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合集下载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读书心得2020字五篇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读书心得2020字五篇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读书心得2020字五篇《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1最近有幸拜读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老师的著作《教育的智慧》一书,里面包含了李老师对教育工作的真诚和热情,书中字字蕴含着真言,句句渗透着思考的智慧,读完之后让人受益匪浅。

在《教育的智慧》一书中,李老师经过几十年的亲身教育实践历程,通过对教育的感悟、理解、思考,形成了自己对教育的独到见解,其中主要包括对于师生关系的理解,班主任如何加强自身修养,以及如何当一名好老师等,李老师都有着自己独立的思想,都在《教育的智慧中》一一呈现,读完后让我们这些后辈教师受益匪浅。

《教育的智慧》一书中对于课堂上的师生关系的理解,是建立在民主课堂的基础上的,而民主课堂在李老师的思想中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因素:充满爱心、尊重个性、追求自由、体现平等、重视法治、倡导宽容、讲究妥协、激发创造等八个方面。

而其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充满爱心与重视法治。

充满爱心就是对每一位学生投注关注与尊重的目光,老师与学生之间懂得互相尊重,也让学生之间学会彼此尊重。

而重视法治虽然不能等同于用法律手段来治理班级,但精神实质是一样的,即依靠体现公共意志的规则来实施管理,而且所有人都必须遵守统一的规则,体现在班级中就是让学生通过共同制定规则参与班级管理,让学生学会自己管理自己,从而学会自己管理班级,,而老师也会尊重学生的这个权利,从而形成一种在平等基础上的共享形式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而在关于班主任的自我修养的方面,李老师在《教育的智慧》中首先提出了作为一名班主任的幸福何在?它来自于对于教师职业的享受,尊严的赢得,更重要的是学生自觉的爱戴等多方面。

而同时班主任也有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学生、家长、社会乃至自身对于自我的要求。

而如何让自己做好班主任工作?李老师也给我们提了很多有益的建议,尤其是刚刚踏上工作岗位不久的年轻教师更应该吸取其中的精华,要善于向前辈教师学习,多思考、多阅读、多写作,让自己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地进步,化压力为动力,更好的从事教育教学中的班主任工作。

李镇西《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范文5篇

李镇西《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范文5篇

李镇西《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范文5篇李镇西《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精选篇1)莎士比亚说好在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有了它就为我们指出了一条明朗的道路,《教育的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

寒假拜读了王晓春老师所著的《今天怎样做教师》,给我这个在教育岗位苦苦摸索的新教师送来了一剂沁人心脾的良药这本书从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问题、管理问题等方面都给我们做了个专业化的展示:如主要不靠嘴教育孩子。

靠的是情境,靠的是行动。

我们无法改天换地,但是没有人能阻止我们为改天换地贡献一份力量,只要我们不放弃理想。

正是家长的溺爱,教会了孩子自私和不孝。

我们的教育就是这样,大家除了考试分数什么也看不见,本该家庭教育解决的品德问题推到学校,本该幼儿园、中小学解决的品德问题推给大学。

难怪我们老得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因为家庭教育的基础就没打好,学校要不断补课;因为学校一边加强某种教育,一边同时把隐患推给高一级学校,在应试的疯狂中,实际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制造的问题往往比解决的问题还要多,最后压力都加到社会…热爱生活是热爱学习的前提。

保持好奇式的探究心态,是制怒的最好办法之一这可能是特点而非缺点。

我不赞成教师做学生灵魂的工程师。

因为到底什么样的灵魂最有利于他将来在社会上发展,你并不一定清楚。

再说,你对自己的灵魂就那么自信吗?…像书中这些酣畅淋漓的名言警句,阐述的这些观点,恰恰是我们这些青年教师说欠缺的,让人深思。

人们给予教师许许多多荣耀的称誉。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读后感《《教育的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等等,尤其是中国儒家将尊师敬孔的思想发挥到极致,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影响浸润了中华文明几千年。

然而今天教师也不再拥有令人真正崇敬的荣耀和光环。

重塑教师形象,还教师与教育最本真的面目,是我们每一个人民教师神圣的职责和不可推卸的义务。

那么站在21世纪的今天,尤其是在新课改背景下的.今天,我们理想中的教师应该是怎样的呢?在我们的心中应该建立起什么样的教师形象呢?读了王晓春老师的《今天怎样做教师》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关于《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体会(通用7篇)

关于《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体会(通用7篇)

关于《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体会(通用7篇)关于《教育的智慧》读书篇1《教育的智慧》是李镇西教育思想和教学智慧的集大成之作,全面展示了他在语文素质教育、班级民主管理、后进生转化等方面提出的一系列曾在全国产生轰动效应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模式,其中既有深入独到的理性思考,又有大量生动鲜活的实践案例分析,还穿插着作者对自己闪烁着理想主义光辉的教育情怀的诗意表达,是一本含金量极高的教师职业素养读本。

这本书分四编,每一编都包括多篇文章,每一篇都如朵朵激荡的浪花冲刷着我浮躁、浅薄的内心,为我树立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做人的道理。

现在撷取几朵最美的浪花与大家共享:一、不轻易对任何学生丧失信心。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这句话,我记得最早是老教育家陈鹤琴说的,后来霍懋征等名师也说过类似的话。

说实在的,提到这句话,不少老师定是一肚子苦水,一阵子牢骚,我也不例外。

想想自己教学二十余年来,所教学生可谓不少,但不是每位学生都像刚才那句话所说的那样令人满意,每一级都有自认为朽木难雕的孩子。

有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李镇西认为”可以说没有,也可以说有。

“说没有,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非常理想,只差学校教育这一环时;第二,好的标准不是一个广义上的标准,而是针对某一个具体学生,让他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这里的进步可能是综合性的,也可能是某一方面的。

李镇西老师的解释让我们茅塞顿开,让我们对于学生的优秀与进步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让我们从单纯的以成绩论英雄,论成败,转变为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从学生的做人,以人为本的理念为出发点来看待、教育每一位学生,让我们不轻易对任何学生丧失信心。

这样,我们的工作才是快乐的,才是平和的。

二、尊重每一个孩子的未来。

走进任何一位百年名校,我们都会看到一尊尊名人名家塑像,校长都会非常自豪地向我们介绍学校教育出的一位位名人。

但李镇西认为,学校创办百年,显然绝不只是培养了校长所提到的十几位学生,更多的是千千万万个普通学生。

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

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

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1《教育的智慧》是我国著名心理学工作者、北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林崇德先生写给中小学教师的近着。

本书以创新的意识,严密的逻辑,源于教改实验的科学性,以及生动流畅的文笔,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高度上对素质教育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回答了基础教育改革中许多重要的问题。

掩卷沉思,书中的不少观点给我们以启发,能够让我们回味。

其中尤以第二章中阐述的“教师的素质”给我感触最深。

本章以“认识自己:教师就应是什么样的人?”一问展开阐述。

林先生喜欢赵朴初的诗,而我读了赵朴初的诗也十分感动和安慰,同时也更添几份职责。

让我们一齐来读读赵老的《金缕曲——献给人民教师》:不用天边觅英雄,教师队里,眼前便是。

历尽艰难终不悔,只是许身孺子。

堪回首十年往事?!无怨无尤吞折齿,捧丹心,默向红旗祭。

患与安,无论比。

幼苗茁壮园丁喜。

几人知,平时辛苦,晚眠早起?澡湿寒温荣与悴,都在心头眼底。

费尽了千方百计。

他日良材承大厦,赖今朝血汗番番滴。

光和热,无穷际。

赵老的这首诗饱含了对人民教师辛勤付出的肯定与赞美,我们每个教师读本诗都会心中涌起一份激动和安慰,同时更多地会反思:我做到诗中所写的那样了吗?我是否无愧于“教师”这个神圣的称号?应对教育改革的大潮,教师能否跟上,这决定我们教师自身的努力程度,决定我们是否具备了适应教育改革应具有的素质。

那么,教师务必具备哪些素质呢?林先生透过近年来的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认为教师素质在结构上应包括教师的职业理想、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的教学监控潜力以及教师的教学行为与策略,下面将我的学习理解与大家交流,以求共勉。

一、师德与诗魂——教师的职业理想。

师德的实质就是教育事业的“业”字,即对教育有强烈的事业心、职责感和用心性;而师爱则是师德之魂。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10篇)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10篇)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10篇)教育的智慧读后感1合上张平的《教育的智慧》,书中的一些话语仍在我脑海中回荡,“发展学生的智力与能力,应该从培养思维品质入手”“教师参加教育科研,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家庭教育的重点必须放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上”这些内容给了我很多启示,了解学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传播知识的同时灵活的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它的教育智慧是真正从学生的长远发展着想,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日记思维是智力与智能的核心,他强调要重视各种逻辑思维的发展,既要发展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又要发展他们的形象逻辑思维和动作逻辑思维。

在数学的教学过程当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对于某一道题目的解法,常常有很多种,教师就要让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形成求异思维;对于一些定理的归纳,要让学生自己学会总结,形成求同思维。

教师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大胆的在课堂上提出有疑问的知识点进行全班讨论交流。

一个学生的成才,不仅依赖于智力因素,而且依靠非智力因素。

如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林崇德教授提出了四条主要措施,即发展兴趣、顾及气质、锻炼性格、养成习惯。

从兴趣入手,能培养师生感情,提高教学水平。

的确是的,在课堂上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相当重要。

程颐说过:“教人未见其趣,心不乐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故事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通过多媒体课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林崇德在教改实验中特别重视“勤奋”,并要求实验班抓住“勤奋”学习的良好性格特征,养成勤奋的学习习惯。

作为一名教师,把“工作就是服务”落到实处,学生的需要就是自己的服务内容,学生有问必答,有求必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学生,以自己的言行引导学生,事事为学生做出榜样。

把认真为学生负责作为自己的左右铭,用自己职业良心衡量自己,鞭策自己,让“工作就是服务”成为自己的自觉行为,推进到自己的每项工作,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享受到应该享受的服务。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通用5篇)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通用5篇)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教育的智慧读后感(通用5篇)教育的智慧读后感1最近读了李镇西老师所著的《教育的智慧》一书,书中讲的大多数是班主任工作和语文教学上的事情,对于我是有非常大的感触和启发的,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李镇西老师在其中讲民主课堂的内容。

书中李老师从8个方面来阐述了他所认为的民主课堂。

一、充满爱心。

二、尊重个性。

三、追求自由。

四、体现平等。

五、重视法治。

六、倡导宽容。

七、讲究妥协。

八、激发创造。

所谓的民主课堂,通俗的讲就是充满民主教育理念的课堂,它意味着教师对于学生能力与潜力的无限信任,意味着师生是探索真理道路上的志同道合者,意味着还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意味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民主课堂是建立在师生人格平等的基础上的课堂,是学生真正成为主人的课堂,是充满生命幸福与人性光芒的课堂。

民主课堂的核心理念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课堂上的体现。

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就必须改革课堂师生关系,把教师教的过程变为学生学生学的过程,让教师的教服务于甚至服从于学生的学。

我对于这8个方面中,最有感触的是第七条:讲究妥协。

善于妥协是一种智慧、一种美德,也是一种与人合作的前提。

能够妥协意味着对对方的尊重,教师要乐于以朋友的身份在课堂上和学生开展同志式的平等讨论或争论,并在这一过程中主动吸取学生的合理见解。

妥协并不是投降,而是不断吸收对方的合理因素进而是双方的认识更加接近。

我们平时在教育教学中,往往把自己的位置摆的过高,与学生一有冲突就以自己的意见为准,忽视学生的想法,有时就造成了不良的后果。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发现李镇西老师在本书的写作里注重案例的开发和利用,用典型的案例阐明深刻的道理,注重用清新流畅活泼的语言简明地论说事理,把教育理论与教育实际结合起来,从而也唤起我们教师对教学细节的关注、对教师智慧的关注、对教学实效的关注、对自身发展的关注、对教学创新的关注,搭建一个交流共享的平台,提供一些教学细节、教师智慧、教学实效、自身发展、教学创新的操作性理论诠释与实践案例。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8篇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8篇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8篇《教育的智慧》读后感8篇一次和一个教师同学出去喝茶,发现同学带了本书《教育的智慧与真情》,就拿起来看,看着看着发现这本书写得很实在,很对我们教师的心声。

于是就借过来认真得去品味它,发现这是一本不亚于李镇西老师《做最好的班主任》的经典教育学著作,它就像一把锁解开了我很多结。

一个教师需要理想、信念、智慧和真情。

肖博士在书中这样来解释他的论点:教育需要理想与信念,包括理想的社会、理想的人生、理想的人格没有理想,就没有努力的方向,教育就会陷于迷茫和困顿;没有信念,就没有精神支撑,就没有勇气和毅力不断生发的源泉,我们就无法超越横亘在通往理想之境上的无数险阻和艰难。

同样,教育也需要智慧与真情。

没有智慧,我们就缺乏透过琐屑与繁杂洞察精深与微妙的能力;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一种认知结果的堆积;没有真情,我们将囿于冷漠、被动和机械,我们更难以发现和体味到教育世界的多彩与感动;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的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

多么经典的论述,作为一名教师我只是沉浸在吸取知识,积累经验而增长智慧却忽略了理想、信念和真情。

虽然我在教学中有真情的投入但如果我不去重视真情的投入可能我的课堂真的会成为没有激情没有活力的课堂,只剩表面而没有真实的东西在。

我在看完之后除了感慨外留下的更多的是反思,如果去重新调整自己的规划,向成为一个有理想、有信念、有智慧、有真情的老师这个目标前进。

而如果说感触最深的还是肖博士教师的解放篇里面的《成为有思想的教师》。

文中解答了人生、教育教学中的很多疑惑。

首先要做有思想的教师,首先要乐于接受思想。

而接受思想最简单的方法是阅读别人的书籍,尤其是大师的书籍,让阅读成为每位教师的习惯,成为与别人进行心灵碰撞的自由领地,成为自己不断进步的阶梯。

特别像我一个新教师对教育的理解可能说只停留在书上的一点解释,更别提有什么很好的思想。

所以去吸取大师级人物的思想,去领受和品味他们对教育的理解,把他们那里真正好的东西慢慢吸收过来成为自己脑海中的东西。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教育的智慧》读后感(集合15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育的智慧》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1《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一书,通过对100个教育案例的剖析,王晓春老师给我们提供了一些解决问题的锦囊妙计,它给我们拓展了思路,指明了方向,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书中王老师通过一些浅显易懂的例子告诉我们,老师光有爱心还是远远不够的,正如医生与病人的关系好而缺乏医术的话,并不能保证治好病人一样。

要治好病人,医生还需要有专业能力,能对症下药。

教师也一样,面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光靠爱心,还应在爱学生的基础上进行研究。

王晓春老师说得好,要搞好教育,前提是教师自己心理要健康,还要有科学的精神,有研究的心态。

教师的素质不同,理念不同,思路不同,人生哲学不同,教育效果就会不同。

作为一个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更新教育理念,开阔思路,与时俱进,要守得住寂寞,要甘于清贫,要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我们的工作还会干不好?教师不仅要了解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友爱每一位学生,而且要依靠每一位学生,保护每一位学生。

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我们有时也唯恐学生走了歪路,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于是就牵着学生不肯撒手。

而实际上过多的束缚,违背了学生健康的成长,而“顺其自然”,因势利导,才能令其茁壮成长,趋向完美。

如果我们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那么教育将是人的教育,而不能是使人适应教育的教育。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2作为一名一年级的家长,我非常庆幸自己参加了家委会,有机会先阅读到这么一本营养丰富的书籍。

说来惭愧,在征集的最后一天才匆匆阅读,但这本书却让我欲罢不能,这本书深刻而具体的指出来我们目前孩子、家庭的种种问题!归纳性的提出了几种家庭的利弊,对孩子身心成长的影响,家长如何改善,如何才是家校合一!学校—家庭—社会,融合所有之力量来共同营造!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父母,言传身教一直是我们伟大民族所提唱的!但现在在这个竞争日趋白热化的社会,让我们作为父母过早的开始担忧,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是这个起跑线真的是指那些培训机构吗,每天家长和孩子都身心疲惫的奔波在路上,这本书很明确的告诉我,不是!我理解为是父母真诚的陪伴,是父母共同营造的美好家庭氛围,是自我独立的养成,是关爱家人朋友的爱心等等。

读《教育的智慧》心得体会四篇

读《教育的智慧》心得体会四篇

读《教育的智慧》心得体会四篇读《教育的智慧》心得体会四篇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使我们今后少走弯路。

那么好的心得体会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教育的智慧》心得体会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教育的智慧》心得体会篇1前段时间我读了肖川教授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感触颇深。

肖教授的书读来完全没有已往教育类书籍教条式的说教,而是用随笔的形式娓娓道来。

既让我沉浸在对教育理论的沉思中,又让我对他独到的教育理解而豁然开朗,让我不断地激起对教育的热爱和追求。

在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的活动中更深地去感悟我们的教育,使我对教育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

把一本三百多页的有关教育的书一口气看完,看完后心灵得到洗礼,思想得到升华,眼界得到开阔,如同一阵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

苦于文笔的羞涩和才学的疏浅,很难将看书时内心深处的感悟用语言表达出来,跃然纸上。

下面只能对书中几处自己感受至深的精彩之处,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教育的方向原来是由教师决定的“教育的方向不是由政府文件决定的,也不是课程标准决定的,更不是由教科书和学生决定的,而是由教师决定的。

”这句话让我很震惊,也不禁产生了质疑:教师真的有那么大的能耐吗?我们能吗?我马上想到了这么多年来在考试这根指挥棒的指导下,我们教师使出浑身解数,尽最大的努力让学生考出最高分。

作为老师,我们最终的教育目的不是培养出高材生吗?然而,用分数衡量太唯一了,评价一个优秀的学生,其优秀之处除了学习,还有性格,更重要的还有品德。

所以肖川教授讲:作为教师,我们首先是一个教育者,其次才是一门课程的老师。

”正因为他有了这一观点,才敢断言教师决定教育的方向。

可我们的老师,难道不知德育为首这一道理吗?可为什么面对分数,还是如此地放不下呢?最关心的还是自己任教课程的成绩,可能认为对学生的教育主要由班主任负责,(当然也有例外的),有了这一观念,不但可以让他把教育的责任分得清楚一点,少惹点麻烦,也可以让他有了向别人炫耀的资本。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14篇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14篇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14篇教育的智慧读后感1我读了《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这本书是一部启迪心智、陶冶性情的美文,主要反映了教师的需要与趣味。

以及他们所关注的事物、他们所困惑的问题、喜怒哀乐、委屈和追求。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字里行间流露、挥洒着作者教育人生的真性情,是“做”教育中炼就的教育学问。

“对于人生来说,有什么比受过良好的教育更重要的呢”,因此,整本书字里行间无一不折射出作者之于教育、之于生活的智慧与理性之光,无一不散发出涌自作者心田的真情呼唤。

这本书体现的是一种对社会,对时代的深深的思考。

这是非常令人警醒的,如今的许多教育方式所培养出来的很大部分是只会读、写、算的学习机器,而要出些人才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状元”很多,然而其未必是“人才”,但是状元的出现,很有可能埋没一些真正意义上的可塑之人才,因为大家的目光都被状元所吸引了。

这是在现行教育制度下所不可避免的事实。

人人呼吁改革,但是又没有人知道该由谁来改革。

其实能改变这些现状的,只有我们这些教师——最基层的教育工作者。

作者的目光是犀利的,他能洞察到本质,他认为眼界决定境界,方向决定方法,方向对了,路就在脚下,决定教育方向的是教师。

我们的教师更关注方法,好的方法可以收到立竿见影、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方向正确与否,难以检测,很难凸现,因此,我们缺乏这方面的意识,再加上我们的教师长期忙于事务性的工作,被大量的琐事遮蔽了眼光,被俗务消磨了高远的追求。

于是,他迫切地呼吁,要唤醒和强化教师的方向意识。

作为教师,首先是个教育工作者,其次才是一门课程的教师。

每一门课程的最终目的都是要帮助我们的学生成为一个具有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人,一个具有积极、乐观、正直、光明的心态的人,一个友善、宽容和积极介入社会合作的人。

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一种“认知结果的堆积”;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的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教育的智慧》读后感(精选13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育的智慧》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1 人们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书育人是一件漫长的事情,它既会让你在每天上课批改作业的单调枯燥中消磨激情,也会时时刻刻发生各种“突发状况”,充满挑战。

我们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和道德萌芽的肥沃土地。

也正因如此,教育需要智慧。

教育的智慧实际上是教师的智慧,教师的智慧又表现为一种人生的境界。

作为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持续精进才能领悟教育智慧的真谛,才能了达到灵魂工程师高远而旷达的人生境界。

教育的道理,其实都是些大道理,朴素的道理,都是些家常话。

譬如说,要尊重学生,身教重于言教,“成人”应优先于“成才”,因材等。

道不远人,大道理就不难悟到。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自古然。

教育的智慧,大都是缘于一些古老的智慧。

古老的智慧存在古典之中,经典往往比时尚更接近其实,因为它经过了岁月的洗礼和一代又一代人的社会的实践。

《教育的智慧》这本书中提到,参加教育工作需要一份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有带着这一份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在教育的道路上用心去体会课堂,将学生真正的放在心上。

你每天所要面对的不单单是几十个学生,他们是几十个家庭。

农村家庭,本就经济较为拮据,毫不夸张地说,有时候,他们的孩子是他们整个家族“翻身”的希望,他们将一切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寄托在他们的'下一代!而这份寄托,往往需要我们教师用真心去对待,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希望,我们要把学生让在心上,尊重每一位孩子的未来,用心灵去赢得心灵。

智慧和智慧教育并不神秘,虚空和复杂,但也并不简单。

我们不能使智慧教育简单化,不能为智慧而智慧,刻意去追求智慧教育,重要的是寻求智慧和智慧教育的支撑,让其水到渠成,应运而生,在不经意中让智慧进入心灵,进入教育过程和生活过程。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精选45篇)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精选45篇)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教育的智慧》读后感(精选45篇)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的智慧》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篇1暑假有幸读到《教育的智慧》这本书,收获真是不少,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中国教育的主流。

身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我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

《教育的智慧》就如同一盏明灯,使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深刻的了认识,并对以后的教学工作充满了热情与信心。

特别是书中有一些精典的语句,影响着我:“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 。

林教授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因为不论是人类还是动物,都疼爱自己的孩子,母鸡为爱护小鸡而奋起,狗为护幼崽而狂吠,这些都是一种本能的反应;父爱和母爱虽然比动物对幼崽之爱要丰富和广阔得多,但就其本质来看,也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本能性行为。

然而对学生之师爱却出自教师的职责,这种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是爱;这种爱是神圣的爱,是一种促使学生成才的真情。

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是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

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能长期地坚持这种性质和功能的师爱,我们的教育质量和水平就必定能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我的学生一定会进步、会成才。

”这是我们作教师必须坚持的一种信念。

如果一个教师认为:“一个班级的学生中总是有好有坏,教师不可能把每一个学生都教育成好学生。

”那他就很可能慢慢放弃对班上学习不好的学生的教育。

我们不能武断定论:“我把你一碗清水看到底——你好不了啦”。

因为这种判断是与教育效能感相悖的。

因此,我们应该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并坚持一视同仁,将神圣的师爱均匀地撒向每一个学生,以感染他们、改变他们、教育他们、造就他们。

“发展学生的智力与能力,应该从培养思维品质入手”“教师参加教育科研,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家庭教育的重点必须放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上”……这些内容给了我很多启示,了解学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传播知识的同时灵活的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它的教育智慧是真正从学生的长远发展着想,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15篇

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15篇

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15篇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1读了加拿大教育家马克斯·范梅南的《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通过此书的阅读,我学习和认识了更多的教学机智。

范梅南教授以他独到的现象学研究方法和敏锐的教育经验,从“现象学教育学”的角度,以教师、父母和学生的生活经历为原材料,对教育学的诸多方面进行了十分深刻的和有益的思考。

他在本书中提出的新型教育学思想和概念,如“教育机智”、“教师替代父母的关系”、“教育的情绪”、“教育生活的体验”、“对学生的主体性的体验”,等等,引起了教育界、学书界的广泛关注和兴趣并在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盛行。

这本书里我知道了从哪些方面对自己进行提升。

书中告诉了我们一个好的教师究竟要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职业使命感,对儿童的喜爱和关心,高度的责任感,道义上的直觉能力,自我批评的开放性,智慧的成熟性,对儿童主体性的机智的敏感性,阐释的智力。

对儿童需求的教育学的理解力。

与儿童相处时处理突发事件的果断性……最后,幽默和朝气蓬勃也很重要。

课堂因生成而精彩,因教师教学机智而出彩,而两者的关系是鱼水交融、密切相关的。

课堂出彩的基础是教师教学机智,没有一定的教学机智,缺乏一定的应变能力,课前预设难以完美,课堂将会失去极好的生成机会。

机智是一种敏感的、全身心的、审美的感知能力,机智不可以事先计划,受见解的支配的同时又依赖情感,并“打动”他人。

“教育机智表现为克制”“机智表现为‘润物细无声’”“机智促进孩子的学习和个性成长”“机智表现为对情境的自信”“机智保留了孩子的空间”“机智加强孩子的独特之处”“机智通过语言来调和”“机智通过沉默来调和”“机智通过动作加以调和”“机智在孩子的心灵上留下痕迹”“机智对孩子的兴趣感兴趣”……从日常生活中的鲜活案例入手,娓娓道来,使我们感受到教育其实是一门艺术,教育需要实践智慧,教育需要转向体验世界,在体验中开启我们的理解力和反思力。

总之,《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这本书中作者的很多观点就像是盏指路明灯,不仅给我们教师还给家长指明了一条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学孩子的正确教方法。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读书心得2000字五篇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读书心得2000字五篇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读书心得2000字五篇《教育的智慧》贯彻“教育是发展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社会活动过程”的命题,并围绕这一命题从宏观教育、中观教育、微观教育三个维度,以国际化思维、本土化实践和现代化目标的理念,深划揭示现代教育的本质、主体、价值、制度、内容、目标、方法。

关于《教育的智慧》读后感怎么写?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教育的智慧》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来参阅。

《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1最近有幸拜读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老师的著作《教育的智慧》一书,里面包含了李老师对教育工作的真诚和热情,书中字字蕴含着真言,句句渗透着思考的智慧,读完之后让人受益匪浅。

在《教育的智慧》一书中,李老师经过几十年的亲身教育实践历程,通过对教育的感悟、理解、思考,形成了自己对教育的独到见解,其中主要包括对于师生关系的理解,班主任如何加强自身修养,以及如何当一名好老师等,李老师都有着自己独立的思想,都在《教育的智慧中》一一呈现,读完后让我们这些后辈教师受益匪浅。

《教育的智慧》一书中对于课堂上的师生关系的理解,是建立在民主课堂的基础上的,而民主课堂在李老师的思想中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因素:充满爱心、尊重个性、追求自由、体现平等、重视法治、倡导宽容、讲究妥协、激发创造等八个方面。

而其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充满爱心与重视法治。

充满爱心就是对每一位学生投注关注与尊重的目光,老师与学生之间懂得互相尊重,也让学生之间学会彼此尊重。

而重视法治虽然不能等同于用法律手段来治理班级,但精神实质是一样的,即依靠体现公共意志的规则来实施管理,而且所有人都必须遵守统一的规则,体现在班级中就是让学生通过共同制定规则参与班级管理,让学生学会自己管理自己,从而学会自己管理班级,,而老师也会尊重学生的这个权利,从而形成一种在平等基础上的共享形式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而在关于班主任的自我修养的方面,李老师在《教育的智慧》中首先提出了作为一名班主任的幸福何在?它来自于对于教师职业的享受,尊严的赢得,更重要的是学生自觉的爱戴等多方面。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教育的智慧读后感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本店铺收集整理的教育的智慧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1苏霍姆林斯基说:“人才只有靠人才去培养,能力只有靠能力去培养,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养。

”可见学生的智慧是靠老师去开启的,这就要求老师首先要成为一名智者。

那么世界上所有的老师就一定都是智者了么?我看不见得,至少我觉得自己就不是一个智者,只是一个比学生“多半桶水”的学习者。

那么如何才能增加一些智慧,使自己更向智慧型教师迈进呢?1.智慧是靠“勤奋”出来的“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我知道自己不是一个特别聪明的人,那么就需要以勤奋来弥补。

特别是作为一名教师,要特别加强对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学习和研究。

教师唯有从古今中外的一切文明成果中汲取营养,才能成为学者,成为能师。

2.智慧是靠“交流”出来的教师的教学是单人单科放行的,教师的劳动在大部分时间里是个体性的。

备课、钻研教材、上课、辅导、批改作业都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要独立完成,但决不能因此而忽视教师之间的交流作用。

交流就是互相学习、共同讨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善于学习,善于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是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

共同讨论,益处更多。

总之,智慧型教师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自身要勤于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教育智慧,还要勤于学习,善于集思广益,博采众长。

“智慧型教师”应成为我们教师不断追求、自觉探索的目标。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2当我用心品味《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我发现肖川教授的文笔优美、自然,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从书中能看出肖川先生对于教育的执着和对于教育的理性思考。

我从网上看到这么一段评价这本书的话——“寓凝重、深邃、透彻的理性思考和浓情温暖的人文关怀,于或轻盈灵动、或细腻雅致、或明快练达的文字之中。

同时,该书更有一种历经波涛汹涌、大浪淘沙之后的豁达、平实与质朴。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通用5篇)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通用5篇)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育的智慧》读后感(通用5篇),欢迎大家分享。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1《教育的智慧》是我国著名心理学工作者、北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林崇德先生写给中小学教师的近着。

本书以创新的意识,严密的逻辑,源于教改实验的科学性,以及生动流畅的文笔,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高度上对素质教育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回答了基础教育改革中许多重要的问题。

掩卷沉思,书中的不少观点给我们以启发,能够让我们回味。

其中尤以第二章中阐述的“教师的素质”给我感触最深。

本章以“认识自己:教师就应是什么样的人?”一问展开阐述。

林先生喜欢赵朴初的诗,而我读了赵朴初的诗也十分感动和安慰,同时也更添几份职责。

让我们一齐来读读赵老的《金缕曲——献给人民教师》:不用天边觅英雄,教师队里,眼前便是。

历尽艰难终不悔,只是许身孺子。

堪回首十年往事?!无怨无尤吞折齿,捧丹心,默向红旗祭。

患与安,无论比。

幼苗茁壮园丁喜。

几人知,平时辛苦,晚眠早起?澡湿寒温荣与悴,都在心头眼底。

费尽了千方百计。

他日良材承大厦,赖今朝血汗番番滴。

光和热,无穷际。

赵老的这首诗饱含了对人民教师辛勤付出的肯定与赞美,我们每个教师读本诗都会心中涌起一份激动和安慰,同时更多地会反思:我做到诗中所写的那样了吗?我是否无愧于“教师”这个神圣的称号?应对教育改革的大潮,教师能否跟上,这决定我们教师自身的努力程度,决定我们是否具备了适应教育改革应具有的素质。

那么,教师务必具备哪些素质呢?林先生透过近年来的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认为教师素质在结构上应包括教师的职业理想、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的教学监控潜力以及教师的教学行为与策略,下面将我的学习理解与大家交流,以求共勉。

一、师德与诗魂——教师的职业理想。

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

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

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相关推荐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精选22篇)有了一些收获以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

那么如何写心得体会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篇1暑假里我认真读了《在教育家的智慧里呼吸》一书,启发感动颇多。

这本书告诉我们:教育是以人的发展和培养为目的,必须以人化的方式进行,良好的教育就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是一种基于人性和人的理解的科学,教育活动(包括教学)是一种发展和提升人性、人格及人品的重大实践。

也就是说,教育离不开人,以人为本的教育才是良好的教育。

尊重的需要:引导学生前提是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前提是尊重学生。

把学生当成朋友。

尊重学生,这种尊重不仅要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更重要的是还要体现在日常的教学过程,做错了事,不要首先批评他,应该循循善诱给他讲道理,要把他们当成一个生命的主体来看待,这样的话你的教育工作才可能取得成功。

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把学生当成朋友,尊重他,教育他,发展他。

由是观之,尊重学生是教育他们的前提和基础。

尊重学生也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起码应该具备的一个基本素质。

也是新课程所追寻的基本理念。

认可的需要:我们的孩子,特别是我们现在正接受初等教育的小学生、中学生更需要家长、老师、朋友给予赞许和认可,以树立他们的自信心,优化他们正在成长的心理素质,从而实现他们人格的完善和健全。

因为他们认为家长、老师或者朋友对他们的认可是对他们自身努力的一种最好肯定。

他们幼小纯洁的心灵才会得到最大的满足。

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起码要求。

求知的需要:学生的主业当然是增长知识与才干,对于大多数老师来说传道授惑是他们的主要责任,但对于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老师来说,未必能在知识的传授方面给予多大帮助,但在获取知识的态度和方法方面,却能够提出合理的建议,帮助学生录求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以完成学习期间的求知任务。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范文(优选3篇)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范文(优选3篇)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范文(优选3篇)《教育的智慧》读后感范文(优选3篇)当用心看了一本名篇后,大伙儿心里一定有许多感受,这时候最重要的阅读感想不要忘记了哦。

如今你是不是对阅读感想一筹莫展呢?下边是我帮大伙儿梳理的《教育的智慧》读后感范文(优选3篇),期待对大伙儿有一定的协助。

《教育的智慧》阅读感想1我觉得,对每一位教师而言,后进生全是一个绕不动的话题讨论,在大家带的班集体里,大家操劳数最多的,是后进生,她们不仅使我们在课堂教学上耗尽使出浑身解数以后屡尝落败之苦,感慨她们脑结构的牢固——如何就教不容易呢?并且还常常和我们在日常教学管理上互斗,趁你看不到授课悄悄拉着学习好的同学讲话,课下你一不注意就三五成群在校园里追逐打闹,班集体那一点量化分析管理方法分基本上全是被她们给三番五次瞎折腾没的,一不小心还给你摔个丢盔弃甲,流鼻涕泪水一大把的又哭又闹给你们。

因此,后进生,就是我作为一名教师、一名教导主任最头痛的难题。

该怎么应对她们?用哪些的教育方式才有实际效果?当教师的这几年里,我一直在向教师教师学习,并融合自身的实践活动持续探索,暑假里看过李镇西教师的《教育的智慧》,给了我许多的启发:最先是化指责为夸奖。

李镇西老师说:“指责是文化教育的关键方式,可是,有时夸奖会更合理,颇具聪慧的老师,就算是在学员犯了不正确的情况下也可以寻找学员能够激励和夸奖的地区,恰当的将指责转换为夸奖,进而做到打动学员内心文化教育学员的目地。

”我的性子是较为心浮气躁的,每一次看到学员做错事,一直禁不住高声指责她们,可是我发现了那样时间长了,许多后进生就见怪不怪,引不起她们一切的思考,在将来的教育科研工作上,我能向赵老师学习培训,恰当将指责化作夸奖,坚信实际效果一定会非常好。

次之是用风趣浮夸的语句正确引导后入学员。

在这里两年的教育科研工作上,我发现了全部的小朋友们都喜欢老师说风趣浮夸的语言表达,因此在指责后进生的情况下因为我会有意用风趣浮夸的语言表达来达到效果。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精选多篇)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精选多篇)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精选多篇)第一篇:《教育的智慧》读后感南白象一小第二篇:《教育的智慧》读后感《教育的智慧》读后感苏霍姆林斯基说:“人才只有靠人才去培养,能力只有靠能力去培养,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养。

”可见学生的智慧是靠老师去开启的,这就要求老师首先要成为一名智者。

书中认为教师的智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善于以自己的德识才学影响和教育学生;2、首先要求教师自己德才兼备,但这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也如此;3、教学是教与学两方面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过程,只有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奋发进取的精神时,教育才会收到最大的效果。

4、教师除自身应努力工作,以身作则外,如何启迪和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并使之持久不息,乃是教学中最关键的问题。

那么世界上所有的老师就一定都是智者了么?我看不见得,至少我觉得自己还不是一个智者,只是一个比学生“多半桶水”的学习者。

在我看来,智慧人人都有,当然有先天的因素,但是也有部分是由后天决定的。

那么如何才能增加一些智慧,使自己更向智慧型教师迈进呢?1.智慧是靠“想”出来的智慧是思索的结晶,教师的教育智慧即是教师对教育教学问题长期研究和不断思索的结果。

教师如果能从研究的角度来从事教学工作,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就能不断地增长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不断地提炼新见解、新观点,从而全面地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教育智慧。

2.智慧是靠“勤奋”出来的“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天才靠积累,聪明靠勤奋。

”先天的聪明还要靠后天的努力来完成,只有在长期一点一滴的学习中才能形成一定的积累。

作为一名教师,要特别加强对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学习和研究,把握学生在不同年龄的心理特征。

教师唯有热爱学习,从古今中外的一切文明成果中汲取营养,才能成为学者,成为能师。

3.智慧是靠“交流”出来的教师的教学是单人单科进行的,教师的劳动在大部分时间里是个体性的。

备课、钻研教材、上课、辅导、批改作业都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要独立完成,但决不能因此而忽视教师之间的交流作用。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教育的智慧》读后感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育的智慧》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1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笔者认为,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这种灵动性就需要充分运用“教学机智”。

教与学本身就是双向进行的过程。

如何让教学方式不显得枯燥无味,就得靠教师们各显神通了。

教学机智考验了教师灵活恰当地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的一种临场智慧和能力,同时要求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对象、情景,将不协调的因素巧妙灵活地变动,以取得最佳教学睿智。

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千变万化的教育环境,准确、迅速、敏捷地做出判断,恰到好处地妥善处理,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达到最佳的教育境界,才是教学机智的本质内涵。

所谓机智,寓意脑筋灵活,善于随机应变,也应了这么一句古话——“机变随物移,精妙贯未然”。

从这个释义来理解教学机智,可以认为它是一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应变,灵活创造的能力。

《教育大辞典》对教学机智的解释为:“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况时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

” 从其内涵来看,灵活性是教学机智特点的首要标榜,它是教师应变成功的一大法宝。

儒家提倡“因材施教”,教学机智亦是如此。

教师根据课堂学生学习的基础、需要和特点,因势利导,鼓励学生扬长避短,充分发掘潜能,是其诱导性的体现。

其次,贯穿始终的其趣味性、创新性与及时性的特点。

教师将自身的幽默性灌注到教学中,把握教学的时机和分寸,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上实现创新性的转变,才能“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和态度”。

也只有在这样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生与教师转换角色,主动参与到教学中的思维创建活动,从而“亲其师而信其道”,在享受良好教学氛围的同时也创造出和谐的教学艺术氛围。

需要说明的是,教师的教学机智是长期在教育实践中经过磨炼,运用科学教育理论逐渐形成的,是其经验、才气、智慧的结晶。

这是教师内在和外在美的统一,通过教师的人格魅力表现了教学机智的审美性。

在教学中,教师运用教学机智,利用独特的能力来驾驭课堂,既使课堂气氛生动,也能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笔者认为“独特的能力”对应的便是教学机智的构成要素了。

教师中学生众多,教师虽不能个个俱到,但也得纵观全局。

教师需要在课堂上进行细致的观察,发挥敏锐的观察力与灵活的应变能力,迅速捕捉到课堂上的各种反应,化被动为主动,增强自信心,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以特级教师临时开课为例,在一个陌生的教学环境中,他要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情绪、学习态度,而这些信息都要在短时间内获得,教学计划的调整也要立即做出调整。

具体地说,教学机智也是教师的一种快速智力定向的能力,面对突发事件,敏锐的激发多种解决方案。

课堂上的有些偶然事件的发生如调皮学生随意插话接话以至于扰乱了课堂秩序,这时候老师首先要保持冷静,不是冷冰冰地说教,不是简单粗暴地压服,而是冷静地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因此准确的判断力和理智的自制力是教学机智的重要构成。

偶尔,学生的呼声中出现了更好的解题方法,教学机智中敏捷的反应力要求教师能够借同学之口施教,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教学机智是教学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它反映了教师随机应变和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机敏,是令人赞赏的艺术。

其中体现的个性与人性对现代教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2读了《16位教育家的智慧档案》一书,我的眼球就被深深攫住了。

有人说,名师之名,不在于名,而在于“明”。

“明”就是智慧。

有人说。

智慧是一条通往人生幸福和快乐的心灵之路。

那么,教育家的智慧,便是给他的孩子们以幸福和快乐。

中国需要教育家,因为中国的教育吸引智慧。

本书的每一页,都给我带来了启迪和快乐。

谁是中国最好的中小学教师?根据不同的标准,我们会列出不同的长长的名单,为此,教育部从全国各省的80多名中小学优秀教师、校长人选中,精选了十几名,集中展示我国杰出教师的教育理想、教育经验、教育智慧、教育探索历程和教育成果,谱写“当代中国教育师”。

他们共同的教育情怀和不同的教育人生,是中国基础教育的重要财富。

他们中魏书生是我较熟悉的、敬佩的名师名师之一,他的教育理念也是我身体力行的。

“我不会教书,是学生教会我教书;我不会改变后进学生,是后进学生帮我教会了怎样教后进学生。

我总是与学生商量我怎么学,怎么教。

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事,你老师就不要去替代。

如果你替代了,你这是剥夺人家的权利,压抑人家的才能,助长人家的依赖思想。

”魏书生边教学边研究,他一直努力做三件事:一、看多家之言;二、坚持写日记;三、坚持写文章。

他认为工作学习是快乐事情,看多家之言才能融会贯通,才能领会到理论的精神实质;坚持写日记,有利于研究自己,改变自己;写文章是抓住机会进行科研的有效途径。

人,一旦从研究的角度来看待他的本职工作,那么,无论他的工作多么平凡,都会有无穷无尽的价值,同时也会有无穷无尽的乐趣。

我记住了魏书生的话,并尽量为之,在平凡的教学岗位上,做好自己平凡烦的事情。

“当你把学生看成天使,那你天天生活在天堂里;当你把学生看成魔鬼,那你天天生活在地狱里。

”让我永葆一颗童心去善待学生,善待生活。

李镇西,教育学博士,被称为“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他说:“一个老师有童心,有爱心,才会有事业心。

老师有童心,有爱心,才会有责任心。

我们不能通过形式主义把大人的意志强加给学生,我们的活动不能成人化,而应该充满童趣,我们的教育一定要走进学生的心灵。

” 最让我感触的是他说的:“一个班级50多个孩子憧憬着50多个未来,而我们常常却用一个未来来要求学生,这是很残酷的。

这种教育是可怕的,剥夺了孩子的憧憬和梦想。

”他还道出了教育的真谛:“爱不等于教育,但教育不能没有爱。

不是我爱学生,而是学生爱我。

关键是老师能否感知学生的爱。

爱只能在爱中去培养,爱心不等于教育,只有加入民主的内涵才是完整的。

专制的爱,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了学生,这不是有民主精神的爱。

班级建设应该成为对学生进行民主启蒙的重要手段。

在民主中学会民主,和学生一起成长。

”说得多么好啊!这是对我们老师所谓的师道尊严最好的诠释。

一个小小的讲台,担负着民主启蒙的大任。

我们老师想到过吗?对于后进生的问题上,他说:“名师不仅要靠教优秀生成为名师,还有研究后进生,后进生更应该成为我们关注的对象。

一个老师爱优生不难,但从心底里爱差生才是真爱。

每一个后进生都是一个科研物件,和后进生打交道,老师的进步非常大。

”而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优秀生受到老师的关注多,成绩越好,老师关注就越多,形成了良性循环,而后进生较少受到关注,得到的是冷漠、歧视,心理受到压抑,形成了恶性循环,这是多么不尽人性,多么值得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反思的问题。

我一直认为:爱不爱学困生,是衡量一位老师是否为优秀教师的试金石。

他告诉我们转化后进生的五个原则: 1、建立感情, 2、充满信心, 3、降低要求, 4、允许反复, 5、集体帮助。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3《16位教育家的智慧档案》这本书收录了16位在当今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教师,都是我们比较熟悉的魏书生、李吉林、李镇西、顾泠沅、唐盛昌、刘彭芝、龚正行、刘京海、李希贵等名师。

打开这16位教育家的智慧档案,仿佛让我与智者进行了尽情的对话,令我在字里行间看到了教育的真谛,每一页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触摸到了一个个大写的”人”字。

他们每一位都让我深受启发,同时,也被他们诸多事迹而感染。

虽各具特色,但我看到了他们身上的共同点:那就是对中国教育的艰苦探索和追求,对孩子真诚的爱。

本书的每一页,都给我带来了启迪和快乐。

他们中魏书生是我较熟悉的、敬佩的名师之一,他的教育理念也是我身体力行的。

魏书生是一个凡人,只是他把一件平凡的事做好了——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成才。

他给我感触最深的是一个人对生活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他说:”人生有什么啊,每个人都是来这个世界走一趟,关键就看你怎么走。

其实怎么走都是走,你好好做事也是走,你稀里糊涂也是走,我觉得还是做点事情的好,()这样你会感到快乐,这快乐,只有去做,才会感觉到!”最让我佩服的地方是他那独特的教育方式,”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为学生着想,和他们一起想办法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和学生一起进步,一起享受成功的快乐!”想想自己在从事教育的点点滴滴,虽然有时候也会和学生一起快乐,一起进步,但是在内心的最深处,还是把学生当做是孩子,当做是教育对象,并没有真正做到站在学生的角度为其着想。

我想魏书生教育的成功也是得益于从学生出发,凡事都以学生为主去商量,去做。

我想这是对我今后工作的一个启迪,我也要时刻提醒自己这样去想,这样去做。

李镇西也是给我触动很大的一位名家。

其中我读到关于李镇西老师这篇时,有一句话让我感触很深,他说”不是我爱学生,而是学生爱我。

学生都是爱老师的,关键是老师能否感知学生的爱。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真是这样,我从教这20多年来也身有感触,有爱我们才会很耐心的给学生讲解;有爱我们才会关心学生和学生心贴心。

要亲近学生,要多和孩子们接触,首先在感情上和孩子们融为一体,融为一体之后就基本上站在管理的制高点上了。

孩子们从心底里佩服你、接受你,这时可以说嬉笑怒骂皆文章,你不用去特意多讲什么东西。

而且接触孩子一定要带着一颗童心,以一颗童心走进童心,这里面就包含民主的内涵。

教育无痕,亲近学生,让学生和老师都感受到爱与被爱的力量,方才能体现教育的力量。

他们的身上有一个共同的目的——为了孩子的幸福和快乐。

李吉林说:”我为儿童的成功、进步和健康而感到欢乐和幸福。

”她深入的研究情景教学,使课堂丰富而生动起来;张思明以带着学生去发现数学的乐趣为目的,开拓了五花八门的思考题让学生享受数学的乐趣。

他们所有的思想、行为都落实到一切为了孩子上,孩子是我们教育的目的,教育家的教育理念、思想都体现在这一目标上,不是夸夸其谈,说一套做一套而是体现在他们对人的关注——一种最深层次的人性的关爱,之中无私的爱。

教师要始终以理念深入到教学工作中,才能真正地给孩子们幸福和快乐。

读书是心灵的旅行。

书山跋涉,学海畅游,让我感到了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并从而带来思考的快乐!徜徉在书海里让人感到内质在提升。

16位教育家的智慧将不断的启迪和激励着我,为我今后的教育思想开拓新的思路,为我的教育热情给予了莫大的鼓舞。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4暑假有幸读到《教育的智慧》这本书,收获真是不少,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中国教育的主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