提高有利于流动成本的降低, 政府效率的提高有利于新企业的建立, 社会诚信度的提高有利于降低交易费用。
这些方面都会促进创新过程。
但对于非均衡的经济增长从微观的角度来说, 则要从企业的作用, 以及企业家在其中的推动作用来分析。
熊彼特从研究循环经济入手, 对新古典经济学中的基本概念做了形象的描述。
在一个私人财产、分工和自由竞争占统治地位的商业化国家中, 每一个经济时期中, 每个人都是靠前一期生产的货物来生活的, 那么无论你在什么地方离开循环经济的某一环节, 在走了若干步之后, 又会回到这一起点。
每个家庭或者厂商的行为, 都按照经验给定的数据和同样由经验确定的方式来做出的, 大家都墨守陈规不轻易改变。
接着, 他提出了“组合”的概念, 通常人们讨论两种组合, 经济组合和技术组合。
而且两者通常是背道而驰的, 技术上低劣的方法可能仍然适合于给定的经济条件。
当我们把最终产品的组合不断的向上追溯, 最终都会找到两种最根本的对象: 劳动力的服务和土地的服务, 我们可以把所有的货物都设想成是劳动服务和土地服务的集合体, 而且劳动和土地是同等重要的。
在劳动力中, 有一种特别的领导的劳动, 他会为其本身定出自己的目的, 并似乎成为第三种要素。
新增长路程读后感
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还有点打鼓,担心会被那些高深的经济术语和复杂的理论给绕晕。可没想到,作者就像是一个特别会讲故事的人,把那些看似枯燥的增长知识,讲得活灵活现的。
书里提到的一些关于创新在增长中扮演的角色,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就好比我们现在的生活,如果没有那些脑洞大开的创新,哪来的智能手机,让我们随时随地刷短视频、点外卖呢?这就像是给经济这辆大车装上了超级炫酷的火箭推进器,“嗖”的一下就往前冲。创新就像是一群调皮又聪明的小精灵,在经济的森林里到处乱窜,每到一个地方,就给那儿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
还有关于人才的部分,也让我很有感触。作者说,人才就像是一把把独特的钥匙,能打开不同的增长之门。我就想啊,可不是嘛,那些厉害的科学家、聪明的企业家,就像拥有魔法一样。比如说马斯克,他就像一个来自未来的人,带着他的奇思妙想,一会儿搞电动汽车,一会儿又琢磨着去火星,他这样的人才就像是一颗超级种子,种在哪儿,哪儿就会长出一片繁荣的增长森林。
不过呢,这本书也不是一味地只说那些高大上的成功案例。它也提到了在新增长路程中会遇到的各种坑坑洼洼。就像在创业的路上,不是只有鲜花和掌声,还有数不清的绊脚石。有时候盲目跟风创新,就像没头的苍蝇乱撞,最后只能撞得头破血流。这就提醒我们,在追求增长的时候,不能只看到那些闪闪发光的机会,还得小心脚下的陷阱。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被打了一针经济增长的“强心剂”。我不再觉得经济增长是那些高高在上的经济学家们在实验室里捣鼓大事。我就像一个刚刚得到武功秘籍的小侠客,虽然还不能立刻成为大侠,但已经知道了增长的江湖里有哪些厉害的招数,哪些暗藏的危险。这本书就像是我的一个新朋友,在我以后看待周围的经济现象时,会时不时地在我耳边悄悄说几句:“你看,这就是新增长路程里的那点事儿。”
《经济增长理论》读后感
《经济增长理论》读后感——金志豪《经济增长理论》是阿瑟.刘易斯于1954年7月在曼彻斯特完成的。
书中开创性的力图破解发展中国家如何赶上发达国家的基本思路是非常明确的,到处闪烁着作者在谙熟当时经济理论基础上的独立思索的思想的光辉。
本人主要认为有以下几点:第一,刘易斯先生不去向马克思和亚当.斯密那样去预测不同社会制度的走向,而只探讨富裕国家在发展中所发生的变化将在多大程度上也许可望在较贫穷国家里重现。
对于发达国家本身,作者认为无法预测他们下一步将走向何方。
因为我们不相信人类的未来是受我们认识的或能够认识到的不变的规律支配的。
书中预测的基础,要脚踏实地得多,这一点我觉得对赶超国家来说非常的重要。
这也与我的经济学与政治应作适当分离的思路是一致的。
第二,刘易斯先生比较全面的论述了发展中国家现在面临的所有重要的宏观经济问题。
书中论述了节约、经济制度、知识、资本、人口和资源、政府和经济增长的关系。
连作者自己也认为这种全面论述经济增长的著作有一个世纪多没有出现了,最后一本涉及范围如此广泛的巨著是约翰·斯图尔特·穆勒所写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于1848年出版。
第三,作者重视经济思想史对经济研究的重要作用。
书中区分了归纳法和演绎法的作用和区别,归纳法适合从经济学说史的角度对经济问题做长期的分析;而演绎法更多的适用于短期的经济政策的制定。
我也觉得任何问题的探讨追根溯源是非常重要的。
这样分析的问题才清析、透彻。
太长期间的预测受太多的偶然因素的影响,可信度将大大降低。
第四、承认不同的社会制度存在的合理性和价值的互补性。
作者认为发展中国家能够通过处理好面临的经济社会问题赶超发达国家。
书中并未触及社会制度层面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即只研究发展中涉及的经济问题。
另外,作者还阐述了历史观,作者认为,历史并非是由事实组成的,而是由历史学家对所发生的事件及其原因的见解组成的。
这一点在经济思想史的研究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经济增长理论概述及其启发意义
2. 68
2. 68 2. 68 ¹
日本
2. 78
2. 99
3. 15
3. 13 3. 15 º
资料来源:5 2008 年统计年鉴6 注释: ¹ 2004 年数据 º 2003 年数 据 美国的 R& D 投入从五 十年代 50 亿 美元 左右, 到 90 年代 已 经猛增到 1480 亿美元。美国政府十分重视技术创新与 开发, 注重 技术商业化, 促进大学和工业界合作, 促进科技发展在经济中 的应 用。而从上表看出 R& D 投入 占美 国 G DP 的比 重在 近十 年并 没 有太大的增长, 我国在此方面的增长率已近增 长了一个多百分点。 在公共教育投入见表 2:
) 40 )
金融经济 Financial economy
增长动态化, 明确说明了经济长期增长的原动 力。 到了 21 世纪, 巴 罗与萨拉伊马丁首先对卡尔多的研究做 出了
相应的评价, 赞同其认为人均产出持续增长且 增长率不趋于下降;
于 2/ 3, 而物质资本/ GDP 近似等于 1/ 3。而我 国的数 据却是 与之 不同, 见下表 3:
表3
人均物质资本持续增长; 物质资本与产出的比 率近乎稳定; 以 及劳 动和物质资本在国民收入中所占份额近乎稳定这四条结论与 发达
国家长期数据是一致的。其 次, 两 人提出 经济增 长正向依 赖于 以 教育成就和 健康为形式 的人力资 本的初始数 据, 负 向依赖于 政府 消费支出/ G DP 的 比 例和 导致 市 场扭 曲与 政 治 不稳 定 的政 策 措 施。可以看出从 20 世纪 80 年代 开始, 教育已 经成 为经济 学家 研 究经济增长的一个新的方向, 人力资本出现在 经济增长函数中, 它 和科技共同推动经济长期增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增长理论》读后感
《经济增长理论》是阿瑟.刘易斯于1954年7月完成的。
刘易斯是目前唯一获得过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黑人,他致力于研究发展中国家贫困及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的内在原因。
刘易斯研究所处的时代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殖民主义制度瓦解而新兴发展中国家开始了新一轮的发展之时,当时急于加速经济的振兴,对经济学的研究也也变成了炙手可热的课题。
《经济增长理论》主要从宏观经济方面阐述了实现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要点,具体论述了节约、经济制度、知识、资本、人口和资源、政府六方面内容以及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不同于其他经济学书籍,经济增长理论》并不止从供需方面或一连串的经济学模型分析如何实现经济增长,还从根本分析了是什么抑制了经济增长的速度。
书中罕见地论述了知识相对于经济增长的关系。
显然这两者的关系是不言而喻的,而对于发展中国家,这或许就是它们与发达国家的差别所在。
作者在分析不同地域知识增长情况时,按照时间逻辑分为了未开化时期,开化但无科学的时期和产生了科学技术的时期。
未开化时期由于知识都是口头传授,知识都是抽象化的,知识的差别不会很大,到了开化而还没有科学出现时,各地域产生了各自的文化,受这些文化和外在环境的影响下,人们的思维模式被引导向不同方向发展,此时知识增长的速度开始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而当科学技术产生后,由这种变化所产生的知识的差异被越拉越大。
具体体现在西方一些国家受科学技术影响而产生了大量发明,这些发明是大多数国家所没想到的。
虽然这些发明也可以被传播到其他地区,但是耗时且需要考虑是否与当地条件相适应,于是不同地域知识的增长还是很难达到平衡,而也就意味着一些地区想要实现经济加速增长就需要跟上世界科技文化发展的步伐。
全书前面阐述了实现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以及作者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所需提升方面所做的见解,似乎是过分倡导这种经济增长,但在最后作者也表明了自己的主张和态度,即经济的增长与否从来不与人们是否产生幸福的感受挂钩,所以经济增长从来不是人类发展的根本,经济增长的理由是,它使人具有控制自己环境的更大能力,因此增加了人类的自由。
经济增长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高效,我们减少了为基本生存所要奔波的时间,可以将时间花在我们更愿意做的事上,而我们对幸福的感受就会从这些客观的事物移开,更遵从于自身的主观想法。
当然,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我们还应该对分配制度进行改革,对自身思维模式进行转变,毕竟我们最应该清楚的一点就是,无论是努力实现经济增长,或是达到其他目的及其所需要的努力,归根结底我们都是希望在发展的进程中努力实现全人类所理想的生活状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