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合集下载

人教版初中生物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初中生物册教材分析

课程总目标
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 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 态度, 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 定必要的基础。
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 律, 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科学素养教 育。
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体现 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普及型、基础性和发展性。
2.什么是科学素养?
关于科学素养
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活动、经 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 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 包括理解科学、 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理解科学的本质 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摘自《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
中学生物科学教育是生物科学素养的养成教育。 教育界普遍认同, 科学素养不仅是科学知识和技能、 科学方法与能力的掌握、科学行为与习惯的养成, 更 重要的是相关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分析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
它们的耳朵大小主 要与生活环境的哪种 因素有关?
生态系统
生态 系统
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组成∶分为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生物部分∶①生产者---绿色植物; ②消费者---大多数动物;
③分解者---腐生的细菌和真菌.
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土壤等〈为生物部分提供 物质和能量〉
影 响
影 响 适

动物
单细胞 生物
生物
植 结构 物 种 类
生态系统 根
生物圈 水 二氧化碳

呼吸
作用

氧气
种子的萌发
藻类 苔癣 蕨类 种子 植物 植物 植物 植物
植株的生长 开花和结果

冀少版(2024)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一单元第二章1.2.4《生物体》教学设计

冀少版(2024)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一单元第二章1.2.4《生物体》教学设计

冀少版(2024)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一单元第二章1.2.4《生物体》教学设计课题:《生物体》科目:初中生物学年级:七年级上册版本:冀少版(2024)课时安排:2课时一、教材分析(一)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了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的相关知识,对生物体的结构层次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生物体作为一个整体的概念以及其基本特征的综合理解还需要进一步深化。

七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通过观察和思考来探索未知事物。

然而,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尚处于发展阶段,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生物学概念和原理,需要借助具体的实例和直观的教学手段来帮助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生物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生物体》是冀少版初中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第二章的最后一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包括生物体的概念、生物体的基本特征以及生物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对生物体的结构层次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理解生物体的各种生命活动是如何协调统一进行的,从而为后续学习生物学的其他知识奠定基础。

二、设计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实验观察、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同时,注重将生物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让学生体会到生物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对生物体本质的理解和认识。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阐述生物体的概念,明确生物体是由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组成的有机整体。

2. 列举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如新陈代谢、应激性、生长、繁殖、遗传和变异等。

3. 说明生物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共同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二)能力目标1. 通过观察、分析和归纳,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初中生物_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生物_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复习)教学设计(1)该食物网中共有__________条食物链;位于第三营养级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动物名称)。

(2)水稻在整个生长过程中,主要采用鸟灭虫、蛙灭虫、虫灭虫的措施。

若不考虑图中其他因素,下列图解能正确表达完全自然状况下肉食性昆虫与植食性昆虫数量变化关系的曲线图是________________。

(注:──表示植食性昆虫,……表示肉食性昆虫)(3)稻农探索在一些地块中放养一定数量的鸭子,不仅起到了灭草、灭虫增肥地力的作用,还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

鸭粪、秸秆在稻田里被营腐生生活微生物最终分解为___________________,才能被水稻吸收利用。

(4)在这片水稻田中,植食性昆虫以水稻为食,青蛙以植食性昆虫为食,三者的关系可用图2表示,图中各长方形的长度分别表示上述三类生物的数量,长方形越长,表示该生物的数量越多,那么图中各字母所表示的是哪一种生物?4.如果农田受到污染,重金属元素进入土壤,并能被植物吸收,且又不能被各种生物排出体外,你认为在此生态系统中,最终在哪一种生物体内该重金属的含量最高?进行交流。

学生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

展示学生制作的微课: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其他学生观看、评价。

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特点。

学生微视频的展示和运用更是将学生这一个性化的课程资源加以充分利用,让学生及加深了对重难点的理解,学会了如何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又获得成功的体验。

ABC食虫鸟附: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复习学案)尊崇自然、敬畏生命,树立大环境意识,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课标要求】1.举例说出水、温度、空气光等是生物生物的环境条件。

2.举例说明生物和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3.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4.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

5.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举例说明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人教版初中生物《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人教版初中生物《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设计
采用小组讨论法,实验法,直观教学法等。
学生思想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及学习方法
第一章:从学生熟悉的现象、亲身经历的事物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充分利用感官直接观察、比较了解生物的特征。第二章:第一节:1.对于生物圈的范围,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记忆掌握;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是本节的重点,通过引导学生对比、分析课本图片,然后归纳和总结,认同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目前人类只有生物圈一个家,我们应该爱护它,进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第二节:1.本节课是全书的第一个探究活动,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并且能够体会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设计探究的每一个步骤。
课时安排
第一章第一节:2课时
第二节:1课时
第二章第一节:2课时
第二节:2课时
第三节:1课时
说明
5、初步形成爱护生物的情感、保护生物圈的意识和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单元目标
认识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2、掌握生物的基本特征。3、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基本关系。4、认识生态系统。5、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
重点、难点与关键
1、生物的基本特征。2、调查活动的组织和实施。3、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4、探究某种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5、生态系统的组成及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6、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2.有关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要从生活中常见的事例中归纳出生物与生物之间的捕食、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对照实验的设置、实验中鼠妇的数目)第二章第一节:利用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小组合作分析、讨论,得出结论的方法来完成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以期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处理生物科学信息的能力。达到让学生理解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是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的目的。第二节:1.对于生态系统的组成,应结合实例进行分析,让学生逐步深入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而后理解小到生态瓶,大到生物圈都是生态系统。2.对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应通过课)本文字理解其角色,尤其应强调生产者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3.通过p24页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图示分析,理解三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重点图)4.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及能量流动是考试的重点,要通过实例的分析,让学生牢牢记住生物体内能量最终来源——太阳光,能量沿食物链逐级递减,在某个生态系统中,最高级的消费者体内的能量最少。5.食物链的特点:①一条食物链一般包括3~5个环节。②食物链的开始通常是绿色植物(生产者)。③食物链的第二个环节通常是植食性动物,第三个或其他环节的生物一般都是肉食性动物,末端是该生态系统中最高级的消费者。④营养关系表示:箭头吃箭尾。6.6.生态系统中有毒物质沿食物链逐级积累,通过p26页资料分析可以顺利解决,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7.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应该举例说明,从而让学生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第三节:1.建议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2.采用课件可增大教学容量,直观展现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3.注意两点:①分析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和数量理解自动调节能力的大小。②通过分析知道各类生态系统是相互关联的,破坏一个生态系统可能会影响整个生物圈。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生命》教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生命》教案

形形色色的生物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北师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第一章第一节。

《生命的世界》一章是整个初中生物的开篇,旨在引领学生进入生命的世界。

《形形色色的生物》一节主要围绕“生物的多样性与统一性”这一问题展开,帮助学生初步实现从生活常识到生物学知识的转变,为以后各章节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且喜欢表达,渴望得到认同。

通过小学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然科学常识,能进行简单的归纳总结。

但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易分散。

同时,本节内容设计不少生物专业名词,学生非常陌生、难以迅速理解。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①能描述生物多样性,认识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内在联系。

②能观察区别生物与非生物,举例说明生命的基本特征。

能力目标:①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能初步建立起分享、合作的互助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感受到人与生物圈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能关注生物多样性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①生物具有多样性,体现为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②生物具有应激性、生长、繁殖和新陈代谢等特征。

2、教学难点①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②遗传多样性包括物种与物种之间的多样性、物种内部个体之间的多样性两个方面。

③新陈代谢是生物体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代谢以及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变过程。

五、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讲授法六、课前准备1、导学课后,请同学们以“我喜欢的生物和它(们)的家”为主题画一幅画。

2、收集学生作品,选择有代表的画作拍照插入PPT中。

七、教学过程这算是给大家的一点提示。

[小组讨论]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日常所见,讨论:生物与非生物有哪些区别?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

备注:课前需了解授课班级是否有固定小组。

如果没有,需提前观察座位分布,计划分组。

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一单元2.3《动物细胞》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一单元2.3《动物细胞》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一单元2.3《动物细胞》教学设计人教版(2024)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动物细胞》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材分析《动物细胞》是人教版(2024)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细胞》第二章《认识细胞》中的第三节内容。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通过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观察了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对细胞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本节课则是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进一步深入学习动物细胞的结构,同时比较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异同点,为后续学习细胞的生活以及细胞是怎样构成生物体等内容奠定基础。

教材内容编排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观察能力的培养,体现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

二、核心素养目标(一)生命观念通过观察和学习动物细胞的结构,理解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认识到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进一步强化生物的多样性和统一性观念。

(二)科学思维在观察口腔上皮细胞实验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的思维能力。

通过比较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异同点,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和判断,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

(三)科学探究通过制作和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让学生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等探究环节,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四)社会责任通过学习细胞的知识,使学生了解细胞与生命活动的密切关系,关注细胞生物学研究的新进展,增强学生对生命科学的热爱和责任感。

培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2、认识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比较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异同点。

(二)教学难点1、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过程中,如何准确地刮取口腔上皮细胞以及如何避免细胞重叠。

2、理解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

初中生物【生物生存的环境】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生物生存的环境】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生物生存的环境】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初中生物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节,是学生走进中学除了绪论外的第一节课。

这节教材的内容比较单薄。

如何让整个教学过程显得丰满?我的设计理念是不断创设新的情景,提供一个合适的教学平台,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且由浅入深,把学生的思维带入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教材第一部分是通过“观察生物的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让学生认识到所有生物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环境,增强学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

第二部分内容安排了“观察校园植物的生存环境”。

通过调查活动,让学生感受生物生存离不开环境,具有主动保护生物生存环境的意识。

调查不同于一般课堂教学过程,它需要前期知识准备、教师指导、学生分工合作、调查实验、讨论、归纳交流等过程。

针对是第一次调查,所以在组织好调查活动上,下一些工夫。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今后的调查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教学策略:①关于“生物的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的教学,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如把自己想象成是其他星球的生物,会有怎样的遭遇,从而明确目前只有地球适于生物生存;如“为生物寻找自己的家”,然后分析这个“家”的环境特点以及这个“家”如果遭到破坏的可能后果,从而深刻了解生物生活的环境。

让学生谈谈太湖蓝藻爆发带来的严重后果,让学生体会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最后安排学生谈谈自己如何保护环境,把教育落到实处。

②关于“观察校园植物的生存环境”,针对学生刚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而且是进入中学的第一次调查活动。

为了提高调查的有效性,要作好调查前的充分准备。

我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初一的学生认识的植物并不多,所以为了避免学生的盲目性,每次我都准备一份很详细的校园植物分布图,在校园平面图上标出哪个位置有什么植物。

每一组同学都带上这份图去调查,可以让学生在调查过程中知识与能力都得到提高。

三、课前准备:校园植物分布图、多媒体课件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举例描述生物生存的环境,并尝试对生物生存的环境进行分类。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分析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仅一个单元——生物圈中的人,包括人的由来、人体的营养、人体的呼吸、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等7章。

本单元突出了人与生物圈的关系,是以“生物圈中的人”为主题展开的人类生物学、人体生理学、环境生物学等学科的综合。

单元页插图的背景前面是3个人种的少年;单元引言用《女神》中饱含对地球感激之情的诗句引入,并指出“既要了解人体的构造和生理,还要关注人和生物圈的关系”。

这都体现出本单元要研究的是“生物圈中的人”。

一、第一章人的由来本章包括《人类的起源和发展》、《人的生殖》、《青春期》、《计划生育》等4节,是按照课程标准中二级主题“人是生物圈中的一员”下的“概述人类的起源和进化”,以及二级主题“人的生殖和发育”、“健康地度过青春期”具体内容标准的要求经重新组合而构成的。

本章试图将人类的延续和发展问题放在生物圈的大背景下思考,内容跨度大,既有人类的由来(起源和发展)、又有个体的人的由来(生殖)的内容,还有作为社会的人的责任(计划生育)的内容。

课程标准将课程具体目标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去阐述,本文对各章的分析也从这3个方面展开。

1. 知识方面第一节是有关地球上人类由来的内容,第二节介绍个体的人的由来,第三节、第四节安排了青春期、计划生育等与学生发育和社会发展有关的内容。

“镜头”由远(人类的由来)拉近(个体的生殖),又逐渐拉远——社会中的人。

第一节从回顾有关人类起源的争论引入,简要介绍了由森林古猿演化成人类以及人类的发展过程。

在介绍人类的起源时,突出了环境变化与人类起源的关系;在介绍人类的发展时,突出工具的进化。

第二节研究的是个体的人的由来。

有关男女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受精过程以及胚胎发育的过程等内容,教材用直观的插图,配以少量文字的形式进行组织。

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材分析一、内容分析本册分三个单元,分10章20节内容。

建议课时为37课时。

主要学习有关生物圈,细胞结构、细胞生活、植物种类及植物与生物圈关系的基础知识(包括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等)。

包括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知识要点:本单元分为二章。

第一章通过观察和调查,了解生物的特征,区别生物和非生物。

本章重难点:重点:1、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二章通过较多的科学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依存的关系,初步认识生态系统,了解生态系统的成分,理解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认识到保护生物圈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

本章重难点:重点:1、生物圈为生物提供的基本条件。

2、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3、体验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

难点:1、收集和分析资料。

2、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本单元共安排了2个实验探究:1、调查校园、公园或农田的生物种类。

2、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

体现了培养学生从简单入门,尝试观察、实验、调查以及资料分析的基本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尝试在科学探究中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以及学习测量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初步形成养成探究的思维习惯。

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知识要点:本单元分为二章。

第一章练习使用显微镜,制作临时装片,通过观察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从而归纳出细胞结构的共性以及动植物细胞的区别绕细胞是构成生物体功能的基本单位,讲述细胞的生活。

说出细胞含有的物质,以及细胞各结构的功能,认识染色体、DNA与遗传信息的关系,阐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初中生物_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生物_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习题讲评课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教师从学生做题中获取反馈信息,从而对学生存在的知识缺陷、能力缺陷进行矫正的一种课型。

复习阶段上好习题讲评课是提高教学成绩的关键之一,也是将学生从“题海”中解脱出来的一种有效途径。

有效的习题讲评不仅能使学生扫除盲点、填补缺漏、完善知识结构,同时有利于学生归纳总结、发现新问题,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这部分的内容的习题讲评课。

基础知识部分已经在之前的教学过程中完成,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在课前的习题训练中已经检测了解,本节课需要通过对习题的讲评,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训练解题能力,总结知识的内在联系,最终提高学生的成绩。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是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的基础。

本章共分为四节内容,第一节“植物的生殖”,以对被子植物“开花和结果“过程的复习引入,讲述了植物的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两种生殖方式,重点介绍了无性生殖及其应用;第二节“昆虫的生殖和发育”以家蚕和蝗虫为例,阐述了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以及如何区分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两种发育方式;第三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描述了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重点说明生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的关系;第四节“鸟的生殖和发育”,阐明了鸟卵适于在陆地上发育的机构特点以及鸟的生殖发育的过程。

本章内容注重知识与生产实践相联系,安排了一些实验、课外实践、技能训练及科学技术社会等内容,且具有一定的难度,通过对这些探究活动的学习,可以提高我们的探究能力,更好地理解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人类以及环境的关系。

三、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及能力来看,大多数同学还可以,有些学生思维活跃、反应迅速,但往往思维深度不够、准确性稍微欠缺;有些学生则不善于表现自己,但具有一定的思维深度学习态度较好,还有个别同学表现出学习兴趣不浓,学习习惯还是有些欠缺,通过课堂观察,学生小组的交流合作能力不够,个别学生被动或不参与,动手能力,不强,在今后的教学中多加强与学生的交流,随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表现不够好的学生,个别谈心,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加强个别辅导及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巩固,多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给予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